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泥鳅高效养殖7日通.txt

676 lines
106 KiB
Plaintext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前言
第一讲 泥鳅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种类及其形态特征
泥鳅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鳅科的鱼类相当多我国已发现100多种常见的有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花鳅、大鳞副鳅和长薄鳅等。其形态特征基本相似躯干长呈椭圆形筒状尾部渐扁。泥鳅的体高与体长之比为1.78头小较尖无鳞钝锥状吻略突出唇软口须5对其中吻端1对上颌1对口角1对下唇2对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但也有个别的较短仅长达鳃盖骨。泥鳅的这5对须对触觉和味觉极敏锐。泥鳅的眼小圆形侧上位为皮膜覆盖有眼下刺或缺口上侧位的视觉不发达。但它的5对须极其发达须的尖端能辨别微弱气味的味蕾可有效地弥补其视力衰退的不足是寻觅食物的灵敏的“探测器”泥鳅的胸鳍在侧下位远离腹鳍背鳍宽大腹鳍小尾鳍宽大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皮下黏液腺发达体滑徒手极难捕捉泥鳅的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进行气体交换有辅助呼吸的功能鳔小呈双球形前部包于骨囊内后部细小、游离鳃退化但仍具有呼吸功能鳃裂止于胸鳍基部咽齿1行数目中等胃壁厚左侧卷曲肠短直线状。
第二节 生活习性
一、栖息
泥鳅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下有机质丰富的软泥表层常出没于湖、河、水库、渠道、堰塘、稻田和水沟等浅水水域。这是由于泥鳅自进化之始就处于受大鱼攻击的劣势需借助暗色背景隐身或钻泥躲避。同时泥鳅喜栖息于中性略偏酸的环境中。有机质丰富的底泥由于微生物降解作用而酸化一般底泥pH以6.57.5为泥鳅适应范围。
泥鳅对环境适宜能力强,但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在天旱水干或遇到不利条件“休眠”期间,就会钻入泥层中,只要泥中稍有湿气,有少量水分湿润皮肤,泥鳅便能维持生命。这是因为泥鳅除了能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呼吸。一旦条件好转,便会复出活动、摄食。
对泥鳅个体而言其生长适宜水温为1530℃而对于群体饲养水体具有适宜缓冲能力的水温范围只能为1428℃最适水温为2327℃。水温低于5℃时泥鳅进入冬眠水温高于33℃时则进入夏眠状态即入泥安定不食不动代谢率降低。当水温高于30℃而泥鳅又无泥可钻时表现为烦躁不安特别是由北方引入南方的泥鳅此时已开始死亡而水温516℃时即或是水中不投饵料泥鳅也可以存活一年以上。泥鳅对四季变化极为敏感而且这一具有渊源性的“遗传”效应已成为了其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本质之一这便是较长时间恒温养殖的泥鳅极易患病或繁殖率极低的原因所在。
泥鳅也很善于逃跑。特别是在春夏季节雨水较多时,如果池水满溢,泥鳅可在一夜之间全部逃走。所以,养殖泥鳅也要重视防逃工作,要经常检查进、排水是否通畅;防逃墙网是否有损伤现象,如果有要及时修补;下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池水满溢。
二、呼吸
泥鳅对低溶氧的耐受能力是很强的离水不容易死亡水体中溶氧低于0.16毫克/升时也能存活。有试验证明在水温24.5℃时泥鳅幼鱼的窒息点为0.48毫克/升成鱼的窒息点为0.24毫克/升。比青鱼、草鱼、鲢、鲫等0.580.99毫克/升要低仅比鳙0.23毫克/升高。这是由于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而且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泥鳅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所以又称为“肠呼吸”。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它便会浮出水面吞咽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废气从肛门排出。人工养殖时动物性饵料不宜投喂太多以免摄食过量阻碍肠道呼吸而导致死亡。据研究泥鳅耗氧量的1/3是由肠呼吸取得的。
由于皮肤和肠都能进行呼吸所以泥鳅的呼吸没有稳定的频率慢时每分钟只有几次快时能超过100次。
第三节 食性
泥鳅具有吸吮底泥从中摄取有机营养的特性其消化器官也与之相适应。泥鳅的食管短且较细有利于选择性细泥的顺利通过。肠道粗且短无盘曲前段约1/3部分膨大形成T字形胃有利于大量储食中部盘曲有35个螺旋弯曲后肠直且逐渐变细有利于食糜消化。肠道长度所占体长的比例随体长的增加而稍有缩减。
泥鳅的摄食具有生理节律性变化的特点。在幼苗发育阶段由于对蛋白质和能量的依赖性和转化率最强一般在体长3厘米以下时几乎均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轮虫、摇蚊幼虫、原生动物等浮游动物和丝蚯蚓等。此阶段由于其总摄食量少动物性饵料容易使其得到满足也就是形成了幼苗偏爱动物性饵料的习性。此时泥鳅幼苗胃、肠食物团中有一定量的腐殖质可能是捕食过程中囫囵吞进的附带物。当泥鳅体长为35厘米时摄食动物性饵料的能力增强生长较迅速。当体长为58厘米时由于食量增大以及天然饵料的限制泥鳅便转为以浮游动物、腐殖质、硅藻、有机碎屑和水草的嫩叶、根等为主。在泥鳅的整个生长过程中胃肠食物团中的腐殖质和泥沙的重量比例高达70%左右其他饵料仅占30%左右。在所摄饵料中,又以小型甲壳动物比例最高,水生昆虫次之,植物饵料中硅藻、绿藻比例最高,裸藻、蓝藻次之,没有发现金藻与隐藻。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随着个体的增大,泥鳅一次性饱食量所占体重的百分比相应降低,且一次性饱食时间随之延长。可以利用施肥培育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培育成鳅可投喂螺蛳、蚯蚓、蚕蛹粉、蝇蛆、河蚌肉及畜禽内脏等动物性饲料,并搭配一定比例价格低廉的植物饲料,如米糠、麸皮、豆渣、四号粉及菜叶等。泥鳅与其他鱼类混养时,常以其他鱼类的残饵为食,有“池塘清洁工”之称。人工养殖条件下,能摄食配合饲料。
泥鳅肠道短小对动物性饵料消化速度比植物性饵料快。如泥鳅消化浮游生物仅需4小时消化蚯蚓、蝇蛆等只需4.5小时而消化浮萍、水葫芦须根则需要7小时。泥鳅贪食投喂过多的动物性饵料时会因贪食过量而影响肠呼吸并产生毒害气体而致死。实际上泥鳅的食欲与水温的变化节律高度息息相关水温2427℃时食欲最旺盛摄食量最大生长速度快水温低于15℃或超过29℃时食欲剧减生长缓慢。在泥鳅生殖时期食量比较大雌鳅比雄鳅更大以满足生殖时期卵黄积累和生殖活动的需要。
由于泥鳅不适应高温和强光故摄食时间一般在700800和18002000。
第四节 生长特性
试验证明在正常的人工饲养状态下刚孵出的仔苗体长约为0.3厘米1个月后可长到3.5厘米重0.4克左右6个月可长至68厘米重46克1年后可长至10厘米重810克。从翌年起泥鳅的生长速度趋缓达到2龄的泥鳅一般体长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3年后其生长速度更加缓慢且肥满度有下降的趋势。因此泥鳅的最佳生长时段应是在出生后的当年之内。
泥鳅在饲养过程中,个体生长差异较大,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及时分养,使整个养殖周期内每只塘的泥鳅规格大致均等。或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将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及时捕出上市出售。
第五节 生殖习性
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1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最佳繁殖温度为2427℃2029℃为繁殖的适温范围。雌鳅的怀卵量与体长有关一般体长8厘米的雌鳅其怀卵量为2000粒体长10厘米的为7000粒12厘米的怀卵量为1000014000粒20厘米以上雌鳅怀卵量可达24000粒。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泥鳅即可进行繁殖。主要的产卵场所为水田、池沼、沟渠等有清水流入的浅滩在雨后或夜间几尾雄鳅追逐一尾雌鳅最后一尾雄鳅卷住雌鳅的躯干使雌鳅受到刺激而排卵雄鳅同时排精而完成受精过程。
泥鳅的受精卵具弱黏性,常黏附在水草、石头或其他物体上。但由于其黏性较差,易被流水等冲走或沉入水底。在饵料不足时,受精卵会被泥鳅吃掉。
重点难点提示
1.在理解全部内容的基础上,记住泥鳅适宜的水温,包括生长适宜水温和繁殖适宜水温。
2.重点掌握泥鳅从苗期到成鳅各个发育时期的食性,为正确投喂食物作准备。
第二讲 泥鳅的人工繁殖
第一节 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
一、亲鳅选择
繁殖用的亲鳅需选择2龄以上、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厘米、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厘米、体重15克以上胸鳍上有追星。在实际生产中以手摸雌鳅腹部膨大柔软为准。
二、雌雄鉴别
雌雄泥鳅的鉴别可根据外部特征进行。成熟雌鳅个体较大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舌状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圆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雄鳅体形细小胸鳍狭长呈镰刀状末端尖而上翘表1
表1 成鳅雌雄个体的外形特征
在实际生产中主要观察亲鳅胸鳍就可确定雌雄。其胸鳍形状见图1。
图1 雌、雄泥鳅的外形
第二节 亲鳅培育
亲鳅培育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未成熟的泥鳅专塘培育其培育方法与养殖成鳅方法相同只是放养密度减少一般每平方米放养25尾左右另一种为繁殖前1个月将性腺发育良好的成鳅进行雌、雄分开专塘养殖强化培育。亲鳅的强化培育是泥鳅人工繁殖中比较重要的技术环节。生产实践表明从野外采集不经培育的亲鳅直接催产由于体质下降而且有部分亲鳅已产掉一些卵子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催产效果。
亲鳅强化培育池以长方形为宜面积50100米2池深1.2米水深保持4050厘米池底夯实池壁硬化或在池四周围网进、排水口保证不逃鱼。
池塘建好后在池底铺上腐殖土或软腐泥20厘米左右给泥鳅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放亲鳅前7天对池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用量为每10米21千克生石灰或100克漂白粉化成水后全池泼洒。
强化培育的亲鳅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尾。
培育管理亲鳅的培育饲料以鱼粉、豆粕、菜籽饼、四号粉和米糠等为主适当添加酵母粉及维生素。在水温1517℃时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0%左右植物蛋白在30%左右随着水温上升逐渐加大动物蛋白含量。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动物蛋白含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20%。也可投喂泥鳅专用饲料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3%5%。在培育期间适时加施肥料使水色呈黄绿色保持水质肥、活。定期换水换水量控制在池水的1/4左右。池中投些水草以改善泥鳅的栖息环境。
第三节 人工催产
一、催产期的确定
泥鳅的性腺发育有其本身的规律在自然界开春泥鳅开始大量摄食后卵子迅速发育成熟3月底达到Ⅳ期即能产卵56月是产卵的旺季。待水温超过30℃后其卵巢反而有所退化卵子基本上为Ⅲ期需待秋季才能第二次成熟形成910月的秋季产卵期。
人工催产的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要求水温稳定达到20℃以上但要及时掌握时间尽早催产江南地区一般可在5月上旬开始进行人工繁殖。如发现有些雌鳅腹部体侧有一白点表明性腺已完全成熟。
二、雌雄比例
雌、雄鳅比例为11.211.5如雄鳅成熟度好也可降为11的比例催产。
三、催产用具
