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稻萍鱼生态种养技术.txt

126 lines
30 KiB
Plaintext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are indistinguishable to humans bu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by a computer.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前言
一、稻萍鱼生态系统
(一)稻萍鱼生态系统的内涵
1.稻萍鱼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
稻萍鱼生态系统是在水稻田中放养红萍作为鱼的饵料红萍经过鱼的过腹还田作为肥料供水稻吸收同时利用红萍的覆盖及鱼的捕食作用减少稻田的害虫及杂草从而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达到提高稻谷品质及水稻种植效益的作用。稻萍鱼生态系统的基本技术是在以水稻为主体的生物群体中加入红萍和鱼类通过对红萍和鱼的人工调控而影响整个稻田生态系统图1
图1 稻萍鱼生态系统示意
2.稻萍鱼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稻萍鱼立体种养技术是充分发挥水田各方面资源优势扩大立体增产层面科学利用生态环境优化和协调稻田生态系统促进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稻萍鱼是“鱼吃萍除草、鱼排泄物肥稻、稻护鱼肥鱼、萍肥田助稻”的立体种养模式。水稻的根、茎、花、芽、种子等残体约有25%留于田中是微生物、硅藻繁殖的物质来源也为鱼直接或间接提供饵料。特别是水稻抽穗开花授粉后颖花上的雄蕊及花粉掉落田中成为鱼的食物且营养价值高故有“禾花香鱼儿肥”之说。稻田水深在520厘米由于水浅水的交换量大温差变化亦大春季易升温。据观察春季最高水温达34℃最低水温也有22℃比临近池塘水温要高2.5℃左右,有利于鱼生长。稻田施用农家肥及化肥,除一部分被水稻利用外,大部分被田中生物利用,杂草、浮游生物、有机腐屑及细菌大量产生,为鱼提供了大量饵料。稻萍鱼田中的鱼很少发病,主要是因为稻田的水质清澈、洁净,含氧量高,放养密度小,且鱼类多数摄食天然饵料,鱼体健壮,抗病力强。
3.稻萍鱼生态系统基本层次结构
稻萍鱼生态系统是以水稻为主体的三层次结构。第一层是伸出水面的水稻,第二层是水面养的萍,第三层是水里养的鱼;既是物种共生,又是种养结合。在该系统中,第一性生产力是水稻和红萍,它们依赖光合作用进行物质生产,存在着光能的合理分配问题;第二性生产力是鱼,它依赖萍提供一定的饵料,又需要有足够活动的水体,且与萍、稻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创造合理的田间结构,需要协调稻、萍、鱼之间的关系。
4.稻萍鱼生态系统田间基本结构
稻萍鱼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它包括畦沟工程,宽窄双垄稀植方式组成的田间结构,以稻、萍、鱼混养为主体的物种结构,以及以水、肥、药等为中心的配套管理技术。
(二)稻萍鱼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
1.平田式稻萍鱼生态模式
平田式又称鱼沟式、鱼溜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70厘米顶宽50厘米左右。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沟深3050厘米沟面宽3050厘米。面积1亩以上的稻田要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中央沟和环沟相通图2环沟两端与进、排水口相接整个沟的开挖面积占田面积的5%8%。稻、鱼兼作养成鱼时鱼的设计单产可在每亩30千克。若南方第一季种稻养鱼后第二季只养鱼而不种稻时设计产量可达每亩80100千克。
