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选.2017.txt

2265 lines
710 KiB
Plaintext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are indistinguishable to humans bu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by a computer.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序一
第八编 重点关注领域
释放农机化标准供给新的动能——中国农机化协会刘宪研究员访谈录
农历新年伊始,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在北京发布首个团体标准。立春时节,记者采访了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宪研究员。
记者:首先祝贺中国农机化协会首个团体标准发布!业界对此事比较关注也有一些疑问,这些年国家财政资金在标准方面的投入很大,农机化领域制定的标准不少了,中国农机化协会为什么还要发布团体标准?
刘宪:谢谢你的祝贺。你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曾经的困惑,我们也犹豫过协会有必要劳民伤财搞团体标准吗?后来弄明白了,团体标准既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制度安排。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建设不仅仅是给行业补充几个急需的标准,更深远的意义是丰富了农机化标准体系的构架。我想或许再过些年将会看得更清楚这件事情的价值。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许多事需要做,这是其中之一。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是自愿性标准体系与国家管理结合的标准化运行体制。国外的实践案例和成效说明团体标准是极其有效的。以美国为例它的标准构架主要包括以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为协调中心的国家标准体系、联邦政府标准体系和各专业团体的专业标准体系。美国标准体系有两个我们没有的特色一是市场性二是自愿性。市场驱动的标准体系可以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主导着美国的创新性提高美国贸易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高美国社会的生活质量。一百多年来美国这种特有的以政府和私营部门为基础市场驱动坚持世界公认的标准制定原则的标准体制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地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研究和有选择地借鉴他们的经验。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其中明确了与国外自愿性标准基本对应的团体标准这是标准化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据权威机构的信息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们国家在中国标准体系中首次引入非政府标准这一类型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全国39个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积极开展试点。截至2016年年底378个社会团体在全国社会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注册发布了451项团体标准。从我们行业情况看协会组织开展团体标准工作能很好地解决现行标准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标准立项和更新周期长、标准化活动社会参与程度不足反映市场需求不够灵敏等问题有利于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通过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标准制定精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关于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的工作要求,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我们认识到中国农机化协会制定团体标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们常常说,协会办会的宗旨是市场第一,服务至上,真正践行我们的宗旨就必须把团体标准的工作抓紧做好。
记者:您可否具体谈谈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用处?
刘宪:中国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的创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来说,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主要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农机化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为开展行业自律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为农机,农艺和信息化三者有机融合提供技术平台;四是为会员单位的产品和服务贸易提供技术文件。
我想,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行业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事项,也会逐年增多,协会的团体标准将来肯定会派上用场。
记者:同在一个领域,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会不会与现行的行业标准冲突?
刘宪:我理解团体标准与行业标准不冲突,其重要原因是两者性质不同。行业标准有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是自愿性标准。从本源上讲标准是技术性的东西,其强制性、推荐性或者自愿性都是外界赋予的,中国农机化协会的团体标准是自愿性的,这是它的特色。当然,一旦经法律法规或合同确认,在确认的范畴内就是强制性的标准了,这时候团体标准的用途和性质会有新的变化。
现阶段协会团体标准是农机化行业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前面我也介绍了发达国家的标准或国际标准大都是自愿采用的。TO/TBT关于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协定中所指的标准也是自愿性的。我国的标准体系是20世纪中叶模仿前苏联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建立的。从性质上讲一开始是强制性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从单一强制演变为推荐和强制并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加自愿性标准融入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体到我们协会,也有自己的关注点,行业的现行标准生产型标准居多。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需补充满足市场或消费者需要为宗旨的贸易型标准。贸易型标准应具备:对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顾客具有良好的服务性,能顺应市场的灵活性和参与市场的竞争性,具有运作上的简便性和技术上的激励性。据我了解,农机领域的一些跨国公司将标准分为战略标准和战术标准,战略标准包括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战术标准主要是具体产品及其生产管理标准,包括产品技术条件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这类标准用于技术协调。例如拖拉机与农机具挂接(如农机具的前后挂接方式、三点悬挂)、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位置、形式及其安全防护、拖拉机安全标志标识、安全防护、防翻倾压垮、灯具的安装位置及要求和排放要求等。这些也是我们协会团体标准要借鉴的。在内容方面,可以考虑偏重于农机化软科学和设施农业、农用航空、农机合作组织、农机运用技术和维修保养等方面。
协会团体标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使其具有更加精准的指向和选择性,具有更加灵活可操作的修订和废除机制。此外,团体标准的适用范围以协会会员为主,也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从事相关活动时的参考和采信。
记者:协会制定团体标准有依据吗?需要什么流程?
刘宪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于2016年11月正式获准通过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团体标准相关资质。协会制定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经过广泛征求协会会员意见、专家的指导和审定、面向社会公示并通过首个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的检验证明《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已较为完善符合实际可操作。
具体流程是收到标准立项申请后,协会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确认立项后,由标准发起单位牵头组织起草、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经过广泛征求会员、行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由协会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审定会审定,通过后形成报批稿,按照《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协会技术委员会审批通过,并进行公示和发布。
记者:如何保证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科学有效?这其中有怎样的技术力量支撑和团队支持?
刘宪制定团体标准专业人才很重要特别是来自于企业、行业和科技前沿的各层次人才和专家他们对行业发展有着更深切的理性认知和专业技术经验。现在协会和所属的8个分会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但主要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缺少生物技术方面的人。协会要通过制定团体标准聚集人才优化结构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为行业服务。
同时,为确保团体标准的质量,协会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委员会,负责团体标准的技术指导和审定管理。该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和成员以专业人士为主体,有长期在一线从事农机化标准工作的技术人员,有管理能力强、担任全国性农机标准化组织领导职务的专家,也有一些资深的专业人士。他们具有参与制定本领域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丰富阅历,是中国农机化协会制定团体标准的技术主导和保障。
记者:我想问一个小概率事件,假设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不接地气,没人采信怎么办?
刘宪:这方面出问题的概率确实很小。因为我们是从农机化工作实际出发提出标准,广泛听取政府部门、企业、会员、合作社人员的意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通过开放和半开放的模式来保证标准制定的效率和质量。万一出现了因为种种原因无人问津的情况,协会将启动修订和废除程序,及时修订重新发布或者废除,并在原来发布的范围内再次发布新的信息。当然,我们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把好立项这一关。
记者:协会团体标准立项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刘宪: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的立项不受指标和经费的约束,以满足需要为准。但有严格的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与现行法律、法规一致;二是与现行的标准不重叠、不交叉、不冲突,符合我国国情;三是申请立项的标准技术内容要经过实际使用和验证;四是要针对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标准发起单位要说明情况,我们复核满足条件的就可以立项,不满足就算了,宁缺毋滥。为做好标准立项复核工作,协会要和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及有关社团保持密切沟通,跟踪现行标准的更新动态,保证立项准确。
记者:为何选择《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作为首发?这一标准的发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刘宪:《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最核心的作用是为深松作业提供技术支持。之所以选择这一标准首发,是和现阶段机械化深松作业的需求分不开的。
2016年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超1.5亿亩目标、信息技术第一次被大规模应用于农机作业目前提供农机深松整地远程监测终端的供应商有40多家监测终端装机总量达到了3.78万台套。黑龙江、山东、安徽、河北等省装备量均超过5000台套。去年全年远程监测农机深松作业面积达到5316万亩约占当年计划补助面积的65%。
在此背景下,《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应运而生,这一标准正是为现阶段深松作业需求而制定,以团体标准的形式对作业监测系统提出技术要求,兼顾各企业平台和终端,提供接口和规范平台。这一标准也是农机、农艺、信息化三化融合的典型范例。
记者2017年协会有哪些团体标准的计划
刘宪经过中国农机化协会技术委员会审核、同意2017年立项5个团体标准。包括《温室开窗、拉幕用减速机》《温室悬挂自走式微喷灌系统安装及验收规范》《温室自动水肥一体机》《温室电动拉幕系统安装及验收规范》和《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同意立项不等于一定会发布还要专家严格审定。没有立项的标准草案如果行业有需求我们还可以追加立项。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团体标准经费方面的问题,您是否方便回答?
刘宪: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没有经费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必须回答。坦率地讲我们也有些发愁,但还是有一些办法的。
我们设想从几个方面解决团体标准的经费问题。一是团体标准发起及参与单位出资,二是寻求政府和社会资助,三是协会自掏腰包,我们把制定团体标准定位为一种准公益性事业投入。首个团体标准成功发布证明我们的筹措资金的途径是可行的。
感谢你的采访,也拜托你们广泛宣传这件事,让大家知道我们的想法和困难,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
最后,我代表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对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的指导,感谢各位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谢谢!
青贮玉米是个风险较高的产业
体系科技人员面对记者讲话要谨慎,别为了哗众取宠就忽悠农民。去年忽悠特用玉米,那是调结构的主流吗?显然不是,今后也不是。特用玉米是重要的商品领域,但不是主流。产能过剩的矛盾之一是产品质次价高,满足不了市场和下游产业的需求。这是普遍现象,是造成产品过剩和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矛盾绝不是发展特用产品就能够替代的。推动“粮改饲”是正确方向,多数国家的玉米产业本来就是以饲料为主。但如今说到青贮玉米不要过激,不要忽悠,不要坑害农民。
最近网上几篇关于青贮玉米的文章,提醒农民、干部和企业要谨慎。例如农资导报那篇文章说的很在理,但品种选择那一段不够严谨,有点想当然。那些话从专家口里说出来,就容易误导基层。
近几年我国现代乳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但劳动力成本和粗饲料品质是两个重要的限制因素种业提供的“专用”青贮玉米品种越来越让牧场失望。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企业不得不按照自身要求筛选青贮玉米品种。非如此不能提高产业竞争力。现在某畜牧业大省区大约有40%用普通玉米作青贮40%为兼用型品种。这两种生产模式风险比较小。还有20%是所谓“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质量差给牧场带来风险。这类品种适合做草料forage不适合做青贮silage料。粗饲料质量差已成为影响乳业成本的两个关键因素之一。
青贮玉米生产应符合乳业要求。现代牧场对原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两年质量迅速上升。但散户养牛使用的青贮料质量差,效益低,必然加速散户出局。
种子企业如果不能提升散户牛场对青贮玉米的质量需求,自己的路也就断了。这很快就会发生。散户牛场或者升级或者出局。但即使散户(小牧场)也在使用更适合的品种做青贮,以提高效益。种业人不能不承认这个现实。
那么机会也就来了。当前,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牧场、合资或外国独资乳企需要什么类型的品种?听说北京农学院某教授也下去调研,我去过的牧场你也去了。这很好。而且他每次讲话都陆陆续续地采纳我的批评意见,这也很好。青贮玉米种子经营者要改变思路。农民是种子公司的商业伙伴,猪牛羊鸡鸭鹅才是客户。经营青贮玉米,合作伙伴和客户关系更直截了当,我们不能不换个思路认识未来的市场格局。年轻人不可保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自己的理念,适应这个快速变革的产业。
根据中国的国情,有能力的种子公司,不必专门做青贮玉米育种,可在正常开展玉米育种的出圃阶段,评估品种的饲用价值。如果符合青贮玉米要求,这就等于扩大了新品种的使用范围和延长了品种的经济寿命。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发放的美国和中国自交系中就有适合做青贮的材料。欧洲玉米品种进入中国,其中有不少适合做青贮用,概率较高,但需要筛选。这样用少量投入便拓展了产品的市场空间,为企业增加额外价值。
京科968可以应付一阵子但用不了几年就可能退出。因为穗腐病和茎腐病都是青贮玉米之大忌。郑单958已经在用但茎腐病是个问题。卖这类品种的公司要抓紧但不要继续扩大制种面积能帮助去库存就很好啦别再奢望扩大面积和更多地延长寿命。德美亚1号、德美亚3号、利合16和屯玉188适合早熟地区使用。中法合作育成的某品种父本就是青贮玉米自交系。先玉335虽然适合做青贮但母本含有Maiz Amargo种质成份似乎口味差些。先玉045适合黄淮海地区使用。还有一些刚从欧洲引进的粮饲兼用型品种正在试验中。
我们举办青贮玉米培训班讲课的重点不是育种而是栽培然后依次是筛选品种、植物保护、适期收获、牧场需求等。当然还要讲品种筛选试验方法等。这些是当前的重点。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大型牧场学会品种选择和指导农户栽培管理等。通过培训要帮助企业与农户沟通。今后35年将是双方的磨合期。
2016年大多数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户赚了钱但个别农户却血本无归原因有两条一是没有订单二是品种不对路。品种对路和有订单的农户以每吨400元的窖口价出售青贮料比收普通玉米籽粒多赚了一倍。而没有订单和品种不对路的青贮料价格只有150300元不等。今年想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户一定要小心谨慎把握住订单和品种。
2017年青贮玉米在一些地区会发生阶段性过剩。要提醒农户学会适应市场经济。青贮玉米的专业性很强产业链较完善下游端是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强势产业没有订单不可贸然种植青贮玉米。还要提醒农户今后青贮玉米质量要求会越来越严格但价格会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民对品种选择失误到秋天将会严重降低收入。一定选用牧场认可的普通玉米品种或粮饲兼用型品种才能避免秋天出售青贮原料时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
我国养鸡设施设备应用发展趋势及问题探讨
我国养鸡设施设备发展概述
家禽养殖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蛋鸡业和肉鸡业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大量优质的鸡蛋、鸡肉等营养物质。而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将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应用到家禽饲养设备(即鸡群自动化饲养设备)中,人管设备、设备养鸡,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得到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一致认可和高度重视。
国外发达国家鸡群自动化饲养设备的研发和应用起步较早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设计及生产体系。而国内鸡群自动化饲养设备基本处于引进国外设备并模仿生产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设计依据和关键技术研发同时国内各大专院校缺乏相对应的家禽养殖装备相关专业未能给国内家禽养殖装备提供可靠、有效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撑严重影响到家禽业养殖装备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养鸡设施设备五种饲养模式分析
(一)家庭“副业”饲养模式阶段
这种饲养模式一般存在于边远农村或城郊。饲养者将家中剩余粮食当作饲料,喂养几只、十几只蛋鸡来改善日常生质量,粗放散养,自给自足,有多余的才上市出售。尚未考虑怎样提高养鸡的效率;也未考虑自然环境对家禽养殖的影响,自然就没有相关饲养辅助机械设备的投入。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家庭剩余粮食喂养自给自足饲养数量少无过多人为干预如图8-1所示。
图8-1 家庭“副业”饲养模式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小规模饲养模式阶段
20世纪60年代养鸡业逐步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相关部门开始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侧重发展家禽业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改进遗传育种技术先后培育了众多的高产优质且适宜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蛋鸡、肉鸡等家禽新品种为世界现代养禽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养鸡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相关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应用出现了以养鸡为主业的小规模饲养模式。饲养员的劳动强度有了降低、饲养效率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一阶段我国的养鸡业发展开始加速。
此饲养模式特点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品种的改良经济利益的推动小农户几千羽的饲养加工简单辅助工具纯饲养员手工饲养如图8-2所示。
图8-2 小规模饲养模式图片来源互联网
(三)机械化饲养模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肉类、蛋类的需求日益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有20个大中型城市兴建了一大批机械化养鸡场及与其配套的饲料和屠宰加工厂。随着人们对规模化设施养鸡工程技术的认识我国先后引进了国外现代化养鸡的饲养模式与自动化饲养设备并进行模仿生产。主要代表性设备和技术有简易节能开放式鸡舍及蛋鸡笼具两侧开窗卷帘等半开放式饲养技术为规模化鸡场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阶段出现了简单多层饲养模式节省了占地面积人均饲养数量得到提升劳动强度也得到降低。
此饲养模式特点产业结构进一步分化以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简单笼具人工饲养为主电动为辅如图8-3所示。
图8-3 机械化饲养模式
(四)自动化设备饲养模式阶段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畜牧业中得到高度应用。从工程学角度可以分为科学计算、生产管理、流程控制从畜牧养殖角度可以分为遗传育种计算、饲料配方设计、辅助生产管理、控制生产过程从网络角度可以分为局域网和Internet从畜牧场建设角度可以分为畜牧场、饲料厂的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将养鸡设备各相关独立子系统有效的统一起来为现代化鸡群自动化饲养模式甚至远程饲养模式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层叠式自动化高密度设备蛋鸡饲养密度可达每平方米150羽以上饲养员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人均饲养鸡只数量可达100000羽天。
此饲养模式特点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新兴科学技术兴起机械加工工艺的改善促使工厂化等自动化饲养模式如图8-4所示。
图8-4 自动化设备饲养模式
养鸡工程5.0饲养模式阶段
养鸡工程5.0饲养是指鸡场利用信息物理融合原理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将原有分散在各单元鸡舍的独立控制器整合通过工业以太网及远程控制技术将分布在每栋鸡舍中的各传感器所采集数据直接传送到农场中央控制器中实现鸡场信息与硬件系统的高度融合通过对数据的实时储存、分析和优化寻找鸡群最佳生长小气候环境模式。同时预留ERP管理系统接口为鸡场实现产业链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可利用移动终端如手机APP等实时观察管理系统所属鸡场中某一栋鸡舍与鸡群生产信息包括环境参数、耗料量等等。同时可通过移动终端发布控制指令修改、调整鸡场的各项活动。可以说未来的养鸡过程是饲养工程师在云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分析通过物联网采集的各种饲养相关大数据技术参数优化所采集到数据并通过边缘计算后执行相应动作的饲养过程。
此饲养模式的特点: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学技术鸡群饲养过程中各种参数可通过云平台进行收集并分析处理给出最优的饲养参数指导饲养工程师更好的饲养鸡群以求得到更好的饲养经济效益。通过物联网设施设备的实时运行过程可远程可视化监控故障可实时逐级远程报警及时通知饲养员、鸡场投资者极大程度降低故障引起的经济损失通过大数据技术累计不同批次的饲养参数及得到的经济效益快速准确对比分析得出更好的饲养工艺供饲养工程师参考改善饲养过程中如舍内小气候环境、饲料营养成分等以得到更好的经济投资回报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可根据人类各种不同需求定制不同营养成分的鸡蛋并人性化包装设计等图8-5
图8-5 养鸡工程5.0饲养模式
由于国内各方面原因,目前以上五种模式在国内并存,随着社会的发展,饲养模式从“一”向“五”逐步发展,这也如同人类对工具的使用发展一样。
我国养鸡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一)科研体系不够健全
家禽饲养设施装备和农机装备一样,需要相当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持,甚至所需求的理论深度比农机装备更深,毕竟鸡群是活生生的动物载体,而农机面对的是农作物。
目前,各家禽设施设备生产厂家基本得不到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真正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特别在鸡舍通风、建设规划等方面,只有依靠各设备生产企业边生产边摸索边积累经验,完全没有可靠的理论数据支持。而我国地域广阔、气候环境复杂多样,亟须鸡场规划设计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而纵观国内各高校、研究院所及国内各家禽生产装备企业,基本上没有设置与之相关的专门化研发机构,即使有,所从事相关研究也是养鸡装备工程中某一个小领域,对整体养鸡业设施装备发展所需求的科学技术理论相差甚远。
建议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科研体系,组成产学研联盟,以企业为主体,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结合生产一线所得到的实地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为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及资金支持方面提供决策和参考依据。
(二)行业标准缺失
国内鸡群饲养设施装备经过多年的发展尚处于引进学习和仿制生产阶段各生产厂家所引进学习的国外厂家不一致导致整个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截至目前整个家禽行业只有两个关于设施装备的标准分别是鸡笼与刮板标准而且都是20世纪90年代所制定的现已无法有效指导行业发展。
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相关企业根据鸡群生长需求,考虑生产成本,达成统一共识,进而形成有效的行业标准,指导家禽生产和行业发展。同时,行业标准的制定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包括标准立项、资金扶持、专家指导等。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目前生产企业从事家禽饲养设施装备研究、设计的人员基本上毕业于机械设计、自动化、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对鸡群的生理习性及动物行为等相关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从家禽生产方面考虑鸡群的真正需求,设计出符合鸡群生产的设施装备。而同时,鸡场技术员往往是畜牧兽医专业出身,缺乏家禽饲养装备所涉及的机械、电气、自动化、信息化等相关知识,无法将设施装备的真正性能发挥到极致,偶尔会出现设备厂与鸡场技术员“互掐”的现象。
首先建议在全国畜牧兽医专业院校开设相关鸡群饲养设备(畜牧机械)专业,培养既懂鸡群生理习性及动物行为,又懂机械、电气、自动化的综合型人才;其次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开展生产企业与饲养企业面对面的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四)亟待成立行业专家委员会
行业专家对整个行业起到判定及指引作用。国内在养鸡设施装备方面的行业专家体系与产业发展极不相符。受考核条件限制,目前国内养鸡设施装备方面的专家大多数由其他专业跨界,而真正专心、专门研究养鸡装备的寥寥无几,给行业发展带来极其不利影响。
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成立养鸡设施装备行业专家委员会,以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考核条件。同时,专家委会员的成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以及资金扶持等等。
Farming 4.0时代来临,农机行业须重视地理信息数据安全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2014年发表的《物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战略》中以约翰迪尔为例提出Farming 4.0时代农机企业应从产品系统进化到产品体系即将不同的产品系统和外部信息组合在一起相互协调并整体优化不仅将农机设备互联还应连接灌溉、土壤、施肥系统企业还要随时获取气候、作物价格和期货价格等信息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最终4.0时代将带来行业壁垒的提高,加上高瞻远瞩公司早期积累的大量数据带来的先发优势,推动行业进行整合期,无法适应变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而高瞻远瞩的公司则进化为系统整合者,取得行业的统治地位。
同时,波特强调,在行业边界被重新定义的时代,数据是价值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谁是数据的合法所有者?”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波特专门提到,地理信息和医疗信息的数据的密级更高,需要采取更具安全性和隐私性的措施。
不久前,笔者与几位做农业大数据的同仁刚好交流到一个话题:农机地理信息数据安全。对此,我们共同的认识是:农机行业内对此问题重视的同仁还不够多,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笔者认为,正所谓“汝之敝履,彼之珍宝”,不要等到跨国巨头布局完成时,我们才悲叹“当时只道是寻常”。
笔者阅览了几个世界农机巨头的2016年年报注意到应用Farming 4.0技术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以德国克拉斯披露的研发动态为例,他们在最新研发的收割机上安装产量传感器和土壤肥力检测系统,在收获的同时自动计算生成处方图,便于来年播种时依此进行精量播种、精良施肥。同时,在这过程中,机器会收集到完整的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经纬度、高度差、平整度、各级别道路等情况。
为便于大家了解相关问题的严重性我根据过往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工作经历简单介绍下某外资A公司的做法。A公司在其销售的挖掘机上装有机器控制模块、GPS模块、信息控制模块和GPRS模块利用机器控制模块将机器的工况、故障代码等数据传给信息控制模块利用GPS模块与卫星的通信和定位实时记录挖掘机所处的地理信息和移动轨迹也将数据传给信息控制模块。再由信息控制模块将数据发给GPRS模块GPRS模块通过移动基站接入互联网一般是每天与位于外国的服务器握手一次将收集到的机器工况信息、地理信息、移动轨迹等数据传给外方。该公司通过销售在中国大地的数十万台挖掘机布局了数十万台“数据采集员”通过对传回服务器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景气度、中国的矿山分布和道路情况等重要情报。
对此建议:
1在全国人大或政协会议上建议有远见和勇气的农机界代表将农机地理信息数据安全话题列入人大提案或政协议案让农机行业同仁们对此问题形成一个概念或基本认知。
2由农机主管部门设定准入清单清单中企业必须是中方企业具备软硬件设计研发能力和服务器管理能力。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的农机企业如果想在拖拉机或收割机上应用GPS和GPRS等功能须从清单企业中选取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数据的所有权归中方农机企业则可拥有使用权。此方案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美国率先示范。2013年美国通过法令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政府部门采购具有中国背景的企业的电脑、服务器和软件。
3外资企业不得将在中国区域销售、工作的拖拉机、收割机上收集到的信息传输到外国。此点是有法律依据的在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来华测绘管理暂行办法》有规定。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欣喜地看到根据农机观察微信号上的投票显示91%的同仁已经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
水果品质机械化分选是产业兴旺的关键
(一)水果产业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水果产业与其他产业类似,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以苹果为例2013/2014产季中国苹果产量达到3800万吨同期鲜苹果消费量达3286.4万吨。2017年全国苹果产量预计达到4600万吨鲜食占苹果供应总量的83%深加工量占15%出口占2%,鲜食量是市场消费量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苹果产量大幅度增加,势必导致销售难问题。
中国所产苹果80%是属于中低端果优质果品太少。华圣果业在收购的苹果中平均竟有28%为不合格品如表所示。2017年3月走访了山西省运城市苹果产区的果商。运城水果的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其中苹果面积13.7万公顷总产量4万吨。在分选方面多数果商采用最初级的机械秤式重量分选机按照重量进行大小分级极少数果商具有糖度分选能力分选作业全程自动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手工包装环节尚需大量人力。众多苹果经纪人苦于找不到高质量的苹果不敢接订单造成低质量苹果价格低、销售更难。
表8-1 2001—2007年华圣苹果采购数量与不合格率
国产水果同时面临着进口水果的挤压。亚果会行业新闻显示目前法国苹果的批发价为10元千克烟台苹果则为10.5元千克埃及橙子5元千克赣南橙则能卖到6元千克价格上相差无几。然而进口水果的商品果成果率高达80%到90%上架后的损耗率也只有5%到8%而国内水果的商品果成品率只有50%到60%进口水果远远胜于国产水果。此外进口水果普遍采用光电分级把一个个水果放在流水线上过一遍X光测量糖度、水分等指标然后选择达标的水果统一装箱。消费者开箱以后吃到的每一个水果大小和口味基本一致。而国产水果普遍用机械分级流水线上是一个标准果大小的洞过大或过小都会被剔除出去而口味是否一致就不得而知了。进口水果品质稳定再加上价格也并不明显高出使得国产水果销售更加困难。
再说柑橘。2017年我国柑橘产量预计达2850万吨2020年预测达3750万吨。虽然我国一直着力解决多年存在的滞销价跌、柑橘果品供大于求的问题但至今依然突出。目前我国的柑橘产业已经进入到高品质需求时期这个时期价格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品质的要求更加关注。
可喜的是业界有人意识超前利用水果分选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供需矛盾。2009年12月江西瑞金的黄小红发现一些商家在销售脐橙之前首先进行分选清洗和包装经过这样简单的处理后脐橙就可以轻松地卖出高价。于是黄小红花了300多万元买了一台在当时很先进的脐橙分选设备将脐橙分出12个等级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对全国市场进行细分直径110毫米以上的特大果发往河南、福建、广东直径85110毫米的大果发往北京、西安、沈阳直径75毫米到85毫米的小果发往浙江、上海直径60毫米到75毫米的特小果主要销往大型超市这样一来平均每斤脐橙的价格就比别人卖价高出60%当年销售1000万千克多赚了3600万元。
过去我国苹果生产者往往较为重视产中管理而忽视产后环节。今后应逐步普及果实采收后进行精选、分级、清洗、杀菌、打蜡、防腐保鲜、精细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的技术。因此,水果品质智能自动分选技术是水果种植乡村振兴,水果产业兴旺的关键。
由此可见,导致水果产业供需关系失衡有采前的栽培管理问题,也有采后分级处理问题。本文就采后分选处理问题进行论述。
(二)分选分级的目的和意义
对我国苹果主产区200户果农的实地调查发现果色越好果实越大价格越高不同着色等级和大小等级的相邻等级价差在0.61.0元千克范围内并且等级价差有增大的趋势。脐橙经过糖酸度分选后价格约提高30%左右。韩国市场显示鲜桃糖度相差0.5°Brix就是一个等级差价5000Won/10千克如下表所示。
表8-2 韩国鲜桃糖度与市场价格
农产品质量分级的研究表明,农产品质量分级的重要性源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分级的经济学原理在于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偏好,降低农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作为卖方的差异化竞争工具。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满足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农产品流通,实现了农产品的市场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农产品市场的等级价格信息反过来引导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分选分级的目的就是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2018年1号文件的号召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
(三)分选技术概述
水果分选涉及两大独立要素。一是外观品质,多为物理指标,涉及果实直径大小、颜色、形状、瑕疵等。二是内部品质,以生化要素为主,包括果实成熟度、糖酸度、褐变、霉变等。智能分选就是通过电子称重、图像识别、近红外光谱分析等现代化技术,将参差不齐的果实按照两大要素自由组合有序排列。自动分选是指在上料、卸料、分选、装箱、包装、码垛等整个分选过程中全面实现自动化。
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代表性初级分选设备有滚筒筛孔式、辊带式和机械秤称重式两类,高级的有电子秤称重式重量分选机,这些只能满足外观品质分选要求。滚筒式、辊带式用于柑橘类水果果实,机械秤称重式主要用于苹果、梨、桃等物料。电子秤称重式适用多种水果果实,包括柑橘、苹果、梨、桃等。智能分选设备是最新技术的体现,不但可以满足外观品质分选要求,同时还能满足内部品质检测。
滚筒筛孔式分选机由数个直径约为80厘米的滚筒组成在每个滚筒上根据分选要求布满孔径大小相同的筛孔按照筛孔直径大小滚筒由小到大依次有序排列。滚筒即有筛选作用还可实现果实的输送。这种分选设备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滚筒更换容易。因其滚筒结构导致了水果在分选中落差较大所以主要用于不怕磕碰的柑橘类水果。此类设备价格差异也比较大少至上千元2人上果3人装箱一天分选数吨。
机械秤称重式分选机由移动托盘相当于移动秤和数个固定秤组成移动托盘和固定秤相当于可绕支点转动的两根杠杆平时处于锁定状态。每个固定秤上砝码重量各异。当载有水果的移动托盘移动至固定秤时移动托盘右端与固定秤左端处于结合状态如果此时移动托盘上水果重量所产生的力矩大于固定秤的力矩则水果被倾斜而出完成分选作业。此类设备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价格约在4万元左右3人上果5人包装一天能分选20吨。选果速度大约为9600个果小时9个分选等级。
电子秤称重式分选机是机械式的升级版。只需一台电子秤即可实现多个级别的快速分选单通道每秒可达10个以上且机械结构更加简单电子电路系统相对复杂一些。单通道价格在20万元以上选果速度45000个小时。分9个级别自动分选水果只需1人辅助装箱需要20人。
智能分选设备是在全新理念基础之上诞生的运用了大量智能IT和现代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是分选技术的一次划时代革新真正实现了水果果实本质的分选分级。同时还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是未来水果加工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智能分选主要包括图像处理和近红外光谱分析两大主流技术。图像处理主要用于颜色形状、瑕疵等外部品质分析判别近红外光谱分析主要测量检测成熟度、糖酸度、褐变、霉变等内部品质。
(四)国外分选技术的发展史
世界上分选水果的初期阶段都是用肉眼观察、手工作业根据水果形状和大小分出等级。20世纪70年代普及的分级设备是通过大小各异的孔或间隙进行分级的尺寸分级机随后又出现了通过光束进行非接触式检测果高、果径的光线式分级机使得水果分选精确度有了提高。20世纪80年代研制开发出由测力传感器、测力线圈等电信号测量重量的电子秤式重量分级机。在同一时期开发出了图像式尺寸分级机。该机通过计算机处理来自果实上方或下方的照射光所形成的图像可求得该果实的面积、最大果径、最小果径、果高等最后进行尺寸分级。80年代中期黑白CCD摄像机开始应用于尺寸分级。其原理是对用摄像机摄取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可计算出水果长度、粗细、弯曲程度例如对黄瓜进行等级与尺寸分级。其后彩色CCD摄像机首先应用于柑橘的等级分选。采用可见光的红、绿波长段由彩色摄像机检测果实的着色程度由颜色判断成熟度、病虫害等。80年代后期开始实验检测果实内部品质并研制开发出了用敲打分析、软X射线检测西瓜空洞装置。另外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进行在线果实内部化学成分的分析开发出了果实糖度、成熟度分选技术。20世纪90年代等级分级技术进一步发展一些新的无损伤检测技术不断被开发利用。内外品质检测项目由糖酸度扩展到诸如腐烂、褐变、伤痕等更广泛的范围。
综述几十年间水果分选技术的进步,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特点:
①高效率化。由小型分级机向大型分级机发展。由小型的小规模处理向由大型分级场所进行大量处理的方向发展;
②高精度化。由机械式计量向电子式计量发展。由利用机械秤、筛孔计量向利用负荷线圈、CCD摄像的电子式计量方向发展
③高功能化。由单一品种分级机向对应多品种的分级机发展。由一台分级机进行一个品种的分选向由一台分级机进行多种品种的分选方向发展;
④高品质化。由尺寸分级机向等级尺寸分级机发展。由通过果蔬的大小、重量等尺寸进行分选向由形状、果皮颜色、损伤、内部品质等进行等级分选的方向发展。
(五)国内分选技术应用现状
国内分选技术应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果业经营主体,二是分选设备制造水平。
1果业经营主体。国内果农以农户为主水果专业合作社比较少。中小型果商多龙头果品企业少。现在不论是小农户果农还是果商都认识到了分选的重要意义但受经济规模和产量所限所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农户果农基本没有能力购买分选设备小型果商只能进行简单的初级分选果品龙头企业实力雄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销售周期长销量大、销售范围广。作者曾走访过赣州四家年脐橙销售量高达1000万千克的龙头企业两家泊头鸭梨出口龙头企业都具有生产效率高、技术先进的智能分选设备。
2分选设备制造水平。我国水果分选设备属于农业机械始于30年前起步和发展远远落后于一般农业机械。而在同期正是日本水果分选技术向智能分选升级的时期我们落后日本整整30年。近年来虽然通过仿制国外产品逐步研制和生产出一些分选设备但总体上数量不多应用不广。目前国内分选状况是初级与现代并存既有原始的分选方法也有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数量居多的小型初级分选设备多为国产少量大型先进的设备几乎全部为进口或核心部件靠进口。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最贵的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
国内水果分选设备制造企业数量较少。详细数据难以统计估计不会超过30家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有4家。早期的龙口凯祥30年来一直奋斗在水果分选战线上现已销售大约6000台。先后成立未满20年的江西绿萌和宜昌新丰可谓后起之秀特别是江西绿萌今日已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大约销售700多台其中可以检测糖酸度内置近红外的设备从2015年开始销售共计27台每年增长都超过100%2017年产值突破一个亿。新丰已销售分选设备4000多台主攻柑橘市场。创立近10年的深圳鼎为凭借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力争打造成该领域的综合性服务商。还有部分企业涉足水果分选设备的生产比如江苏福尔喜、北京福润美、烟台法国迈夫诺达漳州的台湾统农等。
国内水果分选设备制造企业规模小兼业多。绿萌最大最专业只关注水果分选设备研发与制造。现有员工180余人产品出口国外在南非设有办事处。其次是宜昌新丰职工近百人年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国内水果分选设备制造企业尚无行业组织,属于各自为战,自生自灭,既没有行业规划,更谈不上互相交流和行业自律,企业技术实力参差不齐。
(六)解决方法与措施的建议
1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扶持现有的水果专业合作社和果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按照中央今年1号文件的精神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切实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例如可由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与资助建设一批大型水果采后服务中心修建现代化冷库、采购大型高效智能分选设备、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为小农户果农提供采后保鲜贮藏、分选分级、装箱包装等有偿租赁服务雇佣当地果农就业提高社会效益。运城市苹果产区就有这样的个人设施提供类似服务效果不错。
2多种模式共举发展高端分选机械设备。电子称重技术无需外援果品分选设备制造企业自身完全可以解决。图像处理技术相对成熟即使企业自身不能开发委托或购买第三方系统即可实现。水果果实糖酸度等内部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是近红外光谱分析该技术由仪器硬件、算法软件和预测模型三部分组成。这个技术系统的研发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需要一些特殊设计光学零部件和结构需要分选设备、实际用户、高校科研单位的学者三方参与。首先要以企业为主进行研发模式可多种多样。有实力的企业可自筹资金自主研发无力研发的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国家给予补贴、资助或售后退税。联合攻关前需要明确知识产权、利益分成、售后服务等利害关系。由于糖酸度检测模型的维护需要数年时间专业性强售后技术支持和服务也比以往技术要繁重数倍。
3国家应成立水果分选设备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协调各方诉求进行技术培训满足行业发展要求。
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为水果产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相信上述建议的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烟幕背后是蓝海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秸秆惹一方事。有人说你不是烦人家拿秸秆说事咋自己也老拿秸秆说事没办法秸秆是现在农业、农村和农机的焦点问题。2017年10月13日农业部专门在东北组织召开了全国机械化秸秆还田离田现场会。不过我保证这篇文章从秸秆入笔后面内容的落脚点在秸秆之外围。
话说10月去东北开会乘坐高铁前往一路上看风景也看农业生产。玉米秆黄了大片大片的是否丰收车厢里看不出来。作为农机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多少收获机作业的场景倒是看到砍倒的玉米秆一拢一拢的铺放在地里目测一下机收比例大约在50%60%(声明:凡人肉眼片段性判断,此数据不可作为正式文件和学术论文的参考依据。有关东北地区玉米机收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数据请以官方发布数据为准)。时不时还会看到焚烧秸秆而升起的黑烟或已经焚烧后的一堆一堆秸秆灰烬。
一个小插曲,玉米秆铺在地里,一堆一堆有规律的整齐铺放。问当地农机同仁才知道,原来这里人工掰棒子是先把玉米砍倒,然后再掰。而在我们这边是先掰棒子再放倒秸秆。这倒是印证我一开头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理。
随后我查阅了一下环保部公布的环境卫星与气象卫星监测火点的相关数据。2017年10月气象卫星监测秸秆焚烧火点汇总表东北地区吉林546个辽宁16个黑龙江994个内蒙古82个。10月1622日一周环境卫星监测各省秸秆焚烧火点吉林324个辽宁8个黑龙江311个内蒙古78个。无论是月报表还是周报表东北都排在前四位。这是官方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我在前面文字中描述的景象。实际上环境卫星、气象卫星监测到的火点远不是全面的真实数据应该比这个还要多不少。再次声明列举这些现象和数据不是要批评东北的同志们工作不力而是为后面的论点提出论证和论据。
基于以上描述和数据的判断,透过现象可以预见,玉米收获机和秸秆处理机械在东北区域还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按照现今时髦的用词,叫做蓝海市场!
有人会问,你咋就觉得是蓝海市场呢?
有一个老掉牙的经典案例《小岛卖鞋》。两个制鞋厂家要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太平洋上一个小岛的土著居民。一家销售人员去后感到很失望:“这里的人根本不穿鞋,不需要鞋,此地不是我们的市场。”另一家销售人员去后,很兴奋:“这里的居民没有一个人有鞋,这里是巨大的潜在市场!”。
呵呵,俺就是后一个“销售人员”。哲人说,看事物的角度和高度的不同而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力的不同。同一件事,有的人认为是苦,有的人认为是乐,那是由于他们的认知不同。玉米收获机,这一两年都在述说市场衰退,我觉得还是我们工作没有到位,形象地说就是守着“蓝海”没有吃到“海鲜”。
大量的人工作业和大量的烟云及其监测数据就是判断的基础。问题就是差距,差距就是需求。人工收获说明需要玉米收获机,烟火燎原说明需要秸秆粉碎还田机(玉米收获机也带着粉碎还田装置)、饲料收获机、翻埋机、打捆机,还包括适合在碎秸秆覆盖或大量留茬的状况下的播种机,等等。在当地召开的现场会上,我们看到了数十台上述机具,很多是新研制出来的,由此可见,也有人看到了市场的需求,正在造船,计划奔向“蓝海”。
秸秆禁烧是国家之大事。农民烧秸秆纵然有千般理由、万般原因,比如秸秆处理费钱、秸秆量大、影响播种,但是,法律禁止焚烧秸秆这是不可以商榷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都需要农业机械去破题,所以,烟幕背后是“蓝海”!
工业设计——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新引擎
2017年农机行业2429家规模以上企业中217家出现亏损尤其是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更是面临生存危机。极少有企业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严重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设计是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不仅仅是产品的外观设计,还包括对产品的商业模式规划、品牌形象升级、功能结构创新、人机工程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等一系列产品商业化过程,可以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全球的知名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都有一个共性是都具有超强的工业设计能力,例如美国苹果公司。长期以来,农机行业都是工业设计的“绝缘区”,极少有企业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农机行业产品工业设计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普遍外观简陋、品质感低下,严重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
农机行业工业设计水平发展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家对工业设计认知不足
由于受补贴政策刺激,前几年形势好的时候,多数企业只想着做大规模、多赚钱,没有把心思放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上。正如农机行业的资深记者朱礼好先生所言“农机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无论从能力上还是在自主创新的意识上都相对欠缺,更不知工业设计为何物。就目前笔者与农机企业沟通的情况来看,企业家普遍对工业设计的认知不够全面。
2农业机械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许多企业家本能地认为工业设计的关键在于一个“漂亮的外壳”,直接从市面上购买现成的机罩,于是在每年的全国农机展上,总能看到不少农机产品“撞脸”的现象。其实设计的本能就是“求异”的,工业设计的目标除了使产品形象更加美观,还需要树立企业产品的独特性和辨识度,从而让用户在众多品牌中能识别并且记住。一个到处“撞脸”的产品外观,谈何独特性,谈何辨识度?更有甚者,故意与知名企业的产品外观“撞脸”、“撞色”,这不是设计,而是山寨!
