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 lines
130 KiB
Plaintext
719 lines
130 KiB
Plaintext
前言
|
||
第一章 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总体情况
|
||
1.出塘量总体稳定
|
||
全年全国采集点主要养殖品种出塘总量29.91万吨,出塘总收入39.79亿元。在重点监测的28个养殖品种中,有17个品种出塘价格同比上涨,11个品种出塘价格同比下降(表1-1、表1-2)。
|
||
2.苗种和塘租费用占比增加
|
||
全国采集点生产总投入29.30亿元。其中,物质投入共计24.89亿元(苗种投放8.26亿元,饲料13.42亿元,燃料0.70亿元,塘租2.02亿元,固定资产折旧0.49亿元),约占生产总投入的85%;服务支出1.36亿元,约占生产总投入的5%;人力投入3.05亿元,约占生产总投入的10%。与2017年相比,饲料和燃料费用占比有所减少,但苗种和塘租费占生产总投入的份额明显增加,分别由22%和2%提高到28%和7%(图1-1)。
|
||
3.养殖受灾损失较大
|
||
2018年春季,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地低温雪灾,导致养殖生产损失严重;夏季,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受高温、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养殖生产损失较大。
|
||
表1-1 采集点主要养殖品种出塘量及出塘收入
|
||
表1-1 采集点主要养殖品种出塘量及出塘收入(续)-1
|
||
表1-2 主要监测养殖品种出塘价格情况
|
||
二、重点品种情况
|
||
1.淡水鱼类价格保持稳定
|
||
淡水鱼类受上年存塘量减少的影响,出塘量较往年有明显下降。全年淡水鱼类综合出塘价22.47元/千克,同比增幅3.1%。其中,鲢、鳙、鲤、乌鳢综合出塘量和出塘收入较往年有所下降、出塘价格较往年有所上涨;鲫、黄颡鱼连续两年价格下行;草鱼养殖过饱和,供大于求,引发价格下跌;年中,鳜受虹彩病毒病等病害暴发影响,产量大幅下降,出塘价同比上涨明显。各品种全年价格走势与其市场供应情况高度相关,符合“量增价降、量减价升”趋势(图1-2、图1-3)。
|
||
图1-2 淡水鱼类出塘价格走势(一)
|
||
图1-3 淡水鱼类出塘价格走势(二)
|
||
2.海水鱼类生产稳中有升
|
||
全年海水鱼类综合出塘价为28.28元/千克,同比增长18.92%,增幅较大。其中,大菱鲆养殖业经过近年持续调整,已进入平稳发展期,出塘价格为47.93元/千克,同比上涨11.57%,价格相对较高且走势趋于平稳;石斑鱼上半年养殖形势较好,市场销路通畅,价格维持高位,下半年随着台湾石斑鱼输入量增多,价格逐渐回落(图1-4)。
|
||
图1-4 海水鱼类出塘价格走势
|
||
3.对虾养殖形势不容乐观
|
||
全年虾类综合出塘价38.29元/千克,同比下降16.82%。2018年,受水产养殖滩涂规划和国家环保政策影响,部分南美白对虾养殖大户经营和生产被迫关停,导致当年的养殖生产搁置,且东南亚大量南美白对虾输入我国,给对虾市场形成冲击,对虾养殖风险加大,综合出塘价38.82元/千克,同比下降14.08%。小龙虾(又称克氏原螯虾,下同)餐饮消费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极大地带动了小龙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年采集点小龙虾出塘价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与2017年相比未出现较大的起伏(图1-5)。
|
||
图1-5 主要虾类出塘价格走势
|
||
4.蟹类养殖形势总体向好
|
||
2018年,蟹类的出塘量和出塘收入虽然较上年有所降低,但出塘价持续在高位,全年蟹类综合出塘价92.69元/千克,同比增加62.57%,总体养殖效益较好。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蟹类的网络销售市场更加广阔,大众消费不断增加。全国全年河蟹产量增,规格大,存塘量大,市场供应充足,中秋节到达全年最高位,之后一路走低;青蟹、梭子蟹市场较为稳定,1~3月、4~7月分别受春节时令和禁渔期影响,养殖蟹供不应求,价格飙升,8月禁渔期结束,捕捞蟹大量上市,短时间内供大于求,价格回落(图1-6)。
|
||
图1-6 主要蟹类出塘价格走势
|
||
5.贝类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稳中略升
|
||
随着以牡蛎为代表的贝类产品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品牌建设、线下餐饮业及电商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使得名优贝类市场需求量增大,呈现出总体需求旺盛的态势。2018年,受夏季高温及浒苔绿潮的影响,山东等部分产地牡蛎产量下降,造成牡蛎价格上涨,综合出塘价7.39元/千克,同比增加38.91%。牡蛎养殖积极性持续高涨,无论是苗种价格还是成品价格都呈现出不同程度上涨态势,农户、经销商等生产经营主体养殖生产积极性较高(图1-7)。
|
||
图1-7 主要贝类出塘价格走势
|
||
6.藻类养殖态势良好,效益仍不高
|
||
2018年,藻类主产海区温度适宜,未受赤潮、病害等灾害影响,生产损失较去年有所减少,养殖整体形势较好。但因海带加工库存量大,加之原本作为鲍鱼饲料的海带被龙须菜部分替代,饲料级海带需求量下降,总体价格下行。海藻加工企业海带收购量比常年减少,部分海带转化为干品进入市场,进一步促进市场饱和。上半年海带在收获期价格较低,主产区山东荣成对桑沟湾沿岸进行整治,统一向外清理养殖区,海带养殖面积有所减少;下半年干品价格也明显上涨,带动海带全年价格同比明显上涨。由于海带养殖效益仍有利润空间,故市场的养殖积极性不减(图1-8)。
|
||
图1-8 主要藻类出塘价格走势
|
||
7.海参养殖受灾严重,产量大幅下降
|
||
全年海参综合出塘价格138.92元/千克,同比增加18.76%。201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海参养殖主产区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高温闷热天气,给海参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影响。海参出现大面积死亡,损失严重,海参出塘量同比大幅下降,导致出塘价和苗种价大幅上涨。海参苗种供应断档,养殖生产能力恢复缓慢,对海参养殖产量造成持续影响。
|
||
8.鳖养殖市场呈现回暖趋势
|
||
全年鳖类综合出塘价49.31元/千克,同比下降10.75%。1~10月出塘产量和收入均有所增加,出塘价比上年略低;11~12月,随着存塘量减少,价格呈现明显上涨。鳖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低迷后,2017年市场开始回暖,养殖前景转好。随着市场对高品质的野生、仿野生鳖需求加大,养殖户积极性提高。以浙江省为例,从2014年开始,浙江温室大棚连续3年的关停和拆除,推动鳖养殖方式逐渐转型升级。目前,大棚养殖、外塘养殖、稻鳖共生模式下的产品价格都有明显的上涨,市场前景看好(图1-9)。
|
||
图1-9 其他类出塘价格走势
|
||
三、形势特点分析
|
||
1.养殖模式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
||
近年来,池塘工程化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冷水鱼和休闲渔业结合等养殖模式推广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养殖户逐渐调减过剩的水产养殖品种,转产或兼养了小龙虾、黄颡鱼、黄鳝、鳜、乌鳢、泥鳅、鲈、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正逐步改善整个水产品的供需面,特色和优质安全水产品供应稳步增加。优良品种如泥鳅、小龙虾养殖增加,南美白对虾、海湾扇贝采集点普遍投放水产优良苗种,实现水产养殖向良种化、设施化、生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
||
2.水产养殖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
|
||
随着休闲渔业、互联网餐饮、水产电商等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优质水产品已不再是奢侈品,共享渔业、渔商直供、订单渔业的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市场中水产品的需求量保持稳定,对水产品的品质也有更高要求,驱动着水产养殖业向产品丰富化、差异化、优质化发展,倒逼水产养殖、储藏、冷链配送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养殖户养殖名特优水产品比例加大,水产品的销售价格上涨,水产养殖业从单纯追求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并举转变。
|
||
3.防灾抗病能力亟待加强
|
||
多年集约化养殖,使部分传统水产养殖水域环境退化,病害多发,加之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加大了养殖风险。2018年,牡蛎、海参、扇贝等品种受自然灾害、病害和水质影响较为严重,养殖生产受到冲击。加强灾情预警、加强疫病防控、完善保险政策、抓好生产安全,依然是整个水产行业面临的挑战。
|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
|
||
第二章 2018年各采集省份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河北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采集点基本情况
|
||
2018年,全省渔情采集点27个,分布在曹妃甸、丰南、乐亭、玉田、昌黎、黄骅、涞源、阜平8个县。采集点的养殖模式为淡水池塘、海水池塘、扇贝吊笼养殖。
|
||
全省渔情采集面积2295.5公顷,占全省同类型海、淡水养殖面积的2.4%。其中,淡水池塘采集面积286.7公顷,占全省同类型的1.3%;海水池塘采集面积475.5公顷,占全省同类型的2.2%;浅海吊笼采集面积1533.3公顷,占全省吊笼的3.0%。
|
||
采集品种12个,主要为大宗淡水鱼、鲑鳟、海(淡)水南美白对虾、梭子蟹、海湾扇贝、中华鳖、海参等。
|
||
二、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
|
||
1.出塘量、收入总体减少
|
||
(1)淡水大宗鱼出塘量、收入大幅下降
|
||
采集点出塘大宗淡水鱼1208.1吨,成鱼收入1179.3万元,同比减少72.9%、66.3%。分品种:草鱼、鲢、鳙、鲤、鲫出塘量分别+72.3%、-83.9%、-79.6%、-71.8%、-90.0%;收入分别+76.9%、-80.0%、-70.2%、-65.5%、-90.6%。
|
||
因丰南采集点2017年年底全部出清(出塘1848.4吨),未有存塘;2018年出塘量整体减少。
|
||
(2)鲑鳟出塘量、收入增加
|
||
采集点出塘鲑鳟135.4吨、收入386.5万元,同比增加49.3%、86.0%。
|
||
(3)中华鳖出塘量、收入均下降
|
||
采集点出塘成鳖69.5吨、收入390.3万元,同比减少35.6%、4.0%。
|
||
(4)南美白对虾出塘量、收入双增
|
||
采集点出塘南美白对虾747.7吨、收入3032.9万元,同比增加13.2%、7.8%。其中,海水南美白对虾170.8吨、收入757.2万元,同比减少0.9%、6.9%;淡水南美白对虾576.9吨、收入2275.7万元,同比增加18.1%、13.8%。
|
||
(5)梭子蟹出塘量、收入均减
|
||
采集点出塘梭子蟹1.1吨、收入7.1万元,同比减少84.0%、84.7%。因近年梭子蟹病害多发,生产效益下滑,养殖规模明显减少。
|
||
(6)海参出塘量、收入减少
|
||
采集点出塘海参86.7吨、收入1005.8万元,同比减少65.5%、65.9%。主要受高温天气影响。
|
||
(7)扇贝出塘量略减、收入持平
|
||
采集点出塘海湾扇贝11196.2吨,同比减少2.6%;收入3443.0万元,同比增加1.1%。
|
||
2.水产品价格涨跌互现
|
||
采集品种中7个品种价格上涨,涨幅2.7%~49.1%;5个品种价格下跌,跌幅1.1%~6.1%。其中,草鱼、鲢、鳙、鲤、鲑鳟、中华鳖、海湾扇贝出塘价分别为10.45元/千克、4.45元/千克、10.05元/千克、10.11元/千克、28.56元/千克、56.16元/千克、3.08元/千克,同比上涨2.7%、24.3%、45.4%、22.5%、24.6%、49.1%、4.1%;鲫、梭子蟹、海(淡)水南美白对虾、海参出塘价分别是9.83元/千克、66.05元/千克、44.34元/千克、39.44元/千克、116.07元/千克,同比下跌5.8%、4.3%、6.1%、3.7%、1.1%(图2-1、图2-2)。
|
||
图2-1 2017-2018年大宗淡水鱼价格走势
|
||
图2-2 2017-2018年中高档水产品价格走势
|
||
由图2-1、图2-2可见,受市场影响,大宗淡水鱼中草鱼、鲤、鲢、鳙鱼价明显高于去年,鲑鳟、中华鳖价持续抬升;海参价格前低后高;海、淡水南美白对虾价均下降。
|
||
3.生产投入主要是苗种、饲料、塘租、人力等几方面
|
||
采集点生产投入共计11829.21万元。其中,饲料费、苗种费、人力投入、塘租费占比较高,各项投入占比见图2-3。按品种分,海参投入2894.91万元、南美白对虾投入2525.59万元、大宗淡水鱼投入3424.53万元、海湾扇贝投入2388.31万元、中华鳖投入328.5万元、鲑鳟投入251.1万元、梭子蟹投入16.28万元。主要品种投入构成见图2-4至图2-9。
|
||
图2-3 2018年采集点总生产投入构成
|
||
图2-4 2018年海参生产投入构成
|
||
图2-5 2018年南美白对虾生产投入构成
|
||
图2-6 2018年大宗淡水鱼生产投入构成
|
||
图2-7 2018年海湾扇贝生产投入构成
|
||
图2-8 2018年鲑鳟生产投入构成
|
||
图2-9 2018年中华鳖生产投入构成
|
||
据分析,海参苗种费占其总投入的70.16%,吃食性种类饲料占比普遍较高。如,大宗淡水鱼饲料费占69.97%、鲑鳟占44.29%、中华鳖占34.76%。而南美白对虾养殖塘租费占比较高,占总投入23.9%。
|
||
4.病灾害损失增加
|
||
采集点因病灾害造成数量损失374.8吨,经济损失2923.25万元。
|
||
因病害造成损失有淡水南美白对虾38吨、75.5万元;鲑鳟、大宗淡水鱼2.2吨、2.43万元;中华鳖1.32吨、2.29万元。
|
||
因灾害造成损失的是:扇贝因台风损失113.95吨、387.22万元;海水南美白对虾因暴雨损失0.5吨、1.8万元;海参因高温(海参耐受极限温度34℃,当时水温超过36℃)损失218.83吨、2454万元,对海参产业造成重创。
|
||
三、特点和特情分析
|
||
1.全省养殖模式不断优化,结构调整继续加快
|
||
全省水产养殖模式进一步优化,先进模式不断涌现。如工厂化循环水养鱼、集装箱养鱼、温棚养虾、稻田套养泥鳅或小龙虾、冷水鱼和休闲渔业结合等节能高效模式推广越来越普遍。优良品种如泥鳅、小龙虾养殖增加。南美白对虾采集点普遍投放“科海”“普瑞莫”等优良苗种,海湾扇贝增加“中科红”等优良苗种。
|
||
2.监测品种呈现养殖利好态势
|
||
根据监测和调研,草鱼、鲢、鳙、鲤、鲑鳟出塘价格普遍好于去年,显示需求稳定。中华鳖、鲆鲽鱼类等关注品种市场开始回暖,价格多数上涨,养殖前景转好。部分监测品种生产稳定,如海湾扇贝、南美白对虾,春季育苗生产情况良好,养殖规模和投苗量稳定,年底基本保证了稳产增收。
|
||
四、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1)随着国家和省政府对养殖滩涂水域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划定,又因雄安新区的建设要求,使得全省像白洋淀、衡水湖、水库等传统养殖水域的养殖逐渐被取缔,一些内陆水库的网箱也逐渐被清理,许多养殖大县水产养殖面积骤减,预计全省水产养殖规模、产量将下降。
|
||
(2)农产品贸易特别是水产品进口量增加较快,可能导致国内养殖主产品特别是海水产品价格下跌。
|
||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
辽宁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
|
||
1.水产品出塘量同比下降
|
||
养殖渔情监测采集点水产品出塘量52545.78吨,同比下降3.97%;收入41209.52万元,同比下降54.93%(图2-10)。
|
||
图2-10 2014-2018年出塘量和收入
|
||
淡水养殖总体出塘量、收入同比下降。淡水养殖出塘量6286.82吨,同比下降33.16%;收入6228.37万元,同比下降38.46%。鲢、鳙、鲫、鳟出塘量297.2吨、41.5吨、285.66吨、44.2吨,同比下降50%、69.5%、55.7%、51.7%;鲢、鳙、鲫、鳟收入90.9万元、40.6万元、345.98万元、122.6万元,同比下降53.7%、73.5%、56.3%、33.8%。而草鱼、鲤、河蟹出塘量2283.07吨、3296.05吨、30.85吨,同比增加14.76%、0.21%、15.98%;草鱼、鲤、河蟹收入2296.12万元、3063.76万元、239.08万元,同比增加1.13%、6.03%、64.4%(图2-11)。
|
||
图2-11 2014-2018年淡水养殖出塘量和收入
|
||
海水养殖总体出塘量增加,收入同比下降。海水养殖出塘量46258.96吨,同比增加2.09%;收入34981.15万元,同比下降73.6%。大菱鲆出塘量156.17吨,同比增加24.3%吨;大菱鲆收入734.75万元,同比增加36.48%。海带出塘量18300吨,较上年增加16200吨;海带收入999万元,较上年增加831万元。
|
||