图2 环沟、中央沟示意
2.鱼塘式稻萍鱼生态模式
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稻田内按一定比例开挖一个鱼塘图3鱼塘的面积为稻田面积的5%8%深2.02.5米一般设在稻田中央或背阴处不能设在进、排水口或稻田死角处。鱼塘形状以椭圆锅底或长方形为好。鱼塘最好挖成二级坡降式即在上部1米处按坡比1:0.5开挖而下部按坡比1:1开挖两部分中间留一宽30厘米的平台。有条件的地方为保证不塌陷用石条、石板、水泥板、碎石等护坡。为防止淤泥进入鱼塘在塘口边缘筑高20厘米、宽20厘米的小埂。田的四周距田基33.5米处开挖一圈深40厘米、宽30厘米的环沟。鱼的设计单产为每亩5070千克。
图3 鱼塘示意
3.沟池式稻萍鱼生态模式
此模式是水池和鱼沟同时设置图4。总开挖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15%水池设在稻田进水口一端开挖面积占稻田面积的4%8%呈长方形深11.5米上设遮阳棚。水池与田交界处筑一高20厘米、宽30厘米的小埂。可据稻田面积大小设置环沟及中央沟沟宽3040厘米深2530厘米中央沟呈“十”字形或“井”字形沟、池相通。
图4 水池及中央沟、环沟示意
4.流水坑沟式稻萍鱼生态模式
这是根据流水养鱼原理而设计的一种稻田养鱼模式。即在稻田的进水口1米处开挖深11.5米占稻田面积4%8%的流水坑又称宽沟与稻田面交接处设高15厘米、宽20厘米的小田埂小田埂与田间设24个缺口使坑内水与田内水相通图5。流水坑也可设在田中央。田中央设“十”字形中央沟田四周设一圈环沟。沟的宽、深均为25厘米。沟、坑要相通。鱼的设计单产可在每亩50千克以上但不超过80千克。
图5 流水坑与水田埂缺口示意
5.垄稻沟鱼式稻萍鱼生态模式
此模式较为科学。在稻田的四周开挖一圈主沟沟宽50100厘米深7080厘米。垄上种稻一般每垄种6行水稻垄之间挖沟沟宽小于主沟。若稻田面积较大可在稻田中央再挖一条主沟图6。总开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设计养殖产量为每亩80100千克。稻田养鱼方式各地可根据情况而定如单季稻田兼作养鱼、双季稻田连作养鱼、冬闲田连作养鱼、稻田轮作养鱼和冬闲田深水养鱼等。
图6 垄、主沟与小沟示意
二、稻萍鱼生态种养关键技术
(一)稻田设施建设
1.开挖鱼坑、鱼沟
鱼坑、鱼沟图7占稻田面积的8%10%。鱼坑设在进水口位置深100150厘米宽、长视稻田面积大小而定。鱼坑挖出的土方可作为坑埂和加高加固四周田埂鱼沟分主沟和支沟主沟宽80厘米、深50厘米与鱼坑相通每隔1520米挖一支沟支沟宽40厘米、深30厘米与主沟相通。主沟与支沟形成“丰”字形沟坑相通。鱼坑、主沟应在插秧前挖好支沟应在插秧后开挖。
图7 稻田鱼沟
2.筑田埂
四周筑高40厘米、宽35厘米的硬田埂。
3.鱼坑进排水口设置
鱼坑进排水口设置应符合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进排水口设在稻田相对两角田埂上用砖、石砌成或埋设涵管宽度因田块大小而定一般为4060厘米在排水口一端田埂上开设13个溢洪口以便控制水位。
(二)水稻栽培技术
1.水稻栽培
1稻田选择。应选择水源充足、天旱不干、暴雨不涝、保水保肥、易排易灌的田块。
2水稻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再生稻栽培区选择再生能力强的水稻品种。
3稻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选用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复合肥等。基肥每亩施有机肥150250千克追肥每亩每次施尿素5千克或复合肥10千克。施化肥分两次进行每次施半块田间隔1015天施肥一次不得直接撒在鱼坑、鱼沟内。
4插秧。插秧以宽窄行方式进行。插秧规格要求宽行50厘米窄行14厘米株距10厘米。插秧10天后秧苗扎根返青开挖支沟。