3农业机械产品忽视用户体验
农机装备的工业设计往往忽视了“人”的要素。一言以蔽之,“为了外观而外观,为了造型而造型”。在笔者看来,工业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任何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给人使用,更遑论农业机械是一种生产工具。因此在农机产品的工业设计中,须处处把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考虑产品在生产、运输、操作、维护等过程中人的因素。怎样更安全?怎样更方便?怎样更舒适?怎样可以减少误操作?怎样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等问题。
4农机企业缺乏工业设计体系建设
工业设计是建立在企业战略层面的,企业在战略层面上建立工业设计体系,远比单款产品的外观设计重要。只有建立企业自身的一整套工业设计体系和制度,才能指导企业在产品换代升级和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按照相关体系有序推进工业设计,保障产品设计“不走样”,形成既独具一格(独特性),又风格统一(拓展性),并且可以持续演变(延续性)的产品设计语言。
5具有农业机械工业设计能力的专业设计团队短缺
近年来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渗透到了国计民生的各行各业家电、汽车、电子产品、家具等等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设计公司。但农业装备作为一种专业的生产工具国内极少有专业的设计公司涉足这个领域也缺乏成熟的设计流程和统一的设计标准。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有能力提供农业机械工业设计的企业全国范围内不超过10家从而造成农机行业工业设计服务的供应短缺。
相较于国内农机企业对工业设计的忽视,国际农业机械大牌企业无一例外地对工业设计高度重视!这些企业均为国际农业机械的巨头,在工业设计上不惜投入重金。工业设计,已经是这些企业的重要战略,也是研发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以下为国际农机巨头获得的部分国际顶级工业设计奖项:
图8-6 Fendt 1000 Vario拖拉机获得2016年红点奖
获奖评语:这款大型拖拉机,将现代、动感的设计与多样化的功能、创新的技术、高标准的舒适度结合了起来。
图8-7 John Deere 8000系列牧草收割机获得2016年红点奖
获奖评语8000系列收割机将复杂的功能与动态的形式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如此大的车型看上去具有动感而不呆板。
图8-8 阿玛松整地机获得2018年IF设计大奖
获奖评语:阿玛松整地机的开发的重点是轻量化设计和易于操作。设计上追求简单的理念,没有多余的元素,一切都为方便安装和高效运行。
2010年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1年和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五年规划及《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都具体强调了要发展工业设计。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河北、深圳等20多个省市都制订了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农机行业而言工业设计必定是未来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笔者呼吁农机行业一定要抓紧机遇行动起来通过工业设计优化产品的外观品质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为打造中国农机装备的“升级版”将工业设计的方法和理念引入到装备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是必经之路
序二
第一编 农机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2017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
前言
《2017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推出的年度智库产品立足农机化行业涵盖农业、畜牧、设施等相关领域力图从更宽广、更综合的角度观察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梳理全年的数据资料全面客观回顾和见证农机化事业发展历程分析热点问题探讨发展方向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意见建议为管理者和学者探讨研究我国农机化发展规律提供翔实素材为科研人员认识和分析农机化发展技术提供借鉴和帮助为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发展方向和趋势。
2017年的《白皮书》延续2016年的体例分为综述、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和展望三部分。主要阐述2017年引起广泛关注的、2018年需要关注的事件。内容较2016年增加了农机扶贫、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农机事故、农机展会分析、畜牧业、设施农业、烘干机、玉米籽粒收获机等内容更为全面和丰富结构更为清晰简明。白皮书不仅仅是汇集业内人士和资深专家的观点和建议发布年度数据资料更是一种筛选分析和沙里淘金汲取有价值的信息永久存储。目前全面系统记载行业动态演变过程的年度资料尚不多见编撰《白皮书》将填补这一空白。
综述
关注和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年度农机化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当年的新情况、新问题。2017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增长近10%带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温和上涨。据有关机构统计2017年食品价格指数为174.7较去年提高13.2个点。全球粮食播种面积7.71亿公顷同上年相比下降0.46%产量为29.40亿吨较上年增长4.93%。
从国内农业发展来看。2017年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步伐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布局结构调适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提高至76.2%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比重提高至74.4%南方水网密集区生猪存栏累计调减2300万头生产力布局与资源禀赋匹配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调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22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1万公顷但全年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仍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棉花产量549万吨油料产量3732万吨糖料产量12556万吨茶叶产量255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8431万吨牛奶产量3545万吨水产品产量6938万吨。新增耕地灌溉面积109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万公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CPI平稳运行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受原料成本和环保成本上升影响农资、农用柴油价格下半年起全面上涨。“菜篮子”农产品价格呈现季节性上涨。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增速为7.3%分别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0.4个和0.8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2.711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资性收入主体地位继续巩固。受农民工总量和工资水平双增长影响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达到5498元增收贡献率达到44.5%。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农业和以参与体验、示范教育、休闲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行业收入的差异驱使劳动力脱离农业的趋势加大“机器换人”的需求增加农业生产内涵趋于丰富多样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新情况对农机化提出新的更为迫切的需求。认真研究这些需求是对农机化发展提出正确评估和预测意见的基础。
2017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行各业都有新的发展思路呈现新的气象。中国农业机械化行业在经历了前些年高速发展后开始进入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达到66%以上。全国农机总动力接近10亿千瓦亩[1]均动力约为0.38千瓦。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291.3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15%。农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下降企业的投资更加理性注重质量的提升。农产品价格下滑、国Ⅱ升国Ⅲ等因素影响了农民购机能力和购机意愿农机工业进入了深度调整阶段。在经历了10年年增长率持续在15%以上的高速发展期后2014年出现拐点2017年仍保持较低增速。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行业骨干企业的数据显示2017年农机行业2429家规模以上企业中217家出现亏损。大型拖拉机生产51052台同比下降18.93%谷物收获机下降12.58%玉米收获机下降11.44%。烘干机、青贮收获机等部分产品市场销量不降反曾,异军突起,为农机市场增添了难道的一抹亮色。
农机出口在经历2016年较大幅度滑坡之后2017年在更为复杂的出口环境渡过。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速度有所加快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企稳回升我国“一带一路”倡仪的稳步推进等利好因素成为2017年农机出口市场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逆经济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少数国家的贸易政策不同程度地偏离自由贸易原则和经济全球化轨道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多影响农机出口回升。进入盘整期的2017年农机出口市场出现小幅反弹。据我国海关统计农机行业出口额100.89亿美元。农机工业出口下滑也受到全球经济和农机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2017年世界农机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依然萧条对中国农机企业外销的影响明显。
2017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宏观环境继续向好社会各界特别是高层领导更加关注农机化。围绕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率队深入江苏等地的农机制造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为主题的重点考察调研。调研报告从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改变农民增收方式和推动农村发展的角度提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均作出重要批示。2017年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6月12日农业部现改为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印发《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新疆召开农机装备现场推进会对落实《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年》提出了具体要求。11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特别增加了对农机装备制造行业的项目支持。12月现代农机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启动实施17项农业部启动“十三五”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等。
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6亿元深松作业补贴资金20亿元重点推进敞开补贴、信息化管理、违规查处、信息公开、新产品试点等工作政策实施逐渐由快速增长转向精细、务实、普惠实施。在西藏和新疆南疆地区开展补贴差别化试点适当扩大补贴范围适度提高补贴标准助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研究提出丘陵山区开展补贴政策差别化措施鼓励各省新产品试点向丘陵山区亟需适用机具倾斜促进农机化水平区域间均衡发展。各地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精神积极应对“农机产品测试检验费”停征后农机推广鉴定面临的新形势主动履职尽责积极挖潜扩能确保农机推广鉴定工作不停、力度不减、有序开展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部级推广鉴定受理的九大类农机产品中除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大类外其他均有产品申报。与2016年相比田间管理机械、排灌机械和动力机械大类比例略有增加但受理种类仍相对集中所有产品中动力机械仍然是申请数量最多的产品占到总申请量的48.97%收获机械、耕整地机械、田间管理机械分列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占比分别为17.25%、13.08%、7.99%。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指导、支持农机鉴定机构积极受理、开展鉴定能力范围内的省级推广鉴定,主动承接能力范围内的部级鉴定项目,优先保障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农机产品的推广鉴定。
国家对农机研发和农机化技术研究的投入增加。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大幅度增加农机网岗位专家实现了50个产业体系全覆盖显著增强了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人才支撑。绿色农机化技术推广成效明显粮食烘干仓储、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畜禽粪污机械化处理技术推广和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九大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水稻机械化水平稳步推进机械种植比例继续提高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继续提升籽粒收获备受关注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向好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马铃薯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发展空间大棉花机械化生产稳步提升机收水平加快油菜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增长较快作业水平稳步提高花生播种、收获两个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发展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恢复增长甘蔗机械化生产有所突破。农机市场继续保持活力。2017年“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暨希望田野APP”上线运行。运用现代传感、物联网、信息化技术为农机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为我国农机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布作业信息提高供需对接效率组织调度更加高效。2017年全国机械化收获冬小麦3.3亿亩“三夏”机收整体进程缩短一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85%以上。广西、广东、云南等主产区的甘蔗生产机械化均呈现了崭新的局面广西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广东湛江有望实现新突破云南开始启动并呈现良好势头。健康养殖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加快发展果蔬糖茶机械化成为新增长点。2017年甜菜种植面积扩大对甜菜机械化需求增加。
2017年农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数量增加形式更加活跃首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大赛在武汉举办。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呈现综合性发展的趋向出现提供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机械等诸多服务内容的农事服务组织。农机互助保险在帮助机手排忧解难、及时发现和处置农机事故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地区农机事故统计准确率提高。安全监管力度和变型拖拉机治理力度加大。农机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向好。与2016年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分别下降17.4%、2.3%和28.9%。
改革创新引领行业协会走向前台2017年行业三大协会充分发挥人才、智力资源优势为政府部门重大决策、行业发展政策、项目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前期调研评价、实施进展评估效果评价服务和建议。受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组织力量对《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全面考察评估了行动方案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深入分析了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建议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协助并参与了民盟中央开展的《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专题调研活动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的调研报告。在积极参与国际展会竞争组织好大型专业化农机展会的同时行业协会秉承市场导向、服务当家的理念开展团体标准制定、智库建设、农机化扶贫等公益活动2017年中国农机化协会创建了“先农农机智库”发挥行业优质智力资源优势编著出版了《2016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选2016》等智库产品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2017年2月首个协会团体标准《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正式发布。中国农机化协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依据该标准面向社会开展监测系统选型活动解决生产急需得到农机使用和管理者的赞誉。
纵观近十几年来农机化发展的历程2017是努力探索、艰难前行的一年。发展中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目标不够清晰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大中型青贮收获机械、采棉机、甘蔗收获机械及精准作业装置等高端农机产品短缺低端产品过剩“无机可用”和“无好机用”现象依然存在农机鉴定供不足需信息化滞后发展质量监督手段有限的问题日渐突出亩均农机动力数量偏高说明农机作业利用率偏低农机新产品研发、制造和推广受政策、制度变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部分山寨产品公然侵犯著名企业产品商标权益的情况在2017年国际农机展上品牌侵权愈演愈烈受到了业内人士的严厉批评和谴责。2017年环保要求高压力加大。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对农机行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要求农机生产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严格执行非道路机械国Ⅲ排放标准并积极参与国Ⅳ标准的制定。农用柴油发动机的升级换代加快了装备的智能化发展但国Ⅲ电控发动机的维修保养问题凸显。
农机工业低速增长已经成为新常态。发展速度回归理性的背后反映出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有效供给不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真正具有承载新时期制造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较少“大国工匠”的缺失导致项目实施成功率较低。中国批准发放的工业许可证数量据统计是世界第一但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却仅占世界的1%。
2017年农机市场依然严峻农机流通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困境。整体市场稳健推进拖拉机、收获机等传统农机市场却持续低迷国内农机市场出现大幅度滑坡出口市场却表现强劲既有传统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又有果蔬、甘蔗机械等蓝海市场的崛起。农机流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单一、盈利渠道狭窄的问题日益显现农机购置补贴去经销商化流通企业经营风险加剧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与使用者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2017年用户急需的技术和机械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没有明显改善。与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对高性能、专业化的需求相比农机装备制造在产品的开发理念、设计指标、适应性、资源配置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农机市场总体呈现低迷状态部分产品销售下滑严重企业库存增加产品积压导致企业举步维艰。低端产品和技术饱和国产农机在适用性、可靠性、人机工程和智能化等方面与使用者要求差距大也是2017年用户质量投诉的热点。由于从业人员流动频繁、职业培训跟不上教材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没有明显提升。2017年农机作业数据分析处理应用平台迅速发展但存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盲目建设和重复投入的弊端。开发的平台数量多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相近数据不匹配。标准不一致为今后应用工作带来隐患和浪费。
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
(一)高层关注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机装备制造行业不断发展,我国农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科技研发、技术水平、制造能力上取得了瞩目成就,也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关注。
2017年5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了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开封工业园参观了该公司的拖拉机装配车间和农机服务信息中心并登上PL2304型智能化大马力拖拉机。对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大马力拖拉机以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打造的智能农机服务平台李克强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马力拖拉机“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大马力发动机。正是在中央领导人关心与支持下国产大马力拖拉机一路加“马”逐步缩短与国外的差距。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月25日“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东方红-LW4004拖拉机作为行业唯一代表登台亮相备受世人瞩目。
围绕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以下简称民盟中央开展“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为主题的大调研2017年3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等领导分别率队赴江苏、山东、河南的农机企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主管部门等创新创业企业和服务机构开展重点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企业发展质态与农机企业探讨农机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整体思路和具体举措农机生产、研发及销售情况以及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经营状况和农机购置使用等情况就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业现代化等问题与相关人员深入交流。民盟中央呈报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调研报告从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改变农民增收方式和推动农村发展的高位针对我国农机产品的现状列出五条我国农机装备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四项建议措施。调研报告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先后对报告作出重要批示。
为做好此次调研工作,民盟中央特别邀请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等单位参与有关工作。为配合做好调研工作,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专门组建了以刘宪研究员为组长,包括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机化导报及协会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全力以赴配合开展相关工作,包括基础素材收集、提供行业资料,行业形势分析数据,重点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基本情况。
随着中央领导对农机行业的重视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领域之一的农机制造行业各种支持政策相继出台。6月12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印发《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新疆石河子市组织召开农机装备现场推进会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并就推进农机装备发展发表讲话农业部农机化司介绍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情况并对农机行业落实《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年》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月27日发布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特别增加了对农机装备制造行业的项目支持。农业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两次共同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科研院所、企业、协会对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的意见与建议。12月现代农机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由发改委制定并正式印发。
(二)购机补贴务实精细实施
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6亿元扶持159万农户购置机具187万台。补贴政策重点推进敞开补贴、信息化管理、违规查处、信息公开、新产品试点等工作全年改革目标明确、革新力度大、创新亮点多补贴工作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不断成熟补贴政策逐渐由快速增长转向精细、务实、普惠实施。
由于各地农机化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农业生产方式等的差异农民对购机补贴需求日益迫切“想要补不了”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拓展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破解缺门断档机具供给难农业部、财政部组织10个省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组织6个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两项试点工作的开展有效带动了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进一步调动了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在西藏和新疆南疆地区开展补贴差别化试点适当扩大补贴范围适度提高补贴标准助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研究提出丘陵山区开展补贴政策差别化措施鼓励各省新产品试点向丘陵山区亟须适用机具倾斜促进农机化水平区域间均衡发展。
农机购置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制定了《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取消“补贴机具两年不许倒卖”等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规定,有效降低了政策的操作风险。为进一步加大购机补贴产品经营违规行为打击力度,严惩失信违规产销企业,建立健全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违规经营行为处理制度,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农财两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违规经营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强化农财联合查处机制,对违规行为形成有力震慑。重点加强对大中型机具的核验和单人多台套、短期内大批量等异常申请补贴情形的监管。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和各省做好违规企业查处工作,各省用好违规处理及黑名单数据库,对违规企业实行省际联动联查。探索开展机具唯一化监管,开展“一机一码”二维码标识研究,实施农机产品终身化、唯一化、条码化监管,强化对补贴机具生产、投档、销售、报补、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源头上加强补贴机具管理。
农机管理部门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农机管理模式开展便民利企工作。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投档系统应用促进“无纸化投档”减少企业重复多次投档的负担。青岛等地探索开展手机App申领补贴让“手指一点补贴到手”成为现实。鼓励按照“减少增量压缩存量”的原则开展补贴资金动态调剂减少资金的结构性结转。继续打造“阳光补贴”促进政策公开透明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农机补贴投诉举办电话和专栏网站补贴资金实施进度、受益农户信息在网上实时公开提升购机农户的政策参与权和知情权。继续推进敞开补贴促进应补尽补提升农民的补贴获得感和政策普惠共享程度。
(三)探索开展农机扶贫公益活动
2017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农业产业扶贫的通知》等文件的印发极大地鼓励和动员了社会力量投身到扶贫工作中去。在政府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农机化行业积极响应中央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号召务实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踊跃开展农机扶贫公益项目充分发挥农机化的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中国农机化协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扶贫活动。通过发布扶贫公益活动倡议书鼓励号召协会会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行业优势促进贫困地区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农机化水平为脱贫摘帽提供技术支撑。倡议得到了协会全体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在行业中营造了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6月协会联合有关单位和农机企业举办“牵手贫困村助推机械化”农业机械定向捐赠活动向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团庄村捐赠拖拉机以及配套的深松机、旋耕机、铧式犁、马铃薯种植机、马铃薯收获机、谷物播种机等农机具12台共计价值约40万元。此外协会还出资10万元为贫困村兴建机库棚。12月协会与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联合开展农机募捐活动为河北省曲阳县募集到微耕机、烘干机、喷雾机、割灌机等各类农机具150台套价值近百万元。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积极推动农机与产业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如为河北曲阳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专家组配备农机技术专家。围绕曲阳县果树产业发展,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努力牵线企业促进农产品营销,打造农产品品牌;组织开展爱心捐书活动和贫困户走访慰问活活动等。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工学院围绕服务国家农业农村重大战略需求在精准扶贫、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工作中主动谋划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的农机化精准扶贫之路。2017年携手上海三久机械有限公司在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7个南方丘陵山区省份的17个贫困县实施赠机助产精准扶贫活动共捐赠烘干机25台套价值约300万元。
山西省大力推进农机资产收益性扶贫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载体作用增加贫困户收益助推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2017年全省各级农机部门累计投入5500多万元在44个贫困县建立125个农机合作社资产收益性扶贫试点吸纳和带动5200余户贫困户1.5万名贫困人口扶持购置1300多台农机具作业面积20多万亩为贫困户分红350多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达到700元。甘肃省2017年在天水、临夏、张掖等3市15个县开展“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旨在推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机产业扶贫。
(四)科研投入和成果明显增加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了17项“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中央财政经费投入总额35021万元每项均超1500万元。农业部启动“十三五”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新增农业部植保工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处理装备重点实验室等6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形成由1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4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5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的学科群实验室体系。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进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农业装备与技术成果丰硕。农机装备6项创新成果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主持完成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青岛农业大学尚书旗教授主持完成的“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扬州丰尚公司董事长范天铭主持完成的“大型智能化饲料加工装备的创制及产业化”等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农机行业7项科研成果和2个团队获2016至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其中“旱田全量秸秆覆盖地免耕洁区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和“东北玉米垄作少免耕播种与垄台修复技术及装备”获一等奖“现代农业工程集成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和“东北玉米垄作少免耕播种与垄台修复技术及装备”获二等奖“茶园全程机械化作业关键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核桃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应用”和“高效节能稻谷热泵干燥技术与装备”获三等奖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创新团队和设施农业工程工艺与环境控制创新团队获优秀创新团队。
农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中心主任赵春江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是智能农业领域首位院士。至此农机行业院士已达6人。在农业部公布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新增岗位科学家候选人名单中农机岗位专家数量大幅增加达到105人实现全部50个农业产业体系全覆盖。新一届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成立共设立1个综合组和10个专业组专家组成员包含了农机领域院士和22所大学、27个科研单位共138位知名专家。
(五)农机工业稳中求进
2017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体实现正增长仍然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势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536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498.91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6.84%。农机行业13个子行业中除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行业为负增长-0.27%其余主营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速较大的有渔业机械、棉花加工机械和畜牧机械分别是54.87%、26.65%和26.62%。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47.5亿元增幅7.82%利润增幅高于收入增幅效益状况持续改善。除个别子行业为负增长外利润增长较大的前四位是棉花加工机械增长35.15%渔业机械增长34.70%畜牧机械增长33.74%拖拉机增长23.08%。
据海关统计数据2017年农机行业进出口总额12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18%。其中进口额22.38亿美元同比下降1.78%出口额100.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3%。拖拉机包括轮、履及履带牵引车、手扶出口总量是151519台同比增长20.40%进口总量1619台同比增长10%。联合收割机出口15662台比2016年下降了87.80%进口400台同比下降了56.62%。
尽管2017年农机工业经济运行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下滑趋势好于预期但产品市场的表现冷热不均主体产品仍在低谷行走。拖拉机、收获机械等继续走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大型拖拉机生产51052台同比下降18.93%中型拖拉机生产367210台同比下降11.86%小拖拉机生产996176台同比下降13.24%。谷物收获机生产234991台同比下降12.58%玉米收获机生产77429台同比下降11.44%。
拖拉机行业整体下滑原因既有国Ⅱ升国Ⅲ后用户提前透支购买造成刚性需求下降也有拖拉机更新进入结构调整期中小型拖拉机出现滑坡。2016年三大粮食作物价格大幅度下降、农机作业收益下降、农民收入减少等都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大马力拖拉机市场却逆势上扬。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骨干企业200马力[2]以上拖拉机2017年市场销量增长28%行业总量为历年最高。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补贴政策的促进。农机购置补贴中给予此段拖拉机16200元的购置补贴在一些省份同时给予了额外的地方补贴。另外超过20亿元的各级深松补贴的继续实施也促进了20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销售尤其是在黑龙江和新疆等土地规模较大的区域二是土地流转面积的稳步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都助力了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市场的增长。
大型轮式收割机市场2017年继续着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接近40%。黑龙江是大型轮式收割机的主要市场,也是受玉米面积调减影响最大的区域。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市场的下滑,一是经过多年的高位运行,市场趋于饱和;二是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大品牌也加入价格战中,市场透支严重;三是因粮价下跌,消费者购买力降低,直接导致更新速度放缓。
与拖拉机行业相似谷物联合收割机和玉米收获机在整体市场低迷的状态下大喂入量、适应区域用途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增长加快。中国农机工业协会《2017年中国农机工业运行数据与简析》报告中通过对行业骨干企业各类产品市场分析后认为由于黄淮海地区玉米籽粒直收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用户需求的增长7千克和8千克纵轴流谷物收获机高速增长。水稻收割机喂入量明显增大喂入量5千克产品同比增长了26.92%5千克水稻收割机的总产量占整个产量的72.86%成为市场主力军。另一方面适应南方丘陵山区用的喂入量小于1.5千克的简易型水稻收割机增长非常快。
相比较主流产品的“寒冷”一些小众产品逆势增长成为农机行业的一股“清流”为全行业稳定增长起到了“填补”作用。如农产品初加工机械2752838台增长10.46%饲料生产专用设备488035台增长5.73%收获后处理机械976136台增长5.52%棉花加工机械10889台增长4.82%。大型自走青贮机械行业销量在2017年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同比增长15%。随着国家对种植业结构的深入调整2017年在“镰刀弯”和黄淮海17个省区共431个试点地区调减了接近2000万亩的籽粒玉米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同时国家给予“粮改饲”项目补贴20亿元都促进了大型自走青贮机械行业的增长。
(六)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展明显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部署农业部聚焦粮棉油糖九大作物围绕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主要环节全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7年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组的62位专家开展了160多次调研指导分区域研究论证作物品种、种植制度、经营规模、装备技术等要素集成配套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第一批将南方双季稻、中原两季作物区马铃薯等18个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向社会进行推介提出了破解瓶颈难题的方向性思路意见。全国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共印发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993个形成技术模式1406个。全程机械化工作的关注点由互相割裂的单项技术向集成组和的一体化方案转变。
2017年农业部安排专项资金在27个省区、市140个县市、区布局建设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覆盖粮棉油糖九大作物及牧草、青贮玉米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基地。在2016年首批28个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基础上2017年全国共推出122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已有150个县率先基本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中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花生、棉花等多种大宗作物主产县。各示范县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0%、80%高效植保、秸秆处理、产地烘干机械化能力分别达到60%、80%、40%以上。带动全国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水稻机插率达到46.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完成玉米机收面积3.68亿亩玉米机收率达69%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共收获小麦面积3.17亿亩机收比例达9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全年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0%。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显著推动了农业生产上规模、降成本、增效益,为产业兴旺和农业现代化增添了新动能。
2017年全国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国性全程机械化现场推进活动4300余次参加人数60多万人次。棉花、甘蔗等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其中2017年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机采率达28%。新疆棉区棉花机采水平快速提升新疆兵团棉花机采率达80%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机采率达25%以上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机采开始起步。山东省、湖北省机采棉均实现了零的突破2017年山东省机采棉面积达到3万亩。2017年12月1819日农业部在广东省湛江市举办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进一步突破甘蔗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广东省2017年新增甘蔗收获机械55台总量超过80台作业面积达到10万亩收获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从原来的2%提升到5%广西着力推进大型甘蔗机械试验检测鉴定基地建设。争取财政投入资金450万元初步建成甘蔗种植试验基地800亩成为推动先进适用甘蔗生产机械试验检测、示范推广的大型基地。
(七)推进从业人员素质技能提升
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017年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制定了《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大纲》推进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和农机大户培训组织管理规范化切实增强培训效果。江苏落实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理事长培训任务2067人安排财政补助资金620.1万元。各地在开展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工作中,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学员能力提升实际需求,努力提高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
农机使用维修技能学习进入互联网时代。3月“农机使用维修技能学习平台”上线运行。该平台由农业部农机化司委托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开发具有课程教学、能人答疑、在线答题等功能。平台为5000多万农机化从业人员随时随地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方便。平台是培养农机化实用人才的新渠道是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工作的新支撑。2017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围绕着新时期农用装备转型升级售后维修市场开展了发动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讨会。力求建立国Ⅲ服务的配套及技术支撑体系探讨解决目前农机用户在国Ⅲ柴油发动机使用和维修问题的途径。
随着国Ⅲ发动机投入使用,对农机售后维修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维修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提升,由原来简单机械维修水平提升到智能电控、机电一体化的维修水平;维修工具需要升级,配备专用的检测仪、试验台;维修配件需要高品质,符合国Ⅲ以上发动机的保养和维修;要有符合国Ⅲ发动机的维修工艺和流程;改变维修场地条件差、设备老化的现状;提升用户对农用装备保养不足的意识。部分农机企业具备了国Ⅲ发动机售后维修能力,对维修网点的配置上吸收社会上优质资源,对服务渠道合理布局,提升效率,保障时效。利用智能终端建立“一键保修”维修方式,用户时时了解服务动态,对服务进行评价,提升客户体验。但大多数农机企业的售后服务能力和流程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需不断加强配件的供给、提高油品的过滤系统、增强用户的全方位跟踪培训。
“走出去”学习德国农机应用型人才职前教育经验。811月来自江苏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山东五征集团和雷沃集团的4名青年教师和职工参加了“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能力建设”项目第三期培训。该培训项目首次向中国学员开放深入德国企业的实习培训。学员在德国农业机械、畜牧养殖、果蔬种植与加工、种质资源、沼气工程等企业和农场以及德国职业农民培训教育机构进行实习接受了先进的德国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及现代化应用技术、先进的德国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实践教学方法等培训。培训顺应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让学员在工作实践中开拓农机职业教育国际化视野。
开展农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是促进农机技术和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在实践中探索崇尚技能的社会评价机制探索农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的规律有助于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农机职业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农机职业教育的氛围。2017年重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有
以“草捆捡拾转运机器人”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大赛10月在武汉举办。16所高校的31支队伍共200余人报名参赛最终是来自12所高校的26支队伍共120余名师生参加了现场实战比赛。大赛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对智能农机装备的迫切需要紧扣“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重点领域的国家战略汇聚高校、行业优势资源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建设智能农机装备拔尖人才实践教育培养平台完善行业、企业、社会协同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的创新实践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农民日报社成功举办“五征杯·第四届中国农机手大赛”展示了我国新时代农机手崭新的精神风貌产生了全社会重视培养、选拔农机技能人才的轰动效应。2017年近3万农机手响应大赛活动积极参加岗位练兵。11月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拔出来的400余名农机精英汇聚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大赛新增了植保分赛开展精准施药技术普及培训着力培训更多的农业全能型技能人才。大赛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代训”的方式进行理论培训和全能实操比赛拓展了选拔、评价农机高技能人才的途径。
区域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不断提升。上海市组织开展了农机维修技能竞赛,加强农机维修人员实践技能培训,营造了重视农机维修工作和农机修理人员技能的良好氛围。江西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和第三届南方农业(工程)机械展销会、南方粮食安全发展座谈会在新余市同期举办,“一赛一会一展”拓展了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和农机创新服务的新途径,得到社会的广泛参与。
企业的农机服务技能竞赛活动,展示了企业职后农机教育培训质量。以“规范服务流程、缔造专业团队、夯实服务品牌”为主题的第九届久保田农机服务技能竞赛在苏州举办。久保田秉承“预防为主、培训优先”的人才培养方针,联合各地行政、各经销商,通过技能培训、技能认证、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企业自身和经销商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网络的服务技能水平。雷沃阿波斯集团在举行了雷沃集团的全国维修技能大赛,大赛进行农机维修理论知识竞赛和实操竞赛开展技能竞赛,通过这种“以赛代考”的形式,促进农机服务人员自主学习,提高维修技能和服务保障能力。在目前正规农机职前初等教育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保证农民所购相关农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部分大型农机企业更多地直接参与到农机手和农机服务人员的初等职前职后教育中来,但仍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八)农机事故持续下降
2017年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创新农机安全监管机制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检查全国农机事故持续下降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据统计全年累计报告全国农机事故包括农机道路外事故和农机道路交通事故2683起死亡917人受伤1957人直接经济损失2064.64万元。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6.34%、15.17%、21.18%和0.69%。其中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829起死亡130人受伤226人直接经济损失1396.04万元。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分别下降17.4%、2.3%和28.9%。
全国农机事故呈现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联合收割机是农机道路外事故多发机型拖拉机是死亡事故主要机型。在全国农机道路外事故中联合收割机事故起数占比58.5%拖拉机死亡事故占比59.2%。二是操作失误是引发农机事故的重要原因。在全国农机道路外事故中驾驶操作人员操作失误引发的农机事故占比达63.2%。三是农机无牌行驶、逾期未检验、驾驶人无证驾驶和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此类违法行为引发的死亡事故占比较高。在全国农机道路外事故中未年检和无证驾驶引发的死亡事故占比均超过50%。在全国拖拉机导致的交通事故中54.4%的肇事拖拉机没有号牌31.2%的拖拉机驾驶人没有驾驶证。四是通过整治农机道路外无牌行驶的违法现象有所好转。在全国农机道路外事故中农机无牌行驶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了33.6%、23%和30.6%。总体来看2017年全国农机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均同比有所下降但农机死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九)农业机械展会全面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日趋减少,农业机械走上了新的历史舞台。农业机械类展会作为农机产品展示、企业形象宣传、技术交流和供需对接的重要平台,受到行业高度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在我国境内举办的农业机械类展会和有农机板块的农业、农资类展会有40多个相对于其他类展会农业机械类展览会增速明显。增长的原因一是行业有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粮食价格上涨、农机购置补贴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农机市场出现了珍贵的“黄金十年”农业机械产销量连年增高作为农机展示的重要平台农业机械类展会得到快速发展。二是展会有效益。展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展会的组织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会的组织单位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而给当地带来了酒店业、餐饮业、商店零售业、旅游业等多行业发展。三是地方有支持。地方政府把展会当成公益性项目其公益性体现在有利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项目审批、政府补贴申请等方面提供支持吸引展会入驻。
与国外农业机械类展会相比,我国展会从硬件和软件上都有很大差距,国内部分展馆的设计和建造存在缺陷,对大型农机产品和装备的自重和尺寸考虑不周;国内部分展会定位不明确,主题不鲜明,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化、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程度低,政府部门在展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或者在展会的组织过程中存在过多干预行为;展会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演示操作技能。
(十)因地制宜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
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比超过50%覆盖的人口超过60%是我国粮油糖作物及薯类、果桑茶麻、蔬菜、青饲料等特色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2017年11月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重庆召开首次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座谈会分析总结了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经验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提档加速的发展思路。下一步重点工作将从改善农机化作业环境、推动丘陵农田“宜机化”改造、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向丘陵山区适当倾斜各地纷纷配套扶持政策。重庆市制定《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把改地适机作为后发跨越的治本之策《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山西省制定《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2016—2020规划》倾斜安排丘陵山区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1亿元、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资金4557.5万元各占总资金的46%和65.1%。浙江省丘陵山区作物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将适用丘陵山区的山地单轨运输机、食用菌机械等纳入补贴范围。福建省围绕丘陵山区实现特色农业机械全覆盖、特色农业机械省级累加补贴全覆盖开展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试行农机推广鉴定产品检验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产品定型鉴定社会化服务等措施创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山东省调整购机补贴结构丘陵山区购机补贴资金占总量40%以上31个丘陵山区县开展深松作业补贴试点工作占全省试点县27.9%。湖南省实施优化农业机械与调整农业布局并举等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六合一”工作思路。海南省2017年省级购机补贴资金安排480万元给丘陵山区市县占比96%。贵州省每年投入专项项目资金300万500万元用于适应山地丘陵的先进农业机械购置和技术培训。
国家支持开展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具技术研究示范等科研项目各地积极推动装备技术研发推广。山西省研制50多个适宜丘陵山区使用的电动农机新产品在全省建立19个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点试验示范丘陵山区先进适用机具和技术。山东省近3年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安排苹果生产等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项目40多个2017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以丘陵山区为重点组织实施花生等6大类作物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陕西省研发花椒采摘等适宜山地作业的机械10多种。贵州省实施50千瓦及以下山地小型农机具研发实验示范推广山地果园运输机械化。
丘陵山区土地整治等工程投入力度加大各地不断改造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化作业条件。重庆市投入资金4000万元宜机化地块整治2万亩。山东省整合资金2.4亿元实施“梯改坡”和“整大梯”整治面积约37万亩。湖南省近五年丘陵山区累计修建机耕道5.5万千米整改水田400多万亩。广西壮族自治区建成糖料蔗“双高”基地265万亩四川省安排3000万元用于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
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辐射带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山西省在41个丘陵山区县投入660万元引导市县政府投入3500多万元创建119个农机合作社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福建省开展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示范基地、培育农机化技术示范人安排2300万元补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机库。山东省丘陵山区农机合作社达3100家通过全托管和半托管方式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甘肃省近三年在丘陵山地建立省级农机化技术示范点23个丘陵山地农机合作社达925个。宁夏回族自治区补贴丘陵山地新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机具库棚建设25万购买农机自治区再累加补贴20%。
(十一)绿色农机化方兴未艾
2017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围绕强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70%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农业部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和《2017年农机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方案》的印发明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绿色生态导向的政策取向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以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规范引领、项目示范带动和培训推广促进为抓手推进农机化技术与装备有效应用支撑服务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膜回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保护性耕作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机具补贴力度加大。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面积突破一亿亩。2017年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等地区在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推进全程机械化等载体的带动和部分地方作业补贴的拉动下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稳步推进。山东省青岛市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面积达1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8.7%居全国最高水平吉林省长春市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300多万亩超过玉米播种面积的20%居全国玉米机械免耕播种最高水平东北玉米秸秆全量覆盖和耙混还田模式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吉林省农安县、梨树县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分别超过20万亩河北、山东、安徽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保持稳定发展山东省莱西市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应用面积达30万亩大旱之年仍然获得丰收。
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模式有重大突破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征集发布的我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中对东北单季玉米产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提出3种具体作业模式其中覆盖免耕模式、混埋免耕2种模式均为保护性耕作模式这凸显出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集成纳入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体系中的体现出国家农机推广机构对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越来越重视。在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奖励中农机领域获得一等奖有两项全部为保护性耕作项目这是中华农业科技奖设立以来保护性耕作项目获得奖励项目最多、等级最高的一届。
农业的绿色发展,除了对农业本身的绿色保护外,在农业机械的使用上也需要绿色发展。相比传统机械,电动农机替代了原有的柴油动力,重量轻、更加节能环保。电动农机对于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巨大的提升,将促使农机向着更高效,更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将会对我国绿色农业的进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电动农机作为全新的蓝海市场,目前关注的企业并不多,清洁、经济、操作简单等是试点地区农民对电动农机的普遍反映。对动力消耗小,作业距离短的农机具备电动化的条件,若单从这个方面来看,电动农机在国内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
2017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已连续两年实现零增长农机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推广高效施药机械和推进统防统治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大中型施药机械和植保无人机等新机具替代跑冒滴漏的落后机械。通过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设施、种肥同播机、化肥深施等新机具使用和新技术应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通过推进秸秆养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种植绿肥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化肥减量。
(十二)畜牧养殖业机械化需求旺盛
近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与之配套的畜牧机械也得到较好的发展机遇。2017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规模养殖已经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中坚力量。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全面建立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畜牧机械产品补贴品目不断丰富包括饲料加工机械设备、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设备、水产养殖机械、农业废弃物利用设备等四小类23个品目。饲草料生产与供给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饲草料收获机械是实现畜牧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必备条件。据《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统计我国主要饲草料收获机械拥有量从2011年起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饲草料收获机械化作业也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幅度其中机械收获牧草数量、秸秆捡拾打捆面积和机械化青贮秸秆数量均呈增长趋势。虽然我国主要饲草料收获机械拥有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作业情况逐年好转饲草料机械总动力逐年增多但饲草料机械占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比重小于2%,饲草料收获机械总动力所占比例更小。由此可见,我国饲草料收获机械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机械化装备发展迅猛成绩斐然。全国养殖装备制造企业超过1000家集中分布在山东、河北、河南、广东等地。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畜牧机械生产企业主营业务年收入125.05亿元占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8%。此外奶业养殖产业机械化程度尤为突出全国80%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场都配备全混合日粮搅拌机全国机械化挤奶率达95%以上规模牧场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挤奶机器人等先进装备也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不仅提升了挤奶效率而且提高了生鲜乳卫生水平。我国的生猪、蛋鸡、肉鸡养殖机械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目前年出栏50000只以上肉鸡养殖场饲喂机械化率达到64%。产品自动收集装备方面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比例达到70%。与传统人工捡蛋方式相比,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鸡群应激,提升了蛋鸡养殖经济效益。
随着资源环境对畜禽养殖的约束不断趋紧粪污处理受到高度关注近几年我国动物尸体和粪污处理设备不断涌现也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粪污处理效率的同时改善了工人劳动环境降低了疾病传播风险。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系统实现了动物尸体资源化、无害化的利用既保护了环境也增加了产出值。2017年7月5日中国农机化协会畜牧分会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分会联合在天津举办畜禽粪污全程机械化处理利用现场推进会展示畜禽粪污全程机械化处理利用解决方案推广畜禽粪污源头减排、清粪、场内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工艺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讨交流我国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机械化的政策措施。10月27日中国农机化协会畜牧分会在武汉召开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讨会”紧紧围绕当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带来了当前国内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模式切合当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际。11月8日由中国农机化协会畜牧分会主办、四方力欧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了“粪肥施用设备现场演示活动”同期开展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论坛”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为推动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发展和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2017年吉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优质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玉米、秸秆和牧草等禀赋资源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发挥畜牧业上连种植业、下驱加工业的中轴产业作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实施秸秆饲料化利用工程对建设贮窖和收贮加工机械实施补贴提高了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率。2017年全省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00个粮改饲试点面积达到100万亩饲料利用秸秆465万吨大项目新增投资45亿元。
(十三)设施农业水平提升
2017年8月世界设施园艺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室园艺界群贤毕至从温室环境精准控制到作物表型组织研究从LED光配方到植物工厂新技术为推动设施农业温室建设献计献策让现代农业技术造福各国人民。同年9月设施农业产业大会在郑州召开探讨了设施节能与绿色能源利用、工厂化温室运营模式助推了产业间的多元合作与产业发展。评选了首届温室工程与装备创新成果推动了温室工程装备创新技术是产业第一发展动力呼吁产业界更加关注创新动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温室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及装备研发”“用于设施农业生产的LED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种子、种苗与土壤处理技术及配套装备研发”等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将为破解温室园艺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新解决方案。“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厂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表彰在植物工厂光配方构建、光效与能效提升、营养品质调控以及多因子协同管控等方面的贡献。经过10多年以规模增长为主的快速发展此时迫切需要创新解决可持续发展难题。创新的脚步不止在学术界产业界的创新发展一刻也未停留。从集约化种苗技术到大型连栋玻璃温室栽培技术从土壤修复技术到无土栽培技术从有机肥替代技术到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实现设施农产品由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型升级同时也积聚了一批真正爱农民、爱农村懂温室种植的新农民。
2018年温室面积总体将呈现稳中求进的发展格局新增和退出呈现总体平衡。光伏农业、戈壁农业以及精准扶贫设施农业在部分地区仍将有所发展。致力于开拓中高端市场的大型连栋玻璃温室的建设仍将加速。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关的温室建设也将得到新的发展机遇。一批轻简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温室机械化生产装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将为设施农业装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十四)果蔬茶机械化成为新增长点
在种植业中蔬菜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第二位。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和种植规模的扩大对果蔬生产机械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虽然2017年果蔬茶机械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而当前我国果蔬机械化面临关注少、投入小装备技术储备少等问题。“蔬菜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现代果园智能化精细生产管理技术装备研发”和“温室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正式启动中央财政经费投入超6000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项目“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厂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和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项目“番茄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农业部印发《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包括茶园建植与改造、茶园管理、茶叶采收等茶园机械化生产内容。轻简型叶菜无序收获机、自走式叶菜无序收获机和手扶式叶菜有序收获机研制成功其中叶菜有序收获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牵头举办大葱机械化移栽暨葱姜蒜生产全程机械化研讨会、田间日活动促进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破解机械化技术难题。2017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设置了蔬菜、果园机械化发展专题论坛和产品专区45家果蔬机械化企业104款产品参展。首届“中国·南京蔬菜种业博览会”在南京召开国内外35家企业、87款蔬菜生产机具参加蔬菜机械化技术展示涵盖蔬菜生产精细化整地、精量化播种、快速移栽、高效植保、水肥一体化灌溉、机械化收获等。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杭州举办采茶机、茶园耕作机、茶叶罐装机、包装机、茶叶保鲜机、茶叶烘干机和茶叶除湿机等茶机械产品参展。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起到了良好推广示范作业。
(十五)甘蔗生产机械化有望进入跨越式发展
2017年广西、广东、云南等主产区的甘蔗生产机械化均呈现了崭新的局面广西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广东湛江有望实现新突破云南已经开始启动并呈现良好势头。
2016/2017榨季与上个榨季比较广西全区甘蔗耕种收机械化率提高2.7个百分点达到了46.1%。其中机耕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了98%机种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了45%机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了8%。已建成“双高”基地的机耕、新蔗种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收率达到了15.2%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2017/2018年榨季上半期广西共计新投入作业甘蔗收割机100多台同比增长近三成预计机收率将有明显增长。业内普遍认为甘蔗机械化可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将糖与粮、棉、油并列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在广西规划建设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2017年6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将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为国家行动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2017年9月22日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国家发改委林念修副主任共同主持召开了第三次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工作专题会议。会议以《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工作第三次专题会议纪要》形式提出“加强政策实施效果跟踪分析委托农业机械化协会、农机工业协会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准确掌握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农机化协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组织行业专家历时三个月时间对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推进行动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为确保政策目标实现提供了系统性的建议。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开展“甘蔗收获机示范工程”由大型农业生产服务公司等用户牵头联合制造企业和榨糖企业等推动先进适用甘蔗收获机研制搭建甘蔗生产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样板。广西甘蔗生产服务公司等获得重点支持。此前中联重机和柳工都得到国家发改委《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项目支持。
2017年广西出台了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补贴政策在14个甘蔗主产县进行试点补助资金总额达4000万元对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事蔗地粉垄整地、机种、机收、机械化统防统治作业实行作业补助。《广西农机购置租赁融资贴息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为社会资本助力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投入2400万元试点建设8个大型区域服务中心这对提升甘蔗主产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大有助益。目前以糖厂为主导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联合经营“双高”基地的生产经营组织已有300多个经营服务面积超万亩的由2015年的3家增加到了现在的40多家其中拥有甘蔗联合收获机的农机服务组织达到30多家。
2017年12月举办的2017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140多家知名企业参展展示的农机具近千台展览规模达3万平方米观众2万余人次现场签约大型合作项目金额超7.5亿元。国际研讨会邀请了美国、巴西、日本、泰国、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0个国家的27位专家参加。目前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农业机械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专业展会成为推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堡垒为提升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振兴地方经济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十六)智能农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智能农机装备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促进发展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融合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控制与检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智能农机比传统的农业机械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在精准作业、自动高效、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均得以体现。专家认为现在我国农机装备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正逢其时。从政策层面上看,农业部、工信部等部门正在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智能农机装备有需求;从技术层面上看,卫星导航技术、电液控制技术、作业监测技术等现代农机装备技术趋于成熟。
随着国内北斗自动导航、精准变量作业等农机智能终端的推广应用,“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得到发展,“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在大马力拖拉机、收获机及其他大中型动力机械上的应用让农机作业更智能精准、生产调度更科学合理、政策实施监管更高效。农机知名生产企业纷纷加快信息化步伐建立农机物联网通过提升农机装备智能管理水平实现从单一的农机设备制造商向“农机制造商、服务提供商、信息服务商”的转型抢占未来市场。例如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发布了iFarming阿波斯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中联重机开通了农业机械智能化服务平台中国一拖入驻农业全产业链人工智能工程“农业大脑”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暨希望田野App”上线运行。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和检测每台机具的作业面积、运转时间、燃油使用情况等作业信息。
物联网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于农机深松作业,农业部开发了全国统一的深松作业信息管理平台,开启了物联网+智慧监管的新模式。2017年全国累计投入深松作业机具22.6万台共完成农机深松整地1.76亿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年新增深松机2.2万台。宁夏、甘肃等地对农民购买深松整地机械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利用地方资金分别给予20%、10%的累加补贴增加了机具有效供给保证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需要。2017年深松作业任务150万亩以上的省份基本实现信息化远程监测的作业面积占实际补助面积的85%以上。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安徽、山东、湖北、宁夏等信息化监测率均达到100%。
2017年5月河北省农业厅印发《河北省全程机械化示范实施方案》要求在适宜地区依托互联网开展精准作业水、肥、药示范探索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推进玉米籽粒收获、烘干等薄弱环节试验和示范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利用省级财政2000万元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智慧农场”主题创建活动在运用信息化技术装备提升常规耕、播、收实现智能化作业的基础上将精准节水、施药、施肥和“互联网+”作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智慧农场”的主攻方向引领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承担示范任务的农机合作社按农业现代化模式管控全力打造“智慧农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1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2017年甘蔗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创了北斗智慧农机+甘蔗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方案要求用于开展社会化服务试点作业的机械设备应当安装北斗远程监测终端参加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当安装北斗远程监测系统社会化服务组织选用的北斗远程监测系统应当符合《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T/CAMA 1-2017
