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水产养殖环境控制与管理百问百答.txt

2006 lines
477 KiB
Plaintext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前言
第九章 养殖排放水的控制与管理
146.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水产养殖水生态环境的方法有哪些?
1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是指利用各种材料或机械对水产养殖环境施加物理作用,从而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有换水、曝气、筛网、泼撒沸石粉和麦饭石粉等以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网,使污染底泥与水体隔离,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的掩蔽法等。
2化学修复
化学修复是利用化学制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沉淀、聚合等反应,使污染物以从养殖环境中分离或降解转化成无毒、无害的化学形态。在水产养殖业中已广泛应用水质改良剂、水质消毒剂。
过氧化氢氧化能力强,能够快速更新池底的化学还原状态,减少氨氮量,降低化学耗氧量,能使池水进行迅速增氧,是一种无毒、无害、无任何污染的良好去污增氧剂。
使用二氧化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能力,能够增加水环境中的溶氧及降低化学耗氧量和氨氮值,减轻水体富营养化,还能有效地预防水产养殖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化学修复剂容易产生有害的次生产物,使得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更加恶化,也易引起水产品品质的退化。
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它是利用生物天然的或接种的并通过工程措施为生物生长与繁殖提供必要的条件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它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水体修复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相比具有费用低、耗时短、净化彻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不危害养殖生物、不破坏生态平衡等诸多优点。在我国水产领域应用微生物降解技术消除养殖水体底泥中有机污染物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生物修复按修复主体可分为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3类。
① 微生物修复。这是目前最主要的生物修复方法。其原理是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将有机物或其他污染物进行分解并释放氮、磷等的营养盐;可通过其分泌或代谢产物影响水体中的藻相。可以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有很多,包括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三大类,已经在水产养殖中得以应用的常见品种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弧菌、硝化细菌等。复合微生物制剂由多种有益菌组成,利用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可以更快速、全面地分解各种污染物,更有效地抑制养殖水体中有害藻类过量繁殖,而且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很强。
② 植物修复。主要利用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氧气的释放。在利用植物吸收水体营养盐时要保证被吸收的营养盐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并重新进入人循环。目前各地已开始在养殖水体中种植沉水维管束植物如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菹草等在河沟、池塘内种植菱、莲藕、茭白、芡、慈姑等水生蔬菜在海水池塘、海湾内栽培大型海藻如海带、江蓠、红毛菜等有效地改善了养殖水体的水质。利用富含氮磷的养殖废水与不同品种的水生或陆生植物组成鱼菜共生、鱼草共生净化系统既能提高水产品和蔬菜等产量又能净化水质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形成小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鱼菜和鱼草共生系统被认为是21世纪的无废化技术之一进一步完善并使这种“绿色技术”系统化将是今后水产养殖环境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③ 动物修复。主要依靠动物对有机物的吸收以及对浮游藻类的摄食作用,来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已有报道指出,高密度放养河蟹的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很明显,可投放足够的滤食性贝类、某些棘皮动物等可去除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可投放蚤类,水蚤以藻类和有机腐屑为食,能有效除去藻类,又可作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还可养殖田螺等螺类,用以消减底泥中的有机质和营养盐。
147.水产养殖排放水的排放标准是什么?
我国水产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中规定了淡水水产养殖排放水排入水域的有关要求见表9-1。
表9-1 淡水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值
表9-1 淡水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值(续)-1
我国水产行业标准《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中规定了海水水产养殖放水排入海水域的有关要求见表9-2。
表9-2 海水养殖水排放指标
148.工厂化养殖排放水处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1物理处理技术
常规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过滤、中和、吸附、沉淀、曝气等处理方法,是养殖排放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工厂化养殖排放水的外排和循环利用处理,机械过滤、泡沫分离技术和臭氧净化处理效果较好。
① 机械过滤。由于养殖废水中的剩余残饵和养殖生物排泄物等大部分以悬浮态大颗粒形式存在,因此采用物理过滤技术去除是最为快捷、经济的方法。常用的过滤设备有机械过滤器、压力过滤器、沙滤器等。在实际处理工程中,机械过滤器(微滤机)应用较多,过滤效果较好。
② 泡沫分离技术。泡沫分离技术已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将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未被矿化成氨化物和其他有毒物质前就已被去除,避免了有毒物质在水体中积累,而且可向养殖水体提供所必需的溶解氧,对维护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有良好作用。
③ 臭氧净化。臭氧在水中分解的中间物质羟基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分解一般氧化剂难分解的有机物。因此,用臭氧处理废水,既能够迅速灭除细菌、病毒和氨等有害物质,又能增加水中溶解氧,从而达到净化养殖废水的目的。臭氧与生物滤池结合,出水中溶解氧含量高,回用可以提高养殖密度。
2电化学处理技术
用电化学法去除水中溶解的亚硝酸盐和氨氮的研究结果表明亚硝酸盐完全去除的时间和能耗随着传导率的增加而降低输入电流最大为2安时耗能最少pH相对于输入电流和电导率来说几乎没有影响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亚硝酸盐的去除碱性条件有利于氨的去除氨的去除速度低于亚硝酸盐的去除速度。
3生物处理技术
养殖排放水生物处理是一种典型的稳定有机污染物的方式,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吸收、代谢等作用,达到降解水体中有机物和营养盐的目的,是目前处理溶解态污染物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饵料和养殖生物排泄物主要是由碳、氮、磷等元素组成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生化降解性较好。因此,可采用生物处理技术有效处理工厂化养殖废水,其中生物菌种的效能及其固定生长方式是决定处理效果的两个重要方面。
4循环利用工艺流程
进行水处理装置有多种,其结构各不相同,其工艺流程也不一样,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流程。
① 鱼池排水→集水池塘→氧化池→沉淀池→增温增氧池→鱼池回用,这种工艺流程中氧化池为生物转筒。
② 鱼池排水→沉淀池→升流式生物滤池→淋水塔式增氧→加热、消毒→鱼池回用可以去除99%氨氮新鲜水、回用水为1/9。
③ 鱼池排水→充氧→升流式石灰岩滤池→沉淀池→增氧→回用其中新鲜水、循环水为1/5。
④ 鱼池排水→升流式碎石滤池→降流式碎石滤池→增温池→回用。
⑤ 鱼池排水→集水池→升流式沸石滤池→降流式沸石滤池→补充新鲜水、调温→鱼池回用。
149.养殖排放水的生物处理办法有哪些?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就是生物絮凝体,上面栖息、生活着大量的好氧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在氧分充足的环境下,以溶解型有机物为食获得能量,不断生长,从而使养殖排放水得到净化。该方法主要用来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水,主要设备为反应装置和提供氧气的曝气设备。
2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也属好氧生物处理方法,主要依靠固着于载体表面的微生物膜来净化有机质。它是利用生物膜与水体接触进行固、液相的交换,通过生物膜内不断生长与繁殖的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使水体得以净化。生物膜法主要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设备和生物流化床等,这些技术因为其微生物的多样化,在封闭循环的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利用。筛选高效并能在海水环境中快速繁衍、生长的生物菌群是有效处理工厂化养殖水的关键。由于固定化微生物密度高、活性强、反应速度快,对氨氮和某些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具有显著去除作用,因此该技术已成为海水工厂化养殖水处理的重要生化处理技术。
① 生物滤池。在集约化养鱼装置中配用的生物滤池有平流式、升流式和降流式。生物滤池的运行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挂膜,如果滤料表面不能形成生物膜,那么就无从谈起滤池对污水的处理。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挂膜就是菌体接种,即使微生物吸附在滤料表面上。生物滤池中填料是生物的载体,填料主要有碎石、卵石、焦炭、煤渣、塑料蜂窝和各种人工合成产品等;生物滤池能连续使用,不需要更换滤料。生物滤池设计中填料的选择也很重要,填料的结构和表面积要有利于生物膜的生长和有机悬浮颗粒的附集。
② 生物转盘。生物转盘是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经济的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具有结构简单、运转安全、电耗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不发生堵塞的优点。生物转盘由一串固定在轴上的圆盘组成,盘片之间有一间隔,盘片一半放在水中,另一半露出水面。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附在盘片的表面上,结成一层生物膜。转动时,浸没在水中的片露出水面,盘片上的水因自重而沿着生物膜表面下流,空气中的氧通过吸收、混合、扩散和渗透等作用,随转盘转动而被带入水中,使水中溶解氧增加,水质得到净化。
③ 生物转筒。生物转筒是生物转盘的变型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典型的3种生物转筒形式为
a.外壳结构为硬聚乙烯塑料内装聚氯乙烯波纹圆盘片转筒由16只小转筒组成。
b.筒体外壳为钢制,筒内固定在轴上硬聚乙烯波纹的盘面呈多边形。
c.转筒的筒体四周装有小容器当转筒向上转时小容器内盛满了水向下转动时水被洒在塑料球上空容器内充满空气进入水中净化水的体积为生物转筒体积的1525倍。
④ 生物流化床。生物流化床是高负荷的一种生物膜法,应用于污水的二级处理(有机物氧化、部分硝化),用于处理有机废水和脱氮。此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和废水的有机物氧化、硝化和反硝化处理。作为水处理方法的一项革新技术,生物流化床工艺将在水处理工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
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水体净化法和土壤净化法。氧化塘和养殖池塘等属于水体净化法,人工湿地等属于土壤净化法。非集约化水产养殖的自然水域本身是一个典型的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自净能力,只要合理利用和加强其自净能力,会有良好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池塘水生生态系统本身有很强的净污能力,在水产养殖水体的处理中完全可以利用池塘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来净化养殖水。
4微生物制剂修复法
微生物制剂修复技术主要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吸收、代谢等作用,达到降解水体中有机物和营养盐的目的,是目前处理溶解态污染物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目前,国内外在水产养殖水处理中常用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
150.什么是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处理养殖排放水系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人工湿地概念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类似自然沼泽地但有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图9-1是一种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它是一种集物理、化学、生化反应于一体的废水处理技术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综合生态系统。
图9-1 人工湿地
2主要特点
① 主要优点。
a.建造和运行费用较低。
b.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c.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
d.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
e.可直接或间接产生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娱乐和教育。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较好的废水处理方式,特别是它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② 存在的不足。
a.占地面积大。
b.易受病虫害影响。
c.生物和水力的复杂性影响了对其处理机制、工艺动力学和其他影响因素的认识理解,设计运行参数不精确,因此常由于设计不当使出水达不到设计要求或不能达标排放,有的人工湿地反而成了污染源。
d.当上下表面植物密度增大时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率提高而达到最优效率需23个生长周期所以需建成几年后才能达到完全稳定的运行。因此目前人工湿地技术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长期运行系统的详细资料。
151.人工湿地处理养殖排放水的作用有哪些?
1湿地基质的过滤吸附作用
养殖排放水进入湿地系统,水中的固体颗粒与基质颗粒之间会发生作用,水流中的固体颗粒直接碰到基质颗粒表面被拦截。水中颗粒迁移到基质颗粒表面时,在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学键和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被黏附于基质颗粒上,也可能因为存在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而被吸附。此外,由于湿地床体长时间处于浸水状态,床体很多区域内基质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本身具有极大的吸附性能,也能够截留和吸附进水中的悬浮颗粒。物理过滤和吸附作用是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2湿地植物的作用
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湿地根据主要植物优势种的不同,被分为浮水植物人工湿地、浮叶植物人工湿地、挺水植物人工湿地、沉水植物人工湿地等不同类型。湿地中的植物对于湿地净化排放水的作用极大。
① 湿地植物和所有进行光合自养的有机体一样,具有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和其他物质的能力。植物通过吸收同化作用,能直接从污水中吸收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水体中的氮和磷等。水中的铵盐、硝酸盐以及磷酸盐都能通过这种作用被植物体吸收,最后通过被收割而离开水体。
② 植物的根茎叶都有吸收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其中根部的吸收能力最强。在不同的植物种类中,沉水植物的吸附能力较强。密集发达交织在一起的植物根系亦能对固体颗粒起到拦截吸附作用。
③ 植物为微生物的吸附生长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植物的根系是微生物重要的栖息、附着和繁殖的场所。相关文献表明,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微生物数量多得多,而微生物能起到重要的降解水中污染物的作用。
④ 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
3微生物的消解作用
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力军。好氧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厌氧细菌将有机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硝化细菌将铵盐硝化,反硝化细菌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作用,污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同化,成为微生物细胞的一部分,其余的变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质回归到自然界中。此外,湿地生态系统中还存在某些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甚至一些湿地昆虫和鸟类也能参与吞食湿地系统中沉积的有机颗粒,然后进行同化,将有机颗粒作为营养物质吸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物。
152.养殖排放水的化学处理方法有哪些?
1化学混凝法
化学混凝法是通过向水体中加入混凝剂破坏水体中微小悬浮物和胶体等细小粒子的稳定性使其互相接触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絮状物并下沉分离的处理方法。其优点是设备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管理简单其缺点是要不断向处理水体中加入混凝剂运行费用较高。混凝剂可分为无机混凝剂、有机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为提高混凝剂的处理效果可根据水体处理需要加入适宜种类的助凝剂。常用助凝剂有PAM、活化硅胶、骨胶、海藻酸钠、氯气、氧化钙等。
2化学氧化还原法
化学氧化还原法是通过化学药剂与处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水体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或低毒物质的方法。常用的氧化剂有氧气、过氧化氢、臭氧、氯气、二氧化氯、漂白粉、次氯酸钠、三氯化铁等;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氯化亚铁、铁屑、锌粉、二氧化硫等。
3光化学氧化法
水体中硝酸根和亚硝酸根离子均具有光化学活性太阳光辐射下可使之分解生成氮氧化物和羟基等活性物质。而羟基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有氧化作用故NO-2、NO-3光解对消减水体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明显。研究表明海水养殖废水通过自然光解过程可明显降低水中的NO-2、NO-3和NH+4的浓度。紫外线照射法具有较强的氧化和杀菌能力能快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和还原无机质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紫外线杀菌的最有效波段在240280纳米主要的波长为253.7纳米。
153.什么是生物过滤?复合生物过滤技术在水产养殖排放水处理中的特点有哪些?
生物过滤是指采用活体生物去除水中杂质的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植物过滤、微生物过滤、动物过滤等。
目前集约化水产养殖水处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微生物过滤,即各种类型的生物膜滤器。传统的生物膜滤器因具有产生污泥少、运行管理方便、动力消耗少等特点,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生物膜滤器存在生物膜熟化时间长,需要定期反冲洗,容易造成硝态氮积累等缺点。
植物滤器结构简单,可以有效吸收养殖废水中溶解态的氮、磷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产品,但是单独使用对养殖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率较低。
滤食性动物可以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大型海藻过滤、生物膜过滤和动物过滤复合处理养殖循环水技术通过优势互补,可达到水质净化和废物综合利用的目的。
复合生物过滤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提高水产养殖废水中氨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弥补使用单一生物滤器的缺点。如微生物滤器生物膜成熟时间长需要定期进行反冲洗此时植物滤器可以替代其功能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转。
2提高闭合水产养殖系统的生产力。利用复合生物过滤技术净化养殖废水可最大限度地将投入系统的饵料转化为环境友好的水产品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殖污水零排放”成功解决养殖循环系统中硝酸盐的积累问题。
4为养殖循环水提供新鲜氧气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复合生物过滤技术在水产养殖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十章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
154.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因素有哪些?水产养殖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1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因素
① 外界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
a.生物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等。
b.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底质和淤泥、光照、水温、溶解氧、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c.人为因素。养殖设施设计不科学、操作不细致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不恰当、混养比例不恰当、放养患病养殖动物、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质量差或投喂不当、饲养管理不当等。
② 内在因素。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都能影响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天然免疫力的消退和获得性免疫力的减弱均能引起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引发养殖动物患病。
2水产养殖的常见疾病
第十一章 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的控制与管理
168.什么是渔业水域?渔业水域现状如何?
1渔业水域
渔业水域泛指供发展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使用的水域。根据我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渔业水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蟹、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场所。
2渔业水域的现状
渔业水域是渔业发展的自然基础水域环境是决定渔业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的工农业污染、生活废水排放导致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重特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给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根据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93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82亿元。因环境变化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56.93亿元其中内陆水域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12.62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44.31亿元。可见,加强渔业水域污染的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69.水域环境的污染与水产养殖有何关系?
1水域环境的污染源
除噪声外的大部分污染源最终都将影响到水域环境。
① 工业三废。废渣、费气、费水。
② 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
③ 生活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
④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残饵、粪便、药物等。
⑤ 船舶、车辆油污染。
2水环境污染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① 水环境污染会导致水产养殖无法进行,更谈不上生产无公害水产品。
② 水环境污染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
③ 污染会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蓄积),影响商品价值甚至卖不出去。
④ 被污染的水产品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如农药、重金属、抗菌素等在水产品中残留超标就会危害人的健康。
170.渔业水域污染物的类型、来源及危害有哪些?
1有机物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有机物污染是指由有机化合物引起的水域环境污染。有机化合物通常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大类。天然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生物代谢物和生物化学过程的产物如黄曲霉素、油脂、蛋白质等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合成的农药、洗涤剂、塑料等。进入水域环境的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分解或化学反应大量消耗水中氧气从而危害鱼类、贝类的生存改变生物群落结构恶化水域环境。一般耗氧有机物较易被微生物所降解而化学性质稳定的一些有机物如DDT、多氯联苯特别是高分子聚合物等既不易被分解、氧化也不易被微生物降解长期停留在水环境中造成污染。
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可分为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两大类。近年来已在环境水体中检出3000种以上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其中少数常见的已经研究知其危害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只占有机污染物的10%20%,其余大量为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包括腐殖质、多糖类、蛋白质和多肽类。这些既来源于天然物质,又来源于人为污染,如造纸废水、生活废水、食品工业、制糖等,废水中还包括工业化学品、表面活性剂、药品和农药等人造有机物。
2无机物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无机物污染是指各种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卤代物、酸类、碱类等无机物质引起的水域环境污染。无机物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水直接排放养殖水域造成的其次是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水结合后形成酸雨汇入水体造成的酸污染。各种酸类或碱类物质进入养殖水域使水环境的pH发生变化自然缓冲能力减弱从而抑制水体的自净作用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养殖水体的pH小于5或大于9时大部分水生生物不能生存。水环境pH的改变还可增加某些物质的毒性如在酸性条件下氰化物、硫化物的毒性加大在碱性条件下氨的毒性增加。
3有毒物质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有毒物质污染是指氰化物、酚类、砷以及汞、铅、镉、铜等重金属离子引起的养殖水域污染。氰化物来源于工业排放的含氰废水如电镀工业废水、化工废水和造纸废水等。砷来源于含砷矿渣酚来源于焦化厂、绝缘材料厂、树脂厂、玻璃厂、制药厂等排放的含酚废水汞来源于工业废水镉来源于工业废水及烟尘排放。养殖水体中含有过量的毒物如氰化物、砷、酚类以及汞、铅和铜等重金属离子时就会毒害水生生物并抑制水体的自净能力。此外还会通过食物链来毒害人类如汞中毒突出症状是易兴奋1953年至1956年在日本熊本县水误市因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鱼中毒人们吃了中毒鱼后引发了“水误病”镉中毒后期会出现肺气肿和肾损伤引起全身疼痛为特征的“骨疼病”砷可在人体内积累且潜伏期很长早期引发消化道黏膜炎症和损伤严重时致肝损伤。
4富营养化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的氮、磷、钾、碳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引起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环境输入到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负荷过重,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一系列生态效应,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的失调。因此,解决这种污染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污染负荷的输入量。我国的中小湖泊大部分受到比较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来源于造纸、皮革、肉类加工、炼油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田肥料、农药等。
171.造成渔业水体污染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1生活污水污染
近年来,由于城乡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有机物的含量日益增加。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养殖水体或海域中,其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造成一些水体和海域严重富营养化,增加水体和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生活污水中产生的铁和锰等的氢氧化物悬浮物引起的水体混浊,尽管对水体不产生直接危害,但因水体混浊减少了太阳辐射,使水体初级生产力下降。生活污水产生的恶臭可导致水生生物产生回避及死亡等生物效应,且附着臭味的水产品其食用价值也大打折扣。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大量富集,会导致缺氧,发生水生动物浮头及死亡事故。
防治生活污水的污染主要有4种方法
① 疏通渠道,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于养殖水体。
② 净化处理,保证污水无毒排放,即将污水导入蓄水池中,经过滤、沉淀、分离、除去杂物,并加入生物制剂或经人工湿地净化,去除毒害物质。
③ 装置活性污泥,通过它的吸附作用、氧化作用来完成污水的净化过程。
④ 加强水体监测,发现水体透明度下降、鱼类浮头,迅速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
2工业废水污染
工业废水对渔业水体污染是毁灭性的。据专家介绍,造纸厂废水中的硫化物,可使所有鱼类致死;农药厂的产品和原料,都是鱼类的克星;冶金矿山废物中的重金属,会毒死一切水生动植物;皮革厂、肉类加工厂废水排入水体可使水色加深、浊度加重,减少太阳辐射,影响鱼类正常的活动与摄食,工业废水还有可能引起水温骤升,引发水体生物种群的变化与更迭,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如过量的铜会使鱼类的鳃受到破坏,出现黏液、肥大和增生,使鱼窒息,还可造成鱼体消化道受到损害;过量的铅可导致红细胞溶血、肝脏损害,雄性性腺、神经系统和血管损害;镉是高毒和蓄积性物质,具有致畸、致癌、致变作用;锌能降低鱼类的繁殖力;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汞易在生物体中富集,对鱼卵有毒害作用;铬尤其是六价铬是一种致癌、致畸、致变物质。
防治工业废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① 工厂建设前选址要慎重,必须按照系统建设规划,在不影响周围环境的条件下进行工业生产。
② 工业废水必须有序排放。工业废水在排放前,必须经过严格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再排放,也可以在废水排放时进行处理,从废水中提炼有用物质,取得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效果。
3油类污染
油类对水体和海域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油类中的水溶性组分对鱼类有直接毒害作用,可使鱼类出现中毒甚至死亡;油膜附着在鱼鳃上会妨碍鱼类的正常呼吸,对鱼类的生存、生长极为不利;油类附在藻类、浮游植物上会妨碍光合作用,造成藻类和浮游植物死亡,进而降低水体的饵料基础,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沉降性油类会覆盖在底泥上,破坏底栖生态环境,妨害底栖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油类可直接使鱼类附着臭味或随食物进入鱼、虾、贝、藻类体内后使之带上异味,影响其经济价值,危害人们的健康;油类还可降低鱼类的繁殖力,在受油类污染的水体中,鱼卵难以孵化,即使孵出鱼苗也多呈畸形,死亡率高。
油类污染的防治:
① 要杜绝人为因素,不可将油类排放于水体。
② 在海域中运油前要加强运输工具的检修,小心操作,谨防油类流入海域。
4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尤其是水利工程的无序无度开发也会对渔业的生态环境产生间接的“污染”。水利工程拦河筑坝,彻底改变了天然河道的自然流态,影响鱼类索饵、阻隔了繁殖的洄游通道,并且大坝的构筑使鱼类天然的产卵场被淹没,鱼类产的浮性卵因流速、流程不够而沉淀死亡;产黏性卵的鱼类因失去鱼卵赖以黏附的水生维管束植物而致资源枯竭;幼鱼会因坝流冲击过大而致死亡;原江河急流型鱼类及底栖生物因水域生态环境骤变而消亡。可见,水利工程的无序无度开发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它直接危害到鱼类的繁殖和生存。
如何搞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① 要统一思想认识,坚持资源的适度有序开发,杜绝不必要的小水电梯级开发;要搞好渔业生态环境调查和渔业环境监测,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防止和减少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污染事件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损害,科学合理地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② 要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宣传《渔业法》及《环境保护法》的同时,各地应据理力争,依法要求水利、电力部门按水利部实施的国家行业标准《水库渔业设施配套规范》建设渔业增殖站。
5养殖业自身污染
养殖业自身污染在渔业环境的污染中也呈发展之势。其表现形式为养殖技术的原始落后;大水面的过度开发;“三网”养殖的无序增加;盲目引进新品种;发展生态渔业、绿色渔业的意识淡薄。其主要问题是放养前不清污消毒;引进品种不适合当地养殖;网箱养殖鱼苗放养量过大;投放饵料营养单一,且投放量过大;放养品种混养不当;集约化养殖技术不到位;病虫害防治不力;养殖生态环境恶劣等。
对于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大力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其主要防治对策有:
① 把好清污关。放养前必须清污、晒塘,并进行消毒处理。
② 把好引种关。引种必须优良、纯正,且符合当地养殖条件,不可使引进品种对当地品种及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③ 把好放养关。放养品种要合理,规格要整齐,数量要适宜。
④ 把好投喂施肥关。科学投喂,合理施肥。
⑤ 把好疾病防治关。坚持以防为主,有病早治。
⑥ 把好日常管理关。坚持巡塘,关注鱼情,做好水质调节、温度调控等日常工作。
渔业水体污染除以上外,还有很多种,如热污染、酸碱污染、农药污染、有机质污染、微生物污染等,所有这些污染都会对渔业水体或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渔业水体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减少水域环境的污染,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维持渔业水体物种的多样性,推广健康养殖新技术,走生态渔业、绿色渔业之路,确保渔业快速、健康发展。这有利于鱼类等生物的生存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水产品的食用安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172.如何做好渔业水体污染防治工作?
养殖水体污染防治应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本着“治标先治本”的原则,标本兼治。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方面着手,全面治理养殖水域污染,提高渔业生产力,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高度重视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
1对养殖水域布点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通过分析水体中水生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来判断水质的污染程度并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进行合理调节和有效控制水质。
2加大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和监督管理力度对未治理或治理后未达标的废水一律不准向养殖水域直接排放。
3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并规划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场所使所有城市生活污水均能达标排放。
4对已经污染的养殖水域可采用生物治理的方法。一方面定期向水体投入复合微生物菌类产品人为地使水体中的消化菌菌群形成种群优势加强生物硝化作用分解有机质降低水中氨氮的含量使水质逐渐清新起来。另一方面加强养殖水域沉水植物的修复逐步恢复水体的正常生态功能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来治理被污染的水体。
173.控制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1合理规划
通过持续的水质、底质、生物监测及调查,掌握养殖区富营养化状况、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弄清富营养化过程和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理打下基础。由环境容量确定水域适宜的生产规模是解决增养殖与环境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大面积的网围精养和密集网箱养殖,导致大量外源营养物质输入,超出水体自净能力,严重破坏水资源。因此,必须按照不同水域的使用功能,对其养殖水面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水体对网围精养或网箱养殖的负载能力,综合利用各种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养殖水体对营养元素尤其是氮、磷的负载能力,最终确定水体的养殖容量,以便科学规划养殖水面,尤其是合理确定网围、网箱面积和网箱密度等,实现对养殖水体的可持续利用。
在大水域的水质调控上,我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水体环境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采取了很多整治措施。但是近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表明,这些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渔业管理部门已设立了各级水环境检测站和水样采集点,建立了渔业环境监控预警服务系统,进行渔业水域环境的监测和评估。
2富营养化的治理
① 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对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残饵等尽量回收,并妥善处理。
② 底质改造。针对底泥不同的物理性状、污染程度,在养殖水域分别建立吸泥、投石、撒生石灰等底泥改造试验区,以期先改善底泥理化指标,再恢复底栖生物群落。
3通过生化方法降解氨氮
① 生物学技术包括通过养殖一些对净化水质有益的鱼类或种植一些大型水生植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在吃食性鱼类的养殖过程中常易发生水体中氮、磷过量,引起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若适当放些滤食性的上层鱼类,可调控浮游生物的结构,防止水质过肥,起到以鱼养水的作用。不少研究表明,养殖鲢鱼有助水质改善。此外,对浅水湖库可利用大型水生植物如紫萍、芦苇等净化水质,当这些植物收获时,被吸收的氮、磷也同时离开水体。水生植物净化是利用太阳能固定无机盐,是一种永不衰竭的循环资源,回收后有多种用途,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境生态效益。
生物调控技术利用的生物基本无副作用有些本身还是经济产品或养殖动物的饲料。接种光合细菌、EM、利生素等有益菌当有益细菌成为水中优势菌种后可控制病菌繁殖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物理和化学措施包括施用改良水质的物质、换水、使用增氧设备等,其目的是为有益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创造最佳条件。增氧、清淤、换水,不仅能直接减少有害物质,而且对促使有害物质和有机物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泼撒沸石粉或活性炭,能有效地吸附氨氮,提供水生生物生长所必需的活性元素。使用地膜及高科技产品的好处在于地膜有隔离底层淤泥和防渗漏功能,在老塘和高位池的改造、防漏中有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高科技产品如纳米技术等具有高效的净水和杀菌功能。用紫外线消毒水体,无二次污染,且紫外线具有广谱性的杀菌特点,适时使用理化技术是必要的,但其常伴有一定的副作用或大幅度增加养殖成本。
4采用生态营养饲料的配制技术
由于大多数水产养殖废物来自饲料,要降低这些废物,应注意饲料营养成分和投喂方式。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加入会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通过选择饲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可以减少饲料中氮的排泄,其结果是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能量减少。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根据养殖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按水温、溶氧、季节变化、鱼体重,随时调整投喂率、投喂量和投喂时间。此外,变投喂沉性料为投喂浮性颗粒饵料和对饵料过筛可防止碎饵料在水中流失所造成的污染。
5科学投饲饵料
优质、高效、全价的配合饲料,不但营养配比要合理,而且营养元素也要科学配比,并根据不同鱼种、不同生长阶段、各种水体的养殖模式、水域的环境而采取不同的微量元素添加方法,以满足鱼类生长过程中对各种营养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确保饲料能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免疫能力的作用,从而减少饲料的溶失及药物的过度使用。在投饲时要注意保证饲料新鲜适口,不投腐败变质饲料。合理投喂要正确掌握投饲技术,并及时清除残饵,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6规范健康养殖
在健康养殖模式下,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的放养品种结构,以及适度投入,能使水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养殖设施的结构和布局上,既要满足鱼类健康生长所需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又要具备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才能减少对水域大环境的影响。使用高效饲料及合理的投喂技术,把饲料对水质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7提倡使用“绿色渔药”
由于各类品种特有的生长条件要求,在养殖一种水产品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养殖水域进行药物消毒,以消灭对养殖品种有害的其他水生动植物。
近年来,各国医学家和药物专家纷纷把眼光盯在药用植物上,研究出新一代的药品,即“绿色药品”。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绿色药品指的是安全无害的药品,亦称自然药品,该种药品是农业科学、环保科学、营养科学、卫生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药品发展的未来趋势。绿色药品把人的安全与健康视为最高目标。利用自然药、天然药和有益生物种群,利用现代制药先进技术,用于水产养殖动物所患疾病的防治和改善水产动物所处环境的药品,称为“绿色水产药品”。它既不破坏水产动物的生态平衡,不会产生药物残留,而防治效果又较佳,是较为理想的既能防治疾病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药品。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要科学灵活地应用,并不是一种调控手段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而是要几种手段结合使用,才能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如使用化学品和药物后水体的生态失去平衡,需要用有益菌来及时补救等等。
174.什么是渔业污染事故?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
渔业污染事故是指因各种环境污染引起的渔业水域环境质量变坏导致渔业生物资源死亡或水域使用功能大幅下降的事件图11-1
图11-1 渔业污染事故
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渔业水域环境质量变坏、渔业水域环境中毒物两大因素。渔业水域环境质量变坏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酸碱污染、石油类、难降解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和病原体。污染源分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各类污水,面源污染则是由大面积的农田地面径流或雨水径流造成的。
175.涉渔工程建设对渔业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国家对保护渔业生态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
近年来,拦河筑坝、填海造地、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等涉渔工程建设急剧增多,造成水生动物洄游通道被截断,栖息繁衍场所受到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
图11-2 我国主要涉渔工程建设
农业部于2011年1月11日公布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
针对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大量占用、破坏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和传统渔业水域严重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形势农业部在大力组织开展增殖放流、休渔禁渔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的同时根据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自2007年起积极推进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目前已审定公布四批共220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可保护上百种国家重点保护渔业资源及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关键栖息场所10多万平方公里初步构建了覆盖各海区和内陆主要江河湖泊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网络。随着保护区数量、覆盖范围和影响程度不断增大迫切需要制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并强化保护区管理。
《办法》明确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设立条件、报批程序、主管部门、管理机构和主要职责,规定了保护区内禁止或限制从事的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按照该《办法》,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从事修建水利工程、疏浚航道、建闸筑坝、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港口建设等工程建设的,或在保护区外从事可能损害保护区功能的工程建设活动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参与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组织专家审查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根据审查结论向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主管部门出具意见。建设单位应当将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根据这些意见采取有关保护措施。
176.怎样做好渔业水域环境的保护管理、监督检查工作?
1加强环境监督检查
要组织开展对在渔业水域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排污口项目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相关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确保重要渔业水体的保护区不受污染。要积极开展水生动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体基本情况的调查监测,科学划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渔业水体,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要进一步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对排污口、水上工程建设项目和重要渔业水体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力度,有效监视监控重要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2做好渔业船舶水污染防治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指导和督促渔业船舶所有人,严格按照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要求,配备相应的滤油设备、油污水舱或柜和垃圾贮集器,严禁将油污水和垃圾直接排放到水中。要组织所属的渔政渔港监督、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加强渔港水域环境保护,对渔港油污水接收处理单位实行监督管理。对在渔港水域内从事渔业船舶水上拆解活动的,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实施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对渔业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要依法积极开展调查处理和实施行政处罚。其他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要积极参与和相关管理机构进行调查处理。
177.营养盐污染如何治理?
营养盐污染的治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反硝化脱氮作用。这类反硝化细菌有地衣芽孢杆菌、脱氮副球菌、脱氮硫杆菌等。
2利用大量养殖食用的海洋藻类如紫菜、海带、裙带菜等以减少由于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营养盐。
3利用滤食性贝类。贝类主要食用浮游植物可以适当养殖贝类但养殖密度不宜过大。应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既不造成贝类排泄物的堆积又可以消化营养盐。
4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行生态养殖。在养殖区实行鱼、虾、贝、藻多品种混养滤食性和非滤食性鱼类混养使品种数量间搭配科学合理充分利用饵料达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5在养殖区周围实行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采取增殖放流措施。鱼类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盐不论是摄食藻类的滤食性鱼类还是以小鱼为饵料的肉食性鱼类都是使营养盐变成了鱼类的蛋白质。因此渔业资源是水体中最大的营养盐利用者和水体净化者。保护渔业资源使其保持高产就可以不断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防止赤潮的发生。
6养殖草食性鱼类净化水质。水体中大量的无机氮、磷是高等水生植物丰富的营养盐。在水中种植水草可以吸收水中的无机氮、磷。在光合作用下使水草繁殖、生长之后再通过养殖以水草为饵料的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鳊鱼及河蟹等使水质得以净化。鱼的数量和水草数量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要使水草利用不足以致生长过于茂盛最终死亡、腐烂而使水质败坏也不能对水草利用过度尤其在水草萌芽期要加以保护。
178.如何区分污染死鱼、缺氧死鱼和患病死鱼?
1发生的原因、途径不同
污染引起的死鱼,必须有污染源,而且污染源的有毒物质通过一定的途径排放到了养殖水体。而缺氧引起的死鱼必定与天气、水体中鱼的密度、饵料的投喂、水体水质的好坏密切相关。鱼病引起的死鱼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通过水体、饵料、苗种、渔具等环节的传染,使鱼发病,并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死鱼的季节和时间不同
污染引起的死鱼,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缺氧引起的死鱼,多发生在春末秋初或夏季天气炎热,气压较低时,大多数发生在午夜和黎明前后。鱼病引起的死鱼,一般由春天开始,夏季和秋季容易发生,气温和水温较高时,容易发生。
3死鱼的品种、个体大小和死亡速率不同
污染引起的死鱼,对不同品种和个体大小有明显的选择性。缺氧引起的死鱼:当水体缺养时,最先浮出水面的是花白鲢,然后是草鱼、鳊鱼、鲫鱼、鲤鱼;但是当水体极度缺养时,所有品种的鱼短期内都会死亡,一般个体大的鱼先死亡。鱼病引起的死鱼,发病到死亡都有一个过程,有明显的前兆,不同的鱼病引起不同品种的鱼死亡,死鱼时没有个体大小、前后之分,而且是逐步死亡的,不会在短期内大批死亡,但是一些地区的暴发性鱼病例外。
4死鱼时鱼的行为反应不同
污染引起的死鱼,在水面上能看到大量的鱼,受惊吓后不会沉入水中;中毒初期,鱼一般表现为跳跃、冲撞、上下翻滚、快速游动等;中毒中后期,鱼大多表现为乏力、失去平衡、然后慢慢下沉。缺氧引起的死鱼,在水面上能看到大量的鱼,缺氧不十分严重时,受惊吓后会沉入水中;鱼呈浮头状态,在水面上吞咽空气,缓缓游动,鱼在池塘中比较安静,不会有冲撞、跳跃等行为。鱼病引起的死鱼,在水面上一般不会有大量生病的鱼,鱼表现为活动迟缓、离群独游等。
5死鱼的行态特征不同
污染引起的死鱼,污染物不同,死鱼的行态特征也不同;受到重金属污染时,鱼的鳃部分泌出大量黏液,形成絮状物,鳃部受损害明显,甚至鳃叶部分脱落;受到黄磷污染时,鱼眼球突出,鳞片竖立;受到余氯污染时,鱼体色、鳃丝发白;受到碱污染时,鱼体表有大量黏液;受到污染的鱼一般会带有污染物的特殊异味。缺氧引起的死鱼,胸鳍向前伸展,鳍条发白,在鳃部及体表一般不会有污染附着物。鱼病引起的死鱼,多数都具有其特殊症状,如出血病、打印病、水霉病等,与污染引起的死鱼的形态有许多地方是不同的,但也有相近似的地方,应仔细观察分析。
6养殖水体中其他的水生生物特征不同
污染引起的死鱼,被污染的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的数量和品种会大量减少,污染严重时其他的水生生物如螺、河蚌、泥鳅、水草等都会死亡。缺氧引起的死鱼,水体中的螺、河蚌、水草等和其他的水生生物一般都不会死亡。鱼病引起的死鱼,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螺、河蚌、泥鳅、水草等都不会受到伤害。
179.渔业水域污染死鱼后,怎样进行诊断、处理和控制?
水域污染死鱼后,首先应对患病死鱼、缺氧死鱼和中毒死鱼等鉴别诊断,然后从死鱼发生时间、地点、背景等情况,鱼的行为、形态反应及环境特征、污染物及污染源三方面展开调查,一般情况下,便可确诊,特殊病例要借助实验室检验分析来确诊。
水域污染死鱼后,要切断污染源,消除污染物,要及时全面客观地做好证据收集,死鱼要作深埋等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180.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相关法律有哪些?
《渔业法》规定:造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或渔业污染事故的,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渔业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和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害渔业水体的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该生物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当海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水养殖及海洋渔业遭受来自陆源或海洋的污染损害的时候,要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进行查处,而江河、湖泊、池塘等淡水渔业水域遭受污染损害进行查处时则要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在依法进行渔业污染事故查处时,对于造成污染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违反了哪些法律条款一定要弄清,如此才能够依法对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进行调解处理、才能够对造成渔业水域环境破坏的责任者实施行政处罚,处罚时要在法律允许的权利及范围内进行。如果对违法者进行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额度要严格依照适用的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以达到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惩戒了破坏渔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者的目的。
181.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责权的内涵是什么?
责权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对于渔业水域的认定另一个是对于污染事故处理管辖权的确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渔政机关负责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当接到事故报告后首先要确定污染事故发生区域是否属于渔业水域范围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都应在渔业水域范围内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都指出渔业水域是指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贝藻类的养殖场。确认是否渔业水域的依据是海洋水域区域依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海水水质分类在二类以上的水域其功能都适用于渔业内陆江河、湖泊、洼淀等环境功能区划具有渔业功能的则可认定为渔业水域。农业部1997年以13号部长令发布实施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第五条规定、县主管机构依法管辖其监督管理范围内的较大及一般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自治区、直辖市主管机构依法管辖其监督管理范围内直接经济损失额在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或指定省级主管机构处理直接经济损失额在千万元以上的特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和涉外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据此明确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渔政机关对于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处理权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事故损失评估作出以后上级机关亦可指定超出自己管辖范围的下级机关对事故进行处理。
182.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依据是渔业环境监测站或其他具备资质的单位出具的监测数据、鉴定结论。目前我国各级渔业监测机构有60多个纳入全国渔业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成员单位有32个。渔业环境监测站是渔业环境及资源保护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它为渔政机关处理污染事故提供必需的科学的依据。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证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尤为重要。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一旦发生渔政机关一定要马上组织人员赴现场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渔业损失评估。对水域监测的即时性关系着事故处理或法院审理的成败。流动水域的各种指标的变化是很快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事故发生时期真实的监测数据将很难明确事故的责任者。在证据取得的过程中要注意证据取得的合法性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另外在取得监测证据的同时其他相关的证据如现场笔录、视听材料、人证物证等要尽可能详实与监测证据达到互补以体现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对于发生在渔业水域的污染事故水质的参比标准是《海水养殖用水标准》和《淡水养殖用水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污染物的准确的数据判定从而最终确定污染源。在污染事故责任认定时要明确责任者是否具备构成环境污染致损的要件①是否有污染事实存在②是否有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③是否使受害方有损害④受害方的损失是否与其污染行为有关联。如果这些要件构成就可以认定其为污染环境的责任者就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只要原告方能证明其所受损失发生在被告排放有害物质发生危害的期间和地域内且其致损物质与被告排放物质相同即可推定因果关系的存在。如果几个被告造成同类污染致人损害而不能确定谁是实际加害人时只要分别存在时间、地域和致损物质的同一性即可成为共同侵权行为的责任者。环境污染案件是一种特殊的侵权案件它实行的是举证倒置原则也就是说对于受害方提出的侵权事实排污方否认的那么排污方将有责任和义务拿出证据以证明其没有排污或环境损害与其无关。在查处渔业污染事故时责任的认定往往是争论的一个焦点因此一定要在掌握大量详实、准确的证据时才可以判定致污者所应负有的法律责任。
183.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是怎样的?
规范的程序是渔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一个基本要求。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要严格遵照农业部《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进行。填写事故报告表、现场调查取证、制作现场笔录、调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处理程序过程中,首先应注意的是在接受案件调解处理时必须具备下面的条件:双方当事人必须都同意调解处理;必须有当事人提交的申请调解的申请书;必须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和具体的事实依据与请求;不超越受理范围。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时,渔政机关对于双方当事人只能就污染损失的赔偿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而不能强迫任何一方进行调解及履行调解协议。渔政机关有责任对造成渔业损害事故的责任者根据情节依照《渔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对污染单位和个人给予罚款。凡污染造成人工增殖和天然渔业资源损失的,按污染对渔业资源的损失及渔业生产的损害程度,由主管机构依照《渔业行政处罚规定》责令赔偿渔业资源损失。
184.如何加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处理力度?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严格执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信息报告及应急处理工作规范》等相关规定,建立完善突发性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要切实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污染水域生态应急监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损害,确保食品安全。要进一步强化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质管理,科学评估水生生物资源生态及渔业生产损失,提出补偿和修复方案。对企事业单位违反《水污染防治法》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要依法积极开展调查处理和实施行政处罚。在事故处理中,要充分运用水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中由排污方承担举证责任的规定,引导和帮助渔民维护合法权益。对于污染造成天然渔业资源及生态损失的,要积极代表国家提出赔偿或补偿损失要求,并督促落实资金和相关补救措施。对当事人请求进行污染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调解处理的,要依法妥善予以调解。要加大进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的力度,增加制造污染事故的违法成本,更好地服务渔业、服务渔民,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二章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要求
185.什么叫无公害水产品?无公害水产品的通用标准有哪些?
无公害水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12-1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水产品。
图1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所谓通用标准是指所有无公害水产品都应遵照执行的标准。无公害水产品的通用标准主要有:
GB 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GB/T 18407.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52—2001《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0—2002《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 5073—2006《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186.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包括哪些?
1感官指标
① 外观。鱼类要求体表光滑无病灶,有磷鱼鳞片完整,无鳞鱼无浑浊黏液,眼球外突饱满透明,鳃丝清晰鲜红或暗红。贝类(螺、蚌、蚬)壳无破损和病灶,受刺激后足部快速缩入体内,贝壳紧闭。甲壳类(虾、蟹)甲壳光洁,完好无损,眼黑亮,鳃丝清晰,白色或微褐色,反应敏捷,游泳爬行自如。爬行类(龟、鳖)体表完整无损,爬动自如,鳖裙边宽而厚。两栖类(养殖蛙类)体表光滑有黏液,腹部呈白色或灰白色,背部绿褐色或深绿色,后肢肌肉发达,弹跳能力强。
② 色泽。保持活体状态固有本色。
③ 气味。呈相应水产品固有气味、无异味。
④ 组织。鱼类肌肉紧密有弹性,内脏清晰可辨无腐烂。甲壳类肌肉紧密有弹性,呈半透明。贝类、爬行类、两栖类肌肉紧密有弹性。
⑤ 鲜活度。鱼虾类要求是活体或刚死不久,螺、蚌、蚬、蟹、龟、鳖、蛙均要求是活体。
2鲜度指标
每100克水产品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要求淡水鱼虾为20毫克海水鱼虾为30毫克海水蟹为25毫克组胺含量要求鲹科鱼类不高于50毫克其他海水鱼类不高于30毫克。
3有害、有毒物质最高限量
总汞≤0.3毫克/千克其中甲基汞≤0.2毫克/千克总砷淡水鱼≤0.5毫克/千克无机砷海水鱼≤0.5毫克/千克无机砷鲜重计其他海产品≤1.0毫克/千克无机砷干重计藻类和甲壳类≤2.0毫克/千克铅≤0.5毫克/千克铜≤50.0毫克/千克镉≤0.1毫克/千克以Cr计2.0毫克/千克淡水鱼≤2.0毫克/千克。
土霉素≤0.1毫克/千克肌肉磺胺类单种≤0.1毫克/千克喹酸鳗鱼≤0.3毫克/千克(肌肉+皮六六六≤2毫克/千克滴滴涕≤1毫克/千克多氯联苯海产品≤0.2毫克/千克,氯霉素、呋喃唑酮、乙烯雌酚不得检出。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80微克/100克腹泻性贝类毒素DSP≤60微克/100克菌落总数≤1.0×106个/克大肠菌群≤30个/100克致病菌不得检出。致病寄生虫卵曼氏双槽蚴、阔节裂头蚴、颚口蚴不得检出。
187.对无公害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有什么规定?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2002中规定了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见表12-1。
表12-1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188.导致药物残留浓度超标的原因有哪些?
