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4 lines
299 KiB
Plaintext
1744 lines
299 KiB
Plaintext
前言
|
||
九、河蟹的捕捞与暂养
|
||
99 什么是黄蟹?什么是绿蟹?两者如何区分?
|
||
翌年末达到成熟蜕壳前的蟹种,因其背壳呈土黄或灰黄色,通常称其为黄蟹。黄蟹的性腺尚处在初级阶段,性腺小而肝脏大。在长江中上游,每年8~9月,2龄河蟹先后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蜕壳(又称成熟蜕壳),即进入成蟹阶段,其头胸甲长度和宽度不再增长,仅作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充实和增重,其背壳呈青绿色,通常称为绿蟹。河蟹进入绿蟹阶段后,性腺发育迅速,性腺明显增大。如雌蟹进入生殖洄游时,其卵巢已逐渐接近肝脏重量,当进入交配产卵阶段,卵巢重量则明显超过肝脏。黄蟹和绿蟹的区别见表9-1。
|
||
表9-1 黄蟹、绿蟹外形判别
|
||
100 什么时间捕捞成蟹最合适?
|
||
一般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是捕蟹的最佳季节。此时,河蟹完成了成熟蜕壳,基本上没有软壳蟹,而且壳质坚硬,蟹黄丰满,捕捞时不易受伤。在长江中下游,池塘养蟹应在10月上旬或中旬开始捕捞,到10月底基本捕完。如捕捞过早,一部分河蟹尚未完成生殖蜕壳变为绿蟹,其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捕捞过晚,由于气候转凉,河蟹因生殖洄游易越墙逃逸,留池河蟹也穴居越冬,不易捕捉。
|
||
101 养殖成蟹的捕捞方法有哪些?
|
||
(1)地笼张捕
|
||
这是河蟹捕捞的主要渔具。地笼沉在水底,底网紧贴池底,形似长箱形,截面近方形,高和宽为40~60厘米,用毛竹片或钢管做框架,用聚乙烯网片包裹在框架上,两端可长距离延伸,长达数十米(湖泊中使用时可延长到上百米),“地笼”由此而得名。网的下纲装有石笼,嵌入泥底,以防河蟹从网下钻逃。方形网箱的上面为盖网,水平前伸8~10厘米,以防河蟹从网上翻逃。地笼每隔数米开有袖口,袖囊向网内倒伸,使河蟹能进不能出。地笼的两端设有囊袋,以作收集河蟹之用。利用河蟹贴底爬行的习性,地笼在全池拦截通道,迫使河蟹进入地笼的倒袖,汇集于囊袋中。这种捕捞工具的捕捞率很高,已被各地广泛使用。
|
||
(2)徒手捕捉
|
||
面积较小的蟹池可利用生殖洄游傍晚上岸的习性,徒手捕捉。方法是头戴电瓶灯,一手提盛蟹器具(桶或袋),一手戴手套在池塘堤坡上捉蟹。
|
||
(3)流水捕捞法
|
||
成蟹开始生殖洄游后,绝大多数河蟹离开洞穴,白天大部分在水中活动,并且有抢争水口、顶流而上的习性,只要在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处捕捉即可。
|
||
(4)灯光诱捕
|
||
抽出部分池水,留30~40厘米,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要在池塘的四角点上灯,便能集中捕捞。
|
||
102 成蟹暂养的好处与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暂养管理?
|
||
(1)商品蟹暂养的好处
|
||
一是便于集中运输,进行远距离销售;二是通过暂养,可以待价而沽,充分利用市场上的季节差价,卖好价钱;三是通过暂养,可以育肥增重,使一部分蜕壳不久的商品蟹,通过投喂小杂鱼、黄豆、芝麻等优质饲料,达到增重育肥的目的。
|
||
(2)暂养原则
|
||
商品蟹的暂养,要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
||
①就地暂养:根据商品蟹的来源范围、数量多少、运输距离远近统筹考虑,建立相应的设施,就地进行暂养。
|
||
②采用正确的暂养方法:根据商品蟹的暂养数量、要求和暂养时间的长短,选择适宜的暂养工具,并提前准备好蟹笼、蟹篓、网箱等暂养设施,选择好技术方案,实行科学暂养,以提高河蟹暂养的成活率。
|
||
③分规格暂养:按照市场不同消费对象的要求,将起捕或收购的商品蟹严格挑选,分规格称重过数,分别进行暂养。凡规格在150克/只以上、附肢齐全、体质健壮、符合出口要求的,专门集中暂养,优先安排出口;凡规格在100~150克/只、身体健壮、爬行活跃的,留作大规格商品蟹集中暂养;而规格在50~100克/只的,则作为小规格商品蟹暂养,集中运往外地销售,或作为醉蟹原料出售。那些附肢不全、爬行不活跃的,则应剔除并及时销售,不宜进行暂养。
|
||
(3)暂养方法
|
||
①室内暂养:选用通风、保温性能较好、四壁光滑的办公用房或仓库,将室内打扫干净,并用石灰水消毒,然后将经过挑选的商品蟹放入室内,每天用新鲜水喷洒1~2次,保持室内和蟹体湿润。并根据暂养的数量和时间长短,投喂少量的小鱼、小虾,让其觅食。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逃蟹。此法实际上是室内干法贮藏,因而暂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天为宜。
|
||
②蟹笼(篓)暂养:用竹篾编成一定规格大小的蟹笼,呈鼓形,也可用枝条编成一定规格和形状的蟹篓。通常蟹笼底部直径为40厘米、高40厘米、口径20厘米,也有底部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大蟹笼或蟹篓。还可用竹片、铁条等材料编成长方形蟹笼或蟹篓。放养量随蟹笼大小、饲养管理水平以及暂养时间而定,有条件的还可将雌、雄蟹分开装笼。选择水质条件较好、水位较深的池塘或外河,打好木桩,搭好横杆,做好跳板,将装好商品蟹的蟹笼(篓)悬吊在横杆下,笼子入水1~1.2米,笼底不着泥。蟹笼吊入水中后,定期向笼内投喂一定数量的动物性饵料和青菜叶等,并加强管理,以促进河蟹增肥增重,达到膘肥体壮的要求。
|
||
③水泥池暂养:在蟹池边或湖边,选择合适的地点,人工建造水泥池。面积200~400米2,也可更大一些。四壁用砖砌,水泥抹平,池底为水泥底,也可以是硬泥底,深度1~1.5米,并建好进、排水系统和防逃设施。暂养前2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溶化后全池泼洒,清池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即可进行商品蟹的暂养。水泥暂养池通常应在9月底商品蟹起捕前建好。一般每平方米可放经过挑选的商品蟹0.6~0.75千克。暂养期间还要定期、定量投喂小杂鱼等动物性饵料,并适量投喂青绿饲料。
|
||
④土池暂养:选择条件较好的池塘,面积3~10亩,水深1.5~2米,池底为硬底。也可按照上述要求,建设商品蟹暂养池,并建好防逃设施,提前15~20天清池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即可收购商品蟹进行暂养。
|
||
除了上述四种暂养方法外,一些养殖规模较小的个体户,还可利用水缸、木桶以及其他一些表面光滑的容具,进行商品蟹暂养。每天将捕捉到的蟹放到水缸等容具内,待集中到一定数量时,再拿到市场上销售。
|
||
103 商品蟹的运输有什么要求?
|
||
(1)严格分级
|
||
商品蟹运输前,第一件工作就是要分清等级。要求做到“四分开”:一是大小要分开,要把达到规格和不符合规格的分开存放,不能混放,小蟹易死亡;二是强弱要分开,蟹壳蟹腿粗硬的蟹要与壳腿不太硬的分开,壳腿粗硬的生命力强,适于长时间的贮运;三是健残要分开,有残缺和破损的只适合于本地销售或短途运输;四是肥瘦要分开,膘肥肉壮的生命力强,成活的时间也长。
|
||
(2)搞好包装
|
||
暂养的河蟹待其鳃部排清、肠道排空后,就可装运。包装容器的选择是否适当,对河蟹的成活率影响很大。短途的包装可以简单一些,长途运输的包装一定要完好。短途运输多采用筐笼包装方法:在筐内先衬蒲包,再把蟹放入筐内,力求把蟹放平装满,扎紧使之不能爬动,以免损伤和断足。长途运输的包装方法:先用聚乙烯网袋按规格大小、雌雄分开,装入河蟹,蟹腹部朝下整齐排列,放好打上标签后将袋口扎紧,防止河蟹在袋内爬动,然后装入泡沫箱,气温高时要在泡沫箱中放入冰块,降温、保温。包装材料应卫生、洁净。
|
||
(3)标志
|
||
标明产品名称、等级、规格、雌雄、净含量、生产者名称和地址、包装日期、批号和产品标准号。
|
||
(4)运输
|
||
在低温清洁的环境中装运,保证鲜活。运输工具在装货前应清洗、消毒,做到洁净、无毒、无异味。运输过程中,防温度突变、挤压、剧烈震动,不得与有害物质混运,严防运输污染。运输过程中如需要暂养、贮存,暂养用水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
|
||
(5)注意事项
|
||
①由于河蟹是靠鳃来呼吸水中氧气的,所以运输中必须保持河蟹身体湿润。起运前用清洁河水泼洒装运工具,使网袋内河蟹处于潮湿环境。装运时应注意轻放,禁止抛掷与挤压。泡沫箱四周要戳几个洞,使河蟹有充足的氧气呼吸,一般在气温20℃左右时,河蟹能维持1周不死或很少死亡。
|
||
②无论是长途还是短途运输,商品蟹运到销售地区后,要立即打开包装袋出售。如确实无法及时销售,应将蟹散放于水泥池或大桶内,最好淋水保持蟹体潮湿。切忌将大批河蟹集中静养于有水容器中,防止因密度过高、水中缺氧导致河蟹大批窒息死亡。根据鱼类食品卫生法规定河蟹应鲜活出售,凡已死亡者均不得销售和加工。
|
||
十、蟹病综合防治技术
|
||
104 如何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蟹病发生?
|
||
(1)做好池塘清整消毒
|
||
由于养蟹塘口老化,池底淤泥较深,淤泥中藏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对以后河蟹发病留下了隐患。所以,曾经发生过蟹病或养殖多年的蟹池,必须清除池底淤泥,最好将淤泥取出池外,如条件不许可,采取放干池水,在池底开沟造埂,通过种草固淤。清淤后的蟹池,要经冰冻、日晒不少于1个月。不论新池旧塘,在放种前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可用高浓度的药物严格消毒,以杀灭敌害和致病微生物。
|
||
(2)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
||
冬季水温低时,经过严密的过滤,放入敌害生物少的“腊水”[1]。用网围拦占养蟹水面积的60%部分,在温度适宜时种植、移栽水生植物。常见沉水植物有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小茨藻等;挺水植物有芦苇、蒿草等;漂浮植物有水花生、水蕹菜和浮萍等。清明前后投放经清洗、消毒过的鲜活螺蛳。
|
||
(3)把握苗种放养关
|
||
选择非疫病区、苗种培育阶段用药少的正宗蟹种,避免长途运输,最好配套另外池塘自育的蟹种。蟹种要求肢体完整,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放养前用药物浸浴蟹体。蟹种在3月底前放养结束,并一次放足,要求密度合理,适当稀放,按要求混养其他品种。
|
||
(4)管护好蟹池水质
|
||
不论是哪种养蟹方式,都要求符合水源充沛、清新、肥爽、溶氧足等条件,凡是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水域都不能养蟹。水位要求“前浅、中深、后稳”,一般春季为0.5~ 0.8米,夏季和初秋为1.2~1.5米,秋末、冬初为1.2米以上。蟹池溶氧要保持5毫克/升以上,水中缺氧时要及时加水、换水、开启增氧机和使用增氧剂等措施。对养蟹水域要经常观察和监测,如河蟹蜕壳难、软壳蟹多,应及时补充钙、镁、磷等营养元素。把水质硬度调为中低等,酸碱度中性偏碱。主要通过施肥、泼洒生石灰、施用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酵母菌等)进行调节。
|
||
(5)合理选料细喂
|
||
河蟹饵料种类虽很多,但总的要求蛋白质含量应为35%~46%。在选择饵料时要考虑多样性,从营养角度出发,青、精、荤饲料合理搭配。投喂时做到“前后精、中间粗、荤素搭配、青精结合”。即前期,蟹种经过漫长的冬季,消耗较大,为确保第一次蜕壳,需要营养补充;后期,是河蟹最后1次蜕壳和增重育肥阶段,投饵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小杂鱼、螺、蚬、蚕蛹等,并要添加复合维生素、钙和铁等微量元素;中期,为高温季节,少投动物性饵料,以免不利于河蟹消化吸收,防止营养过剩而引起性早熟,采取以水草、南瓜为主,适当搭配麦类、玉米、豆饼等饲料,维持河蟹正常的新陈代谢。每天饵料投喂的时间以傍晚为主,所投饵料要新鲜、适口,不能霉变、腐烂变质。
|
||
(6)以防为主强化管理
|
||
预防要从各环节入手,从源头做起,环环扣紧,着着不让,一抓到底。药物预防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第一次蜕壳前,预防寄生虫病为主;二是进入生长高峰期前,预防细菌性疾病为主;三是白露前,预防病毒性综合征为主。要选用高效、低毒、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药物,如生石灰、强氯精、硫酸锌和中草药等。发生蟹病要及早检查,准确诊断,对症下药,采取治虫与杀菌相结合,外消与内服相结合,西药与中药相结合,不同药物交叉使用。忌滥用药、用错药、用假药,严禁使用剧毒药物治疗蟹病。饲养期间注意巡塘检查,搞好蟹池内清洁卫生,捞除剩渣残饵,病死蟹要深埋处理,防止鸟、蛇、鼠等敌害危害河蟹和传播疾病。
|
||
105 如何做好河蟹苗种检疫和消毒工作?
|
||
(1)对亲蟹的暂养池应预先消毒
|
||
干池消毒时,可将稳定性二氧化氯用清水稀释成0.01%浓度水溶液后,全池均匀泼洒;带水消毒时,可将稳定性二氧化氯用少量(每100克药物用30千克清水)清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使水中的药物浓度达到3毫克/升的浓度。
|
||
(2)对繁殖用具用药物浸泡消毒
|
||
将二氧化氯用清水稀释成0.001%浓度水溶液,将网具、捞子等繁殖用具放在溶液中浸泡5~ 6小时。
|
||
(3)下塘蟹种进行严格消毒
|
||
蟹种到达池口后,先将蟹苗箱放入池水中浸泡2~3分钟,再放在岸边20分钟左右,反复2~3次,避免蟹种因突然吸水而胀死。消毒的药物很多,如用高锰酸钾50毫克/升消毒2分钟即可,用3%~5%食盐液浸洗20分钟。
|
||
(4)定期消毒
|
||
大多数蟹病流行都有一定的季节性,掌握发病规律,及时准确地在蟹病流行季节前进行药物预防,可有效增强河蟹的抗病能力。如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有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病菌和杀灭病菌的作用,将药物和饲料充分搅拌,制成颗粒状药饵,连喂5天为一个疗程。外用药物有氯制剂、溴制剂和碘制剂等,用水稀释,全池泼洒。
|
||
106 河蟹健康养殖如何安全用药?
|
||
(1)安全用药的概念
|
||
安全用药,就是要从药物、病原、环境、河蟹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考虑,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地使用药物。
|
||
(2)认识河蟹疾病及特征,对症用药
|
||
目前,已发现的河蟹疾病有数十种,致病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在预防和治疗河蟹疾病时,有目的地对症下药,才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
(3)了解药物的特点,合理用药
|
||
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理化性状,对病原体和水产动物均有一定的作用。同时据研究,各种水产动物对外用药的反应也存在着区别,如对强酸、强碱和盐类耐受性的强弱差异,对内服药物吸收性的差异等,根据其毒理、药理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合理的配伍、剂量,以及辅以助溶剂、增效剂等措施,是发挥药物疗效的重要保证。
|
||
(4)保证河蟹的品质和良好的栖息生态环境,控制用药
|
||
任何药物(包括部分营养类药物)都有副作用,有的外用药物还可造成环境的极度恶化与河蟹品质的严重下降。
|
||
(5)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有效用药
|
||
一般来说,河蟹的抗病力较强,由于长期栖息于水中,除非患严重的疾病,均难察觉;另一方面,河蟹有坚韧的甲壳,药物渗透作用较差,因此,用外用药物治病效果较差;而患病时又会拒食,内服药也难发挥作用。所以,积极预防才是有效的途径。
|
||
107 怎样用药饵法防治蟹病?
|
||
(1)选药原则
|
||
河蟹药物的功能较多,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即抑制和杀灭病原体,改良养殖环境,增强河蟹自身的抵抗力。对于抑制和杀灭病原体的功能,不可忽视药物对河蟹的副作用。
|
||
(2)保证病蟹吃到足够的药
|
||
一是药饵在水中稳定性要好,选用饵料必须是河蟹喜食适口的,并要使用黏合剂,药饵入水后不会很快散开,病蟹就能吃到足够的药;二是投喂药饵的量要准确,按蟹体重计算用药量,还要考虑其他摄食药饵动物(如混养塘中的鱼、虾等),尽量减少浪费,可采取先喂鱼、虾饲料,再投喂药饵;三是药饵必须投喂一个疗程(一般3~7天或7天)或待蟹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过早停药,蟹体内的病原菌容易复发。
|
||
(3)注意药饵的投喂方法
|
||
投喂药饵前要使用一次杀虫药物,以杀灭河蟹体表的寄生虫。同时进行水质调节,确保水质良好,溶氧充足;河蟹停喂一天饵料,第二天再喂药饵。药饵以傍晚投喂为主,为病蟹、弱蟹增加摄食药饵的机会,可在第二天上午补投一次药饵。投喂药饵期间不要大量换水或补充池水,以免因刺激加重蟹病或引起复发。药饵投喂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水质调节。
|
||
108 硫酸铜有哪些功效?在河蟹养殖中怎样正确使用?
|
||
(1)作用
|
||
硫酸铜与病原体的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盐,使其沉淀,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对原生动物和有胶质的低等藻类(如蓝藻)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
||
(2)耐受能力
|
||
据试验,河蟹在大于1毫克/升的硫酸铜晶体药液中,不到48小时全部死亡。0.8毫克/升的硫酸铜浓度可杀灭水体中的青苔(网状蓝藻),但此时的河蟹反应强烈。
|
||
(3)用法与用量
|
||
在养蟹中一般用于杀灭青苔(也称青泥苔,是一种网状藻类)。因为青苔在稻田或池塘等浅水环境中能生长繁衍,在湖泊中也有青苔发生。
|
||
用量:一般采用0.7毫克/升的浓度泼洒。
|
||
(4)注意事项
|
||
由于硫酸铜属重金属物质,河蟹对其较为敏感,过量使用或经常使用会引起河蟹造血功能下降,破坏肝功能,影响消化吸收。因而,一是不能经常使用;二是在水体中杀灭青苔,最好直接将药液泼在青苔上,可减少用药量;三是在蟹蜕壳生长期,最好分区泼洒。
|
||
109 漂白粉有哪些功效?在河蟹养殖中怎样正确使用?
|
||
(1)作用
|
||
主要用于消毒和预防蟹病。
|
||
(2)耐受能力
|
||
漂白粉对蟹的48小时最低致死浓度为30毫克/升,48小时安全浓度应低于20毫克/升,常规遍洒使用浓度为1毫克/升。
|
||
(3)用法与用量
|
||
①漂白粉极易分解失效,故需密闭保管,置于阴凉干燥处。
|
||
②不能用金属器皿盛放漂白粉。使用时,操作人员最好戴橡皮手套。
|
||
110 如何区分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和着毛病?
|
||
(1)症状上的区别
|
||
病蟹经冲洗后,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病为棕色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且无规律的绒毛。
|
||
(2)病因和病原的不同
|
||
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携带纤毛虫的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生物有关。
|
||
(3)用药不同
|
||
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
|
||
①纤毛虫的防治:蟹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茶籽饼彻底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0.8~1.2克,“虾蟹纤虫杀”全池泼洒,生长季节经常向池中加注新水,平时用“高效底质改良剂”或“速效净水灵”,可长期保持水质清新。
|
||
②水霉病的防治:用3%食盐水浸浴病蟹5~8分钟,亚甲基蓝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到0.8~1.2克/米3,避免鱼体受伤,平时用“水体消毒灵”或“溴氯海因”全池泼洒,以防病菌感染。
|
||
③着毛病的防治:用生石灰水提高水的pH,使水呈弱碱性,并用“青苔净”或“螯合铜”1克/米3,全池泼洒,保持清新水质,可用“高效底质改良剂”等微生物制剂改良水环境。
|
||
111 河蟹聚缩虫病如何防治?
|
||
(1)病因
|
||
由于池水过肥,或长期不换水,使聚缩虫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病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聚缩虫,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
|
||
(2)防治方法
|
||
①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
||
②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25~0.6克,对水全池泼洒。
|
||
③每立方米水体中加入新洁尔灭0.5~1克和高锰酸钾5~10克配成混合液,充分溶解后浸洗病蟹10~15分钟。
|
||
④每立方米水体中用茶粕粉20克,放在桶内,用0.4%的食盐水浸泡2小时后,全池泼洒。注意:茶粕中的皂角苷能与血红蛋白起作用,因而凡是血液呈红色的水生动物均能杀灭;而蟹、虾的血液为血蓝蛋白,此浓度不会死亡。因此,养蟹、养虾池中,如需杀灭野杂鱼,可用茶粕粉。
|
||
112 怎样防治蟹奴病?
|
||
(1)预防方法
|
||
①彻底清塘,杀灭塘内蟹奴幼虫,常见药物有漂白粉、敌百虫和甲醛等。
|
||
②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小规格鲤,可抑制蟹奴的幼体数量。
|
||
③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彻底更换池水,注入新水。
|
||
(2)治疗方法
|
||
①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5克制成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
|
||
②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
|
||
113 河蟹颤抖病如何防治?
|
||
(1)病原
|
||
该病的病原可能是病毒、弧菌和立克次氏体等,推测是细菌原发性感染,病毒是继发性感染。
|
||
(2)病因
|
||
因清塘不彻底,池塘老化,水质不良,以及带病原物的蟹种入池等引起。病蟹摄食明显减少直至拒食,蜕壳困难,爬行缓慢,无反抗逃逸能力,常爬伏在池边浅水处或水草上,附肢不停在抖动,故称“抖抖病”。
|
||
(3)预防措施
|
||
①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淤泥。
|
||
②养蟹池要多植水草,水草覆盖面积要达到50%~60%。
|
||
③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
||
④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并适当增加投喂植物性的饲料。
|
||
⑤定期用15毫克/升的漂白粉泼洒消毒。
|
||
(4)治疗方法
|
||
①用15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2毫克/升的漂粉精全池泼洒,连用2天,7天后用15毫克/升的生石灰遍洒1次。
|
||
②每千克蟹用板蓝根等中草药拌饲料投喂,连用15天。
|
||
114 河蟹“水瘪子”病有哪些主要症状?
|
||
“水瘪子”病主要症状为:发生“水瘪子”病的池塘,河蟹一般活力尚好,最初出现“上草、吊网、爬岸”等行为,吃食量明显减少。用地笼张捕河蟹,发病蟹容易进网,附肢不坚硬、空瘪;绝大部分病蟹仍可继续蜕壳。解剖发现,肝胰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肝脏细胞组织不同程度受损,严重者肝脏颜色呈灰白色;河蟹腹腔积水、水肿、糜烂、萎缩;肠道无食,可见“拉黄”现象;部分河蟹底板发黄、发黑,有的病蟹鳃丝不正常。病蟹肝胰脏腺轻微损害的还可正常进食,中等损害的摄食量明显下降,严重损害的则完全不吃食、空肠;出现病症后多数病蟹并不会马上死亡,但一旦发病则往往难以治愈。
|
||
115 控制河蟹“水瘪子”病有哪些措施?
|
||
(1)苗期管理
|
||
①选择活力好、色泽一致、淡化时间适当的蟹苗。
|
||
②蟹苗在纯淡水试验杯中,游散迅速,无沉苗、死苗。
|
||
③加强苗种培育管理:河蟹大眼幼体放进育苗塘前,应培育丰富的生物饵料,以供幼体捕食。当池塘中生物量明显减少时,及时用酵素钙肥泼洒,保持池塘水质和生物量。在整个育苗过程中,坚持做好“三控一防”,即控料、控草、控水温和防缺氧。杜绝使用高残留和高刺激的药物。
|
||
(2)底质管理
|
||
底质好水就好,底质好发病少,底质好草就旺,所以护理池塘底质至关重要。如果在清塘时用药不当,为追求直观效果,使用高残留和高污染的清塘药,这样会严重破坏底质土壤的物理结构和生物平衡,还会使药残被土壤长久储存,危害养殖河蟹。因药残对肝胰脏的影响最大,会使河蟹的肝胰腺功能下降,肝胰腺细胞萎缩甚至死亡。建议:放苗后经常用维生素C全池泼洒,解毒抗应激,提高肝胰腺的免疫能力。另外,定期配合使用活性蒜宝拌料投喂,确保河蟹肝肠胃的健康。
|
||
(3)水质管理
|
||
池塘养殖过程中水体温跃层对河蟹造成危害,同时也是“水瘪子”增多的诱因。温跃层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特别是夏季,表、底水层温度相差较大,上下水体很难自由对流混合,导致水质分层。在水质处理上把它比喻成“聚毒层”,对底栖河蟹的影响非常大。当池塘底部因为死亡藻类、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消耗大量溶解氧时,温跃层的形成就会阻碍水的对流与氧的扩散,加重池底缺氧。同时,温跃层自身无氧发酵,产生藻毒素、细菌毒素和化学毒素以及病原微生物。如果此时一旦下雨或加水,立即就会使水体对流,聚毒层的毒素和病菌会影响河蟹的健康。如果长时间阴雨,发生洪水也会导致水体中毒素物质的增多。因为阴雨天残留毒素挥发慢,危害河蟹时间长;洪水期,地下水位整体提高,滞留在底下和土壤的残留会浸透到池塘中,双重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河蟹的慢性肝胰腺疾病,形成“水瘪子”。建议: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控好水质,选用净水、解毒药物于全池泼洒,傍晚或夜间用增氧药物泼洒。
|
||
(4)饲料与投喂管理
|
||
养殖户片面地追求饲料蛋白质的含量,而忽视了饲料蛋白的质量,使得河蟹摄食后难消化、难吸收,给河蟹的肝胰腺带来负担,引起肝胰脏综合征,导致“水瘪子”病的产生。所以,合理选配饲料、科学投喂至关重要。建议:在池塘中分2~3次投放螺蛳,栽种多品种水草。选择蛋白含量32%~36%的饲料即可,尽量不要更换蛋白含量和饲料品牌,梅雨季节严防投喂霉变的饲料。投喂量控制在以翌日上午检查无剩料为准,蜕壳期和阴雨天减量投喂;发病高峰期停止投喂。
|
||
(5)消杀药物管理
|
||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建立一个循环的生态养殖环境,养殖户难以做到位,经常顾此失彼,导致虫、青苔和蓝藻的大量暴发。遇到这三种问题时,养殖户一般都选择消杀药物清除,来得快、去得快,效果明显。但是,这样不但破坏了水环境,造成缺氧,还会给河蟹的肝肠胃鳃带来直接的刺激和慢性的毒害。使得河蟹吃料减少,免疫力下降,肝细胞萎缩,最终有可能就形成“水瘪子”病。建议:应该从健康养殖角度出发,尽量避免多次使用药物消毒杀菌,提倡“养护”理念,以防为主,合理套养,科学用药。在特殊情况下,可采取局部或分段灭杀,并及时解毒和调水。
|
||
(6)病原微生物防控
|
||
水瘪子”病的发生不是一个特定的病症体,而是由多种因素和多个病原体引发的综合症状。因此,保持好一个健康养殖的水环境,积极防控病原微生物的滋长,降低河蟹的发病率,同时也有利于“水瘪子”病的康复。
|
||
116 河蟹颤抖病治疗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
||
(1)先杀灭蟹体外寄生虫
|
||
在治疗河蟹颤抖病时,必须先杀灭蟹体外寄生虫,否则鳃及蟹壳上的伤口就成为病原的侵袭门户,病情会更加严重;且一边治疗,一边又大量感染,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最后河蟹变得很虚弱,机体本身没有抵抗力而无法治疗。
|
||
(2)外消与内服相结合
|
||
外泼消毒药与内服药饵必须相结合,将水体中及蟹体内外的病原都杀灭。外泼消毒药的质量一定要好,用药量要算准;不能认为外泼一次消毒药就可以了,因为外泼一次消毒药,当时可以将水体中、淤泥最表层及蟹体外的病毒、病菌杀灭,但淤泥下面的病毒、病菌则未被杀死;同时,河蟹的颤抖病尚未治愈,病蟹还会不断向水中排放病原,在疾病流行季节,尤其是热天,病毒、病菌的繁殖速度很快。
|
||
(3)不能将药饵捏成团投喂
|
||
因河蟹主要是用2只螯足夹住饵料啃着吃,所以,对制备药饵的要求比治疗鱼病的更高,在水中的稳定性一定要好;同时,药饵的用量要算准。如蟹池中混养吃食鱼,则在上、下午应先将鱼喂饱,药饵在傍晚投喂应稍推迟些,尽量使鱼少吃些药饵,同时适当增加些投喂药饵的量。
|
||
(4)力争及早治疗
|
||
一旦疾病严重,病蟹失去食欲,就无法治疗。同时,绝对不能从每天死几百只蟹减少死几只蟹时,就认为是治好了;或为了节省药费就停止继续治疗,这将得不偿失,过几天病原体大量滋生后,病情会愈加严重,而且蟹因反复患病,自身的抵抗力会降得很低,甚至会变得无法治疗。
|
||
(5)病死蟹要无害化处理
|
||
病死蟹一定要及时捞除深埋,不能到处乱扔,以免人为散布病原体。
|
||
117 河蟹腐壳病如何诊断与防治?
|
||
(1)病因与症状
|
||
腐壳病又称甲壳溃疡病、褐斑病、甲壳病、壳病和锈病。
|
||
①产生原因:该病的病原是一群能分解几丁质的细菌,如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螺菌和黄杆菌等。因操作不慎造成蟹体损伤,其他一些细菌感染以及营养不良和环境中存在有一某些重金属的化学物质,造成蟹上表皮破损,使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侵入外表皮和内表皮而导致该病发生。
|
||
②主要症状: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中、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形成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褐色溃疡斑点。这种黑褐色斑点在腹部较为常见,溃疡处有时呈铁锈色或火烧状,随着病情发展,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接成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部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并造成蜕壳未遂的症状。如果溃疡达不到壳下组织,在河蟹蜕壳后就消失,但可导致其他细菌和真菌的继发性感染,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
||
(2)流行情况
|
||
该病对幼、成蟹均可造成危害,发病率较高,发病率与死亡率一般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由于该病的病原菌多,分布广,故流行范围也较大,任何养殖水体(包括淡水、咸淡水与海水)均可能发生。如果病蟹腹甲发现有黑褐色斑点,可初步判断为此病,确诊需从溃疡处分离出能分解几丁质的细菌。
|
||
(3)预防方法
|
||
①在蟹的捕捞、运输与饲养过程中,操作要细心,防止受伤。
|
||
②饲料营养要全面,且水质避免受重金属离子污染。
|
||
③易发病池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并用15~2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
|
||
④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洁。
|
||
⑤发现病蟹,及时隔离与消除。
|
||
(4)治疗方法
|
||
①用2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并按每千克饲料添加1~2克的磺胺类药物投喂,连喂3~5天为一个疗程。
|
||
②用15~20毫克/升的痢菌净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泼洒5~7次。
|
||
118 河蟹烂爪(肢)病如何防治?
|
||
(1)病症
|
||
从河蟹步足的爪部开始腐烂,一直烂至步足基部,肢节中无肉,最后断肢,直到死亡。在放养初期发病严重,以后在捕捞中也常见到。镜检表明,腐烂部位有大量弧菌、真菌,经查证,烂爪的病因是由能分解几丁质的弧菌从河蟹伤口侵入造成,真菌在其后感染。
|
||
(2)防治方法
|
||
①蟹种在运输时,先要扎紧网袋口,后在运输车上垫上水草或泡沫等,最后要将网袋等装蟹工具稍稍固定,捕捞过程中操作要轻,受伤的蟹要及时妥善处理。
|
||
②放养前要用菌毒清浸泡5~10分钟,然后放养。
|
||
③在饲养过程中,高温季节前后要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防病。
|
||
④根据饲料投喂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饲料中添加蜕壳素及蟹用多维,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
||
119 河蟹弧菌病如何诊断与防治?
|
||
(1)病因与症状
|
||
引起河蟹弧菌病的病原有多种弧菌,主要包括鳗弧菌、溶藻酸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该类菌主要感染血淋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放养密度高,饲养过程中河蟹受到机械损伤或敌害侵入使蟹体表受损,水质污染,投喂人工饲料过多,导致弧菌继发性感染。病蟹腹部和附肢腐烂,体色变浅,白色不透明,发育变态停滞不前。病蟹组织中特别是鳃组织中,有血细胞和细菌聚集成不透明的白色团块,濒死或刚死的病蟹体内有大量的凝血块。病蟹身体瘦弱,活动能力减弱,行动迟缓,匍匐在池边,多数在水的中、下层缓慢游动,趋光性差,体色变白,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有时病蟹呈昏迷不醒状,随着病情发展,胸足伸直失去活动能力,最终聚集在池边浅滩处死亡。
|
||
(2)流行情况与诊断
|
||
该病主要危害幼蟹、溞状幼体甚至大眼幼体,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若幼体染病,1~2天内即会死亡,导致全军覆灭。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为夏季,流行水温为25~30℃。
|
||
将病蟹的血液淋巴涂片,若发现有弧状、螺旋状或S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且具该病症状的,基本可判定为此病。对于早期患病幼体,通过身体比较透明的地方,在400倍显微镜下,可见到细菌在幼体内各组织间的血淋巴活泼游动,确诊需用弧菌多价血清进行凝集试验。
|
||
(3)预防方法
|
||
①合理放养,保持适宜的密度。
|
||
②在捕捞与运输过程中,要尽量小心,避免蟹体受伤。
|
||
③及时更换新水,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洁,以防止因有机质增多而导致该病发生。
|
||
④在发病季节,全池泼洒2毫克/升的漂白粉进行预防。
|
||
120 河蟹腹水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
||
(1)病原
|
||
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其中,嗜水气单胞菌较常见。
|
||
①嗜水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5~1.0微米×1.1~1.7微米,无芽孢,无荚膜,绝大多数菌体为单个,少数为2个相连,极生单鞭毛,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产气,无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含6%及以上氯化钠胨水中均不生长,其中1株菌对柠檬酸盐不利用,1株菌对赖氨酸脱羧酶阴性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与嗜水气单胞菌不同外,其余30多项生理生化反应均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相同,个别生化反应不一致,是由于不同地区分离到菌株存在的差异所致。
|
||
②拟态弧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4~0.8微米× 0.8~1.4微米,无芽孢,无荚膜,极生单鞭毛,单个或2个相连,菌体直或稍弯,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但不产气,对弧菌抑制剂敏感,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酒石酸盐反应阴性,对多黏菌素敏感等30多种生化反应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拟态弧菌相一致。
|
||
③副溶血弧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对弧菌抑制剂敏感。胞外产物具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
|
||
(2)流行情况
|
||
全国各养蟹地区均有发生,1龄幼蟹至成蟹均受害。在长江流域于5~11月均有发生,其中尤以7~9月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发病严重的塘甚至绝产。在池中不种水草或种得很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的蟹塘,发病尤为严重。
|
||
(3)症状
|
||
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病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多数爬至岸边或水草上,不吃食,轻压腹部,病蟹口吐黄水。打开背甲时有大量腹水,肝脏发生严重病变,以至坏死、萎缩,由原来的黄色变为淡黄色,直至灰白色;鳃丝排列不整齐,有时有缺损,呈灰褐色以至黑色;病蟹胸部肌肉很不丰满,很瘦;折断步足有大量水流出来,步足肌肉萎缩;心脏肿大,心跳乏力;有时背甲的内膜也被烂成残缺不全,因而从背甲外面观察,背甲呈花斑状;肠内没有食物,或在近肛门处有少量粪便,有的肠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胸部和腹部连接处水肿,不能正常蜕壳,最后衰竭而死。
|
||
(4)诊断
|
||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作出最后确诊。如果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采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制建立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直接将分离菌株鉴定到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菌株很多,其中有不少菌株是不致病的,因此,如仅做细菌鉴定,不等于已找到了病原菌。
|
||
(5)防治措施
|
||
①预防:要进行全面综合预防,具体方法详见河蟹颤抖病的预防措施。
|
||
②治疗方法:
|
||
第一步:先杀虫,如河蟹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必须先杀虫。否则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后,损伤鳃组织及蟹壳,这就为细菌不断入侵打开了门户,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
||
第二步:外泼消毒药及内服药饵相结合,将蟹体内外及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杀灭。外泼消毒药可以任选一种,最好是选用无残留、无公害的二氧化氯或水产保护神、伏碘,这些药比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钠、漂白精等的费用略贵,但后者会产生诱癌物质,污染环境。外泼消毒药的次数随病的轻重而定,病轻的泼药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反之则泼药次数多,间隔时间短,一般为2~ 4次。内服药饵可以选用下列任一种:每千克饲料中加蟹安Ⅲ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河蟹喜欢吃的颗粒药饵,连喂6天左右;每千克饲料中加治鳖灵1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河蟹喜吃的颗粒药饵,连喂6天左右;如在饲料中加些保肝解毒药及维生素C、维生素E,则疗效更好。
|
||
第三步:在停药后2天,全池外泼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适合河蟹生长。并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使河蟹尽快康复,健康成长。
|
||
121 河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
||
(1)病因
|
||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其原因为:
|
||
①由水质差引起: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有毒物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和净水剂等。
|
||
②由营养不均衡引起: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蜕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脂溶性D、脂溶性E、脂溶性K等。
|
||
③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泼洒2~3次。
|
||
④由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如吸管虫、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螯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油腻感。
|
||
(2)防治方法
|
||
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适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1~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 3次。
|
||
122 如何防治河蟹的蜕壳不遂症?