容量2毫升的医用注射器数只4号针头若干直径为6厘米的研钵2只用来研磨精巢制成精液解剖剪刀、刀、镊子各1把用来摘取雄鳅精巢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作为人工授精时搅拌卵和精液的工具盛催产泥鳅用的脚盆、水桶数只50毫升和100毫升量筒各1支用来量取林格氏液。
四、催产剂的种类和功能
1.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生理功能主要是促使排卵,同时具有促使性腺发育,促雌性或雄性激素产生的作用,是泥鳅繁殖中最主要的激素。
2.促黄体生成素释放类似物LRH-A
人工合成的多肽类激素,生产中也叫排卵素。其生理功能主要刺激脑垂体合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促使性腺进一步发育成熟,并能刺激排卵、排精,还具备良好的催熟作用。
单一使用LRH-A几乎对泥鳅不起作用须与HCG联合使用。对一些性腺发育较差的亲鳅使用低剂量注射即能获得理想的催熟效果。其催熟作用比脑垂体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佳。
3.鱼类垂体促性腺激素(脑垂体)
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精子、卵子的发育排精、排卵控制性腺分泌激素并能引起副性征的出现。脑垂体须与HCG联合使用。一般每尾雌鳅用脑垂体半个加HCG200国际单位。
脑垂体的采集:选择性腺成熟的鲤鱼作为采集对象,采集时间以冬至到清明期间为好,应采集活鱼或刚死鲜鱼的脑垂体,不宜采用死亡已久的鱼。
脑垂体位于间脑腹面与下丘脑相连。脑垂体的提取方法为用刀劈开或用剪刀从鼻孔插入剪开颅顶骨使鱼脑外露并破坏延脑区使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再用镊子拨开鱼脑在视神经后的蝶鞍骨上可见有1粒白色垂体用镊子撕去周围的脂肪和包膜然后用镊子将垂体轻轻托出剔除附在表面的血污和脂肪将垂体放入体积为垂体20倍的丙酮或无水酒精脱脂、脱水经812小时更换1次新液连续23次最后取出垂体阴干装瓶放置避光、低温和干燥处。
五、激素注射方法
催产前,先将注射针筒针头及研钵放在沸水中蒸煮消毒并洗净。
注射液采用林格氏液。林格氏液的配制方法为在1000毫升的蒸馏水中加入氯化钠7.5克氯酸钾0.2克氯化钙0.4克,并使其充分溶解。
注射剂量每尾雌鳅用HCG 400500国际单位加LRH-A 2微克雄鳅的激素用量减半。
由于泥鳅个体较小每尾注射量以0.2毫升为好。
按照所需催产的泥鳅数配制注射液,并置于研钵中。
注射操作一般须两人协同进行。一人用毛巾裹住泥鳅另一人注射注射部位一般采用背部肌肉即在侧线与背部之间的肌肉上入针注射器与鱼体呈30°角针头朝向亲鳅头部方向入针深度为0.2厘米。体腔注射的部位是腹鳍或胸鳍的基部注射时将亲鳅腹部向上抬起鳍条从鳍基处由后向前呈30°角入针深度也为0.2厘米长也可以在针头基部套上胶管或塑料管使针头露出0.2厘米。
现以催产100组泥鳅为例说明注射操作方法。雌、雄比例按11.5计则雌鳅为100尾雄鳅为150尾需要HCG的用量为
100×400国际单位+150×200国际单位7万国际单位
LRH-A的用量为
100×2微克+150×1微克350微克
林格氏液的用量先将雄鳅减半计数再按每尾0.2毫升计算即注射液100+75×0.2毫升35毫升。
将7万国际单位的HCG和350微克的LRH-A溶于35毫升的林格氏液并置于研钵中先按每尾0.2毫升的用量注射雌鳅雌鳅注射完毕后在研钵中加入15毫升林格氏液对原有注射液稀释按每尾0.2毫升的标准注射雄鳅。
注射时间以泥鳅于翌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掌握注射时间。激素注射后至达到发情高潮的时间称效应时间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水温2123℃时效应时间13小时左右在25℃时效应时间11小时水温超过27℃时效应时间在8小时左右。
注射后的亲鳅放入网箱内一般的网箱规格为2米×1米×0.5米××网目40目每口网箱放亲鳅50组为宜即50尾雌鳅和相应的雄鳅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到效应时间后可观察到泥鳅在网箱内追逐翻滚待其自行产卵1小时后即移去亲鳅将网箱内的受精卵移入孵化缸中。
第四节 人工授精
一、人工授精的操作过程
取精巢→制成精液→挤卵子同时射入精液→搅拌→用清水漂去血污物一般需5人配合操作。
二、精液的制备
泥鳅的精液无法挤出只能剖腹取出精巢。精巢贴在脊椎两侧解剖后用镊子轻轻将2条乳白色的精巢取出。精巢取出后放入研钵中研磨并立即冲入林格氏液一般1尾雄鳅的精液加入15毫升的林格氏液。
三、人工授精方法
精液制备后应立即进行授精。1人将雌鳅用毛巾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挤入干燥的白搪瓷盘中另一人将规格为20毫升的注射器不用针头吸取配好的精液浇在卵上第三人一手托住白瓷盘轻轻摇晃另一手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的活力使卵与精子充分结合。然后将完成授精的卵子漂洗几次倾出血水放入孵化设备中孵化。
第五节 人工孵化及其管理
一、孵化设施
1.孵化缸
按照孵化缸所用的材料来分,孵化缸可分为镀锌铁皮、塑料和陶制缸等。其中,以镀锌铁皮和陶制缸最为常用。
1镀锌铁皮缸 由缸体、排水槽、支架、进水管几部分组成图2。一般高为1米缸上部直径80厘米下部直径60厘米形成上大、下小的圆锥体结构在与水管相连处用铁皮制成倒锥形结构。缸口用60目的尼龙丝筛绢制作成上口直径60厘米、下口直径80厘米、高10厘米的网罩起到滤水的作用。
图2 孵化缸(单位:厘米)
进水管一端与缸体相连另一端与闸阀相接。进水管管径一般为3厘米。孵化缸由底部进水水流由下向上垂直移动在顶部通过筛绢溢出。
2陶制孵化缸用陶制水缸改制而成 其形状尺寸与铁皮孵化缸相仿但须在缸底开一孔并将缸底用水泥制成圆锥形。缸底圆锥形的制作方法第一步将陶制釉缸的缸底固定小心在缸底部中央或底部侧面敲一小洞插入钢管后用混凝土和石块将水管固定。管口用木塞塞好勿使混凝土浆进入。第二步隔1天待混凝土固定后将孵化缸倾倒将混凝土浆放入缸内用一弧形板沿底部向缸中部做弧面做好半面停6小时待水泥凝固后再转动缸体做另外一面。第三步即第三天待混凝土凝固后扶正缸体在缸内壁喷些水表面撒匀水泥粉用排刷光面。
2.孵化环道
与家鱼繁殖相比较由于泥鳅怀卵量少具有产卵批次多、每批受精卵数比家鱼少得多的特点。因此一般的生产单位均采用孵化缸进行孵化孵化环道主要适用于较大规模的泥鳅繁殖场。环道的尺寸和构造与家鱼孵化环道相同其主体结构由砖砌水泥浇筑而成同时附设环形排水槽、纱窗、进水喷嘴、进排水管阀和出苗池等图3
图3 孵化环道
环道可分内外两圈,分别安装进水管阀,引入水流以控制流量。在环道的底部设有形似鸭嘴形的喷嘴,喷嘴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压力和喷水距离,以确保水体沿环道做圆周运动。环道内的水经纱窗流入环形排水槽,由排水管阀流出。
砌造环道必须做到环道内外两壁与池底连接处呈弧形,不可做成直角形,否则,因水流造成死角而导致鳅卵下沉。
环道的尺寸可按照生产规模而定一般的环道外圈直径为8米内圈直径4.5米环道宽均为1米深0.9米。
二、泥鳅胚胎发育时序
泥鳅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主要阶段见表2。
表2 泥鳅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主要阶段
泥鳅的胚胎发育时间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水温条件下泥鳅孵化出膜所需时间如表3。
表3 孵化时间与孵化水温的关系
三、孵化管理
1.受精卵密度
一般体积为0.20.25米3的孵化缸放受精卵40万50万粒折合每毫升水体放卵23粒。孵化环道放卵量减半即每毫升水体放卵12粒。
2.水质
孵化用水要清新含氧量丰富无污染。要求溶解氧在67毫克/升pH 78。
3.水量控制
孵化设施中的受精卵依托水流的运动均匀散布于水体中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因此水量的控制在孵化管理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般采取慢—快—慢的方式控制水量。如用孵化缸进行孵化受精卵刚放入时的水流量是使鱼卵冲至水面中心处到接近水表层时逐渐向四周散开后逐渐下沉表明流速适当外观缸面如煮粥沸腾状。大约20分钟左右缸内水体全部交换1次。如鳅卵未及表层就下沉表示水的流速太小反之若水表层中心波浪翻滚表示流速太快。孵化环道的水流速控制在每秒0.1米约30分钟交换一次水量。
鳅卵出膜前后,必须加大流量,待鳅苗全部孵化出膜后,水流适当减缓。到鳅苗能平游时,水流恢复到初始状态或略缓于初始状态。
4.水温
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鳅苗的孵化率。生产实践表明在25℃水温条件下鳅苗出膜率最高。水温低由于胚胎发育时间延长出膜率势必降低水温太高不但造成卵膜易破裂而且畸形鳅苗增多出膜率下降。同一批次鳅苗的孵化时间内应尽量控制水温的变幅不能升降太大温差变化最好控制在3℃以内。
5.洗刷滤网及清除污物
平时,应经常洗刷滤网,防止堵塞。鳅苗出膜阶段,更应及时清除过滤网上的卵膜及污物,以免卵膜堵塞筛孔,造成水由滤网上口溢出而逃苗。
6.孵化用水
须进行过滤,防止剑水蚤及其他污物流入孵化设施。
四、鳅苗出膜后的管理
刚出膜的鳅苗呈透明“痘点”状体长约34毫米卵黄囊清晰可见。出膜后继续在原缸内缓流水暂养待孵化后3天左右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后即要向缸内投喂煮熟的蛋黄每20万尾2个蛋黄。方法为用120目的尼龙筛绢将蛋黄挤压在面盆中再泼入缸内上、下午各1次每次1个蛋黄。投饲时适当减小水量连喂23天待鱼体由黑转变淡黄时即可下池转入苗期培育。也可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到其他地方养殖。
重点难点提示
1.亲鳅的鉴别和雌鳅成熟度的判定,是人工繁殖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多次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2.人工催产是繁殖的关键,激素注射要求反复训练,熟能生巧,真正将激素注入泥鳅体内。
第三讲 泥鳅的苗种培育
第一节 苗种培育池建设
一、水源
水源充足可靠,水质清新无污染,尽量采用地表水,一般不用水库底层低温水。池塘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交通便利。
二、池塘面积
池塘面积50600米2以300米2左右为宜。最好为东西向的15米×20米长方形池。
三、塘坝
塘坝高80厘米夯实池底设置好进排水口进水口设置在坝顶一侧排水口设置在进水口对面的池底进、排水口用50目纱布包裹。
四、设置栏网
在建塘的同时设置尼龙栏网。具体方法为沿池塘四周内侧设置下端埋入池底下30厘米上端高出池坝顶30厘米直立设置用木桩等固定栏网网眼50目栏网总高度为30+80+30=140厘米。设置栏网的主要作用一是可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二是防止鳅苗逃逸。
第二节 放养前的准备
鳅苗放养前10天清整池塘堵塞漏洞清除杂草。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每10米2 1千克化成浆后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敌害生物。
放苗前7天蓄水20厘米施入基肥。基肥可用经过发酵的鸡粪每亩[1]150千克或经过发酵的人粪、猪粪、牛粪等250千克以培育水中浮游生物。使鳅苗下池后就可摄食到适口的饵料基肥施用方法以堆放池底为主。
按时施足基肥培育浮游生物是鳅苗培育成败的关键。因为在天然环境中鳅苗的最佳饵料为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等而这些饵料主要靠施肥获得。一般在水温25℃的情况下施入有机物后7天轮虫生长达到高峰。此时将池水用玻璃杯舀出对着太阳光可看见杯内很微小的白点即为轮虫。
在实际生产中生石灰清塘时间可按照催产时间掌握在25℃水温下鳅苗从催产打针到下池需10天左右因此生石灰清塘时间刚好是该批苗催产的时间。
第三节 鳅苗放养
一、放养时间
在孵化缸或孵化环道的鳅苗卵黄囊吸收完后其体色是黑色的必须在原水体中孵化缸或孵化环道中投喂34天的蛋黄待其体色变浅呈青黄色能自由游动时才能下池培育。每20万尾鳅苗用2个蛋黄如果孵化缸或孵化环道因生产需要周转不开时也可将卵黄囊消失的鳅苗移入同水体的网箱中培育34天一般2米2的网箱可放苗10万尾。网箱高50厘米箱内水位30厘米。
鳅苗下池的放养时间宜在800900或16001700时应力求避免中午时放苗。
二、放养密度
鳅苗养殖时期的放养密度较大一般每平方米可放苗15002500尾依据养殖条件和饲养技术水平适当增减。
三、放养方法
鳅苗放养时,要经过计数后下池。计数一般采用小量杯打样法,先将鳅苗从孵化设施中移入网箱内,然后,将网箱一端提出水面,让鳅苗集中于网箱的另一端。用小绢网舀起鳅苗放入小量杯内,然后,将装满鳅苗的量杯置于盛水的面盆等容器,用匙带水舀出鳅苗逐一计数,最后计算一小量杯的苗数。放养时,根据同样方法舀出鳅苗,采用量杯为单位的计数法,确定每口池中放苗的总量。
同一池内,要放养同一批次,即相同规格的鳅苗。