5水稻病虫防治。稻种宜选用抗病的新品种减少使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药具体使用应符合稻田养鱼技术规范的要求。施药前先疏通鱼沟、鱼坑加深田水至10厘米以上或将田水缓慢放出使鱼集中于鱼沟、鱼坑中再施药。粉剂在早晨有露水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喷施使药物喷洒在水稻植株上。
2.水稻收割
水稻收割与常规水稻收获方式相同采用水稻垄畦栽培水稻产量可比常规稻田有所提高。图8为水稻测产。
图8 水稻测产
(三)红萍放养技术
1.红萍品种选择
适宜稻萍鱼生态种养的红萍品种主要有蕨状满江红、墨西哥满江红、卡州满江红、小叶满江红、闽育1号小叶萍、回交萍3号等品种。
1蕨状满江红。又称细满江红细绿萍。原野生于美国北部阿拉斯加及南部各州南美洲的智利、玻利维亚、巴西及欧洲和澳大利亚亦有分布。该种具有耐寒、湿生、快繁、高产、耐盐、不耐热等特性叶边缘白色或浅红色图9萍体较大叶色绿图10其个体形态可随萍群密度的增加从平面浮生型向斜立浮生型和直立浮生型演变三种形态萍体的繁殖速度、抗逆性和结孢率均有差别图11。三者群体产量均较高鲜重亩产可达5000千克以上。
2墨西哥满江红。原野生于南美洲北部、北美洲南部包括墨西哥等地和中美洲一带。萍体呈分支状平面浮生图12绿色并带有红色边缘图13较耐热30℃下仍能生长但不耐寒10℃以下即停止生长5℃即枯死繁殖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均较低。
图9 蕨状满江红叶边缘白色或浅红色
图10 蕨状满江红萍体较大叶色绿
图11 蕨状满江红平面浮生
图12 墨西哥满江红平面浮生
图13 墨西哥满江红叶边缘红色
3卡州满江红。原野生于北美洲东部加勒比海沿岸和西印度群岛。1525℃为最适生长温度光照、营养适宜时萍体宽1.21.7厘米叶色紫绿萍壮、叶厚、根多较长时间不分萍、不搅动平面浮生图14可多层叠生在逆境下萍体宽0.81厘米叶边缘红色图15叶色红紫至黄紫图16。该品种较耐热、耐寒较耐阴抗病虫可湿养周年繁殖速度较稳定。
图14 卡州满江红平面浮生
图15 卡州满江红叶边缘红色
图16 卡州满江红萍体较小叶色红紫至黄紫
4小叶满江红。野生于南美洲西部和北部、北美洲南部及西印度群岛。植株三角形或多边形平面浮生或斜立浮生于水面图17具芳香味故又称芳香满江红。叶子边缘白色图18萍体较大萍体呈三角形或多边形叶色黄图19。生长适宜温度1525℃在3035℃下繁殖也较快较抗热但耐寒性较差。
图17 小叶满江红平面浮生
图18 小叶满江红叶边缘白色
图19 小叶满江红萍体较大萍体呈三角形或多边形叶色黄
5闽育1号小叶萍。闽育1号小叶萍平面、斜立或直立浮生图20叶边缘浅红色图21萍体较大叶色黄绿图22。该品种为有性杂交育种后代母本为小叶满江红父本为蕨状满江红具有耐热、耐阴、耐盐、高产、质优等特点目前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图20 闽育1号小叶萍平面浮生
图21 闽育1号小叶萍叶边缘浅红色
图22 闽育1号小叶萍萍体较大叶色黄绿
6回交萍3号。回交萍3号平面、斜立或直立浮生于水面图23叶边缘白色或浅红色图24萍体较大叶色黄绿图25。该品种为有性杂交育种后代父本为榕萍1号母本为小叶满江红通过回交育成具有耐热、耐阴、耐盐、高产、质优等特点目前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图23 回交萍3号平面浮生
图24 回交萍3号叶边缘白色或浅红色
图25 回交萍3号萍体较大叶色黄绿
2.稻田放萍
插秧前1015天稻田保持5厘米水层每亩稻田均匀撒入红萍100150千克。根据不同萍种的特性可以进行混合养殖以延长红萍的养殖时间。如细绿萍、卡州萍、闽育1号小叶萍混养可在福建等南方地区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生长。
3.红萍的培养与使用
红萍生长高峰期捞取过剩红萍进行晒干或青贮;夏季鱼类饵料短缺时,将晒干或青贮的红萍加入一些精饵料作为饵料投喂。
(四)鱼放养技术
1.鱼类品种
以草鱼、罗非鱼为主辅以鲤鱼。草鱼罗非鱼鲤鱼以1:3:1的比例为宜每亩稻田放养鱼苗500600尾罗非鱼、鲤鱼放养大规格鱼种草鱼放养夏花苗。