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果蔬采摘机器人、智能锄草机器人和果蔬自动化分选设备等,为林果业实现自动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提供装备支持,解决了生产过程人工成本高、林果粗加工和精深加工不充分的问题。与人工驾驶拖拉机作业相比,自动导航拖拉机减少了土地、农资浪费,增加了农作物产量种植效益,对精准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在新疆,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拖拉机可同时实现铺膜、播种、铺管三合一的棉田作业,且旱、水田都可正常作业,完成了人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真正实现了高效益生产。
当今时代,农机产业借助互联网,踏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通过实施“互联网+”农业机械化,增加互联网在农机生产、作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机化作业模式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十七)烘干机持续高速增长
得益于国家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和谷物干燥技术的逐步成熟2017年全国谷物烘干机械市场延续了2016年高速增长的势头据农机工业协会统计全年谷物烘干机生产2.8万台。
谷物烘干机械市场整体处于市场成长期。自2011年谷物烘干机械被列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以来谷物烘干机械在国家财政补贴30%的基础上浙江、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省实行地方追加补贴加之国家粮食局实施中国好粮油计划项目刺激市场快速增长年均增速在50%以上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进入市场“淘金”。目前烘干机行业约400家企业群雄并起竞争激烈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但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中联重科2017年销量超过3000台。
谷物烘干机械市场区域特征明显发展不平衡。北方区域市场起步最早以大型连续式高温烘干塔为主南方区域市场启动较晚因小批量、湿粮宜发热多选用低温循环烘干机。总体上市场呈“两头大、中间小、南方重”格局。东北三省、内蒙古玉米发展烘干塔较多长江流域市场扩张较快而位于中部的河北、河南、山东等传统农机大省市场较小目前销量最大的市场是江苏市场约占全国总量的40%其次是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等粮食主产市场广东、广西、四川等新兴市场销量也逐步提升。特别是安徽、江西、江苏等省近年来逐步加大烘干机的补贴和推广力度推动当地烘干机市场大爆发年均增长速度大于50%以上。
谷物烘干机械市场还不规范。市场快速升温的同时,烘干机品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生产规模小、数量多,自主研发能力弱,互相抄袭、互相模仿,行业标准缺失,技术水平偏低,与国外技术差距大,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存在不良竞争现象。
粮食烘干作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地方叠加补贴政策推动,是吸引用户购买的主要动力,用户过多考虑价格因素,而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关注度不够。烘干机行业要健康发展,需要制定适合发展的标准与行业规范,缩小与国外产品的差距。
2018年的烘干机市场虽然有利因素变化不大但受部分机型补贴下调、燃煤型热源逐步禁止使用、部分省份补贴项目取消如江西省2018年将取消粮食烘干作业补贴和购机省级叠加补贴、部分地区出现短期饱和等因素影响预计将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幅度与2017年相比会有所下降。从产品形态来看客户需求将从单个烘干机械向成套烘干设备甚至向烘干储运一体化成套烘干工程发展并依据国家大型粮库、农场、企业、及大型合作社和基层粮站、小合作社等不同用户呈现大型与小型、固定式和移动式两极发展烘干机械技术模块式、标准化、智能化、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十八)玉米籽粒直收艰难推进
2017年我国玉米机收水平有望突破70%,但目前仍以摘穗收获为主,籽粒收占比还很低,但发展势头迅猛。玉米籽粒收获机械化技术将成为我国玉米生产转方式、增效益的主要技术路径,也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目前,北美、欧洲、南美等国家玉米生产以籽粒机械化收获为主。我国玉米籽粒收获机械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基本成熟。我国玉米生产种植区域广,各区域种植方式、所用品种、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不同,东北地区限制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的瓶颈是玉米品种,中原地区则是配套烘干能力不足。籽粒收获是一项涉及农机、农艺、收储、烘干、销售的系统工程,需将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看做改变玉米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加大力量组织关键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选育和推广早熟、籽粒脱水快、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低的品种,解决好品种问题是关键。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烘干设备和良好的收储机制,进一步降低玉米籽粒收获机损失率、破碎率,提高可靠性,开展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绿色发展为重点的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复式作业装备开发应用,开展农机农艺融合、高产高效协同的关键技术集成。
(十九)国际交流活跃
2017年10月世界农机峰会与国际农机展在武汉同期举办峰会汇集了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馆农业参赞、农业主管部门、农机发展研究、检测机构农机经销商和农场主等参会。峰会围绕“聚焦亚洲——全球农业生产中的行业合作、研究和最佳实践”主题集中讨论中国农机发展趋势及政策分析全球农机市场趋势分享中外企业国际战略探讨精准农业、耕作设备和农艺技术等内容。这是一场中国对话世界农机的盛会是一场中外人士在农机发展思想上碰撞的盛宴。
2017年12月中国农机化协会在甘蔗机械化博览会上成功举办“甘蔗生产机械化国际研讨会”邀请了联合国可持续农机化中心、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巴西、印度、泰国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听众分享不同国家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及其产业模式共享应用心得和成功经验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模式创新、机械研发、技术合作及推广应用。通过此次研讨会借鉴吸收国外的经验和听取专家的建议进一步了解当前推进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理清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思路为推进蔗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糖业竞争力、促进蔗糖产业稳定发展推进蔗农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农机企业参与国际展会的步伐加快热情高涨。2017德国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有52个国家的2900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参展企业达到111家成为继德国、意大利之后第三大参展国。参加汉诺威展会的企业不乏一些国内的大企业他们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快“全球化”步伐在全球范围内“借脑纳智”整合国际高端人力和智力资源为自身所用在全球市场展示自身的实力。从中国企业的参展数量看打开国际市场是大势所趋。从中国企业展出的产品中不难发现国内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在农机智能化和精准化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同国外农机企业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制造工艺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二是产品质量及性能有待提升。国产农机的操作性、适应性、可靠性、人体工程和外观美学与国外机具还有差距。三是科研开发能力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旗下山东巨明集团与意大利卡拉罗集团签署合资合作协议,成立艾格瑞巨明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双方共同进军动力机械市场,着力打造高端、智能、专业的大马力拖拉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合作后,双方将整合各自优势,围绕中国“三农”资源配置,引进先进技术,引导高位发展,建立独具优势的综合性拖拉机装配生产线,提高合资公司整体运营的效率,推动各自的优势资源高效配置。同时,借势“一带一路”,实施产品走出去,引领欧美市场关注中国农机装配制造,实现共赢发展。
展望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出发点。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农户还会占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多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小农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小农户的积极性。但同时也要看到小农户家家户户“一盘散沙”的局面很难应对市场的竞争。因此一方面要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推进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并通过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18年将组建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将作为农业农村部七项主要职责之一。这一重要信号表明农业机械化会走向更高更广的舞台。国家层面预计还将出台新的扶持政策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外部条件更为有利表现为一是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二是农业大户和新型农村组织的崛起为农机市场培植了肥沃的土壤。三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农机工业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大马力装备、畜牧机械、山地丘陵机械将持续成为增长的动力。
近年来为提升我国农机化水平促进农机工业转型升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国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化的深度融合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大数据将能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清晰的方向和参考坐标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多、消费转型升级市场机会也会随之涌现。预计2018年农机工业运行有望趋于平稳增速在6%左右,外贸出口继续保持上升通道。
农机补贴政策持续向“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方向推进缩减补贴范围政策导向将向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以及薄弱环节机械推行敞开补贴。与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介发布秸秆农用十大模式的通知》相呼应十大地区的秸秆利用范本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经验指明了方向2018年我国秸秆产业有望转型升级畜牧业相关机械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建议在农机购置补贴中加大对自有知识产权动力换挡拖拉机等高端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加快推进高端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建立高端农业机械孵化机制一是规范农机行业进入门槛和退出标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建立多层次、网络式、全球化的产业联盟构建高端农业机械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究平台。三是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对国内农机企业兼并重组国外企业或在国外建厂所生产的高端农机产品及零部件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时免征进口环节的税收对具备高端农机产品制造能力的企业研究出台增值税进项税留抵退税政策。四是实施高端农机产品累加补贴政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农机产品推广和销售。促进企业素质提升和集中度提高。
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促进土地规模形成2017年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土地成本高、弃约抛荒的现象预计2018年土地流转进程将缓慢进行中小型农机作业规模有一定提升。
在粮价方面,我国一直面临“天花板和地板”的挤压,粮食生产成本难以降低,而粮食价格不能继续增长,粮价的不稳定影响了农机市场的走势。从前年开始,国家适当调整了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预计今年稻谷、小麦市场化购销会进一步活跃,优质优价的特征也会进一步明显。但降价对生产环节的影响需要全面地跟踪、分析,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以保障主产区农民的种粮收益基本稳定。
2017年玉米库存消化进度超出预期市场价格稳中趋强的走势也超出预期。特别是11月底东北玉米购销活跃量价齐升玉米种植效益明显好于上年。预计2018年东北地区农户玉米种植积极性提高需要密切跟踪农户种植意向的变化统筹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轮作休耕补助政策。继续通过政策引导玉米生产向优势区集中。
2018年初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乡村振兴规划。规划提出2020年农村建设初步见效2035年取得决定性增长2050年实现全面现代化。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将为农机工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发展市场以及发展机遇。
2018年农业部将继续聚焦粮棉油糖九大作物围绕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主要环节全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特别是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空间广阔需求潜力巨大。预计2018年这些方面的发展对农机市场需求拉动作用增加。
2018年农业部将加快划定棉糖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开展棉糖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棉花提质增效试点提高质量效益稳定棉糖生产。积极推广株型合理、熟性适宜、含絮力适中、吐絮集中的高品质棉花品种加快推广高产高糖、抗性强的甘蔗品种集成推广轻简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筛选配套机具调优种植模式推广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技术促进农机农艺农事融合。以九大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为基础总结不同品种和不同区域农机化发展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农机化区划工作。
2018年结合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互换、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主体积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扶持一批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组织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县扶持1万个设施装备先进、服务能力强的新型服务组织。
我国农业机械展会发展势头良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农业机械类展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展会运作市场化。随着“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加大,行业性展会将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大对展会规范化、品牌化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展会功能智能化。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展会组织者将配备现代化和高科技的设施设备,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更多的便利。三是展会规模大型化。由于农业机械类展会数量多,竞争激烈,导致参展商和观众数量下降,收益下滑。为增加利润,展会组织单位只有通过扩大展会规模,取得规模效益。四是展会运作国际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跨国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多。农业机械类展会的举办和管理也需要整合各国的优秀资源需求跨国界的合作。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机装备展会的支持、指导,探讨引导全国展会有秩发展的途径。鼓励行业三大协会办好国际农机展,参与展览领域的国际竞争,为中国农机产品走向世界创造良好环境。
农机智能化方面,在确保农业作业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有必要建立以国内农业、农机骨干企业为核心,“统一、共享、开放”的“精准农业共享管理平台”,在实现数据格式、传输标准、设备编码等底层数据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应用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建议:一是支持农业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统一的“精准农业共享管理平台”相关标准;二是引导农业、农机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建立打造“精准农业共享管理平台”;三是研究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农业、农机管理部门及企业,购买“精准农业共享管理平台”相关服务,利用平台数据,对农作物育种、作物种植、农艺制定、农机设计制造环节等全面进行优化,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农机对提高农业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机企业和高等院校已着手开展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的研发。建议尽快制定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相关政策和法规。一是由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推进制定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农机标准,对通讯标准、核心部件、安全要求等进行规范;二是由行业协会推进制定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农机分级标准;三是由管理部门牵头制定测试性法规,确立测试规范,作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农机的鉴定依据;四是由管理部门牵头制定无人驾驶农机的法律法规,为无人驾驶农机的商业化应用提供制度保障。
后记
2017年3月《2016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首次发布从纪实求新的角度收录和反映了行业的一些新的变化和动向在分析发展规律、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农机化协会的角度提出了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白皮书》的面世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经协会研究决定《白皮书》作为协会的年度“智库产品”今后将继续延承以这种方式记录下每年度农机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编辑《2017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得到了上级领导、专家和同志们的鼎力支持。中国农机化协会牵头组织并撰写《白皮书》的大部分章节刘宪会长担任编写组组长主笔撰写了综述部分并主持审核《白皮书》全文王天辰副会长参与指导陈海燕副秘书长、夏明部长、孙冬副主任、耿楷敏副部长、谢静副部长、权文格工程师等同志参与了有关章节的编撰工作谢静副部长负责统稿和文字校核。协会所属的各分会在《白皮书》编写过程中也积极给予帮助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梅成建研究员、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张树阁处长和周磊工程师、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曹光乔副所长、张进龙工程师作为编写组成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同时还感谢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李斯华处长、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王心颖处长、朱礼好副处长、王明磊工程师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毛振强副处长、宁夏农机监理站程岚副站长、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大学杨敏丽教授、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张宗毅研究员、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张华光副秘书长、中联重机滕兆斌副总经理、雷沃重工陈建副经理和李丙雪部长等来自农机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农机企业多部门跨领域的专家为《白皮书》贡献智慧。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2017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和部分观点来源于行业公开发表的书籍和文章、会议讲话稿、政府部门官网、统计年鉴等。2017《白皮书》全文3万余字既包含全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分析又突出新领域、新变化的特点。既有宏观战略方面的见解观点又有“接地气”的分析总结。《白皮书》旨在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地记录全行业发展足迹深入研究农机化行业的政策、数据和热点为政府谏言、为企业参谋、为行业服务同时也为农机化事业发展留下史料。受水平、能力和时间所限《2017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中一定有许多疏漏和错误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农业机械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环境压力、资源压力增大农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劳动力短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据统计近十年来第一产业劳动力净流出量在1亿左右平均每年都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流出尽管今后这个速度会放慢但是每年几百万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出还会持续下去。特别是这几年在农业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地区性、集聚性、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力成本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生产平均占5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仅仅占10%左右,所以说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种成本差距很大。
另外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民务农意愿低。之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一个观点,未来农民可能会成为一个抢手的职业,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有两点,一是农民收入增加,二是农业劳动更加体面。所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依靠国家的各类补贴政策来拉动农民积极性,现在来看,这些政策也出现边际效应下降递减的情况。面对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拼资源和拼投入的传统种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
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生产将日趋重要。机械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的种植意愿,影响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影响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使用。所以,农业机械化关系到整个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力量衍生,以及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4亿千瓦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特别是在玉米收获、水稻种植等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农机工业总产值超过了4200亿元跃居农机制造第一大国。
但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机化装备、技术、人才、政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环节低水平、粗放式发展特征仍然明显。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产品上来看关键农业机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农机制造国但是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粮食作物机械过剩养殖业等方面的机械产品不足耕作类机械产品多收获类机械不足适合平原的机械产品特别多适合丘陵山区的机械产品严重不足很多高端农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据了解美国有7000多种农机几乎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而我国目前只有3500多种多数产品仍是“便宜、能用、易坏”。高性能的水田插秧机、大型采棉机、精准作业机具等高端产品基本被外资品牌占领。
二是从技术上看,全程机械化的集成配套技术体系有效供给不足。推进农业机械化,涉及机械研发制造、土地环境、品种选育、栽培(养殖)方式,加工方式和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技术体系的集成。目前,受体制和认识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农业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隔离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农机农艺分离情况,如南方一些省份,农业主管部门推广抛秧技术,农机主管部门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没有形成合力。同时,适于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培育和种植制度的标准化尚未得到重视,品种上过于追求高产,作物成熟度不一致、栽培方式不统一等。综上所述,我国农机化技术的储备和研发还不够,单项农机化技术比较多,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刚起步。此外,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化公共服务和农机人才培养体系等也都尚未形成,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我们总的方向就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现代人对生活的新期待。着眼短板环节,加大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有效提高中高端全产业链装备,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人才,精准提供农机供给以及社会服务、公共服务,以此来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优质农机产品供给能力方面下功夫。前年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2016年农业部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确定了未来十年农机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任务。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政策的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搭建协助创新的平台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农机补贴政策上也要做适当的调整加强对已有产品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开展农机新产品的补贴试点切实推动企业产品创新。
二是在加强农机农技融合、完善农机化技术体系上下功夫。着重加强农机部门与管理、科研和推广机构的相互协作和联合攻关,努力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以及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栽培和管理方式,实现农机作业、栽培模式相互适应,促进关键生产环节精细化管理。
三是要在加强部门间统筹合作、改善农机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上下功夫。特别是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地整治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更好的作业条件。同时,改进农产品加工工艺,完善农产品的收获标准,使之成为更加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产品,这对于经济作物十分重要,特别是实现棉花和甘蔗机械化收获,必须要在加工环节进行改造。
四是在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农机化服务上下功夫。农机化示范服务是要进一步探索组织规模经销方式、服务方式、装备利用率和效益机制进一步完善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土地流转等服务模式。逐步探索适合我国的农机化服务模式。农机化公共服务还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包括要进一步完善作业补贴、技术推广、维修服务、安全生产等相关政策。近几年我们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每年培训1万名农机大户或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目的就是打造面向现代化农业的新型农民。
总体来说,未来几年,我们将主要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现代农业化规划部署,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切实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农机在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挥更大作用。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与效率——基于激励效应与挤出效应视角
摘要
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出台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然而其具体效果和效率如何学界缺乏系统的测算。本文基于激励效应与挤出效应的视角构建面板模型测算了2008—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保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以验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并在模型中引入时间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交互项进一步探讨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存在效率损失现象以验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率。研究发现第一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保有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008—2015年对农机保有量增量的贡献率达40.41%第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008—2015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量的贡献率达18.27%第三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保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边际贡献在持续下降2008—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每增加1万元公顷农机保有量增量由17.33千瓦公顷减少到6.49千瓦公顷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每增加100元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增幅从1.05个百分点减少到0.18个百分点。基于此,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和效率,应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结构,全面实施“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的既定政策,加强信息统计和区域农机保有量饱和状态预警,设置农户享受大型农机购置补贴的土地经营面积门槛。
关键词
农机购置补贴 农机总动力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 平政策效果 政策效率
引言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一方面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在结构上出现明显的老龄化与女性化趋势。这可能导致耕地撂荒和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为了弥补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必然选择。为此200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来年补贴规模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至2016年的237.5亿元2017年又下降到186亿元14年来累计补贴1872亿元相关支付制度也从2004—2011年以“差价购机、省级结算”为主要特征的差价购机补贴模式转变为2012年至今以“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为主要特征的全价购机补贴模式。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农户的农机购置能力,提高全社会农机保有量;主要目标之二是满足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的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那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其对农机保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实际影响累计效果到底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边际影响是否有所变化?这两个问题分别体现的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和效率问题。
对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已有大量文献展开了相应研究。部分学者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例如高玉强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户购置农机使农机数量增加吕炜等、张宗毅等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然而由于短期内农机作业需求变化不大农机装备水平的快速上升将导致农机作业市场饱和农机保有量增加并不必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Gustafson et al.指出,农机购置补贴只对农机的购置时间有影响,长期来看并不会改变农户的农机购置量。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多以有无补贴政策或以当年单位播种面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金额这一流量指标作为政策变量来测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保有量的影响。此外,还有大量文献研究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户农机购置需求和行为、农户收入、种植行为以及农业总产出等的影响。
对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率,相关研究较少,这方面文献的数量远少于其它农业政策效率的研究。事实上,农机购置补贴和大多数补贴一样,会带来扭曲市场价格、降低市场竞争性、影响社会整体福利等问题,这将导致政策效率下降。同时,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机购置需求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农机增量供给,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会随农机保有量的增加而同步提高,这也将导致政策效率下降。此外,已有讨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的文献鲜有考虑时间因素,容易让人产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保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静态不变”这种错误观点,从而掩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的现实。
更进一步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和效率问题可以基于激励效应和挤出效应两个方面来探讨。一般来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农机购置挂钩它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将增加农机购置量进而增加全社会农机保有量而农机保有量的增加将提高农机作业量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这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从这一角度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保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在农机保有量较为饱和或补贴比例不高的情况下农机购置补贴所起的作用可能只是替代农户自身购置农机的支出并不会增加农户的农机购置量或者说农机购置补贴的增加并不会带来农机保有量的同比例提高。例如农户本来打算购置1台售价为100万元的青饲料收割机政府对其购置这台收割机的补贴额度为30万元那么农户仍然只会购置1台青饲料收割机而不会因此购置1.3台政府补贴的30万元挤出了农户的农机购置支出。这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户农机购置投资的挤出效应。从这一角度分析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增加挤出效应会有加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区域农机保有量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农户购置农机主要是为实现农机的淘汰更新而非增加农机保有量此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挤出效应将非常明显。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出了肯定性评价但也有学者认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并不显著两种观点存在矛盾之处。显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实施前期其激励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实施后期其挤出效应将愈加显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其激励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加总影响。因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于农机保有量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在政策实施前期正向影响效果明显而这一正向影响在政策实施后期逐步下降进而不显著的情况这也是前述矛盾出现的原因。本文将基于激励效应与挤出效应这一视角分析2008—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累计影响效果并进一步研究其边际影响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2008—2015年作为研究时段的原因是虽然农机购置补贴虽从2004年开始实施但在2008年前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为直观比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保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效果本文将研究时间范围统一为2008—2015年。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有关农业补贴的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否与农业生产挂钩,农业直接补贴政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决策和经营行为,使农业产值、农业投资、农产品生产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发生变化。就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的影响而言,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外部刺激和农户经营性服务需求的驱动下,农户形成农机购置需求。同时,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将挤出农户的农机购置支出,增强其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投资能力。
图1-1 农机购置补贴的激励效应与挤出效应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保有量最重要的一种影响机制以激励效应体现。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农户对农机的购置需求以大型农机为主并且农机经营户的农机购置需求强于普通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在做出农机购置决策之前首先会考虑农机购置成本。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可以降低农户的农机购置成本提高其农机购置能力。在图1-1中AB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前农户的预算约束曲线U1表示农机数量与除农机外农业生产中所需其他生产要素数量组合的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曲线AB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E1点此时农户购置的农机数量为x 1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为y 1。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机的相对价格降低农户的预算约束曲线AB以A点为中心旋转到AC无差异曲线U1平移到U2新的预算约束曲线AC与新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2点此时购置的农机数量为x 2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为y 2农机保有量增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保有量的另一种影响机制以挤出效应体现。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了改革以全价购机补贴模式[3]替代差价购机补贴模式[4]。在全价购机补贴模式下大部分农户将做出理性决策根据自身对农机的实际需求购置农机若对农机的购置需求为零则不会购置农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刺激而盲目购置农机的概率。也就是说农户在农机购置支出上有一个投入总额在这一投入总额中政府的相关补贴越多农户自身的投入就越少。即便政府不再对农机购置给予补贴农户由于有对农机的需求也会继续增加对农机的投资。在农机需求量为常数的情况下当农机购置补贴达到一定规模时若继续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其作用只是替代农户自身的农机购置支出增加农户资金的流动性增强农户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投资能力即产生挤出效应。如图1-1所示预算约束曲线由AC扩张到CD无差异曲线由U2平移到U3两条曲线的切点为E3x 3y 3。最终农机保有量是否增加取决于x 3-x 1的值x 3-x 1可分解成x 2-x 1+x 3-y 2前者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激励效应的体现后者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挤出效应的体现。若激励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农机保有量增加反之农机保有量并不必然增加。
农机购置补贴作为一种财政性转移支付,通过激励效应与挤出效应影响农户对农机和其他农业生产要素的投资决策,使农机投入量发生变化。农机数量的增加促使全社会农机作业面积增加,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张宗毅等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拟合,发现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但这并不是必然结果,一旦农机作业市场达到饱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就不会一直提升。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机保有量饱和地区可能出现资源过剩,农机购置补贴的边际影响将下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由于激励效应的存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总体上对全社会农机保有量具有促进作用。
假说2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总体上对全社会农机保有量的边际影响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将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和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假说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总体上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假说4挤出效应总体上会导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边际影响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将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和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变量、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第二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专题调研报告
调研组成员
调研组组长:中国农机化协会 刘宪会长
调研组成员:中国农机化协会 陈海燕副秘书长
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 韩雪副处长
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 曹洪玮副处长
中国农机化协会宣传培训部 夏明部长
中国农机化协会办公室 孙冬副主任
执笔:中国农机化协会宣传培训部 夏明部长
(福田雷沃、江苏沃得等企业对本报告亦有贡献)
农机装备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机装备产业的崛起开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过去十年农机装备产业保持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态势,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目前我国农机生产规模跃居世界首位2016年农机工业主营收入达到了4523亿元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4000亿元的发展目标比“十一五”末增长73.55%,农机工业主要指标总量已位于世界前列。部分中小型产品,如中、小型拖拖拉机、柴油机、插秧机等在东南亚及其他部分发达国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围绕关键重大装备开展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近年来中央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4.5亿元开展了“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现代节能高效设施园艺装备研制与产业化示范”等多功能、智能化、节能高效设类的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了一批经济型及大马力动力机械、精准作业装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大马力拖拉机与配套复式作业机具、大型联合收获机械等一批农业生产急需产品。企业加大了对制造设备的改造。同时工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实施了“重大技术装备税收优惠”政策启动了“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贴资金”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农机制造从传统落后方式向先进制造转变。2016年农机装备制造行业顺利实现国Ⅱ到国Ⅲ排放切换。
2016年以来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办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农机购置补贴确立绿色生态导向福建、浙江和湖南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着力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2016年中央财政资金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6.45亿元全国补贴购置农机具263万台套其中新增秸秆还田离田、固液分离、残膜回收等绿色环保机具18万台套。受益农户230多万户带动农户投入500多亿元。补贴方式和侧重点的变化标志着农机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为保证粮棉油糖等主要作物的基本供给农机化主管部门从补短板、降成本、提效益方面切入定位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9大作物聚焦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6个生产环节明确提出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作为“十三五”农机化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布局。制定发布了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公布了首批28个示范县在全国新布局75个创建县。江苏、吉林、浙江以省政府名义发布整体推进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正在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财政资金向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马铃薯机收等重点发展环节倾斜着力加强高效植保、农产品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探索完善了一批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主产区秸秆处理、高效植保、产地烘干能力明显增强主要作物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节能环保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2016年在政策带动与需求拉动的双重推动下畜牧机械化在产业规模、装备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畜牧业健康发展、牧民就业与增收、生态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方面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成立了畜牧分会开展系列调研工作推动推进适用的成套工程装备推动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装备技术发展推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项目。
为提高中国蔗糖竞争力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牵头在广西举办了“2016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秀隆等领导和部分专家出席了博览会。参展企业近100家专业观众2万余人。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出台开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重大制度性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超过8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270万个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超过30%。
农机工业领域顺应农业改革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具体产品上看2016年产后加工和新兴领域农机产品产量显著增加新产品对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国际贸易竞争力逐步提升。从“十一五”初期开始农机工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自2004年起农机工业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到2015年开始有所下滑。2015年农机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24.49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78.94亿美元。2016年进出口贸易额110.8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22.78亿美元出口额88.09亿美元。相比2015年进口增长0.13%出口下降13.37%进出口总量下降10.9%。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农机装备面临着向专业化发展、结构调整向高端智能化转型。
过去十年,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对农机准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作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资金持续的投入,实施九大作物的全程机械化,进一步促进了农机产品结构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带来了农业机械需求量增多,也带动农机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农机装备制造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品结构单一,有效供给不足
从全球范围看国外农机产品种类已达7000多种并基本实现了全程和全面机械化而我国农机产品的品种只有3500多种仅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传统大宗产品、中低端产品较多丘陵地区、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生产环节中很多领域的农机产品还有许多空白点生产关键环节缺乏适用机械很多还处在研制起步阶段。如甘蔗收获机械、牧草打捆机械、大葱、蒜、胡萝卜等种植收获机械等。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大众化产品如玉米机、中小马力的拖拉机等国内产能过剩较为严重而绝大多数大型高效、多功能、自动与信息化智能装备产能不足如高端耕整机具、精量免耕播种机、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等设备长期依赖进口。
以全国农机制造大省和农机化强省江苏为例主要粮食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而设施蔬菜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26.8%其种植机械化水平仅为2%;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耕整、植保、施肥等基本为人工,茶叶采摘机仅用于极少数茶场且仅限于抵挡茶叶原料采摘;果品分级包装仍以手工为主;花卉机械应用主要用于高档盆花生产现代化设施中,草花、绿植、观赏木苗及鲜切花种植主要依赖人工作业。
这种情况可以概括为“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中最主要的矛盾。
(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
缺乏自主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国内企业在特种钢材等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存在较大技术瓶颈尚未形成具备专、精、特、高的农业装备零部件开发和制造能力。作为全国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之一的江苏省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尽管江苏本地的发动机和拖拉机、收割机制造业在全国也属发达地区但一些核心部件如大马力环保和节能型发动机、电液控制系统及控制软硬件、GPS导航系统、动力换挡传动系统、打捆机的打结器、采棉机的采棉指等关键零部件均未形成批量制造能力。国际五大农机巨头有两家美国爱科、日本久保田落户江苏但在实现本地化过程中也遇到高端部件只能进口组装的情况。另外农机具的入土部件没有专业加工能力质量差有效作业时间无法与进口部件相比影响了农机具的竞争力。
(三)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低
国内农机装备企业制造技术手段和装备水平普遍落后。多数企业生产装备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工艺技术落后。江苏、山东省等农机企业人均年产值约为35万元国外发达国家为200万元。而且除少数企业在装备水平方面与国际公司有所接近外其余多是中、小企业进行小而全的生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高。农机产品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不高。通过调查江苏、山东部分农机制造企业并查阅相关行业资料得出下表所示结论。从中可以看出国内产品主要集中于低端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产品的差距非常明显。
表2-1 部分拖拉机产品供给结构对比
图2-1 国内外品牌主要农机产品技术结构对比
(四)生产格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
全球目前形成了五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久保田其收入规模均在30亿美元以上前三家2015年收入达619亿美元与国内2319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收入相当。
与国外相比,国内农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严重缺乏。随着我国农机向高端化、全过程化转变,技术落后、资金实力弱的小型企业将逐步退出。
相比国内其他省份,江苏的农机装备产业集中度相对较好,形成了常州(发动机、拖拉机、收割机产业集群中)、盐城(拖拉机、插秧机、刀具产业集群)、连云港(耕作机具产业集群)等相对集中地区,也富集了美国爱科、日本久保田、日本洋马等世界级制造企业,同时涌现了常州东风、江苏沃得等国内一线品牌。即便如此,整个产业的集中度还是不够理想,单体竞争力仍非常薄弱,无法与国际品牌进行正面竞争。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1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目前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仍有待完善的方面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总量不足和省域间资金量不平衡并存,特别是结转资金使用管理比较薄弱。
江苏省是全国农机化发达地区,也是率先在国内实施一定范围内敞开补贴的省份。从几年来的情况看,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省级财政的负担比较重。
农机购置补贴区域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突出体现在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中原省区,补贴资金缺口多年存在;而广东、贵州、福建、海南等南方地区,补贴资金总量偏大,实施进度缓慢。
新机具补贴刚刚开始试点尚未充分体现有效引导产品技术升级的作用。2016年农财两部统筹考虑我国农机产品创新与省域内农机产品需求状况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参考《农业机械分类NY/T1640—2015》等技术文件公平公正公开遴选试点机具品目和产品同意浙江、福建、湖南省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试点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严禁地方保护。
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对于进一步改变各地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发展水平滞后于生产制造发展水平的状况,改变各省粮食作物生产装备不全不优和经济作物生产装备短缺落后的状况,有效推动各省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与经济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优化提升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适用的农机装备,验证示范一批复式高效、质量可靠的农机装备,为全面提升各省现代农机化发展水平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受补贴产品的生产企业集中于本省企业。目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试点产品的生产企业大多为本省企业;享受省级补贴的企业多为本省企业。部分新产品已经成熟,或者普遍使用,在新产品认定方面存疑。自动化育秧设备、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轻型履带拖拉机等产品的通用性强,虽然产品有一定程度创新,但与现行补贴品目的差异性不显著,其中一些产品列入新产品补贴试点后补贴幅度变化不大,其合理性和政策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企业对新产品购置补贴政策的调整有一些诉求。一是希望扩大补贴试点品目数量;二是提出增加试点资金限额;三是提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易造成省域间的政策不平衡、试点产品存在跨省倒卖的风险;四是提出试点结束后经评估合格的试点产品的补贴走向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企业不安全感和急功近利思想。
2配套的财税等政策力度不够
1财政资金方面各对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不足尤其是在行业一些共性和基础技术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化项目支持资金较少建设周期较短。
高端装备智能化程度高、精度高生产制造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企业有较高研发及生产制造能力。企业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提升能力通常需要5年以上的持续投入。目前产业化项目的扶持资金比例一般为15%,而农机产品普遍利润较低,难以单独支撑持续的深入研发。
2税收方面农机企业销售整机的销项税税率为13%而零部件企业的税率为17%每年农机企业都存有大量的留待下期继续抵扣的进项税额直接影响了企业用以研发项目的资金力量。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进项税长期大量留抵企业资金压力增加。根据我国现行政策农机产品的销项税实行13%优惠税率但进项税仍然是17%,在产品毛利率较低的情况下,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形成大量进项税留抵无法抵扣。
调查中,多数企业反映税率较高,普遍呼吁降低税率。
3金融信贷对农民购机支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购买农机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其中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无法用农机具进行抵押贷款这一难题甚至成为了许多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扩大发展的“拦路虎”。贷款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省份金融机构对办理农机具贷款业务不积极重视和宣传程度不够。二是目前尚未建立机具处置变现的交易市场贷款一旦出现风险抵押物处置难以变现且机具大多又无保值空间这让许多金融机构在贷款推广和风险管控面前有所顾虑。三是政策实施环节和手续较多该项政策近年来实施效果不佳。四是部分省份金融机构未开通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购置的农机具申请大额抵押贷款业务。
4机耕道、场库棚建设扶持力度不够。国家对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很多但忽视了机耕道建设。同时这些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没有捆绑使用致使机耕道的建设一直发展缓慢。部分机耕道不符合机耕道建设标准。没有设计作业平台这些都极不便于农机作业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农机场库棚占地面积大缺少用地指标造成违法用地。
3缺乏“一带一路”国家信息平台来指导农机企业对外合作
国内农机产品在海外推广困难企业对外合作能力不足。典型表现为企业海外并购资金筹措困难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操作一般只对较大金额的海外并购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一般要求10亿元以上大量普通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项目无法享受此方面的融资支持。
(六)科研开发不够,与国际水平相距较远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当前仅有30%左右的农机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其余约70%左右的产品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受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制造能力的制约国内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喂入量10千克秒以上谷物收割机、采棉机、甘蔗收获机械等高端产品缺乏量产能力。
我国大部分农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额不足2%而国外主要农机企业基本在4%6%的范围内。大多数农机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占6%左右向国内科研机构购买技术占40%以上企业内研发主要集中在产品持续改进、改型上。农业装备领域的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条件方法还不成熟现代设计方法与试验条件滞后产品开发周期是国际水平的23倍。
(七)行业有待规范、管理体系改革有待深入
1管理体系方面
目前农机装备制造业与农业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均有密切联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2016年印发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方案中提出建立农机装备发展部际协调机制。提出协调机制由上述部门组成。协调机制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协调机制日常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本部门加快农机装备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机装备制造大省建立相应的农机装备协调机制。现今这个协调机制仍未完全建立起来也相应部分影响农机装备业发展。如对农机装备行业影响很大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在执行中便涉及农民、农机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农机企业、经销商、公安部门、税务部门等众多部门和层级还未能很好地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江苏等地企业反映由于GB-1589 2016版中将货车高度统一限定为4米宽度限定为2.55米长度限定为18.1米,导致了农机生产企业按照行业标准生产的部分机型装车后面临一上路就会因为超限而被罚的尴尬局面。
又比如,在执行发动机排放国三标准切换过程中,为追求环保效益而增加的成本,基本上由生产企业来承担,缺乏有效的分担、化解渠道。
近几年,各级政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包括: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项目,评选创新示范企业、智慧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下达年度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计划等。综合评价这些政策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总的来看政策精准度不强、效率不高、覆盖面不广。
2农机农艺融合
农艺的多样性与农机的单一性不协调我国的农机产品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单一性不能完全适于农业生产的差异性在推广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如我国的玉米种植方法有平作和垄作种植方式有套作、间作和轮作等种植行距从3090厘米玉米的品种也有很多这就对玉米作业机械的研制提出了很多难以协调的问题。
原因分析
(一)深层原因
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滞后、产业集中度较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科研开发滞后、管理体系急待改革完善等几个方面,是当前农机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装备制造行业的共性,也有农机行业的独特个性。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
1发展阶段限制
我国的农机装备产业大规模发展起步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方面基础薄弱,产业规模有限,起点低,与国际水平差距巨大;另一方面,受制于时代因素,在体制上沿袭前苏联高度计划管理方式,效率一直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建立和完善,要素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整个行业呈现新的气象,取得显著成就,但整体上,尤其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巨大。
比如,当前国内农机产品同质化严重问题,其根本症结就是模仿、跟随所致,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低端农机产品已无法取得竞争优势,技术工艺不升级,农机产品的可靠性、先进性就得不到保证,市场竞争力就得不到保证,所以,技术工艺壁垒突破至关重要。
2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营体制发生巨大变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造成对大型、先进机具的需求锐减,对农机装备行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冲击。
随着农村农业改革的深入,土地规模化等制约因素取得一定突破,但与产业发展所需仍有较大差距,在小农经济与规模化生产之间仍存在路线和途径的争论。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兴未艾,对农机装备产业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3需求侧刺激政策影响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正式写入了“九五”计划。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希望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结构重组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愈加刻不容缓。
从进入21世纪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即出现势头疲软的情况。在应对问题的策略上忽视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的坚持一直用增加需求来拉动增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逐渐式微投资回报日益低下边际效应显现问题积累日益深重。由此带来的问题在农机行业同样出现值得关注。
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除了要推动农机化发展之外更为深层的用意也在于扩大内需带动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011年我国农机工业增速创造了一个历史高点总产值已达2898亿元同比增长33.7%。
之后的几年尽管补贴资金在不断增加但农机制造业却难以保持前些年那样的高速增长态势调头进入下行通道2016年更是在补贴资金保持高点的同时总产值增幅降到十几年来的历史低点。与宏观经济整体走势基本吻合农机行业也突显了三期叠加的历史困境。
(二)具体原因
具体到农业装备制造行业,上述问题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
1问题一——产品结构单一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的原因
从需求端来看在于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及比较效益低,环节分工不够细致精确,农业从业者投资意愿及能力不强,造成对多类型产品的有效市场需求不足;同时农机装备行业研发创新能力及小众产品技术积累起点低、存量小,满足小众市场新兴需求的能力不够;高端市场被国外产品抢占;农艺和农机的融合程度不够理想,部分试制机具无法推广。
2问题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问题的原因
中国在这些方面起步很晚,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追平的。加上,国内的装备制造业此前的发展主要以中低端整机组装为主,整个产业体系的分工程度远远不够,能够带动的配套体系多集中于中低端。
3问题三——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低的原因
国内农机装备产业起步晚、水平低、底子薄,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低端。加之国内产权制度改革较晚,国有企业经营效率较低,民营企业担心长期投入无法收回,普遍采取短期行为。由此导致国内农机企业运营管理比较粗放,先进制造手段不足,仅少部分龙头企业重视研发及制造投入。多数中小企业仍是以传统管理、运营方式为主,重数量轻质量少服务,造成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质量差,性能水平低。国内企业工艺设计环节较落后,难以支持制造模块化的实现,且产品设计的工艺性不足,导致国内企业目前难以形成单独模块化的组装,整机制造仍以零部件单独组装为主,工艺制造较粗糙且生产效率低下。多数农机制造企业设备陈旧,制造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4问题四——生产格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原因
国内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地方政府为各自利益多伸手干涉企业并购、融资等领域,导致要素流动不畅问题普遍存在,无法完全实现优化配置;从市场情况看,农机化领域的需求过于分散、季节性强,无法形成统一完备巨量市场,单品细分市场规模不够,企业公关、管理、物流、服务成本过高。从而导致我国还不算全球农业装备的制造强国,总体上还处于依靠制造业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大多企业单纯以制造为主,对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需求,未能引领农机装备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更高水平上难以有机结合。目前,国内农机企业仅有一拖、雷沃重工等极少数企业依托客户需求出发,开始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提供包括农机跨区作业指导服务、智能化农机作业等信息技术服务等满足客户需求,以及融资租赁贷款满足购机服务,在农机作业整体解决方案层面,也仅有雷沃重工等少数大企业能够提供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中国农机行业在包括信息系统、大数据服务、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软硬件能力方面严重欠缺,且受制于投入大,见效慢,人员能力不足等影响,企业层面缺乏提升动力和能力。
5问题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这个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从根本上讲是中央政府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问题的理解和贯彻实施处于逐步深化过程当中。导致对于市场体系建设、产业扶持政策等问题的定位策略出现不断调整变化情况。其中:
1新产品补贴尚未发挥足够作用问题的原因在于农机补贴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农民购机压力推进机械化发展当前主要以补贴成熟产品为主对新型高效以及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引导不足导致农机新技术、新产品未能及时的推广至市场未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试点时间偏短。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于2016年9月1日批复同意开展试点工作并要求试点工作于2017年3月底结束部分省于2016年12月30日公布试点品目补贴产品信息。企业和购机户只有3个月时间开展经销商确定、试点产品推广销售、补贴申请办理等工作且试点企业均为首次接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补贴操作程序等不够了解导致试点期限内试点产品无法有效推广无法有效发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政策的作用。
二是试点产品偏少。食用菌料装瓶(袋)机品目只有一家企业一款产品,有机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装置品目只有两家企业五款产品。主要原因为:试点产品之前未列入过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范围,大多数生产企业不知道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不知道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工作,没有将相关产品申报列入补贴目录。
三是补贴额仍按照原来要求不得超过5万元造成补贴额偏低降低用户的购机积极性。
2农机作业补贴未能取得理想成效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于很多农民习惯于传统的旋耕作业对深松作业效果认识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松作业的推广加之大功率拖拉机和配套深松机的不足制约了深松作业面积的扩大。
3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执行缺少工作经费。农机购置补贴、深松补贴等工作政策性、技术性、敏感性很强需要开展宣传培训、示范观摩、对比试验、督导检查、项目管理等工作基层财政难以做到“保证必要的组织管理经费”。随着补贴资金逐年增多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作量大幅度提升但苦于工作经费短缺造成大量宣传、推广、机具核实等工作难以开展。
4在农机具质押贷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省份金融机构对办理农机具贷款业务不积极重视和宣传程度不够。二是目前尚未建立机具处置变现的交易市场贷款一旦出现风险抵押物处置难以变现且机具大多又无保值空间这让许多金融机构在贷款推广和风险管控面前有所顾虑。三是政策实施环节和手续较多该项政策近年来实施效果不佳。四是部分省份金融机构未开通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购置的农机具申请大额抵押贷款业务。
此外,以下几个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一是政府补贴受益权是否可以作为质权在我国法律中尚不明确。二是政府补贴受益权尚不完全符合质权的构成要件:质权必须是合法并且明确的财产权;质权必须是可让与的财产权;质押方式较为单一,没有按补贴的种类、金额等进行区分。
5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政策、农艺环境、工况条件、农机产业的发展情况等研究甚少国内农机产品在国外的适用性等均存在一定问题。国内农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往往是企业单打独斗产业上下游未能形成完整的链条彼此之间缺乏相应的支持。加之农业农机部门未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持不利于我国农机装备的对外推广。
6问题六——科研开发不够与国际水平相距较远问题的原因
1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受农机行业利润薄、研发人员缺乏等因素制约大部分农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较少原始创新乏力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2在行业科研方面多数专业科研院所已转制科研型企业生存压力导致基础研究动力不强、市场生存能力不够对科研人员考核机制僵化与产业需求距离较远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方面进展缓慢缺少专业的成果转化机构和机制科研人员横向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果转化面临国有资产定性难题无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3对于民间科技成果缺少评估、扶持、孵化、转化机制大量优秀创造停留在专利文件、样机阶段无法及时通过产业化供给社会。
4技术转化率低。企业研发投入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投入往往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却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周期较长跟不上技术升级换代的步伐。
5缺少农机行业知识产权联盟类专业机构及平台支撑在涉外知识产权争议处理中处于不利地位海外业务拓展不顺畅企业遇到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由于常规诉讼时间长费用高赔偿低导致维权积极性低专利权保护不受重视对创新愿意和创新能力构成严重威胁、打击。
与国外企业注重提前进行知识产权布局相比,国内农机企业意识淡漠、能力不足,已发生多起侵权被诉事件。短时间内难以在战略上有大的突破。缺少行业专利导航引领技术发展,国内农机企业普遍为跟随型,缺少有效的目标引领向引领型农机企业迈进。
6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协同效应未形成。农业机械装备学科综合性强尤其是涉及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等矛盾必须发挥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各自优势联合攻关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目前农机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
产学研责任主体不明确,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最终主体,未能形成整合行业高端科研资源的优势。企业在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的同时,承担周期长、成果转化不明确的共性基础技术攻克,高额持续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多支持。而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未能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与科研条件,结合农机行业的特点和技术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
7农业装备这个学科正呈现萎缩状势。受大学扩招影响一些专攻农业机械的院校“消失”了更多农业机械专业则慢慢转成了更容易招到学生的机械工程等“洋气”的专业。我国农业装备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原始创新、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装备与技术行业领军人物及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缺乏可持续创新能力;农机学科严重削弱,农机人才培养缺口较大。
可见我国农业装备行业落后的直接原因是科技落后根本原因是市场有待健全及人才储备不足。我国农业装备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原始创新方面、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近五年来与美国普渡大学农业装备科研人员相比国内农业装备学科排名前五名的高校科研人员的人均SCI论文数量仅为其五分之一人均科研经费仅为其十二分之一。农业装备学科世界前20名高校均分布在欧美日中国高校无一入围。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发布的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其中农机装备到2020年的人才缺口为16.9万人到2025年的人才缺口高达44万人。
7问题七——行业有待规范管理体系改革有待深入问题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在于政府很难真正了解企业真实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也很难准确把握市场的变化,以行政方式“外行指导内行”,不但浪费了行政资源、容易滋生腐败,也有可能破坏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1行业协会、商会是同行企业自己的组织能够深刻而敏锐地察觉到所处行业的生存状态、存在问题、潜在危险和发展前景对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储备和核心竞争力水平等情况非常熟悉。但在现实中受制于各种因素却往往被排除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制度设计之外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增强行业自律、统筹行业资源、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尚无法发挥更为充分的作用难以发挥特有的优势。