放养时要特别注意盛苗容器中的水温与池中的水温不能相差过大一般控制在2℃以内为佳。将盛鳅苗容器倾斜于池水中并轻轻拨水让鳅苗缓缓地从容器中自然游入池中再慢慢地将容器向后向上倒提出水面。
如果鳅苗系从外地用尼龙袋充氧运输而来则在放养时须作“缓苗”处理。即将充氧的尼龙袋置于池内约20分钟让袋内、外的水温达到一致时再解开袋口灌入池水让鳅苗自己从袋内游入池中。
第四节 鳅苗的饲养管理
一、前期培育
1.蛋黄投喂法
蛋黄对鳅苗的适口性好来源和加工容易为苗期的主要投饲方法。每天每10万尾鳅苗投喂蛋黄5个900喂2个1600喂3个。可用鸡蛋或鸭蛋煮熟剥去蛋白部分将蛋黄用两层纱布或120目尼龙筛绢挤入面盆中再均匀泼洒于池中。
2.豆浆泼洒法
豆浆既可作为鳅苗的饲料,又能起到很好的肥水作用,以培育池中浮游生物供鳅苗食用。鳅苗肥水下塘后的第三天,即可泼洒豆浆投喂。
1豆浆的制备和投饲方法 先将黄豆用水浸泡浸泡时间视水温而定。水温18℃左右时浸泡1012小时水温2530℃时浸泡57小时以黄豆两瓣间空隙涨满为好。将浸泡好的黄豆加适量的水同时放入石磨内磨成浆不可在磨成豆浆后再掺水那样会使豆浆产生沉淀。一般1千克黄豆可磨15千克豆浆。磨好的豆浆用纱布过滤滤去豆渣后立即投喂。豆浆的用量为每20万尾鳅苗每天用1.5千克的黄豆,其中,上午和上午用量各半,磨成浆全池泼洒。泼洒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豆浆应尽量做到均匀泼洒,保证鳅苗的进食机会均等。
2水位调节 在前期培育的15天里要逐步加高水位以补充新水保持水中充足的溶氧增加泥鳅的立体生存空间。每5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5厘米使池水从鳅苗入池时的20厘米加到35厘米。同时结合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将池水水色保持在黄绿色的最佳状态。
二、后期培育
后期培育主要依靠水中浮游动物和一定量的蛋黄满足鳅苗生长发育的需要。培育原则是不能让鳅苗吃得太饱尽量以自然状态培育。在前期培育的基础上逐步加深水位使之达到50厘米深度继续培肥水质使之保持绿色。投饲原则上不用豆浆而单一使用蛋黄每10万尾鳅苗每天投蛋黄6个上、下午分别投喂3个。
三、日常管理
1.巡塘
巡塘时间在黎明、中午和傍晚。巡塘时仔细观察鳅苗的活动情况和水色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在水质较肥、天气闷热无风时,清晨巡塘应注意鳅苗有无浮头。鳅苗浮头与家鱼苗有所不同,其现象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仅在水面上形成小波纹,一般的浮头待日出后即下沉。如日出后仍继续浮头,且受惊后依然不下沉,表明水已过肥,应立即停止施肥,冲入新水,以改善水中溶氧。若发现鳅苗离群,体色转黑,在池边缓慢游动,说明鳅苗发病,须检查确诊鱼病,及时施药治疗(后有专题介绍病害防治知识)。如发现鳅苗肚子鼓胀或在水面仰游,说明进食过多,应立即停止投饲,并在以后适当减少投饲量。
2.调节水温
如鳅苗培育时期处于夏季高温季节须控制水温最好能将水温控制在30℃以内。一般采用搭遮阳网或遮阳棚的方法避免太阳光直射。同时适当加注水温较低的新水。
3.清除敌害
鳅苗时期的天敌很多,野杂鱼类、蜻蜓幼虫、水蜈蚣、水蛇、水老鼠等都喜食鳅苗。特别是蜻蜓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由于泥鳅繁殖季节与蜻蜓相同,在鳅苗池内不时可看到蜻蜓飞来点水(产卵),待其孵化成幼虫后,即大量吞食鳅苗。防治的方法主要依靠人工驱赶捕捉,有条件的最好在水面上搭网,这样既可起到阻隔蜻蜓在水面产卵,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同时,在加注水时,要用密网片过滤,严防野杂鱼及其他敌害进入池中。
当鳅苗培育至规格为34厘米即可转入鳅种培育阶段养殖要及时进行分池养殖。因为苗种池的高密度往往造成泥鳅生长不均泥鳅之间还要弱肉强食。
由于34厘米的鳅苗比较娇嫩分池时注意操作一般要经过23次的拉网锻炼再进行分池。
第五节 鳅苗培育实例
据袁善卿等报道湖北省大沙湖农场进行水泥池鳅苗培育试验在面积450米2、池深1.2米、池堤坡比10.5的水泥池内放鳅苗95万尾。经过20天的培育获鳅种29.45万尾成活率31%鳅苗平均全长3.4厘米。
鳅苗放养前用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并将池底和池壁的四周用水冲洗干净然后进水水经3道网目为120目的筛绢过滤水质要清新水体溶氧在8毫克/升以上水中无杂物和大型浮游动物加水深度为25厘米。
6月5日鳅苗平游后喂以蛋黄并立即下池。下池后几小时鳅苗全部潜伏于池壁四周密度大1米2内约聚集2万3万尾池中央未见鳅苗。此时每天投蛋黄2次上、下午各1次每次2.5千克。用煮熟后的蛋黄经80目筛绢过滤沿池壁四周泼洒。3天后鳅苗长至1厘米左右渐游向池中池四壁仅有少量鳅苗苗已满池分布且沉底。此时应全池泼洒蛋黄每次投喂3.75克蛋黄同时增投少量黄豆浆。1周后鳅苗长至1.31.6厘米,活动能力增强,摄食能力增大,这时除继续投喂蛋黄和豆浆外,还可增加投喂浮游动物、丝蚯蚓等活饵料,也可适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鳅苗培育阶段,要尽量保持池水处于微流水状态。每天早中晚测定水体溶氧量及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等,若有超标时,应及时更换新水。每天巡池数次,发现青蛙、蛙卵和其他敌害物应及时清除。
经20天的培育鳅苗平均全长达3.4厘米最大个体长达4厘米最小个体长亦有2.5厘米。共收体质健壮、无病残、活动能力强的鳅种29.45万尾。
第六节 鳅种培育
鳅种培育是鳅苗培育的延续。由于3厘米的鳅种进行长途运输或直接进行成鳅养殖其成活率不能保证此时泥鳅的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但如在鳅苗原池中培育又由于其个体生长后池内密度过大而且泥鳅生长过程个体大小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将3厘米的鳅种进行筛选分稀养殖待长到5厘米后再移入成鳅池或进行长途运输。这一生产过程就是鳅种培育。
在实际生产中鳅种培育阶段刚好是67月的盛夏高温季节从3厘米培育至5厘米的生产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
培育鳅种的池塘可以与育苗池相同也可比育苗池大但最大不宜超过1000米2。池底辅上1015厘米的软泥或腐殖土作为鳅种栖息场所并能调节水质。水深保持4050厘米。放种前1周施基肥培肥水质。每平方米可放3厘米的鳅种500800尾下池时对鳅种进行筛选同池的规格力求一致。筛选鳅种可以使用泥鳅筛子操作方法为先将3厘米的鳅种用夏花鱼网捞起集中于网箱内再用泥鳅筛子筛选出不同规格的鳅苗分别放入不同池中分养。
泥鳅筛子用硬木做成每根硬木条子长40厘米直径1厘米四周用杉木板固定筛子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
鳅种的投饲管理可用人工配合饵料进行投饲也可自行配制饵料。自行配制饵料的组成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之比为73。一般可用较易采办的鱼粉、血粉、豆饼和四号粉等组成日投饲量为鳅种重量的5%每天投喂2次。将饵料制成团后投放于位置固定的食台中。鳅种培育期要求适时追肥可用农家肥或化肥最好用尿素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保持水质呈绿色的适当肥度。
由于鳅种培育期处于盛夏高温季节因此须在池上搭遮阳棚控制水温。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及时注入新水并不喂或少喂人工饵料。
鳅种培育期间,同样需要防止敌害生物侵袭,控制蜻蜓、幼虫和水蜈蚣等的繁殖生长。
第七节 鳅种培育实例
鱼池面积1亩水深1米水源充足。经清塘消毒后于7月上旬放养34厘米的泥鳅苗种0.8万1.3万尾并搭配放养每千克68尾的草鱼、鳊150300尾。培育期间除适时施堆肥培养饵料生物外每天投喂浮萍等5070千克适量投喂嫩草、大叶蔬菜等。随着鳅体长大还可投喂配合饲料。其配方为鱼粉20%豆饼粉10%菜籽饼20%米糠20%面粉10%猪血粉20%另加适量的酵母粉。投喂量占鱼总体重的3%5%每天投喂2次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60%70%。
养殖期间每月对水体消毒1次用漂白粉0.751千克或生石灰1315千克或强氯精每立方米水体0.5克对水体进行消毒。每1015天加713厘米深的新水水体透明度保持在1520厘米。在日常管理上要及时捕杀水蛇、青蛙和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泥鳅种培育至当年10月底出售。
重点难点提示
1.结合泥鳅生物学特性,了解苗种培育的特点。
2.着重掌握苗种培育池建设要求,拦网设置是关键。
3.苗种池内要彻底清除青蛙和蛙卵,杜绝蝌蚪入池。
第四讲 成鳅养殖
第一节 泥鳅养殖的生产特性
泥鳅养殖与其他经济鱼类养殖不同泥鳅个体小生长较慢具有钻泥本能捕捞较难逃跑能力强这是泥鳅与其他鱼类养殖的不同之处。但是泥鳅食用规格较小抗病能力强适宜于多种水体特别是浅水水体中养殖养殖成本低这又是其最大的优越性。据报道日本的食用规格最小为5厘米即我们所说的鳅种规格。国内有些企业加工香酥泥鳅干的规格为1216厘米当年即可养成。因此泥鳅的养成规格较其他鱼类小得多。泥鳅养殖的特点是通过放养高密度追求高产量而不是追求大规格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目前成鳅养殖的基本涵义为将体长5厘米以上的鳅种培养到每千克4080尾。每尾25克以上的商品鳅一般的生长期当年可长到1520克。
长期以来,泥鳅人工养殖一直不能形成规模,其症结在于人们的养殖行为与泥鳅自身对生态的要求相距太远。泥鳅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理的自调性很强,具有选择适宜环境的行为,因而,野生泥鳅极少患有生态性疾病。譬如,泥鳅具有避强光、钻掩体、避开厌氧菌高繁区、跳跃式穿透毒气层呼吸、纯净水中或缺水状态下抑制代谢以保存生命,及避灾逃跑的能力。这些在进化中不断被强化的特征,导致泥鳅受不得“委曲”,也就是说,泥鳅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其实是极为苛刻的。人们几乎都将泥鳅适应能力强的一面当成“泥鳅易养”的根据,却不知“适应能力强”的后面则是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的一面;而且这种“适应能力强”,是泥鳅在生态宽容度极大环境下的单体性能;在泥鳅的群体中,特别是人工养殖的群体中,这种性能就要打折扣,甚至全然丧失。
泥鳅的生存及生活,必须依赖于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因子,而且这种生态环境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成功养殖的重要基础。泥鳅规模化养殖,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即必须使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充分享有可持续缓冲循环能力的生态因子。因此,泥鳅养殖场选址及建设,必须遵循这一自然规律。
第二节 养殖场址的选择
1.土质
土质对泥鳅的影响较大,土质可通过吸附和释放各种元素,对水质起调节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养殖池的水质好坏决定于土质特性。一般要求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腐殖质较丰富,腐殖质既可增加水中养分,培育水质,又有透气性,利于泥鳅在钻泥时进行气体交换和体液代谢。
2.水质
水的适宜pH酸碱度为6.57.5,最好用江河湖泊无污染的地表水。如用地下水,要进行矿化度和重金属检测。如水的硬度太高或重金属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则该地下水不能用。抽取后要用蓄水池进行曝气处理,以达到增氧与调节水温的作用。
如场址选择在滩涂或盐碱地域,则要求水中盐度不高于千分之三。
3.场址选择
选建场址的地方,除满足上述对土质和水质的要求外,还要求水源充足可靠,枯水期也能满足用水需要,水质清新良好,无工业污水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以方便管理并节省开支。如建设一定规模的泥鳅养殖场,还需要综合考虑交通便利,供电有保证,饲料资源丰富等因素,最好能依据自然地势建池。
第三节 池塘建设
泥鳅养殖池与养鱼池是不同的,一般泥鳅养殖池的要求为:
池塘朝向:鳅池以长方形、东西方向长为佳,这样有利于阳光的照射,增加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为泥鳅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池塘规格每块池塘的面积在23亩宽度在1215米长度不限塘坝顶至塘底高度为1.11.3米蓄水深50厘米左右塘底要求平整。每个池塘设置12个进水口进水口位于池坝顶用密网布包裹进水口防止野杂鱼入池。设置2个排水口位于池底上方50厘米左右位置排水口用于排放多余的水量控制水位防止下大雨漫池同时进行正常的水体交换设置1个排水底孔排水底孔比池底略低主要用于排干池水时使用平时须封闭严密不能漏水。