|
||
(1)病因
|
||
该症由河蟹感染疾病、或缺乏钙质及某些微量元素而引起。病蟹背部发黑,背甲上有明显棕色斑块,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因无力蜕壳而死亡。
|
||
(2)防治方法
|
||
①检查河蟹是否患其他疾病,对症施药,进行治疗。
|
||
②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克,化水全池泼洒,5天1次,连用3~4次。
|
||
③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贝壳粉和蜕壳素,并增加动物性饲料投喂量。
|
||
123 养殖池如何防止鼠害?
|
||
河蟹密度高,腥味重,极易引来老鼠造成鼠害。在生产上,老鼠在河蟹夜间活动期间出来寻食,对河蟹进行突然袭击,也有在河蟹刚蜕壳或蜕壳后数天内抵抗能力差时,被老鼠残食。此外,老鼠也可在穴居的洞中攻击河蟹。防止鼠害的方法有:
|
||
(1)养蟹池防逃墙内外四周的杂草必须清除干净,以防止老鼠潜伏和栖居。
|
||
(2)夜间在防逃墙外侧投放灭鼠药饵。
|
||
(3)在防逃墙外侧安置灭鼠工具捕杀。
|
||
(4)在防逃墙外侧基部安装“电猫”(一种高压电装置,必须请电工安置,注意安全)杀灭老鼠。
|
||
124 如何清除蟹池中野杂鱼?
|
||
(1)事先杀灭池中的野杂鱼
|
||
在蟹种放养前要抽干池水,让池底冰冻日晒一段时间,尽量采取人工方式清除淤泥中的乌鳢、鲇等,用生石灰和茶籽饼消毒。
|
||
(2)杜绝野杂鱼的来源途径
|
||
野杂鱼进入蟹池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在加水、换水时,野杂鱼的幼苗和受精卵随水进入;二是移栽水草、水花生等供蟹附着的水生植物时,将野杂鱼卵带入。前者在蟹池进水口加上合适的密眼网袋,即可有效地阻止野杂鱼入池;对移栽的水生植物,可通过日晒1~2天(水花生)或用药物(茶籽饼浸液等)浸泡杀灭鱼卵后入池。
|
||
(3)采用网具张捕野杂鱼
|
||
一是用密眼网片制作成提罾,设置在进水口附近,上置野杂鱼喜食的诱饵,隔半小时左右提起1次;二是在蟹池中定置地笼,每天倒笼1~2次,值得注意的是,要将笼梢口敞开高出水面,使误入笼内的蟹种能爬出;三是用抄网在水花生群落底部抄捕野杂鱼;四是用钩钓或叉捕乌鳢成鱼,在其繁殖季节发现鱼卵或幼鱼(因乌鳢的卵成团浮于水面,幼鱼成群、并有亲鱼护幼的习性),用捞网捞出。
|
||
(4)放养肉食性鱼类吃掉野杂鱼
|
||
尽管采取上述两法,可以控制蟹池中的野杂鱼的数量,但难免或多或少都有野杂鱼的存在。实践证明,在蟹池中套放不构成对蟹威胁的鳜等肉食性鱼类鱼种,可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
||
125 河蟹养殖中的主要虫害及防控措施有哪些?
|
||
(1)河蟹养殖中主要虫类及特点
|
||
①蟹体虫类:一是固着类纤毛虫,在分类学上隶属纤毛动物门、缘毛目、固着亚目,有聚缩虫、钟虫、累枝虫和单缩虫、腹管虫和间隙虫等许多虫类,它们通常在幼、成蟹上寄生,多分布于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等处;二是蟹奴,在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亚纲、根头目,专门寄生于河蟹腹部或附肢上,长2~5毫米,厚约1毫米,扁平,圆枣状,绿豆大小,乳白色或半透明,是一种成虫已完全失去了甲壳特征的甲壳类寄生虫。
|
||
②水体虫类:一类是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浮游动物;另一类是蜻蜓幼虫、摇蚊幼虫等。
|
||
③水草虫类:一是蟹农俗称的“草虱子”,当水质较清瘦时,水体中的轮虫和枝角类等动物性饵料较为缺乏,而蟹池中水草茎叶周缘又聚集着大量的细菌、单胞藻、腐殖质等,这些小型动物贴附于茎叶之上摄食和繁殖,如同草的周身生满了虱子一样;二是池底的蚌壳虫等;三是红蜘蛛及蚜虫等昆虫。
|
||
(2)虫类的危害与诊断
|
||
①固着纤毛虫:固着类纤毛虫寄生于蟹体后,体表污染物较多,活动与摄食能力减弱,进而又导致更多的寄生,病蟹负担加重,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触角不敏感,病蟹一般黎明前后死亡。流行水温在18~20℃,盐度为3时极易发生。肉眼看出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手摸病蟹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在河蟹幼体常出现在头胸甲附肢的基部和幼体的尾部,成体则常出现在鳃上和头胸甲的附肢上,感染严重的河蟹,鳃丝上布满了虫体,并且经常与丝状细菌或其他原生动物同时存在,造成更大的危害。
|
||
②蟹奴:蟹奴寄生于河蟹之后,一部分露在宿主体外,呈囊状;另一部分呈分支状突起伸入宿主全身各个器官,吸取宿主体内营养,破坏宿主的肝脏、血液、结缔组织和神经系统等。被蟹奴寄生后,河蟹生长受到抑制、迟缓,不能再蜕壳,严重时蟹肉发出恶臭,成为“臭虫蟹”而不能食用。
|
||
③水体虫害:蟹池中浮游动物是套养青虾、鳙等的优质天然饵料,但这些“小虫”过多时,使水体混浊,水色呈乳白色;过量繁殖时会影响水草生长。摇蚊幼虫大量存在时,直接威胁河蟹溞状幼体的的安全,可造成溞状幼体全部死亡。摇蚊幼虫是河蟹育苗池中的严重敌害之一,如发现育苗池中有大量红色米粒大细长的虫体,可以确诊。
|
||
④水草虫害:蟹池中枝角类、无节幼体等浮游动物一般在3~ 4月间大量繁殖,危害水草时,使水草无法生长,慢慢地萎缩,草茎瘦细,草叶也细小,不细心观察如同没有叶子一样。此时草的手感很粗糙,用透明玻璃杯贴着草体快速向上打一杯水,朝阳光处观察就会发现杯中小虫子很多。红蜘蛛及蚜虫等昆虫常危害漂浮型水草和挺水植物的叶片。蚌壳虫通常发生在5~6月,大量出现在池底,挖掘泥土使水体变成泥汤水,对水草的危害最大,且多为毁灭性的。
|
||
(3)蟹池中虫害的无害化防控措施
|
||
①营造良好的蟹池生态环境: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周围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源;蟹种放养前必须清除池底淤泥,经冰冻、日晒不少于1个月,然后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严格消毒;通过种草投螺,满足蟹池的水草覆盖率,保证河蟹有在全池活动的充足空间和适口的天然饵料。同时,要保持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
|
||
②适当混放鱼、虾:每亩水面混放100~250克/尾的鲢、鳙鱼种各20尾左右,以滤食蟹池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每亩套养体长8厘米左右的黄颡鱼30~50尾,可吃掉蟹池中的蚌壳虫、大型浮游动物和蜻蜓幼虫、摇蚊幼虫等。套养青虾也是控制蟹池浮游动物过量繁殖的生态方法之一,一般亩放体长2~3厘米的幼虾7.5~10千克或抱卵虾1~1.5千克。
|
||
③诱捕蟹池水中虫体:利用水体中枝角类、桡足类等虫体的趋弱光性,在夜晚用灯光在池塘一角照射,等大量虫体聚集在水体表面时,用抄网捞除;或用小水泵抽表层虫体聚集的水,用网袋集虫,取出蟹池。
|
||
④药物杀灭蟹体纤毛虫:蟹种在越冬前用药杀虫1次;放养前蟹种用3%~5%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成蟹养殖期间,分别于3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用药.杀1次蟹体固着类纤毛虫;杀虫1~2天后,用溴氯海因或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并用1%中草药制成(三黄粉)颗粒药料,连续投喂5~7天。选用和使用药物必须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用药后要密切注视蟹的活动情况,发现蟹不正常时立即加水、换水。
|
||
126 蟹池青泥苔的危害与控制方法有哪些?
|
||
(1)彻底清淤晒塘
|
||
每年河蟹捕捞结束后,如果塘底淤泥过厚,则应清除过多的塘底淤泥。塘底淤泥的厚度不应超过10厘米,还应进行干塘彻底晒塘20天以上,这样可以杀灭大部分有害藻类的芽孢和有害病菌,养殖时青苔不容易产生。
|
||
(2)生石灰彻底清塘
|
||
蟹池用生石灰清塘比用其他药物清塘不容易产生青苔,良好的水质保持时间比用其他药物清塘的长很多。方法是在蟹池晒塘后,在塘内注水10厘米左右,每亩用150千克以上的生石灰,对水全池均匀遍洒。需要注意的是,生石灰全池遍洒时要均匀,如在一个地方有太多的块灰且未能溶化时,要用铁耙将其耙开。
|
||
(3)调控水质,防止青苔的生长
|
||
在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后,如果没有外来青苔种的带入,一般能保持30天以上时间内不会生长青苔。如果水质能够调控得好,甚至可以保持2~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不生长青苔。调控水质的方法是适当施肥,在3~5月保持池塘水质的透明度在30~35厘米。透明度过高,说明池水偏瘦,需加大施肥量和次数;反之,就应减少施肥的次数和数量。进入6月以后,养殖池水的透明度应控制在40~45厘米。因此,控制池水的透明度总的来说是,水温低,透明度也低;水温高,透明度应控制得大一点。
|
||
(4)加注新水
|
||
一般水温在5~15℃时,蟹池每10天左右加注新水1次;水温在15~25℃时,一般每周要加注新水1次;水温在25~35℃时;一般每2~3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注新水的数量,应控制在3~5厘米。要注意的是,加注的新水要求无污染、无青苔,最好是先加入水处理池,经过消毒后再注入蟹池。
|
||
(5)投放药物杀灭青苔
|
||
当用生石灰清塘后,一般如没有外来青苔种的带入,则会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不会生长青苔。水质好的时候还能抑制青苔的生长,至少能使青苔生长得慢一些。但在水质调控不当或有外来青苔种的带入,则会造成青苔的迅速生长,当青苔大量繁殖时,则需要采用药物杀灭的方法来处理青苔。一是用硫酸铜杀灭法。硫酸铜杀灭法的用药浓度一般为每立方米水体0.2~ 0.5克,具体用药浓度要根据各地的土质、水质、气温、水温和自己的用药经验来把握。需注意的是,用硫酸铜杀灭青苔后至少要换去1/3的水,换水可分3~5天完成。换水的目的是防止因青苔腐烂引起水质恶化而缺氧,如装有纳米微孔增氧的,则可开启增氧设施防止缺氧。二是用消毒药抑制。如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药物或多或少对青苔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使用方法同样也要根据不同的土质、水质、气温、水温和自己的用药经验等灵活应用,用消毒药物在抑制青苔生长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用药的量和次数,否则也会对蟹池中的水草造成实质的危害。
|
||
(6)使用生物制剂
|
||
投放生物制剂能增加水中有益菌的浓度,从而抑制水中有害菌和有害藻类的生长,抵制池塘中青苔的生长。投放生物制剂时,可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量投放肥料,以加速生物有益细菌的繁殖,增强抑制青苔生长的效果。
|
||
十一、河蟹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
|
||
127 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如何规范河蟹养殖?
|
||
(1)持证养殖
|
||
河蟹养殖企业或个人必须持有效的《水域滩涂养殖证》或《不动产权证书》,或可证明其水域、滩涂的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的其他权证。
|
||
(2)设施配套
|
||
河蟹养殖场区内环境整洁,道路平整通畅,电力容量满足生产需求。配备必要的水质检测、病害诊断等仪器设备。
|
||
(3)投入品来源规范
|
||
建立苗种、饲料、渔药等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制度,采购的苗种、饲料、渔药等来源于合法生产企业,购入苗种应经产地检疫,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按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规定,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和渔药。
|
||
(4)建立台帐资料
|
||
按时认真填写《河蟹养殖生产记录》《河蟹养殖用药记录》《河蟹销售记录》,记录内容详细、完整、准确并妥善保管,实行产品可追溯。
|
||
(5)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
||
张贴重要的管理制度、技术规程等,养殖人员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教育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
||
128 河蟹环保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要求?
|
||
(1)养殖池塘环境优良
|
||
养殖场周边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环境及水源符合《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T 5361—2016)标准。四周无高大树木、建筑遮阳物,保证光照充足,促进池塘生态系统建立,以提高蟹池生产力和自净能力。
|
||
(2)池塘大小适宜
|
||
河蟹养殖池塘以东西长为好,单口池塘面积以10~30亩为宜,大面积塘口在饲料投喂、病害防控、水质调节等管理上增加难度,影响饵料利用率和商品蟹规格、产量。
|
||
(3)进、出水口设置
|
||
河蟹养殖池塘必须分别建设独立的进、排水口,防止排出的水进入其他池塘的进水口。进水口需安装60~ 80目不锈钢或筛绢网过滤装置,防止野杂鱼虾及其他敌害生物进入。有条件的养蟹池塘,在进水口设置净化池,出水口设置生态湿地,通过水生植物脱氮、除磷和吸收重金属离子,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
||
(4)安装增氧设施
|
||
微孔管底层增氧设备具有增氧效率高、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一般微孔管底层增氧的功率配置为0.25~ 0.3千瓦/亩。保持水体充足溶氧,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还可加快蟹池中有机杂质的氧化分解,促进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转化,维护池塘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
||
(5)安装物联网系统
|
||
有条件的蟹池可安装水温、酸碱度、溶氧、氨氮等检测探头,实现水质、池塘环境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有利于及时掌握蟹池水质变化情况和采取调控措施,提高养殖管理效率。
|
||
129 如何修复和改善河蟹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
|
||
(1)清淤消毒
|
||
一个周期养殖结束后,放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并经曝晒、冰冻池底,然后选用残留低、药性期短的生石灰、茶粕、漂白粉等安全药物消毒。禁止使用毒性大、残留期长的药物消毒,消毒废水在药性消除或解毒后排放。
|
||
(2)水草种管
|
||
蟹池中的水草不仅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而且能够调节水温,提供蜕壳隐蔽场所;吸收营养物质,参与碳、氮、磷等物质循环;吸收CO2,释放氧气;还可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沉积物再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蟹池中适宜栽种的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伊乐藻在清塘后的冬季或早春种植,苦草和轮叶黑藻在2~3月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和芽孢移栽,用种量为25~30千克/亩;苦草以播种为主,用种量0.1千克/亩。水草覆盖率占蟹池总面积的40%~60%为宜。水草不足必须补种或移栽,因河蟹夹断、刨根和生长老化枯萎的需及时捞除,防止腐烂败坏水质;因疯长需要及时梳割,保持水草活力和河蟹活动通道。
|
||
(3)投放螺蛳
|
||
螺蛳是河蟹的天然动物蛋白饲料,蟹池中的螺蛳以有机碎屑和藻类为主要食物,能刮食池底及水草上的有机杂质,起到净化水质、降低养殖污染物的作用。螺蛳总投放量为250~500千克/亩为宜,采用两次投放。第一次投放时间为清明前后,投放量占总量的2/3;第二次在6~8月补投,占总量的1/3。选购螺蛳时,要注意检查螺蛳鲜活程度和有无药物、有害生物污染,防止投放死螺蛳、带毒螺蛳。
|
||
(4)维护藻相平衡
|
||
建立稳定有益的藻类组成,可保持水体充足溶氧,吸收水体中氨氮、磷等物质,起到净化水质,抑制青苔、蓝藻等有害藻类繁殖的作用。建立稳定藻相关键是,适当肥水和补充有益藻源。宜用生物肥水剂、肥水膏肥水,禁止使用未经腐熟的畜禽粪便肥水。
|
||
(5)控制养殖密度
|
||
蟹种放养量掌握在600~1200只/亩范围内,可适当混放鳜、塘鳢等小型肉食鱼类,以清除蟹池中争食、争氧、争空间的野杂鱼虾;混放鲢、鳙可滤食水体浮游动植物;混放青虾可摄食残饵。水生植物、藻类、微生物、养殖动物、野杂鱼虾以及其他水生动物构成了蟹池生态系统。通过科学构建、调节池塘生态系统平衡,保证养殖生产顺利进行,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
|
||
130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中“三区”是怎样划定的?
|
||
(1)禁止养殖区
|
||
禁止下列区域开展水产养殖:①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和未批准利用的无居民海岛等重点生态功能区;②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③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
|
||
(2)限制养殖区
|
||
限制下列区域开展水产养殖:①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依法确定为开展旅游活动的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生态功能区;②重点湖泊水库等公共自然水域开展网箱围栏养殖,重点湖泊水库饲养滤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1%,饲养吃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0.25%;③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
||
(3)养殖区
|
||
淡水养殖区:包括池塘养殖区、湖泊养殖区、水库养殖区和其他养殖区。池塘养殖包括普通池塘养殖和工厂化设施养殖等,湖泊水库养殖包括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养殖等,其他养殖包括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等。
|
||
131 淡水养殖尾水排放分级与标准值有哪些内容?
|
||
(1)特殊保护水域
|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中Ⅰ类、Ⅱ类水域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中的禁养区,主要适合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以及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在此区域禁止从事水产养殖,原有的养殖用水应循环使用,不得外排。
|
||
(2)重点保护水域
|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中Ⅲ类的部分水域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中的限养区,主要适合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此区域从事水产养殖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养殖尾水排放执行表11-1中的一级标准。
|
||
(3)一般水域
|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中Ⅲ类的部分水域、Ⅳ类和Ⅴ类水域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中的养殖区,主要适合于水产养殖区、游泳区、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排入该水域的淡水池塘养殖水执行表1中的二级标准。
|
||
(4)淡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
|
||
淡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标准值见表11-1。
|
||
表11-1 淡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标准值
|
||
132 淡水养殖尾水排放主要指标有哪些?
|
||
(1)悬浮物
|
||
悬浮物质是指悬浮于水中、不能通过0.45微米滤膜且易沉降的细小有机或无机颗料物质。淡水养殖经过一个养殖周期后,由于饲料的投入,养殖生物的活动(游动、摄食、排泄等),气象条件(刮风、下雨等)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养殖水体中的悬浮物质会有所增加。如果含大量悬浮物质的养殖尾水排入水体,势必对受纳水体的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
||
(2)pH
|
||
pH是水体中氢离子活度的度量,天然水中的pH是各种溶解的化合物所达到的酸碱平衡值。引起水域pH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残骸、排泄物等的分解。光合作用盛行时,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pH随之升高;当有机质分解时,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pH降低。当pH<5时,水体呈酸性,会造成鱼类的酸中毒;pH>9时,水体呈碱性,对鱼有强烈的腐蚀性,使鱼体及鱼鳃损伤严重。
|
||
(3)高锰酸盐指数
|
||
淡水水域中一般采用高锰酸盐指数反映化学需氧量程度。化学需氧量是判断水域中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以化学需氧量作为水体受还原性有机、无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淡水池塘养殖水中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养殖过程中未被养殖生物利用的饲料的分解,养殖生物的排泄物,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分解所产生的各种还原性无机物和有机物。
|
||
(4)总磷
|
||
总磷包括有机磷和无机磷。它们存在于溶液、腐殖质粒子或水生生物中,各种形式的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总磷主要来源是饲料中的添加剂、饲料分解物及养殖生物的排泄物。
|
||
(5)总氮
|
||
总氮是指水体中有机氮和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总和,各种形式的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以相互转化。水域中氮的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其次是大气降雨和水生生物的排泄以及尸体腐解。当水体中的氮过高时,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赤潮),破坏水体中原有的生态平衡。
|
||
十二、河蟹的消费
|
||
133 优质蟹的标准是什么?
|
||
(1)外形标准
|
||
生产的商品蟹达到“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要求。
|
||
①外观:背面呈青色,腹部灰白色,黄毛金爪。背部覆盖一层坚硬的背甲,腹部共有7节,弯向前方,贴在头胸部腹面。雌成蟹腹部呈圆形(团脐),雄成蟹腹部为狭长三角形(尖脐),胸部的附肢包括1对大螯和4对步足。
|
||
②运动特征:横向爬行。
|
||
(2)质量要求
|
||
①鲜活程度:外壳及螯足、步足完整,色质清晰,无异物附着,行动敏捷。
|
||
②气味:具其特有的腥鲜味。
|
||
③口味、滋味:煮(蒸)熟后,剥开背甲食用,鲜而不腻,肉质滑嫩,食后余香爽口,无异味。
|
||
(3)优质蟹标准
|
||
优质蟹品质的评价可用五个字概括:“肥”——一星级;“大”——二星级;“腥”——三星级;“鲜”——四星级;“甜”——五星级。
|
||
肥:背厚,可看腹部“开门”宽度。宽度越大,说明肥满度越高,性腺发育好。
|
||
大:雌150克以上、雄200克以上。
|
||
腥:有一股特殊的蟹腥味。
|
||
鲜:蟹肉鲜味浓,说明蟹肉中游离氨基酸多,鲜味氨基酸多。
|
||
甜:蟹肉略带甜味,说明甘氨酸多。
|
||
134 怎样挑选河蟹?
|
||
(1)看色泽
|
||
新鲜活蟹的外壳呈青黑色,具有光泽,脐部饱满,腹部白洁;而垂死的蟹外壳呈黄色,蟹脚较软,翻正困难。
|
||
(2)看眼部
|
||
用手去触摸其眼部,快速缩入眼窝里根本摸不着的最鲜,反之则差。
|
||
(3)看螯足
|
||
1对钳(大螯)、8只脚(爪子)不可少一个,因为缺脚的有可能会因为伤口而使肉质变异,也会因为生理作用而使肥满度变差。
|
||
(4)看活力
|
||
将河蟹翻转身来,腹部朝天,能迅速用螯足弹转翻回的,活力强,可保存;不能翻回的,活力差,存放的时间不能长。
|
||
(5)看肥满度
|
||
要看河蟹的肥满度,先把河蟹的肚脐打开,只要是呈现出蛋黄色,就说明这河蟹的蟹黄很多;如果呈现白色,就说明河蟹的肥满度较差。此外,在阳光下看看河蟹盖的边缘是否透光,如果不透则蟹肉比较肥,否则可能比较空,煮出来全是水。
|
||
135 家庭如何保存河蟹?
|
||
有的时候,亲朋送礼的河蟹往往一大篮或一大箱,一时吃不完怎么保存呢?介绍三种可以将活蟹存放1周左右时间的方法。
|
||
(1)活蟹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柜,不要放在冷冻柜。
|
||
(2)也可以“干放”(不加水存放),但一定要在阴凉处,不然它会被热死。推荐用一个盆,把河蟹放在盆里。盆中不能放水,盆上面用湿乎乎的水草或柔软的菜叶覆盖。这样不但能保证河蟹的生存环境不干不湿,又能让它获得充分的氧气。
|
||
(3)捆绑好的蟹也能加水存放,但切记水高不能盖过蟹背,让它可以在水面上呼吸。
|
||
切记,这三种保存方法能让捆绑后的蟹存活1周左右,不过最好尽快食用。绑河蟹的线不要解开,这样可以降低能耗,保存时间更久。
|
||
136 蒸煮河蟹要注意什么?
|
||
河蟹以清蒸最能保持原汁原味的鲜美,但是在蒸煮河蟹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
(1)蒸煮河蟹时,一定要凉水下锅,这样蟹腿才不易脱落。
|
||
(2)在煮食河蟹时,宜加入一些紫苏叶、鲜生姜,以解蟹毒,减其寒性。
|
||
(3)蒸煮时应将蟹捆住,防止蒸后掉腿和流黄,生河蟹去壳时,先用开水烫3分钟,这样蟹肉很容易取下,且不浪费。
|
||
(4)蒸煮河蟹时,在水开后至少还要再煮15分钟,煮熟煮透才可以把蟹体内外的病菌杀死。
|
||
137 吃河蟹有哪些禁忌要牢记?
|
||
(1)切忌生吃河蟹,简易加工的醉蟹也不要吃
|
||
河蟹往往带有肺吸虫的幼虫卵和副溶血性弧菌,如果不经过高温消毒,肺吸虫进入人体后会造成肺脏损伤。如果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体会发生感染性中毒,表现出肠道发炎、水肿及充血等症状。因此,河蟹要蒸熟蒸透,一般水开后再加热15分钟以上才能起到消毒作用。单用黄酒、白酒浸泡并不能杀死肺吸虫幼虫卵,所以简易加工的醉蟹最好也不要吃。
|
||
(2)切忌吃死蟹,垂死的也不要吃
|
||
蟹体内含有丰富的组胺酸,河蟹死后,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缩短。蟹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去,河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胺和类组胺物质越多。人吃了死蟹后,组胺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类组胺会引发呕吐、腹痛和腹泻等,危害身体健康。
|
||
此外,存放的熟蟹极易被细菌侵入而污染,因此,河蟹宜现烧现吃,不要存放,万一吃不完,剩下的一定要保存在干净、阴凉通风的地方,再吃的时候必须回锅再煮熟透。
|
||
(3)勿与茶水、柿子同吃
|
||
①到任何一家饭馆,一般上门一杯茶,如果你要吃蟹,就不要茶水,吃蟹时和吃蟹后一小时内不要喝茶。因为开水会冲淡胃酸,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
||
②蟹肥正是柿熟时,而柿子性寒,注意不要混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质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造成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
||
③啤酒性寒,如果以啤酒搭配河蟹,寒上加寒,容易引起腹泻。所以,最好选黄酒或白酒等性温的酒类配河蟹吃。
|
||
138 吃蟹时需要清除哪些部位?
|
||
一是蟹胃,蟹胃俗称蟹尿包,在背壳前缘中央似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污沙;二是蟹肠,即由蟹胃通到蟹脐的一条黑线;三是蟹心,蟹心俗称六角板;四是蟹鳃,即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两排软绵绵的东西,俗称蟹眉毛。
|
||
139 吃蟹为什么要配食姜茶、黄酒?
|
||
吃蟹一般都配食姜醋。先找一块新鲜生姜洗净切丝,再加入一些醋,也可以再放入一些糖,这样可以去除河蟹的腥气。
|
||
吃膏喝姜茶,用铁钎把那一点白润的凝脂挑出入口,油腥异常,呷一小口姜茶,就可以化作满嘴馨香。吃蟹后如感到肠胃不适,可用姜片煮水,趁热饮用,有暖胃功效。
|
||
吃蟹佐黄酒,把酒持螯向来是文人狂放不羁的形象。吃蟹配黄酒,可以借酒浇除蟹的寒气。
|
||
140 河蟹有哪些简易加工方法?