2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呈现精耕细作的特点形成繁琐复杂的种植制度。一个地区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即作物布局区域差异性很大各地区种植方式轮作、连作、间作、套作、混作和单作也存在很大差异以及不同品种生物特性的差异使我国的农艺发展呈现较强的多样性。农机与农艺学科结合不紧。农机与农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管理体系。农艺研究主要追求产量忽略了机械作业的适应性农机研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种植制度、种植方式需要研制不同作业要求的作业机械而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把农机与农艺结合研究的情况较为少见。为增加产量农艺部门研究出套作、间作、密植、稀植等多样性的种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难度。
对策建议
(一)落实“行动方案”,解决产品结构单一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明显,种植农作物节气和环境各异,对于农业装备的需求广泛而多样。特别是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养殖结构均在不断调整之中,对农业装备的需求与时俱进。在传统高效能农机的应用推广已经达到一定普及程度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适应于特色作物、健康养殖、丘陵山区、生态环保等多重需求的有效供给,成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2016年12月2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十年规划给出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从主机产品的创新等方面根据农业特定的生产条件细分出十二种类精细化农机具的发展方向全覆盖现代农业种、管、收不同领域进一步给农机装备行业圈定了分项实施的目标对于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起到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将影响到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
从目前情况看未来一段时间相对较为急需的产品包括以下几大类一是高端产品如200及以上马力拖拉机、大型采棉机、大型打捆机等国内企业如果能够生产出性能可靠、性价比高的成熟产品打破国外进口垄断局面将创造出不菲的经营价值二是畜牧及相关机械如青贮机、畜禽舍除粪及粪便处理机械、畜禽产品采集和初加工机械等将进入黄金发展期三是经济作物耕种、收获机械如甜菜收获机械、蔬菜移植及收获机械、马铃薯收获机械、甘蔗收获机械等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四是收获后处理及山区丘陵机械及特种作业机械如烘干机、薯片、薯条加工机械、具有较强坡地作业性能及通过性能的山区动力机械、轻巧型水稻收获机械、小型采茶机等市场前景可观五是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机械、机具如深松机、能源型植保机械、性价比较高的精量化播种机等市场需求不小。
(二)主机与零部件企业共同努力,突破关键零部件问题
零部件强则主机强这是机械制造行业的共识。在国外农机产品不断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当下我国农机行业能否借力“中国制造2025”实现弯道超车需要主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共同努力。建议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门针对《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里涉及的中高端农机产品研发和推广项目涉及环保型低排放发动机、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申报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契机,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领域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要以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广采用数字化数控生产技术、TPS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实现突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为行业注入新的能量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
农业机械装备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历经从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阶段,到以电控技术为基础实现自动化应用,并朝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与先进制造方向发展。显著特点是以机械装备为载体,融合电子、信息、生物、环境、材料、现代制造等技术,不断增强装备技术适应性能、拓展精准作业功能、保障季节强劳动作业可靠性、提升复杂结构制造高效性、改善土壤-动植物-机器-人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发展新型高效农业机械装备,实现“安全多能、自动高效、精准智能”,支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推行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突破高端产品技术,显著改善产品结构。
到2020年构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90%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到2025年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5%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智能转型,强化产业基础。开发粮食、肉蛋奶、果蔬生产和棉、油、糖、橡胶等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机装备,集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成套设备。研制掌握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重点包括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精量低污染大型自走式施药机械、种子繁育与精细选别加工设备、健康养殖智能化装备。突破重型柴油机、无级变速、电控技术、液压驱动和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结合,推进基于农业生产的作业、服务、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创制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行业信息化数据服务系统、行业试验检测能力、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并行制造、模块化、快速资源重组技术的应用。
以创新为基点,提升行业国内外竞争力。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标志性的高效、智能、节能环保高端重大装备及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为重点,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同时,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搭建基于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业务管理和运行平台,积极“走出去”,切入全球农业装备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通过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搭建全球营销服务网络体系,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全面提升行业水平。
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之一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通过瞄准高端农业装备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适应性技术难题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农业装备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为目标以发展先进适用、低排放、低污染、高能效、高效率的环保型农机产品为载体提高农机产品的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同时致力于推进基于农业生产的作业、服务、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升级并迈向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强国。
特别需要加强的是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
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元交叉学科,是以设计产品为目标,以提高设计质量和缩短设计周期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学科的集成。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技术体系、现代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以及一些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的设计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这也是目前农业装备领域普遍欠缺的一项功课。
(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解决产业集中度低问题
建议政府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农机企业在智能化服务方面的项目申报,加大互联网+农机装备示范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在信息系统、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加快物联网、机器人、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动无人机作业、协同作业和农机管理的信息化示范,以实现农机产业从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变。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加快提升精准化作业以及智慧农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需要加快农机智能化和农机农艺的高度融合。物联网农业正逢其时它对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智慧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采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方式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应用和政策上的引导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平台建设。同时制定物联网行业标准有效规范农业物联网的健康发展。二是完善补贴机制。加快推动将农业、农机物联网相关产品及装备纳入农业补贴目录激发平台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
目前,农机化作业服务迅速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收益不断增加,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方式逐渐多样化。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也成了农机企业营销转型、服务升级的新路子。
以雷沃等一些企业为代表的“企社共建”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把农机制造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形成合力。由于采用农机“企社共建”,农机在田作业的技术性能表现信息是互通的,这就直截了当地推倒了一道研制开发生产与实际应用推介之间的壁垒,为农机的研制、改进、农机农业融合提供一线的直接呼声,为新型农机的开发研制送上一线祈求,让企业与农机研发者获得展示技术开发的新天地、新空间,从而为我国农机化的整体提档升级,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发展利好时机。
农机企业帮助农机合作社提高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而农机合作社有针对性地提出装备结构上的改进建议,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也为农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销售和推广平台,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五)改革完善补贴及财税等政策,更好地服务农机产业发展
1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方面
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体制度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动,如从各级招标形成产品补贴目录到取消购机补贴目录、从“按比例从价补贴”到“定额从量补贴”,从“差价购机”到“全价购机”,再到目前推行的“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启动了农机新产品补贴、农机具报废更新补贴试点,着力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补贴政策具体制度正逐步成熟完善。
1建议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满足重点省份资金需求为敞开补贴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推进补贴资金因素法分配加强结转资金管理使用使购机用户都能及时享受购机补贴。农财两部加大资金调整力度对于四川、海南、贵州、重庆等资金结转较多的4省中央财政2017年未安排购机补贴资金。
2深入贯彻落实“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工作思路和绿色生态导向紧紧围绕稳定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发展的需要科学确定补贴范围着力推行补贴范围内全部机具敞开补贴逐步剔除低效能农机具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实现主要农机具特别是耕种收动力机械实行国家统一标准的普惠制补贴。特别是对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机具和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支持绿色发展的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同时扩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促进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3发挥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改进、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立长久有效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加大对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补贴力度实现精准补贴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提升新产品鉴定能力简化资金流程加强补贴资金监管。
4探讨完善农机作业补贴方式可以进一步考虑延伸实施秸秆收获、高效植保、油菜种植与收获、葵花和谷子等经济作物收获等作业补贴并加强对农机作业补贴效果监管及评估。
5完善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建议农财两部在2016年部分省份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工作。建议加强试点工作的监督管理试点开展坚持科学论证、集体决策真正将技术先进、生产急需、风险可控、安全合格、属性明确的农机产品纳入试点范围。试点可以参照现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方式进行管理也可以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操作要强化绩效管理和信息公开及时将补贴标准、操作方式、实施区域、受益对象等信息进行公示并建议试点企业承诺制明确企业在产品质量、三包服务、违规监督等方面的义务切实维护购机农户的利益。
对于遥控飞行植保机、自动化育秧设备、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轻型履带拖拉机等通用性强的产品,应该引入国内一流企业的产品,提高补贴政策的最终效果。
遥控飞行植保机目前存在的疑问较多,不确定性较大。我们了解到,湖南省通过保险手段解决了一些问题,考虑到该机型使用的普遍性,从全国角度解决似更为可取。
6放开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资质。我国作为农机制造大国但是大而不强国内农机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行业共性技术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可考虑将进口农机具与国产农机具享受同样补贴政策将国内农机企业与外资企业在一个平台上竞争有利于倒逼企业转型提升国内农机制造业加强创新和提高研发水平走中高端的产品研发之路。
由于国外农机企业产品质量好、可靠性高,在放开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资质过程中,应该注重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防止国内农机企业受到国外品牌的冲击。建议对于一些生产急需,国内暂时无法生产的高端农机产品,可以适当放开补贴资质,以解决用户的需求,营造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国内技术较为成熟、市场饱和度较高的农业机械,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促进国内农机行业的产品升级、产业提升,支持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建议进一步降低单机的补贴额度,实施敞开补贴和应补尽补,以减少补贴对农机企业的影响,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促进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
2财税政策方面
1财税政策进一步向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倾斜。统一农机与农机零部件增值税率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在当前税率无法统一的情况下在继续实行“销售农机整机增值税销项税率13%”的优惠税收政策基础上,制定增值留抵额年度返还政策,按年度返还给企业用于支持技术创新。根据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增值税进项税留抵退税政策,定期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存在的留抵税款以财政返还形式返还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抵扣税款力度。
2进一步可调低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增值税率可由现在的13%降至10%企业所得税率可由25%降至15%20%。
3鼓励农机产品出口将农机产品出口退税制改为出口免税制。
4对农机工业科技人员从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的转让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成果所得、特许使用权所得给予应纳税额减征50%所得税的优惠。
5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帮助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与国外品牌竞争。可由财政出资牵头建立“科技资金池”“小微创业贷”“农机微贷”“农机产业基金”等基金带动金融机构向农机企业融资贷款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发展。
6完善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建立农民购机的信贷扶持机制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为抵押进行贷款同时加大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机购置的贷款倾斜力度。
7为了解决农机具质押贷款问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一直在进行农机具抵押贷款政策的试点和探索。目前创设农机具抵押贷款的有北京、浙江、广西、山西和宁波五个省市。在各省创设农机具抵押贷款的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预购置农机具抵押贷款另一类是已购置农机具抵押贷款。改进措施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出台正式的管理办法对其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正。二是简化办贷手续。办理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要简化手续提高办理效率。三是加强贷后管理加快农业经营主体资信档案建设。四是建立农机具交易市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
在这方面进一步的改革建议是①省级政府依据《担保法》和《物权法》制定出台财政惠农补贴设定为质押物的相关政策规定为财政惠农质押担保工作的实施提供政策依据。②要求地方政府完善补贴承诺的表述方式使政府补贴受益权成为明确的财产权和可转让的权利以便符合质权的构成要件。③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农业经营主体享受国家惠农补贴的种类、年补贴额和政策有效期合理设定农业经营主体惠农补贴的质押担保金额给予农业经营主体较长期限如35年的授信额度。
8对于改善农业生产能力作用较为明显的可以替代国外产品的建议给予基本建设补贴。具体可参考船舶、钢铁、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政策办法。对于研发示范具有较强公益性产品的给予专项补贴。实施技改综合奖补政策对规模以上企业在2017—2025年期间实施的装备技术改造按设备投入额和新增税收贡献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引导农机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降低投资成本。
3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信息服务和引导作用。把农机装备纳入国家走出去战略由行业协会倡导建立“一带一路”农机联盟制定农机装备走出去规划打造“一带一路”农机装备制造经济带工程积极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出口、投资领域的国际合作、区域合作、项目援助等。政府牵头、协会出面搭建国外政府项目合作平台利用行业协会职能和优势对农机装备制造业进行战略指导与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农机装备“走出去”研究与交流活动如中国农机化协会计划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农机产业联盟”助力农机制造装备业对外合作及引进技术交流加大农机走出去和技术引进信贷支持给予农机装备“走出去”补贴、展会补贴
2扶持国际农机展览会和中国农机企业参展。展览展会与产业的结合非常紧密是产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也是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宣传、推广、销售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建议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应重视展览展会作用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农机装备展览还处于专业服务水准和管理水平较低观展组织能力弱而国外展会公司一直觊觎国内农机装备展览市场的形势下大力支持和扶持有影响力、规范、对行业有推动作用的展会为产业展览展示活动站台亮相。通过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吸引更多的外国展商参展推动农机装备业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发展提升农机装备制造展览展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展览展示活动指导行业企业进行结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鼓励农机装备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展览国家给予一定的参展补贴。利用社会团体优势有序组织中小企业集体参加国外展览统一订购展位降低企业参展费用帮助企业打开国外市场提升我国农机装备在国内外知名度。
3大力支持合作开展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积极利用“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农机技术合作支持外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对外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迈向中高端。建议国家出台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低息或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海外建厂并购、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支持有能力的自主品牌农业装备企业整合全球资源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如将研发投入所得税前扣除比例由现行的150%提高到300%。推进国内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区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认定一批农机产品出口基地,支持和鼓励基地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加强产业宣传、品牌建设,鼓励和支持研发投入及市场拓展。
4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农机质量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将有利于形成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农机“走出去”。近年来借鉴OECD及欧洲农机检测网发展经验我国积极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建立亚太农机检测网ANTAM致力于加强亚太区域各国农机试验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实现农机试验标准和试验结果互认促进农机化可持续发展及高质量农机产品的生产贸易。今后建议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在农机质量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由我国农机试验和质量认证主管部门牵头搭建区域各国农机试验和质量认证政策信息交流平台为我国农机企业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提供有效的政策引导和便捷的信息服务。二是充分利用亚太农机检测网ANTAM这个平台创建亚太地区农机试验及质量认证品牌加强亚太区域农机试验检测、质量认证人员培训与技术交流推动亚太区域农机试验标准的互联互通逐步推进实现农机试验标准和试验、认证结果多边或双边互认促进提高亚太区域农机产品贸易和整体质量。三是引导、鼓励我国农机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积极实施国际认证提高企业管理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国农机品牌区域认可度。
(六)加大鼓励产品技术创新的力度,解决科研开发不够问题
1科技创新方面
1鼓励、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智能化技术提高国内农机产品的附加值。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农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完善农机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的项目给予支持尤其是采取事后直接奖补的方式加大研发资金抵扣税款力度减轻企业困难。
2建议对企业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农机装备尤其是具有原理、结构、性能等重大创新节能、环保、节材等显著特征的重大关键成套设备可组织认定为首台套重大装备实施首购奖补政策对消化吸收再创新、核心技术国产化程度高的先进农机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农业装备产业制造技术研究基础平台加强制造工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应用尤其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装备的研究和开发。
4用市场机制调节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进一步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发挥科技人员包括体制内外的创造性、积极性。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搭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大力支持、发展绿色环保和健康养殖机械化装备。行业协会可倡导组建相应平台为成果转化提供公共服务。
5鼓励支持农机制造业创业活动参照国家有关政策给予进一步支持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参照大学生村官待遇给予适当补贴培养一批满足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职业农民。
2知识产权方面
建议由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发起,以企业主导,建立农机行业知识产权联盟,整合国内农机力量,减少内损,突破涉外知识产权壁垒,促进农机国际化发展。建立农机行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及时了解国际农机行业技术发展动态。
重点在农机行业加大力度宣传知识产权作用,提高行业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农机行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为行业输送知识产权人才。
3产学研结合方面
1以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支持以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产业化优势牵头搭建行业创新新型平台承担行业关键核心瓶颈共性技术课题对农业装备的共性技术、关键部件、重大技术、检测技术等进行联合攻关。
2建议参照《中国制造2025》将农业装备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通过“双一流”建设大量吸引国际创新人才和团队为我国农业装备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人才引领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国际交流层次和水平并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农业现代化建设。
3建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针对农业农机相关学科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支持学科发展。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利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的综合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4建议在相关职业技术学院中保留或重新设立农业机械化专业单独设立农机化或农业工程门类加大对农民培训农机化实用技术和农机技术开发补贴力度调动农机手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要加大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农机手素质。
5鼓励支持政府机构与企业共同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及特色产业园区由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学校提供科技人员进行开发研究研究成果由企业优先使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七)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行业管理体系
1建立农机装备发展部际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组成。协调机制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协调机制日常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本部门加快农机装备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机装备制造大省建立相应的农机装备协调机制。
强化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构建部门协作、造用配合、机艺融合、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建立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协同机制。对于套补、骗补惠农资金的违法行为,公安、税务、财政部门要加强侦查和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维护诚信企业的利益。发挥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作用,将推广阶段由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
如关于超限运输问题建议一是对享受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但涉及运输超限的农机企业考虑实行以企业为主体办理年度全国范围的“农机运输超限通行证”不用一车一办证企业办理一次超限证对年度内发运的超限运输车辆通用二是考虑将农机装车总高度由4米放宽至4.5米车货总宽度由2.55米放宽至3.5米长度由18.1米放宽至21米车货量大质量由49吨放宽至55吨。
2发挥行业协会主导作用
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简政放权,放松管制,落实中央提出的价格改革制度、清单管理制度、市场竞争制度,利用行业协会具有联系广泛,资源丰富,服务性强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步伐。
将政府评价企业或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行政行为,逐步转移给行业协会。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就是将“市场的事交给市场去做”。将政府安排的转型升级资金等涉企资金项目的申报、评价、发放工作,各级各类涉企评优奖励工作,企业评价、产品评价、认证等工作转移给相关行业的行业协会执行,政府做好监督和规范工作。在制定重点技术创新计划、智能化改造项目计划等有关企业转型升级计划时,可以采用委托研究或购买服务等方式,由行业协会起草计划草案,经政府有关部门确认后颁布执行。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执法权,规范行业内企业违反行规的行为。
由行业协会组织主机企业与零部件、材料制造企业开展需求对接,开展行业标杆企业培育和示范引领,推动行业重点企业成立重点农机产品、关键零部件产品制造与推广产业联盟,协调和推动先进高端农机产品的研制、鉴定和推广应用,推进农机营销网络、维修服务中心合理构建,组织开展咨询诊断、技能培训、成果产品交易等各类服务,为农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3加强智库建设
新华社5月4日受权发布了中办、国办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社会智库由境内社会力量举办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采取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具有法人资格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社会智库有了一定发展在咨政建言、理论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储备、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社会智库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扶持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智库政策不健全缺乏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性安排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社会智库自身发育不足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一些社会智库行为不规范对外交流合作监管不到位。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优化政策环境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由农机行业协会发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机装备智库,提供咨询,反馈信息,追踪调研。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协会组织团体标准等工作进度,为行业提供更多标准参考。
4行业规范管理体系
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国家强制性认证3C认证为主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与产品的行业规范管理体系尤其是强化鉴定工作支撑服务更好满足农机企业发展需求。
农机试验鉴定是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重要支撑,提升鉴定工作服务水平是规范高效实施购机补贴的重要一环。一要推行鉴定信息全面公开,适时公开鉴定产品证书、检测结果信息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为购机补贴政策实施提供信息服务。二要强化推广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把“互联网+”全面运用到鉴定申请、审核发证、信息查询各阶段工作中去,促进推广鉴定的规范高效实施,提高鉴定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要积极探索应用互联网手段实现鉴定结果数据与产品档次信息联通的路径,确保产品信息准确,切实便利企业投档。三要进一步完善农机鉴定制度和技术体系。围绕新产品鉴定需求,加快鉴定技术和方式的研究创新,完善鉴定技术结构,增加鉴定技术供给,增强农机鉴定功能,促进新产品的鉴定推广,为农机新产品补贴提供支撑,促进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优化鉴定内容和程序,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力量,引导和用好社会检验检测资源,激发鉴定活力,更好满足农机企业发展需求。
5支持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支持企业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能力。建立农机企业与农业工程重点学科实验室、农业工程科学试验站等的协同作业,通过互设岗位专家,并通过启动一批设计融合技术的重大项目,促进融合技术协同创新。
加快推进融合型装备和技术研发应用进程。通过实施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创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引导新型服务主体、经营主体使用高质高效农机装备。
聚焦重大问题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聚焦科技创新全力增加农机技术装备有效供给
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短板”和“瓶颈”目前我国农机产品品种4000多种刚超过世界农机种类的一半中高端产品不多、产能过剩与缺门断档并存、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高以及农机农艺融合不够、技术集成配套不足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聚焦科技创新以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瞄准农业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需求以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与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和生产全过程各环节机械化技术配套构建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为牵引解决“有没有”与解决“好不好”并重以短板机具、高端产品、智能装备为主攻方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全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快出成果、快推成果大力增加高效、节本、绿色、智能机械的有效供给提升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水平。
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重在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实现以产品创制及其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创新;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完善联合攻关、技术融合、资源共享等机制,促使政产学研推用各方面密切结合,形成合力,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支撑、推动技术创新。要支持、推动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制,不断推出新成果、新产品、新机具。要改革创新科研项目立项、实施和成果评价机制,确立企业在项目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汇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力量,促使项目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产品和推广应用。要引导、支持企业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目标,以利益分享机制为支撑,搭建分工协作“一盘棋”,上中下游“一条龙”、多学科集成“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提高创新效能。要用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品种栽培装备多学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合、联动,实现协同、协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要围绕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推广主体多元化、推广技术集成化、推广领域全面化、推广重点全程化、推广服务多样化,转变推广方式,强化体系支撑,优化服务供给,加速新成果新机具的验证示范和新技术集成配套推广。
“十三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工作《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重大发展领域之一出台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幅度增加农机岗位专家数量实现了全部50个产业体系全覆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5》将农机化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和科研基地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领域。《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步伐”列为主要任务明确实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驱动计划”重大行动计划。这些决策部署既为农机化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把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推进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在国家统筹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着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一是做好需求分析。通过发布科技规划、制定公布科技需求目录、提出重大项目建议等形式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二是争取资金投入。组织好重大科技选题和项目遴选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列项支持创新资金项目实施管理机制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加快“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重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制推进技术集成配套三是促进成果转化。提升农机新产品的试验鉴定供给能力强化农机化新技术、新成果与新产品的试验验证和集成示范加快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制修订步伐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技术示范推广资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
聚焦组织方式创新 大力提升农机作业服务供给效能
机具作业服务是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形式和最终体现。作业服务的组织方式直接决定了机具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效益。目前我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8.7万个从业人员208万人占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其中农机合作社6.3万个从业人员145万人作业服务面积占全国总作业服务面积的比例在10%左右。全国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中跨区作业的占比现在不足8%最高年份在12%左右。单位耕地面积农机动力投入在0.38千瓦亩左右高于已经实现机械化的国家如美国的0.07千瓦日本的0.33千瓦/亩。总体讲,当前农机作业仍以农户自用为主,社会化服务仍以单项作业为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还不高,机具利用率、服务配套性尚不够。大力提升农机作业服务供给效能,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提升农机作业服务供给效能,包括扩大农机作业服务范围和规模、提高农机作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效益、增强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等方面,需要从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组织方式创新和农机服务作业的组织方式创新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在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大户等专业服务组织的同时,创新合作、运行、利益机制,发展新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发展多元化、多业态、多模式的社会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形态,如农机合作社联社、农机租赁公司、农机+农事服务综合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机作业服务联合体、农机作业服务+农机维修、供应、培训、信息服务、金融保险融合体等,做大做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订单作业、联耕联种、一条龙作业、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承包作业、“互联网+供需对接”等各种作业组织对接方式和服务模式,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与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公益服务机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的联合合作,扩展服务内容,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供需对接的有效性、组织调度的精准性、作业保障的可靠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作业服务效率,增加经营效益,增强农机作业服务活力。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5》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推进农业现代化。201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服务组织支持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平台作用。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这些决策部署为农机作业服务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提升农机作业服务供给效能、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动能和机遇。我们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市场决定、政府引导、因地制宜以推进组织方式创新为牵引着力提升农机作业服务供给效能。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明确路径抓指导。以推进“三个融合”提效能、强供给、促发展。大力推进机械化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融合既发展土地流转+全程机械化“机农合一”的土地集中式规模经营,又发展规模化农机服务+土地托管、订单作业、代耕代种等“机农联姻”的服务集中式规模经营,促使机械化与规模经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大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事融合,促进品种栽培装备集成配套,生产资料供应、机械作业服务、产品烘干仓储加工一体化供给,形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配套作业服务运营机制,提升农机作业服务配套化、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促进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条件下农机作业服务调度监管、维修配件服务、供需对接、天气路况服务等要素集成的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农机作业和社会化服务的效率效益;二是落实政策抓扶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确定的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服务、保险支持、项目人才培养引进等各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对包括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机应补尽补,解决好他们在机具存放、烘干仓储、育秧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用地用电问题,落实好跨区作业、税费减免、项目承接等方面支持政策,加快构建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扶持培育各种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三是培育典型抓引领。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其他新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培植工作,注重发掘“三个融合”组织方式创新典型,大力开展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加强各种组织形态的农机服务组织运行发展情况监测,及时发现、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好做法、好经验,组织宣传推广,以点带面,引领农机作业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聚焦管理改革创新 着力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中之重是补短板,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所谓短板,主要是一些事关全局、长远,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由于以往做得不够、做得不好的工作。既包括因所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局限带来的硬短板,如适应机械化的品种、栽培方式不多,宜机化的农田基础设施不够,适应需求的机具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等,也包括由体制机制的障碍带来的软短板,如政策体系不配套,简政放权不到位,公共服务不充分等等,这其中的许多工作,都与农机化管理体制机制中的问题所带来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密切相关。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聚焦农机化管理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立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精神要求,着眼于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信息化手段推进工作,着力制度创新供给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为农业机械化供给端补短板、添活力、促改革、提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推进宜机化制度创新。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农田基本建设、育种、栽培等与农业机械化分属不同部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已经由人畜力为主进入到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但许多地方,农田条件、种植体系仍还停留在适宜人畜力阶段。特别是广大丘陵山区,土地细碎分散,农田道路缺乏,成为“机器换人”的巨大障碍。我们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定式,树立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四良”结合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理念,主动发声,积极进位,努力协调,推动促成有关方面达成“宜机”共识,促使机械化适应性成为品种选育、栽培方式改良、种植制度改革、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治等工作的必要考量和必要目标,既重源头控制,又重过程管理,在政策、规划、项目、标准、规范、考核等各种制度性安排中,确保“宜机”制度供给,创造良好“宜机”条件,促使“四良”配套,拓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释放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和活力。当前特别要推进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建设,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促成有关方面充分考虑适应机械化作业服务的需要,改革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方面的规划建设目标、工程设计标准、建设施工规范,做出“宜机”制度安排,推动丘陵山区耕地宜机化整治建设,使土地由小变大、由乱变顺、由坡变梯,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加快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改革创新。农机试验鉴定提供的试验测试技术服务和产生的检测数据、鉴定结果等信息,支持指导农机科技创新、产品生产,引导促进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支撑服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等工作,是重要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产品。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既是农机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农业机械化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原因,试验鉴定供不足需的矛盾特别是创新产品鉴定难问题比较尖锐,鉴定公共服务信息化不够的短板日渐突出。补齐创新产品鉴定和鉴定服务信息化供给不足等短板,提升农机试验鉴定供给能力,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做好减并鉴定分级、减少鉴定种类和简化证书管理方式等“减法”,做好增强创新产品鉴定、吸收社会机构参与检验检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加法”,做好理顺实施管理关系、获证产品信息公开、互联网+农机鉴定管理服务等“乘法”,着力转变鉴定方式,优化鉴定供给,推动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三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当今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我国农机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国农机化管理部门和推广、鉴定、安全监理等业务系统的网站近600个开发了农机跨区作业服务、购机补贴管理等一批应用系统覆盖农机化公共服务的诸多方面。但发展中还存在不同业务系统难以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流动性较差、大数据开发开放尚待起步、信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要把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列为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决策部署,加强统筹规划,推进互联互通,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打造开放共享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能。一要着力建设实体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农机监理牌证发放、购机补贴产品投档与补贴申领、农机鉴定证书申领发放以及有关行政许可审批、政策业务咨询等方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多样化服务。二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资源,大力挖掘开发农机化统计、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购机补贴、技术试验示范等方面沉睡的丰富数据价值,利用大数据加强宏观决策,改进指导监管工作,支持推动公共服务精准化。三要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业务系统的信息互通共享,例如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购机补贴三个业务系统的网络联通与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管理服务事项相互支持、检验核对,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路”,减少重复劳动,提升监管效率,优化公共服务。
不断提升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水平
改革第一年 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成效显著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机试验鉴定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在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农机试验鉴定系统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顺应改革发展形势认真履行职能强化支撑保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认真做好鉴定改革配套制度衔接工作。农业部制定发布了《关于做好当前农业机械推广鉴定有关工作的通知》《部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产品种类指南》和《通过农机推广鉴定的产品及证书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总站印发了《农业机械部级推广鉴定证书发放管理办法》和《续展变更、续展报告编写规则》等有关要求组织审定通过部级推广鉴定大纲82项。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市及时修订省内相关规章制度和鉴定大纲等文件确保农机鉴定制度改革平稳过渡。
二是积极争取试验鉴定工作财政保障。黑龙江省制定发布农机产品测试检验收费标准并在财政部门立项推动依法规范管理推广鉴定收费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机鉴定业务管理经费财政拨付湖南省积极争取财政增列农机鉴定检测工作专项经费300万元。
三是积极探索试验鉴定工作新途径。各地积极探索新产品、选型鉴定等实施方式和途径。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农业机械定型鉴定实施办法》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农业机械产品定型鉴定规则试行江苏省开展新产品鉴定实行专家负责制由农机鉴定专家进行集中会议审定确保新产品鉴定有效、权威、公正。内蒙古对境内生产的52个畜牧饲养机械实行选型鉴定宁夏对10个农机新产品进行鉴定。
四是持续强化鉴定能力建设。江西省争取200万专项资金用于设备购置等江苏、湖南分别投入1000万元、1700万元用于鉴定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与企业联合继续推动高水平拖拉机实验室建设山东省完成植保机械综合试验室建设和大马力PTO试验台改造甘肃省建成250kW拖拉机动力输出PTO试验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着手建设甘蔗机械试验检测基地。同时部分省市还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在试验鉴定工作中的应用北京市完成都市农业农机装备检测监测平台等8套监测设备的研制江苏省正在进行基于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拖拉机可靠性试验监控统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五是大力推进试验鉴定区域合作。北京、天津和河北3省组织开展了检验检测机构比对试验促进京津冀农机鉴定协同发展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建立了四省五站合作体系共同修订省级鉴定大纲省际鉴定大纲进行互认提高鉴定实施的一致性和规范性重庆等南方丘陵山区8个省市召开了农机推广鉴定区域协作座谈会研究建立区域协作共享互补机制。
六是进一步强化鉴定发证后管理。各省加大推广鉴定证书有效期内的监督检查全系统共组织对200多家企业的530个产品进行了检查及时对推广鉴定工作相关投诉进行调查核实促进鉴定规范化。2016年总站正式启用部级推广鉴定网上申报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部级推广鉴定信息化管理。
2016年全系统紧紧围绕农机试验鉴定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坚持顺应改革发展、认真履职尽责、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鉴定检测任务。全年共接收部级推广鉴定申请2450个立项1591个发证750个。全系统还承担省级推广鉴定3500多项、选型鉴定120多项其他试验检测1600多项共同推动了试验鉴定工作依法规范稳步发展。
直面挑战 农机试验鉴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结合2017年2月我们开展的农机试验鉴定专题调研分析当前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是鉴定机构职能处于改革关键期。当前,部省两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大都处于新一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阶段,在机构职能、人员配置、经费保障、运行机制方面尚处于不稳定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需要对农机试验鉴定的功能定位再认识,需要加强对系统改革发展方向的研究,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找准为政府、企业、农民服务的切入点,争取修改完善相关法规,作为长期性依法履职的保障性依据;需要我们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农机试验鉴定机构的职能;需要各省加强政策沟通交流,统一认识,集思广益,形成合力,保证农机鉴定事业长久发展。
二是推广鉴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中央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的总体要求。2015年农业部推动新一轮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改革现在还在进行过程中。2017年3月15日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文规定自2017年4月1日起停征农机产品测试检验费。这主要说的是部级推广鉴定农机产品测试检验费停征问题。但文件里还说各省区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并于2017年4月30日前将清理规范情况报送财政部。也就是说省级推广鉴定农机产品测试检验费也将尽快清理规范。停征农机产品测试检验费问题可能影响到我们依法履行职责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推广鉴定甚至试验鉴定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推广鉴定的定位理清农机推广鉴定与推广工作的内在联系增强推广鉴定的公共服务能力使推广鉴定不断适应农机化发展和农机化公共政策实施的新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前瞻性研究针对今后一个时期推广鉴定制度可能面临的环境变化做好应对方案的制订和储备需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保障形成新形势下保障推广鉴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推广鉴定的公共服务功能。
三是鉴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当前,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已经从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延伸;从粮食作物快速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扩展,向养殖业、加工业拓展,向农业产业各领域各环节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由关注价格向注重品牌和质量转变,农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新形势新情况,要求农机试验鉴定部门必须推动试验鉴定改革,调整鉴定工作方向,促进高精尖、代表先进技术的农机产品推广应用;需要我们解决推广鉴定、选型鉴定和专项鉴定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明确各鉴定类型的定位,均衡发展,建立选型鉴定、专项鉴定制度体系,制定相应管理办法,确定运行模式,推动农业急需的新型农机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是鉴定技术发展面临新形势。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制造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带来挑战。我们认为,“互联网+农机试验鉴定”的时机已经到来。试验鉴定发展的技术要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创新鉴定技术,提升鉴定技术研发能力,加强高技术人才培养,及时更新农机试验设备和设施,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鉴定中的应用,切实提高鉴定服务能力和水平。
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工作
2017年农机鉴定系统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主线和全国农机化中心工作任务坚持稳中求进、服务大局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发展稳步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为推动农机化提档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2017年在农业部农机化司和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试验鉴定改革后的配套制度建设。加快推进部级农机推广鉴定配套制度制修订工作,强化鉴定针对性、创新性、规范性和开放性。研究制定选型鉴定和专项鉴定制度相关实施规范,拓展试验鉴定范围,探索尚不具备推广鉴定条件的新产品鉴定问题。研究部级农机推广鉴定产品种类指南,优化部级鉴定产品种类,提高部级推广鉴定一致性;加快鉴定大纲制修订进度,提高大纲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统一同类产品鉴定大纲中检测项目、试验方法、判定标准等,增强不同鉴定机构鉴定结果一致性,进一步规范鉴定行为。举办部级推广鉴定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培训班,推动新制度、新大纲落实。
二是要强化农机试验鉴定信息化水平。创新“互联网+推广鉴定”管理模式,完善部级推广鉴定申报系统和推广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促进鉴定结果公开应用,提升省级农机鉴定机构信息化水平,实现鉴定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水平。
三是要规范开展试验鉴定工作。组织做好试验鉴定受理审查、任务分配、信息变更、证书发放等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简化程序,规范鉴定项目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严格按照鉴定范围和鉴定大纲,依法依规做好推广鉴定。配合开展部级推广鉴定证有效期内的监督检查,有效防范鉴定工作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廉政风险。
四是要加强鉴定系统信息宣传。充分利用农机化信息网、质量网、农机直通车等媒体平台,进一步宣传推广鉴定工作的作用,扩大鉴定系统的影响力。总站将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加强鉴定体系建设,加大对鉴定能力布局的研究和引导,合理配置鉴定系统资源,推进各省站之间开展鉴定合作,组织鉴定技术交流,共同促进试验鉴定工作可持续发展。
农机化技术推广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化推广功能,提高工作动力和活力
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要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找准定位,履行好公益性职责,充分发挥好技术推广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支撑服务、先导引领和桥梁纽带功能作用。
1发挥好技术引领作用
一是要研究技术。加强与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和推广过程中的技术需要,联合开展技术研究与攻关,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瓶颈。二是要集成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机化技术的优化组合、相互配套,集成创新和生产技术,实现农机化技术装备与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种养模式相互适应、深度融合,建立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规模的“技术套餐”,推广应用机艺融合、全程贯通的成套农机化技术和模式。三是要熟化技术。围绕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应用情况主动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数据,做好反馈与跟进,及时向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反馈,推进技术的改进与熟化,加速新成果提升完善与应用推广。
2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从推广的主体、受体和方式方法三方面入手,强化推广内容、形式与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推广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一是要深入了解需求。要及时开展需求调研,广泛了解、细致分析推广对象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努力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推广什么。二是要精准对接需求。要围绕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技术,精心设计推广具体方案,组织力量开展推广活动,不断提高推广服务的及时性、精准性和准确性。三是要充分满足需求。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用农民易懂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推广工作,真正使“要我用”转变为“我要用”,不断增强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发挥好行政支撑作用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农业机械化中心工作,发挥好技术优势,为农机购置补贴、深松作业补助和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等农机化政策和项目的贯彻落实提供技术支撑。一是要加强政策学习。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有关内容的学习和培训,通过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定期学习等方式,建立推广人员学习政策和项目的长效机制,不断掌握农机化发展的最新政策和项目,更好地开展政策宣传和项目实施。二是要注重政策研究。要积极开展政策和项目的研究,准确把握政策的方向,认识政策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全力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工作,准确把握项目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要点,主动了解项目的目的、内容、资金安排和工作要求等,及时跟进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等环节的发展变化。三是要强化政策落实。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和参与各类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基本建设、科技创新等项目,促进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公开、公正、公平地为有关政策落实做好支撑和服务。
把握推广趋势,发挥服务和支撑作用
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突出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和重要农时,着力解决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攻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搞好饲草、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不断拓展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强化粮食作物生产农机化技术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要围绕粮食生产总体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下大力气开展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工艺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和服务方式研究,总结形成适应不同区域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开展示范推广。围绕水稻生产,探索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上的技术集成与创新机制;围绕玉米生产,重点推广籽粒直收与烘干机械化技术;围绕小麦生产,重点解决一年两熟地区前茬秸秆还田模式下的机械化播种技术问题;围绕马铃薯生产,重点推广播种机械化技术、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机械化技术。
2熟化棉油糖作物生产农机化技术
棉油糖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在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及社会和谐稳定上具有重要意义。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要围绕棉油糖作物生产,加强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下大力气开展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作物薄弱环节关键技术验证示范,突破技术瓶颈,推广应用一批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机械化技术。棉花方面,借鉴新疆棉区机械化生产模式,重点推进黄淮海棉区全程机械化;油菜方面,重点推广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花生方面,近几年播种面积有大幅度提升,全程机械化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需要进一步熟化推广;大豆方面,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甘蔗方面,重点开展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因地制宜地解决收获方式与甘蔗加工的匹配问题。
3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
要把环保增绿作为理念贯穿农机化生产始终,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投入品减量节约、农业防灾减灾,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节水灌溉、机械施肥、精准施药、残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环保机械化实用技术,为落实“农业绿色生产五大行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注重农机本身的节能减排问题,大力遴选推广高效节能低排放农业机械,构建节能、环保和可持续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4进一步扩宽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领域
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着力解决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和丘陵山区、牧区重点机械化技术需求,发挥农机化技术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畜牧养殖业,重点推广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和饲喂、饮水、环境调控、防疫级挤奶机械化技术;水产养殖业,重点推广饲喂、增氧、清淤及水质智能监测和环境调控等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重点推广耕整地、移栽、植保、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环境调控、物理防害与增产、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种植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加工,重点推广产地清选、分级、烘干、包装、贮藏、加工一体化机械化技术及加工过程自动控制、监测等信息化技术。林果业,重点推广果园耕整、管理及水果采摘、转运、分级、保鲜、储存机械化技术。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推广质量和效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提升推广质量,提高推广效率。
1加强产学研推结合
要进一步加强与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农业部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平台的积极作用,加快农机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优势和主导作用,强化技术试验和技术集成创新,加强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研究,加快推广进程,满足生产需求。
2注重农机农艺融合
要树立“大农机”“大推广”的理念,主动加强与种植、畜牧、水产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在改善生产手段的同时,不断强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农艺技术研究,将是否适合机械化作业纳入科研育种和栽培的关键指标,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农机农艺结合紧密的机型、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机化技术研究,加快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发,大力推广集成技术和装备,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协调发展。
3围绕“五区一园”搞好示范
“五区一园”是建设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平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抓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区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聚焦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发展的优势区域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样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行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依托规模化种养基地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生产加工科技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要围绕“五区一园”建设探索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形成一批成熟配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引领带动周边同类地区推广应用。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作为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阵地发挥好农机化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实现“藏粮于机”增强现代农业装备对农业生产的保障力。要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园艺产品、林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机械化探索机械化种养模式试点全产业链机械化推进推广领域全面化实现各产业农机化协调发展。要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农业机械化的排头兵、机械化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田、农机化集成技术的展示板推进283个示范区建成农机化技术的样板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借助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和总结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模式并以此为示范推进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防灾减灾的农机化技术广泛应用。
4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能力
要加强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测评,制定技术验证工作办法,推进技术验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公开。及时开展新技术示范工作,依托合作社等主体建立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发挥典型样板、辐射带动作用。要注重技术的总结和提炼,对于已验证、相对成熟的技术,及时以技术规范、作业标准、操作手册等形式固化,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条件。要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田间日”“农场日”“展览+演示”等体验式、参与式推广方式,多形式、多途径、多方面开展推广活动,推动技术推广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配套发展,与家庭农场和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同步发展。
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农机化协会在行动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工作情况
农机装备的技术效能和应用、结构调整和推广,都关系到农机化发展水平和进程。近几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一直关注着农机装备与农艺的融合问题,以及在农业生产中各类的农机装备现状。为此,协会承担或自行开展了相关调研,并采用各种方式和活动,助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及技术改进升级。
一是承担农业部相关调研任务,了解农机装备制造、使用的需求和对农业生产影响。如:甘蔗收获机化技术应用情况调研、棉花种植及生产机械化调研、农用航空应用与管理情况研究(连续三年),遥控飞行植保机运营现状分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粪污机械化处理、互联网+农机等。受邀参与民盟中央“农机装备制造转型升级”调研,提供调研素材。
二是下沉到地方,从生产第一线收集信息。三夏三秋期间,协会深入江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并与示范县建立点对点的联系。通过走访各方,从基层收集第一手作业资料和数据,了解推进全程机械化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农机装备应用技术问题。
三是举办各类展示演示论坛等活动,推动农机在各使用环节的应用推广,探讨农机装备适用性和解决方案。如举办甘蔗机械化博览会、甘蔗收获机械研讨会、中国设施农业产业大会、机械化:链接农艺与装备的技术学术报告、畜牧机械化论坛、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选型、百亩三年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等。
四是设立专业分支机构,分领域掌握农机装备技术水平、使用现状及需求。包括有设施农业分会、畜牧分会、农机服务组织分会、技术推广分会、农用航空分会等。
五是利用协会自身优势,制定适合农机有关设备设施的团体标准,发布农机化年度发展报告,为农机化行业、农机装备制造业提供年度行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对农机的需求点、近期农机化发展趋势等综合数据与信息等。
发现的问题
1农机装备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仅是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丘陵地区、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等很多领域的农机产品有诸多空白点农业生产的很多关键环节缺乏适用机械。如甘蔗收获环节、牧草打捆转运环节、大葱、蒜、胡萝卜等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环节等。以全国农机强省江苏为例主要粮食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而设施蔬菜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26.8%其种植机械化水平仅为2%。
中国每年种植蔬菜面积高达3.2亿亩产量达7亿多吨。据有关数据统计国内蔬菜种植机械化率20%都达不到。但有些生产环节,如玉米收获等,国内市场过量供给问题突出,而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急需的大型高效、多功能、自动与信息化智能装备的产能不足,如高端耕整机具、精量免耕播种机、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等仍然依赖进口。
2关键零部件无法供给需求
国内企业在特种钢材等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存在较大技术瓶颈尚未形成具备专、精、特、高的农业装备零部件开发和制造能力。如大马力环保和节能型发动机、电液控制系统及控制软硬件、GPS导航系统、动力换挡传动系统、打捆机的打结器、采棉机的采棉指等关键零部件均未形成批量制造能力。