在建池时,要充分考虑并建好防逃设施。建好防逃设施,是泥鳅养殖成败的关键,也是泥鳅养殖池与养鱼池最大的不同。
目前常见防逃设施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池壁硬化即用水泥小平板或水泥沙浆现浇砌块石硬化养殖池壁。这种防逃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池塘牢固饲养管理方便主要缺点是投资太大常适用于规模化养殖场的规划建设。如江西省上饶田生养殖场在低丘缓坡建设了200多亩泥鳅养殖场通过科学规划建池利用上游水库水源自流进水配套完善了人工繁育池、苗种池、成鳅池采用水泥现浇硬化池壁和道路使整个场既美观实用又有利于管理达到了养殖高产。
另一种防逃模式是近几年兴起的也是最实用的防逃方法即池塘围网养殖又分池塘挂网式放养与贴网式放养两种。挂网式养殖即在鳅池四周沿池内壁竖一道围网贴网式养殖即将网贴于池塘内壁。经过试验与调查这两种方式都有利有弊。挂网式养殖当年成本每亩增加200元左右投资因为挂网需要木桩及对网片的质量要求较高相对来说好的东西价格要贵一点好处在于逃出网外的泥鳅照样成活。而贴网式养殖网片及木桩投资省一点网片质量差一点也无所谓但存在着一个因素如网片稍有点洞或压在沟里的网片上浮逃出来的泥鳅全死亡。因为泥鳅的呼吸一般来说没到冬眠季节都必须上来呼吸贴网贴到田坎它上不来呼吸就得死亡。江苏苏北地区养殖泥鳅多年最早的时候也采用贴网式养殖但目前全改挂网式养殖就是因为跑出去的泥鳅全死亡。而且外源敌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等容易进入影响泥鳅的养殖产量。
挂网式养殖建造方法为在鳅池坝内坡池底处沿池坝挖沟沟深为30厘米沟宽为1015厘米。木桩打在沿沟槽边2030厘米处即在坝坡上打木桩木桩间距为2米1个也可用水泥桩5米1个然后用钢丝拉紧桩顶桩顶比塘坝顶高出30厘米。这些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围网。围网所用网具一般为网目40目的尼龙网片长度以鳅池周长为准高度以埋入沟内30厘米后顶部能挂于钢丝将剪裁好的围网埋入沟内用泥压实上端固定在钢丝上这样挂起来的围网能高出坝顶30厘米图4能有效防止敌害生物进入鳅池。因此设置挂网式既可防止泥鳅外逃又可防止其他生物入池为泥鳅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挂网式池塘的进、排水口均设置在网外必须说明一点挂网式池塘的塘坝只起到了蓄水作用防逃作用全靠围网因此需保证挂网的完整严防网具破损而产生漏洞。
图4 鳅池断面示意图(单位:厘米)
第四节 鳅种放养
一、鳅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清整鳅池
放养前半个月,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水管,翻耕池底淤泥。
2.清塘消毒
消毒工作于放鳅种前10天进行最常用的清塘药物是生石灰其次有专用的清塘净等药物及漂白粉。使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每10米2放1千克生石灰将生石灰化成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清塘净等专用清塘药物按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使用生石灰清塘有以下作用:对野杂鱼类、蛙卵、蝌蚪以及水生昆虫的杀灭迅速彻底,并且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减轻鱼病的发生;对池塘中繁生的某些消耗池水肥力、妨碍池鱼游动的丝状藻类(如青泥苔等)和一些根浅茎软水生植物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促进池底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释放,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
3.施基肥
施基肥的目的是培育水质培养繁殖浮游生物从而使鳅种下塘后即可摄食天然饵料。基肥的施放时间在清塘后的3天基肥一般以农家肥为主经发酵后的腐熟粪肥更佳。农家肥中以鸡粪、牛粪、鹌鹑粪较好因为这几种粪肥入水后能大量培育浮游动物可作为鳅种的适口饵料。基肥的用量鸡粪施用量每10米23千克如用人粪、猪粪和牛粪时需适当增加用量其用量可到每10米25千克。施用方法为一般以堆肥方式为主即在池的四周堆放让养分自然释放。对经发酵后的粪肥特别是干粪也可采取全池遍撒式。
对于水泥池或砖砌结构的池塘放鳅种前也可在池面栽种水生漂浮植物如空心菜或水葫芦等遮阳物覆盖面占池面的20%左右。
二、放养规格及密度
放养密度与所放鳅种规格、池塘条件及饲养技术有关。在同等条件、同等养殖周期下要达到商品鳅的规格则放养鳅种的规格越大每平方米所放养尾数越多。以放养6厘米鳅种为标准每平方米放养量为5060尾如放养3厘米的鳅种则每平方米放养量不宜超过40尾。初次养殖的农户不宜养殖高密度一般放6厘米鳅种以不超过50尾/米2。另外根据池塘条件的好坏适应增减放养量。浙江等地农户有直接将当年苗养成商品鳅的模式每平方米放30尾左右养至当年11月可达1520克/尾。
三、野生鳅种的放养与驯饲方法
从天然水域采购的鳅种往往规格大小不齐因此在放养时需经过筛选同一池内的规格力求做到大小一致。另外为防野生鳅种因捕捉和运输过程造成的鳅体损伤诱发细菌性疾病鳅种下塘时最好进行鳅体消毒。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食盐水浸洗消毒按照每50千克水加2千克食盐的量将食盐溶于较大容器中然后将待放的鳅种在盐水中浸泡1015分钟另一种方法是按每50千克水加1克漂白粉搅拌均匀后将待放鳅种浸泡510分钟。
野生鳅种入池后由于其长期栖息在水田、河湖、沼泽及溪坑等水域中白天极少到水面活动夜间才到岸边分散觅食因此需经过驯养。其目的有三一是鳅种由分散摄食变为集中食台摄食二是由夜间吃食变为白天定时摄食三是由吃天然饵料变为人工配合饲料。具体做法可在下塘的第三天2000分几个食台投放少量人工饲料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小时投喂并且逐步减少食台个数。经过10天左右的驯化野生鳅种逐渐适应了池塘环境便由夜间分散觅食转到白天集中食台摄食配合饲料。如果一个驯化周期不能成功则必须重复前述的措施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第五节 水质管理
1.草绿带呈绿豆色
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绿球藻类和隐藻、硅藻有时有黄绿藻等透明度约在30厘米左右。
2.浅褐带绿色
透明度较高,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绿球藻目一部分、金黄藻和黄绿藻等。
3.油绿色
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硅藻、部分金黄藻和绿球藻目一部分。当隐藻和绿球藻特别多的时候,透明度就低些。
这几种水色,正常情况下水面上均无任何颜色的浮泡或浮膜出现。
如水色过淡,应及时追肥,常用猪粪、鸡粪、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化肥。或用化肥与农家肥混合使用,施用量视水的肥度而定,但要掌握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
如发现水色呈茶褐色或黑色溶氧低于2毫克/升以下,泥鳅不断地在水面上浮头时,应立即停止施肥投饵,并加入新水。
由于泥鳅耐缺氧的能力较强,在实际生产中,各养殖户在实施水质管理时,可掌握宁肥勿瘦的原则。
第六节 投饲管理
一、投饵量的确定
在成鳅饲养过程中,随着环境温度和个体增长的变化情况,恰到好处地投喂适量的饵料,是节省养殖成本、增加效益的一条重要措施。
单家独户小规模养殖的可按塘中泥鳅总体重确定日投饵量。78月为放养期投饵量为总体重的3%5%910月为4%11月为3%翌年3月为总体重的1%2%4月为3%56月为4%。
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可先根据放养规格确定预期达到的增重倍数6厘米规格体重23克的入塘鳅种经一年的养殖可达80100尾/千克再估计所投饵料系数推算出整个饲养阶段的投饵数量。各月投饵量可按表4比例参考确定。
表4 成鳅各月投饵量
二、投饵技术
在投饵时要掌握:
1注意饵料质量做到适口、新鲜不投变质饵料。
2“四定”投饲原则即定时每天投喂2次700800和17001800定量在一段时间内每天投饵量不宜偏多、偏少定位在鳅池内搭设食台100米2的池内搭2只食台可用直径3050厘米的圆形台面离池底1015厘米投喂时将饲料做成带黏性的团块状放在食台上定质既要保持饵料新鲜而且在一定时期内的饵料品种变化又不宜太大。
3结合天气变化情况投放饵料天气闷热时适当减少投饵量。
4观察水色合理投饲。水质肥减少投饲量反之则应加大投饲量。
5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应少喂甚至停喂饵料。
6早开食晚停食。抓好成鳅旺盛摄食时期的饲养带动两头使整个饲养期均能满足成鳅对饲料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第七节 日常管理
一、注意防逃
日常管理的重点工作是注意防逃。泥鳅的逃逸能力很强,平时,应经常检查进、排水口的防逃设施是否完整。在下暴雨或连日大雨时,要防止池水上涨造成逃鱼。在加注新水和排放池水时,要先检查进、排水防逃设施是否牢固。另外,还须密切注意塘坝是否产生漏洞,泥鳅体小而滑,即使洞很小,也会钻洞逃跑,如果有新鲜水流入池中,它就会沿着这条水路逃走。
二、巡塘
经常观察泥鳅和池水的变化动态每天早中晚巡视鳅池3次密切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状态。
三、防止浮头和泛塘
特别是在天气闷热、气压低、下雷阵雨或连日久雨不停,如池塘本身水质过肥,极易造成泥鳅浮头,严重的可致泛塘,防止方法是及时加注新水。
四、检查摄食状况
观察饵料投喂后摄食情况包括摄食完饲料的时间一般以投饲后34小时吃完为准。
第八节 成鳅养殖实例
【实例1】
1.池塘条件
在稻田中挖池养殖池宽15米长50100米池坝高1.1米在池周设置40目尼龙栏网设置好进、排水口。
2.苗种放养
苗种为自己繁育的鳅种培育到3厘米以后进入成鳅养殖一般亩放20万尾。放苗前打开排水底孔彻底排干池水池底让太阳曝晒成硬质。放种前10天放水30厘米用生石灰清塘每亩75千克清塘后每亩施腐熟粪肥120千克。
3.饲料投喂
饲料采用天邦饲料集团的泥鳅专用颗粒饲料采用“四定”投饲每次投饲以3小时吃完为准上、下午各1次。其中上午投量占全天的30%下午投量占全天的70%。泥鳅颗粒料2.05元/千克一般长1千克泥鳅约需3.75千克饲料。
4.管理
保持水深70厘米适时加注新水根据水色适时追肥。
5.结果
6月底放养的3厘米鳅种养至年底当年的11月底一般个体达到15克左右的上市规格。可以选择大的予以销售留下部分规格在13克/尾以下的个体并塘后越冬翌年养至2535克出售。
【实例2】
1.养殖条件
泥鳅养殖应选择水源可靠水质清新且无污染进水与排水方便的池塘。土质应为中性、微酸性的黏质土壤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确保用电。养殖池多为长条形单口面积12亩池深0.81米水深可保持在0.40.5米并夯实池壁泥土。沿池塘四周用网片围住网片下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20厘米可有效防止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出水管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
2.放养模式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鳅种放养前203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再用生石灰清塘。池塘水深10厘米时每亩用生石灰7080千克兑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鳅种放养前10天池塘加注新水2030厘米每亩施入干鸡粪30千克均匀撒在池内或用6065千克的猪、牛、羊等粪肥堆放在鱼池内。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追肥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以看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2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进行鱼种消毒浸洗时间为510分钟。4月当水温升高至15℃以上时即可开始放养鳅种。规格为7080尾/千克苗种放养密度为10001500千克规格为100120尾/千克苗种放养密度为8001000千克。同一养殖池中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均匀整齐并以放养大规格鳅种的养殖经济效益较好且养殖周期较短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捕捞或进行多茬养殖。鳅种的具体放养量要根据池塘和水质条件、饲养管理水平、计划出池规格等因素灵活掌握。