1不遵守休药期
休药期是指水产品允许食用时的停药时间。不少养殖业者对渔药使用中的休药期规定意识淡薄,不遵守休药期的有关规定,这是药物残留产生的主要原因。
2滥用药物
养殖业者对药物使用的认识不足,未掌握药物特性,在用药剂量、给药方法、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的种类等方面不遵守用药规定,或者使用在水产品中未经批准的药物,甚至达到了滥用药物地步,不管有病无病皆用药,把用药当成“灵丹妙方”,增加了养殖对象对药物的依赖性,致使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障。
3其他途径的药物污染
如饲料加工、使用过程中受到药物的污染,养殖水体受到药物污染等引起药物在水产养殖动物内的残留。
4渔药的生产营销体系不规范
近几年我国的水产药业发展较快,但有不少渔药档次低、疗效差、配方陈旧、重复,生产工艺落后,还有不少产品为依赖化工、兽药、医药、农药等的代用品,加之大批假冒伪劣渔药混入市场,且渔药市场管理不严格,销售渠道混乱,产品标识不统一,导致禁用药物流入市场,给养殖水产品质量造成安全隐患。
5法规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不能涵盖养殖、捕捞、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涉及质检、检验检疫、卫生检验、环保、兽药、饲料等多个部门,法律对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授权有限,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真正的监督、检查、处罚权,不能根据渔业生产实际,开展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对违法违规使用渔药、渔用饲料的行为缺乏执法权限,不能实施有效地监管。此外,水产品的安全与质量检验、管理机构不健全,基础设施和法规体系建设方面不配套、设备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等等,都是导致药物残留监管失控的直接原因。
189.无公害水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有哪些措施?
1控制水域污染
水生生物对水域中的有害物质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要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必须从生产的源头——养殖水域抓起。对养殖水域和滩涂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整顿养殖秩序,将养殖规模控制在水域环境的负荷力范围内。加强水产养殖用水的排放管理,让新建场和示范场配备污水净化设施,养殖水排放前要经过处理和监测。
2严格生产管理选用优质苗种
苗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按照农业部颁布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和《水产原良种场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严格苗种生产的质量管理,重视苗种的提纯复壮,鼓励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多培养一些抗逆抗病、优质高产的良种。在苗种培育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 选用无传染性病原体的亲体。
② 对受精卵消毒。
③ 育苗用水需沉淀、消毒,使整个培苗过程呈封闭式,无病原带入。
④ 苗种培育过程不滥用防治药物。
⑤ 保证使用成熟卵及精子,并投喂高质量饵料。
⑥ 种苗出场前,进行严格检疫消毒。
3规范渔药杜绝使用违禁药物
① 认清水产动物疾病及其特征,对症用药。
② 了解药物的性状和作用,掌握环境对药物的影响以及水产动物对药物的反应特点,合理用药。
③ 保证水产动物的品质和水产动物栖息的良好环境,控制用药。
④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效用药。
4提倡生态养殖和病害综合防治
生态养殖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可以保护水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保证水产品的质量。
① 生物防治。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和微生物制剂及生物免疫技术进行防治。
② 生态防治。通过适当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贝类、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等措施以净化水质,既有利于鱼虾蟹的生长,又能防治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③ 物理防治。根据无公害养殖的要求一般要求水深2米以上透明度3040厘米水色呈黄绿色或浅黄绿色pH 7.17.5溶氧5毫克/升以上。根据水产病虫害发生规律通过分期控制光照、温度、水质等因素防治病虫害如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可通过人工调温、调节pH、注水增氧等。
④ 化学防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原则上要求不施有害的无机化学药品。一般在没有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时,尽量不要使用,如确需药品防治,也必须以保障水产品安全为前提,适当选择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化学药品合理使用,不能加大药物浓度,要严格禁用有副作用的有机磷、有机氯和激素类药物,以免产生负面效应。
⑤ 中草药防治。中草药具有药效长、残留少、无污染、无副作用等优点,常能起到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效果。如苦楝片等能防治鱼类寄生虫;将大蒜粉碎后按一定比例混入饲料中,能有效防治鱼类的细菌性疾病;将烟叶粉碎浸泡后全池泼洒防治草鱼“三病”。
5研发使用健康饲料
使用健康的水产饲料,对于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病害、防止环境污染有重要作用。采取措施:严格规范饲料市场,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水产饲料;改善饵料营养组成和投喂方式,减少因投饵产生的废料;在饲料生产环节要改进生产工艺,使用优质原料,不滥用添加剂;提高饵料的适口性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190.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的关键控制点有哪些?
1产地环境要求
养殖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产地要求,一旦产地受到污染,就失去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基本条件,选择和保持无公害水产养殖环境是无公害养殖的前提,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渔业水域环境和渔业水源水质。养殖环境必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的规定水源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养殖水质必须符合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01—2001
2培育和选用健康苗种
水产苗种生产与引进要符合《渔业法》和农业部颁布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之规定。用于繁殖的亲本必须来源于原良种场,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生产条件和设施应符合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苗种质量须经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检验检疫。
3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内容。超负荷养殖易引起养殖环境恶化、疾病暴发蔓延、水产品质量下降和商品率低等问题。养殖密度必须严格控制,确保良好的养殖环境。
4提供优质的饵料
饵料营养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合理地选择饵料品种和科学地投喂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关键环节。提倡使用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12年、《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和各养殖种类配合饲料营养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使用新鲜杂鱼应及时投喂确保鲜度使用冷冻杂鱼应严格控制解冻时间避免在阳光下暴晒致使腐败变质。使用药物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应符合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规定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
5科学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疾病预防和合理使用渔药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药应严格遵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相关规定,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渔药。准确计算药量,合理施放。防止滥用渔药、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并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在充分了解常见病及其流行的基础上,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必须合理使用渔药,避免残药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渔用药物的使用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规定。
191.中草药在无公害水产养殖中有何作用?
1诱食作用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有多糖、甙类、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油脂、树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这些有效成分既能促进机体糖代谢,蛋白质和酶的合成,又能刺激性腺发育,促进生长,故常被用作诱食剂。如柑橘和甜橙外果皮对鲤鱼具有明显的诱食作用。
2完善饲料营养提高饲料转化率
配比合理的中草药添加剂能促进水产动物生长,缩短养殖周期,提高饲料利用率。
3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性能
中草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刺激非特异性免疫力。中草药中的多糖类、有机酸类、甙类、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类等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可以提高机体抗病性能。
4杀菌抗病毒驱虫
如大黄、黄连、大青叶等能够抑菌;板蓝根、野菊等有抗病毒的能力;苦楝皮、马鞭草、白头翁等能杀虫。试验表明,从患细菌性颤抖病的河蟹组织中分离出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地锦草、黄连、五倍子具有高度敏感性。五倍子、金银花、野菊花、千里光对中华鳖疖疮病病原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5其他用途
在水产养殖中使用杜仲叶、苦参、山栀子等可改善水产品肉质和增加鲜度。
192.怎样进行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
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产地认定工作。
申请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①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的标准要求;②区域范围明确;③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
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管理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的标准要求;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申请产地认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产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详实的申请材料。其内容包括《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申请书》产地区域范围、生产规模和产地环境状况说明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计划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证明保证执行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以及申报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材料。产地认定过程包括材料审查、现场检查和检验、专家评审、认定和公告等内容。对通过认定者在媒体上予以公告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其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需要继续使用的持证人应当在有效期满前90日内按本程序重新办理。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程序》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4月17日发布的第264号公告。
193.怎样进行无公害水产品的认证?
凡生产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发布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内的产品,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请产品认证。可通过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直接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申请产品认证,并提交以下材料:《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书》,《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地《环境检验报告》和《环境评价报告》,产地区域范围、生产规模,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计划,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控制措施,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证明,保证执行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无公害水产品有关培训情况和计划,申请认证产品的生产过程记录档案,“公司+农户”形式的申请人应当提供公司和农户签订的购销合同范本、农户名单以及管理措施,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认证过程包括材料审查、现场检查、抽样检验、评审和发证签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需继续使用的持证人应当在有效期满前90日内按本程序重新办理。
194.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督管理是如何进行的?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食品安全监管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成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并明确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为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将适时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认证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对获得认证的产品应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暂停其使用产品认证证书,并责令限期改正:
生产过程发生变化,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经检查、检验、鉴定,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
对获得产品认证证书,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应当撤销其产品认证证书:
擅自扩大标志使用范围,转让、买卖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产地认定证书被撤销,被暂停产品认证证书未在规定期限内改正的。
监督管理的依据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程序》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4月23日发布的第264号公告。
195.如何理解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根据农业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要建立“推行追溯和承诺制度”。要按照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水产品无公害生产、经营销售记录制度,推行目标管理,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一旦发生食品质量不安全事故,即可追溯养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直至源头。要通过合同形式,对购销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做出约定。对于养殖水产品可推行“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加工厂与养殖场”的对接与互认。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生产者要向经营者、经营者要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做出承诺。逐步制定实施不合格水产品的换回、理赔、质量追溯、安全事故报告和退出市场流通的制度,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制度。水产养殖生产和经营销售记录为质量追溯提供生产过程控制的依据,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可强化生产者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第十三章 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196.我国渔业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200多个各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成了覆盖我国重要渔业水域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生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渔政工作的重点。1986年《渔业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渔政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1996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后中国渔政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近10多年来一系列重要举措依法相继出台1995年在东、黄海全面实施伏季休渔制度1999年扩大到南海部分海域2002年在长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度内陆重点湖泊、江河和水库等水域也普遍实行了禁渔区、禁渔期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果。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制度范围覆盖了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特别行政区涉及长江沿岸10个省直辖市休渔渔船20多万艘休渔渔民近百万。
根据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农业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探索创新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措施多次与有关省直辖市政府联合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行动共投入资金2.08亿元放流各类经济鱼类193.5亿尾(粒),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得到广大渔民群众的称赞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力度也在加大目前我国已建立了200多个各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基本涵盖沿海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内陆的重点渔业省份已初步建成覆盖重要渔业水域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目前全国已经建立和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机构超过了100个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达42个海区级、流域级渔业资源监测网的成员单位也有近60个每年对近百个重要渔业水域开展监测监测总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处理能力以及妥善应对重大水域污染事故的能力不断提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生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渔业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我国的《渔业法》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当前,在水产品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渔业管理工作重点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移之后,更有必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认识,充分理解并落实好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从根本上转变只管鱼不管环境的观念。在提高自身认识和素质的同时要加强宣传,向领导宣传,向渔民宣传,向社会宣传,以提高所有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意识。同时提高渔民自我保护的意识,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减少养殖面积控制渔业自身污染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产量已占水产品总量的71%,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卖鱼难”问题。这就要及时调整渔业生产的策略,重点是提高水产品质量,适当减少养殖面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水域,如长江三峡水库等,更应严格控制人工养殖的面积,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处于旅游地区的水域,可结合旅游业,适当开展游钓业,而不宜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如“三网”养殖等)。在大城市的郊区,提倡发展工厂化养鱼、陆基养鱼,以减少养殖用地,节约用水,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在一些水资源匮乏,养殖技术落后的地区,应采取不养殖或粗放养殖,以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在水稻产区可推行稻鱼轮作制度,以利于农渔民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地的休养。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实行无公害的健康养殖,尽量减少渔业的自身污染。要使用无公害饲料,严禁在饲料里添加生长激素等有害物质;强化生态防病,尽量使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大力开发渔用疫苗、微生物制剂等。
3大力发展保水渔业
要大力发展“保水渔业”,改善淡水水域的鱼类种群组成,保持水域的生态平衡,形成既保护水环境,又充分利用水体生产力的先进渔业生产方式。如在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中,适当增加鲢、鳙鱼的放养量,使其摄取大量的浮游生物,从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在淤泥较厚的池塘、浅水湖泊中放养螺类、贝类等底栖生物,使其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碎屑,从而降低水中的有机负荷。另一方面,应从水质保护的角度来确定最佳的渔业规模和渔业方式,确保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持续利用。
3加快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制度建设
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和制度的建设是渔业科学管理的需要。渔业环境监测是渔业环境保护的基础,渔业环境监测部门作为监督执行《渔业水质标准》、监测渔业水域环境和鉴定渔业污染事故的法定单位,是渔业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撑机构,其出具的监测数据是渔业生态环境管理中制订各种规划和措施、查处渔业污染事故的重要依据,在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不仅要建立省级监测站,还要在重点区域、重点水域建立监测站,形成监测网络,并纳入全国渔业环境监测网络。
4开展资源与环境状况调查与修复
目前我们的水生生物资源及环境状况的基本数据还不充分,不能满足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需要,因此,要开展资源、水文、水质、底质的本底调查,建立信息库,使我们的渔业生产、增殖放流、水产养殖等工作的开展不盲目,积极开展人工鱼礁(巢)建设,科学地建立生态系统模式,科学地评价生态环境容量,使得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科学的依据。
5加强执法管理提高渔业污染事故处理能力
妥善应对重大水域污染事故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休渔期、禁渔区制度,充分发挥渔政管理职能,使资源无度捕捞现象得到彻底遏制。调查显示,休渔制度对渤海生物资源的恢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幼鱼期的鱼类成活率明显提高。要进一步加大渔业污染事故的查处力度,充分认识查处渔业污染事故的重要意义和带来的社会效益。要依法调查、确定渔业损失、代表国家提出损失赔偿要求、调解渔业污染事故纠纷、对污染责任者进行行政处罚,依法行政,不徇私情,不畏强势,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渔业权益。查处渔业污染事故不仅仅是要挽回渔业损失,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全社会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意识,少发生或不发生污染事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留下可造福子孙后代的水生资源。
6加强生态渔业建设建立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的恢复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而生态渔业建设特别是建立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可加速生态恢复,对水域环境的保护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渔业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加快天然水生动植物的再生产,更有效地保护增殖放流苗种,更快修复渔场,使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有效地得以实现。
7加强养殖水域和渔港水域的环境监督管理
由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到渔业水域资料显示海洋污染的80%的污染物来自陆源污染。但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养殖的内源性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性、局部性渔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养殖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形成养殖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化。渔港水域内渔船的污水中含油类物质很多,对渔港污染严重,应制订出净化渔港计划,保护好渔港水域环境。
8严格审查各类涉渔工程建设和规划环评
这是法律法规赋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充分运用法律给予的权力,从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渔业权益,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议和意见。
198.如何养护资源环境,提高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渔业是资源型产业,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方面。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过程中,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被破坏的风险加大,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加。近些年来,各种工程占海、截河筑坝,各种水污染事件屡见报端,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渤海溢油等,对渔业生产、渔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对水生生物资源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更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要实现渔业的现代化,首先必须保住水、保住水里的自然资源,这是我们的立业之本、发展之源。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把维护渔业生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多种措施,管理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资源环境,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特有的作用。要继续全面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工作,严格控制捕捞强度,推进作业方式调整,执行好休渔禁渔制度,扩大人工鱼礁建设和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规模,开展海洋牧场和保护区建设,养护好天然水生生物资源和环境。同时,做好渔业水域滩涂规划,全面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生态型、环保型渔业,保护和合理利用养殖水域资源,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199.生态渔业在渔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作用?
1渔业养殖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全面推广8020模式化养殖突出主养品种适当搭配其他如青虾、河蟹、乌鳢、甲鱼、黄颡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种达到优势互补、质量改善、效益提高的目的。
2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按照食物链和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突出了水域生态环境的调控。采取生物、物理措施调控水质,使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如河蟹生态养殖通过水草种植、螺蛳移植、适当混套养花白鲢、青虾等技术措施,结合机械增氧、注水的办法,不但营造了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而且有效提高了渔业资源利用率。
3休闲观光渔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积极建设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建设观光休闲渔业带,使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有机地统一,形成集渔业生产、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生态渔业基地。
200.我国沿海滩涂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前景如何?
1合理围垦沿海滩涂发展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
利用滩涂围垦增加耕地资源和水域资源,科学规划好滩涂功能区,重点发展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休闲渔业旅游、湿地旅游、生态旅游。有计划地逐渐将粗放养殖向集约化养殖方式迈进,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利用生物技术、免疫技术等高新技术,彻底改变过去以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养殖方式。
① 发展高效无害的水产饲料。
② 提高我国主要海淡水池塘养殖品种的集约式养殖技术。
③ 研究适于大面积推广的健康设施及其配套水质净化和养殖废水再处理技术。
④ 加速发展集约式养殖方式及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
⑤ 提高养殖水处理技术、水环境调控技术。
⑥ 开展滩涂生物养殖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发展浅海典型生境高效立体生态增养殖技术研究,减少水产养殖对近海生态系统的污染和影响。
2沿海滩涂水产养殖技术升级
沿海滩涂水产养殖技术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实现水产业现代化的关键。实现现代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措施是养殖装备现代化和养殖技术标准化。水产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农业来装备水产养殖,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水产养殖业,用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服务水产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养殖者素质的过程,是建立市场化的水产业运行机制和高产优质高效水产生产体系,把水产养殖建成一个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水产品有效供给和养殖者收入的过程。
3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改造现行水产养殖业发展体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实现水产养殖业现代化的可靠保证。我国沿海滩涂带从北到南非常长,季节气候差异显著,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水产养殖品种。通过“公司+养殖户+基地+市场”的运行模式,建立“科、养、加、销、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指在公司(大的龙头企业)牵头和主导下,成立绿色水产产业协会,建立绿色水产产业基地,带动养殖户从事水产养殖业生产,协会和公司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的水产品收购、销售服务;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我国目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带动养殖户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增加养殖户收入。
201.渔业标准化对渔业可持续发展有何作用?
1我国渔业标准分类
按照标准发生作用的范围或审批权限中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SC水产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将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截至2010年底现行渔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达827项其中国家标准143项、行业标准684项。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现行地方标准达1100多项。标准内容覆盖了养殖、加工、渔船、渔机、渔具、资源、环境、工程、观赏鱼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以渔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衔接、相配套的渔业标准体系。
2渔业标准化的作用
① 有利于保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生态环境。我国沿海有万里海疆,内陆湖泊、水库、河流、池塘星罗棋布,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近年来,因竭泽而渔、酷渔滥捕、水域污染、近亲繁殖、非标生产等不同程度地造成渔业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某些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动物濒临灭绝。针对这些情况,我国除了颁布《渔业法》,规定休渔期、禁渔区,加强资源监测外,我国渔业标准化工作者还制定了保护渔业资源的标准,如渔业水质标准、网具网目标准、亲鱼标准、苗种标准、淡水鱼类检疫标准、鱼类杂交育种技术要求、渔业环保术语、渔业资源术语等国家(行业)标准,有效保护了我国渔业资源。此外,渔用药物的不良选择和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破坏水体环境,最终也会影响到人体健康和安全,渔用饲料添加剂限量标准、渔用药物选择和使用标准的制定,既达到了促进鱼类生长和治愈鱼病的目的,也起到了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安全的作用。
② 有利于促进渔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由于目前我国渔业现代化技术整体水平还不高,加上渔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渔业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还很大,因此结合实际推广渔业标准化,把渔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以总结,制定出科学、易懂、可行的标准,送到渔民手中,使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有利于促进渔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此外,目前渔业经济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渔业企业集团,大都是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联结方式构成一体化的联合体,内部一般实行合同契约制度,对全系统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实施标准化生产,根据标准化的要求实行统一供应苗种,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病,统一收获、运输、销售,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③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进渔业标准化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2001年起农业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及无公害食品水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生产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水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④ 有利于渔业国际合作和对外贸易发展。标准是经过高度浓缩的科学技术,代表了本行业当前最高技术水平,是综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的产物,也是可信的贸易信息。国际间的产品流动必须符合输入国的标准,许多国家的贸易部门都广泛收集各国标准,为企业提供各国的产品需求信息、产品质量要求和质量检验方法,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渔业标准化是增强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水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
202.为什么要推行健康养殖?生态健康渔业生产技术有哪些?
1推行健康养殖的重要性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喂的饲料残饵的发酵分解、水产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氨氮、动物尸体腐败的恶臭、水质的富营养化及药物的残留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减少和控制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目前主要通过生化方法消解氨氮、采用科学配制饲料及投喂技术、推行健康养殖观念、减少用药带来的污染等综合措施。
因渔业水域水环境恶化而引发的病害及污染已经给水产养殖业带来极大的危害,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头疼的问题。不但让我国的环境综合治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压力,而且使我国的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境地。欧盟曾对我国水产品实行贸易禁令,美国、日本也对我国出口的虾类等产品发出通报,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赤潮发生,与之相应的是每年都有水产品被欧美一些国家或退回或就地销毁,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改善水产养殖环境、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污染的发生及蔓延、推行健康养殖的重要性。
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了“养捕之争”后中央对渔业要求“重点发展养殖”。1985年中央5号文件正式提出渔业要“以养为主”。1986年《渔业法》将“以养为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由此中国渔业经历了由“捕捞为主”到“以养为主”发展方式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20多年过去了仅局限在“以养为主”已经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现阶段水产养殖和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要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养殖发展方式关键就是要推进“健康养殖”。推进“健康养殖”是我国渔业发展方式第二次重要转变的标志。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
2生态健康渔业生产主要技术
① 生态、健康型的多品种混养模式。推广生态高效混养模式和测水健康养殖技术,重点推广池塘蟹—虾混养、鳖—鱼混养、鱼—蟹混养、鱼—鱼混养等多元化养殖模式,池塘多品种混养技术具有饵料利用率高、排出污染水少、药物使用量低、产品质量高和养殖经济效益好的优点。
② 发展“渔—农”综合型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发展“渔—桑”、“渔—果”、“渔—蔬”等农业综合型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型小农场,科学规划渔农面积比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渔—农”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使投入的物质高效利用,渔业生产产生的残饵、粪便形成的淤泥作为农业生产的优质肥料,形成良好的物质循环链,对外排出的污染物极少,是今后重点提倡的生产模式。
③ 养殖水域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应用生物、化学、机械等手段调节养殖水域的水质,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生石灰改善水质,配备增氧机、水泵等机械设备增氧及曝气,加速水中物质的分解及循环,并被生物吸收利用,减少水中污染物的向外排放。
④ 天然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a.做好各开放式水域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工作,在水质达到要求的水域投放以滤食性鱼类为主的鱼种,适当种植和养护一些水生植物,建立鱼虾草共生的可循环生态系统,增加本地水产资源种群数量,恢复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不同鱼类的食物链特性提高水域自净能力。
b.严格控制围网养殖与网箱养殖面积,将部分投饵养殖区调整为生态增殖区,使渔业从集约化养殖向休闲观光渔业方向转变,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⑤ 探索封闭式循环水、零废水排放的工厂化水产养殖新技术。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是全世界重点发展的应用现代工业技术的资源节约型养殖模式,具有高产、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优点。该养殖模式是将水处理净化与水产养殖技术充分结合,定期补充水量,基本不外排养殖废水,是今后渔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之一。
203.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对推进健康养殖有何意义?
1确保水产品有效安全供给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70%以上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主导产业。在水产养殖业中池塘养殖面积约占养殖面积的32%但产出渔获量却占养殖总产量的41.2%,在养殖业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对保证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促进渔业的稳定增长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安全生产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池塘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吃鱼难”问题而修造的商品鱼基地由于开发的时间较长年久失修池塘呈老化状态大多池塘出现了淤泥厚、塘埂塌、蓄水浅、灌排不灵、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生产条件很难达到健康养殖的需求。不仅池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病害频发、养殖产量下降而且造成自身污染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3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内陆不少湖泊、水库为确保饮用水源,严禁发展围网养殖、网箱养殖;沿海不少滩涂为发展经济实行填海造地,养殖水域不断遭到侵占、挤压;为确保粮食安全,不少地方严禁将耕地开挖成鱼塘。所以,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维护好、利用好现有养殖池塘,挖掘现有养殖池塘潜力,提高养殖池塘效率,是现实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204.现代渔业的内涵及涉及的因素有哪些?
1现代渔业的内涵
现代渔业是继“设施渔业”、“休闲渔业”、“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以及“无公害渔业”等渔业发展方向提出之后,对渔业发展的一个概括性提法。现代渔业的特点就是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机械设备、管理理念来武装渔业,利用渔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信息化、生物工程化和管理科学化等,来大幅度提高渔业的生产率,实现渔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渔业加工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渔业产品利用技术的现代化和渔业管理的现代化。
① 现代渔业应是生态的渔业。现代渔业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营造、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生态平衡、功能协调、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再生、经济高效、良性循环、集约经营的渔业发展模式。
② 现代渔业应是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现代渔业是在渔业资源开发时,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水域和渔业生物资源,不断调整技术和产业运行机制,以确保获得持续满足当代以及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一种发展形式。
③ 现代渔业应是无公害渔业。现代渔业是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标准,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提倡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的前提下发展渔业,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
2现代渔业涉及的因素
建设现代渔业,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和渔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渔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现代渔业涉及的因素较多,可以概括为四大目标、四大指标、四大条件和四大领域。
四大目标,即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渔民收入高、生态环境好。
四大指标,即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安全、资源利用率。
四大条件,即设施设备充实、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善。
四大领域,即水产养殖业、水产增殖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
205.现代渔业对渔业可持续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渔业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渔业从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不但要进行规模扩张,而且重点要提高效益,从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变。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渔业的优点,还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设备提升渔业的生产水平。
2发展现代渔业能提高渔业产业效能
发展现代渔业的目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素质,形成渔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因此发展现代渔业将有利于提高整个渔业产业链的效能。
3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我国渔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也有明显的提高,水产品市场早已结束供给短缺局面,实现了总体上的供求平衡。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已从单一对数量的要求,提高到包括数量和质量安全的更高层次,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目标。
4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提高渔民收入
渔业发展在增加渔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渔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要继续发挥渔业在增加渔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发展现代渔业,促进渔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5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
现代渔业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水产品数量和渔业GDP的观念更加注重渔业、渔民和渔村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代渔业的发展将有效提高渔区社会组织化程度从而有利于维护渔民合法权益通过组建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实现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体现和维护渔民的基本权益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
206.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对渔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1主要成绩
渔业科技入户工作自2005年启动以来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围绕主导产业和渔民需求以培育科技示范户为核心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专家网络为技术来源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关键环节实行专家组技术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包户制、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① 渔业科技入户范围逐步扩大,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② 专家与技术指导队伍日趋成熟,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③ 渔业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2对渔业发展的作用
① 符合现代渔业的客观要求。发展现代渔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目前,我国由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渔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制约,渔民获得新技术的渠道不畅、渔业技术成果总体转化率低。通过选择、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以示范户带动广大渔民,是在渔业生产经营分散的基本国情下,向渔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渔业生产和科技紧密结合,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② 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近年来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产品产量连续19年世界第一出口额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渔业发展方式粗放、技术设备落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艰巨等问题仍然突出。为此必须继续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巩固、完善、加强这一便捷通道切实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塘边船头帮助广大渔民学好、用好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支撑推动作用。
③ 可提高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入户,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渔业技术人员与渔民群众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科技供给与渔民需求的有机统一;有利于通过典型示范激发广大渔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带动渔民整体科技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员包户的新机制,全面增强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有效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207.渔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促进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渔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渔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还不强,渔业科技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还不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促进渔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① 要在渔科教、产学研、贸工农和育繁推一体化上下工夫,解决各环节脱节问题。
② 要瞄准渔业事业发展的主战场,重点解决水产品的产量、水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渔业的增效和渔民的增收问题。
③ 要组织好、管理好科研立项和选项,解决课题重复、不能够持之以恒的问题。
④ 要发挥好渔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解决研发投入、条件和技术限制问题。
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良种培育、病害防治、健康养殖、资源环境保护、渔船标准化、渔业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渔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渔民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民,将渔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2如何促进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按照农业部2012年“农业科技促进年”的统一部署结合渔业行业特点大力开展以渔业科技进塘入场到户、助推健康安全增收为主题的“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①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整合汇集各方面渔业科研力量,力争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实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扩大稻田综合种养规模,完善新模式,推广新技术,为促进农(渔)民持续增收探索新途径、提供新方法。
② 深入推进水产推广体系改革。积极争取将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和机构条件建设项目纳入“全覆盖”,使渔业公共服务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努力构建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产学研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③ 深入推进渔业标准化与节能减排。深入实施《“十二五”渔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加强渔业标准体系建设。贯彻落实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型渔船、玻璃钢渔船,进一步优化船型设计,推广渔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组织编制渔船标准化改造规划,推进渔船标准化改造进程。积极推进碳汇渔业研究与示范。
第一章 水产养殖环境
1.养殖水环境有哪些特性?与养殖动物的关系怎样?
养殖水环境主要特性包括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水体的光照、水温、水体流动、透明度和水色、水生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等物理特性,受水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直接影响。养殖池塘水体中各种化学物质,如溶解气体、溶解性盐类和有机物等与养殖生物及其他水生生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养殖池塘水体中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生物的群落组成和数量均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变化。因此养殖者必须了解养殖水环境主要特性,充分发挥和利用对水产养殖有利的因素,规避或降低不利的因素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养殖动物主要有鱼类、鳖类、虾类、蟹类、贝类、参类等,它们生活在水中,水环境会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影响其生理、生态平衡。水生环境存在多种多样的可变因素,如果这些可变因素超过养殖动物自身所能忍受的限度,即可使养殖动物致病或危及其生存。养殖动物作为养殖水环境中的主体,对水环境有一定要求和适应性,同时养殖动物对水环境又有一定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彼此改变,关系密切,不断处在矛盾和平衡过程中。因此养殖者必须了解养殖水环境的特性及与养殖动物的关系,从而根据这些复杂关系,应用已知的科学技术进行调节,不断解决矛盾,不断达到新的平衡,不断维持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的高效转换,最终提高养殖动物的养殖成活率、生长速度、养殖产量和效益。
2.水体中溶存物质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1由大气降水而来
水蒸气在高空凝集及其在下落的过程中,溶存了大气中的气体和杂质,这些杂质有风吹带来的海水盐分与陆地上的尘土,或闪电时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而生成的氧化氮,或火山爆发喷射出来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其他溶解性盐类,甚至还有工矿企业生产中排放出来的废气沉降物。
2由土壤、岩石中溶淋而来
水与土壤接触时,水渗过土壤,将土壤中的可溶物溶淋出来,使水体中离子含量增大;当水渗入沼泽时,水中就会增加大量的有机物质及少量的离子;水渗过盐碱土,使水中增加大量的钠、镁离子。土壤覆盖下的岩石对水体的化学成分的形成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使水获得大量离子,另一方面也是补充土壤盐类的重要来源。
3由水与土壤、岩石的交换作用而来
土壤和岩石中有一些离子,虽然不溶于水,但可以同水中的离子产生交换作用,使水中所含离子的成分发生变化。
4由水中动、植物的残骸而来
在细菌的作用下,水中动、植物的残骸产生的氧化分解或合成作用,生成可以溶于水的有机物质或无机盐类。
水中溶存物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与土壤、岩石的接触。在养殖水体内部,存在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也会影响水体中溶存物质的变化。
3.水产养殖环境中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1物理因子
太阳辐射也是水域温度和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质所需的基本能源,因而是水环境中的首要因子。
① 水温。水产养殖动物属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直接影响其生存和生长。各种养殖动物都有其耐热的上、下限及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其摄食、呼吸、消化机能旺盛、代谢作用增强、生长迅速。超过了适温范围可导致代谢作用失调生长受抑制甚至死亡。鱼类根据其适温范围的高低分为热带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热带性鱼类适宜较高的水温2530℃如罗非鱼、遮目鱼、尖吻鲈及一些珊瑚鱼类等温水性鱼类适宜温带水域1525℃如鲻鱼、梭鱼、斑等而冷水性鱼类适宜低温生长如鲑鳟鱼类适宜水温1018℃饲养期间水温不宜超过20℃。大黄鱼在水温低于12℃时不能摄食5.86℃死亡高温不能超过33℃。真鲷的适宜水温为2028℃摄食旺盛夏季水温达30℃尚能生存水温12℃时生长停滞低于10℃停止摄食4℃以下即死亡。根据适应范围的大小又分为广温性鱼类和狭温性鱼类草、鲢、鳙等是广温性鱼类水温超过15℃时才摄食旺盛、生长快。养殖水源温度的高低是选择养殖鱼类品种的基本依据之一。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加强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快各种鱼类都有自身生长的适温范围和最适宜温度范围。水温还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以及产卵和孵化效果。我国南部地区由于全年水温比较高鲢、鳙、草、青鱼性腺发育也较快成熟较早性腺成熟年龄一般比北方早12年。虽然南北地区亲鱼产卵开始时间前后相差较悬殊但水温却相差不大一般都在18℃开始产卵。青、草、鲢、鳙鱼人工催产的适宜水温为2228℃18℃以下催产效果差15℃以下催产则亲鱼无反应。
由于水温影响水中的溶氧量而间接对鱼类有很大影响。池塘的溶氧量随水温升高而降低,但水温上升,鱼类代谢增强,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其他耗氧因子的作用增强,因而容易产生池塘缺氧现象,这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明显。温度对池塘物质和能量循环有重要影响。水温直接影响池中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强度,在适宜温度范围内,一方面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同时细菌分解有机物质为无机物的作用加快,因而能提供更多的无机营养物质,经浮游植物和水生生物的吸收利用,再生产鱼类等有机物质。
② 盐度。水中的溶解盐类因水体而异其分类标准也不一致一般把盐度31‰41‰的水称为海水或碱水0.5‰的水称为淡水。鱼类对于不同盐度的水体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机制但只局限于一定范围内超越此范围即可影响其生存。根据鱼类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可分为广盐性和狭盐性两类。赤点石斑、黑鲷、罗非鱼等属于广盐性鱼类耐受盐度的变化较大。石斑鱼生活在浅海港湾盐度在11‰41‰均可适应。尖吻鲈、黄鳍鲷等对10‰以下低盐度能适应生长良好无不良反应。而真鲷、鰤鱼属狭盐性鱼类要求水中盐度在16‰以上低盐度8‰可导致死亡。盐度的突变往往造成鱼类不能适应而导致大量死亡造成生产损失因此在河口浅海设置网箱时要特别注意。
③ 透明度。透明度表示光透入水中的程度。池水透明度的大小主要随水的混浊度而改变。混浊度是水中混有各种微细物质包括浮游生物所造成混浊的程度。透明度的高低可以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欠和水质的肥度。一般说来肥水的透明度在2040厘米水中浮游生物量较丰富有利于鲢、鳙等鱼类的生长。透明度小于20厘米表明池水过肥又常常是蓝藻过多的表现。透明度大于40厘米表明池水较瘦浮游生物量较小。可根据透明度的大小决定是否需要施肥。
④ 水色。水色反映养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和数量,是判断水质优劣的直观指标。总体来说,豆绿、黄绿、茶褐为优质水色,以绿藻、硅藻、隐藻、金藻为优势;红、蓝绿、白浊为劣质水色,以甲藻、蓝藻为优势,或者原生动物、浮游动物过多。
养殖过程中水色以肥、活、爽、嫩为佳。“肥”就是指水色浓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的种类数量多。“活”指水色和透明度有变化水色不死滞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常有变化渔民所谓“早青晚绿”或“早红晚绿”以及“半塘红半塘绿”等都是这个意思水色变化不仅要求水色有日变化还要求每10天或半个月有周期性变化因此“活”还意味着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地增长也就是说池中物质循环处于良性状态。“嫩”指水肥而不老是易消化的浮游植物较多细胞未衰老的表现如果蓝藻等难消化的种类大量繁殖水色呈灰蓝色或蓝绿色或者浮游植物细胞衰老均会降低水体的鲜嫩度形成“老水”“老水”的主要征象一是水色发黄或发褐色是藻类细胞老化的现象二是水色发白主要是蓝藻特别是极小型蓝藻滋生的一种征象这种水的特点是pH高910和透明度很低通常低于20厘米水色发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氢盐不断形成碳酸盐粉末的现象与此同时pH的升高促进了蓝藻的生长。“爽”就是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水面无油膜混浊度较小水中含氧量高。在渔业生产过程中这几种水色常常相互转化。当肥水中浮游植物进一步增加则易形成“水华”水相反如果水体中浮游植物含量过少或不易消化的浮游植物数量多会形成“瘦水”或不好的水。
2化学因子
① 溶解氧DO。溶解于水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环境中的溶解氧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的生长、食物转化以及养殖容量。大多数鱼类不能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氧而适应用鳃来吸收水中的溶解氧进行气体交换。池水中溶氧的来源90%以上是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少部分源于大气的溶解作用。水中溶解氧的多少与水温、盐度、时间、气压、风力、流动等因素有关。水温升高养殖动物新陈代谢增强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大水中的溶解氧就会减少。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光线强弱的影响池中的溶解氧也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一般晴天比阴天的溶解氧高晴天下午的含氧量最高上层池水的溶氧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黎明前含氧量最低。在低气压、无风浪、水不流动时的溶解氧较低在气压高、有风浪、水流动时的溶解氧较高。当水中的溶氧量充足时养殖动物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当水中的溶氧量过少时养殖动物的正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缺氧时可引起死亡。草、鲢、鳙、鲤等鲤科鱼类要求水中的溶氧量不低于4毫克/升低于2毫克/升时就会产生轻度浮头当降至0.60.8毫克/升时就会产生严重浮头当降至0.3毫克/升以下时鱼就会开始死亡。适宜溶氧量在55.5毫克/升或更高,但溶氧量饱和度很高时会引发气泡病。
② 水流。海水鱼类养殖场为了要保持良好水质清除积累在网箱内的氨氮NH+4等代谢废物及网箱底部积累和残饵分解产生的硫化氢H2S等有害气体养殖场所应保持有充足的潮流或海岸水流产生的运动水流进出网箱以保证网箱内有较高的溶氧量这对高密度精养的网箱养鱼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潮流或海岸流过强也是不适宜的因鱼类不得不消耗大量的能量以维持自身稳定影响到鱼的生长。一般认为海湾浮式网箱养殖适当的流速是网箱内为0.10.2米/秒网箱外为0.30.5米/秒。网箱网孔在7.550.5毫米之间的网箱内溶氧量约在50%饱和度以上。沉式网箱养殖要求有较高的流速宜在0.751.0米/秒,适合于较大网箱养殖耐急流的海鱼。
水流交换不良的港湾是不适宜进行网箱养殖的,因它不符合精养的基本要求,限制了单位养殖水面的放养密度和水的自净能力。具体区域能承担的生物总量,取决于水流的交换情况,受潮汐影响很小时,水流交换就受限,难以进行高密度精养。在网衣附着物增多,网目堵塞的情况下,网内流速减小,交换量也减小,为了保持箱内充足的溶氧量,经常定期清洗网箱就非常必要。
③ 水压。水压是指海洋中某一点的压力即某一水深处的静止压力可用水柱的重量作用于1厘米2面积上的力来表示。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加1个大气压。鱼在100米深水中鳔内的压力约为10个大气压。深海中的鱼类长期栖息在大压力下骨骼变薄而疏松、富弹性骨骼与骨间的连腱也较疏松而易于分离鱼类两侧肌肉松弛不发达口大、胃的伸缩力强肠内和血液内的溶解气体很多所以被捕到水面时压力骤减气体膨胀常使肌肉血管破裂内脏翻出口外眼球由眼眶内突出而死亡。
海洋中生物都有对一定水压的适应性,生活在高水压处的鱼类到低水压处就不易生存,同样,生活在低水压处的鱼类不适宜生存于高水压处。
④ 化学需氧量COD。所谓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但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一般饲养鲢、鳙、鲤、草鱼较多的池塘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035毫克/升为宜。
⑤ 酸碱度pH。水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pH为7表示中性小于7为酸性57为微酸性35为酸性03为强酸性大于7为碱性79为微碱性911为碱性1114为强碱性大多数水生生物都喜欢生活在微碱性的水中酸性和碱性过强都不适合养殖动物的生存。pH的变化受水中二氧化碳、溶解氧、溶解盐类和盐度等水质因子的影响主要由水中的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比例而定一般二氧化碳越多pH越低相反二氧化碳越少pH越高。
酸碱度对水质、水生动植物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各种鱼类有其最适的pH范围。多数鱼类适合的pH为69最适宜pH为78.5pH的安全范围为59.5。在pH较高88.5的池塘中培育鱼苗往往效果不好pH低于6会对鱼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降低养鱼产量鱼类在pH低于5.5的酸性水中生活可使鱼体血液中pH下降使一部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受阻减低血球载氧能力导致血液中氧分压变小即使周围水中氧含量高鱼类也会因此而缺氧代谢功能降低生长受抑制。因此长期处于酸性水中使鱼体衰弱或易于感染疾病pH低于6.5时鱼类的人工繁殖就不能顺利进行pH降至6以下时枝角类就不能生存当pH小于4或大于10.2时鱼类很快会死亡。在酸性水中铁离子和硫化氢的浓度会增高其毒性加大而且pH还可以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而减慢水中物质能量循环的过程。一般高产池塘的pH是中性至弱碱性如水质偏酸需施用生石灰进行改良。
⑥ 氨氮。水体中的氨氮可以为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提供必要的营养但氨氮含量过高时又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水中的氨氮主要以离子氨和非离子氨两种形式存在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水体的pH和温度决定着二者转化的比例。氨氮的毒性与水体中的pH、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因子有关。一般把氨氮毒性归因于非离子氨部分而认为离子氨毒性较小。研究表明不仅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在低pH条件下高浓度的离子氨对水生生物亦具有毒性。水中氨氮通常是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硝化细菌还原而成。水中氨氮含量较低时养殖动物排泄的氨氮被大量水体稀释同时硝化细菌将其转化为硝酸盐因此不会对其带来多大影响。但在缺氧的情况下氨氮就会积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养殖动物中毒减少摄食生长缓慢高浓度时会造成死亡。因此提高水体的溶氧量是防止氨氮积累和改良水质的重要措施。另外在施用氮肥时必须根据水质的营养等状况确定和使用适宜的施肥量防止施用量过多而使水中氨氮含量达到危害养殖动物的程度。
⑦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氨经细菌作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盐对养殖动物有直接的毒性,尤其冰下缺氧的越冬池更易发生亚硝酸盐中毒症。一般养殖密度过大,池水经常缺氧,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量的升高。
⑧ 硫化氢。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形成的或是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中在硫酸盐细菌的作用下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然后生成硫化氢。在杂草、残饵堆积过厚的老塘常有硫化氢产生。它的积累会使养殖动物中毒致使其窒息死亡并且能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一般养殖水体要求硫化氢浓度不得超过0.1毫克/升,养殖水有硫化氢产生也是水底缺氧的标志。非离子氨和硫化氢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凡有以上两种臭味的池塘,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改良水质。非离子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都是在池中氧气不足时产生的,是对养殖动物有极大危害的有毒物质,因此,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是防止这三种有毒物质危害的关键。
3生物因子
① 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等而以细菌最重要。池塘中细菌的数量很大每毫升水中含数万至数百万个不等它们不仅在池塘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养殖动物的重要天然饵料。细菌群聚体可达数十微米大小能被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直接摄食。有机碎屑表面有密度极大达450亿个细胞/克湿重)的细菌,鱼类摄食有机碎屑时也就吞进了大量富有营养价值的细菌。但有些微生物种类在缺氧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还原性的有害物质,使水质变坏;有些种类则会引起鱼病,造成鱼类死亡。因此,提高溶氧量,中和酸度,防止池水被有机物污染等,是促使有益细菌繁殖,抑制有害细菌产生的有效措施。
②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养殖动物的幼体和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主要食物。浮游生物分为浮游植物金藻、黄藻、硅藻、甲藻、裸藻、绿藻、隐藻、蓝藻等和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植物不仅是鲢鱼、罗非鱼的直接饵料是水体生产力的基础同时还是水中溶氧的主要制造者对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对各种室外养殖池和越冬池都有重要作用。浮游动物不仅是鳙鱼的主要饵料而更重要的它是一切幼鱼的佳肴。这样浮游生物的多少就代表着对鲢、鳙、罗非鱼等滤食性鱼类的供饵能力直接影响其产量。精养池塘浮游植物数量至少应保持在每升含32毫克或3000万个以上。池塘浮游植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早春硅藻大量出现夏季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达到最高峰特别是绿藻、蓝藻大量繁殖秋季浮游植物数量逐渐降低绿藻、蓝藻数量有所下降硅藻、甲藻等数量上升冬季浮游植物数量和种类均大大减少在池塘冰封的情况下繁殖着少量的硅藻和桡足类。由于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内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繁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便使池水呈现不同的颜色与浓度。因此人们常根据池水的水色及其变化判断池水的肥瘦和好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③ 水生植物高等维管束植物。池塘中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浮萍、菹草、轮叶黑藻等。因为它们能吸收水中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遮蔽阳光或妨碍通风而影响主要天然饵料——浮游生物的繁殖也影响池塘的温度和溶氧状况。因此对于鱼苗养殖池塘中繁殖的水生植物一般须加以清除。但在商品鱼养殖池中可以培植水生植物尤其是在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等养殖池中应专门进行水生植物培植以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改善养殖水质利于养殖动物的摄食和生长。
④ 底栖动物。池塘中的底栖动物主要有昆虫及其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等)、水蚯蚓、螺、蚌等。它们大都是青鱼、鲤鱼等底栖种类的饵料,在池塘中具有一定的生物量,但与浮游生物比较,其对池塘生产力的影响相差甚远。一些对鱼苗有害的昆虫如龙鲺幼虫、红娘华、蜻蜒幼虫等须清除。
⑤ 鱼类。多种鱼类共同栖息于同一水体,有的相互有利,有的存在生存竞争。如草鱼、鲂鱼吃草,粪便培养浮游生物,可作鲢、鳙鱼的饵料,鲢、鳙鱼摄食浮游生物和细菌,使水质变清,又有利草鱼、鲂鱼生活。鲤、鲫、罗非鱼等摄食有机碎屑,可改善水质。所以,把这些鱼混养在同一水体,创造相互有利的环境条件,使养殖池塘成为合理的、有效的生态系统。但有些鱼类之间存在着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如鳜、鲶、鳢等肉食性鱼类,危及养殖鱼种的生命;麦穗鱼、餐条等小杂鱼,既可被大型凶猛鱼类吞食,又可危害鱼苗、鱼种,并与养殖鱼争食,消耗饲料,因此必须清除,保障主养鱼类的正常生长。
4.良好的水环境对水产健康养殖有何意义?