3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不令人满意
国内农机装备企业制造技术手段和装备水平普遍落后。多数企业生产装备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工艺技术落后。江苏、山东省等农机企业人均年产值约为35万元国外发达国家为200万元。而且除少数企业在装备水平方面与国际公司有所接近外其余多是中、小企业进行小而全的生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高。农机产品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不高。
4产业集中度低农户承担成本过高
全球目前形成了五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久保田其收入规模均在30亿美元以上前三家2015年收入达619亿美元与国内2319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收入相当。与国外相比国内农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严重缺乏。
5农机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有待加强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困局有待突破,对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的导向作用仍未充分发挥。二是新机具补贴政策尚未充分体现有效支持农机化发展,引导产品技术升级的作用。三是财政资金对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不足,尤其是在行业一些共性和基础技术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化项目支持资金较少,建设周期较短。四是金融信贷对农民购机支持力度不够。五是机耕道、场库棚建设扶持力度不够,对农机作业和安全生产都有很大影响。六是农机企业对外合作难,对外合作能力不足。大量普通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项目无法享受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支持。
6科研开发能力与国际水平差距大
据农机三大协会和有关专家推测我国当前仅有30%左右的农机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其余约70%左右的产品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受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制造能力的制约国内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喂入量10千克秒以上谷物收割机、采棉机、甘蔗收获机械等高端产品缺乏量产能力。农业装备领域的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条件方法还不成熟现代设计方法与试验条件滞后3D模拟、工业设计等普遍尚未采用产品开发周期是国际水平的23倍。
7行业管理体系亟待规范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包括: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项目,评选创新示范企业、智慧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下达年度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计划等等。综合评价这些政策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总的来看政策精准度不强、效率不高、覆盖面不广。甚至因某些新出台的规定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缺乏对农业整体综合效益的考量和研究。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及环节效益观念的影响,农业的综合效益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存在明显缺陷。其中,农艺的多样性与农机的统一性、单一性不协调便是个典型问题。
原因分析
产品结构单一,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从需求端来看在于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及比较效益低,环节分工不够细致精确;农机装备行业研发创新能力及小众产品技术积累起点低、存量小,满足小众市场新兴需求的能力不够;高端市场被国外产品抢占;农艺和农机的融合程度不够理想,部分试制机具无法推广。
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问题的原因,主要还在于中国在这些方面起步很晚,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追平的。国内的装备制造业此前的发展主要以中低端整机组装为主,整个产业体系的分工程度远远不够,能够带动的配套体系多集中于中低端。
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农机装备产业起步晚、水平低、底子薄,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低端。国内农机企业运营管理比较粗放,先进制造手段不足,仅少部分龙头企业重视研发及制造投入。多数中小企业仍是以传统管理、运营方式为主,重数量轻质量少服务,造成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质量差,性能水平低。
产业集中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农机化领域的需求过于分散、季节性强,无法形成统一完备巨量市场,单品细分市场规模不够,企业公关、管理、物流、服务成本过高。中国农机行业在包括信息系统、大数据服务、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软硬件能力方面严重欠缺,且受制于投入大,见效慢,人员能力不足等影响,企业层面缺乏提升动力和能力。
政策支持不够的问题成因比较复杂,从根本上讲是中央政府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问题的理解和贯彻实施处于逐步深化过程当中。导致对于市场体系建设、产业扶持政策等问题的定位策略出现不断调整变化情况。
科研开发不够,与国际水平相距较远问题的原因较多。如:企业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原始创新乏力,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在行业科研方面,多数专业科研院所已转制科研型企业,生存压力导致基础研究动力不强;缺少专业的成果转化机构和机制。对于民间科技成果缺少评估、扶持、孵化、转化机制,大量优秀创造停留在专利文件、样机阶段,无法及时通过产业化供给社会。技术转化率低,缺少平台支撑,在涉外知识产权争议处理中处于不利地位,专利权保护不受重视,对创新愿意和创新能力构成严重威胁、打击。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协同效应未形成。
行业有待规范,管理体系改革有待深入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在于政府很难真正了解企业真实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也很难准确把握市场的变化,以行政方式“外行指导内行”,不但浪费了行政资源、容易滋生腐败,也有可能破坏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农机与农艺学科结合不紧。农机与农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管理体系。农艺研究主要追求产量,忽略了机械作业的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难度。
可见,我国农业装备行业落后的直接原因是科技落后,根本原因是市场有待健全及人才储备不足。我国农业装备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原始创新方面、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建议
1落实“行动方案”解决产品结构单一问题
未来一段时间相对较为急需的产品包括以下几大类一是高端产品如200及以上马力拖拉机、大型采棉机、大型打捆机等。二是畜牧及相关机械如青贮机、畜禽舍除粪及粪便处理机械、畜禽产品采集和初加工机械等将进入黄金发展期三是经济作物耕种、收获机械如甜菜收获机械、蔬菜移植及收获机械、马铃薯收获机械、甘蔗收获机械等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四是收获后处理及山区丘陵机械及特种作业机械如烘干机、薯片、薯条加工机械、具有较强坡地作业性能及通过性能的山区动力机械、轻巧型水稻收获机械、小型采茶机等市场前景可观五是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机械、机具如深松机、能源型植保机械、性价比较高的精量化播种机等市场需求不小。
2产业链整体协作突破关键零部件问题
零部件强则主机强这是机械制造行业的共识。建议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门针对《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里涉及的中高端农机产品研发和推广项目、环保型低排放发动机、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进一步加大对核心零部件专业生产企业申报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在其他财税政策方面给予优惠。
3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契机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要以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广采用数字化数控生产技术、TPS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推行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突破高端产品技术显著改善产品结构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智能转型强化产业基础。
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行业信息化数据服务系统、行业试验检测能力、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以创新为基点,提升行业国内外竞争力。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搭建基于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业务管理和运行平台,积极“走出去”,切入全球农业装备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特别需要加强的是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这也是目前农业装备领域普遍欠缺的一项功课。
4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建议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农机企业在智能化服务方面的项目申报,加大互联网+农机装备示范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在信息系统、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加快物联网、机器人、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动无人机作业、协同作业和农机管理的信息化示范,以实现农机产业从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变。
5改革完善补贴及财税等政策更好地服务农机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快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步伐,探讨完善农机作业补贴方式;贯彻绿色生态导向,科学确定补贴范围;加大对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补贴力度,完善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建立长久有效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
6财税政策进一步向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倾斜
根据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增值税进项税留抵退税政策,定期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存在的留抵税款以财政返还形式返还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抵扣税款力度。鼓励农机产品出口,将农机产品出口退税制改为出口免税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帮助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与国外品牌竞争。
鼓励建立农民购机的信贷扶持机制,加大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机购置的贷款倾斜力度。解决农机具质押贷款问题,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办贷手续,加强贷后管理;建立农机具交易市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
7支持、推动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信息服务和引导作用。把农机装备纳入国家走出去战略由行业协会倡导建立“一带一路”农机联盟制定农机装备走出去规划打造“一带一路”农机装备制造经济带工程积极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出口、投资领域的国际合作、区域合作、项目援助等。由政府牵头、协会出面搭建国外政府项目合作平台利用行业协会职能和优势对农机装备制造业进行战略指导与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农机装备“走出去”研究与交流活动。加大农机走出去和技术引进信贷支持给予农机装备“走出去”补贴、展会补贴。扶持国内农机展览会和中国农机企业参展。积极利用“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农机质量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8加大鼓励产品技术创新的力度解决科研开发不够问题
政府主管部门应对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的项目给予支持,可采取事后直接奖补、首购奖补政策等方式;加大研发资金抵扣税款力度,减轻企业困难。建立农业装备产业制造技术研究基础平台,加强制造工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应用,尤其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装备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发挥科技人员(包括体制内外)的创造性、积极性。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搭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大力支持、发展绿色环保和健康养殖机械化装备。行业协会可倡导组建相应平台,为成果转化提供公共服务。加大力度宣传知识产权作用,提高行业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9提倡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利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的综合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10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独特作用
利用行业协会具有联系广泛,资源丰富,服务性强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步伐。由行业协会组织主机企业与零部件、材料制造企业开展需求对接,协调和推动先进高端农机产品的研制、鉴定和推广应用,推进农机营销网络、维修服务中心合理构建,组织开展咨询诊断、技能培训、成果产品交易等各类服务,为农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11加强农业综合效益模式研究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支持企业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能力。建立农机企业与农业工程重点学科实验室、农业工程科学试验站等的协同作业;加快推进融合型装备和技术研发应用进程。通过实施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创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引导新型服务主体、经营主体使用高质高效农机装备。
下一步工作
协会将以“农机装备发展现场推进会”为新的工作征程,围绕协会“市场导向服务当家”指导方针,努力开展活动,为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积极做工作。
一是继续对相关行业和相关领域农机装备情况进行调研结合种植业、土地流转等诸多相关、相近领域情况了解和掌握农机产品的应用、技术变化、市场需求等状况对农机化发展趋势以及对产业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2017年农机化发展白皮书为行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做参考。
二是积极推动林果业、经济作物等机械化率较低的农机产品研发推广和应用。组织现场演示活动和展会,召开研讨会、技术交流会、论坛等,为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探讨解决方案,促进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转化落地。
三是开展蓝领培训项目,针对当前农机装备水平和市场需求,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培训机制和内容,推动农机装备与机具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为大型新型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推广打基础。
四是继续发挥协会分会优势,组织行业领域内的技术交流活动,提高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机械机械化程度。
农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刍议
农机行业为什么也需要供给则结构性改革
2004年中央财政投入区区7000万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带来的变化却非常巨大。当年全国农机装备总量达到8.22亿千瓦比2003年增长36.1%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9.5万台比2003年增长208%插秧机达到19.96万台比2003年增长2.35倍玉米收获机达到4.71万台比2003年增加10.5倍。
从进入21世纪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疲软势头。中央以强势政府的定位用巨量投资增加需求的策略来拉动增长。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除了要推动农机化及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之外更为深层的用意也在于扩大内需部分带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从这些漂亮得有些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消费作用立竿见影,卓有成效,农机化水平迅速提升,农机工业开启黄金十年模式。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到2008年开始在全球漫延。为应对危机中央政府继续采用强刺激的政策以4万亿投资加10万亿贷款扩需求保增长农机行业也继续成为渠道之一。
2008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到了40亿同比提高了一倍。2009年中央财政下达的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大幅增长达到创纪录的130亿元比上年增加2.25倍。2010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增长到155亿元当年农机工业各项指标同比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3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6%。
这一时期,面对国内市场的持续火爆行情,世界范围的农业装备厂商纷纷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受前期刺激政策影响较早、影响也较为深远的工程机械、商用汽车制造、动力机械等行业出现断崖式下跌,大量资本和产能开始进入农机制造领域。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大量出口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国内农机制造业的产能快速积累。
早在2007年年初时任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就曾指出由于农机工业发展形势看好大量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中大马力拖拉机生产厂家已多达30多家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造成企业间竞争加剧这将对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011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再次增长达到175亿元当年我国农机工业增速创造了一个历史高点总产值已达2898亿元同比增长33.7%超过了2010年的增长水平。
拐点出现了。此后几年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一直在高位持续但农机工业的增长速度却开始调头向下2016年更是达到了十来年的谷底水平。
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尽管与其他行业的起伏曲线有所差异,但农机行业的总体情况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形势是基本吻合的,面临的问题也是类似的。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此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国内政治经济领域的主题词。
2014年2月22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要论述》出现在《瞭望》杂志和新华社通稿列表中解答了中国目前的经济位置即“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具体到农机行业让我们再重新看一下2016年的表现
2016年农机工业增加值增速7.7%比上年下降0.7%增速下滑明显。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4516.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比全国机械行业收入增速低1.64个百分点。农机工业2016年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呈现乏力态势达到十年来的谷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年生产大型拖拉机62979台下降18.92%生产中拖566914台下降6.59%生产小拖1355299台下降2.85玉米收获机生产95033台下降24.17%。农机企业投资继续下滑农机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0.19亿元同比增长仅有2.44%,大大低于前几年。部分地区农机市场表现低迷,销售不旺;玉米收获机等产品销量大幅下滑;个别农机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为继。
行业在结构调整中遇到新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然的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是什么
供给侧框架实际上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强调考察三个要素:劳动力、资本、索洛余值(依靠创新,提高效率),主要用于解决长期、趋势性下行时的问题。
在劳动力、资本两个要素基本处于下行区间的情况下,能够指望的供给侧要素就剩下创新(效率)了。所以,我们所说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就是要实现创新(效率),市场才会有鼓励创新的机制,才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是确定无疑的结论。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认为结构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常用的概念。它的原意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部分制度架构和政府规制架构特别是对政府职能进行改革。中国文献中的体制改革在翻译成英文时也往往被译为Structural Reform即结构性改革。由此可见在西方报刊和学术性文献中说的结构性改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的改革。
2013年11月15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就《决定》向全会作了说明。习近平说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常常被人理解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有一种把结构性改革解释为由政府调整结构的倾向。例如,主要用行政命令压缩过剩产能,主要用政府投资和政府补贴去“扶持”新技术产业等。
现在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报道,实际上与中央的精神并不完全一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才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里最为根本的改革战略指南。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改变、调整产品结构问题。根本上讲,改革是要建立一种可以充分提高创新效率的市场机制,核心是政府管理职能和体系的现代化。
农机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机行业虽小,但涉及的领域也很多。从稍微长远一点的角度来看,借力中央顶层设计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法治国家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路径安排,在行业内部减少对于市场的干预、分割、障碍,营造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氛围,充分培育和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协会类社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合作,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可能会比多争取一些项目资金类的设想来得更为扎实有效。
具体说,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1改革完善相关政策的执行促进统一市场体系建立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全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总的行动纲领。解决农机装备制造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提升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益,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效率,最为根本的还在于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破除一些传统观念和障碍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激励机制能够鼓励创新、创业。
现行管理体系下,对农机行业影响至关重要的恐怕就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方式了。
几年来农业部对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办法进行了不断地完善规范。2016年更是提出了颇具创新精神的调整思路紧紧围绕“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改革方向和绿色生态导向加大重点机具敞开补贴力度着力提高生产急用机具的有效供给启动了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着力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
应该说,这是农机化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一项成果,是一个良好的方向,为今后的继续调整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1月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部署2017年重点工作时要求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对深松整地等绿色高效机具实行敞开补贴。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李伟国司长对全国农机主管部门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工作思路和绿色生态导向,科学确定补贴范围,着力推行补贴范围内全部机具敞开补贴。
可见今后一段时间农业部将加快推进补贴范围内机具的敞开补贴。从最近几个省份出台的实施办法看这个思路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2017年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工作将出现更多的新气象。
对于农机行业而言,这个调整应该算是利好消息。而且,这种利好应该是长期的,朝着促成全国统一市场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此,笔者还建议不断改革完善补贴政策实施办法,尽早实现完全敞开补贴的目标,争取实现地区间补贴资格和资金的平衡流动,对购机需求实行普惠式补助,着力减少行政力量对统一市场秩序的影响,减少地区差别对市场的人为分割,促进企业间自由竞争态势的增强,通过市场的奖励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创新能力的增强,提升效率。管理部门侧重于基础规则的制定、事后监管、基层主体的培训教育等工作。
另外,为了推动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补贴政策实施上,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新机具以及报废更新补贴的力度。
2017年由于中央财政支出总体规模压缩安排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中央资金比上年减少了50亿元压减至186亿元并已一次性下达给各省。
这是一个崭新的情况。按照目前的逻辑推论,有可能是中央开始压缩财政项目支出的一个信号。也可以理解为,中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已经在做一些真刀真枪的调整,减少刺激,提升行业效率,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农机装备制造行业和农机化行业应该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2落实中央为推动市场体系建设出台的一系列制度
建设完善的市场体系,需要多重维度的努力。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注重规则的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减少对市场的干扰。
这方面,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系列制度。对于行业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而言,这些制度的落实程度也将决定着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最终影响行业效率。笔者在此仅简单罗列一二,以示提醒。
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从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从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负面清单是一种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公平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也是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的有效方式。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是我国市场准入制度清晰的顶层设计,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简政放权改革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2017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简政放权将继续深入实施。
2016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要求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规范政府有关行为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我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产权保护的顶层设计。很多政策措施在中央文件中都是首次出现力度空前。
这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呼应社会期盼的纲领性文件。能否认真执行和不折不扣地实现这一行动纲领,关乎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此前,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曾经就产业政策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事实上,产业政策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以上所列的这些,包括已经有所进展的商事制度改革等,基本上是横向的产业制度,目的是创造一种普适的宽松市场环境。
争论最大的焦点,集中于所谓纵向的产业制度,就是政府为发展或限制某些行业而出台的政策。如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均出台了一些强力的产业扶持政策。时过境迁,最终效果已经昭然天下。
农机行业目前所专门享有的纵向产业政策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在这方面,笔者认为,除了一些行业公共技术类的扶持政策外,不建议过多指望。对于目前阶段的农机装备制造行业而言,更为需要的可能不是具有排他性的扶持政策,而是一个可以公平竞争、开放平等的市场环境。企业家总要学会判断和承担风险、选择方向。他们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他们能做的事儿,最好还是交给他们做吧。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也决定了这是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农机行业应该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势能,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应对挑战,为今后可持续的、高效率的发展建立新的长远支撑。
第三编 甘蔗生产机械化
《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执行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评估组成员
评估组组长:罗锡文
副组长:刘宪 陈志
成员:杨林 徐振兴 王天辰
宁学贵 区颖刚 李有吉
杨敏丽 刘庆庭 张华
叶宗照 莫建霖 尹明玉
陈海燕 郭家文 杨本鹏
陈世凡 杨坚 张兆国
刘晓雪 张宗毅 胡朝晖
夏明 孙冬 张斌
耿楷敏 谢静 马东驰
权文格 王京宇 陈曦
起草组组长:夏明
整体评估意见
(一)总的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2017年12月30日广西“双高”基地建设共完成土地整治300万亩全面完成2014—2016年建设任务2017年建设任务按预定计划于2018年5月底可全部完成。2019年有望提前一年完成全部500万亩任务。
2016/2017榨季已建成“双高”基地机耕水平达到100%完成2020年达到98%的目标机械种植水平达到45%与2020年达到85%目标相差40个百分点预计可以顺利完成目标机收水平达到15.2%比上一年度提高4.2个百分点与2020年达到50%的目标相差34.8个百分点,预计完成目标任务有较大难度;中耕培土水平从考核指标中剔除。
(二)对“五大行动”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行动方案》部署的“五大行动”任务,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均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措施贯彻落实,取得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及困难。
1土地整治推进行动完成率较好有望提前完成既定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与大型甘蔗机械化通过性要求和作业要求不相匹配土地整治后未能按最初设想充分流转仍以分户经营为主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土地整治工程开始后地租上涨过快。上述问题导致土地整治后并不完全适应机械作业。
2机具研发推进行动方面完成较好。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机可用的问题。
3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行动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功经验初步建立起一批各具特色的技术路线和模式。但存在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
4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行动有较大进展超额完成2017年规定任务数。问题主要表现为机收蔗入厂收购标准缺失机收蔗“按质论价”无法实质推进多数糖企缺乏改造意愿和能力等。
5重大技术推广行动取得一定成果补贴力度加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启动行业交流平台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基本完成既定任务。但也存在示范县建设难度较大、补贴等政策实施方式有待调整等问题。
(三)典型问题与核心建议
从评估组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广西蔗区范围内的机具解决了从无到有和可以使用问题,在技术路线和经营模式上也有一定成功尝试。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服务组织的运营模式和服务能力,机具的作业规模、作业效率,糖企的标准和效率、配合改造的意愿和服务能力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重点围绕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市场化体制机制建设三个方向,通过调整政策实施重点方向,建立起长期可持续的保障条件和运行机制。
1更加注重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对国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进行修订适应大型机械作业
“双高”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从服务组织等渠道反馈的最大问题是,完全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来整治出的土地存在石头较多、道路通过性差等诸多问题,对机收等作业效率和成本影响很大。建议国土部门牵头修订相应国标,并组织“双高”基地土地整治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宜机化水平。
对已经建成的基地,要按照适宜机收的具体要求,以缺什么完善什么的思路进行升级改造,确保高效机收的实现;参照推进糖料蔗保护区建设作法,将已建成和待建的“双高”基地的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建立“一张图、一张网、一个平台”大数据系统,明确标识土地规模化程度、坡度情况等信息,为有关方面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和机具配套方案,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重要参考。
对正在计划建设的基地,就要紧紧围绕实现高效机收的目标要求,全面规划建设,通过规范机耕道路、移除线杆、捡石碎石、平地整地、缓沟排水、合理设计管路、统一行距行向等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其成为高效的宜机化基地。
2集中力量加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打造样板工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广西甘蔗机械化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望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毕竟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甘蔗机收水平目前已建成基地可以达到15%全区只有8%在3年内完成既定目标的工作任务艰巨。
2017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采取多项措施支持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武鸣区建设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可以将优势资源集中于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技术组合科学集成、运行模式上因地制宜为广西乃至全国甘蔗主产区的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先试积累可复制的多层次经验。
建议进一步明确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各部门责任任务按照《行动方案》要求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着眼以机械化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施策统筹解决标准蔗田建设、机具研发、良种良法推广、机械化生产体系构建、储运压榨等各环节的突出问题支持推动广西500万亩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
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到农机农艺融合、原料生产与交易、加工等衔接环节的节点问题上,如田间石头等障碍物残留量的验收标准、机耕道的标准、宽窄行种植模式中中耕培土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控制标准、宽窄行适宜应用区域标准、各类机型适应作业坡度标准等,应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专业优势,充分做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为相关标准、政策的起草、出台、修订提供科学的依据。
3评估蔗区管理体制和甘蔗收购定价机制
目前广西对糖料蔗的管理主要的制度依据是2002年由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发布的《糖料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以及原广西计委、原广西经贸委、广西农业厅、广西物价局、广西工商局于2002年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糖料蔗管理实施细则》下称《细则》
《办法》和《细则》实施以来,特别是中央开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三农”工作及国内外糖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办法》和《细则》没有进行过修订调整,缺少创新变革,形成固化的利益链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户和多数糖企参与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了糖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农民自由选择作物的权利和增收致富进程。有必要对制度的效果进行进一步评估。
2016年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从试点的情况看这套制度维护了广大蔗农的根本利益促进了糖料蔗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
目前广西在对2015/2016榨季试点工作调研评估的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了完善。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改革方向符合中央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施行的“价补分离”的总体方向。
评估工作基本情况
(一)评估任务来源
2017年6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下称“《行动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2017年9月22日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国家发改委林念修副主任共同主持召开了第三次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会议认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机械化生产的条件有待改善、机具有效供给不足、技术体系有待完善和推进工作整体协调性有待加强等多方面的问题。
会议以《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工作第三次专题会议纪要》形式提出:“加强政策实施效果跟踪分析,委托农业机械化协会、农机工业协会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准确掌握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评估依据与任务
1评估依据
本次评估主要依据是四部委发布的《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广西甘蔗生产机械行动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行动目标和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并制订了《〈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明确了各负责单位的重要任务和年度任务指标或实施措施。
《行动方案》要求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着眼以机械化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施策统筹解决标准蔗田建设、机具研发、良种良法推广、机械化生产体系构建、储运压榨等各环节突出问题支持推动广西500万亩“双高”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即2020/2021年榨季500万亩“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机耕、机种、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85%、50%。机械化中耕培土水平达到70%。带动蔗区收获机械化率提高到16%。
《行动方案》要求实施“五大行动”,明确责任部门,推进中央有关部门联动,支持、推动地方相关工作深入有效开展,破解制约发展难题,实现机械化发展目标。
“五大行动”包括:土地整治推进行动;机具研发供给行动;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行动;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行动;重大技术推广行动。
2评估工作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行动方案》提出的“统筹推进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不断提升蔗糖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一核心宗旨,确定评估工作任务、开展具体评估工作并撰写评估报告。
对照《行动方案》,本次评估的任务是:依据《行动方案》所设定的目标及进度要求,对照中期评估目标任务,评估中期目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系统性、针对性整改建议。
3评估工作主要原则
评估工作中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估过程中尊重事实如实记录、收集、分析和运用材料、意见等对调查对象不抱任何成见收集资料不带主观倾向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实证性原则。调查研究结论及与此相联系的所有观点都为真实、可行的资料所充分支持。
3系统性原则。调查评估从甘蔗产业系统整体性出发不就事论事深挖根源把评估对象放在甘蔗机械化及整个甘蔗产业系统内进行整体性分析。
4多向性原则。多角度、多侧面去获得有关的材料进行全面调查评估。
4评估方法及说明
1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取审阅报告文件、实地调研、查阅文献、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评估《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落实情况。
2时间节点。本次评估重点关注时间段为2015/2016榨季、2016/2017榨季及2017年下半年。报告采纳的主体资料数据的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30日。由于评估处在2017/2018榨季中期部分最新进展由于没有正式统计数据没有收录进来。
3特别说明。报告主体第二部分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评估侧重于考察《行动方案》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集中在第四部分存在问题说明。
本次评估工作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配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中难免有疏漏和失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三)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接受委托后,第一时间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评估工作内容、范围、时间安排、人员结构等事项并制定了评估工作方案。
双方协商确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担任评估组组长,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研究员、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研究员担任副组长,评估组下设评估工作协调、报告起草、现场考察三个小组。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杨林研究员担任现场考察小组组长,华南农大区颖刚教授担任现场考察小组技术顾问,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夏明部长担任现场考察小组副组长(兼报告起草小组组长),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王天辰研究员、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学贵研究员担任工作协调小组组长。聘请中国农业大学杨敏丽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张华教授等十余位各方面的专家担任评估专家组成员。
10月初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糖办和农机局沟通了解基本情况协商评估事项。评估专家组就如何开展现场考察达成共识制订了现场考察工作方案。
11月下旬现场考察小组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赴广西进行现场考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糖办、农机局以及“双高”基地建设一线的基层领导和工作人员陪同下分别赴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武鸣区、来宾市兴宾区、柳州市柳城县进行了为期4天的现场考察评估工作。专家组考察了合作社、种植基地、经销企业、糖厂等并与有关部门举行了多场专题座谈会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各小组撰写了初步的考察评估报告。报告起草组在充分吸收现场考察各小组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前期调研情况报告。
12月10日评估组邀请有关农业部、国家发改委领导、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推广总站、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中国农机化导报领导广东、云南、广西有关专家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糖办、农机局来宾市领导扶绥、武鸣、兴宾、柳城四个项目区、县有关负责人和甘蔗机械生产企业代表等40余人在广西甘蔗主产区来宾市召开评估工作前期调研情况汇报会向有关方面通报了前期调研情况提出了评估调研工作中发现的部分问题和下一步建议。同时认真听取了有关领导、专家及广西方面的意见建议为评估报告的起草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起草小组反复构思几易其稿于2017年底完成了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工作。
2018年1月10日评估组在京举行了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专家咨询会。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评估组副组长刘宪研究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评估工作进展情况中国农机化协会宣传培训部部长、评估组报告起草小组夏明组长介绍了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起草的有关情况中国农机化协会副会长、评估工作组现场考察小组组长杨林研究员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并起草高质量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最终完善报告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估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李伟国司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皇才进处长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刘旭副站长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徐振兴副站长中国农机化协会王天辰副会长兼秘书长华南农业大学区颖刚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杨敏丽教授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刘晓雪教授广西农机局江垣德副局长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张长献总经理广西日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韦锦然总经理等20余位专家出席会议。
在广泛吸收了各领域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本报告。
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一)土地整治推进行动
1评估内容及指标
针对土地整治推进行动《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提出四项要求一是及时协调解决基地建设布局遇到的问题加快推进500万亩基地建设二是安排基地建设资金支持基地建设按计划实施三是推动统筹各渠道资金整合四是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出台项目管理相关细则。
从评估组收集的材料看,土地整治推进行动的一些情况如下:
1广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自治区彭清华书记、陈武主席等自治区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多次到现场调研基地建设情况。
2成立广西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任组长2016年下半年起改由分管糖业副主席任组长两名分管工业、农业的副主席任副组长各有关厅局主要负责领导为组员加强对“双高”基地建设的领导加强统筹指导推进“双高”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协助政府常务副主席的政府副秘书长任主任各有关厅局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各厅局和主要“双高”基地市抽调人员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3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有建设任务的市县和自治区农垦局、监狱管理局参照自治区建立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全区步调一致的工作体系做到有人谋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事。
4加强了资金统筹出台了办法下放了管理。经测算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需资金171.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30亿元广西自筹及整合各类资金108.9亿元市县财政投入33亿元主要用于良种补贴、水利投入、规划设计、管理费用等。在前期工作中“双高”基地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多管理复杂造成市、县“双高”基地建设责任主体多次反映“双高”基地建设“资金不好用”等问题。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灵活性自治区层面组织起草制定了《自治区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桂政办发2015116号整合现行中央、自治区相关专项资金和新增预算安排统筹用于支持“双高”基地土地整治和水利化建设按2478元亩由项目县市、区包干使用以不突破全县资金总量为原则由项目县市、区统筹安排。
针对如何进一步调动县级人民政府积极性的问题研究出台了《关于解决当前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有关问题补充规定》桂政办发201693号把“双高”基地建设的主体权利和责任下放到县级人民政府并按属地化管理进行验收明确了建设主体、验收主体、责任主体。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有利于调动县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资金使用率保证资金用得安全用出效益。
《行动方案》要求的2016年和2017年每年5亿元资金全部都拨付到县。只是项目县没有完全拨付到建设主体。初步估计2016—2017年仍有60%资金未拨付到建设主体。
5土地整治行动进度情况。按照任务要求2014—2016年要完成基地建设230万亩2017年要完成任务131万亩2018—2019年要完成139万亩。
建设初期进展较慢。2014—2016年6月总计完成53万亩建设任务。2016年下半后进度开始加速。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总计完成200万亩建设任务。2017年全年完成89.58万亩。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双高”基地建设共完成326.05万亩。2017年建设任务按预定计划有望于2018年5月底完成。
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和道路建设实现基地单幅地块坡度在13°以下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采用泥结石路面路面压实并能满足大中型农机作业和运输根据需要配套建设排水沟渠。
目前通过“小块并大块”完成的“双高”基地建设326.05万亩。土地由整合前的338.03万块地并为32.05万块地。已建成的面积万亩以上片区12块其中崇左市7个来宾市4个柳州市1个。
2评估结果
根据广西糖办提供的材料及评估组调研的情况,对照《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的安排,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广西糖办在“及时解决建设布局遇到的问题加快推进500万亩基地建设”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行动方案》出台以后广西的基地建设速度有所加快为保证500万亩基地建设任务目标奠定了基础
2在“安排基地建设资金支持基地建设按计划实施”方面出台了具体的办法统筹了资金《行动方案》要求的2016年和2017年每年5亿元资金全部都拨付到县。只是县没有完全拨付到建设主体。初步估计2016—2017年仍有60%资金未拨付到建设主体;
3“推动各渠道资金整合”方面探索了一些办法解决了早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4“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出台项目管理相关细则”方面广西方面也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保证基础建设有序进行。
5《行动方案》要求2020年完成500万亩基地建设任务。2014—2017年总任务是361万亩。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双高”基地建设共完成326.05万亩。在完成2014—2016年任务指标230万亩基础上完成2017年任务指标96.05万亩。按照《行动方案》规定2017年建设任务130万亩来考核2017年任务已完成七成。按照目前进度安排到2018年5月2017任务年度结束可完成450万亩土地整治工作。按此进度2019年可提前一年完成全部计划任务。
(二)机具研发供给行动
1评估内容及指标
针对机具研发供给行动《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提出六项要求推动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实施将甘蔗收获机列为实施重点支持若干家标杆企业或联合体承担甘蔗收获机研发及产业化任务将甘蔗收获机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重点方向统筹各种政策资源支持产业化及应用协调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加快甘蔗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强机具选型鉴定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验证及时反馈信息促进企业提高机具的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开展甘蔗收获机行业调研把握行业运行动态研究提出改进的措施建议。
从评估组收集的材料看,机具研发供给行动的一些情况如下:
1甘蔗收获机被纳入《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年》主机产品的创新专项给予支持。2016年以来国产甘蔗机械化装备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研发和技术取得进步产业化体系基本建成机械质量和作业效率有显著提高产品链得到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近两年国内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在整机设计和核心零部件研发上有所突破产品适用性有明显提高。中联重机和柳工都得到国家发改委《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项目支持。
2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甘蔗收割机获得支持。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办产业20172063号提出要开展“甘蔗收获机示范工程”由大型农业生产服务公司等用户牵头联合制造企业和榨糖企业等推动先进适用甘蔗收获机研制搭建甘蔗生产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样板。广西甘蔗生产服务公司等获得重点支持。
3广西“50万亩糖料蔗基地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发”项目完成验收。2015年广西农机局争取自治区科技厅支持380万元“50万亩糖料蔗基地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发”项目完成验收研发的一批甘蔗种植机、田间收集搬运机、中耕培土机已经投入“双高”基地作业。
4广西农机局启动了大型甘蔗机械试验检测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规模7194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双高”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协调会明确该项目立项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自治区农机局配合推进。租用蔗地420.5亩建成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全程机械化工作站开展14项甘蔗机械试验鉴定业务开展了11项甘蔗机械试验鉴定业务甘蔗机械鉴定效率比往年大幅提高开展甘蔗收获机选型试验对产品适应性、经济性等进行比对、试验为技术推广、产品改进升级提供依据。
5行业调研等工作顺利开展取得成效。2017年6月中国农机化协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和广西农机局共同组织全国十几家甘蔗机械生产企业代表到广西甘蔗主产区实地考察了解用户需求探讨提升机具适应性和可靠性。
2017年8月中国农机化协会针对目前一些具有一定推广前景的甘蔗机械化生产先进技术和装备因缺乏标准而无法申请推广鉴定问题启动甘蔗机械团体标准制订工作。
2017年9月22日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国家发改委林念修副主任共同主持召开了第三次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工作专题会议。会上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汇报了调研情况作了题为《关于贯彻落实农业部等四部委六号文件大力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情况》的报告受到好评。本次会议决定委托中国农机化协会和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
2017年10月中国农机化协会刘宪会长带队赴广西来宾调研甘蔗“双高”基地全程机械化情况。
2017年12月刘宪会长带队调研云南甘蔗机械化推进情况决定在2018年上半年在云南举办甘蔗机械化现场演示会推动云南甘蔗机械化。
6机具供给情况。截至目前美国凯斯甘蔗收获机开始一定范围成功应用约翰迪尔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CH570新型收获机洛阳辰汉的产品在广西试验成功2017年开始批量销售出现供不应求局面柳工农机、中联重机等产品逐步上市一些企业开始在广西筹建收割机分厂。甘蔗种植和田间管理等其他机具性能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广西基本专门用于“双高”基地的12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有12000多台比2013年底增加4000多台增加接近50%专门用于平地机、重力耙等高效作业1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已经超过200台比2014年增加180多台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到312台比2014年增加308台几乎从无到有各种小型割铺机、分段式收获机械800多台套具备开沟、施肥、覆膜等功能的甘蔗联合种植机达2500多台从无到有年作业能力达100万亩以上预切式种植机也开始投放市场进行生产作业精准作业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推广了200套。
2评估结果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及评估组收集的材料,对照《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的安排,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2016年以来国产甘蔗机械化装备供给能力有所增强研发和技术取得进步产业化体系已具雏形机械质量和作业效率有一定提高产品链有所完善售后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近两年国内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在整机设计和核心零部件研发上有所突破产品适用性有所提高。
2各责任主体积极工作促进政策落实调研、标准、研发项目支持等都有一定进展。
(三)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行动
1评估内容及指标
针对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行动《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提出六项要求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选育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开展绿色高产创建实现基地良种良法基本全覆盖到2020年基地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支持糖料蔗良种繁育和推广;发挥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作用,开展技术指导。
从评估组收集的材料看,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行动的一些情况如下:
1关于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4年来自治区农机局积极落实项目资金9480万元推进广西“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推动社会资本投入4亿多元。
2016、2017连续两年安排400万元开展甘蔗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园区项目建设为大型试验检测基地建设项目和甘蔗机械选型做好前期基础准备工作。
广西农机局申请自治区支持2400万元扶持崇左市、来宾市、南宁市、柳州市建设8个区域服务中心试点目前已经完成建设建设标准示范基地6853亩。
总结出了适合不同地区的“南糖模式”(蔗糖一体)“思源模式”(水肥一体综合考虑机械化)“东亚模式”(围绕高效机收为中心)“博东模式”(丘陵山区)等可复制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017年11月13日至15日由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李安宁专程到广西进行调研选定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武鸣区作为农机化司重点联系的示范点。
2关于基地良种良法基本全覆盖。来自广西糖办的报告显示目前在已建成的“双高”基地中种植良种率达100%。
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联合自治区财政厅修订完善良繁基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加快基地建设验收意见和考核评定办法,以及组织良繁基地项目申报和评审等工作,加快推进良繁基地建设步伐。
2015年广西糖办发布了《广西“双高”基地甘蔗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试行2016年印发《2016—2018年度广西甘蔗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指南》2017年印发《广西甘蔗良种繁育推广基地考评办法》。
截至2017年9月底全区共批准建设了47个甘蔗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其中一级基地5个二级基地15个三级基地27个建设面积总共63637亩约可提供良种25.5万吨按每亩用种0.5吨计可供蔗农大田种植50万亩以上。
经过近几年努力全区糖料蔗自育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大幅提高种植品种结构得到了有效改良。2016年自育优良品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区面积3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台糖系列品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7%其中新台糖22号面积占总面积的53.8%同比降低12个百分点其他品种约占13%。
2017年以来广西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以及蔗地合理间种等综合农艺措施助推糖料蔗生产提质增效。
3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2017年11月58日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白晨研究员一行3人到广西蔗区考察调研。多次邀请华南农大区颖刚教授、刘庆庭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张华研究员、海南大学杨本鹏研究员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专家考察指导。如张华研究员重点联系柳城县指导开展全程机械化建设杨本鹏研究员重要联系兴宾区指导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2评估结果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及评估组调研走访收集的情况,对照《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的安排,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建设在波动中取得一定进展农机化司不少于两个和广西农机局不少于10个均按规定数量启动工作。
2良种选育和推广方面成绩显著已建成“双高”基地全部实现良种化超额提前完成规定任务2017年50%2018年65%)。
3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统筹资金扶持良种繁育和推广。
4按照要求邀请国家产业体系技术体系专家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专家参与技术指导。
(四)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行动
1评估内容及指标
针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行动《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提出如下要求支持、指导榨糖企业卸蔗平台和蔗槽等前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升级改造组织制修订机收甘蔗入厂收购标准确保切段式甘蔗24小时内入厂压榨为解决甘蔗机械化联合收获提供保障指导糖厂改善农务管理完善机收作业调度探索建立机收与糖厂加工的有效衔接机制。
从有关部门提供的报告及评估组收集到的资料看,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行动的有关情况如下:
113家试点企业压榨槽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截至目前广西已有南宁糖业香山糖厂、农垦集团金光糖厂、南华集团东门糖厂、东亚集团迁江糖厂等13家试点企业压榨槽改造工程已经完成现已投入使用取得一定效果。多数糖企对甘蔗生产机械化认识水平逐步提升2017/2018榨季有望取得一定突破。广西糖办计划加强制糖企业技术改造今后3年每年重点支持20家规模大、效益好的糖厂进行压榨槽改造。
2没有制订机收蔗入厂标准。在机械化收获甘蔗入厂标准方面能够找到的材料有三份《糖料甘蔗GBT 10498—2010》《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DB451300/T 1-2005》《来宾市国家糖料甘蔗标准化示范区糖料甘蔗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糖料甘蔗收购质量DB451300/T 2-2005》《糖料甘蔗收购扣杂DB451300/T 3-2005》。没有制订有关机收蔗入厂标准。
3倒逼制糖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二次创业。不少糖企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学习培育甘蔗生产服务产业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广西甘蔗生产作业服务公司投资3300万元购置了40台洛阳辰汉甘蔗联合收获机南糖集团香山糖厂流转土地13万亩开展全程机械化生产经营扶南东亚糖厂帮助大户、合作社垫资高达95%的购机费用。
2评估结果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及评估组调研走访收集的情况,对照《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的安排,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计划表中要求在2017年改造3家实际已完成了13家超额完成了任务。
2机收甘蔗入厂收购标准处于空白状态尚未完成任务要求。缺乏多方认可的高效检验手段不能实行“按质论价”机收蔗入厂压榨仍存在一定困难。多数糖厂农务管理水平和作业调度能力仍不足以满足机收蔗的需要。
3整个榨前工艺改造投资较大影响糖企投入积极性。
(五)重大技术推广行动
1评估内容及指标
针对重大技术推广改造行动,《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提出如下要求:
支持广西开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甘蔗收获机实行敞开补贴;支持开展农机深松整地、报废更新工作;完善推广农机金融租赁支持方式,加快成果转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倾斜支持广西甘蔗机械化生产职业农民培训,符合条件的均纳入培训计划。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举办甘蔗机械化供需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技术、人才、经验交流,推动甘蔗机械化发展。
从有关部门提供的报告及评估组收集到的资料看,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行动的有关情况如下:
1示范县建设方面。2017年11月13日至15日由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李安宁、科教处处长刘云泽、华南农大教授区颖刚等组成的调研组专程到广西进行调研推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示范县建设工作研讨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拿出400万元资金扶持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武鸣区建设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广西农机局与重点区县县很县政府已经加强交流合作制订建设方案逐步启动建设工作。
2017年年底扶绥县“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7%目标80%其中机耕、机种、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5%、55%、7.8%目标98%、85%、50%。机械化中耕培土水平达到49%目标70%)。
由于离目标年限2020还有3年若以2017年已完成的“双高”基地建设面积42.14万亩为基数则机械化水平分别为综合机械化水平68%目标80%、机耕95%目标98%、机种88%目标85%中耕78%目标70%机收13%目标50%)。
综合以上两组数据可以认为扶绥县的“双高”基地机械化水平与要求的目标水平比机耕环节已基本达到了目标机种还有较大差距但经努力也有可能达到但机收离50%还差42.2%或37%,差距悬殊。
而综合机械化水平虽然差距似乎不太大但很难达到因为综合机械化水平80%是在耕、种、收三者的水平都达标的情况下算出来的。当然如果其他两项超出指标很多也有可能弥补机收的短板。问题是机耕不可能再高多少机种三年内能从55%升到85%就不错了,几乎无法弥补机收的短板。
而扶绥全县蔗区收获机械化水平目前机收主要集中在“双高”基地全县甘蔗面积是113万亩“双高”基地面积占60%所以全县机收面积目前不会大于5%要提高到16%,差距也还很大。
2农机具购置补贴方面。广西农机部门编制了《广西“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农机服务组织规模购置糖料蔗生产机械预先报告制度》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新规定2017年从事甘蔗种植生产经营的购机者享受中央补贴资金总额的最高限额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元甘蔗种植机、甘蔗收获机械实行中央资金敞开补贴推动农户购置机具的积极性。2017年落实自治区财政下达400万元的农机购置租赁融资贴息补助项目资金将资金任务分配到各有关市县。
3试行甘蔗机械化作业补贴。2017年落实自治区财政下达4000万元甘蔗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对14个试点县实施机械粉垄、机种、机械植保、机收实施作业补贴。
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甘蔗主产市、县农机化部门多次举办年度业务培训班。利用8个已经建成的大型区域服务中心开展了培训工作。正在积极谋划建立驾驶员培训基地。
5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信委、糖业局投资兴建广西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2016/2017榨季已正式启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支持下由中国农机化协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主办的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已经分别于2016年、2017年成功举办两届。目前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农业机械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专业展会成为推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堡垒。
2评估结果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及评估组收集的材料,对照《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的安排,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扶持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已经启动但建设难度较大。
2农机作业补贴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效果显著成为推进工作一大亮点。
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系统性不够有待加强。
4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农业机械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专业展会成为推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堡垒。
(六)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评估结果
《行动方案》提出的行动目标是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着眼以机械化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施策统筹解决标准蔗田建设、机具研发、良种良法推广、机械化生产体系构建、储运压榨等各环节的突出问题支持推动广西500万亩“双高”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即2020/2021年榨季下同500万亩“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机耕、机种、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85%、50%。机械化中耕培土水平达到70%。带动蔗区收获机械化率提高到16%。
1从广西糖办及农机局提供的材料得到如下信息。
2016/2017榨季广西甘蔗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46.1%。其中机耕率达到98%机种率达到45%机收率达到8%。
已建成“双高”基地的耕整地和种植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收率达到15.2%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10月30日全区“双高”基地建设共完成256.4万亩全面完成2014—2016年建设任务。2017年建设任务按预定计划于2018年5月底可全部完成。
2对照《行动方案》设定的目标评估组得出如下结论。
《行动方案》的实施发挥了促进作用与2016年相比较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区甘蔗耕种收机械化率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机耕率提高1个百分点机种率提高6个百分点机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已建成基地机收率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已建成基地甘蔗生产过程中,机耕环节基本已实现机械化目标。
已建成基地机种环节机械化率为45%距离85%的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
已建成基地机收环节目前的机械化率为15.2%距离《行动方案》确定的50%的任务目标差距悬殊。
目前全区甘蔗机收率达到8%与16%的目标要求差距较远。
土地整治基本符合《行动方案》进度要求。2019年有望完成全区500万亩基地建设总任务。
材料中未见到中耕培土水平数据。通过向广西农机局同志了解得知中耕培土不列入综合机械化系数中耕培土的机械化率逐渐不做统计要求所以没有具体统计数据。目前面积较大的地块中耕培土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至少可以达到70%以上已建成“双高”基地可以达到90%以上。另外,有些模式(如东亚现代农场模式)不需要中耕培土。
总体来看,《行动方案》部署的“五大行动”任务,受到了各部门及广西的高度重视,均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措施予以贯彻落实,取得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及困难。土地整治推进行动完成率较好;机具研发推进行动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一定程度了解决了无机可用的问题;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行动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功经验,初步建立起一批各具特色的技术路线和模式;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行动有进展,但难度较大;重大技术推广行动取得一定成果,补贴力度加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启动,行业交流平台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取得的经验
(一)组织协调经验
1国家高度重视
2015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印发实施《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改农经20151101号明确支持广西建设500万亩基地。
2015年农业部印发《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将甘蔗机种机收作为主推技术。
2017年6月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行动方案提出了实施5大行动并分解成23项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涉及的国家各部门14个司局单位和广西各部门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年度任务指标、实施措施明确了完成时限。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信部等连续3年联合召开推进广西甘蔗机械化工作会专题研究推进广西甘蔗机械化的措施办法。建立了部级推进工作机制成立了联合工作办公室。
农业部和财政部2015年将甘蔗收获机收获机农机购置最高补贴额由25万元提高到40万元2017年初确定对甘蔗种植机、甘蔗收获机等实行敞开补贴全区范围内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及自治区财政补贴资金的40%左右用于甘蔗机具补贴。
2017年农业部拿出400万元资金扶持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武鸣区建设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从2014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到2020年广西要基本建成500万亩“双高”基地力争平均单产超8吨、蔗糖分超14%。
为推动“双高”基地建设工作,历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糖业发展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广西糖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区糖业农工贸一体化发展。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等自治区领导多次听取糖业发展情况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糖业发展工作。
2017年“推进全程机械化新建100万亩双高基地机械化收获率15%以上”的目标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白皮书。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抓好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相关内容贯彻落实的通知》要求“双高”基地建设要围绕高效机收、实现全程机械化展开将满足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的标准化种植作为享受补助的前提条件2016年9月自治区政府召开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联席会议筹备会。
3部门间建立合作
有关部门共同支持“双高”基地建设,抓好资金落实,提高财政资金效用,推进财政贴息、作业补贴、研发奖励等支持政策落地,推进机械引进研发和外省企业入桂,推进甘蔗机械试验检测基地、区域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试点等重大项目。
2015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信委、财政厅下达2015年糖厂机收压榨一体化试点技改项目资金3000万元用于50台甘蔗收获机购置补助。为解决甘蔗机械切段收获带来的问题自治区下达专项资金900万元扶持农垦集团金光糖厂、南华集团东门糖厂、东糖集团迁江糖厂等3家企业开展压榨槽改造试点。
大型甘蔗机械试验检测鉴定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7194万元自治区“双高”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协调会明确该项目立项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自治区农机局配合推进。