2.鱼坑消毒与培肥
鱼坑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200250克/米3。23天后在鱼坑水体中施入腐熟粪肥45千克/米3放入红萍0.2千克/米3养殖。
3.鱼苗消毒和暂养
鱼苗投放鱼坑前要用3%4%的食盐水浸浴鱼苗510分钟进行消毒。
鱼坑经过消毒和培肥水体1015天后将已消毒的鱼苗放入鱼坑暂养图26每天早、晚观察鱼苗的生长活动情况注意适当补充青草、麦麸、豆饼等饵料。
图26 稻田鱼苗放养
4.鱼病防治
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鱼种入稻田前须严格消毒草鱼病采用免疫方法防治。在鱼病多发季节每15天可投喂一次药饵。发现鱼有病症及时对症治疗。
5.鱼的喂养
插秧前放萍,此时由于鱼小,食量小,可以让鱼自由取食红萍。夏季,红萍受病害危害,生长量往往满足不了鱼的食用量需求,此时可以补充晒干的红萍或青贮的红萍,还可以在稻田中放养一些夏季生长快且鱼喜食的芜萍、浮萍、紫萍等。
6.鱼类收获
稻谷即将成熟或晒田割谷前当鱼长至商品规格时就可以放水捕鱼冬闲水田和低洼田养的食用鱼或大规格鱼种可养至第二年插秧前捕鱼。捕鱼前应疏通鱼沟、鱼坑缓慢放水使鱼集中在鱼沟、鱼坑内在出水口设置网具将鱼顺沟赶至出水口一端鱼落网后捕起迅速转入清水网箱中暂养分类统计。渔获物中草鱼个体体重在0.40.6千克可以作为池塘继续养殖的大规格鱼苗。罗非鱼、鲤鱼个体体重在0.20.5千克作为商品鱼直接上市。稻萍鱼田每亩可以增收商品鱼5070千克增收500600元。
(五)稻萍鱼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1.垄畦式稻萍鱼生态模式
1起垄畦、挖沟坑。早稻田在2月底前按畦宽100厘米、沟宽35厘米、沟深20厘米的规格作垄畦单季稻田在3月底前按畦面宽120厘米、沟宽40厘米、沟深20厘米以上的规格作垄畦实行垄畦法栽培。面积在0.5亩以上的田块还须挖12条宽6080厘米、深4060厘米的“十”字沟或“井”字沟此外还应每亩挖1个深11.2米面积20米2的鱼塘为鱼的生长、栖憩创造有利条件。
2水稻种植。应选用分蘖强、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如威优35、汕优64单季晚稻如汕优67等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单季晚稻亩插1.4万丛连作晚稻亩插1.8万丛。
3养鱼技术。一是要做好防逃设施田埂要筑高到5060厘米并用石块、木桩加固修好进、出水口鱼栅进水口宽3040厘米出水口宽5060厘米并设23个出水口以防暴雨淹灌逃鱼和保证流水畅通。二是要选育良种混合放养鱼种要合理搭配一般亩放养数控制在400600尾其中鲤鱼约占60%草鱼约占25%罗非鱼和白鲢约占15%。三是要在放鱼前将坑塘中淤泥挖出回田堵住漏洞并以每立方米水体施200250克生石灰的用量对鱼塘进行消毒待810天毒性基本消失后放鱼。四是要选择体质健壮、无病害、长势一致的鱼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分钟左右然后投入消毒后的坑塘中。五是要掌握放养时间隔年冬片鱼种在2月底前放养最迟不超过3月中旬鲤鱼夏花5月套养草鱼夏花6月套养相同品种应一次性放养放养鱼苗宜选择晴天进行遇严寒、大风天不投放。六是要在大田插秧、施用化肥、农药时将田水放浅把鱼赶入坑内投料喂养。七是要做到人工定点、定时、定量投料一般投饲时间在900或1600左右。八是要科学利用饵料和肥料调节好水质并做到每隔1520天泼洒一次药物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4养萍。应以养红萍为主可把细绿萍、卡州满江红、小叶萍、回交萍等几个品种混养以延长供萍时间。冬季应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田块作为萍母繁殖基地。
5施肥管理。在水稻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基肥要占总施肥量的80%追肥占20%。基肥撒施在畦面上,清沟清到畦边,此时把鱼赶入坑内投料喂养。
