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txt

980 lines
250 KiB
Plaintext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前言
第一章 品种介绍
一、中华绒螯蟹的生态特征
(一)中华绒螯蟹的称谓与类属
我国出产的中华绒螯蟹闻名于世,自古以来一直被广大食客所津津乐道,有些文人墨客称之为“横行居士”、“菊花娘子”或“无肠公子”等。全球华人都以能品尝到中华绒螯蟹而深感庆幸,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人能在金秋季节吃到螃蟹而被人视为口福不浅。
中华绒螯蟹是河蟹的学名,俗称螃蟹或毛蟹。河蟹在国内的称谓较多,随地区而有所不同。在北京和天津地区,人们称它为胜芳蟹,因为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河蟹大部分产于文安洼的胜芳;在上海地区,人们习惯上称它为阳澄湖清水蟹,已表明它与产在长江的浑水蟹不同;在苏州地区,人们习惯称它为阳澄湖大闸蟹,因为历史上的河蟹是每年秋季在大闸附近随流水而被捕获;我国港澳地区则统称它为江南闸蟹。
中华绒螯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绒螯蟹属。由于河蟹原产于我国,两只大螯上又生长有浓密的绒毛,所以生物学家便将其命名为“中华绒螯蟹”。
我国约有蟹类800多种属方蟹科的共有250余种其中绒螯蟹属有5个种类即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狭颚绒螯蟹、直颚绒螯蟹和近来广西钦州湾合浦新发现的合浦绒螯蟹。
(二)中华绒螯蟹的主要特征
1.中华绒螯蟹与同属几个种的特征比较
1中华绒螯蟹
①主要特征头胸甲背部隆起额宽、圆方形、有4个额齿均尖锐居中1个缺刻最深。额后上方有6个突起显著称疣状突起。前侧齿4个尖锐第四侧齿小而明显。鳌足掌部与指节基部内外表面均生绒毛绒毛较细。腕节内莫角有一锐刺长节背缘末端处亦有一刺。步足前节较狭长4对步足长节近莫端处均有一刺腕节与前节背面均有刚毛第四步足前节与指节的背、腹缘有刚毛前节长度为宽度的3.5倍。雄性第一腹肢末端刚毛整体圆钝体长为体宽的92%95%。长江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主要特征背部色淡腹部银白胸足较长雄的螯足刚毛少而细、明亮性未熟的掌节上下两侧无刚毛雌的腹脐小、无刚毛图1-1
图1-1 中华绒螯蟹
②分布:中华绒螯蟹的自然分布较广,北到辽河,南到珠江水系,西到长江三峡,均可看到天然河蟹活动。人工引种养殖就更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人养殖,但主要产区是在长江中下游各地。江苏、湖北、安徽和上海市的一些地区已形成产业化生产。
2日本绒螯蟹
①主要特征头胸甲的前半部较后半部狭窄4个额齿中居中2个较钝圆两侧的较尖锐这是与中华绒螯蟹的主要区别之一。前侧缘有四齿与中华绒螯蟹不同的是其第四齿发育不完全仅留痕迹有时成为小刺。螯足长节腹缘生刚毛前节具有厚密的绒毛并扩展到腕节的末端及两指的基部两指的内侧较钝步足长节前缘、腕节前缘及前节的前后缘均具有刚毛指节的前后缘有短刚毛。雄性第一腹肢刚毛稀少不圆体长为体宽的88%91%个体一般小于中华绒螯蟹。第四步足前节长度为宽度的2.1倍图1-2
图1-2 日本绒螯蟹
②分布:日本绒螯蟹在我国分布在广东、福建、香港、台湾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
3狭颚绒螯蟹
①主要特征头胸甲表面平滑肝区低平。额窄额齿不甚明显前侧缘具有三齿第一齿大第三齿最小。第三对颚足瘦而窄两颚足之间的空隙较大。螯足长节内侧末半部具软毛前节外侧面具有细微颗粒有一条颗粒隆线延伸到不动指的末端雌性特别显著内侧及两指基部内侧均具绒毛。步足瘦长各对步足前后缘均具长刚毛前2对步足前节和指节的背面各具一列长刚毛。第四步足前节长度为宽度的2.4倍图1-3
图1-3 狭颚绒螯蟹
②分布:狭颚绒螯蟹分布在我国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江苏、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
4直额绒螯蟹
①主要特征头胸甲较扁平额齿不明显肝区表面不凹。前侧缘较直有四齿第四齿发育不全。螯足短仅外表面有毛。指节有槽切断缘具78个刺状齿。步足长节前后缘有毛腕节、前后和指节仅有黑色绒状细毛无长毛。指节短于前节。第四步足前节长度为宽度的2.3倍图1-4
图1-4 直额绒螯蟹
②分布:直额绒螯蟹仅分布在我国广东、澳门和台湾东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
5合浦绒螯蟹
主要特征前额缘4个齿中中部凹陷较深居中的两齿呈低平三角形。侧齿较尖锐第四侧齿较小而退化。第四步足前节长度为宽度的2.5倍。每年1月底至2月上旬生殖洄游沿江而下入北部湾浅海处繁育后代。成蟹个体80200克大的400克平均每只200克图1-5
图1-5 合浦绒螯蟹
2.我国不同水系河蟹蟹种的形态区别
我国所有通海的河口几乎都有蟹苗和蟹种出产,除长江口沿岸外,北方的辽河及附近的营口、盘山、盘锦,山东的大清河、大沽河,天津的海河口,河北省北自秦皇岛、南至白板子河,浙江的瓯江、螯江、飞云江、乐清、瑞安、苍南及钱塘江等,福建的闽江,还有珠江和广西的南流江等都有其分布。
不同的水系拥有不同的蟹种。即使同是中华绒螯蟹在不同的水系也表现出不同的生长速度。这是因为不同水系在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长江具有较多的附属湖泊这些湖泊有着河蟹生长必需的饵料资源在河系生态学、水体的理化性状、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等方面均适合河蟹生长发育加之长江水系河蟹在遗传性状上固有的优势因而形成优良的生物学品质。浙江的瓯江、飞云江江面狭窄滩短流急江岸大多为山丘没有附属湖泊仅有河溪福建的闽江两岸也是多山也缺少有利于河蟹生长育肥的附属湖泊河流中缺少满足河蟹摄食所需要的生物饵料辽宁省的辽河不但没有附属湖泊而且当地气候寒冷河蟹的生长期比长江蟹短2个月珠江、南流江气温较高个体也比长江蟹小一些近年鉴定为日本绒螯蟹品种。
1长江水系蟹种的特点 生长迅速、个体硕大是长江水系河蟹的一个优势。在长江中下游湖泊5月底至6月初放流的蟹苗30天后幼蟹平均体重为0.260.30克长到7月底可比6月净增1327倍9月一般可达3460克翌年8月平均个体为130160克最大个体可达216克10月平均个体均在150克以上据洪泽湖、阳澄湖、太湖、骆马湖、白洋淀和梁子湖等湖泊测定数据此时性腺均已成熟。在投放长江蟹种方面1989年1月七迹湖、南塘湖和尚塘湖等3个小型水草湖泊投入1龄幼蟹规格7.412.5克/只经9个月的生长三处湖泊河蟹平均个体依次为175克、215克和225克最大个体依次为350克、375克和400克。
2辽河、珠江水系蟹种特点 由于长江流域湖泊饵料丰富气候也较温暖辽河水系河蟹同样也在翌年秋季成熟并表现出比长江河蟹群体早降河洄游的特点小的个体只有2030克大的个体也不过100克。近两年对辽河蟹种在长江流域的生长规律已有进一步的认识①辽河蟹种的抗寒能力比长江蟹种强在低温410℃时照常活动觅食而此时长江蟹种已经进洞越冬②放养初期的活动力强容易逃遁③耐高温能力较差在盛夏高温季节上岸活动频繁易发生病害并由此引起死亡现象④性腺发育大约比长江蟹种提前2030天⑤个体生长比长江蟹种慢成蟹个体在湖泊为140克在池塘为100克普遍比长江蟹种小20%30%⑥回捕率至少比长江蟹种少20%40%;⑦易在淡水中交配,出现卵子老化和卵巢破裂,以至由此引起死亡。
在珠江流域历史上并无中华绒螯蟹分布只产日本绒螯蟹20世纪70年代中期连续3年引进长江口蟹苗在珠江水系放流。由于珠江区域常年气温较高一年中河蟹生长季节较长移植的河蟹当年发育成熟因而限制了个体的生长。据测定珠江蟹成熟个体平均重为85.5克同期测定的江苏河蟹为151克湖北河蟹为162.5克安徽河蟹为175克。
3瓯江水系蟹种的特点 瓯江水系河蟹是近年受到人们关注的河蟹品系。然而瓯江河蟹个体比苏南、浙北地区的小旺汛时平均个体为100克最大的只有250克汛末只有6070克。1988年引进瓯江幼蟹与长江幼蟹同湖放养结果收获时长江蟹平均个体重为209克瓯江蟹平均个体重为137克。据观察瓯江蟹种在长江中游湖泊比本地蟹种性腺发育快、成熟早1989年10月18日同期测定结果为瓯江河蟹卵巢重9.7克成熟系数为7.98%长江河蟹卵巢重3.15克成熟系数为2.26%。捕蟹汛期瓯江河蟹表现为发汛迟持续时间长形成不了高峰期一般湖泊中长江河蟹汛期将要结束时瓯江河蟹才发汛一直持续至翌年的2月。
4各水系蟹种的形态区别 有关学者通过对长江、辽河、瓯江三处蟹种研究指出长江品系天然蟹种背甲青绿色椭圆形壳缘有4个侧齿尖锐其中第四侧齿明显额齿中间凹陷明显第二步足与第三步足等长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长之比为A12.0这个比例是天然长江品系蟹种与人工蟹种及其他水系蟹种区别的关键第二、三步足上无刚毛第一、四步足长节外侧无刚毛内侧有刚毛。蟹种在爬行时第四步足前节拖地行走。而辽河品系蟹种养成的成蟹形态体为不规则椭圆形背甲青黑色腹部灰黄色步足较短背部疣状突出的下方2个突起不明显生殖洄游在8月开始比长江蟹早1个多月没有捕捞高峰成熟个体为50100克生产中前期生长较快后期生长较慢。从形体上看辽河品系蟹种体呈椭圆形步足及背甲均青色步足不透明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长之比为A=11.8步足比长江蟹种短但比瓯江蟹种长。瓯江品系蟹种的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长之比为A=11.61.7步足与长江蟹比较前节较短青色刚毛稀少体呈正方形蟹体有明显腥味。将长江仔蟹和瓯江仔蟹进行培育蟹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长江蟹种的群体增重为2.08倍瓯江种为6.19倍回捕率前者为47.18%后者为17.10%性早熟情况前者约有20%性早熟后者约有25%性早熟。这两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在水系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群造成的。
(三)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结构
1.中华绒鳌蟹的外部形态
河蟹身躯扁平宽阔方形由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组成。河蟹的头胸部由于进化演变的原因头部和胸部连在一起成为蟹的主要部分上下披上一层坚韧的甲壳。上面为头胸甲一般呈墨绿色下面为腹甲呈白色5对胸足伸展于头胸部的两侧左右对称。
1头胸部 河蟹的头部与胸部是合在一起的合称为头胸部是河蟹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背面覆盖着一层起伏不平的坚硬背甲故又名头胸甲俗称“蟹斗”。头胸甲前缘平直有4个棘齿又称额齿额齿的凹陷以中间1个最深。左右各有4个棘齿又称侧齿其中第一侧齿最大。头胸甲中央隆起表面凹凸不平额角后方有6个突起为瘤状脊左右各侧又有3条龙骨形的突起又称龙界脊。头胸甲表面的凹凸与内脏位置相一致因此形成6个区胃区、心区、左右肝区、左右鳃区图1-6
图1-6 头胸甲背面观
头胸部的腹面为腹甲所包被腹甲一般呈灰白色又称胸板。中央有一凹陷的腹甲沟。腹甲周缘生有绒毛。生殖孔开口于腹甲上开口位置因雌雄而异雌蟹的1对生殖孔开口在愈合后的第三节处雄蟹的1对生殖孔开口在最末节处图1-7。腹甲前端正中为口器口器由1对大颚、2对小颚、3对颚足层叠而成。组成口器的6对附肢都属于头胸附肢。
图1-7 腹甲
2腹部 河蟹的腹部由7节组成。腹部已退化成一薄片紧贴于头胸部之下俗称蟹脐。雌蟹脐呈圆形俗称团脐雄蟹脐呈狭长三角形俗称尖脐。雌、雄蟹的明显区别就在这里。打开腹部可见中线有一条突起的肠子从第一期幼蟹开始可见腹部附肢即腹肢图1-8因性别而异。雌蟹有4对双肢型腹肢着生于第25节腹节上。内肢生有长而规则的刚毛是河蟹产卵时黏附卵粒之处外肢虽有刚毛但短而分支与内肢不同起保护腹部卵群的作用。雄蟹的腹肢已转化为两对交接器外肢消失呈单肢型。其第一对交接器已骨质化形成细管顶端生有粗短的刚毛用来输导精液。第二对交接器形状较小长约为第一交对接器的1/51/4顶端生有细毛交配时可上下移动将精液送出来。
图1-8 河蟹腹肢
3胸足 腹部两侧有左右对称的5对胸足其中第一对胸足特别坚固呈钳形具有捕食和防御能力称螯足。雄蟹的双螯较雌蟹大而强壮有力并在掌部密生绒毛。第二与第五对胸足结构相似称步足。第三、四步足扁平并生有许多刚毛其结构适于河蟹游泳。步足具有爬行、游泳、掘穴等功能。胸足可分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前节和指节图1-9
图1-9 河蟹胸足
2.中华绒螯蟹的内部结构
河蟹体内具有完整的神经、感觉、呼吸、消化、循环、排泄和生殖等系统。
1神经系统 河蟹的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前端的神经节聚合成为脑从脑神经节共发出4对主要的神经。前方一对非常细小称第一触角神经。第二对神经最为粗大通到眼睛称为视神经。第三对为外周神经分布到头胸部的皮膜上。第四对通至第二触角称为第二触角神经。
河蟹的脑神经节由围咽神经和胸神经节相连由围咽神经发出1对交感神经通到内脏器官。胸神经节贴近胸板中央从胸神经节发出的神经较粗的有5对各对依次分布在螯足和步足中。由胸神经向后延至腹部为腹神经。河蟹腹部没有神经节只有一条由胸神经节发出的腹神经分成许多分支散布在腹部各处因而其腹部的感觉也是十分灵敏的图1-10
图1-10 河蟹神经系统
2感觉器官 河蟹对外部世界很敏感这是由于它具有高级的视觉器官——复眼。复眼位于额部两侧的一对眼柄的顶端由数百个甚至上千万个单眼组成。眼柄生在眼眶内分为两节。第一节细小隐蔽在触角之下。第二节粗大以关节与第一节相连复眼生于第二节的末端。复眼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由眼柄举起突出于头胸甲前端因而视觉较广阔视角达180°二是由两节组成的眼柄活动范围较大眼柄可直立也可卧倒灵活自如。最新研究表明河蟹的眼柄是神经内分泌系统中X器官的所在地它对蟹的蜕壳和成熟有调节作用切除单侧眼柄能促进河蟹蜕壳、生长及性腺发育。
平衡囊是转化的触觉器,位于第一触角的亚基节内,囊后皱褶,由几丁质形成,内缺平衡石,开口已经闭塞。囊后内面一簇感觉毛。
3呼吸系统 河蟹的呼吸系统是鳃俗称“蟹胰子”图1-11。河蟹头胸部的两侧各有1个藏鳃的空腔称为鳃腔。鳃腔有1对入水孔和1对出水孔使鳃腔与外界相通。入水孔在螯足基部上方孔边缘着生刚毛可防污物进入鳃腔。出水孔在第二触角基部下方。水由入水孔进入鳃腔在其中回流一周然后经出孔而排出体外这样就进行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当河蟹所处环境水质污浊时第二颚足的上肢可以暂将水孔封闭防止污水进入鳃腔。当河蟹离水到陆地时鳃腔中的水只出不进逐渐减少。为了保持一定量的水分第一颚足的内肢将出水孔封闭防止水分大量流出以免河蟹因鳃干燥而死亡。
图1-11 鳃的结构
河蟹共有6对鳃均是颚足及步足的附属物根据着生部位不同分为四种
①足鳃在第二、第三对颚足底节上各有1对。
②关节鳃:生于第三颚足及鳌足底节与体壁间之关节膜上。
③侧鳃:又称胸鳃,着生在第一、第二对步足基部的身体侧壁上。
④肢鳃着生于3对颚足底节外侧。
从结构上看,以上四种鳃都属叶鳃,各鳃中央有一扁平的鳃轴,两侧密生鳃叶借以扩大表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鳃轴上下各有入鳃和出鳃血管。静脉血由入鳃血管进入鳃叶内腔,透过上层细胞层吸入氧气而排出二氧化碳,变成动脉血,而后流入出鳃血管。
4消化系统 由口、食道、胃、肠、肛门等组成河蟹解剖见图1-12、1-13。
图1-12 雄蟹内部结构
图1-13 雌蟹内部结构
口在大颚下面,外围有三片瓣膜,上方一片称上唇,下方左右两片称下唇。上唇粗大,型似鸟喙,下唇较小,各有一枚突起,突起内缘多毛。
口后连一短的食道内部有3条纵褶此系上下唇的延长物。
胃与食道的末端相接附着在蟹斗前端中央。胃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为贲门胃后为幽门胃中间以间板为界。贲门胃较幽门胃大贲门胃的后半部有1个咀嚼器称“胃磨”用来磨碎食物。幽门胃的胃腔很小从横切面看呈三叶状幽门胃有机械磨碎和过滤食物的作用图1-14
图1-14 胃的内部结构
中肠很短在其背面有细长的突出物称盲管。消化的食物进入中肠不能消化的粗大残渣经过漏斗管直接进入后肠。由腹侧又发出1对中肠腺即肝脏。只要打开河蟹的背甲就可以看到河蟹的肝脏体积较大分成左右两叶由许多细支组成。各叶以一短的肝管将分泌的消化液输入中肠最终与食物混合。肝脏还有贮藏养料的机能以便在食物缺乏或生殖洄游时供给营养。
中肠之后为后肠,很长,在腹部的一段,外围被有厚膜,莫端是肛门,周围肌肉特别发达,开口于腹部末节。
5循环系统 由心脏和一部分血管及许多血窦组成属开放式循环系统。河蟹的心脏位于头胸部的中央略呈短方形宽度大于长度外围一层薄膜称为围心膜。围心膜与心脏内的空隙叫作围心腔。心脏有3对心孔即背面2对腹面1对。心脏与围心腔的伸缩相互协调当围心腔收缩时心脏舒张血液经心孔由围心腔流归心脏当围心腔扩张而心脏收缩时一面将心脏内的血液压入动脉一面将鳃静脉中的血液引入围心腔。
从心脏发出的动脉共7条其中5条向前还有2条自心脏后端通出一条向后另一条流向身体腹面。河蟹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也就是说动脉、静脉并不直接相连。血液从心脏流经动脉就分散在组织和细胞间隙中血液到达血腔。与组织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再进入较大的血窦内。静脉血汇集到较大的腹血窦通过入鳃血管进入鳃中气体交换后变成动脉血再经出鳃血管和鳃静脉流入围心腔最后回归心脏。
6排泄系统 河蟹的排泄系统是触角腺,又称缘腺,为两块椭圆形的薄片,被覆在胃的背面,包括海绵组织的腺体部和囊状的膀胱部,开口位于第二对触角腺的基部。
触角腺分为球型的末端囊与长而盘曲的排泄管两部分,后者近端部分膨大成为囊,形成肾迷路。末端囊位于肾迷路背侧,并埋入肾迷路内,这两部分内部都有皱褶,将内腔分隔成许多沟道。末端囊与肾迷路的外层也有很多皱褶,这样扩大了其表积,可以加强与循环系统的联系。河蟹血液中的氮废物透过末端囊与肾迷路的壁,积聚在内腔中,最后经排泄孔排出体外。河蟹蛋白质代谢的最终废物主要以氨的形式排出,只有一小部分为尿素和尿酸。有些排泄物还可通过河蟹的鳃排出体外,鳃除具呼吸功能外,还有一定的排泄功能。
7生殖系统 雄蟹生殖器官包括精巢、输精管和副性腺。精巢1对为白色位于胃和心脏之间左右有一横枝相连后端各与一条输精管连接。输精管分为三部分。先为细而盘曲的腺质部中间为扩大而成的贮精囊后为射精管。射精管直达三角膜的内侧与副性腺汇合后穿过肌肉开口于腹甲的第七节。
雌蟹的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和受精囊。卵巢1对呈葡萄状位于头胸部内肠道背侧左右由一横枝相连。成熟的雌蟹卵巢非常发达充满在头胸甲下并可延伸到腹部前端。卵巢左右两叶各有一短短的输卵管位于胃的后端末梢与受精囊汇合左右分别开口于腹甲的第五节上开口上有突起交配时雄蟹将交接器钩在该突起上以行输精图1-15
图1-15 河蟹生殖系统
二、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
(一)生活习性
1.栖居习性
河蟹栖居分穴居和隐居两种。在饵料丰盛饱食的情况下,河蟹为躲避敌害而营穴居生活。当不具备穴居条件时,隐居在石砾或水草丛中,河蟹喜欢隐居在水质清净、溶解氧丰富、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的浅水水域。在养殖密度高的水域,相当数量的河蟹隐伏于水底淤泥之中。
河蟹从第三期仔蟹起就有明显的穴居习性。一般来讲幼蟹的穴居习性较成蟹明显雌蟹较雄蟹明显。河蟹的洞穴建造得十分科学洞穴均位于高低水位之间洞口大于其身洞身直径与身体大小相当洞底常比蟹体大24倍这种洞穴结构适合河蟹在洞中穴居图1-16。河蟹掘穴主要靠1对螯足和步足来完成一般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即可掘成一穴。掘穴时常先扭动躯体用头胸部推泥先造成一凹陷再用螯足掘深并用一侧步足扒泥将泥送出洞外。
图1-16 河蟹的洞穴
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9月为河蟹活动盛期此期间摄食量大生长也快。当水温降至10℃以下河蟹的活动减弱寒流袭击后河蟹进入越冬阶段。
河蟹有很敏感的视觉、嗅觉和触觉一旦遇到危险它的视觉器复眼就会立即感觉到并通过神经节传递给4对步足和1对螯足迅速抵抗或爬行避敌。河蟹在水中也能依靠步足作短距离的游泳如有一动物尸体河蟹依靠嗅觉能较快感觉到短时间内就会聚集很多河蟹争抢动物尸体。河蟹的刚毛和触角均是触觉器官。
河蟹昼伏夜出,在饵料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安于定居,在幼蟹阶段很少远程迁移。河蟹一旦性成熟,便弃穴离去,千方百计过沟越坝,行动之迅速令人惊讶。
2.洄游与运动
洄游是河蟹等水生动物的一种主要运动形式,它们通过洄游变换栖息场所,扩大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种群存活、摄食、繁殖和避开不良环境的能力。因而洄游是河蟹等水生动物种群获得延续、扩散和生长的行为特性。河蟹的一生有两次洄游,分别是幼小时的溯河洄游和成熟后的降河洄游。两次洄游是天然蟹生长、繁殖的必需过程。河蟹的溯河洄游是指在河口繁殖的溞状幼体发育到蟹苗或幼蟹阶段,根据其对饵料等条件的需求,借助潮汐的作用,由河口逆江而上,进入湖泊等淡水水体育肥的过程。河蟹的降河洄游也称生殖洄游,是指由于遗传特性的原因,河蟹在淡水中完成生长育肥后,从淡水洄游到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域中去繁殖后代的过程。
河蟹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溞状幼体阶段呈游泳方式运动依靠附肢尤其是2对较大的颚足划动加之腹部的伸屈运动形成弹跳式的运动。大眼幼体阶段螯足和步足均较发达游泳速度加快不仅能在水中游泳还有很强的攀爬能力还能在潮湿的玻璃板上作垂直爬行。
蟹体两侧的各对步足长短不一,关节又向下弯曲,行走时,一侧步足抓住地面,另一侧的步足直伸起来,推送身体向一侧移动,两侧步足的交替活动,使河蟹横行运动。由于步足长短不齐,前进时总是向斜上方行动。
河蟹一旦达性成熟时,其攀高能力十分惊人,能翻闸越坝,行动速度也是人们所难预料的。人工养殖河蟹一定要有良好的防逃设施,不然河蟹将会逃之夭夭。
河蟹的运动有趋光、趋水流和攀越障碍物的习性,所以人们就编帘、设簖、张灯拦捕河蟹,池塘养蟹,利用其趋弱流顺强流的习性,通过注排水在出、入水口处集中出蟹。另外,河蟹性成熟后在秋末冬初,有降河生殖洄游的需求,此时爬动很多,是捕捞河蟹的最佳季节。
3.自切再生
人们有时发现河蟹胸足大小差异很大的情况,或有缺肢的地方长着一只柔软的疣状物,这是河蟹折断的足得到再生的结果。河蟹具有自切和再生的习性。捕捉河蟹时,若只抓住一二步足,则它能很快将其受困步足脱落而逃走,这种现象叫自切。河蟹自切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河蟹为适应自然环境而长期形成的一种保护性本能。
河蟹自切有固定的部位折断点总是在附肢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这里有特殊构造的“膜”这种“膜”在断肢时会将神经和血管封起来同时肢内另有特别的“门”断肢时这个“门”马上“关门大吉”之后血液会不断地供应脂蛋白便可从这里再生新足。科学家们在1972—1982年对长江河蟹附肢再生率的统计为26%,说明河蟹断肢和再生的现象非常普遍。不过,再生的新足在开始时为疣状物,以后新足逐渐长出,但比原来的足要小,经过多次蜕壳,才有可能恢复至原来的大小。
河蟹生命存在就有自切现象,但再生现象一般只有在幼蟹进行生长蜕壳阶段存在,成熟蜕壳后,河蟹的再生功能基本消失。蜕壳停止,再生能力就消失。所以成熟的绿蟹断肢不易再生新足。
(二)食性
1.广谱性
河蟹具有广谱食性是因为它既能摄取附着藻类、有机碎屑又能摄食多种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还能摄食人工饲料如粮食类、饼粕类以及人工配制的颗粒饲料。从解剖河蟹胃内物组成情况看一般有水草、腐殖碎屑、底栖螺蚬、蚌及蠕虫和水生昆虫还有附着的藻类和水生植物的果实等及小鱼、小虾。对于河蟹来说因为水生植物在湖泊中来源较广摄食也容易所以往往构成胃内物的主要成分。水草中以眼子菜、苦草、浮萍等为主食藻类如喜旱莲子草上附着的丝状藻中的水绵和胶刺藻等、硅藻中的新月藻和异极藻等原生动物中有钟形虫、聚缩虫、累枝虫以及轮虫中的旋轮虫和巨冠轮虫等还有小鱼虾和水丝蚓等都是河蟹喜食的对象。从投喂的饵料看河蟹对螺蚌肉尤为喜食。红苕干、稻谷和麦类利用率也较高。水生植物野菱和家菱对河蟹生长具有较好的作用河蟹喜欢沿着菱的主茎往返于水底的水表层活动并且喜食菱的水下叶及附着在叶上的藻类和周围的丛生物等。沉于水底的菱的果实河蟹尤为喜食10月前后捕起的成蟹可在其螯上多次发现紧紧夹住已被撕破的菱角且菱内的肉已被挖食。
2.暴食性
河蟹的暴食性是指在饲料充足且适口的情况下食量很大。在室内观察到,河蟹在不停地摄食的同时,肛门挂着条状粪便。它的消化能力很强,从肛门取出粪便检查,可见到大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和碎片能被消化,这是很多其他动物所不能与它相比的。
3.互残性
河蟹在溞状幼体阶段就残食同类,在成蟹养殖阶段,尽管同类具有坚硬的甲壳不能被残食。但在蜕壳后短暂的软壳期为生命中的薄弱环节,易被同类残食。说明河蟹种内的互残性,从溞状幼体阶段起,就对同类进行残食;在黄蟹期间,刚蜕壳的软壳蟹和附肢严重残缺的个体,更有遭到强者攻击吞食的危险。
4.耐饥性
河蟹的耐饥性是指在饵料缺乏和周围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在半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时间内不摄食也不至于饿死。这是因为河蟹在饱食后把多余的营养贮存于肝脏之中在适当时就将贮存于肝脏的营养用于维持生命。有资料介绍河蟹离水后在潮湿环境下不摄食可存活38天之久。
5.阶段性
河蟹食性方面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是指它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食性而言。从发育生态学角度看,它在幼体期与成体期的消化器官发育完善程度不同,故幼体期以摄食细小的生物为主,且食量也较小,在成蟹养殖中,也存在着两个摄食高峰阶段,一是放养不久的四五月份,二是养殖后期,也就是最后一次蜕壳之前,河蟹的食量增加,对营养的需要也增加,并且变前期主要在傍晚前后摄食为全天候摄食。
(三)生长与年龄
1.蜕壳和生长
河蟹一生要经过很多次蜕皮或蜕壳每蜕皮、蜕壳1次个体和重量均有增加。河蟹蜕壳与变态、自切再生、个体生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河蟹一生可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仔蟹、蟹种幼蟹和成蟹五个阶段。溞状幼体在海水中生长发育经过5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开始进入淡水生活经过57天蜕皮1次就成为第一期仔蟹。以后每隔一段时期蜕壳1次个体不断增大体形也由圆形逐渐变为近似方形。随着个体增大头胸甲逐渐变宽一般到第三期仔蟹阶段头胸甲壳长度就大于头胸甲宽度。第三期仔蟹后称为幼蟹幼蟹阶段分豆蟹和扣蟹此阶段生产上称为蟹种阶段。蟹种阶段雌蟹的腹部周缘和雄蟹的大螯绒毛短而稀少蟹种在进行成熟蜕壳前壳呈淡黄或灰黄色渔民通常称之为“黄蟹”。“黄蟹”阶段性腺始终处于第一期至第二期。
长江下游地区每年8月上旬至9月下旬先后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蜕壳又称成熟蜕壳。成熟蜕壳后体色发绿称为“绿蟹”即进入成蟹期。
河蟹蜕壳前壳呈黄褐色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产生裂缝裂缝宽度约23毫米透过裂口处可见新的透明体膜另外在头胸甲的两前侧部分的侧板线处也出现裂缝裂缝宽度约23毫米此现象可视为河蟹蜕壳的前奏。
河蟹的蜕壳是其生长发育的标志。在仔蟹和蟹种阶段蜕壳次数多生长速度快。若生态条件好饵料丰富同样蜕壳1次个体的体重增长幅度应大反之就小。选择优良的蟹苗创造良好的人工饲养条件使其增加蜕壳次数和增大蜕壳时生长幅度这是提高河蟹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目前,部分地区养蟹者采购小个体的“绿蟹”进行饲养,结果这部分性成熟的小个体“绿蟹”绝大部分因不能蜕壳而死亡,因而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这是值得河蟹养殖者注意的问题。
河蟹蜕壳时间的长短与个体大小有关,个体大,蜕壳时间长;个体小,蜕壳时间就短。溞状幼体蜕皮只需几秒钟,蟹种阶段蜕壳顺利时几分钟,不顺利时时间更长。
河蟹蜕壳常常隐蔽于水草茂盛的浅水地带。外界惊扰、水温过高、水质不良或缺钙、钾、铁等微量元素,均可使其蜕壳不遂而死亡。