良好的水环境对水产健康养殖的意义在于对养殖生产安全(成功养殖)和养殖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两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水质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水产养殖的成功;另一方面,只有保持良好的水质,才能养殖出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水产动物。因此重视养殖水体环境控制,应该成为水产养殖管理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首先,进行养殖则必然使放养对象的密度远远超过野生状态的密度;其次,养殖水体与天然水环境差别较大,相对比较恶劣,水体理化因子变化的规律与天然状态有很大不同;第三,养殖投喂饲料和施肥,会造成对养殖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使水质因子发生变化并对养殖的水产动物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在养殖过程中控制水质,使之符合水产动物生长、繁殖的各种生理需要是进行“健康养殖”的基础。
5.怎样建立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
1建立和健全水产养殖法规
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对养殖区域全面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定环境容纳量或养殖容量。
② 制定渔业用水排放标准或选用与之相当的标准,要求养殖场对废水排放进行控制,对超标排放者进行处罚。
2建立和加强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
我国水产养殖长期以来属于农业部和各地区水产系统管辖,环保部门较少介入,这与我国的人口压力、生产方式和经济、财政实力等有关。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水产养殖业通常由多部门进行协同管理,如挪威水产养殖业由渔业部、环境部、农业部、地方政府与劳工部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规、条例直接控制;美国联邦政府管理渔业的职能部门是农业部,而各州的职能部门有所不同,有的是环境管理局,有的是自然资源保护局。在我国建立一套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则需要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水产养殖技术等相关机构的介入。
3加强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目前渔业环境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又有大批原来从事捕捞的渔民转产从事养殖,他们需要加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养殖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法律意识。水产院校可与地方政府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或定期到水产养殖人员中去举办讲座,把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教给他们。
6.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有哪些具体要求?
1水产养殖的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规定。
2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土地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规定。
3渔业水源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的规定。
4淡水渔业养殖水质要求各项指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规定海水养殖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的规定。
5水产养殖单位和养殖户应定期监测养殖用水水质。
6养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确需使用的应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水质标准后再使用。
7养殖水体水质不符合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时应立即采取水质调节和净化措施进行处理。经处理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应停止养殖活动并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7.建立水产养殖基地有哪些场地条件要求?
1养殖区域内以及上风向、水源上游没有对场地环境构成威胁的包括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医疗机构污水及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2场地环境不能直接或间接受到以上废弃物的污染。
3对场地周围农用、民用和工业用水的排污以及附近土地的侵蚀和遗留情况、建场之前土地的使用情况、场地附近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使用仍残留情况等予以建档记录。
4应根据养殖的品种、养殖方式确立养殖场地的规模、形式。
5进排水渠道应独立分开设置进水口与排水口要尽量远离。养殖水的排放必须与养殖系统分开以免交叉污染养殖环境引发各种疾病。应设置相应的增氧、净化和捕捞等设施设立环境和病害监测分析室、配置必需的监测、分析仪器和设备。
第二章 水产养殖环境控制与管理
8.光照和水体透明度对养殖环境有什么作用与影响?如何调节?
所谓光照,即太阳光辐射。所谓水体透明度,即太阳光照射所达到的水层深度。
由于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加之又有晴天、阴天和雨天的区别各地日照时数差别较大。我国南方实际日照时数可能达到40%长江流域一带为40%以上华北为50%以上西北则达到65%左右。水温达到鱼类温水性鱼类生长15℃以上的天数南方为330天长江流域为250天左右黑龙江流域为165天。北方日照时间长南方日照时间短这就弥补了北方生长期短的不利因素。
由于水的特殊物理性水中太阳辐射强度没有大气中强烈而且光质也有很大改变。红外线在水上层仅几厘米处就被吸收掉紫外光也只可透过几十厘米至1米左右水层。精养池塘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浮游生物太阳辐射除被水本身吸收外还被水中溶解、悬浮的有机质和无机颗粒吸收、散射所以光照强度随水深增加迅速递减。故此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之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耗氧量包括细菌此深度即是补偿深度补偿深度以下即为耗氧水层。
水中浮游生物和悬浮物质的多少决定透明度的大小。由于浮游生物有季节性变化、水平变化和昼夜变化故透明度也有相应变化。透明度大小表明水质肥瘦程度肥水池塘一般透明度在2535厘米之间。透明度过小水质过肥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不利易生病及泛塘透明度过大则水质过瘦生物贫乏养殖动物生长慢。
据测定表明透明度一半的深度是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最大的水层。由补偿深度和透明度的特性表明池塘水深宜在2米左右。池塘过浅、水体过小容纳量有限池塘太深而耗氧层过厚易产生浮头和泛塘。
调节光照和透明度的方法,一般是以合理施肥、投饵,来调节水质肥瘦程度,达到“肥、活、嫩、爽”,同时注意经常给池塘加、冲新水和搅动水层使水循环等,以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功能;其次,以适当药物谨慎调节。
9.水温对水产养殖有何影响?如何提高养殖水温?
1水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不同水生动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同类水生动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温的要求也有差异。水温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养殖动物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的改变等方面。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呼吸频率增快代谢作用增强耗氧量增大反之温度的迅速变化将会导致新陈代谢速度的改变渗透压调节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等问题甚至会导致水生动物体内各种酶的失活从而引起鱼类的死亡。在适温范围内如遇寒潮、暴雨、换水、转池等发生的水温变化也会给水生动物带来不良影响轻则发病重则死亡。水温突变对幼鱼的影响更为严重初孵出的鱼苗只能适应±2℃以内的温差6厘米左右的小鱼能适应±5℃以内的温差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发病。此外水温的变化明显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水温上升溶解氧减少水温升高还能使病原微生物活力增强诱发疾病。
水温的高低对鱼类的摄食影响明显。草鱼在水温2732℃时摄食量最大20℃时摄食量显著减小水温低于7℃时就会停止进食鲤鱼在水温2329℃时吃食最旺盛4℃以下基本停食。因此鱼类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即春季吃食逐渐加强夏季摄食旺盛冬季摄食停止或基本停止。
2提高养殖水温的主要措施
① 增加光照可提高水温。因此池塘应为东西走向,周围不种植高大的树木,不建高建筑物。
② 春季池塘水位应降低在0.71.0米即可,以利于池水温度的提升,增加养殖动物食欲;随水温的升高和养殖动物产量的增加,逐渐加深水位,高温季节达到最高水位,以降低水温;秋后随水温的降低,应保持高水位池水,以保持较高的池水温度,利于养殖动物摄食和生长。
③ 如果水源温度低,入塘前应使水经过一段较长曝气的流程,或在贮水池贮存一段时间,以提高水温。
④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地下温热泉水或工厂温排水,进行水产养殖。
10.溶解氧对水产养殖有何影响?溶解氧出现异常的危害性及处理办法有哪些?
1溶解氧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溶解氧对水产养殖具有决定性意义除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直接作用外还对水体中物质的化学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水产养殖动物的生命过程。在缺氧的水体内随着溶解氧被耗尽同时发生脱氮作用当溶解氧降低到0.1毫克/升以下时SO2-4被还原并产生H2S同时NH3、CO2也随之生成所以缺氧水体会导致NH3积累和H2S的出现。
① 急性影响。低氧条件下造成生物窒息死亡的溶解氧含量称为窒息点。活动性强、耗氧速率高的鱼虾类窒息点较高。当水中溶氧过低,鱼虾类会游向水面,严重时在水面吞吐空气产生浮头现象,甚至窒息死亡,造成养殖失败和经济损失。
② 慢性影响。溶解氧虽没有达到窒息点,但水体在低氧状况下对水产品的生长、繁殖十分不利,会导致生长缓慢,增重率和饵料利用率低,发病率增高,容易诱发疾病。低氧还可导致孵化期的胚胎发育异常,出现畸形,孵化率和幼体成活率低。
2溶解氧出现异常的危害性及处理办法
不同养殖动物或同种养殖动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溶氧的适应能力均存在一定差异。池塘中溶氧过高对养殖成体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对养殖仔、幼体可导致引发气泡病死亡。在溶氧低于正常要求的情况下养殖动物吃食量减少饵料系数加大呼吸急促生长缓慢。低于2毫克/升常见养殖鱼类表现为轻微浮头低于1毫克/升,则发生严重浮头,如不采取措施,就会发生泛池,引起鱼类大批死亡。
池塘溶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流水带入和空气溶入;池塘溶氧的消耗因素主要是有机物质分解,其次是养殖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呼吸和逸入空气中。晴朗的白天,太阳光照射在池水上,池水表层集中了大量的浮游植物,它们的光合作用可产生大量的氧气,常常达到过饱和而逸入空气中。但是到了夜间,光合作用停止,而耗氧因素依然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池水中的氧气越来越少,至黎明前达最低值;阴雨天,光合作用弱,产生的氧气少,所以夜间或阴雨天,池塘易发生浮头现象,这时就要提前观察,发现养殖动物浮上水面,就要及时采取增氧措施进行处理。
增加和改善池塘溶氧状况的主要措施:
① 保持适当的面积和水深,风吹池水可产生适度的波浪,增加溶氧量,并可防止池塘底层缺氧。
② 当池水溶氧量过低时,及时引进高溶氧的外源水,如江河水,水库水。
③ 配备增氧机,缺氧时及时开机增氧。
④ 增加池塘光照,保持适量的浮游植物。
⑤ 可以使用增氧剂进行急救。
11.氨氮产生途径有哪些?对水产养殖有何影响?氨氮浓度异常时应采取哪些综合治理措施?
1氨氮产生的主要途径
① 施用的铵态氮肥中含有大量氨氮。
② 水体中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畜禽粪肥、过剩残饵、动物尸体等含有的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被微生物氨化生成氨氮。
③ 鱼类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
2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中的氨氮以非离子氨和离子氨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有很大毒性的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水体中氨浓度过高时会使养殖动物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其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非离子氨浓度应小于或等于0.02毫克/升这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指标。当非离子氨浓度达到0.050.2毫克/升时,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摄食减少、生长缓慢,易发生疾病;浓度过高则会造成养殖动物中毒,运输出血,严重时导致死亡。
水体中非离子氨含量的高低与氨氮总含量、pH和水温的高低呈正相关。水体中氨氮含量越高、pH越高、水温越高非离子氨含量就越高对养殖动物的毒性也就越大。因此在高温季节高氨氮含量高pH的池水中应慎重施用生石灰。
3氨氮出现异常时应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
① 改善水中溶氧状况,可促进氨的硝化使氨转化为硝酸态氮和亚硝酸态氮。经监测,在溶氧高时,有效氮以硝酸态氮为主,在缺氧状态下则以氨态氮为主。因而改善水体的溶氧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氨含量和氨的危害。
使用增氧机增氧,可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增加底层水的氧气含量,有利于硝化反应的进行,将氨氮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增氧机在促进底层增氧的同时还可加速池水上下交流,将氨氮由浓度较高的底层升到水面,促进非离子氨散逸到大气中。
② 在池塘中培育有益藻类和培植水生植物。可以增加水体溶氧,促进硝化作用的进行。藻类和水生植物还能利用氨氮合成氨基酸,构成自身机体,是池塘中去除氨氮的主要途径之一。
③ 在池塘中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态制剂,尤其是光合细菌可直接吸收利用氨氮,快速调控水质。
④ 泼洒沸石粉或活性炭。一般每亩[1]用沸石粉1520千克或活性炭23千克可吸附部分氨氮。
⑤ 加注新水。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稀释氨氮的方法,新水要水质良好,温度、盐度等应尽可能与原池水相近。
⑥ 使用优质饲料。投喂的饲料要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易消化吸收饵料系数低投饵后残饵少。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3%5%的沸石粉,可起到降低水中氨氮含量的作用。
⑦ 施用CaCl2降低水体pH。CaCl2能迅速降低pH增强水体的缓冲能力对浮游植物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高浓度的钙离子会降低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使pH降到8以下降低氨的毒性。
⑧ 控制浮游动物数量,可减少水中氨的来源。因此,适当地放养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或适时杀灭水蚤可减少水中氨氮的来源。
12.养殖水体硫化氢过高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控制?
硫化氢对水产养殖动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毒性很强。其毒性主要是硫化氢与动物体血红素中的铁化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影响对氧的吸收,同时对动物的皮肤也有刺激作用。此外,硫化氢的氧化过程还会消耗溶氧,所以对养殖动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性,因此,应严格控制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含量。
硫化氢的控制措施
① 提高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
② 培肥养殖池水、定期泼撒生石灰,提高池水酸碱度。
③ 严重的池塘可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及放入一定量的铁屑使硫化氢变为硫化铁沉淀以消除毒性。
④ 必须避免含有大量硫酸盐的水进入池塘,并慎用化肥硫酸铵。
13.二氧化碳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有哪些作用与影响?如何调节?
CO2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有较大影响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缺少会限制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高浓度CO2对养殖动物有麻痹和毒害作用如使其血液pH降低减弱对氧的亲和力。当游离CO2达到80毫克/升时“四大家鱼”幼鱼表现呼吸困难超过100毫克/升时发生昏迷或侧卧现象超过200毫克/升时引起死亡。在一般池塘中这种现象少见但北方冬季鱼类越冬期长往往池塘中鱼过多CO2积累可达到相当浓度而使鱼无法生存。
CO2来源于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质分解。大气中游离CO2含量少溶入水中也不多CO2的消耗主要是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的吸收利用。水中CO2除游离状态外大多以碳酸氢盐和碳酸盐形式存在对水质pH起缓冲作用维持平衡。水中CO2含量随着水生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分解而变动表现有昼夜、垂直、水平和季节性变化其变化情况一般与溶解氧的变化相反。
当水体中CO2含量过高时应减少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或轮捕鱼类以降低池水中动物的呼吸作用抑制或降低CO2含量同时应限制有机肥及其他含碳肥料的施用。当CO2不足时应及时施用有机肥及其他含碳肥料也可适量清除或减少水生植物数量。
14.pH对水产养殖有什么影响pH异常时的危害及处理办法有哪些
1pH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酸性水环境对许多水产养殖动物的代谢作用不利。pH的变化影响鱼类对氧的利用程度并降低对低氧条件的耐受力而且在pH过高或过低时都将提高其窒息点。在酸性条件下大多数鱼类对低氧耐力的减弱更为显著。在酸性条件下鱼类的摄食吸收率降低。pH的变化与水产养殖动物繁殖与发育也有密切关系。很多动物在pH过高或过低时发育都不良鱼卵在pH低的酸性水中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易提早破膜pH大于9.5时卵膜也会提早溶解。pH对微生物也有影响当水环境pH超过或低于其适宜生长范围时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同时微生物的组成及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pH还通过影响其他的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例如在低pH下铁和硫化氢的浓度都会增高而这些成分的毒性又与低pH有协同作用pH越低毒性越大另一方面高的pH又会增大氨的毒性。另外pH偏离了中性到弱碱性范围而变得过高或过低时都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腐败菌的分解作用而前者又会影响到水体的氧气状况和养殖动物的呼吸条件后者会影响到水中有机质的浓度。
pH还严重影响到水体的生产力。首先pH的不适宜会破坏水体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磷酸盐和无机氮合物的供应。如果水偏碱会形成难溶的磷酸三钙偏酸又会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和磷酸铝都会降低肥效在氮的循环中pH也起重要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都以弱碱性pH 7.08.5最适宜遇到酸性或强碱性条件都会受到抑制。其次pH通过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类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从而影响水体的整个物质代谢。
2pH出现异常的危害性
① pH偏高或过高。新水中已有一定数量的藻类但水质还没有稳定往往会偏高蓝绿藻含量丰富的水体由于光合作用很强烈到下午500左右pH往往会升到9.5以上受碱性物质污染的水pH也会偏高。
鱼类碱中毒的症状碱中毒的鱼类表现为狂游、乱窜体表大量黏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分泌大量凝结物。一般pH大于9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② pH偏低或过低。养殖时间较长的水pH会逐渐降低受酸性物质污染的池水也会造成pH偏低或过低。
鱼类酸中毒的症状鱼类酸中毒是由于酸的阳离子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不溶性化合物蛋白质变性使组织器官失去功能而造成鱼死亡。酸中毒的鱼表现为极度不安、狅游、想往池外跳、呼吸急促随后呼吸减缓、反应迟钝、游泳乏力、窒息死亡鳃部严重充血血液呈暗红色淤血肛门及各鳍部皮下出血鳍呈白边体表特别是鳃部黏液增多黏液pH比水体高12死鱼眼珠浑浊发白角膜损伤张口鳃盖张开体色明显发白。
3防治方法
① 经常检测水体pH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② 对新水最好等水质稳定后再放鱼种。
③ 水体过肥时要及时控制或更换水。
④ 当pH一直很高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可考虑用些具有强酸物质特性的水溶性物质改造。
15.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有何影响?其浓度异常时的处理办法有哪些?
1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当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亚硝酸盐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鱼类血液从而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毫克/升时不会造成损害达到0.10.5毫克/升时鱼类摄食降低鳃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躁动不安含量高于0.5毫克/升时,鱼类游泳无力,鱼体柔软,臀部底面呈黄色,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
2亚硝酸盐浓度异常时的处理办法
① 细菌分解法。硝化细菌能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先用聚合双酸铝铁0.5毫克/千克全池泼洒然后全池泼洒硝化细菌用沸石粉拌和使之沉入池底即可目前这是降低亚硝酸盐最彻底的方法。硝化细菌是一种自养型微生物生长繁殖慢好氧依附性强影响其硝化作用的因子很多如有机物过多pH低溶氧低2毫克/升以下),温度低等,因此正确使用硝化细菌才达到使用效果,养殖过程中使用硝化细菌,不需提前活化,将硝化细菌直接投撒在溶氧丰富、底质有机物少的池塘四周水中即可。
② 化学降解法。采用具有超强的亚硝酸盐结合能力和金属络合能力的絮凝剂、多分子表面吸附剂,可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抑制水质酸性化,有效去除亚硝酸盐。
③ 肥水法。亚硝酸盐富含氮肥是藻类生长繁殖的基本营养。因此加快水体藻类生长繁殖速度能有效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水体亚硝酸盐偏高说明氮肥是比较充足的不要再使用氮肥加重水体氮循环负担可以施加磷肥达到以磷促氮转化的目的。肥水法降解亚硝酸盐在现代生态养殖中值得推广但受以下条件制约水体透明度要求大于30厘米如果是因有机质、碎屑等造成的透明度低应泼洒絮凝净化剂未来35天天气晴好气温适合藻类繁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0.4毫克/升以下,还未对养殖动物造成影响时。
④ 提高盐度和硬度法。当淡水养殖池塘中发生鱼类亚硝酸盐中毒时,应立即全池遍撒食盐或氯化钙,提高池水盐度和硬度,减轻亚硝酸盐对淡水鱼类的毒性。
⑤ 对水源性亚硝酸盐污染的处理。应将养殖用水先引入蓄水池使其自行净化、曝气、沉淀或进行消毒处理后再灌入养殖池。在引水时应引用水面下4050厘米深的水源切不能引用底层水源原因是底层缺氧导致底部亚硝酸盐严重积累给水产动物直接造成危害。
16.养殖水体化学耗氧量过高有何危害?解决措施有哪些?
化学耗氧量是指单位水体中所含的还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被氧化剂氧化所消耗的氧或氧化剂的毫克数常用COD表示。COD反映了使水质恶化的还原性物质的多少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有机物的含量越多。化学耗氧量的增加会使水中的溶氧减少从而使水体中的部分有机物氧化不完全产生H2S、NH3等有毒气体危害养殖鱼类的健康严重时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另外有机物分解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及一些含氮化合物也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性。因此必须控制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
对化学需氧量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虽未规定但有关专家学者建议淡水养殖不超过10毫克/升海水养殖不超过3毫克/升。
要降低水中的化学需氧量,一方面是选择黏结性好、不易败坏水质的饵料,合理投饵,根据放养数量、个体发育大小来确定投饵量,尽量减少残饵,还可以做一个细目的网筛,沉放水底,作为接收器,每日检查饵料利用情况,根据残饵数量来修正或确定投饵量。另一方面是勤换水,多换水,向水中充气,以加快有机物的分解,降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
17.水的硬度和碱度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有何影响?如何调节?
硬度是指水中所含钙、镁离子的量。淡水中一般钙比镁多钙镁离子的比例为41。含盐量增大钙和镁的比值减小。碱度是指水中所含碳酸氢根等弱酸离子的量淡水中最多的盐是碳酸盐类包括碳酸氢盐和碳酸盐由于碳酸盐在水中溶解度低因此水中主要是碳酸氢盐。盐度是1000克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的克数。硬度和碱度的度量单位均以钙的形式表示。
一般生产上饲养鲤科鱼类的水体需要58的硬度德国度最低不能小于3也不要大于30。过软的水对养鱼不利pH缓冲力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也不能为藻类光合作用提供足够的碳源。
碱度过高对鱼类有毒。在一定的总碱度下pH越高毒性越大。鱼类在过高碱度的水中体表分泌大量黏液鳃出血造成死亡。不同种鱼对高碱度水的耐受能力不同。如青海湖裸鲤鲫鱼鲤鱼罗非鱼草鱼鳙鱼鲮鱼鲢鱼。所以内陆盐碱区域和滨海池塘养鱼尤其要防高碱度水的危害。
池水硬度和碱度过低需施生石灰加以改良,加生石灰后,水中的碳酸氢盐浓度大大增加,硬度和碱度也随着提高。池水中硬度或碱度过高,需要加淡水和防止地面盐碱水汇集流入池塘;每年养鱼老水应当排出,不能继续使用。
18.如何进行养殖水体水色的分辨和水环境调节?
1混浊暗灰及蓝绿色的水体
这种颜色的水体透明度较低,混浊度较大,水面有时有一层黄绿色浮膜。这时水中以大量的微囊藻、颤藻及囊球藻等蓝藻为优势藻类,而不易被鱼类所消化,这样的水已达不到“肥、活、嫩、爽”的标准,应该加注新水或更换老水,甚至重新培肥。
2浑绿色的水体
这种水色的水体透明度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在下风处水表层往往有少量黄绿色悬浮细末。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仍较平衡蓝藻数量还不算太多但偏向以蓝藻为主。这种水质若控制不好易老化变成“铜绿水”。应及时加注或更换新水适时遍洒生石灰。
3草绿或清爽黄绿色的水体
这种水色的水质较肥透明度在2535厘米之间是一种肥度适中的水质池水中的浮游植物大多数能被鱼类所消化主要以硅藻、绿藻为主裸藻、衣藻次之。这种水色的水适宜饲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4油清色渐变为灰白色的水体
这种水色的水质较“嫩、爽”,且肥度适中。油清色是因为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所致,继而因轮虫和无节幼体等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使池水呈灰白色,常称为“灰水”,这两种水色的水质,浮游生物的活力都很旺盛,且浮游生物种群组成较为平均,是培育鱼苗的良好水质。
5褐色的水体
有茶褐色或黑褐色两种。施肥量决定池水颜色的浓淡,前者呈茶褐色的水,施肥量适中,浮游植物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这种水色的水质较“肥、活”,鱼类可以很好地生长。后者池水呈黑褐色,属施肥超量,水过肥,并开始向“老”水转化,有时甚至是接近恶化的水质,这种水色的浮游植物以隐藻为主,蓝、绿藻次之。因此需要及时换水、加注新水或施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6出现“水华”的水体
池水往往呈现出绿色、蓝绿色或黄绿色带状或云状水华,这种水往往是肥水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浮游植物数量很大,水的透明度较低,池水较混浊,此水在没有发生“转水”而恶化前,也是饲养鲢、鳙鱼的较好水质,但谨防天气不正常造成过度繁殖的藻类大批死亡,使水质突变,转为“臭清水”。对“水华”水最好还是采取定期注水或换水的办法,既可保持其持续的时间,又可防止水质的恶化,从而提高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产量。
7团簇状淡红色的水体
远看池水中有成团成缕的淡红色物,分布不均匀;近看,淡红色团簇状物是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繁殖过度所致,早上或傍晚较为明显。这种水色的水中,浮游动物为优势种群,应尽快进行水质调节。调节这种水质的方法有二,一是放入一定数量的鳙鱼吞食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二是适量施用杀虫剂,杀灭池水中过多的浮游动物。
8草绿色并有红色浮膜的水体
水较浓,以裸藻及绿藻为优势种,浮膜在光照强烈时呈红色,这种水的颜色常有“昼红夜绿”或“朝红夕绿”的变化。这种水色的水质在初期形成时对鱼类生长基本没有多大的负影响,但长期发展下去,会使鱼类食欲减退。用生石灰可以控制这些藻类的数量,从而改变这种水质,但容易反复,需定期多次施用才能使这种水色的水质得以改善。
19.浮游生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养殖水环境有何作用与影响?如何调节?
1浮游植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调节方法
浮游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等。浮游植物是滤食性鱼的天然饵料。作为天然饵料,一般隐藻、甲藻、硅藻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其次是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等,而蓝藻较差,但蓝藻中少数种类如螺旋鱼腥藻和拟鱼腥藻的蛋白质含量高,鱼类也易于消化。
然而浮游植物中有些种类对鱼类具有毒害作用,易引发鱼病。如大多数蓝藻水华及湖靛、小三毛金藻占优势的水质具有毒性,较轻时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卵甲藻可引起鱼类卵甲藻病(打粉病);绿藻优势所形成的水在强烈阳光下,光合作用强,形成水体氧过饱和,可引起孵化鱼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气泡病大量死亡;丝状绿藻优势时不但鱼类难以利用,使水质变瘦,还影响鱼类苗种活动,降低成活率。
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它们是水体的原初生产者不但为鱼类直接和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而且还是水体溶氧的主要制造者占溶氧来源的80%90%)。但有些种类,如上所述蓝藻和小三毛金藻占优势时,使水质具有毒性,并制约其他藻类生长、繁殖,同时产氧力差;裸藻占优势时,自身大量死亡后形成一层黄锈色膜,覆盖水面遮光、隔气造成缺氧等。
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优势种群。一般春秋两季适合隐藻、硅藻、金藻、黄藻生长,以隐藻和硅藻优势(水华)为多,水呈茶褐色或绿褐色,鱼类生长快;而夏季适合蓝藻、绿藻和裸藻生长,它们往往各自形成优势,水呈蓝绿色或深绿色,鱼类生长减慢。
浮游植物不但有季节性变化,而且还受光照、风力和水的运动影响而有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发生于水体上层,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区生产力最高。
调节浮游植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合理施肥、投饵间接肥效其次是加、冲、换水和辅助适当的药物生石灰、硫酸铜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单独使用化肥易于培植绿藻使用硫酸铜杀灭蓝绿藻应防止此后数天内泛塘使用生石灰时应注意水体pH的高低与变化。总之通过人工调节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直观程度。这种最好或较好的水质生物学指标应是浮游植物量为20100毫克/升;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2浮游动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调节办法
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其中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实验表明保障鲢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最适量为2030毫克/升鲤鱼苗最适量为50100毫克/升。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饵料。然而浮游动物中有部分种类寄生在鱼体和鳃上引起鱼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鳃隐鞭虫病、复口吸虫病、中华鱼蚤病、锚头蚤病等。如果浮游动物形成绝对优势大量吃食浮游植物会使水质变瘦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鱼类浮头或严重浮头甚至泛塘。它们与鱼类苗、种争氧气、争饵料使鱼类苗、种生长慢、成活率低。如果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随水流混入孵化器内还会危害鱼类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于浮游动物适温多在1828℃往往春末夏初数量明显增长易于形成优势其次是秋季数量较多而夏季高温不适合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生物量相对较少。
根据浮游动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消长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有机肥培殖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鱼种适时下塘进行鱼种培育等。鱼类孵化用水须排除大型浮游动物可用6065目乙纶胶丝布窗拦截过滤。
20.底栖动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养殖水环境有何作用与影响?如何调节?
底栖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在养殖水体中,由于受到养殖动物摄食强大压力的影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难以长时间存在。所以底栖动物主要由栖息于底泥中或养殖动物难以充分取食的寡毛类环节动物和昆虫幼虫等组成。
底栖动物也是养殖动物喜食的天然活饵料。其中软体动物的螺类、蚌类、蚬类是青鱼终生的天然饵料,鲤鱼同样也摄食部分小型的螺类、蚬类。水生寡毛类的各种水蚯蚓、水生昆虫的摇蚊幼虫是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种或大鱼的良好天然饵料,其中各类水蚯蚓还是鲟科鱼类、鲶科鱼类鱼苗的良好开口活饵料。然而,底栖动物中也有对养殖动物具危害性的种类,如龙虱成虫和幼虫均为肉食性,对鱼苗和小规格鱼种危害很大;其他水生昆虫如蜻蜓幼虫、松藻虫等,有时数量也很大,多属杂食性,消耗氧气,也危害苗种,属养鱼敌害。螺类、蚬类、蚌类等底栖动物能够滤食水体中生长过剩的藻类,有效改善底质状况,降低水体营养物质及有机物的含量,净化水体,起到“生物过滤器”的作用。但如果利用不好,在池塘中大量存在,使水质清瘦,影响鲢鱼、鳙鱼生长和消耗池水溶氧。有的还是鱼类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成为鱼病传播的帮凶。
为了合理利用底栖动物和抑制、杀灭有害种类,一般多采取主养或搭配青鱼、鲤鱼、鲫鱼,或者通过施放有机肥,为鱼类苗种培养底栖天然活饵料。对于有害种类,利用杀虫药杀灭。
21.细菌和腐屑对水产养殖动物和养殖水环境有何作用与影响?如何调节?
细菌在养殖水体中所起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细菌不仅是主要的分解者,在水体物质循环中起主要作用,而且大多还是水生动物和鱼类的重要食物之一。腐屑是生物尸体由细菌分解或细菌聚合形成的块状或膜状物,可被鲢鱼、鳙鱼等滤食。
细菌在池塘中数量相当庞大一般未施肥鱼池的细菌数量有200万600万个/毫升生物量26毫克/升而施肥鱼池的细菌数达到500万2000万个/毫升生物量达到525毫克/升。
腐屑在高产鱼塘中含量也相当高。据测定腐屑的量约占悬浮物干重的60%84%。尽管腐屑的营养价值不高,但其上附生的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是构成鱼类和水生动物的重要饵料之一。
鱼池中细菌绝大部分是有益的,它们不仅是主要的分解者和天然饵料,而且其中如硝化菌、光合菌、枯草芽孢杆菌、固氮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还能将水中和池底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营养盐类,有的在弱光下制造氧气。
细菌的另一方面是其害。有相当一部分细菌会引起鱼病,如引起鱼类的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腐皮病等。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引起铵盐脱氮,硫酸盐还原菌使含硫化合物产生有害气体硫化氢,厌氧腐生菌使有机质产生有害气体甲烷等。
因此,应及时采取水体增氧、加注新水等措施,提高养殖水体溶氧含量,促进水体中腐屑等有机质的降解,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预防或降低养殖动物病害的发生。
22.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养殖水环境有何作用与影响?如何调节?
水生维管束植物,包括漂浮性植物(紫背浮萍、青萍、三叉萍、满江红、槐叶萍、芜萍、水浮莲、水葫芦等),浮叶植物(芡实、睡莲、荇菜、菱等),沉水植物(菹草、聚草、苦草、轮叶黑藻、茨藻、金鱼藻、马来眼子菜等)和挺水植物(芦苇、蒲草、菖蒲、水花生、茭白、慈姑、水芹等)。
水生维管束植物可作为养殖动物的天然青饲料。一般精养池塘中水生维管束植物很少,特别是池塘内混养了草食性鱼类后,它们很难生长或形成优势。水生维管束植物生长在池水中可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附着、沉淀、储存和浓集重金属等有害有毒物质,因此具有良好的净化与调控养殖水体的作用。但同时水生植物遮挡阳光,影响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池塘生产力;水生植物的大量死亡也会对养殖水体带来污染,影响养殖效果,因此应引起重视。
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浅水湖泊、水库(库湾)、沼泽、湿地生长量大,种类多。它们的存在,也是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产黏性卵鱼类的天然产卵巢。
根据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兴利防害或变害为利。如可采集或培植水生植物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的天然青饲料,以降低成本;放养或搭配草食性鱼类,抑制水草生长;人工割除或铁丝拉割水草,以利培育苗种;可在池塘中培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对养殖池塘的水质进行原位净化处理;还可利用水生植物建造人工湿地,净化水产养殖排放水或外源污染水质;近年来,还利用维管束植物进行湖、库等大水面的生态修复。
23.蓝藻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多数蓝藻不易被鱼类利用,因而蓝藻多的水体鱼体生长缓慢,蓝藻易浮于水面,抑制了水层中其他藻类的繁殖,因而表层以下水常常是清的,水体的净水功能较弱。蓝藻生长繁殖过程中会施放出一定的有害含氮化合物,有臭水的感觉,蓝藻死亡后会释放出有毒物质,比活藻危害更大。
蓝藻的防治:清塘时因老的池塘留有大量蓝藻的“种子”沉在底泥中,因此清塘要彻底。清塘消毒最好用强氧化剂如生石灰、二氧化氯、漂白粉等进行消毒,待毒性消失后还可用优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进行生物净化,把清塘消毒杀死的蓝藻通过微生物高效菌剂及时分解,以免留下隐患。基肥慎用化学肥料,尤其少用磷肥,而用多氮少磷型的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在引进新水时,不用含蓝藻丰富的水,养殖水位也不宜过深,池塘使用增氧机增氧,以培养硅藻,减少蓝藻的繁殖,定期使用优质高效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抑制蓝藻的大量繁殖。但在蓝藻已经大量发生的时候,可先全池遍洒生石灰后,再采取上述的方法。
24.青泥苔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清除青泥苔?
1青泥苔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危害
青泥苔是养殖池塘中常见的丝状藻类的总称,包括星藻科中的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属中的一些种类。在春季随水温逐渐上升,青泥苔在池中浅水区开始萌发,长成一缕缕绿色的细丝,竖立在水中,衰老时丝体断离池底,浮在水面,形成一团团乱丝。鱼苗和早期夏花鱼种游入其中,往往被乱丝缠住游不出来而造成死亡。池塘中如有大量的青泥苔,不仅直接危害鱼苗和早期夏花鱼种,也消耗池中养料,使池水变瘦,鱼苗所需饵料生物不能大量繁殖,影响鱼苗的生长。
2青泥苔的清除方法
① 施用生石灰,杀灭池塘中的青泥苔。
② 未放养水产动物的池塘可按每公顷750千克草木灰撒在青泥苔上使它得不到阳光而死亡。
③ 如已放养水产动物的池中出现青泥苔可用青苔净、蓝藻杀星等杀藻剂进行处理1次使用面积不得超过池塘的1/3而后应抬高水位、追施肥料提高水体肥度避免阳光射入池底。清除青泥苔后应注意防止其腐败物恶化水质应及时进行水体增氧。
25.哪些因素会造成水产养殖动物“应激反应”?
1清塘药物残留过多幼苗不适应新环境。
2台风、暴雨容易造成水温、盐度、溶解氧突变水体分层、pH下降。
3水体突然缺氧如闷热天、低气压天、使用还原剂药物、水草腐烂等。
4使用消毒剂、杀虫剂、杀藻剂等刺激性很强的药物。
5错用药物、药物用量过大等。
6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离子等理化指标含量突变上升。
7水质或底质突变等。
8补充受工业污染的水源如化工、农药、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的水等。
9因补水、换水出现水温差、盐度差、pH差等过大。
10养殖动物受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病原体的感染或侵袭。
11周边农作物喷洒农药造成池塘农药污染。
12拉网、密集、转塘、大换水等也会引起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
26.水体环境改良剂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机理和使用效果如何?
1化学改良剂
即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通过化学改良剂与水中污染物或悬浮物起化学反应来改善水质。该方法尽管短时间能起效果,但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2矿物质改良剂
其原理是利用自身的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能力,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给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3生物改良剂
主要是指微生物制剂。它们是人为的从自然界中提取的天然菌株经过仔细筛选定向培养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有益微生物。它们因取自自然所以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避免了近年来滥用抗生素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由此产生的抗药性。其作用机理是参与有机物的降解过程发挥氧化、氨化、亚硝化、硝化、硫化、固氮等作用分泌胞外酶消除水体中的有机物、NH3、H2S等有害物质降低化学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间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同时分解产物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又是上佳的肥料可促进基础性饵料生物的生长间接为养殖动物提供优质饵料。
27.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如何防治水体富营养化?
1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水体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2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施用的未完全利用的化肥,也称面源污染。
① 氮源。农田径流挟带的大量氨氮和硝酸盐氮进入水体后,改变了其中原有的氮平衡,促进某些适应新条件的藻类种属迅速增殖。例如一些湖汊河道中从农田流入的大量的氮促进了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等浮水植物的大量繁殖,致使有些河段影响航运。在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细菌将其分解,从而使其所在水体中增加了有机物,导致进一步耗氧,使大批鱼类死亡。研究发现,含有尿素、氨氮为主要氮形态的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排入水体后会使正常的氮循环变成“短路循环”,即尿素和氨氮的大量排入,破坏了正常的氮、磷比例,并且导致在该水域生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完全改变。
② 磷源。水体中的过量磷主要来自于肥料、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水。除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外还使许多水体产生大量泡沫。另外水体中的磷还有其内源作用即水体中的底泥在还原状态下会释放磷酸盐从而增加磷的含量特别是在一些因硝酸盐引起的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由于污水的排入使之更加复杂化会使该系统迅速恶化即使停止加入磷酸盐问题也不会很快解决。因为多年来在底部沉积大量富含磷酸盐的沉淀物一般认为在厌氧状态下沉积物更易释放磷。李勇等玄武湖底泥释磷的研究发现厌氧状态下底泥磷大量释放其释放平衡浓度为好氧的25倍。Fillons和Willia等人发现厌氧状态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速度是好氧状态下的10倍以上。
3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污染源的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这就给控制污染带来了困难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
①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绝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为此,首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应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②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输入到湖泊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非常复杂的。氮、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28.微生态制剂的常用种类、主要作用及使用原则有哪些?
1微生态制剂的常用种类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菌、益生素、利生菌、活菌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复壮、发酵、包埋、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对人和动物有益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这类产品名目繁多如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都属微生态制剂的同类产品。美国发布了40种安全有效的有益菌种我国农业部允许使用的有益菌种有干酪乳杆菌、嗜乳酸杆菌、乳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啤酒酵母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等12种。依活菌种的组成有单一菌制剂和复合菌制剂。市售的多为复合菌制剂只是其中的菌种种类和数量有别而异。
目前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生态水质调节剂,用以改良水质,主要菌类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另一类是饵料微生态添加剂,将其添加到饵料中,增加养殖动物肠道中的有益微生物,改善其微生物群落组成,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目前应用较多的菌类有乳酸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各类菌有其自身特性,使用时要针对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2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① 对水体的作用。微生态制剂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浓度,抑制水体中有害微生物繁殖和生长,净化水质,具有防治疾病作用。
② 对养殖动物的作用。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养殖动物胃肠道中微生态平衡,改善机体代谢,补充机体营养成分,促进其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病原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可转化和减少养殖动物肠道、血液及粪便中有害物质浓度,降低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累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③ 对浮游生物的作用。微生态制剂降解作用,可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其繁殖和生长,增加浮游植物的数量与生物量,使浮游动物获得丰富的饵料,进而提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④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微生态制剂既能全池泼洒,也能作为饵料添加剂,既可净化改善水质,又可促进养殖动物生长,降低其粪便中的毒害物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降低养殖成本。微生态制剂无毒、无害、无药物残留,长期使用可以减少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量,减少病害发生,保护养殖环境。
3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原则
使用微生态制剂是人为改变水体和养殖动物体内的微生态系统,定向培育优势菌群并发挥其作用,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在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过程中,首先要正确选用菌种。其次,要使微生态制剂达到一定的浓度,确保活菌数达到一定数量,并营造适合培育菌种的生长条件,使之尽早形成并维持优势菌群,以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29.微生态制剂主要菌属的特性及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如何使用?
1光合细菌
① 特性。在水产养殖中应用较多的光合细菌种类有红螺菌科的荚膜红、沼泽红、球形菌、深红红螺菌等种类,大多数种类为厌氧性或兼性厌氧性。
② 净化水质的机理。光合细菌细胞内含有类似于植物叶绿素的细菌叶绿素,在无氧和光照条件下,利用水体中鱼虾残饵及排泄物等有机物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合成大量菌体。所以其增氧机制是通过同化水中有机物,减少有机耗氧来实现的。光合细菌还能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为生理代谢上的氧化剂,吸收利用水中的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同时还能利用硫化物。以上机制形成了光合细菌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③ 使用和保存。在水温2836℃pH偏碱7.58.5光合细菌生长较好。对有机物浓度较高、底质较差、有一定透明度的浅水池使用效果明显。这是因为有机物高的底质易形成无氧条件有一定透明度满足光合细菌大量生长、繁殖的要求。在使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时可选在晴天上午进行光合细菌用沸石粉吸附后泼洒能提高使用效果。由于水中光合细菌的浓度会因换水及生物吞食而降低不能稳定地发挥净化水质的功能已有人尝试将光合细菌固定化并应用于试验和生产中使净化水质的效果更加明显。由于光合细菌制品多为活菌液为保证使用效果应注意尽量使用新鲜菌液以保证活菌数。成品菌液应先逐渐降温而后存放在温度较低15℃以下并有一定光照的地方每天2小时以上然后逐渐减少光照再置于阴凉避光处。菌液开始发黑并有恶臭味可能是活菌死亡腐败所致使用效果不佳。
2芽孢杆菌
① 特性。芽孢杆菌是普遍存在的一类好气性细菌多属芽孢杆菌属。该类菌无毒性能分泌出活性强的蛋白酶等多种酶类在其生命过程中又能以孢子体形式存在易于生产和保存。芽孢杆菌繁殖快速代谢快、繁殖快4小时增殖10万倍标准菌4小时仅可繁殖6倍。生命力强无湿状态可耐低温-60℃、耐高温280℃耐强酸、耐强碱、抗菌消毒、耐高氧嗜氧繁殖、耐低氧厌氧繁殖。体积大体积比一般病源菌分子大4倍占据空间优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② 作用机理。芽孢杆菌可以降低水体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从而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芽孢杆菌还可以通过消灭病原体或是至少减少病原体的影响来改善水质。芽孢杆菌能分泌许多降解黏液和生物膜的酶,使得芽孢杆菌及其产生的抗生素能渗透进革兰氏阴性菌的黏液层;另外,芽孢杆菌与其他细菌竞争营养并且抑制其快速生长。
③ 使用。芽孢杆菌在保存期间以芽孢的形式存在,在使用前,可用一定配制好的培养基活化、增殖后泼洒,可提高使用效果。由于大多数芽孢杆菌属好气性菌,在施用芽孢杆菌制剂时要注意保持水体中的溶氧量,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硝化细菌
① 特性。硝化细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沙层中在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属自养性细菌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化菌和硝化菌2个亚群。硝化细菌是一类自养型生物尤其是亚硝化细菌无法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水体中无机物过多反而会抑制其生长。与异养性细菌相比硝化细菌的繁殖周期特别长因此在水中很难形成优势菌群。
② 作用机理。亚硝化细菌将水体中的氨氧化为亚硝酸氮,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氮氧化为对水生动物无害的硝酸氮。因此硝化细菌能够起到明显的降氨氮效果。
③ 使用。使用硝化细菌有2种方法一种是应用预先培养附着硝化细菌的生化培养球另一种是向池中直接泼洒硝化细菌制剂。硝化细菌发挥作用的适宜条件为pH 79低于6不利硝化细菌生长水温在30℃时活性最高水中溶解氧对硝化细菌的作用影响很大溶解氧含量高则硝化作用更好发挥。此外光对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因此在使用硝化细菌制剂时要注意水中溶解氧含量及光照强度。
许多学者和生产厂家试图利用不同菌株的不同特性,生产出由多种微生物菌株组成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以期发挥它们的综合效果。
30.如何使用物理方法净化养殖水体?
1栅栏和筛网
栅栏是由竹箔、网片组成,也有用金属结构的网格组成。通常放置于池塘水源的进排水处,目的是为了防止水中个体较大的鱼虾类、漂浮物和悬浮物等进入。筛网是由尼龙筛绢组成,可去除水中的浮游动物和尺寸较小的有机物,往往做成漏斗形口袋状、转鼓式、旋转式、转盘式。
2曝气
根据池塘养殖的水面大小,设置若干个增氧曝气机,使池塘水体上下形成对流,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3沉淀
沉淀法是借助水中悬浮固体本身重力,使其与水分离。由于池塘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悬浮物容易吸附在鱼鳃上,使其呼吸受阻,同时使水体的混浊度和黏滞性增大,对池塘养殖尤其是幼鱼苗孵化十分不利,因此常设置蓄水沉淀池以去除水中较大悬浮颗粒物。
4过滤
过滤是指当池塘养殖废水流经充满滤料的滤床时,水中悬浮和胶体杂质被滤料表面所吸附或在空隙中被截留而去除的过程。该方法具有净化程度高、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常用的过滤分离设备主要有机械过滤器、砂滤器、压力过滤器等。其缺点是投资较大、所需运行成本较高。
5吸附
吸附是利用多孔性的固相物质如活性炭、硅胶、沸石粉、麦饭石等吸附水中的氨、重金属离子、悬浮颗粒物等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吸附剂的粒径在0.31.2毫米用于吸附水体中的Cu2+、Zn2+、Pb2+、Cd2+等,且不产生水的二次污染。
31.如何使用化学方法净化养殖水体?
1中和
调节池塘养殖水体的pH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水处理方法。利用生石灰或石灰水提高池水pH使水呈中性或弱碱性同时还能增加水体中的钙含量改善底质杀灭病原体。当水体的pH过高时可采用草酸、醋酸等弱酸加以中和。
2络合
最常用的是EDTA钠盐产品为白色粉末状结晶易溶于热水。主要用于清除池塘水体中过高的重金属离子。
3混凝
池塘养殖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大多可通过自然沉淀去除而难以沉降的微小悬浮颗粒物如胶体颗粒直径为1100毫米则不能依靠自然沉淀去除可使用无机或有机混凝剂加速其沉淀去除过程。常用的凝絮剂有明矾、聚合氯化铝、PAM等。
4氧化还原
该方法利用二氧化氯、臭氧、高锰酸钾等的强氧化性可以降低或消除池塘养殖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杀灭水中的病原菌。如臭氧消毒利用其强氧化性可迅速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降低硫化物、氨等有害物质。臭氧具有迅速分解成氧的特性处理后还可以提高水中的溶氧含量。有关试验报道臭氧投放量0.59毫克/升养殖水中的细菌杀灭率可达99%以上。但由于臭氧对细菌具有极强的杀灭效果,水中的有益菌也可能被杀死,故应严格控制水体中剩余臭氧的含量。
32.如何使用生物方法净化养殖水体?