6水稻病虫害防治。养鱼稻田在防病治虫时应灌深水防治提高稻田容水量降低农药浓度减轻对鱼的毒害。喷雾要均匀尽量减少在坑、沟上喷雾同时要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使用过农药的喷雾器严禁在本田里清洗鱼田的上游田也应严禁使用剧毒农药以免串水伤鱼。
7鱼的喂养与捕获。在稻苗返青后把田水降到沟边畦面干干湿湿鱼可以在沟、坑中活动这样可防止稻苗被草鱼吞食也有利于提高土温促进水稻发棵。传统稻田养鱼是5月中旬插秧后单季稻放养鱼苗9月中旬断水收鱼鱼在大田的实际生长时间只有100多天鱼的适生期仅利用1/3白白浪费光温资源且部分鱼要隔年再养才能上市。对此冬闲田可采用全年养鱼种一季稻1年捕两次即8月初和11月下旬捕大留小。春花田则以冬片鱼苗为主4月上旬放养11月上旬捕鱼可延长鱼的生长期。
2.稻萍鱼“五改”配套技术模式
稻萍鱼“五改”配套技术主要是将稻萍鱼立体种养技术,从原来“以水稻为主、鱼类自然生长”,转向“以鱼为主、人工饲养控制、稻鱼并收、追求经济效益”的种养模式。
稻田养萍、养鱼增产增收潜力大,但要最终获得高产高效,还有许多制约因素:一是化肥、农药的施用和中耕、晒田会对鱼生长有影响;二是系统中主要生物对水的要求不同,鱼需要较深水层,水稻需浅水,浅水有利于水稻生长,长期淹水则对水稻生长不利;三是随着温度升高,萍的繁殖速度不易控制,如繁殖过快将影响稻、鱼正常生长;四是稻田水浅,水温、水质不稳定,不利于鱼类躲避敌害;五是由于田埂薄弱,鼠、鳝钻洞和洪灾易引起溢顶崩堤逃鱼,影响鱼存活率。实施稻萍鱼“五改”配套技术,能突破上述制约因素,创造适宜稻萍鱼生长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建设鱼坑。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旱涝保收、水质无污染的田块作稻萍鱼田。并挖好鱼坑后石砌。石砌永久鱼坑的优点可以扩大鱼养殖规模产生固定的丰产片能保证坑内水深长年达1.01.5米不会因农事操作而使泥土堵满鱼坑使大田具备不同深度的水层解决稻、鱼对水深的不同要求优化稻、萍、鱼的生长环境成为鱼栖息、避暑、定点投饵场所可随时关闭坑内进、出水口解决稻田因施肥、施药、晒田带来的不利影响。石砌体上底宽0.25米下底宽0.45米高1.5米深1.01.3米呈长方形或半圆形占本田面积3%左右位置挖在田埂进水口处。开好三级沟即主沟、网状沟和畦沟。主沟是在鱼坑口沿田埂宽0.8米、深0.40.5米的大型主沟并围小田埂与大田隔离网状沟是根据田块大小每68米开“十”字沟或“井”字沟沟宽0.40.5米深0.30.4米畦沟占本田面积4%5%。坑、沟串通灌溉水先进坑后经沟流出可自成灌溉体系。水稻采用畦栽按畦宽1.2米沟宽0.3米沟深0.3米作畦种稻。其他田间工程设施包括加固、加高田埂,并在埂上种豆,进出水口插拦鱼栅,坑堤上种南瓜等,搭棚遮阳避暑。
2选用超级杂交稻种植。超级稻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大穗型较耐深水可提高水位0.10.2米。据考种对比Ⅱ优航1号、两优培九等超级稻株高125厘米比汕优63高20厘米。种植超级稻比种一般杂交稻生长优势强增产潜力大每亩可增产150200千克。配套的稻作技术推行宽窄行畦栽整平田后待泥浆沉实再按畦宽1.2米、沟宽0.3米、沟深0.3米整畦畦上按宽窄3对6行插秧。培育大苗壮秧插足基本苗每亩插1.8万2万丛杂交水稻插2粒谷基本苗插足8万丛左右。推广全层施肥来减少施肥次数有机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避免鱼、萍受肥害。插秧前每亩田施农家肥500800千克、碳酸氢铵354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作基肥基肥约占总施肥量的80%。插秧后78天每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530千克后中耕搁田复水后看苗情补施复合肥1020千克作为幼穗分化肥。养好萍的主要措施是选适宜萍种主要有细绿萍、卡洲萍、小叶萍、回交萍根据各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当地养殖的红萍品种。养好越冬萍母保证春天有足够萍种可选择多萍种混养使鱼在大田饲养期间有较均衡的萍饵料供应。