刚蜕壳的“软壳蟹”甲壳柔软体弱无力没有摄食和防御能力极易遭到同类或其他敌害的伤害。经过12天“软壳”逐渐变硬并恢复其活动和摄食能力。因此给予河蟹良好的蜕壳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保护刚蜕壳的幼蟹可以提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
幼蟹的生长速度整体与水温、饵料及其他生态因素有关。水域条件适宜饲料丰富幼蟹一般每隔5天左右蜕壳1次。人工养殖河蟹要求蟹种头胸宽度30毫米以上、体重1020克为佳。蟹种规格太小增重速度太慢最后收获时成蟹规格小经济效益差若蟹种偏大些增重速度快收获时成蟹个体大经济效益也就相应提高。
随着头胸甲宽度增长体重也相应增加。幼蟹早期蜕壳1次增重倍数大但绝对增重量小幼蟹后期蜕壳1次增重倍数小而绝对增重量大。
2.年龄寿命
河蟹的年龄尚无法测定。但通过多年湖泊人工放流及池塘养殖,根据对河蟹的生长速度、生殖洄游的时间及交配后河蟹的死亡等情况的分析,可以掌握河蟹的年龄及寿命。
从天然蟹苗人工放流来看如长江口区一般6月初将蟹苗投放入湖泊到翌年1011月。2秋龄的成蟹作生殖洄游返回河口浅海水域到第三年3月前后2冬龄的雌、雄蟹完成交配雄蟹先死亡。抱卵雌蟹在溞状幼体孵出后也陆续死亡。这样看来河蟹的寿命为2周年龄。实际雄蟹的寿命仅2123个月雌蟹的寿命约2325个月。
有的蟹苗投放到天然饵料十分丰富的湖泊当年秋季个体可达50克以上第二年继续生长。但个别的达70100克性腺也发育成熟到1011月开始生殖涸游并于翌年春初交配46月即死亡它们的性成熟年龄即为1周年雄蟹寿命仅1011个月。近年有的地方蟹苗实行加温早繁仔、幼蟹利用塑料大棚强化培育利用池塘当年养成商品蟹当年性腺发育成熟的也很多若用于繁殖其寿命比上述湖泊放流的河蟹略长些约有1214个月。
蟹苗或仔蟹、幼蟹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如果投放密度较大饲料供应不足生长速度就会放慢蜕壳间隔时间也延长其寿命往往可以延长到3秋龄甚至4秋龄。这只是个别的情况一般来说长江河蟹的寿命一般为2龄南方品种为12龄北方品种可达23龄。
(四)生殖习性
1.河蟹的生殖洄游
河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淡水湖泊、江河中度过的,当其性腺发育成熟后,便会成群结队地降河奔向海淡水交界的浅海地区,在那里交配、产卵和繁殖后代。这种长途跋涉的过程,就是河蟹生活史中的生殖洄游,或称为降河生殖洄游。
河蟹可以在淡水中生长,但其性腺在淡水中只能发育到第四期末,达到生长成熟,如继续在淡水中,其性腺发育将受到抑制,不能完成生殖过程。只有在适当的盐度刺激下,河蟹的性腺才能由生长成熟过渡到生理成熟,性腺才能发育到第五期,从而实现雌雄蟹交配、雌蟹怀卵、繁殖后代。因而生殖洄游是河蟹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对种族延续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蟹苗在淡水中生长发育一般经2秋龄接近成熟开始生殖洄游的时间大致在812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洄游时间一般在911月高峰期集中在寒露10月10日前后至霜降10月25日前后。这一阶段有大量发育趋于成熟的河蟹从江河的上游向下游河口迁移渔民们乘机捕捞就形成了所谓的“蟹汛”。北方地区如辽河水系、海河水系以及黄河下游地区河蟹的生殖洄游要略早些。河北、山东等地群众所说的河蟹“七上八下”指的就是河蟹的洄游意思是农历7月以前幼蟹向河流的上游移动主要目的是寻觅食物农历8月开始成熟的河蟹陆续向下游移动进而到浅海区咸淡水交界处交配产卵。而在长江以南如瓯江水系河蟹洄游时间则要向后推迟。
河蟹在生殖洄游之前,多隐藏在洞穴、石砾间隙或水草丛中,蟹壳呈浅黄色,被人们称为“黄蟹”。从外部看,雌蟹腹脐尚未充分发育,没有完全覆盖住头胸甲腹面,雄蟹螯足上的绒毛连续分布不完全,步足刚毛短而稀,性腺发育也不完全,生殖腺指数(性腺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较小,因此,黄蟹属于幼蟹阶段。黄壳蟹经成熟蜕壳,性腺发育迅速,体躯增大,蟹壳也由浅黄色变为墨绿色,称为“绿壳蟹”,便开始生殖洄游。也有些黄蟹在洄游的过程中蜕壳而成为绿蟹。河蟹由“黄壳”变为“绿壳”是其性腺发育成熟的一种标志。性腺发育成熟的绿壳蟹,雌性腹脐变宽,可覆盖住头胸部腹面,边缘密生黑色绒毛;雄性螯足绒毛丛生,连续分布完全,显得强健有力,步足刚毛粗长而发达。性腺指数明显提高,可为生殖蜕壳前的数倍。
河蟹在性腺发育接近成熟后,就不再能继续生活在淡水中,必须寻找盐度较高的水域环境,而使其体内外渗透压达到新的平衡。性腺发育是导致河蟹进行生殖洄游的内在因素。而盐度、水温变化、水流方向则是河蟹能顺利完成洄游的外界因素。盐度的变化,可影响河蟹渗透压,并促使其性腺进一步发育,盐度不够,河蟹将继续向河口地区洄游,直至达到适合的盐度才停止洄游。
在封闭的湖泊中,因为没有出水口,河蟹洄游就较困难,必须翻坝越埂,而在能放水的湖泊、水库中,成熟河蟹随着水流的排放,顺水而下,奔向河口,完成降河生殖洄游,水流起着河蟹洄游导航的作用。温度则是影响河蟹洄游的又一个外界因素,俗语说“西风响,蟹脚痒”,当西风吹起、水温开始降到河蟹的生长适温以下时,成熟的河蟹即抓紧时机向河口洄游,并随着水温的下降,河蟹的活动能力也下降。所以,在长江流域霜降前后是河蟹降河洄游的最佳时节。
2.河蟹的性腺发育
河蟹卵巢的发育,按外形、色泽和卵母细胞的生长情况,可以分为六个发育期。
第一期呈乳白色细小仅重0.10.4克,这时属幼蟹阶段。尚无副性征,肉眼很难辨雌、雄。
第二期呈淡粉红色或乳白色体积较前增大重为0.41克此时初级卵母细胞直径在50纳米以下处于缓慢的小生长期。肉眼已能分辨出雌、雄性腺。
第三期呈棕色或橙黄色体积增大重约12.3克,此时卵母细胞已由小生长期进入大生长期,发育速度加快。肉眼看到细小的卵母细胞,但卵巢较肝脏小得多。
第四期呈紫褐色或豆沙色重量和肝脏相当重约5.39.5克卵粒清晰可见。卵巢重和体重比即成熟系数为4.1%6.8%,表明卵巢已发育至成熟。
第五期体色越来越深呈紫酱色体积明显增大重10.318.3克重量为肝脏重约23倍卵巢柔软卵粒可增大至320360纳米成熟系数8%18%。卵粒在囊巢内相互游离,易于流动,属产卵前的时期。
第六期:成熟雌蟹若未交配或交配后没有咸水的水环境,成熟卵粒不能排出;待环境水温持续上升,卵粒因不能排出而导致过熟或退化,卵巢进入第六期。本期雌蟹卵巢可出现黄色或橘黄色退化卵粒,卵粒大小不匀,体积反而缩小。此时交配产卵,卵不易附着在刚毛上流失,并易形成黄卵(卵在发育中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卵巢的退化日趋严重。
雄蟹的性腺发育也分为五个阶段精原细胞期56月精母细胞期78月精细胞期810月精子期10月至翌年4月休止期45月。由于精巢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只有体积在增大颜色在变化故较难从外形特征来区分。绿蟹的精巢呈乳白色。
在自然环境中当进入春季水温回升第一年未达成熟的幼蟹便加快蜕壳生长身体生长很快但此时卵巢多处于第一期。过夏以后水温逐渐下降卵巢发育到第二期。8月下旬起有的雌蟹即将成熟蜕壳即卵巢、精巢发育进入快速发育前的蜕壳期蜕壳后河蟹开始生殖洄游卵巢多处于第三期。随着水温渐低生殖腺发育加快至霜降前后9月下旬成蟹性腺多数已发育成熟处于第四期。此时性腺、肝脏充满于头胸甲内体质强健是食用价值很高的时期。当进入冬季或成熟雌蟹受到水中盐度的刺激特别是经过交配后卵巢迅即由第四期发育为第五期卵巢内分泌大量液体促使已成熟的卵母细胞游离即能排卵受精。越冬期内为产卵、繁殖子代的适宜季节也是食用河蟹的最佳季节。
从12月初至翌年3月中旬河蟹处在越冬阶段。由于水温较低8℃以下河蟹活动减弱然而性腺发育已达成熟期卵巢发育时相处于第五期精巢也成熟射精管和副性腺内充满颗粒状的精细胞。越冬期的亲蟹如果外界环境适宜即可交配产卵。如果没有适宜的产卵条件性腺处于第五期的雌蟹不能产卵则性腺开始退化进入第六期卵巢出现黄色或枯黄色的退化卵球。但性成熟雄蟹的精巢则没有类似卵巢的退化现象直至衰老死亡之前雄蟹所排放的精子均能保证雌蟹卵子的正常受精。
3.河蟹的交配、产卵
1交配 每年12月至翌年3月上、中旬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在水温10℃左右凡性成熟的雌、雄河蟹一同放入海水池中即可发情交配。雄蟹首先“进攻”雌蟹经过短暂的格斗雄蟹以强有力的大螯钳住雌蟹步足雌蟹不再反抗5对胸足缩拢任凭雄蟹摆布。雄蟹在寻找到一个“安全”场所后双方呈现“拥抱”姿态。这一过程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天主要视性成熟程度而定。发情“拥抱”的亲蟹接着开始交配。雄蟹主动将雌蟹“扶立”让腹面对住自己的腹部双方略呈直立的位置。此刻雌蟹便打开腹部暴露出头胸部腹甲上的1对生殖孔即雌孔雄蟹也趁势打开腹部并将它按在雌蟹腹部的内侧使雌蟹腹部不能闭合。与此同时雄蟹的1对交接器的末端就紧紧贴附着雌孔进行输精。输精时雄蟹的阴茎伸入第一对交接器基部的外口通过交接器将精液输入雌孔贮存于雌蟹2个纳精囊内。河蟹交配情况见图1-18。
图1-18 河蟹交配图
河蟹每次交配历时数分钟至1小时许。在交配过程中即使用手捉起雄蟹交配仍可继续进行。此外当交配蟹发现不利情况时如又有其他雄蟹接近那么交配雌蟹会悄悄移动位置避让。若避不开交配雄蟹就用大螯与之“格斗”。河蟹还有重复交配的习性甚至怀卵蟹也不例外。在淡水中偶尔也能捕到正在交配的个体。水体中含盐量只要在0.17%以上,性成熟的亲蟹就能频繁交配,这说明河蟹交配对盐度的要求并不苛刻,盐度的下限是极低的。
2产卵
①产卵过程雌蟹交配后一般在水温912℃海水盐度833时约经716小时产卵。产卵时雌蟹往往用步足爪尖着地抬高头胸部腹部有节奏地一开一闭体内成熟的卵球经输卵管与纳精囊输出的精液汇合完成受精然后从雌孔产出受精卵。产出的受精卵开始绝大部分黏附在附肢内肢的刚毛上故称这种腹部携卵的雌蟹为怀卵蟹或抱仔蟹。人工蓄养越冬的亲蟹所获怀卵蟹孵出幼体后不经交配可继续第二、第三次产卵这在人工蟹苗繁殖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蟹卵如何附着到腹部刚毛上去这是次级卵膜所作的贡献。原来蟹卵在接近排卵前由于卵巢液的分泌使原先卵原膜外涂上了第二层卵膜。它们经生殖孔排出体外时蟹卵带有黏性容易附着于雌蟹腹脐4对附肢刚毛上。同时在卵子和刚毛的接触点上由于卵球的重力作用导致蟹卵产生卵柄。卵柄无极性产生的部位是随机的并非一定在刚毛顶端或在卵球动物极上。卵柄的宽度由细线状直至宽带状有的卵柄甚至还缠绕刚毛一圈后再悬挂在刚毛上。最宽的卵柄宽度可达卵球的1/3。
河蟹卵黏附于刚毛上的情形见图1-19。
图1-19 卵黏附于刚毛上的情形
②怀卵量雌蟹的怀卵量与体重成正比。体重100200克的雌蟹怀卵量达30万50万粒甚至可达80万100万粒。第二次产卵量仅10万粒左右第三次产卵量仅数千粒。
③影响产卵的环境因素:
温度水温低于5℃河蟹难以交配水温高于8℃凡达到性成熟的雌、雄河蟹只要一同进入盐度为833的海水中即能顺利交配。
盐度盐度在833之间雌蟹均能顺利交配产卵低于0.6%,则怀卵率和怀卵量均下降,且受精卵易死亡,在淡水中虽能交配,但不能产卵。
其他:如水质恶化、强水流冲击、密度过大等均对雌蟹产卵有不利影响。
4.河蟹的胚胎发育
河蟹交配产卵奠定了生命发育的原基。胚胎发育始于卵裂卵裂首先在动物极出现隘痕不久即分裂2个大小不等的分裂球。由于分裂是不等分裂二分裂球后相继呈4、6、8细胞期发育至64细胞期后分裂球的大小已不易区分胚胎进入多细胞期、囊胚期和原肠期等发育阶段。
胚胎在卵裂前需排出废物卵的直径较受精时略有缩小。当胚胎进入128细胞期后胚胎出现一次明显的扩大原先卵膜和分裂球间的空隙为扩大的胚胎所充满。当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可见胚内的原生质流动在一侧出现新月形的透明部分从而与黄色的卵巢块区别开来此时卵黄块占整个胚胎的绝大部分并伴随着原肠腔的出现胚体进入中轴器官形成期。在此阶段中各个器官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通常一个器官的形成尚未完成随即而来的是另一个器官的出现。在原肠期以后白色透明区逐渐扩大经切片观察头胸部、腹肢及其他的附肢已有雏形以后这一部分就向原溞状幼体期发育。此时卵黄呈团块状约占整个胚胎的3/44/5胚胎无其他色素出现。稍后进入眼点期。在胚体头胸部前下方的两侧出现橘红的眼点呈扁条形但复眼及视网膜色素均未形成此时其他部分无色素卵黄约占2/31/2。而后眼点部分色素加深眼直径扩大边缘出现星芒状突起复眼相继形成卵黄囊的背方开始出现心脏原基不久心脏开始跳动此时卵黄呈蝴蝶状一块胚体进入心跳期。心跳期里心跳频率逐渐加快卵黄块缩小同时胚体头脑部的额、背、两侧及口区相继出现色素此时即着生额刺、侧刺及组成口器甲壳质的原基胚体头胸部、腹部、体节、附肢、复眼及眼基也业已成形。继续发育心跳达170200次/分。
胚胎发育完全,借尾部的摆破膜而出。幼体出膜时间多在清晨,此时母体有力煽动脐部,出膜的第一期溞状幼体随水流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刚出膜时,幼体的各刺还是瘪的,贴伏在头胸甲上,但很快由体液充满而挺起。若在原溞状幼体期提前出膜,背刺不能全部挺直,颚足末端没有刚毛,往往拖着不易分离的部分卵膜,不久便会死亡。
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密切相关。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速度越快。当水温在1018℃时受精卵发育需3050天完成水温在2023℃时需2022天水温在2325℃时幼体孵化出膜只需1820天水温高于28℃容易造成胚体死亡如果水温较低则要延长幼体出膜时间10℃以下时幼体则长期维持在原肠期阶段此阶段可延长到5个多月当水温低于8℃时胚胎发育很慢呈滞育状态水温4℃以下时停止发育。在江河口等水域的自然条件下母蟹产卵如果水温尚低往往在原肠前期呈滞育状态以等待适宜温度的到来。因此在自然环境中雌蟹抱卵可长达34个月。
海水盐度的突变对河蟹胚胎的发育也有显著影响,尤其是新月期前,对盐度骤降比较敏感;但新月期后的胚胎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则很强。从对盐度的适应性来说,整个胚胎发育期中,新月期是个转折点。
5.河蟹幼体的生长发育及其特征
河蟹幼体是通过几次显著的变态而发育长大的。幼体个体的增长和形态上的变化都发生在每次蜕皮之后因此蜕皮是发育变态的一个标志。这个幼体期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期三个阶段。溞状幼体分5期经5次蜕皮变态为大眼幼体即蟹苗大眼幼体经1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次蜕壳才逐渐长成成体。
1形态结构
①溞状幼体溞状幼体状似水蚤故而得名。体分头脑部和腹部。头胸部为一圆球状头胸甲所包裹占身体的大部前端长有相反方向的两根长刺和触角同向的称额刺另一较长的称前刺。头胸甲两侧各有一根侧刺。头胸甲后缘长有锯状细刺甲表面有细纹额刺根部两侧有一对复眼系由数百个六角形晶状体的单眼组成复眼中心为色素较深的视网膜部分。口位于头胸腹面前后排列着触角、颚足、大颚、小颚等附肢。头胸部之后即腹部腹部细长分节最后分叉称尾节。腹部体节背面正方形后侧角呈尖刺状突起有的节两侧各具一侧刺。每一节后缘都覆盖后一节的前缘节间有柔软的皮膜连接和虾体相似腹部可屈伸摆动。腹部附肢的发育是随溞状幼体的发育而变化的。尾叉坚挺各为2节内面生长数根刚毛末节内缘具短毛作栉状排列。肛门开口于尾节和前节交接处腹面正中。溞状幼体甲壳系几丁质少钙质沉淀富弹性常有黑或红的色素斑块形成体色。
溞状幼体生长需蜕去外皮壳每蜕皮1次体积增大形态发生细微而规则的变化。溞状幼体需蜕皮5次故根据蜕皮龄期分成期溞状幼体。
溞状幼体体长1.61.79毫米头胸甲长0.70.76毫米腹部长1.11.18毫米眼径0.140.16毫米×0.20.22毫米头胸甲后缘具1012根细刺。尾叉内侧有刚毛3对。头胸部附肢7对前后次序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第二颚足。
Ⅱ期溞状幼体体长1.7201.850毫米头胸甲长0.9000.980毫米腹部长1.3281.400毫米头胸甲后缘小刺1012个。内侧缘刚毛24根。眼具眼柄可转动。腹部7节腹部26节具游泳足芽突尾叉内侧刚毛3对。
Ⅲ期溞状幼体体长2.312.47毫米头胸甲长1.021.08毫米腹部长1.481.57毫米头胸甲后缘具锯状细刺十余个细长刚毛1516根。腹部7节25节每节长度相当宽略大于长1、6两节较小尾节最小宽约0.420.45毫米尾叉内侧刚毛4对。
Ⅳ期溞状幼体体长3.3153.402毫米头胸甲长1.4001.472毫米额刺1毫米左右长度超过背刺。头胸甲后缘具刚毛12根锯状细刺1012根。腹部7节总长2.3112.558毫米。尾叉内侧刚毛4对。
溞状幼体体长4.14.5毫米头胸甲长1.581.7毫米。头胸甲后缘有一行较小的锯状刺具刚毛16根。腹部7节总长3.43.5毫米。尾叉内侧有刚毛5对。
②大眼幼体期溞状幼体蜕皮后变态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是指浮游生活的只能在咸水环境中存活的溞状幼体发育至营底栖生活适宜于淡水环境的幼蟹阶段的中间过渡期。大眼幼体期在自然条件下将自行索饵洄游从半咸水水域向淡水水域迁移这一点对以后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大眼幼体的步足和口器发育已趋完善腹部游泳足也较发达。所以大眼幼体既能在潮汐推动下随波逐流又能逆流游泳进入渗入水水域并且具有很强的攀附和爬行能力可以攀附爬行于岸边浅滩和水生植物的茎叶上而不致被水流再次带入半咸水区。达到4日龄以上的大眼幼体已具备调节体液渗透压的生理功能故既能在半咸水环境中生活又能适应淡水环境。大眼幼体的形态也是介于溞状幼体和幼蟹之间的图1-20
图1-20 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体长45毫米头胸甲平扁长2.22.3毫米宽1.51.6毫米。原有属浮游生物特征的背刺、侧刺、尾叉均已消失。复眼生于伸长的眼柄末端显露于头胸甲前之两端由于眼大而明显故名大眼幼体。额刺部弯成一缺刻两侧成双角状突起腹部7节第五节后缘两角成尖刺尾节无尾叉两侧各有3根短毛后缘中部有4根羽状刚毛。第一触角内肢内侧有1根刚毛外肢分为4节后3节内均有4根刚毛2、4节外侧各有刚毛1根。第二触角分11节呈鞭状末端具1213根刚毛有感觉功能。第一小颚底节、基节各具约20根短粗刚毛内肢顶端爪状内侧有23根长刚毛。第二小颚度节的基节叶甚大有12根刚毛末叶狭长具5根刚毛内肢不分节外侧有3根刚毛颚舟片边缘布满刚毛第一颚足基节的基叶具9根刚毛末叶具11根刚毛内肢不分节末端具2根刚毛内末角有一个突起及1根刚毛外肢分3节末节顶端具5根刚毛第一节末外角位有2根刚毛上肢呈三角状边缘具13根细毛。第二颚足内肢4节刚毛簇生于后2节外肢3节末节具5根刚毛上肢细长外侧和末端约有10根细软毛第三颚足内肢5节均有较多刚毛外肢3节第一节内侧有刚毛3根末端有刚毛5根。上肢发达长有很多刚毛和细软毛。胸足5对均有7节。第一对钳形为螯足两指节内侧均生锯齿状突起。第二、第三、第四胸足的指节腹缘各具3、4、4根刺。第五胸足末端具3根不等长的细长毛尖端弯曲呈钩状内侧具细锯齿腹缘排列成梳状刚毛适于钩攀之用。腹肢5对前4对由前向后变短每节有较多的长羽状刚毛作为游泳之用也称浆状肢羽状刚毛数依次为26、23、22、21根均为双肢型内肢角上具23个小钩。第五对腹肢之原肢外侧具23根刚毛外肢具1416根羽状刚毛这些刚毛最长。
③幼蟹大眼幼体蜕皮一次后为第期幼蟹。幼蟹呈椭圆形背甲长2.9毫米宽2.6毫米左右额缘呈两个半圆形突起腹部折贴在头胸部下面成为俗称的蟹脐。腹肢在雌雄个体已有分化雌性共4对雄性特化为2对交接器。5对胸足已具备成蟹时的形态。幼蟹用步足爬行和游泳开始掘洞穴居。
期幼蟹经5天左右开始第一次蜕壳此后随着个体不断增大幼蟹蜕壳间隔的时间也逐渐拉长体形逐渐成近方形宽略大于长额缘逐渐演变出4个额齿而长成大蟹时的外形。幼蟹生长直接与水温、饵料等生态环境因素有关。条件适宜饵料丰富生长就快蜕壳频度就高反之则慢。
2生活习性
①溞状幼体:河蟹一生要经过半咸水(或海水)、淡水两种不同的水环境。半咸水或海水是河蟹交配、抱卵、胚胎孵化和溞状幼体生活的必要条件,溞状幼体若进入淡水就会立即麻痹死亡。
溞状幼体的运动方式有两种其一是附肢的划动特别是2对较大颚足的划动使溞状幼体具很弱的游泳能力其二是腹部的屈伸造成弹跳式的运动。两种运动的定向能力较弱所以溞状幼体基本属浮游性生活后期溞状幼体还有较强的溯水能力表明溞状幼体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然而这两种运动方式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摄取食物。、Ⅱ期溞状幼体多在水表层活动Ⅲ、Ⅳ期逐渐转向底层最后常仰卧底部作倒退游动期游泳能力较强经常溯水而上。
溞状幼体的摄食有滤食和捕食两种方式。滤食主要由于2对颚足的不断划动形成于腹中线由后向前的一般水流水流夹带着藻类和有机颗粒流经2对小颚在小颚的众多刚毛的滤取下形成食物团食物团被送入大颚片“咀嚼”后送入口中。有时较大的饵料流经小颚片便可抱住而送入大颚。捕食还可靠尾叉的前后摆来实现尾叉似一把漏勺不停捞取水中较大的饵料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很易被其尾叉部带至颚足和大颚处就被大颚“咬住”而逐渐吃掉。尾叉还时时压住大颚部位起到将捕获物逐渐压入口中的作用。溞状幼体食量很大消化也快可以清晰地看到食物团在肠道内的运动情况平时肛门口拖着粪便。
溞状幼体期尚未发育鳃组织,呼吸作用主要在无甲裸露的附肢进行。颚足的不断颤动,也有满足呼吸生理活动的意义。溞状幼体因此需要在溶氧高的环境中生活。当水中化学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都很高时,水中弥散的有机质时时吸收着水中溶解氧,会使溞状幼体有效的呼吸作用降低。当环境溶解氧水平还在其窒息点以上时,即可能造成缺氧死亡。特别当底部沉积大量有机物时,也易造成溞状幼体的夭折。
溞状幼体对光照度比较敏感,强光照时为负向光性,弱光照却是正向光性。所以,在早晚光照较弱时溞状幼体都在水表活动。这种向光性和其饵料生物的习性相关,也是对食物关系的一种适应性。
②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因其1对较大的复眼着生于长长的眼柄末端显露于眼窝之外而得名。大眼幼体较溞状幼体在内部器官和外部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其生活习性也发生大的变化。
大眼幼体具发达的游泳肢所以游泳速度很快。由于平衡囊的发育能平衡身体采用直线地定向游动。大眼幼体较溞状幼体有发达的大螯和步足故兼有很强的攀、爬能力不仅可以在水底爬行还可攀附于水草茎叶上最后1对步足末端的钩状刚毛常可用于钩挂于水草和岸滩砂等处而不致被水流冲走。
大眼幼体已具有鳃和鳃腔,可以短时离水生活,故常附于水草、池壁上,不致像溞状幼体离水后即死亡。因此,运输蟹苗多采取干法运输。大眼幼体较溞状幼体已具备更强的调节体内渗透压的能力,适应于淡水生活,故表现出明显的趋淡水性。河口水域成群的大眼幼体随海潮进入江河,形成蟹苗汛,如长江口、瓯江口、双台子河口都有一年一度的蟹苗汛。
大眼幼体形态是介于溞状幼体和幼蟹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后的幼蟹阶段适宜于淡水浅滩环境生活,故大眼幼体表现出向浅水区活动的习性,自然条件下往往群集于江河、湖泊的岸边浅水区。
大眼幼体食性较溞状幼体更广。它不仅可以滤食水中细小的浮游生物,也可捕食较大的浮游动物,如淡水枝角类、桡足类,因其有强大捕食器——螯足,在游泳或静止时足可轻易地捕捉大于自身体积数倍的卤虫和其他食物。大眼幼体和溞状幼体一样都有捕食同类较弱个体的习性,而大眼幼体凶猛、敏捷、捕食能力强,更易捕捉到溞状幼体或较弱的大眼幼体为食。如何防止大眼幼体捕食同类,是提高育苗成活率应重视的技术措施。大眼幼体属杂食性,除喜食动物性饵料外,也能取食水草和商品饵料等。
大眼幼体较溞状幼体有更强的趋光性,除直射光外,都喜在水表面活动。晚上,可以用灯光引诱使其密集。当大眼幼体发育成仔蟹,便不表现这种趋光性了,所以收获时需要利用大眼幼体期趋光性从育苗池中捕捉,因为到仔蟹期就难以集群收获了。
③幼蟹大眼幼体蜕皮后变成第期幼蟹以后每隔5天蜕1次壳经56次蜕壳后即长成大蟹时的形状。
幼蟹的生长速度与水温、饵料等有关。水域条件适宜,饵料丰富,生长就快,蜕壳的频度就大,每次蜕壳,体形增加幅度较大;反之,蜕壳慢,体形增加幅度小。水质清澈、阳光透底、水草茂盛的浅水湖泊,是河蟹生长的良好环境。
幼蟹为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及其碎屑为食,也能采食水生动物尸体和多种水生动物,如无节幼体、枝角类和蠕虫等。
三、蟹苗的选购与培育
(一)选购无公害优质苗种
选购无公害的优质苗种可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养殖成蟹的单位可建立自己的无公害育苗基地。首先由本单位培育、选育优质中华绒螯蟹亲本,在长江口海岸边建立无公害土池自然繁育场。自繁、自育和自养,做到有效控制杂质苗的出现,达到真正选择优质无公害苗种的要求。另一种方法就是养殖商品蟹的单位与已建立无公害河蟹繁育场结成合作伙伴,互惠互利,有效控制杂质苗种,选购真正的优质苗种。
(二)培育优质苗种
1.仔蟹的培育
1培育池条件与设施 培育池必须建在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和黏壤土土质的区域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米2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3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等做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做防逃设施的支撑物。池的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面积以6002000米2为最佳池水深一般以0.81.2米为正常水位水质要求应符合GB 11607和NY 5051的规定。
2放苗前准备
①清塘消毒4月上旬灌足水用密网拉网地垄捕捕灭敌害生物1周后排干池水4月下旬注入新水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千克/米2。
②设置水草蟹苗下塘前用丝网沿塘边处拦圈投放水草拦放面至少要为培育池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③增养设施配0.75千瓦的充氧泵1台泵上分装2条白色塑料通气管于塘内。通气管上扎有均匀的通气孔安装时离池底约10厘米。
④施肥培水放苗前715天加注新水10厘米。养殖老池塘塘底较肥时每667米2施过磷酸钙22.5千克对水全池泼洒。新开挖塘口按每667米2施用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牛粪、猪粪或鸡粪150250千克。
⑤加注新水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30厘米新水占50%70%加水后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80厘米透明度为50厘米。使蟹苗下塘时以藻类为主同时兼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如有条件放苗前进行一次水质化验测定水中氨态氮、硝酸态氮、pH如果超标应立即将老水抽掉换注新水。
3蟹苗投放
①选购蟹苗标准日龄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104只/千克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水轻轻均匀撒在箱中。运苗过程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米2放养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4培育管理
①饲料投喂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期仔蟹。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渣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3次投喂至蜕变为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上同时搭喂浮萍至投苗后4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1/4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为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4周培育变成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选分规格、分级和分塘放养。
2.1龄扣蟹培育
1育种池条件与设施 水源必须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池塘、稻田为宜。塘埂坡比123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和尼龙薄膜等材料防逃墙高60厘米以上。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面积以6000米2以下15003000米2为宜。水深2米以下以1.01.5米为宜。水质应符合GB 11607和NY 5051的规定。底质以黏壤土为宜。