扇贝、蛤、海参、海蜇出塘量6341.59吨、20603吨、268.7吨、589.5吨,同比下降61.39%、9.07%、75.37%、59.27%;扇贝、蛤、海参、海蜇收入17641.38万元、11508.41万元、3437.9万元、659.7万元,同比下降65.1%、1.5%、74.5%、64.45%。201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辽宁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高温闷热天气。历史罕见的高温主要给海参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海水池塘养殖海参因高温天气出现大面积死亡,海参受灾损失严重,海参出塘量同比大幅下降(图2-12)。
|
||
图2-12 2014-2018年海水养殖出塘量和收入
|
||
2.渔业生产投入同比下降
|
||
养殖渔情监测采集点生产投入46532.12万元,同比下降13.28%。饲料费5186.02万元、人力投入5764.85万元、防疫费160.57万元、水电燃料2299.49万元、塘租费3492.21万元、基础设施210.47万元,同比下降26.79%、22.2%、76%、28.6%、72.4%、58.7%。而苗种费29035.37万元、其他投入383.14万元,同比增加33.26%、25.49%。监测数据显示,饲料费、人力投入、防疫费、水电燃料、塘租费、基础设施投入较上年同期下降;而苗种费、其他投入较上年同期增加(图2-13)。
|
||
图2-13 2017-2018年生产投入对比
|
||
3.水产品综合平均出塘价格下降
|
||
采集点水产品综合平均出塘价格7.84元/千克,同比下降6.1%。主要水产品平均出塘价格:草鱼10.06元/千克,同比下降11.9%;鲢3.06元/千克,同比下降7.3%;鳙9.78元/千克,同比下降12.96%;鲫12.11元/千克,同比下降1.37%;南美白对虾(淡水)35.13元/千克,同比下降20%;虾夷扇贝27.82元/千克,同比下降9.68%;海蜇11.19元/千克,同比下12.7%;海带0.55元/千克,同比下降31.76%。但部分养殖品种出塘价格同比有所上涨,鲤9.3元/千克,同比上涨5.87%;鳟27.8元/千克,同比上涨37.2%;河蟹77.5元/千克,同比上涨41.78%;大菱鲆47.05元/千克,同比上涨9.77%;海参127.95元/千克,同比上涨3.67%;杂色蛤5.59元/千克,同比上涨8.25%(图2-14至图2-20)。
|
||
图2-14 草鱼出塘价格
|
||
图2-15 鲤出塘价格
|
||
图2-16 鳟出塘价格
|
||
图2-17 大菱鲆出塘价格
|
||
图2-18 虾夷扇贝出塘价格
|
||
图2-19 杂色蛤出塘价格
|
||
图2-20 海参出塘价格
|
||
4.养殖产量损失、经济损失均同比增加
|
||
采集点产量损失928.71吨,较上年同期增加892.21吨;经济损失1092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867.03万元。受高温自然灾害影响,养殖产量损失同比大幅增加。与上年同期相比,海参新增产量损失810吨,经济损失10780万元。海蜇新增产量损失45吨,经济损失48万元。鳟新增产量损失0.43吨,经济损失1万元。南美白对虾产量损失8吨,同比增加6.5吨;经济损失14万元,同比增加9万元。鲤产量损失40吨,同比增加33.5吨;经济损失44万元,同比增加36.84万元。而大菱鲆、草鱼产量损失同比下降,大菱鲆产量损失5.28吨,同比下降12.7%;经济损失16.6万元,同比增加1.84%。草鱼产量损失20吨,同比下降4.99%;经济损失20.2万元,同比下降10.26%。
|
||
二、2019年生产形势预测
|
||
1.大宗淡水鱼养殖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不断增强。大宗淡水鱼鲤、草鱼饲料价格同比将有2%~4%上调趋势,低迷鱼价和较高成本将推动淡水养殖渔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加强养殖品种品牌建设和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与休闲渔业相结合等方式,促进水产品消费升级及消费理念的变化,提高渔业发展新动能。淡水鱼养殖生产形势将延续保持基本稳定态势。
|
||
2.海参养殖业产量增速回落
|
||
2018年夏季连续高温,致使辽宁省海参养殖业遭受重创,导致2018年秋季海参苗种价格大幅上涨。由于2018年海参养殖业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影响,预计2019年的海参养殖生产投入能力将出现下降态势,将对海参养殖产量造成连续影响,预计2019年的成参出塘价格在200元/千克左右,海参养殖效益提升空间不大。
|
||
3.养殖生产形势呈现出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
|
||
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为全省渔业发展增添活力。河蟹、大菱鲆、虾夷扇贝、杂色蛤养殖生产形势呈现出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水产品丰富度和质量差异化驱动产业发展作用不断增强,休闲渔业、水产电商等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共享渔业、鱼商直供、订单渔业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全省渔业经济向现代化渔业发展目标稳步推进,有力支撑了辽宁省渔业高质量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
||
(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
|
||
吉林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采集点基本情况
|
||
2018年,全省在九台区、吉林市、舒兰市、伊通县、镇赉县、白山市共6个县(市、区)设置了10个采集点,采集面积6900亩[1]。其中,舒兰市、伊通县是2018年新增加的采集县。全省采集品种以大宗淡水鱼的鲤、鲫、草鱼、鲢、鳙为主,名优鱼类采集了鳟、鲑、翘嘴红鲌等。养殖方式全部为淡水池塘养殖。
|
||
二、养殖渔情分析
|
||
1.主要指标变动情况
|
||
(1)出塘量及收入持续上涨
|
||
采集点出售成鱼891.7吨,成鱼出售量较去年同期上涨43.68%。总收入共1360.87万元,同比增加41.97%。其中,成鱼收入986.98万元,苗种收入387.89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成鱼、苗种出塘量、收入项均大幅提升。
|
||
在大宗淡水鱼方面,成鱼和苗种的收入共1144.5万元,占全年总体收入的84.1%。大宗淡水鱼的总收入较去年同期提升51.2%。出塘单价10.24元/千克,同比下降0.01%(图2-21)。
|
||
图2-21 2016-2018年成鱼出塘量、出塘收入对比
|
||
通过对比看出,2018年的出塘量和产值均高于去年同期,总体形势比较好。而且成鱼出塘量、收入已经连续3年上涨。
|
||
(2)水产品单价整体下降,单一品种互有涨跌
|
||
2018年,成鱼出塘均价11.06元/千克。其中,大宗淡水鱼出塘单价10.24元/千克,淡水名优鱼出塘单价41.82元/千克,均低于去年。
|
||
从图2-22可以看出,全省鱼价连续3年呈下降态势。近两年大宗淡水鱼和名优鱼价格变化不大。
|
||
图2-22 2016-2018年出塘单价对比
|
||
而在图2-23中显示,主要养殖品种单价互有涨跌。其中,草鱼、鲫单价同比提高,鲤、鲢、鳙价格有所下降,特别是鲤,价格连续3年下跌。鲫、草鱼由于养殖户较少,休闲垂钓需要的量大,价格这几年反而一直上涨。
|
||
图2-23 2016-2018年大宗淡水鱼单价对比
|
||
(3)水产苗种投放量大幅减少
|
||
2018年,苗种费投入共178.08万元,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28.49万元。主要原因是去年冷水鱼苗种的投放量特别大,2018年投放量趋于正常。
|
||
(4)生产投入提高较大
|
||
从1~12月的数据来看,采集点生产投入1141.04万元,同比上升9.83%。
|
||
通过图2-24可以看出,2018年最主要的投入额在饲料方面,占总投放的56%;苗种占16%;人员工资占比首次越至第二位,达到18%。近几年,养殖成本逐年提升,包括人员工资、水电燃料、水域租金等基础项所需费用一直在增加,而且2018年饲料费用尤其增多。
|
||
图2-24 2018年生产投入费用结构
|
||
(5)水产品损失增大
|
||
2018年,水产品数量损失172.48吨,经济损失288.5万元,大幅超往年同期。2018年全省夏季个别地区遭遇洪水,吉林市的采集点基本全部被冲毁,所以造成高于往年的经济损失。
|
||
2.特点和特情分析
|
||
(1)遭遇自然灾害,损失高于往年
|
||
由于全省夏季遭遇洪水,经济损失比较严重,吉林市的3个采集点全部冲毁。因灾后重建等工作,人员工资、基础设施等投入也相应高于往年。
|
||
(2)水产品价格互有涨跌
|
||
从上半年采集点的监测情况来看,2018年全省总体的投入加大,开春鱼价较同期略有提升,随着垂钓、餐饮等休闲渔业的逐渐复苏,4、5月价格回暖。从整体数据看,投入额逐年增加,尤其是饲料、人工不断上涨,且仍呈增长态势;鱼价却持续走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
||
三、2019年生产形势预测
|
||
全省地处寒带,生产季节从4月开始,10月结束。大宗淡水鱼变化不大,只有鲫价格持续上涨。鲑、鳟价格基本稳定,但是存在大批销售困难的问题。要提升产业效益,需要选择优良品种、发展特色鱼类,淘汰或限制不适合本地品种。同时,做好养殖管理、防病等方面工作,加大信息流通和深加工技术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条,提高渔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
||
(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
江苏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采集点基本情况
|
||
2018年,全省在22个县(市、区)、99个采集点开展了渔情信息采集工作,全省采集面积7192.3公顷。采集方式为池塘、筏式、底播、工厂化,采集点养殖品种有大宗淡水鱼类、鳜、加州鲈、泥鳅、小龙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青虾、河蟹、梭子蟹、鳖、紫菜等。
|
||
二、养殖渔情分析
|
||
1.主要指标变动情况
|
||
(1)出塘量、总收入均减少
|
||
2018年1~12月,全省采集点出塘水产品总量20519.32吨、总收入54687.31万元,同比分别减少13.5%、19.9%。
|
||
①淡水鱼类出塘量、收入:采集点出塘鱼类12458.46吨,同比减少6.6%;收入15393.9万元,同比减少4.69%。
|
||
②中华鳖出塘量、收入均减少:采集点共出塘成鳖91.1吨、收入1145.2万元,同比分别减少11.16%、13.6%。
|
||
③虾类出塘量、收入:采集点虾类出塘量1745.67吨、出塘总收入7776.38万元,同比分别减少13.8%、16.3%。其中,青虾出塘329.98吨,同比减少58.4%;收入1922.68万元,同比减少61.9%。小龙虾出塘量944.281吨、出塘收入4175.43万元,同比分别减少40.2%、33.23%。
|
||
2018年由于采集点变更调整,青虾、小龙虾养殖面积减少,导致养殖产量大幅减少。
|
||
④蟹类出塘量及收入:采集点河蟹出售3069.377吨、收入26740.63万元,同比分别增加21.67%、6.8%。梭子蟹出售53.7吨、收入982.54万元,同比分别增加2.35%、3.1%。
|
||
2018年养殖环境良好,适宜河蟹生长,大部分养殖户放养量较2017年有所提高,整体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价格低迷。
|
||
⑤藻类出塘量、收入:条斑紫菜出塘量2793.76吨,同比增加97.9%;收入1670.46万元,同比减少14.2%。因2018年全省赣榆、大丰紫菜采集点大幅增产,但销售价格同比大幅减少。
|
||
图2-25 2017、2018年采集点出塘量、出塘收入对比
|
||
(2)水产品出塘价格涨跌互现
|
||
2018年1~12月,采集点监测的养殖品种:小龙虾、梭子蟹涨幅超过10%;紫菜跌幅超过50%。
|
||
淡水鱼类综合均价12.36元/千克,同比增加12.57%。主要养殖品种:草鱼12.14元/千克、鲢4.68元/千克、鳙10.85元/千克,分别同比增加2.3%、9.3%、8.7%;鲫10.75元/千克,同比减少8.58%。据调查,大宗淡水鱼综合销售价格实际低于去年,但全省新沂市、射阳县、盐都区等采集点在2~4月行情好时,大量出售压塘成鱼,拉高了采集点整体销售价格。
|
||
青虾出塘价格58.27元/千克,同比减少8.55%;小龙虾出塘价格44.22元/千克,同比增加11.72%;河蟹出塘价格87.12元/千克,同比减少5.81%;梭子蟹出塘价格182.97元/千克,同比增加79.17%;条斑紫菜销售价格5.98元/千克,同比减少56.67%;中华鳖出塘价格125.71元/千克,同比减少2.73%(表2-2)。
|
||
表2-2 全省2017年、2018年采集点出塘价格
|
||
(3)大宗鱼类苗种费锐减,而名特优品种持续上升
|
||
采集点显示,2018年1~12月苗种费8347.53万元,同比减少26.7%。由于采集点及采集品种变更,大宗淡水鱼养殖规模缩小及品种减少,2018年苗种费2123.61万元,较往年大幅减少。但养殖结构继续调整,根据全省主产区盐城市的调研情况来看,2018年大宗淡水鱼类投苗情况,其中调整较大的是草鱼和鲫,草鱼增加10%,而鲫今年投苗量较上年减了15%。其他鳙、青鱼、鲢、鳊等鱼种的放养比例基本与往年持平。
|
||
淡水甲壳类品种苗种费4653.28万元,同比增加了18.6%。其中,罗氏沼虾投苗费172.27万元,同比增加6.8%;亩平放养8万尾,同比增加8.1%。小龙虾投苗费1231.44万元,同比增加22.32%。河蟹投种费2977.43万元,同比增加5.9%,实际调查了解亩放养量1200~1400只,平均增加10%~20%。
|
||
(4)生产投入与去年同期减少
|
||
采集点生产投入48326.3万元,同比减少18.9%。其中,饲料费22132.53万元,同比减少13.1%;苗种费8347.53万元,同比减少26.7%;人员工资5610.43万元,同比减少12.45%;渔药及水质改良类1698.09万元,同比减少38.26%;水电燃料1565.98万元,同比减少35.75%;水域租金6795.05万元,同比减少15.8%;基础设施1021.08万元,同比减少32.45%。
|
||
由于2018年采集点调整,采集品种和采集面积出现均有变化,苗种放养量减少,生产投入均下降。因天气适宜水产品养殖生产,总体发病率较低,渔药、水电费用均大幅减少(图2-26)。
|
||
图2-26 2018年采集点生产投入情况
|
||
(5)生产病害损失同比减少
|
||
采集点显示,2018年淡水养殖品种病害损失399.21万元,同比减少86.35%,主要是草鱼烂鳃病,鲫鳃出血病、孢子虫病等。全省调研中发现,2018年河蟹水瘪子病发病率低于去年同期,受高温、台风、降温天气交替,有部分塘出现少量死蟹现象,整体成活率好于去年。
|
||
条斑紫菜损失为459吨,同比减少53.7%。全省条斑紫菜养殖,病害、灾害损失比去年减少。全省连云港赣榆地区受去年效益增加影响,2018年养殖面积成倍增加,养殖密度过高,海洋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部分烂菜现象。
|
||
2.特点和特情分析
|
||
(1)养殖形势不容乐观
|
||
随着各地环保整治,拆除网围、网栏、网箱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要求,养殖面积进一步压缩,虽市场供给减少,但水产品价格并未上涨。特别是大宗淡水鱼价格趋势继续低迷,鲫品种尤其严重,名特优品种基本保持稳定,而小龙虾价格却一枝独秀,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养殖成本刚性提高,利润空间变窄,市场消费习惯的变化等,对渔业主管部门和养殖户提出了新的挑战(图2-27)。
|
||
图2-27 2018年采集点部分大宗淡水鱼类出塘价格走势
|
||
(2)养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
||
全省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持续增加,调减了大宗淡水鱼供需,不断满足市场对高档优质安全水产品的需求。在养殖模式方面不断优化,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观光休闲渔业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实现渔业朝良种化、设施化、生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图2-28、图2-29)。
|
||
图2-28 2017年、2018年河蟹出塘价格走势
|
||
图2-29 2017年、2018年1~4月紫菜综合价格
|
||
三、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1.养殖面积趋减,养殖模式优化
|
||
随着环保督查整改工作的推进及全省各区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制订,养殖面积将进一步压缩,养殖结构不断调整,模式优化。
|
||
2.低端水产品持续萎缩,名特优品种保持稳定
|
||
大宗淡水鱼类放养量及产量将减少,综合价格不容乐观,大多数名特优鱼类及甲壳类养殖继续保持规模,产量、价格稳定。紫菜养殖规模呈南减北增的趋势,受自然灾害影响因素较大,价格受控于产量丰歉。
|
||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
||
浙江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全省水产养殖整体情况
|
||
1.海水养殖优势品种产量总体增长,蟹类、贝类有所下降
|
||
大黄鱼产量1.87万吨,同比增长22.2%;南美白对虾产量3.96万吨,同比增长8.79%;梭子蟹产量2.36万吨,同比下降12.6%;青蟹产量2.54万吨,同比下降6.96%;紫菜产量5.4万吨,同比增长10.9%;蛏产量30万吨,同比下降6.25%;蚶产量14万吨,同比下降16.1%;蛤产量9.4万吨,同比增长8%。