1微生物净化
微生物作为一种微生态调节剂,不仅能改善机体微生态平衡,还能改善动物的代谢并无致病性,对致病微生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治理养殖水环境中可以明显改善水质,增加溶氧,降低氨氮与亚硝酸氮,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降解有机物,同时具有成本低、收效大等优点。微生物净化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降解等功能,在环境中对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从而消除环境污染。常用的一些微生物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假单胞菌、光合细菌等,是一类非致病的有益细菌。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
2水生动物净化
该方法是利用位于较高营养级的鱼类和贝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节作用捕食水体中过量繁殖的浮游生物达到加速净化池塘养殖水体目的的方法。通过循环放养和捕捞“食藻动物”取走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大大减轻了N、P等污染负荷有效遏制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最终达到净化养殖水质恢复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
3水生植物净化
池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对饲养对象不利的污染物质,恰恰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植物净化技术就是利用植物系统的生长降解和净化水质,达到零污染状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是一项值得推广应用的水质净化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放养的品种、水体的污染负载与种植品种及数量的选择。因为不同植物品种有不同的营养与生态需求,要维持其良好生长,以保证其净化能力,必须根据水体的污染特点选择适宜的品种。
33.生石灰在水产养殖中有何作用?如何科学使用?
1生石灰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① 调节水质。生石灰能与水中铜、锌、铁、磷等结合而减轻水体毒性,促进池底厌氧菌群对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分解,使水中悬浮的胶体颗粒沉淀,透明度增加,水质变肥、活、爽,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② 灭菌除害。生石灰与水混合时生成的氢氧化钙,能快速溶解细胞蛋白质膜,使其丧失活力,从而杀死池中的病原体和残留在池中的敌害生物。对大多数繁殖型病原菌有较强的消毒作用,能杀死鱼类体表的细菌、真菌、藻类等。
③ 增加营养。施用生石灰,能提高养殖池底的通透性,增加钙肥,促进被吸附的磷释放于水体中,有利于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
④ 调节pH。当水体pH过低时会使养殖动物血液的pH下降降低血液的载氧量从而导致新陈代谢减弱和饵料利用率降低引起缺氧死亡等。通过施用生石灰中和池内酸度增加二氧化碳可提高水体碱度有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
2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技术
① 清塘。养殖池经清淤修整后用生石灰加水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可迅速清除野杂鱼虾、大型水生生物、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干塘消毒生石灰用量为每平方米85110克带水消毒生石灰用量为每平方米80400克。
② 改良水环境。生长季节每月每立方米用生石灰1020克化浆全池泼洒12次可维持池水微碱性、溶氧充足、水质清新的养殖环境有利于促进养殖动物的生长使水中80%90%絮状物吸附沉淀,有利于提高养殖动物的品质和价格。
③ 防病。发病季节每立方米用1540克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可使水中的含菌总量大大下降同时可防治青苔着生和疾病的发生。
34.二氧化氯在水产养殖中有何作用?如何使用?
1二氧化氯易溶于水消毒作用不受水质酸碱性的影响。
2二氧化氯能有效地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细菌芽孢及噬菌体。二氧化氯是一种特强氧化剂不发生氯化反应只发生氧化作用。它使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氧化分解从而使微生物死亡能杀灭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而且二氧化氯可使水中的致癌物苯并芘BaP氧化成无致癌性的醌式结构。
3二氧化氯的杀菌能力较氯为强杀菌作用较氯为快杀菌持效性是氯的510倍且剩余剂量的药性持续时间也较长。实验表明用2.0毫克/升作用30分钟时能杀死几乎100%的微生物而剩余的二氧化氯浓度尚有0.9毫克/升。在施用过程中,并不产生有机氯等有毒副作用的物质,因此对鱼虾无刺激作用,不影响鱼虾摄食和正常发育。不损害浮游生物,能改善水质,是真正的绿色消毒剂。
4使用二氧化氯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研究表明使用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的酸碱度不产生明显改变但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有效含量为56.5%的二氧化氯使用浓度达0.3毫克/升时对水体中浮游植物无明显影响当使用浓度达3毫克/升时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繁殖和生长。
5《渔药手册》中规定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浓度为0.52.0毫克/升。
35.臭氧在水产养殖中有何作用?
臭氧又名活性氧是氧气的同素异构体每个分子由3个氧原子组成。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易溶于水在水中即刻发生还原反应产生中间物质单原子氧和羟基单原子氧氧化能力极强羟基也是强氧化剂、催化剂。因此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在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仅次于氟2.5V其氧化能力高于氯1.36V和二氧化氯1.5V能破坏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很快地扩散透进细胞内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需的葡萄糖氧化酶等也可以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细胞、核糖核酸RNA分解脱氧核糖核酸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代谢和繁殖过程遭到破坏。细菌被臭氧杀死是由细胞膜的断裂所致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胞消散是由于细胞质在水中被粉碎引起的在消散的条件下细胞不可能再生。臭氧的杀菌能力不受pH变化和氨的影响其杀菌能力比氯大6003000倍。它的灭菌、消毒作用几乎是瞬时发生的在水中臭氧浓度为0.32毫克/升时0.51分钟内就可以致死细菌。由于臭氧的强氧化性不仅对水中的各种藻类、微生物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对寄生虫及其卵也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而且在养殖用淡水或海水中对鱼类危害较大的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态氮等均可被氧化为无毒的物质同时无机物也可被降解从而降低水中的生物耗氧量和化学耗氧量。
由于臭氧在水中易分解为氧气,所以还可使水体增氧。臭氧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不会改变水中的原有成分,能保持水中所含的对水生动物有益的矿物质,还可减少动物肠道内以宿主营养为生的细菌,降低细菌营养消耗,而且使有益菌分泌的淀粉酶活性增强,提高动物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利用效果,促使动物健康的生长。臭氧通过氧化絮凝作用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物。
第三章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36.水产养殖的类型及主要养殖品种有哪些?
1养殖类型
水产养殖根据养殖水体盐度的高低,可大体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两种;根据养殖水域的不同,可分为江河、湖泊、水库、稻田、池塘、浅海、滩涂和港湾养殖等;根据养殖方式的不同,又可分池塘养鱼、大水面养鱼、工业化(循环水)养鱼、滩涂养殖、浅海养殖、港湾养殖和海洋牧场等。
2淡水主要养殖品种
① 鱼类。我国淡水鱼种类约800多种约有250种左右有经济价值。其中产量高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约40多种主要有西北鲤科无鳞、鲟鱼史氏鲟、匙吻鲟、白鲟、团头鲂、长春鳊、鲤、鲫、鲥、节虾虎鱼幼鱼俗称春鱼、泥鳅、太湖新银鱼、公鱼、大银鱼、鲑大马哈鱼、草、鲢、鳙、青、鳜、鲶、黄颡、乌鳢、南方大口鲶、长吻鮠、鳗鲡、黄鳗、河鲀、鲻等还有虹鳟、罗非鱼、淡水鲳、淡水鲨鱼、革胡子鲶、斑点叉尾蛔、大口黑鲈、巴西鲷等从国外引进的养殖品种。
② 甲壳类。主要有日本沼虾、罗氏沼虾、长臂虾、克代原螯虾中华绒鳌蟹(大闸蟹)等。
③ 其他品种。主要有金鱼、锦鲤、锦鲫、中华鳖、乌龟、巴西彩龟、鳄龟、大鲵、田螺、河蚌宽体金线蛭等。
3海水主要养殖品种
① 贝类。主要品种为:杂色蛤、西施舌、文蛤、乌贝、毛蛤、血蛤(瓦楞子)、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太平洋扇贝)、贻贝(海红、淡菜)、竹蛏、蛏、牡蛎(夏威夷牡蛎、太平洋牡蛎)、青蛤、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鲍、海螺等。
② 藻类。主要有海带、裙带藻、紫菜、枝角藻、螺旋藻等。
③ 虾类(甲壳类)。主要有中国对虾(东方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褐对虾、南美蓝对虾、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锯缘青蟹、琵琶虾、灯笼虾、虎头蟹等品种。
④ 鱼类。主要有河鲀(廷巴鱼、斑点、东方鲀、蓝星东方鲀等)、真鲷、黑鲷、鲷、马面鲀(剥皮狼、马驳鱼)、半滑舌鳎、鳗鲡、鲻鱼、梭鱼、鲈鱼、大菱鲆、石斑鱼、大黄鱼、小黄鱼、石首鱼、比目鱼、罗非鱼等。
⑤ 其他品种。主要有海肠子、海胆(马粪海胆、紫海胆)、海星、海参(刺海参、茄参)、海蜇等。
37.我国主要养殖方式有哪些?
1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指利用人工开挖或天然的池塘进行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人们通过苗种和相关的物质投入干预和调控影响养殖动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以期获得最大产出的复杂的系统活动。池塘养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水产养殖方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全国池塘养殖面积约占养殖总面积的35%左右而其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5%以上。池塘养殖大多数采用精养和半精养方式,进行适当的密养混养,较充分地发挥了饵料、肥料和水体的生产潜力,资源利用程度较好。但部分海水池塘现在仍进行低产量、低效益的粗放式养殖。部分养殖池塘由于长期缺乏改造,日渐老化,池底淤积严重,影响了养殖生产。池塘养殖换水次数少,与外界水交换有限,对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但通过近年来生态池塘标准化改造,我国的生态标准化池塘面积大幅增加,大大地促进了我国池塘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2大水面养殖
大水面养殖是指利用水库、湖泊、江河等养殖水产品的方式,包括湖泊、水库、河沟养殖。除早期采取粗放式的增养殖,还包括“网箱、网栏、网围”等集约化养殖。粗放式大水面增养殖,主要以保持、恢复水域渔业资源为目的,依靠水体中营养物质增殖,产量不稳定。网箱、网栏、网围等集约化养殖,应用人工投饵、施肥等技术,产量得到较大提高,但受到水体养殖容量限制,必须严格控制。大水面养殖总体上对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作用。但目前部分水域集约化养殖密度过大,对水域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部分水域放养鱼种与土著种类产生生存竞争,造成鱼类种质资源遭破坏。目前大水面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偏低,依靠提高产量来提高经济效益较困难;但部分地区发展绿色、有机水产品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其养殖品种、密度和搭配等应进行科学论证,对从业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但养殖环境相对稳定,水质好,病害较少,易于管理。
3浅海养殖
浅海养殖包括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增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和底播增养殖种类以贝、藻类为主。网箱养殖分深水网箱和普通网箱养殖品种为大黄鱼、军曹鱼、石斑鱼等高经济价值鱼类。浅海筏式养殖、底播增养殖基本不投饲料和药物主要依靠海水中营养物质能较充分地利用海洋资源。科学品种搭配的养殖生产可以降低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研究表明贝藻养殖中100千克干重的海带能够吸收10万粒扇贝所排泄的氨氮因此重点养殖区要考虑养殖品种和配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岸普通网箱分布普遍过密养殖废物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较为突出。应该注意在未安全性评价的情况下增殖杂交种和外来种可能影响海洋生态安全。筏式养殖和底播增养殖都利用水域的天然饵料生产成本较低其中筏式养殖一次性投入较大但生长速度快周期较短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网箱特别是深水网箱一次性投入大但产品经济价值高、产量大可以获得较高利润。海筏式和海水网箱养殖技术要求普遍较高管理要求较严格特别是深水网箱需要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手段底播增养殖技术和管理要求相对较低。
4海洋滩涂养殖
养殖种类主要为滩涂贝类养殖面积占海水养殖面积的41.4%产量占海水养殖的39.5%,是我国贝类主要的养殖方式。
① 资源利用。滩涂贝类食物链短,能够较有效利用水体中的生物资源,利用程度较高。
② 环境影响。贝类滤食浮游生物并可吸收一定量水体中的杂质,有利于潮间带和近岸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善。
③ 经济效益。成本低、产量高,有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多为大众消费性品种,但价格不高,经济效益一般。
④ 技术和管理要求。作为较粗放式养殖,技术和管理要求较低。
5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殖为淡水和海水两类。我国工厂化养殖单产为515千克/米3与丹麦、挪威等工厂化养殖技术水平较高国家50千克/米3以上的单产差距明显。
① 资源利用。工厂化养殖占地少、产量高,养殖周期短,规避了自然气候的变化对渔业产业的风险。在有些地区可以全年生产,资源利用率比传统养殖方式高。
② 环境影响。多数养殖场未能达到养殖循环用水,仍采取流水方式,水资源消耗大,同时废水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大。
③ 经济效益。投入较高,一般养殖户难以承受,但其单产和产品价格高,可以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
④ 技术和管理要求。工厂化养殖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和管理要求明显比其他养殖方式要高。
38.传统养殖模式有何缺点?
1基础设施简陋、陈旧、经济基础脆弱
传统养殖企业缺乏现代化、高层次养殖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综合经营规模,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企业缺乏技术储备,无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资金,只能维持现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养殖品种单一化、常规化
目前我国各种常规水产品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各大养殖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塘现象。随着人们需求结构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养殖品种单一化、常规化将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3养殖水域环境条件不断恶化
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水域绝大部分都富营养化例如全国有水质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就有850条受到污染。海洋方面自1997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规模巨大、毒性极强的赤潮给我国的海水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大中城市的郊区也由于种种原因养殖水域污染日趋严重。
4有些养殖水域自身污染严重
在淡水养殖方面据测算养殖1吨外源性投饵的淡水鱼的排污量相当于10头肥猪的粪便量。以北京密云水库网箱养鲤为例亩产在20吨以上似乎经济效益可观。但是其后果却导致水库水质转肥其中氨氮增加了7.3倍活性磷酸盐增加了10.3倍,不得已而禁止网箱养鱼。而且其后的治理费用,超过了网箱养鱼的利润。在海水养殖方面,人类过度开发养殖业已经大大超过了海水的自净能力,对虾病的泛滥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5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不少水域生态失衡
水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原有的水草资源被破坏,原有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直接危害到水产养殖业的生存与发展。例如,阳澄湖原来水草的覆盖率很高,水质清新,所产的蟹个大肉美,如今阳澄湖水草稀少,生物饵料资源下降。资源过度开发现象突出。
39.池塘养殖对环境有何影响?
2010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237.70万公顷淡水养殖产量234.65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的91.12%。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养殖水体中总有效氮也会增加。养殖污染主要来自残饵、排泄物、粪便等养殖排放水对池塘周围水域造成一定的破坏。池塘中营养物质氮的输入饲料占90%98%氮的输出鱼类仅占总输出的20%27%沉积的氮占54%77%。营养物质磷的输入饲料占97%98%鱼类磷仅占总输出的8%24%沉积的磷占72%89%。说明饲料中氮、磷除小部分供给养殖鱼类的生长外大部分沉积于池底造成浪费和污染。通过试验证明引入底栖鱼类与无鱼的系统相比总磷增加了3倍。所以放养底栖鱼类加速了氮、磷循环易引起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产生水华现象。池塘养殖过程中必须定期加换新水以控制水质。因为静水池塘中当鱼类达到一定密度后种群代谢产物的积累将成为抑制生长和限制单产的主导因素要想提高单产必须定期冲换新水。
40.湖、库网箱养殖对环境有何影响?
1网箱养殖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
理化因子包括水体透明度、溶解氧、水体营养物质等。透明度是评价水质好坏、肥瘦的一个重要指标。透明度高,水质清新,反之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投饵网箱养殖是一种在局部范围内高密度放养的方式,常会增加水体悬浮物,再加之投饵,常会造成局部水域透明度下降,从而间接影响水体溶解氧、底栖生物的生长;溶解氧是受网箱养殖影响较大的第二个水体生化因子,集中式的网箱养鱼,在局部区域范围内鱼类密度大,网箱内鱼类的呼吸耗氧和网箱养殖所排出的废物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耗氧,使网箱区的溶解氧不足,尤其是投饵式网箱养殖。由于局部投饵的结果,网箱内营养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网箱外,所投的营养物质并不能被鱼体完全消化吸收,从而对水体会造成局部乃至较大范围的影响。放养滤食性鱼类的不投饵网箱养殖,可以减少和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从而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
2网箱养殖对底质的影响
由于粪便和残饵的沉淀,网箱养鱼会对底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明显的影响在于有机物的积累造成底质缺氧。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未摄食饵料和鱼类排泄物的沉积引起的。
3网箱养殖对鱼类的影响
网箱养殖对鱼类的影响是难以用好坏来评价的,一方面,它可以增加水中营养物质的积累,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基础,使鱼类的生长率和成活率提高,这是因为水体变肥和鱼类未摄食的残饵可为其提供适口的饵料;但另一方面,网箱养殖可能导致天然鱼类种群生长率、丰度和成活率改变;另外网箱养殖对天然鱼类群落的影响还表现在鱼群出逃后引起的变化,从网箱中出逃的或有意移植的鱼类通过掠食或摄食竞争造成有些土著鱼类种群数量减少、与当地种群杂交、掺杂基因库、破坏生境和引发流行病等。
41.滩涂池塘对虾养殖、贝类养殖对海域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1滩涂池塘对虾养殖
养殖过程中,人工合成饵料的投入、残饵的分解、对虾排泄物的产生等富含有机与无机营养物质的对虾养殖水排放到近岸水域后,造成了这些水域营养物质的增高,引起该区域的水质富营养化。对虾养殖水的大量排放是对虾养殖区邻近海域赤潮大面积发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虾养殖水大量排放影响近岸水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污染。自身污染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导致水质恶化。对虾养殖密度过大,池水恶化,迫使注排水加频,污染的池水排入近海,污染的海水又重新注入虾池,形成恶性循环。当这种受污染的海水进虾池后,轻则影响对虾生长,重则引起病害发生。当养殖污水排放还有可能导致附近海域赤潮发生。
②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感染,连续交换的海水是病害传播的媒介。
近年来,由于对虾病害严重,不少养殖生产者在潮上带和陆地兴建虾池或改造原有的虾池,利用地下水养殖对虾,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却造成地下水趋向枯竭,导致局部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后果堪忧。我国低盐度养殖斑节对虾养殖模式的兴起,潜在的生态问题是土壤盐渍化、水污染和水资源利用矛盾等。
2滩涂贝类养殖
生物沉积物粪和假粪是滤食性贝类养殖的主要污染物。贝类通过生物过滤作用对水体中浮游生物等颗粒有机物质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贝类能够净化或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但贝类不能全部利用所过滤的食物其中大部分以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出有报道称此比例可高达95%。滤食性贝类粪和假粪的沉积增加了沉积物的数量,改变了底部沉积物的成分,进而可能影响底栖生态环境,引起底栖动物种类大大减少,而耐缺氧的多毛类生物开始逐渐成为优势种群。
贝类形成的生物沉积物经矿化和再悬浮后又可使营养盐重新进入水体。而营养盐的再生是滤食性贝类养殖污染的另一重要体现。生物性沉积导致了有机沉积物的增加,增加了氧的消耗,加速了硫的还原,增强了解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微生物活动的增强,加速了贝床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
贝类的代谢活动可产生N、P等营养元素。很多学者认为在浅海养殖区由于滤食性贝类等养殖生物的排泄活动增加了水体营养盐的浓度能够引起藻类在春夏季的大量繁殖极易形成赤潮进而危害水产养殖生产。
42.海水鱼类养殖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鱼类养殖过程中作为外源性投入的饵料的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后部分转化为鱼肉成分未摄食部分和鱼类粪便及排泄物进入水体沉积到底层。底部有机物富集的效应之一便是底部异养生物耗氧的增加网箱沉积物多的海底其耗氧率可以高于对照区2倍多废物沉积速率高的海区大多生活着厌氧生物。生物和化学作用把部分沉积物还原为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如乳酸、氨、沼气、硫化氢和还原性金属络合物。而有毒的NH3和H2S能危害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沉积物分解产生的N、P等营养物质能刺激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生长甚至引发赤潮。海水网箱鱼类养殖可使养殖水体营养指数偏高、底部沉积物堆积和水体底层贫氧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沿海滩涂、红树林等造成危害同时海水养殖逃逸的鱼类还可能会在疾病的传播、野生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等方面产生副作用。
43.水产养殖中消毒剂和抗菌素的使用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药物应用是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三大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式因此在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体系中受到普遍重视。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品种众多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因而我国也自然成为渔药生产、使用的大国。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常使用一定数量的药品,如各种化学消毒剂、抗菌素、疫苗等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含有消毒剂和抗菌素的养殖排放水,对水域微生物的生态分布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残留期长的广谱性抗菌素的过量使用,对微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更大。许多化学药物可以直接进入养殖水域,如治疗皮肤病和鳃病的外用药;药物也可以通过饲料溶失和排粪等途径间接进入养殖水域。而这些药物将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到养殖动物等水产品中,影响到水产品质量安全。
44.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苗种
外购的受精卵、苗种和亲本应来自于国家批准并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种苗场。自繁苗种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的规定,并做好种质质量的保护。应保存苗种采购记录和苗种自繁记录。
2饲料
饲料采购应来源于国家批准的饲料加工企业。对于某些自配饲料的主要原料采购应符合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为符合可追溯的要求应保存所有饲料的采购记录或其他相关文件并至少保存3年。记录包括饲料类别、数量、饲料营养成分表、生产商等内容。
配合饲料的保存方法有缺氧保存、干燥保存、通风保存、低温保存和化学保存。渔用饲料的保存对于保持其营养成分至关重要如果保存不当容易造成渔用饲料变质、营养损失或产生有毒物质。渔用配合饲料的保存其含水量不能超过13%以10%以下为好。保存渔用饲料的仓库和场地宜干燥、通风和避光。避免鼠类、昆虫等有害动物消耗和损坏饲料。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防止鼠类、害虫及其他动物对饲料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废弃的发霉或受潮的饲料应安全地处置。
不同种类的特殊饲料、药物饲料和普通饲料应严格区分标示标示清晰并且分开堆放。饲料的使用应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饲料的批次清楚易于追溯。渔用配合饲料的质量、卫生和安全指标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的要求。
3肥料
池塘施肥是提高池塘养殖产量的有效措施,施肥后可以培养池中微小型动、植物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直接或间接食用的饵料。池中饵料丰富,养殖动物生长快,池塘产量相应提高。池塘中各类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无机营养盐类和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质;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以浮游植物为食料,把植物体的有机物质的一部分转化为动物体的蛋白质,使低等动物得到生长和繁殖,这些水生动、植物的大量繁殖又为养殖动物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食料,养殖动物摄食这些天然食料而生长;池中一切动、植物死亡后的有机体经细菌的分解而变成简单的无机物,又被浮游植物等所利用,创造新的有机体。为防止因施肥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除苗种培育必须通过施肥培育开口饵料外,投饵性成鱼养殖建议少施或不施肥料。
池塘施肥要合理。首先要进行测水配方施肥保持养殖水体营养盐类的总体平衡防止因限制性营养元素的不足而造成其他营养元素的过剩而浪费造成养殖水环境污染。其次要了解不同肥料种类的特性并根据不同养殖模式和投喂饲料形成的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第三应控制肥料使用总量使水中硝酸盐含量控制在40毫克/升以下。第四,要保持池水具有充足的溶氧条件,防止施肥后,因缺氧引起鱼类浮头泛池。第五,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
施肥必须根据天气和水质情况灵活调控。一般应选择天气晴朗有阳光照射的时段进行最好能结合水质测定及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分析进行。使水色以褐绿色或绿色、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宜。有许多针对养殖对象生产用的水产专用肥料可适当选用。
4渔药
在购买渔药时,一定要注意所购买的渔药是否有商品名称和化学名称、生产批准文号、厂家名称、地址、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和批次、有效期和失效期等,这些都是目前兽药(渔药)标签所必须标明的内容。
渔药的存放对于保持渔药的质量,保证产品的安全有直接的影响。养殖场只能存放法律、法规允许的渔药,不得存放违禁药。养殖场的渔药存放应设有专用的药品库,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并能上锁,应符合化学品存放场地的要求。有特殊储存条件(如冷藏)的,应提供专用的储存设备。
每个养殖场渔药仓库都相应建有渔药清单或药品档案,内容包括每种药的生产商、供应商、使用方式、使用剂量等信息。应针对渔药的进、销、存情况,建立库存台账。
渔药的使用必须按照《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见农业部公告193号、《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和《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2002的规定执行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质量执行标准的渔药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渔药。渔药的使用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不准滥用或误用药物否则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或严重的后果。
第四章 池塘养殖
45.淡水养殖场建设模式主要有哪些?
1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
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是指具备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设施设备条件的池塘养殖模式,具有“经济、灵活”的特点。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是目前池塘养殖生产的基本模式,要求需具备以下条件:养殖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塘符合生产要求,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要求养殖场有保障正常生产运行的水电、通讯、道路、办公值班等基础条件配备生产所需的增氧、投饲、运输等设备养殖生产管理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要求等。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小的水产养殖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池塘改造建设和管理需要。
2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
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是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进行改造建设的池塘养殖模式其特点为“系统完善、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管理规范”。标准化池塘养殖场应包括标准化的池塘、道路、供水、供电、办公等基础设施还有配套完善的生产设备养殖用水要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养殖排放水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应有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有苗种、饲料、肥料、渔药、化学品等养殖投入品管理制度和养殖技术、计划、人员、设备设施、质量销售等生产管理制度。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是目前集约化池塘养殖推行的模式适合大型水产养殖场的改造建设。图4-1为标准化池塘养殖场。
图4-1 标准化池塘养殖场
3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
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是在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基础上,利用养殖场及周边的沟渠、苇蒲湿地、稻田、藕池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并循环利用的池塘养殖模式,具有“节水再用,达标排放,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的特点。养殖场一般有比较大的排水渠道,可以通过改造建设生态渠道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闲置的苇蒲湿地,可以改造成生态塘,用于养殖源水和排放水的净化处理;对于养殖场周边排灌方便的稻田、藕田,可以通过进、排水系统改造,作为养殖排放水的处理区,甚至可以以此构建有机农作物的耕作区,实现养殖水的综合利用。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的生态化处理区要有一定的面积比例,一般应根据养殖特点和养殖场的条件,设计建造生态化水处理设施。
4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池塘养殖模式,它具有标准化的设施设备条件,并通过人工湿地、高效生物净化塘、水处理设施设备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后循环使用。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一般由池塘、渠道、水处理系统、动力设备等组成。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池塘进、排水有两种形式,比较常见的为并联形式,也有采用进、排水串联结构形成的。池塘串联进、排水的优点是水流量大,有利于水层交换,可以形成梯级养殖,充分利用食物资源,缺点是池塘间水质差异大,容易引起病害交叉感染。池塘串联进、排水结构的过水管道在多个池塘间呈“之”字形排列,相邻池塘过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水体上层,出水端位于池塘底部,有利于池塘间上下水层交换。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水处理设施一般为人工湿地或生物净化塘。人工湿地在循环系统内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养殖方式、养殖排放水量、湿地结构等因素湿地面积一般为养殖水面的10%20%。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设施化的系统配置设计并有相应的管理规程是一种“节水、安全、高效”的养殖模式具有“循环用水配套优化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特点。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如图4-2所示。
图4-2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
46.如何调控养殖池塘水质?
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是建立在池塘生态学的基础上,根据池塘及水质周年和季节变化规律,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质进行综合人工调控。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低可利用养殖空闲对池塘进行整理包括干塘、冻晒、清淤。养殖过程中氮大部分被脱掉而碳则被合成为腐殖质而保留干塘、晒塘时好氧微生物则需要大量的氮因此将氮、碳比提高到11215会大幅度提高有机物的分解速度提高晒塘效果缩短干塘时间。对越冬养殖池塘在冬季应保持高水位及时破冰或清除冰上积雪保持和提高水中溶氧含量。早春及时更换池水改善养殖水质。同时早春季节加换新水还可起到施肥的作用因为在冬季各种生物死亡后其营养物质释放于水中使水中营养盐含量增加通过加水为池水补充养分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增加水中溶氧和饵料生物的数量。春季或秋季放养鱼种时应配养适量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以调节和改善养殖水质。
春季到夏初36月份水温不断回升秋季到冬初911月份水温又不断下降。这两个交替季节水温在1525℃或略高的水平上波动昼夜温差较大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好水质处在良性变动中。根据主养对象的不同进行适当追肥、投饵可形成良好水色、水质所以这两个交替季节是一年中养殖动物生长较快的季节同样也是养殖动物易于传播疾病和敌害生物易于生长的季节因此在这两个时期特别是交叉阶段经常注入新水并使用对症药物预防疾病对调控水质尤为重要。
夏季78月间水温高经常在30℃左右波动并且昼夜温差小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差严重时甚至处于静止状态水体上下的水温、溶氧和其他理、化、生物因子分层现象明显池塘生态条件很差加之通过春季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池塘载荷量增加池塘中营养盐类积累此时期容易形成不良的水质水色。一旦遇上天气突变气压低闷热天雷阵雨打破池水静止状态水体上、下剧烈交换水质极度恶化极易发生养殖动物浮头、严重浮头直至泛塘造成毁灭性损失。因此高温季节需人工调控水质。首先当需要施肥时停止使用有机肥巧施化肥。第二经常注入或定期更换新水并冲动上下水层。第三用增氧机搅动水层以增氧尤其是在高温闷热天气、黎明及晴天中午应开启增氧机防止养殖动物出现浮头或泛塘。第四在池塘中培植适宜数量的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类净化和改善水质同时也可遮挡阳光降低池水温度利于养殖动物生长。
对于蓝绿色和砖红色水,采取大量换水、搅动水体增氧,必要时,局部用硫酸铜或络合碘等药物杀灭浮游生物,配合加水防泛塘,增施磷肥或微生态菌肥等进行综合调控。
对于淡灰色和黑灰色水,采取增施磷肥的方法调节;对于乳白色水,采用杀虫剂药杀浮游动物和增施化肥的方法进行调节,若施化肥的效果不佳,显示水质中还缺乏其他营养素,则采取施用适量有机肥配合调节。
此外,对于某些养殖模式,由于鱼种放养不合理,如放养鲢鱼、鳙鱼密度过大,对池塘浮游生物的滤食强度较高,尽管施肥,浮游生物仍难以繁殖、生长,故此时应轮捕鲢鱼、鳙鱼,减少其数量。
47.如何鉴别鱼类浮头、严重浮头和泛塘?有什么对策?
鱼类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浮头、严重浮头和泛塘是时常出现的现象图4-3。一般轻微浮头短时消失不会对鱼体正常生活、生长形成损害性影响如果经常浮头特别是严重浮头和泛塘对鱼类影响较为严重。轻则减缓生长速度重则生长停滞、亲鱼降低催产率严重者造成毁灭性损失。因此必须预防经常性浮头和严重浮头、杜绝泛塘事故。应善于观察鉴别浮头的程度和泛塘的前兆及时采取预防和杜绝措施。
图4-3 池塘鱼类浮头
轻微浮头是指主要养殖鱼类出现浮头的时间较迟,一般在凌晨或天已开始显亮后才出现部分鱼浮头,大多为团头鲂、鲢鱼、鳙鱼,并且是在池塘中央水面,用手电照射或发出响声,鱼群反应灵敏,能迅速潜向水下,当太阳出来不久浮头即会消失。
严重浮头是指养殖鱼类出现浮头的时间早,越早越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种鱼类都开始浮头,先是团头鲂、鲢鱼、鳙鱼,尔后青鱼、草鱼、鲤鱼、鲫鱼等也出现浮头,并且鱼池中央、池边即满塘都有鱼浮头,野杂鱼类、虾类都聚到池边,易于捕捉,鱼群受惊,反应迟钝。
泛塘,即在严重浮头的基础上继续恶化,鱼类处于昏迷和半昏迷状态,浮头鱼类易于捕捉,部分鱼失去平衡,腹部朝上,鱼体发黄、发白,开始死亡,直至大部死亡和全部死亡。
对于轻微浮头,一般持续观察情况,防止连续浮头和渐进加重,需暂停投喂,适当注入新水或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层,增加溶氧贮备。
对于每一次严重浮头和泛塘必须早预测、早发现、早抢救即大量加、冲新水连续开动增氧机直接增氧。在缺乏动力、机械的地方为了救鱼可迅速泼洒水质改良药物或增氧药物依说明书操作或双氧水纺织工业用含量30%。泼洒双氧水时每亩用药12千克掺水稀释浮头水面全池泼洒救治。
48.鱼类泛塘有哪些原因?泛塘前有哪些征兆?如何应对?
鱼类泛塘损失惨重。鱼类泛塘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泛塘的基础,外因是泛塘的条件,两者具备即造成泛塘。
泛塘的内因一是水质过肥,或一次性施肥过量;二是鱼的密度过大,或池塘载鱼过多;三是池水过深,或淤泥深厚;四是水质老化,或水中浮游动物过多。此外还有投食过量、鱼吃食过饱与残饵腐败等原因。
泛塘的外因是天气突变和季节转换。所谓天气突变,是指夏季连续多天晴朗高温,昼夜温差小,突然变天,即闷热低压,雷雨、暴雨;或多天高温,突转北风;或连续多天阴雨光照差,池水溶氧水平低下。所谓季节转换,主要是春夏之交气温多变,水温也随之变化,突遇寒潮;秋冬之交大寒潮初袭,水温陡降。
鱼类泛塘是灾难性事故必须防范力争杜绝如已发生应及时抢救减少损失。因此需要建立预警机制。应了解鱼类泛塘前的征兆往往在泛塘前12天就有征兆出现通过早、晚巡塘及时发现。根据泛塘的内、外原因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鱼类泛塘的直接征兆水质过肥透明度小于30厘米水质过老呈蓝绿色、砖红色和灰黑色水中浮游动物过多池边肉眼可见水底向水面自然冒气泡增多鱼类当天突然明显减食等。
鱼类泛塘的间接征兆:当天下过暴雨;天气闷热、气压低,湿度大;背阴处水泥地板泛潮,水缸外壁潮湿;蚂蚁搬家,燕子低飞捉虫;人体不舒服,风湿病人的腰酸腿痛明显加重;在水温较高条件下,突来寒潮、冷风,显著降温等。
一旦鱼类泛塘征兆出现,特别是直接和间接征兆同时出现,第二天凌晨泛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不能麻痹大意,应及时加强管理,启动预警机制,提前加冲新水,开动增氧机,停肥、减食或停食;并加强巡塘,观察鱼的活动和状态,不同程度地强化增氧。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确保鱼类安全。
49.池塘溶氧有哪些主要来源和消耗途径?
池塘水体溶氧对于养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效地对池塘增氧和尽可能地减少耗氧,是促进养殖动物生长、减少疾病、保障安全、降低成本的重要技术措施。
研究表明池塘溶氧80%90%来源于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10%20%来源于风浪增氧和池外注入新水带入。而池塘耗氧浮游生物占50%左右底泥占5%20%逸出水面2%左右养殖动物消耗30%左右。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浮游植物对池塘溶氧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池水中较高的浮游植物量,同时控制浮游动物量,尤其是浮游动物量,以降低耗氧;同时应采取合理施肥、投饵,减少淤泥,合理放养,轮捕轮放等措施。
50.在自然情况下,不同季节池塘水体状态有什么变化?
水体是不同于固体、气体和其他液体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液体介质。它与其他介质最大的不同点是4℃处的密度最大水结冰总是先从表面开始并随着寒冷程度不断加强冰的厚度不断增加。正因为这样在冰封的条件下养殖动物照样能在冰下水体中越冬。在我国南方冬季不十分寒冷但水体变化也是一样只是程度较轻而已。
在冬季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首先影响水体表层温度不断下降。根据热胀冷缩原理表层水体因水温下降收缩其密度增加于是表层水向中、下层沉降使中、下层水温相应不断下降当整个水体降到4℃时表层水体继续再降温则密度反而变小而不会下沉当降到0℃时即开始结冰。此时低温向下传导十分缓慢继续降温的结果只能使冰层缓慢增厚。正是由于冬季池塘水体的这种状态才使养殖动物可在冰下水体中越冬。
开春后,气温逐渐回升,同时昼夜温差加大,水体因水温上升和昼夜温差改变,上下密度不断变化,而上下自然对流交换在不断增强。此时鱼体活动和吃食逐渐增强,所以饲养管理应跟上。当春夏之交水温上升快,又会受周期性寒潮和雷、暴雨等剧烈天气影响,易形成上下水体剧烈对流,并往往发生在夜间,致使养殖动物易于发生严重缺氧、浮头,甚至泛塘。在此时期应加强管理,防止严重浮头和泛塘事故发生。同时由于水体上、下对流交换频繁和剧烈,各种疾病也易于流行,因此应加强防治疾病措施。
夏季,尤其是盛夏,水温高,晴日白天,尤其是午后水中溶氧含量很高,而次日黎明前水中溶氧量又很低。由于水体出现“热成层”现象,水体上下交换变弱,致使底层水溶氧严重不足,或出现“氧债”,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和养殖动物存量的增加,池塘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在天气剧烈变化时,极易发生严重浮头和泛塘,也多流行细菌性和病毒性鱼病。所以夏季经常对池水增氧和注入新水,人为促进上下水体交换,改良环境,对防治疾病尤为重要。
秋季,水体的改变与春季基本相同,应加强饲养管理,促进鱼类生长,是夺取养殖丰收的良好时机。
51.盐碱地区池塘养鱼有哪些注意事项?
我国内陆的西北、华北等地区,部分地方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水质的化学性(主要是盐、碱)和生物性(主要是小三毛金藻)直接危害养殖动物的生存、生长。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国土资源,开展池塘养殖,必须防止盐碱和小三毛金藻对养殖动物的危害。
消除盐碱的危害需要经常引入淡水冲淡盐、碱,特别是在干旱、蒸发量大时,尤其应当加强防范,要抽出老水、冲加新水,保持池塘较高水位。下雨时,特别是暴雨,防止盐、碱地面水流入池塘。在养殖放养之前,一定要先排干池中的老水,重新加入淡水后,再进行养殖生产。
为抑制小三毛金藻的繁殖和生长避免小三毛金藻形成优势种群危害养殖动物。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池水透明度的大小施用氮肥和磷肥培植浮游植物以避免水体透明度过大利于小三毛金藻繁殖和生长。日常管理中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水体中小三毛金藻的数量当每升水含小三毛金藻达到300万个以上时可采取每立方米水体用610千克泥土化浆全池泼洒消除小三毛金藻的毒素。
52.盐碱地池塘盐度的调控办法有哪些?
1经常引淡排咸
池塘进、排水渠道应严格分开,引入淡水,排出咸水。
2高水位压盐
为防止地下水渗入池内,养殖期间,应保持池内水位高于外河水位;冬季干塘清整后,应立即加满淡水,以防止地下盐碱水大量渗入。
3改造盐碱水质与改造土质同步进行
在改造盐碱水质的同时,池埂上种植田菁等排碱植物。田菁等不仅是制造塘泥的优质绿肥,而且可疏松土壤,破坏盐碱土层毛细管,防止下层盐碱随毛细管上泛。
4定期施用有机肥
施有机肥料使盐碱地塘底尽快铺上一层塘泥,塘泥中的腐殖质镶嵌在土壤间隙中,使池水与盐碱土壤基本隔绝。
53.盐碱地池塘水质的调控技术有哪些?
1放苗前的水质调控
通过对盐碱地水产养殖用水13项指标水温、气味、水色、密度、pH、K+、Na+、Ca2+、Mg2+、Cl-、SO2-4、碳酸盐碱度、矿化度的测定结果针对养殖区不同土质和水质类型进行综合水质调控和管理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维持良好的水域环境减少病害发生。
2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的好坏是养殖成败的关键。水质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要保持良好的水质关键是将水的温度、盐度、pH、碳酸盐碱度、营养因子和有益微生物等维持在合理的水平避免出现“应激反应”造成对生物的伤害导致各种继发性疾病暴发。水质调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合理加水。初春后要注重养殖池塘的蓄水放苗后应及时补充新水。每次加水深度应控制在10厘米左右以10天加1次水为宜以改善水质利于生物饵料的生长繁殖促使虾蟹类蜕壳和鱼类生长。
② 科学投喂。使用优质高效的无公害配合饲料,科学合理投喂,减轻对池水的污染。
③ 稳定水色,保持合理的藻、菌相系统。定期向养殖水体投放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体的微生态平衡。根据水色情况,不定时施肥。
④ 定期对池水进行消毒。在养殖过程中应坚持定期使用消毒剂消毒池水尤其是大雨过后一定要使用1次消毒剂以改善水质预防疾病发生。注意消毒剂使用应和微生态制剂错时使用避免影响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
⑤ 降低水体混浊度和黏稠度。控制适宜透明度,定期使用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和水质保护剂,降低水体混浊度和黏稠度,减少有机耗氧量。
⑥ 合理使用增氧机。只有在养殖水体中保持较高的溶氧水平5毫克/升以上才可有效减少养殖动物的发病率促进其生长。增氧机的使用要视天气情况、养殖密度与总量、水质条件以及养殖动物活动情况而定。一般晴天午后开机23小时黎明前随池塘中养殖总量的增加逐渐提前开机高温闷热、阴雨的夜间比晴天提前开机夜间发现养殖动物浮头时立即开机直至浮头消失晴天傍晚和阴雨天中午一般不开机。
⑦ 保持适宜水深和良好水质。养鱼池塘应保持水深2.0米以上透明度2040厘米pH 7.59.0养虾池塘应保持水深1.5米以上碳酸盐碱度5度以下透明度3040厘米pH 7.88.6矿化度13克/升。当鱼类养殖池水矿化度大于5克/升时,应及时加、换新水(淡水),适时添加水质改良剂,并定期对池水进行监测,使养殖用水的各项理化指标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54.怎样改善和修复养殖池塘底质的生态环境?
1物理方法
①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大多采用干塘清淤。或是排干池水晾晒底泥或是用机械清除过厚的底泥。生产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的底泥厚度在20厘米左右草、鲂、鲤鱼池底泥以010厘米为宜。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应每隔23年清除1次底泥。同时池底经过冰冻日晒可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维修闸门和铲除杂草等工作。生产上有时需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况下进行带水清淤目前使用的清淤机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船式清淤机和潜水式清淤机。船式清淤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均装在船上只有吸泥头沉在水下可连续作业排吸清除池底淤泥。潜水式清淤机整个工作部件均潜入池底在淤泥表层边行走边进行吸泥作业。但由于整机在水下作业对动力机的防水密封要求较高维修技术难度大用户自行保养、修理不便故应首选船式清淤机。
② 经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并重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恢复营养物质在池塘上下水层的均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池底老化。
③ 开增氧机曝气也可改善底部环境,减缓黑化过程。以沸石粉、木炭等吸附性物质为主的物理型底质改良剂,虽能大量吸附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沉积池底,但会造成底泥中氨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发生底臭,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pH急剧升高并放出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从而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使用时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都偏低的池塘。如果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宜施生石灰可另选药物消毒。
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如主要成分为过氧化钙的白色颗粒状“底层水质改良剂”投入水中能迅速增氧促进硝化作用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还能补充生物生长所需的钙并使底质疏松透气促使有机质的分解。目前新型亚硝酸根离子去除剂——亚硝酸螯合剂BRT及其盐类具有降解池水中亚硝酸态氮及氨态氮、螯合池水中有机物、消除池水及池底中所含重金属离子污染等作用可用做池塘土壤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底质活化剂。在生产中建议使用量为0.10.3克/米3。
3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来修复池塘底质,减少底层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据报道,在老化污染虾池中移植沙蚕等底栖生物,并培育成优势种群,可大量摄食虾池中的残饵、粪便以及其他生物残体和有机碎屑,减缓虾池底部有机物的积累。沙蚕营穴而居,其刚毛的不断划动可行成一个个小的水流循环,故还能起到增加水体底部溶解氧的作用。
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也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为提高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的使用效果,可将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按照各自的适宜效应时间和施用浓度交替使用。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与沸石粉混合后施入的办法也较好,这样可以利用沸石粉的吸附作用和密度大的特点,吸附微生物制剂进入池塘底部,以达到改善水质和底质的目的。
在养殖池塘中培植一定数量的沉水植物(沮草、轮叶黑藻等)和挺水植物(芦苇、蒲草等),可有效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起到修复和改善池塘底质的作用。还可在养殖池塘中投放适量的滤食性鱼类和贝类,通过其滤食作用,达到改善池塘底质的目的。
4其他方法
淤泥沉积速度与施肥、投饵等饲养管理措施直接相关。在生产中应做到看水施肥,切忌过量;按照生态和食性互补原则合理混养和密养;科学投喂无公害配合饲料,促进饲料营养的吸收转化,降低饵料系数,减少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防止水草(特别是丝状藻)大量生长,及时捞出过多或死亡的水草,以防腐烂变质。
55.池塘底部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有何优点?
水体是水生动物生活的环境水中的溶解氧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之一。水产养殖业者都知道水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溶氧水产动物容易患病甚至死亡。在池塘高密度养殖中水中溶解氧的高低决定着水体容纳生物的密度和总量即使水质良好由于喂养饲料和动物排泄物带来的大量营养和有机物质分解耗氧以及养殖动物的呼吸耗氧也会使池水出现低溶氧。因此增氧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补充水塘中的溶解氧。一般池塘采用叶轮式或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但难以为池底提供充足的氧气。池塘底部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就是采用底部充气增氧的方法增氧区域范围广溶氧分布均匀增加了池塘底部溶氧加快对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氧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微孔增氧造成水流的旋转和上下流动将底部有害气体带出水面可改善池塘的水质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池水溶氧的充足保证了水生动物的生长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活率、规格和产量。微孔增氧还具有节能、低噪、安全等优点在主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微孔增氧机增氧能力是叶轮式增氧机的3倍。
56.如何清除和控制水绵、水网藻和湖靛等敌害生物?
水绵、水网藻和湖靛是鱼类苗、种的常见敌害。在池水较浅、较清的条件下极易生长水绵和水网藻在富有机质和含氮量高、pH高、水温高的水体则易于滋生湖靛。
清除水绵、水网藻等丝网状藻类的方法较多但要及早发现及时清除和杀灭才有良好效果。当池边看到少量丝状藻类时可采用局部池边高浓度硫酸铜大于0.7克/米3杀灭十分有效当看到一定数量丝状藻类时也可局部用草木灰撒于其上效果良好对养殖动物和水质也不会造成显著影响当丝状藻类布满大部分水面时药杀效果不佳可通过人工捞取或拉网捞出并结合局部药杀可收到较好效果。
控制水绵和水网藻等丝网状藻类的关键是要改变池塘过于清瘦的水质,应对池塘施用适量肥料,改变水的颜色,降低透明度,减弱光照强度,以抑制丝状藻类的生长。
至于湖靛,一般在高温季节,碱性水体和有机质过多的条件下,蓝藻(微囊藻等)易形成绝对优势,附在泥层表面,在强光下产生气体呈块状浮出水面。蓝藻优势不断繁生,不断死亡,分解后产生有害物质(羟铵、硫化氢等),影响养殖动物生长、甚至造成死亡。这种水质非常顽固,长期不变,危害很大。一般通过大量换水、机械增氧,搅动水体和补磷或加施微生态制剂等多种途径实现水质的根本性改变,才能抑制其生长。此外,试验表明罗非鱼可以消化利用湖靛,所以可通过配养适宜数量的罗非鱼,来控制湖靛生长。
57.浮游生物与水色有何关系?哪种水色养殖效果较好?