2放仔蟹前的准备 首先清塘消毒老龄池塘应清淤泥晒塘。放仔蟹15天进行清池消毒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0.2千克/米2。应在24月种植、栽种水草种类有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睡莲草和黄丝藻等。
3仔蟹放养 仔蟹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害严禁掺杂软壳仔蟹。沿海外购仔蟹要求无病无伤体质要健壮。放养密度Ⅲ期仔蟹4060只/米2期仔蟹3040只/米2。放养时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放养方法沿池四周均匀摊开使仔蟹自行爬走。
4饲料投喂 饲料的种类有天然饲料浮萍、水花生、苦草、野杂鱼、螺蛳和蚬等。人工饲料豆浆、豆渣、豆饼、麦子等和全价配合饲料。饲料质量应符合GB 13078和NY 5072的规定。投喂量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投喂时间7月上旬前早晚各1次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投1次傍晚时投最佳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每天投1次傍晚时投较好。投饵方法7月前、9月后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7月至9月期间投饵以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所投饵料以麦麸制成颗粒状均匀散在池塘的四周浅水草处。
5水质调控 注水与换水是调控水质关键措施仔蟹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1次每次10厘米7月后保持水深1.5米7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水深2050厘米。可用生石灰调节pH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米2。
6扣蟹起捕 可采用地垄张捕、灯光诱捕、水草带上推网推捕、干塘捉捕和挖洞捉捕等多种方法,以求尽量捕尽存塘扣蟹。捕获时必须注意不要伤害扣蟹,造成扣蟹养殖成蟹的成活率低下。
(三)河蟹苗种的纯杂与质量鉴别
1.纯杂鉴别
天然蟹苗纯杂问题较大,不仅常有直额绒螯蟹、狭颚绒螯蟹蟹苗混在其中,而且有大量的螃蜞苗以假乱真。目前,沿海土池自然繁育蟹苗虽然较纯,但是有少数人将价廉的杂种蟹、小老蟹和早熟蟹等作为选育的亲蟹所繁殖的蟹苗卖给客户,结果养殖效果很差,坑害不少渔农民,经济效益严重受损。
一般而言,在购买蟹苗时,下列七种蟹苗不能要:
1非长江水系的蟹苗不能买 辽、浙、闽蟹苗种如果移植到长江水系中养殖,其结果是生长缓慢,早熟现象明显,个体偏小,死亡严重,回捕率低。这类苗种形体近似方圆(长江蟹椭圆),背甲颜色灰黄,腹部灰黄色且有黄铜水锈色(长江蟹银白色),额齿较小且钝。
2螃蜞苗不能买 因其幼体外形和中华绒螯蟹酷似所以常有人捕来以假乱真。螃蜞苗与蟹苗的特征有明显区别河蟹苗眼睛较大色白黄而明淡额绿较尖锐第五胸足末端是4根等长的刚毛放在台面上是横爬或侧行放在盆中是沿边有规则的结群游行体形较大每千克14万20万只而螃蜞眼睛较小色白额绿较钝第五胸足末端是4根不等长的刚毛放在台面上是向前爬放在盆中是不规则游行蜕变成幼蟹后头胸早不像河蟹那么圆而是呈方形步足有短细绒毛。
3未经完全淡化的蟹苗不能买 应购买淡化时间较长5天以上、经过降温处理的蟹苗。除向育苗单位仔细询问外还可用下列方法来判断未淡化好的苗中杂质和死苗较多颜色不是棕褐色夹有白色的用手指捏住蟹苗35秒钟放下后活动不自如爬行无力或出现“假死”。
4早熟蟹苗种不宜买 有的蟹虽小有的只有25克但性腺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环境开春后直到第一次蜕壳时会逐渐死去。这种蟹背壳呈墨绿色雄蟹螯足绒毛粗长发达螯足、步足刚健有力雌蟹肚脐变成椭圆形四周有小黑毛。
5小老蟹苗种不宜买 小老蟹有的地方又叫“懒小蟹”、“僵蟹”已在淡水中生长2秋龄因某种原因未能长大之后也很难长大。一般性腺已成熟所以背甲发黑腹部四周有毛。夏季易死亡回捕率很低。
6咸水蟹苗不宜买 这种蟹在海边长大。它的外表和正宗蟹苗种没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把咸水蟹放在淡水中一段时间,则有的死亡,有的爬行无力,有的则体色改变。
7病、残蟹苗不宜买 病蟹四肢无力,动作迟钝,入水再拿出后口中泡沫不多,腹部有小白斑点;残蟹缺肢少足,或有其他损伤。病、残蟹不易饲养管理。断肢河蟹虽能再生,但商品档次明显下降。
2.质量鉴别
1体色 背甲青黄色,壳色鲜艳光亮,如果失水时间太长,喷水又不及时,背甲则成枯黄灰色。
2活力 爬行活跃活动自如翻仰后能迅速翻正连续翻正为十多次最佳。在0℃以下选蟹种时不能认为蟹不动就是弱、病、死蟹应将蟹种放在手掌心暖和几分钟再放于5℃以上的水中观察如果蟹种开始活动则可判断为健壮蟹。
3健康状况 看蟹种是否有缺足少腿、甲壳受伤和各种病态,特别是选北方的蟹种要特别注意。因北方一般在入冬前把蟹种捕放到事先准备好的铺有网片的小池塘里越冬,这种蟹种因在有网片的小池塘里暂养时间较长,步足指尖有相当一部分磨钝或折断,翌年春放养时蜕壳困难,有因蜕不下壳而死。这种蟹种即使是长江河蟹繁殖的后代,也不能作为优质种。
4性腺发育程度 一般要求性腺发育程度越小越好,过大则意味着蜕壳次数减少,个体生长时间缩短。性腺的发育程度一般用成熟系数来表示,即性腺重与体重之百分比。因此,除早熟蟹、小老蟹不能作种外,性腺发育达Ⅱ期之后的也不宜作种苗。
3.河蟹苗出池质量鉴别
欲购买蟹苗者应在购苗前1520天前往育苗场调查了解育苗情况主要掌握亲蟹纯杂、来源、个体大小、健康状况、育苗水体状况孵幼开始后再了解幼体变态、饵料种类、用药情况、淡化方式、育苗水温、盐度及下降幅度、苗龄等诸多情况在此基础上再鉴别苗的质量。总体上看蟹苗出池时应达到下列质量要求
1质优的蟹苗色泽黄中带青或黄褐色如果壳色透明泛白或为深黑色就是“太嫩”和不健壮的反映。
2体表光洁不玷污物这是健康苗的一个标志如果体表和附肢有聚缩虫固着或生有异物则是不健康的表现。
3健康苗在水中平游速度很快如果蟹苗在水中打转或仰卧水底不动则是劣质苗。
4健康蟹苗离水后能迅速爬动若是聚为一团不动就是活力差的表现。
5池中有大量死苗尚存活者也为病苗。
6经过6日龄以上的淡化降温规格在14万17万只/千克大小均匀比例达80%90%,均为优质苗。
7手抓一把蟹苗有扎手感轻握再放开能迅速四处逃散则为优质苗。
8蟹苗胃里有饵但不能多注意蟹苗过秤时应无残饵杂质和死苗苗在网箱沥水后再过秤。
第二章 养殖基地环境卫生管理
一、无公害河蟹产地环境要求
(一)四周环境
养殖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地)域。同时,养殖地区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包括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医疗机构污水及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二)水质要求
水质质量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淡水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表2-1的要求。
表2-1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表2-1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续)-1
(三)底质要求
底质应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有害、有毒物质最高限应符合GB/T 18407.4—2001的规定表2-2
表2-2 底质要求
二、无公害河蟹水质生态要求
(一)透明度
透明度的大小取决于光源状态、水中悬浮的有机或无机的微细物质、浮游生物和水温等。池水透明度的高低可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度。河蟹喜欢水清透明度以30厘米以上为好。
为了培育适应河蟹健康生产的水质,具体措施为:
1曝晒消毒池塘并培育具有颗粒结构的肥活土壤促使水生植物生长。
2必须在池塘内栽植和培育水生植物形成植物生态链。
3适时投一定量的螺蛳、小蚌等贝壳类软体动物增加防污能力增强防病能力。
4适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更换新水增加溶氧量使其不低于5毫克/升,确保水质清新,促使河蟹健康生长。
(二)酸碱度
pH一般要求在78中性或微碱性。幼体变态时pH可稍高些约在7.88.6。在大水面条件下一般pH对河蟹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则不然因为在池塘密养条件下水质较肥加之夜间水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需消耗大量氧气同时放出二氧化碳使水趋向酸性而影响河蟹的生长。经常换水增加水中溶氧使水质保持清新才能为河蟹创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如果水质呈酸性可施加适量生石灰调节pH至微碱性使河蟹顺利蜕壳、生长发育。因每次蜕壳都需要大量的钙、磷等物质所以清塘最好用生石灰而且从投放蟹种开始每隔2周需泼洒1次生石灰浆用量为每公顷225300千克并施适量磷肥用量为112.5千克/公顷,使河蟹在蜕壳生长过程中得到所需的钙、磷物质。
(三)溶解氧
池塘中溶解氧的来源一部分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另一部分从空气中溶解得到。池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少是池塘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河蟹在高溶解氧水体中摄食旺盛、消化率高、蜕壳顺利、生长快、规格大、产量高饲料系数也低反之则相反。河蟹用鳃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水中的溶解氧在4毫克/升适合河蟹生长。一般在江河、湖泊水体里溶解氧十分充足不会有缺氧的情况。只有在池塘或小水体条件下养殖河蟹由于密度大、水质肥如果管理不当常常会产生缺氧现象。当水中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时,对河蟹的蜕壳生长、变态会起抑制作用。如何保持水体中含有充足的溶解氧,对人工养蟹是十分重要的。在人工养殖河蟹过程中,必须掌握河蟹养殖水域中溶解氧的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
(四)氨态氮
水中的氨态氮超过一定含量时就会影响河蟹的变态和生长。有人用氯化氨对第一、四、五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进行毒性试验发现不同阶段的幼体对氯化氨的忍受浓度有很大差别。早期幼体忍受能力差后期幼体对氯化氨的忍受能力比早期幼体高10倍左右。氨态氮过高对幼体和成体均无益处。因此用氨水直接施肥培养单胞藻之法是不可取的还是采用氮肥为妥。夏天饲养河蟹要注意投饲食物的品种防止因食物分解而产生过多的氨态氮一般以水生植物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因为水生植物具有吸收氨态氮的作用有利于水质净化。
(五)钙和磷
与鱼类和其他动物相比钙、磷含量在甲壳动物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有机体中所占比重也最大。据有关资料介绍河蟹机体内钙的含量比鱼类要高出数倍。河蟹既可从食物中取得钙、磷物质也可从水体中取得主要是用鳃交换来吸收水中的钙和磷。据华东师范大学等1994资料报道食物中和水体中的钙、磷含量对河蟹蜕皮、蛋白质利用率、生长率都有影响。当饵料中含钙量占0.5%钙、磷比为11.9时河蟹获得最大生长率和较高的蛋白质利用率。在饵料中钙含量占1.413%钙、磷比为11.649时,河蟹蜕皮(壳)最有利,其蜕皮(壳)率最大。
总之,养蟹池的水质以清洁、干净、溶氧丰富为佳。养蟹池水位应随着水温的上升和河蟹的生长旺季而升高,蟹池应定期换新水,依池水水质状况不同而换水,以保证河蟹在清、新、溶解氧高的水中生长,但注意不要在大量河蟹蜕壳时换水,以免因水压差或脱水而造成死亡。如果水质过肥,浮游生物繁殖过多,池底淤泥太深,河蟹的背甲会变黑,腹部呈水锈色,步足末端变黄。这种水质条件不但影响河蟹蜕壳生长,而且影响河蟹的肉味、品质。为控制水质过肥,可适当投放大规格鲢、鳙鱼种,并在蟹池内部栽种水生植物。
此外河蟹养殖过程中水温对河蟹蜕壳有一定影响如在适温范围内水温高蜕壳顺利而当水温超过28℃时河蟹的蜕壳就会受到抑制。最适生长期水温2228℃河蟹蜕壳生长速度快。一般河蟹怕热不怕冷所以在严寒的北欧也有它的踪迹。而在我国珠江以南河蟹就不能形成种群了。利用水中植被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节水温的作用如植被占池塘水面面积的2/3气温高达36℃时水体温度可以保持在25℃如池塘内没有植被或植被面积极少高温天气则不利于河蟹健康成长。
第三章 无公害饲料的选择与配制
一、河蟹对饲料的营养需求
(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和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为其他物质所替代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还以酶、激素、抗体等形式存在,参与调节河蟹机体内的代谢过程,修补体组织并作为河蟹活动的能量来源。
不同年龄阶段的河蟹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从溞状幼体、大眼幼体至Ⅲ期仔蟹河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为45%这种饲料可使幼体蜕皮时间缩短变态同步成活率高达86.5%。河蟹在不同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有所差异一般河蟹对饲料中的蛋白质需求量在35%46%之间。
试验表明河蟹对不同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也不相同。由于河蟹的消化吸收还受水温、蟹个体大小及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种饲料中的蛋白质其消化吸收率也不相同。体重35克的河蟹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的试验表明用配合饲料中秘鲁鱼粉和小麦粉为主要原料配制成饲料养蟹发现河蟹对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实际消化率随饲料中小麦粉的增加而下降。在含24%54%蛋白质的范围内饲料对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体重低于55克的1秋龄个体蛋白质消化率随体重增加而上升在1830℃的水温范围内蛋白质消化率随水温上升而增大但当水温上升至34℃后蛋白质消化率反而会下降。
(二)脂肪
脂肪是高能物质氧化脂肪所产生的生理热量大约为等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倍多。水生动物对脂肪有特别高的利用能力其总利用率可达到90%,用以作为水生动物增加体重的消耗能量。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脂肪,既可以提高饲料的可消化能量,又能够节约蛋白质。
脂肪除可为河蟹提供能量和必需的脂肪酸外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解介质。在配合饲料养殖河蟹的高产试验中研究者得出结论河蟹饲料粗脂肪的适宜含量为5.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学者认为脂肪含量为8.7%的饲料对河蟹生长最好。也有人认为饲料中粗脂肪含量为6.8%时,河蟹成活率最高。
河蟹对脂肪的消化率受脂肪含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试验证明,河蟹对脂肪的消化率与饲料含脂肪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河蟹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量较大的营养成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能量的来源。因此,在河蟹饲料中搭配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也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碳水化合物可分为糖类、淀粉和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经过水生动物消化系统中酶的作用分解后被吸收利用,成为能量的主要来源。
一般说来,水生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比较低。如果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多,就会降低水生动物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影响食欲,阻碍生长。同时,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积累在河蟹体内,将影响其肝脏的新陈代谢功能,导致脂肪肝。
河蟹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目前国内研究仅限于饲料中的适宜含量方面。有研究表明河蟹溞状幼体饲料的适宜含糖量为20%。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试验表明饲料中含6.11%粗纤维对河蟹生长发育有利。也有报道指出饲养体重的0.110克/只的河蟹配合饲料中含粗纤维7.8%时成活率最高。河蟹配合饲料中含有适量纤维素,有助于胃肠蠕动,使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更易于消化和吸收。
(四)无机盐类
无机盐又称矿物质。无机盐中的钙、镁、磷是河蟹体组织的构成成分钾、钠、氯参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有关镁、锌、铜则是酶的辅基激活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研究表明0.110克/只河蟹个体饲料中矿物质含量为12.6%时成活率最高。而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的试验19.18%无机盐含量的饲料对河蟹生长较为适宜。
钙和磷与河蟹蜕壳生长关系甚大两者之间比例也要恰当。在水体和配合饲料中钙、磷含量对河蟹生长影响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水中钙硬度调至50毫克/升时当饲料中含钙0.5%钙、磷之比为11.9时河蟹获得最高的生长率和较高的蛋白质利用率。随着配合饲料中碳酸钙含量的增加磷酸二氢钠比例下降河蟹的生长率和蛋白质利用率等指标明显下降。还有试验表明饲料中钙、磷比例为11.2配以适量蛋白质前期为41%中期、后期为36%粗脂肪含量为5.2%粗纤维含量为6.5%加上适量的添加剂配制成配合饲料养殖河蟹可以得到每只河蟹日增重0.75克的良好效果。
(五)维生素
维生素是分子量较低的一类活性物质它也是河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维生素不会产生热量和构成机体组织也不能在河蟹体内合成而必须从饲料中摄取。河蟹虽然对维生素的需求很少但绝不能没有。如果缺乏维生素河蟹体内某些酶活性失调导致代谢紊乱影响某些器官的正常机能使其生长减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目前已发现的20余种维生素按物理性质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河蟹对主要维生素的需求及其生理功能见表3-1。
表3-1 主要维生素种类及生理功能
二、无公害河蟹饲料的种类
(一)天然饲料
1.浮游植物
包括硅藻、金藻、甲藻、裸藻、绿藻和蓝藻是蟹苗、早期幼蟹和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后再被河蟹幼体食用的饵料。河蟹幼体对藻类营滤食型摄食无选择性但有些藻类不易被消化吸收。因此在培育幼体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那些河蟹容易吸收的藻类如硅藻和金藻图3-2
图3-2 浮游植物
2.浮游动物
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图3-3、3-4都是河蟹幼体的饲料。在幼体培育后期适量的桡足类可作为幼体的饲料但如果水体中桡足类的数量过多却会成为幼体的敌害对其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图3-3 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
图3-4 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
3.水生植物
包括芜萍、浮萍、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茨藻、鸭舌草等它们是河蟹在天然水体中的主要饲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生植物除作为河蟹饲料外还可作为隐蔽物并对改良水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图3-5
图3-5 水生植物
4.底栖动物
水域中的螺、蚌、蚬和蚯蚓等都是河蟹的上佳饲料。
5.陆生动植物
包括蚯蚓及黑麦草、狼尾草和聚合草等。
(二)人工饲料
1.植物性饵料
主要包括黄豆、菜饼、豆饼、花生饼、棉籽饼、麦类、米糠、酒糟、豆渣、酱渣和麦芽等。
2.动物性饵料
主要有螺蛳、蚬子、河蚌、蚕蛹,黄粉虫、蚯蚓,小杂鱼、蝇蛆和畜禽内脏等。特别是黄粉虫、蚯蚓、蝇蛆、福寿螺等的养殖,为养殖河蟹开辟了广阔的蛋白饲料来源。
(三)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饵料系指人们根据河蟹的营养需要,把各种单一饲料配合起来,使饵料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等成分比较全面,比例比较合理,从而组成的一种混合饲料。
人工饵料的配方随河蟹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季节变化而异。在幼蟹阶段河蟹蜕壳次数较多个体变化较快在其配合饵料中除其他营养成分外尚需加入能促进蜕壳的蜕皮素、钙质等以利河蟹的顺利蜕壳。在夏季动物性饵料的比例相对少些以防水质恶化。在人工配合饵料中动物性饵料占30%40%植物性饵料占60%70%,制成颗粒或块状投入,以减少饵料的浪费。
三、饲料的营养成分
(一)植物性饲料
1.能量饲料
能量饲料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一定量蛋白质和少量脂肪。主要特点是纤维素含量在18%以下各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率高可达56%90%。这类渔用饲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容易消化,能值很高。属于此类植物的有:
1谷实类 谷实类玉米、高粱、大麦、小麦、燕麦、稻谷和粟谷等是能量饲料中能值较高的一类如玉米每千克总能为17.118.2兆焦消化率为14.6兆焦含粗蛋白质8%无氮浸出物丰富含量占干物质的33.7%。因此,玉米在常用的谷实类饲料中占首位,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被称为“饲料之王”。其他各种谷实类饲料,也各有所长,如高粱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最高等。
2糠麸类 糠麸类是磨米和制粉后的副产品也是常用的渔用饲料。常用的有小麦麸、米糠、玉米皮、大米皮、大米糠、高粱糠和谷糠等其营养成分见表3-2。
表3-2 糠麸类饲料的营养成分(%
表3-2 糠麸类饲料的营养成分(%)(续)-1
3糟渣类 糟渣类饲料是食品加工后的下脚料也是常用的渔用饲料。常用的有酒糟、甘薯粉渣、玉米粉渣、豆腐渣和马铃薯渣等其营养成分见表3-3。
表3-3 糟渣类饲料的营养成分(%
2.蛋白质饲料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不仅有丰富的蛋白质并具有较多的必需氨基酸。但无氮浸出物含量低粗纤维含量较低维生素含量与谷实类相似。所以豆类籽实中含脂肪比谷实类多得多一般可达15%24.7%。蛋白质饲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能值也较高。一般来讲豆类籽实主要作用为食用即使有时用于水生动物作为饲料也是少数。常用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主要是籽实的加工副产品也就是各种油料籽实加工后的油饼。油饼类饲料是油籽实提取大部分油脂后的副产品。由于原料和加工方法不同营养及饲料价值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常用的饲料有大豆饼豆粕、棉籽饼、菜籽饼、花生饼、玉米饼、葵花子饼、亚麻仁饼、椰子饼和茶籽饼等其营养成分见表3-4。
表3-4 几种常见油饼饲料营养成分(按干物质计%
3.水生青饲料
常见的水生青饲料有芜萍萍莎、浮萍、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苦草、马来眼子菜和轮叶黑藻等。这些水生青饲料来源广产量高是当前河蟹养殖较为理想的饲料。虽然其水分较高蛋白质含量低但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可以和商品饲料配合使用其营养成分见表3-5。
表3-5 常见水生青饲料的营养成分(%
(二)动物性饲料
1.动物性饲料的营养成分
动物性饲料中蛋白质丰富其质量也是所有饲料中最好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也高而且比例也平衡。新鲜饲料可直接作饲料用也可经加工处理成为动物性间接产品如鱼粉、肉粉、血粉、骨粉、蚕蛹、内胆粉等各种饲料的营养成分见表3-6。
表3-6 几种间接动物性的营养成分(按干物质计%
新鲜动物性饲料是河蟹的良好饲料其营养十分丰富。如新鲜的螺蛳、田螺、黄蚬和河蚌均是河蟹喜食的上等饲料蛋白质含量高其鲜肉中蛋白质含量均在10%15%之间干肉含蛋白质在45%50%之间,河蟹最喜食螺蛳,其次为河蚌;动物内脏、蚕蛹、蛆蛹、蚯蚓、小鱼、小虾均是蛋白质含量很高的动物性饲料,也是河蟹十分喜食的饲料。
2.动物性饲料的培养
动物性饲料的培养是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分支。近年来,不少养殖户采用动物性饲料培养来弥补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饲料不足。可培养的河蟹活饵料种类很多,如淡水轮虫、螺、黄粉虫、蝇蛆、蚌、丝蚯蚓和蚯蚓等。
1淡水轮虫 蟹苗入池到变态的几天里,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其中轮虫是优质并易于培育的活饵料。培育轮虫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蟹苗池内以适当密度培育,另一种是在专池高密度培育。
①蟹苗池内培育轮虫在幼蟹培育池中培养轮虫效果很好。在经多年养殖的池底淤泥中都贮藏着一定数量的轮虫冬卵分布在0.550厘米厚的淤泥中。在水温1825℃、池水pH7.510的范围内浅水、溶氧高和水质肥的条件下轮虫可大量发生。培育方法事先抽干池水整理修补池埂池内留水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50230克以清除敌害和提高底泥温度。清塘后57天可用人畜粪作基肥每平方米0.51千克全池泼洒并注水至3040厘米以后每隔12天施1次人畜粪每平方米50克左右。可使轮虫在蟹苗下塘时出现高峰期即生物量达2030毫克/升或每升500010000个。测定方法可用量筒、烧杯等以肉眼观测数量如每毫升水中含有10个小白点就是每升水中有1万个轮虫。如每升超过100毫克可用95%晶体敌百虫0.030.05毫克/升全池泼洒处理。