3.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 主要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同时搭配投喂一些饵料生物如鱼虫等且投喂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养殖初期日投喂量掌握在鱼体总重的2%左右以后至泥鳅生长适温范围内再逐步增加日投喂量。当水温达2528℃时泥鳅摄食与生长均十分旺盛此时日投喂量应提高到鱼种总重的10%以促进泥鳅的快速生长。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投喂量应减少甚至不投喂。每天投喂3次若苗种未经驯化则以傍晚投喂为主每次投喂量以翌日凌晨不见残饵或略见残饵为度。
2水质调控 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与发育极为重要。池水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2030厘米为宜酸碱度为中性或弱碱性。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于2毫克/升时要及时注入新水更换部分老水以增加池水溶解氧含量避免泥鳅产生应激反应。通常每隔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施用有机肥15千克左右。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用1.5千克左右的尿素或2.5千克的碳酸氢铵,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若水质过瘦,水体透明度过低,则必须适当追施肥料。
4.经济效益分析
一般饲养4个月左右即可收获若市场行情好也可提前收获随后放养下一茬泥鳅苗种。该养殖户平均每亩放养规格为每千克80尾的泥鳅苗种1400千克共计收获商品泥鳅2130千克。苗种均价10元/千克亩均饲料投入12600元加上人工、水电等费用亩均成本27200元。所产泥鳅经连云港出口韩国售价19元/千克销售收入38340元亩获纯利润11140元。
5.养殖管理关键点及注意事项
主要是加强巡塘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一是检查堤坝堵塞漏洞保持水位防止浮头和泛塘二是观察泥鳅的摄食、活动和疾病发生情况清扫食场捞除残饵三是防止鸭、黄鳝、蛇等进入养殖池内伤害泥鳅四是经常使用有机肥保持水质为活、爽的肥水五是夏季可在鱼溜上方搭棚遮阳冬季保持浅水或排水过冬。
610月每隔2周用漂白粉消毒水体1次每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有条件时还可以泼洒一些光合细菌。天气闷热时若泥鳅浮头现象严重应及时加注新水。另外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等剧毒农药的水体流入养殖池宁可不换水也不要把受污染的水体引进养殖池内。
重点难点提示
1.充分认识泥鳅养殖防逃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建池时就要搞好防逃设施。做到既不能让泥鳅出去,又不能让敌害生物进来。
2.掌握水质调控技术,对养殖成败很关键。
3.饲料尽量采用全价配合饲料。
第五讲 几种泥鳅的其他养殖方法
第一节 稻田养鳅
一、稻田养鳅的机理和效果
相对于鱼类而言,泥鳅更适合于在稻田养殖,因泥鳅体小,更适应于浅水体生活。稻田养鳅就是利用稻和鱼都离不开水这一共同点,把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在稻田中巧妙地结合起来。
稻田不但提供泥鳅的水域环境,水稻还能为泥鳅提供隐蔽躲藏的场所,并能提供部分食料;而泥鳅在稻田中能钻松泥土,吃掉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水稻发棵,谷粒饱满。达到稻鳅双丰收的目的。
二、稻田精养
1.稻田选择
选择土壤为弱酸性,大旱不涸、大雨不淹没的田块。同时,要求田块泥层较厚,不能因开设鱼沟、鱼溜而漏水。
2.稻田准备
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应加高到4050厘米底部宽60厘米田埂须夯实最好用塑料膜贴面将塑料膜埋入田块30厘米。这样既可保持水位又能防止成鳅逃逸。二是在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其作用是给泥鳅一定的活动空间为泥鳅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栖息环境。所谓鱼沟即田块中的沟其宽和深各为30厘米鱼溜深度为3040厘米面积1050米2开在田块中间和进、排水口附近面积和数量依据稻田的面积而定。鱼沟是连接鱼溜的通道鱼溜的作用是当水温太高或偏低时鱼溜是避暑防寒的场所在水稻搁田和喷农药及施肥时泥鳅可暂时栖息鱼溜内避让。同时鱼溜还是投饵的场所在放水捕捞时排水口的鱼溜还能起到集鱼池的作用鱼沟和鱼溜的总面积占水稻的10%15%。也可在边上开挖深60厘米左右的边沟作为鱼溜宽度视田块大小而定。三是在稻田中设置进、排水口并安装拦鱼设施。稻田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设在相对应的田埂两端便于水均匀畅通地流经整块稻田。安装拦鱼设施的目的是防止逃鱼和阻止野杂鱼的进入。拦鱼栅宜采用不易腐烂的材料制造如铁丝网、竹条和柳条等材料其间隔或缝隙应小于泥鳅的身体直径。拦鱼栅的高度要高出田埂2030厘米。为增加过水面积拦鱼栅要装成弯曲的面朝向田内有以下三种形式∩、∧、⌒。
鱼沟和鱼溜的设置需根据田块的位置和大小而定以切实可行、便于养泥鳅为前提布局见图5图8。
鱼沟、鱼溜的开挖和拦鱼栅的安装,一般在耕田后、插秧前完成。
3.鳅种放养
由于各地的种稻技术、施肥方法有差异因此在放养时间和密度上也有不同。但在放养时间上要坚持一个“早”字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鱼”。一般在早中稻第一次耕田后即可放养鳅种放养规格以58厘米为宜一般亩放1200015000尾。
图5 养鳅稻田布置图Ⅰ
图6 养鳅稻田布置图Ⅱ
4.养殖管理技术要领
稻田精养泥鳅的饲料管理技术基本上与池塘养成鳅相近。主要管理内容是日常的投饵和巡视田块、水质管理、检查摄食状况、鳅病防治及防止逃逸等。投饵方法开始时采用撒投法将饲料均匀地撒在田面上以后逐渐缩小食场最后将饲料投放在固定的鱼溜里以利泥鳅集中摄食和冬季捕捞。投饲量一般按泥鳅总体重的3%5%计算也可按泥鳅的实际吃食情况而定。每次投喂的吃食时间以3小时为标准。日投喂2次800900和16001700。
图7 养鳅稻田布置图Ⅲ
图8 养鳅稻田布置图Ⅳ
5.田间管理技术
稻田养殖的要求是,既要种好水稻,又需养大泥鳅,达到稻鳅双丰收。因此,在稻田的田间管理技术中,要同时兼顾这两者的关系和利益,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耕田与施肥 一般稻田养鳅只要耕一次田即可耕田与施肥综合进行。耕田时可将稻田在中间隔开先耕半边并施追肥隔5天后再耕另半边。养鳅稻田施肥要做到“重施基肥巧施追肥重施农家肥巧施化肥”。基肥施用量应占总肥量的70%。用化肥作追肥时要掌握量少次多的原则如尿素或碳酸氢铵每亩1次撒施10千克氯化铵1次15千克氯化钾1次不超过5千克碳酸氢铵只用于作基肥。
2合理用药 稻田出现病虫害时宜对症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常规的剂量使用不能任意加大用药量。除病害的农药如三环唑、多菌灵、托布津和井冈霉素等治虫的农药如扑虱灵、Bt杀虫剂、杀虫双等只要按照田间常用药量对泥鳅的药害较轻。但像毒杀酚、五氯酚钠、呋喃丹、三硫磷和杀灭菊酯等对泥鳅的杀伤力很大不能使用。施农药前要加深田水有条件的话要一面进水一面出水这样可减少水中农药浓度。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喷在稻叶上。另外下雨前不要施农药。
6.田间日常管理工作
对养鳅田要经常巡查,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洪排涝工作;特别在暴雨来临之际,要坚持冒雨巡查养鳅稻田,检查田埂的安全情况,观察稻田水位,清除进、排水口拦鱼栅上的杂物。经常检查鱼沟、鱼溜,保持畅通,尤其在稻田实施搁田、施肥、施药前要事先检查,保证沟溜疏通,以保证泥鳅能顺利地集中到鱼溜中栖息、避难和治疗。
稻田养成鳅,还需注意及时清除敌害,主要的敌害生物有凶猛鱼类、水蛇、水老鼠、鸭子和黄鳝等。在养泥鳅的稻田里,不宜放养鸭子。
稻田养殖泥鳅生长很快冬季捕捞时一般体重均在10克以上亩产可达150200千克。
三、稻田粗养
稻田粗养主要适宜于平原地区的连片稻田其稻田设施较简单一般不挖鱼沟和鱼溜。在放养前加高、加固田埂搞好进、排口等拦鱼设备。待水稻插秧返青后放养鳅种每亩放鳅种30004000尾。饲养期间不投人工饲料依靠田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作为泥鳅的食料。饲养期间抓好防逃、防偷、防敌害和防高温四大日常管理工作通过一年饲养亩产也可达5060千克。
第二节 鳅鱼混养
鱼池混养泥鳅,是以鱼为主,搭养泥鳅,它是一项既省事、省钱又增产、创收的养殖业。泥鳅是底栖鱼类,与其他养殖鱼类不争夺生活空间。同时,泥鳅通过自己的活动,还能疏松池底淤泥,促进细菌分解,起到改善池塘生态环境的作用。泥鳅与花白鲢或草鱼、鳊混养效果较好;与罗非鱼、鲤混养效果较差。
用作混养泥鳅的池塘要求不漏水塘埂坚固采取先放鱼种后养鳅种。鱼种放养前每亩池塘用75100千克生石灰清塘杀灭敌害。鳅种的放养量每亩放养体长6厘米的鳅种15002500尾在不专门投饲的情况下亩产可达2030千克。
第三节 流水养鳅
一、坑塘养殖
在我国浙赣山区农户将溪水引入庭院在院内开挖面积210米2不等的长方形池池深5060厘米上搭阴棚或用木板作盖每平方米放6厘米左右的鳅种200300尾。投喂米糠、麦麸和少量鱼粉加适量甘薯淀粉黏合的团块状饲料或蚯蚓、蝇蛆等鲜活饲料一年增重45倍当年每平方米水面可收成鳅810千克。
二、木箱养殖
木箱流水养鳅是日本农户流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养殖方法。具体养殖方法为木箱规格为1米×1米×1.5米设有直径为34厘米的进、排水孔上装网目为2毫米的金属网。箱底填入粪肥、泥土或一层稻草一层泥土堆积23层最上面一层为泥土保持箱内水深3050厘米。木箱可放在流水地方让水从一个口流进另一个口排出。注水也可以用水管由上向下流几个木箱并联也可以。
选择向阳和水温较高的地段放置木箱。水温不能低于1520℃降雨时要防止溢水。还要在木箱上设置盖网以防鸟兽为害。每个木箱可放养小泥鳅11.5千克每天投喂米糠、蚕蛹或蚯蚓做成的团状饵料投饲量为鳅体重的2%3%饲养半年左右就可收获一个木箱约产鳅815千克。
第四节 网箱养鳅
一、放养
一般每平方米放养610厘米的鳅种8001200尾视养殖水体的条件适当增减水质肥、水体交换条件好的水域可多放反之则少放。
二、饲养管理
在箱内设置一个2米2的食台食台离池底2025厘米将饵料投在食台上。饵料的投喂及方法与池塘养殖泥鳅的方法相同。
三、日常管理
勤刷网衣保持网箱内外水体流通。经常检查网衣有漏洞立即补好。注意鱼病的防治工作网箱养鳅由于密度高一旦发生病害损失很大要抓好日常预防工作及时清除食台内残饵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或用漂白粉挂袋。漂白粉挂袋方法用两层纱布包裹100克漂白粉挂于食台周围一次挂袋23只。
第五节 庭院养殖
一、鳅池建设
鳅池宜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通风向阳进水和排水都比较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形状可多样一般以长方形、东西走向较好。鳅池面积因养殖方式及养殖水平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庭院养殖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80米2池深11.5米。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6厘米。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厘米左右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鳅池内可种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和水浮莲等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另外还可在鳅池周围种植一些葡萄或丝瓜等攀缘植物夏季可以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