|
||
2.淡水名优鱼类产量增长较多,其他淡水养殖主导品种均有下降
|
||
中华鳖产量10.1万吨,同比下降4.85%;大宗淡水鱼类(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鲂)产量56.3万吨,同比下降4.58%;淡水名优鱼类(黄颡鱼、鳜、加州鲈、乌鳢)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20.6%;虾类(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产量11.4万吨,同比降低2.14%。
|
||
3.海、淡水养殖面积均有降低
|
||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地方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禁限养区划定等因素综合影响,2018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18万公顷,同比降低9.16%;海水养殖面积8万公顷,同比降低5.6%。
|
||
4.虾类、海水鱼类苗种产量下降,其他水产苗种产量稳步提升
|
||
2018年,全省生产淡水鱼苗184.94亿尾,同比上升8.2%;海水鱼苗生产4.3亿尾,同比下降29.2%;虾类苗种生产241亿尾,同比下降39.3%;海水贝类育苗4920亿粒,同比增长256%。
|
||
5.养殖从业人员数量减少
|
||
2018年,全省养殖从业人员17.6万人,其中海水养殖5.8万人,分别同比下降了9.8%和5.5%。
|
||
二、渔情信息采集点基本情况
|
||
2018年,全省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在余杭区、萧山区、秀洲区、嘉善县、德清县、长兴县、南浔区、上虞区、慈溪市、兰溪市、象山县、苍南县、乐清市、椒江区、三门县、温岭市、普陀区17个县(市、区)开展,数据监测采集点61个(淡水养殖38个、海水养殖23个)。主要采集品种有草鱼、鲢、鳙、鲫、鲤、黄颡鱼、加州鲈、乌鳢、海水鲈、大黄鱼、中华鳖、南美白对虾(海、淡水)、梭子蟹、青蟹、蛤、紫菜等16个海、淡水养殖品种。
|
||
三、2018年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分析
|
||
1.出塘量、出塘收入和价格变化
|
||
(1)淡水鱼类产量降低收入不减,海水鱼类产销两旺
|
||
2018年,采集点淡水鱼类出塘量较上年减少了78.7吨,出塘量降低了4.07%,但出塘价格却增加了4.23元/千克,相应出塘收入增加了668万元,增幅23.6%。海水鱼类出塘量较上年增长了394吨,但出塘价格降低了12.68元/千克,出塘收入增长917.7万元,增幅35.9%。大宗淡水鱼近年来价格一直低迷,但随着上下产业链的逐步开发,草鱼、鲫等品种的市场需求增加而使得出塘价格有所提高。海水鱼类的出塘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较大,销售收入也相应增加,主要是因为2018年新加入的椒江区采集点,铜网衣围海及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产量大幅增长所致。
|
||
加州鲈是全省淡水养殖的主推品种。2018年,该品种在采集点的出塘量为154吨,是上年18.93吨的近8倍;出塘收入315.76万元,也是上年39.32万元的近8倍;出塘价格为20.5元/千克,较上年降低0.27元/千克。加州鲈这一品种营养价值高、养殖效益好,深受市场欢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同时,全省“十三五”以来开展的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养殖,以及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模式,也助推了加州鲈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
||
海水养殖鱼类代表大黄鱼,2018年采集点的出塘量688.7吨,是上年362吨的近2倍,出塘收入2586万元,较上年的1947万元增长32.8%;出塘价格37.6元/千克,则较上年的53.8元/千克降低了30%。大黄鱼出塘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加入椒江区铜网衣围海及深水网箱的采集点,养殖面积和产量大幅增长,此模式的养殖效益也较好,价格逐步上扬,高位运行。出塘价格同比降低,是由于浅海网箱高密度模式养殖大黄鱼,在产品品质上不如深水网箱养殖,市场价格较低。而受病害影响,此种模式的养殖收益逐年下降,如苍南县养殖成鱼成活率从20年前的90%一直下降到现在20%~25%。
|
||
(2)淡水甲壳类减产,价格小幅下降
|
||
淡水甲壳类,主要是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2018年采集点产量较上年减少939.6吨,降幅66.1%;出塘收入减少3746.6万元,降幅67.7%;出塘价格则由38.94元/千克微降至37.15元/千克。产量大幅下降的原因是,部分县区受滩涂规划和环保政策影响,使得原先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大户关停养殖场,从而导致当年的养殖生产被搁置。出塘价格微降,因东南亚大量的南美白对虾进入我国,加工企业选择收购进口的南美白对虾,造成虾价下降,给本地养殖业带来一定的养殖风险。
|
||
(3)海水甲壳类产量价格小幅波动,行情较稳
|
||
海水甲壳类,包括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青蟹等,2018年采集点产量较上年有少量下滑,降幅6.02%,出塘收入较上年降幅4.2%,出塘价格则微升,增幅1.9%,年价格总体走势趋于稳定。
|
||
2018年,全省海水养殖蟹类主要代表三疣梭子蟹采集点出塘量为7425千克,较上年的1.84吨降低了59.6%;出塘收入为174万元,较上年的340万元降低了48.8%;出塘价格则由上年的185.32元/千克上升至234.1元/千克。出塘量和出塘收入的大幅降低和采集点的调整有关,养殖面积较上年有较大改变。出塘价格的增长与养殖成本的攀升密不可分,由于梭子蟹养殖近几年收益较好,导致养殖塘塘租持续增加,主要养殖区的养殖塘塘租最高达到了9500元/亩,约占养殖成本的50%以上,需要每亩产出2万元才能有利润,盈利压力较大。
|
||
2018年,全省青蟹采集点出塘量75.7吨,较上年的81.2吨降低了6.77%;出塘收入1118万元,较上年的1178万元降低了5.09%;出塘价格147.65元/千克,较上年的145.04元/千克增长了2.61元/千克。青蟹的出塘量和出塘收入较上年有少许降低,但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近几年青蟹价格在逐步上扬,高位运行,随着电商的发展,青蟹的销售市场更加宽阔,需求更加旺盛。
|
||
2018年,全省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采集点出塘量310.5吨,较上年319.3吨降低了2.76%;出塘收入1529万元,较上年的1427万元增长7.14%;出塘价格49.25元/千克,较上年的44.7元/千克增长了4.55元/千克。南美白对虾养殖不容乐观,虽然出塘价格有所增长,但苗种质量参差不齐,质量堪忧。肠孢子虫病继续残留,消毒完的养殖塘仍有一定量的检出,养殖过程中表现出空肠空胃、白便现象,最后导致清塘,产量降低,形势较为严峻。
|
||
(4)海水贝类和藻类监测点调整,波动较大
|
||
海水贝类,包括青蛤、泥蚶、缢蛏。2018年,采集点产量较上年减少了262.7吨,降幅43.6%;出塘收入减少了680.6万元,降幅52.6%;而出塘价格降幅也达到了15.8%。2018年的海水贝类采集点因滩涂规划和政府环保政策关停经历了调整,泥蚶、缢蛏的产量、收入降低较多;而青蛤在海水围塘虾蟹贝混养等养殖模式中并非占主导地位,其价格也非养殖户主要关心的因素,属于主养品种的搭配品种,行情相对较稳。海水藻类,主要是紫菜。2018年,采集点的产量较上年减少97.1吨,降幅27.1%;出塘收入较上年减少70.4万元,降幅65.3%;出塘价格也下降了50%。紫菜的大面积减产,可能与2017年下半年的高密度养殖导致大面积烂菜有较大的关系,影响了出产紫菜的产量和品质。而受鲜菜销售渠道受阻、价格下降太多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养殖户亩亏损在500~1000元,生产难度大。
|
||
(5)中华鳖市场回暖,价格看好
|
||
采集点中华鳖在2018年终于打了一个翻身仗,尽管出塘价格和上年相比有略微下降,属正常波动,但产量和收入则有了可观的增长。2018年,中华鳖产量较上年增长了20.2吨,涨幅17.8%;出塘收入增长了147.5万元,涨幅16.5%。全省的中华鳖养殖正在逐渐转型升级,市场前景看好。
|
||
2.渔业生产总投入除苗种外均有所回落
|
||
2018年,采集点共投入22521.6万元,相比2017年增加了28.5%(表2-4)。其中,苗种费11252.6万元,增加了252%;饲料费用8079.2万元,降低了10.5%;人员工资1325.4万元,降低了23.0%;水域租金909.4万元,降低了50.2%;水电等燃料费用444.3万元,降低了37.7%;渔药及水质改良剂防病费用230万元,降低了43.7%;基础设施建造和折旧147万元,降低了69.0%;其他费用133.5万元,降低了16.1%。由于2018采集点和采集品种的减少,除苗种费外其他各项开支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苗种费用大幅度增加则与2017—2018年苗种价格上涨和苗种投放量增多有关;不同品种水产饲料价格基本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价格变化。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和其他类投资增加达到了近几年的高峰,到2018年有所回落,可能与2017年水产养殖行情普遍不错,养殖户养殖信心增加,而2018年各项建设趋于饱和,养殖户亟待养殖产生效益可再度增加投资有关。但是,全省水产养殖水域受城市化、环保、人工、基建原因影响,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压缩现象会日趋明显。
|
||
表2-4 2018年、2017年采集点生产成本对比
|
||
四、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1.大宗淡水鱼养殖行情能够继续保持
|
||
大宗淡水鱼因其适应性强,对养殖技术要求较低,具有“好养又多销”的特点,适宜于养殖池塘条件较差、利润亏盈风险承受力小的养殖场,只要利用好市场行情,错季卖鱼,利润还是有的。也可借助消费量“以量取胜”,可充分利用“混养”模式盈利。
|
||
2.淡水名优鱼行情稳中有升
|
||
淡水名优鱼类通常卖价高、效益较好,但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要求高得多,并且资金占用也大,因此,养殖风险也相对较高。2018年,采集点的淡水名优鱼类品种价格普遍下跌,特别是翘嘴鲌、黄颡鱼等养殖密度较高,基本上所有养殖地区价格都在下跌,许多养殖户存塘过冬,待翌年再卖。养殖户在注重产品品质提高的基础上,优化养殖密度,开展科学管理,行情有望实现稳中有升。但因目前整体存塘量大,整体供需不会出现太大波动。
|
||
3.海水鱼类养殖形势向好
|
||
海水鲈、大黄鱼等2018年形势良好,以浙江省象山县、温岭市为例,鲈销售出塘价格基本保持在40~52元/千克,大黄鱼养殖则达到规格即销售完毕,病害情况相对稳定。近年来,近岸小网箱的养殖规模逐步缩小,今后海水网箱养殖可向深海大网箱和铜围网等模式发展,实现生态养殖和优质优价。
|
||
4.南美白对虾养殖形势不容乐观
|
||
2018年,南美白对虾病害等发生情况整体相比往年好转,但部分地区依然严重。2019年南美白对虾苗种质量仍是制约养殖生产的重要因素,由于南美白对虾苗种均依靠外地引进,品系混杂,质量得不到保证,淡化苗培育成活率也较低。养殖户需更加注重科学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选择生态养殖模式,切实重视养殖环境控制、苗种检测等环节,稳定生产效益。
|
||
5.海水蟹类养殖形势较为乐观
|
||
2018年,海水蟹类总体效益较好,出塘价格不断攀升,高位运行;恶劣天气影响和病害发生情况也相对较轻;但饲料和塘租等养殖成本上涨幅度较大。2019年,全省海水蟹类的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而随着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在海水蟹养殖模式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饲料成本,保证效益。
|
||
6.贝类与紫菜养殖行情谨慎乐观
|
||
去年贝类、紫菜行情低迷,养殖户苗种投放、养殖热情降低,个别品种出塘价格和出售形势有所下降。2019年,需密切关注养殖日常管理,尽量减少高苗价、高密集养殖等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塘租等上涨带来的养殖成本压力。全省对贝类和紫菜的消费具有良好传统,在开展生态混养的同时,保证产品品质,把握上市时机,养殖效益可谨慎期待。
|
||
7.中华鳖养殖效益升温明显
|
||
中华鳖养殖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低迷行情后,目前大棚养殖、外塘养殖、稻鳖共生模式下的产品价格都有明显的上涨。2019年,全省中华鳖的养殖规模、产量和效益都有望增长。中华鳖养殖需要在生态养殖、提高品质、打造品牌等方面重点发展,促进中华鳖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
||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
安徽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采集点基本情况
|
||
1.采集区域和采集点
|
||
2018年,全省39个采集点分布在铜陵市枞阳县、马鞍山市和县和当涂县、滁州市定远县、明光市和全椒县、池州市东至县、合肥市肥东县、庐江县和长丰县、蚌埠市怀远县、六安市金安区、淮南市寿县、安庆市望江县、芜湖市芜湖县、宣城市宣州区、阜阳市颍上县,共12个市、17个县(区)。
|
||
2.主要采集品种和养殖方式
|
||
(1)淡水鱼类
|
||
草鱼、鲢、鳙、鲫、黄颡鱼、泥鳅、黄鳝、鳜。
|
||
(2)淡水甲壳类
|
||
小龙虾、南美白对虾、河蟹。
|
||
(3)其他类
|
||
中华鳖。
|
||
3.采集点产量和面积
|
||
(1)淡水鱼类
|
||
21个采集点,养殖面积8972亩,产量5063614千克,销售收入79894810元,平均单产564.38千克/亩。
|
||
(2)淡水甲壳类
|
||
14个采集点,养殖面积19091亩,产量2182963千克,销售收入97248042元,平均单产114.35千克/亩。
|
||
①小龙虾5个采集点养殖面积15150亩,产量1680802千克,销售收入65753758元,平均单产110.94千克/亩。
|
||
②河蟹4个采集点养殖面积2590亩,产量255441千克,销售收入23785964元,平均单产98.63千克/亩。
|
||
③南美白对虾5个采集点养殖面积1351亩,除去1个点135亩(由于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死亡,没有产量),产量246720千克,销售收入7708320元,平均单产202.89千克/亩。
|
||
(3)其他
|
||
中华鳖有4个采集点,养殖面积1045亩,产量1937021千克,销售收入81304124元,平均单产1853.61千克/亩。
|
||
二、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
|
||
1.采集点养殖渔情情况
|
||
(1)苗种投放与成鱼出塘情况
|
||
2018年,采集点苗种投入费用共1785.09万元,比2017年的2382.99万元同比减少25.09%;商品鱼出售数量9183.6吨,比2017年的5225.12吨同比增加75.76%;商品鱼销售收入25844.7万元,比2017年的9898.50万元同比增加161.1%;所有鱼类出塘综合价格28.14元/千克,比2017年的18.94元/千克价格同比增加48.57%。
|
||
(2)生产投入情况
|
||
2018年,采集点总投入9069.33万元,比2017年的7680.42万元同比增加18.08%;苗种费用1785.09万元,比2017年的2382.99万元减少25.09%;饲料费用3814.45万元,比2017年的3473.28万元同比增加9.82%;水电燃料费投入413万元(燃料费142786元、电费3573553元、水费413652元),比2017年的224.85万元增加83.68%;2018年塘租费999.61万元,比2017年的689.29万元增加45.02%;防疫费209.39万元,比2017年的146.64万元增加42.79%;人力投入1618.77万元,比2017年的513.49万元增加215.25%;固定资产折旧188.47万元,比2017年的199.93万元减少5.73%;其他40.53万元,比2017年的49.97万元减少18.89%。
|
||
(3)生产损失情况
|
||
2018年,采集点水产品损失95.35吨(其中,病害45.28吨、自然灾害10吨、其他损失40.06吨),比2017年的74.03吨同比增加28.8%;水产品经济损失191.67万元,比2017年的136.04万元同比增加40.89%(表2-5)。
|
||
表2-5 2018年采集点生产与2017年同期情况对比
|
||
从2017年生产投入构成来看,投入比例大小依次是饲料费占45.22%,苗种费占31.03%,水域租金占8.97%,人员工资占6.69%,水电燃料占2.93%,基础设施费投入占2.60%,渔药及水质改良投入占1.91%,其他占0.65%(图2-30)。
|
||
图2-30 2017年采集点生产投入的构成比例
|
||
从2018年生产投入构成来看,投入比例大小依次是饲料费占42.06%,苗种费占19.68%,人员工资占17.85%,塘租费占11.02%,水电燃料费占4.55%,防疫费占2.31%,固定资产折旧占2.08%,其他占0.45%(图2-31)。