当培育池轮虫包括枝角类出现高峰时必须掌握“火候”适时投放蟹苗。并根据蟹苗的摄食情况适当补充新水使轮虫的高峰期维持在1周左右。随着轮虫被大眼幼体摄食数量逐渐减少须适当补充一定数量的蛋黄、蛋羹和鱼糜等饵料并保持培养池水溶氧充足。当大眼幼体变态为期幼蟹后逐渐由浮游生活变为底栖生活开始打洞穴居能用大螯捕获食物此时已不再摄食轮虫和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如果培育池仍有大量轮虫势必造成池水缺氧影响幼蟹正常呼吸和生长。在大部分变为期幼蟹后要加大换水量将轮虫处理掉以保持水质清新。
②专池培育轮虫地点在幼蟹培育池边角最好肥水时间可提前半个月施肥量可加大12倍培育密度可大10倍以上其他方法同上。待蟹苗入池后可用密眼抄网抄捕放在幼蟹培育池供蟹苗摄食。
2福寿螺 福寿螺原产于拉丁美洲是一种硬壳软体动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可食部分占全螺的15.6%螺肉蛋白含量为29.3%,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和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第一螺层较田螺大而扁,似苹果,故称苹果螺。福寿螺喜水质清新,对水质溶氧十分敏感。喜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处或进水口,有时吸附在水中的竹木棍棒和植物茎叶的阴面上,有随水逃跑的习性,能离开水域生活较长时间而不死。
福寿螺的食性较杂,偏食植物饲料,主食是浮萍、无毛刺的蔬菜、瓜类、果类,也食玉米、糠麸及少量禽畜粪便、腐殖质、腐尸等,还可食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幼螺以食浮萍、腐殖质、玉米糠为主。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福寿螺贪食,尤其在傍晚时摄食量大。
培养福寿螺应选择排灌方便水质清晰保持一定水位的鱼塘、低洼地、稻田、小水池作为养殖池。培养池的面积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大到6671334米2小到几平方米都可以。池内进、出水口处用细孔金属网或尼龙网设闸防逃注入新水。经1015天喂养螺体达1厘米以上后应及时分池培养。
为了操作和观察方便可把养殖成螺的池塘整理成宽1.5米的畦形坑。水深一般在3060厘米中间放些竹片、条棍等物体供螺吸附放养密度以幼螺全部浮在水面觅食时略有空隙为宜。随着幼螺成长要把个体大的挑出来雌、雄分养其密度约为每平方米100150只每天投足饲料保持水质清新并要防止逃逸和敌害。经45天的养殖螺体重50克以上便达到收获标准。此时可将螺肉取出经漂洗、消毒和切碎作为河蟹饲料投喂。
在面积较大、水质较好的水体中可架设网箱养螺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千克幼螺产量可达5千克/米2。养螺的网箱一般用20目的网片加工而成箱体大小根据养殖规模而定箱高以50厘米为宜。
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福寿螺食性杂饲料很好解决。以萍类、青菜、瓜类、水生植物和陆生草类无毛刺等青饲料为主也可适量投喂精料如麸糠类和油饼类等。饲养时青、精饲料搭配并投足饲料。福寿螺贪食排泄物多水质易恶化每隔23天就要注入部分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最好是微流水养殖。福寿螺的壳薄、易破因此在饲养捕捞时要细心操作。
福寿螺喜在高温下生活但怕阳光直射生长速度1833℃时活动力较强生长最快超过这个温度限制生长速度相应减慢。因此夏季高温季节应在池中建遮荫设施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冬季要做好越冬工作当水温在12℃以下时活动能力减弱水温在6℃以下时有死亡危险。如何让福寿螺越冬防寒呢可将螺集中在小水池中池上面覆盖塑料薄膜或放在室内缸、桶等容器中饲养需有一定的加温设备使水温提高保证种螺安全越冬。
福寿螺对农作物有危害,养殖应在有控制的范围内。
3丝蚯蚓 丝蚯蚓又名水蚯蚓。体长3555毫米宽0.51毫米体色褐红后部黄绿色。再生能力极强把它切断以后能分化出组织补充残缺部分。丝蚯蚓生活在污水中喜偏酸性、富有机质、水流缓慢或受潮汐影响而时干时湿的淡水水域。我国江苏、上海、浙江、四川、福建、湖北等省、市均普遍分布特别是上海的黄浦江和福建的闽江等水域蕴藏有丰富的丝蚯蚓资源。丝蚯蚓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为70%以上脂肪18%灰分4.73%,并含有丰富的钙、磷、铁。
丝蚯蚓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在污水沟、排污口及码头附近数量特别多一般每平方米可达0.45千克。可用长柄抄网进行采捕采捕选择丝蚯蚓滋生量大的地方。一般要求江底平坦、少砾石、流速缓慢、水深0.81米的地方可随潮水涨落移动捕捞地点然后用抄网在水中慢慢捞取表面浮土待网袋里的浮土捞到一定数量时提起网袋一手握住捞柄基部一手抓住网袋末端在水中来回拉动洗净袋内淤泥而后将丝蚯蚓倒出即可。每人每小时可捕捞50余千克。
丝蚯蚓在采捕结束后应立即起运缩短途中时间。运输有带水运输、不带水运输和尼龙袋充氧运输三种方法。其中带水运输较普遍成活率也较高。①带水运输。把洗净淤泥的丝蚯蚓装入木桶或其他容器中加水10厘米直径50厘米的木桶可装载丝蚯蚓20千克。用汽车运输46小时成活率为100%。②不带水运输。主要是利用丝蚯蚓在皮肤湿润时能进行皮肤呼吸的生理特点把丝蚯蚓装入蟹苗箱中进行运输。运输时每只蟹苗箱装放丝蚯蚓34千克34箱叠起为1套用绳扎牢。为了保持箱内的空气流通最下面蟹苗箱留空不装。运输46小时成活率可达100%如果运输路途较远则需在中途加水或换水。③尼龙装充氧运输。适用于长途运输。一般每只尼龙袋装丝蚯蚓4千克保温在10℃以下运输延续15小时不会有死亡。无论采用哪种运输方式当气温上升到25℃以上时都应减少装运量或采取降温运输。
捕捞后的环节是暂养,丝蚯蚓暂养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捕捞的丝蚯蚓虽然经过淘洗,但仍粘有污泥杂质,丝蚯蚓体内也有污物排出,通过暂养,可以清除污物;二是储备,要想做好丝蚯蚓的暂养工作,必须了解环境条件对丝蚯蚓生存的影响。
丝蚯蚓暂养池一般用流水暂养暂养池有两种一种是方形暂养池混凝土砌成规格3米×1.2米×0.5米蓄水2030厘米暂养50千克可保持存活7天以上另一种是浅盆式暂养池混凝土制成长方形面积1020米2壁高20厘米池朝一方稍倾斜进水口一方用长36米的小铁管在铁管上隔20厘米打2个小孔喷水缓流水从排水口溢出挡水砖高68厘米以防丝蚯蚓随水冲走。这样的池可暂养丝蚯蚓100多千克能保持存活半个月以上。
丝蚯蚓暂养对水的要求主要是水温要低溶氧量高和pH较低。在喷水缓流时要保证所有丝蚯蚓都能接触到新鲜水。①暂养用水的水温最好低于20℃用这样的水暂养丝蚯蚓的成活率高。②通过喷水水中溶氧量增加。从丝蚯蚓的体色可以看出丝蚯蚓的鲜活状况。水质清新丝蚯蚓体为鲜红色整片呈毡状若体色变为暗红就是缺氧的表现若持续缺氧丝蚯蚓体不活动毡毯状的丝蚯蚓群体中央部分凹下凹下部分的丝蚯蚓活动力极弱这时已开始死亡。要及时除去以免蔓延。③暂养水的pH以6.07.5为宜若用浮游植物生长较好的池水pH一般在8以上作为暂养丝蚯蚓用水丝蚯蚓死亡率则较高。
丝蚯蚓在放入暂养池前先用砖把暂养池隔成1米宽的长条丝蚯蚓放入暂养池数小时后再排干池水把吸附在砖上面的丝蚯蚓取出清除底部的尸体和污物。然后重新放水一般隔天清理1次清理23次后丝蚯蚓基本洁净。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分离丝蚯蚓和污物一般可用强光照射分离丝蚯蚓向下分离、黑暗分离丝蚯蚓向上分离和温度分离丝蚯蚓在低温时向上分离等三种方法。
进行丝蚯蚓人工培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人工培育大体分以下几个环节:
①建池选择水源良好的地方建池池宽1米、长5米、深20厘米池底敷三合土池两端设一排水口一进水口。
②制作培养基培养基的好坏取决于污泥的质量选择有机腐殖质碎屑丰富的泥作为培养基原料。培养基的厚度以10厘米为宜基底每平方米加2千克蔗渣然后注水浸泡。每平方米施入6千克牛粪或猪粪作基底肥下种前每平方米再输入米糠、麦麸、面粉各1/3的发酵混合饲料150克。
③放养密度每平方米为250500克。培养池的水深以35厘米为好。水过深则空气稀薄不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投喂的饲料和肥料也不易分解转化水过浅时夏季强烈的光照会影响丝蚯蚓的摄食和生长。丝蚯蚓常喜集于泥表层35厘米处有时尾部微露于培养基面受惊时尾部立即缩入泥中。水中缺氧时尾鳃伸出很宽在水中不断荡漾。严重缺氧时丝蚯蚓离开培养基聚集成团浮于水面或死亡。因此培养池水应保持细水长流、缓缓流动防止水源受污染保持水质清新和丰富的溶解氧。丝蚯蚓适宜在pH5.69的范围内生长。因培养池常施肥投饵pH时高时低水的流动对调节pH有利。进、出水口应设牢固的过滤网布以防小杂鱼等敌害侵入。但投喂时应停止进水每3天投喂1次饵料。每次投喂量以每平方米0.5千克精料与2千克水发酵处理。发酵处理方法是让饲料水分含量以手握松开能发散为度然后封闭发酵即可。
丝蚯蚓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在繁殖高峰时每天繁殖量为丝蚯蚓的1倍多一般在放种30天左右就可采集。方法是前一天断水或减少水流迫使培养池中缺氧这时丝蚯蚓群体集成团漂浮于水面就可用24目聚乙烯抄网捞取。每天捞取量不宜过大以捞完成团的丝蚯蚓为宜一般日采集量每平方米5080克即可。
新鲜丝蚯蚓投喂河蟹效果很好。若丝蚯蚓捕获量大,还可以经过加工制成干品,干丝蚯蚓配合其他饲料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河蟹都有较好的效果。
4黄粉虫 黄粉虫俗称面包虫属昆虫类多分布在我国东北、四川等省、自治区图3-6
图3-6 黄粉虫形态
黄粉虫含蛋白质47.6%脂肪28.5%碳水化合物23.7%,营养价值很高,是河蟹及其他珍稀动物的理想饲料。
黄粉虫和一般昆虫一样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变态时期。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四个变态时期的时间大体相同。一般来讲温度高变化快温度低变化慢大约需45个月。
一般作黄粉虫养殖室的房间要求门窗南北朝向通风透光冬暖夏凉。门窗要装上纱布以防敌害侵入。室内放置饲养架架高1.6米34层长1.3米、宽0.6米每层之间的间隔为0.3米。用镀锌铁皮或木料做成40厘米×50厘米×8厘米的方盘或饲养槽方盘上方罩以纱网以防幼虫、成虫爬出。方盘置于饲养架上。
小规模养殖黄粉虫,可用面盆、木箱、纸箱和瓦盆等放在阳台上养殖。容器内层要光滑,如果粗糙可用蜡光纸裱贴在内层,以防黄粉虫爬出。
黄粉虫的饲料幼虫和成虫的混合饲料配方为麸皮45%、面粉20%、玉米6%、豆粉3%、黄粉虫26%再加3克多种维生素和50克微量元素每100克混合饲料
为了适应幼虫、蛹、成虫对水分及环境相对湿度的要求,可在基础混合饲料表面覆盖一些辅助饲料,如新鲜蔬菜叶、瓜片,这样既能防止基础混合饲料水分过度蒸发,又能补充饲料中天然维生素的含量及所需的水分。调节基础混合饲料的温度,不断往饲料中加水用喷雾器喷水,以免饲料发霉变质。此外,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能过高,以免引起幼虫、蛹的生理性病害。
5蚯蚓 蚯蚓又称蛐蟮、地龙。据分析蚯蚓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60%粗脂肪8%碳水化合物14%。鲜活蚯蚓是幼蟹、成蟹的高蛋白饵料,蚯蚓干制粉又是配制河蟹配合饲料的高蛋白原料。养殖蚯蚓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解决河蟹优质饵料不足的问题。
蚯蚓是一种夜行性变温动物喜静、喜温、喜湿、喜暗、喜空气怕光、怕震。白天栖息在潮湿、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12厘米夜晚出来活动觅食。蚯蚓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生活在相对湿度60%70%、pH为6.77.5的土壤中活动的温度范围是530℃05℃休眠32℃停止生长40℃以上死亡最佳温度为1525℃。环境不相适应时蚯蚓会爬出逃走。蚯蚓异体交配一般46月龄性成熟一年可产卵34次寿命为13年。目前可供养殖的蚯蚓良种有大平二号、北星二号、赤子夏胜蚓又称红蚯蚓也可用野生蚯蚓培育。优良品种大平二号的特点是繁殖率高年增殖200倍以上有定居性耐高密度养殖耐热抗寒适于一年四季生产鲜蚯蚓蚯蚓粪产量高。1993年河北晋州杂交成的“速生一号”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寿命长定居抗逆性高抗病、抗寒、耐热等特点也是优良品种都可作养殖对象。
人工养殖蚯蚓投喂的饲料以粪料占60%、草料占40%左右的粪草混合饲料为最好将粪与草混合起来制成蚯蚓混合饲料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投喂。据有关蚯蚓养殖资料介绍饵料一定要完全发酵腐熟才能投喂。但据多年实践采用腐熟饲料作基料用新鲜牛粪、猪粪直接饲养投喂效果非常好。其优点是省工省时省去了堆制发酵一系列工作饵料养分不受损失提高了蚯蚓生长速度易于推广应用。关键是基础料要彻底发酵湿度60%80%,不可过干或过湿。
蚯蚓养殖方式大体可分为盆养、箱养、砖池养殖和架式养殖等。最经济且实用的为露天堆肥养殖法可在一切空闲地把饵料堆成宽1.5米、高1525厘米、长度不限放入种蚓上面盖好稻草以遮光保温。一年可生产810个月每平方米可产蚯蚓58千克。冬季加厚饵料到4050厘米饵料上盖杂草再加塑料布保温、保湿。春秋季节养殖床一般35天浇1次水。冬季基本不浇水夏季要防大雨冲刷。小面积养殖时下雨用塑料布盖一下即可。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是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将饵料采用堆块上投法厚度5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方便分离蚯蚓。
采收的方法除应用收集野生蚯蚓的方法外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是在水泥地面上或者在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用阳光或强灯光直接照将混有蚯蚓的饵料逐层扒开直到堆底蚯蚓成团。一人一天可采收50千克左右。此外还可应用干燥迫驱法即在收取前对旧料停止洒水使之比较干燥然后将旧料堆集在中央在两侧堆放少量适宜湿度的新料约经2天后蚯蚓都进入新料中取走旧料在新料中捕捉。
新鲜活蚯蚓可用刀切断后投喂河蟹。若产量较大,还可以将蚯蚓晒干储备起来,制成干粉拌在其他饲料中投喂,效果很好。
四、人工配合饲料配制与配方
(一)河蟹饲料添加剂
1.营养添加剂
1氨基酸添加剂 河蟹必需的10种氨基酸其中最为缺乏的是蛋氨酸其次是赖氨酸、色氨酸。所谓配合饲料中的氨基酸添加剂系指这些限制性氨基酸和由于河蟹饲料特点不同而特殊需要的一些必需氨基酸。
2矿物质添加剂 包括常量元素添加剂、微量元素添加剂和维生素添加剂。
含钙的饲料有石粉即石灰石的一种是天然的碳酸钙含钙量达38%是补充钙质营养的最简单、最廉价的矿物质饲料。还有蛋壳粉和贝壳粉亦是补充钙的矿物质饲料其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含钙24.4%26.5%优质的贝壳粉含钙达38.6%。
含磷饲料,多属含钠的磷酸盐类。
钙、磷平衡的矿物质饲料,主要有骨粉、骨制的沉淀磷酸钙盐和磷酸氢钙,配合饲料常用的为骨粉。
3维生素添加剂 根据维生素的性质,可把维生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另一类是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添加剂在国内外已作为商品生产。因维生素很不稳定,易受光、热、碱等因素的影响,故添加量一般高于需要量。目前,国内外对河蟹所需维生素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2.非营养添加剂
1抗生素及药用添加剂 畜、禽饲料中广泛使用的激素类酶制剂等对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在河蟹饲料中使用促生长剂、抗生素及抗菌药物主要是为防治蟹病。
2引诱剂 亦称促摄物质,某些天然饵料如蚯蚓、蚕蛹、牛肝、鱼油、植物油都是鱼类的引诱剂。河蟹蜕壳时有相互残杀的习性,对其引诱剂的研究更为必要。但这方面的研究刚开始,从试验中观察到血粉对河蟹有一定的引诱作用。
3防腐剂和抗氧化剂 主要用于保护饲料品质。常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山梨酸钾;抗氧化剂有维生素E、丁羟甲苯和磷酸等。
4黏合剂 蟹的摄食习性不同于鱼类,为防止饲料成分因溶解于水中而失散,提高饲料利用率,黏合剂就显得更为重要。具有黏合作用的物质有α-淀粉、明胶、褐藻胶、羟甲基纤维素、田菁粉、榆树叶粉等。选用时既要考虑黏合力,又要考虑到营养价值、安全性、成本和储存等因素。
(二)几种人工配合饲料配方
1.江苏省溧阳市水产良种场技术科饲料配方
原料:鱼粉、蚕蛹、豆饼、复合维生素、促生长素、骨粉、玉米饼和麸皮。
粗蛋白34.8%粗脂肪6.0%粗灰粉15.5%粗纤维2.8%水分11.5%钙2.5%磷1.4%。
2.辽宁省营口市水产研究所饲料配方
1成蟹饲料配方 豆饼45%麸皮27%土面10%蟹壳粉或骨粉13.1%海带粉4.5%生长素0.35%维生素A和维生素D 0.05%。
2早期幼蟹饲料配方 鱼肉浆20%蛋黄30%豆浆30%麦粉20%。
3.湖北京山县水产局饲料配方
1成蟹饲料配方A 动物蛋白源20%饼类合计用量58%麦类合计用量20%贝壳粉2%。
2成蟹饲料配方B 动物蛋白源40%饼类合计用量38%麦类合计用量20%贝壳粉2%。
4.河北省保定市水产研究所饲料配方
1成蟹饲料配方A 进口鱼粉20%发酵血粉15%豆饼22%棉籽饼15%麸皮11%玉米9.8%骨粉3%酵母粉2%矿物盐2%蜕壳促长素0.1%黏合剂1.5%。
2成蟹饲料配方B 进口鱼粉15%发酵血粉20%豆饼22%棉籽饼15%麸皮11%玉米9.8%骨粉3%酵母粉2%多维0.1%矿物盐2%蜕壳促长素0.1%黏合剂1.5%。
3蟹种人工饲料配方 进口鱼粉25%发酵血粉15%豆饼22%棉籽饼10%麸皮11%玉米9.8%骨粉3%酵母粉2%多维0.1%矿物盐2%蜕壳促长素0.1%黏合剂1.5%。
5.华东师范大学饲料配方
原料:鱼粉、豆饼、菜籽饼、麸皮、玉米、复合维生素和无机盐。
蛋白质36.64%37.23%脂肪2.75%3.10%动、植物蛋白比11.302.43能量18891934千焦/千克。
6.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饲料配方
1蟹种人工饲料配方 原料:进口鱼粉,发酵血粉,豆饼或花生饼、玉米、麦粉、骨粉、维生素和矿物盐及氨基酸添加剂酵母粉、黏合剂。
蛋白质30%脂肪3%4%粗纤维3%粗灰粉16%。
2成蟹饲料配方 进口鱼粉25%、发酵血粉15%、豆饼或花生饼35%、麸皮8%、玉米9%骨粉2%3%黏合剂2%4%矿物盐2%钙、磷比为11.9),氨基酸适量。
第四章 无公害成蟹养殖与科学管理
一、养殖池条件与设施
(一)养蟹池选择与修建
养殖成蟹池塘与养殖扣蟹一样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排水方便的池塘、外荡等水面均可。但必须四周建好防逃设施面积以5000米2以上为好大水面更有利于实施标准化生产养殖管理。水深可控制在0.81.0米夏季可控制在1.01.5米水质应符合GB 11607和NY 5051的规定。土质与底泥为黏土的池塘最好黏壤土次之底部淤泥不超过10厘米。
(二)放扣蟹前的准备
清塘消毒
秋冬排干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2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22千克/米2。水草栽培根据不同季节安排茬口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沉水植物区用网片隔拦网保护水草萌芽。当水草移植结束可将原池的浑浊水夜间排干后立即加注经过滤新水至0.6米深新水加注后可再投放螺蛳投放量每公顷为4500千克。促使水质更清、增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生植物的活力和利用率。
(三)扣蟹放养
扣蟹放养前必须做好蟹苗验收工作。本单位培育的无公害扣蟹必须做好检测工作要求规格整齐大小100200只/千克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严禁投放性早熟扣蟹以便影响全年生产计划。外单位采购的扣蟹必须提供扣蟹的检疫、验收证明资料以防劣质扣蟹苗种投放严重影响无公害生产计划影响商品蟹质量安全。凡通过验收的扣蟹苗种在投放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用0.3%0.4%食盐水溶液浸洗35分钟后放养。放养时间一般在3月底放养前结束放养方法可采用一次放定三级放养。
二、饲养管理
(一)饲料种类
1.植物性饲料
豆饼、花生饼、小麦、地瓜、土豆和各种水生植物等。
2.动物性饲料
小杂鱼、螺蛳和河蚌等。
3.配合饲料
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制成颗粒饲料。
(二)投饵方法
1.“四看”投饵
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物、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天晴多投透明度少于30厘米时应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有饲料应减少投饵量蜕壳时应增加投饵量。
2.“四定”投饵
定时每天2次早晨67时、傍晚45时各投1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厘米设一投放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饲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4月为蟹体重的1%左右57月为5%8%810月为10%以上。每天的投饵量为早上占30%傍晚占70%。
(三)水质管理
1.水位调控
5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6米7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81米7月上旬后保持水位1.5米。
2.换水
69月每510天换1次水春季、秋季每隔2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水深2030厘米先排后灌排水时应从底涵排水灌水应在晚上灌水。
3.pH调节
每2周泼1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米3。其次也可以用水生植物培植法进行调节pH增加水体透明度使水体透明度长期保持在3050厘米。溶解氧在水体中始终保持5毫克/升以上。在高温季节还要充分利用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相结合,水草群落此消彼长、互为补充。
4.底质调控
最关键的是在清塘时采用池底太阳光曝晒、消毒和杀菌,排放底泥中的氨氮,增强土壤通透性,灌水后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发育。当水生植物生长发育正常时需要有机营养,当剩余残饵沉底,我们可以投放一定量的螺蛳,一部分残饵作为螺蛳的饵料,别的部分作水生植物有机肥料。必要时还可以使用一些生物改良剂。
5.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各巡视1次早晨主要检查池中有无残饵以便安排当日的投饵量并打扫食场创造一个清洁的摄食环境。中午主要是测量水温晚上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定期检查和加固防逃设施。加强对蜕壳蟹的饲养管理察看测试池塘水体溶解氧的含量维护营造河蟹池的适宜环境。
三、成蟹养殖的主要类型
(一)湖泊养蟹
1.湖泊传统养蟹
湖泊传统养蟹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放流养蟹另一种是80年代中期兴起的在湖泊投入大规格蟹种生产成蟹。前者以大型湖泊为主回捕率一般为1%3%。近几年由于苗价暴涨投资减少已基本上不再直接向湖泊放流蟹苗。后一种以小型湖泊为主回捕率在10%40%目前分片拦围承包者都采用这种方式有的是直接购买仔蟹和1龄蟹种放养有的是购蟹苗培育成蟹种后再放养效果均较好。
1养蟹对湖泊的要求 一般来讲,应选水质清新、水位较稳定、溶氧足、没有污染、水生生物饵料丰富、便于人工管理和捕捞的浅水草型湖泊作为养蟹湖泊。
2放养时间和密度 蟹苗的放流是每年蟹苗汛期之后25天之内即5月中下旬或6月上中旬蟹种放养时间是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放流密度为每亩水面放蟹苗5002500只规格为14万18万只/千克蟹种每亩放3060只规格为100200只/千克。放流方法蟹苗把蟹苗箱放在水里拖动使苗游入水中蟹种把它放在船上的门板上使其爬入水中。不论是苗还是种都应放在水草多的地方使其隐蔽减少敌害的伤害。这样蟹苗经1516个月的生长蟹种经611个月的生长商品蟹的规格均可达到125克以上。
3投饵 湖泊一般不投饵但对水草及底栖动物少的湖泊应在7、8、9三个月适当投喂些饵料。
4日常管理 在河蟹生长期间严格禁止在养蟹湖泊内捞草,以免伤害草中的蟹,特别是蜕壳蟹。防止进出水口逃蟹,在洪水期更应注意。不能在养蟹的中小湖泊沤麻,因为河蟹对麻的浸出物极其敏感,很容易造成死亡。养蟹湖泊应控制银鱼网、梅鲚网和白虾网下湖,因为这些网在河蟹生长季节作业易造成河蟹伤亡。注意防止敌害危害河蟹。
2.湖泊圈围养蟹
围栏养蟹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养蟹方式这种养蟹方式是随着围栏养鱼之后发展起来的一般多实行鱼蟹混养。由于围栏区内水质优良、溶解氧充足并有一定量的水草和底栖动物等天然饵料只要补充适量饵料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围栏养蟹平均每公顷可达300千克以上高的每公顷可达750千克以上效益十分显著。湖泊圈围养蟹包括网围和箔围两种。圈围养蟹是用聚乙烯网片或竹箔围一片湖面精养或半精养河蟹的方式。其优点主要是能把湖区水质好等优点与小水体养蟹集约化经营的方式结合起来上马快、节约成本、节省土地省工高产优质便于承包管理。近几年实践的效果较好亩产蟹多在2030千克。
1圈围养蟹区的选择 湖泊圈围养蟹区应满足以下条件①水域无污染水质清新溶氧高水流缓慢而通畅②湖堤坚固进出水口少水位稳定水深11.5米大水不漫网小水不干涸为了防止洪水期水位升高水压加大影响河蟹蜕壳在围区内应在放蟹种前筑暗岛种水草以保证蟹在任何情况下都顺利蜕壳③湖底平坦底质为黏土较软淤泥等有机质多④水草覆盖面占湖水面积的1/31/2水生生物饵料资源丰富敌害生物少⑤圈围不影响周围农田灌溉、蓄水、排洪和船只航行。
2圈围养蟹区的建设 圈围养蟹区的面积依资金、水域、饲料管理水平等条件的情况而定。面积小的20亩大的1000亩甚至更大一些也可一般而言围50100亩较好。
①网围同网围养鱼一样用23根聚乙烯网线作围网网目1.52厘米双层中间装防逃笼。网围区周围每隔2米左右打毛竹桩或木桩将网固定在桩上网底部用石笼和地锚固定于底泥网的上部出水11.5米。顶部再装0.50.7米向内倾斜的倒网,一般呈“∧”形,以防蟹上网逃跑。
②箔围用宽0.81.2厘米、高2米的竹片以聚乙烯作横筋编成箔每隔3米下一根木桩或竹桩将箔固于其上箔与箔连接要牢固不能留间隙箔的上端装置40厘米宽的钙塑板防逃蟹箔下端插入底泥15厘米压实。
选择哪种方式建围区,要看水域、底质、水情和材料来源等状况而定。有的宜网、箔兼用,有的下端筑土坝,上端用竹箔网。竹箔插入泥里较坚实,不易被河蟹钳断,淤泥较厚的湖泊,抗倒伏效果较好,但使用年限短,制作费工时。网围制作方便,省工省时,上马较快,但要有坚固的抗倒伏设备,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用水泥桩代替竹木桩。
3蟹种放养 围栏养蟹通常在大中型湖泊内进行要选择无污染的水域、水质清新、天然饵料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草和底栖动物丰富的地方要有一定的水流有利于水体交换要避开上游入湖水流的主流区或出水口区湖底平坦便于施工。水位比较稳定河蟹生长期内水位在1米左右为好。围栏养蟹面积可大可小根据各地条件不同而定、差别也很大。为便于管理一般围栏面积以13公顷为宜。多年实践证明湖泊围栏养蟹下游比上游好东面地段比西面地段好。
①蟹种的鉴别与选购:应按前述的鉴别要求和方法选好蟹种,不得马虎。
②放养时间每年2月中旬至3月底放养较好。此时气温、水温都比较适宜10℃左右蟹种运输成活率高放进水里较敏捷避敌力强能吃食过早投放越冬死亡率高过晚投放影响生长。
