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牛蛙绿色养殖技术.txt

682 lines
65 KiB
Plaintext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彩插
第七章 牛蛙的变态发育管理
第一节 变态前的管理
一、称重换料
要定期称一下蝌蚪的体重如果平均每只蝌蚪达到了5克就要将粉料换成0号颗粒饲料逐步驯化。
长江以北的养殖场最好将颗粒饲料放在料台上,长江以南的投放在料台、水草上或水中均可。
二、变态前的场地环境
变态前的场地环境布置至关重要,因为蝌蚪变态的时候需要找地方长时间停靠,而且变态期不能过多活动,需要一个安静清爽的环境。那么就在变态前做好以下准备:
1将养殖池的底部淤泥全部清除干净。
2需要提供水草或草窝平均5米2左右一个草窝草窝一部分靠岸防止被水冲走给蝌蚪停靠因为变态时蝌蚪不会长时间待在水中。
3架设遮阳膜防止剧烈的阳光直射。
4养殖池务必要做成缓坡因为蝌蚪变态需要上岸缓坡有助于其上岸防止爬坡艰难导致皮肤划伤出现破伤风感染。
第二节 变态管理
一、变态时间
一般情况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牛蛙的变态时间在每年的810月份当蝌蚪的平均重量达到了5克每500克100尾左右就开始步入变态期。
二、变态节点
变态周期比较漫长,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节点:
1.第一个节点
后肢长出时见图10。
至此变态完成了第一步,此时仍然是蝌蚪状态,还是用鳃进行呼吸,务必要保持长时间的缓慢换水状态,防止缺氧。
另外,有残料则要及时换水清除,特别是水草中的残料,务必要仔细清理。
图10 第一个节点长出后肢的蝌蚪
如果发现死亡蝌蚪,也要及时清理,每天至少两次,防止蝌蚪尸体腐烂对水质造成影响。
2.第二个节点
前肢长出时见图11。
图11 第二个节点长出前肢的幼蛙
至此变态完成第二步,已经由蝌蚪基本发育成了幼蛙。此时可以上岸用肺进行呼吸。因此我们要为牛蛙提供方便的登陆和栖息环境,比如之前提到的水草、斜坡、浮板等。
由于此时幼蛙已经上岸,但非常脆弱,所以一定要架设遮阳膜,这样才能保持牛蛙体温恒定和皮肤湿润。
三、变态期的喂食管理
变态期的牛蛙摄食量会大幅降低,因此有些书上建议此刻停止喂食,待变态完成后再重新开始喂食。但经过笔者的分析和实践,发现停止喂食会导致牛蛙暴饮暴食,极易发生肠胃病而死亡。再加上同一池的牛蛙发育不均,变态有前有后,停止喂食会导致没有变态的牛蛙营养不良。因此,本书采用的喂食方式如下:
开始变态后每天要正常喂食每天减少5%8%以观察进食1.5小时是否吃完为标准。直到变态数量达到90%左右为止之后使用增大一号的饲料进行喂食并逐日增加以观察进食22.5小时吃完为标准)。
注意1变态时每10000尾蝌蚪的喂食量不能超过200克颗粒饲料。
注意2变态成幼蛙后需要对幼蛙进行驯食请参看下一章的幼蛙管理中的喂料和驯食章节。
四、变态死亡原因剖析
变态发育是牛蛙孵化后最容易死亡的阶段。主要的死亡原因有以下几点:
1.前期基础没有打好
1前期用了大量的药物维持牛蛙健康但是药都是有副作用的最终导致了内脏受损、体质偏弱。
2前期没有合理喂食导致蝌蚪偏胖或偏瘦影响变态特别是蝌蚪太胖导致皮肤太厚没法变态。
2.变态期的喂食没有控制好,导致肠胃炎等。
3.养殖池环境不好
1水质没有管理好从小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
2气温或水温没有管理好。
3环境嘈杂导致变态过程中受到惊吓影响变态。
4上岸过程比较困难导致划破皮肤致破伤风感染。
第八章 幼蛙管理
第一节 分池养殖
一、分池养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池挑拣牛蛙的工作非常辛苦,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阶段对牛蛙的存活率和品质影响极大,因此再辛苦也要坚持不懈地进行。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分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假设池内有大小牛蛙10000只如果有1000只是体型较大的牛蛙那么这1000只体型较大的牛蛙如果管理不当平均有500只牛蛙同类相食那很可能每天会导致500只以上的幼蛙死亡相当于每天损失超过5%10天就有一半的牛蛙损失这个损失率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同类相食的牛蛙如果体型差异不是非常大,会导致大的牛蛙不能吞下小的牛蛙,又无法吐出,最后是双双殒命。
因此在人力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分档越密集越好,挑拣越勤越好。
二、分池养殖准备工作
分池待放养的养殖池务必要清除淤泥然后再消毒。消毒采用石灰200250克/米2或漂白粉2030克/米2
由于分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能每天都在进行,因此待放养的养殖池要做好分段规划,合理利用有限的养殖池空间。
分池挑拣牛蛙一般在晚上进行,这也是根据牛蛙的生理特性——眼睛被强光照射后会暂时失明。这就需要准备一个便携的手电筒(最好是头戴式的,方便挑拣)。
三、分池方式
根据幼蛙体型大小将幼蛙分成34档。
大号档次一般在每平方米容纳100150只幼蛙为宜。
其他档次幼蛙达到大号时再分出,分出之前密度可以适当大一些。
注意:分池过程一定要避免发病的牛蛙互相传染。如果有些养殖池发病严重,宁可放弃此池,也不要让此池的病菌扩散到其他池。
第二节 喂料和驯食
一、幼蛙喂料
刚分完池后牛蛙会出现不适因此要减少70%以上的喂食量。
幼蛙喂食是每天早晚各一次量也是逐日增加以22.5小时吃完为标准。
另外,幼蛙会逐日长大,所食的颗粒饲料也要适时更换成更大号的颗粒饲料。
二、食性驯化
蛙的眼距大、不能形成双目视觉看不见静止的物体对活动的物体敏感因此牛蛙只捕食活动的食物。牛蛙捕食时往往是静候在僻静处蹲伏不动观察目标。当决定捕食对象时会猛扑向猎物用表面布满黏液的弹舌一下子逮住猎物卷进口中整个动作约0.3秒就能完成。食物进入口腔后,并不咀嚼,而是整个囫囵吞下。
那基于牛蛙的这个特性,我们在投人工饲料时,必须将饲料做成特有的形态,并要对牛蛙进行驯食才能被牛蛙摄取。经过一段时间的驯食后,即使是不动的饲料牛蛙也能摄食。
由于我们是高密度集约化的绿色养殖,因此要采用自发活动性驯食方式。
自发活动性驯食原理:高密度养殖时,任何牛蛙的活动都能带动周围食物的活动,从而引起周围牛蛙的捕食。
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只要做好在变态期时的铺草工作,让未变态的蝌蚪通过摄食带动草上和水中的颗粒饲料活动即可完成驯食。
第三节 水质管理
分池后,虽然牛蛙都能在岸上生活,但幼蛙体质弱、抵抗力差,要创造阴凉潮湿、水质良好的环境给幼蛙,因此水质管理仍然不能放松,仍然要坚持每天上午换水一次。
如果池底有死亡幼蛙,需要及时清除。
另外每隔715天也要清除淤泥并消毒消毒采用石灰3050克/米3或漂白粉35克/米3
第九章 初进大棚管理
一、进大棚时间
当平均气温降到20℃以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寒露节气前后需要架设大棚保暖。
二、进大棚注意事项
进大棚毕竟也是非自然的手段,那对牛蛙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好比人天天开空调,虽然住着舒服,但也容易得病,因为它违背了自然规律。不过由于我们养殖牛蛙,基本上是一年期就上市出售,因此采用大棚的方式不会影响到牛蛙的品质。
但仍然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牛蛙进大棚后出现不适:
