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lines
9.5 KiB
Plaintext
287 lines
9.5 KiB
Plaintext
前言
|
||
鱼类
|
||
一、鳗鲡目 Anguilliformes
|
||
1.鳗鲡科 Anguillidae
|
||
(1)鳗鲡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Schlegel,1846
|
||
【主要特征】
|
||
①体表无花纹,背侧暗色,腹部白色;
|
||
②背鳍起点位于鳃孔和肛门之间的后上方;
|
||
③体被细小鳞片;
|
||
④背鳍、臀鳍后部与尾鳍相连。
|
||
【分类地位】
|
||
鳗鲡目 鳗鲡科 鳗鲡属
|
||
【英文名】
|
||
Japanese eel
|
||
【别名】
|
||
日本鳗鲡
|
||
【地方名】
|
||
鳗鱼、河鳗、本鳗
|
||
【资源状况】
|
||
降河洄游性鱼类,在太湖有一定产量,人工养殖依赖捕捞天然苗。
|
||
(2)花鳗鲡 Anguilla marmorata Quoy&Gaimard,1824
|
||
【主要特征】
|
||
①体侧和各鳍密布不规则斑纹;
|
||
②背鳍起点位于鳃孔和肛门之间的前上方;
|
||
③体被细小鳞片;
|
||
④背鳍、臀鳍后部与尾鳍相连。
|
||
【分类地位】
|
||
鳗鲡目 鳗鲡科 鳗鲡属
|
||
【英文名】
|
||
Japanese eel
|
||
【地方名】
|
||
花鳗
|
||
【资源状况】
|
||
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降河洄游性鱼类,在太湖罕见。
|
||
二、鲱形目 Clupeiformes
|
||
2.鳀科 Engraulidae
|
||
(3)刀鲚 Coilia nasus Temminck&Schlegel,1846
|
||
【主要特征】
|
||
①胸鳍上方具6枚游离鳍条,向后伸越臀鳍起点;
|
||
②臀鳍基甚长,臀鳍鳍条91以上;
|
||
③尾鳍上下叶不对称,下叶与臀鳍相连;
|
||
④口下位,口裂伸越眼后。
|
||
【分类地位】
|
||
鲱形目 鳀科 鲚属
|
||
【英文名】
|
||
Japanese grenadier anchovy
|
||
【别名】
|
||
湖鲚、长颌鲚、短颌鲚、鲚
|
||
【地方名】
|
||
梅鲚
|
||
【资源状况】
|
||
刀鲚为太湖主要优势鱼类,目前是渔获产量最高的鱼类,2019年产量为3.18万吨,占总产量的44%。但捕捞个体以小规格为主,产值不高,仅为总产值的23%。
|
||
三、鲤形目 Cypriniformes
|
||
3.胭脂鱼科 Catostomidae
|
||
(4)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1864)
|
||
【主要特征】
|
||
①背部隆起;
|
||
②口小,下位;
|
||
③幼鱼体侧具3条较宽黑色横斑,成鱼则具1条鲜红色纵带;
|
||
④背鳍基很长,分支鳍条50以上。
|
||
【分类地位】
|
||
鲤形目 胭脂鱼科 胭脂鱼属
|
||
【英文名】
|
||
Chinese sucker
|
||
【地方名】
|
||
火烧鳊鱼
|
||
【资源状况】
|
||
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在太湖极罕见。2019年11月在宜兴旧渎外水域捕获一尾成鱼,并放归太湖。我国已开展规模化人工繁养。
|
||
4.鲤科 Cyprinidae
|
||
(5)青鱼 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1846)
|
||
【主要特征】
|
||
①体呈青灰色;
|
||
②各鳍均为黑色;
|
||
③背鳍臀鳍皆无硬刺;
|
||
④口端位,无须。
|
||
【分类地位】
|
||
鲤形目 鲤科 雅罗鱼亚科 青鱼属
|
||
【英文名】
|
||
Black carp
|
||
【地方名】
|
||
螺蛳青、乌青
|
||
【资源状况】
|
||
青鱼在太湖不能自然繁殖,主要依靠人工放流维持种群。2019年放流约105万尾,渔获产量150吨。
|
||
(6)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Valenciennes,1844)
|
||
【主要特征】
|
||
①体侧鳞片边缘灰黑色,形成网状斑纹;
|
||
②胸鳍、腹鳍灰黄色;