③蟹种规格和密度一般每667米2围区可放520克/只规格的蟹种200400只经过67个月的饲养管理年底每只平均可达125克以上667米2产商品蟹1060千克。放蟹时还可适量放些鲢、鳙鱼和虾种。
4饲养管理 湖泊圈围养蟹同传统养蟹不同,由于密度较大,要求单产高,不能“人放天养”,应强化饲养管理。
①饵料投喂如果以亩产商品蟹10千克为目标主要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围区内的天然饵料单产高的则要喂料。河蟹的饵料要求营养全面、新鲜、无污无毒、颗粒大小适中。植物性饵料喂前要浸透或煮熟动物性饵料如块大要切碎饵料投喂要根据季节、天气、摄食、生长情况而定。一般每千克蟹日投喂50100克饲料。河蟹生活习性为昼伏夜出应以傍晚喂食为主。可在围区中设多点食台或在水中定点投放。饵料搭配在35月内以植物性饵料为主68月内以动物性饵料为主9月促脂长膘要加大动物性饵料投喂量。蟹蜕壳前后增加钙质饵料的投喂添加蜕壳促长素还可以适当增加些蛋壳粉、骨粉、虾壳粉和螺蚌肉等含钙多的饵料。
②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网1次如箔网设施有损坏要及时维修并要检查河蟹摄食、蜕壳、活动和生长等情况及时清除腐烂变质的残饵和网箔中的污物。汛期、台风季节、性成熟前期对水上、水下的网箔及时检查维修加固防逃。
目前,湖泊养蟹疾病较少,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有病的蟹种不能投放网内,如发现要及时剔除,以防止传染。平时饵料中适当添加少量的土霉素等药物,防止河蟹肠胃细菌性病的发生。
3.湖泊养蟹的捕捞
1最佳捕捞时间确立的探索 近年来将传统的经验与河蟹生物学特性结合进行捕蟹技术探索如9月15日左右湖泊设置蟹簖基本没什么产量直到秋分前后的9月下旬才能集中捕到蟹但捕蟹高峰期在10月上旬。
综上所述长江中下游河蟹开捕时间一般应为9月20至10月5日之间时间太早一是捕捞效果不好更重要的是河蟹尚在生殖蜕壳之中容易捕起较多的软壳蟹经常会造成软壳蟹死亡。从农时角度看寒露10月8日左右是河蟹捕捞的旺季至立冬前可结束捕蟹北方地区气候比南方低河蟹完成生殖蜕壳进行洄游的时间也早因而捕捞时间相应提早。合理地利用河蟹昼夜活动节律是提高其回捕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外,长江流域部分湖泊若放养北方辽河蟹种和温州瓯江蟹种的捕捞时间应早于以上时间,其具体捕捞规律正在摸索之中。
2影响河蟹捕捞因素的分析 河蟹的捕捞是依其生殖洄游的习性,而生殖洄游又始于水温下降及湖水流动等生态信号,以秋季湖泊放水使水流动是蟹集中捕捞和提高回捕率的重要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湖水不能牵动,给捕捞增加了难度。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寒潮:影响湖泊捕蟹的主要因素。作为变温动物的河蟹,体温及活动量随环境温度而改变。而寒潮即是从北方寒冷地带(如西伯利亚)向南方侵袭的冷空气,寒潮过境时气温显著下降,并伴有降雨和大风(过境后往往发生霜冻),这时的河蟹理所当然受到影响而蛰伏在湖底,以致捕获量下降。事实上湖北省鄂州市近年采取的提高湖泊捕蟹率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河蟹处于青春期蜕壳(由黄蟹变为绿蟹的性成熟蜕壳)期间,进行生殖洄游之前将它捕起。解剖证明,这时的河蟹只要外界温度适宜就在大量摄食,且活动量仍较大,此时采用刺网在河蟹活动、觅食区域定置作业效果较为理想,而寒潮的大风降温使河蟹的摄食活动受阻而蛰伏起来,使之上网率大为减少。在寒潮期间,较大的绝对温差对蟹产量的影响也较大。
②风速与风向捕蟹季节正处在秋末冬初这时的风速一般伴随寒潮而增大即形成大风降温天气风向也随之发生改变。本项工作表明在西北风、偏北风和东北风的天气里只要其他气象因子适宜捕蟹效果就较好西南风、东南风天气次之其他风向天气均较差北风天气捕蟹效果最差。1级以下含1级风速捕蟹效果最好其次是12级含2级的天气2级以上风速对捕蟹产量影响较大。当西北风的风力较大34级时捕蟹量不高而较小的西北风是捕蟹最佳天气如10月2日和3日日产量为捕蟹期的最高产量。如前所述只有当寒潮过后的3天左右时间捕蟹产量直线上升。如群众常说的“西风响蟹脚痒”中的西风可能包括西风、西南风、西北风等因此要正确地对待群众的谚语。
③晴天与阴天“无风日暖天气产量就低”有人曾提出过这样的看法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并非如此。以阳澄湖捕蟹为例晴天含阴转晴天气共有17天这期间风速较小或无风日均捕蟹产量为69.6千克仅次于阴天12.5天日均产量75.47千克)。因此认为,在其他气象因子适宜时,阴天和晴天均适宜河蟹捕捞。
④气温鄂州市位于长江中游武汉市与黄石市之间湖泊属长江中游南岸滨江湖群。通过七迹湖捕蟹期产量与气温分析认为对该市湖泊来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该湖捕捞期平均气温为19.7℃温差区间为12.722℃捕蟹旺期为17天温差区间为17.322℃平均气温为20℃即捕捞旺期气温为20℃土3℃左右。
3湖泊捕蟹的工具
①刺网捕蟹刺网俗称丝网是单层刺类底层定置渔具。刺网捕蟹具有应用面广、材料易解决和捕捞技术容易等特点是湖泊捕蟹的主要渔具之一。它由网衣、纲索和浮子、沉子等几部分组成。网衣为乙纶丝或锦纶丝纺织网目尺寸510厘米网衣长3050米横目使用。也有采用捕鱼的旧刺网捕蟹。
刺网捕蟹可采用单人划采莲用两头尖的小船作业也可采用双人用渔船作业。单人布刺网是将刺网一端固定后沿上纲往前边划边布网双人布网是船头为布网人后一人根据前面布网情况而划动渔船。一般每只船有20条左右的刺网。作业特点根据河蟹在湖泊喜水流方向以及趋向性下网还应根据蟹喜欢在湖底烂泥与硬泥交界处的硬底爬行的习性下网。依河蟹有爬行的特点刺网的下纲一定要达湖底。这样爬行的河蟹因受刺网的阻拦上网继而被网衣缠绕而捕获图4-1
图4-1 刺网捕蟹
②张网捕蟹每年秋末沿江河的建闸湖泊在江水降低于湖泊水位时即开闸放水这时于闸口设置张网。网口宽于闸口囊网如袋状的圆形当河蟹随流水爬动时而入网捕获。张网在出水口少而单一的湖泊产量高而集中在大型湖泊往往一夜可捕上几百千克的河蟹图4-2
图4-2 闸口张网示意图
③拖网捕蟹拖网在长江中下游原用于池塘或河沟中捕捞底层鲤、鲫鱼的渔具在江浙一带由一渔船同时拉数个拖网于江河中捕蟹。近年来移入湖泊捕蟹具有较好效果。该网为长形袋状网口的上缘系在一根竹竿上下缘有铁或铅制沉子。由于沉子的作用网的腹面紧贴在水底再用渔船牵动着网逆河蟹可能运动的方向前进。使运动的河蟹被拖入网内。一般人力小船可拉12顶拖网而机船则可拉10余顶拖网。拖网适用大中型湖泊捕蟹如江苏太湖和安徽巢湖捕蟹常用拖网图4-3
图4-3 拖网作业示意图
④撒网捕蟹:撒网也称旋网或打网,是捕鱼常用的渔具。捕捞作业时,将浸透的麦粒或其他食物作诱饵,撒入湖底,诱蟹集中摄食,然后将网旋撒至河蟹集中之处罩住河蟹。一般罩住河蟹后,船头的撒网者不是马上提高网,而是用竹篙在下网四周击水惊吓河蟹,使之被罩住底泥上的河蟹受惊爬入网内,这时再缓慢地提起网,而后慢慢抖动网衣,使蟹落入船舱。
⑤蟹笼捕蟹蟹笼是截流捕蟹的专门渔具下面介绍一种“裤形”蟹笼。“裤形”蟹笼用竹篾制成形似短裤故名。它由笼身、笼脚、笼盖和笼须四部分组成。作业时将蟹笼挂于一根粗绳上横拦于湖泊出口水流处在河流捕蟹时设于通道上固定于水底笼口朝水流的上方使沿水流运动的河蟹进入蟹笼。一般早晚各起笼一次高峰期增加起笼次数。起笼时拉起粗绳拾起笼揭开盖倒出蟹然后重新盖好笼盖放置水中图4-4
图4-4 “裤形”蟹笼
其他捕蟹工具还有罾网、拦网、牵网、蟹钓和拦绳等,就不一一介绍。
4.影响湖泊养蟹的因素
1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条件 近年来不少湖泊围湖造田被围垦的都是水草丛生的浅水沿岸带是河蟹栖息育肥的良好场所。沿湖发展淡水养殖生产大量割捞水草严重破坏了湖区的生态平衡。原水草丛生的湖湾现在水草稀少了如太湖除东太湖外大部分敞水带水草稀少不利于河蟹栖息和生长。如同在江苏太湖边的庙港乡团结村和太湖乡湖荣村养蟹庙港河蟹平均个体大小为140克/只而太湖乡河蟹平均个体大小为110克/只,其原因在于庙港乡位于水草茂盛的东太湖,而太湖乡位于水草稀少的西太湖。由此可见,生态条件对河蟹生长有直接关系。
2不合理使用渔具对幼蟹资源的破坏 各种渔具的网眼密,捕捞时间也不合理,对蟹苗和幼蟹杀伤很大。其中,银鱼网对大眼幼体(蟹苗)的资源破坏极为严重;簖网全年捕捞“幼蟹”;拖虾网、抄虾网及吸螺蚬机对幼蟹的资源破坏也很明显。这些不合理的渔具,严重影响了湖泊养蟹的经济效益。
3湖区污染对河蟹的影响 不少湖泊受工农业排放污水的影响导致湖泊水质污染给河蟹带来了不良后果。如河北保定安新县的白洋淀全湖有30%重污水带,污水带内的河蟹生长缓慢,个体小。
(二)池塘养蟹
1.一般性池塘养殖介绍
1蟹池建造 按照河蟹的生活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从便于进行生产管理出发,选好建池地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发展池塘养蟹、提高有效产出的关键措施之一。
①建池地点的选择:河蟹具有昼伏夜出、蜕壳生长和生殖洄游的生活习性,喜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和环境安静的水域,有打洞和上岸活动的习惯。因此,蟹池一般应选择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环境安静和通路通电比较方便的地方进行建造,而离水源较远或有工业污染的地方不宜选用。从池塘养蟹的发展趋势看,今后必然要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因而蟹池的建造应注重规模,注重生产配套,注重以养蟹为主综合经营的需要,规模不宜过小,通常连片蟹池应在百亩以上,努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②蟹池的规格养蟹池塘面积大小虽然没有严格要求但从多年生产实践看蟹池面积不宜过小过小既不利于河蟹的高密度养殖又不符合河蟹的生活习性水质管理、蟹病防治也有难度。通常养蟹的池塘以810亩为宜2030亩也可以。养蟹池塘的结构与建筑工艺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蟹池池埂埂面宽23米坡比为12.5或13沿坡脚建23米宽的平台用作河蟹上岸活动、觅食和蜕壳场所再沿平台四周开挖34米宽的环形集蟹沟沟深0.50.8米用作河蟹暂养和捕捞用。蟹池中间为大平台用于栽培水生植物培养底栖动物作为河蟹的饵料生产车间和活动栖息场所。蟹池一般建成长方形、东西向。这样的蟹池采光面积大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与增氧。池底要求硬质黏土或黏壤土。池埂、池底要求不渗不漏保水性能好。新挖的蟹池池埂要夯实不能留有洞隙以防漏水逃蟹防止河蟹钻洞形成“懒蟹”。②蟹池为长方形、东西向在蟹池坡脚处不建平台直接沿坡脚开挖46米宽、深0.51米的环形集蟹沟蟹沟中间为平台其他要求同第一种形式。③蟹池形式。这种养蟹池可仿对虾池或罗氏沼虾池进行规划与建造。其最大优点是既适应河蟹觅食、活动、蜕壳、栖息的要求又便于操作管理和河蟹捕捞应加以大力提倡。另外还可建造养蟹水泥池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均可面积一般2040米2池深0.81米池底要向出水口一侧倾斜并要建好排污设施。也可利用现有的养鳗池进行养蟹。
③排灌设施河蟹为甲壳类水生动物对水中的溶氧、pH等环境因子要求较高加上河蟹贪食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排泄物多活动比较频繁极易引起水质变化、污染因而养蟹池必须建有完善的进排水系。通常进水渠建在池埂上而排水渠建在池下最好和商品蟹的捕捞结合起来平时用作排水捕捞时通过在排水口安装套网放水捕蟹。进排水管道四周要用三合土夯实排水管外端要加防逃网。总的要求是做到高灌低排灌排分开每只蟹池都能灌得进、排得出不逃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此外,有些地方喜欢在蟹池内建蟹岛,池底用小瓦等材料建蟹穴,供作河蟹上岸活动和打洞。从养殖生产实践看,为增加养蟹池水体,增加养殖空间,最好不建蟹岛。可扩大池坡和建好平台,作为河蟹上岸活动和蜕壳场所。至于建蟹穴更没有必要,否则反而引起“懒蟹”和黑壳蟹的形成。
2防逃设施建造 河蟹有生殖洄游的习性,平时也极易逆水逃逸,因而必须搞好养蟹池塘防逃设施建造。
防逃材料选用的原则:目前可以用作河蟹防逃设施的材料很多,在选用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的原则是:①防逃材料表面光滑,河蟹难于攀缘,防逃性能好;②坚固耐用,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不会老化变形,不会污染养蟹环境;③材料来源方便,质优价廉,造价较低;④建筑工艺简单,维修更换方便。通常应根据以上四条原则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如长期养蟹,防逃设施可建得牢固一些;如临时养蟹,防逃设施可以简易一些,只要能达到防逃目的即可。
目前,各地常用的防逃设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砖砌防逃墙选用普通的红砖沿蟹池四周砌墙砖墙墙基应向池埂下砌3040厘米高出池埂4050厘米。临近蟹池的一面要用水泥抹平或贴上一层平面玻璃增强表面的光滑性能。为提高防逃能力砖墙的上沿也可做成“「”形。这种防逃墙坚固耐用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也不需要经常维修安全可靠。但造价偏高适宜大规模养蟹单位采用。
②钙塑板防逃墙选用抗氧化能力较强的钙塑板沿蟹池四周埋设用木桩或竹桩固定支撑通常钙塑板埋入土内1020厘米高出地面50厘米。两块钙塑板接头处要紧密不留缝隙四角做成椭圆形。这种防逃墙材料来源广建造工艺比较简单为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一般可使用23年。但由于钙塑板易老化又易被大风、大雨冲倒因此要注意经常检查维修确保安全提高防逃性能。
③水泥板防逃墙每块水泥板长11.5米、高0.81米、厚0.05米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定做也可自制。将做好的水泥板沿蟹池四周铺设埋入土内3040厘米墙高5060厘米用竹桩或木桩支撑。板与板接头处要紧密四角也要做成椭圆形。这种防逃墙材料来源比较方便又坚固耐用适宜大范围、大规模养蟹采用。
④玻璃钢防逃墙选用玻璃钢作为防逃材料按照设计尺寸和要求制作沿蟹池池埂四周铺设墙高出地面4050厘米。这种防逃墙防逃性能较好也比较坚固耐用适宜大规模养蟹用。
⑤石棉瓦防逃墙:按照设计要求,选购或定做一定规格的石棉瓦,按防逃墙建造要求进行铺设。这种防逃材料来源较广,防逃性能也不错,为不少池塘养蟹单位所采用。
⑥塑料薄膜防逃墙选用市售的塑料薄膜用竹箔或柴箔通过木桩固定支撑再在竹箔或柴箔上贴塑料薄膜也有在网箔上贴塑料薄膜的。这种防逃墙比较简易建造也比较方便。但塑料薄膜易老化经不起风吹日晒一般只能用1年且需要经常检查维修适宜池塘粗养河蟹采用。
此外,还可选用平板玻璃、铝板、木板以及其他材料作防逃墙。只要材料表面光滑、坚固耐用,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且建筑工艺得法,均能起到较好的防逃作用。
3蟹种放养
①蟹池清整消毒在放养蟹种前15天每亩用生石灰7580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如是老池还要先彻底清除淤泥和杂草。清池1周后栽种苦草、轮叶黑藻和浮萍类等水草使水草覆盖池水面积的1/3。栽后灌水20厘米深使其扎根发棵。
②蟹种选购如果选用1龄蟹种一般选每千克160480只的肢体健全、体质强健、无病无伤的放养。
③放养时间与密度当年12月下旬或翌年16月放养密度依蟹种规格、养成要求、蟹池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定。如蟹种规格为80120只/千克要求出池规格达到每只125克每亩可放蟹种8001000只如蟹种规格为120300只/千克要求出池规格达到每只100125克每亩放蟹种10001200只如蟹种规格为300500只/千克要求出池规格达到每只125克以上的每亩放12001500只如果放当年仔蟹养成的应适当稀放早放初养且本地养殖条件又不佳的则应少一些而且应晚放放大的蟹种。总之放养密度要合理同一批蟹种规格尽可能要一致以免日后生长个体大小悬殊造成大欺小的现象。
放蟹种前要注意如是外地购进的蟹种应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10分钟后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钟再取出平放如此重复23次再入池养殖。如果加冰运来的蟹种拿出箱后洒一点清洁淡水放在池旁1530分钟后再放入池内。
4科学投饵 要养好河蟹,获取最佳产量和经济效益,就要根据河蟹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饵料的嗜好及其贪食、争食的习性,科学地规划、落实饵料来源,合理搭配饵料组合,精心投喂。
①河蟹饵料的种类及其来源:河蟹为杂食性水生动物,其饵料可分为植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和配方颗粒饵料三大类。
植物性饵料目前常用的主要有水花生、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和苦草等天然水草南瓜、西瓜皮以及多种蔬菜谷物饲料主要有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和芝麻等。水草可通过移栽、投放培植等方法解决南瓜、各种蔬菜可通过池埂种植获取谷类饲料有条件的可自行种植没有条件的可向市场采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在养蟹池内种植优质水草水草的覆盖面应占蟹池的1/31/2。水草既可为河蟹提供良好的隐蔽、栖息、蜕壳场所又是河蟹新鲜适口的饵料。水草丛还是螺类、虾类等动物栖息、繁殖的场所而这些动物又是河蟹可口的饵料。养蟹池内移栽水草应以沉水植物为主挺水植物、漂浮植物为辅。
动物性饵料主要有小鱼、小虾、螺蚬蚌肉、蚕蛹、猪血、蛙肉以及畜禽内脏等。实践证明,多投喂动物性饵料,特别是河蟹生长后期多投喂动物性饵料,不仅可以促进河蟹生长,增加产量,而且河蟹抗病力强,成活率高,效益好。动物性饵料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以利用湖边、海边小杂鱼多的优势,建立固定的收购、贮存和调运渠道;可以和水产品加工厂、肉类屠宰厂等单位挂钩,建立固定的供饵关系;也可以和养蚌育珠,饲养福寿螺、罗非鱼生产结合起来,开展综合养殖;可以在蟹池内放养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和螺蛳等,让其产卵、孵苗供河蟹食用。有条件的养蟹单位,特别是大规模养蟹单位,应组建专业的饲料队伍,采取捕螺蛳、小鱼,套养家鱼、养蚌育珠等多种方式,多渠道解决好河蟹的动物性饵料来源。
②河蟹的投饵量河蟹生性贪食尤喜动物性饵料。从现有的生产统计资料以及科研部门提供的数据可知河蟹生长饵料消耗系数一般都在8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10。为此要根据河蟹池塘养殖规模、蟹种放养量以及计划产商品蟹数量参照河蟹饵料消耗系数科学地计算出全年的饵料需要量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全面进行落实。同时还要根据河蟹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合理配比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制订好月投饵和日投饵计划按照河蟹栖息、摄食规律实行科学投饵。凡有条件的都要采取训练河蟹摄食的技术以充分利用饵料提高饵料报酬率。
河蟹的饵料系数一般在5以上究竟投饵多少应视季节、水温、蟹的不同生长阶段来定。总的分配原则是上半年投饵占总量的30%35%711月投饵占总量的65%70%。河蟹的日投饵量大体是Ⅲ期幼蟹至1龄蟹种阶段日投铒料量为在塘蟹总重的15%20%1龄蟹种饲养至商品蟹阶段日投饵料量为在塘蟹总重的8%10%。并视天气、水温、水质等状况以及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及时合理进行调整。
③投饵方法河蟹投饵一般每天2次上午89时投1次傍晚再投1次并以傍晚为主其量应占全天的70%。投喂方法是“四定、四看”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河蟹吃食确定饵料投量。主要在岸边和浅水处多点均匀投喂。用塑料编织袋片或密眼网片制成的罾形食台可以观察各阶段投料的不同。Ⅱ期幼蟹至1龄蟹种至成蟹阶段要把饵料加工成一定规格大小如畜禽下脚料切成蚕豆粒大小块、甘薯刨成丝、麦芽等再喂成蟹阶段的饵料一般不加工但黄豆、玉米要煮熟再喂。蟹种刚放进池时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河蟹生长中期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搭配动物性饵料后期应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阴雨或缺氧的日子不喂或少喂。投下的饵料量一般以4小时左右吃完为妥。如在12小时内吃完说明投饵量不足如到第二次投喂时尚有剩饵说明饵量过多。
5水质管理
①根据不同季节管理水质春季水深应控制在0.81.0米夏季水深应控制在11.5米秋季要勤换水冬季要保持水深1.2米以上(长江以南地区)。做到“春浅、夏满、秋勤、冬深”。
②根据天气变化状况管理水质要及时定期灌注新鲜无污染的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的水。换水时间、次数和换水量由天气变化状况来决定通常春末夏初每1015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68每周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秋天如发现水质变坏或遇闷热天气要及时换水。换水时可结合增氧进行特别是在“秋老虎”闷热天更为重要。方法是在池塘进水口处安接输入池中的塑料管此管可再接23条支管管长依池塘大小而定一般按间距11.5米盘绕在深水池中距池底2540厘米用砖或小水泥柱固定管上的小圆孔要向上使新水输入既均匀又不把池泥冲浑。换新水时还要用聚乙烯网布扎牢在进水口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并采取先排后灌的办法保持水位稳定。
③根据水质监测情况管理水质要定期测定水温、溶氧、pH和水的透明度并记录其数据和天气、河蟹吃食情况注意收听天气预报还可在池里放些花白鲢作为监测物。根据监测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如水色变浓、pH变低、透明度低、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和步足末端变黄等。每亩水面用15千克生石灰化成水后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每次间隔57天以调节水质增加水中钙的浓度促进幼蟹生长和色泽改善如溶氧低于4毫克/升,则应采取增氧措施。
6日常管理
①坚持早、中、晚各巡池1次早晨主要是检查池中有无残饵以便安排当天的投饵量并打扫食场创造一个清洁的食物环境中午主要是测定水温观察池水变化傍晚或夜间主要是观察河蟹活动、吃食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②定期检查和加固防逃设施定期检查池埂有无漏水进、排水口密眼网是否封牢确保蟹池水位稳定防止河蟹从漏水孔和进排水口逃逸。特别是79月的雷暴雨和台风多发季节更应加强检查严防防逃墙被大风刮倒、池埂被大雨冲坏以及大水漫池等防止河蟹逃跑。
③加强蜕壳蟹的饲养管理刚蜕壳的蟹蟹壳较软体力较弱常遭敌害和同类的袭击。因而要加强对蜕壳蟹的护理可多投喂一些适口的细碎鱼、虾、螺蚬肉等动物性饵料使其尽快恢复体力增加防御敌害的能力。如有条件最好在饵料里掺入0.1%的蜕壳素或蟹用颗粒配合料。
④看是否缺氧:若受惊动后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或清晨大量河蟹聚集在池岸边上,说明水中缺氧,必须立即换水和增氧。鱼蟹混养的池中,若鱼浮头,则说明河蟹早已缺氧,因河蟹在水中对氧气的要求高于鱼类。
⑤维护蟹池环境的安静舒适:在生产中,常有一些蟹在蜕壳过程中死亡,人为的惊吓、敌害的侵袭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因而在池塘养蟹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蟹池环境的安静,不要过多地干扰河蟹的吃食、蜕壳过程。特别是在河蟹大批蜕壳期间,投喂饵料、打扫食场动作更要求轻些,以提高蜕壳蟹的成活率。
7成蟹捕捞 池塘养蟹捕捞技术是生产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不少人采用抽干池水捕蟹,其实,池水抽干时,河蟹会深埋在池底的污泥中,强行捕捉会造成河蟹缺肢,河蟹鳃中充满淤泥,品级下降。再说,这种捕捞方法效果也差,损失较大,不是一种科学的捕捞方法,科学的捕捞方法为:
①流水捕捞法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多数河蟹离开洞穴白天大部分在水中活动并且有抢争水口、顶流而上的习性只要在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处捕捉即可。
②灯光诱捕抽出部分池水留3040厘米左右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要在池塘的四角点上灯便能集中捕捞。
③地笼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渔具。地笼沉在水底底网紧贴池底形似长箱形截面近方形高和宽为4060厘米用毛竹片或圆铁做框架用聚乙烯网片包裹在框架上两端可长距离延伸长达数十米湖泊中使用时可延长到上百米“地笼”由此而得名。网的下纲装有石笼嵌入泥底以防河蟹从网下钻逃。方形网箱的上面为盖网水平前伸810厘米以防河蟹从网上翻逃。地笼进水的正面每隔数米开有袖口袖囊向网内倒伸使河蟹能进不能出。地笼的两端设有囊袋以作收集灌蟹之用。利用河蟹贴底爬行的习性地笼在全池拦截通道迫使河蟹进入地笼的倒袖汇集于囊袋中。这种捕捞工具的捕捞率很高已被各地广泛使用。
8池塘养蟹存在的问题 河蟹生长蜕壳需要的生态条件和最适环境还在研究之中。由于这些问题尚未完全弄清近几年在养蟹过程中发现个体差异很大。同批蟹苗培育45个月个体差异可达几十倍甚至近百倍。据上海地区蟹苗养殖情况资料反映当年蟹苗培育个体大的当年可达3050克/只个体小的仅0.5克/只其中约有4%5%的个体重在0.51克之间这部分小个体蟹种蜕壳生长缓慢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池塘精养河蟹由于生态条件尚不能满足河蟹个体小一般均在75100克/只个体能达150克/只的比例很小,个体大小和质量均不如天然水域生长的河蟹好。
池塘精养的河蟹养殖工艺尚待完善增肉倍数低一般群体增肉倍数在2倍左右远不如湖泊养蟹高。
同类互相残杀:河蟹养殖过程中,由于河蟹蜕壳不同步,加之具有自食同类的习性,所以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即使设置蟹穴、栽种水草,投喂适口饵料,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成活率低,产量和经济效益不高。
2.池塘养殖大规格优质河蟹
大规格优质河蟹生态养殖,必须遵循和运用生态学准则、生物学准则和经济学准则进行管理。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促使生态关系平衡,真正体现实施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
1养殖条件 池塘养殖河蟹不同于养殖鱼类池塘养蟹应选用湖泊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滩涂围垦。池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地域池塘面积为3050亩正方形为好。池塘能灌水深11.2米池塘四周开挖1015米宽底沟、深度为0.4米,池塘内必须能培植水生植物,如竹节草、面条草等,有一定量螺蚬,促使池塘养殖条件优越,改造成为生态养殖池塘。当水生植物生长稠密、螺蚬繁育成倍增长的时候,池塘内就是优质清水,真正成为优质生态养殖池塘。
2防逃设计 在四周用毛竹平板聚乙烯网建防逃设施。首先底部用石笼卷埋入池底1520厘米高度必须高出原有池塘埂面4550厘米外缘每隔35米用毛竹定点支撑上口用2.5毫米粗乙烯绳拉紧捆扎在毛竹上端平板网上端必须加长0.60.8米的倒网。这样可以防止蟹逃跑,同时也可在洪水来临之前作为加高围网备用设施,增强抗洪能力。
3苗种 应选用长江水系河蟹最好是上海市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天然苗种规格每千克为200400只个体整齐体质健壮色泽褐黄青色透明度比较明显中间两步足扁宽长游泳爬行活跃无性成熟为宜。