1刚进大棚气温突然升高容易发病解决方法是白天将大棚四周薄膜挑起通风夜间放下两侧薄膜不要放下两头薄膜
2进大棚一段时间35天大棚两侧就不用挑起只需在白天的时候将两头挑起晚上放下即可。
3进大棚一段时间后待池内的水草开始腐烂需要将其全部清除。
4如果出现烂皮病可以采用高锰酸钾或强效碘34克/米3进行消毒。
三、大棚水质管理
进大棚后的水质管理基本上保持不变仍然是每天上午换水1次最好在牛蛙摄食结束时或正午前进行。
如果池底有死亡牛蛙,需要及时清除。
如果池底有淤泥,也需要定期及时清除。
第十章 越冬管理
一、喂料
越冬期间牛蛙消化慢,活动量小,乃增重的最佳时机。
由于天气冷,全靠大棚进行保温,而大棚的特点则是需要太阳来提供热量,因此喂食要围绕着天气进行。
天气晴好的时候,温度高时可以多喂一些。
天气阴冷或下雨时,减少喂食量。
喂食时间:最好在正午前、正午后各喂一次。
二、大棚薄膜管理
大棚是越冬最重要的取暖设施,但大棚自身不具备温度动态调节功能,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大棚管理来控制好温度。
晴天时如果室外温度超过18℃需要将两头薄膜挑起大棚长度在40米以上如果大棚长度低于40米只需要将下风头挑起即可。
晴天时如果室外温度低于18℃只需要将下风头挑起即可。
晴天时在下午34点太阳已经不够强烈温度开始下降就需要将薄膜放下先放下上风头的薄膜再放下下风头的薄膜
雨天或阴天时,此时温度低,没有阳光,就不需要挑起两头薄膜。
三、水质管理
在越冬期间,由于牛蛙还是会正常生理代谢,因此也要坚持换水来保持环境卫生。
如果养殖密度大需要23天换1次水。
如果养殖密度小需要45天换1次水。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隔1015天可以清除1次淤泥。
四、鼠害管理
由于越冬期间,牛蛙新陈代谢慢,而老鼠等动物是恒温动物,冬眠中的牛蛙对老鼠毫无反抗能力,只能任其宰割。更可恶的是老鼠不是瞅准了一只牛蛙吃,而是这只咬几口那只咬几口,一个晚上一只老鼠能祸害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牛蛙,此时的牛蛙都已经长大,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密切防范鼠害。
第十一章 开春管理
一、喂料
由于天气转暖,牛蛙食量逐日增加,此时可以适当放开喂食量,让牛蛙吃到自然饱为佳。
喂料时间在早上89时、下午34时为佳。
天气晴好温度高时可以多喂一些。
天气阴冷或下雨,适当减少喂食量。
二、大棚管理
开春季节,温度相比于冬季已上升很多,但早、晚仍然偏冷。因此还要继续管理好大棚,合理调节温度。
每天要及时通风,大棚内不要过热,太热了容易导致牛蛙发病。
晴天时如果室外温度超过18℃需要将两头薄膜挑起大棚长度在40米以上如果大棚长度低于40米只需要将下风头挑起即可。
晴天时如果室外温度低于18℃只需要将下风头挑起即可。
晴天时在下午45时注意此处比越冬时期延后了1小时温度开始下降就需要将薄膜放下先放下上风头的薄膜再放下下风头的薄膜
雨天或阴天时,此时温度低,没有阳光,就不需要挑起两头薄膜。
三、水质管理
在开春期间,气温转暖,牛蛙新陈代谢加快,因此相比于越冬期,需要通过更加频繁地换水来保持环境卫生。
如果养殖密度大需要12天换1次水。
如果养殖密度小需要23天换1次水。
此时要开始清除淤泥。
四、分拣
越冬期时间比较长,此时牛蛙肯定是大小不均,需要进行分拣再分池养殖。
分池方式同幼蛙的分池。
注意:分池过程一定要避免发病的牛蛙互相传染。如果有些养殖池发病严重,宁可放弃此池,也不要让此池的病菌扩散到其他池。
第十二章 春夏管理
一、喂料
春、夏季节的日平均气温已经在1820℃牛蛙食量增大但如果吃得过饱则容易引起肥胖导致大面积死亡所以需要控制喂食量。
喂料时间在早上7时和下午5时为宜。
二、水质管理
此时气候变暖,细菌等微生物也变得活跃,则需要对养殖池进行每天换水。
另外淤泥也需要及时清除,最好在上午进行。
另外每715天消毒1次消毒采用漂白粉进行消毒5克/米3左右
所有消毒操作要在傍晚喂料完成后进行,待第二天早上换水后再进行喂料。
三、大棚管理
此时气候已经非常暖和当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时可以将大棚四周薄膜都挑起除非雨天否则可以不用放下。
当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时将大棚薄膜收起换上遮阳膜。
养殖管理经验总结
前面章节我们从产卵孵化开始介绍,再详细介绍了蝌蚪的培养和变态,然后围绕着成蛙各个季节的管理,一步一步向读者做了说明。我想此时大家对牛蛙养殖有了基本的了解。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基本上每个章节每个时期都有一些共同点,都是围绕着喂食、水质管理、温度管理等展开的,很少介绍如何通过药物来治疗牛蛙疾病。这也再次说明了本养殖技术的核心点就是“以蛙为本”,充分了解牛蛙的习性和气候特点,通过良好的饮食和环境来增强牛蛙的免疫力和体质。
在此我们就列个表在喂食、水质管理、注意事项等作个简要的总结方便读者查阅表4
表4 各阶段养殖要点总结表
表4 各阶段养殖要点总结表(续)-1
第十三章 牛蛙出售与留种
一、出售
当牛蛙平均重量在300400克时就可以出售。
另外,随着气温的升高,牛蛙的发病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为预防牛蛙染病,也可以提前出售。
二、留种
在出售牛蛙的同时,如果还想继续养殖,则需要留种。
留种要避免近亲繁殖,可以留一些雌蛙,再从其他养殖池引进一些雄蛙进行配对繁殖即可。
留种的数量要根据自身养殖场的规模来定,雌雄数量可以参考选种章节。
第十四章 饲料
一、蝌蚪期的饲料
蝌蚪刚孵化时,还不具备寻找和食用外界食物的能力,会一直消耗自身携带的卵黄囊补充体力和发育。
在卵黄囊消耗完后,需要食用蛋黄(煮熟鸭蛋去掉蛋清,将蛋黄放入水中搅拌均匀放入网箱内)一段时间。
蛋黄喂食持续35天可转为粉料喂食。
在投料前要先将粉料放入水中搅拌均匀再放入网箱内喂食。
牛蛙粉料可以直接从饲料厂购买。
二、成蛙期的饲料
成蛙大小达到45克时可以将粉料转为颗粒饲料以后一直到牛蛙出售都采用颗粒饲料进行喂食。不过颗粒饲料有多种78种不同大小的型号分别对应牛蛙不同时期。
成蛙食用颗粒饲料需要进行驯食。
三、饲料加工标准
表5是饲料的营养成分指标
表5 主要营养成分指标
第十五章 牛蛙病、敌害防治
第一节 敌害
一、牛蛙的敌害
牛蛙的敌害主要有鲶、黄鳝等食肉性鱼类,水蜈蚣等水生昆虫,苍鹭等鸟类,水老鼠等哺乳动物,同类牛蛙等。
敌害是牛蛙损失的重要因素,一定要高度重视。
二、敌害防治
敌害的防止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养殖池要提前做好清干、消毒准备这样能有效防治黄鳝、水生昆虫等天敌并定期消毒。
2防止食肉性鱼类进入养殖池。
3架设好遮阳膜或塑料大棚这样能有效防止鸟类。
4配备捕鼠工具或动物做到发现一只清理一只。
5做好牛蛙定期分拣工作防止大蛙吃小蛙。
第二节 病害
一、病害注意事项
规模化养殖,很容易发生病害,而且非常容易传播开来。
此绿色牛蛙养殖技术立足“绿色”,主要是采用科学喂养来增强牛蛙的体质来抵御病害,因此即使发生了病害,也不需要过多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靠牛蛙自身的体质来康复。
为了减少病害发生,在此再强调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要科学合理地喂养特别注意喂食和环境的卫生。
2不宜过多消毒因为消毒会对牛蛙的皮肤造成损伤导致抵抗力下降。
3不宜病前喂药是药三分毒对健康牛蛙造成永久性的脏器损害使牛蛙的体质下降。
如果发病了,也不要着急,要冷静处理,做好以下几点:
1不宜盲目喂药要仔细分析病因。
2要勤于换水和清淤改善水质清除水中的病菌减少病菌的传播。