二、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彻底清塘57天后蓄水1020厘米每亩施用1015千克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富无病无伤体色鲜亮。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来源和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7厘米的鳅种放养密度为80100尾/米2。同时可在鳅池中搭配放养58尾/米2的鲫。
三、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溞、蚯蚓、蝇蛆等都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和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泥鳅总体重的4%78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910月为泥鳅总体重的4%。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饲料放在饲料台上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和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900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4小时内吃完为准。成鳅期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泥鳅生长、摄食情况等作出适当调整。残饵要及时清除。
四、水质调控
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厘米。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五、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做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延长泥鳅生长期);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重点难点提示
1.稻田养殖中鱼沟、鱼溜的开挖办法应根据田块大小形状而定只要控制在稻田面积的15%左右即可。
2.网箱养鳅一定要将网箱安装牢固,同时注意安装水域水位变动不能太大,特别是防止大水漫箱。
第六讲 泥鳅越冬、病害防治、捕捞暂养和运输
第一节 泥鳅的越冬管理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除我国南方因终年水温不低于15℃而不必越冬外其他地区均需度过25个月的越冬期。
自9月下旬开始泥鳅摄食量增加体内开始积蓄营养准备冬眠。这时投喂的饲料比例是动、植物饵料各占50%日投饲量占泥鳅总体重的5%左右。随着水温的降低逐步减少投饵量。在水温降至10℃以下时泥鳅即进入冬眠。
越冬前要对越冬池进行消毒一般每立方米水体用0.2克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或用20克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同时要经常打扫食场以防残渣分解消耗氧气及放出有毒气体危及泥鳅越冬。自然越冬的泥鳅一般钻入泥中15厘米深。因此池底要有淤泥在泥鳅进入越冬池前先用适量农家肥料撒入池底以增厚淤泥层为泥鳅越冬提供较理想的“温床”。越冬池水深保持80厘米左右使池底泥温保持在2℃以上。越冬池中的放养密度可高于饲养期常规放养密度的23倍。越冬期间可在越冬池四角适量放一些糠、猪粪、马粪等有机肥以发酵增温。
稻田养殖的泥鳅,要在越冬时及时诱集入鱼溜中,并加盖稻草等材料保温。
第二节 泥鳅病害的预防
一、引起泥鳅发病的因素
1.水温
泥鳅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温均有一定的要求。鳅苗放养时池水温差不宜超过2℃鳅种则要求不超过45℃。否则温差过大会引起鱼苗、鱼种不适而死亡。
2.水质
作为泥鳅生存和生活的载体,水域环境时刻影响着泥鳅。鳅苗时期如池中水质过肥,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不但吸收了水体中的大量溶解氧,还放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鳅苗吞食了这些有毒气体,就会大批死亡。成鳅养殖期,也会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或有毒气体,导致泥鳅致病或中毒死亡。
气候的突变也会引起池中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使pH发生较大变化。另外应用污水源因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都会对鱼体机能发生影响从而引发鱼病。
3.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的大小,与疾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若密度过大,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使鱼类摄食不足,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减弱,为鳅病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确定密度应综合考虑鱼体规格、饲养条件和饲养水平等诸因素。
4.饲养管理
在投饲期间,若饲料供应不充分或投喂腐烂变质不清洁的饲料,或未根据泥鳅的需求量投喂,都会使鱼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5.机械性损伤
可直接导致鳅体死亡,或引起继发性感染而发病。
6.生物因素
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各类敌害生物。
二、饲养管理
1.“三消”
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和食场(台)消毒。
1鱼体消毒 鱼体消毒是预防疾病、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目前在生产上主要采取鳅种下塘时进行浸洗消毒。几种常用的药物浸洗法见表5具体浸洗消毒操作见前述鳅种下塘内容。
表5 鳅鱼种消毒常用药物及用量
浸洗鱼种时要注意:
①浸洗时间视鱼体状况和水温高低,做出适当调整。
②药液当天配制,当天使用。
③消毒时,若发现鱼头摇动、鱼体跳跃不安时,要及时捞出,用清水冲洗或立即下池。
④两种药物合用,要分别在不同容器内溶解,消毒时再一起倒入消毒容器中。
2池塘消毒 泥鳅在饲养过程中,可对池塘定期用药物进行消毒。
①漂白粉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在桶内完全溶解后立即泼洒。漂白粉要选择干燥的粉末不宜使用受潮结块的以保证有效氯的含量在30%左右。
②生石灰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克在木桶中溶化后不等冷却立即全池遍洒。
食场消毒食场内往往有残剩饵料如不及时消除这些残剩饵料腐烂变质后为病原体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极易诱发鱼病。因此需定期清扫食场并在食场四周采用漂白粉挂袋进行消毒。用两层纱布包裹100克左右的漂白粉挂于食场周围视食场的大小而定挂袋的数量。
2.“四定”
即四定投饲法(见前述)。
第三节 几种常见病的治疗
一、赤皮病
【病原】
病原体为细菌。
【症状】
通常,在用网牵捕、长途运输等擦伤鳅体后或水质恶化,极易诱发赤皮病。患赤皮病的泥鳅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尤其是身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
【防治办法】
1尽量减少网捕泥鳅和长途运输等的擦伤和碰伤每次网捕和运输后应用药物进行消毒可每立方米水体用聚维碘酮含有效碘1.0%12克全池泼洒。
2患病池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
二、水霉病
【病原】
由水霉茵寄生引起。
【症状】
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用肉眼可以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病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瘦弱致死。该病在鳅卵孵化季节也大量流行,引起大批受精卵死亡。
【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鳅种下塘前用4%食盐水浸洗消毒。
3受精卵感染此病时用每立方米水体含10克的高锰酸钾浸泡鳅卵1015分钟连续2天。
4泥鳅感染此病时各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池泼洒。
三、烂鳍病
【病原】
由短杆菌感染引起。
【病症】
背鳍附近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不摄食,导致死亡。此病易在夏季流行。
【防法方法】
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痊愈。
四、打印病
【病原】
由嗜水气单孢杆菌的嗜水亚种寄生所致。菌呈短杆状,两端圆形,有活力。
【病症】
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主要流行于79月。
【防治方法】
1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克的漂白粉化水后全池泼洒一般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2用2%浓度碳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处。
五、车轮虫病
【病原体】
由车轮虫寄生所致。车轮虫在显微镜检查中总体形状呈圆形直径一般为50微米从侧面看像两个重叠的碟子腹面环生纤毛虫体活动时借体毛作车轮般转动。
【症状】
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泥鳅患此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流行的季节为58月。
【防治方法】
1鳅池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的比例为52合剂全池泼洒使每立方米水体中含有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
六、三代虫病
【病原体】
三代虫虫体呈纺锤形体前端有4个黑点体后端有一固着盘盘上有1对大钩和数对小钩。此虫三代同体在成虫体内可见子代和孙代的胎儿形状故名三代虫。
【症状】
寄生在泥鳅的体表和鳃主要流行于56月对鳅种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
采用浸洗法小池子可全池浸洗大池需将泥鳅集中于一角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如用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含20克的浓度浸洗时间1520分钟如每立方米水体含高锰酸钾10克则浸洗时间为3050分钟。根据鳅种状况和水温等决定具体的浸洗时间。
七、气泡病
【病因】
因水中溶氧不足,或其他气体如氮气含量过多所致。
【症状】
顾名思义,泥鳅因吞吸气泡而致肠中充满气体,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
1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
2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化水后全池泼洒每亩用量46千克。
八、生物性敌害
【防治方法】
除在放养前进行彻底清塘外在平时饲养管理中要经常及时对敌害生物进行捕杀特别是鳅苗种池和孵化池更应加强管理。对水蜈蚣、红娘华等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每立方米水体0.5克的浓度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九、非生物性敌害
非生物性敌害主要是指农药中毒。农田中普遍使用各种化学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残毒对稻田养殖泥鳅极为不利。为防止泥鳅中毒致死,一要控制农药用量,二要引用无毒水源,并随时检测水中农药浓度,发现问题及时更新用水。