4清塘 幼蟹放养前15天清塘暖冬应在当年12月清塘。用生石灰每亩50千克进行带水清塘平均水深1520厘米防止原池塘内水生植物、螺蚬受影响。
5水质培育及栽植水生植物 如果原有池塘内没有水生植物就必须人工引种培植水生植物。在栽植水生植物时池塘必须加水深0.60.8米栽好后每隔3天需换清水1次促使水生植物成活率提高因为水生植物生长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生长乃至个体大小。为了防御洪水池塘可定点适度种植红菱或乌菱在洪水来临之际河蟹可以自己找到栖息处以便蜕壳时减少死亡率。但是在天气连续晴朗时池塘内容易生长水绵如有水绵可用0.7克/米3浓度硫酸铜泼浇杀死水绵。
6蟹种放养 蟹种放入大池前必须在原有池塘内围20%面积的围网先放入网围内暂养以便保证整个池塘内水生植物正常生长和浮游动物繁育。暂养小蟹池放开时间应在水生植物长好以后一般在5月下旬放开苗种此时蟹种规格为100只/千克放养量为500600只/亩。
7饲养管理
投饵前期以天然饵料为主每年每亩投进2540千克螺蚬小蟹池内水温在10℃以上就应适当投喂饵料应保持定时、定点、定质投喂并要看季节、天气变化气压、水质、河蟹吃食状投喂。饵料要新鲜应该用全价饲料营养丰富促使河蟹吃饱吃好。同时也可以用煮熟的小鱼类、黄豆投喂小蟹池开放后一般不要投喂饵料至7月开始看池塘内情况天然饵料水草、螺蚬多少适量投喂以玉米、蚕豆、黄豆等混合全价饲料为主后期投喂甘薯。同时河蟹捕食时弄起来的残草要及时捞出池塘以免影响水质。
水质调控必须有良好的水质pH8.38.7为宜),同时养蟹的水质必须在物理、化学、生物性能三方面都应适合河蟹生产的要求,如果其中某一因素不符合养殖的标准,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河蟹的蜕壳和生长。为了培育适应河蟹健康生产的水质,具体实施方法为:
遵循自然科学的原理充分利用太阳光曝晒消毒、杀菌。并培育具有颗粒结构的肥沃土壤促使水生植物生长培养动植物性饵料。调控水温在高温季节植被能遮蔽强烈的太阳光光照气温超过28℃时水体的温度大大低于气温这样确保河蟹生长水温在2028℃之中。
必须在池塘内移植和培育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链,建立吸污屏障优化水质,同时水生植物也是河蟹的优质绿色饲料。
适时投一定量螺丝、小蚌等贝壳软体动物,增加防污能力增强防病能力。同时根据河蟹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这样既净化水质,又增添了河蟹动物性饵料。促使河蟹顺利蜕壳生长,确保大规格优质河蟹达标。
适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更换清水增加溶氧量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确保水质清新防治河蟹蜕壳时缺氧死亡。因为有两种情况下河蟹容易缺氧死亡其中有刚蜕壳的河蟹在13小时内不能爬行另一种是正在蜕壳的河蟹需充足的氧量才能蜕壳如果含氧量不足蜕壳困难这些河蟹就要死亡。其次是含氧量不高时河蟹捕食后不容易消化吸收导致河蟹生长缓慢直接影河蟹的健康成长。
病害敌害的防治病害主要以防为主定时用大蒜等。用蚕豆粉、玉米粉、黄豆粉、小麦粉做成药饵料定时投喂每隔1015天泼洒2025克/米3石灰水1次调节pH使水质保持微碱性但又必须对河蟹蜕壳期要掌握好做到心中数这样可以预防河蟹丝藻附着病减少河蟹死亡率。如发现病蟹及时化验针对病情制成有效药饵投喂一个疗程35天。自然敌害主要是青蛙、黄鳝和老鼠平时要注意及时捕杀特别是老鼠它能捕捉蜕壳河蟹又能破坏网围防逃设施攻破网围增加河蟹的逃亡率。一经发现老鼠及时投放鼠药消灭老鼠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增加成蟹捕获率。
8配套技术 养殖大规格优质河蟹的配套技术,主要是培养植物性生物饵料和动物性生物饵料。
①植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培养的主要类群有光合细菌和单细胞藻类。光合细菌PSB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物是一大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总称。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水田、旱地都有光合细菌存在。光合细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具有多种异养功能与自然界中的氮磷、硫循环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环境的自净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自然界的有机污水是通过微生物的生态学演替而被净化的。光合细菌作为养殖水质净化剂降低水体氨氮效果显著养蟹池塘培养使用光合细菌可以提高总产。
②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动物性生物饵料主要培养褶皱臂尾轮虫。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殖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中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鱼类、甲壳类的重要天然饵料生物。增加河蟹动物性生物饵料提高河蟹肉质鲜嫩增大个体同时也减少工人投喂动物性饲料特别在水温20℃以上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能促使池塘水清晰再加上定时加灌清水始终能保持池塘内的水质清新pH为7.88.5。
(三)稻田养蟹
1.稻田养蟹的意义
稻田养蟹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蟹达到稻谷与河蟹双增收的目的。我国的稻田面积有3.2亿亩其中可以用来发展稻田养鱼、养蟹的有1亿多亩。这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稻田这一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稻田养蟹实行立体开发粮渔互促优势互补是当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稳粮增收引导农民致富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近年来稻田养殖商品蟹规模越来越大集中连片的地区目前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辽宁、河北等省。据调查江苏省稻田养殖商品蟹起步于1992年集中在扬州、盐城、淮阴、徐州、建湖、淮安、邳州、金坛和溧阳等市、县1995年江苏全省稻田养殖商品蟹面积达11130公顷平均每公顷单产为201千克。安徽省稻田养殖商品蟹面积较大的是巢湖、淮南等地一般单产为330450千克/公顷生产稻谷6000千克/公顷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根据多年来稻田养殖商品蟹的实践,归纳其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1利用稻田养殖商品蟹经济收入可以大幅度提高。稻田养殖河蟹改变了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变单一种植业为种植、养殖综合经营从而提高了稻田的生产力水平。一般667米2稻田可产稻500千克产商品蟹20多千克比单一种稻增收35倍。
2发展稻田养蟹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各地在生产商品蟹的同时一般不影响稻田粮食的产量这样既起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稳定粮食产量的积极作用还保证了农民口粮的供应和国家粮食定购任务的顺利完成。
3稻田养蟹实行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优势互补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放养河蟹后河蟹可将杂草、水生昆虫、底栖生物等作为饲料加以利用河蟹的排泄物、残饵可作为肥料肥田促进了水稻生长同时河蟹所处稻田的环境水质经常交换比较清新稻田土质软硬适中密集的稻株是河蟹隐蔽、降温、躲避敌害、安全蜕壳的良好场所这种生态条件有利于河蟹生长。这种稻护蟹、蟹助稻的种养结合模式是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4增加优质高档水产品。河蟹产量的增加丰富了“菜篮子”。稻田水草较多饵料丰富水温适宜氧气充足是河蟹生长的理想环境。稻田所产的商品蟹为优质高档绿色食品是城乡居民所喜吃的优质水产品。
5节省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改善了产品的质量。稻田放养河蟹具有除草除虫作用可以少用或不用农药减少人工投入。河蟹排泄物及残饵可起到一定的肥效减少了肥料的用量节省了生产成本改善了水质条件提高了稻谷的质量降低了环境的污染程度。
2.稻田养蟹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稻田养蟹包括养殖成蟹和蟹种、成蟹结合两种类型。蟹种、成蟹结合的有两种情况:
1利用早繁蟹苗培育仔蟹和豆蟹要在水稻栽插前进行。仔蟹培育技术参照前面的做法。把蟹苗培育到水稻返青时再在暂养池一边开口让仔蟹进入稻田以在当年养成成蟹。如暂养池内仔蟹较多可捕卖或捕放到别的稻田养成蟹。
2利用后期人繁蟹苗培育蟹种和养成蟹。可把蟹苗直接放入返青后的稻田边中沟里蟹种培育的方法参照前面分池分级放养的做法逐步扩大面积直至达到育种和养成合理的密度时为止。直接利用扣蟹养殖成蟹的也是在水稻返青后把扣蟹种直接放入准备好的稻田边中沟里养殖。这两种养殖类型在同一块稻田里多数是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养成成蟹其技术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下面主要谈谈成蟹的养殖。
3.稻田养蟹的主要措施
1稻田选择 稻田养蟹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地势低洼、保水力强、无污染和较规则的田块为好。每块稻田面积一般以20002500米2为宜。
2田间工程建设 养蟹稻田的田埂加高加固夯实沿稻田四周的田埂要结实、宽大一般埂面宽应11.5米高5060厘米。为了给河蟹创造舒适的生存生长环境稻田四周要开挖环沟以离开田埂1.5米左右为宜以防河蟹直接将洞穴打在田埂上而造成田埂坍塌。沟深1米左右宽23米。总的要求沟渠水面面积不低于整块稻田面积的15%。环沟内每隔2.53米挖条畦沟沟深、沟宽与环沟基本相似。沟开成“田”字形具体可以根据稻田面积大小、形状而定。要求沟沟相通根据稻田面积在稻田中部开挖一个至数个蟹溜蟹塘深1米以上面积10米2左右蟹溜和沟相通蟹溜作为夏季水温升高时河蟹栖息的场所畦面积内栽种水稻种养面积为73左右以实现水漫蟹游、水小蟹入沟的生存生长环境。
要建好防逃设施目前各地多用0.7米宽的塑料薄板在边堤内侧围栏薄板须埋入土内0.1米高出土面0.6米用毛竹支撑固定。进、排水口用网片接塑料薄板或建有阀门和拦网的涵洞以在进、排水时防逃。要求种养面积比例为71。
3水稻品种选择与栽插 水稻品种应选生长期较长、耐肥秆硬、抗病虫害、产量高和品质好的如汕优63、南优6号、六优1号、武育粳3号、盐粳187和盐粳253号等。
养蟹稻田在秧苗栽插前要施足基肥其施肥量应保持水稻全生育期和河蟹摄食基肥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的需要。一般每667米2施人粪尿300400千克牛粪200300千克发酵后的饼肥100200千克。
水稻栽插可采取先在小畦育秧后移秧栽插于养蟹稻田的办法。要移栽的秧苗应有针对性地普遍施一次高效低毒农药如发现有侵染性烂秧或青泥苔可喷洒11000倍硫酸铜液每667米2喷60千克。移栽的秧苗要健壮采用浅水和宽行密株移栽。具体做法是稻田里的水保持1015厘米深田中行株距23厘米×10厘米田边34行为24厘米×10厘米每667米2保持2.9万3万穴每穴23苗。如果以蟹为主秧苗密度减少1倍以上。秧苗移栽后的1周内主要是在秧苗返青前要采用网片、薄膜或土埂拦隔等方法以防止河蟹进入稻田危害幼弱的秧苗。
为了充分利用地皮,在边堤两坡还可栽种些蔬菜、饲草等作物。
4蟹种放养 经长途运输的蟹种为了防止直接下田吸水过多影响成活率放养前应先在水中浸泡12分钟然后取出再搁置1015分钟。如此反复23次而后将蟹倒入盆中放进稻田让其自行爬行将伤蟹、死蟹随时捞出以免下池后影响水质。
蟹种放养时间应根据稻田插秧前进行农药封闭灭草时间而定如不用农药封闭灭草可以在早春放养。每公顷稻田可放养规格为100只/千克的蟹种75150千克也可放养规格为150只/千克的蟹种60120千克。蟹种经养殖后当年上市规格80100克/只每公顷产成蟹300450千克。
5饵料投喂 饲料是养蟹的物质基础。河蟹在整个饲养过程中,除利用稻田中生长繁殖的水草和底栖生物外,主要靠投喂人工饲料。
①饲料的种类:河蟹可利用的饲料种类很多,其中动物性饲料有小鱼、小虾、蚕蛹、蚯蚓、螺肉、蚌肉、鱼粉、血粉、屠宰场下脚料和昆虫等。植物性饲料有水草、浮萍、藻类、瓜类、饼类、豆渣、麸皮和米糠等。此外,还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②饲料投喂方法放养初期可投喂小鱼、猪血、蚕蛹、螺和蚌肉等肉食性饲料中期要以萍类、南瓜、小麦、豆饼等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食物要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使蟹体积累营养增加个体重。日投饲量为5%10%,并根据天气、水温、河蟹摄食情况有所增减,水温低时取下限,水温高时取上限。傍晚投喂的饲料,次日早上检查吃完为宜。
饵料的投喂应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饵料投放在蟹沟的水草上,并要看季节、天气、水质、河蟹摄食状况来投喂。饵料要求新鲜、适口、营养全面,使河蟹吃饱吃好。
投喂时间以每天下午45时1次即可因为河蟹有晚上摄食的习性安排在下午45时投喂更有利于河蟹夜间摄食。投喂地点要设在水沟周围。
6水质管理 管好水质处理好蟹、稻与水的关系。河蟹为甲壳类水生生物蜕壳时要求溶解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因而稻田养蟹首先要建好进、排水系统做到能灌能排。其次要根据农时节气变化和河蟹、水稻生长对水的不同需求合理调控水位坚持定期换水一般每10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平时蟹沟保持水位11.2米稻田水深0.2米烤田时蟹沟水深保持0.8米。并根据“春浅、夏满、秋勤”的管水方法管好水质和水深以促进河蟹、水稻生长。另外也可种植适量水草。最好种植沉水植物也可种植漂浮植物覆盖率为沟面积的30%50%,这样既可改善水质,又能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并能提供河蟹部分新鲜植物性饵料,可谓“一举三得”。
7防病除害 蟹类疾病以防为主除了在放苗种前对边中沟及稻田进行全面消毒外在放仔蟹和扣蟹种时还应用有关药液对其浸浴在5、6、7、8、9五个月份里每隔120天每667米2用1015千克生石灰化成浆液泼洒在边、中沟里并每隔10天在饵料中拌和1%的土霉素投喂。稻田养蟹有水老鼠、水蛇、青蛙、水鸟等敌害,要经常进行药杀和捕杀。
稻田养蟹还要防止农药中毒所施放药的量要适当既能达到消灭水稻病虫害的目的又不大于使河蟹致死的安全浓度。几种常用农药对河蟹的安全浓度是90%晶体敌百虫的安全浓度为0.175毫克/升40%氧化乐果乳剂为9.43毫克/升硫酸铜为2.045毫克/升生石灰1520毫克/升。稻田施用农药时应特别注意浓度的调配。
稻田施用农药应对口、高效,方法亦应加以改进。对口、高效主要是先用高效低毒农药,如防治稻瘟病,应用三环唑、稻瘟灵。施用方法应改药液泼浇为喷雾或迷雾,改高浓度喷雾为低浓度喷雾或迷雾,用药时尽量少用有机磷类农药,因为这类农药对河蟹毒性较大。用药后应经常观察,发现河蟹出洞乱爬,应及时换水。
化肥对河蟹的毒害出较大应以施足基肥、追施有机肥为主施化肥为辅水稻全生育期可施化肥12次稻田水深控制在20厘米左右每次每667米2可施尿素2.5千克,最好不施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
8水稻的收割与成蟹的捕捞
①水稻收割稻谷成熟后事先将池水排浅河蟹基本进入沟中田内留水58厘米收割时稻桩留10厘米左右以利二茬稻的生长。二茬稻可以补充因季节原因造成的水草短缺然后随二茬苗的生长可适当加深水位。
②成蟹捕捞到冷空气到来的10月下旬左右这时河蟹达到性成熟开始向海区逃跑作生殖洄游这个时期是捕蟹的最好时机。为防止损伤蟹体建议用毛竹设置的活动蟹窝捕捉这样既方便又可避免河蟹损伤残缺。具体捕捉的方法是将毛竹锯成一节两端有孔的竹筒每79段为一捆傍晚置于水沟中次日上午即可起蟹。另一种捕捉方法是利用河蟹的趋光性在夜晚将灯光置于池角灯下埋设一只缸即可将河蟹捕起。采取多种捕捞方法河蟹起捕率可达95%以上。
捕起的河蟹应暂养于土池或网箱内等待出售。暂养池的水质条件要好密度为4500千克/公顷左右为宜。若是池中混养鱼类,操作时应先捕蟹,以免蟹、鱼混杂,造成河蟹断肢伤残。
(四)滩涂养殖
1.开发荒废资源围滩养蟹
滩涂养蟹,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芦荡、草滩、低洼地、沼泽地等芦荡浅滩养殖河蟹。近年来,不少农村有识之士,在充分利用各种水面进行拦养、围养、放流的基础上,独具慧眼,对一些常年荒芜的水面、芦荡、浅滩等进行开发利用,养殖河蟹,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滩涂的生态条件虽较为复杂,但利用它来养蟹却有一定的优势。滩涂多分布在江河中下游河道湖泊水库附近水源充足的旷野里,面积较大;多生长着芦苇等杂草;水温较高,水位较浅,水体易交换,溶氧足;底质多为黏壤土或淤泥,土质肥沃;底栖生物较多。因而滩涂受到广大蟹农的青睐,并成了养殖河蟹的好地方。由于滩涂的腐殖质各种螺、蚌、蚬及水生动物昆虫等都比较多,河蟹的饵料生物比较丰富,便于河蟹摄食、栖息、隐蔽。同时,河蟹可以在水生植物根部打洞隐居,逃避敌害侵袭,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2.营造滩涂人工湖,提高抵抗自然风险能力
滩涂可分为江滩、湖滩、河滩河低洼地等,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滩涂水域要根据蟹农决定养殖的面积大小及条件的优劣,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措施。开发滩涂养殖河蟹,必须先养殖鱼类(草鱼、鳊鱼),自然清除杂草(二年),再培植水生植物,确保滩涂养蟹一举成功。一般而言,要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便于排灌、沉水植物较多、底栖生物及小鱼虾饵料资源丰富、有堤或便于筑堤、能避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地方改造或建设蟹池。
改造或建设的主要工程一是划区开道即将要养蟹的滩涂划出来在四周挖沟围堤沟宽35米、深0.50.8米二是在滩区开挖“田”形蟹道宽1.52.5米、深0.40.6米三是在滩涂中央挖些小塘坑与蟹道相连每坑面积0.51亩用蟹道、塘坑挖出的土顺手筑成暗蟹岛四是对滩涂内无草地带还要栽些稗草或水稻或沉水植物保持原有的和新栽的草的面积应覆盖滩涂的3/5五是要建好进、排水系统以控制水位六是要建好防逃设施在滩涂四周围堤上用价廉适用的材料作防逃墙以防止逃蟹和老鼠、蛇等敌害生物入侵。
3.滩涂养蟹的主要技术措施
1蟹种放养 选长江系产的中华绒螯蟹种暂养后放养时间是每年的34月即水温达10℃以上时再放养。放养密度大面积粗养或虾蟹混养的每667米2放150240只规格为每千克幼蟹种400800只精养的每667米2放6001000只。
2饵料投喂 粗养或鱼蟹混养的以天然饵料为主适当投喂些精料和甘薯丝精养的则以人工投喂饵料为主要求做到“四定”定时每天投喂2次大约在上午9时和下午4时定质投喂的饵料新鲜无霉变68月高温期每次拌入占饵料重量1%的食盐投喂的品种主要有豆饼、配合饲料、浮萍、野杂鱼、螺蚬等定位在鱼蟹道沟边每隔20米搭食台1个定量每天投饵量根据天气、水温和上一次的吃食情况而定一般占蟹苗总体重的5%10%总投饵料量的季节分配大体为35月15%、68月60%、9月10%和10月5%。
3水质管理 滩涂养蟹要注意草多腐烂所造成的水质恶化这种情况每年秋季较为严重应及时除掉烂草并注入新水水体溶氧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要达到3550厘米。注入新水应在早晨进行不能在晚上以防河蟹逃逸。注水次数和注水量依滩涂面积、蟹的活动情况和季节、气候、水质变化情况而定。春、秋季水温较低注水量要少如果发现水草腐烂多水黄臭则应多注水夏季水温高水易“肥”为防止缺氧所造成的死亡每710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23个小时。为有利于河蟹蜕壳以及保持蟹壳的坚硬和色泽在河蟹大批蜕壳前用生石灰全滩泼洒用量为每亩20千克。
4防逃逸 春季蟹种刚放入滩涂时,不适应新的环境,夏季汛期发水和秋季河蟹性成熟时均易逃逸。要经常检查防逃逸设施有无破损,一经发现应及时维修加固。
5清除敌害 滩涂上敌害较多,如凶猛鱼类、青蛙、蟾蜍、水老鼠、水蛇等。在蟹种刚放入和蜕壳时,抵抗力很弱,极易受伤害,要及时清除敌害。进、排水管要用金属或聚乙烯密眼网包扎,防止敌害生物的卵、幼体、成体进入滩涂。要经常捕捉敌害鱼类、青蛙、蟾蜍。对老鼠类可在调墨油黏剂板上放诱饵,诱粘住它们而捕之。不能用剧毒药杀,以免鼠类吃药后死在滩上而毒死河蟹。
6防治蟹病 滩涂养蟹病害较少,目前发现的只有蟹奴病和纤虫病。防治方法:一是注入新鲜淡水;二是将病蟹捉起以防止蔓延。具体方法见后面的“河蟹常见病防治”部分。
7成蟹捕捞 应适时捕捞否则性成熟的河蟹要大量逃跑一般在9月下旬开捕到11月下旬结束。捕捞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河蟹趋光的习性晚间在滩涂边防逃设施内侧用灯光诱捕二是起捕高峰期在滩涂内下簖、下丝网捕之三是在灌水沟内注水形成水流起捕四是在蟹多处用罾网、抄网、蟹簖捕捉五是排滩涂内水捕捉。
(五)蟹与虾、鱼套养
1.虾蟹套养模式
为了充分利用蟹池,在养蟹过程中增放或补放部分青虾是提高养蟹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蟹、虾混养,养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支付养蟹的成本,那么,蟹出售后的收入则全部是纯收入了。所以,很多养蟹专业户利用养蟹的池塘,同时混养部分青虾,促成蟹、虾双丰收。
1池塘设施 蟹、虾同属于甲壳动物对池塘要求大致相同。其面积一般以510亩为宜水深在11.5米这样的水深有利于光照和增加水中的溶氧同时阳光照射也有利于蟹、虾体甲壳的生长和蜕壳、蜕皮。池底淤泥要少避免因腐殖质多而分解消耗氧气。养殖用水要求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排注方便水源理化条件好pH要求在78之间尽量避免农田污水进入水源防止农药残害蟹、虾。如果要新开池塘简便的开沟方法是在池四周开沟沟宽23米、深1米左右。开沟取出的土用于筑圩做堤圩堤规格要求使沟上滩面能保住水深0.81.2米,这样便于蟹、虾在不同深度水层栖息,也有利于收捕蟹、虾。这种沟俗称集蟹沟、集虾槽。
养殖池在放种前旧池必须清除淤泥和平整池底并用药物进行消毒。常用药物有茶籽饼、生石灰和清塘净等用量分别为每亩40千克、75千克和10千克。具体的用法是将药物在内桶或其他容器内溶解后全池泼洒用药后710天经过试水证明无毒后即可放养。根据蟹、虾喜欢在水草丛中隐蔽的习性可在池塘四周种植一些水草。
2苗种放养 凡混养青虾的蟹池可放养些蟹苗即大眼幼体培育成仔蟹也可直接放养一些第Ⅲ到第期的仔蟹快速养殖成成蟹和培育部分扣蟹养殖成蟹。放养时间、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分别为蟹苗在4月底、5月初放养每667米2放养0.51千克第Ⅲ到第期仔蟹在67月放养规格为每千克3000只左右每667米2放养1.53千克1龄扣蟹在春节前后放养规格为每千克60160只每667米2放养1020千克。
青虾放养可采取最简易的方法投入虾种即每667米2池塘放入0.50.67千克抱卵虾最好在45月收集眼点已出现、很快能孵出的抱卵虾。因为抱卵虾一般都已受过精不需另外放养雄虾。抱卵虾放在蟹池的小网箱中饲养每平方米放养0.5千克约710天抱卵虾就能孵出仔虾之后将雌虾上市出售而把仔虾留在池中继续养殖每只抱卵虾通常能产虾苗4000只以上。
为了更好地净化水质每667米2可搭配养殖规格为150克的鲢鱼2030尾鳙鱼3050尾。
3饲养管理 蟹和虾虽属杂食性但明显偏于动物性饵料一般以投喂蚌肉、螺蛳肉、碎鱼肉、蚯蚓和其他动物性饵料为主其次投喂植物性商品饵料如麸皮、豆渣、小麦等。除水草需正常满足外上述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的配比为11或12。投喂次数为每天2次上、下午各1次下午的投饵量为全天的2/3投饵方法以投喂在池塘的四周边和四角为主日投饵约占蟹、虾体重的5%10%。其投饵量的原则是虾体小时,投饵量比例要大些;当蟹、虾长大时,投饵量比例可小些。具体投饵量可结合日常的巡塘检查,做合理的调整。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每天巡塘观察水质变化防逃、防漏、投饵及换水等。蟹、虾养殖池除了要投足饵料外还要做好添加新水、换掉部分老水的工作这是保证蟹、虾快速生长和高产的条件。除此以外还要防止蛙、鼠、鸟类等敌害的袭击定期对敌害进行捕捉和毒杀。为防止病害的发生要定期向池塘泼洒生石灰一般每月1次每次每667米2泼洒生石灰15千克。这样既可杀菌消毒又能起到增加水中的钙质、调节水质和促进蟹、虾生长的作用。混养池禁止使用敌敌畏、硫酸铜、敌百虫和鱼藤精等药物还要防止农药污水流入养殖池。
4蟹、虾起捕 河蟹的捕捞在910月一般采取在岸边夜间捕捉和地笼张捕相结合的办法。青虾的捕捞时间可根据养成规格、市场价格灵活掌握。平时可用虾笼临时张捕以便留小捕大、提前上市。年终大捕时将池水排掉一部分待虾集中在沟中时先用大眼网将鱼捕掉然后用与虾体大小相适应的拦网反复捕捞最后彻底排干池水起捕。由于虾有随水移动的习性所以在排水时一定要装好拦网以防虾逃逸。如果虾池较长又没有集虾槽可在放水闸门上安装袖网让虾随水流出直接捞取这样更方便。
2.蟹鱼混养模式
蟹鱼混养是池塘养蟹的一种形式特点是以养鱼为主养蟹为辅在不影响鱼类产量的前提下进行鱼蟹混养。上海市郊区经过十余年的鱼蟹混养实践证明鱼蟹混养具有如下优点河蟹个体大小和质量均比池塘精养的河蟹为好经济效益比较稳定不另占用农田和池塘就可发展养蟹业养殖方法比较简便水质也较易控制便于推广。溧阳市水产良种场大力发展蟹鱼混养模式2005年拥有养殖面积225公顷生产河蟹3万千克商品鱼48万千克苗种2亿尾。
1池塘要求 一般和精养鱼塘相同池坡12.53面积0.40.66公顷最大不超过11.33公顷水深以2米左右为宜。
2防逃设施 鱼蟹混养池目前常用的防逃设施有以下几种:
①挖沟防逃此法适合连片鱼塘在鱼池堤上挖30厘米左右深、15厘米左右宽的小沟沟内铺塑料薄膜塑料膜要铺得平整。挖沟时要挖成椭圆形不要挖成方形或长方形四角呈弧形这样河蟹不易爬出只能在沟内沿着圆形边爬如果四角呈直角河蟹就会堆积在角上容易逃跑。挖沟防逃可采用单池防逃和多池防逃两种此法成本低防逃效果良好适合在几十公顷至上百公顷的连片池塘推广。
②设防逃墙防逃防逃墙可采用钙塑板、水泥板、玻璃板和玻璃钢板等材料其中玻璃钢板防逃效果较好且使用时间长。防逃墙以60厘米高为妥。
3饲养管理
①水质池水要清新即使是肥水也要肥而爽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一般白天因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池水不会有缺氧现象但在夏季闷热天气的晚上常常会出现缺氧。所以鱼蟹混养池从防逃墙到池边应留有适当旱地作为河蟹晚上活动场所防止因缺氧而死亡。河蟹蜕壳或高温时每隔1周左右要适当换水或注入新水使水质保持活而爽。
②饵料:以鱼饵料为主,在河蟹蜕壳阶段,也可适当投喂一些河蟹喜食的精料,如小鱼、小虾、蚌和螺等。平时要适当投喂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浮萍、水浮莲等,也可投喂蒸熟的块状配合饵料。
③防止敌害:野鱼、老鼠、鸥鸟、蛇等均是河蟹的敌害,应予捕捉或杀死。
④巡塘:要加强日常巡塘,检查防盗设施有无损坏,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要注意观察河蟹的活动,一旦发现河蟹活动反常,就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不足之外。
4放养模式 在确保成鱼产量不低于7500千克/公顷鱼种产量不低于3750千克/公顷的前提下,有以下几种鱼蟹混养的放养模式:
号模式上海松江区采用的放养模式成鱼净产7500千克/公顷河蟹产量357千克/公顷。
老口草鱼规格0.250.4千克/尾) 1200尾/公顷
仔口草鱼规格3040尾/千克) 3000尾/公顷