|
||
(1)剥取蟹肉
|
||
剥取蟹肉的方法是挑选清水活蟹,用手抓住一侧蟹腿,在水中刷洗,至水清为止,用细麻绳将蟹螯、腿捆扎牢固,放在蒸锅上蒸20分钟,至外壳呈橘红色,离火冷却。其操作步骤是:
|
||
①剥蟹螯肉:将蟹螯掰下,面朝上放在案板上,用菜刀顺长一切为二,再用不锈钢片自制的工具将蟹肉剔出。
|
||
②剥蟹腿肉:将蟹腿掰开,切断蟹腿肢尖、根及连接腿端,再用小圆木棍擀出蟹肉。
|
||
③剔蟹盖肉:将蟹壳掰开,除去呈三角形的蟹胃,再用蟹剔拨出蟹黄。
|
||
④剥蟹身肉:先将蟹黄挖出,用菜刀将蟹身一切为二,将蟹鳃除去,用蟹剔将蟹肉拨出。值得注意的是:剥蟹肉前手和工具需严格消毒;蟹必须蒸煮熟透;取出的蟹肉不能与生食物混放一起,以防串味变质。
|
||
⑤蟹肉的贮存:将剥出的蟹肉和蟹黄,放入炒锅内,加上适量姜末、精盐、料酒及适量清水。待水烧开后,放入干净的瓷缸中,上加刚熬热的猪油(以淹没蟹肉为度),冷却后密封缸口,置于阴凉处,食用时拨开猪油,挖出蟹肉,立即盖好贮存。这种蟹肉色、香、味不亚于鲜蟹,如贮藏冷库,可贮藏至翌年鲜蟹上市之际。
|
||
(2)制作醉蟹
|
||
选择人工养殖的河蟹,先用竹篾圈在湖区内暂养20天,继而装入篾篓或编织带箱中饲养7~10天,待其肠胃内污物全部排尽,再取出放在蒲包中干搁5~6天,并逐只刮毛和揩干水气备用。
|
||
①配料准备:加工50千克醉蟹,需糯米酒25千克,精盐8千克,白糖6千克,生姜4千克,葱4千克,味精400克,花椒200克,八角500克,桂皮500克,茴香数百粒,红辣椒20只,橘皮10只,大曲酒1.5千克。
|
||
②制作卤液:炒锅烧热,放入花椒炒出香味后,加入清水烧沸,然后放入所有配料,自然冷却后成为醉卤液。
|
||
③醉制:将原料蟹在蟹脐上敷上适量花椒盐,然后投入缸中,用味道甜美可口的糯米酒徐徐浇入,干渴的河蟹争先恐后地饱饮,直至酩酊大醉,封缸月余,即成醉蟹。
|
||
④装坛封存:先将瓷坛洗净消毒,把糯米酒和醉卤液倒入,再取出醉蟹,逐只刷洗清洁,再一只一只地放入坛中,然后倒入大曲酒封面,盖上小盘子压紧,坛口上用牛皮纸或荷叶封盖并用细绳扎牢即可。加工全过程必须保持清洁卫生,不可沾上新水。
|
||
⑤醉蟹的贮藏:需长期贮藏的醉蟹在装坛密封前,在坛内滴上几滴麻油,既有助于隔绝空气,又能增加醉蟹的风味。坛或瓶装醉蟹如暂不上市,需置于阴凉通风处,最好放在10℃以下的阴凉通风处。
|
||
附录
|
||
附录一 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NY 5064—2001)
|
||
1 范围
|
||
本标准规定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Chinesemi mitten crab,又名河蟹)的规格、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
||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绒螯蟹活品。
|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
||
GB/T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
|
||
GB/T 5009.5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
||
GB/T 5009.6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方法
|
||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方法
|
||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
|
||
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方法
|
||
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的测定方法
|
||
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
||
GB/T 9675 海产食品中多氯联苯的测定方法
|
||
GB/T 14929.4 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量测定方法
|
||
GB/T 14931.1 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残留量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
||
GB/T 14931.2 畜禽肉中己烯雌酚的测定方法
|
||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
||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
||
NY 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
||
NY 5073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
||
3 规格
|
||
规格见表1。
|
||
表1 规格
|
||
4 要求
|
||
4.1 鉴别
|
||
中华绒螯蟹的鉴别,其外部形态应符合中华绒螯蟹分类特征,见附录A。
|
||
4.2 感官指标
|
||
感官指标见表2。
|
||
表2 感官指标
|
||
4.3 理化指标
|
||
理化指标见表3。
|
||
表3 理化指标
|
||
4.4 安全卫生指标
|
||
4.4.1 砷、铅、镉、汞、多氯联苯限量指标按NY 5073规定;孔雀石绿、五氯酚钠、溴氰菊酯、土霉素、呋喃唑酮、环丙沙星、己烯雌酚限量指标按NY 5070规定。
|
||
4.4.2 六六六限量指标≤0.1mg/kg,滴滴涕限量指标≤0.1mg/kg。
|
||
5 试验方法
|
||
5.1 感官检验
|
||
将试样放在白色搪瓷盘中,用目测、手指压、鼻嗅;打开蟹体,肉眼观察或放大镜、解剖镜检查蟹奴。
|
||
5.2 肥满度的测定
|
||
将抽取的样品按雌、雄分别测定肥满度,用量程为1000g、灵敏度为0.1g的天平称重,用分度值为0.1cm直尺或卷尺进行壳长的测定。肥满度按式(1)计算,取平均值作为每批样品的肥满度数据。
|
||
式中:
|
||
K——肥满度;
|
||
W——体重,单位为克(g);
|
||
L——壳长,单位为厘米(cm)。
|
||
5.3 性腺占体重百分比的测定
|
||
打开甲壳,按雌、雄分别分离卵巢或精巢,用灵敏度为0.1g的天平称体重、卵巢或精巢重。性腺占体重的百分比按式(2)计算,取平均值作为每批样品的性腺占体重的百分比数据。
|
||
式中:
|
||
G——性腺占体重的百分比,单位为百分比(%);
|
||
W1——性腺重,单位为克(g);
|
||
W2——体重,单位为克(g)。
|
||
5.4 试样的制备
|
||
打开甲壳,分离肝脏、性腺;剪开步足与头胸甲底部骨骼,刮出肌肉,一只中华绒螯蟹的可食部分为肝脏、性腺、肌肉的总合,将三部分可食部分混合搅匀后作为试样,试样量不少于200g。
|
||
5.5 水分的测定
|
||
按GB/T 5009.3规定进行。
|
||
5.6 粗蛋白的测定
|
||
按GB/T 5009.5规定进行。
|
||
5.7 粗脂肪的测定
|
||
按GB/T 5009.6规定进行。
|
||
5.8 砷的测定
|
||
按GB/T 5009.11规定进行。
|
||
5.9 铅的测定
|
||
按GB/T 5009.12规定进行。
|
||
5.10 镉的测定
|
||
按GB/T 5009.15规定进行。
|
||
5.11 汞的测定
|
||
按GB/T 5009.17规定进行。
|
||
5.12 多氯联苯的测定
|
||
按GB/T 9675规定进行。
|
||
5.13 溴氰菊酯的测定
|
||
按GB/T 14929.4规定进行。
|
||
5.14 土霉素的测定
|
||
按GB/T 14931.1规定进行。
|
||
5.15 己烯雌酚的测定
|
||
按照GB/T 14931.2规定进行。
|
||
5.16 孔雀石绿、五氯酚钠、呋喃唑酮、环丙沙星的测定
|
||
按NY 5070规定进行。
|
||
5.17 六六六、滴滴涕的测定
|
||
按GB/T 5009.19规定进行。
|
||
6 检验规则
|
||
6.1 检验批
|
||
按同一时间、同一来源(同一蟹池或同一养殖场)的中华绒螯蟹归类为同一检验批。
|
||
6.2 抽样
|
||
6.2.1 感官检验抽样:同一检验批的中华绒螯蟹应随机抽样。批量在100只以下(含100只),取样只数为20只;批量在101~1000只范围内,取样只数为批量的7%;批量在1001~10000只范围内,取样只数为批量的5%;批量在10000只以上,取样只数为批量的3%;样本总数不低于20只。
|
||
6.2.2 肥满度、性腺占体重的百分比检验抽样:从感官检验抽取的样品中随机抽样。批量在1000只以下(含1000只),取样只数为雌、雄各10只;批量在1001~10000只范围内,取样只数为雌、雄各15只;批量在10000只以上,取样只数为雌、雄各20只。
|
||
6.2.3 理化、安全卫生检验抽样:从感官检验抽取的样品中随机抽样。批量在1000只以下(含1000只),取样只数为至少4只;批量在1001~5000范围内,取样只数为10;批量在5001~10000只范围内,取样只数为20只;批量在10000只以上,取样量为30只。
|
||
6.3 检验分类
|
||
产品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
||
6.3.1 出厂检验:每批产品应进行出厂检验。出厂检验由生产单位质量检验部门执行,检验项目为感官指标及肥满度。
|
||
6.3.2 型式检验: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检验项目为本标准中规定的全部项目。
|
||
a)新建养殖场水产品捕获时;
|
||
b)中华绒螯蟹养殖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
||
c)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
||
d)出厂检验与上次型式检验有大差异时;
|
||
e)正常养殖时,每年至少一次的周期性检验。
|
||
6.4 检验结果的评定
|
||
6.4.1 感官检验的合格率应为95%以上。
|
||
6.4.2 安全卫生指标中各项有毒有害物质指标均应符合标准要求,各项指标中的极限值采用修约值比较法。检验结果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允许加倍抽样将此项指标复查一次,经复检后仍不合格的,则判定该批为不合格品。
|
||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
||
7.1 标志
|
||
标明产品名称、等级、净含量、生产者名称和地址、包装日期、批号和产品标准号。
|
||
7.2 包装
|
||
将蟹腹部朝下整齐排列于蒲包、网袋或其他容器中;包装材料应卫生、洁净。
|
||
7.3 运输
|
||
在低温清洁的环境中装运,保证鲜活。运输工具在装货前应清洗、消毒,做到洁净、无毒、无异味。运输过程中,防温度剧变、挤压、剧烈震动,不得与有害物质混运,严防运输污染。
|
||
7.4 贮存
|
||
活品暂养、贮存时,用水应符合NY5051的规定,饵料应符合NY5072的规定。
|
||
附录A (资料性附录)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
|
||
蟹体可分为头胸部、腹部和步足三部分。
|
||
头胸部由头胸甲和腹甲构成。头胸甲为覆盖在头胸部背面的一层坚硬的背甲,一般呈青色或墨绿色,表面起伏不平,分成许多区域,与内部器官位置一致;前缘平直,有四个额齿,中间凹缺较大,呈U型,左右前侧缘各有4个侧齿。背甲后侧缘斜向内侧,后缘与腹部交界,比较平直。头胸部的下盖为腹甲,呈灰白色,腹甲中央纵向有一凹陷的腹甲沟,周围密生绒毛。
|
||
腹部为一扁平的片状物,反折紧贴于头胸部腹面。雌蟹腹部呈圆形,雄蟹为三角形,俗称团脐和尖脐,为区别雄蟹和雌蟹最显著标志之一。步足为胸部强大的附肢,共有五对,第一对呈钳状,称螯足,掌节密生绒毛。
|
||
附录二 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NY/T 5065—2001)
|
||
1 范围
|
||
本标准规定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仔蟹培育、一龄扣蟹培育以及成蟹饲养技术。
|
||
本标准适用于河蟹池塘饲养,稻田饲养也可参照执行。
|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
||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
||
GB 13078 饲料卫生指标
|
||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
||
NY/T 5055 无公害食品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
||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
||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
||
3 术语和定义
|
||
3.1 大眼幼体megalopa
|
||
大眼幼体又称蟹苗(以下简称蟹苗),则由Ⅴ期溞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6~18)×104只/kg。
|
||
3.2 仔蟹juvenile carb
|
||
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外形接近成蟹的Ⅰ期仔蟹;经三次蜕壳而成的仔蟹称为Ⅲ期仔蟹,经过五次蜕壳即成Ⅴ期仔蟹,营底栖生活,规格为5000只/kg~6000只/kg。
|
||
3.3 扣蟹young carb
|
||
仔蟹经过120d~150d饲养,培育成100只/kg~200只/kg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
||
4 仔蟹培育
|
||
4.1 培育池条件与设施
|
||
4.1.1 培育池选择与改建
|
||
接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m2,深为80cm,塘埂坡比为1∶(2~3)。塘埂四周用60cm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
|
||
4.1.2 形状
|
||
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
||
4.1.3 面积
|
||
600m2~2000m2。
|
||
4.1.4 水深
|
||
0.8m~1.2m。
|
||
4.1.5 水质
|
||
应符合GB 11607和NY 5051的规定。饲养环境具体水质要求见附录A。
|
||
4.1.6 土质
|
||
以黏壤土为宜。
|
||
4.2 放苗前的准备
|
||
4.2.1 清塘消毒
|
||
4月上旬灌足水用密网拉网,地笼诱捕捕灭敌害生物;一周后排干池水,4月下旬起重新注新水,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kg/m2。
|
||
4.2.2 设置水草
|
||
蟹苗下塘前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三分之一,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
||
4.2.3 增氧设施
|
||
配0.75kW的充氧泵一台,泵上分装两条白色塑料通气管于塘内。通气管上扎有均匀的通气孔。安装时离池底约10cm。
|
||
4.2.4 施肥培水
|
||
放苗前7d~15d,加注新水10cm。养殖老塘口,塘底较肥,每667m2施过磷酸钙2kg~2.5kg,和水全池泼洒。新开挖塘口,每667m2另加尿素0.5kg,或按每667m2施用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牛粪、猪粪、鸡粪)150kg~250kg。
|
||
4.2.5 加注新水
|
||
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cm~30cm,新水占50%~70%。加水后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cm~80cm,透明度为50cm,使蟹苗下塘时,以藻类为主,同时兼生轮虫,小型枝角类。如有条件,放苗前进行一次水质化验,测定水中氨态氮(NH3-N)、硝酸态氮、pH值,如果超标应立即将老水抽掉,换注新水。
|
||
4.3 蟹苗投放
|
||
4.3.1 蟹苗选择
|
||
选购蟹苗标准:日龄应在6d以上,淡化4d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104只/kg左右。
|
||
4.3.2 蟹苗运输
|
||
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量后,用手轻轻均匀撒在箱中。运苗过程中,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
||
4.3.3 蟹苗放养
|
||
放养密度1000只/m2。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
||
4.4 培育管理
|
||
4.4.1 饲料投喂
|
||
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每天分3次投喂,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上下,同时搭喂浮萍,直至投苗后四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
||
4.4.2 水质调控
|
||
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cm~80cm,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cm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每隔5d,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 7.5~8.0。
|
||
4.4.3 充气增氧
|
||
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为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5mg/L以上。
|
||
4.5 仔蟹分塘
|
||
经四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分规格、分塘放养。
|
||
5 一龄扣蟹培育
|
||
5.1 育种池条件与设施
|
||
5.1.1 育种池选择与改建
|
||
水源按4.1.1有关规定。池塘、稻田为宜,塘埂坡比1∶(2~3)。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防逃墙高0.6m以上。
|
||
5.1.2 形状
|
||
按4.1.2。
|
||
5.1.3 面积
|
||
6000m2以下,以1500cm2~3000m2为宜。
|
||
5.1.4 水深
|
||
2m以下,以1.2m~1.5m为宜。
|
||
5.1.5 水质
|
||
按4.1.5。
|
||
5.1.6 底质
|
||
按4.1.6。
|
||
5.2 放仔蟹前的准备
|
||
5.2.1 清塘消毒
|
||
老龄池塘应清淤晒塘。放仔蟹前15d进行清池消毒,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0.2kg/m2。
|
||
5.2.2 移栽水草
|
||
4月中旬开始种植水草。栽种水草与种类方法见附录B。四周设置水花生带,带宽50cm~80cm。特别是对于池内保持定量的水浮萍极为有利。水草移栽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
|
||
5.3 仔蟹放养
|
||
5.3.1 仔蟹质量
|
||
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害,严禁掺杂软壳仔蟹。沿海外购仔蟹,要求无病无伤,体质要健壮。
|
||
5.3.2 放养密度
|
||
Ⅲ期仔蟹40只/m2~60只/m2。Ⅴ期仔蟹30只/m2~40只/m2。
|
||
5.3.3 放养时间
|
||
5月底至6月中旬、下旬。
|
||
5.3.4 放养方法
|
||
沿池四周均匀摊开使仔蟹自行爬走。
|
||
5.4 饲料投喂
|
||
5.4.1 饲料种类
|
||
天然饲料(浮萍、水花生、苦草、野杂鱼、螺、蚌等),人工饲料(豆腐、豆渣、豆饼、麦子等)和配合饲料。
|
||
5.4.2 饲料质量
|
||
应符合GB 13078和NY 5072的规定。
|
||
5.4.3 投喂量
|
||
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
|
||
5.4.4 投喂时间
|
||
7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时投;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
|
||
5.4.5 投饵方法
|
||
7月前9月后,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7月至9月期间,投饵以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所投饵料以面粉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
|
||
5.5 水质调控
|
||
5.5.1 注水与换水
|
||
仔蟹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cm;7月后保持水深1.5m左右,7d~10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cm~50cm。
|
||
5.5.2 调节pH
|
||
7月后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g/m3~15g/m3。
|
||
5.6 日常管理
|
||
5.6.1 巡塘值班
|
||
早晚巡视,观察仔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
||
5.6.2 防逃防鼠
|
||
下雨加水时严防幼蟹顶水逃逸。在池周设置防鼠网、灭鼠器械,防止老鼠捕食幼蟹。
|
||
5.7 扣蟹起捕
|
||
采用地笼张捕、灯光诱捕、水草带上推网推捕、干塘捉捕、挖洞捉捕等多种方法,以求尽量捕尽存塘扣蟹。
|
||
6 成蟹饲养
|
||
6.1 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
||
6.1.1 养蟹池选择与改建
|
||
按4.1.1执行。养蟹区四周挖蟹沟,面积2hm2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m、深0.8m;稻田四周蟹沟宽5m~10m,深1.2m~1.5m,中间蟹沟宽1m、深0.6m,稻田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
|
||
6.1.2 形状
|
||
按4.1.2。
|
||
6.1.3 面积
|
||
池塘5000m2以上为好。稻田5000m2~50000m2为宜。
|
||
6.1.4 水深
|
||
1.0m~1.5m。
|
||
6.1.5 水质
|
||
按4.1.5。
|
||
6.1.6 土质与底泥
|
||
黏土最好,黏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cm。
|
||
6.2 放扣蟹前的准备
|
||
6.2.1 清塘消毒
|
||
排干池水,铲除表层10cm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二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kg/m2。
|
||
6.2.2 设置水草
|
||
按扣蟹池标准进行,具体方法见附录B。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沉水植物区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
|
||
6.2.3 加注新水
|
||
放种前一周加注经过滤的新水至0.6m。
|
||
6.2.4 投放螺蛳
|
||
清明节前每公顷投放活螺蛳4500kg。
|
||
6.3 扣蟹放养
|
||
6.3.1 扣蟹质量
|
||
规格整齐,大小100只/kg~200只/kg为好,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严禁投放性早熟扣蟹。
|
||
6.3.2 放养密度
|
||
5000只/hm2~9000只/hm2为宜。
|
||
6.3.3 扣蟹消毒
|
||
扣蟹经3‰~4‰食盐水溶液浸洗3min~5min后放养。
|
||
6.3.4 放养时间
|
||
3月底放养结束为宜。
|
||
6.3.5 放养方法
|
||
采用一次放足,三级放养。
|
||
6.4 饲养管理
|
||
6.4.1 饲料种类
|
||
植物性饲料: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土豆、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小杂鱼、螺蛳、河蚌等。配合饲料: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应符合GB 13078和NY 5072规定制成的颗粒饲料。
|
||
6.4.2 投饵方法
|
||
6.4.2.1 “四看”投饵
|
||
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cm时可多投,少于30cm时应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余饵应减少投饵量。蜕壳时应增加投饵量。
|
||
6.4.2.2 “四定”投饵
|
||
定时:每天两次,早晨六七点,傍晚四五点各投一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cm设一投饵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月~4月为蟹体重的1%左右;5月~7月为5%~8%;8月~10月为10%以上。每日的投饵量为早上占30%,傍晚占70%。
|
||
6.5 水质调控
|
||
6.5.1 水位调控
|
||
5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6m,7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8m~1m,7月上旬后保持水位1.5m。
|
||
6.5.2 换水
|
||
6月~9月,每5d~10d换水一次;春季、秋季每隔二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cm~30cm,先排后灌。
|
||
6.5.3 pH调节
|
||
每两周施泼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0g/m3~15g/m3。
|
||
6.5.4 透明度
|
||
30cm~50cm。
|
||
6.5.5 溶解氧
|
||
5mg/L以上。
|
||
6.6 底质调控
|
||
适量投饵,减少剩余残饵沉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投放过氧化钙、沸石等,投放光合细菌、活菌制剂);晴天采用机械池内搅动底质,每两周一次,促进池泥有机物氧化分解。
|
||
6.7 病害防治
|
||
6.7.1 预防方法
|
||
预防应采取如下措施:
|
||
a)干塘清淤和消毒;
|
||
b)种植水草和移殖螺蚬;
|
||
c)苗种检疫和消毒;
|
||
d)调控水质和改善底质。
|
||
6.7.2 治疗方法
|
||
病害防治药物的使用执行NY 5071标准。
|
||
6.8 日常管理
|
||
6.8.1 巡塘
|
||
结合早晚投饵察看蜕壳生长,病害、敌害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污染。
|
||
6.8.2 防逃
|
||
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补裂缝。
|
||
6.8.3 稻田管理
|
||
按NY/T 5055执行。
|
||
6.9 捕捞收获
|
||
6.9.1 捕捞
|
||
10月~11月,地笼张捕为主,灯光诱捕、干塘捕捉为辅。
|
||
6.9.2 暂养
|
||
在水质清晰的大塘中设置上有盖网的防逃设施网箱,捕捉的成蟹应经2h以上的网箱暂养,经吐泥滤脏后才能销售。暂养区用潜水泵抽水循环,加速水的流动,增加溶氧。
|
||
6.9.3 运输
|
||
暂养后的成蟹分规格,分雌、雄,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
|
||
附录A (资料性附录)中华绒螯蟹饲养环境质量要求
|
||
A.1 水温
|
||
适宜15℃~30℃,最佳22℃~25℃。
|
||
A.2 溶氧
|
||
溶氧≥5mg/L。
|
||
A.3 pH
|
||
适宜7.0~9.0,最佳7.5~8.5。
|
||
A.4 透明度
|
||
适宜30cm~50cm,最佳50cm以上。
|
||
A.5 硝酸氮(NH3-N)
|
||
NH3-N≤0.1mg/L。
|
||
A.6 硫化氢(H2S)
|
||
不能检出。
|
||
A.7 淤泥厚度
|
||
淤泥厚度<10cm。
|
||
A.8 底泥总氮
|
||
底泥总氮<0.1%。
|
||
附录B (资料性附录)水草栽培方法
|
||
B.1 基本要求
|
||
养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匀,种类要搭配,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合理栽植,保持相应的比例,以适应河蟹生长栖息的要求。
|
||
B.2 栽插法
|
||
这种方法一般在蟹种放养之前进行,首先浅灌池水,将轮叶黑藻、金鱼藻等带茎水草切成小段,长度为15cm~20cm,然后像插秧一样,均匀地插入池底。池底淤泥较多,可直接栽插。若池底坚硬,可事先疏松底泥后再栽插。
|
||
B.3 抛入法
|
||
菱、睡莲等浮叶植物,可用软泥包紧后直接抛入池中使其根茎能生长在底泥中,叶能漂浮水面。每年的3月前后,也可在渠底或水沟中,挖取苦草的球茎,带泥抛入水沟中,让其生长,供河蟹食用。
|
||
B.4 移栽法
|
||
茭白、慈姑等挺水植物应连根移栽,移栽时,应去掉伤叶及纤细劣质的秧苗,移栽位置可在池边的浅滩处。要求秧苗根部入水在10cm~20cm,整个株数不能过多,每667m2保持30~50棵即可,否则会大量占用水体,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
||
B.5 培育法
|
||
瓢莎、青萍等浮叶植物,可根据需要随时捞取,也可在池中用竹竿、草绳等隔一角落,进行培育。只要水中保持一定的肥度,它们都可生长良好。若水中肥度不大,可用少量化肥化水泼洒,促进其生长发育。水花生因生命力较强,应少量移栽,以补充其他水草之不足。
|
||
B.6 播种法
|
||
近年来最为常用的水草是苦草。苦草的种植则采用播种法,对于有少数淤泥的池塘最为适合。播种时水位控制在15cm,先将苦草籽用水浸泡一天,再将泡软的果实柔碎,把果实里细小的种子搓出来。然后加入约10倍于种子量的细沙壤土,与种子拌匀后播种。播种时要将种子均匀撒开。播种量每公顷水面用量1kg(干重)。种子播种后要加强管理,提高苦草的成活率,使之尽快形成优势种群。
|
||
参考文献
|
||
一、概述
|
||
1 河蟹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
||
(1)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养殖产量稳步上升
|
||
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人工养殖试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90年代河蟹养殖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面积、产量迅速提高。如江苏省产量一直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总产值已超过200亿元。
|
||
(2)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增收作用显著
|
||
河蟹产业已成为农民尤其是主产区增收的“黄金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
||
(3)养殖技术基本成熟,养殖方式不断创新
|
||
主要核心技术包括亲本的提纯修复,采用生态育苗技术,培育壮苗,推广强化培育大规格蟹种技术;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养殖水环境;采用稀养、混养和轮养技术,建立完整的河蟹质量标准体系等。
|
||
(4)注重产品质量建设,市场开拓初见成效
|
||
为提高河蟹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在河蟹产业中实施,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优质河蟹养殖基地建设,组织河蟹产品的认定。与此同时,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每年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举办优质大闸蟹系列推介活动,产区举办“螃蟹节”,进一步提高了河蟹品牌声誉,扩大了市场需求。
|
||
(5)经营机制有所创新,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
|
||
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水平的提高,河蟹产业的经营机制也在探索创新,企业化、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些元素在河蟹养殖业中出现,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带动了河蟹产业的发展壮大。
|
||
(6)销售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电商销售异军突起
|
||
“河蟹产业+互联网”,正在推动河蟹产业转型升级。河蟹产业迈出了电商新步伐,为业界创新打造了全新的营销物流模式。近年来,电商以有效减少流通环节、大幅度降低流通费用等优势,凭借最新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更大程度上提升河蟹物流服务水平,从河蟹产地可以一步到达消费者终端,某些品牌河蟹的电商销售已占据此品牌销售“半壁江山”。
|
||
2 河蟹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应遵循哪些基本思路和战略?
|
||
(1)坚持区域化发展战略,分类打造河蟹支柱产业
|
||
在河蟹产业的发展上,要坚持“合理分工,差别发展,发挥优势,扶优助强”的发展原则,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规范蟹苗生产企业,积极发展蟹苗、幼蟹生产。其他地区要找准产品的市场定位,充分利用江、河、湖、荡等资源发展商品蟹养殖。在促进产业发展上,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大倾斜扶持政策,增加对河蟹产业的投入,加强养殖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发展河蟹养殖,如“稻田养蟹”,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扶贫产业”、“黄金产业”。
|
||
(2)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实施名牌推进计划
|
||
各地要从源头上抓起,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建立无公害河蟹养殖生产基地,在种苗、饲养过程、投入品、保鲜和贮运等环节,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标准,控制药物残留,提高产品规格,实行从“水体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可追溯。在强化质量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河蟹品牌的培育。要充分发挥名牌河蟹的品牌效应,提高产业利润。
|
||
(3)坚持科技兴蟹战略,推广生态健康型养殖方式
|
||
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河蟹产业走上“科技发展型”之路。一是加强苗种管理,严防乱引乱繁蟹苗,科学筛选高质量的亲蟹,培育优良蟹苗。二是调整养殖策略,实现从“大养蟹”向“养大蟹”、养“生态蟹”转变。要引导渔农民调整养殖思路,从追求“量大”向追求“重质适量”方向发展,实现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养殖利润的最大化。三是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和套养增值模式。控制养殖密度、科学调控水质,积极推广合理放养、移栽水草和螺蛳、科学套养等高效生态模式,促进河蟹健康生长,保护生态环境。
|
||
(4)坚持产业化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
要按照高标准、多元投入,使养殖、加工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同时,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提升河蟹深加工的品位和附加值,带动行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促进河蟹产业化经营。
|
||
3 为什么说电子商务发展,使河蟹依赖传统销售渠道逐步受限?
|
||
河蟹传统销售渠道基本上分为3种途径,一部分卖给往年固定的客户,一部分到市场上零售,还有一部分由小贩上门收购。最初主要的销售还是靠水产市场的摊位与沿街叫卖,接着发展品牌宣传、专卖店、超市、酒店等销售手段,销售河蟹的店面开得很多,但是销售环节的成本比较大。企业通过一些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很难在现今的河蟹市场开展销售。一方面是因为限制三公消费,另一方面则是受网店冲击影响,门店租金太高。伴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成长起来的80、90后,已成为中国目前的消费主力军,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对网购的便利性偏好更强。因此,电子商务方便、快捷、省钱,为了打开河蟹销售渠道,企业就必须引进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可以构建合理的网络购物平台,整合渠道,完善产业布局,河蟹电商销售将成为传统企业的发展重心。
|
||
4 河蟹电子商务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
||
(1)管理体制问题
|
||
我国在商品流通领域形成的政府管理体制主要是针对线下实体经济而言的,很多管理方法、保障手段等都不能适应河蟹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如在河蟹网络经营主体的资质审核上,网络经营主体具有虚拟性、跨地域性、动态性和海量性等特点,以目前有限人力无法管理到位。
|
||
(2)物流效率问题
|
||
长期以来,物流一直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环节。我国县以下的物流配送体系还处于不完善状态,绝大多数地方还无法与河蟹产地对接,物流、配送等环节标准化工作还缺乏细致的探索。
|
||
(3)网络基础设施能力薄弱
|
||
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滞后,已建成的网络质量离河蟹电子商务的要求还有差距。
|
||
(4)网络安全性不高
|
||
河蟹电子商务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电子支付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安全等,我国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质量较为落后,网络间数据的传输、交换和处理很容易遭到窃听、截取和篡改。
|
||
(5)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
|
||
由于河蟹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是在没有固定场所的信息网络环境下进行,造成国家难以控制和收取河蟹电子商务的税金。
|
||
(6)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等宏观环境有待培育
|
||
我国目前虽出台了一些涉及网络安全和国际互联网方面的法规,但有关发展电子商务的统一指导框架和专门立法还存在空缺。
|
||
(7)人才问题
|
||
河蟹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务的有机结合,所以能够掌握电子商务理论与技术的人才短缺,可能成为阻碍我国河蟹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
(8)诚信体系问题
|
||
河蟹电子商务的诚信体系不健全,严重时造成电商物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河蟹,存在品牌乱、产地乱、品质乱和规格乱等乱象,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网购河蟹的信心,破坏了河蟹电子商务的形象。
|
||
5 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长江2号”新品种有何特点?
|
||
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选育而成,其基础群体是2000年11月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保存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
|
||
“长江2号”河蟹(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个体规格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
|
||
“长江1号”与“长江2号”主要优点:生长速度快,2龄成蟹生长速度提高16.70%;形态特征显著,具有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主要特征,背甲宽大于背甲长呈椭圆形,体型好;生产性能稳定,规格整齐,雌、雄蟹体重变异系数均小于10%。目前,“长江1号”与“长江2号”河蟹已作为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力推的水产养殖新品种,“长江1号”在单数年份繁苗,双数年份供应蟹种;“长江2号”在双数年份繁苗,单数年份供应蟹种,苗种用于规模化养殖。
|
||
6 提高河蟹养殖业经济效益有哪些途径?
|
||
(1)品牌战略
|
||
地方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养蟹行业协会,创建龙头企业,担当起维护河蟹品牌及创建名牌的重要责任;养殖者或龙头企业应尽早为自己的螃蟹注册商标;对名牌螃蟹要实行合格证制度,加强质量管理,跨越“市场准入”的门槛,设立较固定、有名气的专卖店或电商平台,使生产者、中间商、分销商逐渐形成较稳固的一条龙销售网络,增强螃蟹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信誉度。
|
||
(2)限制规模
|
||
对现有的养殖户,一方面要保证河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适当压缩,从强调“量大”向“重质适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转向其他品种的养殖。
|
||
(3)开拓市场
|
||
从销售渠道看,我国香港和境外市场要求雌蟹的规格在200克、雄蟹225克以上;从社会购买力看,大城市100~150克规格的河蟹是热销商品;中等城市则以100克左右规格的河蟹较为畅销,75克左右的小规格蟹是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市场的首选。因此,养殖者要在对市场定位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和销售,才能保证适销对路。
|
||
(4)以质取胜
|
||
必须从源头抓起,树立安全意识,从维护和改善河蟹养殖生产环境入手,建立无公害河蟹生产基地,在种苗、养殖过程、渔药、保鲜活和贮运等环节,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的各项标准,大力提倡和推广“以防为主”的防病措施,限制药物的使用。要实行“大水面、小群体、大个体”的稀养原则,全面实施以种植水草,投喂螺蛳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以优质蟹赢得市场,获得高价。
|
||
(5)混养增效
|
||
养蟹水面混养,有混养单一品种和多品种混养等方式。单一品种有鳜、黄颡鱼、塘鳢、黄鳝和泥鳅等,如每亩[1]蟹池套放3~5厘米的鳜夏花50~60尾或尾重50~100克的鳜鱼种10~20尾,经过5~6个月的饲养,每亩可捕获尾重400~600克的商品鳜5~15千克。多品种混养,就是除放养蟹种外,混养鲢、鳙、异育银鲫等鱼种,并放养一定数量的抱卵青虾或虾苗种,形成鱼、虾、蟹互利共存的复合生态系统,起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降低单一养殖受市场因素影响的风险。
|
||
(6)暂养增殖
|
||
通过暂养增殖,必须在考虑水温条件、捕捞难易和看准市场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较好的暂养场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和方式,适当投喂优质饵料,河蟹体重还会略有增加。
|
||
7 河蟹健康养殖对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
||
(1)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
|
||
养殖水源被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如果养蟹池进入污染水,轻则使河蟹体内积累毒素,影响河蟹品质,食用对人体有害;重则使河蟹大规模死亡。
|
||
(2)生态环境建设要合理
|
||
河蟹养殖不仅要水源充足,水深面阔、排灌方便,污泥少、水质清新,饵源充沛,而且还要根据河蟹的特性建设好河蟹的生存环境。要有深水区和浅水区,深浅水区面积比为3∶1。
|
||
(3)引进的苗种无病原微生物
|
||
引进和使用有病或有病原体潜伏又未消毒的苗种,待发病的条件成熟时,就能造成某种蟹病的流行或大流行。如很多养蟹户到外地购买河蟹苗种不调查暗访,是否发生过病害;买回的苗种不检验检测,苗种是否带有病原体;放入蟹池之前不进行消毒。实践证明,从发病区引进的蟹种大都会发病,健康蟹种就很少发病。
|
||
(4)选药用药要慎重
|
||
在河蟹疾病流行季节,许多蟹农发现河蟹生病或死亡时,就会手忙脚乱,胡乱用药。结果蟹病不但没有防治好,反而增加了成本,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增强了病原体的抗药性。有的还影响到子代,造成下一代滞长、畸形,发病率高。因此,在防治河蟹病害时,用药一定要慎重。
|
||
(5)养殖模式要合理
|
||
一些养蟹户在养殖商品蟹的过程中,总会在5、6月再投养一部分仔蟹,年底收获时,捕成熟的蟹,留下的蟹继续再养,翌年5、6月再补充仔蟹。对这种养殖模式,他们不但看不到它的危害性,反而认为是养蟹的“好办法”,结果造成大蟹和敌害残杀小蟹和软壳蟹的现象很严重;商品蟹捕完后不便和不能彻底清塘消毒,则会伤害幼蟹,导致潜伏在底泥和幼蟹身上的病原体,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产生各种病害。放养的河蟹苗种要保证规格一致,养殖一个周期要彻底清塘消毒。
|
||
(6)苗种放养密度要合理
|
||
在养蟹水平一般地区,养蟹户普遍存在不顾具体条件,盲目追求高密度,认为多放产量高,效益好,结果高密度带来河蟹发病率高,规格小,残杀率高。要求养蟹户每亩放苗种600~1200只。
|
||
(7)投喂的饲料营养要合理
|
||
在养蟹过程中,有的养蟹户投饵不足,使河蟹生长慢,躯体瘦弱;有的投饵虽较多,但饵料质量差,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有的只投喂植物性饵料,不投动物性饵料,造成蛋白质缺乏等。河蟹营养缺乏,抗病力就弱,因而发生各种病害的概率也就会高起来。要求广大养蟹户按照河蟹的营养需求来饲养管理,使河蟹健康生长。
|
||
8 申请使用河蟹绿色食品标志有哪些程序?
|
||
(1)申请
|
||
申报企业出具正式的申请报告,填写“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表”。内容包括申请单位全称、地址、产品名称、包装方式、注册商标、编号和产品特点简介、原料生产环境简介等内容,经市、县(市)绿色食品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后,报送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
||
(2)初审
|
||
省级绿色食品办公室安排2名(或2名以上)绿色食品专职管理人员赴企业现场考察、听证,提出考察结论、整改意见,企业及时整改并报“整改意见的回复”。
|
||
(3)环境监测
|
||
省级绿色食品办公室委托定点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并出具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的报告。
|
||
(4)培训
|
||
省级绿色食品办公室派出专职人员,赴企业举办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骨干、营销人员等参加的绿色食品知识培训班。
|
||
(5)材料申报
|
||
企业负责按规范要求,准备全套申报材料,经市、县(市)主管部门预审后,报省级绿色食品办公室,申报材料经省级绿色食品办公室审核合格后,上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一审,一审合格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产品抽样检验单至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
||
(6)终审
|
||
由省级绿色食品办公室派专人赴企业或委托市、县(市、区)主管部门随机抽取样品加封后,由企业送指定的绿色食品质量检验中心检验;绿色食品检验中心报送该企业产品的检验报告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终审。
|
||
(7)领证
|
||
终审合格后,由省级绿色食品办公室通知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委托人,赴北京办理领取绿色食品证书的有关事宜。
|
||
二、河蟹生物学特性
|
||
9 河蟹有哪些种类?
|
||
(1)中华绒螯蟹
|
||
头胸甲明显隆起,额缘有4个尖齿,齿间缺刻深,居中1个最深,额角后方具有6个疣状突起,前侧缘具4齿,第4侧齿小而明显,最末端1对步足的趾节呈尖爪状。
|
||
(2)日本绒螯蟹
|
||
头胸甲不明显隆起,额缘有4个尖齿,但中间两齿圆钝,外侧两齿较尖,齿间缺刻浅薄,居中1个最浅,额角后方具4个疣状突起,前侧缘具3齿,第4侧齿退化,最末端1对步足的趾节宽而扁。
|
||
中华绒螯蟹在我国渤海、黄海与东海沿岸诸省均有分布,它有两个种群,其中,北方种群以辽河(黄河)水系蟹为代表,南方种群以长江(瓯江)水系为代表。日本绒螯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我国台湾沿海、日本沿岸、俄罗斯远东地区,它也分两个种群,其中,北方种群以绥芬河水系为代表(当地称“俄罗斯大蟹”),南方种群以南流江水系为代表(俗称“合浦蟹”)。
|
||
研究表明:辽蟹移栽到长江水系后,不适应长江中下游的生长环境,商品蟹提早1个月性成熟(8月下旬),其蜕壳次数少,个体小,品质差。更为严重的是,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易与日本绒螯蟹的混杂。我国近十多年来的“大养蟹”,将不同水系或不同种群的蟹苗蟹种移栽到异地养殖,导致各水系绒螯蟹种质资源的混杂,其无形资产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生产上必须严禁不同水系的河蟹移殖到其他水系养殖。
|
||
10 河蟹及其分布情况如何?
|
||
河蟹在动物学上称为中华绒螯蟹,隶属绒螯蟹属。公认的该属有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其中,直额绒螯蟹被认为是日本绒螯蟹的同种异名,它们的外形区别见表2-1。
|
||
表2-1 4种绒螯蟹外形与分布的区别
|
||
养殖上称之为“长江蟹”“辽河蟹”“瓯江蟹”等,它们既非种,也并非亚种,是中华绒螯蟹在不同地区的种群。
|
||
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区域最广,中心位置在江淮之间,也分布到朝鲜半岛西部。此外,欧洲和北美洲也出现了新的分布区。狭额绒螯蟹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朝鲜半岛和日本;日本绒螯蟹分布于日本、俄罗斯海参崴、朝鲜半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
|
||
11 怎样区分不同水域的河蟹?
|
||
(1)从体色上鉴别
|
||
长江幼蟹体色好看,背甲青灰色,有光泽,体质好,新鲜活跃,活力强,渔民称为“绿蟹”,蒸熟后较红;而辽河蟹、瓯江蟹等,体色较差,多数经过较长时间的人工培育,受水质和底质影响,体色偏黑,背甲比长江蟹黑,多呈古铜色或铜锈色,没有光泽,渔民称为“黑蟹”,蒸熟后为淡红色。
|
||
(2)从规格大小上区分
|
||
从长江捕获的幼蟹最大特点是:个体大小不规则,同一网次捕获的幼蟹,大的80~150克,小的很小,大小悬殊,大的个体少,中间个体多,前期平均每千克只有80只左右,个别小的只有3克。在不同江段同一时间捕获的幼蟹大小规格不一样,上江大、下江小,在同一江段同一时间捕获幼蟹的大小规格又不一样,拖网前期大、后期小,这也是辨别长江蟹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人工培育的幼蟹,从1千克16万只的大眼幼体,养成铜钱大小的规格幼蟹,在分级暂养培育中,个体大小基本上一致,不会出现大小个体过于悬殊的情况。。凡是规格整齐划一的,基本都是人工培育的幼蟹。
|
||
(3)从体质优劣上区分
|
||
凡人工暂养培育的幼蟹,由于受管理、技术、水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及池塘理化因子的限制,或多或少总有部分幼蟹的附肢(步足)上出现花斑或者块斑。这种幼蟹虽然活力较差,但是在低温下由于代谢功能弱,一般不会马上死亡,待水温逐渐升高时,便开始死亡。一般5月是死亡的高峰期,凡是有明显花斑或块斑的幼蟹迟早都要死亡。另外,长江蟹在同等规格上分泌的黏液比辽河蟹、瓯江蟹明显多,代谢功能强,生长速度快。人工暂养培育的幼蟹体质较差,没有从长江直接捕捞的质量好。
|
||
(4)从外部形态上区分
|
||
辽河蟹、瓯江蟹等,复眼两边的第1对侧齿比较短,与复眼平。而长江蟹第1对侧齿略长,超出复眼。长江蟹的步足末节爪尖也比同等个体其他蟹种略长。稍不注意,难以分辨。凡暂养培育时间较长、幼蟹规格较大,很多幼蟹步足爪尖较秃,不尖。特别是水泥池培育的更明显,这足以说明不是从长江捕捞的蟹种。
|
||
(5)从性腺发育上区分
|
||
长江幼蟹雌性个体重70克左右,一般腹脐呈弧形尖状,不圆,说明它仍在生长发育中,是性腺未成熟的表现。雌性个体在15克左右,除个别整足上长有绒毛外,一般螯足上都没有生长绒毛,步足上更没有生长刚毛;而辽河蟹、瓯江蟹等,副性征出现早,并且较明显,个体重在15克左右,雌性螯足上大都长有较多绒毛,步足上也开始长有少量刚毛,雌性个体重20克左右,不少腹脐已呈圆形,性腺已基本成熟,特别是2龄幼蟹为多。当掀开这类蟹的背甲,发现蟹黄已很饱满,有的呈块状紫色或酱红色,说明性腺已发育到Ⅳ期,标志它的寿命即将结束,时间稍长,就要自然死亡。人们通常所说的“老头蟹”“铁壳蟹”,长不大的就是指它。
|
||
我国主要水系所产河蟹的外形比较见表2-2。
|
||
表2-2 我国主要水系所产河蟹的外形比较
|
||
表2-2 我国主要水系所产河蟹的外形比较(续)-1
|
||
12 河蟹生活史中各生长阶段有哪些名称?