1瘦水
浮游生物少水中往往生长丝状藻类水绵、刚毛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菹草等。因此水色清淡或呈浅绿色透明度大一般在6070厘米。此种水色由于浮游生物少因此养殖效果较差。
2肥水
浮游生物数量多养殖动物容易消化的种类如硅藻、隐藻或金藻等较多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故水色呈黄褐色或油绿色。透明度小一般为30厘米左右。肥水按其水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茶褐色黄褐色此种水色是硅藻种类占优势另一种为油绿色此种水色多为绿藻和隐藻有时也有较多硅藻。此种水色由于浮游生物多而且多为养殖动物所利用因此养殖效果较好。
3老水
浮游生物数量多,但大多属于难消化的种类。其种类组成较简单,多为蓝藻,所以老水呈蓝绿色或深绿色,或者发黄,或者呈灰蓝色。混浊度较大,透明度较低(一般低于肥水透明度)。老水不利于鲢鱼、鳙鱼等鱼类的生长,必须及时更换新水,同时施肥培养容易消化的种类。
4水华
水华水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池水往往呈蓝绿色或绿色的带状或块状“水华”。据观察,这种水中甲藻或裸甲藻较多,并有较多隐藻等大型的具有鞭毛的种类。由于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当天气不正常时容易引起池水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成为“臭清水”(俗称“转水”)。这时水中氧气被大量消耗,往往造成缺氧引起养殖动物大批死亡。因此,当发现有“转水”现象时,须及时采取加、换新水等改善水质的有效措施。据观察,“水华”水中鲢鱼、鳙鱼生长良好,但须特别注意水质的突变。
58.有益微生物对池塘养殖环境修复的功能有哪些?
1去碳、去氮、解磷
芽孢杆菌、碱杆菌属、假单孢菌、黄杆菌等复合菌有去除水中碳、氮、磷系化合物的能力,并能转化硫、铁、汞、砷等有害物质。光合细菌的特点是进行不产氧光合作用,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固氮、固碳、硫化物氧化),在自然界的碳、氮、硫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明显地改善水质,增加水中的溶氧、硝氮,并使硫化物降低。芽孢杆菌是一类具有高活性消化酶系、耐高温、抗应激的异养细菌,具有降解有机物、解氮、解磷等功能,在养殖池塘的物质循环中促进氮、磷的利用,减少氮、磷在底质中的沉积。
2絮凝作用
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等具有生物絮状作用,它们可以互相粘连在一起,构成菌胶团,结合有机物形成絮状,使重金属离子等沉淀下来,从而使水体得到物理净化。
3硝化作用
养殖过程中,残饵、养殖动物排泄物、生物残体等含氮有机物在异养细菌的作用下被降解转化为氨,称之为氨化作用;氨氮在好氧的自养细菌氨氮氧化细菌及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作用下相继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该过程称为硝化作用。通过微生物将水体中产生的氨氧化成硝酸盐,为藻类生长提供养料,这对池塘养殖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大意义。
4反硝化作用
硝酸盐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被硝酸盐还原菌还原为亚硝酸盐然后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含氮气体NO、N2O、N2进入大气即为反硝化过程从而完成脱氮。如芽孢杆菌短杆菌假单胞菌都是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以分子氧为载体在供氧不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利用硝酸盐为最终电子载体产生NO2-N和N2而起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移出系统外提高pH。一般情况下反硝化细菌的用量达到0.7毫克/升时在72小时后可以将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从0.3毫克/升降到0.1毫克/升以下。
5去除淤泥
在好氧条件下有机物开始生长利用活性炭淤泥的微生物将部分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水体中的COD和BOD得到降低。日本学者在1998年报道用氟石和火成岩砂吸附一种乳杆菌用以分解虾池底部有机淤泥结果使有机淤泥发生量减少了1/31/2硫化氢减少了1/3虾的成活率提高了10%20%。
6固氮作用
主要是一些固氮藻类及细菌,如:固氮单胞菌属、肠杆菌、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鱼腥蓝细菌、苜蓿根瘤菌等,它们能把氮气变为有机氮,为水产养殖提供饵料和肥料,潜力很大。
7抑制有害生物生长
将活性微生物制剂直接或发酵后泼洒到池塘水体中,可显著改善水体环境,即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明显减少池壁的青苔和池中的污物,抑制水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降低氨氮和硫化氢,减少换水次数。
59.池塘施肥有什么作用?有哪些主要种类?施肥会带来哪些潜在危害?
1施肥作用
养殖水体施用肥料主要是培养浮游生物,供养殖动物摄食,以提高养殖产量。肥料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含有氮、磷、钾、钙、镁、铁等元素的无机物及有机化合物。这些营养物质,促进了水域中细菌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无机肥料所含的各种营养盐类溶解于水后,直接被水中浮游植物所吸收,使浮游植物迅速繁殖。有机肥料则先引起细菌的大量繁殖,细菌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溶解于水的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盐类,然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由于作为食物链第一个环节的细菌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就引起以这些生物为食的以后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生长发展,最后,鱼类利用这些饵料生物而生长。了解施肥对养殖的作用,掌握施肥技术,才能更好地配合其他措施,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养殖产量。
2主要种类
施肥所用的肥料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分为绿肥、人畜粪肥、无机化肥和微生态菌肥等。
① 绿肥。绿肥是指天然生长的各种野生(无毒)青草、水草、树叶嫩枝芽或各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经简易加工或不加工作为肥料。各种植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包括有机氮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其在水中易腐烂分解,为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发育环境,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此是很好的养殖肥料。此类肥料由于本身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又无污染,其对水产品安全危害性较少。
② 粪肥。池塘养殖使用的粪肥有人粪和各种家禽、家畜粪及蚕粪蚕沙等。人粪主要含氮、磷、钾尤其是氮素较多故也称氮肥磷和钾的肥效也很高但浓度不高。家畜、家禽的饲料与人的食物不同因此其粪性质亦不同。家禽粪含氮、磷、钾特别多和家畜相比较氮要高1倍磷要高14倍氧化钾高1020倍因此肥效特别高作为池塘施肥是一种最好的有机肥家畜的粪便有大量的纤维素分解较慢肥效较迟。家畜粪中氮、磷、钾肥分的形态基本同人粪一样肥效良好。此外厩肥肥效与家畜粪基本相同也是良好的有机肥料可用作基肥或追肥。蚕粪蚕沙是蚕粪、桑叶的残渣和蚕蜕的皮等混合物成分不一但含有机质及氮、磷、钾等都很丰富可用作池塘肥料。
③ 无机化肥。化肥多属无机肥料,肥效快,又叫速效肥料,有氮、磷、钾、钙肥。无机氮肥主要有硫酸铵、硝酸铵、碳酸铵、尿素等,其作用是为水中浮游植物提供氮元素,促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无机磷肥主要有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磷矿粉等也是常用磷肥。池塘中磷的含量一般是不足的。池塘施用磷肥,能促进水中固氮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繁殖。无机钾肥主要有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等。钾肥是池塘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池塘水大都含钾充分,因此钾肥在养殖池塘中的作用比氮肥和磷肥小些。钙肥的种类有生石灰、消石灰和碳酸钙等。钙肥的作用,除直接作为各种水生植物、动物和鱼类的营养物质外,同时也影响到池塘水和土壤中的化学物理变化,促进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善,间接影响池塘生产力。
④ 微生态菌肥。微生态菌肥,就是利用某些有益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后,与一些有机物进行发酵培养所生产出的产品。
3潜在危害
对养殖水体施肥虽然能为所养殖的水生动物提供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提高产量,但也可能对养殖水体环境以及水产品带来危害。人、畜粪肥中带有各种寄生虫和致病菌,不经处理就作为肥料施用到池塘和其他养殖水体中,水生动物就会成为这些有害生物的中间宿主或携带者,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猪舍、鸡舍和养牛场经常使用消毒剂、杀虫剂等进行消毒,致使所养禽畜粪便带有所施化学药物,不经处理直接施用亦会造成水产品药物危害;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不合格化肥,也会造成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危及人类健康。
因此,在施肥时,必须了解所施肥料的特性,掌握施肥技术,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同时配合其他措施,才能经济有效地提高无公害水产品产量。
60.渔用饲料有哪些种类?
1动物性饲料
动物性饲料一般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也比较全面,而且碳水化合物含量特别少,几乎不含纤维素。这对需要蛋白质特别高的养殖动物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性饲料有鱼粉、肉粉、肉骨粉、虾糠、血粉、蚕蛹和肠衣粉等,常作为渔用配合饲料原料,还有直接用于投喂的鲜活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鱼类、虾类、动物内脏及下脚料、螺(贝)类、蚌类、水蚯蚓、蚯蚓、黄粉虫等。
2植物性饲料
包括饼粕类、籽实类、糠麸类、青饲料和糟渣类等。豆类和油料作物提取油以后的残渣叫饼粕通常称压榨法榨油后的残渣为油饼溶剂浸出提油后的产品叫油粕。饼粕类常用的主要有豆饼、棉子饼、花生仁饼、菜子饼、玉米胚芽饼等。饼粕类蛋白质含量一般较高氨基酸组成也较好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并含有部分残油是最好的植物性饲料。籽实类是禾谷类、豆类、野生籽实类等作物成熟的种子常用的主要有玉米、小麦、大麦、大豆、高粱等是较好的能量饲料。糠麸类是粮食加工业中的主要副产品常见种类有小麦麸、米糠、玉米麸等多数种类富含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E但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较少并富含矿物质。青饲料包括水生青饲料和陆生青饲料常用的有芜萍、小浮萍、紫背浮萍、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和小茨藻等水生青饲料和苜蓿草、苏丹草、黑麦草等陆生青饲料。
3单细胞蛋白饲料
单细胞蛋白饲料主要是指细菌、酵母及藻类等单细胞生物体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菌体中蛋白质含量可达40%60%,且氨基酸种类较齐全,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常见种类有饲料酵母、石油酵母等。
4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是指根据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将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单细胞蛋白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多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精加工而成的具一定形状的饲料产品。饲料添加剂,即渔用饲料添加剂,渔用饲料添加剂包括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有维生素预混料、矿物质预混料、氨基酸添加剂、油脂类添加剂等;非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有促生长剂、诱食剂、抗氧化剂、防霉剂、黏合剂等。
61.渔用配合饲料有何优点?形态种类有哪些?
1配合饲料的优点
① 配合饲料是根据养殖动物营养需要配制而成的,所含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能够满足养殖动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并能加速养殖动物生长。
② 配合饲料经过机械加工成不同形态后,不仅适口性好,而且在水中稳定性高,能够减少饲料营养成分在水中的溶失。这样既防止水质污染,又减少饲料浪费,可提高饲料利用率。
③ 配合饲料中各种原料经过加工处理配合后,不仅能除去一些毒素和不利因子,杀灭一些病菌及寄生虫卵,减少饲料中不良因子的影响和疾病的侵害,并能提高饲料营养消化吸收率。
④ 配合饲料还能根据需要在加工时添加各种防病药物或其他活性物质,促进鱼类生长,提高养鱼成活率。
⑤ 有利于运输、贮存和准确投喂。
⑥ 有利于养殖向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和工厂化方向发展。
2配合饲料的形态种类
为了便于养殖动物的摄食和饲料在水中有较好的稳定性,配合饲料往往被加工成不同的形态种类,主要种类有:
① 硬颗粒饲料。它是采用环模或平模制粒机生产的。制粒时通过蒸汽强大压力,经模孔制成圆柱形饲料。颗粒压出经冷却后便可包装出厂。不仅生产量大,而且可不经干燥过程,适用于大规模生产。颗粒一般为沉性,特别适于饲养鲤鱼、青鱼和虾类,其他一般性养殖动物也喜食。
② 软颗粒饲料。为绞肉机式制粒机生产。加工时加水量较大一般为饲料量的30%左右),压制出的颗粒较硬颗粒松软,而且水分含量高,需经晒场晒干或烘干才能运输贮藏和投喂。其密度也比硬颗粒饲料小,一般适合养殖场或养殖专业户自己生产使用,适用于一般性鱼类饲养投喂,如草鱼、团头鲂和罗非鱼等。
③ 膨化颗粒饲料。其加工机械形同软颗粒饲料机但它在绞龙部分加热使饲料在压制颗粒的过程中温度升高至135175℃蒸汽压力很大颗粒出来时由于迅速减压而膨化。膨化饲料在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也不易溶失投喂时还便于观察养殖动物摄食情况和准确控制投喂量。该饲料必须要有20%以上的淀粉饲料,而且电耗大,生产量也不高。膨化颗粒饲料一般性养殖动物都喜欢摄食。乌鳢、牛蛙养殖都是以膨化颗粒饲料投喂。
④ 碎粒饲料。一般的颗粒饲料加工机只能生产直径1.5厘米以上的颗粒饲料,而且颗粒越小,产量越低,生产压模越困难。为适应饲喂鱼种的需要,一般多采用先以较大孔径的压模生产硬粒饲料,然后破碎,分筛成不同大小碎粒状饲料供给不同规格养殖动物投喂。
⑤ 粉状饲料。其加工是将原料粉碎,然后根据配比要求进行配比,并均匀混合,以干粉状包装。因为有些养殖水产物(如鳗鱼和鳖等)喜食湿饲料,所以养殖者投喂时用粉状饲料和少量油做成球状或者加工成软颗粒状投喂。
⑥ 微粒饲料。主要是为鱼、虾、贝类等幼体而制的饲料是人工模拟浮游生物饲料。其颗粒大小为小的小于50微米大的200300微米。微粒饲料按制造方法和性状的不同分为3类即微囊饲料、微黏饲料和微膜饲料。
62.饲料添加剂有何作用?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作用
① 补充配合饲料营养组分的不足,使配合饲料的营养全面且平衡。
② 改善配合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③ 促进养殖动物正常发育和加速生长,缩短养成周期。
④ 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⑤ 提高养殖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⑥ 减少配合饲料在贮存、加工、运输和投喂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损失。
⑦ 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饲料添加剂的选用要符合安全性、经济性和使用方便的要求。同时也要注意添加剂的效价、有效期,以及注意限用、禁用、用量、用法和配伍禁忌等事项的规定。为了确保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滥用饲料添加剂,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的后果,世界各国对饲料添加剂的管理都由专门机构来执行,并且都有各自的法律性文件(饲料法),对饲料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进行监督管理。不管在添加什么样的饲料添加剂,都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① 长期使用或者在使用期间,不应对水产养殖动物产生任何危害和不良影响,不应导致动物亲本生殖、生理的改变,影响后代生长和繁殖。
② 必须具有确实的经济和生产效果。
③ 在饲料和动物体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④ 在养殖动物产品中的残留量,不能超过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⑤ 添加剂所含的有毒物质(或者金属)含量不得超过允许的安全限量。
⑥ 在使用添加剂时,应正确了解不同添加剂种类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避免之间产生拮抗作用,降低使用效果;添加剂使用量一般较少,应先加入少量粉状饲料稀释后,再添加到其他混合料中充分混合,以增加混合均匀度,提高使用效果。
63.何为水产养殖“四定”投喂技术?投喂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1“四定”投喂
所谓“四定”投喂即养殖投喂时要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和定位”。
① 定质。定质是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养殖品种,选择投喂适宜营养含量的配合饲料。饲料适宜营养含量是随着养殖品种的个体大小、年龄和平均水温而变动的。水产养殖动物是变温动物,正常情况下水温的高低决定着养殖动物摄食量的大小,或者停食和开食。因此在适宜生长水温中投喂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可相应高些。相反,在水温较低时,投喂的饲料营养水平可低些,这样可节省养鱼成本。
② 定量。定量是指每次投喂量要适量。养殖动物每次的投饲量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饲料效率和降低成本。投喂量不足时,养殖动物常处于半饥饿状态而不生长,若摄入的营养不能维持机体活动需要还会减重,同样会造成饲料的浪费而增加成本。投喂量不足还会引起养殖动物激烈抢食,结果会导致在收获时养殖动物的个体大小差异大;投喂过量,不但饲料利用低,而且败坏水质,严重时会引起养殖动物生病或引发“泛塘”事故。而且,养殖动物摄食过饱,饲料消化不彻底也是造成饲料浪费的原因之一。
③ 定时和定位。定时和定位是指投喂饲料的时间和地点要固定。因为养殖动物一经投喂驯养后,会形成一种习惯,会按时到投喂点觅食。所以在适宜生长时间里,要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投喂,以便于养殖动物集中摄食。如果投喂不按时,位置不固定,会影响集中摄食,这样也会造成投喂饲料营养的散失和饲料的浪费。投喂饲料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特性而灵活掌握。
2投喂时还应注意的问题
投喂时,按“四定”法投喂,注意水温变化、水中溶氧量高低、投饲量和次数适宜外,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① 要注意选择养殖动物喜欢摄食的饲料投喂。对于一般鱼类来说,不论硬颗粒或软颗粒饲料都能摄食。但对某些种类如鳗鲡、鳖以及其他的一些肉食性鱼类,它们不喜欢摄食硬颗粒饲料,而只喜欢摄食湿饲料(面团状)。所以,饲料的配制和投喂都应根据养殖动物的食性特点而定,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② 选用的配合饲料的颗粒大小要适宜。对于吞食性养殖种类(鱼类等),如果投喂的颗粒饲料的大小、长短与其口径不相符合,会影响饲料摄食率。投喂的饲料若颗粒太小,则不容易摄取而下沉池底,这样既造成饲料的浪费,也易败坏水质,增加水中有机耗氧量;相反,投喂的饲料颗粒过大或者过长,超过其口径大小,也不利于吞食而溶失水中,这样投喂的饲料利用效果差。抱食性养殖种类(虾、蟹类等)投喂的配合饲料的颗粒大小也要适宜,过大或过小均会造成饲料浪费、污染养殖环境。
③ 投喂时要耐心细致。鱼类投喂是在水中进行的,投喂的方法掌握不好,很容易造成饲料的浪费,特别是在流水和网箱饲养中。所以在投喂时,应根据抢食鱼群的大小和活动情况,掌握适宜的投饵速度和投喂数量,做到投到水中的饲料能很快被鱼摄食,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在池塘养殖中,每次投喂开始时,抢食鱼群小,投饲速度要慢些,随抢食鱼群的逐渐增大,投饲的速度要加快,待绝大多数鱼类饱食后游离投饵场时,停止投喂。
④ 为提高饲料利用率,配合饲料可与天然饲料配合使用。可把天然饲料混合到配合饲料中投喂,他可采用人工交替投喂的方法。如对草鱼可采取白天投喂配合饲料,晚上投喂青草的方法。对河蟹可将配合饲料和天然饲料(如鱼肉、河蚌肉等)交替投喂。
⑤ 不投喂发霉、氧化变质的饲料。因为饲料发霉变质后,其营养成分会受到破坏,同时也会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素),用于投喂会导致养殖动物生病,甚至造成死亡。
64.怎样投喂配合饲料才能减少养殖水体营养物质的积累?
饲料是水产动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也是其营养来源。饲料质量的好坏和饲料投喂技术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饲料质量低下不仅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而且会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目前渔用饲料应首选人工配合饲料而且要正确选用质量和规格与养殖对象相适应的优质饲料。饲料在水中要稳定要求虾蟹料达到46小时鱼料达到2小时颗粒的类型及大小要适合养殖对象取食。在常规的海、淡水鱼类养殖中一般10克以下的鱼种应选择饵料粒径为0.51.5毫米的破碎料进行投喂1015克的鱼种应选择粒径为1.53.0毫米、长度为45毫米的柱状颗粒饲料进行投喂50克以上的养成鱼阶段应选择粒径46毫米、粒长68毫米的柱状颗粒饲料投喂。虾蟹配合饲料还有相应的特殊规格要求。
65.什么是精养池塘渔菜共生系统?
所谓渔菜共生技术就是将池塘养殖水产动物与水生蔬菜无土栽培相结合采用水中养殖鱼、水面种植蔬菜立体生产以养殖水产动物排泄物替代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育肥蔬菜又以水培蔬菜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净化池塘养殖水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生态系统图4-4达到无废生产的理想境界。该项技术在国外发展速度较快在我国发展历史不长。更为重要的是生产的蔬菜与水产品皆为有机食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图4-4 精养池塘渔菜共生系统
只有合理地配置才能让水质得以净化同时蔬菜又能良好生长。如果蔬菜种植面积过大会影响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水中溶氧含量不足制约养殖生产同时也会因肥水不充足使蔬菜生长缓慢甚至黄化或变成小老苗如果蔬菜栽培面积过小又会出现污水未能充分彻底净化处理而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或者导致病菌的滋生甚至缺氧泛塘。根据试验蔬菜生长面积以不超过池塘面积的30%为宜。
渔菜共生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环境条件监控手段建立起来的可持续设施渔业新技术,种菜不需再施肥,养殖不需常换水,是一种资源节省型的可循环有机耕作模式。随着该项技术不断成熟,它必将是未来城市郊区养殖渔业及蔬菜产业有机结合的良好的农业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未来农业发展趋势中的一个潮流性生产模式。
第五章 湖泊和水库增养殖
66.湖泊富营养化对渔业有哪些危害?怎样防治湖泊富营养化?
1富营养化原因
我国的许多中、小型湖泊已发生富营养化。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有:城市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湖泊,增加了湖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湖泊中,导致湖水中有机物质及有毒物质增加;农田中大量使用化肥,随雨水经河流入湖,增加了湖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水产养殖中投喂饲料、施肥等造成湖水营养物质增加。
2危害
湖泊富营养化以后,由于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增加,水中的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等有害藻类)异常增殖,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使水质恶化。水质污染后养殖的水产品常有异味,影响商品价值。某些有毒物质还可在水产品体内蓄积,人食用这些产品后会影响身体健康。
3防治
① 严格控制污染源控制流入湖水中的氮、磷及有毒物质的含量排入湖泊水中的氮浓度应小于0.3毫克/升磷浓度应小于0.02毫克/升。
② 切实加强工业废水的管理与监督,废水只有经过有效处理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时,才能排入湖泊等天然水体。
③ 减少农业中化肥、农药的使用。
④ 严格控制湖泊中“三网”养殖面积不宜超过湖水总面积的0.3%),减少投饵性养殖品种的养殖面积,增加滤食性品种的养殖面积。
⑤ 利用生物调控技术,修复和恢复湖泊天然生态系统功能,如增加滤食性鱼类控制“水华”,在湖泊中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67.湖泊及水库环境生态修复措施有哪些?
1截断外污染源污染
① 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污水管道化,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② 湖滨带修复。位于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具有过滤、缓冲功能,它不仅可吸附和转移来自外源的污染物、营养物,改善水质,而且可截留固定颗粒物,减少水体中的颗粒物和沉积物,同时可以提供生物繁育生长的栖息地。在湖泊、水库周围建立和修复水陆交错带,是整个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系统是利用湿地净化污水能力的人为建设的生态工程措施,是指人为地将砂、石、土壤等材料按一定的比例组成基质,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工程化湿地系统。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非常复杂,其中包括基质、植物、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成本、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方法,已被广泛采用。
④ 生物塘系统。生物塘又称稳定塘或氧化塘,是室外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设施。其基本原理是污水在塘内停留一定时间,经过塘内微生物与藻类的共同作用,将污水中复杂的有机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质,从而使污水水质得到改善。它具有运行管理费用低、操作管理简易、高效的除污染效能等优点。
2控制内源污染
① 疏浚与封闭底泥。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水土界面物质的积极交换带。各种来源的营养物质经一系列湖泊物理、化学及生化作用,沉积于湖底,形成疏松、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盐的灰黑色淤泥。在湖泊各种水动力学、生态动力学作用下在湖泊环境发生变化时,沉积物中营养盐溶出或再悬浮,形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内负荷。由于底泥对环境的作用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因此,一要阻止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如底质封闭等;二要清除污染沉积物,如对底泥进行疏浚。
② 固定营养盐。含铁、钙、铝等阳离子的盐,可与水中的无机磷或含磷颗粒物结合而沉湖底,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因此通过投加药剂可控制水中营养盐迁移。药剂投加法既要考虑实际成本,又要考虑因此造成的长期生态影响,因此一般只用于应急措施。
③ 改善与控制生态环境。
a.恢复水生植被。大型水生植物是湖泊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b.创建生物浮床图5-1。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规律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水面利用特殊材料的浮床种植粮食、蔬菜、花卉或绿色植物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削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又可收获农产品美化绿化水域景观。
图5-1 生物浮床
c.利用生态技术控制藻类。生物调控是用调整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控制水质。主要原理是调整鱼群结构,保护和发展大型滤食性浮游动物,从而控制藻类过量生长。这种技术比较适用于小而浅的、相对封闭的湖泊系统,效益可持续多年。
d.有益微生物控制藻类生长。在内部填充大量有益微生物,捕食和分解流经污水中的丝状蓝绿藻,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e.超声波除藻。利用超声波辐射破坏藻类的液泡,从而使它们沉入湖底而被细菌分解。
68.草型湖泊生态环境恢复措施有哪些?
1有计划地及时收获沉水植物从湖泊中转移氮、磷等营养盐对湖泊富营养化进行适度控制。减少沉水植物腐败引起的二次污染使湖泊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2对挺水植物芦苇、蒲草进行园田化管理在全湖范围内进行生态规划建立湖泊自然景观。
3在湖泊生物资源利用、疏浚排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构建合理的生态结构。
4对湖泊生态指标及恢复进程进行多点、高频率的跟踪监测建立湖泊生态系统数据库。利用地面监测及3S系统对湖泊进行生态学的综合评价确定湖泊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对湖泊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诊断分析得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及其转化关系确定退化的主导因子、退化类型及退化强度确定恢复的目标。
5通过多项生态建设工程试验建立湖泊湿地多介质综合生态模型和模糊神经网络评价系统从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方面进行全面的生态规划,在此基础上制订湖泊湿地生态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可以全面激活湖泊湿地生态经济的各项生态参数。
69.如何开展水库生态渔业养殖?
我国是缺少淡水的国家,因此目前众多的水库已成为城市供水的水源地,水体不能有任何污染。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水产养殖,就要求养殖的品种,既不能污染水质,又要对净化水质有帮助作用。养殖的品种不能进行人工投饵,只能利用水库中的天然饵料资源。根据水库中天然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情况,一般应选择摄食浮游动物的鳙鱼与摄食浮游植物的鲢鱼搭配放养(大水面放养或网箱养殖),如浮游生物、小杂鱼、底栖生物较丰富,还可以鳙鱼和大银鱼搭配放养。鳙鱼可净化水质,提高透明度,大银鱼可吃掉水中的小型野杂鱼,减少氧气及营养的消耗。在养殖中,应随时监测水质各项指标及鱼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放养量,以真正达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70.什么是水库净水渔业?如何实现?
净水渔业是以兼顾水环境保护的渔业生产,追求渔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保持足够净化水质的鱼类数量,控制水质质量。变传统渔业为净水渔业,两者可相互依赖,谐调发展。
水库投放的鱼种主要为鲢鱼、鳙鱼、鳊鱼、鲂鱼、鲤鱼、鲫鱼等,这些鱼被统称为净水鱼。
鲢鱼是滤食性鱼类以浮游植物为食在水库中放养鲢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等天然饵料资源同时体重每增加500克摄食过程中可吸收氮气14.5克磷0.6克碳水化合物57.8克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确保水质安全作用。鳙鱼又称花鲢、胖头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部分浮游植物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其体重每增长500克在摄食过程中可吸收氮14.9克磷0.85克碳水化合物60.75克。鲢鱼、鳙鱼被称为水体的“过滤器”。
鳊鱼、鲂鱼是中层鱼,水体中的碎屑和藻类都是这两种鱼的主要食物。鲤鱼、鲫鱼是自然生产的土著鱼类,它们生活在水的底层,摄食水体底层的残饵和腐殖质,可清除大部分残余的有机物,大大减少水体底层有机物,腐化分解释放的污染物。也是水底名副其实的“清洁工”。
另外,水体中乌鳢、鲶鱼等凶猛性鱼类也算得上水体中的除杂先锋,能大量摄食水体中的野杂鱼、病鱼、死鱼、动物腐尸等,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的野杂鱼虾的大量生长繁殖,防止病、死鱼等污染水质,减少耗氧因素,降低小型鱼虾对浮游动物的摄入大量,促进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间接吸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71.水库网箱不投饵生态养殖技术有哪些?
1水域选择
养殖网箱应选择在向阳背风,无污染源的水域。
2网箱结构
采用聚乙烯结节网网箱长35米、宽35米高2.53米网目3.54.5厘米,为带箱盖的六面体封闭式网箱。网箱的安装固定多采用锚绳固定或缆绳固定。
3网箱的排列与分布
网箱在水面上的排列应呈“品”字形或“梅花”形错开排列。网箱的分布密度以网箱面积与局部水域面积之比为1100为宜。
4鱼苗放养
以放养典型滤食性鱼类鲢、鳙鱼为主搭配少量鳊鱼、罗非鱼。鲢、鳙鱼搭配比例为62。以放养体重50克以上的鱼种为好。放养密度2025尾/米2。鱼种的消毒采用食盐水浸浴法此法既有效又安全。
5日常管理
① 清除垃圾。由于风力的影响,库内的垃圾等漂浮物经常会粘缠在箱壁网衣上或积聚在箱盖上,从而影响箱内外的水体交换和箱鱼的正常活动。
② 调整网形。每逢大风大雨或水库水位大涨大落时,及时地调整缆绳、锚绳的松紧度,使网箱充分展开,始终保持最大的网容体积。
③ 网箱清洗。网衣会因附生过多的藻类而堵塞网眼影响箱内外水体交换养殖期间应定期进行清洗一般每隔1520天清洗1次。
72.什么是湖泊和水库中的“三网”养殖?
所谓“三网”养殖即网箱养殖图5-2、网围养殖图5-3和网栏养殖。网箱养殖是在用网片制造的箱笼内进行养殖的生产方式。网箱一般设置于较大水体中水流可由网孔通过使箱体内形成一个活水环境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因此可进行高密度养殖。我国的淡水网箱养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养殖技术较为成熟。
图5-2 网箱养殖
图5-3 网围养殖
在大水面(湖泊、水库等)的浅水区,用网片围绕一片水域,面积在几公顷至数十公顷不等,四面环水的称“网围”,而一面靠岸,用网拦住一部分水体进行养殖的称为“网栏”。前一种适用于畅水区域,后一种适用于湖汊、库湾等区域。网围养殖和网栏养殖都是采用池塘养殖的精养或半精养方法,以获得较高产量的养殖方式。
为了兼顾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保护水域环境在某一水域“三网”养殖的总面积要求不宜超过该水域面积的0.3%。
73.网箱的设置有哪几种形式?
1敞口浮动式
网箱箱体悬挂在浮力装置或框架上,使之在水面浮动,可根据需要移动网箱,避开不利环境条件,移入更合适的水域。一般适宜在较深的水库、湖泊中使用。
2固定式
箱体被毛竹等支撑物固定在水面,适宜安装在水较浅、水位变化不大的湖泊、河道中。
3沉下式
箱体要加箱盖网,全部沉入水面下,可避开水面风浪的影响,一般在风浪较大的敞水大水面使用。
4升降式
与沉下式网箱相似,可在水面之下移动。平时露出水面,风浪大时或越冬时可沉下水面。
74.对网箱养殖有何要求?日常管理有哪些?
1对网箱养殖的要求
网箱安装在水域后应静置一段时间一般为1520天待网衣上生成一层生物膜后再放鱼种以免网衣创伤鱼体。在鱼种入箱前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框架是否牢固网衣有无破损等。放养入箱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无伤无病并经3%5%的食盐水消毒。放养后的滤食性鱼类摄食水体中的天然浮游生物一般不需投食。吃食性鱼类一般投喂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一般为鱼总体重的3%5%每天投喂34次并要根据鱼体的摄食、天气、水温等情况灵活掌握。
2网箱养殖的日常管理
① 清箱。网箱养殖一段时间后水中的藻类等生物可能堵塞网目应及时进行清理一般为1520天清箱1次以保持箱内外水流的畅通。
② 巡箱。每天坚持早晚巡箱,检查网箱是否有漏洞,捞除杂物和死鱼,观察鱼体的摄食及发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高温时要加遮阳网等降温。
③ 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投喂新鲜质优的饲料,防治病害应以挂篓、吊袋为主,对症下药,或进行药浴。
④ 适时捕捞。网箱养殖的起捕较为方便。可根据市场需求,用投饵量的多少来控制鱼体的生长速度,捕大留小,做到长年均衡上市与节日集中上市相结合。此外,经过较长时间饲养后,网箱周围水域和所在位置的水底环境不同程度恶化,需要定期改换网箱位置,以防泛箱和引发疾病。
75.对网围养殖有何要求?
1网围水域选择
应选择水位落差不大的湖泊或水库用网片围拦出一定面积的水域养殖。网围的水域要求无污染有微流水环境较清静过往船只少水底平坦淤泥层厚2040厘米水深24米。网围水域的面积一般以23公顷为宜太大不宜管理。
2围网设置安装
拦网用聚乙烯网片。一般网目为3.54.5厘米每隔35米设一根毛竹或木桩支撑网片。各桩都要夯入地下40厘米以上网片底部用石笼相连并将石笼埋入淤泥中以防鱼类从底部逃逸。
3鱼种放养
鱼种规格一般为60100克/尾,鱼种愈大成活率愈高。放养量根据主养鱼类的不同而不同。主养鱼类有草鱼、团头鲂等,可搭配少量的鲢鱼、鳙鱼、青鱼等。
4饲料投喂
可投喂无公害配合饲料。首先应进行鱼类投饲驯化建立鱼类集中上浮摄食的习惯。每日投23次投饲量以绝大多数鱼类饱食后游离食场时停止投喂。也可投喂水草或陆草还可白天投喂无公害配合饲料晚上投喂水草或陆草以促进草鱼生长。
76.如何利用水库库汊进行网栏养鱼?
1库汊选择
选择三面为山坡、较为平整的库汊拦截的水面小、容量大可节省网片。围栏区内水草丰盛水质好、无污染。水深在5米以内网栏面积一般在67公顷以内。
2拦网设置
栏网由内、外两层网片组成均用聚乙烯网片。内层网目3厘米外层网目6厘米。网片要高出水面1米以上网架为毛竹或杉木以石笼作沉子底纲要埋入底泥中。
3鱼种投放
鱼种规格为尾重50克以上每亩放养量为5001000尾一般以冬季放养为好。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
4饵料投喂
草食性鱼类可驯食吃配合饲料每天投喂1次。肉食性鱼类最好投喂新鲜的饵料鱼每710天投喂1次每次投喂新饵料鱼时围栏水域内还应剩有少量的饵料鱼如饵料不充足会导致肉食性鱼类互相蚕食造成损失。
5日常管理
早、晚巡视栏网,清除杂物,发现网底破损及时修补,防止逃鱼、鸟类食鱼及偷鱼等现象。
77.水库增养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根据水质及天然饵料条件放养适宜的鱼类品种
如水质条件好浮游生物量较大则可多放养鲢鱼、鳙鱼鱼种规格要适当大些1316厘米每亩水面平均放30尾以上每亩产量可达68千克。
2加强天然鱼类资源的繁殖与保护
修建多年的大、中型水库中,有一些能形成天然种群鱼类,如鲤鱼、鲫鱼、鲌鱼等,为了促使鲤鱼、鲫鱼的繁殖,可在鲤鱼、鲫鱼产卵场投放水草及人工鱼巢。为了保护鲌鱼类等肉食性鱼类,又不至于使其大量吞食其他鱼类,可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使凶猛鱼类保持一定数量,既可抑制小杂鱼的迅速繁殖,又提高经济效益。
3鱼种与成鱼配套养殖
在库湾利用网箱或网栏等方式培育鱼种,将鱼种放养到大库养至成鱼,形成“一条龙”的养殖方式,经济效益较高。
4移植驯化外来鱼类
移植驯化其他水域的鱼类到水库中,达到调整鱼类结构,增加经济效益之目的。
78.大、中型湖泊的渔业增养殖主要有哪些措施?
1人工放流与移植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及鲤鱼、鲫鱼、鳗鱼、河蟹等都是湖泊放流的优良品种,与江河相通的湖泊,也可开闸灌江纳苗,将江河中的苗种引入湖内。银鱼、池沼公鱼等可移植到湖泊内自然繁衍。在放流与移植前,首先要对湖泊的自然饵料资源及湖内天然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
2设立“禁渔期”和“禁渔区”
针对湖泊中主要鱼类的繁殖期要设立48个月的禁渔期针对鱼类的越冬期和幼鱼肥育期要设立占全湖面积3%10%的禁渔区。还应对捕捞网具作出限制,以利湖泊鱼类资源的增殖。
3开展适量“三网”养殖
利用湖泊浅水区的湖汊等进行网箱、网围、网栏等“三网”养殖采用池塘精养的措施可大大提高鱼产量并可为大湖放养就地提供鱼种。但“三网”养鱼的面积要严格控制其面积不宜超过湖泊总水面的0.3%,以免影响湖泊水质。
4实施湖泊的综合开发
将湖泊鱼类养殖和养鸭、莲藕、珍珠、果树、芦苇等生产相结合,形成渔、牧、林的综合立体开发,提高湖泊水体及岸滩的利用率,提高湖泊整体的经济效益。
79.对水库移植银鱼、池沼公鱼有哪些要求?
1银鱼移植
① 水库条件。水库中的浮游动物饵料不能充分被现有的鱼类利用造成饵料资源的浪费现有鱼类的经济价值低可用经济价值高的银鱼替代以提高经济效益。水库的溶氧、pH、营养盐、饵料生物、水温、繁殖条件等均适合银鱼的生长、繁衍。没有敌害生物食物竞争者少。
② 移植方法。择成熟度较好的银鱼亲鱼以雌雄尾数13配组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采用尼龙袋充氧密封运输。选择水深12米避风的浅水库湾硬质泥土底质的几个点同时投放。投放时将尼龙袋放入水中待与库水水温一致时缓缓打开袋口将受精卵均匀倒入库水中。
③ 检查管理。将银鱼受精卵放入水库后每年春、秋两季均要用银鱼网拖捕检查一般在放养第三年后数量逐渐增多。因银鱼是一年生鱼类繁殖过后便死亡因此一定要及时捕捞以免造成银鱼资源的浪费一般在秋季10月份捕捞量较大经济效益良好。
2池沼公鱼移植
① 收集亲鱼及采卵。在池沼公鱼的产卵季节在水库中用刺网捕获上溯产卵的亲鱼。选择成熟度好的亲鱼。同时挤出精卵混合并加入0.7%生理盐水,搅拌使精卵结合,完成受精过程。
② 孵卵及运输。池沼公鱼卵为黏性卵用棕片做鱼巢使卵黏附其上放入网箱中孵化。当受精卵发育到“发眼卵”阶段时可进行运输。运输时将附卵棕片同水一起装入双层塑料袋内充氧运输。到达放养水库后即将附卵棕片放入水库库湾中的网箱内继续孵化约20天后可孵出鱼苗鱼苗可游出网箱进入水库。
③ 日常管理。池沼公鱼摄食水库中的浮游动物、轮虫等,不需投喂饵料,如天然饵料充足,可在水库中良好生长并自然繁殖。要定期检查鱼的生长情况,调整捕捞数量,以期取得更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80.小型水库养殖有哪几种类型?
1以养殖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为主
如水质较肥可不施肥不投饵如水质清瘦可少量施肥不投饵。这种类型管理较简单但效益也较低。水库面积大都在66.7公顷以下。
2吃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并重
即在水库中饲养草鱼、鲤鱼等吃食性鱼类和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并重。既施肥又投青饲料和精饲料。在水库周围天然饲草丰富的水库可采取此法。
3网箱精养吃食性鱼类网箱外放养滤食性鱼类
在水库中设置网箱精养草鱼、鲤鱼等吃食性鱼类,投青饲料和精料;网箱外的大水面放养鲢鱼、鳙鱼,不投饵、不施肥。精养与粗放相结合,经济效益较高。
4网箱主养鱼种网箱外养成鱼
在水库中设置网箱养殖鱼种,网箱外的大水面养殖商品鱼,均需投饵。如在岸边养殖畜禽,开展鱼—畜—禽等生态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高。
81.怎样利用中、小型水库养殖河蟹?
1水库条件
平原型中、小型水库水深一般不超过5米底质平坦水草及底栖动物丰盛水草覆盖率在50%以上。
2蟹种放养
放养较大规格的扣蟹100200只/千克每亩放养量为100400只在3月底之前放完。放养地点一般在水库中游离岸有一定距离水草生长茂盛水深3米左右水底为淤泥远离大坝和上下游进、出水口。
3日常管理
因水库中有丰富的水草及底栖生物,一般不需投放饵料。管理的重点是防逃、防盗。防逃的方法是在水库的进、出水口设置拦网及地笼,每天检查,发现河蟹外逃当即采取补救措施,还要昼夜值班,防止被盗。
4捕捞育肥
在8月中旬至10月份进行分批捕捞可集中到网箱中暂养投喂精饲料进行一段时间育肥以提高上市规格和产量。
第六章 稻田养殖
82.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有何意义?
1节省劳动力和生产支出
稻田养殖的蟹、虾、鱼等可以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害虫,所以可减少施投农药的劳力及农药费用的支出。
2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我国农业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致使土壤团粒结构破坏而引起土壤板结,同时引发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下降,造成土壤贫瘠化。实施稻田种养新技术,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促进了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增强了土壤的肥力,而且减少了农业的面源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3有利于农村的环境卫生
稻田是蚊子的孳生地。河蟹、小龙虾、鱼类不仅吞食水稻的病害虫,而且清除了蚊子幼虫。此外,河蟹、小龙虾还能大量消灭稻田中的螺类,特别是钉螺,从而大大减少血吸虫病的中间媒介。
4产品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甲壳类对农药十分敏感,为确保稻田内河蟹和小龙虾的生存,通常均不用农药。特别是稻田种养技术成熟地区,也不用化肥。这就大大降低了稻田产品农药的残留,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对提高水稻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质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5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通过种养结合,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水稻的湿地环境又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这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生产模式,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83.我国稻田种养技术与稻田养鱼技术有何区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稻田养殖发展很快到2010年我国稻田养殖面积达132.61万公顷年生产水产品达124.27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5.30%已经接近全国湖泊养殖的总产量153.66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6.55%)。
稻田种养技术与20世纪的稻田养鱼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1养殖对象以经济甲壳类为主体如河蟹、小龙虾等鱼类泥鳅、黄鳝等为辅。
2采用种、养结合构成稻蟹虾、鱼共生系统通过保持和改善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和重复利用使之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生产模式产品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3稻田从单一种植结构转为种养结合的复合结构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4组织化程度高连片作业规模经营实施合作化、企业化产销一体化。
84.稻田种养模式主要有哪些?
1“稻蟹共生”模式
“稻蟹共生”模式以辽宁“盘山模式”为典型代表。2007年该模式经农业部科教司、农业部渔业局现场验收给予高度评价2008年开始在全省推广2011年在全国推广养殖面积达130万亩。
2“稻虾连作”模式
该养殖模式主要在长江中游水稻与小龙虾连作以湖北省潜江为典型代表。主要利用池塘低洼的单季稻田7月份插秧、11月初收割收割后稻草还田然后灌水放养种虾繁育虾苗。第二年开春后施有机肥、补充部分菜饼饲料4月中旬至水稻插秧前开始捕捞。2009年湖北稻田饲养小龙虾面积达312万亩产量达25万吨。单是潜江市的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就达20万亩。
3“蟹虾、鳖池种稻”模式
该养殖模式主要在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地区。对原来的池塘采用增加池边青坎面积和池中台地面积以保持水深1020厘米水位种植水稻。池中饲养适宜浅水、水陆两栖的特种水产品河蟹、小龙虾、中华鳖按养殖对象可分为“虾池种稻”模式、“蟹池种稻”模式和“鳖池种稻”模式。
4“鳖稻轮作”模式
该养殖模式主要以浙江德清县清溪鳖业有限公司为代表,采用稻鳖轮作,一年养成鳖,第二年种水稻,两年一个轮作周期。
85.稻田种养有哪些基本设施?
1加高、加固田埂
稻田种养需要维持基本水位同时还要防止漏水、漫水逃跑。为此需要对稻田埂适当加高加固。埂高3060厘米顶宽3050厘米并夯实防止塌垮和鳝洞漏水逃逸。
2开挖渔沟、渔溜
渔沟、渔溜是养殖动物活动集中和捕捞的场所。渔沟、渔溜的形状、大小、数量根据稻田的大小、形状而定。渔沟呈“十”字形、“田”字形“曰”字形或“目”字形。小面积稻田一般呈“十”字形或“田”字形较大稻田呈“曰”字形或“目”字形。沟宽、深各为50厘米。一般每隔20米开一条横沟每隔25米开一条竖沟四周围沟距田埂12行稻苗宽。此外渔沟的宽度和深度根据养殖的要求和可能还可适当加宽加深以利提高产量。渔溜与渔沟相通面积25米2不等约占稻田的5%10%。渔溜深0.81米以设在稻田排水口处为好。根据稻田大小可挖渔溜1个至数个如果田边附近有小塘或三角空地可以疏通或挖小塘与渔沟接通则更为简便。
3进、出水口与平水溢口
稻田进、出水口开在相对的田埂上或呈对角线的田埂上。进、出水口可用木质框架嵌成框架长70厘米宽40厘米也可用砖砌成使其牢固不易损坏以防逃逸。在进、出水口上装有拦渔栅。平水溢口建在出水口上。平水溢口主要起维持稻田一定水位的作用当下大雨或进水较多时多余的水从平水溢口中流出。为防止田埂漫水逃逸平水溢口用砖砌成宽约30厘米。
4拦渔栅
进、出水口和平水溢口上都设有拦渔栅,主要功能是防止逃逸。拦渔栅可用乙纶胶丝布、铁丝网或竹篾做成,其眼目大小,依苗种大小而定。为绝对防逃,拦渔栅必须牢固,安装稳妥;为了水流畅通,拦渔栅宜面积偏大,而不能过小。
5遮阳棚
稻田水浅,渔沟、渔溜面积有限,高温季节太阳光强烈、温度高,对养殖动物生长不利,故应在渔溜处朝西端用木杆或竹竿加树枝搭建简易遮阳棚,旁边种上丝瓜或其他有藤蔓的瓜类、豆类,藤蔓架可遮阳,长出瓜、豆又可供食用。
86.稻田施肥、施药应注意哪些事项?