老口鲢鱼规格0.350.4千克/尾) 2700尾/公顷
鳊鱼规格1416尾/千克) 4500尾/公顷
银鲫规格2030尾/千克) 10500尾/公顷
鲢鱼规格1016尾/千克) 3000尾/公顷
鳙鱼规格10尾/千克) 600尾/公顷
夏片鲢鱼 3750尾/公顷
夏片鳙鱼 750尾/公顷
夏片鲫鱼 1050尾/公顷
蟹种放养规格1015克/只) 150千克/公顷
②Ⅱ号模式上海崇明采用的放养模式成鱼净产7500千克/公顷河蟹产量150225千克/公顷。
老口草鱼规格0.50.75千克/尾) 1200尾/公顷
仔口草鱼规格40尾/千克) 3750尾/公顷
仔口鲢鱼规格1416尾/千克) 4200尾/公顷
仔口鳙鱼规格12尾/千克) 600尾/公顷
老口鳊鱼规格0.0750.1千克/尾) 3000尾/公顷
老口鳊鱼规格50尾/千克) 3750尾/公顷
银鲫规格2030尾/千克) 12000尾/公顷
夏片鲫鱼规格4厘米 15000尾/公顷
蟹种放养规格1015克/只) 75千克/公顷
③Ⅲ号模式鱼种池混养河蟹鱼种产量3750千克/公顷河蟹产量600千克/公顷。
仔口鲢鱼规格1416克/只) 4560千克/公顷
夏花鲢鱼规格5厘米 22500尾/公顷
夏花鳊鱼规格3.3厘米) 1500尾/公顷
夏花草鱼规格4厘米 30000尾/公顷
蟹种放养规格1015克/只) 225千克/公顷
上述三种鱼蟹混养模式是上海几个郊区近几年来的试养模式。随着市场对淡水鱼的需求变化,各区也在不断改变放养模式,以上介绍的几种放养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之中。
第五章 疾病防控及安全用药
一、河蟹疾病的发生原因
1.环境因素
导致河蟹发病的环境因素有水质因素水温、pH、溶氧、盐度、透明度等、池塘的空间和底质因素以及机械损伤等。
1水温 河蟹属变温动物其生长适宜水温通常是1828℃超过这个范围或短时间水温发生剧变往往会影响到其生长从而导致抗病力降低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
2溶氧 河蟹耐低氧能力较差一般要求溶氧在4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就会严重影响摄食与生长,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
3pH 河蟹的生长对池水的pH也有一定要求通常在pH 78的中性或弱碱性水体较适宜河蟹的生长当pH低于6或高于9时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或使河蟹幼体活动受到抑制影响蟹的正常生长。
4盐度 河蟹属咸淡水洄游性水生动物盐度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正常产卵受精需要在833的咸水中进行胚胎发育与盐度密切相关在新月透明期前盐度的剧变会引起胚胎的大量死亡在育苗期蟹苗的最适盐度为58低于2时因蟹苗需消耗大量的能量调节渗透压导致体质下降而不能顺利蜕皮变态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幼蟹则要求在淡水中生活盐度过高也会抑制生长造成疾病或死亡。
5透明度 河蟹生长期要求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较高,当水质严重恶化、透明度降低时,表明水质过肥,有机质含量升高,氨氮、亚硝酸氮含量超过正常指标,水质恶化往往极易引起蟹的疾病而导致死亡。
6空间 空间因素包括水体面积的大小及水的深度。河蟹有“占地盘”穴居及自相残杀的习性,水体大,相对密度大,自相残杀机会就小;另外饵料也相对丰富,水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好,受外界环境影响小,蟹生长快,其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小;相反,水体小,养殖密度高时,则生长速度减慢,疾病相对较多,幼蟹的蜕壳与水位深浅相关。太深会影响蜕壳及生长,甚至引起死亡;太浅时,水温水质易变,也影响到生存。
7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能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也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还可降低水中的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水草是否丰富,对提高仔蟹的成活率极为重要。
8底质 池塘底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的健康。池底淤泥太多,水质易恶化,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大量孽生;池底太硬则幼蟹活动时腹部易受伤。
9机械损伤 由于苗种长途运输或平时的扦捕操作不仔细易使机体受到机械损伤,为细菌、真菌及其他病原体的入侵感染提供了条件。
2.病原体因素
病原体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目前,发现的河蟹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和寄生虫。另有一些专家还在河蟹内脏发现有病毒的存在。
3.机体因素
河蟹自身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抗病力的强弱,而体质的好坏与种苗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健康的蟹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群体易感水平低。
4.人为因素
管理措施不当也是引起河蟹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投喂不洁或变质的饲料,易导致细菌性疾病发生;投饲不科学,投饲量过多或过少,剩余残饵不及时捞除等不仅会使水质变坏,导致病原体孳生,而且会使蟹体体质减弱。此外,合理放养也很重要,密度过大,蟹相互争食物和争空间,生长速度不匀,大小悬殊,残杀机率增加,成活率降低,发病率提高。
二、细菌、真菌性疾病的防治
(一)细菌性疾病
1.颤抖病(抖抖病)
【病因】
迟钝爱德华氏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及病毒等。其中由于肝鳃并发症引起发抖者占90%左右不明病因包括病毒占5%10%可分为慢速死亡和快速死亡。主要危害2龄大规格河蟹。
【症状】
病蟹步足环起不能伸展,不能动弹,并发生阵阵抖动,不久死亡。部分病蟹肝部发黑、发白,坏损至死,鳃溃疡缺损。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养蟹池要彻底清整和消毒清除池底淤泥每667米2用100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充分曝晒池底促进池底有机物氧化分解改善池塘底质环境。
2加强苗种管理。养殖户尽可能购买本地区苗种避免长途调运外地苗种坚决杜绝向发病地区购买苗种进行养殖育苗单位也不要向发病地区购买亲蟹。
3注重水质管理。夏秋高温季节要加深池塘水位保持水深11.5米。养蟹池要多换新水,防止水质恶化造成疾病发生。同时,加强水源管理和病死蟹深埋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4抓好饵料投喂。投饵的种类夏季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并增加青绿饲料的投喂量。9、10月河蟹最后一次蜕壳以后增投螺蛳等动物性饵料不投变质饵料。投喂海鱼要消毒处理。养蟹池内还要栽种水草面积占整个池塘的25%。
5做好病害流行季节的药物预防。每年的410月定期用强氯精或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并投喂土霉素等药饵。一旦发病可用板蓝根每100千克饲料中加2.5千克或病毒灵每100千克饲料中加0.5千克内服。同时,用强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
2.肝坏死
【病因】
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产气菌和弧菌侵袭而成,由饵料的霉变和池底质污染并发引起。
【症状】
外观病蟹体表污物较多,体色变暗,壳薄壳软。内观肠内无物,肠壁较薄、鳃丝变黑或水肿,肝脏病变,肝脏有的呈灰白如臭豆腐样;有的呈黄色如坏鸡蛋黄样;有的呈深黄色,镜检有油滴状物分散,得此病的蟹一般伴有烂鳃病。
【防治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杀菌药外泼,内服环丙沙星、甲砜霉素等,有一定的疗效。
3.黑鳃病
【病因】
池底淤泥太厚或投饵过量均会引发黑鳃病。尤其是在夏天高温季节,池底的淤泥及残饵发酵后产生的细菌及有害物质大量滋生,并寄生于蟹的鳃丝上造成创口,创口感染细菌后发炎并引起黑鳃。
【症状】
病蟹鳃丝发黑、发暗,且局部腐烂,鳃丝上长满藻类或原生动物,呼吸机能降低,病蟹闷热天常离水上岸,使整个身体暴露在空气中呼吸氧气,时间一长,体内失水而死亡。
【防治方法】
1每1015天用生石灰7.5克/米3化成乳剂后全池泼洒。
2每隔3天用一次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0.1克/米3全池泼洒。
3每周用1次0.1克/米3二氧化氯消毒水体。
4.肛门红肿
【病因】
饵料变质或投喂过量。
【症状】
病蟹肠道中无食并有白色炎症。
【防治方法】
1用0.4克/米3强氯精消毒水体。
2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磺胺类药物用量为0.1%0.2%。
3更换不新鲜的饲料并调整投喂量。
5.水肿病
【病因】
由细菌引起水温偏高,使河蟹在淡水中性腺发育过熟造成发病;水环境较差使得河蟹常离水上岸遭受阳光照射,由此引起河蟹体内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从而被细菌感染后发病;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也会发生上述疾病。
【症状】
河蟹发病时头胸甲与腹脐连接处肿胀,体内三角膜水肿,爬行动作迟缓,死亡前大多离群爬至浅滩处。该病多见于性腺已成熟的个体。
【防治方法】
1夏季应加高水位并保持清新的水质尽可能降低养殖池的水温以减少死亡率。
2多种些水草可减轻病症。
3用0.2%氟哌酸或0.1%环丙沙星拌饵投喂治疗疗程为20天左右。
4在饲料里添加复合维生素及维生素C。
(二)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
【病因】
主要是水霉病和绵霉病、生毛病,主要因运输、操作不慎,水霉菌和绵霉菌侵入蟹体。
【症状】
蟹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丝像一团团灰白色陈旧棉等。菌丝长短不一约23厘米向外生长。向内深入肌肉蔓延到组织间隙之间向外生长成棉团状菌丝俗称“生毛”。由于霉菌能分泌一种酵素分解组织蟹体表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蟹行动迟缓摄食量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蔓延造成死亡。此病淡水生物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受伤河蟹。当水霉病着生面积占体表的1/4时河蟹数日内即死亡。
【预防方法】
捕捞、运输、放养河蟹等操作要细致,谨防蟹体受伤;放养时用漂白粉或食盐浸洗消毒。
【治疗方法】
1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蟹35分钟。
2对病蟹用浓度50100毫克/升芳草水霉净药液浸洗1020分钟。
2.蟹毛霉菌病
【病因】
主要由于毛霉菌寄生,侵害蟹体躯、腮所致。病原毛霉菌为毛霉菌属,具菌丝与孢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变质饲料、霉烂的水草和水果、蔬菜及土壤中都存在。
【症状】
1蟹易感染此病污染的水体腐烂的水生植物、饲料及带菌的土壤均能为传播媒介。多属损伤感染。
2菌丝多寄生在体表、附肢和腮上在体表的菌丝犹如毛发样寄生、污染的鳃呈褐色或黑色。有的病体甲壳上出现白斑质硬。最后中毒、衰竭死亡。
3刮取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可以见到菌丝孢子等构造。也可将病变组织经派克蓝黑墨汁与40%氢氧化钾溶液等量混合染色,制成标本镜检,菌丝的构造更清晰。
【防治措施】
1在亲蟹池内遍洒芳草水霉净25毫克/升浓度进行药浴24小时后大量换水除去残余药物。
2在预防上亲体先药浴后再入池。同时要防止过密和损伤。
三、常见的生物敌害防治
(一)幼体培育阶段常见的生物敌害
1.聚缩虫
属原生动物环毛目单细胞个体着生许多纤毛身体后端有一柄固着于其他物体上形成很大的群体一受到刺激整个群体会收缩。当海水盐度在13左右、水温在1820℃时聚缩虫在河蟹幼体上大量繁殖严重时可超过幼体大小的23倍使幼体漂浮于水面呈白絮状。附生聚缩虫后既增加了幼体的负担又影响幼体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导致幼体死亡图5-1
图5-1 聚缩虫附生于溞状幼体
聚缩虫的防治方法为在2325℃的水中用新洁尔灭原液稀释为0.67%的新洁尔灭药液浸浴3040分钟可以杀死大部分幼体上的聚缩虫。也可以采用0.5%1.25%的福尔马林浸幼体2小时或全池泼洒使池水含150000的福尔马林并应在一天内进行水体交换排除剩余的福尔马林。
2.菱形海发藻
属浮游硅藻类羽纹藻目。它的细胞以胶质相连成星状或锯齿状的群体壳环面呈狭棒状海发藻细胞长30116微米、宽56微米这种藻分布极广。当海水盐度达到30左右、水温1820℃时在水质肥沃、光线充足的培育池内海发藻在溞状幼体身上迅速繁殖。溞状幼体被海发藻附生以后极不舒服不断扭动腹部力图摆蜕但无济于事。由于体力大量消耗加上不能正常摄食生长受害幼体45天后就会死亡。迄今为止人们尚未找出可杀灭海发藻而对溞状幼体无害的办法。一般采用增加换水次数、控制光照以及适当加温的办法促进溞状幼体变态和控制海发藻繁殖。
3.水蜈蚣
又名水夹子是龙虱科的龙虱、灰龙虱、缟龙虱等水生昆虫幼虫的统称图5-2
图5-2 水蜈蚣
水蜈蚣体形为长圆柱形具有1对钳形大颚很像蜈蚣的毒螯而得名。头部略圆两侧各具黑色单眼6个触角4节躯干11节前3节为胸节各具足1对后8节为腹节最后2节两侧有毛末端具虱2条。幼虫最初呈灰白色以后蜕皮长大体色转淡。长成的幼体3厘米长常倒悬使尾端露出水面进行呼吸。水蜈蚣用大颚夹住幼蟹吸食其体液遇到同类也相互残食。1只水蜈蚣一夜可夹死幼蟹10多只。
防治水蜈蚣的方法为蟹苗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可杀死水蜈蚣注入新水时用麻布放在入水口过滤新水以防龙虱和水蜈蚣随水流进入池蟹苗放养后点灯诱杀在无风的夜晚用小木框或网箱架浮放于塘面用小竹竿固定框内放煤油100200克框架上点一灯水蜈蚣有趋光性见灯光就成群集于架下碰到煤油就窒息而死用敌百虫点杀已清塘的蟹池在施肥后57天或蟹苗下塘后23天或在水蜈蚣多时在其集中的地方用粉状敌百虫点杀每平方米用23克施后24小时可杀死全部或大部水蜈蚣。在幼体培育阶段育苗池内发现水蜈蚣可用捞海捕捉。
4.华镖鳋
属桡足类。在水体条件优越的幼体培育池中,华镖鳋生长繁殖迅速,形成种群优势,与溞状幼体争饵料、争氧气、争水体,扰乱幼体安宁,严重影响幼体发育,使溞状幼体很难变态发育,因此千万不能让华镖鳋侵入培育池。防治的方法主要是彻底清池消毒。引进海水时,严格过滤,不让华镖鳋的幼体及卵囊带入培育池中。
5.摇蚊幼虫
又叫血红虫呈蠕虫状体色深红。幼虫头部甲壳质化其两侧有12对眼触角短多为5节。有的触角伸长呈管状图5-3。在幼体培育土池中摇蚊幼虫的密度有时每平方米可高达1200余条大量摇蚊幼虫的存在对溞状幼体的安全有直接的威胁。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摇蚊幼虫用身体缠绕住溞状幼体并加以咬食的现象。在1只培养皿内10只摇蚊幼体在24小时内可将10只ⅢⅣ期溞状幼体全部吃光6只期溞状幼体仅1只存活。防治方法是用2%3%福尔马林杀灭。
图5-3 摇蚊幼虫
(二)蟹苗至成蟹阶段的常见敌害
1.蟹奴
属蔓足类动物甲壳纲、根头目个体长25毫米厚1毫米寄生在蟹的腹部吸收河蟹的体液作为营养物质。蟹奴体呈扁平圆形似枣状白色既无口器也无附肢只有生殖腺。在外形上很难看到它有甲壳动物的特征只有了解它的生活史在幼体阶段才能知道它属于甲壳动物。蟹奴的幼虫钻入河蟹腹部刚毛的基部生长出根状物遍布蟹体外部并蔓延到内部的一些器官。一只蟹常被几个乃至数十个蟹奴寄生。被蟹奴大量寄生的河蟹其肉味恶臭不能食用渔民称之为“臭虫蟹”图5-4
图5-4 蟹奴寄生于蟹的腹部
防治蟹奴的方法为投放幼蟹前严格清池通常用漂白粉、敌百虫和福尔马林等药物杀灭池内蟹奴幼虫。或在蟹池中混养一定数量的鲤鱼利用鲤鱼吞食蟹奴幼虫。经常检查蟹体发现河蟹被蟹奴寄生立即将病蟹取出并用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消毒。
2.肺吸虫病
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它一生有3个宿主淡水螺是它的第一中间宿主是肺吸虫尾蚴寄生的宿主。河蟹则是它第二中间宿主尾蚴侵入河蟹体内后形成囊蚴人或狗、猫、猪等生食了带囊蚴的河蟹后囊蚴在体内发育成肺吸虫成虫进行有性繁殖人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咯痰和咯血。杀灭河蟹肺吸虫的方法与蟹奴相同。要防治肺吸虫不要把新鲜粪便直接泼洒入蟹池消灭蟹池内及其周围的淡水螺。
3.苔藓虫
可同水螅、藻类丝生一起形成各群体着生在河蟹的背面。苔藓虫出芽生殖和再生能力都很强也固着在河蟹身体上图5-5。治疗可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洗20分钟左右。
图5-5 苔藓虫固着蟹身
4.蟹栖拟阿脑虫病
蟹栖拟阿脑虫属纤毛动物门、寡膜纲、盾纤毛目、嗜污科。虫体呈葵花子形前端尖后端圆大小为28.162微米×9.221微米胞口位于前端腹面有3片口膜。体表有11条纵红毛线。体后端正中有1条长尾毛体内中部稍后有1个伸缩泡和大小核各1个。该虫由二分裂繁殖为兼性寄生虫。可自由地生活在腐败有机质中也可在适宜条件下营寄生生活。蟹栖拟阿脑虫既可在池底残饵中、沙蚕体表和水源生活也可在蟹虾血淋巴液中寄生。在我国江苏、山东以北沿海都有发生。该虫在025℃最适温为10℃、盐度0.65、pH511的环境中均可生长。主要从蟹虾创伤处侵入危害。蟹栖拟阿脑虫病的病症是体表甲壳特别是肢缘有损伤体表灰暗行动缓慢浮出水面或沉入池底。剖检时可见损伤处组织腐烂鳃、眼等器官组织破坏血淋巴液呈乳白状混浊。感染初期可刮取伤口处的溃烂组织制成水浸片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到游动的原虫。在病的中后期可自围心窦抽取血淋巴液涂片直接镜检可见到虫体。也可采取体液作涂片镜检时也可见到原虫。
治疗蟹栖拟阿脑虫病感染早期采取下列药物浸浴尚有效果但在病的中后期当虫进入血淋巴液后就无效了。首先降低水位然后洒药24小时后提高到原水位最后换水。方法有①全池遍洒甲醛溶液浓度为2530毫克/升②全池遍洒硫酸铜浓度为0.71毫克/升③全池遍洒三氯异氰脲酸TCCA浓度为0.1毫克/升④用淡水浸浴35分钟。
预防蟹栖拟阿脑虫病首先要严防受伤。越冬池用砂滤水或井水并天天清除池底污物。投喂的鲜活饲料要用淡水浸泡510分钟。定期全池遍洒药物进行消毒。亲蟹移入越冬池前作一次药浴。
5.蟹微孢子虫病
微孢子虫属微孢门、微孢目。孢子呈梨形、卵圆形或茄形。孢子很小长210微米。孢子外有3层孢膜前端有一极帽。极泡前部呈松散、易染色的薄片状极泡后部呈不染色的颗粒状。极泡在极帽上极丝穿过极泡呈螺旋状绕在孢质和极泡后部周围末端膨大呈杯状或囊状。有1个核。现已发现危害较大的有微粒子虫每个母孢子产生1个孢子特汉虫每个母孢子产生8个孢子匹里虫每个母孢子产生16个以上孢子格留虫每个母孢子产生2个孢子。其中微粒虫能侵害河蟹。
河蟹都能感染微孢子虫,幼体和成体均能患病。临床上可见,病蟹肌内呈乳白色,不透明,不能正常洄游,行动迟缓。剖检时可见肌肉松弛变白、不透明,腮和皮下出现瘤状白色肿块,有的卵巢、肝胰脏和中肠肿胀、变白、不透明。采取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时可见到孢子结构。
防治蟹微孢子虫病首先将病、死蟹捞出销毁然后将其余动物捞出放新池并用0.51.0毫克/升土霉素拌饵料后投喂,可有明显疗效。预防主要贯彻综合性防疫措施,特别要慎重处理鱼、虾、蟹混养,以防混合感染。
6.蟹疣虫病
蟹疣虫属甲壳动物中的等足目、鳃虫科。雌雄异体雌虫略呈扁圆形左右对称雄虫比雌虫小若干倍附着在雌虫腹部。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小而呈三角形与胸部第一节分界不明显有无柄复眼1对2对触肢短小单肢型。大颚呈针刺状构成吸吮式口器。每一、二小颚退化颚足宽扁呈盖状以保护口器。胸部7节宽大而隆起每节有1对胸足单肢型又短小由6节组成。腹部6节前5节各有1对双肢型腹肢为呼吸器官。第六节为尾节两侧各有1双肢型的尾肢。
蟹疣虫主要寄生在蟹的鳃腔中,吸收血淋巴液而促使寄主消瘦、生长缓慢、阻碍呼吸和侵害生殖等。临床上可见寄主鳃部隆起如疣状,呼吸困难而出水面,生长缓慢,长不大。将鳃盖揭开,可见到虫体。蟹疣虫的防治方法是消毒、净化水质。
7.淡水纤毛虫病
纤毛虫属原生动物门,用胞口或渗透方法营养,繁殖是用横分裂法生殖或芽生法生殖。无论是在淡水还是在海水中,都分布着纤毛虫类,但大多数栖息于淡水中。许多纤毛虫栖息于小水池中,也有寄生种类寄生于河蟹的鳃中,是一种危险的寄生虫。它们钻入河蟹上皮细胞中形成小的白色或淡黄色创伤,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褐色绒毛。被寄生的河蟹行动迟缓,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营养不良、无力蜕皮而死。死蟹腹部常观到较多黏液块,镜检可发现河蟹体表、附肢、鳃等处有许多纤毛虫体。病蟹鳃部、整个头胸部、腹部、四对步足有大量纤毛虫附生,仅有少许河蟹为局部少量寄生,寄生纤毛虫的河蟹体表污物多。
淡水纤毛虫病是由于投喂量大、残渣剩饵不清除、池水过肥和水质恶化而引起的。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河蟹大量蜕壳不遂而死亡。其防治措施有改善水体环境排除1/3老水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中生石灰浓度为1520毫克/升连用2次将池水透明度提高到40厘米以上用0.05%福尔马林浸洗病蟹12小时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12次使池水中福尔马林浓度达12毫克/升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0.7毫克/升用硫酸锌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锌浓度达到0.3毫克/升。
四、河蟹的其他疾病
(一)藻类对河蟹的不利影响
1.青泥苔
青泥苔是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的总称是一种丝状绿藻。蟹苗放养季节水温上升这类丝状藻类在池塘浅水处萌发和生长长成一缕缕绿色的细丝附着在池底像网一样悬浮在水中衰老时变为黄绿色漂浮水在水面形成一团团乱丝。蟹苗和仔蟹游入青泥苔中常常被缠住无法逃脱而死亡所以青泥苔对蟹苗和仔蟹有直接伤害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敌害。青泥苔在池塘中生长速度很快对河蟹活动和摄食都很不利。防除方法是用生石灰清塘还可用硫酸铜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为0.71毫克/升。
2.水网藻
水网藻是一种绿藻藻体由很多长圆筒形细胞相互连接构成网状体每一“网孔”由56个细胞连接而成池中水网藻数量多的时候像张撒在水中的渔网比青泥苔更能陷住蟹苗和幼蟹危害比青泥苔更为严重。水网藻分布很广它喜欢生长在浅水处尤其是在有机质丰富的肥水中繁殖很快。防除方法与青泥苔相同。
3.湖靛
池中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等蓝藻大量繁殖使水面上漂浮一层翠绿色的水花。这种蓝藻一般在夏季高温时大量繁殖喜欢生活在偏碱性的池水中一般pH为89.5。湖靛死后会分解出有毒物质含量不高时影响幼蟹生长大量存在能使幼蟹死亡。每升水中若含有50万个左右的这种蓝藻个体就会使幼蟹致死。69月为湖靛发生期流行地区较广。防治方法是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使蓝藻失去滋生的条件。可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硫酸铜浓度为0.71毫克/升,泼药后第二天清晨要注入新水或更换部分池水,以免河蟹死亡。
4.甲藻
甲藻是常见的原细胞浮游植物多甲藻和裸甲藻死后产生甲藻素使蟹苗和仔蟹中毒。多甲藻为黄褐色大量繁殖时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红棕色俗称“红水”或“铁锈水”裸甲藻为蓝绿色。这两种藻都喜欢生长在含有机物多、硬度大、呈微碱性的池塘中。多年未清淤泥的池塘有机质过多一待水温上升甲藻就大量繁殖成为池中优势种。池中大量的甲藻死亡之后就给河蟹带来危害。防治甲藻要清除池中的淤泥减少有机质使甲藻在池中无大量繁殖的条件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水使甲藻在水温和p等因素的改变下发生突变以抑制甲藻繁殖如果池水中甲藻大量繁殖可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为0.7毫克/升,可起到杀灭作用。
5.小三毛金藻
小三毛金藻是近20年来在我国盐碱地区域淡水养殖池中所发现的小三毛金藻呈椭圆形或球形大小为67微米×611微米。细胞前端有3根鞭毛2根长的鞭毛约为细胞长度的1倍半中间1根短的只有前者的1/41/3。近鞭毛基部有1个伸缩泡2个叶状的金黄色色素体位于细胞两侧且常偏于细胞前半部。小三毛金藻在池塘中大量繁殖分泌一种毒素可使河蟹中毒致死。
小三毛金藻繁殖要求水具有一定的盐度和硬度因此河蟹发病一般在距海较近的池塘或在盐碱地建造的蟹池如河北沧州地区和唐山市多次发现此病。小三毛金藻发病主要在早春、晚秋和初冬季节冬季冰下也有存在。在池中达不到一定密度时小三毛金藻对河蟹危害并不明显但随着池中条件适宜使之大量滋生成为优势种时密度达到和超过3000万个/升就会使水呈浓黄褐色。此时小三毛金藻分泌的毒素能毒害鱼类和河蟹的呼吸中枢河蟹中毒后一般逃到水草上或爬上岸。当水中小三毛金藻的密度超过3000万个/升时水呈浓黄褐色。防治小三毛金藻可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硫酸铜浓度达0.61毫克/升一般经24小时左右可使蟹恢复正常。硫酸铜只能抑制小三毛金藻的繁殖不能完全杀灭小三毛金藻。注入新水可以降低小三毛金藻在池水中的密度并降低其毒性。
(二)丝藻附着病
1.水草培育
采取秋、冬带籽种植轮叶黑藻竹节藻、黄丝藻小黄藻和金鱼藻青松藻等优质水草在河蟹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调配水草种类的茬口组成挺水、沉水相结合的水草群落此消彼长互为补充形成植物生态链。吸收和分解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氨氮、挥发酚等有害物质建立吸污屏障净化水质使水质pH保持在7.27.8含氧量5毫克/升以上。水生植物的生长为河蟹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质绿色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在没有水草的地方春季实行补栽确保水草覆盖率达到60%以上。夏季高温能降低池水温度使河蟹在最适生长温度2028℃之间有利河蟹蜕壳生长。
2.贝类移植
春季45月河蟹养殖水面投放螺蛳、蚬和小蚌鲜活贝类软体动物每667米2投入量在250300千克使其自然繁殖既增加防污能力、净化水质又提高水质有机钙的含量为河蟹的整个生长过程提供了适口的鲜活动物蛋白饵料提高河蟹自身免疫功能防治疾病发生。而且可以节约人工配合饲料确保河蟹健康生长。
3.青虾套养
养蟹池塘适当增放或补放青虾实行蟹、虾套养充分利用池塘生产潜力。一般每667米2放养1.53千克幼虾春、秋季能繁殖大量虾苗健壮的养成商品虾体弱的作为河蟹优质活饵料。同样促使河蟹增强免疫功能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4.套养翘嘴鳜
自然水体有着品种繁多的野杂鱼在河蟹池内一是与河蟹争食二是与河蟹争氧三是在池塘底部容易搅浑池内水质。每年6月放养58厘米的翘嘴鳜可捕食池内的野杂鱼、幼苗增加池塘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翘嘴鳜适宜的水质与河蟹相近一般可在pH7.27.8以上的水质中生活。
5.调控水质