自治区绩效办、“双高”办印发《2016年自治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工作绩效考评方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等部门关于解决当前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在推动“双高”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推进全程机械化新建100万亩双高基地机械化收获率15%以上”的目标,列入绩效管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糖办、双高基地办多次与农机局召开对接会,探讨推进全程机械化问题;广西甘蔗生产服务公司组织专门召开了机收座谈会;各部门推动制糖企业成为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体。
4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2013、2014年连续两年落实自治区1400多万元资金扶持在崇左市江州区、兴宾区、武鸣等22个县建设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
2015年自治区财政投入500万元进行机械作业信息化试点提高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质量和水平。
2017年自治区财政下达400万元的农机购置租赁融资贴息补助项目资金将资金任务分配到各有关市县推进社会资本融资购买甘蔗机械推动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
2016—2017年自治区财政下达3000万元建设8个“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服务中心试点。
2017年自治区财政下达4000万元甘蔗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对14个试点县实施机械粉垄、机种、机械植保、机收作业补贴。
5主产市县推进措施有力
崇左市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高”基地建设及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双高”培训基地、组建驻村工作队、万台农机下乡、3次召开全市会议推进“双高”及其机械化工作。柳州市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出资220万元支持机种机收作业补贴项目组织编写技术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甘蔗机械研发。防城港出资扶持合作社购买安装北斗监测作业信息化系统。全区有“双高”任务的县市、区都制定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涉及耕、种、管、收、运、榨等重要环节。扶绥、龙州、上思等出台配套资金扶持政策推动机收发展。
(二)制度安排经验
1出台一揽子推进政策措施
一是编制了《广西“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明确了推进“双高”生产全程机械化相关主体责任推进“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二是出台一揽子推进政策措施制定《农机服务组织规模购置糖料蔗生产机械预先报告制度》印发《广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实施方案》明确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向“双高”基地倾斜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新规定2017年从事甘蔗种植生产经营的购机者享受中央补贴资金总额的最高限额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元甘蔗种植机、甘蔗收获机械实行中央资金敞开补贴推动农户购置机具的积极性。
三是自治区和甘蔗主产市、县(区)农机化部门举办年度业务培训班,深入第一线听取意见、开展协调、提供服务,深入实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配套机具研发和甘蔗机械作业信息化项目。
四是以点带面,积极推广以规模种植及其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凯利模式”(广西凯利公司)、以围绕高效机收为主的“东亚现代农场模式”、以机械研发及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为核心的“汉森模式”(柳州汉森公司、来宾北回归线公司)、以蔗糖一体化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桂中模式”(柳州思源农机合作社)和以机械化耕种收专业服务为核心的“左江模式”(广西收获公司)等全程机械化模式。
2探索制定有关标准
2016年印发试行《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甘蔗宽窄行机械种植作业技术规范》和《甘蔗机械联合收获作业技术规范》以及《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要求》《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手册》《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配套机具》《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等书籍引导甘蔗标准化生产。
《自走式中耕机技术条件》《甘蔗田间收集搬运机技术条件》等3项广西地方标准于2017年9月22日通过质监部门组织的专家审定广西农机鉴定站起草的《甘蔗种植机技术条件》已完成初稿《糖料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糖料蔗机械宽窄行种植作业技术规范》《糖料蔗机械联合收获作业技术规范》已列为自治区质监局2016年第八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目前进入实施阶段。
评估中发现的问题
(一)技术问题
1土地整治方面
1现有土地整治效果与机械化作业需求之间存在距离。广西90%以上的蔗田为旱坡地,糖料蔗大多种植在旱坡地和丘陵地,蔗田坡度大、石头多、埋设线杆杂乱、排水沟深。随着基地建设的推进,小块拼大块技术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平地技术、各种障碍物清理技术、合理的机耕道技术、合理的缓沟排水技术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土地平整度不够机耕道宽度预留不尽合理石头、树桩、小坑等影响机械作业的因素较多造成机器翻覆事故较多切刀、风扇等损毁安全隐患较多增加维修保养和作业成本降低了作业效率已经成为制约机收进展的重要因素机耕道路地头宽度34米部分道路路面与耕地面高度差达到2030厘米大型机械跨路面作业或调转方向存在一定困难。
目前已建成的基地基本上都是基础条件较好、难度相对较小的地块。未完成建设任务的200多万亩土地条件较差整治难度更大困难更多。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广西已经承担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的工作任务。意味着除500万亩“双高”基地外仍有650万亩蔗地要进行保护和建设难度较大。
已建成水利化设施与机械化作业存在冲突:部分灌溉设备设施直接突出地表;大部分“双高”基地排水系统按“三面光”水泥硬化设计,部分排水沟渠没有加装封盖,影响机械作业。在现有的水利建设方案中,最好的办法是铺设地面滴灌管,但必须人工在砍蔗前收回管带,滴灌带铺于地表,甘蔗倒伏后无法回收,影响机械收割,且铺设、回收滴灌带增加了人工成本。
2缺少融合机械化需求的土地整治建设标准。国土、水利、财政等部门之间协调存在一定难度按照各部门已有的标准组织实施和验收未能最大化考虑机械化作业要求。在资金统筹、管理办法、项目审批等环节存在协调困难。
评估发现,关于土地整治当中的田间道路问题,有关标准存在与机械化作业要求冲突的情况。
在《行动方案》中有如下描述“土地整治推进行动。落实《规划》安排基地建设资金加快推进500万亩基地建设”。
在《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有如下要求“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田间工程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建设要求有序推进核心区蔗田田间工程建设。”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由国土部和农业部牵头制订GB/T30600—20142014年6月25日起正式实施中有如下描述
6.1.3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参照附录B工程技术要求参考附录C。
6.2.2耕作田块指由田间末级固定沟、渠、路等围成的基本单元。
6.5.3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6米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米。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
附录C4.3 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的田间道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承担主要农产品运输和生产生活功能的田间道路面宜采用混凝土、沥青等硬化措施田间道路面宜高出地面3050厘米常年积水区可适当提高。在暴雨冲刷严重的区域田间道机耕路应采用硬化路肩路肩宽以30厘米左右为宜。
C4.4 生产路路面宜高出地面30厘米生产路路面应采用碎石、素土等。在南方暴雨集中地区生产路路面可采用石埂、混凝土等。
C3.7 根据水源、作物、经济和生产管理水平田间灌溉可采用地面灌溉、喷灌和微灌等形式。采用地面灌溉时田间沟、畦规格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规定。
其中,“对出露石芽进行清理。”意味着没有露出的、隐藏在田间的石头没有被要求清理。目前,田间石头,已成为影响收割机作业的重要因素。
“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6米”。如果采取低限值或中间值则无法满足大型甘蔗收获机田间进行调向等作业时需要。
“生产路路面宜高出地面30厘米”这样的高度对于收割机来说是无法正常跨越的高度。
3资金未完全拨付到建设主体。《行动方案》要求的2016年、2017年每年5亿元资金全部都拨付到县。只是县没有完全拨付到建设主体。估计2016—2017仍有60%资金未拨付到建设主体。
2机具供给方面
1国内甘蔗收获机领域的研究没有取得核心的技术突破。企业虽有创新的愿望和产业化的积极性但普遍实力较弱。全国没有甘蔗机械研发和试验平台产品试验只能到地里进行。由于没有创新和研发能力企业缺乏产品。没有可以市场化的产品企业无法工业化的组织生产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无法有效保证。
2迫切需要解决甘蔗全程全面机械化诸多“短板”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自主化发展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任务。按已经建成的256万亩“双高”基地测算以目前每台收获机的平均收获量来说大约需要各类收获机15002000台目前只有300多台缺口非常大。
目前只是在机耕整地和机械中耕培土方面较为普及机种效率很低用种量大浪费多。双行的整秆式种植机效率不高一个机组至少要1个拖拉机手2个或4个喂入甘蔗的1个辅助工一天可种植20亩左右操作工劳动强度大容易出现漏播效率较高的预切种式种植机尚处于试验阶段中耕培土仍以小型机为主效率低植保仍以人工为主高地隙宽幅植保机尚未全面推广航空植保尚处于试验阶段收获机械及配套机具的保有量仍很小建成的双高基地可实现机收率仅为15.2%距离《行动方案》所定机收率50%的目标差距较大。
3农机农艺融合方面
1传统的手工栽培方式不适应机械化生产。甘蔗种植模式、农机农艺技术不配套试验示范跟不上。适宜机械化的栽培模式尚未普及目前仍以传统的手工栽培方式为主行距等方面不适应机械需要。兼顾甘蔗产出与机械化生产而推广的宽窄行种植技术体系仍不完善缺少适应宽窄行种植的中耕培土机。机械化中耕培土不到位不能形成龟背垄型导致机收作业效率和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宿根蔗生长。适宜不同天气情况的机具普遍缺乏广西多雨天气作业大型机械有效作业时间只占整个榨季1/3左右雨后作业损失率、含杂率增加明显对土地、机耕道、宿根损坏严重。适宜机械化的品种繁育工作进展缓慢。
2适宜丘陵的技术路线及经营模式研究试验不足。对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关注仍主要限于双高基地中条件较好地区设备集中于大型化为主对更大范围丘陵地区的装备技术路线及经营方式研究试验储备不够充分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也是机收率不高的瓶颈。广西要建成1100万亩的甘蔗保护区机械化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4糖企技改方面
1压榨前工艺改造仍不到位。广西共有糖厂100余家中小型糖厂偏多多数糖厂设备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制糖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比较低普遍认为机收提高成本缺少技改资金面临两难。目前仅有20家糖厂进行了切段式机收甘蔗压榨前工艺改造仅13家糖厂完成改造。大多数糖厂没有进行工艺改造即便进行了改造也是简单的改造没有考虑自动卸料等需要很难解决切段式机收甘蔗高效入厂压榨的实际问题影响机收发展。
此外《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中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支持、指导榨糖企业卸蔗平台和蔗槽等前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升级改造。具体任务要求是2017年改造3家企业2018年改造3家企业2019年改造3家企业。目标任务数与广西糖企数量之间的比例较小。
2机收蔗含杂率检测方法和标准一直没有出台。机收甘蔗入厂收购标准处于空白状态尚未完成任务要求缺乏多方认可的高效检验手段对机收甘蔗的含杂率确定易出现争议。
机收蔗含杂率普遍高于人工砍蔗。压榨机收蔗会增加成本、降低产品品质。目前,比较积极推动机收的糖企通常采用降低扣杂、开设机收蔗进厂专用绿色通道的办法,来减轻机收蔗的蔗农损失。同时,收购机收蔗的糖企一般采用机收蔗与人工砍的甘蔗搭配压榨的办法暂时解决问题,保证产品质量不至于明显下降。
机收蔗交售数量如果超过糖企设置的指标,即便糖企了机收蔗开设了绿色通道,也必然导致厂外排队积压。同时,部分蔗农指使机收服务组织的作业人员通过少开排杂风扇等办法增加产量,也为糖企收购工作带来不便。
在目前机收蔗入厂标准缺失,缺少高效检测手段,无法实行“按质论价”收购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糖企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化解矛盾。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强迫糖企暂时的迎合,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导致糖企将压力转嫁给蔗农,为机收蔗进厂设置更多障碍,进而导致机械化出现倒退。
3田间转运不顺、糖企机收作业调度管理不到位。采用切段式机械化收获甘蔗由于切口多甘蔗水份损失大。需要制糖企业改进调度管理确保机收甘蔗及时转运优先进厂随到随收最大限度地减少料蔗水分损失加快运蔗车辆的运转速度。
有效的田间转运和及时的调运是甘蔗机收服务组织提高作业效率和时间利用率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通过转运车、网袋、运输车和铲车+翻斗泥头车的运输模式,加上已有转运车的购置补贴政策尚未落实,田间转运问题也成为障碍收获机高效作业的因素之一,联合收获机停机等运输车问题经常出现,严重影响收获机时间利用率。部分制糖企业由于大量的收获机涌入蔗区,运输车调度,卸车人员安排等不足,影响机收正常运营,出现等车情况,严重影响机收发展。
(二)经济问题
1地租上涨过快加大土地流转成本
“双高”基地建设开始之后出现明显的地租快速上涨现象加大土地流转成本和难度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不利。土地整治以后流转土地地租由之前的三四百元每亩涨到1000元个别地区达到1200元极个别实施甘蔗和经济作物套种的地块地租达到1600元。广西甘蔗平均亩产不到5吨收购价一般不到500块钱一吨地租占全部收入的50%左右。
2服务组织发展面临较多困境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通过订单、托管、租赁等形式参与“双高”基地建设,对推进机械化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由于资金导向问题,缺乏有效扶持和引导的“双高”基地农机服务组织主要依靠市场独立发展,面临较多困境。
多数田块仍由农户分散经营,可高效连片作业的面积不大,无法充分发挥机械作业效率,机收损失率较大,含杂率较高,影响糖厂和农户对机收的接受程度。加上广西榨季雨天多,导致绝大多数机收服务组织作业量有限,榨季真正作业时间严重不足,转场费用高昂,处于“不挣钱”甚至亏本的窘境。
服务组织使用的设备配套不够科学,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机专业户仅有单一的作业服务机具,机具以自用或服务左邻右舍为主,熟练的收获机手少,队伍不稳定,影响从业者参与热情服务能力不强,经营不够规范,盈利能力弱,急待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3“双高”建设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
“双高”基地建设工作高调推出为机具生产企业、种植企业、专业服务组织等主体带来较高预期。2014—2016年三年时间建设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对市场参与主体的决策产生影响。
如“双高”建设开始后约翰迪尔公司决定停产原已引进国内的330型收割机推出了350型和570型收割机。但由于同期“双高”建设进展较慢土地整治质量不高新机型未能充分发挥效率优势。
如凯利等农业公司重金投入,大量流转土地,但由于回报不高,很快遇到资金链问题,经营出现困难。同期开展机械化作业的服务组织,多数因作业效率较低等问题,入不敷出,最终撤出机收服务领域。
“双高”基地开始建设初期,大量社会资本相继进入,从事种植和机械化服务。部分失败案例对后继者有所影响,个别地区甚至频繁出现包地老板跑路现象。截至目前,风险尚未完全释放。
(三)体制机制问题
1在统筹推进机械化问题上缺少职能设置
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过程中,作为全区统筹机构的自治区糖办在岗位设置上缺少专职副主任对全程机械化问题进行统筹协调。
由于缺乏统筹协调职权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广西农机管理部门及整个农机系统难于主动作为,难于协调其他部门,难于借助技术推广体系力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机械化主题的引导、协调作用难于发挥到位。
如目前在土地整治中所依据的坡度指标是“13度”。调查部分甘蔗收割机企业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公认的比较适宜坡地作业的机具如果纵向作业适宜的坡度范围是小于12度如果横向作业适宜的坡度范围是小于8度。由于广西蔗区多数位于丘陵地区为保水保肥大量采用横向种植模式。收割机在坡地作业时多数时段也是横向作业。所以13度的标准对于机收作业来说并不适合。
广西农机系统专家曾在方案起草阶段提出建议将“双高”基地坡度标准设置为10度但建议未被采纳在《行动方案》发布之前广西农机部门曾经针对“双高”土地中石块影响机械作业问题提出应及时清理的建议同样未引起重视。
2基层农机推广部门职能弱化
一直以来,基层农机推广部门是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的主要部门,全区的推广系统机构健全完整,技术互通共享,在培训、研究、推广、观摩对比等系统规划,在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发挥很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受公车改革,项目资金落实,基地建设资金导向等因素影响,基层农机推广部门除了原来在当地影响力较高或是威望较高的部门和人员外,几乎很少参与当地的基地建设,基层农机部门和农机推广人员对甘蔗机械化技术指导弱化,大部分基地机械化建设由业主自行探索发展,技术指导缺失导致全区基地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参差不一,重复探索研究,低端重复投入等现象,影响发展。
3交流平台的作用有待深化
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的平台刚刚建成,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发挥。
4蔗区管理办法、政府定价等制度实施效果有待评估
目前,广西已经出现部分蔗农和种植公司种植意愿减退现象,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蔗农公开或暗地里转向种植其他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出现了其他作物与甘蔗争抢土地等资源的情况。结合国内蔗糖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与目前实行的甘蔗收购由政府定价、严格的蔗区划分、严禁甘蔗跨区域流动等制度有较大关系。在目前情况下,上述制度的实施效果急需评估。
目前广西对糖料蔗的管理主要的制度依据是2002年由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发布的《糖料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原广西计委、原广西经贸委、广西农业厅、广西物价局限、广西工商局于2002年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糖料蔗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办法》规定:“糖料产区实行以制糖企业为核心按经济区域实行划区管理。”“禁止以任何方式建立糖料交易市场。”“糖料收购价格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在榨季期间,所有糖料运输均应凭糖料收购通知单进行。”禁止“擅自跨区运输交售糖料”。
《细则》规定:“糖料蔗产区以制糖企业为核心按经济区域管理。“禁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任何方式建立糖料蔗交易市场。”“糖料蔗收购价格由自治区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实行政府指导价。”“制糖企业应按合同约定向糖料蔗生产者发放糖料蔗砍、运通知单。”,禁止“擅自跨蔗区收购糖料蔗;无糖料蔗砍、运通知单运输糖料蔗;擅自跨区收购、运输、销售糖料蔗”等。
《办法》实施以来,特别是中央开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来,国内外糖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办法》《细则》没有进行过修订调整,缺少创新变革,形成固化的利益链条,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进程,有可能影响了糖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农民自由选择作物的权利和增收致富进程;更有可能影响了种植户和多数糖企参与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上述制度,有可能是影响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事业推进的最大制度障碍。
在这种高度计划的管理体制下,甘蔗作为商品的属性大大降低,大量工作及风险由政府承担,糖企的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动力不足,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全行业成本居高不下,糖业缺乏竞争力。
(四)政策设计问题
1缺少对机械化的专项扶持资金
广西“双高”基地四化建设是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几年来在实际建设中,对于“双高”概念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土地整治、水利建设等增加投入、提高产量方面,以机械化来统领基础建设,综合实现节本增效的理念没有得到深入执行。国家建设资金仅补助规模化、良种化、水利化建设,机械化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对本应该围绕机械化开展建设的“双高”基地业主为了近期效益,想方设法为谋求获取项目资金忽视机械化的发展需要而进行“双高”基地建设,没有系统谋划建设,造成多数项目地块无法全程机械化,特别是高效机械化生产难于实现,只能选择部份生产环节采用机械化。部分市县为加快资金使用,缓解资金囤积压力,出现对虽然在“双高”基地建设中不符合或者不按照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机收作业要求的地块给予资金补助的现象,从而出现部分业主对最终已建成不利于全程机械化的“双高”基地自筹资金重新规划建设,造成资金重复投入。
另一方面,多数糖企作为实施机械化过程中重要的主体,推广机械化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新兴推广主体——机具生产企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在发展中遇到较多困难,盈利能力不强,生存艰难,技术推广工作力度较弱,影响有限。
2示范区建设停滞带来消极影响
2015年以前广西各级农机部门为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建设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在各地示范基地建设中积极探索最佳作业模式、经营模式、技术路线和机具配套模式等为各地不同区域、不同地力、不同气候、不同地里提供样板有效推进各地生产机械化发展。自2014年开始建设“双高”基地后从自治区到各市县财政基本不再另外安排示范基地项目资金各地建设“双高”基地过程几乎是多元发展有自己探索有国外照搬等缺乏统一适合本区域的成功模式的探索由于资金导向因素影响许多农机专家也少有参与基地建设导致适合机械化生产最佳最优化的生产模式没及时形成影响发展。
3机械化水平距目标要求差距过大
《行动方案》的实施发挥了促进作用与2016年相比较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主要指标中的已建成基地种植机械化率、已建成基地收获机械化率、全区甘蔗机收率三个与《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距离悬殊已建成基地机种环节机械化率为45%距离85%的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建成基地机收环节目前的机械化率为15.2%距离《行动方案》确定的50%的任务目标差距悬殊全区甘蔗机收率目前达到8%与16%的目标要求差距较远。
建议
(一)技术方面
1土地方面建设适宜高效机收的宜机蔗地
针对“现有土地整治效果与机械化作业需求之间存在距离”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建设适宜高效机收的甘蔗基地。
对已经建成的基地,要按照适宜机收的具体要求,以缺什么完善什么的思路进行升级改造,确保高效机收的实现;参照推进糖料蔗保护区建设作法,将已建成和待建的“双高”基地的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建立“一张图、一张网、一个平台”大数据系统,明确标识土地规模化程度、坡度情况等信息,为有关方面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和机具配套方案、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重要参考。
对正在计划建设的基地,就要紧紧围绕实现高效机收的目标要求,全面规划建设,通过规范机耕道路、移除线杆、捡石碎石、平地整地、缓沟排水、合理设计管路、统一行距行向等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其成为高效的宜机化基地。
针对“缺少融合机械化需求的土地整治建设标准”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涉及机械化作业需求的相关标准进行修订。特别是针对“目前在土地整治中所依据的坡度指标是13度”问题建议组织相关方面专家围绕技术与经济指标进行相关评估论证工作。
针对“资金未完全拨付到建设主体”问题,建议广西有关部门尽早协调解决。
2机具方面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针对“国内甘蔗收获机领域的研究没有取得核心的技术突破”及迫切需要解决甘蔗全程全面机械化诸多短板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问题评估组建议落实《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农机装备有效供给。
3农机农艺融合方面推进甘蔗收获机示范工程
针对“传统的手工栽培方式不适应机械化生产”问题,评估组建议:与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项目结合,推进甘蔗收获机示范工程。
由糖企、大型农业生产服务公司等用户牵头,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样板。
结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项目,建设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制定完善示范基地的地块面积、种植行距、机耕道、地头转弯面积等标准,开展多种甘蔗品种、种植模式、配套机具的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探索优化高效种植、机械收获、运输、服务等模式。
建议注重对适宜机收甘蔗品种的培育工作。鉴于甘蔗属于无性繁殖,新品种繁育工作投入大、盈利机会小,对肯于持续投入此项工作的机构和组织,应加大科研和奖补投入。
针对“适宜丘陵的技术路线及经营模式研究试验不足”问题,评估组建议:持续开展丘陵山区机械化试验示范。
在不同技术模式的探索和扶持上,体现区域特点,更要研究丘陵山区如何实现机械化问题,重点是种植、田间管理、机收、蔗地集运等机具引进研发试验示范。
鼓励支持整杆式收获机研发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共赢,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避免在低技术、低水平上重复投入。要围绕提升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效益性,推进整秆式收获机的研发攻关。
4糖企技改方面引导和扶持糖企技术改造
针对“压榨前工艺改造仍不到位”问题,评估组建议:引导和扶持糖企技术改造。对确有困难的,从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加大引导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糖业体制机制改革。
针对“机收蔗含杂率检测方法和标准一直没有出台”问题,评估组建议:广西糖办、农机局应尽快牵头组织起草相关标准,研究制订相关检测方法。
此外《行动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计划表中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支持、指导榨糖企业卸蔗平台和蔗槽等前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升级改造要求完成的任务数量是2017年改造3家企业2018年改造3家企业2019年改造3家企业。目标任务数与广西糖企数量之间的比例较小。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考虑适当调整年度任务数量。广西糖办计划加强制糖企业技术改造今后3年每年重点支持20家规模大、效益好的糖厂进行压榨槽改造。
(二)经济方面
针对“地租上涨过快加大土地流转成本”问题,“服务组织发展面临较多困境”问题,“‘双高’建设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等问题,评估组建议:加大对服务组织等新型市场主体的扶持力度。
扶持和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建立良好市场规则和秩序。积极扶持培育以制糖企业、专业服务组织、农业公司等为主的新型主体,并加强对各类运营模式的梳理研究,争取对重点模式建设进行更大力度扶持。推动由糖企牵头建设规模化示范区,推动机械化尽早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三)体制机制方面
1注重发挥农机部门专业优势
针对“在统筹推进机械化问题上缺少职能设置”“基层农机推广部门职能弱化”“田间转运不顺、糖企机收作业调度管理不到位”问题评估组建议明确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各部门责任任务充分发挥农机部门专业能力按照《行动方案》要求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着眼以机械化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施策统筹解决标准蔗田建设、机具研发、良种良法推广、机械化生产体系构建、储运压榨等各环节的突出问题支持推动广西500万亩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
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到农机农艺融合的节点问题上,如田间石头等障碍物残留量的验收标准、机耕道的标准、宽窄行种植模式中中耕培土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控制标准、宽窄行适宜应用区域标准、各类机型适应作业坡度标准等,应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专业优势,充分做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为相关标准、政策的起草、出台、修订提供科学的依据。
2注重发挥展会等实体平台作用
针对“交流平台的作用有待深化”问题,评估组建议:充分利用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此前已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取得的影响,继续发挥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力广泛的专业展会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强化其平台作用,为提升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振兴地方经济发挥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集供应、服务、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甘蔗生产服务平台,整合种苗、植保、农资、农机、灌溉设施、机械作业等信息,开展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高效、便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推动在线交易。
3评估蔗区管理制度研究实施价补分开机制可行性
针对“蔗区管理办法、政府定价等制度实施效果有待评估”问题评估组建议国家发改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广西壮族自治区糖办等对2002年发布的《糖料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糖料蔗管理实施细则》、广西正在试点的糖料作物目标价格指数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研究改革管理机制。
建议重点研究蔗区形成机制问题、砍(运)蔗证问题、甘蔗跨区流动问题、甘蔗收购价格形成机制问题;评估实施价补分开机制的可行性,评估广西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实施效果,研究建立起完善稳妥安全可行的糖料蔗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调动糖企参与竞争的意识,提升糖企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糖企真正重视自建和扶持建设机械化蔗源基地、参与推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意愿,降低成本,提升糖业竞争力,建设完善、高效、现代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改革糖料蔗政府定价机制,有两种可行的选择:一是实施价补分离政策,参照可参照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二是实施价格保险政策。
目前广西正在试点糖料作物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糖办提供的《关于〈2017—2019年广西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方案〉报送稿起草说明》中介绍了有关取消政府定价、针对蔗农实行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的有关情况。
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是指国家利用保险机制,以蔗农为对象,通过对糖厂实际支付蔗农糖料蔗收购价格与糖料蔗目标价格的差额进行保险,政府给予保费补贴,保险公司通过“保险+期货”,实现对糖料蔗市场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的一种制度安排。
2016年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开展糖料蔗价格保险的试点探索用经济政策扶持糖业发展的新路子兼顾蔗农种植和糖厂生产的积极性综合运用保险和期货两种金融工具化解市场风险。从试点的情况看这套制度维护了广大蔗农的根本利益促进糖料蔗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国务院在《关于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725号文中专门提出“及时总结推广广西糖料作物目标价格指数保险改革试点经验”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进一步完善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方案积极扩大试点工作。
目前广西在对2015/2016榨季试点工作调研评估的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了完善。
(四)政策设计方面
1全力支持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
针对“示范区建设停滞带来消极影响”问题,评估组建议: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全力支持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
日前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已经决定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拿出400万元资金扶持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武鸣区建设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广西农机局与重点区县县很县政府已经加强交流合作制订建设方案逐步启动建设工作。
政府部门、蔗农、糖企联动,建立种植基地+收贮运企业+加工企业利益协调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以糖业企业为主导,选择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县(市、区),以建设高效宜机化基地为切入点,通过全面系统的谋划和政策扶持,协调土地整理、甘蔗种植、运输压榨各大系统,围绕实现高效机收为核心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行全方位整合再造,创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土地整治、机具选配、良种选择、农艺配套、专业人才培训、蔗区经营管理、糖厂前处理工艺改造等各项工作务必同步协调推进,力争取得突破,为全面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2优化相关扶持补贴政策
针对“缺少对机械化的专项扶持资金”问题,评估组建议:调整农机相关补贴政策实施方式。具体包括:
1全面实施关键环节的作业补贴政策。2017年广西出台了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补贴政策在14个甘蔗主产县进行试点补助资金总额达4000万元对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事蔗地粉垄整地、机种、机收、机械化统防统治作业实行作业补助。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应全面实施关键环节的作业补贴政策。
积极落实资金,全面实行关键环节的作业补助是培育市场的需要。要通过对深耕、粉垄、机种、机收以及机械化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实施常态化作业补贴,让机械化服务组织有钱可赚,有能力和积极性继续购机不断扩大作业服务范围,以便真正调动社会资金投入购机的主动性,合力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
2加大对重点机具的补贴支持力度。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基地甘蔗机械化生产的扶持力度
一是出台新机具补贴政策,对农机服务组织购置的捡石机、田间转运车等未列入补贴目录而又急需的农机产品实行购机补贴;
二是取消农机服务组织购机补贴上限,鼓励集团大量购机;
三是购机补贴政策向甘蔗机械倾斜,对甘蔗机械实行敞开补贴,应补尽补;
四是积极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区补资金量,保证购置甘蔗联合收获机的补贴对象在办理完成补贴申报手续后一年内兑现区补资金。
3继续大力推行农机购置租赁融资贴息补助。2017年自治区农机局预算安排广西农机购置租赁融资贴息补助资金项目400万元。全区选定武鸣区、横县、桂平市、覃塘区、港北区、防城区、上思县、田东县、平果县、宜州市等10个县市、区农机化主管部门作为2017年农机购置租赁融资贴息资金项目试点单位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8000万元左右。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方案全力实施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
3适时启动云南、广东甘蔗机械化推进行动
目前,广东湛江甘蔗机械化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云南的甘蔗机械化工作也已启动,呈现良好势头。
建议在广西甘蔗机械化推进行动取得一定进展,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广西甘蔗机械化推动行动的成功经验,适时启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广东湛江等主产区甘蔗机械化推进行动。
4考虑调整政策目标和重点方向
针对“机械化水平距目标要求差距过大”问题,评估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即便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决,要实现《行动方案》所设定的既定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和很大不确定性。综合考虑之后,评估组提出建议:调整政策目标和重点方向,建立起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1适当调整《行动方案》所设定的主要机械化环节任务指标。起源于“双高”基地建设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本身就是个大规模综合开发项目是典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案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资金工作有一定难度目前的良好工作局面是各方面同心协力、开拓创新的共同成果来之不易。
根据目前进展速度判断,按照《行动方案》要求的时限内全部实现既定目标,难度较大。建议适当调整既定目标,使各部门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可以肯定工作成绩,保护工作热情,又可以鼓励各部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再创佳绩,为全国范围内类似地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区、助推特色农产品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树立样板。
2重点围绕市场化体制机制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基地质量建设三个方向建立起长期可持续的运行机制。从评估组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广西蔗区范围内的机具解决了从无到有和可以使用问题在技术路线和经营模式上也有一定成功尝试。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糖企的标准和效率、配合的意愿和服务能力服务组织的运营模式和能力机具的作业规模、作业效率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重点围绕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基地质量建设、市场化体制机制建设三个方向,建立起长期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具体建议,前面已经分别在“土地方面:建设适宜高效机收的宜机蔗地”“全力支持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评估蔗区管理制度,研究实施价补分开机制可行性”三个小节加以说明。
广西“双高”基地建设,特别是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是个长期项目,建议建立长期投入机制,保证政策效果的稳定和可持续。特别建议广西将全程机械化确立为各项目区县“双高”工作推进情况首位考核指标。
关于落实农业部等四部委六号文件,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
贯彻落实文件要求的情况
(一)开展专题调查研究
为全面了解甘蔗机械化进展新情况及需要突破的瓶颈障碍,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组建各方面人士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国甘蔗机械化主要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主题,开展了重点调研活动。
调研组先后赶赴广西崇左、来宾、广东湛江、云南德宏等甘蔗生产主产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在广西,重点调研了广西农机局、广西双高办、广西糖办及几个地县的有关部门,并与华南农大、福建农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农机院、广西农科院、海南大学、热科院等院校专家、特别是甘蔗产业体系专家及机械化岗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访了扶绥渠芦、百甲、柳州思源、广西日风农业、南宁中鑫农业等甘蔗种植大户、合作社及农业公司,走访了东亚、桂中、东糖、凤糖等糖业公司糖厂和基地,了解了泛楷农业、石山合作社等作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听取了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洛阳辰汉、南宁双高农机、广西日风等机具生产企业的情况介绍,接触了广西富力众诚、南宁宝亮、柳州阳光农机公司等机具经销企业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推动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017年6月我协会和广西农机局共同组织了全国十几家甘蔗机械生产企业代表近30人到广西甘蔗主产区实地考察、座谈了解用户需求探讨合作提升机具适应性和可靠性并提升服务水平问题。
(二)配合专家组开展工作
1探索技术模式。围绕甘蔗机械试验、检测加快甘蔗机械研发、定型调研组重点考察了甘蔗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园区了解不同行距种植试验以及切段式、整杆式机收模式试验情况。在此基础上协会与专家组共同探索针对目前蔗区生产实际提出了推广以中型切断式收获机为主的技术模式的意见。
2开展技术交流录制宣传片、教学片。我会启动了一系列的技术交流活动包括将在12月举办的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上举办专场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同时着手组织录制有关甘蔗机械化的宣传片和教学片。
3制订团体标准推广新机具。不同模式下对机具的需求呈现较大区别在机具种类、型式、功能等方面均有不同。一些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民间高手都在从不同角度不断进行努力尝试试制开发了大量的新型机具。其中也不乏具备一定推广应用前景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但调研了解到这些机具装备往往会遭遇标准等问题而无法申请推广鉴定。针对这些问题我会计划加大有关产品的团体标准制订工作为这些产品选型推荐技术的后续熟化和推广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有关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三)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为推进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促进甘蔗机械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牵头于2016年举办了首届“2016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引起了高度关注反响热烈。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等世界著名农机企业应邀参展中联中科、广西柳工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首信贵州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农机企业也纷纷报名参展。甘蔗主产区都积极组团参展。广西、海南、广东、云南等甘蔗主产区农机合作社、种蔗大户国内外甘蔗机械经销企业、糖厂相关省市、区农机主管部门及农机鉴定、推广部门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主产市、糖料蔗生产基地县市、区政府及农机、糖业部门自治区有关区直单位各大糖业集团等负责人参加专业观众超过两万人次。
为贯彻四部委《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决定2017年在广西举办“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目前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的推进。2017年的展会将以“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主题在涵盖甘蔗“耕、种、管、收、运”全产业链的甘蔗机械展区中既展出适应双高基地的大型机械也有适应丘陵山区的中小型机具。展会计划立产学研用展示专区将先进技术和新产品与用户、生产企业直接对接落地转化。在糖业专区重点展示制糖企业和地方政府对甘蔗机械化各方面的需求促进行业和企业从科研开发到生产制造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研究和提升产品更新和改造。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国际研讨会是展会重点活动。已经邀请了国内外资深专家、知名学者、官员、企业和用户代表交流甘蔗生产机械化最新动态共享应用心得和成功经验。
甘蔗生产机械化近况、问题及建议
(一)机具情况
我国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引进国外甘蔗收获机械技术及样机试验、研发自己的甘蔗收获机械但长期以来仍然处于实验探索阶段。进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如何解决机械的适应性问题。最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2015—2016年榨季广西用于机收作业和试验示范的甘蔗联合收获机数量达394台同比增长25%。2016/2017年榨季与上个榨季比较广西全区甘蔗耕种收机械化率提高2.7个百分点达到了46.1%。其中机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了8%。截至目前广西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到了420台同比增长26台各种小型割铺机、分段式收获机械800多台套一体式联合种植机2000多台同比都有大幅增加。同时品种、栽培、农机装备技术加快集成应用精准作业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推广150套较上个榨季增加50套。
2016—2017年榨季美国凯斯甘蔗收获机开始大范围成功应用约翰迪尔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CH570新型收获机。并且两家国际巨头企业都找到了相对满意的全程合作伙伴较好地解决了糖厂、种植户和机具组合以及农艺模式之间的解决方案取得了相对较快的进展。虽然以凯斯、约翰迪尔为代表的国外甘蔗收获机仍占据市场主导但国产甘蔗收获机在适用性、可靠性、作业效率方面正在提高。2016年广西柳工集团同我国甘蔗收割机研发制造的资深企业柳州汉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柳工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4GQ-350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最大功率的国际主流机型经在中南美、东南亚地区进行的疲劳试验和各项测试技术性能达到并部分超过国际同类机型水平性价比优越得到海外客户的认可已获得多台套的海外订单代表着甘蔗联合收割机的中国品牌参与同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国际农机巨头的市场竞争。2017年4月柳工农机4GQ-180新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下线为丘陵蔗区适度规模机械化收获作业提供了新的竞争力产品选择。作为中小型甘蔗收割机制造企业代表洛阳辰汉在2016—2017年榨季重点聚焦广东湛江蔗区配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糖企提供贷款担保与贴息、农机制造企业承担质保风险金及大量投入维保技术力量4GQ-130甘蔗收割机的应用推广得到了蔗区认可其机具运行和作业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还待进一步考察验证。基于前几年在广西小范围试验的成果辰汉已经与当地若干专业服务组织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与凤糖、南糖等糖业公司的基地已经签订规模作业合同下一个榨季有望取得质的突破。我会计划协助洛阳辰汉在云南德宏复制两广甘蔗收获成功模式。最近中联重科又推出了新型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加田间转运车的组合产品最近正在积极进行演示作业。日本松元公司的产品已经完成国产化和相关的技术改造工作前期试验取得不错效果而且结合了种植、服务服务形成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此外,中首信、贵州益众、湖北神誉等企业研制的收获机已具备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条件。一批极具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也将在下一个榨季崭露头角。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仍有一些国内企业在掌握了一定技术资源的基础上进入甘蔗机领域,有望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供给。
(二)机械化生产情况
业内一些观点认为2016/2017榨季是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的一个重要的拐点甘蔗机械化可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机收这一重点环节据估计该榨季全国甘蔗机收面积约23万亩其中广西约15万亩广东湛江约4.5万亩云南约3万亩。虽总量仍有限但已脱离前些年甘蔗机收面积滞涨态势呈跳跃式增长并出现了一些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糖企业开始转变观念接受机收部分糖企实质性介入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从调研的情况看广东、广西一些糖厂尝试进行相关改造部分已经取得相对成熟可复制经验。如广西东亚糖业集团大力发展现代甘蔗农场实施国际主流机械化技术模式的特色凸显配合政府财政补贴与企业的扶持标准化示范一新两宿平均蔗茎亩产达到6吨以上增产、稳产、节本、增效显著有效带动了蔗区适应国际主流机收技术应用的植蔗面积翻番增长。为配合和推动机械化收割东亚糖业还采取了很多配套措施如对入榨口全部进行了翻板改造对运输车辆进行改造给予补贴对机收运输给予补贴5元对机收蔗扣杂优惠3%等。广东恒福糖业集团自赴柬埔寨投建糖业项目以来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日趋重视2016年协同广东农机部门扶持其蔗区农机服务组织购入国产小型甘蔗联合收割机16台2016/2017榨季机收甘蔗107086吨取得良好的实施成效迈出了广东除垦区外甘蔗机收组织化的步伐。云南英茂糖业集团是我国除农垦系统外第一家购入CASE8000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制糖企业其持续关注并积极动员、扶持蔗农和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机收试验示范糖企、蔗农、服务组织渐成共识。
二是机械化生产技术、经营体系日趋完善。甘蔗机械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营模式与技术模式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由单纯的技术模式结合向经营模式培育的转变。目前以糖厂为主体农户、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采取多种方式联合的生产组织加快建立目前已建立350多个经营服务面积超万亩的由2015年的3家增加到了目前的40多家。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也及时制定了《甘蔗宽窄行机械种植作业技术规范试行》《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试行》《甘蔗机械联合收获作业技术规范试行对甘蔗从种到收给出了明确的规范。2016年9月广西投资2400万元在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崇左市开展区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主要用于机棚机库建设、维修及培训基地建设补助开展高效机械化模式试验示范。试点着重开展品种优选、种植模式、机具配套方案试验示范探讨农机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法研究总结糖料蔗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成功模式为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借鉴的样板。
拥有甘蔗联合收获机的农机服务组织达30多家。探索总结适合不同地区的“南糖模式”“思源模式”“东亚模式”“凯利模式”“博东模式”等可复制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研究探索以围绕凯斯8000、迪尔570等大型收获机高效机收创造条件的高效低耗全程机械化“东亚现代农场模式”出台推广5万多亩开始系统解决机械化生产环节影响机收问题的不利因素。据了解在下一个榨季东亚将显著增加机械化收获的面积和入榨量。特别是2015—2016年、2016—2017年榨季这些模式在广西甘蔗主产区快速发展在推动、促进了甘蔗一体化经营发展尤其是甘蔗的机械化生产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些模式的成功探索是广西乃至全国甘蔗主产区若干年探索尝试成果及不断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成果集成和跨越标志着前期数量上的、单项的努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迎来综合质变的前奏。
三是“双高”基地建设取得进展,机械化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首先,以机械化为龙头,开展“双高”基地建设理念逐步得到认同推行。各地基本能够按照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推进“双高”基地建设,树立了从选地开始推进机械化的理念。其次,以制糖企业为主体建设“双高”基地步伐加快。“制糖企业+农户”“制糖企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户”“制糖企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以制糖企业为主体参与建设“双高”基地的多种经营模式快速发展促进了甘蔗生产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发展。最后推进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小块并大块面积达到230万亩较上个榨季增加100万亩机械化生产立地条件日渐改善。为适应切段式收获要求完成前处理工艺改造的糖厂达到7家处理切段式收获甘蔗的能力合计达到了250万吨相当于50万亩的产量土地平整、糖厂改造与机械化同步推进。四是农民对机收接受意愿大大提升机收市场初步形成。在崇左、来宾等地都出现农民拦机、抢机、争机、等机的现象原来负责组织人工收获的经纪人开始增加机收经纪业务。
综上所述,我国甘蔗机械化事业已经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前夜。四部委六号文件的出台恰逢其时,通过对发展目标、任务、方法、分工的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必将大大加速甘蔗机械化事业发展。
问题与建议
我国糖料蔗的生产种植经营粗放基础设施差种植面积及产量稳中有降制糖企业精深加工不足食糖走私依然猖獗制糖企业处于举步维艰状态。现阶段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收获环节基本上还是人工作业。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甘蔗收获期主要种植区劳动力缺乏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在榨季每天需40万劳力砍甘蔗才能保证糖厂的正常生产而人工砍蔗劳动强度大、收获进度慢、错过收获最佳时期等造成糖厂断槽停产、甘蔗品质下降。甘蔗生产机械化率低已成为我国甘蔗及蔗糖生产的主要制约瓶颈之一。由于甘蔗品种、生产机械化、田间管理成本增加等多种原因导致糖料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实现甘蔗收获机械化是提高我国蔗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土地规模情况、种植农艺、配套机具、管理方案的集成解决方案,即整体模式试验和经验总结日益成为解决甘蔗生产机械化问题最大突破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键环节有待突破。一是机种种植模式适应不多辅助人工多断垄严重信息化精准作业水平低等二是机收机具适应性不强机收质量差宿根性弱对蔗蔸碾压严重机具的价格高使用率低作业效率达不到要求机具稳定性不足、维修保养成本高厂家技术支持不到位购机方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组织能力、服务能力等不足制糖企业运输绿色通道不顺畅、扣杂多、压榨前工艺落后良性循环的机收服务作业市场还未形成机收服务经济效益低购机方收益低等。
2产需缺口大。据统计2017/2018榨季广西330万亩“双高”基地中符合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的面积有150万亩以上。需要600台左右联合收获机目前只有150多台缺口还很大。
国产种植机械供种要多人辅助自动化程度低。收获机对地块、地形和雨后作业的适应性不强收获含杂高、对宿根损伤大机具价格高、稳定性差、维修成本高、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双高”基地区域内拖拉机及配套机具仍以100马力以下的为主120马力以上特别是1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数量偏少致使部分平坦的“双高”基地机械作业仍使用中小型机具需加快更新换代。
3规模化经营发展缓慢。以糖厂为主体的合作化经营组织数量少、经营面积小已建成的“双高”基地中实施规模化经营的面积还不足50万亩。大部分“双高”基地仍是独户经营地块相对小、分散栽培技术不统一不利于实施高效农机化作业。
4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一些农机户仅有单一的作业服务机具受分散经营的影响服务效益低机具以自用或服务左邻右舍为主。一些农机合作组织现有机具不够配套、机手作业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对于稍微有些规模和能力基础的专业作业服务公司而言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缺乏与收割业务相关的专项补贴政策公司盈利难设备购置资金成本高设备投资回收期35年田间转运所需的动力设备及专用机具成本高国家扶持力度小。
5双高基地的建设效果有待加强。2014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建设方案立足于糖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希望有效解决规模化发展的有力途径是提高甘蔗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基础建设手段。但据我们了解除部分地区外多数“双高”基地机械化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机械化程度还不高、机械效率还很低究其原因在于全程的种植农艺技术与农机具配套程度不够对影响机械作业效率的细节关注不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无定位导航系统,甘蔗行向随意且弯曲,造成机手劳动强度大,影响作业时间,降低机械效率,甘蔗倒伏后,无法辨别行向,影响机械收割;农机、农具与农艺不配套,目前服务队伍使用的设备较杂乱,种植、管理、机收也没有相应系统的作业标准,造成培土效果不理想、机收效果差、甚至影响宿根蔗生长;田间未用平地机进行平地,田间起伏不定,石头、树桩、蚁巢、雨水冲刷形成浅水沟等影响机械作业的因素较多;部分“双高”基地路网过于密集,浪费耕地面积,大多“双高”基地铺设大量的片石、石渣,造成道路高于耕地面,机械无法跨路面作业或调转方向困难;滴灌带铺于地表,甘蔗倒伏后无法回收,影响机械收割,且铺设、回收滴灌带增加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目前大部份“双高”基地排水系统按“三面光”水泥硬化设计,严重影响了机械作业,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1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突破生产规模、生产方式、地形地力条件制约的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亟待加大力度实践探索。重点支持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抓试点、建模式、促培训、凝聚共识依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对试验示范工作紧密跟踪、指导服务进行客观、科学、准确的技术经济评价忌急功近利、粉饰浮夸。
2重视和支持制糖企业为引领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糖业技术升级探索。制糖企业是原料蔗生产、加工的数量计划者、质量管控者和收益实现者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过程中应处于中枢的地位其紧密参与对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糖业利益博弈和协调平衡机制对于提高我国糖业的国际市场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将有所裨益。
3加大力度支持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依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研究和制定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图和中长期研发计划近期应重点支持品种的机械化适应性评价技术、甘蔗苗圃制、丘陵蔗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地生产力和作物生产力协同提升技术以及高效、减损农机作业技术规范的研究。
4加强政府管理、行业协会、教研单位、新型生产主体、相关企业的协同推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5“双高”的建设标准可以补充一些内容。结合我们对扶绥渠芦合作社、百甲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的调研并征求一些糖厂农务专家的意见我们建议“双高”的建设标准应补充一些内容如应用定位导航系统进行机械作业导航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节约成本有利于精准机械作业延长作业时间同时即使甘蔗在严重倒伏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损耗、顺利机械收获不影响宿根蔗生长制定农艺相应的农机、农具分类及作业标准1.85米宽行1.35米窄行0.5米新植、宿根蔗的管理比较简便甘蔗产量同比高于1.2米,便于机械作业,且效率高,是目前最有效、最能适应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种植模式,该技术要点是圆盘耙代替旋耕、深松、起垄,采用澳大利亚双碟盘种植机种植,使用中耕梳草机中耕除草、维护垄面(确保机收切平地面),与之相配套的设备有圆盘耙、深松器、平地机、起垄器、种植机、中施肥机、中耕梳草机、喷药机等,目前这些设备已全部能够国产化。农艺与农机、农具相配套,实现精准、高效作业,防止过度碾压地面造成板结,碾压蔗头;土地整治后增加平地机进行作业:平地机作业后使地面平顺、平缓,减少机械作业颠簸风险,有利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及减少损耗;灌溉设备、设施应不影响机械作业:尽量使用地埋式或圆形喷灌机进行灌溉;排水系统应依据地面自然流向,浅沟引导排水,使机械能够跨渠作业。
2017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情况概述
基本情况
(一)领导、嘉宾出席博览会情况
出席博览会的主要领导、嘉宾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李伟国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科技部农村司、农业部种植业司、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农业部信息中心等部门领导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项目官员Anshuman Varma、巴西驻华使馆农业主管Hugo Freitas Peres和美国、巴西、日本、泰国、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0个国家专家学者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及其他相关国家级专业协会领导国家糖料产业体系专家全国25个省市、区的农机化主管部门、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及农机监理部门代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甘蔗主产区农机合作社、种蔗大户国内外甘蔗及丘陵山区机具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糖厂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西各市、县市、区政府及农机、糖业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区直单位各大糖业集团等嘉宾代表参观观众3万余人次。
博览会吸引了不少在附近地区参加其他会议的代表前来参观考察。如在北海召开的智能农机与精准作业技术研讨培训会的代表、在南宁召开的全国农机行业标委会会议及全国农机监理系统培训会的代表,均专程赶到来宾参观展览和现场演示活动。
(二)博览会农机产品展览展示情况
本届博览会共有14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展示的各类机具近千台展览规模达3万平方米比上届有较大增长。
博览会邀请了包括美国约翰迪尔、美国凯斯纽荷兰、美国爱科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国外近20家、国内120多家知名机械生产企业参加展览展示。既有中国一拖、雷沃重工、中联重科、常州东风、柳工集团、洛阳辰汉、广西玉柴、江苏沃得、中农丰茂等国内知名农机生产企业也有来自美国、日本、以色列、德国、意大利等国外企业如美国林赛、日本久保田、日本洋马、德国雷肯、意大利马斯奇奥、意大利赛迈道依茨法尔等世界知名农机生产企业。
博览会展览展示的机械主要以甘蔗耕、种、管、收、运等多个环节的机械设备为主,基本上覆盖了甘蔗生产的全过程。另外还有部分丘陵山区作业机械、动力机械、农业工程机械、无人植保设备、智慧农业装备以及部分零部件企业等。
在充分总结上届博览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次博览会设立了国外机械展示区、丘陵山区机械展示区、耕整地机械展示区、糖业精品展示区等多个专业展示区,主题清晰,内涵丰富。
本届博览会展出的甘蔗收获机械较上届有大幅度增加,既有大马力甘蔗联合收获机,也有适用于广西丘陵山区的中小型甘蔗收获机;既有已进入广西市场多年的老品牌、老产品,也有不少新品牌、新产品,不少新产品是首次公开展示、演示,如日本洋马从泰国调来了新式甘蔗收获机,华南农大首次公开展示了历时八年研制成功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甘蔗收割机;既有整秆式甘蔗收获机,又有切段式甘蔗收获机,产品多种多样,为种蔗大户、合作社及专业服务公司提供了多种选择,满足了多方需求,将有力推动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借助上届博览会成功举办带来的广泛影响,加上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事先的大力宣传发动,本届博览会现场吸引了众多基层农户和服务组织代表前来参观选购。
此外博览会还组织了农业机械项目签约仪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局与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扶绥县人民政府、中联重机、凯斯纽荷兰等单位签订了13个农机服务工作站框架协议。来宾市与中首信、湖北国拓重工等17家企业分别签订了项目协议。其中有两个涉及较大规模投资的合作协议分别是中首信贵州现代农机装备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年产1500台现代农机项目泉州劲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年产1000台现代农机项目另外还签订了两个框架协议涉及投资总额达4.5亿元。
(三)博览会甘蔗机械现场演示情况
此次甘蔗机械现场演示活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演示现场规模大观摩人数多。鉴于观众普遍反映上届博览会的演示活动效果很好为更好地满足观众需要充分展示各类型机具在各环节的作业效果本届博览会的演示地块增大了面积使用了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黄安村“双高”基地160多亩提供更多企业、产品作业演示的机会演示时间由原来的一天时间延长为持续三天时间累计超过2500人次参观。
二是参加演示的机械数量多质量性能提升明显。参加本次现场演示的有25家甘蔗机械生产企业提供的50台整机和85台配套机具。这些机械都经过认真挑选质量性能较好充分体现了机械化生产的节本增效功能。
三是本次演示会体现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理念突出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为更好集中展示甘蔗种植、收获环节机械作业效果演示现场安排了6台种植机和11台收获机械在同一地块上竞技对比演示其性能特点成为博览会一大亮点。
四是本次演示专门设置丘陵山区甘蔗生产机械作业演示区域。本次演示统筹安排,既体现了大型机械适合面积较大地块技术模式的优势,也体现了中小型机具适合丘陵山区生产机械化需求的广阔空间。
五是本次演示特别设置人工收获甘蔗作业区域机械收获与人工收获对比鲜明生动直观。在机械作业区域旁安排了5个农民进行传统手工砍蔗作业与机械收获形成鲜明对比。
(四)博览会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国际研讨会情况
“2017甘蔗生产机械化国际研讨会”由我会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联合主办联合国可持续农机化中心提供支持。
会议邀请了美国、巴西、日本、泰国、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0个国家的27位专家参加。来自农业部相关司局、试验鉴定、技术推广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农机生产企业国家糖料产业体系以及云南省糖业办、糖业集团公司全国25个省区农机管理与推广部门种蔗大户和农机合作社等300多名嘉宾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上农机化管理司李伟国司长发表了讲话。来宾市市长雷应敏、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项目官员Anshuman Varma、巴西驻华使馆农业主管HUGO FREITAS PERES、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陈志会长分别致辞。
李伟国肯定了近年来甘蔗主产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中取得的突出成效,指出了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他建议广西重点依托“双高”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两个示范县,增强示范效应。最后,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得到各方专家的更多支持,也欢迎各界朋友参与到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中来,共享发展成果。
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Malcolm Keith Wegener博士、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局江垣德副局长、日本琉球大学农业生物系统工程学院Masami Ueno博士、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刘庆庭教授、巴西种蔗大户Paulo de Araujo Rodrigues先生、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甘蔗研究所农业工程部原主任P. R. Singh博士、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岗位专家张华研究员、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农业司农业工程研究所尖竹汶府农业工程研究中心Phakwipha Sutthiwaree博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苏俊波博士、约翰迪尔美国总部产品市场部Chad Webre先生先后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向大会介绍了最新的成果,为我国甘蔗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包括:澳大利亚甘蔗机械化及产业化模式、推进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跨越式发展的思考、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选择与装备研发、日本冲绳甘蔗机械化与产业模式、巴西甘蔗生产机械化与产业模式、印度甘蔗生产机械化与产业模式、甘蔗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体系改良、泰国甘蔗机械化生产与糖业、广东湛江甘蔗机械化收获实践、深刻的客户理解——约翰迪尔的关键成功因素等。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刘宪会长对会议成果进行了小结,表示要接受大家的建议,继续办好甘蔗机械化国际研讨会。
(五)配套会议活动丰富多彩
1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项目评估前期调研汇报会
12月10日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项目评估单位中国农机化协会和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在来宾市政府会议中心召开了评估前期调研汇报会。评估专家组集中汇报了评估工作前期进展情况四个小组分别赴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武鸣区、来宾市兴宾区、柳州市柳城区现场评估初步调研取得的成果及汇总各小组成果形成的初步意见听取了出席会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刘云泽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刘旭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处长姚海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副秘书长宁学贵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中国农机化导报社长刘卓广西农机局副局长江垣德广西糖办副主任何基敏、基建处处长刘全跃来宾市副市长许谦等领导评估专家组成员和评估工作组成员及来自广东、云南、海南等甘蔗产区的专家代表扶绥、武鸣、兴宾、柳城等区县分管领导等总计近4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决定,将在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调研工作,争取早日提出完整评估报告。
中国农机化协会副会长杨林主持会议,并对做好下一步评估工作提出意见。
2现代农机物联网应用研讨会
12月10日现代农机物联网应用研讨会在广西来宾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农机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天辰主持。来自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企业代表等30余人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上,国家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梅鹤波、国家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尹彦鑫、中国农机化科学研究院机电所副所长叶舸、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销售总监赵欣分别做了题为“农机装备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草案汇报”“农机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发展”“信息化引领的现代农业云服务技术与趋势”“广西农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卫星远程监测系统北斗智慧农机精细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的精彩报告。
与会代表围绕我国现代农机物联网当前的形势和存在的弊端、发展趋势和方向等热点问题开展热烈的学术讨论。专家们的建言献策,见仁见智,必将对我国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选2016》正式出版发布会
12月9日中国农机化协会在来宾举行了《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选2016》正式出版发布会。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中国农机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天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局副局长江垣德、来宾市副市长许谦等领导及来自中央及地方的媒体记者50余人出席了活动。
《文选》是中国农机化协会精心打造的一款行业智库产品,内容包含了行业诸多人士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对农机化发展形势的思考和研判,在行业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主持会议。
4甘蔗联合收获机产品认证研讨会
12月10日甘蔗联合收获机产品认证研讨会暨2017年广西甘蔗收获机质量调查情况通报会在广西来宾召开。
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刘旭广西农机鉴定站站长黄志华、副站长叶长青广东农机鉴定站副站长张辉出席会议。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中联重机、洛阳辰汉等国内外甘蔗收获机械生产企业代表等30多人参加会议。
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刘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农机推广鉴定和农机质量认证业务,强调总站下一步要重点推动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推动农机推广鉴定制度改革;二是推动农机具购置补贴多元采信,发挥市场的力量,释放市场活力;三是推动构建科学完善的农机化标准体系;四是进一步加强推广鉴定获证产品监督检查。
会上北京东方凯姆质量认证中心与广西、广东农机鉴定站签订了农机产品认证合作协议广西农机鉴定站通报了2017年广西甘蔗收获机质量调查情况北京东方凯姆质量认证中心介绍了产品认证制度和甘蔗收获机认证要求。与会代表围绕甘蔗收获机质量认证及推广鉴定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交流。
5广西2017/2018糖业榨季工作会议
12月9日广西2017/2018糖业榨季工作会议在来宾市召开。会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总结2016/2017榨季工作部署2017/2018榨季各项工作确保新榨季生产顺利进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西糖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黄胜杰主持会议。来宾市政府、江州区政府负责人就糖业工作作了发言,广西物价局公布了新榨季糖蔗价格联动方案,广西国税局、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南宁糖业、广西农垦糖业、东亚糖业、广西农村投资集团负责人分别发言,交流经验。
张秀隆在会上指出当前糖业发展总体趋稳向好国家扶持糖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糖、铝等传统优势产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家底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业重组推动这些产业实现“二次创业”为广西糖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糖与粮、油、棉并列为国家战略物资在广西规划建设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今年5月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关税配额外进口食糖征收保障措施关税实施期限为3年为广西糖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机遇期。今年6月农业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把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研究部署。
张秀隆要求,抓好糖料蔗生产,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提升制糖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服务贸易体系建设,促进糖业平稳健康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释放糖业发展活力;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榨季顺利、有序、安全。广西糖业系统要进一步认真研判广西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新榨季糖业发展形势,充分借鉴国内外糖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积极探索糖业发展规律,想方设法破解广西糖业发展难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糖业发展体系步伐,切实提高广西糖业综合竞争力。
(六)博览会宣传报道情况
我会与广西方面通力合作、精心策划,提前三个月制订了完善的宣传工作方案,结合部司大力推进九大作物、尤其是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工作,深入挖掘博览会及配套活动的优质素材和亮点,充分调动媒体深入一线的积极性,创新采编手段和传播渠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使博览会成为农机行业及甘蔗主产区阶段性中心议题、核心事件,扩大了影响,推动了交流,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博览会开幕前一个月,我会即开始组织材料,配合招商招展工作,利用网站、公众号等渠道专题宣传上届博览会成绩及本届博览会的新亮点,结合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对“双高”基地建设及机械化进展情况进行了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广西农机部门及来宾市方面,也提前半个月左右开始在地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量报道甘蔗机械化、糖业领域最新成就,利用街头标语、广告牌、指路牌等设施营造氛围。这些工作都起到良好的发动和引导作用。
博览会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30多家中央和地方的综合及行业媒体、60多名记者现场参会报道创造新的纪录在行业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反响热烈。
其中,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农业机械杂志社、广西日报、来宾日报、广西电视台、广西电台及来宾电视台、来宾电台等传统媒体都及时刊发展会报道。其中,《中国农机化导报》配发的言论——《火爆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亟待释放》一文反响强烈。
中新社网站、农机直通车、中国农机化导报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机化协会网站、中国农机化协会微信公众号、网易、当代农机、广西农机、农机网、展会头条、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今日头条等中央、广西、来宾市的新闻网站、新媒体共刊播新闻120多条新华网、央视网、新浪网、腾讯网、千千网等国内知名网站均转发了相关新闻农机直通车、农机通网、来宾壹报、网易来宾等网站分别对甘博会进行了图文直播和视频直播观看人数合计超过50万人次。其中农机通网发布的现场视频三天点击量超过15万人次农机直通车视频直播的“演示会现场国内外机具比拼”一个视频的点击量就接近35万人次创造了农机化领域单个网络视频点击量的最高纪录。
心得体会
(一)举办甘蔗机械化博览会是《行动方案》赋予我会的重要职能和任务,是我会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
加快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是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的关键。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印发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将广西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纳入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2017年6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又联合印发了《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有力地推动了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
《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举办甘蔗机械化供需交流活动,促进技术、人才、经验交流,推动甘蔗机械化发展(负责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
举办甘蔗机械化博览会是我会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对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新产品研发、推动产业升级,进而提高广西乃至我国糖业竞争力,促进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二)各级领导支持是办好博览会的关键
本届博览会得到了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张桃林副部长对博览会很关心,派出农机化管理司李伟国司长出席博览会开幕式及国际研讨会,组织我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等三大协会直接参与筹备工作。国家发改委林念修副主任对博览会的召开也很重视,对办好博览会提出具体的指示;广西壮族自治区陈武主席、蓝天立常务副主席、张秀隆副主席多次做出指示和部署,要求把这次博览会办好办成功,要通过博览会推动甘蔗生产机械化程度的快速提升。
(三)部门形成合力是办好博览会的保障
我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局、糖办、农机化协会、来宾市人民政府密切配合,投入了适当的人力、物力,整个筹备工作分工明确、组织有序,确保了博览会圆满成功。
(四)务实办会使博览会取得真正实效
当前,广西甘蔗机械化已经到了快速突破前的关键阶段。需要各方集中力量、凝心聚力,共同破解前进中的障碍,促使突破点早日到来。
博览会不搞花架子,节俭办会,突出甘蔗生产机械化主题,搭建平台,直接为农机产销企业、制糖企业、甘蔗种植大户和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蔗机械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及作业服务公司服务,为加快甘蔗生产机械化进程服务,取得一定实效。
建议
在部领导的支持下,我会已成功牵头主办两届甘蔗机械化博览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落实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工作第三次专题会议“委托农业机械化协会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的任务,我会已经组织精干力量对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掌握了一些情况,正在起草评估报告。通过这项工作,我会对如何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要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
第四编 农用植保无人机