1稻田施肥
稻田施肥不仅可促进稻增产,也有利于养殖和增产,但必须建立在兼顾稻、渔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施用。稻田施肥应注意如下事项。
① 施肥应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重施基肥,轻施追肥的原则。
② 基肥应在放苗种之前57天施用基肥量占全年施肥量的70%左右一般以厩肥、绿肥、粪肥为主也可掺一定量化肥在耕田后或耕田时施下。基肥量根据稻田土质肥、瘦程度而定通常每亩施有机肥400500千克。
③ 追肥宜量少、次多、经常化避免一次性重施猛施否则既对养殖动物有害对稻也不利。追肥一般用化肥也可用粪肥严格控制用量通常每亩施尿素一次性用量35千克或过磷酸钙610千克或硝酸钾23千克。不宜施用氨水、氯化氨和碳酸氢氨。追肥时水位不低于57厘米还应避免多种化肥同时一次性施用及避免放入渔沟和渔溜。
2稻田施农药
水稻的病虫害较多,稻田施农药不可避免,但要注意避免伤害养殖动物。并尽可能做好预防,力争不用药或少用药,并且注意用药方法。
① 生态综合防治水稻病害。稻田种养,养殖动物可吃掉水稻许多害虫和水生昆虫,加上保护青蛙等都有利于预防水稻病害。此外,稻种经过药物浸泡和培植壮秧,作物轮作,提高栽培技术等都是综合防病措施。只要重在预防,完全可以不用药和少用药。
② 使用高效、低毒药物防治水稻病虫害对稻、养殖动物都有利,以实现健康种养。
③ 选择适当时机施药。如果是粉状药物,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喷撒;如果是液体药物,宜在上午露水干了以后喷撒,并且不使药物泼到水中、渔沟和渔溜中,以免养殖动物中毒,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更应加以注意。一旦养殖动物有中毒表现应及时注水稀释救治。
87.稻田种养如何管理?
稻田种养的成败,与管理有很大关系。管理除严格按稻田养殖和种稻的技术规范实施外,每天需要通过巡田及时掌握稻、养殖动物生长情况,并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特别是在大雨、暴雨时候要防止漫田;检查进、出水口拦渔设施功能是否完好;检查田埂是否完整,是否有人畜损坏,有无黄鳝、龙虾洞漏水、逃逸;有无鼠害、鸟害,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一般在传统稻田养殖的区域,已形成公共秩序,管理较为单纯;而新区则较为复杂,往往需通过技术与行政措施相结合才能奏效。为了便于管理,以成片、成大片开展稻田种养有利于管理。
此外,当稻田中放养的苗种密度较大、产量较高(投饵型)时,会有疾病发生。要做好预防,即定期对渔沟、渔溜利用杀虫剂、杀菌剂消毒,以清洁水质。发现渔病对症治疗,由于稻田水不深,沟、溜水体小,需慎重用药,注意药性,严控药量和妥善施用,以求既能防治渔病,又不致使养殖动物中毒死亡。
88.稻田养殖河蟹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1选好良种
蟹种是稻田养大规格蟹的基础放养的蟹种必须选择种质纯正的中华绒螯蟹最好是经过前一年培育规格在100200只/千克的扣蟹如果一龄蟹种缺乏也可以用当年早繁苗经加温培育至5月份规格达到1500只/千克以内的幼蟹。蟹种要求无病无伤,健壮活泼,性腺没有成熟。
2放养密度要适宜
根据田块和水体情况一般亩放一龄蟹种100400只如果放当年加温培育的幼蟹亩放1000只左右。扣蟹放养时间最好是在春季这样可以在冬季冻晒田块清淤消毒又可以提高蟹的放养成活率。
3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养殖水源要清新、充足、排灌分开。稻田的环沟一般要达到宽46米深1.21.5米田间沟与稻行垂直每隔1020米开挖一道。环沟中要移植优质水草占环沟的1/3以上。环沟内亩放活螺蛳150250千克。水草和螺蛳等既能净化水质清洁池底减少疾病又是河蟹适口的自然饵料。水稻栽插不宜过密行株距一般在26厘米×16厘米左右便于河蟹在稻丛中活动、摄食。
4科学管理
① 投饵。根据河蟹杂食性的特点除在环沟中保持充足的水草、活螺外人工投饵要做到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精料与青料合理搭配。品种要多样质量要新鲜。在投喂方法上每天12次并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投在环沟外沿的做法而应撒布在水稻与环沟结合部的边沿甚至包括边沿的稻丛中这样既可以把蟹引导到稻丛中去减少上岸又可以将部分残饵转化为有机肥被水稻所吸收减少污染。实践证明虽投喂时麻烦一点但效果很好。饵料投喂量应以基本没有残饵为度所以要不断观察根据季节、天气、水质、河蟹生长情况等随时调节投饵量。
② 换水。为了始终保持水质的清新要定期换注新水夏天高温季节更要勤换使池水透明度达到50厘米、溶氧5毫克/升以上、pH 78.5。换水时既要注意换底层水,又不能大排大灌。
③ 防病。河蟹一旦发病,不但造成死亡,即使治疗好的,也影响生长,因此要立足于“防重于治”,定期用生石灰等消毒剂清毒水体,调节水质,定期投喂药饵,促其脱壳,增强抗病能力。
89.稻田养殖淡水小龙虾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1田块选择
宜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染,保水性能强的田块进行小龙虾养殖,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上百亩都可,面积大比较好。
2田间工程建设
养虾稻田田间工程建设包括田埂加固、进排水口的防逃设施、环沟、田间沟、遮阳棚等工程。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养虾沟沟宽12米深0.81米坡比12.5。面积较大的田块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井”字形田间沟和增设几条小埂。田间沟宽0.51米深0.50.6米小埂为管理水稻之用。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5%10%。利用开挖养虾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田埂平整田面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土都要进行夯实防止雨水冲刷使田埂倒塌。田埂顶部宽应3米以上并加高0.51米。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防止小龙虾随水流外逃。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虾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灌得进排得出。还可在离田埂1米处每隔3米打一1.5米高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待藤蔓上架后,在炎夏起到遮阳避暑的作用。
3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① 清沟消毒。放虾前1015天每亩稻田养虾沟用生石灰50千克或选用其他药物对饲养沟进行彻底清沟消毒杀灭野杂鱼类、敌害生物和致病菌。
② 施足基肥。放虾前710天田沟中注水深5080厘米每亩稻田虾沟用生石灰5075千克化浆泼洒消毒。然后施肥培水一般每亩施复合肥50千克、碳铵59千克或农家有机肥200500千克。
③ 移栽水生植物。虾沟内栽植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性水生植物或在沟边种植蕹菜、水葫芦等。水草面积占虾沟面积的20%25%,以零星分布为好。
④ 设置过滤及防逃设施。进、排水口要安装竹箔、铁丝网及网片等防逃、过滤设施,严防敌害生物进入。
4苗、种放养
小龙虾苗种在放养前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投放幼虾。放养方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在头一年的7月份将亲虾直接放养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规格40克以上的亲虾20千克雌雄性比为31第二年采用免耕法种植水稻让其繁殖孵化出来的幼体能直接摄食稻田水中的浮游生物提高幼体孵化率和幼虾成活率。另一种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入小龙虾幼虾一般每亩放养规格24厘米的幼虾50008000尾。放养时用3%食盐水浸浴虾体3分钟左右在把握好虾苗、虾种质量的同时同一田块须放养同一规格的虾苗、虾种并一次性放足。
5管理
管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水稻保水、晒田、施肥、用药及小龙虾的防逃、防害等工作。
① 晒田。稻谷晒田宜轻烤,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即可,而且时间要短,发现小龙虾有异常反应时,则要立即注水。
② 稻田施肥。稻田基肥在插秧前一次施入耕作层内达到肥力持久长效的目的。追肥应少量多次最好是半边先施半边后施。一般每月追肥1次每亩施尿素5千克、复合肥10千克或发酵的畜禽粪3050千克切忌追施氨水和碳酸氢铵。施追肥时最好先排浅田水让虾集中到环沟、田间沟之中然后施肥使化肥迅速沉积于底层田泥中并为田泥和水稻吸收随即加深田水至正常深度。
③ 水稻施药。稻田养虾施药的原则是能不用药时坚决不用需要用药时则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避免使用含菊酯类型的杀虫剂。施药时要注意严格把握安全使用浓度将药喷洒在水稻茎叶上尽量不喷入水中而且最好分区用药。防治水稻螟虫亩用200毫升18%杀虫双水剂加水75千克喷雾防治稻飞虱亩用50克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加水25千克喷雾防治稻条斑病、稻瘟病亩用50%消菌灵40克加水喷雾。同时施药前田间加水至20厘米喷药后及时换水。
④ 防逃、防害。坚持每天巡田检查进排水口筛网是否牢固防逃设施是否损坏汛期防止漫田防虾外逃。进排水时要用4080目筛绢网过滤防敌害生物入田。平时要清除蛙、水蛇、泥鳅、黄鳝、水老鼠等敌害以免危害小龙虾。
6饲养管理
一般79月份以投喂菜粕、麦麸、水陆草、瓜皮、蔬菜等植物性饲料1012月份多投一些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6%8%早、晚各投喂1次晚上投喂日饵量的70%。冬季每35天投喂1次于日落前后进行投喂量为虾体重的1%2%。从翌年4月份开始逐步增加投饲量确保小龙虾吃饱、吃好。平时稻田水深应保持在20厘米左右并经常注换新水。保持虾沟水体透明度2530厘米。田间沟内每1520天用生石灰水泼洒1次每次每亩用量为510千克以调节水质。有条件的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钙以增强虾体抗病力和免疫力。
7捕捞
稻田养殖小龙虾一般经2个月左右饲养就有一部分虾能达商品规格可经常捕捞捕大留小。捕捞工具有地笼网、虾笼、迷魂阵等。可将工具在夜间置于田沟内次日清晨取虾。
第七章 海水养殖
90.我国沿海滩涂有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及渔业利用价值?
1泥滩
又称潮滩、海涂。特指淤泥质海岸潮间带浅滩占我国滩涂总面积的80%以上。泥滩岸线约4000千米。主要可分为平原型和港湾型两类。前者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沿渤海地区、江苏沿岸、杭州湾等大河入海平原沿岸后者分布在浙、闽、粤沿岸的一些港湾内。泥滩一般有黏性滩面软、承载力小滩面宽度大510千米。其组成物质粒径细包括粉沙质和淤泥质两类易被风浪掀起悬浮于水中。滩面坡度极平缓潮流作用明显。泥滩土壤发育良好多为沼泽潮滩盐土靠近河口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质地细有机质含量高海涂适于发展海水水产养殖业。
2沙滩
又称海滩。是沙质海岸的潮间带浅滩与岩滩相间出现同属基岩海岸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钱塘江南岸的镇海、福建、台湾西海岸、广东、海南东西岸、广西北海等岸段。面积一般较小出露宽度窄25千米。沙滩多发育潮滩盐土成土时间短以沙砾石为主有机质含量低含盐量高盐度8‰10‰。沙滩多位于海洋动力搬运、堆积作用较强的地段滩面物质受风、浪作用不适于植物生长俗称“光滩”。但沙滩的栖息生物种类多样适于发展底栖生物和大型海藻尤其是经济贝类的增养殖和大型海藻的人工养殖同时以海滨浴场为主的旅游开发和休闲渔业的开发也是沙滩开发的重要方向。
3岩滩
又称岩礁滩。多位于基岩海岸的迎风向浪场所是基岩海岸受强烈海水动力作用侵蚀不断后退形成的。全国岩滩岸线总长约1000千米占全国岸线总长的1/3以上。主要分布于山海关、葫芦岛、辽东半岛南端、胶东半岛、江苏连云港及杭州湾以南沿海和台湾东部沿海。岩滩的滩面生物较少但其下部多伸展浅水平台、岛礁群等成为海洋生物索饵、栖息、繁殖的优良场所是我国传统的藻类、海珍品养捕区适于多种藻类、贝类、鱼类、甲壳类、棘皮类的增养殖开发尤其近年来山东和辽宁半岛沿海发展刺参养殖业迅速。
4生物滩
生物滩指某一种或几种生物在滩涂上适应环境大量生长繁殖,并发育而成顶级生态系统,最终由这些生态系统组成景观基质的一类特殊滩涂,其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目前,我国沿海生物滩涂主要有珊瑚礁滩和红树林滩两类:珊瑚礁滩是珊瑚礁海岸这一热带海洋特殊生物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碎屑聚积而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诸岛和海南岛,在台湾及澎湖列岛沿海、两广沿海也有零星分布。滩面泥沙层较薄甚至缺失,礁坪发育,土壤不发育,植物分布较少,但其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观赏、食用、医药及工业原料用生物等种类多,经济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和增养殖开发场所。红树林滩是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淤泥质潮滩在红树植物大量生长繁殖后发育而成的,常与潮滩相伴出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两广和台湾海峡两岸受良好波浪掩护的港湾。在保持其生物和护岸功效的前提下,可在红树林滩适当发展海洋水产增养殖业。
91.我国沿海滩涂养殖区有哪些?
1沿海滩涂淡水养殖区
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处,淡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江河的入海口靠近陆地的区域,面积广阔、平坦。主要养殖淡水鱼类、虾类、蟹类、鳖类等。
2咸淡水养殖区
此区域界定不严格,介于淡水养殖区和海水养殖区之间,也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养殖种类大多是广盐性水产养殖品种,如梭鱼、河豚鱼、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种类。
3海水养殖区
此区域位于潮间带,主要依靠潮差纳、排水进行养殖的区域。有两种水产养殖方式:一是人工撒播大型藻类和贝类等幼体增养殖;二是在近海区利用筑堤建坝形成的池塘进行的海水人工养殖,也有在海水养殖发达的地区进行近海陆地集约化海水养殖。此区域海水养殖种类繁多,也是海水养殖最集中的地方。从我国北方沿海到南方沿海,不同的地区其生态环境因子不同,各区域海水养殖种类不同,主要有刺参、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鲈鱼、大黄鱼、石斑鱼、鲍鱼、青蟹、三疣梭子蟹、斑节对虾等。
92.近海水产养殖方式主要有哪些?
近海水产养殖是指在近岸浅水区域利用多种养殖方式如虾池、网箱、浮筏、定置网具等进行的各种形式和水平的养殖活动。我国养虾发展很快年产量达到16.5万吨未包括台湾省占世界养虾量的29.2%。随着对虾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对虾养殖产量逐年上升由亩产十几千克上升到200400千克。世界贝类养殖品种共计44种。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牡蛎产量最高贻贝类、扇贝类产量随居第三位中、日两国是世界上贝类养殖较多的国家。按目前人工养殖贝类的发展速度预计到本世纪末世界贝类产量可达到760万吨。随着贝类人工养殖品种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展天然贝苗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相应促进了工厂化贝类育苗业的发展。目前亚洲贝类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海藻类增养殖历史不长养殖种类主要有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等。近海水产养殖业的水平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殖产品、区位和养殖方法。
发达国家多采用密集型养殖法,其养殖水平受市场经济和资源竞争所驱动,这种状态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发展中国家多以分散型或半密集型养殖为主,虽然占用海域面积大,但管理水平较差,产量并不高。
93.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现状如何?
全世界有鱼类种类28000多种已养殖利用的有166种仅占全世界鱼类种数的0.7%。我国有海洋鱼类3248种目前已养或试养的有59种。主要有石首鱼类的大黄鱼、鳍科鱼类中的石斑鱼、鲷科鱼类、鲆科鱼类、军曹科鱼类等从国外引进的品种有眼斑拟石首鱼、条纹狼鲈、大菱鲆、罗非鱼、大西洋牙鲆、大西洋鳙鲽、塞内加尔鳎、欧洲鳎、云纹犬牙石首鱼、虹鳟等。海水鱼苗种繁殖已有23科51种获得成功。苗种繁育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选育等种质改良已经起步。石首鱼类、鲷科、鲆科鱼类的繁育技术已十分成熟其中大黄鱼育苗技术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石斑鱼、花尾胡椒鲷、红鳍笛鲷等名贵鱼类的苗种自给率仅为10%海区野生苗占40%,且苗源不稳,数量逐年下降。我国海水鱼类的养殖方式有池塘、网箱和室内工厂化等,网箱是目前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形式,养殖产量占一半以上。深水网箱养殖获得快速发展。
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已经基本达到由传统粗养向准工业化养殖方向的转变,海上网箱从暂养石斑鱼、养殖真鲷等开始,逐渐发展到大规模地养殖大黄鱼、花鲈、其他鲷科鱼类等。工厂化的养殖模式,以及原有的土池单养、鱼虾混养和网围养殖经过优化组合后用于养殖石斑鱼、东方鲀、牙鲆、半滑舌鳎、大西洋牙鲆和漠斑牙鲆等,以及为大菱鲆等冷水性鱼类而专门设计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也取得了极大成功,每年海水鱼类的养殖达到数十亿元的产值。
2010年海水养殖产量1482.30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52.99%。鱼类产量80.82万吨其中鲈鱼产量最高为10.60万吨大黄鱼产量位居第二为8.58万吨鲆鱼产量位居第三为8.50万吨。
94.海水网箱养殖现状如何?有何特点?
1海水网箱养殖现状
我国于1973年引进网箱养殖技术首先在淡水养殖上得到推广以后扩大到海水养殖。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基本上处于起步和技术积累阶段。随着多种海水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以及养成技术的日臻成熟网箱养殖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网箱约有100万只形成规模的养殖鱼类也有10多种。2000年我国海水鱼虾养殖产量77万吨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海南省和山东省。
由于近来海水鱼类资源的严重匮乏加上中日、中韩渔业协议的生效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成为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渔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发展产业。网箱养殖具有集约化、高密度、高效益等特点是中国渔业新兴产业的生力军。中国海水鱼网箱养殖约有80%以上的养殖产量是通过投喂鲜杂鱼虾得到的。网箱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如养殖海区环境日益恶化、养殖病害日趋复杂、足够的饲料鱼供应及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推广等问题,制约着这一养殖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海水网箱形式主要以近岸的小型网箱和开放水域的深水网箱。应用主要是育苗、暂养、开发休闲渔业和成鱼养殖。
2主要养殖品种
主要养殖品种有科鱼类的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褐石斑鱼、巨石斑鱼、点带石斑鱼、鲑点石斑鱼(芝麻斑)、花点石斑鱼、尖吻鲈、鲈鱼等,鲷科及笛鲷科鱼类的真鲷、平鲷、黑鲷、黄鳍鲷、紫红笛鲷、花尾胡椒鲷等,鲹科鱼类的卵形鲳鲹、鲥鱼(章红)等,石首鱼科及拟石首鱼科的大黄鱼、日本黄姑鱼、红拟石首鱼(美国红鱼)等,鲳科鱼类的中国鲳、银鲳、燕尾鲳等,鲆鲽类的牙鲆、花鲆、虫蝶、大菱鲆等,其他种类的驼背鲈(老鼠斑)、宽额鲈、波纹唇鱼(苏眉)、鳃棘鲈(东星斑)、军曹鱼、红鳍东方鲀、黑鮶、六线鱼、假睛东方鲀等。
3养殖特点
不占土地,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水体;在一个水体内可结合采用几种养殖类型;高密度养殖,产量高;溶解氧高、天然水域的饵料利用高,生长快;管理简便,操作机动、灵活;利于鱼病防治和捕捞收获;投资相对较少,收效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
95.海水养殖网箱由哪几部分组成?其种类是如何划分的?
1组成
海水养殖网箱主要由网箱框架系统、网衣系统和锚泊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2种类
网箱按其适宜海域可分为小网箱和深海网箱按制造网箱的材料可分为铝合金网箱、不锈钢网箱和高强度PE网箱按网箱的形状可分为方形网箱、圆形网箱、多角网箱和双锥体网箱按组合形式可分为单个网箱和组合式网箱按固定形式可分为浮动式网箱、固定式网箱、可翻转网箱及沉降式网箱等。深水网箱要求科技含量高目前我国深水网箱的主要类型为重力式网箱包括HDPE全浮式、HDPE升降式、浮绳式、碟型4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深水网箱。
① 浮动式网箱。这种网箱是将网衣挂在浮架上,借助浮架的浮力使网箱浮于水的上层,网箱随潮水的涨动而保证养鱼水体不变。这种网箱移动较为方便,其形状多为方形,也有圆形的。
目前我国海水养鱼用网箱主要是浮动式,其中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在我国南方较为流行的,适合于内湾等风浪较小海区使用的木结构组合式网箱;二是多在我国北方采用适合近海使用的钢结构三角形网箱。其基本结构都是由浮架(框架和浮子)、箱体(网衣)、沉子等组成。
② 固定式网箱。适用于潮差较小的海湾。网箱固定于插在浅海海底的水泥桩上所以不随潮水涨落而沉浮但箱内水的体积却随水位的涨落而变动。网箱的形状不会受海流的影响而变形图7-1
图7-1 固定式网箱
③ 可翻转网箱。是用铁管、角铁或毛竹制成固定的立方体框架6个面均包被网衣其中一个面上留有可开启的小门整个网箱可绕一轴翻转。这种网箱的特点是体积较小便于洗刷附着的杂藻。且形状固定不为海流所改变。使用时有一面网衣暴露在水面以上网底上的杂藻经太阳晒干后便于清刷。每隔一定时间翻转一次让网箱的四个面依次暴露于日光之下以按时清刷杂藻这样可减少网更换次数。在大风浪来临之时可全部沉入海水中以免风浪袭击。
④ 沉降式网箱。整个网箱沉入海水中,在上部留有投饵网口,网箱位于水层中间或可沉降,网箱内的水体积不变,在风浪袭击时不易受损,可用于暖水性鱼类越冬或冷水性鱼类度夏。
⑤ 浮绳式网箱。浮绳式网箱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一种海水网箱形式,它是浮动式网箱的改进型,较浮动式网箱的抗风浪能力强。这种网箱由绳索、网箱、浮子及铁锚等构成,是一个具有柔韧性的结构,可随风浪的波动而波动;其次,网箱是一个六面封闭的箱体,不易被风浪淹没而使鱼逃逸。
⑥ 深水网箱。
a.HDPE全浮式网箱。操作管理方便投饵简单且可观察鱼群摄食设备成本较低但在海流中网衣漂移严重容积损失率高适于港湾及半开放海域。
b.HDPE升降式网箱。最大优点是强风大浪来临时可迅速降至预定水深以保箱体与鱼类安全其他性能与HDPE全浮式网箱基本—致。
c.碟型网箱。抗风浪性能好,养殖容积损失少,比较适合较开放海域,但管理及投饵相对不便。
d.浮绳式网箱。操作管理较为方便,海流中容积损失率高,最大优点是制作容易,价格低廉。
96.海水网箱养殖的日常管理有哪些内容?
1投喂
由于深水网箱养殖的海域较广阔流水通畅自然生物饵料相对要丰富得多因此投喂量相对传统网箱可少些。如果是投喂配合饲料鲜饲料与配合饲料比可按451投喂。投喂时要注意网箱内鱼类的摄食情况如发现鱼类明显减少就要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
2换网及清洗
海区污损附着物不但影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而且还增加水流对网箱的压力,如果牡蛎等硬壳贝类附着,还会磨破网箱,因此,经常检查网箱污损附着物情况是深水网箱养殖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必要时就得清洗或换网。因深水网箱换网比较困难,换网时最好与鱼类大小分级一起进行。
3深水网箱养殖的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基本与传统网箱养殖相似。
4养殖过程中应做好相关记录
每天对天气、水温、密度、透明度、风浪等情况进行观察、测定和记录。尤其是在海区情况有重大改变如暴雨、海水突然变浑或出现大量浮游生物时更应特别注重。对投饵时间、投饵量、鱼的摄食活动情况、死鱼的数量、病鱼的症状及药物治疗的措施和效果等也都应做好记录。为了及时掌握鱼的生长情况小苗应该每隔1520天成鱼应该每隔1个月捞取2030尾测定一次重量以便为制订下一步的投饵、分苗等生产计划提供依据。
97.如何选择网箱的锚泊方式、养殖海区和水质?
1锚泊方式的选择
正确选择锚泊方式关系到网箱海上生产安全。锚泊系统是网箱在海中的根基,一旦锚泊固定系统在风浪天气出现问题,轻则将导致网箱整体受力不均而破损,造成逃逸,重则导致走锚、整个网箱全军覆没的严重经济损失。
网箱锚泊系统主要由锚、锚链、缆绳和浮标等组成,另外还有一些用来加固的套环、卸扣、连接环等。在海底,锚通过锚链连接到缆绳上,缆绳向上与固定框架相连。
估算整个网箱系统的水动力和设计缆绳的粗度至关重要,而后根据锚泊方式选择合适的锚或桩。
2海区环境的选择
海区无工农业及生活废水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一类水质标准在台风、暴雨季节能避免大风大浪的袭击并无大量淡水流入交通、通讯、供电便利。底质以砂砾、岩礁底质为佳泥沙底质次之泥质的不好。海流速度应在515厘米/秒。要有足够的水深在最低潮时网箱底到海底的距离至少应有2米以上。海区的盐度不应有太大的变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应在22‰33‰在大雨季节也不应低于18‰。海区周年温差最好在1529℃。
3水质条件
水温830℃最佳2030℃盐度相对稳定20‰30‰pH7.58.5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重金属(汞、铅、铜、锌、镉、锡、镍、钡、锰等)不能超标。
98.海洋污损生物有何危害?如何防除?
1海洋污损生物对网养和笼养的危害
① 对网具使用寿命的影响。污损生物的大量附着会造成网孔堵塞,水流不畅,使得网箱在自然海区中受到水流的冲击增大,大大影响网箱的使用寿命。再加上污损生物本身生命活动对网线的侵蚀作用及人们在清理污损生物操作过程中对网具的磨损,也会减少网箱和笼具的使用寿命。
② 对网具养殖容量的影响。在水产上网养能够高产的机理就是网箱处在一个开阔的水体,网内和网外能够进行充分的水流交换,从而保证网内养殖动物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有实验表明,被污损生物堵塞网孔后的网具,与外界水体交换的频率要下降好几倍,造成网内外溶解氧的差别很大,这样网养和笼养的优势就丧失了。
③ 对养殖动物的危害。首先被堵塞网孔的网具,与外界水流的交换降低,在网箱内部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会促使有害病原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再则污损生物的大量附着还会与养殖动物争夺饵料和空间,特别是对一些养殖贝类,表现得更加明显。
④ 对海洋附着生物的清除,会增加渔业生产的劳力投入,从而降低渔业利润。
2污损生物的防除
① 减少附着。根据养殖区附着生物种类的附着习性,采取合理的生产管理技术,减小附着生物的危害。例如对养殖网笼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种类附着生物的附着习性,采用不同季节在不同深度挂笼;养成笼下海时间避开附着高峰期和采用网套笼的方法,减少或避开附着生物在养成笼的附着。另外大孔径网片能减少污损生物的附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采用大孔径的网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损生物的附着。
② 机械清除。对网箱来说,通常采取以下措施:机械擦洗和刮除;定期更换网衣;转换网衣到水面或陆地上接受阳光暴晒以杀死污损生物。对于网笼来说,一般采用倒笼措施来清除污损生物。
③ 涂层保护。可采用药物浸泡和涂料涂层保护两种方法。
a.药物浸泡法,即将网衣浸入能够防污的药物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取出风干,在网衣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在一段时间内可有效防除污损生物的附着。
b.涂料涂层保护法,可采用涂层毒杀法和非毒涂层保护法。
涂层毒杀法,即在网线表面涂上一层漆膜,在漆膜中使用铜、汞、镉、砷、铅的无机化合物或有机锡,这种方法可取得显著的防污效果。但这种含毒料防污漆严重污染海水,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产养殖,现在趋向于采用低毒涂料或高毒非扩散涂料涂层进行防污。
非毒涂层保护法,即利用低表面能材料污损生物不易附着的特性来防除污损生物,一般是用低表面能材料如聚四氟乙烯材料或含有机硅氧烷材料做成网衣涂层。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开发和研制这些材料的费用较高,难以推广。
另外日本还开发出用荞麦粉为材料做成的无毒涂层,可有效地防除污损生物的附着。
④ 生物防除。在网箱内适量搭配能摄食污损生物的鱼虾来控制污损生物。如放养一些既能摄食植物又能摄食动物的杂食性鱼类或贝类,能有效地防除污损生物。用光棘球海胆来控制皱纹盘鲍养殖笼上的污损生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⑤ 污损生物防除新思路。在污损生物附着机理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网衣附着基只要在海水浸泡数小时,就会在其表面附着一层由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生成的黏性薄膜,而这种海洋细菌膜所产生的信号,即外源凝集素,是诱导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藤壶、贻贝之类)和藻类附着栖息的重要媒剂。可设想利用生物技术研制专一性的抑制剂来干扰附着生物的幼体及藻类固着行为,或使用那些信号分子的类似物质及其衍生物来堵塞其化学感受器部位,从而阻止其附着。这些研究成果和构想在理论上为控制生物附着提出了新的依据。
进一步研究表明,海洋天然产物的防污作用机制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机制综合起作用的,如有抑制附着、抑制变态、干扰神经传导(可恢复性麻醉、神经传导)和驱避作用等,因此深入探讨各种化合物的防污机理,在海洋天然产物防污的研究中非常必要。此外,从自然界中分离提取多种具有较好防污活性的物质,然后研究这些防污活性物质的结构与防污效果的关系,找到防污活性功能团,再进一步通过人工合成此类防污活性化合物或其结构类似物来研制开发海洋天然产物防污剂,也成为目前防污研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
99.如何控制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
1推广实施生态工程化养殖
生态工程化养殖将强调养殖新模式和设施渔业中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建立动植物复合养殖系统,优化养殖海域的养殖结构,设计现代养殖工程设施。实施养殖良种生态工程化养殖,可以有效地控制养殖自身污染及因养殖活动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影响。
2强化管理科学控制物种移植引进和药物的滥用
在引种时必须考虑引进种与本地生物种群的相互关系,衡量其利弊,引种时把好检疫关,必须建立健全引种管理体制。
目前水产养殖所用的消毒剂、抗菌素、激素、疫苗等种类繁多,使用缺乏规范。不少药物使用后残留在水体、底泥和生物体内,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严禁滥用药物。
3加强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为了减轻海水养殖对近岸海区的影响,滩涂养殖区应尽快实施生态工程化养殖,在不增加养殖面积的基础上实现稳产高产;继续开展养殖容量的基础研究;浅海养殖范围必须向外方发展,未来的浅海养殖将采取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施,将养殖区域拓展到深海区域。
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包括:合理的生态养殖模式、先进的海洋设施及工程技术、养殖用水的高效处理技术、典型养殖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和水产品洁净生产技术等。
100.潮间带大米草疯长有何危害?如何治理?
1大米草泛滥的危害
① 毁灭性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造成沿海贝类、蟹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致使水产养殖业遭受重大损失。
② 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间,致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
③ 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殃及深海生物。
④ 堵塞航道,影响各类船只进出港,给海上运输、渔业、国防等带来不便。
2大米草的治理
由于大米草的危害越来越突出国外早就开展了对大米草的防除研究。1997年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大米草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如何控制这一全球性恶性杂草。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均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工作并报道三种除草剂在特定助剂下会连根杀死大米草但这些药剂对水生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他方法还有用厚草席覆盖、用火烧等均不理想。总体说来国外绝大部分研究都倾向于开发对水生生物低毒的化学除草剂但至今尚未研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大米草除草剂。
大米草难除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米草植株含有盐腺能附集盐分使其整株盐度达70‰以上。在这样高的盐度下很多除草剂都会失效即使不失效其效力也会大大降低。二是涨潮退潮的影响因为大米草为滩涂植物每天都会被海水淹没两次每次长达6小时这样必然会造成所用药剂的散失。
101.赤潮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赤潮的成因
赤潮形成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一般认为它是由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① 生物因素。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赤潮生物有40多属260多种其中甲藻类最多其次为硅藻、绿藻、金藻等。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80余种有毒赤潮生物38种其中甲藻31种绿色鞭毛藻5种金藻2种。
② 化学因素。海水中存在的营养物质是发生赤潮的物质基础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盐是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具有色素体的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时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氮、磷等盐类是赤潮生物生长、繁殖必须的养分。一旦氮磷达到一定比例赤潮生物会突然急剧增殖发生赤潮。必需元素及微量元素也是诱发赤潮形成的原因之一。当海域中铁、锰、锌含量大于正常含量的1020倍时刺激赤潮生物成倍增殖。维生素B同样也是赤潮诱发的刺激素。海域遭受污染富营养化程度升高就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③ 物理因素。赤潮与海域的海况如海浪、潮汐、海水密度、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等关系十分密切。任何生物都有适宜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条件适宜的温度、盐度条件充足的光照和较小的洋流都为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水温是赤潮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海水温度突然升高2℃以上可视为赤潮的前兆。海水的盐度变化也是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2赤潮对海水养殖的危害
① 物理性危害。有些赤潮生物具有硬质的角毛或能够分泌黏液状物质,这些生物引起的赤潮能够破坏或堵塞鱼类的鳃,造成养殖生物的死亡。
② 饵料性危害。赤潮发生时,赤潮生物会爆发性增殖,并迅速成为海域的优势种,抑制其他饵料类生物的生长,减少了海域浮游生物的多样性。
③ 缺氧性危害。缺氧性危害是赤潮灾害中最普遍的现象。一方面,由于赤潮生物夜间消耗掉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特别在凌晨至日出前,赤潮海域溶解氧含量十分低,常常会造成养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另一方面,当赤潮消退时,大批的赤潮生物死亡,死亡的赤潮生物被细菌分解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缺氧状况加重,导致养殖生物的死亡,甚至绝产。
④ 毒性危害。有些赤潮生物本身含有毒素,或能够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主要包括腹泻性毒素、麻痹性毒素和溶血性毒素,养殖生物吞食这些带有毒素的赤潮生物后,就会引起中毒或死亡。
3赤潮的防治措施
①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源。降低陆源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向海洋的输入量,减轻海洋环境富营养化程度。陆源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应加大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和管理力度,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减少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流失。
② 科学养殖,保护养殖区海水水质。根据自然环境,对浅海和滩涂进行合理开发,合理安排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普及科学养殖,提高饵料的利用率,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和主体养殖。
③ 加强监测,积极开展赤潮防治。加强对养殖区水质和赤潮生物的监测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养殖区赤潮灾害预防、控制和治理。
④ 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危害。当海域发生面积较小的赤潮时,将养殖网箱拖拽至赤潮区域以外,或把网箱下沉,待赤潮消退以后再移至原来位置。对不能移动的养殖单元,为防止赤潮发生时养殖生物因缺氧死亡,可通过曝气的方式向养殖单元内增氧。
102.海水围塘的清塘方法有哪些?
1清淤
养殖塘中的残饵、养殖动物排泄物、动物的尸体、有机碎屑、死亡的藻类、枯死的水草以及沉积的泥沙等是形成淤泥的基础,也是造成池塘老化和低产的原因之一。大量有机沉积物在冬季分解很慢,翌年水温升高后便大量分解,既消耗大量溶解氧,又产生各种有毒物质,轻则影响养殖动物生活和生长,并导致病菌繁生、疾病蔓延,重则直接造成养殖动物死亡。
清淤措施是养殖产品起捕后敞开水闸让海水反复冲洗沟底尽可能地带走部分有机沉积物。排空池水、封闭水闸暴晒塘底使残留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养过12年的围塘应将滩面翻动一下翌年开春后再反复注、排水浸洗数次。根据池底污染程度必要时应组织人力或使用机械吸泥泵将淤泥清出塘外。
2除害
就是清除和杀灭围塘中的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敌害生物是指一些能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养殖动物的生物(如野生鱼、虾、蟹、丝状藻类、纤毛虫类、夜光藻和甲藻等),对养殖动物苗种的威胁较大,影响养殖产量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养殖的成功与否。病原体是指能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它包括病毒、细菌、一部分真菌和原生动物,此外还有一些寄生生物。围塘内经常出现的疾病大多与上述各类致病生物有关,被感染养殖动物除显示出独特的症状外,其共同表现是活力下降、食欲减弱、生长停顿,严重时大量死亡。因此应对敌害生物和病原体进行杀灭和清除。其措施:
① 收捕后,将塘水排空,暴晒一段时间,让各类生物基本死去。
② 翌年注水时,闸门设置严密滤水网,防止有害生物进入池塘。
③ 苗种放养前,施放药物毒杀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即药物清塘。药物清塘时,应选择速效药物,药性在几天内分解消失,不留余毒;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清塘,可提高药效;清塘前要尽量排出池水,以节约药量;顺风施药,可借助风力泼洒均匀;药物泼洒时应不断搅水,做到边泼洒、边搅动,使药物与水均匀混合;注意围塘死角、积水边缘、坑洼处、蟹洞内亦应洒药;清塘后要全面检查药效,如在一天后仍发现活鱼,应加药再清;各种清塘药物均有一定毒性和腐蚀性,使用时应注意安全,不要和人体皮肤接触,用过的器具应及时清洗。常用的药物有漂白粉、茶籽饼、茶粕等。
103.北方地区冰冻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应对措施有哪些?
1对滩涂贝类增养殖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① 主要危害。如滩涂上堆积了大量的冰排,就会造成在潮水涨落时潮流的改变,可将原来平整的滩涂拉出许多沟,同时也将栖息在滩涂内的贝类拉出来,造成滩涂贝类大量冻死。堆积在滩面上的冰排,如将滩面封住,导致滩面下越冬的滩涂贝类无法呼吸,引起大面积滩涂贝类的窒息死亡。进人春季融冰期时,海面上存在大量的浮冰,随着潮涨潮落反复冲击滩面,将滩涂贝类冲出,造成大量死亡。
② 应对措施。当海面开始结冰时就要密切观察,一旦养殖滩涂上出现浮冰堆积的情况,就要用看护船只在涨潮时进行清理,使冰排不要堆积在滩面上,而让它们随潮水退落飘走,这样就不会在滩涂上堆积大量的冰排,确保滩涂贝类的安全越冬。融冰期应该加强滩涂的看护,做好巡逻工作,如发现有大的冰排,就要利用破冰工具进行破冰,一般小的冰排不会对滩涂造成大的影响,只有那些大的冰排才会破坏滩涂。
2对池塘养殖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① 主要危害。冬季北方地区养殖池塘,由于冰层的厚度增加,降低了越冬池塘内水位的高度,导致海水池塘盐度变化,对越冬的养殖品种造成冻害。积雪覆盖在池塘冰层上,阻隔池中浮游生物产氧途径,造成越冬池水缺氧,导致养殖生物的死亡。
② 应对措施。增加越冬池塘的水位高度。增加池塘内养殖生物的活动空间,减缓盐度差的变化,从而提高越冬成活率。在池塘结冰后,应及时打冰眼,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增氧机每天中午进行增氧,同时防止增氧机周围形成厚冰层。
投放化学增氧剂进行冰下增氧。常用的增氧剂有过氧化钙和过氧化钠等。
针对冬季养殖池塘的漏水问题,应该在越冬期间进行细心观察,如果发现有冰、水分离现象,要及时往池塘内补充水。补水时要适量,以补到冰、水相连就可以了,不能补得过量,否则不利于养殖生物的越冬。
要及时清理池塘冰上的积雪,利于冰下水体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溶氧含量,以免导致越冬池塘内缺氧,引起养殖生物的死亡。
3对设施渔业养殖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① 主要危害。冬寒造成养殖场的储水池结冰严重,平时进水的潮沟都被冰排覆盖,进水十分困难,造成冬季养殖室的用水困难,不能及时换水,给养殖生产造成影响。由于冰冻天气温度过低,有的养殖场室内封闭不好,养殖室内的温度降得很快,需要反复补温,消耗大量的燃料,增加养殖成本。
② 应对措施。增加储水池的面积和深度。在封冰前多储水,同时还要做好储水池塘的防渗工作,保证冬季养殖生产的用水。
生产单位需要增加一些储水池和水质净化设备。当冬季水量供应不足时,将排出的水排入储水池中,再经过水质净化设备将水质净化后进行重复利用,可以解决设施渔业冬季用水的问题。
将养殖室用塑料布整个封闭起来,尽量做到不透风。在养殖室内进行保温,尽量做到养殖室内的温度与养殖池内的温度相一致,可以减少补温的次数,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104.海水池塘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1养殖场地的选择
应选择风浪较小、水源丰富、换水方便、生物饵料丰富、水质优良、远离污染源的区域建设养殖池塘。池塘面积一般3050亩平均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沛水质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79—1997
2放鱼前的准备工作
① 池塘整治。首先干塘、晒池,然后清淤、整治,做到全池堤坝规整,无漏穴,池底平坦。
② 清塘消毒。养殖池塘在放苗前30天左右排干塘水并用药物进行彻底消毒每亩施生石灰100150千克或漂白粉2030千克以杀灭池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
③ 进水。根据水质状况和放苗时间适时进水,一般在清塘后两天进行,要有适当的过滤措施,具备完善的排灌系统和必要的增氧设备。进水时应加过滤网袋,防止野杂鱼类随水入池。放苗前进行肥水,培养繁殖有益的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海藻类,营造一个适宜的小生态环境。
3放养苗种
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应来源于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不用违禁药物,所用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或者选择不同海域的健康亲体培育出来的苗种,然后再进行严格筛选。苗种质量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4水质管理
养殖池塘应保持水深1.5米以上透明度3040厘米pH 7.58.5池内氨氮含量应控制在0.02毫克/升以下。
通过适量换水、开机增氧、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定期消毒水体来控制养殖水质。尽可能减少养殖水的排放或养殖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将水的温度、盐度、pH、碳酸盐碱度、营养盐因子和有益微生物等维持在合适的水平避免出现“应激反应”造成对生物的伤害导致各种继发性疾病暴发。
5饲料与投喂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12年执行其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标准。使用药物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应符合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规定和《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的标准要求。根据养殖品种的摄食习性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料投喂技术保证养殖个体生长需要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6病害防治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有病害发生,要对症下药,忌乱用药物。在推广生态防病技术的同时,选择高效、低毒的渔用药物,及时对症进行鱼病治疗,并注意相应的休药期,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要求。定期对水体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并交替使用微生物制剂。药物防治尽可能选择使用不产生耐药性,又对病毒、病菌和害虫有明显作用的中草药。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对致病菌有专一性的抗生素,如土霉素、磺胺嘧啶和氟苯尼考等。禁止使用呋喃西林、呋喃唑酮、氯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喹乙醇、己烯雌酚、甲基睾丸酮、孔雀石绿和五氯酚钠等国家禁用药物。
7日常管理
① 定时巡池,观察池塘的水色、水深、透明度、混浊度等状况,以及养殖动物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以便及时确定或调整投饵量。应适时清理食台,保持食台清洁卫生。要特别注意在雨天、闷热天夜间加强巡塘。观察增氧机的运转情况,防止池塘漏水溢水,防偷、防逃、防浮头和泛池。
② 及时捞除死亡个体、杂草和杂物等,发现有病个体,立即检查病因并及时治疗。如见异常活动个体,查出原因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③ 做好日常各项记录工作,记录当天水质、气候、投饵、消毒、防病治病用药及生长情况等各项情况。
105.对虾生态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1整池消毒
虾池要求平整、不渗漏、大小适中水深合适土池1.82.0米高位池2.02.3米装配增氧机。养殖收成后铺膜池应洗池土池或沙池应晒池老化池塘撒上生石灰再暴晒生石灰用量80100千克/亩。清野消毒的过程是清除杂鱼、杂虾和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药物,注意用药的安全性。
2进水处理
虾池进水时有条件的经过滤、沉淀条件不够的需经80100目筛绢网以减少杂鱼、杂虾及其卵子进入养殖池。一次进水至水深1米可使养殖前期不用添水减少与水源的交流。选择低毒高效的水体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以既能有效消毒灭菌又对浮游单细胞藻类影响不大为目的。
3水质培养
已养殖多年而没有清淤的池塘肥塘宜施用无机复合专用肥新开发的池塘、铺膜的池塘、沙质底的池塘和清淤彻底的池塘等宜施用有机无机复合专用肥。也可自己进行科学配比施肥掌握原则是肥料元素为可溶解态NP大于101其他元素适量。一般来说放养虾苗之前57天施肥放苗后57天追施1次即可以后可发挥有益微生物降解转化有机物的作用来增加养殖水体的肥度。
4移植建立人工生态系统
在对虾养殖池塘中,可以通过对川蔓藻、藻钩虾、蜾蠃蜚、拟沼螺、伪才女虫、青苔和杂色蛤等群落生物的定向移植、培育,建立人工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对虾生长环境。移植、培育的群落生物能够通过吸收或摄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改善对虾养殖生态环境,同时为对虾提供优良适口的生物饵料,促进对虾生长,降低发病率,提高对虾养殖产量和效益。
5虾苗放养
选择种质良好、健壮、活力强、大小均匀、体表干净和无病无伤的虾苗。每批放养虾苗应进行检疫检测确保不携带WSSV和TSV等病毒。
放养密度依据池塘条件、养殖时间控制合适的放苗密度。一般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放苗密度高位池8万10万尾/亩土池5万尾/亩。养殖斑节对虾高位池放苗4万5万尾/亩土池1万2万尾/亩。
6饲料投喂
① 饲料选择。关注饲料的营养、加工工艺、诱食性和利用率等指标,选择质量好、信誉高的配合饲料。
② 投喂管理。放苗的第二天即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每万尾虾苗日投饵量为0.06千克以后每天递增10%。放养15天后应在池塘四边设置饲料观察网每次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观察网上残饵和粪便的情况来调整下一次及第二天的投喂量。
对虾的投饵量,应根据对虾的个体大小、养殖密度、水温、天气变化情况,以及水质和底质条件、对虾健康和生理状况及摄食情况等进行灵活调整。做到腐败变质的饲料不投喂;水质不好时少投;对虾发病拌药饵时少投;对虾大批蜕壳时少投,蜕壳后多投;天气不好时少投;残饵多时少投,无残饵时多投;养殖前期少投,中、后期多投;规格差异大时多投。
日投喂次数原则上是前期少、后期多。养殖前期每天投喂23次中期每天投喂34次后期每天投喂45次。放养后的第一个月投喂时尽量做到全池均匀投撒养殖的中、后期投饵应沿虾池四周均匀投喂。养殖全程要严格控制摄食时间体长6厘米以下应控制在2小时体长610厘米应控制在1.5小时体长10厘米以上应控制在1小时。
视对虾生长状况和季节变化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活菌、中草药、免疫蛋白、免疫多糖和蜕壳素等免疫增强剂和营养强化剂以增强对虾的体质和抗病力。
7管理措施
① 封闭与半封闭控水养殖前期全封闭放苗前进水1米深放苗后1个月内不换水或注水养殖中后期半封闭中期逐渐加水至满水位后期视水质变化和水源质量适当换水。一次注换水量约为池塘总水量的5%15%,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相对稳定。
水源最好经过沉淀或过滤、消毒后,再注入养虾池塘,避免水源带来污染和病原,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设置蓄水池。
② 对养殖池水及水源的水质监测除本场实验室进行日常检测外还应每一养殖周期送有资质的检测中心检测1次以上。
③ 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EM菌等微生态制剂调控养殖水质。定期施放芽孢杆菌及其复合制剂降解养殖代谢产物促进优良浮游微藻繁殖抑制有害菌繁殖促进有益菌形成优势改善水体质量。放苗前施放芽孢杆或其菌制剂以后每隔715天需追施1次直到收获用量可为首次用量的50%。不定期施放光合细菌或EM复合菌剂吸收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因子减缓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解有机物净化水质。不定期施放微量元素和腐殖酸专用肥补充微量元素促进浮游微藻繁殖保持水质稳定。
④ 适时使用水体环境改良剂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养殖中期以后每隔710天施用养殖环境调节剂、沸石粉等吸附、分解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天气变化时、pH变动时均可施用养殖环境调节剂、有益菌进行水质调节。为提高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可将微生态制剂和水体环境改良剂同时混合使用由水体环境改良剂携带微生态制剂到达养殖池塘的底部。
⑤ 合理使用增氧机。视养殖密度合理安装和开动增氧机,保证水体循环和有效增氧。
⑥ 采用混养等措施预防疾病。根据鱼类对水体盐度的适应性,可在池塘中混养适宜种类的凶猛性鱼类,如石斑鱼、黄鳍鲷、淡水鲳等。以捕杀亚健康对虾群体,防止病害水平传播。
⑦ 养殖排放水应经过净化处理后再进行排放。经生物综合处理池、沉淀池、过滤池处理后再排出海区,排放水应符合渔业养殖排放水标准。
⑧ 做好生产记录。完善各项生产记录,记录存档两年以上,保证产品可追溯性。
8收获
提倡养成大规格成品对虾,规避风险,抓住市场时机,适时收获。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捕大留小,分批收获。收完虾,必须进行清淤、冲洗、晒池,特别是泥沙底池塘,更应该充分暴晒,使池底的有机质氧化分解。
106.海参主要养殖方式及养殖技术有哪些?