3要勤于通风透气。
4清理死亡和发病严重的牛蛙减少病菌传播源。
5减少喂食量发病期间的牛蛙的食欲会降低。
另外,发病后为了使发病养殖池的病菌不传播到其他未发病的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换水时要先放发病池的水再放其他池的水注水时要先注其他池的水再注发病池的水。防止发病池的水位高于周边池导致带有病菌的水渗透到其他池。
2要专人专管发病池防止人为传播。
3发病后不要去其他养殖场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养殖场。
4发病池的工具要专用以免病毒传播到其他正常养殖池。
二、常见蝌蚪病害
(一)败血症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发病蝌蚪腹部有明显的红色出血点,咽部及肛门四周的出血现象更为明显。重症时,体表出现几近透明的溃疡斑,眼球突出、充血,时有烂尾现象,鳃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胀,腹水严重,肝、肠明显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转的现象。此病一旦发生,传染很快,数日内可波及全池,造成严重损失。
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引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病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温一般在20℃以上。蝌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严重者可在一周内使整个蛙场的蝌蚪全部死亡殆尽。主要危害对象是蝌蚪以变态期内的蝌蚪发病死亡尤为严重幼蛙也时有发生该病。
预防方法:养殖前最好清池消毒工作;养殖中加强管理、合理养殖、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
(二)肠炎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表现为游水缓慢,瘫软无力,厌食,体表正常但肛门附近红肿,解剖可见胃肠充血发红。
病因:主要是因摄食腐败变质饲料引起,另外还与水质污染、时饱时饥有关。还可能与吞食过量不易消化的食物有关。
预防方法:保持水质良好,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冲洗清理料台和清除残料,做到定点、定量、定时投饵。
(三)水霉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表现为体表有外伤,伤口周围呈现棉絮状菌丝。表现焦躁不安、游水失常、食欲减弱,轻者影响生长发育,重者衰竭而死亡。
病因:主要是由于搬移、捕捞操作不慎引起外伤之后,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霉菌从蝌蚪外伤口侵入并繁殖。
预防方法:养殖前最好清池消毒工作;养殖中操作要小心,防止蝌蚪外伤。
(四)腹水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蝌蚪腹部膨胀严重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症状。解剖可见肠内充气明显后肠近肛门处时有节状阻塞物肝、胆等无明显变化。蝌蚪病后活动明显减弱食量减少。该病多发于春夏季节48月份水温20℃以上有很强的传染性蝌蚪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通常为35天个别池在一周内蝌蚪全部死亡。
病因:引发该病的病原不详。
预防方法:养殖前最好清池消毒工作;养殖中加强管理、合理养殖、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
(五)车轮虫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蝌蚪体表及鳃的表面呈现有青灰色色斑,或尾部发白。
病因:主要是由于车轮虫寄生所致。当大量寄生时,蝌蚪游水迟钝、生长停顿、寄生在鳃部时,病蝌蚪会呼吸困难,浮于水面,发生大批死亡。
预防方法: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养殖中加强管理、合理养殖、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
(六)气泡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蝌蚪腹部膨胀如球,失去平衡,腹部朝上,浮于水面不能下沉,可引起大量死亡。
病因:主要是由于蝌蚪吞进了过多的气体所致。这些气体有过饱和的氧气、氮气以及甲烷、硫化氢等,也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胀气。蝌蚪吸入过多气体,使其气体交换失去平衡,肠内、鳃、皮肤的血管内含有过量气体而发病。究其原因,是由于水温和气温过高,或池水过肥引起气体过饱和。
预防方法:勤换水,保持水质良好,保持水温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经常清除池底淤泥,防止池中浮游植物繁衍过旺。
三、常见成蛙病害
(一)肠炎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表现为游水缓慢、浮于水面或瘫软无力,躺于池边、伸腿闭眼、食欲消失。解剖可见病蛙肠胃充血发红,肠内无食。
病因:主要是因蛙食用腐败变质的饲料引起。此病多发生在春、夏、秋之交,发病原因与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不洁、栖息环境恶劣有关,并常与红腿病并发。另外,还与水质污染、时饱时饥有关。
预防方法:保持水质良好,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冲洗清理料台和清除残料,做到定点、定量、定时投饵。
(二)红腿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病蛙行动迟缓食欲下降或低头伏地或潜伏于水中不动严重时漂浮水中难于下沉。病蛙不吃食物提起腿时无力在腹部及大腿内侧皮下点状出血病重时腿部肌肉明显充血并可感染舌、口腔、肺、肝、脾、肾等器官使这些器官坏死、出血、胀气有的病蛙的趾有不同程度的发炎或皮肤、肌肉溃烂。此病发病快、传染快、死亡率高多数病蛙死前腹部膨胀伴有水肿。该病的病期较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病主要发病季节在510月份。
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诱发该病的重要条件。主要病原菌为嗜水气单孢菌和不动杆菌。
预防方法:养殖前最好清池消毒工作;养殖中加强管理、合理养殖、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防止外伤,减少病原菌侵入的途径与机会;从建池到捕捞运输等环节都要注意;严格管理,防止外人、外物将病菌带入传播。
(三)传染性肝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病蛙初期表现为精神不振,不吞食,在水中用物体触碰时不动或缓慢游动,体色变浅,全身肿胀,皮下和腹腔内有积液。有的病蛙的胸腹部有点状出血或红色针头状大小突起,有的蛙局部皮肤发红。病蛙死前有的头向后仰,有的有轻度转圈症状,有的则坐水底或陆地无挣扎死亡。经解剖,肝肿大出血坏死,胃肠道有大量黏液或出血性炎症。