|
||
图2-31 2018年采集点生产投入的构成比例
|
||
(4)2018年水产品价格特点
|
||
①水产品平均价格:2018年,采集点商品鱼(包括虾、蟹、鳖等)销售平均价格为28.14元/千克。其中,淡水鱼类平均价格为15.78元/千克;淡水甲壳类平均价格为44.55元/千克,其中,小龙虾价格为39.12元/千克;河蟹价格为93.12元/千克;中华鳖价格为41.97元/千克(表2-6)。
|
||
表2-6 2018年与2017年同期采集点水产品出塘价格情况
|
||
②部分水产品种价格走势:从图2-32可以看出,2018年1~4月草鱼价格较为平稳,变化不大;6月价格突升至20元/千克,6~8月价格变化不大,8~9月急剧下降,10月价格达到全年最高25.02元/千克;以后开始下降,11~12月又趋于平稳,与年初价格相仿。草鱼全年平均价格为13.91元/千克。
|
||
图2-32 2018年草鱼价格走势
|
||
从图2-33看出,2018年鲫价格1~4月呈平稳走势,5月价格达到全年最高24元/千克,6~12月基本持平,在12~15元徘徊。2018年,鲫全年平均价格为12.96元/千克。
|
||
图2-33 2018年鲫价格走势
|
||
从图2-34看出,2018年鳜从3月开始出售,3~6月价格变化不大,为全年最高价格,在72.5元/千克;8月价格为50多元/千克,8~10月价格偏低,11月反弹,12月降至最低点。2018年,鳜全年平均价格为40.37元/千克。
|
||
图2-34 2018年鳜价格走势
|
||
2018年河蟹主要从8月开始上市,价格呈逐步上升趋势,到10月价格最高,达到95.35元/千克;10~11月基本持平,12月价格略有下跌。2018年,河蟹平均价格为93.12元/千克。
|
||
从图2-35看出,小龙虾2018年3月销售价格最高,为95.13元/千克,3~5月为下跌趋势,5~7月价格上涨,8月价格下降,9~10月走势平稳,10~11月价格下跌。2018年,小龙虾平均价格为39.12元/千克。
|
||
图2-35 2018年小龙虾价格走势
|
||
从图2-36看出,2018年中华鳖价格全年走势平稳,基本维持在36~46元/千克,5月价格最低为36.61元/千克,全年最高价格为8月的46.67元/千克。2018年,中华鳖平均价格为41.97元/千克。
|
||
图2-36 2018年中华鳖价格走势
|
||
2.2018年养殖渔情情况
|
||
(1)2018年,采集点平均单产为315.5千克/亩,低于2017年的430.84千克/亩。因为2018年新增了全椒县赤镇小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13500亩的小龙虾采集点。小龙虾的亩产量约100千克/亩,远低于淡水鱼类产量,所以平均单产降低。
|
||
(2)2018年,采集点总投入9069.33万元。其中,饲料费占总投入的42.06%,苗种费占19.68%,人员工资占17.85%,塘租费占11.02%,水电燃料费占4.55%,防疫费占2.31%,固定资产折旧占2.08%,其他占0.45%。
|
||
2017年,采集点总投入7680.42万元。其中,饲料费占总投入的45.22%,苗种费占31.03%,塘租费占8.97%,人员工资占6.69%,水电燃料费占2.93%,固定资产折旧占2.60%,防疫费占1.91%,其他占0.65%。
|
||
2018年,采集点生产投入和2017年相比,饲料费占总投入的比例变化不大,苗种费所占比例减少明显,人员工资、水电燃料费塘租费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
|
||
(3)生产损失和去年同期相比,损失增加。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增幅分别为28.8%、40.89%。这与2018年冬季安徽普降大雪、压损毁坏渔业设施、造成鱼类逃逸有关。
|
||
(4)2018年,淡水鱼类、小龙虾、河蟹价格都高于2017年,涨幅分别为20.37%、8.6%、15.88%;中华鳖价格下降,降幅16.84%。
|
||
三、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预计2019年,水产品淡水鱼类、小龙虾苗种投放量将增加,中华鳖生态养殖方式会适当增加,河蟹养殖从追求大规格商品蟹走向规格与产量并重的养殖模式,泥鳅和黄鳝的养殖会趋于减少。2019年,淡水鱼类、小龙虾价格将持平,河蟹价格略有下降,中华鳖价格会稍有上涨。苗种投入费用、人员工资、固定资产费用将增加,水产养殖的利润仍然不会太高。
|
||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
福建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2018年渔情采集点基本情况
|
||
2018年,全新的全国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开始投入使用。根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要求,全省对监测品种和采集点做了部分调整。从2017年的6个海水品种、10个淡水品种变为2018年的11个海水品种、4个淡水品种,共15个监测品种,分布于全省17个采集县的68个采集点。其中,海水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点48个,分布于13个县,监测品种为大黄鱼、石斑鱼、海水鲈、南美白对虾(海水)、青蟹、鲍、牡蛎、花蛤、海参、海带、紫菜等,每个品种平均3~8个采集点;淡水池塘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点20个,分布于5个内陆县,监测品种均为草鱼、鲫、鲢、鳙,每个县每个品种各1个采集点。
|
||
由于品种调整幅度较大,按照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要求,县级采集员在使用新系统每月填报月报表的时候,也相应录入了2017年当月相应品种数据供对比分析使用。但由于海水鲈为新增点,本身无2017年数据,故文中所有涉及全品种2017年与2018年同比分析的百分比数据时,删掉了2018年的鲈采集点数据,但涉及总销售量、销售额等数值时则保留。
|
||
二、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
|
||
1.2018年养殖渔情特点
|
||
(1)销售行情
|
||
①销售总量同比持平,销售总额明显减少:2018年,全省渔情采集点总销售量为9438.64吨、同比微跌0.78%,其中,鲫、牡蛎、海带、紫菜等品种的销售量增长率超过30%;2018年,销售金额为19876.72万元、同比下降了16.0%,其中,大黄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海水)、青蟹、海带、紫菜、海参等的销售额下跌幅度均超过10%(图2-37)。2018年,各采集点未考虑存塘量的总利润为2988.4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18。
|
||
图2-37 2017-2018年采集点各品种单价、销售量、销售额等三要素增长率
|
||
②采集品种单价涨跌互现,部分下滑:2018年,部分采集品种下跌幅度超过10%。如2018年下半年,南美白对虾、牡蛎、海带、紫菜等的价格同比下跌超过10%(图2-37、图2-38)。
|
||
总的来说,以2018年1~12月的生产周期来看,部分采集品种的销售量同比明显增加,平均单价同比出现明显下滑,而销售总额同比减少,但部分品种存在存塘量大或库存量积压等复杂因素影响。
|
||
图2-38 2017-2018年采集品种平均单价
|
||
③部分品种存塘量增加:2018年淡水四大品种、大黄鱼等品种的存塘量都较大(表2-7)。其中,淡水品种主要是监测规模比去年同期扩大,加上下半年价格走低,养殖户等待翌年3~4月再出塘;而大黄鱼正常需养殖1年半到2年售出,存塘量预计比2017年增加20%左右。如霞浦县2018年年底的大黄鱼存量比2017年多30%左右,2018年底留存下的鱼种量比2017年减少20%~30%,预计2019年下半年大黄鱼价格同比2018年会稳中有升。
|
||
表2-7 2018年采集点部分品种存塘情况
|
||
(2)生产投入情况
|
||
2018年,渔情采集点生产投入16800.25万元。其中,饲料占55%,人工占9%,苗种占9%,其他占5%(图2-39)。
|
||
图2-39 2018年采集点生产投入
|
||
2018年,生产总投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3.86%,具体情况如下:
|
||
①苗种投入减少:2018年苗种投放为5118.63万元,同比减少达20.62%。与2018年的各品种采集点销售行情整体下行的趋势相吻合。
|
||
②饲料投入减少:2018年饲料投入9177.24万元,同比减少了12.75%。其中,原料性饲料同比减少21.66%,配合饲料同比增加14.43%。
|
||
③人工成本上升:2018年人力投入达1444.94万元,上涨5.84%。虽然涨幅不大,但由于用工成本上涨,本户(单位)人员的人力投入与去年相比,同比增加43.63%;而雇工成本则减少10.70%。
|
||
(3)受灾损失情况
|
||
2018年,渔情采集点受灾损失上升,达475.59万元。其中,病害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显著增加,病害损失达304.44万元,同比增加25.51%;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同比增加2639.45%。如蕉城区网箱养殖大黄鱼和霞浦县的大黄鱼,因台风等灾害损失达42.46万元(表2-8)。
|
||
表2-8 2017-2018年生产投入与受灾损失对比变化
|
||
表2-8 2017-2018年生产投入与受灾损失对比变化(续)-1
|
||
2.海水主要采集品种渔情分析
|
||
(1)大黄鱼
|
||
2018年,福建省大黄鱼共8个采集点,分别是宁德市蕉城区的3个点、霞浦县的3个点以及福鼎市的2个点。大黄鱼各采集点总销量319.35吨,同比减少17.32%;总销售额11387.7万元,同比减少18.84%。
|
||
①价格有波动,稳中微降:2018年,福建省采集点大黄鱼平均单价为35.65元/千克,但由于部分采集点价格偏高,加上大黄鱼不同规格的单价本身差异就较大(图2-40),而统计中的品种单价是不分规格的,因此平均单价会偏离实际行情。
|
||
图2-40 2018年宁德大黄鱼平均单价走势
|
||
例如,在进行大黄鱼数据统计分析时发现,位于宁德蕉城区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和宁德官井洋大黄鱼有限公司的价格偏高。其中,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填报的数据总体偏向于苗种生产和科研,特别是大黄鱼种苗为大黄鱼良种一代苗,养殖的鱼体型瘦长,颜色好看,市场有需求,所以平均价格要高出普通大黄鱼8~9元/千克。
|
||
而霞浦县3个采集点,由于销售规格较为统一,数据比较有代表性,2018年,霞浦县大黄鱼(350~500克)销售单价28.05元/千克,2017年销售单价28.92元/千克,销售价格同比上年下降0.87元/千克,降幅3%;其中,2018年1~6月价格同比上年有所下降,7~9月基本持平,10~12月价格同比上年略有上涨。
|
||
②病害发生率略有上升:2018年,蕉城区病害发生平稳;而霞浦县大黄鱼病害同比上年严重,霞浦县3个采集点总损失数量34875千克(2017年同期21250千克)。
|
||
其中,2018年5~6月大黄鱼鱼苗死亡是近年来同期最严重的,主要是由盾纤虫病所引起,导致2018年末留存的苗种数量比2017年少,而2018年末鱼种价格明显高于2017年同期价格。而大黄鱼死亡率最高是8~9月的白鳃症,其次为7~8月的刺激隐核虫病(俗称“白点病”)等。如霞浦县7~9月的损失数量达22800千克,占全年总损失数量的65.38%。
|
||
(2)石斑鱼
|
||
2018年,石斑鱼共3个监测点均在东山县。监测点面积共91亩,亩产量约0.72万元。2018年,石斑鱼单价在60~90元/千克。由于2018年上半年石斑鱼养殖形势较好,市场销路活跃,价格维持高位。但青斑养殖优势逐渐减弱,普遍存在种质退化和病害发生日趋严重问题,养殖数量开始缩减,逐渐被龙纹石斑、龙胆石斑和龙虎斑等其他品种取代,石斑鱼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具体渔情如下:
|
||
①价格波动大:2018年,石斑鱼均价为67.3元/千克,去年同期均价为61.2元/千克,同比增长10%。春季鱼价在90元/千克左右,随后缓缓降至2018年年底的62元/千克左右,全年价格波动大。2018年春季,我国台湾输往大陆石斑鱼数量有限,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相对高,大部分石斑鱼养殖户能有较好收成。同时,石斑鱼苗价飙升50%以上,增大了养殖成本;下半年随着台湾石斑鱼输往大陆数量增多,石斑鱼价格逐渐下滑,该价格养殖基本难盈利。
|
||
②存塘量大:2018年,已销售成品32200千克,同比减少18.48%;总销售额216.67万元,同比减少10.4%。虽然销售量与销售额同比减少,但由于2018年石斑鱼的存塘量达6350千克,达全年销售量的19.7%。预计存塘鱼销售额达140万元,加上全年总销售额,总收入为356.67万元。
|
||
投入产出比=生产投入∶总收入=291.41∶356.67=1∶1.2
|
||
总利润=总收入-生产投入=356.67-291.41=65.26(万元)
|
||
平均每亩利润=总利润÷总面积=65.26÷91=0.72(万元)
|
||
③苗种成本上升:3个监测点投放苗种费166.5万元,去年同期72.2万元,同比增长131%。主要原因是春季成品价格高,苗价大幅提升且投苗量增多所致。
|
||
(3)南美白对虾(海水)
|
||
2018年,福建省共3个监测点,总面积326亩,分别是龙海的魏智华和林瑞泉、漳浦县的刘小景。其中,魏智华养殖场是南美白对虾专养,林瑞泉专业合作社是南美白对虾与中华乌塘鳢混养,刘小景养殖场则是海水高位池南美白对虾专养。
|
||
①养殖产量有所下降:对虾养殖成功率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整体养殖产量也下降,冬棚虾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低,养殖户的盈利比例下降。一代优质虾苗170~200元/万尾,同比略有下降。
|
||
②价格有所下跌:2018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虾病增加,冬棚虾产量偏低。价格与去年同期下降5%,规格60尾/千克的南美白对虾,2018年采集点平均售价为54.0元/千克,去年同期为57.2元/千克,对虾单产降低10%,虾病有所减少。
|
||
③病害有所上升:虽然采集点的病害情况减少,但总体采集点所在市县南美白对虾的病害情况有所增加,主要是红体病、桃拉病毒综合征、“黑脚病”、肠炎、肠孢子虫等虾病。
|
||
④对虾养殖成本分析:以龙海的两个点为例,饲料占养虾成本的30%~35%,用电、池塘租金、解毒、肥水、活菌和抗应激等药品开支占15%,养殖用电占20%,雇工成本、池塘租金等占15%,其他支出15%。
|
||
(4)鲍
|
||
2018年,福建省鲍采集点共6个,莆田市秀屿区(35亩)、连江县、东山县各2个,均为吊笼养殖,总面积6.6公顷。
|
||
①存塘量较多,销售总额下降:全年总销售额13441800元,同比减少10.15%;销售量108.85吨,同比减少1.12%。2018年存塘量38吨,2018年鲍统货(每千克平均30粒)均价129.45元/千克,2017年为135.9元/千克,同比微跌4.75%。
|
||
②价格前低后高:2018年,全年价格走势先抑后扬(图2-41)。虽然出现两个波峰,分别是在7月和11月,但由于7月和11月销售的采集点只有1~2个、且6月无销售记录,实际的均价走势更缓和,下半年鲍市场价格逐渐回升,且秀屿区与连江县采集点的鲍价格行情好于东山县的采集点。
|
||
图2-41 2018年鲍采集点月平均单价
|
||
(5)牡蛎
|
||
2018年,福建省牡蛎监测点共4个,惠安县2个、秀屿区2个,面积共22.33公顷。2018年为全省牡蛎的丰收年,牡蛎的销售量增加29.8%,但由于平均单价比去年下跌17.9%,总体销售额涨幅不高。
|
||
(6)紫菜
|
||
2018年,福建省设坛紫菜渔情信息采集县3个、采集点6个,面积22公顷。6个采集点销售量(鲜重)488774千克,同比增产51.15%;销售额3486780元,同比减少29.99%。紫菜平均单价7.13元/千克,同比上涨38.72%。2018年,紫菜采集点生产投入3.4万元,其中苗种2.3万元,占67.6%。
|
||
2018年的紫菜总体情况是量增价减,虽然全年病害较少,养殖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受塑料紫菜谣言事件的影响,造成2017年紫菜库存量较大,从而导致2018年紫菜库存量的继续积压。特别是二水、三水的紫菜库存量较大,导致价格大幅走低。头水紫菜价格在第一、二周的价格约在22元/千克,闽南各地头水鲜紫菜价格高于闽东,而平潭综合实验区采集点的头水紫菜高达40元/千克。但2周之后迅速下跌,头水末紫菜价格跌至2.6元/千克;二水紫菜价格(2元/千克),比2017年(3.6~4.2元/千克)偏低了较多;三水紫菜(1.4元/千克,10月中旬);四水紫菜(1.4元/千克);五水紫菜(1元/千克)价格持平。而福鼎市紫菜价格跌至近5年来最低的价格,2~3水紫菜每千克低至1.6~1.8元,四水紫每千克0.8~1.0元。
|
||
(7)海带
|
||
2018年,福建省海带监测由于海区温度适宜,海带养殖整体形势较好,未受赤潮等灾害影响,海带出现增产丰收(同比增产37.2%)。与去年同期相比但同时却出现了单价同比下跌36%,使得销售总额同比下跌了12.16%。主要原因是海带加工业库存量大,加上原本作为鲍饲料的海带被龙须菜部分替代,饲料级海带需求量减少,总体供大于求使价格下行,但海带仍有利润空间,养殖户积极性不减。
|
||
3.淡水采集品种渔情分析
|
||
(1)草鱼
|
||
2018年草鱼监测点面积54.3公顷,采集点销售总量为420.737吨,同比增加了9.6%,总销售额仅比去年多了2.86%;2018年均价为11.77元/千克,与去年12.55元/千克的均价相比下跌了6.22%,草鱼价格从2018年9月开始下滑,跌至12月的10.5元/千克。销售量上升的情况下,销售额同比下跌,主要是受拆除水库网箱养殖等影响,集中大量出鱼导致鱼价低迷,拉低了售价。如建瓯县每千克鱼的利润约1.8元左右,养殖户生产积极性有所受挫;而松溪县由于采集点在兼做商品鱼批发,效益较好。