|
||
(1)大眼幼体
|
||
幼体发育的最后阶段,大眼幼体在生产上称为蟹苗。河口地区捕捞的蟹苗,习惯称为“天然苗”;人工繁殖的蟹苗,称之为“人工苗”。
|
||
(2)仔蟹
|
||
大眼幼体一经蜕皮即为仔蟹,经人工培育20~25天,蜕壳几次后大多数形成Ⅰ~Ⅲ期仔蟹。此时,头胸甲的大小形似豆粒一般,生产上称为“豆蟹”。
|
||
(3)幼蟹
|
||
Ⅲ期仔蟹之后,在性腺尚未成熟之前,这个阶段为时较长,生产上根据其头胸甲大小称为“扣蟹”。“扣蟹”有大有小,但在生产上均称为蟹种。扣蟹继续生长,随体型增大、壳色偏黄,生产上称为“黄蟹”。
|
||
(4)成蟹
|
||
“黄蟹”最后一次蜕壳后,身体增重,性腺成熟,大而老健,称为成蟹,生产习惯又称“绿蟹”。
|
||
13 河蟹有哪些主要生活习性?
|
||
(1)栖居方式
|
||
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丰盛的淡水湖泊、江河中栖息。其栖息的方式有隐居和穴居两种。在有潮水涨落的河川或各类水域的岸滩地带,河蟹往往营穴居生活(图2-2);在饵料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水面开阔的湖泊、草荡中,河蟹一般不挖穴,隐伏在水草和底泥中过隐居生活。通常隐居的河蟹新陈代谢较强,生长较快,体色淡,腹部和步足水锈少,素有“青背、白脐、金爪、黄毛”清水蟹之称;而穴居的河蟹新陈代谢较弱,生长较慢,体色较深,腹部和步足水锈多,素有“乌小蟹”之称。
|
||
图2-2 河蟹的洞穴
|
||
(2)食性
|
||
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食物有金鱼藻、菹草、伊乐藻、轮叶黑藻、眼子菜、苦草、浮萍、丝状藻类、水葫芦(凤眼莲)、水花生(喜旱莲子草)、南瓜等;精饲料有豆饼、菜饼、玉米、小麦、稻谷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环境中,其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吸收能力强,河蟹耐饥饿能力强,长达1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温在5℃以下时,河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摄食,在穴中蛰伏越冬。
|
||
(3)争食和格斗
|
||
河蟹不仅贪食,而且还有抢食和格斗的天性。特别是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大,易发生争食和格斗。为避免和减少格斗,在人工养殖时可采取饵料多点、均匀投饵,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刚蜕壳的“软壳蟹”要加以保护(如采取增加作为隐蔽物的水草数量、投饵区应与蜕壳区分开等措施),以防止同类互相残杀。
|
||
(4)自切和再生
|
||
捕捉河蟹时,若只抓住1~2只步足,它能很快将其足脱落而逃生,并在原处再生新足,新足明显小于原来的步足,这就是自切和再生的结果,这是河蟹为适应自然环境而长期形成的一种保护性本能。河蟹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均有自切现象,但再生现象只有在幼蟹进行生长蜕壳阶段存在,成熟蜕壳后,河蟹的再生功能消失。
|
||
(5)感觉和运动
|
||
河蟹有敏锐的视觉、嗅觉和触觉。特别是嗅觉,该器官为埋在第1触角的第1节中的平衡囊,属化学感受器,对外界气味的变化十分敏感。河蟹的攀高能力很强,特别是在蟹苗和仔蟹阶段,由于其身体轻,依靠附肢刚毛上的吸附水,能在潮湿的玻璃上做垂直爬行。因此,河蟹在小水体养殖时,不仅需要添置良好的防逃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优良的养殖环境和提供优质饵料,只要养殖环境的生态条件好,河蟹就不会逃逸。
|
||
(6)对温度的适应
|
||
河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1℃以上、35℃以下都能生存。但它们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在30℃以上的水域中,河蟹为躲避高温,其穴居的比例大大提高,特别是蟹种,如长期在30℃以上水域中生活,就容易产生性早熟,因此,池塘小水体养蟹,在夏季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种植水草、提高水位等)。
|
||
(7)对光线的适应
|
||
河蟹喜欢弱光,畏强光。在水中昼伏夜出,在夜间河蟹依靠嗅觉,靠1对复眼在微弱的光线下寻找食物。渔民在捕捞河蟹时,就利用河蟹喜欢趋弱光的原理,在夜间采用灯光诱捕,捕获量大大提高。
|
||
14 河蟹的一生需要蜕多少次壳?
|
||
河蟹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或幼蟹的蜕壳而进行的。这是因为河蟹是节肢动物,具外骨骼,外骨骼的容积是固定的,当河蟹在旧的骨骼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积贮的肌体已发展到旧外壳不能再容纳时,河蟹必须蜕去这个旧“外衣”,才能继续生长。将要蜕壳的河蟹,背甲呈黑褐色,停止摄食,选择安静隐蔽的浅水处进行蜕壳。蜕壳开始时,头胸甲与腹部之间的侧板线产生裂缝,蟹背隆起,裂缝加大,束缚在旧壳里的头胸部先蜕壳而出,然后腹部向后退缩,使两侧肢体不断向中间收缩摆动,最后蜕出旧壳。
|
||
河蟹一生从卵孵出的Ⅰ期溞状幼体到最后一次蜕壳,大约需蜕壳(皮)18次,通常将溞状幼体逐步变态到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再变态为Ⅰ期仔蟹,这一阶段称为蜕皮;Ⅰ期仔蟹开始,则称为蜕壳。河蟹蜕壳(皮)与生长的模式见表2-3。
|
||
表2-3 河蟹蜕壳(皮)与生长模式(湖泊型)
|
||
表2-3 河蟹蜕壳(皮)与生长模式(湖泊型)(续)-1
|
||
河蟹的生长规格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受饵料、密度、水温和盐度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在自然环境中,同一年龄的个体大小差异很大。一般生长快的河蟹当年可长到50~70克,达到性成熟,而生长慢的河蟹仅1克左右。
|
||
15 天然水域中河蟹主要摄食哪些食物?
|
||
河蟹属于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天然饵料主要有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等。
|
||
浮游生物饵料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类。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金藻、甲藻、黄藻、裸藻、蓝藻和绿藻等,是早期幼蟹的饵料;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是河蟹的好饵料。
|
||
水生植物种类很多,如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浮萍、芜萍(瓢莎)、水花生、水浮莲等,是河蟹的主体饵料。
|
||
底栖动物,如螺、蚬、河蚌等,是河蟹上乘的饵料。
|
||
16 河蟹的寿命有多长?
|
||
河蟹的寿命与其性别、性腺成熟的迟早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以河蟹群体来说,其寿命为2龄。从河蟹大眼幼体开始计算,雄蟹寿命为22个月,其中,16~18个月在淡水水域中生活,4~6个月在河口浅海水中度过的,比较集中死亡的时间在4~5月;雌蟹由于抱卵孵育后代,计算其寿命为24个月(2足龄),集中死亡时间为6~7月。因此可以说,河蟹在进行生殖洄游、完成繁衍后代之后就趋于死亡。
|
||
河蟹的寿命与性成熟年龄的关系如此密切,这就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
||
(1)在密集放养的环境中,河蟹生长极其缓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已是2足龄的河蟹,达到正常生殖年龄,但它们的性腺尚未成熟,迟迟未能蜕壳变为“绿蟹”,仍留居江河湖泊,不能下海繁衍后代,这类河蟹的寿命就可达3~4龄。
|
||
(2)在养殖的河蟹中,由于积温高、饵料中动物蛋白质含量高、水中有一定含盐量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早熟个体,性腺早熟的河蟹不久也趋死亡,其寿命尚不足1年。
|
||
三、蟹苗生产、选购及运输
|
||
17 什么是大眼幼体(蟹苗)?大眼幼体的习性如何?
|
||
第Ⅴ期溞状幼体经3~5天生长后,蜕皮即变态为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其体型扁平,胸足5对,腹部狭长,头胸甲上的刺均消失,额缘内凹,眼柄伸出,末端着生复眼,故称大眼幼体。
|
||
大眼幼体呈龙虾形,既可游泳,又可爬行,有较强的游泳能力,游泳速度较快,在河口每天可上溯约30千米左右。大眼幼体具较强的趋光性、溯水性和趋淡性。对淡水水流较敏感,往往溯水而上,在河口形成蟹苗汛期。大眼幼体可用鳃呼吸,离水后保持湿润可存活2~3天,这一特点为蟹苗干法运输提供了方便。大眼幼体适合于河口咸淡水(盐度为5~7)中生活,它已具备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因此经暂养调节,能适应淡水生活。大眼幼体具大螯和口器,杂食性,可主动捕食大型浮游动物。
|
||
18 什么是仔蟹?仔蟹的习性如何?
|
||
大眼幼体蜕皮后变成蟹形的小蟹,其雌雄外观已可辨别,此时的小蟹称为仔蟹。
|
||
仔蟹依靠步足爬行和游泳。尽管仔蟹外形与河蟹相似,但此时其头胸甲长度大于宽度,过隐居生活,而且仍在咸淡水(盐度为3~5)中生活。以后每隔5~7天蜕1次壳,经2次蜕壳后,到Ⅲ期仔蟹时(一般每千克1.6万~2.4万只),其头胸甲长度才小于宽度,外形与成蟹相似,并开始挖洞穴居,而且它只有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中才能正常生长。因此,把大眼幼体蜕壳3次列为仔蟹阶段,包括Ⅰ期、Ⅱ期和Ⅲ期仔蟹。这一阶段在自然情况下是由河口上溯到淡水,即由咸淡水转为淡水的过渡阶段,其生活习性也由浮游转为隐居,并开始挖洞穴居,其盐度也由咸淡水逐步过渡到淡水,其食性由摄食浮游动物逐步转化为以摄食水生植物及有机碎屑为主。
|
||
19 什么是幼蟹?幼蟹有什么特点?
|
||
幼蟹即由Ⅲ期仔蟹饲养到年底或翌年春天的蟹种,一般的出池规格为每千克50~200只。
|
||
幼蟹外形与成蟹相似,其个体生长快,蜕壳次数多,新陈代谢水平高,要求水草丰富、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环境。幼蟹群体间个体生长差异十分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同月龄的幼蟹个体相差很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容易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杀或因水域环境条件差、积温过高、营养过剩而造成性早熟,导致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
||
在生产上这一阶段称为1龄蟹种培育,相当于夏花鱼种养成冬花或春花鱼种。
|
||
20 河蟹人工生态育苗的土池有哪些要求?
|
||
(1)环境条件要求
|
||
天然海水土池育苗,即利用沿海滩地人工开挖的土池进行河蟹室外育苗的技术。土池育苗易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但由于土池育苗过程比较接近自然,其生产的蟹苗经前期的自然淘汰,后期的成活率相对较高,深受河蟹养殖户的喜爱。
|
||
(2)选择适宜场所
|
||
土池海水人工育苗场的选择,比工厂化育苗选择条件要更严格些,应选择近海岸无污染、水质良好的海水水源地区,附近也有水库或清洁河流等水质良好的充足淡水,海水和淡水的水体重金属离子不能超标,必须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育苗场地势要求高,能防止海潮和内涝淹没,附近地区没有蟹苗病疫的历史,交通方便与公路或高速公路相连,便于蟹苗及饲料等物质的运输。
|
||
(3)做好规划布局
|
||
①培育池建设:土池室外育苗池面积一般为1~5亩为好,池形呈近方形为宜,水深1.5~1.8米,池底要求硬底无淤泥,池塘应配备加水和换水设施,日换水能力为池水体的20%~30%。池一端设置进水阀,另一端系出水口,设喇叭形底孔出口,其喇叭口断面用筛绢拦好,以免出水时幼体逃逸,池坡1∶(1~1.5),土质好的池可以陡一些。
|
||
②清塘消毒:培育池除干塘曝晒外,还要在幼体培育开始的半个月前,进行清整和消毒,清除塘底淤泥,杀灭敌害生物,维修进、排水管道等。消毒药物为150千克/亩生石灰或15千克/亩漂白粉,清理和消毒10~15天后可进新鲜海水。需要注水时,育苗用水一定要经过24小时沉淀,进水时用300目筛绢过滤,以免病原生物的进入,进水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
|
||
③施肥培饵:溞状幼体最适口的饵料是单细胞藻类,为了确保育苗池水体有足够的单细胞藻类,就必须在河蟹幼体孵出前4~5天,在育苗池注入经过过滤的海水,每亩施硝酸铵1~1.5千克,同时,接种事先培养好的单细胞藻液于池中,并根据天气和水质情况,适时适量追加速效肥。这样,当幼体孵出时,就可以吃到水体中已繁殖到相当数量的单细胞藻类。
|
||
21 土池蟹苗繁育要掌握哪些主要技术关键?
|
||
(1)亲蟹的选择和强化培育
|
||
河蟹土池育苗所用的亲蟹,在秋季选择体重100克以上,附肢齐全,蟹体健壮,活动能力强的优质2龄性成熟蟹,雌、雄性比为3∶1。
|
||
亲蟹应在淡水中强化培育,保持水质清新。使用优质饵料,如鲜杂鱼、鲜贝肉等,以促进亲蟹性腺发育,为交配提供较好的营养。
|
||
(2)交配和越冬
|
||
池塘水温8~12℃时,将亲蟹放入海水池塘中交配,交配密度以每亩1000~2000只为宜。交配期间仍旧投饵,直到水温降低,亲蟹不再摄食。
|
||
抱卵亲蟹继续在海水池塘中越冬,池塘水深保持在1.8米以上,结冰后不需投饵。雪后应及时清扫冰上积雪。春季将融冰时要及时换水,以防由于越冬产生的有害代谢物质积累造成水质败坏。
|
||
(3)春季培育
|
||
春季水温渐升,亲蟹开始摄食,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投饵量为亲蟹体重的2%~6%。注意调控水质,适量换水,并注意防逃。
|
||
(4)育苗池塘的准备
|
||
土池育苗的池塘面积以3~20亩为宜,面积太小,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效益不一定好;面积太大,不易管理,且幼体因趋光等因素而聚集在一起的数量太多,易造成局部缺氧而死亡。池底以泥沙底为好,有利于沉淀水中污物,改善水质。水深在1米左右。若水太浅,因天气变化而温差变化大,或因下大雨,盐度变化较大,而对幼体变态不利;另外,水太浅,有时也会因大风的搅动,搅起池底污物,被有些幼体误食而导致消化不良引起死亡,也可能因搅起的底泥中致病菌等黏附在幼体身上而发病死亡。水太深,则不易繁殖饵料生物。
|
||
河蟹土池育苗的池塘在开春前准备好。新挖塘在开春前挖好,旧池应在冬天或开春时彻底清除池底的淤泥,并修整好池堤。
|
||
在育苗前用优质生石灰每亩70~150千克消毒。同时,清除掉池堤洞内的杂蟹,否则它们在池堤上打洞易造成池塘漏水跑苗,它们的幼体还会与河蟹幼体争食、争氧、争空间,影响育苗生产。
|
||
在亲蟹排幼前15~20天进水。进水要先进入大的蓄水池沉淀3天以上,入池前经过80目筛绢过滤方能流入育苗池中。有条件的应备有2~3倍育苗水体的蓄水池,在大潮汛时进水备用,小潮水时不进水,保证育苗用水的质量和育苗的顺利进行。
|
||
(5)排幼和幼体培育
|
||
每天检查蟹卵的发育情况。当看到蟹卵呈灰白色、镜检胚胎心跳每分钟130~160次时,将亲蟹装笼,消毒。
|
||
亲蟹用浓度为100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溶液消毒45~60分钟,以除去身上的聚缩虫以及致病菌等。
|
||
消毒后连蟹笼一起移入海水育苗池排幼,每亩池塘排幼用亲蟹数量为10~20只,最多不要超过30只。随时检查亲蟹排幼数量,达到数量立即移走亲蟹。
|
||
土池育苗视池塘、水质、饵料、亲蟹多少及管理情况等,布放溞状Ⅰ期幼体的密度有所不同。以每亩布放100万~400万个Ⅰ期幼体为宜,一般不超过600万尾。幼体太多,可能造成饵料及营养供应不上,而在变态时被淘汰,或因大量幼体在一角堆集而缺氧,造成大批死亡。幼体放得太少,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若放苗密度适宜,育苗管理技术得当,每亩产大眼幼体应有30~50千克。
|
||
(6)幼体培育
|
||
调控好水质,保持海水盐度10~30,pH 7.8~8.6,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20~40厘米。水质不佳,可通过添换水来改善水质。
|
||
幼体培育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为主,前期海水透明度应在30~ 50厘米,透明度增大,马上施用5克/米3尿素、0.5克/米3磷酸氢二铵,施肥一定先将化肥溶化在水中,再全池泼洒,切忌直接扔入水中。
|
||
育苗期间要经常检查幼体的密度,估算幼体的数量,决定投饵量的多少。对照前几天的数量,如发现数量明显减少,则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检查幼体的活动情况,若幼体活动能力强,趋光性好,则幼体活力好,变态率高。检查吃食、生长、变态情况,幼体的吃食情况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胃中饱满程度,吃得饱,长得快,变态好。土池育苗水温16~25℃,4~6天幼体变态1次,一般经23天左右,河蟹Ⅰ期溞状幼体就可变成大眼幼体。
|
||
(7)蟹苗的捕捞和淡化
|
||
大眼幼体第5~6天可开始捕捞,在池边每隔一定距离安一电灯,距水面50厘米左右,蟹苗逐渐聚集在灯下,用抄网捞出。
|
||
最好在海、淡水使用方便处建淡化池。不宜过大,以50~80厘米深、面积20米2左右为好。每平方米可放蟹苗0.25千克,如有充气条件还可多放。淡化池加入淡水、海水各半。捞出的蟹苗马上放入淡化池中,投喂大卤虫或鱼肉。每天换入淡水50%以上,2天后即可出池。淡水条件方便的,也可以在育苗池直接加入淡水淡化。
|
||
22 选购蟹苗应注意哪些事项?
|
||
(1)了解蟹苗场生产过程
|
||
养殖户在选购蟹苗前,首先要了解蟹苗场整个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亲蟹来源、饲料使用、培育周期等。用于繁殖蟹苗的亲蟹,必须来源于国家级原种场或天然湖泊大水体中,且雌雄蟹应来自不同的水域,避免近亲交配。亲蟹规格:雌蟹应不小于125克,雄蟹不小于150克。使用丰年虫(卤虫)培育的蟹苗,质量较好,而用淡水蚤、蛋黄等代用饵料培育的蟹苗质量较差。日龄:6日龄以上;体色:淡姜黄色,群体无杂色苗;盐度:4以下;规格:14万~16万只/千克,群体大小一致,规格整齐;活动能力:蟹苗在蟹苗箱中能自行迅速散开。育苗阶段水温20~24℃,育苗池水温与养殖池水温差在2℃以内,最多不超过4℃。
|
||
(2)消毒处理后出池
|
||
蟹苗出池前1天,最好用药物消毒1次,以杀灭一些有害生物,减少养殖期间病害的发生,同时也能淘汰部分体质较差的蟹苗。
|
||
(3)注意捕苗方法
|
||
蟹苗捕捞时,应停气、停饵,采用灯光诱捕,蟹苗杂质少,活力强。装箱前要把水分沥干,入箱时要撒放均匀,防止蟹苗相互黏附挤团而引起死亡。
|
||
(4)掌握运输时间
|
||
早期苗宜选择白天运输,晚期苗宜在夜间运输。
|
||
23 如何鉴别蟹苗的优劣?
|
||
(1)看规格是否一致
|
||
同一批蟹苗大小规格要整齐一致,日龄不足(6日龄以上)或质量差的蟹苗,往往个体偏小,或大小不均匀。
|
||
(2)看体色是否一致
|
||
优质蟹苗体色深浅一致,没有花色苗(将苗放在白的瓷盆中观察),如有“黑色苗”和“白色苗”,则不能购买。
|
||
(3)看活动能力强弱
|
||
蟹苗沥干水后,用手抓一把苗轻轻一捏,然后放开,蟹苗迅速散开;将蟹苗腹部朝天,能迅速复位;将单只蟹苗用水滴裹住,能迅速爬出水滴;将蟹苗放入盆中,用手形成一旋流,蟹苗能逆向游泳。这样的蟹苗活力强,是优质蟹苗。
|
||
(4)抽样检查
|
||
6日龄规格一致的蟹苗为每千克14万~16万只。可通过抽样,准确称一定重量的蟹苗计数,在此范围为优质苗。
|
||
24 怎样运输蟹苗?运输途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
||
(1)运输方法
|
||
实践证明,蟹苗运输适用于干法运输。干法运输是用一种特制的木制蟹苗箱,长40~60厘米、宽30~40厘米、高8~12厘米,箱框四周各挖一窗孔,用以通风。箱框和底部都有网纱,防止蟹苗逃逸,5~10个箱为一叠,每箱可装蟹苗0.5~1千克。
|
||
(2)蟹苗运输要求和注意事项
|
||
①蟹苗箱必须在水中浸泡12小时,以保持运输途中潮湿的环境。
|
||
②蟹苗箱内应先放入水草,使箱内保持一定的湿度,防止蟹苗在一侧堆积,保证蟹苗层的通气。
|
||
③蟹苗运输死亡主要原因是由于其附肢黏附过多水分,造成蟹苗支撑力减弱而导致苗层通气性不良,其底层蟹苗往往因缺氧而死亡。因此,蟹苗运输应坚持宜干不宜湿的原则,长途运输时,装苗前,必须预先将称重后的蟹苗放入筛绢袋内,甩去其附肢上的黏附水,然后均匀地分散在苗箱水草上。
|
||
④一般每箱装运的密度控制在1千克,运输时间越短越好,最长不超过24小时。
|
||
⑤运输途中,尽量避免阳光直晒或风直吹。以防止蟹苗鳃部水分蒸发而死亡。
|
||
⑥运输途中,如蟹苗箱过分干燥,可用喷雾器将木箱喷湿,以保持箱内环境湿润。一般苗体不必喷水,否则反而造成蟹苗附肢黏附过多水分,支撑力减弱而造成死亡。
|
||
⑦有条件可用空调车,并给予适当通风。气温控制在20℃,最低气温不能低于15℃,其气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不超过5℃。
|
||
四、优质蟹种的培育技术
|
||
25 蟹种培育池有何要求?
|
||
(1)水源、水质与土质
|
||
蟹种池要求水源充沛,水质为纯淡水,无污染。池塘排灌方便。土质为非盐碱地,并以壤土为最佳,稻田要求靠近水源,保水性能良好。
|
||
(2)形状、面积与水深
|
||
池塘为长方形,东西向排列。面积1~4亩,池深1米,水深0.4~0.8米,池塘坡度2∶1。
|
||
如采用低洼地(如稻田、茭白田),则在低洼地四周离田埂1.5~2米处开挖环沟,环沟宽1米、深0.7米,挖出泥土将周围田埂加宽、加高。一般田埂宽0.5米、高0.6米。根据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的蟹沟,规格同前,进出水口均安置防逃网。
|
||
(3)双层防逃设施
|
||
在池塘池埂滩脚浅水处,用60~80目筛绢网做成第一层防逃网,网高1.5米,网脚下方埋入土中30厘米以上,上口用宽20厘米硬质塑料板缝合成倒檐,网身用竹篙或木桩固定,这样可以防止幼蟹上岸后不下水,形成“懒蟹”,并可防止幼蟹密集打洞对池埂造成破坏。在池埂上安装第二层防逃墙,用硬质钙塑板等材料围栏,木、竹桩支撑固定,细铁丝扎牢,做到接头处紧密,不留缝隙,四角建成弧形,要求高40~50厘米,其中,埋入土内10~20厘米,以防大风大雨时幼蟹逃逸,并可防止青蛙、水蛇等敌害生物的进入。
|
||
(4)进排水和增氧设施
|
||
池塘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设在池塘的一端,出水口在池塘的另一端。每10亩蟹种池安装1台直径为25~30厘米的电动混流水泵,大口径的水泵加水快且经久耐用,能确保平时和高温期及时加水、换水,可一次性很快注满池水;捕捞蟹种时,通过流水刺激,利用河蟹逆水性强的习性,形成较大的水流,反复多次冲水可捕获池中95%以上的蟹种,省时省力且不伤蟹种。水泵出口要套上用60~80目筛绢网制成的网袋,严防水源中鱼卵、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池中设置1台3千瓦的罗茨鼓风机,池中铺设微孔管,以便养殖过程中,特别在高温季节、连续阴雨天气开机增氧,保持水中较高的溶氧。
|
||
(5)放苗前的准备
|
||
上述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后,培育池进水30厘米以上,然后用含氯量28%的漂白粉消毒。7天左右药性消失后再排干池水,重新经过滤进水30厘米,然后用多元有机酸500毫升对水泼洒解毒。2天后放掉原池水20厘米左右,栽植水草,浅水区栽种水花生,深水区栽种伊乐藻,呈条状型分布,水花生长成后要占全池面积的50%以上,这一点至关重要。蟹苗(大眼幼体)放养前7~10天,每亩用生物有机肥1.5千克、氨基酸培藻素1.5千克、EM益生菌1千克混合后对适量原池水均匀泼洒进行肥水。2~3天后肉眼观察水色,要求呈黄褐色或嫩绿色,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为最佳。否则要再次追施上述肥水产品,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放苗前池水要求水蚤成团,但不呈红色,为蟹苗提供优质的适口饵料。
|
||
26 蟹池清塘药物有哪些?各种药物的利弊如何?
|
||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茶粕、漂白粉、漂白精等。
|
||
上述几种清塘药物,各有利弊,茶粕能杀灭鱼类、水生昆虫、蛙卵、螺蛳和蚂蟥等;生石灰、漂白粉、漂白精和三氯异氰尿酸除杀灭上述敌害生物外,还能杀灭水草、丝状藻类、寄生虫和致病菌等,其清除敌害的作用迅速而彻底。生石灰还能保持水中pH稳定,释放出被淤泥吸附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改善水质。必须指出,盐碱地鱼池,池水碱性大,pH较高,因此不宜选碱性强的生石灰用作清塘药物,而应当选用漂白粉类的药物。此外,茶粕对鱼类有强烈的毒杀作用,而蟹、虾等甲壳类对茶粕毒素的敏感度仅是鱼类的1/50,因此通常用茶粕清塘,其药物的毒性只针对杀灭鱼类等动物,而对虾蟹类则不起作用,一般蟹池不单一使用茶粕清塘。
|
||
27 如何进行药物清塘?
|
||
(1)生石灰清塘
|
||
生石灰遇水就会生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使池水pH急剧上升到11~12,因此可杀灭野杂鱼类、敌害生物和各种病原体。使用生石灰清塘有两种方法:
|
||
①干法清塘:池中积水5~10厘米,在塘底挖若干个小坑,将生石灰分别放入小坑中加水融化,不待冷却即向池中泼洒。生石灰用量一般每亩为60~75千克,淤泥较少的池塘用50~60千克,清塘后第二天需用铁耙耙动塘泥,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合。
|
||
②带水清塘:即池水不排出,将溶化好的生石灰浆全池泼洒,每亩(水深1米)用125~150千克生石灰。由于带水清塘生石灰用量多,泼洒麻烦,此法在生产较少采用。生石灰清塘的技术关键是所用的石灰必须是块灰,只有块灰才是氧化钙,才叫生石灰。而粉灰是生石灰潮解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钙,称为熟石灰,不能作为清塘药物。
|
||
(2)茶粕清塘
|
||
茶粕是油茶的种子经榨油后所剩余渣滓压成的圆饼状或粉状,使用方法为:将茶饼敲成小块,用水浸泡,在水温25℃浸泡一昼夜即可使用。使用时再加水,均匀泼洒全池。每亩池塘水深20厘米用量为25千克,水深1米用35~45千克。上述用量可视塘内野杂鱼的种类而增减,对杀灭不能钻泥的鱼类,用量可少些,反之则多些。
|
||
(3)漂白粉、漂白精、三氯异氰尿酸清塘
|
||
它们都遇水分解,释放出次氯酸,次氯酸立刻释放初生态氧,有强烈的杀菌和杀灭敌害生物的作用。漂白粉通常含有效氯30%;漂白精是纯次氯酸,含有效氯60%~70%;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90%。
|
||
清塘方法为:先计算池水体积,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漂白精用量为漂白粉的1/2,而三氯异氰尿酸用量则为漂白粉用量的1/3。将它们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清塘的技术关键是务必防止其吸水潮解,漂白粉一经潮解,其有效氯含量大大下降,影响清塘效果。而漂白精性质较稳定,三氯异氰尿酸的性质最稳定,如敞开存放半年,其有效氯的损失也不到10%。
|
||
用上述药物清塘,一般需经7~10天,药性消失,方可放养蟹苗。漂白粉类的药物其药性消失较快,通常清塘5天后即可放养蟹苗。
|
||
28 如何在池塘中培育仔蟹?
|
||
(1)标准化培育池建设
|
||
蟹种培育池选择在靠近水源、水量充沛、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周围无任何工农业污染源,底质、水质必须符合NY 5361标准。蟹种池宜长方形,东西走向,面积5~15亩,池深1.2~1.5米。根据幼蟹的生活习性,考虑到投饵和蟹种捕捞操作便利,培育池池底宜开挖成锅底形结构,形成浅水区和深水区,池底由进水口一端向出水口一端设有1%左右的比降,便于在出水口将池水全部排出。
|
||
(2)蟹苗选购与放养
|
||
购苗前要到育苗场察看亲蟹,要求亲蟹来自于长江水系,雌蟹规格125克、雄蟹150克以上,并要对从抱卵亲蟹的挂篓、幼体的变态发育、饵料投喂、病害防治、水质调控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蟹苗经充分淡化能在纯淡水中安全生存,出池前用抄网抄起一小把蟹苗抓在手中捏紧甩干水分,在手中感觉很爽,张力大,松开手后能迅速散开的即为好苗。蟹苗用蟹苗箱盛放,干法运输。蟹苗到达培育池后,应先将蟹苗箱放入水中浸泡2分种,再提起,如此反复2~3次,使蟹苗适应池塘的水温和水质。蟹苗入池前1小时要开启增氧机,并泼洒一次维生素C,以抗蟹苗应激,入池后再泼洒一次噬菌蛭弧菌,可净化水质和预防细菌的滋生。
|
||
(3)饲料选择与精准投喂
|
||
肥水达标的培育池蟹苗下塘后可不喂或少喂饲料,肥水较差的池塘需按蟹苗重量100%~200%投喂专用开口料,每天投喂4~6次。一般2~3天后蟹苗即可蜕皮成Ⅰ期幼蟹,此时投喂专用幼蟹料。随着幼蟹规格的增长,当培育至Ⅴ期时,逐步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含量,避免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造成幼蟹“性早熟”,但同时要增加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投喂量,防止饵料不足,造成幼蟹相互残杀。选用规模企业生产的品牌蟹种专用颗粒饲料,其营养配比合理均衡,可按说明书全程使用。定期在饲料拌入内服维生素C、免疫多糖、EM菌、酵母菌等生物制剂,以提高蟹种抗应激能力和成活率。10月后,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9%以上的育肥饲料,供其壮膘越冬。
|
||
(4)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
||
①水位、水质调控:7~9月高温季节,培育池水位尽量保持在0.8米以上,为防池塘水温过高,可经常注入新水,5~7天换水1次。但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每次换掉原池老水20%左右。
|
||
②增氧机械使用:蟹种生长最适水温为28℃左右。高温季节,白天尽量不要开机,因池塘表层水温高达35~36℃,一旦开机,会使上下水体形成对流,表层的热水会进入池塘底部,对幼蟹产生应激和不适。
|
||
③生物制剂使用:在养殖过程中,每10~15天使用1次底质改良剂或水质改良剂,如分解型底改、芽孢杆菌、噬菌蛭弧菌等生物制品,特别在高温期间要缩短使用周期和加大使用量。整个养殖过程采取防重于治的病防措施,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品,避免对水体或土壤造成污染,多使用生物制剂改善底质和水质。
|
||
④杀灭蟹体纤毛虫:到10月,幼蟹完成最后1次蜕壳后,当水温开始下降时,一定要用1次药物杀灭蟹体纤毛虫,隔日使用1次消毒剂。
|
||
29 1龄幼蟹高效生态培育应掌握哪些关键技术?
|
||
(1)培育条件
|
||
①环境条件:要求交通便捷,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周边生态环境适宜,没有污染源,水利设施良好,不会发生易旱易涝,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
|
||
②养殖池条件:培育池要求土壤保水力强,以壤土和沙壤土为好,面积5~15亩,池埂底宽2.6~3米、面宽0.8~1米、高0.8~1.1米,塘口呈长方形,东西走向。
|
||
(2)苗种放养
|
||
①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一是清塘和水草种植、移栽;二是培肥池水。
|
||
②蟹苗放养:一次性放养大眼幼体的放养密度掌握在每亩1500克,实际放养量根据放养时间、苗的质量、水质、天气等情况来确定。一般4月下旬或5月上旬放苗密度可适当高一点,5月下旬或6月初放苗密度要低一些。苗的质量好,可减少放养密度;苗的质量稍差,要增加放养密度。水质、天气好有利于幼体培育,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反之,要增加放养密度。控制大眼幼体合理放养密度的基本准则是,做到经过培育Ⅴ期幼蟹在塘数量为6万~ 8万只。
|
||
③大眼幼体质量要求:优质大眼幼体生产必须对繁殖的亲蟹及其培育、交配、抱卵、孵化、幼体培育和淡化等过程有严格的要求,要求亲蟹为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最好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提供的亲蟹,雌蟹规格125克以上,雄蟹规格150克以上。亲蟹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并尽量避免近亲交配,对每批大眼幼体的质量确认,要从抱卵亲蟹的挂篓、幼体的变态发育、饵料投喂、病虫害的防治、水质调控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实施全程跟踪,综合评价。
|
||
④大眼幼体运输:采用苗箱干法运输,运输主要在夜间,阴雨天白天也可以运输,运输过程中要进行保湿和保证空气流通,高温运输装运密度要降低。尽量保持育苗池水温和培育池水温一致,大眼幼体到达目的地后,用养殖池水淋浴2~3次后才可放入池中。
|
||
(3)饲养管理
|
||
①饲料种类:河蟹大眼幼体至1龄幼蟹培育过程中的饲料,有天然饵料与人工饲料两大类。天然饵料有浮游动物、水蚯蚓、蠕虫、底栖生物、浮萍和水草等;人工饲料主要有煮熟的鱼糜、蛋黄、豆浆、豆饼、豆粕、麦麸、小杂鱼、颗粒饲料和南瓜等。
|
||
②饲料分配:育成规格蟹种1千克,约需动物性饲料(小杂鱼等)1~2千克,精饲料(豆粕、颗粒料等)2~4千克,粗饲料(南瓜)1~2千克,青饲料(水草等)1~5千克。
|
||
③投喂方式:Ⅴ期幼蟹前,主要投喂颗粒料、豆饼、麦麸及少量煮熟的小杂鱼,并辅以浮萍等青饲料,精饲料和小杂鱼的日投饵量占池中幼蟹体重的10%~15%。每天投喂2次,上午占20%~ 30%,傍晚占70%~80%。
|
||
Ⅴ期幼蟹至蟹种阶段,以豆粕、颗粒饲料为主,辅以适量麦麸、小杂鱼,增加浮萍、南瓜、水草等青粗饲料投喂量,精饲料与动物性饲料的日投饵量占池中幼蟹体重的8%左右。高温季节幼蟹摄食量减弱,要适当减少投饵量,投喂方式仍是多点投喂,重点在池塘四周,每天投喂数量应根据在塘幼蟹的总重量,结合天气、水温、水质及摄食等情况综合确定。
|
||
④水质管理:一般每隔1~2天加水10厘米,每次大变态前换水1次,换水量占池水总量的30%左右。7~8月是水质调节的重要节点,通过加水、换水、泼洒生石灰和使用微生态制剂等,调优水质。高温季节和越冬期间,要保持池塘浅水区水位达80厘米以上,蟹种培育后期每10天左右换水1次,换水量占池水总量的30%~50%。一般隔15~30天泼洒1次生石灰水,每亩用生石灰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但要避开幼蟹蜕壳高峰期。
|
||
⑤日常管理:要坚持每天早晚巡塘,观察幼蟹的摄食和活动变化情况,检查池埂是否渗漏,拦隔设施是否严密,杜绝幼蟹逃逸,严防野杂鱼苗进入培育池。对进入培育池中的青蛙、黄鳝、老鼠等要及时清除,要及时捞除池中漂浮的脏物,清除池埂杂草,保持塘口整洁,做好生产记录。
|
||
(4)病害防治
|
||
1龄幼蟹培育过程中,病害防治要突出一个“防”字。①投放的大眼幼体要健康,不能带病,没有寄生虫。Ⅰ期幼蟹上岸往往是大眼幼体带有纤毛虫等引起;②饵料投喂要优质合理,霉烂变质饲料不能用,饵料要新鲜适口,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要高,以保证幼蟹吃好、吃饱,体质健壮;③水质调控要科学,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7月水体容易变肥,可用微生态制剂来改善。微生态制剂主要有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EM菌等,一般可在Ⅴ期幼蟹以后的培育过程中使用微生态制剂3~5次,可有效降低池底的氨氮与亚硝酸盐含量,但不得与杀菌药物及生石灰同时使用。1龄幼蟹培育一般不用化学药物,但蟹种出现纤毛虫病,可使用硫酸锌等进行杀灭。
|
||
30 怎样利用稻田培育优质蟹种?