病因:牛蛙长期药浴或过量服用红霉素等使肝脏功能受损或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侵入。
预防方法:养殖前最好清池消毒工作;养殖中加强管理、合理养殖、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改善环境,增强蛙的抵抗力;养殖过程不要使用药物,减少对肝、肾的损害。
(四)白眼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病状:蛙眼最初有一层薄而不完整的白膜,以后随着病情发展,白膜增厚、增大,覆盖整个眼球,蛙眼因此失明,呈“白内障”状;但眼部水晶体完好;双腿外观呈现浅绿色,剪开双腿皮肤,可见肌肉呈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内脏解剖发现,肝呈紫黑色有肿大或呈紫红色稍红肿;胆严重肿大,呈淡绿色。
危害情况:该病危害变态后的蛙的各个阶段,具传染性,由于“白内障”造成视线受阻无法摄食,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有发现,但冬季较少。一般该病是亚急性或慢性。
病因:不明。
预防方法:养殖中加强管理、合理养殖、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改善环境,增强蛙的抵抗力。
(五)脑膜炎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病蛙皮肤发黑,厌食,其典型临床症状为脖子歪斜朝向一边,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游动时表现为腹部朝上并打转。解剖观察,病蛙的肝、肾、肠等均有充血现象。此病各种规格的牛蛙均可发病,一般在炎热季节发生,来势凶猛,传染性强。
病因:受细菌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为脑膜败血黄杆菌。
预防方法:养殖中加强管理、合理养殖、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改善环境,增强蛙的抵抗力。
(六)结核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病蛙表现精神较差。经解剖在气管、肺、肾、脾、肝等内脏器官上形成许多粟状结核节和干酪样病灶,有时内脏出现黏结。
病因:抵抗力差的蛙被某种杆菌侵入引起的。健康的蛙能抵抗此菌的侵入。
预防方法:养殖中加强管理、合理养殖、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改善环境,增强蛙的抵抗力;另外要防止外伤。
(七)烂皮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该病初发时,牛蛙的背部皮肤失去光泽并出现白斑,之后表皮脱落并开始溃烂,露出背肌,烂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时,可扩展至四肢。蛙眼瞳孔病初时出现粒状突起,逐渐发白,直至形成一层白色脂膜覆盖在眼球表面。病蛙开始时尚能行动,重症时则拒食不动,直至死亡。此外,病蛙常表现精神不振、不吃不动,喜欢伏居在潮湿不见光的地方,有时还用趾端抓患处,伴有出血现象。
病因引发该病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营养不平衡投喂的饲料单一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缺乏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②体表受损导致细菌及真菌的继发性感染。③原发性细菌感染醋酸钙不动杆菌是主要病原之一。
防治方法饵料多样化防止长时间投喂单一饲料使用合格的全价膨化颗粒饲料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另外可以再在蝌蚪变态前期进行强化培养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钙、磷、碘等不仅能提高蝌蚪的变态成活率而且可使变态后的幼蛙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八)脱肛病
危害性:★
传染性:★
发病率:★
死亡率:★★★★
暴发性:★
症状本病多发于成蛙。病蛙表现为直肠脱出于肛门外12厘米有的更长摄食减少、行动不便体质瘦弱脱出时间过长会发炎糜烂可使蛙最终死亡。
病因:不明,一般多见于体弱的牛蛙。
预防方法:养殖中加强管理、合理养殖,增强蛙的抵抗力;另外要投放易消化的饲料。
第十六章 污水处理
一、湿地生态系统简介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体。所谓人工湿地,就是指人为影响、施工形成的湿地系统。不论人工或天然,湿地都具有其十分强大的生态功能,具有相同的特点: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其中生长着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这些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吸附金属及一些有害物质,很多植物还能参与解毒过程,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代谢、分解,实现水体净化。因此,湿地常常被称作“天然污水处理器”,而且这个“天然污水处理器”几乎不需要添加化石燃料和化学药品。
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简介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带,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氮、磷、悬浮物、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作为微生物的有机养分,最终被转化为微生物体及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将人工湿地划分为:
1浮游植物系统 包括浮萍、紫萍、凤眼莲、睡莲等。
2挺水植物系统 包括芦苇、水烛、茭白、伞草、菖蒲、马蹄莲、灯心草。
3沉水植物系统 包括金鱼藻、黑藻等。
三、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
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在系统中流动方式不同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2人工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3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4复合流式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由于养殖场的污水主要是尿、粪便和冲洗水,属于高浓度有机污水,而且悬浮物和氨氮含量大,因此我们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处理以上这些污染物来进行,只要采用简单的湿地系统就可以处理养殖场的污水了。
图12就是一个简易的人工湿地建设图。
图12 简易人工湿地建设图