|
||
③背鳍臀鳍皆无硬刺;
|
||
④口端位,无须。
|
||
【分类地位】
|
||
鲤形目 鲤科 雅罗鱼亚科 草鱼属
|
||
【英文名】
|
||
Grass carp
|
||
【地方名】
|
||
草混
|
||
【资源状况】
|
||
江湖洄游性鱼类,依靠人工放流维持在太湖中的种群。2019年共放流150多万尾,渔获产量75吨。
|
||
(7)鳡 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1845)
|
||
【主要特征】
|
||
①下颌前端有一坚硬凸起;
|
||
②颊部金黄色;
|
||
③鳞片细小,侧线鳞超过100;
|
||
④吻尖长,口裂伸达眼下。
|
||
【分类地位】
|
||
鲤形目 鲤科 雅罗鱼亚科 鳡属
|
||
【英文名】
|
||
Yellow cheek
|
||
【地方名】
|
||
黄钻
|
||
【资源状况】
|
||
大型经济鱼类,也是江湖洄游性鱼类,在太湖数量不多。
|
||
甲壳类
|
||
十一、十足目 Decapoda
|
||
21.长臂虾科 Palaemonidae
|
||
(66)日本沼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De Haan,1849)
|
||
【主要特征】
|
||
①第二对步足较大,雄性尤为发达;
|
||
②额角上缘较平直,上、下缘均具锯齿;
|
||
③第二腹节的侧甲覆盖在第一腹节的侧甲上;
|
||
④大多体呈青绿色,但常因栖息环境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
||
【分类地位】
|
||
十足目 腹胚亚目 真虾下目 长臂虾总科 长臂虾科 长臂虾亚科 沼虾属
|
||
【英文名】
|
||
Oriental river prawn
|
||
【地方名】
|
||
青虾、河虾、草虾
|
||
【资源状况】
|
||
太湖主要优势种类之一,数量多,经济价值高,2019年产量1500吨。
|
||
(67)秀丽白虾 Exopalaemon modestus(Heller,1862)
|
||
【主要特征】
|
||
①额角上、下缘均具锯齿,上缘基部具带锯齿的鸡冠状隆起,隆起长度长于额角末端尖细部分;
|
||
②第二腹节的侧甲覆盖在第一腹节的侧甲上;
|
||
③体透明,出水后渐呈白色。
|
||
【分类地位】
|
||
十足目 腹胚亚目 真虾下目 长臂虾总科 长臂虾科 长臂虾亚科 白虾属
|
||
【英文名】
|
||
Chinese white prawn
|
||
【地方名】
|
||
白虾
|
||
【资源状况】
|
||
太湖主要优势种类之一,数量多,经济价值高,2019年产量1900吨。
|
||
22.鳌虾科 Cambaridae
|
||
(68)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a(Girard,1852)
|
||
【主要特征】
|
||
①第一对步足极发达;
|
||
②甲壳厚,大多体呈暗红色;
|
||
③尾扇发达;
|
||
④头胸甲两侧具粗糙颗粒。
|
||
【分类地位】
|
||
十足目 腹胚亚目 鳌虾下目 正鳌虾总科 鳌虾科 原鳌虾属
|
||
【英文名】
|
||
Red swamp crayfish
|
||
【地方名】
|
||
小龙虾
|
||
【资源状况】
|
||
原产于北美的外来物种,在太湖产量不高。
|
||
23.弓蟹科 Grapsidae
|
||
(69)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1853
|
||
【主要特征】
|
||
①螯足强大并密生绒毛;
|
||
②前缘具4个额齿;
|
||
③左右前侧缘各具4个侧齿;
|
||
④步足密具刚毛。
|
||
【分类地位】
|
||
十足目 腹胚亚目 短尾下目 短尾派 胸孔亚派 方蟹总科 弓蟹科 弓蟹亚科 绒螯蟹属
|
||
【英文名】
|
||
Chinese mitten crab
|
||
【地方名】
|
||
大闸蟹、河蟹
|
||
【资源状况】
|
||
江湖洄游性种类,在太湖不能自然繁殖,依赖人工放流维持种群,2019年共放流600多万只,产量约150吨。
|
||
贝类
|
||
十二、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
||
24.田螺科 Viviparidae
|
||
(70)中国圆田螺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Gray,1834)