|
||
(1)稻田准备
|
||
①稻田选择:育蟹种稻田需环境安静,交通便利,能灌能排,保水保肥能力强,土质以黏土或壤土为好。特别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不受任何污染。稻田宜呈长方形东西向,利于增加光照时间,方便管理。育蟹种稻田最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的规模,田块面积不限,2~10亩均可。
|
||
②环沟开挖:育蟹种田块需离田埂2~3米的内侧四周开挖环沟,沟宽1.5~2米、深0.5~0.8米;较大田块需挖田间沟,以稻田丰产沟为基础适当加宽、加深,呈“十”或“井”字形,开挖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所挖出的土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田埂要求高0.8~1米、顶宽1米以上,施工时要压实、夯牢。
|
||
③水系配套:育蟹种稻田的用水应与其他农田分开,单独建进水渠道,可选用40厘米左右直径的水泥涵管砌成,也可用砖、石等材料建进水渠道。排水则可利用原稻田的排水渠道。进、排水口都要用较密的铁丝网或塑料网封好,以防蟹种逃逸和敌害随水进入。
|
||
④防逃设施:防逃是稻田育蟹种成败的关键,最好采用双层防逃。外层防逃墙沿稻田田埂中间四周埋设,要求高50~60厘米,埋入土内10~20厘米,用水泥板、石棉瓦等材料,木、竹桩支撑固定,细铁丝扎牢,两块板接头处要紧密,不能留缝隙,四角建成弧形。内层防逃墙建在田埂内侧,用网片加倒檐或钙塑板围建,高40厘米左右。
|
||
(2)蟹苗放养
|
||
①放前准备: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放养前20天,清除环沟和田间沟中的淤泥,然后稻田加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对水溶化后趁热泼洒,以杀灭有害生物。待药性消失后,准备一些水花生作为附着物。
|
||
②蟹苗选购:选用长江水系亲蟹在土池生态环境繁育的蟹苗,每千克蟹苗数在16万只左右,经5天以上时间的淡化处理,出池时盐度在3以下。要求蟹苗体质健壮,规格整齐,色泽纯正,游泳爬行活跃。
|
||
③蟹苗运输:用蟹苗箱装苗,空调车运输。每只箱装苗0.5~ 1千克。每5只蟹苗箱为一组,顶部加一木盖。装苗时,每组蟹箱各层之间要严密牢固,不要留空隙或不平现象,以防蟹苗从缝隙中爬出逃逸。运输途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颠簸。
|
||
④蟹苗下田:蟹苗先围在环沟中培育1个月左右,放养量一般每亩稻田1.5~2千克。蟹苗运到田边后,先将蟹苗箱放入环沟水中1~2分钟,再提起,如此反复2~3次,以使蟹苗适应环沟的水温和水质。
|
||
(3)饲养管理
|
||
①仔蟹培育:蟹苗放入后,即可均匀地布入水花生等附着物。同时开始投喂饲料,大眼幼体阶段投喂鸡蛋黄,每2~3小时投喂1次,进入1期幼蟹后改投鱼糜加豆饼和麸皮,也可投喂河蟹专用开口饵料,投饲率从100%降至5%~7%,日投喂4~6次。
|
||
②大田放养:一般在水稻秧苗栽插活棵后进行,此时可测定环沟中仔蟹的规格和数量,如果数量正好适宜大田养殖,即可拔去培育池的围拦,让幼蟹自行爬入大田;如果数量不足或多余,要进行调剂。
|
||
③饲料投喂:仔蟹进入大田后,除利用稻田中天然饵料外,可适当投喂水草、小麦、玉米、豆饼和螺、蚬、蚌肉等饵料,采取定点投喂与适当撒洒相结合,保证所有的蟹都能吃到饲料。饲养期间根据幼蟹生长情况,采取促、控措施,防止幼蟹个体过大或过小,控制在收获时每千克在160~240只。
|
||
④水质调控:育蟹种稻田由于水位较浅,特别是炎热的夏季,要保持稻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位过浅时,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时,则应及时更换新水。换水时进水速度不要过快过急,可采取边排边灌的方法,以保持水位相对稳定。
|
||
⑤日常管理:要坚持早晚各巡田1次,检查水质状况、蟹种摄食情况、水草附着物、天然饵料的数量和防逃设施的完好程度。大风大雨天气要随时检查,严防蟹种逃逸,尤其要防范老鼠、青蛙、鸟类等敌害侵袭。生长期间每15~20天泼洒1次生石灰水,每亩用生石灰5千克。
|
||
(4)水稻栽管
|
||
选用耐肥力强、茎秆坚硬、不易倒伏、病虫害少、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秧苗先在秧畦中育成大苗后再移栽到大田中,移栽前2~3天,对秧苗普施1次高效农药。养蟹稻田栽插前每亩施过磷酸钙或复合肥5千克,水稻生长期追施尿素2次,每次每亩1千克。除要人工拔除稗草外,育蟹种稻田一般不用农药和除草剂,不搁田。
|
||
(5)蟹种收捕
|
||
水稻收割后,放水将蟹种引入环沟中,让其自然越冬,一般在翌年2~3月收捕蟹种。方法是:捞出环沟中的水花生,均匀堆放在沟边空地上,环沟在晚间放水,翌日早晨在水花生底下捉取蟹种,连续2次可捕获90%以上,剩余部分挖洞手捉。
|
||
31 蟹种培育阶段应重视哪些关键技术措施?
|
||
(1)规格和质量
|
||
要求大眼幼体(即蟹苗)来源要正宗,最好是湖泊中用长江水系蟹种育成的亲本,大眼幼体繁殖符合标准化。育出的扣蟹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活动敏捷有力,无残肢断足,无伤病,无蟹奴、纤毛虫等寄生虫附着。尤其是对规格的要求,以120~200只/千克为宜。规格过小(1000只/千克左右),则失去养大蟹的价值;规格过大(30~50只/千克),易导致性早熟。
|
||
(2)仔蟹分阶段培育
|
||
分阶段培育是提高蟹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之一。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蟹苗养成Ⅲ期仔蟹,此阶段经历13~15天,放苗时间最好在6月上中旬,在暂养池中培育;第二阶段由Ⅲ期仔蟹育成扣蟹,此阶段至10月底结束,在培育过程中定期抽测,视情况采取“控制”或“促长”措施。
|
||
(3)调节水质防缺氧
|
||
仔蟹进入稻田以后,尤其是7月上旬至9月底这段时间,据测定此时培育池水的溶氧量为1.3~4毫克/升,缺氧严重时仅为1.3~2.0毫克/升,河蟹在仔蟹阶段的窒息点为2毫克/升,因此要使仔蟹顺利地生长发育,溶氧必须在4毫克/升以上。主要是仔蟹的排泄物、残饵等分解产生氨态氮,而导致水质败坏,溶氧降低。轻则影响河蟹生长和蜕壳,重则导致幼蟹停止生长、负生长和死亡。预防措施是增加换水次数,清除河蟹不摄食或摄食不完全的水草,不投腐烂变质饵料。
|
||
(4)预防仔蟹上岸
|
||
大眼幼体变态为Ⅰ、Ⅱ期仔蟹后,仔蟹上岸不下水,或者赶下水后又立即上岸,或者死在水中,有的死亡率高达95%。原因:蟹苗质量差,消化器官发炎,饵料不适口,摄食量不足,水质恶化,纤毛虫附着和滥用药物等。应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
||
(5)控制蟹种性早熟
|
||
性早熟蟹种对生产的危害较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于3月底至4月初开始死亡,死亡率高达60%~ 90%。死亡个体大都在30~50克/只,也有16~29克/只的蟹种发生死亡现象。
|
||
32 什么叫“早熟蟹”?什么叫“懒蟹”?
|
||
(1)早熟蟹
|
||
1龄蟹种收获时,部分较大规格个体的蟹种外部形态、副性征已与成熟蟹相同,性腺已完全或接近成熟,这种个体的蟹种被称为早熟蟹,也有称性早熟蟹种。早熟蟹放养后往往蜕壳不遂而死亡,即便不死亡,其生长速度也很慢。
|
||
(2)懒蟹
|
||
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常有一些仔蟹前期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后期虽能觅食,但不蜕壳、不长大,到蟹种捕捞时,其规格在500只/千克以上,少数仍停留在Ⅲ~Ⅴ期仔蟹阶段,达不到蟹种的规格要求,失去了成蟹养殖的价值,蟹农称之为懒蟹。
|
||
33 性早熟蟹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止产生性早熟蟹?
|
||
(1)造成性早熟蟹的主要原因
|
||
①育种池塘过大:育种池塘小而适宜,幼蟹相对集中,饵料容易做到均匀投喂,每只蟹获取饵料的机会也越高,规格相对更均匀整齐。池塘越大,幼蟹相对分散,饵料投喂无法实现全覆盖,久而久之,蟹种则会逐渐出现规格分化较大的局面,小的成为懒蟹,大的成为早熟蟹。
|
||
②密度过低:幼蟹密度过低,容易造成蟹种营养过剩,规格偏大,早熟蟹比例大幅度提高。
|
||
③饵料投喂过精:如果投喂饵料过精,特别是动物性饵料过多,再加上培育池中天然饵料比较丰富,使生性贪食的幼蟹营养过剩,形成了早熟蟹。
|
||
④有效积温增加:育蟹种水体较小,水位浅,水温上升快,如遇持续高温季节,水温一直较高,加速了幼蟹的生长和性腺发育,形成早熟蟹。
|
||
(2)控制性早熟蟹种的措施
|
||
①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在苗种池中栽种一些水生植物,如投放水花生等,面积可为水体的1/3。水草不但可供蟹苗摄食、隐蔽附着蜕壳、降温,而且水草丛中还可滋生许多水生动物,增加蟹苗的天然饵料,同时水草还可吸收分解有机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
||
②掌握好投饵方法:大眼幼体下塘时,水要肥,培育适量的浮游生物,投饵要做到两头精、中间青。即前期和后期投饵要精,中期要青。具体说,在幼蟹4~5月以投喂一些鱼糜、颗粒饵料精料为主。到了7~9月,要少喂精料,多喂适口水草,如瓢莎最好,此时天气炎热,河蟹喜欢摄食植物性饵料。因此,要以粗代精,既节约了饵料成本,又可控制蟹苗早熟。10月之后,气温逐渐下降,蟹苗又停止了蜕壳,这期间必须以精料为主,使蟹苗健壮越冬。
|
||
③搞好注、排水:不断改善水质,加大水位,增加溶氧,控制肥度。
|
||
④调节好池水pH:蟹苗生长的最适pH在7.5~8.5,要保持这个标准。每月要施2次生石灰进行消毒,一般每亩1次施用15千克,既可调节水质,又可预防苗种疾病。
|
||
34 懒蟹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预防和控制产生懒蟹?
|
||
(1)造成懒蟹的主要原因
|
||
①养殖水体溶氧量太低:河蟹要求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当水中溶氧量低于3毫克/升时,河蟹会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
|
||
②养殖水位变动频繁:养殖水位时高时低,有的河蟹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
|
||
③水中缺少漂浮物:水体溶氧量较低时,河蟹往往离开水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水中有漂浮物,河蟹就能爬上去;如果水中无漂浮物,河蟹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
|
||
④饵料投喂不均匀: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饵料不均匀,部分河蟹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河蟹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
|
||
(2)预防和控制产生懒蟹的措施
|
||
①定期换水:每隔3~4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
|
||
②控制水位:夏天适当提高水位,以保持水温相对稳定。
|
||
③按照“四定”原则投喂饵料: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投喂。投喂点数量应根据池塘大小、河蟹数量合理确定,布点力求均匀。
|
||
④增加水中附着物:面积较大的成蟹池,可在池塘中设置水花生群落。
|
||
⑤适当控制放养密度。
|
||
35 如何提高蟹种培育的效果?
|
||
(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幼蟹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
|
||
幼蟹要求清水、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幼蟹挖穴少,为幼蟹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
||
(2)根据蟹种生长期的密度,分级饲养
|
||
按个体增重情况,逐步降低生长期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发挥蟹种的生长潜力,又防止了蟹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降低成活率,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但蟹种在饲养阶段很难用捕捞的方法来降低密度,因此生产上可采用二级培育法。即将一个大池塘按一定比例一分为二,选用较高的密度在一级池中培育,待长到一定规格,再去掉防逃墙,开通蟹沟,加水,让蟹种自己爬进二级培育池,至此,蟹种才在整个大池塘中生长。
|
||
(3)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
|
||
池塘内单一培育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不利于蟹种栖息、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和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互生,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可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河蟹生长。与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河蟹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饲料,又能为河蟹提供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和生态效益。
|
||
(4)在幼蟹的饲养前期,为防止产生懒蟹,需用动物性饵料或优质人工饵料促进其生长
|
||
配合饲料的配方为:进口鱼粉25%,骨粉3%,发酵血粉15%,酵母粉2%,豆饼粉22%,矿物添加剂2%,棉仁饼粉10%,维生素0.1%,小麦麸11%,蜕壳素0.1%,玉米粉9.8%。
|
||
该配合饲料的黏合剂为田莆粉或化学浆糊,加入量为饲料总重量的1.5%。上述原料必须粉碎成细粉状,经40目矿筛筛出,用造粒机轧制成颗粒饲料,其粒径为2.5毫米,在水中可维持成型6小时。
|
||
家庭小规模生产可采用鲜杂鱼加食盐烧熟后去骨,搅拌成鱼糜,再加入麦粉(包括麸皮)拌匀,加适量水,用摇肉机或软颗粒机轧成颗粒状晒干备用,杂鱼、食盐、麦粉的比例为0.6∶0.01∶1。
|
||
36 捕捞蟹种的工具和方法有哪些?怎样暂养蟹种?
|
||
(1)工具张捕
|
||
可在蟹种培育池中安设地笼、甩笼等工具,原理是捕捉工具有倒须,蟹种能进不能出。此法适用于水温高、蟹活动时进行,方法是将工具安放在蟹种经常吃食、活动的地方。布设捕蟹工具后,以后每天取蟹种2~3次。
|
||
(2)抄网抄捕
|
||
在蟹种培育池一摊一摊地布上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天暖时用蟹喜食的碎小杂鱼、螺、蚌肉等饵料洒在上面,诱蟹在其上觅食和栖息,用带兜的抄网把水生植物轻轻捞起并抖动,将水生植物再放下塘,倒出网兜中的蟹种。
|
||
(3)冲水聚捕
|
||
一般白天放干培育池中的水,在进水口处垫高并铺上塑料薄膜,薄膜周围用泥土压实,晚上向池中冲水,沿薄膜向池底四周扩散,形成流水,利用蟹种溯水向进水口集中的习性,在薄膜上人工捕蟹。如果配以灯光,效果更好。
|
||
(4)人工挖捕
|
||
一般在上述方法收捕后进行,塘、田、沟中蟹种大部分已捕获,有少部分由于水位涨落较大,在水位线下打洞钻穴,此时只有采用小竹篾或小铁锹等挖洞的方法,但操作要细心,以防伤及幼蟹,同时挖出的蟹种要立即冲洗,以免泥水呛伤而降低蟹种放养后的成活率。
|
||
蟹种捕出后,应放入暂养池内暂养。暂养池以土池为佳,要求池底无淤泥,多水草,防逃设备良好,排灌水和日常管理方便,一般每亩可暂养蟹种500千克。
|
||
37 蟹种的运输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
||
蟹种运输必须掌握低温、通气、潮湿和防止幼蟹活动四个技术关键。具体方法是,先将待运蟹种放在竹编的蟹笼内,置于河流或湖泊的微流水中,经4~6小时吊养,待其肠道粪便排空后,再将幼蟹放入浸湿的蒲包内,蟹背向上,一般每个蒲包装蟹种15千克左右,然后扎紧。只要保持通气、潮湿的环境,运输成活率均达95%以上。
|
||
38 怎样搞好蟹种越冬的饲养管理?
|
||
(1)越冬前的准备
|
||
①强化投喂:在蟹种进入越冬休眠期前,应强化投喂,让蟹种积累一定能量,以供休眠期的消耗。投喂多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尽量延长投喂期,不能因整体摄食量下降而过早停喂。
|
||
②调控水质:蟹种对水质的要求比鱼种高,对水质的污染也更敏感。蟹种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晰透明、水草茂盛的微碱性或中性的水域中。池水适宜的pH为7~9,最适pH为7.5~8.5。pH过低,会导致蟹蜕不下壳。但pH忽高忽低,变幅过大也会影响蜕壳。池水水位应不低于1米,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溶解氧过低,会导致蟹不吃食,不蜕壳。
|
||
③防寒保湿:蟹种自身打穴钻孔的能力较弱。在池养条件下,蟹种钻穴越冬难度则更大。可因地制宜采取下列补救措施:一是加深水位,增加水草(水花生等)覆盖面及深度;二是人工杆插巢穴,如设有蟹岛的池,可在岛上用砖瓦等材料筑好巢穴后,加深水位,使巢穴沉浸水中,以供蟹种栖息;三是在池的背阳面建筑挡风墙,有条件的可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池上。
|
||
(2)越冬期间的管理
|
||
①保持适宜的水位,适时补水,以防水质偏酸。一旦表层结冰,应及时破碎,以防缺氧。
|
||
②坚持巡塘,防鼠害,防偷盗。
|
||
③每天测水温、气温,记录天气情况。
|
||
(3)越冬后的要求
|
||
①经过漫长的冬眠期后,蟹种体质减弱,所以不能提早分池和长途运输,以避免造成损失。
|
||
②尽早开食,投喂动物性饵料,以使蟹种尽早恢复体质。
|
||
五、优质商品蟹的养殖技术
|
||
39 目前我国河蟹养殖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
||
(1)池塘养蟹
|
||
在池塘内养成蟹,人工可控制养殖的全过程,回捕率较高,但出塘规格和肉质逊于大水体养蟹。按养殖方式又可分为:
|
||
①池塘单养:以蟹为主,搭配一些鱼类,一般每亩产成蟹50~ 75千克,高产池塘可产成蟹200千克。
|
||
②鱼蟹混养:以鱼为主,搭配一些蟹种,一般每亩产成蟹15千克左右,高产池可达40千克。
|
||
(2)湖泊、水库、河沟河蟹增养殖
|
||
蟹种在天然水体中养成成蟹,其环境条件较好,天然饵料充足,成本低,成蟹上市规格大,品质好,但回捕率较低。根据目前养殖方式可分为:
|
||
①湖泊网围养蟹:在湖泊中选择水草茂盛、水质良好、水流平缓、水深适中的水域,用网片围拦成一定的面积,根据河蟹生长要求,投饵精养。这种养殖方式吸取池塘和湖泊养蟹的优点,其水质好,活动空间大,饵料充足,密度较稀,出栏的河蟹规格大,品质好,回捕率可达40%~60%,成本低,效益高。通常每亩可生产成蟹15~30千克,高产网围养蟹每亩可达65千克以上。
|
||
②湖泊、水库、河沟蟹种放流:这种养殖方式已有几十年历史,20世纪60~70年代湖泊、水库、河沟放流蟹苗;80年代改为放养仔蟹或放养1龄蟹种,均有明显效果。但这种养殖方式通常不投饵料,其生产结果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尚属粗养方式。放养的水体要求水质良好,水草茂盛,流速平缓,与外界相通的水口少才有较好的效益。
|
||
③草荡、芦苇滩地养蟹:草荡、芦苇滩地适合河蟹生长的生态要求,生产成本低,上市规格大,品质好,但其回捕率较低。
|
||
(3)稻田养蟹
|
||
稻田养蟹既可以使稻田少施肥料,杀灭虫害,清除杂草,又增加了水稻的千粒重,稻田环境稍加改造,也适应成蟹生长。一般养蟹稻田的水稻比不养蟹的稻田稍有增产,每亩产成蟹20~30千克,高产稻田每亩产成蟹可达50~75千克。由于稻田养蟹周期短,河蟹规格一般较小。
|
||
40 如何鉴别和选购蟹种?
|
||
购买蟹种时,要详细了解蟹种的来源渠道、培育方法、是否用药等情况。首先看蟹种的壳色,如壳色为墨绿色,说明性腺已发育成熟,开春后不能正常蜕壳生长,清明节前后会出现大量死亡而失去饲养价值。其次是看蟹种的形态特征,雌蟹看其腹脐是否圆满,如腹脐圆满且周围长满刚毛的不能选用;雄蟹要先看腹脐,如果腹脐基节隆起,颜色发黄,则不能选用;再看螯足周围的刚毛,如果刚毛已经长满的也不能选用;最后可打开蟹种的头胸甲,如在肝区上看到2条紫色条状物且有卵粒,或有2条白色块状物即精巢,则表明性腺已成熟。若只看到橘黄色的肝脏,则表明性腺未成熟。同时要掌握以下三点:
|
||
(1)蟹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甲壳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无附着物,倒地后能迅速翻爬开。
|
||
(2)在附近育苗场就地购买蟹种,避免长途运输、减少中间环节。
|
||
(3)宜选择灯光诱捕、流水诱捕的蟹种。注意防止误购药物诱捕的蟹种。
|
||
41 蟹种放养有哪些具体要求?
|
||
(1)选购长江苗培育的蟹种
|
||
在选购蟹种时,要了解蟹苗的来源,要求亲蟹来自于长江水系,个体较大,雌蟹每只重100克以上、雄蟹每只重150克以上。最好选购土池模拟天然环境繁殖的大眼幼体培育的蟹种。
|
||
(2)识别和剔除性早熟蟹种
|
||
识别方法为:①看蟹脐。性成熟的雌蟹蟹脐周围长有绒毛,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②看绒毛。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颜色较深。③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性成熟的蟹种背甲为墨绿色或青色,且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④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若在肝上看到有2条紫色条状物甚至有卵粒,则为性成熟卵巢;有2条白色的块状物,则为成熟的精巢。性早熟的蟹种在成蟹养殖中,绝大部分因蜕壳困难而死亡。
|
||
(3)重视蟹种的运输和消毒
|
||
蟹种运输时间越短越好,最好在12小时以内。蟹种用蒲包、密网袋或蟹苗箱盛放,运输途中防止挤压和失水。经运输的蟹种放养前应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如此反复2~3次,让蟹种的鳃吸足水分。为防止蟹种带入寄生虫和病菌,经浸水处理后放入配置好的药液,浸泡消毒3~15分钟,然后让其自行爬入养殖水域,常用消毒药物有食盐2%~5%。
|
||
(4)掌握蟹种放养时间和密度
|
||
蟹种放养适宜在2月底至3月初、水温8~12℃时进行。蟹种的规格为每千克100~200只,这样才能确保成蟹上市规格。同时要改密养为稀放,一般每亩放养600~ 1200只,最多不超过1500只。蟹种经过暂养后放养,可大大提高下塘成活率,视水温和池水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决定暂养时间的长短。
|
||
42 蟹池中是否可以套养其他鱼类?套养多少合适?
|
||
池塘混养的原则是,凡是与主养对象在饵料上有矛盾的种类一概不混养。因此,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而只能混养滤食性鱼类(鲢、鳙等),腐屑食物链鱼类(细鳞斜颌鲴),杂食性鱼类(鲫等),青虾和小型肉食性鱼类(鳜、黄颡鱼等),从而防止水质过肥。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清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通常,每亩混养100~150克的鲢、鳙鱼种20~30尾(表5-1)。此外,养蟹池不能混养鳖,鳖是养蟹池的敌害生物,不能混养。
|
||
表5-1 每亩池塘河蟹的放养与收获
|
||
43 蟹池套养名贵鱼类生态养殖模式有哪些操作要点?
|
||
(1)养殖条件
|
||
①池塘条件:一般的自然养殖池塘,或利用低产农田四周挖沟筑堤改造而成的池塘,要求环境安静,阳光充足,排灌方便,水陆交通便利。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NY 5051标准。
|
||
②设施配套:防逃墙用水泥板、铝板做围板,竹木桩支撑,细铁丝扎缝,土上部分0.5~0.7米、土下部分0.2~0.3米,四角建成弧形。池塘两端分设进、出水口。进水口设在水位最高的界面上,用水泥涵管伸入池内;出水口设在进水口对面。进、出水口都用铁丝网封扎防逃,进水口还需加套筛绢制作的管袋,防止敌害生物随水进入。较大的池塘塘内设1~2吨水泥船1条,用于投饵、施肥和管理。同时,配备抽水机泵、增氧机和看管房等设施。
|
||
③设置暂养区:在池塘中间用网围一块占池塘总面积1/10~ 1/5的暂养区,用于种草前暂养蟹种,待水草生长茂盛后,在5月前后撤掉。
|
||
(2)放养模式
|
||
①清淤消毒:苗种放养前先抽干池水,挖去过多的淤泥,经曝晒或冰冻15~20天后,经过滤注入新水30~5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消毒。
|
||
②施肥培水:用腐熟的有机肥加少量生石灰,堆在水深30~ 40厘米处,上面用底泥封盖,让其在池中慢慢释放,也可用无公害清洁肥,如复合肥、长效肥宝等。施肥量视池水淤泥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亩施有机肥100~200千克。
|
||
③种草投螺:2月前后栽种伊乐藻和播种苦草,伊乐藻用草茎在泥土中栽插,苦草用草种拌细土撒入池底。一般栽插1~3米宽的伊乐藻,留2米左右的空白带;播种1~3米宽的苦草,1~2个月即可发芽、生根、生长,达到繁茂。水面上移栽占总面积1/5左右的水花生群落。清明前向养殖区内投入鲜活螺蛳,每亩300~ 500千克。
|
||
④苗种放养:见表5-2。
|
||
表5-2 蟹鱼套养模式苗种放养
|
||
表5-2 蟹鱼套养模式苗种放养(续)-1
|
||
(3)日常管理
|
||
①饵料投喂:饵料品种有蚌肉、螺蛳肉、小鱼虾以及麦、谷、饼类和南瓜、甘薯、水生或陆生鲜嫩的草类等,也可用全价配合饲料。投饵根据天气、水质、天然饵料数量、各养殖品种,估计某阶段存塘量和生长季节灵活掌握。河蟹采取“两头精、中间粗”,荤素结合,合理搭配,定点投喂的方法,每天下午投喂1次,翌日检查,剩余减少、不足增加,一般按池蟹重量的7%左右安排日饲料投喂量。混养品种主要利用蟹、鱼的饲料和残饵,一般不专门投饵。
|
||
②水质管理:一是水质要求。透明度30~50厘米,水色以清爽的黄绿色为最好,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 7~8中性偏碱,氨氮不超过0.2毫克/升,亚硝酸盐0.02毫克/升以下。二是水位。坚持“前浅、中深、后勤”的原则,即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要保持深水位,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三是加水换水。平时自然蒸发、水位过浅时,要及时加水;水质过肥时,则应及时更换新水,尤期是夏、秋季更要勤换水。四是化学和生物调控。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水和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制剂。
|
||
③病害防治:所放蟹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鱼种用漂白粉或敌百虫等药物药浴消毒10~30分钟。生长季节每20天左右施1次生石灰,每亩每次5~10千克,既可消毒防治病害,又能改善水质,调节pH。生长季节每个月加喂1次药饵(50千克饲料加大蒜素25克,每天2次,连喂3天)。另外,对于肥料、水草、工具等,经常用漂白粉消毒。
|
||
④捕捞暂养:成蟹捕捞在10月以后进行,采取徒手捕捉与地笼张捕相结合,捕捞的河蟹暂养在蟹箱中待售。青虾实行轮捕上市,定期捕捞达到4厘米以上的成虾销售,以防性成熟繁殖后死亡。鳜、黄颡鱼、翘嘴红鲌采取年底干塘起捕,集中收获。
|
||
(4)养殖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
||
①重视种草投螺:养殖池中的水草,既增加隐蔽场所,又能作为植物性饵料。水草种类包括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和水花生等。水草的覆盖面积达池塘面积的60%~70%,过多的水草应清除,特别是伊乐藻,生长旺盛,易封盖水面,尤其是后期要定期清理通道。螺蛳是蟹的优质天然基础饵料,在养蟹水体中与蟹共生,既可净化水质,又是鲜活饵料,让蟹自由觅食。饲养期间视蟹摄食情况要适当补充。
|
||
②适当投喂套养鱼饵料:鳜、黄颡鱼、翘嘴红鲌虽然都是肉食性为主的凶猛鱼类,但其食物结构有不同之处。鳜终生以鲜活鱼、虾为饵,主要摄食底层小型鱼类,如鲫、泥鳅、罗汉鱼等;黄颡鱼在蟹池中除摄食鲜活鱼、虾外,还摄食人工投喂的螺蛳或鱼浆与植物性饲料混合料;翘嘴红鲌在蟹池中主要摄食中上层小型鱼类,如鲢、鳙夏花等,同时,也摄食人工投喂的死鱼或冰鱼块等饲料。因此,在蟹池混养中,为提高名贵鱼的产量和规格,可适当投喂饵料。
|
||
③谨慎使用药物:鳜、黄颡鱼对药物较为敏感,故使用渔药时要有选择,并精确计算用药量,尤其是高温季节更要谨慎,通常用低剂量或不用药。养殖全过程所使用的药物,都必须符合NY 5071标准。鳜易发生缺氧浮头,水质不宜过肥,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高溶氧量是混养成败的关键。
|
||
44 蟹池中套养鳜有哪些优点?
|
||
(1)鳜可清除蟹池中的野杂鱼类,变害为利
|
||
养蟹水面由于经常加水、换水和投入水草,难以避免地从天然水域中带进了一些野杂鱼、虾,它们与河蟹争食、争氧、争空间,通过混放一定数量的鳜鱼种后,形成河蟹残饵被野杂鱼、虾利用,鳜将其捕食,起到减少耗氧、腾出空间、净化水质、促进河蟹生长,提高河蟹产量、规格、品质和增加名贵商品鱼的目的。
|
||
(2)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
|
||
当年5~6月在蟹池中混放鳜鱼种15~30尾,每亩仅需30元左右的苗种费,不再增加其他成本,可产商品鳜7.5~15千克,加上提高河蟹的规格和产量10%左右,每亩可增收200~300元,高的能达500元以上。
|
||
(3)有利于挖掘池塘生产潜力
|
||
根据鳜的摄食习性,蟹池中混养的鳜不会对河蟹(包括蜕壳蟹)造成任何危害。蟹池中合理安排不同生态位的养殖品种,使其相安而居,让各营养级上的物质能量得到进一步转化利用,在池塘有限的养殖时间和空间内容纳更多的生物量。
|
||
(4)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
|
||
由于套养比单一养殖放养密度低,通过栽种水草、投放活螺蛳、应用微生态制剂等技术措施,生存环境条件好,养殖期间病害的发生明显减少,降低了用药防病治病的成本,避免了药残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
|
||
45 蟹池中套养鳜应掌握哪些要点?
|
||
(1)套放的鳜苗种规格不能太小
|
||
有些养殖户为图便宜,所购买的鳜夏花规格偏小,一般在3厘米左右,这样的小鳜苗适应性和摄食力都很弱,其成活率极低。建议所放养的鳜苗种规格必须在5厘米以上,如有可能的话,放养规格在10厘米左右规格的更好。另外,要根据池中野杂鱼、虾的数量合理确定鳜放养密度,一般套养密度为10~30尾/亩。
|
||
(2)池塘中要有充足的鳜适口饵料
|
||
如果池塘中适合鳜捕食的鱼、虾数量太少,很可能会引起鳜自相残食,影响其成活率,同时养成规格偏小,销售价格低。建议在放养鳜苗种前,要在蟹池中放养一定数量的家鱼夏花和鳜苗种适口的野杂鱼,或者放养部分鲫和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为鳜提供适口的饵料。
|
||
(3)要谨慎使用药物
|
||
鳜生活在水底,患病初期不易被发现,且终生以活鱼为食,用内服药物防病治病操作很难,同时鳜对一些常用药物极为敏感,如敌百虫等药物对鳜的安全浓度极低。因此,采取苗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定期泼洒低浓度的生石灰液,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制剂等生态防治措施。
|
||
46 河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有哪些操作技术?