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运行状况调查报告
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农用植保无人飞机施药作业具有快速高效、适应性广等优势作为农业航空的新兴分支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7年我国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达1.4万架植保作业面积从2013年的不足10万亩次增长至1亿亩次。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产品覆盖单旋翼、多旋翼油动、电动等品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除我国以外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航空作业以大型固定翼飞机为主而日本是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作业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成熟的国家和我国情况极为相似。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在大田作物、果树和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中开始应用无人直升机作业。据统计日本应用无人直升机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水稻种植面积占45%。目前日本应用于农林病虫害防治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以雅马哈的RMAX系列为主雅马哈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经过近30年的技术发展已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军企业。同时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运行管理严格驾驶员培训在日本得到高度重视在日本已经拿到飞行执照的人数将近15000人作业前服务组织需向当地行业协会上报作业计划。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近年来良好的市场竞争,我国农用植保无人飞机无论产品种类、数量还是技术,尤其智能化控制技术方面突飞猛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但是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运行管理、驾驶员管理以及作业质量等“软件”方面,仍然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当针对各个时期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运行状况,及时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及技术应用规范,以引导提升行业软实力,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民用无人机现有法规政策情况
(一)政府管理方面
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民航主管部门、飞行管制部门,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如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工商等部门)。通常由当地政府对本级行政区域民用无人机管理承担主体责任,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实施安全管理。民航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对民用无人机和从事民用无人机活动的单位、个人进行实名登记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建立管理平台,配合飞行管制部门及时查处空中违法违规飞行活动。飞行管制部门主要负责组织空中监管,依法实施民用无人机飞行管制工作,对空中不明情况进行查证处置。公安机关会同民航主管部门和飞行管制部门开展具体的民用无人机及飞行活动管理工作,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部分地区还规定了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对民用无人机生产销售等其他环节进行监管和查处的责任。
(二)空域划分方面
空域一般分为禁飞空域和可飞空域,禁飞空域原则上严禁开展飞行活动,禁飞空域一般包括党政机关、军事设施等重点地区,机场净空保护区,军工、水电能源供给、危化品储存等重点防控区,车站、码头、商圈、学校、医院、大型活动场所等人员密集区,临时管制区等;陕西则给出了可飞空域,即只能在可飞空域飞行。而部分地区如四川和重庆发布的省级法规划分更细,分为自飞空域、报备空域和管控空域。自飞空域和报备空域由省级政府提出需求,经飞行管制部门、民航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自飞空域内开展飞行活动无需审批报备;报备空域内开展飞行活动也无需审批报备,但应当服从空域管理者的管理,空域管理者应当服从飞行管制部门的指令;管控空域内开展飞行活动则必须经过审批报备。
(三)生产企业要求方面
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生产活动,为民用无人机安装飞行控制芯片和设置禁飞区。按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协助或敦促购买者(所有者)进行实名登记。
(四)购买者(所有者)要求方面
购买者所有者应当按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AP-45-AA-2017-03》进行实名登记做好民用无人机保管工作严禁改装。
(五)驾驶员要求方面
驾驶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使用民用无人机的安全负责,依法取得驾驶资质及证照并随身携带证照和飞行手续,服从空中管制,严禁使用民用无人机从事非法活动。
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现有法规政策情况
(一)法规政策
2017年9月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中国民用航空局综合司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引导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补贴试点通知》为首个由国家部委发布的直接针对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政策通过补贴引导企业对其技术和运行管理进行约束规范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市场。
《补贴试点通知》中试点产品技术条件、生产企业条件和补贴对象条件等核心内容来源于2017年上半年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共同起草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运行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未发布。该办法主要参考了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发布的《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AC-91-FS-2015-31》和《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AC-61-FS-2016-20R1》以及农机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文件重点考虑了无人飞机限重限速限高、安全监管、驾驶员培训与管理、服务运营制度等方面的要求。
(二)标准化工作
现有的民用无人机标准基本无法适用于农用植保无人飞机2017年7月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起草的我国首个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行业标准《植保无人飞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已通过审定。该标准主要规定了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安全技术、作业飞行性能、喷洒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及检测方法为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检测鉴定提供了依据《补贴试点通知》中对试点产品技术条件的检测可参照执行。但是截至2017年底该标准仍未颁布目前该标准已报农业部主管部门待批准发布。
目前我国仅有部分省份颁布有相关地方标准见表4-3。
表4-3 各地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地方标准情况
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运行管理现状
(一)飞行作业合法性方面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空中交通管理办法MD-TM-2016-004》规定无人机满足最大起飞重量小于或等于7千克在视距内飞行的驾驶员符合相关资质等多项条件无需飞行审批但根据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特点显然无法满足从最大起飞重量的规定来看基本上当前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作业绝大部分均为非法运行。
不过由于植保作业绝大多数在农村地区,远离人口密集区域,除机场净空保护区外,较难触及禁飞空域或管控空域,而主流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均至少设置有机场净空保护区的禁飞区,因此农用植保无人飞机除临时管制外,在空域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
正因为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在空域方面天然的优势,所以飞行管制部门和民航主管部门对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态度极为宽容。据调查,在部分地区,飞防服务公司或生产企业需在省级或市县级公安机关备案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和驾驶员信息,每次作业前则无需报备审批,因此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作业总体上均能顺利开展。
另外,举办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大型赛事或大型演示等活动,主办方或企业大多都能自觉主动提前向飞行管制部门和民航主管部门报备审批。可见,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行业的自律管理效果总体令人满意,而且越是大型企业越能自觉遵守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
(二)驾驶员资质合法性方面
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驾驶员目前由飞机生产企业自行培训并颁发“驾驶证”但是根据《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AC-61-FS-2016-20R1》以及各地的法规政策驾驶证须由中国民航局或其授权的行业协会认可因此此类企业颁发的“驾驶证”实际是无效的。但是大部分法规政策均规定除部分封闭空间内运行的民用无人机外其余的驾驶员应当依法取得驾驶证。然而据调查实际执行中大多数持有此类并非合法“驾驶证”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驾驶员仍可以正常报备和正常开展作业任务并未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民航局仅授权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负责在视距内运行的空机重量大于7千克以及在隔离空域超视距运行的无人机驾驶员的资质管理。AOPA提供无人机培训服务并向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AOPA的无人机驾驶合格证。然而AOPA的培训并不适合植保作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AOPA的培训主要是娱乐性和竞技性为主飞行大多是高空高速相对于植保应用而缺少具有涉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植保作业的相关实操训练和视距内范围控制飞行轨迹为平面往返路径作业飞行机体结构也不允许进行高速复杂路线飞行。实际上植保作业的飞行低空低速和视距范围内控制飞行轨迹为平面。
2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中电动多旋翼机型占比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傻瓜化AOPA培训课程操作训练过于精细繁杂
3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不同企业不同机型间的差别较大如使用传统遥控器手动操控或使用手机APP自主作业或手动和自主自由切换操控只有生产企业最了解其产品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做培训工作
4AOPA的培训价格较高高达8000元而现在生产企业大多都能提供免费培训降低使用者负担即有利于技术推广也有利于降低植保无人机投入农业服务的成本。
但是企业培训也面临不少问题比如植保、农药应用及农艺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缺乏监管等。根据《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AC-61-FS-2016-20R1》的规定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驾驶员可以由行业协会实施管理由中国民航局实施监督。目前来看农用植保无人飞机驾驶员培训和资质认证由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完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运行状况
(一)行业运行状况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度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应用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农办机201714号2017年度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应用情况调查工作于2018年1月15日结束当前仅有2016年的统计信息据统计。
根据2016年的调查统计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有30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载药量5升以上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4869架2015年度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作业面积共67.75万公顷。作业面积,是指使用农用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作业面积。在一公顷农作物上不论喷药几次,均按一公顷统计。但年内一公顷耕地上种植两茬作物,且都进行了农用植保无人飞机植保作业,则按两公顷统计,种植多茬作物的类推。
预计2017年全年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达1.4万架实际作业量达1亿亩次。
2016年统计的各地区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应用情况统计表4-4因各企业作业统计与收费计算大多按亩计算将农业部以公顷为单位的数据转换成万亩为单位便于与企业统计数据对照。
表4-4 2016年各地区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应用情况统计表
将各地区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和作业面积从大到小排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并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序前20位的统计分布如图4-1所示。
图4-1 全国各地区飞机保有量和作业面积分布情况
由图4-1可见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大的省份作业面积大多也比较大。尤其河南省两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位分别占比14.79%和20.02%,除了与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有关外,还与河南省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购机补贴早,力度大有关。除河南省外,同属华中地区的湖南、湖北,西北地区的新疆,华北地区的河北,华东地区的江西、山东、安徽等地同样突出,这些省份无一例外均是我国农业大省。而同样是农业大省的东北地区省份,以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大型地面机具和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早已得到广泛应用,农用植保无人飞机高效性优势不明显,因此推广效果不理想。
此外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生产企业方面。2016年年底全国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生产企业有200余家而2017年年底仅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上含500万的企业就超过200家微小型企业和小作坊式企业更是遍地开花。
2017年不论飞机保有量、作业量和企业数量均急剧增长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二)典型企业运行简况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广州极飞和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阳全丰作为目前国内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行业的领军企业。2017年实际作业量预计均占全国市场的15%左右两家合计30%左右。此外,广州极飞和安阳全丰分别深耕于新疆和河南,两地均是飞机保有量和作业面积遥遥领先的省份,因此对这两家公司的分析极具代表性。
1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民用无人飞机和飞行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制造是无人飞机行业领跑者和国内领先的民用无人飞机研发企业是一家由民用无人飞机转型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企业。广州极飞生产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均为电动多旋翼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在售主力产品为P20型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其中20代表每架次作业20亩。2017年11月发布P10型和P30型以及P20的2018款机型。2014年4月广州极飞在新疆巴州成立新疆极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成立的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无人飞机植保运营服务的全资子公司自此广州极飞以新疆作为植保服务的起点向全国铺展。2016年10月广州极飞成立极飞学院为学院提供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培训服务分为线上理论培训和线下实操培训最快7天完成培训。目前极飞学院的注册学员已经超过5万名。
广州极飞近3年销售农用植保无人飞机2200架依托农业服务子公司与第三方农业服务公司全国实际作业量1556万亩次具体数据见图4-2和表4-5。
图4-2 广州极飞近3年在各省实际作业量前15省份
表4-5 广州极飞近3年经济效益
2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安阳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现代农业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由农药研发企业成立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企业。安阳全丰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产品。安阳全丰早期生产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均为油动单旋翼农用植保无人飞机2016年起发售电动单旋翼和多旋翼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安阳全丰以“全丰标普农业”“农飞客”等农业服务平台为依托布局全国提供植保飞防服务。安阳全丰投资组建了“安阳太行低空空间应用职业培训学校”并于2014年6月通过国家民用航空局委托的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无人飞机系统驾驶员协会AOPA的培训资质认证。
安阳全丰近3年销售农用植保无人飞机959架依托农业服务子公司与第三方农业服务公司全国实际作业量1420万亩次具体数据见图4-3和表4-6。
图4-3 安阳全丰近3年在各省实际作业量前15省份
表4-6 安阳全丰近3年经济效益
建议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农用植保无人飞机法规政策方面的不完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行业能够在市场调节下,无论产业规模、技术革新,还是推广面积均有了极大的发展。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疏堵结合的管理和行业自律,总体上,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有保障,技术推广有前景,行业发展有秩序。
但随着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引导政策及规范化管理工作也需加快步伐,同步跟上。建议如下:
——提高产品准入门槛,以作业服务的安全运营为目标,通过对运营各环节的技术规范及标准化等手段,淘汰一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产品(或限期进行升级或改进),进一步净化市场;——明确农用植保无人飞机作业监管的各级主管部门、飞行作业运行流程以及作业计划报备要求,加速飞防作业合法化;
——针对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应用环境和对象,及使用特点,规范驾驶员资质要求,以及培训流程与资质认定方法,加速驾驶员素质的提升和驾驶员执业的合法化;
——推进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系统和组织运营及作业服务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农用植保无人飞机的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组织运营、作业服务等行为,提升产品质量和作业服务质量,使农用无人飞机在农业植保服务领域发挥更好作用。
农用遥控植保无人机应用现状及建议
国内农用无人机应用现状
我国目前应用于农业的无人机以电动或油动旋翼式无人机为主。从2008年国家“863”项目立项开展水田农用遥控植保机施药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始农用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环节中的应用发展迅速。2017年植保无人机首次被纳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带动发展。
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无人机植保作业面积已超过数百万亩次其中广州极飞公司一家组织飞防服务面积达46万亩次农用无人机数量已近2000架作业范围覆盖江苏、辽宁、新疆、江西、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南、湖北、重庆、浙江、安徽、广西、广东、陕西、山西、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目前生产农用无人机企业已超过200家实际企业数量无法精确统计
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标准制定
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标准制定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几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一批标准正在制订中,部分标准已经提交审批。
根据《农业机械分类》NY/T1640—2015规定农业机械共分15个大类49个小类257个品目。田间管理机械大类植保机械小类中包括遥控飞行喷雾机品目代码030209。2014年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农机化分标委立项《农用遥控植保机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的制定工作对农用无人机的标准术语、标识、通信、安全飞行基本功能要求和相应的质量性能指标作了规定。2015年在农业部市场司和农机化司支持下按照农机化分标委的要求农用航空分会积极协助农业部南京所、部分企业和相关单位组织制订《农用遥控植保机试验检测方法》标准并同时开展“飞防作业质量”“遥控飞行植保机安全操作规程”“农用遥控植保机远程监管通信协议与接口”等后续标准的工作。
2017年新的标准工作主要有两项表4-7
表4-7 2017年新的标准工作
2018年计划的制定标准如下表所示表4-8
表4-8 2018年计划的制定标准
我国农用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特点及技术水平
(一)农用无人机应用的特点
1飞行高度低农作物上方5米以内
2飞行速度低5米秒左右运动惯量小。
3控制距离一般在目视距离小于500米或作业半径小于2千米范围内。
4利用旋翼下旋气流绕动增加农药药液在作物中下部附着防治效果较好。
5作业区域多为人员稀少的开阔地带。
6频繁起降航时短工作及环境条件艰苦。
7操作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相关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艺要求的整体把握有待系统的培训和提高。
(二)农用无人机技术性能及水平
当前市场上的农用无人机产品已普遍具备增稳、失控保护等基本能力,能满足基本作业需求。极飞公司的产品完全可以在夜间进行大面积农田的、可设定航线的全自主飞行喷洒作业。
一些农用无人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安全功能,包括:自动起降、一键返航、结合地面站能够自主进行有规划航线的作业飞行、超出限定遥控距离的自动悬停或返航、超出设定的最低能源剩余和喷洒物剩余即自动悬停或返航、自动识别限定高度并在限高以下飞行、智能识别设定的禁飞区并自动悬停等安全功能。
我国农用无人机行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用无人机整体技术开发工作有待系统引导,真正掌握核心技术(飞控系统)的农用无人机生产企业不多。
主要体现在:一是适用于农用无人机的飞控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多数企业直接采购通用飞行(多数是航模)控制系统,农田环境作业适应性差;二是配套动力寿命短,每架飞机电池用量大。蓄电池的反复使用次数及能量密度、燃油发动机使用寿命均远远低于日、德等先进国家;三是缺少专供无人机使用的药剂,相配套的航空施药技术与设备落后,技术性能急待提高。四是个别产品由于是采购通用件组装,因而存在较高的故障率,安全性方面急待切实的标准规范并严格贯彻,这有利于该新兴的产业将康发展。
第二售后服务及人员培训问题。目前操控手的培训由生产企业组织实施培训时间和内容基本按企业标准要求虽然AOPA也在努力介入农用遥控植保机驾驶员的培训认证认可工作目前主要是消费级和航测航拍领域中的驾驶员培训认证考核但因农用无人机使用者基本是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或植保服务组织的人员或是种粮大户个人购买使用大多数农用遥控植保机生产服务企业没有加入这个行列。其中的大部分人文化程度低学习掌握操控技术及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摔机事故。
第三,在目前农用遥控植保机的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缺乏市场监管、缺乏产品创新激励机制、缺乏政策支持,专业技术安全标准和相应的管理规范等仍是空白。各企业生产标准不一,机型种类及操控方式各异,销售模式和售后服务各有不同。
最后,农用无人机的产品标准、技术指标、安全要求、操作规范、作业质量等行业标准、相关技术标准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议
1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验明确农用无人机管理方向和部门统筹管理全国农业用无人机产业发展。组织制定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准入制度。
2推进政策法规出台。与国家空域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对现有或不适应农用无人机的政策法规进行修改完善。
3建立农用无人机标准体系。可协同相关产品管理部门尽快组织确定农用无人机标准体系框架包括产品定义、生产标准、安全要求、作业质量、人员培训、监管规定等方面并通过35年逐步实施并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标可循。
4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托现有的农机鉴定、农技推广、农机监理等具有完整的质量监管系统建立和培养无人机质量鉴定、生产认证、操作人员培训、维修人员认证、运行安全监管队伍和平台。
资本助力 植保无人飞机进入芳华时代
资本青睐,无人机发展提速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文明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资本时代和知本时代,当前正在资本时代和知本时间的过渡期。
农耕时代,投入和产业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在工业时代是“土地+资本+人”三种关键元素组合到一起再加上不断细分的社会分工产生的化学反应是1+1+1>3以上两种模式都是吃瓜群众能看得懂、辨得清的商业常识我们的祖辈曾经这样生存我们身边的故事也是这样发生的。
但在资本时代,商业的发展往往超出了我们认知,产品也不按部就班的“生长”了,身边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滴滴打车”和“摩拜单车”。
“滴滴打车”和“摩拜单车”一夜之间改变了数亿人的出行方式,同时,一夜之间让数以千计的出租车公司破产,变化之大,速度之快,真可谓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而这种变化背后的巨大的力量就是资本。
“滴滴”背后的投资方是腾讯、中国产业基金、淡马锡、中投、中国平安、阿里巴巴、中国人寿、苹果公司、招商银行、软银等因为仍有大量的资本看好滴滴的发展这一长串名单还要拉下去“摩拜单车”背后投资方是熊猫资本、红杉中国、腾讯、阿里、苹果公司等一长串名单融资总额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资本的疯狂助推了企业的疯狂“摩拜单车”不到一年时间就占领了全国主要城市市场并已经进入全球市场。
木心的《从前慢》里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那种美好“慢时代”已经只供追忆了,资本时代,所有的人和事都瞬息万变,在农机行业也一样,尤其是被资本盯上的领域,行业发展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被压扁。
植保无人飞机是在农机行业得到资本市场关注度最高的领域。
图4-6 农资行业A股上市公司
植保无人飞机产业虽然才刚刚起步但至少已经吸引10家A股上市公司打植保无人机的概念比如隆金通用、新安股份、宗申股份、芭田股份、德奥通航等。植保无人机行业还造就了超过10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有些公司甚至具备转入主板或自己独立主板IPO的实力比如全丰航空、艾森博、易瓦特、众和植保等。
除了这些跨界的野蛮人则是更可怕的资本力量全球知名的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创新强势进入国内无人机领域并已经引领行业发展深圳极飞科技和无锡汉和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极飞2014年就得到2000万美元A轮融资汉和2017年得到1.5亿融资。
2018年将是国内植保无人机的爆发期同时更大的资本也将汹涌而至在了资本的推波助澜植保无人飞机行业将骤然提速。
价格战开打,无人飞机将放量增长
植保无人机将是资本的狩猎场,但毕竟是少数人的游戏,是产业背后的故事,我等民众看不到,也参与不进去,对我们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还是植保无人飞机的价格。
按正常的规律,新产品刚上市时,由于前期投入多,用户少,所以售价也非常高,反过来高售价又将一些有需求的用户挡在门外,等到销量上去了,企业的成本被分摊之后,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下来,这个阶段会有大批的竞争对手跟进,企业为了阻击竞争对手,也要降低售价,反过来较低的价格又吸引更多的用户,这是正常市场规律。
但国内植保无人飞机注定不会再走传统农机的老路了,植保无人机大佬大疆和极飞已经提前引爆了无人机行业的价格战。
价格战是多米诺骨牌,一旦有一块被推到,就很难有力量来阻止继续玩下去。中国市场价格战,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2017年10月深圳极飞新科技引爆价格战其P20价格低至33666元为了打击市场上大量的小品牌极飞还推出了低配版本的P10定价19999元把植保无人机价格直接拉入1万元级。
12月大疆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也跟进。在其年底产品推荐会上MG-1S Advanced国内售价29999元而2016年同期的上一代产品MG-1售价为53000元MG-1P售价36999明显是针对极飞的P20 2018GPS的。
据业内人士讲,极飞和大疆的价格战在行业内已经引起了连锁反应,无锡汉和、安阳全丰、高科新农、极飞客等公司都在紧张寻找应对措施,但无非是跟进降价或推出低配的机型。
据专家分析,降价将加速植保无人机的普及,另外,不断升级的性能和不断降低的价格将加速无人植保飞机的更新换代,用户将被迫不断的购买新机器。
补贴政策支持,无人机将进入更多省补目录
2017年9月18日农业部、财政部、民航局联合发文主要针对6省市开展农机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并选择把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重庆6省市场纳入补贴试点范畴试点省份安排总量不超过1000万元的补贴资金。这在业界被解读为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植保无人机进入国家补贴目录的程序从以往烘干机、打捆机、插秧机、喷药机等产品发展历程看这种解读并非夸大其词。
面对全国性补贴资金富裕传统农机已经补不出去的现状相信2018年植保无人机补贴试点绝不会只有区区6省市预计范围会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省市,虽然可能还不能正式进入国家补贴目录,但进入大多数省级补贴目录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
图4-7 植保无人飞机硬件行业规模预测
扩大补贴范围,必然带动植保无人机的需求量,同时,补贴政策将发挥催化剂的作用,销量将跳跃式增长,低端机和技术不成熟机型将提前占领市场,用户需求也会提前饱和,整个植保无人机行业将会提前进入成熟期,硬件行业将首先受益,其次才是衍生的服务行业。
以上三个因素尤其是资本的力量将加速国内植保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市场提前进入成熟期2018年极有可能会放量增长。
第五编 农机社会化服务
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兼论农业生产分工
摘要
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热点问题但农户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购买何种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对购买决策又有何影响已有文献对这些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不同决策的成本模型分析了不同决策的临界条件并用情景模拟方法以及2397个家庭农场数据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①农户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以及应该购买何种农机取决于自身机会成本、不同功率农机平均使用成本和作业服务市场价格这几个变量最低的那一个②不同的农业机械有不同的购买临界规模区间只有作业规模在此区间才是经济的购买价格和作业效率更高的农业机械的临界规模下限更高。同时这个临界规模区间受到服务市场的影响服务市场的存在将推高低价值和低效率的农业机械的购买临界规模下限进而将小农机挤出服务市场③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存在可以降低整体生产成本改善农机服务提供者和农机服务购买者的福利但容易引发资本竞争通过购买价值更大、效率更高的农业机械挤出低效率农业机械服务提供者④整体来说自营土地规模较小的农户是农机作业服务的购买者而自营土地规模较大的农户是农机作业服务的提供者自营土地规模与作业服务能力呈正向关系但服务提供率与自营规模呈倒“U”型关系。
关键字
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机作业服务,购买决策
引言
2016年来随着玉米临储政策的取消以及小麦、水稻托市收购压力的加大玉米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小麦和水稻价格也呈下行态势导致大量出现粮食类规模经营主体因巨额亏损而破产或跑路的现象。很快多年来被各类支农政策抬高的土地地租问题出现在决策层和“三农”学者视野大家很容易就发现经营主体的亏损主要源于高成本而高成本主要源于高地租于是开始反思通过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的路径提出通过股份合作、托管、社会化服务等措施消除显性化地租成本的替代方案。农业社会化服务因此成为决策层重点关注解决方案2017年6月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通知》2017年8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中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均是重要内容。
那么,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谁是提供者?谁是购买者?农户如何决策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对农户决策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通过数理分析和实证研究,来回答上述问题。
文献综述
实际上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在我国已经蓬勃发展多年利用小麦南北成熟时间差从南到北的跨区作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兴起每年三夏期间多个国家部委联合发文为跨区作业机手提供高速免费通行、优先加油、治安管理等各种便利收获上的时间跨度使跨区作业的作业规模扩大进而能够满足高价值农业机械的最小经济规模。有文献甚至称与欧美通过大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路径不同我国找到了以社会化服务为特色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小农户与大生产的对接在小农户为主的背景下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但其实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并非我国特例无论以大农场为主的发达国家美国[1]还是印度、孟加拉国、加纳这样的农场规模偏小的发展中国家,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都普遍存在。
关于购买农业机械和购买农机作业服务有大量文献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法、probit或logit二元选择模型研究两者的影响因素通过计量模型找出了个人及家庭特征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经历、家庭财富、家庭劳动力状况等、经营特征经营面积、种植结构、土地细碎化等、环境特征地形地貌、地区经济水平等、政府行为购机补贴、作业补贴或环境规制行为等影响购机或购买服务的因素。但这些文献均单一研究购买农机或购买某个环节的农机作业服务影响因素未能将两者进行结合研究。同时这些文献均未能从机理上对农户购机或购买服务的决策进行清晰阐明仅用计量模型从统计学上对其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少数文献通过数理推导认为劳动力价格上升会导致机械投入增加但由于使用的宏观数据仍然未能说清微观决策机理且没有考虑农机作业效率进而不能解释农户为何选择不同功率农业机械。
部分文献从社会分工的角度阐述了农机作业服务出现的内在机理。如蔡建认为在人工成本上升和农机购置补贴加大的背景下人工相对机械的成本越来越高诱发了农户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但小规模的农户无法负担较高的农机购置成本而社会分工产生的农机作业服务有利于成本分担进而满足了农户需求。罗必良则认为农业生产的迂回程度大大低于工业生产农业必须通过购买机器从工业“进口”分工经济和迂回生产效果才能实现部分的效率改进。龚道广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产生是源于购买服务的农户购买服务支付的成本加上购买服务的交易成本谈判、签订合同、监督执行、违约风险等小于等于自己完成某环节生产作业消耗的成本。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显然可以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至于Ji Yueqing、Hu Xuezhi、Zhu Jing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具体某类作物的农机作业服务可获得性甚至影响到了农户种植作物结构的决策农机作业服务可获得性低的作物由于劳动力成本高而被放弃种植。张宗毅、杜志雄的研究亦表明由于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化发展快于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以致规模大的家庭农场粮食种植面积占比会提高蔬菜种植面积占比会下降。
然而是什么决定了农户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又是什么决定了农户在不同功率农业机械之间进行选择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对农户购机决策有什么影响并无相关文献做深入探讨。本文首先以耕作环节为例假定人工、两种不同价格和作业效率的动力机械通过数理推导分析无作业服务市场条件下农户选择人工作业还是购买不同机械的决策机理以及有作业服务市场条件下农户选择购买服务还是购买农业机械的决策机理接着以微耕机、50马力拖拉机两种动力机械为例分别从无分工和有分工两个角度分析谁会购买农业机械、谁会购买农机作业服务以及不同功率和作业效率的机械如何在一个统一的作业服务市场中各自存在在此基础上运用3000家家庭农场调查数据通过简单的分组比较做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农户技术选择理论分析
(一)无分工条件下的农户决策模型
在农户之间互相并不交易、无分工的条件下,也即是无作业服务市场条件下,对于某一环节的生产作业,农户要么全部使用人工完成,要么购买农业机械使用农业机械来完成,而购买农业机械也面临着不同功率、价格和作业效率的机械。那么,究竟选择何种技术模式和装备最为经济?显然,应该是最便宜那种。在最终技术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情况下[2],最直接的体现,即是完成既定作业任务[3]条件下使用总成本最小的那项技术与装备,或是完成既定作业任务条件下单位面积平均使用成本最小的那项技术与装备。
对于具体某个农户拥有耕地面积S亩。现以耕地环节为例假定完成耕地作业有三种技术模式可以选择人工和2种不同功率、作业效率的动力机械M1和M2。人工成本每天为W元天[4]作业效率为f0亩天[5]单位面积人工成本W/f0元机械M1和M1的购置成本分别为P1、P2元并有P1≤P2机械M1和M2的作业效率f1、f2亩并且有f012机械M1和M2的使用寿命周期为T1、T2年单位面积油耗分别为O1、O2升油价为PO年度维护成本分别为R1、R2元单位面积人工成本[6]分别为W/f1、W/f2元亩。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则每种技术选择的总成本、人工成本有满足以下等式。
人工作业平均成本如下:
AC0=W/f0       1
令i=12代表两种不同的机械装备即分别为M1和M2j=12分别代表一年一作区和一年两作区。则TC 、AC 表示两种不同机械在两种不同耕作制度区域的总成本和平均使用成本。
一年一作区在机械装备生命周期内累计作业面积S*T 机械作业总成本TC 1如下
一年两作区在机械装备生命周期内累计作业面积2S*T 机械作业总成本TC 2如下
则使用机械的单位面积成本为一年一作区平均成本AC 1如下
一年两作区平均成本AC 2如下
因此对于农户来说在没有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情况下选择人工还是选择购买机械M1的临界规模在于两者平均成本的交点
AC0=AC1       6
选择购买机械M1还是购买机械M2的临界规模在于两者平均成本的交点
AC1 =AC2       7
分别联立146156可分别求出一作区、两作区农户选择人工作业或购买机械M1的平均成本决策交点时的规模和。
因f01因此因此在0+∞区间临界规模一作区两作区是农户的人工成本W及机械使用寿命T1的单调减函数是机具购置成本P1、年度维修成本R1、燃油消耗O1和油价PO的增函数。也即是说一个农户的人工成本或机会成本越高、机械使用寿命周期越长决定购买机械的临界规模越小而机械价格、维护成本、油耗和油价越高则决定购买机械的临界规模越大。或者简要地说使用人工还是机械取决于其经营规模是否小于或大于某个临界规模而这个临界规模取决于使用机械时带来的年度固定成本P1T1+R1与单位面积节约的可变成本之间的比值固定成本越高则临界规模越大节约的可变成本越大则临界规模越小。而一年一作区相对一年两作区的临界规模要高一倍。
类似地可分别求出一作区、两作区农户选择购买机械M1或M2的平均成本决策交点时的临界规模和。
从等式10-11可以看出使用机械M1还是M2主要取决于机械M2、M1各自的年度固定成本差值与单位面积节约的可变成本之间的比值这个比值决定了临界规模同时一年一作区的临界规模是一年两作区的临界规模的两倍。
图5-1是一年两作区的图解横轴表示经营规模纵轴表示平均成本。根据公式1可知人工作业平均成本AC0与经营规模无关人工的工资w作业效率f0一旦确定则AC0为一个固定常数是一条水平直线。而根据公式5在其它变量不变时一年两作区2种机械的平均成本是经营规模的单调递减函数而且效率越高、价格越高的机械在规模较低区域的平均成本越高在规模较高的区域平均成本下降得越快因此不同的平均成本曲线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加必然都会相交人工与M1、M1与M2的平均成本曲线交点对应的临界规模分别为、。则有如果农户的经营规模小于临界规模则人工作业平均成本AC0是最小的应该选择人工作业如果农户的经营规模介于临界规模和之间则使用机械M1的平均成本AC12最小农户应选择购买农业机械M1如果农户的经营规模大于临界规模则使用机械M2的平均成本AC22最小农户应选择购买农业机械M2。
图5-1 人工作业、不同作业效率农业机械平均作业成本与经营规模关系
(二)有分工条件下农户决策模型
如果现在存在分工也即是存在一个统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没有农机的农户也可以通过购买农机作业服务来完成耕地作业即使有小机械M1的农户也可向拥有大机械M2的农户购买农机作业服务农户的决策不仅局限于是否购买农机或购买何种农机还将新增是否购买农机作业服务的选项。下面假设p1和p2两种价格情形分别分析谁会购买农机、谁会购买农机作业服务。
1假定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有给定作业服务价格为p 1图5-2。p 1与人工作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没有交点与购买使用机械M1的平均成本曲线交于p 1与购买使用机械M2的平均成本曲线交于p 1点。则有
①对于经营规模小于的农户无论是自己人工作业还是自己买M1和M2中任何种类的农业机械都是不经济的都将会出现平均作业成本高于市场服务价格的情况。规模在的农户在没有分工条件下本来购买机械M1是合算的但在分工条件下也变得不合算了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更加低廉。因此规模介于0区间的农户是服务购买者而经营规模大于的农户是农机的购买者。
②而经营规模大于的农户购买农业机械M1还是M2的决策与无分工条件下并无差异经营规模低于临界规模点应该买农业机械M1更经济高于临界规模点购买农业机械M2更经济。而价格p 1与农业机械M2的平均成本曲线AC22的交点因该规模低于因此虽然区间农户购买机械M2的平均成本要比市场价格低但不如购买机械M1的平均成本更低。
此市场价格为p 1时经营规模介于0的农户是农机作业服务的购买者经营规模介于的农户是小型农业机械M1的购买者经营规模大于的农户是M2的购买者。同时购买M1和M2的农户也是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供给者他们同时向经营规模小于的农户提供作业服务获得不同的利润回报。显然那些经营规模或者是服务规模足够大可以买大型机械M2的农户经营规模大于的农户他们的利润空间更大。由于公式3所示的总成本对规模求偏导后是一个常数也即是边际成本是常数而边际收益p 1是大于边际成本的另一个常数因此对于购买M2的农户来说经营或服务规模越大越好服务规模越大利润总量越大、平均成本越小可以接受更低的市场价格。
图5-2 完全竞争作业服务市场技术选择之一
2于是在市场发育初期由于机械M1价值低有能力购买的农户较多而机械M2价值高有能力购买的人少因此机械M1保有量占多数而机械M2保有量占少数。但这些拥有机械M2的人可以通过不断扩大服务规模来进一步降低平均作业成本进而可以接受更低的作业市场价格。竞争的加剧将不断降低市场价格最终将作业价格低到永远不会与机械M1的平均成本曲线AC22相交[7]出现市场价格为p 2的情形见图5-3。
①在新的市场价格下无论是人工作业还是购买M1都将是不经济的不如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服务。而服务的提供者是经营规模和服务规模总和大于的农户。显然市场竞争有利于作业服务的价格下降同时通过价格竞争进而诱发资本竞争将购置成本低、作业效率低的机械M1排除在作业市场外。当然如果有更高效率、更高价值的机械M3、M4又将引发新的一轮资本竞赛。这就是最近十来年随着规模经营无论是服务规模还是自有经营规模的增加作业服务市场的农机马力越来越大的秘密所在。
②当然,真实的市场并不是大型机械一统天下,小型农业机械仍然会被购买和使用。这是因为,大型机械的高效率需要在通达性较好、较为平整、连片的地块才能发挥出来,而我国南方地区存在地块细碎、机耕道建设滞后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大型机械的作业效率,因而在这样的地块上大型机械的平均成本被抬升,进而机械拥有者要求有更高的价格才能作业,这就为更小的农业机械提供了市场空间。特别是,南方丘陵山区因为机耕道建设和地块整治工作滞后,只有小型机械才能进入地块作业。这就使得大型机械被排除在被分割的作业服务市场外,小型机械的以收取较高的作业服务价格。
③同时,由于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市场,资本竞赛导致服务价格下降是渐进的,而农户在做出购买某种农机还是购买作业服务服务的决策往往依据当时的服务市场价格做出的,而一旦购入后对市场价格反应手段有限,可能会仍然保留机械自用。如果服务市场价格下降,此时即使按照新的市场价格来判断购买决策是不经济的,但已经购入,也不能按照原值或简单直线折旧在二手市场处置,而直接闲置不用更加不经济,因为可变成本仍然比作业服务价格要低,因此这部分农户可能会使用旧的、小型的农业机械。而购买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户在同等价格下,可能会偏好于效率更高的大型农业机械,因此小型农业机械的拥有者的作业服务市场将萎缩,最终会只是自己使用而不对外提供服务。
此外,分工改进了各方福利,一方面降低了整体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户获得了超额利润,该议题本处不深入讨论。
图5-3 完全竞争作业服务市场技术选择之情景二
情景模拟分析
为验证前述部分理论分析本部分用人工整地、某品牌微耕机整地、某品牌50马力拖拉机整地3种整地模式来进行验证分析表5-1。此外设定燃油价格为5.77元人工成本100元天。
表5-1 不同技术模式的技术经济参数
对于一年两作区根据公式5可以计算出微耕机和50马力拖拉机的平均成本与经营规模关系如下
根据公式911可计算出2个临界点分别为
根据公式1213的函数形式可以画出人工、微耕机、50马力拖拉机的平均成本曲线随着经营规模的变化情况见图5-4。可以看出
1要购买微耕机的临界点非常低只要经营规模超过1.63亩就可以购买微耕机,这也是为什么南方丘陵山区出现家家户户买微耕机的情况,以及河南、山东等地区一度出现的家家户户买小四轮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并不大。
2购买50马力拖拉机的临界点为185.58亩但实际的临界点要低。购买50马力拖拉机的临界点并不需要等到185.58亩那么高因为一个作业季度的时间窗口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地区留给耕地的作业时间范围一般只有10天左右按照微耕机每天作业5亩的效率也就是一个季度的最大作业面积只有50亩左右。那么经营或服务面积超过50亩又小于185.58亩的时候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劳动力可以操作农业机械那么只能是要么从市场上购买农机作业服务来弥补要么购置50马力拖拉机。如果家里有两个劳动力可以操作农业机械则可以考虑再购置一台微耕机仍然不足而劳动力充足情况可购买第三台但不应该购置第四台购置第四台时所覆盖的作业量的平均成本将高于购买50马力拖拉机。
3不同功率的农业机械有不同的适用经济规模范围而统一的作业服务市场将压缩小型农业机械的经济规模范围和作业服务市场空间不断加强的竞争将引发资本投入竞赛进而促进装备的升级换代。①如果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价格为100元那么购买微耕机的临界点将从1.63亩上升为5亩但对购买50马力拖拉机的临界点无影响。市场上将同时出现微耕机作业服务和50马力拖拉机作业服务的情况。②如果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价格低于37.04元拥有微耕机的农户将不会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因为作业价格低于其边际成本。如果没有更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市场上将只有50马力拖拉机提供农机作业服务。③但如果价格低于37.04元高于31.54元的可变成本时,仍然会有原先已经购买微耕机的农户提供作业服务或者自用而不提供作业服务,只是不会有人新购微耕机。也即是说,拥有小农机的农户,提供作业服务的能力和比率(对外提供作业服务面积与自营土地面积之比)都会较弱,而拥有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比率都较强。
4然而由于作业季度的时间窗口存在无论作业效率多高的机械一个购机农户一个季度的作业总量是有限的因此随着购机农户自有经营土地面积的增加对外提供作业服务的比率将下降。
实证分析
(一)三类机械分省临界点
通过对2397个家庭农场样本进行分析分别用农场自营土地面积和对外提供机耕服务面积、对外提供机插秧服务面积、对外提供机械收获服务面积、对外提供烘干服务面积[9]进行加总则分别得到农场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和烘干机的作业覆盖面积可比对每个样本进而找到每个省购买了拖拉机、且插秧机、收割机或烘干机的农户的最小作业覆盖面积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购买农业机械的最小临界点是真实存在的。如江苏省的调研样本里作业覆盖面积小于50亩的家庭农场没有购买拖拉机的小于129亩没有购买插秧机的小于140亩没有购买收割机的小于286亩没有购买烘干机的。
表5-2 分省购买不同农业机械的最小临界经营规模
表5-2 分省购买不同农业机械的最小临界经营规模续表
(二)小农机的服务市场挤出效应
表5-3展示了样本家庭农场不同农机单价分组下的自营土地规模、对外提供服务规模和作业服务提供率。可以看出农机单价较小的家庭农场分组对外服务提供能力较弱作业服务提供率较低。如农机平均价值在0.11区间的家庭农场单个环节最大对外服务规模平均为13亩作业服务提供率仅为5.27%而农机平均价值在67区间的家庭农场单个环节最大对外服务规模平均达到735亩作业服务提供率高达190.09%。虽然随着农机平均价值的进一步增加作业服务提供率有所反复甚至下降但均高于农机平均价值在6万元以下分组同时对外提供作业服务的绝对能力再增加。显然在统一的作业服务市场低价值、低效率的小农机会被不断挤出而高价值、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将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平均使用成本进而在作业服务市场获得竞争力。
表5-3 农机单价与作业服务提供率
(三)经营规模与单台农机价值
按照规模对样本进行分组然后进行分组统计表5-4可以得到
表5-4 经营规模与单台农机价值、作业服务对外提供能力及提供率
表5-4 经营规模与单台农机价值、作业服务对外提供能力及提供率续表
1较低规模的农户倾向于购买服务较高规模的农户倾向于购买农机。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加购机者的比例正向上升10亩以下无人购买农业机械1050亩购机者比率达到46.58%而1000亩以上的农户购机比率达到100%。
2同时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购机者拥有的农业机械单台农机平均价值正向增加也即是经营规模的扩大农场的经营规模将大于更大的农机的最小临界规模从而使用更高效率更高价值得农业机械反而更经济。如经营规模在1050亩区间的农户拥有的单机平均价值为1.83万元经营规模在50100亩区间的农户拥有的单机平均价值为4.71万元而经营规模在10002000亩区间的农户拥有的单机平均价值为13万元。将购机者自营面积与对外服务面积之和与购机者单台农机价值进行相关性检验相关系数为0.3929显著水平为0。
(四)自有经营面积与对外服务规模及提供率
表5-4中也展示了不同自营土地规模分组的购机农场单个环节对外服务最大规模可以看出
1随着自营土地规模的增加对外提供服务的绝对能力在不断增强这与杜志雄、刘文霞的关于家庭农场同时兼具农业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双主体身份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2但对外提供作业服务的比率却先升后降呈倒“U”型。经营规模在1050亩区间的家庭农场单个环节对外提供服务最大面积占自营土地面积比率仅为61.12%。但在经营规模在50100亩区间的家庭农场单个环节对外提供服务最大面积占自营土地面积比率高达204.34%然而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自营土地面积大于亩的家庭农场单个环节对外提供服务最大面积占自营土地面积比率开始反向下降自营土地规模大于等于3000亩的家庭农场对外服务面积占自营土地面积比例只有43.59%。
以上实证分析印证了要验证的四个理论推导结论。
结论建议
(一)结论
通过前述分析,本文可得出以下结论:
1完成一个环节的作业农户到底选择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取决于自身机会成本、农机平均使用成本和作业服务市场价格这三者最低那一个如果自身机会成本最低则会选择人工作业如果购买农机后的平均使用成本最低则会购买机械如果作业服务市场价格最低则会购买服务。然而则个决策应充分考虑动态的情况否则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年买某种功率的农业机械按照当时的作业服务市场价格和机会成本计算是合算的但第二年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机械压低了作业价格使用原来的机械就不合算了。
图5-4 情景模拟分析
2同一个作业环节有多种作业效率和价格的农业机械不同的机械有不同的最小经济临界规模和最大经济临界规模如果农户购买该机械后的作业覆盖规模在这个规模区间外则不应该购买该种机械在该区间内则可以购买。但是否购买还应跟作业服务市场的服务价格比较如果平均使用成本低于作业市场价格则可以购买如果高于服务市场价格则应购买服务。
3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存在可以降低整体生产成本改善农机服务提供者和农机服务购买者的福利但容易引发资本竞争通过购买价值更大、效率更高的农业机械挤出低效率农机服务提供者。进而可能会造成市场上小农机过剩大农机不断淘汰更新。如很多从事跨区作业的机手农机只用一个作业季度就转手卖掉。这有可能会加剧农机具市场饱和程度。
4整体来说自营土地规模较小的农户是农机作业服务的购买者而自营土地规模较大的农户是农机作业服务的提供者自营土地规模与作业服务能力呈正向关系但服务提供率与自营规模呈倒“U”型关系。自营土地面积在501000亩之间的农场是作业服务市场的主要供给者他们的作业服务提供率平均超过100%,作业服务收入是他们重要收入来源。
(二)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启示或建议:
1农户购机决策应进行合理引导避免作业市场过度竞争导致的农机饱和闲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对已经饱和的机具降低补贴额度甚至取消补贴以引导市场趋于理性。
2农机制造企业在一个新的产品批量制造前应深入调研当前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和相同功能竞争产品计算该产品的临界规模下限和上限进而确定该产品的经济规模区间从而确定该产品的目标市场销售对象否则容易生产出没有任何经济规模区间的产品从而失去市场份额。
3如果为了鼓励作业服务政府相关鼓励政策可适当对自营规模在501000亩区间的农户进行倾斜这个区间的农户对外提供作业服务的比率较高。
参考文献
潘林青叶婧2017种粮大户“毁约弃耕”初现J瞭望86-7
朱新法2016退地弃种种粮大户无奈谁来解N新华日报5
党国英2016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失误及其矫正J中国农村经济72-14
何秀荣2016关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94-15
叶兴庆2017我国农业支持政策转型从增产导向到竞争力导向J改革277319-34
农业部、公安部、交通部、国家计委、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96关于做好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工作的通知Z农机发19961号
Xiaobo Zhang, Jin Yang, Reardon Thomas, 2017. Mechanization outsourcing clusters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nese agriculture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43(4):184-195
宗锦耀2008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
白人朴2011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理论体系研究J中国农机化514-1524
Kamboj Parminder, Khurana Rohinish, Dixit Anoop, 2012. Farm machinery services provided by selected cooperative societies [J]. Agric Eng Int: CIGR Journal, 14(4): 123-133.
Mottaleb Khondoker A., Rahut Dil Bahadur, Ali, Akhter, et al, 2017. Enhancing Smallholder Access to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s: Lessons from Bangladesh [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53(9):1502—1517
Diao Xinshen, Cossar Frances, Houssou Nazaire, et al. 2014. Mechanization in Ghana: Emerging demand, and the search for alternative supply models [J]. Food Policy, 48(1): 168-181
Johnson T. G., Brown W. J., O'Grady K. A, 1985.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 Machinery Purchase Decisions [J]. Wester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0(2):294-306.
曹光乔张宗毅2008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869-74
刘玉梅田志宏2009农户收入水平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分析——以河北省和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1244-55
宋修一2009农户采用农机作业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纪月清钟甫宁2011农业经营户农机持有决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520-24
王志刚申红芳廖西元2011农业规模经营从生产环节外包开始——以水稻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94-12
刘雨松2014土地细碎化对农户购买农机作业服务的影响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
颜玄洲孙水鹅欧一智2015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下种稻大户购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146592-599
Chen Ji, Hongdong Guo, Songqing Jin, et al, 2017. Outsourc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Rice Farm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J]. PLoS ONE., 12(1):1-16.
郑旭媛徐志刚2017资源禀赋约束、要素替代与诱致性技术变迁——以中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为例J经济学季刊16145-66
蔡键刘文勇2017社会分工、成本分摊与农机作业服务产业的出现——以冀豫鲁三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483-92
罗必良2008论农业分工的有限性及其政策含义J贵州社会科学217180-87
龚道广2000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般理论及其对农户选择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625-3478
Ji Yueqing, Hu Xuezhi, Zhu Jing, et al, 2017. Demographic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farmers' field production decisions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43(1):64-71.
张宗毅杜志雄2015土地流转一定会导致“非粮化”吗——基于全国1740个种植业家庭农场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963-69
杜志雄刘文霞2017家庭农场的经营和服务双重主体地位研究农机服务视角J理论探讨278-83
农机合作组织助力农机社会化服务——湖北荆门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
发展情况
湖北荆门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4月经过六年的发展业务范围已经从单纯的农机修理发展到农机作业服务、土地规模种植、农机产品销售及维修、汽车维修等。截至2016年底合作社拥有社员225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8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5台、联合收割机200台合作社场院占地面积13889平方米流转经营土地7000亩。总资产达到3750万元。
2016年合作社各项业务总收入5918.7万元。其中耕种收作业服务面积18万亩涉及农户3500户以上服务收入1080万元自种流转土地7000亩经营收入1368.7万元与雷沃重工、河南马力神等生产厂家签订农业机械销售合同销售农机具650台同时开展农机整机及零配件销售销售收入达3350万元与广西玉柴、安徽全柴、雷沃重工、一拖东方红、浙江新柴等公司签订售后服务协议组建了一支拥有农机专业维修资质的服务队为其产品用户开展特约维修服务。在服务本社成员的同时为周边农机手提供售后服务年维修车辆2500台次维修收入120万元。
快速发展的原因
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依靠农机作业和农机维修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后期又靠多种经营实现了资金的快速增长;同时,鉴于农机作业利润较低、竞争激烈、季节性较强,该合作社又以农机为中心开展了农机销售、种养殖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来反哺农机经营,保证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地政府的培育
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得益于当地农业部门积极指导和农民协同合作。荆门市农机管理局副局长吴继洪表示“市农机局高度重视农机示范合作社创建打造市级以上农机示范合作社30家扶持农机合作社承担农机安全互助、农机租赁、农机维修、农资供应、秸秆利用、土地深松、精准扶贫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成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围绕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在农机合作社基础上组建一批专业化农业公司。通过多管齐下的手段加强对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示范社的扶持培育合作社做大做强。
2合作社的科学管理
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模式和制度,保证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董国华理事长表示,“合作社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思路,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的方法保证社员利益的最大化。”荆门市农机推广站站长乔风生表示,“顺达合作社管理较为科学,属于紧密型和‘松散型+公司化’运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农机销售和土地种植+土地托管是紧密型的合作,其他项目按社员交易量分红”。调研发现董国华理事长个人能力较强、有奉献精神,在社员中有较高威望,这种“能人效应”也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
3农民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随着各级政府加大对秸秆还田、深松作业、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带动了对大马力拖拉机的需求。荆门市农机管理局副局长吴继洪表示,“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抢农时、抗灾害,促进灾后生产恢复,提高抗灾减灾效率,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当碰到恶劣自然灾害的天气,农业机械抢种抢收烘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4多种经营降低了风险
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农机维修、土地种植、土地托管、农机销售等多种形式的经营弥补农机服务季节性缺陷增强发展活力降低了经营风险实现了收益最大化。五三顺达合作社理事长董国华表示“合作社只有采取多元化经营提高收入才能够长久运行下去。去年合作社农机维修盈利100万元土地托管盈利15万元土地种植盈利300万元农机销售盈利150万元二手农机交易盈利10万元跨区机收盈利20万元。总体看多种经营稀释了经营风险保证了合作社收益的增加。明年合作社还计划实施虾稻共养增加种地收入”。随着农机行业竞争激烈合作社开展多种经营的做法值得借鉴。
5跨区作业的有序组织
在全国跨区作业萎缩的大背景下当地农机部门通过有效组织加强管理促进了该地农机服务组织跨区作业的稳步实施。五三顺达合作社理事长董国华表示“跨区作业成为了合作社的重要收入并提升了合作社抗风险的能力。2016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本市灾情特别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合作社通过跨区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荆门市农机管理局副局长吴继洪表示“全市扩区作业实行成建制准军事化管理按照9统一的操作方式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作业、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要求、统一纪律、统一评比由市局带队赴东北、河北等地开展农机跨区作业这种市局统一协调安排专人带队的管理模式成功打造出了中国农谷跨区作业服务队这个品牌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
合作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作用
1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民增收
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第三产业的方式为第一产业服务,有效增加了机手的收入。农机合作组织为了更好地提供社会化服务,需要将经营向农机维修、销售等延伸,使社员获得分红收入。荆门市农机推广站站长乔风生认为,“通过提供联耕、联种、植保、收获等社会化农机作业服务,广大农民降低了生产的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种地收益。”
2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促使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有效整合,推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荆门市农机推广站站长乔风生表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依靠合作社提供‘保姆式’‘订单式’服务,实现了大农机的统一作业和统一经营,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了集约发展”。
3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合作社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基础上,实现联耕联种、联管联收的规模经营,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生产。同时靠农机手个人单打独斗,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很难有市场竞争力。这就倒逼农机手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成立合作社,提升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市场话语权。荆门市农机管理局副局长吴继洪表示,“农机作业是一种共享经济,是农机的‘社会共用’,是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农机、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4农机社会化服务弥补了管理的真空
由于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滞后于农机化发展形势。农机合作社开展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弥补了基层农机管理的真空承接和落实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维修、安全生产和政策宣贯等服务性工作。荆门市农机推广站站长乔风生表示“合作社成为了基层农机化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者。2016年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14000亩农业机械化全程服务试点项目完成农机深松整地15000亩项目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及各类农机新技术培训5次联合上海华晶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展微冻种子种植实验取得成功承担湖北省数字化农业运用安装北斗导航终端设备95套。”
5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了社会稳定
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的“保姆式”“半保姆式”服务,让老人种地成为可能。土地成为农民的“养老田”,种地收入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水平,有力补充了新农保制度。“老人农业”消化了农村的部分闲置劳动力,保障了农村的安全稳定。农机社会化服务还防止了因为青壮年劳动力不足,造成的土地撂荒,保证了粮食安全。
存在的问题
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引起我们重视。主要体现在“四难四少”问题:
1四难①贷款难。银行因为农业合作组织风险分散缺少抵押物管理不规范不愿意向其放贷。虽然国家政策中流转土地可以做抵押物但银行无法进行操作同时购置农机无法进行分期付款。②植保难。五三顺达合作社理事长董国华表示“目前农机化发展的短板在植保植保机械下田存在伤地、伤苗的现象人背药壶下地打药容易中毒植保仍是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③培训难。农机维修工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培训新产品结构特点的培训提高维修水平。目前针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较少。④管理难。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仍不够规范存在粮食种植重栽不重管你管我不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缺少内控制度如有社员违约会影响合作社声誉。
2四少①交流少。合作社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起抵御市场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抱团取暖”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交流不够内部团结不够还做不到攻守同盟合作社和管理部门、推广部门、学校、企业联系不够目前合作社拟开展稻虾养殖、莲藕种植等推广部门对相关适用技术指导不够。②配套少。农机合作组织基础设施配套仍然欠缺特别是农机“住房难”“行路难”“下田难”问题仍然存在。农机购置补贴、深松作业补助目前在基层实施效果比较好但是缺少专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和项目没有稳定的投资渠道。③信息少。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小农户无法对接大市场制约了合作社的市场化经营。④人才少。合作社缺少专业性的人才导致其只能停留在种植、养殖、农机作业等低端服务在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市场拓展等方面涉足不够造成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农机维修行业社会地位低对年轻人吸引力低出现后继无人的问题。
几点思考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关键是要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路、创新机制等多种手段,加强培育扶持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重点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夯实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基石
土地管理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合作社用地将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纳入计划。加强路、桥、机耕道、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有利的外部发展条件。农机管理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面量大每个镇区至少设立1个岗位方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鉴于目前基层普遍缺少农机推广人员建议让大学生村官和县区农机技术人员挂钩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帮助其发展和成长。
2加强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扶持
管理部门要按照“覆盖全程、服务全面,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综合配套、保障有力”发展思路,加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设立合作社奖补资金,鼓励合作社提档升级,发挥典型引路作用,积极培育示范社,形成扶持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鼓励涉农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对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条件并简化贷款手续,打造符合农机合作社特点的信贷产品,满足其资金需求。建议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应做到早启动、早补贴,将各地补贴启动时间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延伸绩效考核,督促各地加快启动速度。
3强化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指导
要引导合作社建立内控制度,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和思路来管理合作社,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形成合作社发展的合力。要加强对合作社的培训力度,设立专门的合作社培训计划纳入各级农机管理和推广工作,要对有潜力的合作社理事长和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和指导,发挥合作社的“能人效应”。发挥农机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县、乡两级农机协会建设,通过建立农机协会,把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产销企业、农机使用者联合起来,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4倡导提供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鼓励有实力的合作社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粮食烘干、生产资料经营等农业生产“一条龙”服务,拓展合作社经营的产业链,将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继续推进合作组织承担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农机保险业务、安全监理宣传等工作,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能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社会服务体制。加强农机中介组织的建设,积极为跨区作业和农机服务牵桥搭线,建立中介服务网络平台,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拓宽信息渠道。积极推动农机服务主体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农业服务公司、农机维修中心、农机租赁公司等。
第六编 农机市场分析
2017年农机工业运行情况透析与2018年预测
农机工业经济运行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全行业下滑趋势好于预期
(一)按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1经济指标向好利润增幅高于收入增幅效益状况持续改善。2017年111月份2528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184.93亿元同比增长7.33%利润总额228.02亿元同比增长8.43%。其中拖拉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0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06%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2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33%。
2应收账款得到改善到11月底应收账款406亿元从占主营收入的20%左右下降为不到10%。“三项费用”持续下降,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5%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49%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17%。
3多数产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截至11月份大型拖拉机完成产量45963台同比增长-23.05%中型拖拉机完成329847台同比增长-9.6%小型拖拉机完成1021643台同比增长-10.97%收获机械完成661634台同比增长-1.19%饲料机械完成448972台。同比增长6.52%。如表6-1所示。
表6-1 主要农机产品产量汇总表
4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下滑态势、行业投资谨慎。111月农机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4亿元同比增长-9.31%低于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31%12.62个百分点低于全社会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2%16.51个百分点;农机工业建筑工程投资同比增长-13.35%,安装工程投资增长-7.15%但投资结构有所变化设备购置分别高于建筑、安装工程增速15.29、9.09个百分点。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1.04%,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和贷款同比大幅下降,分别为-68.45%、-25.99%,在农机行业自筹资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预算资金和贷款的大幅下降,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与前几年相比有下降的趋势。
5农业机械出口好于预期态势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规模以上企业2017年110月行业进出口总额累计为98.84亿美元同比增长8.68%其中进口总额为18.95亿美元,同比下降-4.43%是机械工业进口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出口总额79.89亿美元同比增长12.33%贸易差额60.94亿美元。2017年111月出口交货值312.56亿元同比增长11.65%。
(二)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骨干企业统计
1拖拉机行业情况根据我会对中国一拖、雷沃重工等17家拖拉机骨干企业统计拖拉机行业生产和销售均出现了较大的下降其中140马力以下拖拉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40马力以上拖拉机增长较大。如表6-2同时显示骨干企业生产、销售拖累了行业如表6-3和表6-4。
表6-2 拖拉机骨干企业产值和销售情况
表6-3 拖拉机骨干企业工业产值
表6-4 拖拉机骨干企业销售情况
拖拉机行业整体下滑的原因一是刚性需求下降经过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在新的产品、新的市场需求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刚性需求受到抑制。二是虽然国二国三切换已于2016年12月1日即已完成但依然对2017年上半年的拖拉机市场产生深刻影响。三是市场结构性调整近年拖拉机更新进入结构调整期中小拖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虽然大型拖拉机市场增势稳健但因其市场占比较小难以改变拖拉机基本面下滑的走势。四是用户购买力下降更新周期延长。2016年三大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农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刚性需求受到压制直接导致拖拉机更新周期延长拖拉机市场动力支撑不足。五是农机收益下降近年随着拖拉机社会保有量的逐年攀升用户投资收益缩水压制了潜在消费者的投资信心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2联合收割机行业情况根据我会对雷沃重工、江苏沃得等19家联合收割机骨干企业统计联合收割机行业生产和销售均出现了较大的下降如表6-5同时显示骨干企业生产、销售拖累了行业如表6-6和表6-7。
其中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销量整体下降为36.56%但喂入量在大于7千克秒的横轴流、纵轴流联合收割机增长233%以上。
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市场下滑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刚性需求下降,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市场经过多年的高位运行,社会保有量急剧增长,市场趋于饱和。三是市场透支,近年,各个品牌竞争激烈,价格战、促销战等各种手段并用,一些大品牌也加入价格战中,市场透支严重。四是因粮价下跌,消费者购买力降低,直接导致更新速度放缓,更新周期延长。
由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和玉米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种植结构的深度调整玉米联合收割机整体出现较大的负增长如表6-8。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销售今年继续下滑如表6-9。
表6-5 联合收割机骨干企业产值和销售情况
表6-6 联合收割机骨干企业生产情况
表6-7 联合收割机骨干企业销售情况
表6-8 玉米联合收割机销售情况
表6-9 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销售情况
综上所述,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小麦、水稻、玉米收获机市场的集体跳水,导致主流市场大幅度下滑。相反,因为青饲料收获机、经济类收获机、打捆机等收获机市场的崛起,特别是内蒙古等一些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市场顺势崛起,成为弥补了行业下滑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土地流转和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机合作社的加速发展,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
农机工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核心高端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服务型制造还没有在全行业中形成,公平竞争环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产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
1行业运行压力依然较大创新转型任务艰巨
企业运营成本上升。钢铁价格2017年上涨较快人力成本、环保成本压力增加同时受传统市场需求不足、生产产能过大的影响行业运行压力依然不容忽视。由于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在2017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使得这些大企业集团创新转型引领作用弱化因此行业创新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2行业供需结构问题突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
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农机工业要按照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低端产品、三大粮食作物机械上去产能在中高端、经济作物机械上补短板在北方平原机械上去产能在南方丘陵机械上补短板在种植业机械方面去产能在畜牧业、渔业和果蔬机械上补短板。
2018年预测
2018年我国农机市场将继续平稳发展但发展不会像过去十年高速发展将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一是政策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的发展。“十九大”会议结束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即召开了工信部、农业部等十几个部门的关于农机工业发展问题的专门会议,研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发展农机工业的重要批示。明年将发布推进农机工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文件等政策措施,这将进一步加快农机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三是农机购置补贴将继续拉动农机工业的发展。农机购置补贴将继续支持农业、种植领域,因此农机购置补贴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是农村新时代的来临。“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来临。一是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二是农业大户和新型农村组织的崛起,为农机市场培植了肥沃的土壤。三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农机工业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大马力装备、畜牧机械、山地丘陵机械将持续成为增长的动力。