|
||
【主要特征】
|
||
①个体较大;
|
||
②壳质较薄;
|
||
③壳面光滑;
|
||
④螺旋部的高度大于壳口高度;
|
||
⑤具6~7个螺层,并向外膨胀。
|
||
【分类地位】
|
||
中腹足目 田螺科 圆田螺属
|
||
【英文名】
|
||
Mud snail
|
||
【地方名】
|
||
田螺
|
||
【资源状况】
|
||
常见底栖动物,在太湖有一定数量。
|
||
(71)铜锈环棱螺 Bellamya aeruginosa(Reeve,1863)
|
||
【主要特征】
|
||
①个体中等大小;
|
||
②壳质坚硬;
|
||
③壳面上有明显螺棱;
|
||
④螺旋部呈尖圆锥形;
|
||
⑤体螺层略膨胀。
|
||
【分类地位】
|
||
中腹足目 田螺科 环棱螺属
|
||
【地方名】
|
||
螺蛳
|
||
【资源状况】
|
||
优势底栖动物,在太湖产量较高。
|
||
十三、真瓣鳃目 Eulamellibranchia
|
||
25.蚌科 Unionidae
|
||
(72)扭蚌 Arconaia lanceolate(Lea,1856)
|
||
【主要特征】
|
||
①壳体后半部扭转;
|
||
②左右两壳不对称;
|
||
③前缘略延长尖状突出;
|
||
④壳顶小,不突出。
|
||
【分类地位】
|
||
真瓣鳃目 裂齿亚目 蚌科 珠蚌亚科 扭蚌属
|
||
【地方名】
|
||
弯螺干
|
||
【资源状况】
|
||
常见底栖动物,在太湖有一定数量。
|
||
(73)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Lea,1852)
|
||
【主要特征】
|
||
①壳体大而扁平;
|
||
②背缘后部有翼状突起;
|
||
③腹缘略呈弧形;
|
||
④壳顶低,不膨胀,低于背缘。
|
||
【分类地位】
|
||
真瓣鳃目 裂齿亚目 蚌科 珠蚌亚科 帆蚌属
|
||
【地方名】
|
||
河蚌、三角蚌、扁蚌、珍珠蚌
|
||
【资源状况】
|
||
常见底栖动物,在太湖数量较多。
|
||
(74)背瘤丽蚌 Lamprotula leai(Gray,1835)
|
||
【主要特征】
|
||
①壳面有显著的瘤状结节;
|
||
②背部的粗肋相接成“人”字形;
|
||
③壳顶位于背缘前端,略膨胀,稍高于背缘。
|
||
【分类地位】
|
||
真瓣鳃目 裂齿亚目 蚌科 珠蚌亚科 丽蚌属
|
||
【地方名】
|
||
麻蚌
|
||
【资源状况】
|
||
常见底栖动物,在太湖数量较多。
|
||
(75)背角无齿蚌 Anodonta woodiana(Lea,1834)
|
||
【主要特征】
|
||
①壳呈卵圆形;
|
||
②后背角突明显;
|
||
③壳顶略膨胀;
|
||
④同心环状生长轮较细。
|
||
【分类地位】
|
||
真瓣鳃目 裂齿亚目 蚌科 无齿蚌亚科 无齿蚌属
|
||
【地方名】
|
||
河蚌、宝蚌、菜蚌
|
||
【资源状况】
|
||
常见底栖动物,在太湖数量较多。
|
||
(76)蚶形无齿蚌 Anodonta arcaeformis(Heude,1877)
|
||
【主要特征】
|
||
①壳呈卵圆形;
|
||
②壳顶极膨胀,高出背缘之上;
|
||
③同心环状生长轮较粗。
|
||
【分类地位】
|
||
真瓣鳃目 裂齿亚目 蚌科 无齿蚌亚科 无齿蚌属
|
||
【地方名】
|
||
河蚌、宝蚌、菜蚌
|
||
【资源状况】
|
||
常见底栖动物,在太湖数量较多。
|
||
(77)褶纹冠蚌 Cristaria plicata(Leach,1815)
|
||
【主要特征】
|
||
①壳体大而膨胀;
|
||
②后背缘向上伸展成巨大的冠;
|
||
③腹缘近直线状;
|
||
④壳顶低,略膨胀。
|
||
【分类地位】
|
||
真瓣鳃目 裂齿亚目 蚌科 无齿蚌亚科 冠蚌属
|
||
【地方名】
|
||
河蚌、扁蚌、珍珠蚌
|
||
【资源状况】
|
||
常见底栖动物,在太湖数量较多。
|
||
26.蚬科 Corbiculidae
|
||
(78)河蚬 Corbicula fluminea(Müller,1774)
|
||
【主要特征】
|
||
①壳顶膨胀突出;
|
||
②生长线粗疏均匀;
|
||
③腹缘呈半圆形。
|
||
【分类地位】
|
||
真瓣鳃目 异齿亚目 蚬科 蚬属
|
||
【地方名】
|
||
黄蚬、蚬子、黄斑蚬
|
||
【资源状况】
|
||
优势底栖动物,在太湖产量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