|
||
(1)养殖条件
|
||
①池塘条件:池塘的选择要求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以新开池为最好,一般池塘也可,面积10~30亩,最小不小于5亩,最大最好不超过100亩;水深1.2~ 1.8米,平均1.5米左右,坡比1∶(3~4),有一定的浅滩区,缓坡河蟹不易打洞;淤泥10厘米以下,最好5厘米左右(稍留底泥,对水草生长、缓冲因河蟹爬行引起池水混浊有益);池角呈圆弧形,可以减少外逃;浅滩区域(水深0.5~1米)占50%以上。池中央为平坦底质的浅滩区,最高水位0.5~0.8米,池中四周留埂,浅滩脚外为深水区,开挖养蟹沟,沟宽在5~8米,最高水位可达1.5~1.8米。另外,进、排水口应该设置在池塘对角线上。
|
||
②清塘消毒:要求在春节前完成,清淤消毒后曝晒15~30天。消毒方法为:使用生石灰清塘,带水20厘米,用量为150~200千克/亩,全池泼洒,随即均匀翻耙底泥。也可结合使用茶粕除野,使用时用茶粕浸泡24小时,加20~30倍1%的食盐水效果更佳,泼洒浓度为20~30克/米2。
|
||
(2)苗种放养
|
||
①放种前准备:沿池埂四周内侧建防逃设施,一般可选用加厚薄膜、钙塑板或铝皮等作防逃材料。用木桩固定,防逃板下端埋入底泥10~15厘米,高出埂面60厘米,每隔0.5~1米设一桩支撑,最好在其外围四周设置网片,高1米。另外,进、排水口采用30~ 60目双层筛网过滤,防止较大敌害生物的混入。水草在蟹种放种时已形成一定优势的可不设暂养区,水草未形成优势的要在蟹种入池前15天,用网片圈出占池塘面积1/10~1/5的范围做暂养区,地点为深水区或集蟹沟处(水位相对深的区域),用作春季蟹种强化培育。暂养区种植水草,待水草覆盖达50%~60%时拆除暂养区网片。暂养时间一般至4月。在选择蟹种时宜在本地就近选购,尽量不进外地苗。当地苗比外地苗在体质、回捕率等许多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要求规格(120~240只/千克)基本均匀一致;蟹种脚长,足爪无缺损(包括爪尖无磨损),色泽光洁、新鲜、无附物,呈半透明状长脚。如无经验,则可到本地培育优质扣蟹经验较丰富的专业户处选购。
|
||
②放养模式:以河蟹为主,围绕食物链及水体环境改良,建立以河蟹为核心的多品种套养模式。主养河蟹,套养适量青虾、鳙、鲢、鳜、翘嘴红鲌和黄颡鱼等。
|
||
③放养密度:从池塘水体允许载鱼量出发,适量稀养,减轻负荷,减少污染源(饵料、代谢产物),也符合生产大规格河蟹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同时确保各种套养品种达到上市规格的要求(表5-3)。
|
||
表5-3 每亩合理放养模式
|
||
④放养时间:河蟹放种时间为11~12月或2~3月中旬,水温以5~10℃较宜。冬季放养要求在12月上旬前后结束。水位控制在80~100厘米。其他品种除鳜(5~6月)外,与河蟹放种时间基本同步。在放种前应先用池水把蟹种浸2分钟后提出片刻,再浸2分钟后提出,重复3次,然后用3%~5%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或用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0~20克的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再到塘口暂养区放养。有水草的可直接下塘,任其自行爬入池水,放种时水位控制在50~60厘米(春季)。
|
||
(3)养殖管理
|
||
①水草种植:河蟹喜好栖息在水草丰富的水域。水草不仅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而且能调节水温,提供隐蔽场所,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和重金属,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体污染。蟹池中适宜种植的水草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空心菜、黄丝草、青萍等。
|
||
伊乐藻一次栽种法:在清塘消毒后移栽,数量为10~15千克/亩;两次移栽法:在蟹种放养1个月前,选定池塘某区域栽种或者在水草专门蓄种池移栽,栽种面积均为养殖池塘面积的10%~20%,到5月中下旬全池再移栽。轮叶黑藻在谷雨前后移栽,数量为30千克/亩。黄丝草在放种前移栽,最好在春节之前,数量为30~50千克/亩。空心菜在3月下旬至4月初直播,或在2月中旬大棚育苗后移栽,直播或移栽点可在蟹池四周水位线向上岸坡20~30厘米处,每亩用种子5~10克。苦草采用播种法,播种量为每亩水面用量60~100克(干重)。青萍在6月移入,青萍控制覆盖率5%左右。在池塘中水草分布要有疏有密,水草覆盖率在河蟹生长期应保持在60%~70%,过疏、过密都不利于河蟹的生长。
|
||
②投放螺蛳:人工投放螺蛳,螺蛳既是优质的天然动物蛋白源,又能净化底层水体水质,减少养殖污染。螺蛳宜采用两次投入法,即在清明前后投入活螺蛳150~200千克/亩,6~8月再投入活螺蛳150~250千克/亩。两次投入能防止因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产。
|
||
③青苔的控制方法:一是可以前期适当肥水,保持一定的肥度,对青苔的生长能起抑制作用;二是如果塘口面积小或劳动力足够,则可以在青苔生长期采用人工捞除;三是可以在青苔出现早期使用硫酸铜,选择天气晴好、塘口水位在60厘米以下,使用硫酸铜兑水全池泼洒(硫酸铜用量不超过150克/亩),第二天要注意加水;四是慎用药物,常见的除青苔药物一般均会影响水草的生长;五是冬季放养宜深水位(80~100厘米)越冬,至2月中旬(水温8~10℃)及时多次排水,逐渐降低水位至30~50厘米,不仅有利于河蟹的开食,而且有利于伊乐藻及时生长,抢先形成优势种群,对抑制青苔作用明显。
|
||
(4)饲料投喂
|
||
①饲料质量:饲料的选择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以及《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的规定。
|
||
②投喂方法:从2月中下旬至4月,水温在8~10℃时,选择晴天,以新鲜小杂鱼煮熟后拌少量小麦粉成团块状多点投喂开食为佳。日投1次,时间为17:00,投喂量为在池蟹体重的2%~3%;或隔2~3天喂1次,投喂量为在池蟹体重的5%~6%。如无小杂鱼可用全价颗粒蟹饲料(蛋白含量38%~40%)投喂也可,投食量稍减。从5月开始,水温在15~18℃时,每天投2次。第一次在8:00~9:00,占日投量的30%,地点在深水区;第二次在17:00~18:00,占日投量70%,地点在浅滩区。到6月,日投食量从3%逐渐增加到8%,饲料以小杂鱼(蚌肉、螺肉也可以)、全价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由原来的38%逐渐向30%过渡)为主,搭配20%~30%的豆粕、玉米、小麦等。从7月初至8月中旬,日投2次(方法同5~6月),以玉米、小麦、南瓜、甘薯、黄豆、蚕豆、水草和青萍等植物性饲料为主(其中,玉米、小麦、黄豆、蚕豆煮至八成熟较好)。高温季节,为减少残饵污染,适宜投喂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为25%~28%)。颗粒料、精料、干料日投量为3%~5%,鲜料为8%~10%。从8月下旬至9月,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占60%,植物性饲料占40%,日投量为8%~10%或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6%~38%)。10月始至11月上旬,日投量从8%降至5%,日投2次(方法同5~6月)。11月中旬开始,以植物性饲料玉米、小麦、豆粕等为主,日投1次,平均日投量为1%~ 3%(晴天投喂,水温8~10℃)。
|
||
(5)水质调节
|
||
①透明度:5月前保持30~40厘米,5月后到夏季50厘米以上,中后期保持水质清新。
|
||
②水位:从放种(春放)时50~60厘米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视水草长势,每10~15天加注新水10~15厘米。3~5月水位保持50~70厘米(早期切忌一次加水过多);6~8月水位保持1~1.6米;9~11月水位保持1米左右。应注意夏季保持较高水位,可降低水温,减少河蟹的性早熟比例。
|
||
③水质改良方法:常规水泵与水下增氧机相结合。用常规水泵注水,特别是在6~9月每天3小时(晴天13:00~16:00,阴雨天半夜或凌晨)进水,形成一定时间内的水体微流,既增加外源性微量元素,又保持水质清新。由于蟹池有大量的沉水植物,应人工设置一定区域数量的无水草通道,以利于水体流动。采用对河蟹影响(低噪音)小的水下增氧机,对水体增氧和促进底层水体流动。在4~6月,每20天使用1次生石灰,每次10千克/亩(平均水深1米),多兑水全池均匀泼洒;6~9月,每20~25天使用1次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每立方米水体0.3克,在加注新水后泼洒;7~9月,用EM菌全池泼洒4次(最少3次),用量为0.5~1千克/亩(平均水深1米),或用光合细菌2.5~5千克/亩(平均水深1米)泼洒或拌土底施。EM菌或光合细菌等,在生石灰等消毒剂使用后7~10天使用,使用后20~25天,可泼洒生石灰等消毒剂。一般在早上使用微生物制剂前,应先进水增氧,预防微生物制剂在短期内大量繁衍耗氧造成蟹池缺氧。高温或梅雨季节池塘水体底层容易缺氧,往往被养殖户所忽略,容易引起河蟹抗病力下降,应适时采用颗粒型增氧剂(如粒粒氧,以过碳酸钠为主要原料),可快速沉降水体底部,缓释活性氧,增加底层溶氧,促进有机物分解。
|
||
④换水:高温季节(7~8月),每7~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厘米;9~10月,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1/3(有条件的7~9月,每天注少许新水,达到微流水)。如果外河水质差,不能换水,可以采用自己内塘循环流水和增氧泵,保证水的流动,确保水质良好。
|
||
⑤蜕壳期管理:外用药泼洒、施肥应避开河蟹蜕壳相对集中期,同时,掌握河蟹蜕壳规律,预计下一次蜕壳高峰期。蟹池消毒应在蜕壳高峰期前1周换水后进行,并在投饲中添加蜕壳素(一般1%)和磷酸二氢钙(饲料级)以及果寡糖、维生素C、三黄散等,蜕壳高峰期内应减少投饵量,并注意环境要相对安静。
|
||
⑥一般日常管理:每天巡塘2次,结合早晚投饵察看河蟹蜕壳、生长、病害、敌害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污染,检查防逃设施,并及时修补裂缝,严防偷盗。
|
||
(6)病害防治
|
||
病害防治药物的使用执行《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标准,4月底至5月初,用纤虫净,或甲壳净,或纤虫必克等杀灭纤毛虫等(在蜕壳前7天使用),2天后换水;5~6月每立方米水体每次使用溴氯海因0.3克;7~9月,内服EM微生物制剂,一般在EM菌拌饲料后即食,干料添加1%,鲜料添加2%~3%,每次连用3天;10~11月,河蟹上市前20~25天,可用杀纤毛虫药物(纤虫净、甲壳净等)1次。在预防病害中,水质是关键,平时更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使用各类药物。
|
||
(7)捕捞与收获
|
||
①捕捞:时间为10~12月,以地笼张捕为主,灯光诱捕、干塘捕捉为辅。
|
||
②暂养:在水质清澈的大塘中设置上有盖网的防逃网箱,捕捉的成蟹必须经过2小时以上的网箱暂养,经吐泥滤脏后才能销售。暂养区要用潜水泵抽水循环,以加速水的流动,增加溶氧。
|
||
③运输:暂养后的成蟹分规格、分雌雄、分袋包装,保持湿度运输至市场销售。
|
||
(8)效益分析
|
||
通过实施生态养殖技术,每亩产河蟹可达50~ 60千克,平均规格150克/只以上,回捕率70%(其他套养水产品可净增毛利500~800元)左右,亩成本在1500~1800元,亩产值3500~4800元,综合利润2000~3000元。
|
||
(9)关键点
|
||
①河蟹高效生态养殖重在降本增收:一是要以提高完善技术水平来降低成本(提高回捕率、规格);二是以加大其他名优品种套养来增加收入。
|
||
②改革水草种植结构:改水草单一品种为多品种栽植。
|
||
③控制青苔生长:春季2~4月保持蟹池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30~40厘米,减弱青苔生长旺期3~4月必需的光照,同时改革以往清明前一次投螺为两次投放。在青苔萌发初期,用药物控制青苔。
|
||
④合理投喂饲料:在养殖各阶段,应根据河蟹营养需求和水质状况合理投饲。梅雨季节、高温季节应减少人工投饲量,可控制在正常投饲量的30%左右,防止河蟹暴食。相应增加投喂点,饲料利用及时,损失浪费小,吸收转化率高,污染相对减少,也有利于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
|
||
⑤搞好蟹池增氧:河蟹以底栖为主,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溶氧最低的水域,因而搞好蟹池水体增氧、调理好水质十分重要。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合理水深;二是前期3~5月经常逐步添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晴天13:00~16:00,阴雨天半夜或凌晨),形成一定时间内的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三是在梅雨季节或高温季节,气压低、光照少、水质差的时段,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一般傍晚时使用)。
|
||
⑥注意水质调控:除常规水质管理外,应特别注意梅雨季后水体的pH变化,及时泼洒生石灰调节。6月后水体中河蟹蜕壳所必需的钙和其他矿物质含量下降,应在饲料中适量添加。
|
||
⑦科学使用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宜在晴天10:00左右开动增氧设施的前提下使用,使用时或使用后1~2小时内,辅用颗粒型增氧剂(过碳酸钠)。高温季节(7~8月)改泼洒法为拌泥抛入池底法,既改善底层水质,又避免对水草的影响。微生物制剂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等同时使用。
|
||
⑧优化养殖结构:在坚持河蟹每亩放500~600只(规格120~ 240只/千克)基础上,适当增加套养名优品种,以提高蟹池综合经济效益。主要养殖模式:一是河蟹+套养多品种;二是河蟹+青虾(15千克/亩);三是河蟹+花或黄颡鱼(300~500尾/亩);四是河蟹+翘嘴红鲌(600~700尾/亩)并重的综合生态养殖。
|
||
⑨注重生态养殖管理技术,应适应河蟹不同生长期的特点。河蟹生态养殖管理技术,应从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出发,水位、水质、投饲、防病等方面的管理,都必须把握河蟹四个不同生长期的特点:第一次蜕壳前的强化培育期,应采取浅水、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及早开食,以投喂小杂鱼或优质颗粒饲料为主,确保第一次蜕壳顺畅,达到较高的成活率。3月下旬至6月最佳生长期,应控制适宜水温、调理好水质,减少水体污染,蟹池中水草、螺蛳是重点,确保水满、勤换,改善水质,抓好防病。饲料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颗粒料的蛋白质含量25%~28%。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最后生长期(又称“冲刺期”),8月25日前后,水温正常维持至28℃以下,在调好水质的同时,应以吃好(小杂鱼或蛋白质含量36%~ 38%的优质颗粒饲料)为重点,为河蟹作最后一次生殖蜕壳积蓄营养,增加最后生长的爆发力。
|
||
47 河蟹池塘“631”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技术要点有哪些?
|
||
(1)养殖条件
|
||
①地点选择:养殖池要求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邻近区域无污染源。并要求交通便利,电力供应有保障。
|
||
②池塘改造:养殖的池塘是以滩面为主,池水比较浅。池内要有养蟹沟,滩面要有隐蔽物,面积在20~30亩为宜,池深1.5米左右,坡比1∶3,池底保持有淤泥5厘米。
|
||
③排灌设施:蟹池的排灌设施要求完善,灌得进、排得出,池水若不能排干,对后期的河蟹捕捞和晒塘均会带来不便。进、排水口应用筛绢扎紧,并设弧形防逃网加以防护。
|
||
④防逃设施:防逃材料要求表面光滑,使河蟹难以攀爬,且坚固耐用,耐老化,来源广,构筑简单,修补方便。通常使用钙塑板或防逃网做防逃设施。
|
||
(2)放养前的准备
|
||
①清塘消毒:冬季抽干池水,冻晒1个月,清除过多淤泥。池塘清整工作结束后,注水10~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200千克或茶粕素2千克(用浓度2.5%的食盐水40千克,浸泡2小时)全池泼洒,翌日耕耙底泥,加水浸泡2~3天,再排空池水,冲水、洗池2次。
|
||
②种植水草:在清塘消毒7天后,每亩施生物有机肥50~100千克,培肥水质。采用复合型水草种植方式进行水草种植。全池以伊乐藻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栽插。在伊乐藻中间搭配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其他沉水性植物,全池水草覆盖率保持在50%左右。
|
||
③设置暂养区:在池中用网围成圆形或长方形河蟹暂养区,网上贴有防逃膜,面积约占池水面的20%,用于暂养蟹种。
|
||
④移殖螺蛳:在清明前后,每亩投放优质活螺蛳200~250千克;在7~8月,每亩补放螺蛳150~200千克。
|
||
(3)放养模式
|
||
合理安排不同生态位的品种,进行科学混养、套养,是实现蟹池生态高效养殖的有效途径。主要要求及做法是:
|
||
①放养自育蟹种:合理放养本地自育蟹种,是实现河蟹质量、产量同步上升的前提和保证。蟹种要求体质好、肢体健全、无病害的本地自育长江水系优质蟹种,规格为100~200只/千克,投放量为600只/亩。先放入蟹种暂养区强化培育,5月以后,青虾基本捕捞结束,再全池散放。
|
||
②轮养青虾:蟹池在5月前较空闲,主要为水草生长,利用此阶段进行轮养青虾,能较好地提高池塘综合效益。具体做法是:在池塘清整消毒后(即1~2月),每亩放规格1000~2000尾/千克的虾种10千克。
|
||
③套养鳜、翘嘴红鲌:为合理利用蟹池底层小杂鱼类,于5月底至6月初,每亩放5~7厘米经强化培育的鳜鱼种30尾;翘嘴红鲌是以中上层小杂鱼及膨化颗粒饲料等为食,属杂食性,若苗种规格过小,则易被鳜捕食,于4月底至5月初,每亩放10~15厘米大规格翘嘴红鲌种20尾。
|
||
④合理搭配鲢、鳙和异育银鲫:2~3月,每亩放养花鲢、白鲢鱼种各10尾,亩放规格为15~20尾/千克的异育银鲫鱼种5~7千克。在获得部分产量的同时,异育银鲫还可产卵繁殖,为鳜提供充足、适口的饵料鱼。
|
||
(4)饲养管理
|
||
①饵料投喂:由于池塘养殖品种较多,生物载重量较大,因此针对不同的养殖品种,进行科学合理的饵料投喂是关键。具体要求做到“统筹兼顾、各有侧重”。
|
||
一是在冬季轮养期间,虾种放养在暂养区外。待水温上升到10℃时,全池施用100~150千克/亩的有机肥,培育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青虾提供天然的活性饵料。同时,坚持投喂青虾专用颗粒饲料,投饲量以存塘虾体重的5%计算。
|
||
二是当蟹种在暂养区内时,为强化培育,每天投喂切碎的新鲜小杂鱼等动物性饵料,每亩投喂量为1千克。在小杂鱼等动物性饵料不足的情况下,适当补充河蟹颗粒饲料。
|
||
三是在5月,青虾基本捕捞结束,拆除蟹种暂养区,进行全池散养,由于放养了异育银鲫,为防止异育银鲫与河蟹争食,在投喂河蟹饵料前,先投喂异育银鲫饲料,2小时后再投喂河蟹饲料,以保证河蟹正常摄食。河蟹饵料有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3种,以颗粒饵料为主,按照“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配合”的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喂方法进行人工投喂管理。6月中旬,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动、植物性饵料比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5∶35。日投喂量3~4月为蟹体的1%左右;5~ 7月为5%~8%;8~10月为10%以上。并根据天气、水色、晴天多喂,阴雨天少投。在高温季节实行两改,即投饵地点由浅水区改为深水区,改投喂高蛋白饲料为低蛋白饲料,以保证河蟹安全度夏;在河蟹性成熟时,由于河蟹活动量加大,下午吃食量减少,改下午投喂为上午投喂,以防河蟹体质减弱。
|
||
四是翘嘴红鲌摄食水体中上层小型野杂鱼为主,为补充野杂鱼类不足部分,确保翘嘴红鲌的正常生长,应补充投喂翘嘴红鲌的膨化饲料。起初以驯食为主,采用鱼糜和膨化饲料定点投喂,少量多次;以后逐渐减少鱼糜用量,直到使用膨化饲料。日投饵量以投喂2小时内吃完为宜,与河蟹颗粒饲料同时投喂。
|
||
五是因池塘中放养了异育银鲫,再加上其他小型野杂鱼类产卵繁殖,基本能满足鳜的生长需求,如饵料不足,则需补充异育银鲫或花鲢、白鲢夏花,提供给鳜摄食。
|
||
②水质、水位调节:在水质调节方面,要使水质达到“鲜、活、嫩、爽”。具体达到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以上,pH 7.5左右,氨氮0.1毫克/升以下。应坚持5~7天注水1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10~20厘米。特别是在河蟹每次蜕壳期,要勤注水,以促进河蟹的正常蜕壳生长。在全池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利用水草、螺蛳等生物的自净功能,实行零排放。注重蟹池增氧机的运用,高温期晴天中午、半夜后至黎明前勤开增氧机;阴雨天全天开机,以保证河蟹及鱼虾的正常生长,蟹池不缺氧。
|
||
在水位调节方面,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水位调节。3~5月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控制在1.2~1.5米,9~11月稳定在1~1.2米。河蟹生长水温为15~ 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8℃。水温在33℃以上时便停止摄食,处于半昏迷状态。前期气温和水温较低,采取浅水位有利于养殖水体水温的迅速提高,使河蟹、青虾尽快进入正常摄食状态并蜕壳生长;中期高温季节,加深水位有利于降低水温,让河蟹正常摄食和蜕壳;后期稳定在一个适中的水位,有利于保持正常水温,让河蟹有一个稳定的增重育肥、顺利生长的水体环境。
|
||
③日常管理:结合投饵,察看河蟹蜕壳生长以及病害、敌害情况,检查水源水质,清洁养殖环境,查看防逃设施,及时修补裂缝。
|
||
④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积极采取清塘消毒、种植水草、自育蟹种、科学投饵、调节水质等综合技术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注重微生态制剂的应用,采用“上下结合”的方法,每7~10天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全池泼洒,改善水质。用生物菌拌饲料投喂,提高河蟹的免疫力,由于生物菌耗氧,所以泼洒生物菌时应开启增氧机,防止池塘缺氧。提早做好药物预防,全年着重抓住“防、控、保”三个阶段。4月底至5月初,用药物杀纤毛虫1次,相隔1~2天后,使用溴氯海因或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并用1%中草药制成颗粒药饵,连续投喂5~7天,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病害发生。梅雨结束高温来临之前,扑杀纤毛虫,并进行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控制高温期病害发生。9月也需要杀一次纤毛虫,同时加强投喂,增强河蟹体质和抗病能力,确保河蟹顺利度过最后的增重育肥期。
|
||
(5)销售运输
|
||
10~11月以网具张捕为主,灯光诱捕、干塘捕捉为辅,将捕捉上来的河蟹放入带盖网的防逃网箱中暂养。网箱设置的位置应选择在水质清新的大塘中,暂养区用潜水泵抽水循环,加速水的流动,增加溶氧,经过2小时的网箱暂养,吐泥滤脏后分规格、分雌雄、分袋包装,加贴商标,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
|
||
48 蟹池“小精高”生态养殖模式主要技术有哪些?
|
||
(1)池塘条件
|
||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塘底平整,面积在8~26亩为宜。池塘有效蓄水深度1.5米,坡比1∶2.5;蟹种培育池0.4亩,排灌系统配套,进排水方便,配套微孔管道增氧设施,防逃设备完善。
|
||
(2)环境营造
|
||
①清塘消毒:冬季抽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保留5厘米,冻晒1个月。注水10厘米,亩用漂白粉10千克,杀灭有害生物和病菌。
|
||
②种植水草:蟹池水草结构为复合型,品种以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为主,种植比例分别占50%、30%、20%;1~2月种植轮叶黑藻、苦草,4~5月种植伊乐藻。
|
||
③移殖螺蛳:3月中旬,每亩投放鲜活螺蛳100千克;7~8月,可根据河蟹摄食情况,每亩追加100千克。
|
||
(3)苗种放养
|
||
①放养蟹种:2月,从蟹种培育池挑选肢体健全、活动能力强、无病无伤、规格为120~160只/千克的蟹种1500~1800只。
|
||
②套养青虾:2月,亩放规格为400~500尾/千克的春季虾种10~15千克,7月每亩补放虾苗5千克。
|
||
③套养塘鳢:3月,每亩套放塘鳢亲本20~30尾(雄雌比1∶1.2,雌鱼规格70克以上、雄鱼80克以上),在池塘底部放置瓦片、蚌壳、塑料管等,为其搭建人工巢穴,促进自然繁育,苗种孵化期间可培肥水质并坚持增氧,提高孵化率。
|
||
④套养鳜:5月下旬,在未套养青虾、塘鳢的池塘,每亩放养3~4厘米的鳜鱼苗15尾。
|
||
(4)饲养管理
|
||
①施肥培水:待水温上升到10℃时,亩施150千克有机肥,以培育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河蟹、青虾、塘鳢提供活性饵料。
|
||
②饵料投喂:5~9月,以动物性饵料和颗粒饲料为主,按照一天动物性饵料、一天颗粒饲料的方式投喂,并根据摄食情况适量增减投喂量;10月,主要投喂黄豆、玉米等能量饲料,每隔2~3天投喂1次。
|
||
③水质调节:常年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高温季节水位升至1.5米;6~9月,每隔10天施用一次生物制剂调节水质,10天内每隔5天施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平均每月调水、改底7~ 8次,促进池塘水体及底部有机物降解,并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开启增氧设施。
|
||
④水草管护:根据水草长势,适时采取刈割的方式,割除伊乐藻上半部分,将其控制在水面以下10~20厘米处。全年确保水草割茬4次,主要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
|
||
⑤病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相结合。全年用生物菌溶水喷洒饵料投喂,以提高河蟹的免疫力。
|
||
(5)起捕上市
|
||
端午节前后用地笼捕捞规格青虾上市;8月起,视市场行情用抄网抄捕塘鳢,上市销售;10月底将青虾逐步捕捞上市。同时,视河蟹市场行情,适时适价均衡上市。
|
||
49 蟹池混养青虾要掌握哪些操作技术?
|
||
(1)池塘准备
|
||
①池塘选择:实行虾蟹混养的池塘,面积不限,水深1.0~ 1.5米,塘埂坡度1∶3左右,不渗不漏,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体溶解氧丰富,无工业或生活污水污染。
|
||
②清塘消毒:要求养殖池塘清除过多的淤泥,冬季经阳光曝晒,放养前半个月至一个月用生石灰75~100千克/亩化浆,或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0克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野杂鱼,改善池塘底质。
|
||
③防逃设施:池塘四周做好防逃设施,一般用高0.5米的铝箔、塑料薄膜或塑板圈围,插入土中0.2米。防逃设施内留1.0米以上的坡埂,以方便饲养管理,并有充足的地域供河蟹活动。整个养殖过程,进水口用60~80目的尼龙绢网袋过滤进水,防止野杂鱼及鱼卵进入池塘中;排水口安装密眼网,以防青虾外逃。
|
||
④移栽水草:年初,在离池塘边缘1米处的浅水带沿四周种植或移栽伊乐藻、水花生、空心菜和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草带宽1.0米左右,水草面积控制在其生长旺盛时占池塘总面积的25%,多余的水草应予人工割除。
|
||
(2)苗种放养
|
||
放养1龄扣蟹400~600只/亩,放养青虾虾苗4万尾/亩。放养的蟹种、虾苗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四肢完整,无病害。1龄蟹种放养要避开严冬低温期,放养豆蟹则尽量要早,以提高成蟹的出池规格。
|
||
此外,池塘搭配放养1龄花、白鲢30尾/亩。搭配放养滤食性鱼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池塘饵料生物,显著改善水质,减少高温季节蓝藻、绿藻的暴发,还可以减少青虾秋苗的数量,控制放养密度,提高上市规格,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
||
(3)饲料和投喂
|
||
饲养前期投喂颗粒饲料与动物性饲料,如螺、蚌、蚬、小杂鱼等相结合进行投喂为主,辅以少量水草,既满足虾、蟹的营养需求,又可避免或减少互残现象,降低生产成本;中期高温期间,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后期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保证河蟹的生长及育肥。颗粒饲料粒径为1.5~2.2毫米,粗蛋白含量35%~40%;动物性饲料要轧碎。日投喂2次,其中,上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1/3,下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2/3。颗粒饲料日投喂量控制在虾蟹体重的3%~5%,鲜活饵料投喂量则为虾蟹体重的10%~15%。饲料要均匀地投放至离池塘边1米左右的水草带,日投喂量还要根据虾、蟹的存塘量及生长情况、水温、天气等情况灵活掌握,既要避免浪费饲料,败坏水质,又要保证虾、蟹吃食,满足其生长需要,并做到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为便于检查摄食情况,可在池塘四周设几个饲料台进行观察,一般以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度。
|
||
(4)水质调控
|
||
整个饲养过程,池塘水质始终保持适当的肥度,透明度掌握在25~30厘米。一般放苗初期水位保持在0.6~ 0.8米,以利升温;中后期(特别是秋末及冬季)加高水位到1~ 1.5米,以利于保温越冬。适时做好注、排水工作,并根据季节、气温灵活调节水位,以保持虾、蟹比较适宜的生长水温。平时每隔半个月至一个月加注1次新水,7~9月高温季节每隔5~7天换水1次。注入新水前先排出下层老水,每次注水量为0.2~0.3米。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每次5~10千克/亩,以增加钙质,改善水质,满足虾、蟹的生长需求。
|
||
(5)日常管理
|
||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遇闷热天气增加夜间巡塘,仔细观察青虾、河蟹的活动、摄食、蜕壳、疾病及防逃设施等情况。夏、秋季雷阵雨天气,青虾及搭配放养的花、白鲢容易发生浮头,更应特别重视。
|
||
(6)疾病防治
|
||
虾、蟹的疾病防治,要从苗种质量、水质调控入手,做到“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投喂优质、新鲜的饲料,一般可防止病害的发生。
|
||
(7)捕捞
|
||
河蟹在10月间即可起捕上市,陆续至春节前后,可采用池塘边徒手捕捉和干塘起捕两种方法。青虾则在元旦至春节期间上市,采用抄网抄捕,最后干塘起捕,小规格青虾则可根据市场行情持续养殖至翌年再上市。
|
||
50 蟹池套养小龙虾模式有哪些操作要点?
|
||
(1)池塘条件和准备
|
||
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进、排水分开,养殖场周围3千米内无污染源,水质清新;黏土、壤土为好;池塘要有浅水区、深水区,水深达到1.5米以上。池埂用石棉瓦、旧铝板或硬塑料板等设置防逃设施。9月,抽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让池底曝晒半个月左右,然后加水20厘米,每亩用茶籽饼20千克浸泡一昼夜后全池泼洒,隔2天后每亩再用生石灰100千克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消毒后经过滤加水60厘米左右。翌年2~3月,池内栽种伊乐藻,每亩用嫩草茎40千克,按10米一行扦插;留10米为空白带,于4月上旬播种5米宽苦草,每亩用草种1千克;空白带每30米2栽一兜芦苇或蒿草等挺水植物,并移栽约1.5米2的水花生和浮萍等浮水植物群落,用竹竿固定,防止漂移。清明前后,每亩投放鲜活螺蛳300~ 500千克。
|
||
(2)苗种来源与放养
|
||
该养殖模式仅需放养1次小龙虾亲本,可连续饲养3~5年,小龙虾在池中自繁、自育和自养。为防止小龙虾品种退化,饲养2年后可更换其他水域的雌雄亲虾。
|
||
①虾种放养:清塘后,从天然水域、养殖水体收购亲虾,要求颜色暗红或黑红色、有光泽、光滑无附着物;个体大,规格每千克20~40尾;四肢齐全、无损伤,体格健壮、活力强。每亩投放经挑选的亲虾20千克左右,雌雄比例为1.5∶1,让其在池塘自产虾苗。亲虾放养后适当投喂精饲料,让其恢复膘体,促进性腺发育。在气温15℃左右,将池水基本排干(低凹处存水),迫使小龙虾打洞穴居,期间保持池底低凹处有积水(保持地下水位稳定),池边铺放稻草作为隐蔽物和越冬保暖,让亲虾抱卵或抱仔在洞中过冬。翌年开春,放水激活穴居的亲虾。
|
||
②蟹种放养:2月放养蟹种,以长江亲蟹土池苗培育的蟹种为好,规格每千克100~200只,每亩放养量控制在400只以内。蟹种先放在占池塘1/10~1/5的暂养区内,至5月,水草生长茂盛后拆除围栏,让其进入大塘生长。
|
||
③其他苗种放养:在放养蟹种的同时,每亩搭配鲢、鳙鱼种30~50尾。6月中旬,每亩放养6~9厘米的鳜鱼种15~20尾。
|
||
(3)日常饲养管理
|
||
①投饵:气温回升到12℃时开始投喂幼虾饲料,植物性饵料有豆饼、麸皮和米糠等,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螺蚬肉、鱼粉。5月以后,选用含蛋白质30%左右的优质蟹饲料,每天傍晚投喂1次,采取定点和撒洒相结合的方法投喂,投喂量按估算在池虾、蟹重的5%~7%,灵活掌握。
|
||
②施肥:冬季池塘中每亩施经发酵的人畜粪肥200~300千克,培养天然饵料,供虾摄食和促进水草生长。
|
||
③调节水质:每周加换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左右,保持水位相对稳定;每月使用1次生物制剂(EM菌、光合细菌等)和底质改良剂。
|
||
④补充水草和螺蛳:根据蟹池水草和螺蛳密度,适时补充,保持水草覆盖率达60%左右。
|
||
⑤防病:所放苗种用3%~5%的食盐水浸浴5分钟,6~9月每月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每亩5~10千克。
|
||
⑥坚持巡塘:早晚各巡塘1次,检查摄食、活动、生长等情况,防止浮头,并检查进水过滤网,捞取残饵及腐败的水草以及有无野杂鱼。
|
||
⑦防敌害:防止水蛇、老鼠、鱼鸟等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一旦发现需及时捕杀。
|
||
(4)适时起捕销售
|
||
5~9月,用地笼张捕达到规格的小龙虾销售,捕大留小、均衡上市,后期捕捞要注意留足翌年的亲虾种;河蟹捕捞从“重阳”节前后开始,采取地笼张捕和晚间徒手捕捉相结合,捕获的成蟹用清水洗净后暂养。鳜和鲢、鳙采取拉网或干塘捕捞。
|
||
51 河蟹与小龙虾套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有哪些?
|
||
(1)存在的问题
|
||
①清塘不彻底:有些养殖户对清塘不重视,认为面积大,费用高,清不清塘无所渭,有的塘口几年不清。有的养殖户即使清塘了,往往是用药量不足或泼洒不到位,造成清塘效果差,野杂鱼太多,与主养品种争饵料、争溶氧,发病率也高。
|
||
②水草、螺蛳不足:有些养殖户的塘口水草稀少,有的水草面积只占水面的10%不到。有的养殖户栽种水草时间较迟,由于气温升高,水草还没生根就被小龙虾、蟹破坏而无法生长,投放螺蛳数量不足,时间太迟。
|
||
③苗种放养数量掌握不住:有的养殖户在养殖塘中间用网围起来培育扣蟹,拆除网围后扣蟹放养量无法估算。有的养殖户滥放,每亩放扣蟹数量高达3000~5000只,造成上市规格太小、发病率高、经济效益低等现象。
|
||
④滥用药物:少数养殖户对虾、蟹病害诊断不能做到及时、准确,根本就没有对症下药,而是一旦虾、蟹生病后盲目用药,如治不好病还加大用药量,往往造成养殖塘水质变坏,养殖品种产生抗药性。
|
||
(2)解决方法
|
||
①彻底清塘:河蟹与小龙虾套养的池塘,在放种前一般每亩用150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死野杂鱼和病原体,结合冬季干塘进行冻塘、晒塘。如果是老塘口,还要清淤、修整。
|
||
②种草投螺:3月在蟹、虾池内移栽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为池塘水面的60%左右。同时,注重水草的养护,高温季节及时割除伊乐藻上端易腐烂的部分,补充些消过毒的水花生。螺蛳既可净化水质,又可作为虾、蟹的优良动物性饵料,每亩投放量450~500千克,可分两次投放,清明节前300千克,7月200千克,避免一次性投放造成水质清瘦,青苔繁生。
|
||
③按要求放养苗种:蟹种以自己培育或从本地购买,能适应环境,生长快,成活率高。放养量不能过高,一般每亩水面放养扣蟹规格为400只左右,放养时间3月底结束。小龙虾种放养,可将上年养殖的成虾作为亲虾进行留塘养殖,让其自然繁殖小虾苗,一般每亩水面留亲虾10~15千克;或放养自繁的虾种,放养时间4~5月,规格200~300尾/千克,每亩水面放3000~4000尾。
|
||
④预防疾病:一是放养健康、优质的种苗,放养前进行检测和药物消毒;二是控制合理的放种密度,克服滥放;三是提早投喂精饲料,提高虾、蟹的抗病力;四是及时捕捞上市,减少存塘量;五是定期使用氯制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同时,定期泼洒生石灰或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好水质;六是在疾病高发期之前,适当投喂加有抗生素的药饵,提高小龙虾、河蟹体自身的免疫力。
|
||
52 如何在蟹池中套养南美白对虾?