从图12中可以看出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先流入稳定池稳定池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和菌藻经过稳定池处理后大量的有机物和病原体会被微生物和菌藻分解另外悬浮物也会沉入池底变成淤泥。经过稳定池处理后的废水会流入到人工沼泽湿地那里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可以有效吸收氮、磷并对有机物做二次吸收分解代谢处理。
经过人工沼泽湿地净化后的废水基本上是比较洁净的水,可以排入自然水系,不会对自然水系造成二次污染。
人工湿地的面积要根据养殖场的规模来定一定要规划出足够的面积用来做人工湿地如果面积太小的话很难起到自然净化的效果彩图9彩图12
前言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牛蛙生物习性
第一节 牛蛙生长发育周期
蛙为两栖类动物。两栖类动物一方面保持了水中生活的特性,另一方面,要经过自身的变态才能适应陆地生活。
蛙类的生长和发育周期见图1。
图1 蛙的生长发育周期
一对性成熟的雌雄牛蛙从抱对开始到产卵、受精。
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形成蝌蚪,蝌蚪用鳃在水中进行呼吸。
蝌蚪再经过生长发育,内部结构逐渐变化、四肢逐渐显露,尾巴逐渐萎缩消失。
最终变为小蛙,小蛙用皮肤和肺呼吸,可同时在陆地和水中进行两栖生活。
小蛙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发育变成成蛙,性成熟后开始繁衍下一代。
牛蛙蝌蚪发育的时间周期见表1。
表1 蝌蚪发育时间表
第二节 牛蛙习性
一、蝌蚪
蝌蚪是蛙类个体发育中的一个阶段,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一系列特征。
蝌蚪的外形和成蛙完全不同,却和鱼十分相似,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巴三部分。
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离开水就会死亡图2
图2 蝌蚪
二、蝌蚪变态期
当蝌蚪经过一段时期的生长,会进入变态期。
此时内部结构逐渐变化肺逐步发育完善四肢逐渐显露先长后肢再长前肢尾巴逐渐萎缩消失图3
图3 变态期蝌蚪
三、成蛙
当变态完成后蝌蚪变为小蛙小蛙逐步发育成长最终成为成蛙图4
图4 成蛙
第三节 牛蛙的环境因素
一、温度
温度是牛蛙生存、生长和繁殖极其重要的环境因素。牛蛙要在一个地方养殖,一要看栖息地的月平均温度,二要看此地的最高和最低温度。再与牛蛙的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相比较,确定栖息地适宜牛蛙生长的时间。
牛蛙的适宜温度为2032℃最适宜温度为2530℃。
牛蛙虽然喜欢温热的天气但也怕酷热气温高于32℃就不适宜牛蛙发育了。牛蛙的致死高温为3940℃3436℃时跳跃3739℃时身体失去平衡。牛蛙受热后由正常生活状态转入急剧挣扎、串游、跳跃后即失去平衡很快死亡。凡是受热致伤的牛蛙均无法救活因为受热造成的机体内部破坏是不可逆的。
牛蛙在蝌蚪期较为耐寒在冰下洁净的水中可安全越冬。变态后的牛蛙耐寒性较弱。当环境温度低于20℃则不产卵低于10℃精子与卵不能形成牛蛙停止摄食当温度下降到6℃以下时则会引起牛蛙麻痹。此时牛蛙双眼紧闭、不活动对外界没有反应。当体温降至0℃时牛蛙就被冻死。但只要温度不低于-1℃牛蛙仍有复活的可能性。
温度还影响牛蛙的繁殖。牛蛙产卵繁殖的水温为2030℃最适宜的水温为2530℃低于20℃或高于30℃均不产卵。
温度还影响牛蛙的摄食活动。在2532℃时牛蛙活动增强摄食最多温度下降时牛蛙的食量减少当温度下降至14℃时牛蛙基本上停止摄食当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完全停止摄食进入休眠状态。
二、湿度
环境湿度是牛蛙生存的决定因素。牛蛙是两栖动物,当离开水体在陆地生活时,就需要依靠持久的高湿度空气才能生存,因为牛蛙的皮肤没有任何防止蒸发的保护组织,而且牛蛙的皮肤需要保持湿润,以便从空气中获取氧气。
倘若将牛蛙放在50℃的干燥空气中超过3小时剧烈的蒸发将使牛蛙很快死亡。据测定幼蛙怕日晒和干燥30分钟的日晒即能晒死20小时的空气干燥也会死亡。
牛蛙用两种方法进行呼吸,一是用肺来呼吸,在水中一直露出头部或周期性地浮到水面呼吸空气;二是用皮肤来呼吸,牛蛙的皮肤较薄,有许多血管能完成呼吸功能。氧气从水或空气中通过皮肤输送到血液并且排出二氧化碳。
另外,湿度还直接影响牛蛙的生殖。
三、光照
光照对蛙的能量代谢、行为、生活周期、繁殖等有影响。牛蛙有畏光习性,昼伏夜出,尤其逃避强光的直射,而趋向弱光,适于蓝色的光线。在自然条件下,每日日照时间长短的季节性变化,调节着牛蛙性腺的活动。若将牛蛙长期饲养在黑暗条件下,则性腺成熟中断,或性腺活动受到抑制,以致停止产卵、排精。
四、水质
(一)溶氧量
牛蛙蝌蚪在水中生活,水中溶氧量对其存活和生长影响极大。牛蛙卵在水中孵化,水中缺氧也会影响其孵化。夏季池塘藻类或微生物繁殖过多,常导致水中缺氧,尤其在蝌蚪养殖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缺氧尤为严重。水中缺氧会引起卵孵化的中止和胚胎、蝌蚪死亡。牛蛙成体可通过皮肤呼吸来利用水中溶解的氧气,但这只是辅助的呼吸方式,而主要靠肺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因此,一般来说水中溶解氧对其影响不大。
水中溶解氧与水中藻类数量、微生物数量、牛蛙的养殖密度、水温有密切关系。水温高则溶解氧量少,水温低则溶解氧量多。
水中氧的来源主要是水生植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空气中溶解入水中的。
水中氧气的消耗包括蝌蚪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生物尸体、人工投喂饲料的残余物、淤泥、肥料的氧化分解。其中浮游动物和有机质通过微生物分解占池水总耗氧量的50%以上具体见表2所示。
在晴天下午24点由于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池水中的溶氧量暂时达到过饱和状态但在阴雨天以及黑夜时尤其是黎明前则降至最低值。当蝌蚪饲养密度过大粪尿及其他排泄物又未及时清除池水过肥或淤泥、残饵及施肥过量水温较高、微生物大量繁殖时蝌蚪常因缺氧而浮头甚至死亡。
表2 溶解氧消耗表
水温升高,则水中溶氧量减少,而蝌蚪的耗氧量却随水温升高而增大。因此,在夏季闷热的夜晚缺氧(浮头或窒息致死)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水中溶氧量高,还可以促进好氧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池内物质循环及天然饲料生物的繁殖,抑制厌氧性微生物的活动,使一些对蝌蚪有害的氨、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物质减少,从而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
酸碱度pH
适于牛蛙的酸碱度为中性pH68一般未被严重污染的水源基本上均能达到上述要求。新建水泥池要进行“脱碱”处理后才能养蛙。
“脱碱”法是用水泡池2周隔日换水一次。如急于使用则在每立方米池水中溶入过磷酸钙1千克或溶入酸性磷酸钠20克或用10%冰醋酸洗刷池表面然后浸泡水泥池23天把水放干、洗净后再养蛙。
(三)盐度
水中常含有盐酸盐、硫酸盐、碳酸盐和硝酸盐等。盐度主要通过水的密度和渗透压对蛙产生影响。因为牛蛙体表的皮肤角质化程度低,如果水中盐度高,体液和血液里盐度低,体内水分就会大量失去,造成死亡。特别是直接在水中孵化的卵和幼嫩的蝌蚪,失水和死亡更快。因此,养殖牛蛙的水中一般不要喷洒化肥和药品,同时要注意不要用被农药、化肥污染的水养殖牛蛙。