|
||
(2)鲫
|
||
2018年,鲫采集点的总销售量60225千克,同比增加39.34%,产量明显增加;销售总额866231元,同比增加25.51%。平均单价由去年的15.97元/千克下跌至14.38元/千克,同比下跌9.96%。
|
||
(3)鲢
|
||
鲢销售价格也有所下跌,但由于销量较少,基本保持平稳。
|
||
(4)鳙
|
||
2018年,鳙平均单价同比跌6.3%,销售总量为32858千克,同比增加了18.7%;销售总额393464元,同比增加11.3%。
|
||
三、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1)受宁德地区渔排升级改造的影响,大黄鱼明年产量有可能削减,加上深水大网箱和塑胶渔排等的推广,高品质大黄鱼的产量会提高。但2018年的存塘量也增加,预计2019年下半年价格稳中有升。
|
||
(2)由于2018年下半年石斑鱼价格下挫,投资热情受抑制。估计2019年石斑鱼养殖规模不会引起大波动,尽可能养殖高优石斑鱼品种来规避养殖风险,投资相对谨慎。
|
||
(3)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问题未见好转,近一两年漳州地区部分养殖户养殖南非斑节对虾(俗称“金刚虾”)获得成功,可能会在2019年促使一批养殖户放弃南美白对虾、转养该品种。
|
||
(4)鲍价格在2018年年底有所回升,但2018年如秀屿区等地的鲍投苗量增加20%,可能2019年鲍的价格会高开低走。
|
||
(5)受库存积压量的影响,2019年的紫菜二水以后的价格可能继续走向低迷。
|
||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
江西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采集点基本情况
|
||
1.采集区域和采集点
|
||
2018年,江西省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区域为进贤县、鄱阳县、余干县、玉山县、都昌县、上高县、芦溪县、新干县、信丰县、彭泽县等县,包括7个区市、10个县共31个采集场点,采集场点分布在全省的赣中、赣北、赣南等水产品主要产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代表性。根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统一部署,2018年将渔情信息采集场点全部更换的有4个县,占到了10个县的40%,它们分别是上高县、新干县、信丰县和玉山县;信息采集场点完全不变的只有1个即芦溪县;其他县的渔情信息采集场点更新变动范围在30%~50%。
|
||
2.主要采集品种和养殖方式
|
||
(1)大宗淡水鱼类
|
||
草鱼、鲢、鳙、鲫。
|
||
(2)名优鱼类
|
||
黄颡鱼、黄鳝、鳜、乌鳢、泥鳅、鲈。
|
||
(3)虾类
|
||
小龙虾。
|
||
(4)蟹类
|
||
河蟹。
|
||
(5)其他类
|
||
中华鳖。
|
||
3.采集点产量和面积
|
||
2018年,我省31个渔情信息采集点淡水池塘养殖面积为9526亩,水产品养殖产量2647167千克。渔情信息采集点产量前四位的分别是黄颡鱼650820千克、鲢496127千克、鳙302718千克、草鱼223978千克,这4个养殖品种约占到了养殖总量的65%。
|
||
二、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
|
||
1.出塘销售情况
|
||
2018年,31个渔情信息采集点出塘量2647167千克。其中,销售量2537936千克,销售量占出塘量的95.87%,说明养殖户将绝大部分水产品作为商品鱼对外进行销售,而留着食用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约5%);销售额54016502元,水产品出塘综合平均单价21.28元/千克。
|
||
从2018年出塘销售构成来看,鱼类销售2322324千克,占总销售量的88.80%;甲壳类销售233319千克,占总销售量的8.92%;其他类销售59454千克,占总销售量的2.27%(表2-9)。
|
||
从表2-9可以看出,黄颡鱼占总销售量的24.89%,小龙虾占7.2%,黄鳝占6.05%,说明在市场上名特优水产品受到老百姓欢迎和喜欢;鲢占总销售量的18.97%,鳙占11.58%,草鱼占8.56%,说明大众水产品——“四大家鱼”仍是市场不可或缺的角色和重要补充。
|
||
表2-9 江西省2018年养殖渔情点水产品销售情况
|
||
2.受灾损失情况
|
||
2018年,31个渔情信息采集点水产品受灾损失45512千克、1481820元。其中,病害损失25693千克、670675元;自然灾害损失722千克、128841元;其他灾害损失19097千克、682304元。
|
||
从2018年受灾损失构成来看,受灾损失比例大小依次是病害损失、其他灾害损失、自然灾害损失。说明2018年渔业灾害损失主要还是由水产品的病害损失所致,因此,各部门和养殖单位今后要继续加强水产品病害的防控和治疗力度(表2-10)。
|
||
表2-10 江西省2018年养殖渔情点受灾损失情况
|
||
3.生产投入情况
|
||
2018年,渔情信息采集点总投入47775747元。其中,饲料费24712785元,苗种费用8807319元,燃料费用259737元,塘租费2972550元,水电、防疫等服务支出费用2377540元,人力投入费用7737376元(表2-11)。
|
||
表2-11 江西省2018年养殖渔情点生产投入情况
|
||
从2018年生产投入构成来看,投入比例大小依次是饲料费占51.73%,苗种费用占18.43%,人力投入费用占16.20%,水电、防疫等服务支出费用占4.98%。饲料费、苗种费、人力投入费用占到了总投入的86.36%,是养殖成本的根本所在。特别是饲料费用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以上,说明如要提高工作效益降低成本,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是其途径之一(图2-43)。
|
||
图2-43 2018年养殖渔情点生产投入情况
|
||
4.水产品价格特点和分析
|
||
(1)水产品价格特点
|
||
2018年,渔情信息采集点水产品出塘综合平均单价21.28元/千克。2018年水产品价格见表2-12。
|
||
表2-12 江西省2018年养殖渔情点水产品价格情况
|
||
表2-12 江西省2018年养殖渔情点水产品价格情况(续)-1
|
||
2018年,草鱼价格5~9月走势平稳,1~3月呈现上升趋势, 10~11月在低位,达到8.69元/千克;鳙价格上半年保持平稳走势,7月呈现上升趋势,7~8月是全年的最高位,达到22元/千克;黄颡鱼价格全年基本保持平稳态势,上半年价格高于下半年价格,最高位价格出现在7月,达到44.83元/千克,从8月开始下降到19元/千克,下半年一直维持在19元/千克左右波动;泥鳅价格全年也基本保持比较平稳的状况,最高位价格出现在6月,达到61.04元/千克, 8月开始下降到39.78元/千克,这也是全年的次高价,第三位价格在上半年的2月,为34.21元/千克,其他月份价格基本在26元/千克左右波动,低位价格出现在11月,为23.26元/千克(图2-44)。
|
||
图2-44 2018年养殖渔情点水产品价格
|
||
(2)水产品价格分析
|
||
①水产品市场小幅波动,上半年价格好于下半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保健的日益重视,人们纷纷青睐肉质软嫩、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拉动了水产品的市场需求。上半年由于春节假期及禁渔期因素,导致捕捞产量减少,受供求关系影响,推动了上半年水产品价格上涨;下半年水产品市场供应相对充裕,价格出现回落。
|
||
②名特优水产品种关注度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对水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水产养殖业已从单纯追求数量型转向数量质量型并举转变。随着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名特优水产品种养殖效益也逐步提高,养殖户也逐步加大了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提高了水产品的销售价格,同时也提高了水产品整体养殖效益。
|
||
③养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坚持稳步推进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高端安全水产品生产,调减结构性过剩的水产养殖品种,养殖户转产或兼养了小龙虾、黄颡鱼、黄鳝、鳜、乌鳢、泥鳅、鲈、河蟹等特种水产品,改善了整个水产品的供需面。全省的休闲渔业、稻田综合种养和池塘健康养殖等相关业态,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
||
三、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2018年全省全年没有发生恶劣天气和大面积养殖病害,水产养殖品种遇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行情,总的养殖形势良好。
|
||
结合考虑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等,预测2019年包括渔情采集点在内的全省水产养殖经济形势将会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全省水产养殖将向高质量高水平跨越,各项经济指标稳定增长,呈现水产品产量增产、渔民增收的局面。2019年,全省将继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加强环境治理,促进水产养殖业向绿色方向发展,水产养殖将从过去拼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方面,从追求数量性转向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省环保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会继续强化禁止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投饲、投肥养鱼,网箱、网围和围栏养殖将会受到更大程度地限制甚至被取缔。全省的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将重新功能规划,淡水池塘养殖将会更加得到重视和加强,池塘养殖的地位将更显重要。2019年,随着全省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水养殖等节能减排模式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将进一步推广,稻田综合种养、休闲渔业等将进一步丰富。可以肯定的是,全省水产养殖将定会走出一条产地优美、产品优质、产出高效、产业优化的绿色可持续稳定地发展道路。
|
||
(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
山东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整体概况
|
||
养殖生产形势总体稳定。2018年1~12月,全省采集点出塘总量14.12万吨,出塘收入14.01亿元。淡水养殖方面,受清理网箱、网围影响,鲢、鳙、鲫价格上涨,草鱼价格下跌;乌鳢价格上涨明显,淡水南美白对虾价格基本平稳。海水养殖方面,大菱鲆、海参价格上涨;鲈、蛤价格基本持平;梭子蟹、海带价格下跌。生产投入方面,饲料费成为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受夏季高温影响,海参的生产损失较为突出。
|
||
二、重点品种分析
|
||
1.淡水鱼类
|
||
采集点淡水鱼销售量1.63万吨,销售额3.05亿元,综合出塘价为18.70元/千克,同比增长20.64%。大宗淡水鱼方面,鲢、鳙、鲫综合出塘价格分别为5.31元/千克、10.07元/千克和14.22元/千克,同比分别上涨19.09%、7.59%和23.87%(表2-13,图2-45)。鲤出塘价格8.97元/千克,同比基本稳定。草鱼价格在10.35元/千克,同比下降15.72%。草鱼价格下降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南方草鱼大规模北上,造成对本地草鱼价格的冲击;二是草鱼价格已经高位运行2年多,高利润激发了草鱼养殖热情,养殖户纷纷改投草鱼,造成草鱼养殖过饱和,供大于求引发草鱼价格下跌;三是2018年微山湖地区大面积清理网箱,要求所有网箱一律起水,造成草鱼集中上市。
|
||
作为淡水名优品种的乌鳢,近年来出现价格回升态势。2018年采集点统货综合出塘价格22.63元/千克,同比增长17.13%。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作为优质商品鱼乌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再加上乌鳢的医疗保健作用进一步挖掘,以及渔家乐等休闲渔业的开发,致使乌鳢消费市场逐年扩大,带动鱼价上涨。
|
||
表2-13 2018年1~12月主要养殖品种综合出塘价格
|
||
表2-13 2018年1~12月主要养殖品种综合出塘价格(续)-1
|
||
2.淡水甲壳类
|
||
淡水南美白对虾综合出塘单价43.43元/千克,同比基本稳定。从对滨州、东营及淄博等地的调查中,由于虾苗价格较上年有所上涨,2018年苗种投放密度有所降低。如在高青县虾苗平均投放密度已由上年的3.5万尾/亩下降到3.2万尾/亩,因此,虾苗的抗病能力较强,养殖过程病害同比较少。2018年淡水南美白对虾的产量也大幅提升,以利津县为例,2018年采集点南美白对虾平均亩产263千克,较2017年的亩均181千克增产82千克,单产增幅达到45.3%;亩均效益6630元,较2017年的3418元,每亩增收3212元,增收幅度达到94.0%。
|
||
图2-45 大宗淡水鱼价格走势
|
||
3.海水鱼类
|
||
海水鱼采集品种为鲈和大菱鲆。鲈近年来保持总体稳定,采集点鲈养殖方式为网箱养殖,采集点统货销售量1989.33吨,销售收入1.11亿元,综合销售价格为56.00元/千克,同比基本持平。鲈价格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特点,低谷一般集中在7~9月,价格为50~53元/千克;其他时间集中在60~75元/千克。
|
||
大菱鲆整体情况稳中有升,采集点销售量10.80吨,主要以条重≥600克的标鱼和统货为主,销售收入533.76万元,综合销售价格为49.44元/千克,同比上涨15.41%。2018年大菱鲆价格相对较高且走势平稳,在春季、暑期旅游及国庆中秋双节三个时段的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涨,节假日后的回落幅度并不明显,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从需求侧看,大菱鲆的消费主体主要集中在北方沿海地区,其市场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导致并未出现价格的大幅上涨;从供给侧看,近年来,由于饲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加之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弃养、转养大菱鲆的经营主体增多,整体养殖量萎缩严重,商品鱼存量较少,导致2018年价格维持在近几年的较高水平(图2-46)。
|
||
图2-46 大菱鲆价格走势
|
||
4.海水甲壳类
|
||
采集点海水南美白对虾销售901.36吨,销售收入3274.4万元,综合销售价格为36.33元/千克,同比下降28.65%。近年来,由于海参养殖风险加大,以及近几年对虾养殖的生产效益较高,渔民由养参转为养虾,海水南美白对虾出塘较往年增多,导致对虾价格下降。
|
||
梭子蟹综合销售价格为83.14元/千克,同比下降3.51%。从规格上看,通货综合销售价格为65.24元/千克,125~200克/只的公蟹价格为59.54~67.79元/千克,11~12月200克/只的母蟹价格120~126.21元/千克。2018年日照地区梭子蟹的投苗密度有所增加,亩均放养密度为0.35万只,蟹苗平均单价为850元/万只。梭子蟹亩产量40~50千克,与上年基本持平,但由于价格下降,养殖效益略低于去年。
|
||
5.贝类
|
||
采集点鲍销售112.68吨,销售收入1830.30万元,综合销售价格为162.43元/千克,同比降低9.12%。其中,4月由于处理滞长的小规格,价格为一年中最低点98.5元/千克;最高点出现在10月,达到231.25元/千克。牡蛎销售量3036.90吨,销售收入2595.69万元,综合销售价格为8.55元/千克。7~8月,由于夏季高温及浒苔的影响,造成度夏牡蛎出现部分死亡。同时,品牌建设及电商销售渠道的拓展,使得市场需求量增大,造成牡蛎价格上涨。扇贝销售量1637.03吨,销售收入868.60万元,综合销售价格为5.31元/千克。莱州主要以海湾扇贝为主,出塘价格为3.06元/千克,同比下降12.57%;长岛以虾夷扇贝为主,出塘价格为9.02元/千克,同比上涨约20%。全省采集点蛤销售量10.35万吨,销售收入6.85亿元,综合销售价格为6.62元/千克。其中,胶州市采集杂色蛤,销售价格为5.45元/千克;河口区和无棣县采集文蛤,销售价格为6.09元/千克和6.77元/千克;海阳市采集中国蛤喇,销售价格为19.01元/千克。
|
||
6.海带
|
||
采集点海带销售1.21万吨,销售收入2652.22万元,综合销售价格为2.20元/千克(干海带)。2018年鲜海带价格较低,鲜菜平均价格0.46~0.48元/千克,食品菜价格0.6元/千克。从销售额上看,2018年比2017年销售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2018年海带病害较少,收割季节气候好,海带丰收,市场需求未增,产量过剩。海藻加工企业比常年收购海带减少,部分海带转化为晾干菜进入市场,进一步促进市场饱和。
|
||
7.海参
|
||