3综合防治病虫害。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防治螟虫、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黏虫等。禁止使用毒土或粉剂农药防止鱼中毒。
4多鱼种混养。加大鱼种投放量彻底改变稻萍鱼生态模式以稻为主鱼不投饵料让其自然生长的旧种养思路转向以鱼为主追求经济效益的新思路。该模式适合养殖杂食性强的鱼类如草鱼、罗非鱼、鲢鱼、鲫鱼、鲤鱼等。于整田完成后3月中旬或插秧返青后4月20日左右投放足量鱼苗。从原来每亩投长1220厘米草鱼6080尾、长510厘米鲤鱼100尾或罗非鱼150尾增加到投放长1220厘米草鱼120尾、长510厘米鲤鱼300尾或罗非鱼400尾。田间及鱼种消毒需要每亩用石灰25千克加水溶解撒施于田面和沟坑消毒待毒性消除后再投放鱼种。鱼种投放前要用2%食盐水在田头浸泡35分钟待鱼体消毒处理后再放入水田。
5人工投饵料辅助饲养。投放饵料可增大鱼放养量优化放养品种结构大幅度提高鱼产量。所投饵料通常有嫩草、菜叶、豆饼、米糠、菜籽饼和人工配合饵料等。
3.北方稻萍鱼生态模式
1稻田鱼沟工程。鱼沟水面占稻田面积的35.7%每15亩约有1317米3水体。具体做法距稻田的田埂周围6080厘米处为防止鱼逃跑栽23行稻挖围沟上宽80厘米深60厘米下宽40厘米然后每隔220240厘米前者畦田为“大养稀”栽培插6垄稻后者畦田为“三早”栽培插7行稻挖鱼沟上宽70厘米深40厘米下宽30厘米畦向以东西方向为宜有利于萍的繁殖如以稻、鱼双丰收为目的可在进水口处挖深l1.5米的长方形鱼坑一般坑占稻田面积的2%3%。另在进水口处设好栅栏每公顷工程约需120个人工即可完成。
2插秧方式。传统的稻田养鱼工程简单、管理粗放插秧行密等这种空间结构不利于鱼体活动更不利于萍的繁殖。本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又借鉴“大养稀”的稀植栽培模式充分利用边际效应优势达到省工、省成本、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效果为畦田栽稻施用宽窄双行插秧方式奠定了有利基础。宽窄双行图27超稀植12.5穴/米2的优点①既能保证每公顷水稻的基本苗数又能充分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②改善稻体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危害促进水稻产量增长。③为萍体繁殖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增加萍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增加萍的产量。④扩大鱼的活动水体有利于鱼商品率提高。因此宽窄双行超稀植是协调稻、萍、鱼三者共生互惠的技术关键。
图27 宽窄双行插秧方式示意
3鱼放养方式。鱼种是稻萍鱼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鱼种结构要合理安排鱼种选择既要考虑与稻、萍的关系也要考虑混养时鱼种之间的关系。稻萍鱼生态模式即以萍作为主要饵料在鱼种选择上要以草食性的草鱼为主辅以鲤鱼。因草鱼最大特点是食草量大据测定0.5千克重的草鱼一天能吃0.250.5千克重的草料,所以排泄粪便也多。草鱼肠道中由于缺乏纤维素酶,只能吸收细胞内的原生质,不能被消化的植物细胞壁随粪便排入水中,经腐烂后有肥水作用,因此单养草鱼短期会使水质变肥,长期则使水质变差。混养鲤鱼对提高水质有较好的效果。还可利用草鱼粪便培养浮游生物,使水质不致变得过分污浊。鲤鱼是杂食性鱼,是我国最古老的稻田养殖鱼类。鲤鱼适应性强,耐低氧力强,病害少,易饲养管理。花、白鲢鱼属上层鱼类,稻田养鱼水体较小,水温高,且售价较低,所以一般放养较少。鱼放养密度应据稻田水源、水质条件,萍的种源、场地及其放养方式,畦沟比例和补充料源情况等适当增减,以提高鱼的产量。