|
||
(1)池塘条件与配套设施
|
||
蟹池四周开挖环沟,沟宽5米、深0.5米,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0%左右。水源水质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NY 5361标准,池塘一端设进水口,另一端为出水口,用直径为160毫米的PVC管安装,管口用40目筛绢(后期用窗纱网)制作网袋笼,防止进水时野杂鱼进入和出水时虾、蟹逃逸。池塘配套微孔管增氧设施,间隔20米架设1条微孔增氧管道。同时,配备抽水机泵、管理小船、捕虾地笼、看管房和物联网及监控设施。
|
||
(2)苗种放养前的准备
|
||
①防逃设施:池埂防逃墙用钙塑板围栏,竹、木桩固定,高70厘米,其中埋入土下20厘米;离池埂0.5米左右用密眼网做防逃网,埋入土下30厘米、土上70~90厘米,上网口加缝25厘米高的光滑塑料膜。
|
||
②清塘消毒:池塘开挖结束后,注水至满塘,泡塘15~30天,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化水后全池泼洒消毒,杀灭野杂鱼、小龙虾、青蛙等敌害生物,然后将水排干开始晒塘20天左右。加水时再用茶籽饼25千克/亩,可起到再次消毒和提高池水肥度的作用,放苗前用少量虾、蟹种试水后即可。
|
||
③栽种水草:池塘消毒1周后,经过滤注水至田面水深20厘米左右,环沟外侧用高1米的密眼网将田面围拦起来(作用是不让蟹种进入,在水草生长茂盛后的5月中旬拆去网围)。水草种植要多品种,浅水区以伊乐藻为主,呈点状分布,横、竖间距为1.5米,深水区以苦草和轮叶黑藻或黄丝草为主。
|
||
④投放螺蛳: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蛳250千克,让其自然繁殖,用于净化水质和提供优质天然动物蛋白饵料。
|
||
(3)苗种放养
|
||
①蟹种放养:蟹种规格在120~180只/千克,同一池塘蟹种规格必须一致。时间在春节后,选择晴好天气进行。蟹种下塘前,用0.1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消毒,放养量800只/亩。
|
||
②虾苗放养:在蟹种放养的同时,放养规格为2厘米左右的青虾幼虾1.5千克/亩;南美白对虾虾苗在5月放养,规格为3000尾/千克,放养量为8000尾/亩。
|
||
③鳜放养:5月底至6月初,套放5厘米以上的鳜鱼种15尾/亩。
|
||
(4)饲养管理
|
||
①适当肥水:春季要适当施肥,保持水质有一定的肥度,保证青虾有充足的天然饵料,促进水草生长,抑制青苔滋生。南美白对虾下池后,需定期使用氨基酸生物肥,每次每亩施用氨基酸肥水膏1千克,保证池塘水体的生物种群数量。
|
||
②合理投饵:水温在8~10℃时,选择晴天,用新鲜小杂鱼煮熟后拌少量小麦粉制成团块状多点投喂开食,每天17:00投喂1次,投喂量为蟹种体重的2%~3%。从5月开始,以全价颗粒饲料为主,每天投喂1~2次,日投喂量为在池蟹体重的3%~4%。6月以后,日投喂量从3%逐渐增加到8%。高温季节,为减少残饵污染,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2%~38%的颗粒饲料。从8月下旬,增加小杂鱼等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颗粒饲料的蛋白质含量提高到40%左右,日投量为8%~10%。南美白对虾主要吃河蟹的残剩饵料及蟹池中的天然饵料,不需投喂专门的虾饲料。
|
||
③水质调控:在水质调控上,主要采取加水、换水,使用生物制剂和适时增氧等措施,让虾、蟹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生长环境。水质指标要求达到:pH7.5~8.6,氨氮<0.1毫克/升,亚硝酸盐<0.05毫克/升,溶解氧>5毫克/升。透明度30~50厘米,春季30~35厘米,高温期为40~50厘米。
|
||
④水草管护:管护水草要与管水、管底质、管饵等同步进行,通过调水控草、调水护草、投足饵料少伤草,防止残饵坏水烂草。4~6月水草扩繁速度很快,6~9月根据水草生长情况,对密集的水草要及时进行疏割,每天要捞除被蟹夹断浮出水面的水草,便于池塘水体流动,保证高温不烂草,同时,保证河蟹和南美白对虾有足够的活动、觅食空间,充分利用天然饲料,降低饵料系数。
|
||
⑤病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外消与内服结合,杜绝违禁药品的使用。
|
||
(5)养殖产品的捕捞
|
||
青虾在5月初开始轮捕,南美白对虾在10月底前捕捞,捕捞工具为地笼,捕虾时将笼口提出水面,让河蟹爬出,虾留在笼内捕出。河蟹捕捞在10月前后,根据市场行情,也采用地笼捕捉为主,最后干塘将河蟹、青虾、鳜等全部起捕。
|
||
53 网围养蟹模式有哪些操作要点?
|
||
(1)网围区的选择
|
||
湖泊网围养蟹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湖泊开阔,水质良好,水流缓慢通畅;二是水位适宜,常年水位1~ 1.5米,水位落差小;三是湖底平坦,底质为黏土,硬泥,淤泥有机质少;四是水草茂密,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敌害生物少;五是不影响蓄水、排洪、船只航行,环境安静,交通便利。
|
||
(2)网围建造
|
||
用网目为1~1.2厘米的聚乙烯网片做围网,用毛竹做桩。围绕圈定的养殖区打桩、挂网,每1~1.5米1个桩,网的底部用石笼和地锚固定,使网脚与底泥紧贴,并沉入底泥内,网的上部高出水面1~1.5米,顶部再装0.5~0.7米向内倾斜的倒网,以防止蟹从网上爬出。一般网围面积为30亩左右为宜,最大不超过100亩,通常在养殖区外再建一道网围区,以确保安全。也有以竹箔代替网片形成箔网,竹箔每根竹片插入泥中比较坚实,不易被河蟹咬断,淤泥较厚的湖泊,抗倒伏效果好,但使用年限短,制作费工时。而网围制作方便,但抗倒伏差。
|
||
(3)种植水草,保护水草资源
|
||
湖泊和网围内水草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河蟹的数量、规格和品质,而且关系到网围养蟹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为保护湖泊的水草资源,一方面务必保护好围网外的水草,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在网围内种植水草。其方法是用网片将网围一分为二,先用一半水面放养蟹种,另一半水面种植水草。目前生产上大多种植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和苦草。水草的栽培方法同池塘养蟹。待水草长成后,将水草的一端用湿泥包裹成团,抛入另一半未放养蟹种的网围内,待其长至50厘米左右,撤去分隔网片,使河蟹进入水草区即可。
|
||
(4)蟹种放养
|
||
长江流域饲养成蟹,必须选购长江水系蟹种,避免“辽蟹”“瓯蟹”。避免购买性成熟的蟹种,购买时注意蟹种质量。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壳较薄,脐较薄,紧贴身体。蟹种购来后,用万分之一的新洁尔灭或30克/升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以防治病害的发生,提高成活率。有条件的最好用当地的蟹苗自己培育蟹种,蟹种以3月水温在10℃左右放养最好。此时气温低,运输成活率高,放养规格为80~200只/千克的越冬蟹种。通常每亩水面放养200~400只蟹种,网围养蟹一般都采用鱼蟹混养,鱼种放养仍按常规进行,但放养结构上应减少一部分草食性鱼类,增放一部分鲫和鲢、鳙,以缓解鱼蟹的食饵竞争。
|
||
(5)加强饲养管理
|
||
①增投饵料:围网养蟹仅仅依靠天然饲料不能满足河蟹的生长发育需要,因而应注意饲料的补充,对养殖区域内的水草、螺类等进行适当保护,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掠夺式利用。投喂的小鱼虾、螺蚌肉、动物下脚料、谷类和饼类等要新鲜,严禁腐败变质。要根据水温、天气、天然饵料的多少及河蟹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投饲量,一般日投喂量为河蟹总重的3%~5%。应多点投喂,以保证都能吃到饲料。
|
||
②移栽水草:水草不仅是河蟹的优质饵料,而且还给河蟹蜕壳提供隐蔽环境,并具有改善水质的作用,因而水草对河蟹养殖必不可少。若养殖区域内水草较少,应注意移栽,水草面积可占水域面积的20%~30%。
|
||
③注意水质管理:围网养蟹的水质管理,主要是注意清除污物、腐烂的水草等,并要注意禁止排放污水,禁止在水中沤麻。平时要注意清扫围网,防止网眼堵塞,影响水体交换。另外,由于围网养殖在浅水区进行,有时会出现水草过于旺盛、密集,影响水体交换的现象,此时应注意清除过多的水草。若清除难度较大,可每隔20~30米开设一条宽2米左右的通道,以保证水体交换畅通。
|
||
④加强病害防治:夏季高温季节,蟹易得病,每15~20天可在蟹较集中的区域泼洒生石灰15~20克/米3防病。平时注意观察,发现疾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
||
⑤严防逃逸:围网设置一定要牢固,一般应采用双层围网,每隔3~5米用木桩固定牢固,底部用直径15厘米的石笼踩入淤泥,上部要加盖网或30~40厘米的塑料薄膜,以防河蟹逃出。养殖季节注意检查,看网有无破损,木桩是否牢固,石笼是否移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暴风雨过后及养殖的后期,要特别当心,多注意检查,严防河蟹逃逸。
|
||
(6)适时捕捞
|
||
湖泊网围养蟹,由于环境条件优越,生长比池塘快,性成熟也比池塘早,因此其生殖洄游开始也早,在长江中下游,一般9月中旬全部变成绿蟹。因此,通常在9月下旬开始捕捞,捕捞工具主要有蟹簖、人工蟹穴、地笼网和丝网等,捕出后的成蟹应放入暂养池暂养1~2个月后再行销售。
|
||
54 如何进行草荡养蟹?
|
||
(1)选好养殖水域
|
||
要求草荡的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水位稳定,能排能灌,水生植物和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水生植物覆盖湖面的1/2以上。凡过水草荡、排洪通道,一般不宜选用。
|
||
(2)防逃设施
|
||
草荡养蟹均为鱼蟹混养类型,通常仅在湖泊进、出水口用竹箔拦截,安装方法同箔围、网围养蟹。在有船只通行的地点需安装箔门,以利船只进出,在草荡四周一般不设防逃设备。
|
||
(3)蟹种放养
|
||
草荡养蟹以放养1龄蟹种为主,也可套养Ⅲ期仔蟹。由于草荡的生态条件好,蟹种生长快,因此蟹种的放养规格比池塘小,而且放养量不宜过多,通常放养每千克200~400只的1龄蟹种0.8~1.2千克/亩。套养Ⅲ期仔蟹,每亩套养0.1千克。放养密度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蟹种规格和管理水平而有所增减。放养时,可将蟹种装在船上,边行船、边放养,使其均匀分布于草荡内,放养季节同网围养蟹。此外,草荡内务必控制草食性鱼类的放养量,以保护荡内的水草资源。放养时最好先将草鱼种用网围起来,投喂草类和人工饵料,待7月以后,水草茂盛时再放入荡内。
|
||
(4)饲养管理
|
||
饲养管理与网围养蟹基本相似。此外,应加强草荡内的水位管理,春季草荡水位较浅,应及时灌注一部分新水,使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6~8月汛期和台风季节,要加强巡视,做好防涝、防逃工作。同时,应加强渔政管理,严禁入荡捞水草、放鸭子、捕鱼捉蟹,以保护生产者的权益。
|
||
(5)成蟹捕捞
|
||
同网围养蟹。
|
||
55 如何进行芦苇滩地养蟹?
|
||
(1)基础设施建设
|
||
在芦苇滩四周开挖环沟河,河面宽8~12米,水深1~1.5米,环沟河外侧形成围堤,内侧即为芦荡,在芦荡对角线处开挖中心河,河面宽5~8米,水深1米,向出水口倾斜。出水口建一水闸,可做排涝和排水用。在出水口内侧水面设一开阔区,面积为芦荡总面积的1%~3%,水深1.5米,开阔区平时作为投饵区,排水时作为集鱼、集蟹处。在水闸内投入正反兜底箔,供进、排水时阻拦鱼蟹和捕捞用。如芦荡内芦苇很密,可在芦滩上沿中心河开挖若干辐射小沟,沟宽0.5米、深0.2米,以利鱼蟹进出芦滩。
|
||
(2)防逃
|
||
由于面积大,无法设置防逃设备,平时芦荡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态条件,通常河蟹是很少逃逸的。到9月生殖洄游开始,河蟹就四处爬动,翻堤越闸,因此在9月,根据河蟹生殖蜕壳时间,在堤上开设一条“焦土带”。方法是在围堤内侧将周围野草割去,晒干后用火烧掉,形成一条宽1~2米的焦土带,利用河蟹忌烟熏焦味的特点,可防止其逃逸,但此法有效期仅半个月左右。因此在河蟹长成绿蟹开始捕捞时,设焦土带的防逃措施需进行2次。
|
||
(3)放养
|
||
同草荡养蟹。
|
||
(4)饲养管理
|
||
可在开阔区水域投放水草、螺蚬、切碎的小杂鱼等饵料,有条件的也可投放一些人工饵料。平时用网簖、丝网、钩钓等捕鱼工具,捕捉凶猛鱼类和野杂鱼类,坚持常年作业。在汛期、台风季节,做好防汛、设张网放水时捕捞外,其捕蟹时间和捕捞方法同草荡养蟹。
|
||
56 河道河蟹人工放流养殖要注意哪些问题?
|
||
(1)河道选择
|
||
选择远离城市,附近没有工厂、没有“三废”排放的河道,要求河面开阔,水流平缓,河水清澈透底,水中水生动物、水草丰富。
|
||
(2)地笼网设置
|
||
根据河蟹生长规律,在初期用几道高60厘米、宽80厘米的地笼扎住两头,防止幼蟹逃跑;中期雨水季节,在河道缺口处拦网防逃;后期在下游设置地笼网,以捕获成蟹。
|
||
(3)蟹种的投放
|
||
蟹种选择,进入河道养殖的蟹种,必须选择种苗纯正、肢体完整、体色正常的豆蟹;放养时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放养密度,投放规格为600~1000只/千克的蟹种,密度为600~800只/亩。
|
||
(4)日常管理
|
||
做好河道的日常巡查工作,查看地笼网有无破损,清除网中杂物。特别是在雨水季节,注意防止河蟹在外河缺口处逃逸。
|
||
(5)回捕
|
||
根据河蟹生长、生活规律,到了养殖后期,当河蟹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开始成群结队顺流而下,此时在河道下游,用多道地笼网即可捕获。
|
||
57 稻田养蟹有哪些优点?
|
||
(1)有利于水稻生长、不减产,又提高品质、增效
|
||
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并大量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据测定,连续几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倍左右。这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在种植上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5%~17%。
|
||
(2)稻田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河蟹生长
|
||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在后期采用强化营养措施:在第4次蜕壳后,增投动物性饵料,使稻田中河蟹规格明显增大,雌蟹100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而且品质改善,稻田成蟹产量25~30千克/亩。
|
||
(3)稻蟹共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
||
每亩稻田可收稻谷400千克左右,收获成蟹25千克以上,可提高纯效益1000~1500元。
|
||
(4)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
||
稻田养蟹将种植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
||
58 稻田养蟹需要建设哪些基础设施?
|
||
(1)养殖稻田的基本条件
|
||
①水源、水质、水量:养殖水生动物首要条件是优质的水源,选择养殖稻田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周围无工业“三废”及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源,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1)标准。取水方便,水量要满足养殖需求,达到旱久不涸、雨水不漫。
|
||
②地势、土质、面积:养殖稻田要求地势平坦,用水通过动力提水,排水可在低位自动流出,崎岖不平的丘陵和山区,需处理因地势高低的渗漏问题。土质要肥沃,黏性土壤为最佳,矿质土壤、盐碱土和沙土容易渗水、漏水。面积原则上不限,每块面积5~10亩,最好集中连片,便于水产品销售、品牌创建和形成产业化。
|
||
③电力、交通、通信:要求达到供电、交通、通信方便,关系到养殖投入品和产品的运进、运出的畅通、便利,关系到人员和信息的来往和交流。尤其规模化养殖稻田区域,显得格外重要。还可将养殖稻田与乡村风景休闲、旅游、农家乐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
||
(2)养殖稻田的基础设施
|
||
①开挖蟹沟:蟹沟是稻田中增加有效水体和养殖蟹活动空间的重要设施,一般距田埂四周2~3米处挖成上口宽5~6米、底宽3~4米、深1~1.2米的环沟,小的田块另开挖“十”字形、大的田块可开成“目”字形或“井”字形的田间沟,一般每隔20米开1条横沟,每25米开1条竖沟,沟宽2~3米、深0.8米,达到沟沟相通、沟窝相连。
|
||
②加高、加固田埂:开挖蟹沟、蟹窝的土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目的是提高和保持稻田水位,有利于提高稻田养殖产量,并防止大雨、洪水冲塌,便于在上面建防逃设施,防止敌害生物和避免养殖蟹逃逸。养殖稻田田埂的高度,可根据稻田原有的地势、饲养目的、养殖种类而定。通常加高到0.6~1米,埂顶宽0.5米左右,加固时每层土都要夯实,做到不裂、不漏、不垮,在满水时不能崩塌,确保田埂的保水性能。
|
||
③开挖注、排水口:在稻田两端斜对角,开挖注、排水口,以利进、排水通畅。进、排水管由阀门控制,阀门边缘严密无漏洞。进、排水口设置不锈钢或铁质防逃网,避免进、排水时养殖蟹逃走。
|
||
(3)稻田养殖附属设施配套
|
||
①安装栏栅:在注、排水口安装栏栅,以防野杂鱼等敌害进入稻田和养殖蟹逃逸。栏栅可用不锈钢、塑料网布、竹篾等编成。栏栅安装高度要求高出田埂0.5~0.8米,下部要深埋泥中,做到坚固牢实,没有漏洞。
|
||
②建平水缺:其作用是使田间保持一定的水层,特别是暴雨季节,能使多余的积水溢出,确保田埂安全,防止养殖蟹逃逸。平水缺可与排水器结合起来做,一般靠在排水沟的田埂上。平水缺内、外侧都安装栏鱼栅。
|
||
③防逃设施:养殖河蟹的稻田,必须在田埂上搭建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一般用塑料薄板做材料,在田埂上方距离田埂斜面1米的外沿稻田四周挖约0.2米深的沟,将塑料薄板埋入沟中,保证塑料薄板露出田埂面0.5米左右,塑料薄板每隔1米用竹、木棍或塑料细管支撑固定,防逃塑料薄板在四角做弧形,防止养殖动物沿夹角爬出逃逸。
|
||
④防鸟装置:喜鹊、白鹭等鸟类不仅喜欢摄食稻田养殖的水生动物,而且还会传播疫病。因此,在稻田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时,要考虑安装防鸟装置。一般在稻田四周田埂上用2.5米高的水泥桩柱,埋入土中0.5米左右,并拉上粗铁丝,稻田上空拉细塑料线,间隔0.5米左右1条,这样既能防鸟又不伤害鸟,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有条件的在稻田上空覆盖防鸟网,将鸟类拒之网外。
|
||
⑤其他配套:稻田养殖还必须配备抽水机、泵,必要的增氧设施,准备养殖用小船、网箱、工具等,建造看管用房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
||
59 稻田养蟹的关键技术措施有哪些?
|
||
(1)清田消毒
|
||
田块整修结束后,每亩用生石灰30~35千克,加水搅拌后,立即全田均匀泼洒,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如为盐碱地田块,则应改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漂白粉3~5千克,加水稀释搅拌后,立即全田均匀泼洒。
|
||
(2)施基肥
|
||
在稻田移栽秧苗前10~15天,进水泡田。进水前每亩放130~150千克腐熟的农家肥和10千克过磷酸钙做基肥;进水后整田耙地,将基肥翻压在田泥中,最好分布在离地表面5~ 8厘米。
|
||
(3)秧苗栽插
|
||
宜选用耐肥力强、茎秆坚硬、不易倒伏、病虫害少、产量高且稻谷成熟期与河蟹收获期一致的水稻品种。秧苗先在秧畦中育成大苗后再移栽到大田中,移栽前2~3天,要对秧苗普施1次高效农药。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的栽插方法。常规插秧30厘米一垄,两垄60厘米。大垄双行,两垄分别间隔20厘米和40厘米,两垄间隔也是60厘米。为弥补边沟占地减少的垄数和穴数,在距边沟1.2米内,40厘米中间加1行,20厘米垄边行插双穴,一般每亩插约2万穴,每穴3~5株。并注意适当增加田埂内侧、蟹沟两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
|
||
(4)暂养池移栽水草
|
||
暂养池提前注水,在插秧之前1~2个月先移栽水草,通常以栽种伊乐藻为佳,以利于蟹种的栖息、隐蔽、生长和蜕壳。暂养池早栽草,是提高蟹种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
||
(5)蟹种放养
|
||
通常放养规格为150只/千克的蟹种500~600只/亩,蟹种先在稻田暂养池内暂养(暂养池蟹种密度不超过3000只/亩),强化饲养管理,待秧苗栽插成活后再加深田水,让蟹进入稻田生长。
|
||
(6)水稻栽培管理
|
||
①水浆管理:养蟹稻田,田面需经常保持3~5厘米深的水,不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烤田。如确需烤田时,只能将水位下降至田面无水,也可采用分次进行轻烤田,以防止水体过小而影响河蟹生长。
|
||
②病害防治:养蟹稻田,水稻病害较少,一般不需用药,如确需施用,对症下药。用药方法要采用喷施,尽量减少农药散落地表水面。施药前,应降低水位,使蟹进入蟹沟内,施药后应换水,以降低田间水体农药的浓度,分批隔日喷施,以减少农药对河蟹的危害。
|
||
(7)饲养管理
|
||
稻田养蟹的投喂方法可参照池塘养蟹,但在7~9月,投喂动物性饵料(小杂鱼、螺蚬、河蚌肉等)要比池塘养蟹多,并在稻田中放养小浮萍,适当投放一些南瓜、小麦、黄豆等植物性饵料。
|
||
稻田在高温季节,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每2~3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20厘米左右。
|
||
日常管理采用“六查、六勤”,即查河蟹活动是否正常,勤巡塘;查河蟹是否缺氧,勤做清洁卫生工作,改善水质;查蟹是否有敌害生物,勤清除敌害;查是否有软壳蟹,勤保护软壳蟹;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蟹病;查防逃设施,勤维修保养。
|
||
(8)捕捞
|
||
稻田养蟹应在水稻收割前捕出,可采取放水时用蟹笼捕捉,也可在夜间放干沟内田水,用灯光在沟、溜中诱捕。捕捉后立即注水,如此反复捕捉2~3个夜晚,即可捕净。捕出的河蟹,应在暂养池暂养1~2个月,然后销售。
|
||
六、河蟹养殖生态环境的营造
|
||
60 成蟹健康养殖对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
||
(1)位置
|
||
交通方便,环境安静,背风向阳。
|
||
(2)水源水质
|
||
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排灌方便。
|
||
(3)面积
|
||
面积一般以10~50亩为宜。面积过小,水质不易稳定;过大管理不便。
|
||
(4)深度
|
||
池深1.5米,水深1~1.2米。
|
||
(5)池坡
|
||
池塘坡度1∶3,可大大减少河蟹穴居的数量。
|
||
(6)池形
|
||
池塘东西长、南北狭的长方形,长宽比为5∶3。
|
||
(7)土质
|
||
池埂较宽,土质紧密,以壤土为好。池塘不漏水,池底淤泥不超过5厘米。
|
||
61 成蟹养殖防逃设施有哪些材料?怎样设置?
|
||
(1)水泥砖墙
|
||
池塘四周,离水边1米用砖砌墙,墙基宽25厘米、深12厘米、墙高1米,墙顶做成向内的出檐15厘米。墙四角砌成圆弧形,内墙用水泥粉面,外侧用水泥沟缝。此法具有坚固耐用、防逃效果好、使用年限长等优点。
|
||
(2)玻璃钢、钙塑板围栏
|
||
在池埂上用高1米的玻璃钢、钙塑板埋入土中20厘米压实,用打了螺眼的钢条或木柱做桩,将板打孔固定在桩上。此法具质轻、运输安装方便、造价低、防逃效果好等优点。一般使用年限为3~4年。
|
||
(3)聚乙烯网片围栏
|
||
用3×3聚乙烯网片,网高1米,埋入土中20厘米,出土部分50厘米,另30厘米做成向内的出檐。用1米长树桩固定网片,如不做出檐,可在网片下端缝上宽50厘米的塑料薄膜。此法造价低,装置方便,易修补更换。
|
||
(4)双层聚乙烯薄膜围栏
|
||
在蟹池外围开沟,将薄膜下端埋入土中,出土部分用竹片固定,上端向内倾斜60°的角。此法造价低,不抗大风,需及时维修更换。
|
||
62 蟹池使用微孔管底层增氧有哪些优点?
|
||
(1)水体溶氧在河蟹养殖中的重要性
|
||
养殖水体环境中溶氧量高低,是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高溶氧的水体中,河蟹及其套养的其他品种摄食旺盛,成活率高,饵料系数低,发病少,生长快;低溶氧致使养殖对象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抵抗力差,饲料消耗高。溶氧除供养殖对象呼吸外,还通过对池塘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促进池水中的物质循环。有毒的生物代谢产物——氨,很快被浮游植物作为营养盐吸收掉,有毒的亚硝酸盐很快被转化成无毒的硝酸盐,不会积累到致毒的程度。相反,在低溶氧或缺氧的情况下,水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受到破坏,氨的转化陷入停顿,这种有毒物在池水中积累起来,形成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甚至,还有可能产生对养殖对象危害更大的硫化氢。
|
||
(2)微孔曝气底层增氧的主要优点
|
||
①增氧效率高:由于从微孔管内产生的气泡小、密,上浮流速低,与水接触时间长,因而氧的传导效率极高。
|
||
②促进池塘生态良性循环:微孔管道增氧是从池底增氧,因而有效地防止了池底厌氧层的产生,水底微生物的分解物迅速得以转化。
|
||
③节能:微孔管道增氧设施每亩配置的动力仅为传统增氧机的1/3,因而节能效果显著。
|
||
④减少病害:由于养殖水体环境改善,因而由水质不良引起的疾病大大减少。
|
||
⑤安全:微孔管道增氧主机在岸上工作,因而不易漏电;不会对人和鱼、虾、蟹产生潜在的危害,同时也不会给水体带来噪音,对鱼、虾、蟹产生惊扰。
|
||
63 怎样在蟹池中安装微孔管底层增氧设施?
|
||
(1)微孔曝气增氧设备的设计方案
|
||
七、河蟹饲料与投喂技术
|
||
78 成蟹养殖的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有哪些?
|
||
(1)天然饵料
|
||
主要有浮游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等。
|
||
①浮游动物饵料: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是河蟹大眼幼体阶段的好饵料。
|
||
②水生植物饵料:水生植物种类很多,如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浮萍、芜萍、水花生和水浮莲等,是河蟹主要植物性饵料。
|
||
③底栖生物饵料:如螺、蚬、河蚌等,是河蟹上乘的饵料。
|
||
④陆生植物饵料:陆生植物如南瓜、各种蔬菜、西瓜皮等。
|
||
(2)人工饲料
|
||
包括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等。
|
||
①植物性饲料:包括黄豆、豆饼和花生饼等,是河蟹主要植物蛋白饲料;小麦、玉米、米糠和麸皮等,是河蟹主要能量饲料。
|
||
②动物性饲料:包括鱼粉、蚕蛹、小杂鱼、畜禽内脏、蝇蛆、蚯蚓和福寿螺等,是河蟹最好的动物蛋白饲料。
|
||
③人工配合饲料:根据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及季节变化,将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以及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科学配合制成颗粒状的饲料。
|
||
79 河蟹对饲料有哪些营养需求?
|
||
(1)对蛋白质的需求
|
||
蛋白质是饲料中最主要的成分,是供给新细胞的产生与弥补旧细胞的主要原料,吸收后构成蟹体的各种组织。日常生活所需的能量,可来自于食物中的脂肪、糖类和蛋白质,但是没有足够的蛋白质,河蟹就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生长。蛋白质缺乏会引起河蟹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过程的严重障碍,从而使河蟹生长停滞,严重的甚至导致河蟹死亡。因此河蟹养殖中,6月前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5%左右的饲料,以促进河蟹快速生长;高温季节改投30%左右的蛋白饲料,以保证河蟹安全度夏;9月改投高蛋白饲料,让其增重育肥。
|
||
(2)对糖类的需求
|
||
糖类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给热量。当体内有糖存在时,首先利用糖原供应能量,节省蛋白质的消耗。因此,河蟹配合饲料应适当添加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原料,如小麦、玉米等。
|
||
(3)对脂肪的需求
|
||
脂肪是供应热能的最好来源,在饲料中合理添加类脂质,也是提高河蟹成活率和增加体重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河蟹后期增重育肥阶段,通过提高饲料中豆粕、蚕蛹等高脂肪含量物质的添加量来增加河蟹体重。研究表明,河蟹配合饲料中脂肪含量保持6%为宜。
|
||
(4)对无机盐的需求
|
||
无机盐又称矿物质,是构成蟹体甲壳的重要成分,也是蟹体内各种酶和激素的催化剂,还有调节渗透压平衡作用。其中,磷和钙对河蟹尤为重要,它们的外骨骼以含有大量钙质的甲壳质所形成。每次蜕壳,可能有大量矿物质丧失,一般来说,蟹体对水体中的钙质吸收较快,肠道对饲料中的磷质吸收较快,在配合饲料中,无机盐添加量为2%较适宜。
|
||
(5)对维生素的需求
|
||
维生素在人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有机化合物,它具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如果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甚至会引起死亡。
|
||
80 如何掌握河蟹对饲料营养的均衡供给?
|
||
(1)了解河蟹的食谱
|
||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食谱比较广,多种动物性、植物性饲料及人工配合饲料均可摄食,但尤喜食动物性饲料。在规模化人工养殖条件下,应多途径、因地制宜地解决河蟹的饲料。可用于投喂河蟹的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小虾、螺蚌肉、各种动物加工厂的下脚料,以及人工培养的鲜活饵料生物,如蝇蛆、蚯蚓、水蚯蚓和摇蚊幼虫等。但要注意动物饲料的质量,不能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河蟹可食的植物性饲料有豆粕、豆渣、菜籽饼、玉米、小麦、麸皮、马铃薯、甘薯、南瓜、西瓜皮、各种蔬菜、陆草和水草等。
|
||
(2)人工配合饲料与加工要求
|
||
人工配合饲料是根据河蟹的营养需求,将若干种动物性、植物性饲料按一定的搭配比例混合的饲料,其中,再适当添加维生素、矿物质,有的还加入一定的微量元素。一般加工成颗粒状再投喂,颗粒的大小应与河蟹的发育阶段、个体大小相适应。配合饲料中重金属等的含量,应符合国家制定的《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要求,投喂配合颗粒饲料,虽然成本可能会高一些,但对水体污染小,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水域环境,对河蟹的生长有利。河蟹虽然喜食各种动物性、植物性以及配合饲料,但在池塘较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如投喂变质的饲料,不仅污染水体,还会导致河蟹生病。当前市场上供应的河蟹饲料的营养成分,应符合河蟹生长发育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其加工工艺应符合河蟹的适口性。河蟹喜欢摄食动物性饲料,但大量使用动物性饲料的成本高,如果主要投喂植物性饲料,又会影响河蟹的正常生长。在养殖实践中,为使河蟹正常生长,又尽可能地降低饲料成本,河蟹饵料中既要保持一定的动物性成分,又要注意搭配适量的植物性饲料,并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的季节有所侧重。根据一些河蟹生产单位及河蟹养殖户的做法,河蟹饲料中一般动物性饲料可占30%~40%,植物性饲料占60%~70%。其植物性饲料中,各种草类占60%以上,谷物类饲料占40%以下。
|
||
(3)饲料的均衡供给
|
||
6月中旬前在开食的3~5月,河蟹尚小,摄食能力较低,要以投喂动物性饲料为主,以提高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促进幼蟹生长,动、植物性饲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草、陆草丰富,水温高,河蟹摄食量大,应以青饲料为主,动、植物性饲料比为45∶55,这一阶段中螺蛳繁殖快,数量多,可以补充投放螺蛳,每次投放活螺蛳50千克/亩;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河蟹需要积累营养,则应适当增加投喂动物性饲料,并增喂甘薯、玉米等以提高饲料中的糖分,使河蟹转肥,体重迅速增长,动、植物性饲料比为65∶35。
|
||
81 怎样采捕丝蚯蚓喂蟹?
|
||
(1)丝蚯蚓的采捕
|
||
①分布:丝蚯蚓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在污水沟、排污口及码头附近数量特别多,每平方米可达0.45千克。
|
||
②捕捞工具:捕捞丝蚯蚓的主要工具是长柄抄网,它由网身、网框和捞柄三部分组成。网身长1米左右,呈长袋状,用24目密眼聚乙烯布裁缝而成,网口为梯形,两腰长40厘米左右,上底和下底分别为15和30厘米。网架框由直径8~10毫米的钢筋或硬竹制成,在框架的1/3处设横档,便于固定捞柄。捞柄是直径4~5厘米、长2米的竹竿或木棍。
|
||
③捕捞方法:首先选择适宜捕捞的场所,一般要求底部平坦,少砖石,流速缓慢,水深10~80厘米的地方捕捞。作业时,人站在水中用抄网慢慢捞取表层浮土、待网袋里的浮土捞到一定数量时,提起网袋,一手握捞柄基部,一手抓住网袋末端,在水中来回拉动,洗净袋内淤泥,然后将丝蚯蚓倒出。
|
||
(2)丝蚯蚓的运输
|
||
①带水运输:把淘净淤泥的丝蚯蚓装入木桶或其他容器中,加水10厘米(一般直径50厘米的木桶可装载丝蚯蚓20千克)。
|
||
②不带水运输:利用丝蚯蚓在皮肤湿润时能进行皮肤呼吸的生理特点,把丝蚯蚓装入鳗苗箱中进行运输。运输时每筐鳗苗箱装放丝蚯蚓3~4千克,3~4筐叠起为一套,用绳扎牢。
|
||
③尼龙袋充氧运输:适用于长途运输,一般每只尼龙袋装丝蚯蚓4千克,保温在10℃以下,运输延续15小时没有死亡。无论哪种方法,当气温上升到25℃以上时,都要减少装载量或者用冷藏车降温运输。
|
||
为了提高丝蚯蚓的运输成活率,应注意:一是丝蚯蚓在采捕结束后应立即起运,缩短途中时间;二是严格控制盛放丝蚯蚓的密度,箱内不要装满,保持一定的空隙;三是不带水运输时,为了保持箱内的空气流通,最下面一筐鳗苗箱不装(留空);四是用冷藏车降温运输时,温度最好保持在15℃以下。
|
||
(3)暂养丝蚯蚓
|
||
①丝蚯蚓对环境的要求:丝蚯蚓暂养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捕捞的丝蚯蚓虽然经过淘洗,但仍粘有污泥杂质,丝蚯蚓体内也有污物排出,通过暂养,可以清除污物;二是收集储备,作为翌日投喂活饵料来源。
|
||
②暂养方式:一般用流水暂养。一种是方形暂养池,混凝土砌成,规格长、宽、高为3米×1.2米×0.5米,蓄水20~30厘米,暂养50千克,可保持存活7天以上。另一种是浅盆式暂养池,混凝土制成长方形,面积10~20米2,壁高20厘米,池底朝一方稍倾斜,进水口一方用长3~6米小铁管,在铁管上隔20厘米打2个小孔,喷水缓流,水从排水口溢出(挡水砖高6~8厘米,以防丝蚯蚓随水冲去)。这样的池暂养丝蚯蚓100多千克,能保持成活半个月以上。
|
||
③丝蚯蚓暂养的管理:丝蚯蚓在放入暂养池前,先用砖把暂养池隔成1米宽的长条,丝蚯蚓放入暂养池数小时后,再排干池水,把附在污物上面的丝蚯蚓取出,清除底部的尸体和污物。然后重新放水,一般隔天清理1次,清理2~3次后,丝蚯蚓基本洁净。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分离丝蚯蚓和污物,一般可用强光照射分离(丝蚯蚓向下分离)、黑暗分离(丝蚯蚓向上分离)和温热分离(丝蚯蚓在低温时向上分离)等三种方法。
|
||
82 为什么说河蟹养殖宜多种饲用南瓜?