采集点海参销售量1100.98吨,销售收入1.64亿元,综合销售价格为148.81元/千克,同比上涨34.16%。主要是夏季高温,导致海参大面积死亡所致。从区域上看,海参价格依旧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黄河口地区的垦利、河口价格分别为88.13元/千克和96.96元/千克;胶东地区的文登价格为156.91元/千克。
|
||
三、生产特点分析
|
||
1.生产投入饲料费为主
|
||
采集点生产投入共5.76亿元,主要包括物质投入、服务支出和人力投入三大类,分别为50766万元、1353万元和5491万元,分别占比为88.12%、2.35%和9.53%。在物质投入大类中,苗种、饲料、燃料、塘租费、固定资产折旧分别占比23.13%、53.06%、7.08%、3.58%、1.26%;服务支出大类中,电费、水费、防疫费、保险费及其他费用分别占比1.23%、0.23%、0.21%、0.18%和0.50%(图2-47)。
|
||
图2-47 生产投入要素比例
|
||
2.海参损失较为严重
|
||
采集点受灾损失2085.83万元。其中,海参受灾损失为1872.85万元,占全部损失额的89.79%,占海参出塘收入的11.43%。其中,夏季高温导致的海参自然灾害损失79.8吨,直接经济损失1112.56万元。病害和其他灾害损失量分别为4.68吨和33.81吨,经济损失分别为87.66万元和672.64万元。
|
||
3.养殖空间日益压缩
|
||
近年来,受清理网箱、网围影响,淡水养殖规模日益缩减。以枣庄市为例,全市5座大中型水库的养殖网箱已全部清理完毕,累计清理网箱8.5万多架。同时,沿海地区也在开展海上养殖设施清理,威海市海上养殖设施整治经区涉及面积为7.5万亩。养殖空间的压缩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业生产,但这是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全省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
四、2019年生产形势预测
|
||
目前,全省养殖渔业总体向好,大菱鲆、刺参等部分养殖品种价格显著回升。因网箱及近岸养殖设施清理工作,部分大宗淡水鱼及乌鳢价格还有上涨空间。随着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加之市场舆论的正确引导,大菱鲆价格从前几年的持续低迷中逐渐回升。得益于品牌建设和电商销售模式的逐渐成熟,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牡蛎价格保持乐观,海带、贝类、虾蟹类等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海参的价格则取决于能否安全度夏。
|
||
(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
||
河南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
|
||
1.主要指标变动情况
|
||
(1)水产品销售量
|
||
根据11个信息采集县、36个采集点的数据显示,1~12月采集点共售出水产品2431.75吨,实现销售收入3219.27万元。其中,淡水鱼类销售量为2208.45吨,实现销售收入2385.22万元;淡水甲壳类销售量为223.30吨,实现销售收入834.05万元。淡水鱼类中鲤销售量和销售额最大,分别占淡水鱼类总销售量和总销售额的63.95%和11.76%;其次是草鱼,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占淡水鱼类总销量和总销售额的23.96%和0.69%。淡水甲壳中小龙虾销售量和销售额最大,分别占淡水甲壳类总销售量和总销售额的50.08%和41.31%;其次是南美白对虾,分别占淡水甲壳类总销售量和总销售额的37.10%和26.23%。
|
||
淡水鱼类销售量集中在1、2、3、12月,其中,1月销售量达到最大655.88吨。主要原因是临近春节,市场需求旺盛。淡水甲壳类销售量7月达到最大43.19吨。
|
||
2018年各品种销售量和销售收入见表2-14,2018年每个月份各品种销售量见表2-15,2018年采集点水产品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分别见图2-48、图2-49。
|
||
由于2018年系统重新调整,采集点设置和养殖品种均发生改变,所以无法做同比分析。
|
||
表2-14 2018年各品种销售量和销售收入
|
||
表2-14 2018年各品种销售量和销售收入(续)-1
|
||
表2-15 2018年每个月份各品种销售量
|
||
图2-48 2018年采集点各品种销售量
|
||
图2-49 2018年采集点各品种销售额
|
||
(2)出塘价格
|
||
2018年1~12月采集点各品种出塘价格见表2-16。2018年1~12月淡水鱼类出塘价格走势见图2-50,2018年1~12月淡水甲壳类出塘价格走势见图2-51。
|
||
表2-16 2018年每个月份各品种出塘价格走势
|
||
图2-50 2018年1~12月淡水鱼类出塘价格走势
|
||
图2-51 2018年1~12月淡水甲壳类出塘价格走势
|
||
(3)生产投入
|
||
1~12月全省36个采集点生产投入总计2877.05万元。其中,物质投入2485.92万元,服务支出211.79万元,人力投入179.35万元。2018年1~12月采集点生产投入见表2-17。2018年1~12月采集点生产投入比例见图2-52。2018年1~12月采集点物质投入比例、服务支出比例、人力投入比例、饲料投入比例分别见图2-53至图2-56。
|
||
表2-17 2018年1~12月采集点生产投入
|
||
表2-17 2018年1~12月采集点生产投入(续)-1
|
||
图2-52 2018年1~12月生产投入比例
|
||
图2-53 2018年1~12月物质投入比例
|
||
图2-54 2018年1~12月服务支出比例
|
||
图2-55 2018年1~12月人力投入比例
|
||
图2-56 2018年1~12月饲料投入比例
|
||
(5)生产损失
|
||
据统计,1~12月全省36个采集点受灾损失95.41万元。其中,病害损失15801千克,经济损失27.18万元;自然灾害损失12578千克,经济损失66.23万元;其他灾害损失3223千克,经济损失2万元。病害主要发生在7~9月,鲤、鲢病害主要是烂鳃病,河蟹主要是水霉病。
|
||
2018年1~12月采集点生产损失情况见表2-18。
|
||
表2-18 2018年1~12月采集点生产损失情况
|
||
二、特点和特情分析
|
||
(1)淡水鱼类中草鱼、鲤、鲫出塘量和出塘收入在1月达到最大;鲢、鳙出塘量和出塘收入在12月达到最大。另外,淡水鱼类在9月也有一次显著的销售高峰,主要原因是在元旦、春节、国庆前后市场需求旺盛。
|
||
(2)草鱼价格1~7月呈上升趋势,8月后稳定在44元/千克;鲤价格呈阶段性波动趋势,1月价格最低6.9元/千克,2~5月价格稳中有升,6月后价格逐渐下降;鲢、鳙在1月出塘价格达到最高,2~3月价格急剧下降;鲫出塘价格在12月达到最高;小龙虾出塘价格9月达到最高41.71元/千克;南美白对虾出塘价格10月达到最高46.93元/千克。
|
||
(3)生产投入中饲料费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固定资产折旧、苗种费和塘租,分别占生产投入的42.28%、25.61%、10.60%、7.60%。
|
||
(4)全省36个采集点淡水鱼类病害比去年相对减少,病害主要发生在7~9月。鲤、鲢病害主要是烂鳃病,河蟹主要是水霉病。
|
||
三、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1)鲤的销售价格主要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根据近几年的价格变化情况,结合水产养殖总的形势和市场调节因素,预计2019年鲤销售价格将会逐渐回升。
|
||
(2)环保养殖的提出让不少网箱被拆除,养殖面积减少,价格自然被抬升。另外,近期一些饲料企业开始降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的成本压力。预计2019年草鱼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
|
||
(3)由于各级领导和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渔民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也将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
||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
||
湖北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
|
||
1.成鱼销售价格涨跌互现,代表品种及部分关注品种销售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
||
从监测品种全年监测情况看,草鱼、鲢、鳙和鲫销售价格全部下降,分别比2017年下降15.91%、19.39%、26.33%和32.85%。名优类的黄颡鱼、小龙虾、鳖等销售价格下降,分别下降18.36%、33.04%和28.11%;黄鳝、鳜、河蟹等销售价格上涨,分别上涨20.31%、16.89%和3.85%(图2-57、图2-58)。分析其原因,一是消费者选择性消费特点增强,优质优价逐步深入人心;二是过度集中养殖,如草鱼、黄颡鱼和鲫,导致供过于求,影响了出塘价格。与2017年比较,草鱼均价下降了1.83元/千克,黄颡鱼下降了3.07元/千克,鲫下降了4.07元/千克。由于这些品种的养殖技术要求不高,苗种容易获得,亩产量高。2016年湖北省发生洪涝灾害后,2017年鱼价出现快速增长,导致2018年养殖产量增长迅速,使增产不增收现象再次出现。
|
||
图2-57 2017年、2018年代表品种销售价格比较
|
||
2.监测品种成鱼总产量下降,但单位面积产量仍较稳定
|
||
对照2017年,在有效养殖面积减少的情况下,2018年监测品种和监测点单位面积成鱼出塘量均比较稳定,全年成鱼销售产量1456545千克,销售收入47388711元(表2-19)。
|
||
图2-58 2017年、2018年关注品种销售价格比较
|
||
表2-19 2018年各监测品种出塘量及占总产量比例
|
||
3.投入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单位面积各项投入同比无明显差异
|
||
2018年,除去苗种外,全年生产总投入29485180元。其中,物质投入22099521元,占总投入的74.95%,包括饲料11847407元、燃料143113元、租金3910069元、固定资产折旧389600元;服务支出2657729元,占总投入的9.01%,包括水80640元、电830137元、防疫1510985元、保险14000元、其他项221967元;人力投入4727930元,占总投入的16.04%,包括雇工2215400元、生产职工工资2512530元。相较2017年,由于监测总面积变小,虽然生产总投入出现大幅减少,但从具体单位面积成本分析,平均投入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各项投入占比也无明显差异(图2-59)。
|
||
图2-59 2018年各项生产投入占比
|
||
4.同一品种在相同或不同养殖模式下,养殖都会存在风险
|
||
小龙虾产业虽然热了湖北省,火了全国,但通过对湖北省小龙虾稻田和池塘养殖监测点的成本和效益分析,赢亏均有,养殖风险依然存在,其风险点主要在于养殖技术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成本控制不佳或发生灾害损失等(表2-20)。
|
||
表2-20 小龙虾养殖效益分析
|
||
5.部分监测品种养殖技术仍需进一步提升
|
||
湖北省水产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较大,淡水水产品产量多年一直居全国之首。但部分监测品种水产品产量较高主要来源于天然产量,其人工养殖技术和养殖规模并不如产量那样耀眼。如泥鳅,在湖北养殖仍为起步阶段,养殖技术处于试验示范较低水平,产量和效益都不是很稳定;鄂州黄颡鱼养殖监测点,投入虽然很大,但因养殖技术没有把握好,导致成品规格不达标、成活率低,有投入无产量和效益,养殖基本不成功,这些都说明养殖技术仍需进一步提升。
|
||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需要进一步贯彻
|
||
随着养殖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鱼类养殖密度的逐步下降、养殖成本的逐步提高已为必然,在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相对降低的情况下,加大推动成鱼产品优质优价,是目前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渔业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
||
二、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根据2018年养殖渔情监测数据,结合大规模养殖实际情况,2019年渔业生产形势谨慎乐观。
|
||
(1)湖北省是水产大省,有着厚重的养殖历史,养殖环境较为优越,养殖氛围较为浓厚、渔民养殖经验较为丰富。在许多养殖较为发达地区,如洪湖市、监利县等,渔业仍是地方的重要经济支柱、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发展养殖业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
|
||
(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名优鱼类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在不过度集中养殖同一品种情况下,水产效益仍是可见可观,养殖者渔业生产投入积极性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
|
||
(3)随着绿色高质量渔业发展,政府支持渔业的鼓励政策会进一步激发,政府支持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
|
||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
湖南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
|
||
1.淡水鱼类出塘销售情况
|
||
2018年,监测点淡水鱼类出塘量4615.16吨,销售额5509.70万元,均价11.94元/千克。其中,草鱼出塘量2170.27吨,销售额2019.61万元,单价9.31元/千克;鲢出塘量1049.60吨,销售额559.86万元,单价5.33元/千克;鳙出塘量394.87吨,销售额416.76万元,单价10.55元/千克;鲫出塘量574.01吨,销售额564.80万元;单价9.84元/千克;黄颡鱼出塘量125.10吨,销售量217.43万元,单价17.38元/千克;黄鳝出塘量293.93吨,销售额1655.45万元,单价56.32元/千克;鳜出塘量6.55吨,销售额73.20万元,单价111.81元/千克;乌鳢出塘量0.83吨,销售额2.59万元,单价31.43元/千克。淡水甲壳类出塘量519.78吨,销售额2721.17万元,均价52.35元/千克。其中,小龙虾出塘量393.63吨,销售额1622.17万元,单价41.21元/千克;河蟹出塘量126.16吨,销售额1099万元,单价87.12元/千克(图2-60至图2-62)。
|
||
图2-60 2018年监测点淡水鱼类出塘量结构(单位:吨)
|
||
图2-61 2018年监测点淡水鱼类销售额结构(单位:万元)
|
||
图2-62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监测点淡水鱼类价格走势
|
||
2.淡水甲壳类出塘销售情况
|
||
2018年,监测点淡水甲壳类销售量519.78吨,销售额2721.17万元。其中,小龙虾销售量393.63吨,销售额1622.17万元,单价41.21元/千克;河蟹销售量126.16吨,销售额1099万元,单价87.12元/千克(图2-63、图2-64)。
|
||
图2-63 2018年监测点淡水甲壳类出塘量结构
|
||
图2-64 2018年监测点淡水甲壳类销售额结构
|
||
3.生产投入情况
|
||
2018年,监测点生产投入4148.67万元。其中,苗种费1318.3万元,占投入比重31.78%,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饲料费1526.69万元,占投入比重36.8%,同比减少36个百分点;燃料费29.41万元,占投入比重0.7%;塘租费401.41万元、占投入比重9.7%;水电、防疫等服务支出费用509.36万元,占投入比重12.28%,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人力投入582.24万元,占投入比重14.03%,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图2-65、图2-66)。
|
||
图2-65 2018年监测点生产投入结构
|
||
图2-66 2017年和2018年监测点生产投入对比
|
||
4.受灾损失情况
|
||
2018年,监测点受灾损失35.34吨,55.05万元。其中,病害34.67吨,53.58万元;自然灾害0.5吨,1.32万元;其他灾害0.17吨,0.15万元。
|
||
从2018年受灾损失构成来看,受灾损失比例大小依次是病害损失、自然灾害损失、其他灾害损失(表2-21)。说明2018年渔业灾害损失主要还是由水产品的病害损失所致,因此,各部门和养殖单位今后要继续加强水产品病害的防控和治疗力度。
|
||
表2-21 2018年受灾损失构成
|
||