第四节 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一、捕捞
1.手抄网捕捉法
主要用于鳅种的捕捞,也可用于成鳅的平时捕捞。
手抄网为三角形由网身和网架构成网身长2.5米上口宽0.8米下口宽2米中央呈浅囊状。网目的大小视捕捞对象而定捕鳅种的网采用每平方厘米2025目的尼龙网布制成捕成鳅的网可用密眼网片剪裁。
捕捞鳅种可用手抄网于塘边捞取,捕成鳅最好先用饲料引食,再用抄网捕捉。
2.干池捕捉法
干池捕捉是成鳅和鳅种在不同水域养殖中的最终捕捉法捕捞成鳅一般在深秋进行。池塘干池捕捉采用在排水口接一集鳅网箱随着水口流出泥鳅将集中于排水口前的集鱼坑内少量随水流出的泥鳅进入集鳅箱。待水排光后即可用抄网捞取一般有70%以上的泥鳅能集中于集鱼坑内。
稻田排水捕捉法在水稻黄熟时或水稻收割后进行稻田内的水两次缓慢排出。第一次排水让稻田泥面露出泥鳅则会游到鱼沟或鱼溜内栖息第二次排水在第一次排水后12天进行主要是排放鱼沟、鱼溜中的水。当泥鳅集中于鱼溜中时先用抄网将其捕捉。留在田面泥土中的泥鳅有两种处理方法。长江以南天气温暖一般让其留在泥中越冬翌年再养长江以北天气寒冷可用翻耕法捕尽。
用排水干塘法捕捞,要注意在排水时不能惊扰泥鳅,因泥鳅胆小,受到惊吓后即钻入泥中,不随水流而走了。水排干后,在集鱼坑中的泥鳅减少,捕捞效果下降。
3.笼捕法
专门用于捕捉泥鳅的工具为须笼图9可适用于各种水体内捕捞。须笼用竹篾编制而成长30厘米直径9厘米末端锥形占全长的1/3。须笼里面用聚乙烯密网布做同样形状的袋子笼口用竹编成倒须。捕捞时在笼内放些用炒米、糠、麦麸等做成的面团状饲料或煮熟的肉骨头等以引诱泥鳅入笼内。一般在傍晚下笼第二天一早起捕解开尾部倒出泥鳅。利用泥鳅有溯水习惯须笼也可用作冲水捕捞。捕捞时将须笼放置于进水口上游让泥鳅溯水游入笼内特别在河道沟渠等有自然流水的地方可将须笼尾部朝向水流上游利用泥鳅溯水习性捕捉。
图9 须笼
4.药物驱捕法
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稻田。每亩水田用茶籽饼榨取茶油后的残存物56千克用火烘烤35分钟取出后趁热研成粉末再用水浸泡静置35小时。当稻田水深降到35厘米时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地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溜附近不要施药将泥鳅驱赶到排水口的鱼溜内然后用抄网捕捞。
5.灯光照捕法
在天然水域中捕捉泥鳅,也可采用灯光照捕。泥鳅一般上半夜睡眠,下半夜活动,所以,上半夜可用手电筒等光源照捕。
二、暂养
1.网箱暂养
网箱暂养具有机动灵活成活率高操作方便暂养量大等优点是最普遍的暂养方法。网箱规格一般采用2米×1米×1.5米网目根据暂养泥鳅大小而定稀密不一。暂养58厘米的鳅种采用网目为每平方厘米1520目的聚乙烯网布暂养成鳅可用网目较大的聚乙烯网布。网箱设置的地点要求水质良好一般设置在河道或池塘内。设置时网箱水上部分保持在10厘米以上。暂养密度根据水温高低、网眼稀密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放57千克。在管理工作中做到“三勤”即勤检查、勤刷箱、勤捞死泥鳅。网箱设置需牢固大风天气密切注意防止翻箱。
2.水泥池暂养
等待出口转运或暂养时间较长时可采用水泥池暂养的方式。水泥池的规格不一但以6米×5米×0.5米的规格为宜还需装备排污增氧流水等设施。水泥池暂养的放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放56千克。暂养时要特别注意换水一般刚起捕的泥鳅每隔67小时就要换水1次待泥鳅将粪便和泥土排清后再转入正常管理。夏季暂养时要增加换水次数每天至少2次最好能搭建遮阳棚降温。
3.鱼篓暂养
用口径65厘米、深24厘米的鱼篓放入静水中暂养每篓装鱼78千克。如在微流水中暂养可装鱼1520千克。当鱼篓放入水中时要有1/3露出水面以保证泥鳅可以吞吸空气进行肠呼吸。
三、运输
1.尼龙袋充氧运输
适用长距离运输,特别适合鳅苗种的长距离运输。尼龙袋充氧运输,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一般无需中途换水,成活率高等优点。
目前常用的尼龙袋规格是70厘米×40厘米的双层袋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或圆筒形也有按具体要求另行设计制作的。装运时袋中水量一般占容积的2/51/2水量过多不仅增加了运输重量而且减少了充氧空间过少则泥鳅挤在一起易在途中因颠簸而相互碰撞擦伤。袋中用水应洁净以减少有机物耗氧量。为防止尼龙袋在运输中受机械磨损而破裂可将袋装在木箱或帆布袋、泡沫塑料箱中。
充氧方法当鳅和水按预定的数量进袋后先把袋中空气压出然后把与氧气瓶相连的软管或塑料管接入并通进水中扎紧袋口即可开启氧气瓶的阀门徐徐充氧充好氧后迅速抽出皮管将袋口折转扎实即可。袋中充氧以一个大气压为宜切勿太足空运时更应注意以免尼龙袋爆裂。尼龙袋充氧运输的装载密度与水温、泥鳅的大小及运输时间有关在水温为25℃时可按表6所列的密度装运。
表6 泥鳅(鳅苗、鳅种、成鳅)装运密度
2.桶运法
利用泥鳅能直接吞吸空气进行肠呼吸的特性目前生产上运输时间在10小时以内的运输鳅种或成鳅大多采用木桶或塑料桶运输。桶运法的优点是装载量大包装简单运输途中管理方便。
桶的规格一般为65厘米高、30厘米直径的圆桶。桶内装水1/31/2高度在25℃的水温时每桶可装鳅种10千克或成鳅15千克。装运时将桶口用密网布包扎以防运输途中泥鳅跳出或因颠簸随水外流而损失。
用桶装运泥鳅要注意桶内需留出1/41/3高度的空隙使泥鳅能浮出水面吞吸空气。运输途中每隔23小时换一次水。换水量为原桶水量的1/2注意新水和桶内老水温差不要过大。
3.铁皮箱运输
浙江、江西一带泥鳅运输常采用铁皮箱装载。铁皮箱为正方形边长1米高50厘米其上有一铁皮盖盖面布满通风孔。每箱可装运泥鳅3040千克装满泥鳅后箱内须留出空间给泥鳅吞吸空气。如用汽车装运需注意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因铁皮吸热力强而导致箱内温度急剧升高。运输途中每隔56小时交换部分水量。
4.干法运输
水温在15℃左右运输时间在23小时之内可采用无水湿法运输即俗称干运。运输时用水草包住泥鳅或在泥鳅表面泼些水使其皮肤保持湿润再置于容器中就可作近程运输。
5.降温运输
此法适用于气温较高、运输距离较长的泥鳅运输其方法为在鳗苗箱的最上一层放置冰块下面三层放泥鳅每层放养量10千克。冰块融化后即从上层流到下层起到降温保湿的效果。在20小时内运输成活率可达到90%。
重点难点提示
1.泥鳅疾病防治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疾病预防贯穿于所有养殖环节。
2.泥鳅病因形成很复杂,准确了解病因才能预防疾病,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反复总结。
3.泥鳅苗种阶段运输,要注意避免损伤鱼体,严格按运输规程操作。
第七讲 泥鳅活饵的培育
第一节 丝蚯蚓的采捕
一、分布
丝蚯蚓是鳅苗的最佳活饵料营养价值很高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丝蚯蚓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特别是城市污水排放口的下游,密度大,产量高。
二、捕捞工具
捕捞丝蚯蚓的主要工具是长柄抄网它由网身、网框和捞柄三部分组成。网身长1米左右呈长袋状用每3.3厘米24目的密眼聚乙烯布裁缝而成。网口为梯形两腰长40厘米左右上底和下底分别为15和30厘米。网架框由直径810毫米的钢筋或硬竹制成在框架的1/3处设横档便于固定捞柄。捞柄为直径45厘米、长2.0米的竹竿或木棍。
三、捕捞方法
首先选择适宜捕捞的场所。一般要求江底平坦少砖、石流速缓慢水深1080厘米的地方捕捞可随潮水涨落移动捕捞地点。作业时人站在水中用抄网慢慢捞取表层浮土待网袋里的浮土捞到一定数量时提起网袋一手握捞柄基部一手抓住网袋末端在水中来回拉动洗净袋内淤泥然后将丝蚯蚓倒出。
第二节 蚯蚓培养
一、场地选择
培养蚯蚓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进行。室外培养场地,要求具备排水性能良好,土地潮湿,环境安静,周围无工业污染,并有保暖、防鼠、防蛀和防蚂蚁等设施。菜地、鱼用牧草基地、果园和桑园地,均可以作为培养蚯蚓的良好场所。室内培养,一般采取多层式箱养、盆养或全人工控制下的工厂化养殖。
二、基料制作
基料是指能供蚯蚓生存、营养的基础料要求质地疏松营养丰富、均匀适口性好容易消化呈深褐色pH在6.87.6。其制作方法是将猪、牛、羊、马、兔粪及禽粪、人粪等有机肥和有机碎屑及肥土按325按重量计的比例混合、拌匀压实成30厘米厚的土堆上盖一层稻草或青草经常浇水保持湿润但不能渍水一般经710天有机物即可发酵腐熟。然后将腐熟的土翻开摊成1015厘米厚上盖稻草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当基料保持湿度50%60%温度25℃左右时及时埋些菜叶、瓜皮等物即可放入蚓种使其大量繁殖。
三、饵料制作
作为蚯蚓饵料的原料很多但一般都以廉价的废弃物为主如纤维质含量较高的杂草、树叶、菜叶、甘蔗渣、瓜果皮及猪、牛、羊、禽粪等。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麦麸、豆饼、菜籽饼和屠宰动物的下脚料等。不管选用何种原料都必须通过制作使其腐熟发酵后使用。牛、羊、猪粪可单独发酵将其堆成高而狭的长方形不必翻动。冬季则在上面盖尼龙薄膜或杂草过1015天后启用。
四、蚓种放养
在一般条件下蚯蚓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放养环毛蚓1500条左右赤子爱胜蚓2000030000条。将蚯蚓引入基料后上层盖稻草、麦秸等以遮光和保湿。
五、饲养管理
1.补料与除粪
在饲养过程中如发现上层蚓粪较厚约占基料层厚度的1/4即要及时除去蚓粪加入新料。其方法为先将粪层连同蚯蚓刮向一边堆积铺入新料12天后蚯蚓会进入新鲜堆料中粪料中含有大量卵包收集后另行孵化。补料可上补、下补也可以侧补。
2.通气
蚯蚓耗氧量较大,需经常翻动料床使其疏松,或在饵料中掺入一定量的杂草、木屑。在料床厚度较大时,可用木棍自上而下戳洞通气。
3.保温、保湿
保持料床温度在2025℃pH6.57.8。35天浇水1次使料床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底层积水12厘米。
4.防毒、防天敌危害
蚯蚓爱吃甜食,亦爱吃酸料,特别爱吃蛋白质和糖源丰富的饲料,但不爱吃苦料和具有单宁味的饲料,切忌投喂盐料和砂粒料。蚯蚓饵料需经发酵,但谨防产生有害气体。危害蚯蚓的天敌有蝇蛆、蚂蚁、青蛙、蟾蜍、蛇、鼠、鸟及鸡、鸭等家禽,需严加防范。
六、成蚓采集
1.诱集法
在蚓床上设若干个点,放入鱼腥、腐熟的饼肥等诱惑力大的饲料,让大批蚯蚓聚在一起而采集。
2.强光刺激法
用强光照射蚓床饲料表层,使蚯蚓藏入蚓床饲料底层,然后,用工具铲开上层饲料,集中采蚓。
第三节 蝇蛆的培育
一、种蝇来源
目前,用于养殖的种蝇分野生种和家养种两类。野生种中的家蝇和金蝇,滋生于各种畜禽粪便中,繁殖率高,幼虫生长快,可采集后人工培养;家养种可向一些引进家蝇的单位购买。
二、种蝇饲养
种蝇须关在笼内饲养。蝇笼可用木条或竹条做成框架外用6080目的尼龙纱布或塑料窗纱布固定在框架上。并在一面的纱布上开一个直径20厘米的操作孔孔口缝上30厘米长的纱布袖套便于手入笼内取卵、喂食等操作。饲养种蝇的操作方法为
1将蝇蛹用清水洗净消毒、晾干盛入羽化缸内每个缸放置蛹5000粒左右然后装入蝇笼待其羽化这样每只蝇笼家蝇数量即控制在5000只左右。
2待蛹羽化即幼蛹蜕壳而出5%左右时开始投喂饵料和水。种蝇的饵料可用畜禽粪便打成糨糊状的动物内脏、蛆浆或红糖和奶粉调制的饵料。如果用红糖奶粉饵料每天每只蝇用量按1毫克计算。室温在2030℃时可一次投足超过此温度时分两次添加饵料厚度45毫米为宜。
3在种蝇开始交尾后不超过2天即将产卵缸放入蝇笼。
4接卵料采用麦麸加入0.01%0.03%浓度的碳酸铵水调制湿度控制在65%75%混合均匀后盛在产卵缸内装料高度为产卵缸的2/3然后放入蝇笼集雌蝇入缸产卵。每天收卵12次每次收卵后将产卵缸中的卵和引诱剂一并倒入培养基内孵化。
5每批种蝇饲养20天后即行淘汰其方法是移出饵料和饮水约3天内种蝇即被饿死。
6淘汰种蝇后的笼罩和笼架应用稀碱水溶液浸泡消毒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
7为达到均衡生产种蝇的目的应分级饲养分批淘汰及时补充。
三、蝇蛆培养
蝇蛆以发酵霉菌为食料麦麸是较好的发酵霉菌培养材料将麦麸加水拌匀使其湿度维持在70%80%盛入培养盘。再将卵粒埋入培养基内让其自行孵化1只70厘米×40厘米×10厘米的培养盘可盛入麦麸3.5千克放置卵8克左右。经45天的培养即可分离作为泥鳅的饵料。在蝇蛆的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降温工作。这是因为随着蛆的生长和麦麸的发酵盘内温度逐步上升最高可达40℃以上这会引起蝇蛆死亡。
第四节 黄粉虫养殖技术
一、黄粉虫的形态
1.卵
长约1毫米长圆形乳白色。卵壳薄而软极易受损伤。卵一般由成虫产成一直线最终集片少量散产于饲料中。
2.幼虫
一般体长2935毫米体壁较硬有光泽虫体为黄褐色节间和腹面为黄白色。头壳较硬为深褐色。
3.蛹
长约1519毫米乳白色或黄褐色无毛有光泽鞘翅伸达第三腹节腹部向腹面弯曲明显。成虫体长约1220毫米体色呈黑赤褐色体形长椭圆形体表多密集黑斑点。