|
||
(1)瓜地准备
|
||
利用蟹池堆圩、边隙地或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条件较好的疏松土壤,冬、春季深翻晒垡。同时,每亩用粪肥1000~2000千克、腐熟饼肥100千克、过磷酸钙150千克作基肥,也可结合蟹池冬、春季清淤,将池中的肥泥掺合在土壤中,可减少基肥用量。
|
||
(2)播种与育苗
|
||
一般3月中、下旬用温棚育苗,4月上旬定植,也可在4月中、下旬直播。播种前先将种子晒干,然后用55℃温水浸种,并不断搅拌,待冷却至30℃时再浸种4小时,然后在30℃下催芽36小时,将催出芽的种子播在营养钵内,撒薄土以不见籽粒为度,最后覆盖薄膜,四周压平,待苗齐后架拱棚。苗期注意温度管理和通风换气,定植前7天进行炼苗。
|
||
(3)定植移栽
|
||
定植前每亩再施15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土肥拌匀后即可定植。当幼苗长至2~3片真叶、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选择晴天及时移栽,移栽后浇透水。直播或移栽穴与穴间隔2~2.5米,每穴4~6株,折合每亩1500株左右。
|
||
(4)田间管理
|
||
定植移栽后,中耕松土除草1~2次。待伸蔓后及时整枝、压蔓。坐瓜以第二或第三雌花为宜,在前—天将要开放的、呈黄色雌花的花冠套袋,用雄花花粉及时授粉,授粉后再将雌花花冠套袋。在膨瓜中后期,用青草、瓜叶遮盖南瓜,以防阳光灼伤嫩瓜,夏季高温时早晚勤浇水。当瓜长至碗口大时,每株留1~2个瓜,将主枝切除即可。生长期间视长势情况,可少量施1~ 2次三元复合肥。
|
||
(5)采摘利用
|
||
平时整理时可直接用嫩茎蔓叶喂蟹。南瓜在花后45天左右即可采摘。采摘的南瓜用刀切成小片或用专用刨刀刨成瓜丝直接撒入蟹池,一般每天投喂1次或隔天投喂1次,投喂量按鲜瓜重计,约占在池蟹体重的5%左右。大量采摘的南瓜,可存放于通风干燥处贮藏。
|
||
83 成蟹池如何做到合理投饵?
|
||
(1)“四定”原则
|
||
①定质:饵料要求新鲜、适口,蟹喜食,营养价值高。植物性饵料要求无根、无泥、无黄叶,动物性饵料要新鲜。不投腐烂变质饵料和粉状饲料,应投小块状饲料,配合饲料必须轧制成颗粒状,在水中能成型6小时。投喂饵料切忌固定一种,应经常更换。
|
||
②定量:以天然饵料和商品饵料混合投喂,具体投喂量见表7-1。
|
||
表7-1 成蟹池商品饵料分配百分比
|
||
③定时:河蟹白天常隐蔽在阴暗地方,黄昏、夜间才出来觅食,因此投喂时间应选择在傍晚。水温10℃左右,每周投喂2次;水温15℃左右,每隔1天投喂1次;水温20℃以上,每天投喂1次。
|
||
④定位:饵料应投在投饵区内,刚开始时大部分投在岸边浅水处,投饵面应尽量扩大到整条池坡。
|
||
(2)“四看”原则
|
||
①看季节:2~3月天气较冷,河蟹摄食量少,可用少量鲜活饵料开食;清明以后,水温逐步升高,可投喂商品饲料,并增投嫩水草和陆草、菜叶等;小满到白露,河蟹摄食量大,可大量投喂植物性饵料,搭配少量动物性饵料;白露以后,河蟹逐步趋于性成熟,应加大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以利体内脂肪的积累和性腺发育。
|
||
②看水质:水质清新,可大量投饵;水质肥,浮游植物数量多,应控制投饵数量。
|
||
③看天气:晴天水温高,应多投;阴天、雨天,气压低,应少投。
|
||
④看河蟹吃食情况:每天早、晚巡塘,检查其吃食情况。如投饵后食场上的饵料很快吃完,可适当增加投饵量,反之则少投。
|
||
84 河蟹的配合饲料与投喂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
||
(1)河蟹配合饲料主要原料组成
|
||
鱼粉、豆粕、谷朊粉、酶制剂、酵母粉、限制性氨基酸、多种稳定型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磷酸二氢钙、蜕壳素、大蒜素、甜菜碱、肉碱、抗氧宝和防霉剂等。
|
||
(2)配合饲料的产品特点
|
||
科学配方,选料精良,氨基酸矿物质平衡合理,满足河蟹各阶段生长的营养需要;能有效促进蟹的生长,使蜕壳正常,商品率高;生产工艺先进,颗粒成型好,水中稳定性佳,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
|
||
(3)配合饲料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
||
见表7-2。
|
||
表7-2 配合饲料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表(%)
|
||
(4)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
①选用种纯质优的蟹种放养,规格整齐,密度合理。
|
||
②一般日投喂两次,早晚各一次,早上为30%,晚上为70%。
|
||
③调控好水质,结合使用水质改良剂,经常补加无污染新水,每次20~30厘米,中后期水体透明度保持在40~50厘米;适时适量用生石灰进行泼洒,适时增氧,保证足够的溶氧。
|
||
④发现蟹病要及时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切勿滥用药。
|
||
⑤种好水草。
|
||
⑥将饲料置于通风、干燥、避光处保存,保质期45天;开封后尽快用完或扎紧袋口,以防受潮,污染和变质。
|
||
八、河蟹养殖中的管理技术
|
||
85 为什么说河蟹每一次蜕壳就是过一次生命难关?
|
||
(1)检查河蟹体色
|
||
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
||
(2)看河蟹规格大小
|
||
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1倍。在巡塘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
|
||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
|
||
如发现有空壳,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
|
||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
|
||
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
||
86 河蟹在蜕壳期间应注意哪些问题?
|
||
(1)投喂高质量的饵料
|
||
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
||
(2)保持水位稳定
|
||
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要加水或换水。
|
||
(3)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开
|
||
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
||
(4)积极预防疾病
|
||
池塘养蟹一般密度较高,因此容易滋生疾病,一旦生病,就不能顺利蜕壳,应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一是及时捞取残渣剩饵,保持池塘清洁;二是不投霉变饲料;三是发现死蟹及时掩埋,切断传染途径。
|
||
87 常见水化因子对河蟹养殖有什么影响?怎样调节?
|
||
(1)酸碱度(pH)
|
||
引起水体pH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残骸、排泄物等的分解。当pH<5时,会造成河蟹酸中毒,中毒后的河蟹表现为极度不安、上岸、呼吸急促、鳃部充血、黏液增多,最后窒息死亡;当pH>9时,对河蟹有强烈的腐蚀性,使河蟹鳃损伤严重,呼吸困难窒息,河蟹失去控制水分渗透压的能力而死。碱中毒后,河蟹会分泌大量黏液,甚至可拉成丝,鳃部腐蚀损伤等。
|
||
河蟹养殖水体的pH要求中性偏碱,一般要求在7.5左右,pH过高或过低对河蟹养殖不利。养殖水体中pH的调节,主要用石灰、石膏、明矾和重碳酸盐。
|
||
(2)溶解氧(DO)
|
||
水体中溶解分子态氧的量,直接关系到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在正常的温度、压力和盐度下,大气与水之间平衡交换,使水中溶解氧含量趋于饱和状态,从而保证水生生物良好的栖息环境。一般认为,溶解氧含量低于2.0毫克/升时,水生生物即受到严重威胁,溶解氧进一步下降时会引起一系列生化过程,如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尤其底层极度缺氧时,沉积物变黑,放出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因此,溶解氧含量是衡量水质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
||
增加水体中溶解氧最有效的办法是机械增氧,在应急的情况下,可使用增氧剂,常用的增氧剂有过氧化钙、过碳酸钠和二硫酸铵等。
|
||
(3)钙、镁离子及硬度
|
||
水体中的钙、镁离子与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钙是动物骨骼、甲壳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缺钙会引起动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限制藻类的繁殖。镁元素是叶绿素中的成分,在光合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缺镁也会影响藻类对钙的吸收。
|
||
钙、镁离子及其他2价以上的金属离子构成硬度,不过淡水中主要由钙、镁离子的含量所决定。硬度对水生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河蟹等甲壳类的养殖水体对硬度要求较高。
|
||
当养殖水体中的钙、镁离子和硬度偏低时,可用石灰进行调节,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适当添加一些镁制剂。
|
||
(4)非离子氨(NH3)
|
||
水体中的氨对水生生物构成危害的主要是非离子氨。一般而言,随pH及温度的升高,非离子氨比例也增大。河蟹受氨的影响发生急性中毒时,表现为严重不安,由于水体为碱性,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使河蟹黏液增多,充血。非离子氨对河蟹类的毒性作用主要是损害河蟹的肝、肾等组织,使河蟹的次级鳃丝上皮肿胀,黏膜增生而危害鳃,使河蟹从水中获氧能力降低,河蟹窒息死亡。
|
||
养殖水体中氨的调节,主要是投放一些沸石粉、硅藻土和高岭石,利用它们来吸附水体中的氨;另一种方法就是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来解决水体中的氨,常用的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以及复合微生物。
|
||
(5)硫化物
|
||
硫化氢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由无机硫酸盐的厌氧分解物产生。天然水体中,硫化氢会被自然生物系统氧化为硫酸盐。当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氢时,它能降低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使河蟹因缺氧而死亡。同时,硫化氢对河蟹鳃部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使组织产生凝血性坏死,引起河蟹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
||
硫化物的消除,可以通过曝气增氧使之氧化成硫酸根;另外一种办法即向水体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
|
||
(6)亚硝酸盐()
|
||
亚硝酸盐对养殖生物毒性较强,正常情况下,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不会达到有害的水平。如果水体中的微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硝化作用不能进行时,亚硝酸盐就会达到对养殖生物有害的浓度。亚硝酸盐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养殖生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导致养殖生物缺氧,甚至窒息死亡。亚硝酸盐对养殖生物的毒性,与温度、溶解氧以及氯离子的浓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当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毫克/升时,养殖生物就会受到影响。
|
||
消除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方法为: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复合微生物等;另一种办法即是增加水体中氯离子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当水体中的氯离子浓度是亚硝酸盐浓度的6倍时,即可抑制亚硝酸盐对养殖生物的危害。
|
||
88 蟹池水质调控有哪些主要方法?
|
||
(1)物理调控
|
||
①栽培水草:水草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净化水质,并且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因此,可移栽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或移栽浮萍等浮水性植物,覆盖面积应达30%~60%。
|
||
②定期注入新水:可将原来池塘里的有害物质稀释,改善溶氧条件,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
|
||
③机械增氧:适时开增氧机等机械设备,可调节水中的氧盈和氧债,以维持蟹塘的优良水体环境。用增氧机要坚持“三开两不开”,即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时翌日清晨开机,阴雨连绵或水肥蟹多半夜开机;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
|
||
(2)化学调控
|
||
①定期泼洒生石灰等化学方法改良水质:一般高温季节每隔15~20天泼洒1次,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生石灰10~15千克。
|
||
②泼洒天然沸石和麦饭石:天然沸石和麦饭石具有较高的分子孔隙度和良好的吸附性,定期向养殖水体中泼洒沸石粉或麦饭石可以去氨增氧,增加水中微量元素含量,从而起到优化养殖生态环境、促进水生动物生长的作用。
|
||
(3)生物调控
|
||
即利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的方法。
|
||
89 蟹池施用生石灰应注意哪些问题?
|
||
(1)掌握泼洒时间
|
||
全池泼洒以晴天15:00之后为宜,避开上午水温不稳定、中午水温过高时段,水温升高会使药性增加。夏季水温在30℃以上时,对于池深不足1米的小塘,全池泼洒生石灰要慎重,若遇天气突变,很容易造成泛塘。还要避开闷热、雷阵雨天气,生石灰应现配现用,以防沉淀减效。
|
||
(2)根据池塘条件
|
||
精养蟹池摄食生长旺盛,经常泼洒生石灰效果较好;新挖池因无池底淤泥,缓冲能力弱,有机物不足,不宜施用生石灰,否则会使有限的有机物加剧分解,肥力进一步下降,更难培肥水质。水体pH较低的池塘,要泼洒生石灰加以调节;水体pH较高的池塘,则不宜再施用生石灰,否则会使水中有效磷浓度降低,造成水体缺磷,影响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
|
||
(3)注意配伍禁忌
|
||
生石灰是碱性药物,不宜与酸性的漂白粉或含氯消毒剂同时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
||
90 在生态养蟹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微生态制剂?
|
||
(1)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
||
微生态制剂按菌种分,大致可分为乳酸菌类、酵母菌类、芽孢杆菌类和光合细菌四大类。这些菌类,都是已经证明对养殖动物和水体环境有益无害的微生物,故又统称为益生菌。这些益生菌各有各的特点,如光合细菌,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水中的氨、氮、硫化氢等小分子有机体作为自身的营养,同时它自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可以被养殖动物吸收利用,但是它却不能利用动物的排泄物、残存的饵料、生物残体等大分子有机物;乳酸菌则对减轻动物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有明显的效果。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微生态制剂商品名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养殖户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看清标签上注明其所含的主要菌种,投入水中或拌饵投喂后的主要作用机理,有针对性地使用。
|
||
(2)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
||
微生态制剂在河蟹养殖生产上可以常年使用,既可以在苗种培育阶段,也可以在成蟹养殖阶段,夏季使用效果更好。主要是因为夏季池塘中河蟹等养殖动物的存塘量,增加对动物排泄物、残存的饵料和水生植物的死亡,给水体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了隐患。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地分解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维持水体生态环境平衡,确保养殖动物少发病或不发病。河蟹养殖过程中,4~9月使用微生态制剂,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投入池塘中的制剂经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消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使用,一般10天左右使用1次,使用前后最好进行活化培养;二是使用后3~5天内不要大量换水,以避免这些菌种随换水而损失;三是一般在晴天中午使用效果最好;四是如果池塘中使用了消毒杀菌的药物,要等到药效消失后方可使用微生态制剂;五是微生态制剂不能替代药物治病,只能起到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促进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
|
||
(3)微生态制剂的缺陷
|
||
①在自然养殖条件下,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如天气、水温、水质好坏、水体肥度和养殖种类,使用效果差异很大。
|
||
②目前的微生态制剂产品质量不稳定,检测方法混乱,无统一的国家标准,因此,养殖户最好选择大厂家的品牌产品。
|
||
③微生态制剂的保存要在避光、低温条件下,一般在5~ 15℃,达不到这一保存条件,势必会造成产品菌种含量达不到商品标签上注明的含量,而且还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菌种含量。因此,最好购买出厂时间较短的产品,同时现买现用,尽量不要长时间存放在家中。
|
||
④有些菌种投放进水体后大量繁殖,会迅速消耗氧气,因此在使用时最好开启微孔增氧或使用增氧剂,以免造成蟹池缺氧。
|
||
91 如何加强成蟹养殖池的日常管理?
|
||
(1)水质、水位调节
|
||
在水质调节方面,保持“鲜、活、嫩、爽”。10天至半个月施一次EM菌以吸收氨氮,维持藻相平衡,促进物质良性转化,增强蟹体免疫力。在水位调节方面,以注水为主,尽量减少换水频率。4月前,水位控制在50厘米左右,以提高池水温度,促进河蟹生长;5~6月,水位保持70~80厘米;夏、秋高温季节,应保持1.5米以上水位时间占高温天数的40%以上,以降低池水温度,高温期结束后保持适中水位。
|
||
(2)水草管理
|
||
前期应尽量控制水位,抑制伊乐藻快速生长。如果伊乐藻生长过旺,采取割草头措施,割去伊乐藻上部20~30厘米,以促进伊乐藻新的根茎、茎叶生长。
|
||
(3)饲料投喂
|
||
应选择粗蛋白含量较高的颗粒饲料投喂,前期为36%以上,中期为30%~33%,后期为33%~35%。投喂量按河蟹体重计算,前期在3%~5%,中期5%~6%,后期6%~ 8%,并视天气、河蟹活动情况灵活掌握。
|
||
(4)增氧
|
||
闷热天气傍晚开机至翌日8:00;正常天气半夜开机至翌日7:00;连续阴雨天气全天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充足。
|
||
(5)病害防治
|
||
每半个月施用1次水质调节剂和底质改良剂等生物制剂,再每半个月施用1次水体消毒剂(以溴制剂、碘制剂为主),高温期禁用消毒剂,每月投喂1次药饵(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为主),以提高河蟹机体的抗病力。
|
||
92 蟹种早期死亡有哪些原因和对策措施?
|
||
(1)死亡的原因
|
||
①蟹种经过长途运输,运输过程中未能采取适当的技术保护措施,造成蟹种体内失水,下塘后吸水不适应而造成死亡。
|
||
②由于外购蟹种亲本来源复杂,加之培育过程不规范,导致蟹种的质量差、体质弱,不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而死亡。
|
||
③检查蟹种时发现存在烂鳃症状和少量的纤毛虫寄生,蟹种呼吸困难,造成蟹种发生病害而死亡。
|
||
④蟹种在越冬期间能量消耗大,蟹种停食,体内养分得不到有效供应,或因养殖管理不善,丝状藻类大量繁殖,河蟹鳃部被其覆盖,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体表黏液分泌增多,而导致首次不能蜕壳后死亡。
|
||
⑤早期放养后天气变化大,易造成蟹种不适应而死亡。
|
||
(2)采取的相关措施
|
||
①蟹种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蟹种放养后的成活率。应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杜绝病虫害带入,对质量差、体质弱、性早熟的蟹种要坚决剔除,对外购的蟹种要求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后,再行放养。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通过组建渔业养殖联合体进行专池自行培育蟹种,对外购的蟹种应选择信誉较好的培育企业,同时,要了解其培育过程中有关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
||
②对长途外运蟹种到塘边时,要尽可能让蟹种吸足水分后再放养。方法为:每次将蟹种放到池边水中,再取出放置5~10分钟,连续反复2~3次。
|
||
③在放养后10天左右,对池塘进行杀虫、消毒预防处理1次,第一天用杀虫剂进行杀虫,隔一天再用二氧化氯或其他稳定性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注意不要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氯制剂进行消毒,防止因刺激性强的氯制剂使用后,导致对部分体质差的蟹种不适应而死亡。
|
||
④早春应对池塘施用生物有机肥,培育一部分活性饵料。
|
||
⑤对引入的螺蛳和水草要进行相应的处理。防止青苔和野杂鱼、卵的带入,以免早期水瘦引起青苔的疯长,缠住蟹种出现呼吸不畅而死亡。
|
||
⑥蟹种放养后应对其集中强化培育管理,以促进蟹种早日恢复体质。最好不要立即将蟹种直接放入池塘中养殖,可在养殖池靠近水源一角处用网片围成整池面积的20%进行强化培育。强化过程中要加强营养的供应,一般选用小杂鱼和轧碎的螺蛳等,少量多次,适当时要在鱼糜中添加维生素C、饲料级磷酸二氢钙、蜕壳素及大蒜素,促进其生长蜕壳。待水温稳定到18℃以上时,再将其放到整池中养殖,这样做也有利于池中水草的维护和生长。
|
||
⑦密切注意蟹种首次大量蜕壳的时期。河蟹蜕壳一般在午夜及黎明前这段时间内进行,且河蟹蜕壳时逃避敌害的能力减弱,易被敌害生物伤害或侵食。因此,要求环境相对安静,无敌害生物侵扰,减少不必要的死亡。
|
||
⑧及时收听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气温较低时,应适当降低水位,让水温能够快速升高;天气较闷时,应适量加注新水,增加水体的溶氧。
|
||
93 梅雨季节河蟹养殖管理有哪些技术措施?
|
||
(1)改良底质
|
||
适当降低蟹池的水位,保持水位在70厘米左右,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稳定水质。
|
||
(2)加强增氧
|
||
如配备增氧机池塘必须全面开启,并连续开机。没有增氧机,需要投放增氧剂或投放增氧型底改。
|
||
(3)减料、停食
|
||
阴雨天开始时减半投喂,连续阴雨停止投喂;天气转晴后,逐步增加饲料,3天以后正常投喂。
|
||
(4)稳定水位
|
||
保持水位稳定,及时将雨水排出,防止因暴雨引起水位暴涨,透明度下降,造成水草死亡。
|
||
(5)预防水草腐烂
|
||
使用EM菌保持水质清爽,雨后补充碳、钙肥等水草、藻类营养,防止水草腐烂,藻类大批死亡,恶化水质。
|
||
(6)调节pH
|
||
阴雨天由于光合作用减弱、雨水呈酸性等原因,导致池水pH下降,应使用生石灰调控pH,用量为2.5~5千克/亩,化水全池泼洒。
|
||
(7)减缓应激反应
|
||
雨前使用葡萄糖500克/亩+300克/亩维生素C化水后全池泼洒(或使用应激宁等抗应激反应的制品,用量按说明书使用),减缓应激反应。
|
||
(8)及时消毒
|
||
雨后及时使用刺激性较小的碘制剂或蛭弧菌等生物制剂消毒,消毒2~3天后,使用复合芽孢杆菌调节水质。
|
||
94 如何用生态法控制蟹池蓝藻?
|
||
(1)投放白鲢鱼种
|
||
6月中下旬每亩投放2000尾白鲢夏花鱼种,对控制蟹池蓝藻、改善水质有显著的效果。
|
||
(2)改底调水
|
||
高温期每周交替使用改底产品和复合芽孢杆菌,可加速池底淤泥中沉积的饲料残饵、动物粪便等有机腐败物质的分解转化,降低池底和水体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
||
(3)培养有益藻类
|
||
通过少量多次补充磷、钾、碳等营养物质,使有益藻类成为优势种群,保持藻类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此长彼消,有利于抑止蓝藻暴发。
|
||
(4)增氧
|
||
有条件的蟹池安装底层微孔管增氧设施,或在池塘对角安装水车式增氧机,让蟹池水体形成环流和上下水体交换,降低表层水温,抑制蓝藻的生长。
|
||
95 成蟹夏季管理要重视哪些技术要求?
|
||
(1)加强水质管理
|
||
在炎热夏季,蟹池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对河蟹生长不利,水温22~25℃适宜河蟹生长。水温太高,水质易恶化,造成水体溶氧不足,河蟹纷纷离开水体,爬到池坡,摄食量明显下降,影响生长。夏季应加深池水,保持在1.5米左右,降低池水温度,5~7天换水1次。水温33℃以上时,2~3天换水1次,每次换去池水的1/3,先排出部分池水,再补充新水。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污无毒,换水时间以傍晚为宜,中午不宜换水,以防热水灼伤蟹体。定期施用生石灰,保持pH为7.5~8.5。
|
||
(2)移栽水草
|
||
夏季蟹池内应移栽一些水花生等漂浮植物,用绳或竹竿拦成一片,成片水草可起到遮阴降温作用,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此外,蟹池中应栽种轮叶黑藻、苦草等,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水草的覆盖面占池面的1/3,对腐烂的水草应立即捞除,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
||
(3)注重饵料投喂
|
||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对动物性饵料特别喜爱,但动物性饵料比例高会增加养殖成本,还容易使水质恶化。因此,夏季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小麦、马铃薯、甘薯、南瓜等),投放到固定食台上,投饵时间在19:00以后、6:00之前,投喂量为河蟹总体重的5%左右。
|
||
(4)做好“三防”工作
|
||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防逃、防病和防敌害。夏季雨水多要特别注意,防止雨水冲垮池埂,造成河蟹外逃。严防敌害生物危害,防止老鼠、水蛇等的侵害,通常采取人力驱赶、工具捕捉、药物毒杀等方法。池塘养蟹密度较高,病害较多,应以防为主,发现河蟹不摄食、不活动、附肢腐烂、体表有污物等患病迹象,迅速施药治疗,减少河蟹死亡,保证河蟹的快速生长。
|
||
96 河蟹秋季增肥壮膘有哪些技术措施?
|
||
(1)补充水草、螺蛳
|
||
夏季过后,池塘内的水草、螺蛳被大量消耗,需要及时补充,为河蟹提供优质天然饵料。因此,要移栽河蟹喜吃的水草,水草覆盖率占池塘总面积的30%~50%;补放螺蛳,每亩50~100千克。
|
||
(2)饵料投喂管理
|
||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温也恢复到适合河蟹生长的范围,河蟹养殖进入最后的关键时期,是河蟹育肥时节,应适当增加精饲料投喂,如豆饼、黄豆、小杂鱼、螺蛳、蚌肉和动物下脚料等,投喂颗粒饲料要保持蛋白质在32%~ 36%。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5%~8%。在秋季,随着河蟹性腺的发育,傍晚时开始在池边爬行,“秋风起、蟹脚痒”,池水易变混浊。此时,在傍晚投饲不利于河蟹的摄食,所以应改“晚投”为“早投”,在上午水清时投饲,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
||
(3)水质调节管理
|
||
河蟹对水质条件要求比较高,喜欢较清瘦的水质。进入秋季,为了河蟹快速增肥,饵料的投喂量增大,导致残饵和河蟹排泄物的聚集,易引起水质突变,影响河蟹的正常生长。应加大改良水体环境的力度,可以使用EM菌、生物底改王、粒粒氧和水质改良剂等制剂来调节水质。一般每隔10~ 15天使用1次,以调活、调好水质与水色,使河蟹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
|
||
(4)合理预防疾病
|
||
要做到每天早、中、晚巡塘,一旦发现河蟹有异常情况要立即采取措施,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
||
(5)适时捕捞上市
|
||
秋季加大了投饵量,提高了饵料的营养,河蟹膘肥体壮,商品蟹性腺成熟,应及时捕捞上市,以防逃跑和营养消耗,影响河蟹品质。如果因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捕获的河蟹可用蟹箱、蟹篓或封闭的小池暂养,注意分规格、分雌雄暂养,根据市场行情适时销售。在暂养期间,要投喂一些如甘薯、南瓜、玉米、黄豆等,供河蟹摄食,防止体内营养消耗。
|
||
97 河蟹无公害养殖后期管理有哪些具体要求?
|
||
(1)投饵
|
||
河蟹饲养后期,将要经过一生中的最后1次蜕壳,壳长和体重增加幅度较大,饲料投喂要满足蜕壳和积累蟹黄、蟹膏,提高肥满度对蛋白质的需求,动物性饲料应占饲料总量的60%以上,后期应增喂海、淡水小杂鱼,螺、蚌、蚬肉等;植物性饲料有豆饼、浸泡的大豆等;并适当投喂一定量的南瓜丝、马铃薯片等维生素含量高的饲料。投喂时间应在午夜为主和8:00~ 9:00或15:00~16:00,投喂量控制在池蟹体重的5%左右,防止过多残饵败坏水质,忌投喂霉变、腐烂的劣质饵料。投喂配合饲料必须符合NY 5072的标准。
|
||
(2)调水
|
||
水质要求清新、溶氧丰富,符合NY 5051的标准。后期换水不必太勤,水位一般稳定在1.5米左右,为了调节水质、预防病害和增加钙质,促进黄壳蟹向青、绿壳蟹过渡,可泼洒1次生石灰液。后期蟹池中的一些水草已变老甚至枯死,可从其他水域中捞取一些清洁、新鲜的水花生等投入蟹池,使蜕壳蟹更多地生活在水草上,避免多在水底淤泥中爬动,使体色变得灰黑,同时,水草也有调节水质的作用。
|
||
(3)防病害
|
||
优质商品蟹除要求青壳、白肚、黄毛、金爪外,还要求甲壳光洁,螯足、附肢完整,鳃呈乳白色、半透明状,反应敏捷,游泳爬行自如。因此,在管理上要采取积极的病防措施,控制使用药物。必须用药时,要符合NY 5071的标准,并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后期池中河蟹个体大,善上岸,腥味重,容易引来周围的老鼠、蛇、鸟类等敌害,因而要加强巡塘,用吓赶、器械、捕捉、药物等途径消除敌害的侵袭,防止其捕食河蟹或破坏蟹的肢壳完整。同时,要保持防逃设备的完好。
|
||
(4)捕捞
|
||
池塘成蟹一般在“重阳”节后,根据上市量大小等因素适时捕捞;网围养蟹一般从10月开始捕捞,防止造成超过捕捞季节“蟹过冬、影无踪”的事故。捕捞可采取徒手捕捉,地笼、罾簖、抄网、丝网等工具张捕,也可采取排水集蟹法捕捉,无论采取何种捕蟹方法,都要特别小心,以免碰伤螯足和附肢。
|
||
(5)暂养
|
||
捕起的河蟹可在蟹箱、笼或室内短期暂养,方法是将箱、笼放到预先选择好的水较深的河沟、湖泊中,用木、竹桩固定悬吊在水中,要求箱、笼底不靠泥,定期在笼或箱内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和青菜等;室内暂养,每天用新鲜水喷洒1~2次即可。长时间暂养可在水泥池或土池中进行,暂养池事先必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清塘消毒,暂养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千克以内。要保持水质清新,温度高时每隔2~3天换1次水,水温低时加高水位至1.5米。暂养期间投喂适量的动、植物性饵料。
|
||
(6)包装
|
||
河蟹可用网袋、蒲包、泡沫箱等作为包装容器,运前蟹的鳃要吸足水分,保持湿润,按规格、雌雄分开盛放。如用泡沫箱包装,一般箱的规格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底部铺上一层无毒的新鲜水草或蒲包,蟹要逐只分层平放,每箱装20~25千克,上部放少量湿润的水草后用箱盖压紧,高温时箱内要放一些碎冰。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不能对河蟹造成直接和间接污染。
|
||
(7)运输
|
||
短途运输可用自行车、摩托车拖运,远途运输可用火车、汽车,最好用保温车运输。运输途中要防止互相挤压,防止爬动,做到透气,防风,防日晒雨淋,防高温。运到目的地后,应及时散放于水泥池、水族箱中,不时淋水保湿。
|
||
98 蟹池中水草有哪些常见病害?怎样防治?
|
||
(1)蟹池水草病害的预防措施
|
||
①把好引种关:种草在采集、运输、修剪、种植时,应认真选择,细心操作。采集种草应选生长旺盛、健壮的植株,由于水草的茎叶比较柔嫩,易受到伤害,因此在运输途中不应堆积太厚,以防止茎叶折断,种草积压时间过长还会引起缺氧腐烂,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种草应避免在阳光下曝晒,并经常洒水保持叶面湿润,种草保存时间不应过长,种植前应仔细修剪,剔除杂草的枯枝烂叶。
|
||
②种植前消毒:购买或采集的水草常携带有病原菌或寄生虫,必须经过浸泡消毒后才可种植。消毒方法是,用3%食盐水浸泡15~ 30分钟,或0.2%硫酸铜溶液浸泡10~15分钟,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或用20毫克/升碘伏溶液浸泡10分钟。
|
||
③合理调控密度:水草的生长密度是一个动态指标,应及时进行调整,使水草覆盖率始终保持在养殖水面的50%~70%。养殖初、中期,对水草少的池塘应及时补种或移栽;养殖中、后期随着水草的生长,水草的覆盖率往往过大,及时捞出部分水草,以防止水草生长过密引起局部缺氧腐烂,恶化水质,危害河蟹生长。
|
||
④科学调控水质:水草从水体和底质中吸取营养,应根据蟹池水质及水草生长情况适当施肥,前期适量,中期少施或不施,后期不施肥,施肥时最好施用生物肥料。采取定期换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给水草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
||
(2)蟹池水草病害的治疗
|
||
①水质性病害:
|
||
一是水草僵化症。症状为水草生长缓慢,叶片发黑。由于水质清瘦,营养物质缺乏所致。该病多发生于水草种植初期,可施复合肥2~3千克/亩或有机肥150千克/亩,同时用微生态制剂调水。最好使用生物肥水素,见效快,效果好。
|
||
二是污物附着症。症状为水草叶片上污物较多,水质混浊,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由于水体悬浮物过多,透明度差,光线不足所致。全池泼洒生石灰10~15千克/亩,然后施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水,同时用竹竿将水草上的污物拨洗干净。也可第一天泼洒络合铜溶液0.7克/米3,第二天泼洒微生态制剂,水草便可焕发生机。
|
||
三是水草脱水症。症状为叶片较小,幼叶卷曲,随后脱落腐烂,最后整棵枯死。造成脱水症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缺水,而是施肥过量,水中无机盐浓度高,水的渗透压增大,使水草产生生理性脱水。治疗方法是大量换新水,从而降低水体肥度。另外,水草对各种消毒杀菌药物的耐受力低于鱼类,应尽量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次数和药量,多使用生物渔药。使用渔药时,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它对水草的影响再选用。
|
||
②生物性病害:
|
||
一是水草的藻害。单胞藻(绿藻、蓝藻等)大量繁殖,附着于水草表面,与水草争夺养分,抑制水草的生长,水草逐渐枯萎死亡。在水草种植初期,易发生该病,多由于水质过肥、光线过强引起。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大量换水或用微流水,降低肥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草生长。另外密植水草,尽快使水草形成种群优势,水草有显著的克藻作用,可有效抑制藻类生长,搭配放养部分鲢、鳙鱼种,能有效防止藻类失衡。
|
||
二是青泥苔、水网藻引起的病害。青泥苔和水网藻大量繁殖,与水草争养分、争空间,抑制水草生长。水体较浅和有机质含量较高,是青泥苔和水网藻暴发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除人工捞出外,可在青泥苔和水网藻较集中区域泼洒硫酸铜溶液进行杀灭,无水草处不施,也可局部使用二氧化氯和漂白粉溶液,效果也很好。青泥苔和水网藻大量死亡、腐烂,极易对水体形成二次污染,应及时采用换水、调水、改底的方法进行改良。在河蟹蜕壳期忌用刺激性药物。
|
||
三是水草腐烂病。一种感染性病害,病原属于细菌。叶片呈水渍状褐斑,然后变黄,全株叶片纤维状溶于水中,传染速度很快,发病原因是运输途中长时间积压引起温度升高,细菌滋生而感染。应及时拔除病株并泼洒杀菌消毒剂,如二氧化氯和碘伏等,3天后泼洒微生态制剂调水。对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腐烂病,可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药液稀释1000倍后喷雾治疗。在喷施药物时,应注意避免直接将药液喷洒到水中,防止对河蟹造成危害。
|
||
四是水草黄萎病。水草叶片发黄脱落,该病由真菌感染引起,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多发生该病,一般由于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引起,可降低植株密度,清除病弱植株,同时喷施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
||
五是水草虫害。水草叶片被鱼类或软体动物咬噬,茎折断,残枝余叶浮于水面,受伤处易被细菌感染。防治方法是进水严格过滤,采用诱捕法清除野杂鱼,水草较小或刚种植不久,可用网片暂时与蟹类隔离一段时间,待水草转入旺盛生长期才撤去围网。甲壳虫、红蜘蛛及蚜虫等昆虫常危害漂浮型水草和挺水植物的叶片,可用90%晶体敌百虫水溶液(0.1%浓度)叶面喷施治疗。
|
||
③温度因素致病:温度是影响水草生长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水草品种不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不同。如伊乐藻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冬季在冰下仍可生长;轮叶黑藻和苦草具有耐高温而不耐低温的习性,温度过高使低温型水草叶片发生灼伤,导致叶片黄化,继而脱落腐烂、溶解;伊乐藻在水温30℃以上容易发生坏死烂草现象,解决办法是高温来临之前,将浮在上层的伊乐藻割掉,根上留10厘米,即可有效防止高温引起的水草生长停滞或萎缩,严重时植株全部或局部坏死、腐烂,可用加深水位的方法进行防治。
|
||
④水草疯长:水草种植密度过大,养殖中、后期水草覆盖率过高,或者局部水草生长密度过大,阻断了水体的流动,引起局部缺氧,腐烂,造成二次污染,细菌大量繁殖,继而引发蟹病。治疗方法是发现水草疯长,及时采取间隔疏除法清除水草,捞出养殖池,一般每5~6米打一条2米宽的通道,可打成“井”字形或“川”字形。水草疯长时可交替使用此法,水草割除量控制在总量的1/3以下。水草过多的养蟹塘,也可在养殖中后期(8月初)适当放养部分草鱼种,以控制水草疯长,但放养数量不宜过多。另外可减少投饵量,迫使河蟹采食水草,也可有效防止水草疯长。当水草因生长密度过大而发生大面积腐烂时,应及时割除腐烂水草,并泼洒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使水草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