不用生石灰净化水质因为生石灰用量难以控制容易破坏水生植物生长水中酸碱度难以平衡而投放螺蛳等贝类动物这些贝类动物富含动物蛋白、钙和有机物等是纯天然鲜活的“动物蛋白库”是河蟹的活饵料。适当投放熟化饲料保持河蟹营养的均衡由于熟化饲料的水溶性对保持水质优良起到积极作用另外水生植物的生长也可以净化水质使水质的pH保持在7.27.8。这样可预防河蟹颤抖病的发生有效率为95%预防河蟹丝藻附着病有效率为95%。当水体pH在6以下时易诱发河蟹颤抖病水体浑浊时则易发生丝藻附着病对这两种病国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只有采用自然生物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河蟹生长的微碱性最佳水环境促使其健康生长可达到养殖的河蟹质量安全。
(三)河蟹的敌害动物
1.鱼类
鱼类中对幼蟹危害最大的是乌鱼、鳜鱼。鲤、鲫鱼是底栖性鱼类食性杂喜食底栖动物和人工饲料能捕食幼蟹和蜕壳蟹并干扰大小蟹蜕壳。如果养蟹池塘清除敌害不彻底池中留有乌鱼、鳜鱼、鲤鱼、鲫鱼则河蟹的成活率极低。青鱼也是底栖鱼类喜食螺蚬类底栖动物也捕食幼蟹。团头鲂在池塘养殖中虽然以吃草为主但喜食螺蚬底栖动物也捕食幼蟹。但团头鲂生长慢个体小对幼蟹的危害较小。草鱼主要吃草但10厘米以下的草鱼种亦喜食动物性饵料也捕食河蟹大眼幼体和早期幼蟹而2龄草鱼种主要与幼蟹争食使幼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幼蟹蜕壳生长不利。白鲢和花鲢是上层鱼类以浮游动生物为饵料与幼蟹没有根本性冲突但它们的活动干扰蟹蜕壳。淡水池塘中的野杂鱼大多是杂食性的也有肉食性的不仅吞食幼蟹还与幼蟹争食。因此彻底清塘并防止在投放的水草中带进小野杂鱼注意鱼类放养种类就可以预防鱼类对幼蟹的危害。
2.青蛙和蟾蜍
蛙类和蟾蜍对蟹苗和仔蟹危害甚大其危害主要在早期幼蟹阶段当幼蟹爬上岸或爬在草上或聚集在岸边湿土上时常被青蛙、蟾蜍吞食。有人解剖1只50克左右的蟾蜍胃充塞度极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胃含物期幼蟹315只其中有3只活蟹小昆虫16只。随着幼蟹生长青蛙和蟾蜍吞食的幼蟹数越来越少。当幼蟹长至壳宽20毫米以上时蟾蜍一般很难再捕食到幼蟹但个体较大的青蛙却可吞食壳宽20毫米以上的幼蟹胃内的幼蟹达28只。蛙类蝌蚪一般不吞食幼蟹但与幼蟹有争食现象。因此早期幼蟹培育要求用栏网围起来使青蛙和蟾蜍无法进入或用铁叉捕杀或在放养蟹苗前用生石灰或茶饼清塘。
3.鼠类
鼠类对幼蟹危害十分严重对幼蟹危害较严重的鼠类是个体较大的褐家鼠。早期幼蟹和性未成熟个体一般上不了岸这时鼠类不易吃到幼蟹。当幼蟹出现早熟后便具有上岸外逃的习性或因天气变化爬上岸进行气体交换或觅食时最容易受鼠类伤害。鼠类伤害幼蟹一般在夜间。这时鼠类在岸边寻找食物见到爬上岸的河蟹后首先把蟹螯足的步足咬断使蟹毫无反抗能力然后吃“蟹黄”和蟹肉甚至将断肢蟹拖进鼠洞。1996年在南京长江河蟹场一鼠洞中挖出80多只重3050克的小蟹。消除鼠类的方法一是不定期使用鼠药最好用螯虾拌药毒杀二是夜间巡塘时用铁叉捕杀。
4.鸟类
鸟类中危害幼蟹的主要种类有野鸭类和苍鹭类。在有芦苇和蒲草的水域,这两种鸟类对幼蟹危害最严重,但在小型池塘中出现较少。预防鸟类的办法,一是用鸟枪驱赶,二是在池中扎草人驱赶。
5.克氏螯虾
克氏螯虾在淡水中生活,它在池中不仅和幼蟹争食,争夺生存空间,还要残害仔蟹和幼蟹。实践证明,在螯虾多的池塘中,河蟹成活率低,产量也低。许多地方因蟹池中龙虾多而亏本。清除螯虾的办法,一是用敌百虫清塘;二是在池边洞穴里捕捉;三是用水地笼在龙虾活动高峰期捕捉或用网栏清除,还可用钓的方法捕捉螯虾。
(四)其他疾病
1.不蜕壳症
河蟹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如果蜕壳不顺利,不仅影响个体的生长,严重时能引起死亡。近几年来,各地养殖的河蟹因蜕壳不遂而引起死亡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不能蜕壳的原因较多,也比较复杂,以下介绍几种不蜕壳症的特征及解决方法。
1黑壳蟹不蜕壳 病蟹壳呈灰黑色坚硬钙化不吃食爬上岸边无水处十足撑起腹部悬空口不吐泡沫蜕不下壳。可用小刀轻敲背壳能打出一个空洞空洞不外流体液内已长出一层新的软壳。初患病时爬上岸离水边1020厘米处停住一有动静能立即逃回水中。患病严重时行动呆滞不能逃回水中不久便死于岸边。
2长毛蟹不蜕壳 病蟹的甲壳、口器、眼窝等处长了厚厚的一层毛状物(原生动物及霉菌),毛上覆盖一层泥土及污物,整个蟹壳呈灰黄色或土黄色,用手抓起,壳表层很滑,污物很难刮除。此时,池水水色呈乳白色(大量原生动物及霉菌等暴发),蟹不吃食,栖息于进水或流水处,严重时不能蜕壳,不久即死亡。
3黑鳃、藻类鳃、烂鳃引起不蜕壳 病蟹鳃丝发黑、发脆,鳃丝长满藻类和原生动物,失去呼吸能力;病蟹爬至岸边或水草上,暴露整个身体于空气中,口器无泡沫吐出;将此蟹放进水中后,也会立即爬上岸,利用空气中的氧气维持生命。轻度患病蟹通过用药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使其恢复健康,严重患病蟹不久即死亡。
4蟹壳透明、蟹脐水肿、肛门外翻发红不蜕壳 病蟹壳起初发黄,迎阳光观察时,蟹壳边缘黄而透明,蟹脐黄而乳白色,肠道无粪便,肛门口外翻发红,轻压肠道有黏稠透明液体流出;不吃食,行动迟缓,常栖息于水边,逃避力不强;大部分死在靠岸边的浅水处。
5蟹脐脱落、蟹肉发臭不蜕壳 病蟹的腹脐水肿,无弹性,在腹甲的后缘连接处脱落;在脐的刚毛深处发现有乳白色似蛆状的虫,即蟹奴虫。病蟹不吃食,不生长,切肢再生力差,蟹脐脱落而死亡。
不蜕壳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蟹体受伤或有病,不能顺利蜕壳;二是营养不足,长期缺乏钙、铁等必需元素,导致甲壳生长不好,蜕壳困难;三是缺乏适宜的蜕壳环境,如缺氧、水质差和缺乏蜕壳需要的浅水区(蜕壳带)和安静隐蔽的场所等。
防治不蜕壳症要注意:河蟹染病往往蜕壳不遂而死,所以在河蟹养殖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防病治病。
要科学投饵补充营养河蟹养殖投饵是关键。在养殖过程中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中、后期。前后两期以精饵为主中期粗、精饵料结合。在投喂数量上前期比例大中期比例次之后期比例小按体重比。如果饵料质量不好长期投喂后缺少某种营养成分河蟹就会患病。如缺少维生素会导致黑鳃病和黑体病缺少钙质会导致软壳病如果饵料投喂不足就会互相残杀。所以投喂饵料品种、质量、数量等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与蜕壳。目前不少养蟹专业户简单地以麸皮、饼类投喂是很不理想的。河蟹蜕壳时要补充大量含钙、铁、磷的饵料同时还要在饵料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必需氨基酸。平时应做到定期向池塘泼洒生石灰以增加水中钙离子浓度同时又起消毒作用。河蟹蜕壳期间应加强营养让其吃饱吃好不可好一餐坏一餐饱一餐饿一餐投饵一般在下午56时进行。
要创造适宜的蜕壳环境保持水位相对稳定既要有浅水区又要有深水区。池塘浅水或浅滩处栽培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以利河蟹隐蔽和不受外界干扰。栽培面积以水面的1/51/3为宜。平时投饵不足时水草又可作辅助饵料此外水草还能改善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注意调节水温池塘养殖河蟹通常水体较小因此池水温差较大尤其是高温季节要做好降温工作保持水温在1928℃。
此外还要加强巡塘和记录。每天3次定时巡塘早、中、晚各1次并经常注意河蟹的吃食情况、查看蜕壳蟹的活动情况及时清理蜕出的蟹壳和死蟹。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测定1次水温、气温各月的平均水温和气温亦要掌握。对河蟹蜕壳后的体重、胸甲宽度进行测定做好养殖河蟹的各项记录。
2.蟹中毒症
河蟹对有机或无机化学物质非常敏感,超限都可发生中毒现象。能引起河蟹中毒的物质统称为毒物,其单位为百万分之几(毫克/升或10亿分之几微克/升)。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甚多,依其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由水池中有机物腐烂分解而来;工业污水排放进入;农药、化肥和药物进入水池等。
1池中残食、排泄物、水生生物和动物尸体等经腐烂、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氨、硫化氢、亚硝酸盐等物质侵害、破坏河蟹鳃组织和血淋巴的功能而致病。如池水中氨、亚硝酸盐含量高时河蟹会出现黑鳃病。
2工业污水中含有多种汞、铜、镉、锌、铅、铬等金属元素如未经处理而排入池中就会使蟹发生中毒。如池水中镉含量达0.76毫克/升时,对蟹可引发黑鳃病。工业污水中的多种重金属,在毒性上尚存在一定的累加作用和协同作用,更加剧了对蟹的病害作用。
3包括蟹在内的甲壳类动物对有机磷农药十分敏感蟹对敌百虫含量95%和马拉硫磷含量50%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5毫克/升和0.62毫克/升。
在用硫酸铜、高锰酸钾消毒、药浴时如果使用过量都可引起黑鳃病。高锰酸钾是变成不溶性的二氧化锰而沉积在鳃部破坏鳃组织铜离子能直接损伤鳃组织。使用其他药物也要注意安全浓度如生石灰1520毫克/升优氯净0.30.6毫克/升土霉素0.1毫克/升,如过量也会引起中毒。
蟹中毒症的诊断要点是:详细调查围池水域环境的水源,如有无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稻田污水、生物污水混入;周围有无新建排污工厂、农场;池水来源改变情况等。以此作为进一步论证的线索。临床观察可见两类症状。一类是慢性经过:出现呼吸困难、摄食减少、生长缓慢,以及零星发生死亡,随着疫情发展而死亡率增加,这类疾病多数是由池水内大量有机质腐烂分解引起的中毒;另一类是急性中毒,多由工业污水和有机磷农药等所致而出现大量假蜕壳,或三角膜呈红、黑泥性异色,或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有的内分泌失常,胸足脱落而死亡。尸体上浮或下沉,在清晨池水溶氧量低下时更明显。化学物和药物中毒的尸体剖检时,可见鳃丝组织坏死变黑,但鳃丝表面无纤毛虫、丝状菌等生物附生。剪取病死体鳃丝涂片(或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见不到原虫和细菌、真菌。
蟹中毒症的防治措施是放种前应清塘消毒种草净化水质69月每667米2用生石灰10千克化水泼洒。病池按常规进行清池消毒换入洁净的水。清理水源和水域环境根除污染源。对蟹消毒或药浴时避免用有机磷药物。在用硫酸铜或高锰酸钾时也应十分谨慎其浓度不宜过大、消毒药浴时间不宜过长必要时用药后再换以洁净的新水。对水域周围排放的污水进行理化和生物监测经处理后的污水排放标准为生物需氧量小于60毫克/升化学需氧量低于100毫克/升。
3.缺钙症
河蟹缺钙又称营养性不良或软壳病,是幼体的多发病,其病因主要有:
1鳃类水生动物能从水中直接吸钙而磷则需从食料中获得且应含0.4%以上。因此,如果食料中钙磷不足或缺少,就会发生病。
2日粮中维生素不足或者长期在阴暗处饲养而造成日照不够也可诱发缺钙症。
3池水中含有机锡杀虫药从而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如浓度达14.5微克/升即可导致47%60%的蟹发生软壳畸形病症。
在临床上病症通常为病体食欲降低、活动差或无力、生长缓慢。蟹则出现甲壳形不正、不平或质软,严重的死亡。
防治缺钙病,要增加动物性饵料比例,特别是要补给活的或新鲜的动物饵料(鱼、肉等)。了解食料配比、加工情况,是否存在的新鲜的、动物性饵料的缺少或不足的问题,以及食料是否腐败变质等。尽可能做到饵料多样化,切忌单一。以全价营养为标准,这对幼体更为重要。光照与遮阳要适当安排,切不可全照全遮。
4.蟹窒息症(缺氧症、猝死症)
用鳃呼吸的特种水产动物最易发生窒息症窒息症是人工养殖常见的多发病。河蟹一般要求池水溶氧量为5毫克/升若低于2毫克/升则会发生缺氧窒息死亡现象。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换水、无增氧设备和饵料密度超限。也可能是池水中有机物过多(残食、烂草、淤泥、排泄物),即水过肥,招致微生物大量繁殖而耗氧及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池中浮游生物(藻类、原虫、微生物)大量繁殖污染,也会造成缺氧、中毒和病害。池水盐度过高会降低水的溶氧量,也容易发生缺氧症。
临床检查观察时,病初可见食欲降低,活动力下降,头不时浮出水面困难地呼吸;病后期不食、不动、浮于水面,最后窒息死亡漂浮水面或沉底。剖检时,单纯缺氧症尸体一般鳃部色泽不发黑,但会有细沙附着,不见有其他病症。检测水中溶氧量,可以确诊。
治疗蟹窒息病,应立即换新鲜水或增氧,同时清除池中过多的水生植物,特别是腐烂的植物。这项措施越早、越快,越见效。也可将上草或上岸呼吸的蟹捞出放入新鲜水池中饲养,以缓解病情。如有条件的养殖场,可进行池水溶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监测,以便于采取换水或清池消毒等措施,从而从根本上防止病的发生。放养密度始终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过密,可引发缺氧、伤害以及污染,使池水水质变坏,促使大量生物(藻类植物、微生物、寄生生物等)繁殖而产生疾病。
5.河蟹综合症
河蟹综合症即中华绒螯蟹甲壳溃疡及重金属离子偏高综合症。
据上海水产大黄琪琰等研究报道1996年1月初连云港某养蟹场的中华绒螯蟹的抱卵蟹在升温到17℃以上后不断死亡。症状为步足脱落螯足上的毛脱落甲壳上有褐斑。
河蟹综合症的病源经查明是由于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以及弧菌感染引起甲壳溃疡病。经鉴定,弧菌能在不含盐的培养基中生长,其余的生理生化特性均与副溶血弧菌相同。
防治方法是在蓄水池中全池遍洒5毫克/升浓度的EDTA钠盐在蟹池内全池遍洒土霉素浓度为3.5毫克/升隔天泼1次连泼3次。同时投喂鱼泰8号药饲5天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达93%。愈后抱卵蟹孵化幼体正常。
五、蟹病用药与药量计算
(一)蟹病用药原则
1尽量使用消毒剂少用抗生素类药物。消毒剂在育苗或养殖期前后均可使用。消毒剂与抗生素类药物比较它具有经济方便、作用谱广、对细菌等病原体不易产生耐药性等诸多优点如果使用得当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选用抗生素类药物要适当。所有的抗生素都有自己的作用谱和理化特点不同的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区别。在河蟹养殖中尚没有蟹池细菌对不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的详细资料。根据经验土霉素可常规使用。总之切不可滥用药物滥用药物不仅降低治疗效果还使河蟹产生耐药性而影响治疗。
3用药剂量要足用药时间要足够长。很小剂量的药物治病不但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会产生深远的危害。细菌经常处于低浓度药物的环境中容易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这将为进一步控制疾病带来困难。在药物的实际使用中由于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影响许多药物的药效会降低同时使用药饵时一部分药物可因饵料的散失而丢失。如果本来用药剂量就不足那么很难彻底治愈疾病。
用药时间过短或不规律也是治疗效果差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一次用药可杀灭一批病原体但仍有部分病原体存活下来如果不继续用药那么幸存者的病原体又可以迅速繁殖起来。因此用药时间的掌握十分重要。一般幼体药浴至少需要23小时投喂药饵以12周为宜如果要更换药饵种类则一种抗生素药饵的连续使用时间不应少于3天。
4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选择一些作用特点相互补充的药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交替使用往往比单一用药效果更好。每种药的使用剂量可适当减少一些从而减少了产生毒副作用的机会。但要注意避免同类抗生素如四环素与土霉素一起使用因为有些抗生素一起使用会变相增加药物剂量而有些抗生素类药物之间有彼此相减的作用。一般而言抗生素与消毒剂一起使用不会影响药物剂量联合使用效果比较好。
蟹病的治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药物治疗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个。许多情况下,采用换水等改善生态条件的方法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总之,药物处理只是最后不得已才用的手段。
(二)用药注意事项
目前,用于蟹病防治的药物很多,因此,坚持用药原则,正确掌握各种药物性质和使用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正确诊断对症下药注重疗效。否则盲目用药不仅达不到防治蟹病的目的还浪费资金与人力。
2同池并发几种蟹病应根据病情分清主次抓住其中危害最大最重的一种先行治疗待其好转后再治疗其他疾病。
3外用杀虫杀菌药物一般对人畜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要注意安全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4了解药物性能正确使用药物以免因保管、配制和使用不当而造成药物效力下隆乃至失效。
5施用药物时要准确测量水体正确估计蟹池中蟹的数量或重量正确计算用药量正确掌握各种药物的安全浓度以利于发挥药效避免造成药害。
6药浴时其时间长短应根据蟹体的耐药能力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不能生搬硬套以免因条件和蟹体的差异而造成药害引起河蟹大批死亡。
7全池泼洒药物时应注意天气、水温、水体环境和蟹的活动情况从而灵活掌握。雨天不要施药天气闷热水质很肥的池塘施用硫酸铜等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泛塘。施药时间一般宜在下午进行在泼洒药物的同时不要再投豆浆等饵料或肥料。施药后不宜立即动网。施药后24小时内密切注意蟹的活动情况防止发生药害死蟹。
(三)蟹池水体测量与用药量的计算
1.蟹池的水面积测量与计算
长方形或正方形鱼池,只丈量蟹池水面的长和宽(单位:米)。计算公式为:
蟹池水面积米2蟹池长×蟹池宽
三角形池塘,丈量任一边水面作底长,与这一边垂直的对角顶端到底边的长为高。面积计算公式为:
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
菱形池塘,丈量底边长度(米)和它的高度(米)。面积计算公式为:
菱形池塘面积米2底长×
梯形池塘,丈量上、下底边长和它们之间的垂直高度。面积计算公式为:
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
圆形池塘,丈量蟹池水面的直径。面积计算公式为:
圆形池塘面积米2水面直径÷22×3.14
形状不规则的蟹塘,用割补的方法测定其面积。割出的部分与补入的部分大致相等。将池塘划分为若干长方形或三角形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再将它们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整个池塘的面积。
2.蟹池水深的测量
测量蟹池平均水深,首先在蟹池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测量点数个,深水区域与浅水区域的测量点数比例要适当,然后测量各点水深(米)。各点深度相加,除以总点数,即得平均水深。
3.蟹池水体积的计算
将求得的池塘面积乘以平均水深,即等于池水体积。计算公式为:
池塘面积米2×平均水深池水体积米3
4.施药量的计算
将求得的水体积乘以施用药物的浓度(毫克/升),即总的用药量(克)。计算公式为:
总用药量池水面积米3×药物浓度毫克/升)
第六章 捕捞、暂养及加工技术
一、成蟹的捕捞、暂养与运输
(一)捕捞
河蟹捕捞是河蟹生产的重要一个环节目前河蟹养殖大都采用鱼蟹混养鱼蟹混养会增加捕捞的难度可在鱼尚未捕捞前先捕捞河蟹。一般在10月上、中旬开始捕捞成蟹。若捕捞太晚气温低时河蟹会打洞穴居给捕捞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有些鱼蟹混养单位采用开放式不防逃养殖方式如果捕捞太晚河蟹因进行生殖洄游而逃逸。可在河蟹晚上活动频繁时采用灯光诱捕还可采用地笼捕捞。苏皖一带成蟹捕捞主要采用地笼加冲水法就是先把池塘注满水再把水抽去一半然后在傍晚再注入新水河蟹便顺新水向上爬或上岸或入笼。反复几次后基本上可以捕完。
(二)暂养
1.暂养意义
商品蟹的暂养有三个好处:一是便于集中运输,进行远距离销售,即将平时陆续捕捞或收购的商品蟹,通过暂养,待集中到一定批量时,再通过汽车、轮船、飞机等工具,运往大城市集中销售;二是通过暂养,可以待价而沽,充分利用市场上的季节差价,卖好价钱;三是通过暂养,可以育肥增重,使一部分蜕壳不久的商品蟹,通过投喂营养好的饵料,达到增重育肥的目的。
2.暂养原则
搞好商品蟹的暂养要坚持以下三项原则一是就地暂养。根据商品蟹的来源范围、数量多少和运输距离远近统筹考虑建立相应的设施就地进行暂养。二是采用正确的暂养方法。根据商品蟹的暂养数量、暂养要求和暂养时间的长短选择适宜的暂养工具并提前准备好蟹笼、蟹篓、网箱等暂养设施选择好暂养水域落实好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制定好暂养的技术方案实行科学暂养以提高河蟹暂养的成活率。三是分类分规格暂养。按照市场不同消费对象的要求将起捕或收购的商品蟹严格挑选分规格称重过数分别进行暂养。凡规格在150克/只以上、附肢齐全、体质健壮、符合出口要求的专门集中暂养优先安排出口凡规格在100150克/只、身体健壮、爬行活跃的留作大规格商品蟹集中暂养而规格在50100克/只,则作为小规格商品蟹暂养,集中运往外地销售,或作为醉蟹原料出售。那些附肢不全、爬行不活跃的,则应剔除并及时销售,不宜进行暂养。
3.暂养方法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暂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室内暂养 选用通风、保温性能较好、四壁光滑的办公用房或仓库将室内打扫干净将经过挑选的商品蟹放入室内每天用新鲜水喷洒12次保持室内和蟹体湿润。并根据暂养的数量和时间长短投喂少量的小鱼虾让其觅食。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逃跑。此法实际上是室内干法贮藏因而暂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天为宜。用该法暂养商品蟹质量较好暂养成活率可达90%以上。此法适宜于大批量短期暂养商品蟹。
2蟹笼蟹篓暂养 用竹篾编成一定大小的蟹笼呈鼓形也可用枝条编成一定规格和形状的蟹篓。通常蟹笼底部直径为40厘米高40厘米口径20厘米也有底部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大蟹笼或蟹篓。还可用竹片、铁条等材料编成长方形蟹笼或蟹篓。根据蟹笼的大小和只数放养经过严格筛选的商品蟹。放养量随蟹笼大小、饲养管理水平以及暂养时间而定有条件的还可雌、雄分开装笼。暂养时选择水质条件较好、水位较深的池塘或外河打好木桩搭好横杆做好跳板将装好商品蟹的蟹笼或蟹篓悬吊在横杆下笼子入水11.2米笼底不着泥。蟹笼吊入水中后定期向笼内投喂一定数量的动物性饵料和青菜叶等并加强管理以促进河蟹增肥增重达到膘肥体壮的要求。此法方便灵活暂养时间可长可短饲养管理方便不易逃蟹暂养的成活率较高一般都在95%以上。利用蟹笼(蟹篓)暂养商品蟹,不仅经营单位可以采用,生产单位也可以采用,不仅可暂养商品蟹,而且可暂养亲蟹。
3水泥池暂养 在蟹池边或湖边选择合适的地点人工建造水泥池面积200400米2也可更大一些。四壁用砖砌水泥抹平池底为水泥底也可以是硬泥底深度11.5米并建好进、排水系和防逃设施。暂养前2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溶化后全池泼洒清池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即可进行商品蟹的暂养。水泥暂养池通常应在9月底商品蟹起捕前建好。一般每平方米可放经过挑选的商品蟹0.60.75千克。如暂养时间短放养密度还可适当加大暂养时间长则应相应减少。暂养期间还要定期、定量投喂小杂鱼等动物性饵料并适量投喂南瓜、红薯、菜叶等青绿饲料饵料的投喂要求做到质优量足新鲜适口均匀合理使商品蟹增重增肥达到上市和出口的要求。如短期暂养12天则不必投饵只要认真管理就行了。
4土池暂养 在河蟹集中产区选择条件较好的池塘面积410亩水深1.52米池底为硬底。也可按照上述要求选择适宜地点建设商品蟹暂养池并建好防逃设施提前1520天清池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即可收购商品蟹进行暂养投喂饵料加强管理。待出售时再排干池水捕捉集中上市。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暂养由于放养商品蟹的密度较大投喂的动物性饵料较多加上气温较高水质容易恶化。因而在暂养期内还应认真搞好水质管理。平时水深应保持1米左右。当水温在10℃以上时23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换水时宜用新鲜河水有条件的可用微流水以促进河蟹生长、育肥和保膘。暂养时间较长冬季要把池水加深到1.5米以上。遇到池面结冰,还应及时破冰增氧,防止河蟹因池面结冰缺氧而窒息死亡,以提高商品蟹暂养的成活率。
除了上述四种暂养方法外,一些养殖规模较小的个体户还可利用水缸、木桶以及其他一些表面光滑的容器,进行商品蟹暂养。每天将捕捉到的蟹放到水缸等容器内,待集中到一定数量时,再拿到市场上销售。这种方法比较方便适用,适宜短期暂养商品蟹用,特别适宜规模较小的养蟹个体户采用。
二、河蟹的加工技术
(一)加工工艺流程
1.原料的挑选
河蟹检验、检疫后,将养殖场生产的成蟹运输到出口厂。
2.暂养
放入暂养池清洁水中进行暂养。
3.分级
按雄、雌规格进行分级。
4.清洗
先用清水清洗24分钟后再用冰水清洗23分钟。
5.打包
将蟹腹部朝下整齐列于包装箱中每箱5千克或10千克。
6.入库
封盖后,标明产品名称、等级、净含量、生产者名称和地址、包装日期等,移入暂存库存放。
(二)中华绒螯蟹活品规格、要求
1.规格
见表6-1。
表6-1 中华绒螯蟹活品规格、要求
2.感官指标
见表6-2。
表6-2 中华绒螯蟹活品感官指标
3.理化指标
见表6-3。
表6-3 中华绒螯蟹活品理化指标
4.安全卫生指标
见表6-4。
表6-4 中华绒螯蟹活品安全卫生指标
表6-4 中华绒螯蟹活品安全卫生指标(续)-1
(三)醉蟹的加工技术
1.方法
1原、辅材料质量要求 河蟹选择100125克/只规格大小的鲜活河蟹要求外壳清洁健康强壮活动状态良好不得有病蟹、死蟹或捕获时间太长的弱蟹食盐应符合GB 5461的质量标准白砂糖应符合GB 3171的质量标准酱油应符合GB 2717的质量标准香辛料干燥、香味正常无霉烂变质现象生姜新鲜脆嫩香辣味强无霉烂变质现象。
2工艺流程
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
3操作要点
①原料预处理将选好的河蟹放入洁净水池内暂养12天使其吐净泥沙污秽要注意及时充氧换水并剔除死、病蟹。
②分级清洗选择100125克/只大小、较为均匀的蟹作为本产品原料,其他规格的河蟹另做他用。清洗时用刷子仔细将蟹的腹背及毛爪洗刷干净。
③辅料处理辅料包括盐、粉、酱油、香辛料等其中香辛料需研末后按比例混合并炒香才能使用。用时将香料用纱布包扎好均匀放在腌制卤中。香料配比见表6-5。
表6-5 酱渍蟹所用香料配比(%
注:以上加入的配料量为腌制卤量的百分比。
④腌制:腌制时要注意使用器具及腌制容器必须洗净并进行消毒杀菌处理。腌制时调料及配料需按次序先后放入,并和河蟹拌匀。腌制卤以完全浸没河蟹为宜。
⑤抑霉、除菌处理:在腌制过程中,会逐渐滋长霉菌和一些嗜盐性细菌,这些霉菌及细菌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味感和质量,为此需要及时抑制,尽量去除。
2.相关指标
在腌制过程中,应定时检查卤水比重、颜色、气味和蟹的肉质是否正常,发现异情需及时对症处理,以免变质。
外观:成品蟹呈酱黑色,色泽均匀、肢体无缺损、无腐败变质现象。气味:有酱渍蟹香味,无不良气味及异味。口感:味道鲜美,风味浓郁。
3.注意事项
1酱渍蟹在加工过程中保证其成品质量的首要关键是原料蟹的选择原料蟹规格大小要适宜一般以100125克/只左右为宜。此外,加工前原料蟹起捕时间长短也是成品质量好坏的重要环节,起捕时间太长的原料蟹,由于体能消耗太大,加工后制成的产品蟹腿部干瘪、口感欠佳。
2原料蟹在腌制前必须进行吐污处理。吐污的目的其一是去除河蟹的土腥气及杂味其二是防止腌制过程中蟹腹内腐败变质但吐污时间太长会引起河蟹体能消耗过多。沥水时间应适当加长这样使腹腔内空空的河蟹处于饥渴之中以便腌制时卤水更易迅速进入河蟹腹腔使卤水内外分布均衡便于腌透腌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