二、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
1.生殖习性
黄粉虫成虫期才具有生殖能力雌、雄虫比例为11.05。寿命最短2天最长196天平均51天。羽化后34天即开始交配、产卵。产卵期平均22130天但80%以上的卵在1个月内产出。雌虫平均产卵量276粒饲料质量影响产卵量。
2.运动习性
成虫后翅退化,不能飞行。成虫、幼虫均靠爬行运动,极活泼。为防其爬逃,饲虫盒内壁应尽可能光滑。
3.群居性和自相残杀习性
黄粉虫喜群居便于高密度饲养最佳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007000只老龄幼虫或成虫。自相残杀习性是指成虫吃卵、咬食幼虫和蛹高龄幼虫咬食低龄幼虫或蛹的现象。自残影响产虫量此现象发生于饲养密度过高特别是成虫和幼虫不同龄期混养时更为严重。
4.黄粉虫对光的反应
黄粉虫长期适应黑暗的环境生活;怕光,夜间活动较多。故黄粉虫适合多层分盘饲养,以充分利用空间。
三、黄粉虫的饲养技术
1.饲养场地
工厂化规模生产黄粉虫,可充分利用闲置空房,但为了集约化管理,最好相近连片,形成一定的产量规模;所用房间必须堵塞墙角孔洞、缝隙,粉刷一新,以达到防鼠、灭蚁、保持清洁的目的。
2.饲养器具
工厂化规模生产必须要求饲养器具规格一致以便于确定工艺流程技术参数。一般可采用72厘米×30厘米×15厘米的标准饲养盘内衬进口的油光纸。标准饲养盘底部及四周壁均具透风孔以利于通风换气散发虫体集群呼吸的热量。衬纸要内光外糙以防止黄粉虫幼虫、成虫沿壁爬出。为了节约成本也可利用旧木料自行制作木盘但规格必须与上述要求统一。
3.饲养架
饲养盘放置于三角铁焊接而成的多层架上架高一般为1.62.0米,具体高度依操作方便和房间高度而定。
4.分离筛
用于分离幼虫和虫粪。分别制备20目、40目、50目铁丝网及尼龙丝分离筛四周用1厘米木板固定。
5.产卵盘
与饲养盘统一,便于确定工艺流程技术参数。
6.孵化箱和羽化箱
黄粉虫卵和蛹的发育是各生态发育史中最长的。为了保证其最适温度和湿度要求并防止蚁、螨、鼠等天敌的侵袭孵化箱和羽化箱由双排多层隔板组成两层之间的距离以饲养盘高度的1.5倍为宜,底层留出较大空间,以便置水保湿。
7.其他
温度计和湿度计、旧报纸或白纸(成虫产卵时制作卵卡)、塑料盆、喷雾器或洒水壶、镊子和放大镜等。
8.饲料
可用作物秸秆、果渣、糠麸、泔渣和豆腐渣等作为饲料,也可单一使用糠麸。
9.卵的收集与孵化
在标准饲养盘底部附衬一张稍薄的白纸上铺2厘米厚的饲料。每盆中投放2000只1000只雌1000只雄成虫成虫即将卵均匀产布于产卵纸上每张纸上可产500015000粒卵两天取出1次即制作成卵卡。将卵卡纸另置于标准饲养盘中上面覆盖1厘米厚麸皮置于孵化箱中1周后取出进入生产车间。
10.蛹的收集与羽化
由于工厂化规模生产要求自卵卡纸取放之日起尽量保持时间的一致所以各虫态发育进度基本一致。化蛹也比较一致待老熟幼虫达80%的蛹化率时即在标准盘中加覆一层新鲜饲料后将其置于羽化箱中710天后取出培育成虫产卵。中间可隔23天检查1次。
11.饲养种群密度
黄粉虫为群居性昆虫若种群密度过小直接影响虫体活动和取食不能保证产量密度过大则互相摩擦生热且自相残杀几率提高增加了死亡率。所以幼虫的密度一般保持在每盘60000条左右。幼虫越大密度应相应减小室温高湿度大密度也应小一些。成虫密度一般在每盘4000条左右。
12.管理注意事项
1黄粉虫在饲养过程中易受老鼠、壁虎和蚂蚁的危害尤以鼠害和蚁害较为严重应加以预防。
2室内严禁放置农药。
3应及时清除死亡虫尸以免霉烂变质导致流行病发生。
4严禁在饲料中积水或于饲料盘中见水珠。
13.黄粉虫工厂化规模生产工艺流程技术参数
黄粉虫各虫态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75%85%。幼虫在0℃以上可安全越冬1015℃即可活动取食但代谢过程缓慢2530℃时食量增多活动增强。低于0℃或高于37℃则有被冻死或热死的可能。成虫寿命一般为20100天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配产卵一生中多次交配多次产卵每次产卵515粒最多30粒每个雌虫一生可产卵30350粒。卵的孵化时间随温度高低有很大差异在1020℃时需2025天孵化2530℃时只需37天即可孵化。
幼虫经8次蜕皮化蛹蛹期时间较长。温度1020℃1520天可羽化2530℃时68天可羽化。
黄粉虫在繁殖期雌、雄比一般为11。成虫一般交配多次。在此期间需要补充较好的营养提供一个黑暗而宽松的环境种群密度不宜过大。雌虫排卵时可以用纱网隔离以防成虫取食卵块。
黄粉虫饲养过程中的小生态环境也十分重要。幼虫间运动互相摩擦生热可使其局部温度升高23℃。所以在饲养时室温超过30℃应减少种群饲养密度以防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死亡或疾病。饲料中含水量保持在15%18%,若湿度过大,加之粪便污染,易使虫体患病。
重点难点提示
1.蝇蛆和黄粉虫培养最好有专用房间,且离人员生活区有一定的距离。
2.蝇蛆培养难在蝇笼制作和种蝇的采集,种蝇最好向有资质的单位采购,以确保种质质量。
3.黄粉虫在控温房间内培养,采用多层分盘饲养,掌握好饲养盘的温度和湿度,是养殖成败的关键。
4.蚯蚓培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基料的制作,要求基料松软,湿润,有机质含量高。实践中特别要克服基料在养蚯过程中结块的现象。
5.有条件的养殖单位尽量实地考察蝇蛆、黄粉虫、蚯蚓的养殖场地,以增加养殖操作的感性认识。
附录
附录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测定方法、检验规则和结果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淡水养殖用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GB/T7466 水质 总铬的测定
GB/T7468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7469 水质 总汞的测定 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7470 水质 铅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7471 水质 镉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7472 水质 锌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7473 水质 铜的测定 29-二甲基-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GB/T7474 水质 铜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7475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7482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
GB/T7483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GB/T7484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7485 水质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7490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蒸馏后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GB/T7491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蒸馏后溴化容量法
GB/T7492 水质 六六六、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8538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12997 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GB/T12998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
GB/T12999 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GB/T13192 水质 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16488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
3 要求
3.1 淡水养殖水源应符合GB11607规定。
3.2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4 测定方法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测定方法见表2。
表2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测定方法
表2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测定方法(续)-1
5 检验规则
检测样品的采集、贮存、运输和处理按GB/T12997、GB/T12998和GB/T12999的规定执行。
6 结果判定
本标准采用单项判定法,所列指标单项超标,判定为不合格。
附录2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渔用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渔用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禁用渔药。
本标准适用于水产增养殖中的健康管理及病害控制过程中的渔药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术语和定义
3.1 渔用药物
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的一切物质,简称“渔药”。
3.2 生物源渔药
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渔药。
3.3 渔用生物制品
应用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或生物组织及其代谢产物为原材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相关技术制成的、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水产动物传染病和其他有关疾病的生物制剂。它的效价或安全性应采用生物学方法鉴定并有严格的可靠性。
3.4 休药期
最后停止给药日至水产品作为食品上市出售的最短时间。
4 渔用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4.1 渔用药物的使用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4.2 水生动植物增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4.3 渔药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与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
4.4 积极鼓励研制、生产和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渔药,提倡使用水产专用渔药、生物源渔药和渔用生物制品。
4.5 病害发生时应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
4.6 食用鱼上市前应有相应的休药期。休药期的长短应确保上市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限量符合NY5070要求。
4.7 水产饲料中药物的添加应符合NY5072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
5 渔用药物使用方法
各类渔用药物的使用方法见表1。
表1 渔用药物使用方法
表1 渔用药物使用方法(续)-1
表1 渔用药物使用方法(续)-2
表1 渔用药物使用方法(续)-3
表1 渔用药物使用方法(续)-1
6 禁用渔药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严禁使用对水或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以修复的渔药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生素严禁将新近开发的人用新药作为渔药的主要或次要成分。禁用渔药见表2。
表2 禁用渔药
表2 禁用渔药(续)-1
表2 禁用渔药(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