1虾池养殖方式与养殖技术
① 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石头、瓦片、旧轮胎等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② 投放的幼参体长5厘米左右体重50克/头密度为30005000头/亩。
③ 饵料以投放的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主,同时可投喂鼠尾藻、海带、裙带等藻类,也可投喂海参专业配合饵料。
④ 虾池的深度应保持1.52米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海参顺利夏眠与越冬。
⑤ 严禁向虾池中施用化学消毒物质、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另外注意池水的温度、盐度纳水时密切注意虾池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池水10%15%/天的交换量。
2海上筏式养殖方式与养殖技术
① 海区潮流通畅,无大的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② 养殖时一般采用扇贝笼、鲍鱼笼且大都与鲍鱼混养。吊挂水层58米笼间距34米。放养参苗体长为5厘米左右密度为200300头/米2。
③ 投喂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海参专业配合饵料,随着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养殖设施。
④ 在台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下沉,以免造成损失。
⑤ 海上筏养海参也可与藻类混养。
3海底沉笼养殖方式与养殖技术
① 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粗钢筋制成网笼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方形外罩网衣内放石块35千克/个)。
② 放养体长35厘米的海参苗种密度为200300头/米2。
③ 投喂饵料为海参专业配合饵料或海带、鼠尾藻等根据情况可35天投喂1次。
④ 日常注意网衣的破损情况,并根据海参生长的快慢,及时疏散。
4潮间带垒石养参方式与养殖技术
① 在潮间带依地势特点,利用钢筋、石块、水泥筑坝,坝内垒石养参。
② 坝高应依历年最高潮位确定,坝底留有进、排水孔,可自然纳水、排水。
③ 放养体长12厘米参苗密度为20000头/亩5厘米左右参苗放养8000头/亩。
④ 饵料可以为海参专业配合饵料,也可为海带、底栖硅藻、鼠尾藻等。
⑤ 多雨季节淡水注入时,应提前纳高水位。
⑥ 定期清除海星等敌害生物。
⑦ 严禁化学物质、油污的染污,以防参体自溶。
5室内工厂化鲍参混养方式与养殖技术
① 利用工厂化养鲍车间已有的设施混养海参。
② 放养规格4厘米的鲍鱼密度为100头/米2同时混养体长34厘米的海参密度为68头/米2。
③ 养殖期间,夏季利用深海水井降温,冬季可利用升温水,海参无夏眠现象,缩短了生长周期。
④ 鲍鱼混养海参,可提高鲍鱼的成活率,减少饵料的损失,降低生产费用。
107.半滑舌鳎的养殖关键技术有哪些?
1养殖场的选择
半滑舌鳎养殖场的选择十分重要,最好选择水源丰富,无污染,水质状况良好,水温合适,能利用水文条件适合的地下井水更好。室内大棚、工厂化养殖保险系数较高,也可利用虾池、池塘进行室外养殖,让半滑舌鳎直接摄食天然饵料,生长速度较快。
2建池条件
半滑舌鳎工厂化养殖对池子形状结构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现有养殖牙鲆、大菱鲆的池子完全可适合半滑舌鳎的商品鱼养殖。
3放养密度
池中半滑舌鳎放养密度根据水质条件溶解氧等而定一般工厂化养殖每平方米315千克或每平方米放养体长8厘米以上的幼苗100200尾虾池养殖每亩放养4060千克。
4投饵
半滑舌鳎生性游动缓慢习惯昼伏夜出在池中分布均匀大多数贴伏池底喜聚于进水口这对半滑舌鳎配合饵料的投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求配合饵料在水中不易散失又必须是沉性的。在饵料投喂时应注意饵料规格的大小必须适口。在幼鱼阶段投饵次数较多随着鱼体的增大日投饵次数逐渐减为23次。
5生长速度
半滑舌鳎生长速度较快年生长速度可达500克左右。
6水质管理
注意测定水温及时加注或更换水体以调节和维持养殖水质每天的换水量应根据养殖密度、池水水质状况而定一般高温期每天68个循环平时每天4个循环根据投饵情况加大换水量有利于保持水质。室外养殖池塘每半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1020厘米高温季节可适当增加换水次数和换水量。
7光照要求
半滑舌鳎喜欢弱光条件,晚上不开灯仍可凭嗅觉摄食。
8日常管理
定期巡池,密切观察鱼的摄食情况、游动、体色有无异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9疾病防治
应“以防为主”适时调节换水量定期疏苗降低放养密度定期有规律地进行药浴及投喂药饵。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每月倒池1次。常见疾病有腹水病、腹胀病、烂鳍烂尾应用常规药物即可治愈。
108.对虾与青蟹混养技术有哪些?
1养殖池塘的准备
① 池塘条件。池塘选择在沿海水产养殖基地中面积4.58亩海水盐度为5‰6‰。池塘进、排水分设两端每口池塘分别设置闸门。池深2米坡比约12.5,底质为沙质,池底平坦并向排水口倾斜。池中配备增氧机,池塘四周用网片做好青蟹的防逃设施。
② 彻底清塘。池塘经过20天以上的暴晒并清除淤泥于虾苗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对水全池泼洒消毒以改良池塘底质和清除敌害生物为虾蟹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 培养基础饵料生物。在清塘后至虾苗放养前10天左右进海水1米深进水口用80目筛绢进行严格过滤然后施入经过适量发酵的鸡粪培育浮游生物使池水透明度约30厘米水色呈黄褐色。
2合理放养优质苗种
① 苗种选择。选择体长0.8厘米以上体色透明弹跳灵活规格整齐逆水能力强肌肉充实头胸甲可见食物团体表无损伤虾体无病灶的优质虾苗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至4‰5‰斑节对虾虾苗淡化至7‰8‰。
② 适宜的放养时间和合理的放养密度。南美白对虾虾苗于5月放养平均放养密度为3万尾/亩。斑节对虾虾苗于6月放养平均放养密度为3万尾/亩。青蟹蟹种于6月底混养平均放养密度350只/亩。蟹种规格为甲壳宽1厘米其中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放养密度为280只/亩与斑节对虾混养放养密度500只/亩。
3养殖期管理
① 投饲管理。投喂根据虾体的不同生长阶段前期以培育的基础饵料生物为主虾苗放养20天后投喂对虾配合饲料后期增加投喂经过洗净、碾碎的螺蛳。日投喂34次投喂方法为沿池塘四周均匀撒投日投喂量视饲料台内的残饵量来调节并根据天气变化、对虾生长、水质情况等灵活调整。
② 水质管理。前期以补水为主,中后期加注新水以刺激虾蟹蜕壳生长。选用优质饲料,减轻池水受污染的程度。为了满足虾蟹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和保持良好的水质,应选用投喂优质对虾配合饲料,使虾蟹有较好的消化吸收率,降低饵料系数,减轻池塘水质和底质因残饵引起的污染程度。科学使用增氧机。增氧机具有曝气、增氧、搅水等功能,配备增氧设备是改善水质、促进生长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手段。
③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观察虾蟹的摄食情况,以便调整日投喂量;观察水质变化、对虾活动情况、有无缺氧浮头现象,以便及时调节水质及开启增氧机;观察塘埂有无渗漏、虾蟹有无逃逸等情况,做好日常记录。
④ 病害预防。坚持以防为主,重视综合防病工作,抓好养殖生产的每个环节,如彻底清塘、培育基础饵料生物、放养优质苗种、合理混养、科学投饵、水质管理等。
⑤ 适时起捕。根据气候条件、市场行情和虾体规格及时起捕。
109.虾池中如何混养杂色蛤?
1虾塘选择与清整
① 水质水源。蛤滤食水中浮游生物硅藻类要求虾塘附近没有污水注入海水密度为1.0101.022水温为535℃pH为7.58.3。水源主要以利用自然纳潮为主,且无论大潮小潮池塘均能进水为佳。
② 地势及底质。要求地势平坦,倾斜度小,便于进水淹没,排水干露;底质以硬泥或沙泥为宜,软泥底质不宜利用。
③ 面积水深。面积一般宜在百亩左右尤以5060亩比较理想。面积过大不利于池水更新、水位调节以及埕间生产管理面积过小养虾投饵水质易变。虾池蓄水深度宜为1.52.5米蛤埕水位为1.01.5米。
④ 整埕。一般畦宽35米高5080厘米长度根据虾塘实际而定畦间距6070厘米以便放养及埕间管理。放苗前10天左右养蛤埕应浅锄后进水浸泡23天后排水进行埕地荡耙抹光以防浒苔附着滋生并利于苗种附着及生长。一般以上埕和中埕养蛤下埕低埕为饵料台。蛤埕面积占虾塘比例以20%25%为宜。
⑤ 清塘。虾蛤放养前将塘内淤泥、残饵及已干裂的滩涂表层清除干净然后蓄水进行药物消毒。消毒可采用茶子饼或生石灰或漂白粉。虾塘经清淤、去污、毒杀敌害后经6080目筛绢过滤进水洗池严防各种害卵进入。
2蛤苗放养
① 播种时间。蛤苗放养越早越好一般始于农历3月上中旬4月上旬结束通常蛤先虾后以防蛤受虾伤害。
② 放养密度。一般亩虾塘水面放养规格在800012000粒/千克的蛤苗3050千克较为理想对虾放苗掌握在每亩1万1.5万尾为宜。
③ 放养方法。播种蛤苗时于蛤埕两边留出空地1020厘米宽供蛤苗移动穴居以免进入沟内蓄水放苗蛤埕水位1520厘米放苗力求均匀不宜在烈日、暴雨天气下放苗。
3生产管理
① 施肥培饵。于蛤苗放养后虾苗放养前施足基肥培养饵料浮游生物每亩施粪肥鸡粪50千克尿素10千克使池中水色呈黄绿色或浅褐色。虾苗投放后视水色而定每半月左右施追肥1次。至7月份、8月份水温上升池内饵料丰富即停止施肥对虾收捕后应继续追肥。
② 适时调水。虾苗放养后1520天开始逐渐加水后根据季节适时调节蛤埕水位温高水深温低水浅。暴雨后及时添换新水以防淡水过多。冷空气前也应适当加水养殖中后期要加大换水量对虾收捕后蛤埕水位降至3040厘米。
③ 清整浒苔。6月上旬至10月下旬虾塘中极易繁殖浒苔既消耗水中营养盐又覆盖蛤埕影响蛤苗正常生产。可选择大潮期间上午或傍晚干露蛤埕捞取清理。
④ 虾塘投饵。虾以鲜活饵料或配合饵料为主,蛤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坚持定时定点投饵,保证对 虾吃饱。饵料台宜远离蛤埕,防止投饵不足对虾到蛤埕寻食扒苗,影响蛤苗生长和成活。
⑤ 清野防害。78月间选择大潮汛期午后排水让蛤埕干露23小时用茶籽饼毒鱼敌害随涨潮尽快注换新鲜海水并及时更换破损的筛绢。每半月投喂23天药饵进行防治虾病。
4收捕
蛤苗经78个月养殖于对虾收捕后施肥保肥半月至1个月左右即可排水收捕。
110.方格星虫(沙蚕)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1池塘要求
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以35亩为宜呈长方形或方形水深80120厘米底质以泥沙质为好含沙量70%以上,且要求松、粗。塘堤坚固耐用,池塘保水性好,能自然排干池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附近无工业和生活污水流入。
2放养前的准备
① 池塘的清理及消毒。收虫后封闸干塘修整塘堤清除塘底池塘内四周挖环沟沟宽50厘米池塘划块每块宽200250厘米块与块之间留50厘米宽的沟供排水与操作之用。养殖块面经过翻土、耙土后用木板将块面压平抹光由块面两边向中央压成“马路形”不使块面积水。对平整后的池塘要在放养前10天进行药物清涂可选用漂白粉制成乳液全池泼洒每亩用量为810千克。
② 肥水药效期过后蓄水培养基础饵料。进水口用孔径8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进水4050厘米深。肥水可选用发酵的农家肥用量为每亩200千克铺在养殖块面上或每亩施氮肥3千克、磷肥1千克。有条件的养殖者可以混合使用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效果更佳。
3苗种放养
方格星虫投苗放养时间主要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放养的苗种要求个体完整无伤颜色为深褐色。放养宜选择晴天进行池塘海水盐度在25‰左右养殖水体与育苗盐度差不宜超过5‰。苗种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条为宜放养前计算好池塘所需苗种数量然后将苗种均匀撒放于养殖块面上让其自然钻入泥沙中。
4养成管理
方格星虫苗种放养后即进入养成管理。经常检查养殖块面定期疏通水沟。放养23天后下塘检查苗种放养的成活率发现成活率低应立即补苗。以后每个星期都要下塘检查水沟和堤坝要经常护理。进入夏季及时疏通沟道把块面平整成“马路形”不使块面积水使块面结实起来形成稳定的生活环境便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在台风及大暴雨时常会引起养殖塘内海水密度突降故雨后应及时排干塘水涨潮时纳入新鲜海水防止海水密度过低引起方格星虫的死亡。
养成期间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情况注意调节水位。春秋季天气暖和应蓄浅水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应加深水位。一般每星期换水1次每月干塘23天利用干塘之机下塘清除鱼、虾、蟹及浒苔等敌害生物。
方格星虫以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养殖期间根据池塘情况,可适当进行施肥繁殖藻类或投喂一些人工饵料,作为补充饵料。
5收虫上市
北海产方格星虫个体长约10厘米。经过68个月的人工养殖可长至每千克80100条的商品规格可适时起捕上市。干塘后采用挖掘方法起捕。方格星虫在泥沙中穴居深度约为2540厘米于干塘时携带锨或锹找到穴口迅速挖掘注意不要挖断虫体残体不易蓄养。采到的方格星虫要防止日晒、雨淋以免影响成活率。收获后装筐待售。
111.虾池混养缢蛏技术要点有哪些?
1虾池与水源要求
① 水质水源。以自然纳潮为主水质无污染海水密度为1.0081.022最适1.0101.015水温为332℃最适1525℃pH为7.58.4。
② 虾塘底质。以软泥质或泥沙混合质为佳,纯沙质和硬泥底质不宜。以环沟型的新虾池为最好,老虾池必须彻底清淤后方可养殖。
③ 面积与水深。虾池面积一般为3050亩便于管理有效水深为1.52.0米蛏埕水位为0.81.2米最低4060厘米。
2放养前准备
① 整埕建畦。一般选择中滩及部分边滩提前20天耙土、翻耕筑成宽33.5米长1520米的蛏畦畦间距3040厘米畦沟深2530厘米便于排水和操作管理。放苗前15天左右纳海水2030厘米浸埕35天后翻泥2030厘米并整平。缢蛏养殖埕面一般以占虾塘面积的10%15%为宜。
② 清池消毒。每年秋末冬初或放苗前15天左右用茶子饼或生石灰、漂白粉清塘消毒35天后将消毒水排出。
③ 施肥培饵。放苗前1周左右经6080目筛绢网滤纳入新水2030厘米深每亩施鸡粪50千克或尿素10千克或氮肥5千克、磷肥0.5千克,繁殖池内基础饵料生物。
3蛏苗放养
① 放养时间。一般3月中旬至4月上旬大潮汛前放苗以便放苗后能及时向池内进水。
② 放养密度。一般每亩虾塘水面放体长22.5厘米、规格30005000粒/千克、壳不破碎、健壮、大小均匀的蛏苗57.5千克折合蛏埕放苗250400粒/米2。对虾苗在蛏苗放养1个月左右入池一般每亩放大棚暂养苗5000尾左右或直放苗10000尾左右。
③ 放养方法。蛏苗运到后阴凉半小时左右并振动苗筐几下使蛏体水管收缩提高钻潜率。放苗时埕面露空或蓄水23厘米将苗均匀撒放在埕面上。忌大风大雨天放苗。发现大量未潜居的死苗要及时补苗为防对虾残杀放苗埕面上可加盖网片。
4生产管理
① 适时调水。放养蛏苗后埕面水深2030厘米即可虾苗入池后每周加水2025厘米以后视水色情况适时适量换水、肥水保持水质清新活嫩暴雨后及时排去上层淡水。追肥一般每亩施尿素24千克或氮肥2.55千克、磷肥0.250.5千克,少施勤施、晴天中午施。对虾收捕后,继续肥水。
② 定期干露。大汛潮期通过排水使埕面干露13小时来潮后立即纳入新鲜海水。一般每10天左右1次最好在早晚进行若中午干露要防积水烫伤蛏苗。
③ 清除杂藻。冬春季易繁生各种杂藻,应及时去除。
④ 虾池投饵。虾以投喂配合饵料为主,保证对虾吃饱;不要将饵料投放在养殖缢蛏的埕面上。
5收捕
经46个月养殖于8月上旬左右对虾收捕后缢蛏平均体长达到56厘米以上、6090只/千克个体肥满即可排水起捕出售。当年捕不完的可继续蓄水养殖加强越冬管理10月底前坚持露空至翌年12月份再起捕出售。
112.海带养成生产技术要点有哪些?
1养成海区的选择
① 底质。以平坦的泥底和泥沙底为好,较硬的沙底次之,稀软泥底最差,岩礁底质亦可。前者打橛,后者下砣。
② 水深。根据采用苗绳长短和养育形式来确定。一般在冬季大干潮时水深5米以上的海区均可发展筏式养殖。
③ 水流与风浪。较好的养殖区为流大、浪小。水深流大、风浪大的外海区,只要安全有保障,也是很好的养殖区。有上升流和冷水团的海区尤佳。
④ 透明度。养殖海区要有较好的透明度,才能促进海带的生长。对海区透明度的要求,关键是透明度的相对稳定。
⑤ 营养盐。养殖海区要有较好的营养盐含量一般要求含氮量在100毫克/米3以上。
⑥ 污水情况。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农业生产污水。养殖海区应避开受污染海区。
2养殖筏架的结构与设置
我国海带养殖主要采用筏式养殖法,即用竹筒或玻璃球作浮子,用一根平放的浮绠串联起来,浮绠两端再用锚缆固定于海底石砣或木橛上。把夹有海带苗的苗绳按照合理的距离一根一根的挂在浮筏的浮绠上,进行养殖。
养殖筏架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即单式筏架(又称大单架)和双式筏架(又称大双架)。单式筏架较为优越,是我国目前海带养殖的主要类型。单式筏架结构:主要由浮绠、橛缆、橛子(或石砣)、浮子、吊绳等组成。
养殖海区布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考虑通流、安全、操作方便。划定排次组成区间一般3040台筏子为一个排次一个区区间距以3040米为宜筏间距以68米为宜。
设筏方向要考虑风、流的情况和海带受光状况。分顺流下筏和横流下筏两大类。
3养成工艺流程
养成海区的选择→养殖筏架的布局→海带苗的出库运输→海带幼苗的暂养垂挂式、平挂式→拆苗帘→调节水层→施肥→洗刷与安全→分苗前的准备苗绳、吊绳、坠石、分苗工具的准备→分苗分苗时间10月底至11月上旬、分苗标准10厘米、剔苗、运苗、夹苗、挂苗→养成方式平养、垂养、垂平轮养、一条龙养育、贝藻间养→养成管理合理寄养、调节光照、施肥、切尖、其他管理→收获。
海带养成一般有三种形式,即“垂养”、“平养”和“斜平养”。“垂养”是立体利用水体的养育形式,即在分苗后,将苗绳垂直地挂在筏子下面;这种垂养形式在养育后期,虽然也要平养一个阶段,但主要生长期,还是在垂挂阶段渡过的。“平养”是水平利用水体的养育形式,即分苗后,使苗绳水平地挂在筏子上;这种养育形式时间较长,生长期是在平挂形式渡过的。“斜平养”是由前两种形式结合而成的,即在养育的前期实行垂养,中、后期将苗绳斜平起来养育。根据实践证实,海带平养和斜平养都可增产。
4养成管理
① 初期密养。海带幼小时,并不需要强光,对水流条件的要求也较低。因此,在分苗后的养殖初期可进行密挂养殖。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海区,集中使用肥料。同时,还能减少肥料的流失,便于幼小海带对肥料的吸收,有利于幼小海带的生长。
集中挂的海带,随着海带的生长,要及时稀疏。稀疏时间的掌握,要根据当地的海况条件而定。当光线和水流等条件不能满足海带的要求,海带生长已经开始变慢,叶片颜色有变淡的趋势时,就应及时稀疏。
② 光照的调节利用。在整个海带养育过程中调节受光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何使养育的海带始终保持在最适宜的水层中接受到充足的光照是保证海带健康生长和防止海带绿烂的关键。在什么阶段掌握在多深的水层这要根据海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征和当地的海况来确定。目前除了用平养、斜平养来解决海带的受光问题外就是倒置。倒置就是根据苗绳上不同部分的海带变化情况将苗绳的下端移到上端上下部位进行倒换称为倒置。倒置的次数要根据海带生长变化的情况来进行一般在整个养育期间倒置45次就可以了。平养倒置的次数一般可比垂养的少些平养后倒置12次即可。
③ 洗刷浮泥。浮泥在海带叶片上沉积,会影响海带正常的光合作用,因而容易引起海带病烂,一些水浅流小容易发生病烂的养殖区,更应做好海带洗刷工作。
④ 施肥。在含氮量低的海区养殖海带,需要施肥才能生产商品海带。海水中施肥的特点是海带吸收少,流失量大,肥效低。根据这种特点,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喷肥、泼肥和挂袋。以施氮肥为主,适量补充磷肥。施肥量依不同季节而有差异。近几年由于海区呈富营养化现象比较明显,故海带养殖多不需施肥。
⑤ 病害防治。海带养成期间的主要病害有:绿烂、白烂、点状白烂、泡烂、卷曲、柄粗叶卷病和黄白边等。对生产危害大的病害,在自然肥区主要是绿烂,在外海贫区是白烂、点状白烂和黄白边。防治方法:目前主要是采取调节水层和光照、及时稀疏和倒置、洗刷浮泥等。
5收割
适时收割防烂夺丰收。实践证明抓好适时收割和分期分批间割的方法是减少海带后期病烂提高产量、质量的有效措施。后期海带自烂严重是造成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适时收割在水温上升到16℃时完成收割。这样不仅把收割时间赶在台风季节和雨季之前而且大大减轻了海带白烂的损失。
第八章 设施渔业
113.设施渔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发展设施渔业有何意义?
1设施渔业的特点
与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相比,设施渔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① 设施渔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能迅速运用先进的养殖技术。
② 设施渔业通过循环用水和污水处理,实现高密度养殖和节约水资源,是一种环保型、节水型、高产值的养殖模式。
③ 由于从事设施渔业的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因此设施渔业的生产效率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对促进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2发展设施渔业的意义
设施渔业具有很强的产业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无疑是我国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 设施渔业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农业和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展设施渔业,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生产更多的水产品,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海洋渔业特别是捕捞业正面临生产空间缩小、资源衰退、渔区劳动力转产转业任务繁重等严峻形势,发展设施渔业是解决海洋捕捞业出路问题,促进东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的重要途径。
② 设施渔业顺应了现代渔业发展趋势。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传统渔业难以适应市场对水产品优势化和多样化的要求。设施渔业打破了以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体的形式,经营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渔业运作方式走上了企业化,渔民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渔民”,而是能够熟练驾驭市场渔业的企业家,或者是渔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渔业工人,有利于拉长渔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生产多环节增值,从市场中获得规模效益。
③ 设施渔业适应了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多样化需求。设施渔业生产各种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符合我国“餐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人们对食品的消费时尚。同时,设施渔业实行特种水产品反季节生产,超、延时令均衡上市供应,在市场上与一般水产品形成“错位竞争”,避免了传统水产品短时期集中上市的弊端,既提高了渔业竞争力,也增加了效益。
④ 发展设施渔业是我国渔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是水产大国,其水产品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走向世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创建更多的世界著名品牌。发展设施渔业,还可以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生产特色、优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水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有效抵御外国水产品的冲击,同时也使我国的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114.设施渔业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殖具有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的特点被视为现代渔业的代表。我国的工厂化养殖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才从国外引进该项技术经过10多年的消化吸收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工厂化养殖推广迅速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平均产鱼1550千克/米2。工厂化养殖方式大体上可分为流水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3种。国内以流水养殖为主其厂房多采用轻钢结构深色玻璃钢瓦砖混墙体养鱼池为砖混结构和玻璃钢两种池形有圆形、椭圆形、跑道形、方形等以方形居多单池表面积为20100米不等采用周边进水、中央排水孔排水循环运转。
2海水网箱养殖
我国海水网箱养殖自20世纪7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网箱总数已超过120万只但大多数为港湾内由松木板、竹竿和钢管等制成的传统结构形式网箱。为了发展我国沿海的深海网箱养殖国内部分沿海省份如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非常重视深海抗风浪网箱的发展。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密切合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基础设施开发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我国海况条件自行设计和研制了价格低、总体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的网箱设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深海大型抗风浪养殖网箱在浙江、山东、福建和广东等省数量较多。周长主要有40米、50米两种网深812米主要的养殖品种为大黄鱼、真鲷、美国红鱼、军曹鱼、石斑鱼、黑鲳、鲈鱼和六线鱼等养殖种类约30多种年产量约3万吨并形成了多处规模较大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
3人工渔礁
我国人工渔礁的试验研究起始于197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北部湾投放了我国第一组人工渔礁。1981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先后在山东省胶南、蓬莱和广东省大亚湾、南粤沿海投放了人工渔礁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由于受当时的财力及思想观念所限人工渔礁投入较少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001年2月广东省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建设人工渔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议案带动了全国其他沿海省市福建、上海、山东新一轮人工渔礁建设和研究工作。
4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即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渔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
美国于1968年提出建设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1971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审议会上第一次提出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的构想1977—1987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1998年韩国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在庆尚南道统营市首先建设了核心区面积约20千米2的海洋牧场2007年6月竣工取得了初步成功。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迅速发展。
115.工厂化养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类型?
1工厂化养殖的基本特征
工厂化养殖的突出特点是高密度、集约化、高产量、高效益是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于一体的养殖模式。图8-1为工厂化养殖车间。
图8-1 工厂化养殖车间
① 单位面积水体产量高。传统的池塘养鱼每亩产量一般是1000千克左右配备增氧机械的精养鱼塘年产量一般也就2000千克左右。如果按每亩水深2米来计算则传统池塘养鱼每立方米水体的年产量仅约为1.5千克。而采用工厂化养鱼每立方米年产量可达到10千克、20千克、50千克甚至更高。
② 生产周期缩短,有利于均衡上市。由于采用了现代的设备和管理技术,提供了优良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并且配备了高蛋白质、全价营养成分生态环保饲料,养殖对象吃得饱长得快,少生病或不生病,生长周期明显缩短。
③ 饲料系数降低。由于工厂化各子系统为养殖动物提供了最佳的生存条件,饲料的转化率提高,养殖动物生长速度加快,饲料系数自然降低。
④ 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易管理。传统池塘养殖产量以年产100吨为例按每亩1吨产量计算至少需要水面100亩。而用工厂化养出100吨如按50千克/米2计算则仅占地4000米2。
⑤ 养殖排放水排放量少。工厂化养殖中一般都有养殖排放水处理和集中回收设施,对环境的直接排放量和影响程度都有限。
⑥ 受外界气候影响小。工厂化养殖多在室内进行,受天气、温度等外界气候影响较小,可实现常年生产。
2基本类型
目前,我国的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流水养殖,一种是封闭式内循环养殖。发展趋势是后一种,既有利于节水,又有利于防止外源性污染。
116.工厂化海水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哪些环节?
1固液分离过滤
固液分离过滤是养殖用水处理的第一步,由弧形固液分离筛实现其功能。弧形固液分离筛安装于养殖池排水口处,养殖排放水从养殖池中排出,经弧形筛进水口进入配水槽,再由配水槽的水平出水堰均匀地分布到筛板上,自上而下流经筛板,从水平条状缝隙流入清水箱,再由连接清水箱的出水口流出回收循环利用,截留在筛板上的固体悬浮物借助水的推力逐渐被推出固体物排出口。弧形筛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不需要运行动力,也避免了清洁水的使用,有效减轻了后级处理负荷,减小了后级处理体积,降低了系统的整体造价。
2气浮综合处理
经弧形筛进行固液分离后较清的水进入循环水调节池,水流量稳定平衡后,经循环轴流潜水泵进入蛋白气浮分离器进行泡沫蛋白质分离处理。蛋白气浮处理是利用气泡表面的吸附作用,将固液分离器无法分离的水中悬浮物及胶质蛋白等细小杂质分离出去。气浮分离器可制造大量气泡,并使气泡表面溶质浓缩,清除泡沫即可除去被浓缩的物质。此时,加入少量的臭氧,可强化处理效果,快速吸附脱除胶状体、纤维素、蛋白素等有机物,达到迅速减少氨、氮,降低有机物耗氧率的目的。
3生物净化
经过气浮综合处理后,进入水质生物净化过程。此时,可适当加入新海水,以弥补循环水损耗。循环水进入生物滤池,池里接有高效适盐性净水微生物,能起到去除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作用。
生物净化分为三级,由于生物净化用时较长,并且在净化过程中会产生泡沫,三级生物滤池中设有回水管,与循环水池连通,以去除泡沫、平衡水量。同时,在第三级生物净化前端加装蒸汽加热装置,以补充水流在循环过程中损失的热量。
4臭氧处理
臭氧处理装置是主要针对处理亚硝酸氮而设计的,利用臭氧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水中亚硝酸氮的含量。同时,还要配套使用蛋白质分离器,同步分离因生物净化而产生的菌膜、泡沫等杂质。
5脱气过滤
臭氧化处理后,进入脱气环节。脱气装置是一个滴滤式生物滤池,主要用于驱除水中的残余臭氧、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有害气体,使水中的总气体水平和水质接近或优于新鲜的自然海水。脱气装置(三维脱气装置)依然采用的是生物包,在脱气的同时,进行末级生物净化。
6紫外线消毒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防止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中,预防病害是重中之重。因此,经过多个环节处理后,还要对循环水进行消毒。利用特殊设计的高效率、高强度、高寿命的紫外光发生装置,采用直射式紫外线垂直消毒法,对循环水进行紫外线消毒,可有效防止有害细菌和病毒在循环水中扩散造成交叉感染,大大提高了水质安全。同时,因具有消毒流程长、紫外线光波衰减小、节能效率高、造价低廉、易于维修清洗等特点,能有效降低紫外线消毒装置的造价、能耗和操作管理的劳动强度。
7循环水充氧
循环水充氧,使用的是液氧,溶氧方式是纳米氧气扩散器释放氧气通过水泵叶轮混合溶解,使氧气的利用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有效保证了循环水中充足的氧气含量。至此,整个水循环处理过程结束,经过充氧处理的水再次进入到养殖池,作为养殖用水进行利用,并周而复始循环运行。
117.工厂化养殖循环水系统有哪些管理要点?
1充气
必须通过充气保持溶解氧的浓度满足养殖生物呼吸的需求和维持生物滤膜的正常功能。充气通常在养殖池中进行在水流通过生物滤膜前或在生物滤膜中也需要充气。水中有机物质的降解也需要氧气。也可以通入臭氧氧化有机物质和杀灭病原菌防止病原菌进入水处理系统。一般情况下充气的强度以使整个养殖系统的溶解氧水平达到饱和浓度的60%为宜。
2清除颗粒物质
粪便和残饵中的固体颗粒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和产生氨氮,必须清除。可以通过沉降池沉降,也可以使用多孔材料如海绵、滤网、沙和砾石等通过机械过滤除去。
3生物过滤
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含氮排泄物主要是氨NH3尿、固体废物和过量的饲料也含有未消化的氮成分都是氨态氮NH+4-N的额外来源。NH3对养殖生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在0.05毫克/升的浓度下就会对养殖生物产生亚致死的应激作用导致生长减缓和抗病力下降。综合考虑滤膜的表面积、养殖密度和水的流速。通常情况下养殖池和滤膜的体积比为31能够满足要求。
4缓冲pH
鱼类代谢和细菌的硝化作用会产生酸降低水体的缓冲能力和pH。虽然很多鱼类可以耐受510的pH但满足生长的最适pH为6.58.5。施用生石灰和碳酸氢钠补充二氧化碳可以弥补损失的碱度和维持水体的缓冲能力。生物膜介质如牡蛎壳和养殖系统的其他部件如混凝土养殖池也能提供一定量的碳酸盐。应根据养殖种类的特点经常监测和调节水体的硬度、碱度和pH。
5日常管理
设计循环水系统时应遵循操作方便和经济实效的原则。养殖之前要让生物滤膜有充足的适应时间。经常监测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溶解氧水平应该维持在饱和浓度的60%并且要呈周期性的变化。定期测定和调节水体的碱度、硬度和pH检查和清洗滤膜。由于用于防治渔病的药物可能会杀死生物滤膜中的细菌因此必须配备专门的治疗渔病的养殖箱并与过滤系统分开。经常检查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统计主要微生物的世代变化周期确定补充菌种的添加种类和数量。
118.在工厂化养殖生产中有哪些管理措施?
1生产投入品管理
① 养殖对象。加强养殖产地检疫,采购的对象要符合目测和镜检的质量要求,不从疫区携带传染源。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禁止采购。
② 养殖用饵料。养殖用配合饲料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1及《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12年的规定其营养成分能满足养殖对象生长、发育需求。选择大型生产厂家的合格产品禁止使用无产品批准文号、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执行标准和无产品质量合格证的饲料禁止使用发霉变质和过期饲料。冰鲜饵料如河鱼、虾、鱼虫等未经消毒处理禁止投喂。
③ 养殖用渔药。养殖用渔药的使用按《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和《兽药管理条例》2004年的规定执行不使用违禁药品药物残留按《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2002的规定执行。积极使用“三效”、“三小”渔药提倡使用水产专用渔药、渔用生物制品及中草药。选择有生产能力且稳定的合格生产供方禁止使用无产品批准文号、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执行标准的假、劣渔药及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化合物和生物制剂。防疫人员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科学用药不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和增加用药频次使用药物的水产品在休药期内不得用于食品消费。企业自觉对产品进行自检和送检并接受渔政、工商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监督保障食品安全。
2养殖水环境管理
① 加强水质调控。水是养殖对象赖以生存的环境,尤其是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放养密度大,投饵量大,人为地干预了养殖对象的水生态平衡,使残饵、粪便等代谢产物增多,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引起水质参数变化,这就给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加强水质管理就是通过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了解其动态变化,及时调节,纠正不利于养殖对象正常生长和影响其免疫力的因素。主要水质参数有水温、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当养殖水质不符合用水水质标准和水质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如换水、添加水质改良剂等进行处理。发病池水体未经消毒不得外排,养殖排放水的排放也应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排放标准。
② 合理密养和混养。一方面根据工厂化设备水处理能力和水体交换量,放养密度要合理,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品种的生理特性,合理混养。混养不仅能提高单位水体的经济效益和促进生态平衡,而且能保持养殖水体中有益菌群,调节微生态平衡,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
③ 使用微生态制剂。在工厂化养殖系统中,由于残饵、粪便和有机碎屑等有害物质蓄积,使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改善水环境。其主要作用是:降解、稀释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净化水质,稳定酸碱度;激活水质,提高溶解氧含量,增强养殖对象的摄食能力;补充营养物质,促进养殖对象的生长和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使有益菌群占优势,控制病原数量,减少疾病感染几率。
3加强疫病检测建立防控体系
防疫人员、技术人员按照就业准入的要求,在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后,方可持证上岗;其他养殖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后,持证上岗。对于养殖对象疾病,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掌握病原的种类、发病原因、流行危害程度,根据现场情况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确定防治措施,最后跟踪服务,验证治疗效果,并且逐步改进方案,尽可能地把发病率控制在最低限度,降低经济损失。根据生产需求,配置与养殖模式和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水质监测、生物检测等基础性仪器、设备。
a.苗种消毒。养殖对象在放养前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消毒和杀灭寄生虫,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一般采取药液浸洗,浓度和时间依据养殖对象种类、规格、水质情况等而异。
b.工具消毒。各种养殖工具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尤其是在流行病季节,要及时浸泡消毒,然后冲洗干净后,备用或置于太阳下暴晒。
c.饵料消毒。无论是外购的还是自行培养的鲜活饵料一定要消毒处理、清洗干净后再投喂。
d.定期投喂中草药药饵。尤其是在鱼病流行季节,药饲同源,一方面可以预防疾病发生,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养殖动物的体质和抗病力,减少发病几率。
e.水体消毒。在循环水进入养殖池前用一定浓度的臭氧和紫外线进行杀菌、消毒,控制细菌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4提高养殖对象的免疫力
① 选育优势品种。根据养殖对象个体和种类差异,淘汰病残个体,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
② 免疫接种。对于暴发性流行病免疫接种是一种降低发病几率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一些高密度养殖的名贵品种,养殖成本大,免疫接种可以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成活率。方法可以采用注射、口服、浸泡等。
③ 投喂优质饲料。工厂化养殖放养密度大,必须投喂优质配合饵料才能保证养殖对象有充足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能量和有机分子。根据养殖对象不同的发育阶段,科学合理选用饵料,保证饵料适口,营养全面,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利用率高,降低对养殖水质的影响,同时,提高养殖动物体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④ 强化生产管理。加强巡视和水质监测;及时排污和加换新水,定期清理残饵、粪便,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日常操作细心、谨慎,避免养殖对象受伤;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控制畸形率,减少发病率和伤亡。
119.在工厂化养殖水处理中有哪几项重要指标?
1B/C指标
对养殖场的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前要先测定所要处理水的生物耗氧量BOD和化学耗氧量COD并将二者进行比较。根据B/C比选择配备物化和生物等水处理设施的比例。一般当B/C大于0.25时设计水处理设施应多考虑用生物处理法,若比值较小就要重点考虑使用物理或化学的处理法。
2水中的悬浮物质
水中的悬浮物主要有无机物组成的非挥发性的悬浮物FSS和纤维、胶质等有机物组成的挥发性悬浮物VSS。一般来说水中悬浮物质过多会造成COD偏高因为悬浮物本身可能与氧化剂起反应消耗氧化剂引起COD偏高另外悬浮物表面可能附着一些还原性物质引起COD偏高。所以在设计养殖场的循环水处理设施时要先测出水中悬浮物质的种类和产量以此来作为确定物理过滤或机械过滤的配备指标。对水处理前的悬浮物和对处理后的悬浮物进行测定比较可以作为评判水处理设备运行效果的依据。例如当处理后水的挥发性悬浮物突然增加就要考虑生物处理部分是生物膜老化还是生物处理菌死亡等问题就要及时接种生物处理菌或排除致死因素。养殖排放水经处理后水中的悬浮物仍较高应分析悬浮物的种类查找问题原因判断是物理处理还是生物处理方面出了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3生化池中溶氧的变化
水处理中的生化作用需要大量的氧气,在生化池平均曝气的情况下,水中的溶氧因为生化作用在水的上、中、下层不相同,进水端和出水端也不相同。溶氧的测定比较简单,在实际生产中掌握生化池溶氧的变化规律,经常测定各部分的溶氧变化,对于监测生化处理池的生态变化有重要意义。
4生化池中pH的变化
水中的有机物质经生化作用后会引起水体的pH变化其变化幅度因有机种类不同以及降解转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对养殖排放水的处理过程中可在长期的运行中积累pH变化资料以及pH的变化与生化池的生态变化的关系用于指导生产。根据pH的变化适时调节生化池的生态环境。
120.工厂化养殖的水处理方法有哪些?
1固体悬浮物的去除
养殖污水的物理处理主要是及时清除水中漂浮物质和大部分悬浮物及少量油类,同时进行水量、水质均衡,这样才能减轻后续工艺环节的负荷和防止阻塞。常用的有砂滤罐、微滤机、蛋白质分离器等,物理处理法所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效果好,使用广泛。
2水中氨氮的去除
采用生物处理法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两种方法,研究证明生物膜法去除效果比较好。
3水中致病菌的去除
工厂化养殖场所产生的水溶性有害物质的去除,主要采用紫外线、臭氧、二氧化氯等消毒方法。
121.工厂化养殖的水处理常用制剂有哪些?
1絮凝剂
养殖排放水中的有机物质大部分是以悬浮态颗粒的形式存在的。大颗粒的粪便和残饵可以采用过滤等物理方法去除,而悬浮态或胶状大分子则需要加入絮凝剂使其凝聚沉降后再除去。
① 聚合铝絮凝剂,又称碱式铝,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的絮凝剂,适宜在中性水体中使用,有良好的去浊性能和低温絮凝能力,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水质净化。
② 聚合硫酸铁简称聚铁或PFS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由于该药剂反应速度快产生的絮凝体密度大、易沉降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③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是一种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用于水处理时可同时发挥“电中和”和“架桥作用”因而用量少效率高且无毒副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水处理絮凝剂。
2吸附剂
① 沸石吸附剂。沸石是碱和碱土金属的含水骨架状铝硅酸盐矿物,其结构具有很多大小均匀的空腔和通道,这些空腔和通道中存在着金属阳离子和水分子,具有气体吸附性能和选择离子交换性能,可改良水质,为养殖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养殖动物生长。
② 活性炭吸附剂。活性炭通常是用纤维质材料诸如木材、椰壳或者核桃壳等经碳化加工而成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不但能清除养殖水体中的胶体和悬浮体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清除常规水处理方式难以除去的溶解态有机物质其吸附量可达本身质量的20%30%。
③ 高分子重金属吸附剂。高分子重金属吸附剂是一种能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的良好材料粒径一般为0.31.2毫米用于吸附去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Cu2+、Zn2+、Pb2+、Cd2+等)。操作时一般采用动态流水吸附,即让水按一定的流速通过装有高分子吸附剂的管子;或者利用“半静态”吸附装置,使水流形成垂直方向对流,透过交错设置的吸附床,通过多次水循环,直至基本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3微生物及其制剂
① 硝化细菌及亚硝化细菌。养殖水体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残饵和排泄物,水体中固有的异养菌会很快地将其利用并排出氨氮至水体中,因此氨氮污染在养殖水体尤其是循环水的工厂化海水养殖体系中成为一个主要因素。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是最早广泛应用于水体除氨的菌种。
② 光合细菌。光合细菌简称PSB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PSB因具有对生物耗氧量BOD去除率较高耐高负荷、高盐度及在低温时处理效果稳定的特性而被应用于海水工厂化养殖水处理工程。处理后外排的水中含有大量的PSB排到海域后仍能繁殖生长净化海水PSB能够提高溶解氧浓度、降低氨氮、消除硫化氢和有机物从而达到有效改善养殖水质的目的。来源于海洋环境中的PSB对海水工厂化养殖体系有很好的适应性。
③ 高效优势复合菌净水剂。高效优势复合菌是由酵母菌、放线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经特殊方法培养而成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这些菌种作为多种细菌共存的一种生物体,在同一环境中共存的微生物间,存在互惠共生或互利共栖现象。在其生长过程中能迅速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同时依靠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形成稳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繁殖,消除硫、氮与恶臭物质产生的臭味,激活水中具有净水功能的原生动物、微生物及水生植物。
④ 基因工程菌。自然界中的土著菌,通过以污染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共代谢方式,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净化功能,有的甚至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大量人工合成化合物,降解效果就显得不足。
4消毒剂
① 氧消毒剂。用于养殖水消毒的氧消毒剂中,目前普遍使用的是臭氧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属强氧化消毒剂,它在水中能迅速放氧起到灭菌、防腐、除臭等作用。臭氧具有迅速分解成氧的特性,处理后的水含有饱和的溶解氧。因此,用臭氧处理水,既能迅速杀灭细菌、病毒、降低硫化物、氨等有害物质,又能增加水中溶解氧,从而达到净化养殖用水的目的。
② 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的种类繁多,包括氯气、二氧化氯、卤代氯胺等,对消毒水质有显著的功效。高含量的氯消毒剂除能杀灭病菌、病毒外,对杀灭鱼类体表寄生的小瓜虫、累枝虫及铁锚虫等也有良好的作用。
③ 高铁酸锶复合剂。高铁酸锶复合剂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环保型制剂之一,它既能迅速杀灭水中细菌病毒及藻类,且能高效助凝、吸附及降解难分解的有机物、氰化物、硫化物、甲硫醇、氨、亚硝酸盐以及重金属污染物,故有杀菌兼水土改良剂之名。使用中无刺激气味,无残留,不生成二氯甲烷等诱癌物质,同时还具有高效、速效、用量少、成本低等优点,受到养殖业主的欢迎。
122.工厂化养殖增氧技术的要点有哪些?