(四)微生物及浮游生物
若水质肥,则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繁殖较多,虽然为蝌蚪提供了饵料,但也为病原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采用瘦水进行养殖。
养殖牛蛙的水源很多,如江湖水、井水、地下水、山泉、溪水、自来水和高山雪水等。
江湖、池塘水较肥有机物和微生物、浮游生物多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和防止水污染井水、地下水及高山雪水水温低自来水中含氯都应该在阳光下暴晒34天后再引入养殖池靠近城市地区的雨水可能吸附了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不能直接单独做孵化用被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水绝对不可用于牛蛙养殖。
第二章 选址与场地建设
第一节 选址
牛蛙是两栖动物,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只要有水源和食物均可以养殖。但考虑到养殖的规模化和成本效益等问题,建立集中化的养殖场是目前最佳的养殖模式。养殖场的选址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2水质良好、没有污染。
3水温合适、冷暖适宜。
4环境安静、土地平整。
5交通方便、电力充足。
场地要包括以下几个地方:
1养殖池。
2进水水源及进水渠。
3排水渠及污水处理场。
4围栏。
5饲料仓库。
注:进水水源和排出的废水不能有相互影响。
养殖池的整体规划布局示意图见图5。
另外养殖池的建设最好采用南北走向便于今后搭建大棚时的气温管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养殖池之间一定要充分隔开或者在两池之间挖沟排水减少水源相互交换便于今后控制牛蛙疾病的传染彩图2
图5 养殖池的整体规划布局示意图
第二节 养殖池
一、产卵池
产卵池也称为种蛙池,是饲养牛蛙种蛙并供雌雄蛙抱对、产卵的场所。
产卵池的面积以每10米2放养雌蛙56只、雄蛙23只为宜。
产卵池可采用土池或水泥池,但以土池为好。
种蛙池最好为长形宽为12米长度根据场地来定。
池的四周筑成斜坡,便于牛蛙攀爬。
池要留出等比例的陆地供牛蛙栖息。
池中要放养一些水草,便于蛙卵附着。
池中每隔几米设置一饵料台饵料台由边高4厘米左右的木框装上塑料窗纱制成。
每个产卵池周围要筑好1.5米以上的防逃网。
最好架设遮阳膜保护种蛙,如果产卵早,还要增加薄膜来保暖。
二、孵化池
孵化池是用来孵化牛蛙受精卵的场所。
产卵池可采用土池或水泥池,但以水泥池为好。
孵化池最好采用0.61米2的小网箱也可以使用1020米2的大网箱可一次性放入2030窝受精卵这样可以直接将网箱放在成蛙养殖池中做到一池多用也便于转移蝌蚪。
网箱规格及使用要点:
1网箱高30厘米左右宽小于成蛙养殖场宽度长度可根据网箱大小自由调整。边框可由木头或竹子做成。
2网膜以40目为宜。
3每两箱之间以相隔1015米为宜防止密度过高导致缺氧。
4网箱位置从下水下游到上水上游逐个按时间先后放置。
5特别要注意的是孵化池每年只能使用1次。
孵化池上面要覆盖遮阳膜即防雨又防晒。晴天覆盖时间在915点下雨期间一定要全程盖上。
三、蝌蚪养殖池
蝌蚪养殖池用来饲养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可以采用成蛙养殖池以此来节约用地和成本。但在水深深度上要特别注意蝌蚪养殖场以3040厘米深为宜水深在2025厘米为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池壁要设置坡度,这样有助于蝌蚪变态成幼蛙时上岸。
四、成蛙养殖池
成蛙养殖池用来饲养不同大小的成蛙。在水深深度上要特别注意池高以3040厘米深为宜水深比岸低5厘米左右为宜彩图3
第三节 大棚
大棚是用来给牛蛙取暖越冬的。大棚架设采用竹子或钢材支架都可,要根据养殖年数和成本来统筹考虑。
大棚的架设模式多种多样下面提供一种相对比较好用的模式见图7、彩图4。
图7 大棚横截面示意图
规格说明:
1大棚长度一般在3060米为宜过长不易通风过短不易保温。
2池底带缓坡进水口深度为0.3米出水口深度为0.4米,这样形成一个缓坡便于排水和清除淤泥。
3进水采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水管排水口采用直径15厘米左右的水管。
4一个大棚可以跨两个小池。
5中间栖息地1.51.8米宽,便于管理行走和成蛙栖息。
6靠大棚边的岸宽0.20.3米。
7水池宽1.82.8米。
8水池深度为0.30.5米。
9池壁要做成斜坡便于牛蛙上岸。
10池内四周涂一层23厘米厚的水泥。
11池底最好不要涂水泥。
12大棚采用6丝透明塑料大棚薄膜。
13两侧的薄膜不要压死在天气暖和时可撩起。
14两头薄膜也不要压死便于进出和透气。
下面给一个实例供大家参考见彩图5彩图8。
第四节 污水处理池
养殖场污水主要包括尿、粪便和冲洗水,属高浓度有机污水,而且悬浮物和氨氮含量大。这种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自然水体后,使水中固体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含量升高,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群落组成,使水质变坏。污水中可能还含有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或通过水生动、植物进行扩散传播,危害人畜健康。
有机污水是部分微生物、植物、小型浮游动物的良好饲料或肥料,为了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者有机结合,可以从此点出发进行污水治理。
由于污水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成本高低不一,此章节不对污水处理做详细介绍,请参阅后面的污水处理章节。
第三章 选种及产卵
一、种蛙选择
种蛙选择非常重要,对牛蛙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种蛙选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优良、无病害、未使用过药物的种蛙最好去大的养殖场选种。
2选择1年以上蛙龄最好是23年的种蛙。
3选择雄蛙体重在400450克为宜。
4选择雌蛙体重在500600克为宜。
5雌蛙肚皮要大、软、下坠、有弹性脊骨要突出。
6雄蛙要有活力皮肤颜色要青、粗糙不能发黄。
7种蛙的数量要根据养殖场的规模来定一般每10米2放养雌蛙56只雄蛙23只为宜。雄蛙不宜过多雌蛙多一些也可。
8种蛙选择要避免近亲繁殖雄蛙和雌蛙最好在不同的地方获得。
以上提到了种蛙的选择但没有教大家如何判断牛蛙的性别那如何判断牛蛙性别呢请见表3及图8、图9。
表3 雌、雄蛙的对比
表3 雌、雄蛙的对比(续)-1
图8 牛蛙雌蛙
图9 牛蛙雄蛙
二、种蛙培养
选择好种蛙后,需要对种蛙培养,良好的培养对种蛙的孵化至关重要,能极大提高产卵和孵化的成功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孵化池的水质一定要好这样能保证受精卵的正常孵化。
2孵化池水面需要定点间隔铺上一些水草以57米2配一团草窝为宜供牛蛙栖息以及便于固定受精卵。
3每10米2放养雌蛙56只雄蛙23只为宜。
4一般培养36天可产卵。
5喂料 平时可以使用颗粒饲料对种蛙进行喂养,但在快产卵的前几天,最好喂食泥鳅或小鱼,以此来增加产卵量。
三、产卵与卵的收集
雨天是产卵高峰期,特别是雨过天晴时。