4红萍放养。红萍在稻萍鱼模式中起着营养源的作用能否利用萍的养殖来提高稻萍鱼模式的功能关系到该模式下水稻和鱼的产量。北方气候寒冷在萍种选择上以耐寒的细绿萍和杂交萍等品种为主还要考虑放萍量和时期。
5鱼的放养。稻萍鱼模式以萍作为主要饵料以精饵料为辅在鱼种选择上以草鱼为主适当搭配些杂食性的鲤鱼草鱼与鲤鱼的比例1:1为宜反之根据条件要以精养为主以萍为辅的应多放养些鲤鱼草鱼可作为搭配鱼种其比例为2:1或3:1。
6水肥管理。对稻萍鱼生态系统来说水浆管理是协调稻、鱼生长的主要技术。在水稻生育前期为了促进分蘖宜浅水灌溉尽量控制水层不上畦面避免草鱼伤害水稻生育中后期为了壮秆、促熟提高成熟度应采取干湿间歇灌溉。
4.高山无公害稻萍鱼生态种养模式
在海拔高度6001000米的高山地区推广应用稻萍鱼生态种养模式可增加农民收入。高山无公害稻萍鱼生态种养的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稻田选择。选光照条件好土质保水保肥水源方便排灌自如交通便利相对连片的1亩以上田块。
2稻田工程。①开挖坑塘加宽田埂。坑塘的位置可根据田块实际情况设置一般设在靠近灌溉渠方向也可设在稻田中央面积约占大田的10%深度要求1米以上形状为椭圆形、圆形、长方形、方形等。坑塘距上坑、外田埂宜1米以上。开挖坑塘的土及大田的沟土挑到田四周加固以防倒塌塘与大田间筑高、宽各50厘米的小田埂其上可种瓜、豆、菜或鱼草。四周田埂加高至0.81米埂面宽5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可砖砌或水泥抹面形成夏秋是坑、沟冬春是田塘的稻田养鱼模式。②埋设进排水管。靠近灌溉渠的进水管可采用长0.8米、直径610厘米的竹筒并用纱窗布包裹防止野杂鱼进入坑塘及鱼逆水逃逸排水管安排在大田鱼沟连接处。③大田鱼沟。在挖塘的同时沿坑塘连接处向大田开挖一条宽80厘米、深3050厘米的大鱼沟并要求水田中耕时插秧后1015天每隔20米开挖多条小鱼沟宽50厘米、深30厘米形成“十、四、中、开”等形状与坑塘或大鱼沟相通沟中禾苗向两边移植。以后每月将大小鱼沟里的淤泥清理一次保持鱼沟畅通。
3鱼种放养。①清整坑塘。于4月中旬在坑塘边围一浅水区挖一深约30厘米面积36米2的小塘并用生石灰200250克/米3消毒于4月下旬在浅水区每平方米施腐熟粪肥1千克并保持水位30厘米左右以保温、保肥。②鱼种放养。在施基肥约1周后即放养鱼种前以3%的食盐消毒后放养在浅水区注意温差不超过3℃鱼种放养按稻田面积每亩放养23厘米的建鲤200300尾同时施腐熟粪肥1千克于坑塘中并逐步加深水位。③鱼种强化培育。夏花鱼种下塘入大田前首先在浅水区喂豆浆10天按每亩稻田150克/天磨成豆浆投喂3天后改成400克/天再投喂3天后改750克/天视气温变化直至水温达18℃以上适时将鱼苗赶入坑塘喂养。此时喂细糠10天开始按每亩500克/天投喂之后逐步增加然后再投喂10天左右的菜籽饼每亩100克/天。注意适时放水以免缺氧屯养期间基肥应每隔23天追施一次。④鱼种入田管理。大约6月中下旬禾苗返青时适时将鱼放入大田定期消毒防治鱼病继续投喂适量菜籽饼直至10月初。
4日常管理。①大田培肥育饵。当鱼种在坑塘进行强化培育时大田内应施足有机肥亩施150200千克在耙田插秧时投放细绿萍母50千克田螺数千克以培育鱼种适时饵料。②日常管理。鱼种流放大田后每隔23天施12千克的腐熟粪肥或新鲜粪肥并注意适时在大田中增补细绿萍母。在鱼种下大田后的整个养殖过程中应经常巡视坑塘和大田田埂使坑塘始终保持微流水状态并做到防逃、防洪、防旱、防偷、防病虫害及其他生物侵害。③稻、鱼矛盾的解决。水稻采用重施基肥少施追肥的方法基肥占全年总施肥量的70%80%。追肥若用碳酸氢铵则先施一边第二天或第三天施另一边。对于水稻病虫害防治按常规施用量喷撒低毒、低残留农药不会造成对鱼的危害但要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除草剂。施药时先撒一边第二天或第三天撒另一边。烤田、收割与稻田养鱼的矛盾可通过提前34天疏通鱼沟缓慢排水赶鱼进坑塘屯养加强人工投喂适时换水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