1充气式增氧
是目前工厂化养殖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或纯氧通过气石等散气装置,释放为小的气泡,小气泡与水进行传质,将氧慢慢溶于水体中,成为溶解氧。由于形成的气泡直径大,所以传质面积有限,溶解效果不理想,氧气利用率低,成本高。
2重力跌水式增氧
通过重力作用跌水溅起水花,扩大气水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增氧的目的。但是增氧效率低,噪声大,会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
3机械式增氧
在池塘养殖中大量使用的增氧机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增氧机是根据双膜理论,在人工的控制下搅动水体,激起的水跃和浪花,扩大了气液接触的比表面积,使池水增加溶解氧的装置。目前国内外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增氧机类型主要有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水式等。
4纯氧增氧
为了适应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增氧的模式已经由过去的机械增氧向纯氧增氧的趋势转化。纯氧的氧分压大于空气中的氧分压可以显著地提高氧的转移速率。丹麦、德国等一些国家成功地开发、设计、建造了使用液氧向养鱼池和生物过滤器增氧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单位产量而美国、瑞典等国则研制了压力振荡吸收制氧装置可在养鱼场直接生产含量为85%95%的富氧。目前该纯氧技术正在完善及普及推广中。
123.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杀菌消毒的措施有哪些?
1臭氧杀菌
① 臭氧消毒的原理。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臭氧由3个氧原子组成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它极不稳定易分解产生氧原子氧原子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对具有顽强抵抗力微生物如病毒或芽孢有极大的杀伤力同时可以渗入细胞壁破坏细菌有机体的链状结构导致细菌死亡。
② 臭氧的应用。由于臭氧所具有的性质广泛地被用于杀灭养殖水体中的细菌、病毒和原水中的藻类还可以将对水生动物有害的重金属氧化成无害的氧化物。臭氧的杀菌能力非常强对仅含细菌的水体只需投加少量臭氧投加量不足0.5毫克/升时杀菌率就可达97%以上。有的资料显示用臭氧对养殖循环水进行处理能抑制养殖生物病原微生物、氧化有机废物和亚硝酸盐以及总氨氮可分别降低亚硝酸盐、硝酸盐85%、67%。同时臭氧能迅速分解成氧处理后的水含有饱和的溶解氧还可以调节水体的pH。臭氧杀菌与泡沫分离法结合可去除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有效地氧化和分解有机物和有毒代谢物。与紫外线组合使用可较大地降低BOD、COD值使硝酸盐达到很低的程度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改善水质。杀菌效果优于氯气和次氯酸钠。
③ 臭氧杀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关注臭氧的毒性问题。首先是臭氧长期暴露的最大安全水平研究表明当臭氧浓度大于0.0080.060毫克/升时,可损害淡水鱼的鳃,使之分泌物增加并形成凝结,阻碍鱼类的正常呼吸。其次是将臭氧应用于半咸水和海水养殖系统时,溴化物被臭氧氧化形成相对稳定且对鱼、贝类有毒性的次溴酸、次溴酸盐和溴酸盐。
对臭氧残留的去除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① 添加1毫克/升硫代硫酸钠。
② 充气。
③ 通过生物滤器或用石英、活性炭吸附。
④ 接触高强度紫外光纳米。
2氯制剂消毒
使用氯制剂消毒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不仅能够杀灭细菌,还能与水中的一些还原性物质反应,降低它们对养殖生物的毒性。但经过氯消毒后会留有余氯,会对养殖生物有影响,必须附设一些去除余氯的工艺设施,或者在加入养殖池前,充分曝气以降低影响;同时也可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
3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杀菌消毒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用得比较广泛。有浸没式和水面式两种类型。紫外灯发射的200300纳米的紫外线都有杀菌能力其中以265266纳米的杀菌力最强在波长一定的情况下紫外线的杀菌效率与强度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可以穿透细菌的细胞膜被细胞核吸收对细菌DNA造成损伤抑制了DNA的复制破坏了菌体的繁殖能力从而达到了杀菌的目的。但是紫外线杀菌需要穿透水层才能起作用因为污水中的悬浮物、浊度等都会干扰紫外光的传播。所以处理水的水质是保证紫外线消毒的先决条件。
124.环境工程技术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是如何应用的?
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式以应对日益恶化的水环境。一个设计完善、管理有序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减少养殖排放水中污染物的含量,降低污水排放量并减少由于换水而增加的加热、增氧所构成的成本和减少由于换入不洁水而导致的疾病暴发。不同的养殖场所选用的封闭式循环养殖方式均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过滤、臭氧消毒、鱼菜共生、泡沫分离、微生物处理等水处理技术。
简单的砂滤是几十年来许多养殖场一直采用的一种水处理方式,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将过滤与微生物处理相结合,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两种技术的配合应用中,滤料的选择、滤器的构造、微生物制剂的种类和使用剂量是至关重要的。臭氧对养殖水体的消毒净化作用已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但是臭氧处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臭氧发生器的质量与效率、残余臭氧的处理、使用臭氧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性以及操作人员的水平等。现在许多国家均发展了鱼菜共生、鱼藻共生系统,利用养殖肥水培育蔬菜、花卉、水果、藻类,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产品和蔬菜等的产量,又能净化水质,把污染降至最低程度,从而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目前在水产养殖用水的处理中,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暗沉淀、过滤,或是某个单一的处理技术,而是要将多种水处理技术有机地连接,有效地降低各种环境胁迫因子的含量,以达到高密度、高产值、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
125.循环水水质调控有哪些技术要点?
在循环水养殖中良好的水质条件是实现集约化养殖的保证在水质诸因子中非常重要并且要经常监测的项目有溶解氧、盐度、温度、pH、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COD和硫化物等同时要保证这些水质指标都控制在养殖对象的适应范围内。一般要求养殖池内水的溶氧在58毫克/升pH在78.5氨氮的含量低于1毫克/升亚硝态氮低于0.1毫克/升;盐度因养殖对象的不同而异。对于以上指标应每天监测,发现某个指标异常,须及时调整。水质调节方法很多,一般是多种方法并用。
1在保证循环水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应注意对滤池的及时反冲必要时还须更换滤料。
2须定时对滤池和沉淀池排污并保证有充足的充气、增氧和消毒。
3要调节好池水的流量池水流量的调节取决于池水中的氨氮、溶氧和水温。以牙鲆养殖为例一般应保证水温在1522℃水流量为每日510个循环温度升高时还要加大水循环的次数并注意要及时地排除粪便和残饵。
126.什么是流水养鱼?流水养鱼有哪些特点?
1鱼产量高
流水养鱼的产量相当高。
2技术含量高
流水养鱼可利用机械、电器、化学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以提供和保持充足的溶氧,良好的水质和高质专用配合饵料;在水源、水量缺乏和气候寒冷地区,还可控温充氧,水质净化循环用水,周年生产。
3形式多样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不同,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流水养鱼,如家庭式流水养鱼,工厂化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冷流水养鱼,潮汐流水养鱼等。
4潜力大
我国幅员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海疆形成多种地貌,湖、库、塘、渠、溪分布广泛,流水条件到处都有。此外,还有冷热泉流、工厂余热水流等具有多种多样流水条件,只要稍加改造即可开展流水养鱼,潜力巨大。
5效益显著
因为是流水条件,环境优越,高密度放养,高产量产出,并且大多饲养优质鱼,价格高,如果充分利用好自然水资源,注意降低成本,一般都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7.流水养鱼有哪些方式?主要适合养哪些鱼类?
1流水养鱼方式
根据流水养鱼的特点可将流水养鱼分为农家流水养鱼、灌渠流水养鱼、潮汐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冷流水养鱼、循环过滤式流水养鱼和池塘循环流水养鱼等。前3种为自然流水方式后4种大多为提水式。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生产实践表明,充分利用自然流水条件开展流水养鱼,成本较低,流水池结构简单、灵活,风险较小,易于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有温流水和冷流水的地方,也可因势利导引流或提水分别开展热带性鱼类养殖和冷水性鱼类养殖。至于循环过滤式流水养鱼和池塘循环水养鱼,可以根据设备、技术、投入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酌情应用。流水养鱼池的面积,除潮汐流水养鱼和池塘循环水养鱼较大外,一般都比较小。
2适合养殖的鱼类
根据流水条件和各地鱼类来源、价格、技术和市场需求选定养殖品种,以求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一般流水养鱼的设备、动力、饲料及其相关技术都较其他养鱼方式要高,即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是高密度、高产量、高成本和高效益的养鱼方式,因此,流水养鱼适合养产值较高的摄食性(吃食性)鱼类和名、优鱼类。这些鱼类包括草鱼、鲤鱼、鲫鱼、鳊鱼、团头鲂等常规鱼类;罗非鱼、淡水白鲳、宝石鲈、鲮鱼等热带性鱼类;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性鱼类;大口鲶、长吻鮠、美国鮰、云斑鮰等无鳞鱼类;鲟鱼、史氏鲟、俄罗斯鲟等鲟科鱼类;鳗鱼、鮰鱼、鲈鱼、鳜鱼等其他名贵鱼类。
128.如何开展温流水养鱼和冷流水养鱼?
1温流水养鱼
温流水养鱼是利用电厂废热水或其他工厂的余热水及温泉地热水养鱼。在无地形、地物落差时一般需要动力机械提水形成流水或在可能情况下利用电厂或其他工厂管道排出的废、余热水经调节后直接注入流水养鱼池不另外配备动力设备以降低成本。由于工厂废、余热水和温泉地热水的水温高低不同需利用一般池水或地下水调节后使其达到养鱼需要的温度2030℃同时还需经增氧方可注入流水池养鱼。为了便于排污温流水养鱼池一般设计建成圆形池面积50100米2水深1米左右。根据地面情况也可建成长方形。
2冷流水养鱼
冷流水养鱼是利用地下泉水、雪山泉水、溶洞流水或水库底层低温流水,开展冷水性鱼类的流水养殖。我国各地泉水分布广泛,大小水库多种多样,开展冷流水养鱼也具有较大潜力。冷流水养鱼方式、方法,其本质与温流水养鱼相同,只不过是将温水换成冷水。
129.流水养鱼如何管理?
1调节池水流量
为了降低成本,满足鱼类生长对氧的需要,人工调节池水流量是不可缺少的。在饲养初期,鱼体规格较小,或水温不高,鱼类耗氧不大,可以适当降低流量;但随着时间推移,鱼体逐渐长大或水温较高,鱼类耗氧明显增加,需要相应增大流量。所以水流量大小需要根据鱼类生长、动态、水温和水质的变化进行人工调控。
2观察鱼水状态
流水养鱼一旦开始,随着饲料不断投入,鱼的生长和水质都在变化之中,需要随时掌握并及时进行人工管理。
每月测定鱼的生长参数,以便了解鱼的生长是否正常,并根据其体重调整投饲量。
鱼的活动状态是否正常可通过其抢食程度、集群或游动情况判定。如果部分独游,或灵敏度下降,或身体发黑则是病态,需要及时检查对症防治;如果鱼类浮头则显示水体缺氧或鱼池容纳量过多,需要增大水量或将达到食用规格的部分鱼出池销售,或分池饲养。
3注意水质变化
缺氧、氨过量pH过高或过低有机物耗氧增高水色由清变混泡沫增加需要及时清污、洗池。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主要理化指标进行定期或跟踪测量以便了解水质变化趋势及早采取相应对策。
4排污与洗池
排污、洗池是流水养鱼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由于鱼的密度大、空间小鱼排泄的代谢产物较多需定期和经常性随流水排出。为了便于排污一般以圆形流水池能较好集污随水排出其他池形排污较差。根据流水池积污具体情况每天排污12次边进水边开闸门排污每510天洗池1次停水边排边洗即可较彻底排污。
130.鲟鱼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1池塘饲养
池塘面积0.30.5公顷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池塘形状为长方形长宽比为31以东西向为好池深22.5米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pH为78。池底最好为沙石底如为泥底则淤泥厚度不宜超过8厘米。在进水口一方的1/3面积范围内设有装、拆方便的遮阳网且进水口用密网包扎放种前按常规法进行清池消毒。
在南方地区一般全长23.5厘米、个体重50克以上的幼鲟可在2月份转入饲养。在受自然水温限制的北方可在3月上中旬水温15℃左右时投放此时鲟鱼个体全长为3236厘米体重130170克其放养密度为每亩150250尾二龄鲟密度为每亩2040尾。应一次放足而且规格尽量相同还可混养不与其争食的匙吻鲟、鳙鱼、草鱼等。要经常加注并更换池水最好保持有微流水并增氧增氧机设在池中的一网箱中防止伤鱼。
饲养时0.30.5公顷的鱼池可初设7个饲料台其中进水方向2个出水方向1个池两旁各2个。应尽快驯化鲟上食台摄食正常摄食后及时调整食台位置与缩减饲料台数。饲料台呈长方形面积为23米2要及时清洗并定期暴晒消毒。日投饲量因水温、水质、天气、鲟鱼规格而灵活掌握一般为鲟鱼总体重的1%5%。个体越大投饲率则下降而投饲量要增加。日投饲次数依水温、溶氧而定一般日投喂24次。
管理包括巡池,清理残饵、青苔及水草,搞好防病,防高温,增氧等。
2水泥池饲养
水泥池面积50100米2圆形或椭圆形也可为长方形水深11.2米上方注水池面高出水面20厘米以上。池壁抹光、平整池底最好铺瓷砖。池四周向中央排污口倾斜倾斜度为2%。排污口面积为池面积的2%3%。
鲟鱼全长2755厘米、体重70650克时放养密度为1540尾/米2全长5570厘米、体重6501500克时为911尾/米2。
饲料投喂按“四定”投饲法进行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饲料。水温高时可多投含蛋白质高的饲料秋末冬初水温18℃以下时则投越冬饲料。开春后至5月底或911月份日投饲量为鲟鱼总重的2%4%其中油脂添加量为投饲量的3%5%日投饲3次分别为上午900、下午400与晚上1100。68月份日投饲2次即上午800和晚800日投饲量为鲟鱼总重的1%2%其中油脂添加量为投饲量的4%7%。12月份至翌年2月份水温10℃以下时日投喂1次即下午200日投饲量为鲟鱼总重的0.2%0.5%其中油脂添加量为日投饲量的2%3%。
管理上基本与池塘饲养相同,但最好在水泥池中应用空气压缩机增氧。
流水池养殖为主要养殖方式。水源水量应充足水温稳定。水泥池面积一般1550米2形状呈圆形、方形、长方形均可以圆形为好。当鲟体规格330克时水深0.70.8米30克以上时水深1米。进水口可选在池顶部圆形池排水口在池底中部底面四周向中央倾斜5%。长方形池进、排水口分别开在池两端排水口在底部池底坡降1%5%。小型池水交换量每小时13次较大型池则为14小时1次。
鲟种经驯化后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适温范围日投饲率依规格增大而下降即310克鲟日投饲量占鲟鱼总重的8%10%1050克鲟日投饲量为7%9%50120克鲟日投饲量为5%7%二龄鲟鱼日投饲量为3%4%。要根据水温和鲟鱼吃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供水量和投饲量,并经常检查进、排水口有无堵塞。此外,还要及时捞出病鱼、死鱼,做好防病。
131.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养殖场必须有清澈的流水水量充沛溶氧6毫克/升以上地下水、河流、山溪都可利用。周年水温325℃以720℃为好pH 68。饲料来源方便交通便利。地势要有一定的坡度便于自流排灌沙砾、黑土或黄土铺底。
池圆形或长方形面积100200米2水深7090厘米。长方形则长为宽的10倍水流畅通无死角。有进出水口且有拦鱼栅。
采用高密度流水池塘精养控制好溶氧与水温保证充足的饲料。放养密度受水流量、溶氧量和温度等制约。放养量随规格增大而减少。温度升高应加大流量。可分稀养与密养两种。高密度多用水泥池一般池长40米宽4米池底落差0.8米。每亩产量可达3万4万千克。
配合饲料要求动物性成分不低于40%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为32%55%最适含量约为40%脂肪6%12%碳水化合物9%12%,还要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水温3℃以上时每天要投饲适温1018℃时日投喂23次日投饲量为虹鳟鱼总重的1%3%以达八成饱为好。日常管理要控制好水量水交换率2次/时流速为316厘米/秒。定期排污保持水质清新。高密度池排水口溶氧不低于5毫克/升铵态氮应少于1毫克/升。否则应及时增氧。还应及时按规格分养,轮捕上市。坚持做好巡池与防病工作。
132.罗非鱼在北方地区如何越冬?
1越冬方式
罗非鱼需在温室中越冬。温室有玻璃棚温室、塑料大棚温室及简易温室。其中玻璃棚顶部向南的一面为玻璃顶向北的一面为后墙塑料大棚用钢材、水泥板或毛竹作支柱和拱架墙和顶部用薄膜覆盖简易温室则在池边搭棚成全封闭式或采光面用玻璃或薄膜无日光时用草帘覆盖保温。越冬水源可利用热电厂冷却水、温泉水、深井水亦可人工加热。采用电厂冷却水成本低越冬效果好用深井水水温恒定可保持在18℃左右温泉一般水温为3070℃可加冷水调节越冬池水温控制在18℃以上以利于罗非鱼正常越冬。用人工锅炉加热投资相对较大。
2越冬前的准备
新建水泥越冬池需经浸泡使水体酸碱度呈中性,才能加注新水后使用;老池需维修并消毒后使用。越冬所需设备如水泵、增氧机或冲气机、电动机、电热器、锅炉、管道、电源设备及渔具等应配备齐全,罗非鱼种或后备亲鱼入池前须调试运转完好。越冬前半个月左右,对要越冬的罗非鱼进行拉网密集锻炼,淘汰体弱或受伤的鱼。
3入池时间与规格及密度
一般情况下自然水温降为1820℃时最低不能低于16℃具体时间依各地实际而定。越冬罗非鱼亲鱼须严格挑选鱼种规格以4.55厘米为好。亲鱼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3040千克鱼种为每立方米水体1025千克。入池前需用3%4%食盐水浸浴5分钟消毒。
4日常饲养管理
① 早、晚期温度可稍高一些适当多投饲中期温度可稍低些并相应减少投饲即早、晚期日投饲量为罗非鱼总重的2%日投喂2次中期日投饲量为罗非鱼总重的0.5%1%亦分2次投喂投饲以1小时内吃完为好。鱼种投饲则少量多次日投喂34次。饲料以精饲料为主。越冬期最好补充部分青料如浮萍、绿叶菜等。
② 水温要控制在1618℃不可突降水温。早、晚期为1820℃中期以1618℃为好。
③ 坚持巡池、定期排污并及时充氧。
④ 注意室内通风与换气。
⑤ 如发现鱼病应及时治疗。
133.海水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1建场选址
养殖场应建在风小浪微、水质清新的沿海,既要考虑有充足的无工业污染的海水水源,又要有锅炉、饵料加工、生活用水等所需的淡水水源。
2建池
养殖池应建为圆形或方形圆角使水流能完全循环不留死角池壁池底应光滑池底应向中心有5%的坡度,使污物在池底中央排出,使池底保持清洁,适于鱼类栖息,并使养殖池的水质免受池底污物的污染。
3苗种及放养
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应来源于持有《水产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不用违禁药物所用药物浓度严格控制。苗种要求鱼体完整色泽正常有活力健康无病质量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从异地购苗种时要进行检疫严防异地病原生物传播。苗种运输前停食一天长途运输水温温差小于5℃。
4科学调控养殖环境
保持水深在3580厘米。氨氮含量小于0.2毫克/升溶氧大于5毫克/升保持水质清新光照均匀。根据水温要求调节水温和换水量。每天换水量一般为池水的410倍并根据养成密度、鱼体大小、饵料及供水情况等进行调节。有条件的可采用物理、生物等综合水处理系统将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加以去除使养殖水质达到《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2—2001的标准。
5洗池与分养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有部分无法通过换水排出而吸附在池壁池底。洗池对于去除养殖池底的污物有一定效果。无死角的养殖池形状结合向中央倾斜的池底和中央排污方式,可以有效地排出池底污物。
尽可能减少分养次数,次数过多会使鱼体受伤,增加鱼的应激反应。
6饲料与投喂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2年执行饲料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标准不得使用霉变、变质、受农药或其他有害物质污染的饲料。使用药物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应符合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规定和《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标准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也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微生物制剂以补足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饲料的适口性促进鱼类的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增加鱼体的免疫力。
7病害防治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有病害发生,要对症下药,忌乱用药物。在推广生态防病技术的同时,选择高效、低毒的渔用药物,及时对症进行鱼病治疗,并注意相应的休药期,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和产品进口国的食品标准。在鱼类快速生长时期,可定期在配合饲料投喂前,喷涂黄连水剂等中草药制剂、复合维生素制剂和低聚木糖等作为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促进其生长。这些制剂具有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代谢快和无残留等优点,并能有效预防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平时对养殖鱼的行为、摄食、身体特征等注意观察,结合抽样检查,有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134.如何开展池塘循环水养鱼?
池塘循环水养鱼是将多个池塘以“田”字形或“一”字形用管道申串联起来,通过水泵或潜水泵抽取一个池塘的水到另一个池塘,或通过沟渠进入另一个池塘,造成多个池塘因水位差和连通原理,循环往复,从而推进池塘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充分发挥浮游植物光合造氧作用,促进物质良性转化,提高能量转换效果,改良池塘环境,达到增产的目的。
池塘循环水养鱼的产量高低与水的交换量有密切关系。根据池塘大小、容水量多少而确定一定的交换量再确定水泵大小出水量。池间连通管道和沟渠大小应与水泵口径相匹配一般连通管道直径应为水泵口径的34倍以便使进出水平衡同时还要使进水口位于水层底部出水口紧靠水面以下。此外参与循环的池塘大小应基本一致避免相差过大。
池塘循环水养鱼,具有一定的能耗,这是与提高鱼产量相一致的。为了节省能源,在夜间可以停机,暂停水循环;白天日出后,开始循环,中午和下午加强循环,可以达到既节省能源又可促进鱼类生长的目的。
循环水是否易于传播鱼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看来,一池发病会传播到其他鱼池是传统养鱼常发生的问题。对于池塘循环水养鱼,由于环境的改善,一般有利于预防鱼病,但由于可变因素较多,加上有些细菌性和病毒性鱼病传染性强,因此在鱼病流行季节和对某些传染性较大的鱼病,同样应当注重预防,发病时积极治疗。
135.工厂化鱼菜共生系统有何优点?
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引入的植物与微生物两种物种,是解决环境污染与水质恶化最能干的清道夫。利用植物庞大的根系组织与微生物的高效分解发酵技术,实现饲饵与鱼粪的高效转化,利用微生物分解的低分子矿质元素进行蔬菜瓜果的水生栽培或人工基质培,解决了水质中存溶的大量氨与氮,也解决了各种排污渣滓的再利用问题,还原水质以清洁。在工厂化系统中,引入了水培技术与微生物分解发酵技术后,使鱼—微生物—植物间形成一种互生共促的生态关系。
密集化的养鱼系统排放的大量渣滓可以通过基质培得以过滤,经微生物分解的氨氮与各种矿质元素可以用水培或气培的方式,让根系得以吸收净化,利用立体栽培与管道栽培为养殖工厂的水处理构建成一个科学的生物过滤处理系统,实现鱼菜的共生共长,同时良性微生物与植物又能为鱼创造更佳的生长栖息场所,是原本大自然生态平衡技术在工厂化养殖上的集约运用,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工厂化养殖上的突破性拓展。当然也不能完全摒弃物理化学方法,在过滤杀菌上的纳米材料技术还是可以有效结合的一项新技术。
该模式可以省略大量水处理系统,可以让投资回报良性化,也可以实现渔业生产的零排放,这是未来渔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是可持续环保型循环经济的一种优化模式。
136.如何开展池塘与人工湿地结合流水养鱼?
池塘与人工湿地结合流水养鱼,是池塘生态与湿地生态通过流水方式相结合的一种复合生态型养鱼,即通过机械提水,造成流水而实现两者结合。它使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的机制更强,有利于环境保护,是一种健康养殖方式,值得推广和深入探索。
为了使池塘与人工湿地更好地结合人工湿地一般建在池塘边上或者因地面限制也可通过沟渠连通建在其他方便之处。正因为要形成流水和发挥湿地的作用一般湿地与池塘间应有5080厘米的落差即人工湿地应高于池塘。人工湿地的厚度为80厘米左右面积至少为池塘面积的10%15%当然大一些效果会更好。湿地铺上一层厚5080厘米、大小如指甲的碎石或卵石。
在人工湿地上种植蒲草、营蒲等水生植物和美人蕉等阔叶草本植物。当水泵抽取池水,通过管道系统导入湿地,再接上多根纵向排列并具一排纵列小孔的支管,通水后即可喷水。水中微小物质和化学成分通过碎石层过滤、植物根系及细菌吸收转化之后,回流到集水沟内,最后进入池塘。
为了提高湿地生产力,还可种植耐水性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类(空心菜、水芹、慈姑等)。这种既养鱼又种作物,还可美化环境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技术的特别作用。
137.人工渔礁的作用有哪些?
1人工渔礁建设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
投放人工渔礁可为幼鱼、幼虾、幼贝、幼参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索饵场所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资源的恢复与增长。美国科研人员长期观察发现无人工渔礁区的生物种类一般仅35种而人工渔礁区达45种之多渔获量提高10100倍最高达1000倍。研究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到海中后使周围海域的流、光、音、底质等非生物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引起生物环境的变化使水生生物量增大从而形成良好的渔场或增养殖场集鱼效果也非常明显。人工鱼礁对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聚集和养护效果显著鱼礁的投放也有利于海藻的附着、生长和藻场的恢复。
2人工渔礁建设是渔业结构优化工程
开展人工渔礁建设可使被淘汰的废旧渔船得到利用,开发人工垂钓、笼捕或开辟刺网渔场。多余的底拖网渔船可改为垂钓船或游艇,扩大了就业。人工渔礁建成后,渔业牧场景观化,为日益旺盛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人工渔礁建设是陆源固体废弃物净化工程
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可以用来制作人工渔礁。修船业、修车业的报废船体、车体、废旧轮胎等也是人工渔礁建设材料。
138.人工渔礁如何维护与管理?
人工渔礁的管理方法取决于人工渔礁的功能类型和当地渔业管理的模式。从人工渔礁的功能来说,对于由个人或企业投资的休闲渔业型人工渔礁,一般应该由企业或个人自行管理。而对于生态保护型和渔业开发型人工渔礁,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采取适当措施,严格进行管理,保护人工渔礁区域的生态环境,避免人工渔礁区域业已改善的生态环境再次遭到破坏。
1要做好人工渔礁投放后的监测工作。人工渔礁投放的地点、人工渔礁的材料和类型、投放和布置的方式、投放区域渔业资源种类、天气和水文状况、底质情况等因素与人工渔礁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增殖海洋生物资源的功能是密切联系的。人工渔礁投放后应该定期对人工渔礁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以及礁体本身进行监测包括投放前后人工渔礁区域的生物数量、生物种类等的变化状况以及人工渔礁礁体的掩埋、位置变动、损坏情况以确定所投放的人工渔礁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以及人工渔礁礁体材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其中人工渔礁区域生物数量和种类的监测可以采用向渔民调查在礁区渔场的渔获量情况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试捕、水下潜水或摄影的方式进行调查而礁体的状况只能通过潜水或水下摄影的方法来加以确定。人工渔礁的监测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利用通过监测所获得的资料对今后建造和投放的人工渔礁进行改进。
2人工渔礁建成后根据人工渔礁的类型确定合适的捕捞作业方式。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炸鱼、毒鱼等作业方式是应该严格禁止的。在人工渔礁区域一般是禁止拖网作业的。由于刺网作业机动灵活而且对捕捞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是一种比较合适的作业方式。但是根据国外的经验刺网尤其是流刺网作业时容易由于各种原因而流失网衣这些流动的网衣可能会由于海流的作用而缠绕到人工渔礁礁体上导致人工渔礁区域的许多鱼类由于网衣的刺挂和缠绕而死亡。因此在人工渔礁区域的刺网作业也应该进行一定的限制。相对来说延绳钓、手钓等钓捕方式由于其机动灵活而最适合于在人工渔礁渔场作业。在人工渔礁区域一般来说使用小型渔具包括各类钓具、笼壶类、定置刺网、小型轻拖网是比较理想的作业方式。另外除了限制捕捞方式外还可以对人工渔礁渔场进行捕捞限额管理根据人工渔礁区域的渔业资源状况确定各个鱼种每年的限捕量。
3人工渔礁投放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合作严格禁止在人工渔礁区域倾倒任何废弃物。对于用作人工渔礁的废弃的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固体物体的投放必须经过一定的处理使其对海洋环境无害后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要求投放。
4人工渔礁建成后一般应该在海图上标名人工渔礁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并且在海上用浮标或其他标志标示出来以便于在附近航行或从事其他作业的船只识别。如果在人工渔礁的监测中发现有礁体被渔具渔网缠绕的情况应及时将其清除避免可能对人工渔礁区域鱼类的伤害。
139.休闲渔业是怎样分类的?
1垂钓型
这类休闲渔业主要是从最初从事养殖、捕捞的渔业基地转型而来,利用已有的鱼塘、水库、滩涂等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通过放养鱼种和部分成品鱼,开展垂钓业务。此类基地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转型易,是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比较普遍的一种。
2养殖观赏型
这类休闲渔业主要也是从当初从事食用鱼养殖转型而来。从事观赏鱼的养殖,一方面可以进行成品鱼的销售,另一方面可供旅游参观,相对于单一的垂钓型发展更好。
3餐饮型
这类休闲渔业是适应人们追求健康、绿色、鲜活水产品餐饮的一种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餐饮型休闲渔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
140.水产养殖生产设备主要包括哪些?
1增氧设备
増氧设备是水产养殖场必备的设备,尤其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增氧机对于提高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常用的增氧设备包括叶轮式増氧机、水车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吸入式增氧机、涡流式增氧机、增氧泵、微孔曝气装置等。随着养殖需求和增氧机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新型的增氧机不断出现,如涌喷式增氧机、喷雾式增氧机等。
① 叶轮式増氧机。叶轮式增氧机是通过电动机带动叶轮转动搅动水体将空气和上层水面的氧气溶于水体中的一种增氧设备。叶轮式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曝气等综合作用是应用最多的增氧设备。叶轮式增氧机的推流是以增氧机为中心作圆周扩展运动比较适宜于短宽的池塘。一般养鱼池塘可按每亩0.51千瓦配备叶轮式增氧机。
② 水车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是利用两侧的叶片搅动水体表层的水使之与空气增加接触面积而增加水体溶氧的一种增氧设备。水车式增氧机的叶轮运动轨迹垂直于水平面推流沿长度和宽度作直流运动和扩散比较适宜于狭长鱼溏使用和需要形成池塘水流时使用。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造成养殖池中的定向水流便于满足特殊鱼类养殖需要和清理沉积物。一般可按每亩0.7千瓦的动力配备水车式增氧机。
③ 射流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也叫射流自吸式增氧机,是一种利用射流增加水体交换和溶氧的增氧设备。与其他增氧机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能形成水流和搅动水体的特点。它能使水体平缓地增氧,不损伤鱼体,适合于鱼苗池增氧使用。缺点是设备价格相对较高,使用成本也较高。
④ 吸入式增氧机。吸入式增氧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负压吸收空气,并把空气送入水中与水形成涡流混合,再把水向前推进进行增氧,它有较强的混合力,尤其对下层水的增氧能力比叶轮式增氧机强。比较适合于水体较深的池塘使用。
⑤ 涡流式增氧机。涡流式增氧机由电机、空气压送器、空心管、排气桨叶和漂浮装置组成。电机轴为一空心管轴,直接与空气压送器和排气桨叶相通,可将空气送入中下层水中形成气水混合体,高速旋转形成涡流使上下层水交换。涡流式增氧机没有减速结构,自重小,噪音小、结构合理,增氧效率高。主要用于北方冰下水体增氧。
⑥ 增氧泵。增氧泵是利用交流电产生变换的磁极推动带有固定磁极的杆振动在固定磁极杆的末端带有橡胶碗杆在振动的同时会将空气压缩并泵出压缩空气通过导管末端的气泡石被分成无数的小气泡这样就增大了和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氧气的溶解速度。它具有轻便、易操作及单一的增氧功能一般适合于水深在0.7米以下面积在0.6亩以下的鱼苗培育池或温室养殖池中使用。
⑦ 微孔曝气装置。微孔曝气装置是一种利用压缩机和高分子微孔曝氧管相配合的曝气增氧装置。曝气管一般布设于池塘底部,压缩空气通过微孔逸出形成细密的气泡,增加了水体的气水接触面积,随着气泡的上升,可将水体下层水体中的粪便、碎屑、残饵以及硫化氢、氨等有毒气体带出水面。微孔曝气装置具有改善水体环境,溶氧均匀、水体扰动较小的特点。微孔曝气装置特别适用于虾、蟹等甲壳类品种的养殖。
2投饲设备
投饲设备是利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原理制成的饲料投喂设备。投饲机具有提高投饲质量、节省时间、节省人力等特点,已成为水产养殖场重要的养殖设备。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自动定时定量投饲机。投饲机一般使用电机带动转盘,靠离心力把饲料抛撒于养殖池中。
3排灌设备
排灌设备主要有水泵、水车等设备。水泵是养殖场主要的排灌设备,水产养殖场使用的水泵种类主要有:轴流泵、离心泵、潜水泵、管道泵等。
水泵在水产养殖上不仅用于池塘的进排水、防洪排涝、水力输送等,在调节水位、水温、水体交换和増氧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养殖用水泵的型号、规格很多,选用时必须根据使用条件进行选择。轴流泵流量大,适合于扬程较低、输水量较大情况下使用。离心泵扬程较高,比较适合于输水距离较远情况下使用。潜水泵安装使用方便,在输水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使用较为适合。
4底质改良设备
池塘底质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仓库,池塘底质的理化反应直接影响到养殖池塘的水质和养殖鱼类的生长,应根据池塘沉积情况采用适当的设备进行底质处理。底质改良设备是一类用于池塘底部沉积物处理的机械设备,分为排水作业和不排水作业两大类型。排水作业机械主要有立式泥浆泵、水力挖塘机组、圆盘耙、碎土机、犁等;不排水作业机械主要有水下清淤机等。
① 立式泥浆泵。立式泥浆泵是一种利用单吸离心泵直接抽吸池底淤泥的清淤设备,主要用于疏浚池塘或挖方输土,还可用于浆状饲料、粪肥的汲送,具有搬运、安装方便,防堵塞效果好的特点。
② 水力挖塘机组。水力挖塘机组是模拟自然界水流冲刷原理,借水力连续完成挖土、输土等工序的清淤设备。水力挖塘机组具有构造简单、性能可靠、效率高、成本低、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池塘底泥清除、鱼池改造方面使用较多。
5水质检测设备
水产养殖场一般应配备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主要用于池塘水质的日常检测。水质检测设备有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以及在线监控系统等。
① 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具有轻巧方便、便于携带的特点。适合于野外使用,可以连续分析测定池塘的一些水质理化指标,如溶氧、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温度等。水产养殖场一般应配置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以便及时掌握池塘水质变化情况,为养殖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② 在线监控系统。池塘水质监控系统一般由电化学分析探头、数据采集模块、组态软件配合分布集中控制的输入输出模块以及增氧机、投饲机等组成。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可连续自动监测溶氧、温度、盐度、pH、COD等参数。检测水样一般采用取样泵通过管道传递给传感器检测数据传输方式有无线或有线两种形式水质数据通过集中控制的工控机进行信息分析和储存信息显示采用液晶大屏幕显示检测点的水质实时数据情况。
反馈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编制程序把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数据要求输入到控制系统内,控制系统通过电路控制增氧或投饲。
6起捕设备
起捕设备是用于池塘鱼类捕捞作业的设备,起捕设备具有节省劳动力、提高捕捞效率的特点。池塘起捕设备主要有网围起捕设备、移动起捕设备、诱捕设备、电捕鱼设备、超声波捕鱼设备等。目前在池塘应用的主要是诱捕设备、移动起捕设备等。
7动力、运输设备
水产养殖场应配备必要的备用发电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尤其在电力基础条件不好的地区,养殖场需要配备满足应急需要的发电设备,以应付电力短缺时的生产生活应急需要。水产养殖场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拖拉机、运输车辆等,以满足生产需要。
141.如何正确选择增氧机?使用增氧机应遵循哪些原则?
1选择方法
池塘增氧机图8-2应根据池塘面积、水深及电力配备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3亩以内水位较浅的池塘选用喷水式或水车式增氧机5亩以上水位较深的池塘选用叶轮式或充气式微孔增氧机。苗种池、暂养池、取鱼池、吊网箱宜选择喷水式增氧机。用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了解其功率及适用面积再根据池塘面积计算配备台数。
图8-2 池塘增氧机
2使用增氧机应遵循的原则
① 晴天中午开。晴天中午开是池塘水体增氧和水质改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亦是增氧机效用最好的开机方式。一般情况下均应做到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不但可增加水体溶氧还可使池水形成上下对流从而增加不同层次水体的溶氧提前消耗底层“氧债”解除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有效改良水质并充分保证晚间的溶氧供给缓解和消除浮头。
② 阴天次日清晨开机。此时开机是直接增氧。开机时间一般在凌晨巡塘时如发现池鱼有浮头现象即可开机。若安装了自动开机的池塘开机时间宜选在清晨400500。若水肥鱼密则应早开反之可晚些开机。开机后一直开至日出。
③ 连绵阴雨天半夜开机。连绵阴雨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强产氧量少耗氧因子多以致池塘溶氧减少供不应求池塘条件恶化。夜间因细菌、浮游生物及鱼类的呼吸作用极易缺氧严重时半夜就会引起鱼类浮头。因此在连绵阴雨天要在鱼类浮头之前半夜开启增氧机中途不能停机直到上午800900光线较强时停止。
④ 发现鱼类浮头立即开机。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夏秋之交、秋冬之交,气温突然下降之时,这时最易造成鱼类泛塘,特别是不遵循晴天中午开机原则的池塘。一旦发现鱼类浮头,应立即开启增氧机,解救浮头,防止泛池。此种情况下,开机时间一般较长,应直到鱼类自动游入水底、分散活动时为此。
⑤ 其他情况。鱼类生长旺季天天开机;低温时节不必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一般傍晚不开机。
142.池塘微孔管道增氧的特点是什么?
1高效溶氧
由于超微细孔曝气产生的微气泡直径在0.1毫米以下,微气泡上浮速度低,水越深接触水体时间越长,在水体中与水的接触面越大,因此增氧效率高、增氧效果好。
2活化水体
微孔管曝气增氧,在水体形成无数条缓缓流动的细流,充足的溶氧使水体能够建立起自然的生态系统,让水活起来。
3净化水体
微孔管曝气增氧是水底增氧,其他增氧是表层增氧,而养殖水体主要是表层溶氧丰富,底层缺氧。水体底层沉积的肥泥、有机排泄物、剩余变质的饵料等难解的有机物,会消耗大量的氧,而充分的微孔曝气增氧,可使其转化为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使水体自我净化功能得以恢复。
4降本增效
水下微孔曝气增氧机的功率配备为0.10.15千瓦/亩。采用微孔管曝气增氧氧的传递效率极高使单位水体溶氧迅速达到4.5毫克/升左右能耗不到水车或叶轮增氧的1/4可以大大节约养殖者的电费成本。持续不断的微孔增氧为水体提供了充足的溶氧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得以恢复提升菌相、藻相自然平衡构建起水体的自然生态平衡系统养殖种群的生存能力稳定提高充分保障养殖效益。
5安全环保
微孔管曝气增氧装置安装在岸上,操作方便,易于维护,安全性能好,不会给水体带来任何污染。其他增氧方式是在水中工作,容易漏电,对人体和鱼虾有潜在危害,特别适合虾蟹养殖。
143.对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有哪些要求?
1池塘
养殖池塘形状为方形或长方形面积10亩左右水深1.52米底部平整。
2鼓风机
宜选择罗茨鼓风机或层叠式鼓风机出气风压不得低于467千帕。鼓风机出风口安装分气装置或排气阀门。为确保生产安全一般要求同时配备两台鼓风机交替使用。
3功率配置
微孔管道增氧设备按0.150.25千瓦/亩配置。同时每亩配置功率为0.1千瓦的水车式增氧机。
4管道与安装
主管道采用镀锌管或塑料PVC主管道的直径为100毫米埋于泥土中主管道与充气管有阀门控制便于调节气量。由于罗茨鼓风机输出的是高压气流所以温度很高多数养殖者采用镀锌管与PVC管交替使用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成本。充气管道呈单侧或丰字排列用竹或木桩固定。充气管道用直径1520毫米PVC管管道间距46米气孔间距1米孔径0.40.6毫米管道贴近池底固定若充气管用纳米管管道间距6米左右管道离池底10厘米。
5使用方法
一般在投喂饲料2小时内停止开机遇台风、暴雨等特殊天气微孔管道增氧和水车式增气机同时开启并根据水质状况延长开机时间。
6日常管理
① 经常巡塘检查,如发现增氧设施运转有故障或损坏,应立即报修。
② 检测水质,如溶氧状况,充氧效果,可用溶氧仪定时测定,并做好记录,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7微孔增氧管器的维护
① 微孔管器不能露在水面上,不能靠近底泥;否则,应及时调整。
② 如发现微孔管器曝气不正常应及时检修。
③ 池塘使用微孔增氧管器一般3个月内不会堵塞如因藻类附着过多而堵塞捞起晒1天轻打抖落附着物或用20%的洗衣粉浸泡1个小时后清洗干净晾干再用。
144.投饵机在水产养殖中有何作用?
1有利于促进全价配合饲料的推广
投饵机和全价配合饲料的应用均属于科学养鱼的范畴。配合饲料的一个最重要的优势是针对养殖品种的营养需要把各种单一饲料配合起来组成营养全面、经济的混合饲料避免单一饲料中营养成分失衡现象。部分养殖户认识到了配合饲料对科学养鱼的重要性并且也选用了配合饲料但却不用投饵机仍传统地把配合饲料一堆儿放入水底下喂鱼由于摄食面小、水溶度高等因素相对投饵机投喂会多损失饲料15%20%,从而使养殖效益大大降低。
2驯化鱼类到水面摄食降低饵料系数
驯化鱼类到水面摄食其中一个优点是能降低饵料系数即节约饲料成本。目前我国淡水养殖中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鳗鱼、甲鱼养殖均是采用水面摄食的方法这是因为水面表层的溶氧与水温均大大高于底层而鱼类在适宜范围内溶氧及温度越高摄食强度及消化吸收率就越高其中消化吸收率要高20%30%。另外鱼类在水面摄食投喂的饲料在水中停留的时间很短故饲料溶化于水体的量就很少一般在5%左右而手工撒料或传统的沉水喂法损失率在15%20%。这正是投饵机在水产养殖中最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体现。
3满足了科学养鱼中多餐投饵的要求
为了保证鱼类更好更快地生长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一般需要多餐投饵而人工一天仅能喂12次如果一天喂多次养殖面积大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而投饵机可以每天喂46次每次喂八成饱这样在保证不浪费饲料的前提下鱼类可以摄食更多的饲料从而达到更好更快地成长。
4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率提升鱼类的品质
不使用投饵机的鱼塘,由于饲料损失率高,沉入塘底和溶入水体的饲料有机质腐烂变质,超过了池塘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造成有害细菌生长和有毒气体的富集,鱼类易感染疾病,水体不适应鱼类生长生理要求,影响生长速度,甚至会发生恶性泛塘或暴发疾病,导致灭绝性死亡。而正确使用投饵机投喂配合饲料的池塘,池底基本无残余饲料,水体中少量溶入的鱼类排泄物和饲料粉末可被水质良好的塘水自净,池塘可一直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故鱼类病害少,使用药物也就减少,药物也可选用温和性、无刺激性的药品,从而生产的鱼可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提升鱼类品质。
5可大大提高养殖者的养殖技能
由于使用投饵机可驯化鱼类到水面摄食,故可看清鱼类的规格、生长速度、摄食强度和数量,而这一切变化都源于天气变化、水质变化、气温变化、用药状况、饲料优劣等因素。养殖者只要勤于观察、记录、分析这些因果关系,就能找出人工控制鱼类生长、病害等一系列问题的切入点,迅速提升自身养殖技能。
145.如何选择和使用渔用自动投饵机?
1投饵机的种类
① 从应用范围可分为:
a.池塘投饵机。是投饵机中应用最广、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由于池塘养殖饲料主要为颗粒饲料其抛撒方式一般使用电机带动转盘靠离心力把饲料抛撒出去其抛撒面积为1050米2。
b.网箱投饵机。根据使用情况分为水面网箱投饵机和深水网箱投饵机。单个水面网箱面积一般为5米×5米抛撒位置应在网箱中央抛撒面积一般控制在3米2左右面积过大可能使饲料随水流涌出网箱。深水网箱投饵机需把饲料直接输送到距水面几米以下网箱中央。
c.工厂化养鱼自动投饵机。一般用于工厂化养鱼和温室养鱼要求投饵机每次下料量少且精确抛撒面积一般在1米2左右。此类投饵机能够联网进行远距离监控实现自动化管理。
② 从投喂饲料性状分为:
a.颗粒饵料投饵机。由于颗粒饲料广泛使用,此类投饵机使用量最大,技术也较成熟。
b.粉状饵料投饵机。粉状饲料一般用于鱼苗的喂养,由于鱼苗的摄食量较少,每次投喂量要精确。目前此类投饵机应用较少。
c.糊状饵料投饵机。主要应用于鳗、鳖等的自动投喂,其应用范围较窄。
d.鲜料投饵机。主要应用于以冻鲜鱼饲喂肉食性鱼类的网箱养殖中。
2投饵机的选择
① 要根据养殖方式选择投饵机。
② 要根据经济条件选择投饵机的功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功能全的投饵机。
③ 如果选择池塘使用的投饵机还要考虑池塘面积及池鱼产量并不是投饵机电机转速越高、投的距离越远、面积越大就越好。比如在0.20.35公顷的池塘中每亩产鱼1500千克左右其投饵机的抛撒距离以58米为宜。投饵机的抛撒距离过远、面积过大易造成边缘部分饵料的浪费。
④ 选择网箱用投饵机时,要考虑网箱的大小、网箱设置的密度以及网箱载鱼量等因素。
3投饵机的使用
① 在安装和使用投饵机前要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弄清适用电压、接线方法和注意事项。
② 无论哪种投饵机,使用时都与水面较接近,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防止漏电和短路。
③ 注意天气、水温、水色和鱼类吃食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投饵机设置,保证鱼类得到充足的饲料又不造成浪费。
④ 投饵机发生故障,应及时与厂家或经销商联系,切勿自行拆卸,以免发生危险和出现新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