产卵后过半小时方可捞起。
将产卵所在的草窝四周慢慢减掉用直径0.6米左右的盆斜插入草窝下面,慢慢将受精卵拨入盆中并捞起。
捞起后轻轻倒入孵化池网箱内,开始孵化。
倒入要轻,防止受精卵方向颠倒影响孵化。
另外,受精卵最好能分散一些,防止缺氧和中毒。
第四章 孵化
第一节 孵化时间及孵化要点
一、孵化时间
孵化时间在端午前为宜;水质好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往后推迟。
孵化时间不宜过晚,特别是水质差点的地方,务必要提前一些,因为随着气温的升高,水中的有害物质会增多,对孵化造成影响。
另外,孵化时间也不宜过早,因为过早时水温偏低不利孵化。但有些地方采用大棚方式提高水温来提前孵化。长江以北地区,可能气温偏低,需要架设大棚提升温度来提前孵化。
二、孵化要点
在孵化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再结合下面章节的孵化方式,基本上能保证比较高的孵化率:
1在孵化前需要预先对水泥池和网箱进行清洗、消毒。可以使用2%5%漂白粉溶液喷洒洗刷。新建的水泥池要进行脱碱处理。
2调节好水的酸碱度使水的酸碱度保持在pH6.58范围内因为酸碱度对孵化至关重要务必要把控好水源的质量。
3保持适宜的水温避免在孵化期间水温忽高忽低。水温与蝌蚪孵化时间关系密切。孵化适宜的水温为1832℃其中2530℃最适宜卵经过2天左右即可孵出小蝌蚪2225℃时要3天孵化出1820℃时要4天孵化出。
4放卵密度要适宜密度越大孵化率越低。
5孵化期间在维持水温适宜的情况下一定要采用微量流水孵化确保供氧充足并且能第一时间带走腐败的卵胶膜和其他废物。
6孵化时卵的分布可以适当分开一点不要太集中导致缺氧和中毒。
7阳光强烈的时候可以适当用遮阳膜进行保护。
8保持孵化环境安静。
第二节 孵化池及孵化方式
一、孵化方式种类
孵化池及孵化方式目前普遍采用的有以下4种
1.挂箱式
雌雄每对一箱箱子大小为80厘米×80厘米×水深四周和底都用40目的网膜拉两条线或竹夹子固定住箱子离水底10厘米左右便于通水
每箱按一定间距放在蝌蚪养殖池内。
待产卵后将种蛙去掉。
孵化成功后将网箱去掉,最后和其他箱的蝌蚪混在一起养殖。
2.拉网式
将一个简易大网箱两端固定住网膜均匀铺到池底防止蝌蚪逃逸即可长度可自由调整一般在58米为宜放到蝌蚪养殖池。
将受精卵捞到网箱里可以容纳20团以上受精卵。
待孵化后,将网箱去掉即可。
3.大池孵化式
大池孵化式最简单,受精卵直接捞起放到蝌蚪养殖池孵化。
4.过箱式(推荐)
过箱式使用0.61米2的小网箱40目网膜也可以使用1020米2的大网箱可一次性容纳2030团受精卵
网箱位置根据受精卵捞起的时间,从孵化池的出水口到进水口逐个放置,优先放置在出水口(此项措施主要用来降低水质污染和水温对孵化的影响)。
每两箱之间相隔1015米。
孵化后过一段时间将蝌蚪转移到新的网箱内。
待一段时间后又将蝌蚪转移到另外一个新的网箱内如此持续1520天。
二、孵化池优劣对比
上面列举了四种孵化池的特点,下面将此四种方式进行对比。
挂箱式、拉网式、大池孵化式这三种方式都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孵化池内存在大量腐烂的卵黄囊,造成水质污染。
特别是用网箱孵化时,卵黄囊附在网膜上,箱内与箱外水流流动小。导致箱内水质差、缺氧、水温温差大等。而这几点都容易导致蝌蚪大量死亡或无法孵化。
虽然大池孵化式不采用网箱,但卵黄囊也会大量沉在池底,同样会导致此类问题。另外,大池孵化式由于缺少网膜保护,水中会存在大量其他生物,导致孵化率降低及死亡率增加。
笔者推荐的过箱式,有效解决了卵黄囊腐烂污染的问题。但随之带来的却是费工费力。不过孵化成功率和蝌蚪存活率都是最高的,而且蝌蚪的体质也是最好的,为后面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大家坚持采用前三种孵化方式那必须要求养殖场的水质好、池底清洁、水温温差小、养殖密度不宜过大每团受精卵至少2米2否则孵化成功率和蝌蚪存活率很难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在孵化期间要时刻保持新水的补充。
第三节 过箱操作要点
一、过箱时间
考虑到水质的因素,在一段时间后要将箱内的蝌蚪转移到新的养殖池内,此举也叫过箱,过箱主要是优化网箱内水质,防止网箱内的残留卵黄囊腐烂对蝌蚪造成影响。
1.第一次过箱
1在水质好的情况下可以等蝌蚪头部变圆后孵化后56天过箱。
2在水质一般的情况下可以在孵化后34天时进行过箱。
3在水质差的情况下只要孵化了就要开始过箱。
2.第二次及以后过箱
1在水质好的情况下每隔57天过箱。
2在水质一般的情况下每隔34天过箱。
3在水质差的情况下每隔2天左右过箱。
如此持续1520天可以放到养殖池中养殖。
过箱的时间最好在上午9时之前或下午4时以后此时气温比较适宜。
注意此孵化方式最大的问题仍然在水温上,因为大棚内的水温高,而孵化期间又要时刻补充新水,外面的新水水温低,导致温差过大或水温过低,从而使蝌蚪死亡。如果采用此方式,务必要将蝌蚪放在孵化池下水处,这样使新水先流经上水处提升水温后再流至下水处。
二、过箱操作
过箱需要自制一个类似羽毛球拍一样的工具用铅丝围成一个圆形带把形状直径40厘米左右用40目网膜将圆圈围上固定住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滤水逮住蝌蚪。
另外携带一只大桶用来盛放转移的蝌蚪,桶内需要盛一半左右的水。
注意转移后的池内的水温、桶内的水温和原池内的水温温差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蝌蚪不适应。
桶内的蝌蚪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及时转移到新池,避免缺氧。
另外过完箱必须喂食喂食时间在过箱后34小时如果赶上中午时间必须推迟到下午喂料但喂食量必须减少40%50%),具体的喂食介绍请见后续章节。
三、过箱地点
孵化池和养殖池可以共用但孵化池每年只能用来孵化1次避免残留的一些病菌和毒素对脆弱的受精卵和刚孵化的蝌蚪造成影响不过孵化池使用后可以用于成蛙的养殖。
过箱期间蝌蚪会逐步长大因此网箱要逐步增大每次增大25%50%面积。
另外网膜粗细也要逐步增大第二次及以后过箱可以用20目的网膜只要能防止蝌蚪逃逸即可。
第四节 孵化池的水质管理
一、孵化池水质管理要点
从早晨开始一直到傍晚,要一直缓慢进新水和放废水,保持水位平稳,让水质始终保持良好。
另外,新水不宜温差过大,温差过大会导致不容易孵化。
新水的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
二、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水源的水质管理
由于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不一样,导致水温差异大。另外不同来源的水源多种多样,比如有的是来自水库的水、有的是来自江河的水、有的是来自地下的水等,导致水源的差异非常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来源做不同的处理。
由于牛蛙生活在江河和稻田内,因此没有污染的江河的水是最适合牛蛙生存的。那么其他地方的水或多或少都有些差异,这些差异都可以概括为两点——水温和水质。
水温:不管水温高低,凡是流入养殖池的水的温度都要适宜,因此要因地制宜,如果当地水温差异过大,可以采取露天蓄水池等方式来解决此问题。
水质:水质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有氧气含量、矿物质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藻类含量等,对广大养殖户来说,这些都过于生涩,也没有条件去检测。因此笔者建议大家这么处理:不管水质的各个因素怎么样,只要没有污染,都可以采用露天蓄水池的方式静置一段时间来改变水质进行养殖。