二、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预计2019年全省渔业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将是稳中向好。主要基于以下分析:一是产业政策暖风频吹,利好发展。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和要素配置等方面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影响积极。全省继续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制订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水产养殖将会继续减量、提质、增效。国家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重大举措,同时全省禁止天然水域投肥养殖,水产品捕捞产量将会减少,这些都将利于水产品价格保持平稳。三是全产业链逐步完善,支撑有力。在环保整治、消费升级、产业扶贫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各地力推生态健康养殖,力补加工短板,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注重品牌建设,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上下工夫,推进产品增值、产业增效,推动水产品价稳中有升。
|
||
(湖南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
|
||
广东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2018年养殖渔情分析
|
||
1.主要指标变动情况
|
||
监测品种销售额、销售数量同比增加 2018年,全省水产养殖渔情信息监测品种共有17个。其中,草鱼、鲢、鳙、鲫、黄颡鱼、加州鲈、鳜、乌鳢、南美白对虾(淡水)、海水鲈、石斑鱼、卵形鲳鲹、青蟹、牡蛎、扇贝15个品种销售额和销售数量同比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鳜,销售额增加144.33%,销售数量增加189.58%;只有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海水)2个品种销售额和销售数量同比减少,其中,罗非鱼销售额减少35.58%、南美白对虾(海水)销售额减少6.08%(表2-22)。
|
||
表2-22 全省渔情监测品种销售额和销售数量情况
|
||
表2-22 全省渔情监测品种销售额和销售数量情况(续)-1
|
||
2.监测品种出塘综合价格涨跌各半
|
||
2018年,鲢、罗非鱼、加州鲈、卵形鲳鲹、南美白对虾(海水)、青蟹、牡蛎、扇贝8个品种综合出塘价格同比都有上涨,涨幅在3.18%~49.11%;草鱼、鳙、鲫、黄颡鱼、鳜、南美白对虾(淡水)、海水鲈、石斑鱼8个品种综合出塘价格稍有下跌,跌幅在3.46%~17.07%(表2-23)。
|
||
表2-23 全省渔情监测品种综合出塘价格
|
||
3.养殖生产投入同比大幅增加
|
||
2018年,全省渔情监测采集点生产投入24750.96万元,同比增加113%。其中,物质投入19631.76万元,同比增加145%,占生产投入79.32%;服务支出2253.71万元,同比增加40%,占生产投入9.10%;人力投入2865.48万元,同比增加44%,占生产投入11.58%(表2-24)。
|
||
表2-24 全省渔情监测品种生产投入情况
|
||
4.生产损失同比增加
|
||
2018年,全省养殖渔情监测采集点水产养殖次生灾害多发且损失严重,以病害和其他灾害为主。其中,病害造成经济损失345.11万元,同比增加10%;而原生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只有48.08万元,同比减少81%(表2-25)。
|
||
表2-25 全省渔情监测品种生产损失情况
|
||
二、特点和特情分析
|
||
1.传统大宗养殖品种生产正常且市场经营稳健
|
||
主要是指以草鱼为代表,其他如鲢、鳙以及鲫等品种,它们是水产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的基础,可以进行单一品种投喂饲料精养,也可以作为混养品种。如在养殖加州鲈、鳜、乌鳢等名特优品种过程中,搭配养殖一定比例的鲢、鳙和鲫可以获得调节水质、调养水体以及改良养殖池塘底部环境的作用。尤其是鲫,它通过其食性能够打破水土之间的淤泥界面,激发水体负荷和土壤承载。这一点在2018年渔情采集数据中表现得十分充分,不论是销售金额、数量还是出塘综合价格都表现得十分稳健,而且该类养殖品种的成本投入也是稳中有升。因为该类品种养殖面积大、产量高、影响广,该运行状况给予整个渔业健康稳定运行以有力的支撑。
|
||
2.名特优品种养殖生产和市场经营量大幅增加
|
||
主要是指淡水养殖的加州鲈、鳜、乌鳢、黄颡鱼,海水养殖的海鲈、石斑鱼以及咸淡水养殖的卵形鲳鲹、青蟹等。首先,它们的养殖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满足人们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而发展起来的;其次,它们是建立在传统大宗养殖品种基础上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技术创新,继承传统养殖技术模式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集成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及其技术,代表着渔业发展方向和趋势。这一点在2018年渔情采集数据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销售额和销售数量同比增加的5个品种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鳜,销售额增加144.33%,销售数量增加189.58%。
|
||
3.开发型和创汇型水产品种市场运行波动剧烈
|
||
主要是指以罗非鱼、南美白对虾以及牡蛎、扇贝等养殖品种。其中,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是引进的外来品种,是内涵式开发型渔业的主导品种。它们的成功驯化和本土化,丰富了广东省水产养殖品种,尤其是构建起一个原种保有、良种选育和苗种繁育体系,直接推动了该类品种的养殖生产,它是质量上的提高;而牡蛎、扇贝等养殖品种则是外延式开发型渔业的代表,它开发利用的是原种以及浅海滩涂资源,它是在数量上的增加。不论是内涵式还是外延式品种养殖,都是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的商品养殖,尤其是像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拥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其中,国际市场占主导,而造成该市场波动因素多、波动大。该波动就会传导给该类品种的养殖生产和市场经营上,而且还会得到放大。根据2018年的渔情采集数据,该类品种市场运行波动较大,像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海水)2个品种销售额和销售量同比减少。其中,罗非鱼销售额减少35.58%、南美白对虾(海水)销售额减少6.08%。
|
||
三、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根据水产养殖渔情信息的采集数据分析,预测2019年水产养殖渔情走势稳步增长。传统大宗养殖品种、名特优新品种品种还是开发型和创汇型水产养殖品种,三大类品种不论是养殖生产还是市场经营将依然呈现出积极稳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该过程中,技术创新依然是主流和趋势,人们将在市场供求引导下在两大专业领域推进。一是以工厂化养殖为中心,向工厂化、园区化转型;二是开展养殖基础设施功能化、生态化和景观化改造,推进水产养殖向休闲化升级。
|
||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渔情特点及分析
|
||
1.总体形势特点
|
||
根据广西养殖渔情监测系统数据及延伸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全区水产养殖生产形势特点是:全区水产养殖总体波动较大。由于受到大量网箱养殖鱼类集中上市的影响,市场交易整体活跃,价格上扬,出塘量、出塘收入同比剧增,但局部地区水产品受到鱼贩压价的现象非常严重。池塘养殖户看到未来的养殖利润空间,投苗投种的养殖积极性增高,投苗投种量有所增加,池塘养殖效益一般。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养殖空间逐渐萎缩、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苗种供应不足、养殖利润空间趋于缩小、抗风险能力不强、疫病防控压力大等问题。建议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和养殖模式,利用生态养殖技术,促进养殖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视现代水产种业的发展和病害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政策性保险制度建设,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
||
2.各项生产指标变动情况
|
||
(1)水产品出塘量、出塘收入同比增加
|
||
由于水产品市场价格上扬,导致采集点的出塘量12053吨,同比增加54%,出塘收入22645万元,同比增加98%。
|
||
(2)养殖户投苗投种积极性同比增加
|
||
采集点投放苗种5172万元,同比增加53%,其中,投苗费用45291万元,投种费用880万元。
|
||
(3)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投入同比增加
|
||
采集点生产总投入13263万元,同比增加29%。其中,饲料费用6172万元,同比增加18%;人员工资918万元,同比增加8%。
|
||
(4)生产损失同比减少
|
||
主要是病害和灾害造成的损失。其中,数量损失37吨,同比减少79%,经济损失41万元,同比减少80%。
|
||
(5)生产效益情况
|
||
2018年,全区采集点生产投入13263万元,总产出22645万元,病害、灾害损失78万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1.68。按采集点淡水池塘养殖情况来计算,目前广西池塘的综合平均放养密度亩产草鱼1250千克、鳙150千克、鲢50千克、鲫150千克等来计算利润,利润约为5000元。
|
||
3.分品种表现
|
||
(1)大宗淡水鱼类
|
||
由于受网箱限时拆除、鱼类集中上市、鱼贩压价的影响,大宗淡水鱼类价格持续下跌。造成池塘养殖的“四大家鱼”出塘量、出塘收入、种苗放养均同比下跌,养殖户惜售心理严重,憧憬和期待这波冲击过后鱼价能高企。全区淡水大宗鱼类均价10.3元/千克,比上年同期10.80元/千克下跌0.5元/千克,同比减少5%。其中,草鱼8.2元/千克,同比减少47%;鳙6.32元/千克,同比减少22%,鲢4.1元/千克,同比减少23%,鲫10.31元/千克,同比减少26%。同时,受到洪灾的影响,养殖形势比较严峻。
|
||
(2)淡水名特优鱼类
|
||
广西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方式大部分是网箱养殖,由于受到网箱拆除的影响,出塘量大幅提升,但价格却整体走弱,品种跌多涨少。广西是全国罗非鱼三大产地之一,2018年广西罗非鱼行情是整体略有回暖,但价位仍属于在低位徘徊,以内销为主的地区罗非鱼价格比较稳定,如南宁10元/千克(规格0.6千克/尾),以出口为主的罗非鱼受国际形势影响大,前景不明,走加工厂的罗非鱼8.4元/千克(规格0.5千克/尾)。分析原因:一是由于塘租、饲料等投入品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成本不断上升;二是罗非鱼出口压力大,特别是受到降低关税的影响,罗非鱼价格下跌;三是许多罗非鱼加工厂用其他品种(如巴沙鱼、虾类)来代替罗非鱼,以期维持加工厂正常运转。其他名特优品种,如加州鲈22~24元/千克,同比持平;斑点叉尾12元千克(规格1~1.5千克/尾),同比增加20%;黄颡鱼20元/千克(规格7寸以上),同比稍降;鳜62元/千克(统货),同比增加15%。由于受到饵料鱼紧缺和行情影响,鳜价格大起大落,1~3月迅速飙升80元/千克,4~5月又急速下跌到65元/千克,6月又反弹到73元/千克,9月又跌至62元/千克,一直保持到12月。
|
||
(3)海水鱼类金鲳鱼
|
||
由于只采集金鲳鱼这个品种,故以此品种为代表分析。2018年金鲳鱼养殖总体情况是上半年触底反弹,价格大幅飙升,涨势喜人;下半年开始鱼价持续平稳,总体形势好于去年。广西的金鲳鱼养殖主要分布在北海、钦州、防城港市3个区域。主要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其中,网箱养殖集中在北海的铁山港、龙门港、钦州市的钦州港和防城港市白龙村一带,目前铁山港已成为广西最大的金鲳鱼养殖基地。由于去年整年金鲳鱼病害的原因,养殖户亏损严重,2018年年初,随着禁渔期开始,野生水产品捕捞量下降、其他养殖品种上市量减少等因素影响,金鲳鱼需求量增加,价格终于出现回暖。1~3月铁山港区金鲳鱼达到上市规格的存活量约1000~2000吨,价格坚挺,0.5千克/尾规格活鲜价格为26.4元/千克,同比增加8%;冰鲜价格为24.2元/千克,同比增加8%。6月成品存塘鱼已不足100吨,0.5千克/尾规格活鲜价格达32元/千克;而冰鲜价格则30元/千克,价格已经连续6个月上涨,同比涨幅达20%。7~9月冰鲜价有所下跌,但还是保持在22~24元/千克,养殖户有利可图,养殖形势优于前两年。2018年金鲳鱼养殖户已没有往年的疯狂,对投苗更加冷静理性,投苗量将比上年要明显下降。除了考虑到病害、台风天灾等因素外,饲料价格上涨是当前最大压力。高投入、高风险、没有高效益,可以用“稀薄”来形容金鲳鱼养殖行业,许多原来养殖金鲳鱼的养殖户也纷纷转养其他品种,量变导致价变,这是2018年养殖金鲳鱼行情回暖的主要原因。
|
||
(4)虾类
|
||
2018年对虾养殖总体表现为约有50%左右养殖户盈利,20%养殖户保本,亏损的养殖户约占30%。但受虾价下跌的影响,利润水平总体不高。虾苗价格同比持平,单价180~220元/万尾不等。2018年对虾投苗量总体减少了20%左右。早造、中造虾不尽如人意,普遍成功率在20%~30%。钦州、防城港等地早造虾养殖的成功率超过30%,中造回落到20%左右;北海地区,由于早造虾放苗较早,年初低温时间较长,整体养殖成功率仅15%。随着中造虾部分养殖户改用高抗力苗种,成功率小幅上升至20%~30%。相比去年同期,6、7月上市的早造虾,规格在35~60只头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0元/千克,售价在24~36元/千克;中晚造虾9月中旬后陆续上市,以50~100只头的小规格居多。受市场供需影响,虾价开始上涨,年末追平去年均价,40只头规格出售价格在50元/千克左右。
|
||
(5)贝类
|
||
市场需求总体旺盛,价格稳中略涨。随着市场认可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文蛤、牡蛎等贝类市场呈现出总体需求旺盛的态势,无论是苗种价格还是成品价格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涨态势,农户、经销商等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较高。以牡蛎为代表,由于受气候条件、过度养殖等影响,钦州市茅尾海天然采苗数量连续多年大幅减少。2018年牡蛎采苗总量在5000万串左右,比2017年同期减少约37.5%,比2016年减少约58.3%。因此,不同规格的牡蛎苗价格比去年同期升高1元/串,供需两旺。优质牡蛎塘边价12.4元/千克,中等牡蛎塘边价9.4元/千克,同比增加15%。由于养殖效益可观,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养殖户都选择投资牡蛎养殖。但2018年9月在钦州港保税区至三墩海域约13平方千米的养殖牡蛎发生大面积死亡事件,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调查,该海域约有362张蚝排出现牡蛎死亡,78.4%蚝排牡蛎死亡率达80%,预计损失达1.2亿元。牡蛎死亡原因是由于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及生消过程产生毒素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暴发的主要原因。有关纸业企业废水泄露,加剧了养殖海区富营养化程度。此事件对广西下半年后几个月的牡蛎行情影响较大,目前没有事件影响的养殖户已经产生惜售心理,不肯出货,待价而沽,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牡蛎将会有一轮新的涨幅。
|
||
(6)龟鳖类
|
||
龟鳖产业目前形势是鳖产业稳定上扬,而龟产业则是继续探底企稳。鳖产业由于前几年来价格一路下跌,而饲料费、人员工资、基础设施、水域租金等却不断上涨,导致放养面积和苗种投放大幅减少,养殖规模不断缩小。2018年随着浙江、江苏等地养鳖温室大棚因环保问题而纷纷拆除后,苗种及成品鳖的价格均大幅上扬,其中,苗种价格由2元/只上涨到5元/只,同比增加150%;成品黄沙鳖价格由90元/千克上涨到130元/千克,同比增加44%;成品中华鳖由30元/千克上涨到45元/千克,同比增加50%。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鳖苗产量80吨、800万只,投苗量同比增加50%。龟产业中普通食用龟如草龟、鳄龟、花龟、红耳龟、火焰龟,由于前几年价格长期低迷,养殖量也大幅减少,市场供求发生变化,价格大幅回升。如本地草龟温室养殖的商品龟达70元/千克以上,外塘养殖规格750克/尾以上的160元/千克,同比增加10%。高档宠物名龟近年来除了金钱龟保持价格没有大幅下跌外,其他品种如广西拟水龟、黄喉拟水龟、黑颈乌龟等都呈逐年大幅下跌的趋势。其中,代表品种广西拟水龟2018年开盘价为30元/个,而上年同期为70元/个,同比减少57%;2龄龟种120元/只,3龄成品龟400元/千克,4龄种龟700元/千克,同比减少30%。
|
||
(7)冷水性鱼类
|
||