第五章 蝌蚪培养前期
第一节 开食管理
一、开食饲料
第一次喂食可以食用蛋黄(煮熟鸭蛋去掉蛋清,将蛋黄放入水中搅拌均匀放入网箱内)。
二、开食用量
每一窝蝌蚪每次可放入0.30.5颗蛋黄。
根据水质肥瘦做适当调整水质偏肥则降低20%左右水质偏瘦则适当增加20%左右。
三、喂料时间
喂食时间在早上8时之前和下午5时以后每天两次。
以上时间主要是根据长江中下游平原或丘陵地带得出但有些地方早、中、晚温差大导致早、晚水温偏低那么喂食时间要适当延后和提前可以调整到早上89时和下午45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温来调整掌握气温对蝌蚪的影响蝌蚪适宜的温度不能太热也不要太凉掌握这点即可
注意在喂料之前要先换一遍水换水速度要慢一般控制在11.5小时为宜。
四、补充事项
过完箱后必须喂食喂食时间在过箱后34小时如果赶上中午时间必须推迟到下午喂料但喂食量必须减少40%50%)。
蛋黄喂食持续35天可转为粉料喂食。
第二节 粉料喂食
随着蝌蚪的发育成长,蛋黄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需要食用全价配合饲料,由于蝌蚪尚小,不能进食颗粒饲料,因此这段时间要先喂食粉料。
第一次喂食粉料的量等于上次喂食的蛋黄烘干后的重量。
在投料前要先将粉料放入水中搅拌均匀,再放入网箱内喂食。
第三节 水质管理
由于粉料溶解在水中,非常容易污染水质,因此相比于后面的颗粒饲料喂养要更加频繁地换水。
喂料之后过1.5小时再换1次水。
注意:不要用肥水养殖,也不要用藻类养殖,一定要用瘦水养殖,防止缺氧造成大面积死亡。
第六章 蝌蚪培养中期
第一节 开食后的喂食
一、观察天气
天气对蝌蚪的食欲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当天刮西南风则比昨天增加5%10%的喂食量如果当天刮东北风则比昨天增加20%的喂食量。
如果当天天气闷热则比昨天减少1%10%的喂食量。
二、观察蝌蚪状态
仔细观看蝌蚪的状态,重点看蝌蚪的游向和体型。
如果蝌蚪游向均匀则说明蝌蚪游向正常那喂食量要比昨天多20%左右。
如果大量蝌蚪沉底、靠边不游动、只往上游或下游游动有以上状态的可比昨天减少5%20%喂食量。
如果蝌蚪大量聚集在下水处或上水处都说明不正常需要适当减少喂食量可比昨天减少5%20%喂食量,还要立刻换水补充新鲜水源。
接下来观察蝌蚪的体型:
1正常蝌蚪身长偏方型。
2肥胖蝌蚪肚皮大、身子短、偏球型。
3瘦弱蝌蚪肚皮小、尾巴瘦小、颜色偏黑。
如果蝌蚪偏胖,适当减少喂食增量;如果蝌蚪偏瘦,适当增加喂食增量。
注意:一定要及时控制蝌蚪胖瘦,以免影响蝌蚪变态进度的一致性;另外偏胖的蝌蚪容易死亡而且由于皮厚影响变态从而增加死亡率。
三、观察水温
如果水温超过35℃马上补充新水降温也不要进行喂食。
如果水温介于3235℃要适当减少喂食量。
如果在32℃以下则正常喂食。
四、观察水质
水质也能间接反映出上一次喂食的量的情况。
先观察水面是否有油光。有油光则表示饲料充足底下有淤泥需要及时清除淤泥那么相应的喂食量只比昨天增加5%8%即可。没有油光则表示正常喂食量可比昨天多20%左右。
接着观察水是否浑浊。有点浑浊时喂食比昨天增加5%8%即可。非常浑浊时可能是缺饲料也可能是蝌蚪发生病变需要检查池底是否有大量死亡蝌蚪如果池底没有大量死亡蝌蚪则喂食量比昨天多25%左右。如果水清则表示正常那么喂食量比昨天多20%左右。
五、喂料时间
喂食时间在早上8时之前和下午5时以后每天两次。
以上时间主要是根据长江中下游平原或丘陵地带得出但有些地方早、中、晚温差大导致早、晚水温偏低那么喂食时间要适当延后和提前可以调整到早上89时和下午45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温来调整掌握气温对蝌蚪的影响蝌蚪适宜的温度不能太热也不要太凉掌握这点即可
注意在喂料之前要先换一遍水换水速度要慢一般控制在11.5小时为宜。
换水之后最好先保持在浅水状态,因为浅水状态水温容易升高有助于蝌蚪觅食。待蝌蚪觅食结束后再补充为满水状态。
六、喂料后的观察
喂料后1.52小时可以结束进食。
结束进食后,观察蝌蚪是否四处游动,如果仍然在池底,表示饲料过足,需要及时流水(缓慢换水)将多余的饲料去除。
一旦进食过饱,容易导致肠胃炎,致使蝌蚪大量发病、大批死亡。
第二节 生态环境管理
一、水温和水位
由于蝌蚪培养主要在春、夏季节特别是夏季气温高太阳照射猛烈容易导致水温快速升高而水温超过一定限度将会导致蝌蚪全部死亡因此要密切关注水温防止水温超过35℃还要做好以下几点防护措施
1养殖池水位需要保持满水状态。
2在养殖池上方架设遮阳膜进行降温。
3要采取缓慢换水方式补充新水降温。
二、水质
水质对牛蛙养殖来说至关重要,而影响到水质的因素又非常多,本节会重点说明。
首先了解一下影响水质有哪些因素。
1水源水质 水源要没有污染,酸碱度为中性左右,水中的矿物质含量不要太高。
2蝌蚪粪便和池底淤泥 蝌蚪的粪便对部分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来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从而大量繁殖占用了有限的水中氧气资源导致缺氧;另外蝌蚪的粪便也含有一些毒害物质,浓度高了也会对蝌蚪造成影响。
3死亡蝌蚪 蝌蚪尸体腐烂后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对水体产生严重的污染;另外蝌蚪如果是发病死亡的话,其尸体中的病菌也会通过水体传播开来。
4藻类 藻类的繁殖主要影响水体的氧气含量和采食量(因为藻类也是蝌蚪的食物)。
接着了解一下水质不好的表象和后果:
1缺氧 氧气对水中的生物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缺氧会导致蝌蚪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因此,要高度重视缺氧的危害和分析缺氧的原因。
2油光 油光一般是由于有机物质腐烂导致的,喂料过多致使残料腐烂或蝌蚪尸体腐烂都会导致油光出现。
3藻类大量繁殖 水中的营养物质太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从而挤占了有限的氧气资源。
4水变黑变臭 一般都是由于水体缺氧导致水体生物大量死亡腐烂产生大量的腐生菌,分解出氨气和硫化氢,致使水变黑变臭。
5池底淤泥 蝌蚪的粪便和水中的杂质沉淀很容易累积成淤泥。
现在我们都清楚水质的重要性,那最后说明一下如何解决水质的问题:
1保证水源是好的好的水源非常重要如果水源都保障不了那就不谈牛蛙养殖了。水源要没有污染酸碱度为中性左右水中的矿物质含量不要太高瘦水为佳
2及时清除水中的淤泥、残料、蝌蚪尸体、藻类。如果是残料或藻类过多那么需要减少喂食量。
注意:清除淤泥需要采用换水的方式,一边进水一边放水,并搅拌池底,从进水口开始逐步到出水口,这样才能有效地清除淤泥。
3控制好养殖密度水质好的地方每平方米水体可以养殖200300尾蝌蚪水质差的地方每平方米不能超过200尾。
缺氧判断和解决办法如下。
缺氧判断正常蝌蚪四处游动不正常的蝌蚪处于浮头或呆滞状态。缺氧时间一般在凌晨23时开始持续到上午8时下午从14时持续到17时。
如果发现以上情况,需要及时通过换水来补充新鲜水体。
注意1换水时水温不要差异过大水不宜过急。
注意2一旦出现缺氧当天换水后需要在第二天及时清除淤泥如果是由于蝌蚪密度过高导致的缺氧需要及时分池放养。
三、环境和水草
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非常重要,除了水质等关键因素,还要人为种植一些水草来给牛蛙提供栖息嬉戏的场所。
当蝌蚪的体重达到1克左右时就需要种植水草。
这里再次提醒一下水草的重要性,一方面水草可以提供氧气,另一方面给蝌蚪或幼蛙停靠栖息,最重要的是在蝌蚪变态时可以提供良好的停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