2018年,桂北地区养殖的冷水性鱼类全年总体生产形势稳定,苗种投放量同比上升,商品鱼出塘量明显增加。品种以鲟为主,其次为金鳟、红点鲑等。调研点22个,总面积达7万米2,年养殖产量800吨,产值2920万元。鲟2018年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因为夏季水温过高引起,死亡率约26%,直接经济损失140多万元。鲟主要依靠走外贸,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80%。2018年外贸出口量稳定,价格平稳,但出口鱼类要求个体大,鲟要求个体在2.5~5千克,养殖周期长,资金回笼慢。鲟的价格28~30元/千克,近两年仍在低位徘徊;金鳟鱼平均价格48.3元/千克、红点鲑平均价格70元/千克,价格较为稳定,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
||
二、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1.大宗淡水鱼类
|
||
随着环保治理、“河长制”等强力实施,部分水源保护区的水库、河流等列入禁养区,大量网箱拆除,尤其是百色、河池、梧州等以网箱养殖为主地区的草鱼、鲤等大宗淡水鱼类养殖量大幅下降,预计随着这一批集中上市的网箱鱼在市场上消化完备后,全区淡水鱼产品价格快速上扬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加,甚至部分地区涨幅会较大。
|
||
2.淡水名优鱼类
|
||
受大宗淡水鱼价格预计上涨以及猪瘟的威胁、猪肉消费萎缩的影响,预计淡水名优鱼类价格总体也将呈上涨态势,但是不同品种间将会有所差异。如由于罗非鱼存塘率少,预计加工厂为抢购货源可能会采取提价收购策略,进而导致鱼价上涨;受广东省鱼市影响,预计部分名特优鱼类产品将触底反弹。如斑点叉尾去年行情低迷,养殖户2018年投苗不多,存塘量急剧下降,而现今市场(烤鱼等)需求旺盛,鱼价预计会大幅上扬。
|
||
3.金鲳鱼
|
||
由于前二年受海水小瓜虫的影响,养殖形势较差,养殖户普遍赚不到钱,相应降低养殖量,成鱼存塘率下降,市场将由供过于求转为供不应求。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兴起,深水抗风浪网箱开始用于养殖金鲳鱼,养殖区域不再局限于库湾,政府还通过资金和政策不断引导养殖户逐渐把金鲳鱼养殖产业向外海转移,使其能进一步获得发展的空间,预计后期价量波动上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
||
4.南美白对虾
|
||
由于新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不断出现,露天养殖、冬棚养殖、工厂化养殖齐头并进,新的产业链有效供给将形成,未来的虾价将变得更加稳定,季节性差价将越来越小。而一些拥有自己核心选育技术,真心为虾产业着想的虾苗企业正在逐步形成和成熟,未来成品虾养殖将出现两极分化的格局:散养的更散、精养的更精,将走向更系统的养殖管控模式。未来规格在50~80头的中虾和规格在20~25头的大虾将成为市场的主力,这也预示新的养殖模式和利益观念的改变。
|
||
5.牡蛎
|
||
牡蛎由于市场需求持续旺盛,预计未来商品牡蛎将继续保持稳定上涨的态势。
|
||
6.龟鳖类
|
||
鳖类市场行情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而龟类的行情则还需要一个继续在底部缓慢消化、调节、企稳的过程。
|
||
7.冷水性鱼类
|
||
冷水鱼类内地市场逐步趋于饱和迹象,需要打破目前销售局面,依赖外贸出口是必由之路。同时,要做好市场预测、调整规划,与常规品种交错上市。预计未来冷水鱼类继续保持稳定局面。
|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
海南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采集点基本情况
|
||
1.主要指标变动情况
|
||
(1)生产和销售情况
|
||
2018年,全省水产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点出塘量18976.92吨,销售量18089.60吨,销售收入31081.66万元(表2-26)。
|
||
表2-26 全省渔情采集点水产品出塘量、销售量和销售收入情况
|
||
(2)出塘综合价格
|
||
2018年,全省淡水鱼、虾类综合出塘价格分别为8.10元/千克、39元/千克;海水鱼类、南美白对虾和青蟹综合出塘单价分别为42.85元/千克、37.87元/千克和145元/千克。
|
||
从图2-67至图2-69可看出,大宗淡水鲫出塘单价波动较大,主要是因为品种的原因。全省鲫采集点有3个,其中,琼中县金掌这个采集点主要是养殖本土品种“银鲫鱼”,该品种相对其他采集点养殖的外来品种价格略高20元/千克;虾蟹类价格波动较大的是青蟹,1~5月价格比较可观,清明节过后慢慢回落,主要的原因是生长慢、产量低,8月中秋节开始价格又开始有所回升,11~12月又开始走低,原因是冬天气温下降、生长更加缓慢导致;海水养殖石斑鱼价格波动较大,原因是春节前后销售量较大,价格较高,平均270元/千克;销售以东星斑为主,春节过后销售量略又有所下降,260元/千克。
|
||
图2-67 全省渔情采集大宗淡水鱼出塘价格对比
|
||
图2-68 全省渔情海、淡水虾及青蟹出塘价格对比
|
||
图2-69 全省渔情海水鱼出塘价格对比
|
||
由于寒潮的影响,对鱼苗有所影响,但总体情况较稳定,应继续做好鱼苗病害预防措施。6月时因水温不适合,导致生长不好,损失较大,销售情况比较低迷。1月天气冷未投苗种,石斑鱼价格不是很好,养殖户出售意愿不强。
|
||
(3)养殖生产投入
|
||
2018年,全省渔情采集占生产总投入的31854.83万元。其中,苗种费1314.7万元,占总投入的4.16%;饲料费26502.5万元,占总投入的83.91%;燃料费243.16万元,占总投入的0.76%;塘租费436.75万元,占总投入的1.37%;固定资产折旧224.02万元,占总投入的0.7%;服务支出582.55万元和人力投入1551.15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1.82%和4.87%(表2-27)。
|
||
表2-27 全省采集点生产投入情况
|
||
(4)受灾损失情况
|
||
2018年,受灾损失数量总计331.93吨,损失金额总计为462.76万元。主要分为病害、自然灾害和其他灾害三个部分。其中,病害损失数量为224.07吨,损失金额200.79万元;自然灾害损失数量为85.46吨,损失金额233.57万元;其他灾害损失数量为22.4吨,损失金额28.4万元(表2-28)。
|
||
表2-28 全省采集点生产损失情况表
|
||
表2-28 全省采集点生产损失情况表(续)-1
|
||
由此可见,影响较大的是病害造成的损失,损失数量占比为67.51%,损失金额占比为43.22%。尤其是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损失数量为199.55吨,损失金额为101.56万元。主要原因为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引发,正好遇到台风过后,养殖区域水体环境不稳定,养殖鱼类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应激性增强,耗氧量加大,病情加重,最终表现为缺氧死亡。对于罗非鱼,2018年的损失除自然灾害外,大多也是由病害造成的损失,损失数量为10.82吨,损失金额为6.7万元。2018年罗非鱼的生产损失,与去年同比明显减少。
|
||
2.特点特情分析
|
||
(1)海水鱼类
|
||
2018年,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病害有所增加,养殖难度增大,成活率大概有4成,相比上年同期低2~3成。入冬以来,养殖情况整体还算可以,但随着气温下降,有个别鱼塘吃料减少明显,有些死鱼的现象。现阶段,珍珠龙胆石斑鱼整体存塘规格均比往年偏小,主要集中在只有0.4~0.5千克/尾,也有部分规格达到1~2千克/尾。规格为0.5~0.8千克/尾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价格为66~68元/千克,规格为1~1.5千克/尾的价格为40~42元/千克,规格为1.5~2千克/尾的价格为50元/千克,呈平稳状态。卵形鲳鲹养殖密度比较高,生产速度快,2018年主要是受小瓜虫病害的影响,损失比较严重。
|
||
(2)虾蟹类
|
||
南美白对虾海、淡水养殖面积1513亩。2018年7月,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要求停止海水兑淡水养殖模式,养殖面积逐步减少。虾苗质量偏差,生长速度缓慢,这是2018年对虾养殖遭遇最大的问题,造成养殖成本增加。病害日趋严重,养殖风险加大。青蟹养殖产量和往年持平,生产情况比较平稳。
|
||
(3)淡水鱼类
|
||
罗非鱼养殖面积正在逐年下降。2018年,养殖面积约3440亩,塘口价稳定在7.6~8元/千克(每条0.5千克以上),每千克鱼成本约7元,苗种成本为0.1~0.15元/尾,优良苗种不易购买。由于近两年罗非鱼饲料厂家控制要求,饲料回款率较高,饲料经销商也不赊料给养殖户,导致很多小农户无本投苗。淡水养殖鲢、鳙大多是混养模式,鲫养殖价格比较稳定。2018年主要是遭遇大雨、水灾引起的山洪,淹没池塘造成损失。病害方面主要是高温引发的车轮虫,但经及时处理,并没有出现大面积暴发现象。
|
||
二、2019年养殖渔情预测
|
||
(1)2019年全省采集点水产养殖面积及投放量有一定幅度的增长,预计全省2019年渔业产量将出现上升的趋势。但水产品总体价格会出现下滑,石斑鱼成品鱼价格会回到2016年的出塘单价46元/千克左右。在政府“一带一路”政策影响下,东南亚海、淡水鱼类养殖业大量流入,形成水产品供过于求,进入相对低迷状态。
|
||
(2)海、淡水苗种、商品鱼价格将会呈现下降状态,养殖效益不容乐观,同时,恶劣气候条件也会加大病害发生的风险。
|
||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
||
四川省养殖渔情分析报告
|
||
一、生产情况
|
||
1.采集点面积组成
|
||
27个养殖渔情采集点共3605亩,但由于部分品种为混养,实际采集品种累积面积为4150亩,具体组成如表2-29。
|
||
表2-29 分品种采集面积统计
|
||
2.销售情况
|
||
采集点全年总销售量1107.9吨,销售额2118万元,分品种销售量和全年综合单价见表2-30。
|
||
表2-30 分品种销售情况统计
|
||
重点关注品种中,加州鲈全年平均单价最高,34.14元/千克,重点关注品种全年综合单价1~2月、9月相对较高(表2-31,图2-70)。
|
||
表2-31 重点关注品种销售情况统计
|
||
表2-31 重点关注品种销售情况统计(续)-1
|
||
图2-70 重点关注品种分月价格走势
|
||
代表品种中,鲫全年平均单价最高,17.03元/千克,代表品种全年综合单价10.44元/千克(表2-32)。
|
||
表2-32 代表品种销售情况统计
|
||
将各品种全年综合单价与2017年综合单价相比,除鲫和鲤价格上涨外,其余各采集品种均不同幅度价格下跌(表2-33,图2-71)。
|
||
表2-33 分品种价格对比
|
||
图2-71 分品种价格对比
|
||
3.生产投入情况
|
||
采集点全年投入苗种、饲料、燃料、塘租、人力和服务支出等共1985.99万元。其中,物质投入占总投入的80%,其中饲料和苗种投入占物质投入的95%;人力投入占总投入的11%,其中雇工费用占人力投入的20%;服务支出占总投入的9%,其中电费、保险费和防疫费用占服务支出的80%(表2-34,图2-72至图2-75)。
|
||
表2-34 分品种生产投入情况统计
|
||
表2-34 分品种生产投入情况统计(续)-1
|
||
图2-72 生产投入组成
|
||
图2-73 物质投入组成
|
||
图2-74 服务支出组成
|
||
图2-75 人力投入组成
|
||
4.受灾损失情况
|
||
2018年,采集点全年受灾损失共计35.26万元,病害损失占总损失的94.72%,鲑鳟损失占总损失的73.7%(表2-35)。
|
||
表2-35 受灾损失情况统计
|
||
二、收益情况
|
||
由于部分养殖品种为混养,所报生产投入数据均为塘总投入,且系统中全年存塘数据不全,导致无法准确分析收益情况。
|
||
三、2019养殖渔情分析
|
||
从系统采集数据来看,四川省2018年除鲫和鲤价格较去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各普通淡水鱼和名优品种均价格下跌,预计养殖生产者将根据价格走势调整品种放养结构。另一方面,受价格走势影响,价格跌幅较大的品种由于销售热情低迷,存塘量相对较大,预计草鱼、黄颡鱼投苗量和投种量将有所减少,鲤、鲫投苗量和投种量将有所增加。
|
||
(四川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
第三章 2018年主要养殖品种渔情分析报告
|
||
草鱼专题报告
|
||
一、草鱼主产区分布及总体情况
|
||
我国草鱼生产主要在湖北、广东、湖南、安徽、四川等省份,主产区分布在湖北省荆州、黄冈、鄂州、孝感、天门、仙桃、潜江、武汉、咸宁、襄阳,安徽省合肥、池州、蚌埠、安庆、马鞍山、六安,湖南省长沙、岳阳、衡阳、永州、益阳、常德,四川省泸州、绵阳、自贡,广东省肇庆、中山、阳江、惠州、清远、韶关。
|
||
由于草鱼养殖范围较广,其苗种和商品鱼价格变动不大,因此,全国草鱼养殖面积总体稳定。但近年来,由于消费习惯改变、消费单元变小等因素影响,草鱼市场有所萎缩,再加上饲料价格不断攀升、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我国草鱼生产规模有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
|
||
二、采集点基本情况
|
||
2018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湖北、广东、湖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草鱼渔情信息采集工作,共设置采集点110个。采集点共投放了价值27051481元的苗种,累计生产投入173035688元;出塘量14203655千克,收入155688983元;出塘综合价格全国平均为10.96元/千克;采集点养殖方式主要以池塘套养为主。由于2018年草鱼采集点省份、数量、地点和采集数据的项目均发生了变化,无法与2017年的情况做对比分析,因此,只能就2018年采集数据的情况,结合2018年春季草鱼生产形势专题调研情况做简要分析。
|
||
三、2018年生产形势分析
|
||
1.生产投入情况
|
||
2018年,全国采集点累计生产投入173035688元。其中,物质投入153473955元,占比88.7%;服务支出9386691元,占比5.42%;人力投入10175042元,占比5.88%(图3-1)。在物质投入中,苗种投入27051481元,占比17.6%;饲料投入110436310元,占比71.83%;燃料投入1227596元,占比0.8%;塘租费10938243元,占比7.11%;固定资产折旧4088706元,占比2.66%(图3-2)。在饲料投入方面,原料性饲料投入27051481元,占比17.6%,配合饲料投入110436310元,占比71.83%,其他投入1227596元,占比0.8%(图3-3)。在服务支出中,电费4661379元,占比49.53%;水费212901元,占比2.26%;防疫费2953328元,占比31.38%;保险费27570元,占比0.29%;其他服务支出1557082元,占比16.54%(图3-4)。人力投入中,雇工费4234804元,占比41.7%;本户人员费用5920038元,占比58.3%(图3-5)。
|
||
图3-1 生产投入情况
|
||
图3-2 物质投入情况
|
||
图3-3 饲料投入情况
|
||
图3-4 服务支出情况
|
||
图3-5 人力投入情况
|
||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一是在生产投入中,物质投入占比最大,达到88.7%;其次是人力投入,占比5.88%,两项合计占全部投入的94.58%。二是在物质投入中,饲料占比最大,达到71.83%;其次是苗种投放,占比17.6%,两项合计占全部投入的89.43%。三是在服务支出方面,电费投入占比最大,达到49.53%;其次是防疫费,占比31.38%,两项合计占全部投入的80.91%。四是防疫费偏高,防疫费(主要是药品费和水质改良剂)占全部投入的31.38%,与大宗水产品平均防疫费3%相比偏高太多,说明采集点草鱼的病害还是比较严重的,对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五是人员经费上升较快,人力投入中,雇工4234804元,占全部生产投入的2.45%;本户人员5920038元,占全部生产投入的3.42%;累计雇工29206日,日工时费为145元,较去年的120元上涨了20%。从发展的角度看,日工时费还有增长的需求。另外,采集点共投入保险费27570元,虽然占比不高,但也能说明采集点养殖户的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
|
||
2.产量、收入及价格情况
|
||
2018年,全国采集点草鱼产量14203655千克,出塘收入155688983元,出塘综合价格全国平均为10.96元/千克。全年采集点草鱼的价格运行情况,基本上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规律(图3-6)。全年采集点的价格运行在10.29~13.27元/千克,其中,4月出塘价最高为13.27元/千克,11月出塘价最高为10.29元/千克,统计数据基本反映了真实的市场价格变化。2018年,全国出塘综合价格平均为10.96元/千克,与2017年全国采集点草鱼平均出塘单价11.50元/千克相比,小幅下降了4.7%。这与2018年草鱼市场价格下降15%~20%的形势不太吻合,估计是信息采集方面出现偏差。销售量最高的是10月,为2951247千克;其次是9月,为2427086千克;最低的是5月,为255250千克(图3-7)。销售额最高的是10月,为30533619元;其次是9月,为25038903元;最低的是5月,为3256151元(图3-8)。销售量与销售额的变化规律,与草鱼一般在秋季集中上市的生产特点完全相符。
|
||
图3-6 2018年草鱼出塘价格
|
||
图3-7 2018年草鱼销售量
|
||
图3-8 2018年草鱼销售额
|
||
3.草鱼生产情况分析
|
||
(1)草鱼鱼种投放情况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