预计2018年农机工业运行有望趋于平稳增速在6%左右,外贸出口继续保持上升通道。
2017年农机市场综述雪虐风饕 砥砺前行
拖拉机篇:大型化趋势明显
2017年拖拉机市场趋于饱和整体低迷即使如此网络用户对拖拉机产品的关注度并未下降。2017年农机通大数据显示拖拉机产品网络关注用户为829万人比2016年呈现出5.7%的增长。
对于品牌的关注度中国一拖的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其关注人数是第二名雷沃重工的2倍有余常州常发也于今年进入前10名。
从今年的数据来看市场整体下滑小马力的拖拉机虽然也受到用户的关注但小马力拖拉机市场饱和几乎没有大幅度的提升。反而是大中马力段拖拉机市场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控拖拉机市场呈现需求结构调整和升级趋势各省购机补贴政策向大马力拖拉机倾斜在2017年东北、新疆等地呈现销售增长的趋势从拖拉机产品网络关注度前10名来看大马力拖拉机占了七成。2018年大马力段拖拉机会如何发展我们需要继续观望。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网站轮式拖拉机产品累计访问用户829.8万人同比2016年增长5.7%,虽然也呈现增长趋势,却并不明显。
而从2017年轮式拖拉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来看与2016年数据基本持平在3月和10月关注度最高这两个月份也正是春耕秋收之时。
2017年毫无疑问的河南依然是网络用户访问量最多的地区访问量达93万占比11%黑龙江省和山东省的访问量分别是82万和78万居于第二名、第三名各占比9.9%和9.5%。
2017年中国一拖的轮式拖拉机产品最受网络用户关注关注人数为230.9万人占据了轮式拖拉机总关注度的40%,远远领先于其他品牌。雷沃重工和约翰迪尔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名。
2017年轮式拖拉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雷沃欧豹M554-B拖拉机以23.7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一名东方红LX1000轮式拖拉机以17.2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二名东方红LX1304轮式拖拉机以10.3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三名。
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品牌壁垒难攻破
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我们依然暂且简称为谷物收割机近年来谷物收割机市场趋于稳定今年的销量和关注度来看14月呈现一个下滑的趋势而在56月的时候却呈现井喷式爆发市场的不确定性也让整个谷物收割机的市场不稳固。
谷物收割机目前市场需求饱和,跨区作业减少,小麦价格下跌以及履带收割机升级为稻麦兼收,导致用户购买力也是直线下降,市场也因此下滑。
从农机通大数据整理的2017年谷物收割机的网络关注度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仍然是那些雷沃、约翰迪尔、中联等企业和它们的产品占据了我国粮食收获的市场这几个企业间的市场壁垒一时间难以突破。虽然依然是这些企业更受关注但产品方面久保田谷物收割机的关注度在2017年出现了逆袭上涨。
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依然是小麦收获机产业群地。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网站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产品累计访问用户171.6万人同比2016年下降3.7%。
而从2017年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来看6月份最高这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
2017年山东是网络用户访问量最多的地区访问量达27万占比16%河南省和河北省的访问量分别是26万和19万居于第二名、第三名各占比15%和11%。
2017年雷沃重工的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产品最受网络用户关注关注人数为49.3万人占据了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总关注度的35%,约翰迪尔和中联重科分别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2017年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久保田PRO100小麦联合收割机以10.3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一名中联谷王TB70型小麦收割机以9.2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二名雷沃谷神GN70联合收割机以8.7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三名。
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市场透支下滑
履带收割机的关注度在近两年连续增长但在2017年却出现了下滑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必然。2016年各个企业促销透支了市场加上补贴金额的下降刚性需求降低使得履带收割机市场呈现下降趋势。
不过从数据来看,下滑并不是很大,这也与履带收割机逐渐从过去单纯收水稻升级成了稻麦兼收有直接关系,加上某些地区的“旱改水”以及水稻种植区域加大,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市场支撑。
从履带收割机的企业来看依然是久保田、沃得、中联等整几个大企业竞争市场。近几年来半喂入收割机产品更受用户的喜欢也呈现出增长的势头但从2017年数据可以看出全喂入收割机依然是市场主力。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网站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产品累计访问用户142.7万人同比2016年下降14%。
而从2017年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来看同样的在6月和10月关注度最高这两个月份也正是收获时节。
2017年江苏是网络用户访问量最多的地区访问量达16万占比11%黑龙江省和安徽省的访问量分别是13万和12万居于第二名、第三名各占比9%和8%。
2017年久保田的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产品最受网络用户关注关注人数为45.9万人占据了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总关注度的40%,江苏沃得和中联重科分别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2017年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久保田PRO688Q履带收割机以28.1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一名久保田PRO988Q履带收割机以15.1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二名沃得4LZ-5.0E联合收割机以13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三名。
玉米收获机:中原及丘陵小型机受欢迎
随着粮改饲政策的调整2016—2017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调减接近7000万亩导致玉米收获机的关注度同比2016年下降了11.41%,市场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从农机通大数据不难看出山东、河北、河南仍然是玉米收获机关注度较高的地区。今年的玉米收获机网络用户关注度数据中在企业方面除了雷沃、久保田、勇猛外山西仁达、九方秦禾都挤进了前10名而在产品方面山西仁达更是挤掉了勇猛进入了前三其产品正是小行玉米收获机。
其实在2017年武汉国际展上我们就不难看出小行玉米收获机成了香饽饽很多企业都把矛头转向了小行供应了丘陵地区、平原小块区需求的同时也缓解了大型玉米收获机市场下滑带来的影响。源于丘陵地区大多数玉米不会参与市场流通因此种植面积较为稳定所以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小型玉米收获机市场在丘陵地区依然是一片蓝海因此抢占丘陵地区的先机成为了企业成功的利器。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网站玉米收获机产品累计访问用户208万人同比2016年下降5.6%。
而从2017年玉米收获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来看在3月和10月关注度最高。
2017年山东是网络用户访问量最多的地区访问量达38万占比18%河北省和河南省的访问量分别是35万和23万居于第二名、第三名各占比17%和11%。
2017年雷沃重工的玉米收获机产品最受网络用户关注关注人数为31.1万人占据了玉米收获机总关注度的23%,久保田和勇猛机械分别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2017年玉米收获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雷沃谷神CB03玉米收获机以19.3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一名久保田PRO106Y玉米收获机以10.7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二名仁达4YZX-2B玉米收获机以7.7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三名。
插秧机:国产品牌打破垄断
这几年插秧机市场消沉尤其是2017年插秧机的网络关注度同比2016年下降了11%。
但由于东北旱改水且2012年的机器进入更新期使得插秧机需求增多插秧机市场将迎来第二春。就拿作为行业风向标的2017年武汉国际展来看今年相比2016年多了很多家企业展出插秧机产品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也明显提高进一步向高端迈进。预计2018年水稻插秧机市场会稳中有升。
众所周知插秧机长期以来是日韩的天下国内企业几乎是无法染指但从2017年农机通插秧机大数据不难看出虽然久保田、洋马等日资仍然排名靠前但国产企业如久富已然崛起这其实不是说一家企业的成功而是代表了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引发了富尔代、富来威等企业也加大投入力度未来可能不再是这几个企业相互竞争而是这几个企业与长期垄断的日资企业竞争。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网站水稻插秧机产品累计访问用户31.3万人同比2016年下降11%。
而从2017年水稻插秧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来看在3月和5月关注度最高这个月份正是插秧的时候。
2017年黑龙江是网络用户访问量最多的地区访问量达7.5万占比24%吉林省和江苏省的访问量分别是3.2万和2.8万居于第二名、第三名各占比10%和8%。
2017年久保田的水稻插秧机产品最受网络用户关注关注人数为12.6万人占据了水稻插秧机总关注度的51%,洋马农机和东风井关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名。
2017年水稻插秧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久保田WP60D高速插秧机以3.3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一名久保田SPW-48C手扶插秧机以2.8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二名久保田SPW-68C手扶插秧机以2.6万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三名。
打捆机:需求旺盛热度不减
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机化短板补齐提速,畜牧机械成为众多农机品类中的关注焦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的打捆机产品在一片下滑声中持续热销,演绎出畜牧机械市场里的别样风景。打捆机就这样成为众多用户与企业的“宠儿”。
市场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10月中旬累计销售各种型号的打捆机约1.09万台同比增幅11%左右从整体走势来看打捆机市场自2012年实现68%的爆发式增长后进入持续增长的稳步发展阶段。从2017年农机通大数据对于打捆机市场的分析中也可窥得一二。
2014—2016年打捆机的市场关注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从2014年访问量9.9万到2016年的28.3万次访问量增长迅速2017年小幅度下滑但也达到27.1万访问量仅下滑4.1%。
从打捆机月度分析折线图中可以看出在2017年3月、6月、10月打捆机的关注度较高其中10月份最高整个2017年打捆机关注度呈现季度性增减。
2017年内蒙古作为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以3.7万的用户访问量占据2017年打捆机网络用户地区分布中访问量第一名的位置占比13.6%其次分别是黑龙江、河南、北京等地占比11%、7.4%、7.3%。
2017年打捆机市场企业网络热度统计中雷沃重工以3万的关注量占据企业热度榜的第一占据打捆机关注度总和的11.2%,凯斯纽荷兰与爱科分别居于第二名、第三名。
2017年打捆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雷沃MF3040打捆机关注度最高关注度达到1.5万成为排行榜中的第一名纽荷兰BC 5070小方捆打捆机以1.1万关注度居于第二名雷沃MF6030打捆机以8411的关注度居于第三名。
花生收获机:机收率大幅提升
近年来,随着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三秋”大忙季节花生收获劳动力明显不足,又加之劳动强度大,收获时间长,影响了后序的其他作业,花生收获机械已成为花生生产环节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目前花生收获机械正由中小型收获机械向大中型阶段过渡,我国的花生机械收获机虽依旧以中小型机械为主,但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花生收获机械的发展也将迎来一个新时期。
在农机通大数据统计中,花生收获机械数据的增长也正表明了花生收获机械需求持续增长,不断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网站花生收获机械的网络关注度为23万纵观2014—2017年花生收获机械关注度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1万左右关注度到2017年的23万增长十分迅速。
而从2017年花生收获机械的月度关注折线图来看8月是花生收获机械关注度最高9月次之这两个月也恰好是花生收获的时节用户对于花生收获机械十分关注。
花生作为经济作物是北方常见的作物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得到了大范围的种植这些区域用户对于花生收获机械需求较大访问量也是较高的尤其是河南访问量最高达到8.2万占比36%,位居第一名。
在2017年花生收获机械企业的热度排行中江苏宇成动力以3.2万的网络热度占据第一名占据花生收获机械总关注度的14%。临沭县东泰机械与潍坊大众机械分别以3万1.8万的网络关注度居于第二名,第三名。
2017年花生收获机械网络热度排行榜中宇成果缘4HLB-2A花生联合收割机以3.2万的关注度位居第一名秋田忙4HBL-2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与科利4HB-2A花生联合收获机分别以占据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位置。
青饲料收获机:需求稳定上升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的种植开展粮饲改与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提供优质饲料来源。到2020年青贮玉米面积达到2500万亩苜蓿面积达到3500万亩为青贮收获机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需求。
在一系列的政策红利推动下青贮饲料收获机市场大火增长迅速在2017年农机通大数据分析中对于近年青贮饲料收获机的发展情况也可看出一二。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网站青贮饲料收获机访问人数达到22.9万人次比之2106年上涨6.91%纵观2014—2017年青贮饲料收获机的访问量一直呈递增之势。
而在2017年农机通网站青贮饲料收获机的月度统计图来看从5月开始青贮饲料收获机在农机通网站的关注度便开始增长到10月依旧有3.1万的关注量。
2017年青贮饲料收获机网络用户访问最多的地区是内蒙古2017年有3.2万访问量占青贮收获机访问总量的12.3%其次是河北地区以2.8万的访问量居于第二名山东地区以2.6万的访问量居于第三名。
2017年青贮饲料收获机中科乐收北京的青贮饲料收获机最受关注以2.9万的关注度居于第一名占比13%新研股份、约翰迪尔分别位居第二名与第三名占比10%和9.1%。
在2017年青贮饲料收获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中克拉斯科乐收JAGUAR800系列青贮饲料收获机以1.3万的关注度位居第一名巨明4QSJZ系列茎穗兼收玉米青贮机以及五征SMR1000H4QZ-3青饲料收获打捆机居于第二名、第三名。
铧式犁:国产犁逆袭
2017年年初的国产犁与进口犁之争让农机行业“硝烟弥漫”国产犁与进口犁一时之间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话题。铧式犁作为农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农机与农民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用户对于犁具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中铧式犁的种类很多用户需求不同而铧式犁的生产企业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
虽说国产犁具比之进口犁具有部分不足但是犁具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国产犁“逆袭”进口犁的一个契机在2017年农机通大数据分析中国产犁的“翻身仗”已经打响。
2014—2017年铧式犁网络关注数据统计图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12月31日铧式犁的网络关注度已经达到了19.7万同比2016年增长13%,处于上升趋势。
从2017年铧式犁月度走势图来看3月10月11月的网络关注量比较大11月是铧式犁关注度最高的月份以2280的关注度占据第一名。
2017年铧式犁的地区分布图表明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是铧式犁用户比较集中的区域其中山东地区以2.3万的访问量占据第一名占比12%,河南、内蒙古则分别居于第二名、第三名。
2017年铧式犁企业中保定双鹰农机最受用户关注以2.6万的关注量居于第一名占铧式犁总关注量的13.2%雷肯与郑州龙丰则以1.9万、1.6万的关注度占据第二名、第三名。
2017年铧式犁产品网络热度排行中双鹰1LF-435翻转犁以6523的关注度居于排行榜中第一名德国LEMKEN悬挂式翻转犁VariOpal以5946的关注度居于第二名而郑州龙丰L系列1LYFT-445液压翻转犁则居于第三名。
烘干机:市场产销两旺
随着保护性耕地技术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保护性耕地机械深松机也得到了较高的重视同时国家政策的推动农机购置补贴的倾斜也让深松机成为近年来农业机械的热门机具。截止到2016年全国深松整地深松作业面积15759.03万亩占计划面积的105.06%。农、财两部提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得到各省市地区的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等政策出炉并开始实行。据统计有关省计划安排深松作业补助资金22.57亿元拟补助作业面积8135.75万亩。深松机具进入产销两旺阶段,成为市场亮点。
在农机通2017年深松机大数据统计中关于深松机在市场中的发展变化也有比较直观的体现。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深松机产品累计访问用户达到9.5万人同比2016年增长了31%,持续走高。
而从2017年深松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可以看出3月春耕时期是深松机关注度最高的时间有着8119的关注度并且全年关注度都在4000以上。
2017年深松机网络用户地区分布统计中可以看出山东地区作为农业大省是2017年深松机用户访问最大的地区达到了9711人次占比10.1%其次是河北、河南地区访问人数达到8109人和7935人位居第二名、第三名。
2017年的深松机企业网络热度排行中山东大华以1.8万的关注度占据企业热度排行榜的第一名占比19.3%河北双天与约翰迪尔则以5024和3127的关注度占据排行榜的第二名、第三名。
在2017年深松机产品的网络热度排行中受关注最多的产品是大华宝来1S-270型深松机关注度5052其次是德国LEMKENLabrador深松机以2283的关注度占据开元刀神1S-200深松机以1968的关注度占据第三位。
烘干机:市场热度不减
粮食作为农机产业小众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2017年在整体农机市场表现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市场销售热度一直不减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热点之一。
据行业统计截至10月底国内产品实现销售2.09万台预计2017年全年销售2.2万台左右同比增长20%左右,在整体市场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市场可谓炙手可热。
但是农机通网站的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2017年的网络关注度相比2016年却下滑了不少。据分析主要原因是作为小众市场在前几年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拉动下得到了广泛关注促使其关注度得到大幅提升直至2016年上升到了顶点。
虽然的市场销量不减但是由于产品的小众化关注度不会持续拔高应该说2017年开始回落到了比较稳定的水平。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烘干机产品累计访问用户达到83849人同比2016年缩减了30.5%,关注度回落到了比较正常的水平。
而从2017年烘干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来看3月、9月、10月、11月四个月为烘干机年度访问量最高的月份也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粮食主产区收获季节。
2017年江苏省的烘干机网络用户以12509人的访问量位列第一位占比15%安徽省以7844人的访问量位列第二位占比9%北京则以7114人的访问量位列第三位。通过北京访问量位列第三位也可以看出实际烘干机的访问量还是有部分来自政策和补贴导向并非市场实际需求。
2017年烘干机企业网络关注度榜单中中联重科以20259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一名占据总关注度的24%上海三久以12425人的关注度位列榜单第二名中国一拖以6154人的关注度位列第三名。
在2017年烘干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中联重科旗下的谷王DC150移动式谷物烘干机和谷王DM150横流式谷物烘干机分别以11267人和3852人的关注度位列榜单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位置成为国内烘干机领域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企业。而中国一拖的东方红5H-15粮食烘干机则以5207人的关注度位列第二名。
甘蔗收获机:机械化进展明显
食糖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蔗糖又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要产品占食糖消费总量的90%以上。我国甘蔗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边境地区其中广西、云南是我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糖业是两省(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因此,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糖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15年开始国家开始启动实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3年来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扶持力度主产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在上下协同配合下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从农机通网站大数据平台近几年网络用户对甘蔗收获机的关注度跳跃式增长也可以看出,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正在由起步阶段迈向加速发展阶段。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甘蔗收获机产品累计访问用户达到5.9万人同比2016年增长103%,关注度实现了成倍的增长。
而从2017年甘蔗收获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来看从9月开始甘蔗收获机的关注度开始迅速增长原因便是以广西、广东、云南为主的甘蔗种植基地开始进入甘蔗收获榨糖季。
2017年广西作为国内最大的甘蔗种植区域甘蔗收获机网络用户访问量高达12509人占比43%广东省则以14202人的访问量位列第二名。占比24%云南省则以3805人的访问量位列第三名占比6%。三大甘蔗主产区的甘蔗收获机访问量占据了总访问人数的73%。
2017年甘蔗收获机企业网络关注度榜单中约翰迪尔以10897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一名占据总关注度的18.5%国产企业中联重科经过不懈的产品研发也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企业关注度达到了10217人位列榜单第二名凯斯纽荷兰以8937人的关注度位列第三名。
在2017年甘蔗收获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国产产品中联谷王AS60甘蔗收割机和柳工4GQ-350甘蔗收获机打破外资垄断分别以11517人和6892人的关注度占据了榜单第一和第二名而国际巨头约翰迪尔的甘蔗收获机产品则有三款产品进入榜单。
采棉机:机收率大幅提升
我国棉花种植面积500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其中新疆棉区产量约占全国的68%。机采棉主要集中在新疆棉区占全部棉花机收面积的99.2%。预计2017年新疆兵团棉花机采率达80%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新疆棉花机采率达25%以上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机采发展开始起步。山东省、湖北省分别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近年机采棉均实现了零的突破。2017年山东省机采棉面积达到3万亩。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国内大型摘锭式采棉头生产工艺取得突破三行采棉机开始小批量生产六行采棉机进入试制进口采棉机垄断市场的局面有所改变通过农机通网站大数据平台统计的2017年采棉机产品和企业关注度榜单也可以看出一二。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农机通采棉机产品累计访问用户3.6万人同比2016年增长63.6%告别了2016年关注度大幅下滑的趋势。
而从2017年采棉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来看从8月开始采棉机的关注度就开始得到跨越式的增长而这也刚好是国内棉花的采摘季节的开始。
2017年新疆作为国内最大的棉花种植和机采区域自然成为了采棉机网络用户访问最多的地区访问用户达15979人占比44%河南省和河北省均以2000人左右的访问量位居第二位占比6%。
2017年约翰迪尔的采棉机产品最受网络用户关注关注人数为23747人占据了采棉机总关注度的65%,遥遥领先其他品牌。新疆钵施然和现代农装分别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2017年采棉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约翰迪尔CP690自走式采棉机以10601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一名约翰迪尔7660自走式采棉机以7958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二名现代农装4MZ-3自走式采棉机以1684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三名。
植保无人机:市场进入爆发期
植保无人飞机产业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已经至少吸引十家A股上市公司打植保无人机的概念比如隆金通用、新安股份、宗申股份、芭田股份、德奥通航等。植保无人机行业还造就了超过十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有些公司甚至具备转入主板或自己独立主板IPO的实力比如全丰航空、艾森博、易瓦特、众和植保等。
除了这些跨界的野蛮人则是更可怕的资本力量全球知名的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创新强势进入国内植保无人机领域并已经引领行业发展深圳极飞科技和无锡汉和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极飞2014年就得到2000万美元A轮融资汉和2017年得到1.5亿融资。
2018年将是国内植保无人机的爆发期同时更大的资本也将汹涌而至在了资本的推波助澜植保无人飞机行业将骤然提速。
通过农机通网站大数据平台近四年对植保无人机产品网络关注人数的统计来看从2015年开始植保无人机的关注度开始大幅激增2015年同比2014年增长16倍2016年同比2015年增长4倍2017年比2016年小幅增长了近4000人。
而从2017年植保无人机关注度月度走势图来看植保无人机产品区别于一些季节性收获机产品全年访问基本都比较稳定。
2017年植保无人机产品关注度最高的地区为黑龙江关注人数为8308人广东省以8146人的关注度位列第二位山东省以8138人的关注度位列第三名三个省份的关注人数相差不多。
2017年植保无人机企业网络关注度榜单中深圳天鹰兄弟以14397人的关注度获得第一名占据总关注度的16%广州极飞科技企业关注度达到了13289人位列榜单第二名深圳高科新农以8951人的关注度位列第三名。
在2017年植保无人机产品网络热度排行榜中极飞农业P20无人机以12903人的关注度位列第一名天鹰TY-787植保飞机以4211人的关注度位列第二名山东天禧TXN-3000A多旋翼无人机以4057人的关注度位列第三名。
触底反弹决胜2017—2018年拖拉机市场综述与2018年预测
主营业务收入下滑滑坡,出口逆势上行
国内市场大幅度滑坡,马力段需求演绎新特点
进入今年以来我国拖拉机市场一路下行。大中小型拖拉机市场全线溃退。市场调查显示截至10月底累计销售各种拖拉机127.79万台同比下滑12.32%。其中100马力以上大拖累计销售6.14万台中拖34万台小拖87.65万台同比分别下滑18.78%、14.55%和12.32%。
表6-11 2017年110月大中拖销售同比、占比一览表
我国拖拉机市场下滑是必然的某一年下滑或是偶然的某一年如果出现增长按一定比过年很稀罕这种判断业内人士鲜有反对者。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国拖拉机市场在经历黄金10年后市场刚性需求已经是强弩之末而不同年度呈现出的特点无不打上偶然因素的烙印譬如今年拖拉机环境的变化。
一是农机补贴滞后。2017年虽然国补早已下发到各省但许多省的补贴操作方案“难产”迟迟未出台。经销商和生产企业接受以往教训不再提前操作补贴市场形成强烈的观望气氛多数消费者持币待购。二是购买力下降更新周期延长。2016年三大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农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刚性需求受到压制直接导致拖拉机更新周期延长拖拉机市场动力支撑不足。三是农机收益下降。近年随着拖拉机社会保有量的逐年攀升用户投资收益缩水压制了潜在消费者的投资信心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今年大中拖市场的马力段需求也呈现新的特点市场调查显示前10个月25100马力段拖拉机依然占据市场主流。累计销售各种中拖34万台占中拖的85.15%较之去年同期上扬0.69个百分点。
马力段向中间集中的倾向十分强烈。2550马力段和80100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幅度下滑5080马力段则呈现较大增长成为中型拖拉机的典型机型。从中拖各个马力段的占比看4060马力段占比高达45.44%。
前10个月我国累计销售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6.14万台同比下降18.78%占比4.8%较之去年同期下挫0.38个百分点。
从100马力以上大拖市场分析马力段上延的倾向更为强烈。
110140马力段出现不同程度地大幅度下滑140180马力段呈现不同程度地大幅度攀升尤其是150180马力段拖拉机同比增幅达到三位数。
从占比看100、130、150马力段系大拖的主力机型占比高达55.7%。其中150马力段成为增幅最大的机型。
主流区域大跌,集中度下挫
2017年我国大中拖市场区域市场呈现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主流区域市场大幅度下跌市场调查显示截至10月底我国10大主流区域累计销售各种大中型拖拉机20.2万台同比下降18.53%占比50.32%较之去年同期下挫2.04个百分点。
10大主流区域同比“8下2上”其中内蒙古区域、河南区域累计销售3.35万台、2.92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4.61%和11.05%。东北三省和鲁、冀、苏、皖、新、陇区域市场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其下滑幅度除甘肃市场外均在20%以上最高达到37%。
竞争乱象,稳健背后暗藏危机
今年我国大中拖市场竞争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突出表现为集中度下滑。6大主流品牌累计销售15.73万台同比大幅度下滑28.57%占比39.18%较之去年同期下挫7.32个百分点。从主流品牌的表现看同比“5下1上”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常州东风、中联重机呈现不同程度地大幅度下滑山东时风同比小幅下滑迪尔中国逆势增长增幅达到9.45%。在大中拖市场基本面下滑的前提下凸显两个特征第一高端大品牌高台“跳水”东方红、欧豹、东风“三驾马车”无一幸免第二小品牌小幅攀升。一些小企业却逆势增长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家企业同比增幅高达40%。在佳木斯,我们还发现一些不入流的企业,以很低的价格,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销售火爆。总之,大中拖市场的竞争在市场转型升级、需求低迷的环境下,正在急剧分化,演绎新的竞争格局。
从今年国际农机展中,我们拖拉机行业突显“围城”情结。外面的企业想冲进去,而里面的企业想冲出来。
外面的企业想冲进去。今年展会上大放异彩风光无限的莫过于拖拉机品类了。各个展台可谓人声鼎沸彩旗飘扬。调查显示参展的拖拉机品牌多达131家之多同比增长6%。譬如天津勇猛、山东科尔农庄、沃富田农业装备、山东联诚、腾州腾拖、潍坊鑫升、洛阳天宇格朗斯、英轩重工、京山三雷重工等众多新品牌,撸起袖子,杀入拖拉机行业。
里面的企业想冲出来。与之相反今年也有不少于20家的拖拉机企业黯然离开据调查仅潍坊一地就有15家以上当然这些离开的企业在今年的展会上自然难觅踪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现象既不是过去时也不是现在进行时而是将来进行时。
每个行业每年不断有企业退出,也不断有新企业涌入,这本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陈代谢所遵循的基本逻辑,无可厚非。但一个如此经久不衰,始终保持高温、具有如此魅力、吸引这么多企业为之前赴后继的行业,多少还是有点令人惊讶。
近年拖拉机市场每况愈下为何还有这么多企业奋不顾身地冲进去呢据笔者调查无非缘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拖拉机市场容量大一年150余万台的销量其中大中拖就有50多万台主营业务收入713.29多亿2016年数据占整个农机行业的15.03%。如此大的盘子,不能不让许多企业动心。二是我国拖拉机产业成熟,供应链完善,形成了潍坊、洛阳、宁波、苏南为中心的拖拉机生产集群,为新进入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是新品牌的示范。近年,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快速成长,跻身大品牌之列,无异于为新进入者注入强心剂,提供了最充分的进入理由。四是随着传统热点市场降温,一些企业仅靠单一产品难以支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于延长产业价值链之需。本来就拥挤不堪的拖拉机行业,随着众多品牌的加入,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未来几年,洗牌浪潮或将席卷该行业。
基本稳健上行,大中拖市场或触底反弹
我国拖拉机市场乱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观,大牌的崛起与杂牌的凋零都需要一个过程,时间虽然无法准确地把握,但其竞争的结果必然是竞争,这个是真理。
今年大中拖市场在经历连续两年的下滑后尤其是2017年形成“洼地”之后市场或将进入盘整期。预计2017年全年销量或在50万台左右下降幅度在10%以上2018年市场或将触底反弹销量在55万台左右同比增幅在8%左右。
2018年的市场或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市场需求小幅攀升在经历“两连跌”后我们判断市场已经触底明年或上演绝地反击保卫战但因刚性需求低市场增幅将受到很大限制第二大拖市场值得期待。土地深松以及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专业合作社崛起等诸多因素都将为大拖市场的攀升培植肥沃的土壤加之2017年大拖市场出人意料的大幅度下跌让2018年的大拖市场变得令人期待第三价格战或将烽火连天。在消费者购买力短时间内难有改观拖拉机品牌众多“僧多粥少”大环境下市场竞争将变得异常惨烈而在品质十分接近、同质化又十分严重的大环境下价格竞争将成为许多企业品牌的重要选项营销再次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持续热销演绎畜牧市场的别样风景——2017年打捆机市场回顾与展望
牧草收贮、秸秆离田,多种需求催生热点市场
近两年来畜牧机械从默默无闻的小品类跃升为市场热点这种现象直观地反映出国家“粮改饲”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成效再进一步细分畜牧机械市场会发现打捆机这一特定功能性产品在畜牧养殖产业进步、环境治理推进和秸秆后处理产业发展的共同助推下从原来的低速增长一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市场调查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中旬累计销售各种型号的打捆机约1.09万台同比增幅11%左右从整体走势来看打捆机市场自2012年实现68%的爆发式增长后,进入持续增长的稳步发展阶段。
图6-2 近7年打捆机保增量走势及2017年预测
纵观今年打捆机市场运行情况,不难发现呈现出以下三个发展特点:
其一,市场需求依然旺盛,销售结构特征明显。
从政策层面分析中央1号文件在2015、2016连续两年明确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背景下今年继续提出“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为畜牧机械产业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为实现农作物秸秆禁烧政策执行到位全国各地加大了对秸秆作业相关产品的累加补贴力度打捆机产品亦是首选机械之一。从整体市场需求分析2016年年底国内打捆机产品保有量不到5万台存在较大的需求和提升空间伴随着应用范围拓展打捆机由原来单一的牧草打捆拓展到秸秆打捆如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稻草秸秆、油菜秸秆、棉花秸秆、油葵秸秆、芦苇打捆等丰富的资源拓展给打捆机衍生了多种作业需求打捆机逐渐成为牧草收获、秸秆回收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之一。
上半年以小麦为主产区的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在国家和地方双重补贴的拉动下捡拾型打捆机产品保持了良好的销售势头同比去年稳中有升下半年以牧草、玉米、棉花等为主要种植对象的内蒙古、东北、新疆以及以水稻种植的湖南等区域捡拾及破碎产品同步销售势头不减。通过对打捆机产品的销售结构分析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大型化趋势明显中小型做补充。伴随着土地集约化进程加快打捆机产品需求呈现出向大中型产品升级的趋势1.9M方捆向2.2M及以上方捆机型延伸,小圆捆向大圆捆机型延伸,以成片地块为代表的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则向高密度大型产品升级,水田打捆仍以小中型产品为主。二是捡拾型和破碎型平分秋色。伴随着秸秆打捆及秸秆饲料化需求增加,破碎型打捆机成为了东北、内蒙古等地玉米秸秆打捆的主力需求机型,破碎揉搓加上漏土网筛,可以将秸秆打碎并进行尘土清选,便于牲畜饲喂,大受养殖户欢迎,销量占比也是持续提升,与捡拾机型平分秋色。三是国产化产品和进口产品差距在缩小。从目前来看,中小型方捆机产品除打结器国产性能不足外,国产整机性能实现了较大提升,像国内一线品牌华德、雷沃、星光玉龙等可靠性有了质的跨越,大圆捆产品在整体性能上也实现了较大突破,华德、沃德等品牌以性价比赢得了客户信赖,在破碎机型上,国内产品占据了较大优势,种种现象说明国产打捆机和进口产品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其二,补贴拉动效应明显,不同区域需求模式有差异。
打捆机产品热销得益于畜牧业发展催生的刚性需求得益于秸秆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拉动从全国各地补贴政策统计看超过10个省明确规定对打捆机产品进行地方累计补贴有力地促进了打捆机市场的快速发展。
目前,由于秸秆回收程度普及,打捆机销售区域遍及全国各地,不同区域在功能需求和销售方式上彰显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小麦秸秆打捆追求“快”,玉米、棉花等秸秆打捆讲求耐用性。由于“三夏”时节时间紧,雨水不定,所以抢收是主旋律,这就决定了小麦秸秆打捆必须“快”;而玉米、棉花等秸秆质地比较硬,所以对打捆机整机强度和耐用性要求比较高,近年来,大部分产品使用重型打结器也是为了满足这些作业特点所需。二是,牧草、小麦、稻草以捡拾型为主,半农半牧区域青睐捡拾和破碎型互换型。以中小型低密度方捆机为例,捡拾型产品属通用型,破碎型产品则主要用于玉米等质地较硬秸秆饲料化打捆作业,如果实现捡拾器和破碎机互换,就可以实现牧草和秸秆兼收、一机多用,除此之外,大型高端进口产品以捡拾型为主,作业效率高,但是体积较重。三是,秸秆回收区域项目操作多,畜牧养殖区自然销售多。以小麦、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中原、黄淮海区域,政府为有效实现秸秆禁烧,鼓励农户秸秆打捆离田,牵头与畜牧养殖场、发电厂、秸秆颗粒加工企业等达成合作,以项目操作的形式鼓励用户购买打捆机作业,内蒙、新疆等畜牧养殖区则多以用户自主购买的形式形成市场销售,区域特征十分明显。
其三,存量变量同步提升,用户群体进一步细分。
通过对用户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新老用户、集中采购用户各自具有不同的产品需求及使用特点,用户群体的细分对销售模式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与此同时,打捆机二手机市场和新生市场同样活跃,共同推进了市场前行的脚步。
综上所述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具体描述一是老用户追求品牌及产品升级。对于打捆机老用户来讲越来越注重产品品牌和更新换代追求高端产品的趋势明显一般产品更新周期为1-2年与此同时以安徽为主要代表的政府采购集中省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多种因素叠加催生了二手机市场的繁荣。二是新用户追求性价比。在调查中发现受粮食价格下降、畜牧养殖价格波动导致用户整体收益下降影响打捆机新购买用户更加注重产品性价比40%的新用户有买台入门级产品试试手的心态。三是,批量采购客户雇佣机手作业。在打捆机购买用户群体中,有一个全国南、北区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客户采购设备,雇佣机手进行作业,按工作量支付薪酬,这种模式往往存在机手为了追求效率而忽视产品保养的现象发生,对制造企业和经销服务提出了差异化和更高的要求。
发展瓶颈依然存在,高端制造亟待破题
国内打捆机制造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产业瓶颈依然不少,目前高端产品仍然被国外品牌垄断,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不力,都成为了该产业升级的巨大障碍,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产业的高端产品单元都是利润价值集中的“蓝海”区域,国内制造不升级,就无法摆脱低端同质化价格竞争的困境,因此,国内打捆机制造创新升级势在必行。
总体来讲,国内打捆机产业面临的主要制造瓶颈不外乎以下三个,各有不同难度。
其一,核心部件瓶颈,打结器国产化竟是“卡脖子”难题。
熟悉打捆机产品的人都知道方捆机型产品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是D型打结器由于其动作频繁、冲击力大、磨损受力重、部件配合紧密在材质、整体性能、结构配合等环节要求严格。目前约翰迪尔、克拉斯、纽荷兰、世达尔等外资品牌所用的打结器为自有品牌不对外销售国产打捆机所用的D型打结器超过90%使用德国进口产品,其中拉斯伯、罗森多夫是两个热销品牌,虽然国内多家制造企业针对打结器进行了数年研发,但是整体性能并不理想,耐用性、成结率和灵活性都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这同时暴露出国内原材料加工工艺的落后性。从更广的层面看,农机产品整体性能升级,不仅仅是农机制造企业的事情,而且与相关产业密不可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小小的打结器,竟然连续多年成为了“卡脖子”难题,这确实值得深思,创新,任何时候都无比重要。
其二,整机制造瓶颈,高密度大方捆一直打不破国外垄断。
由于农业结构和人们饮食生活习惯影响2012年以前国内畜牧业一直处于低速发展状态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宏观调控加快畜牧业进入了稳步提升的有序发展通道。畜牧机械作为畜牧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实现了同步提升以打捆机为例近年来中低端产品国产化进步逐年加速成为了国内整体市场销售的主流可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直面高端产品被国外垄断的现实走进大型农场、兵团、牧草种植基地映入我们眼帘大型高端打捆机都是清一色的进口品牌这类产品虽然在整体市场中销售数量占比不大但是价值不小利润附加值远远高于中小型号产品进口产品作业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性强唯一的问题点就是整机价格高、配件贵、服务对接难度大。国内打捆机制造在高端研发环节大圆捆产品进步较快但是在高密度大方捆环节却进度缓慢这也正是技术突破的关键点之一。
其三,作业适用性瓶颈,大型产品轻量化设计创新待突破。
众所周知打捆机从起源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打捆机械已经发展达到高峰时期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功研制的打捆机批量生产并且投入使用并逐步发展进步。从传统意义上讲打捆机功能只是应用于牧草打捆收获以方便运输和贮存功能相对单一。在我国秸秆打捆给打捆机赋予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但是在秸秆打捆过程中机械设备重量大、反复进入田地造成土地压实这令农户十分反感尤其是大型化产品机械本身重量较重且农作物收获、秸秆离田、土地耕作到下季作物耕种需要多种机械作业以中原区域小麦收获和玉米种植为例首先是小麦联合收割机下地收获小麦接着是拖拉机牵引打捆机进地进行打捆相关运输车辆将成捆秸秆离田如果免耕的话接下来是拖拉机牵引免耕播种机进行玉米播种多种机械设备反复进入田地对土壤压实程度可想而知如何减少机械进田造成的土壤压实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好比打捆机产品既要保证作业效率又得实现整机重量减少一来减少因产品重量过大带来的压实二来在水稻秸秆打捆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防陷。
市场前景看好,升级再转型才能赢得竞争
结合市场需求实际按照畜牧业整体发展前景以及秸秆禁烧、秸秆加工再利用等因素综合分析国家补贴方向会持续向畜牧机械品类倾斜打捆机市场会继续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根据目前市场保有量和近年来发展特点并考虑到青贮机增量消化一部分秸秆等因素可判断国内打捆机销量会持续增长增幅会进一步趋稳预计2018年国内市场销量或将达到1.35万台增幅13%左右。
面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国内打捆机制造必须立足现状,正视短板,加大创新,迎头赶上,加大高端产品技术工艺研究,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全面升级,以下三点将大有可为。
其一,创新驱动,实现产品可靠性整体提升。
国内农机制造普遍存在可靠性不足的短板,这也成为了拉大与全球高端产品差距的主要原因,国内制造企业必须在提升产品作业可靠性上下功夫,打结器生产企业应加大技术工艺创新力度,尽快实现国产化打结器可靠性的提升,有效破解依赖进口的瓶颈。打捆机制造企业要从整机设计、部件加工采购、装配、检验、磨合、调试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精细化控制,不敷衍、不马虎、不松懈,全面保证整机品质过硬。在此基础上,国内制造也要立足实际,把长板做到最长,比如,国内制造在低密度方捆秸秆打捆产品占据了较大优势,后续必须进一步在产品结构、材质和整体强度上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产品性价比和服务质量,加大售前、售中和售后培训,确保用户买得起、用得住、信得过,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其二,打捆功能组合性产品的性能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针对打捆功能拓展,衍生出许多产品组合,比如在联合收割机上配装打捆装置、在打捆机上加装黄贮缠包机构、在打捆机上增加捆包放置架构等,以实现一机多用、多机共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却与预想的效果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点,一是配装在联合收割机上的打捆装置存在动力不够、运转不同步等现象;二是多产品组合后普遍存在维修、养护不方便的弊端;三是普遍存在作业性能不足和可靠性不足的缺陷。相对于发展趋势而言,功能组合可以大幅提高机械作业效率,方便作业,这种方向是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值得业内制造及研发单元深入研究,进一步发展成为产异化产品品类。
其三,大型高端寻求突破,小型产品形成品牌化。
对于国内打捆机制造而言,国内有实力的规模企业应该聚焦大型高端产品,在实现技术和制造升级上加大创新力度,有效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局面,尤其是高密度大方捆机型,应加快研发、小批量和量产化进度。中小企业则应该立足中小型产品精益制造,促进中小型产品的品牌化。面对以产品为主要载体的严峻市场竞争形势,每个企业经营者都要坚决摒弃粗制滥造和低成本的家庭作坊式理念,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制造经验,改善机械设备性能,改进装配工艺,用对用户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去认真对待每个制造工序,不管企业规模大小,用换位思考和精细化制造的理念去经营,必将赢得用户信赖、赢得市场认可,成为行业内被尊重的企业品牌。
图6-3 近年来打捆机市场保增量及2018年预测
农机市场需求由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目前,我国农机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单一产品、价格为主题的竞争逐步向提供全套农业装备解决方案的综合价值竞争方向发展。那么,农机企业如何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市场竞争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变化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机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单一产品、价格为主题的竞争逐步向提供全套农业装备解决方案的综合价值竞争方向发展。主导农机企业实施的价值竞争策略,带来了诸多先发优势、成功实践。
价格竞争曾在我国农机市场的阶段性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些新兴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累试不爽的手段。近年来,农机市场一场场“价格战”此起彼伏,经常出现一家企业促销、多家企业跟进的现象。产品线单一企业、新加入企业为扩大市场销量、提高市场知名度,是正常市场状态下价格竞争的主体。今年以来,受市场低迷、前期国二产品透支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传统的销售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用户需求后移,主导产品滞销、库存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不少企业采取了传统的“价格战”打法,尝试通过降价促销降低库存、增加销量。不同区域出现一家农机企业、经销商采取降价促销,便会引起价格乱战;有的经销商出于处理库存、非主导产品的竞争策略而挑起的价格战,也能带来多家跟进现象。虽然激烈的价格战能在短期给企业带来销量的提升,但是更多的是带来企业长期效益的降低,给后续带来多重压力,甚至被迫陷入竞争旋涡。
价格竞争弊大于利。实施价格竞争的企业普遍经济运行质量降低,带来诸多发展压力和挑战。一是企业运行质量降低。长期价格竞争之所以在行业内得不到广泛认同,主要是农机企业是微利企业,伴随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快速提升,长期低价无序竞争,就会造成利润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亏损现象。企业利润降低、运营困难,在研发、品质等方面就难以做到长期的投入、保证。产品经营能力降低,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销售,致使发展后劲不足,陷入恶性循环的竞争旋涡。二是价格竞争容易冲击价格体系。价格竞争多由小企业挑起,小企业实施价格竞争,很容易完成自身较小的销量目标;一旦超出自身价格承受能力,马上进行区域转移或中止。参与价格竞争的其他企业,虽能暂时解决产品销售、库存难题,但很难做到市场急刹车。由于各企业参与方式、参与竞争产品不同,价格竞争范围扩大,容易伤害到企业自身价格体系,被迫卷入新一轮价格竞争。价格竞争已经造成一些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被迫中止发展或退出行业。三是价格竞争容易失去用户信任。长期的价格竞争使用户对正常的价格调整策略失去信任,用户逐渐进入观战状态,不敢轻易购买,担心会有更低的价格出现。连续降价为导向的去库存模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厂商的库存积压状况,无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降价力度超出用户认知甚至会对企业品牌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同时,无序的价格竞争难以建立用户的品牌忠诚,一旦价格回归正常,销量又会回到初始状态。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对品牌失去忠诚,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价格竞争,不是高度关注产品品质、价值,就会弱化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参与价格竞争的产品,用户潜意识会贴上“好货不便宜”的标签;一旦形成市场透支,将会严重影响后续的发展。客观地看,企业产品衰退期、产业转型期,为加快资金回笼、降低库存而实行的临时性产品“降价”则不失为一种策略。
无序的价格竞争只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价值竞争才是企业发展的长效基础。农机发展时代、经营环境、营销模式逐步进入新的业态。价值竞争是行业升级与洗牌的关键推动力。未来农机市场健康发展,需要由主导企业引导,由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发展,这是农机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的必然规律。实施价值竞争,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有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价值竞争能够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满足、超出用户心理预期,获得用户的价值认同,成为企业忠诚用户。
农机市场激烈竞争,短期看价格竞争和价值竞争将共同存在,长期看从价格竞争转变成价值竞争的趋势难以逆转。随着国内农机产业转型、农机产品换代升级步伐加快,中高端、高品质产品的批量成功上市,价值竞争更符合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是巩固品牌形象。过度的价格竞争已经深深伤害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弱化了企业的竞争要素。农机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品牌的价值,巩固、传递企业高品质产品、高价值内涵的形象,不断加大品牌理性价值、感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传递,努力提高用户认知、认可、认同的品牌知名度,不断巩固企业品牌地位,实现由卖产品向塑品牌延伸。二是构筑产品经营价值。加强市场预测,实现产销协同,运用营销创新,实施精准销售,有效降低库存,主动推动价值竞争。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能力;着力构筑战略产品、发展产品、竞争产品、遏制产品多维度的发展格局。以提高产品经营能力为重点,提升产品性能、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为保证,加强分区域农机农艺条件下的产品试验,满足用户复杂工况条件下的作业,全面提升产品经营能力,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加强以价值主导、品质领先为基础的研发和制造,结合区域农机发展重点、种植模式调整和升级,在重要节点、薄弱环节和价值导向方面体现效率、效益和价值,发挥产品差异化专业技术优势,系统解决农田种植中的作业难题、个性需求。三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提高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运用丰富的产品线的优化组合,为用户提供购机、培训、作业、服务等一篮子农业装备解决方案,丰富产品、价值、服务等内涵,打造价值实现平台。围绕农作物生长全周期在农机产品研发、市场细分、产品广告、品牌、销售服务等方面培育差异化优势。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全方位立体调研和系统分析,立足农业装备作业全程需求,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服务,为用户量身打造区域性、个性化产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卓越的服务,将服务支持纳入企业市场战略,加强服务的及时性,提高服务的满意度,全面支持产品销售,力求为用户提供全价值链的价值共赢。
价值竞争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真实体现,领军企业会在价值竞争中继续发展。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不仅是农机企业、经销渠道的竞争,更是行业升级的必经路径。相关部门应抬高进入门槛,限制小型、微型企业进入农机产业领域,缓解制造能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作为竞争主体,需要在阶段性目标、全局性发展中明晰定位、砺行发展。实施价值竞争,就要尽快创新盈利模式、营销策略,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发展内涵,不断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成就中国农机品牌,创造中国农机制造。
浅析2017年农机补贴总额减少对农机行业的影响
影响:下半年没有补贴资金扶持,玉米收获机市场或将持续下滑
李司长的话中提到“已一次性下达给各省”笔者理解出的言外之意是虽然近几年的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一般都是分两次下达给各省但是2017年却是一次性下达给各省就没有了下半年的第二批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农机行业从业人士都知道我国玉米主产区“镰刀弯”地区的玉米成熟期大致从每年8月底开始也是玉米收获机投入“战场”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两个月就是玉米收获机的销售旺季一般都是在下半年。近两年受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用户购买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不是很大特别是在上半年就购买提机的人就更少了。
2017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在上半年一次性下发意味着如果一些省份没有给玉米收获机预留出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或是原本的补贴资金就“捉襟见肘”根本没有玉米收获机的份额就正好迎合现在的国家大政策即“粮改饲”、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因此笔者分析如果玉米收获机购买者不将购机计划提前到上半年进行下半年或将没有补贴金额用于玉米收获机。再加上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到“国三”的影响购机者原本就对“国三”农机持审慎的观望态度国家政策调减种植面积、玉米价格走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的日子在2017年将更难过将会继2016年之后的再次深度“洗牌”到今年底能够存活下来的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或将继续减少。
惨烈:深度“洗牌”开始,“群雄逐鹿”进入“肉搏战”
毫不夸张地说近十几年的农机行业“黄金发展期”主要是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的政府的推手作用一直是市场的主导。自2015年年底中国各个行业纷纷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第二批农机补贴资金侧重点转移就开始了农机行业在小范围内的“洗牌”。从那时开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2016年整个农机行业骤然间进入低谷。
在农机行业“黄金发展期”,涌现出不少新企业,不论是行业内兼并,还是跨界涉足,或是民间研发团队“转正”,可以说农机产品“鱼龙混杂”参差不齐,都在分食每年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农机补贴资金“大蛋糕”。尽管“蛋糕”大,竞争也是异常激烈,一线品牌竞争利润率高的领域,余下的细缝领域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在残酷竞争。
这次补贴金额的缩减,将使得行业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过度到服务竞争。如果说此前的竞争是把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及其企业“洗牌”出局,那么伴随着“国三”农机开年,竞争将会进入到同等水平产品的竞争,如若产品质量相同将会在服务网点、售后服务等农机“后市场”进行“肉搏战”。
希望:净化市场环境,产业链转型升级
农机补贴是把“双刃剑”,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净化整个农机市场的环境。此次补贴总额的下降,使得企业间竞争激烈,那些不符合市场规律和不适合农民使用的农机产品将被“清场”出局。存活下来的企业、产品经过市场筛选后,将会占据出局者腾出的市场份额。
为了在这次“洗牌”中存活、甚至逆势上扬,换句话说,是农机补贴政策或是市场规律在逼着生产企业、经销商转型升级。
在时下的“互联网+”大潮中一些农机生产企业还在固守原有的生产模式、销售模式。而另一些具备创新思维和前瞻意识的农机生产企业则积极投身时代大潮将农机设备的主要参数传输到农机360网物联网云平台进行数据监控有效防止农机设备的过热“自燃”等风险不仅对自有品牌产品负责更是彰显对购机者的关爱。毫无疑问顺应时代的潮流、注重用户的体验、时刻为用户着想才有可能在此次“洗牌”中胜出。故步自封者必将被历史淘汰、被用户放弃。
互联网大潮势不可挡,很多传统行业都“被”革命,尤其是那些传统的零售企业,即便极力反抗,仍在“网购”大潮的冲击下节节败退。农机行业的销售领域恐怕也很难幸免于难,那些回避、反抗的心态无济于事。与其等着“被”革命,不如主动出击加入网店大军,将原本以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模式进行逐级的“蜕变”。毕竟农机购买者群体的数量在减少,生产企业经过“洗牌”也会减少,经销企业的数量必定也会随之减少。如果不借助此时的“洗牌”、“互联网+”大潮转型升级被淘汰的几率很大。和此种情况鲜明对比的便是与农机360网电商事业部紧密合作的生产企业、经销商、合作社在pc端+移动端O2O电商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用户愿意尝试新的购机方式除了享受各种购机优惠政策外还能享受购机贷款和农机保险等优惠。
结束语“哀鸿遍野”或许是2017年整个农机行业的基调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能够在环境恶劣的2017年存活下来便是胜利能够逆势上扬更是难能可贵。企业如何做到就要靠生产企业、经销商等上下同心积极探索需要全面的转型升级。
2017年湖南省履带式拖拉机市场回顾
生产厂家
从表6-3可以看出
1无论是50马力≤功率<70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还是功率≥70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都是湖南当之无愧的龙头。其中50马力≤功率<7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2017年湖南共销售344台、销售额为1796万元、获得中央补贴资金450.60万元其中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所占份额分别为97.38%、97.48%、97.31%对于功率≥70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2017年湖南共销售1074台、销售额为6811.64万元、获得中央补贴资金1607.80万元其中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所占份额分别为50.28%、54.54%、52.59%。功率≥70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的前4家生产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为92.46%其中前两家市场份额占比为76.74%。可以看出,湖南的履带式拖拉机市场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而且企业均是湖南本土企业,没有一家外省企业介入,其市场格局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250马力≤功率<70马力和功率≥70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价差在1万元左右50马力≤功率<7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均价52218元台、功率≥70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均价62955元台。
350马力≤功率<70马力和功率≥70马力的履带式拖补贴额度差额在1900元左右50马力≤功率<7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平均补贴额度为13099元台、功率≥70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平均补贴额为14970元台。
表6-12 2017年湖南履带式拖拉机各生产厂家的生产和销售状况
表6-12 2017年湖南履带式拖拉机各生产厂家的生产和销售状况续表
经销商
相对来说经销商的市场集中度就没有生产企业那么高但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直属的经销商湖南农夫机电销售有限公司仍然当之无愧地排在了履带式拖拉机的经销企业龙头地位2017年湖南农夫机电销售有限公司销售履带式拖拉机334台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是其唯一代理的企业销售履带式拖拉机占湖南的市场份额高达23.62%远远超过第二名的8.01%销售额接近第二名的3倍表6-4
表6-13 经销商销量前10位销售及其补贴情况
表6-13 经销商销量前10位销售及其补贴情况续表
购机主体
从购机主体来看湖南以合作社名义购买履带式拖拉机的比例相当高表6-5这跟湖南近年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大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力度有很大关系。同时可以看出购买大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农户占比要高于合作社占比。
表6-14 购买主体情况
市场是有个性的
2017年以来从各种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农机市场一片哀鸿遍野什么“跳崖”“断崖”的描述充斥各种新闻报道事实情况究竟如何真实的统计还没有看到。但我想说一句话市场是有个性的。
别的地界的情况我没有统计数据只好单拿天津来举例。购机补贴是农机生产和农机市场的风向标同时也因为这个统计是真实可靠的因此也就根据购机补贴数据说话。上半年天津购机补贴情况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资金使用的5400多万元全年计划8000余万元购机户1880户销售机具5400多台套。与年初制定购机补贴计划任务比较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拖拉机、收获机、插秧机、秸秆还田机以及增氧机等销量都不小。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现象,即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情况与适时的现实情况有滞后表现。换成白话说,就是系统数据要小于真实的购机数量。这是因为目前所谓的“带机补贴”方式所造就的,就是农民先购机,然后再来办理补贴手续。因而出现了部分农民在完成生产作业以后才带着机器来办补贴手续,所以,这个统计数据,应该比实际数据稍微延后一些。笔者就看到,今年天津就有不少农户在插秧季节结束之后才来办手续。
从目前来看,拖拉机、收获机的市场基本保持正常。但是,原本期待有大发展的烘干机却没有出现火爆的状况。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今年“三夏”期间,农民不再像往年一样急火火抢收小麦,然后在大小马路上晒粮,而是等待相对干燥一点才开始机收,然后由粮商在地头直接收购小麦。原本在农户生产领域进行的烘干直接进入了商业领域进行烘干。马路晒粮现象大为减少,延续多年的路边晒粮形成的“黄金大道”现象几乎荡然无存。商业加工领域当然也需要烘干,但是所需的烘干设备应该与目前的农业领域所用的设备有所差异,比如规格应该更大了。可以说粮商地头收粮是一个新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解决了农机系统感到难解的烘干机械化的问题。这一现象也值得烘干机生产企业思考,用什么新机型适应新市场的新需求。
从发展的历史和农业生产的需求来看,天津农机市场,下半年应该还有一个小的购置高潮。包括设施农业所需的卷帘机、微耕机,秸秆综合利用机(还田机、打捆机等),玉米收获机也会有一个不小的需求,原因是今年夏天风调雨顺,抢播了不少的玉米,一个小的高潮或可期待。
除此之外,块茎类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面积都有所增加,这些所谓的“小众产品”也有需求,不过这些产品比较分散,需求数量目前也相对比较小,当还属市场培育期。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国各地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调的是品种,但总的种植面积并没有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因此,关于农机市场,我的观点是市场始终存在,但是需求在变,主要是品种在变,品种变得多样化,而且,每一个品种的需求相对比较小一点,并且越发呈现不同区域的差异性,也就是个性化!这就考验我们的企业是否适应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新市场变化,用官面的话来说就是:供给侧改革,准备好了吗?
第七编 走出去战略
《中国农机“走出去”数据整理分析》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和调研情况
(一)调研背景
通过开展对农机企业出口情况调研,了解行业在农机出口方面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政策保障,为搭建“一带一路”农机出口平台提供精准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国农机企业的农机产品出口情况,包括出口农机种类、出口市场、出口价格、市场竞争力等。对我国农机企业当前出口形势和出口潜力进行分析。总结了典型农机企业出口成功经验,梳理了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条件下加速我国农机企业出口的对策建议。
(二)调研情况
2017年6月根据项目要求确定了80家调研企业名单和调研内容设计了调研问卷。在2017年812月组织力量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江西、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山东、湖北、河南、新疆、重庆、吉林、内蒙古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调研走访了80家农机企业获得了2012—2016年中国农机企业出口农机产品的情况。调研数据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一般情况包括出口产品名称、出口国家、出口产品数量和单价、出口中自营产品比例、关于部分有出口产品第二部分为企业在生产、销售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第三部分为企业出口认证、专利及知识产权有关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第四部分为企业在市场开拓及信息服务方面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第五部分为对未来一段时间不确定因素对出口影响的判断第六部分为企业出口遇到的其他困难或希望有关政府部门提供的支持。
国内主要农机产品出口现状
(一)出口企业数、出口产品结构与种类
项目组走访了21个省地区80家农机出口企业图7-1其中出口企业有53家。江苏省出口企业数最多其次是北京和浙江。
图7-1 各省调研企业数
出口农机产品主要有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用搬运机械、畜牧机械、动力机械和其他机械等。本调研主要统计耕整地机械(犁、圆盘耙)、播种移栽机、收获机械(联合收获机、收割机、脱粒机)和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轮式拖拉机、履带拖拉机)的出口情况。
(二)国内企业主要出口的国家分布
根据走访企业调研结果参考世贸组织数据库资料2017年12月26日数据以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使用的农业机械为例统计国内企业主要出口的国家。2012—2016年我国农机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南极洲其中欧洲和亚洲最多约占出口总量的70%。
1犁出口情况
表7-1表7-5为我国生产的犁出口数量排在前20位的国家。
表7-1 2012年我国犁出口量国家前20位
表7-2 2013年我国犁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 2013年我国犁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3 2014年我国犁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4 2015年我国犁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5 2016年我国犁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5 2016年我国犁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可以看出2012—2016年犁出口量排在前20位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洲、非洲、欧洲和亚洲各地区出口量变化如图7-2所示。
图7-2 2012—2016年犁出口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所在地区
欧洲和亚洲是我国犁出口的最大市场2012—2016年累计出口到欧洲占出口总量的38%出口到亚洲约占出口总量的34%。附表1为2012—2016年我国生产的犁出口情况。
2圆盘耙出口情况
表7-6至表7-10为2012—2016年圆盘耙出口情况。
表7-6 2012年我国圆盘耙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7 2013年我国圆盘耙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7 2013年我国圆盘耙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8 2014年我国圆盘耙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9 2015年我国圆盘耙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0 2016年我国圆盘耙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0 2016年我国圆盘耙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从表7-9至表7-10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的圆盘耙的主要出口国家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附表2为2012—2016年我国生产的圆盘耙出口情况。
3播种和移栽机出口情况
表7-11至表7-15为播种和移栽机出口情况统计2012—2016年的出口数据。附表3为出口地区和国家分布。
表7-11 2012年我国播种和移栽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1 2012年我国播种和移栽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12 2013年我国播种和移栽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3 2014年我国播种和移栽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4 2015年我国播种和移栽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4 2015年我国播种和移栽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15 2016年我国播种和移栽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5 2016年我国播种和移栽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4联合收获机出口情况
表7-16至表7-20为联合收获机出口情况统计2012—2016年的出口数据。附表4为出口地区和国家分布。
表7-16 2012年我国联合收获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6 2012年我国联合收获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17 2013年我国联合收获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7 2013年我国联合收获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18 2014年我国联合收获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18 2014年我国联合收获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19 2015年我国联合收获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0 2016年我国联合收获机出口国家前20位
5收割机出口情况
表7-21至表7-25为收割机出口情况统计2012—2016年的出口数据。附表5为出口地区和国家分布。
表7-21 2012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1 2012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22 2013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2 2013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23 2014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3 2014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24 2015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4 2015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25 2016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5 2016年我国收割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6脱粒机出口情况
表7-26至表7-30为脱粒机出口情况统计2012—2016年的出口数据。附表6为出口地区和国家分布。
表7-26 2012年我国脱粒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7 2013年我国脱粒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8 2014年我国脱粒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28 2014年我国脱粒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29 2015年我国脱粒机出口国家前20位
续表表7-29 2015年我国脱粒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0 2016年我国脱粒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0 2016年我国脱粒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7拖拉机出口情况
1手扶拖拉机 表7-31至表7-35为2012—2016年手扶拖拉机出口情况。附表7为出口地区和国家分布。
表7-31 2012年我国手扶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1 2012年我国手扶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32 2013年我国手扶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2 2013年我国手扶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33 2014年我国手扶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4 2015年我国手扶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5 2016年我国手扶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5 2016年我国手扶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2轮式拖拉机表7-36至表7-40为2012—2016年轮式拖拉机出口情况。附表8为出口地区和国家分布。
表7-36 2012年我国轮式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6 2012年我国轮式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37 2013年我国轮式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7 2013年我国轮式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表7-38 2014年我国轮式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39 2015年我国轮式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40 2016年我国轮式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40 2016年我国轮式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续表
3履带拖拉机 表7-41至表7-45为2012—2016年履带拖拉机出口情况。附表8为出口地区和国家分布。
表7-41 2012年我国履带拖拉机出口国家
表7-41 2012年我国履带拖拉机出口国家续表
表7-42 2013年我国履带拖拉机出口国家
表7-43 2014年我国履带拖拉机出口国家
表7-43 2014年我国履带拖拉机出口国家续表
表7-44 2015年我国履带拖拉机出口国家前20位
表7-45 2016年我国履带拖拉机出口国家
(三)我国农机出口到世界各地情况
1
图7-3为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情况2012—2016年出口量最大的国家都是缅甸出口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5年累计出口量最多的是缅甸其次为柬埔寨。
图7-3 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情况
犁出口到西亚国家2012—2016年累计19680台排在前五位的是土耳其13171台、伊朗2632台、格鲁吉亚1728台、也门802台和阿富汗300台
图7-4 犁出口到西亚国家情况
2012—2016年犁出口到欧洲国家前五位的是乌克兰72321台、罗马尼亚49234台、俄罗斯46891台、法国37704台和西班牙17808台
图7-5 犁出口到欧洲国家情况
2012—2016年犁出口到北美洲国家前五位的是美国81882台、加拿大17331台、墨西哥6156台、澳大利亚2781台和巴拿马121台
图7-6 犁出口到北美洲国家情况
2012—2016年犁出口到南美洲国家前五位的是智利共和国2617台、秘鲁1514台、巴西949台、厄瓜多尔394台和玻利维亚382台
图7-7 犁出口到南美洲国家情况
图7-8 犁出口到非洲国家情况
2播种移栽机
播种移栽机出口到世界各地情况用图表示如下。可以看出我国播种机和移栽机在2012—2016年的出口量变化情况。2012—2016年播种移栽机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前五位的是印度尼西亚60958台、泰国19306台、越南7534台、菲律宾4606台和缅甸1447台
图7-9 播种移栽机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情况
2012—2016年播种移栽机出口到欧洲国家前五位的是德国123837台、英国85199台、荷兰83698台、瑞典45591台和波兰43198台
2012—2016年播种移栽机出口到北美洲国家前五位的是美国215707台、巴拿马7777台、加拿大5800台、墨西哥4826台和澳大利亚1988台
图7-10 播种移栽机出口到欧洲国家情况
图7-11 播种移栽机出口到北美洲国家情况
2012—2016年播种移栽机出口到南美洲国家前五位的是厄瓜多尔1551台、智利共和国1068台、阿根廷870台、哥伦比亚417台和秘鲁357台
图7-12 播种移栽机出口到南美洲国家情况
2012—2016年播种移栽机出口到非洲国家前五位的是埃塞俄比亚30031台、肯尼亚2939台、莫桑比克2848台、尼日利亚2009台和南非1860台
图7-13 播种移栽机出口到非洲国家情况
3联合收获机
联合收获机出口到世界各地情况用图表示如下。可以看出我国联合收获机在2012—2016年的出口量变化情况。2012—2016年联合收获机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前五位的是印度尼西亚17225台、越南11002台、菲律宾6700台、缅甸4914台和泰国1445台
图7-14 联合收获机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情况
2012—2016年联合收获机出口到欧洲国家前五位的是俄罗斯298台、比利时41台、意大利31台、希腊15台和拉脱维亚14台
图7-15 联合收获机出口到欧洲国家情况
2012—2016年联合收获机出口到北美洲国家前五位的是美国44台、萨尔瓦多33台、墨西哥29台、澳大利亚17台和巴拿马8台
图7-16 联合收获机出口到北美洲国家情况
2012—2016年联合收获机出口到南美洲国家前五位的是秘鲁1653台、厄瓜多尔873台、哥伦比亚86台、玻利维亚35台和智利共和国27台
图7-17 联合收获机出口到南美洲国家情况
2012—2016年联合收获机出口到南美洲国家前五位的是苏丹1016台、坦桑尼亚258台、几内亚119台、尼日利亚107台和肯尼亚74台
图7-18 联合收获机出口到非洲国家情况
4轮式拖拉机
轮式拖拉机出口到世界各地情况用图表示如下。可以看出我国轮式拖拉机在2012—2016年的出口量变化情况。2012—2016年轮式拖拉机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前五位的是越南20784台、菲律宾5001台、马来西亚3871台、缅甸3368台和泰国3140台
图7-19 轮式拖拉机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情况
2012—2016年轮式拖拉机出口到欧洲国家前五位的是俄罗斯1746台、捷克636台、比利时40台、德国13台和法国5台
2012—2016年轮式拖拉机出口到北美洲国家前五位的是古巴831台、澳大利亚20台、美国18台、牙买加11台和哥斯达黎加9台
图7-20 轮式拖拉机出口到欧洲国家情况
图7-21 轮式拖拉机出口到北美洲国家情况
2012—2016年轮式拖拉机出口到南美洲国家前五位的是委内瑞拉3463台、厄瓜多尔1612台、秘鲁949台、智利共和国694台和乌拉圭679台
图7-22 轮式拖拉机出口到南美洲国家情况
2012—2016年轮式拖拉机出口到非洲国家前五位的是尼日利亚12839台、坦桑尼亚5497台、阿尔及利亚3870台、安哥拉3712台和肯尼亚2686台
图7-23 轮式拖拉机出口到非洲国家情况
(四)国内出口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
随着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引进,我国农机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的部分机型与国外先进水平几近同步发展。近年来,农机产品在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同时,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出口日益增加。单缸柴油机、手扶拖拉机行业已在国外建厂设点,表明我国农机产品正在加快走出国门的步伐。然而,面对世界农机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总体上我国农机产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农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为第三世界提供适用廉价农机的能力,并实现了出口的不断增长,但是与国外成熟的农机产品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适用品种较少,产品配套性、系列化较差,一些产品加工制造水平不高;与国外农机市场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产品性能、使用环境、使用习惯等多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除了收获、烘干、储藏、加工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产品生产制造水平不高外,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的总体稳定性较差,造型落后,外观粗糙,基础件和配套件寿命短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产品出口。
我国一些企业过去出口农机产品时,往往只重销售,不重服务,结果导致本身性价比不错的产品,却落了个用户不敢买的下场。这种情形对我国农机企业及产品的声誉和开拓国际市场极为不利。据东南亚、南美、非洲部分国家政府人士和农机经销商反映,大都出现过类似问题。从国外农机企业的经验讲,他们的成功都是依靠优质产品与高效服务的统一。如美国约翰迪尔公司长期以来的承诺是质量、可靠性和令用户满意,其经营的理念就包括提供一流售后服务、保证零配件长期供应等举措。面对市场经济,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应把售后服务作为重中之重,规范服务优化售后应做到以下几点:
1成立专业服务公司加强售后服务队伍。
2服务人员定期培训掌握专业知识。
3建立客户档案定期走访客户。
4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包教包会。
5售后服务创造了产、供、销的良性循环。
(五)国内出口农机产品与国际农机产品竞争力比较
我国农机工业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在进入国际市场中也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整体上看,中国农机产品在出口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出口结构优化;中国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在全球农机贸易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具备竞争优势;但中国农机产品的相对出口竞争力呈持续下降态势。分类来看,中国不同农机产品间出口竞争力差异巨大,出口竞争力有增有降;但相对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只有植保机械、内燃发动机及其零配件、农用运输机械和播种、栽植与施肥机械,其它各类农机产品相对出口竞争力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态势。
我国农机出口贸易总体概况
(一)近年农机出口形势
2012—2016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如表49和表50所示。绘制耕地机械、播种移栽机械、收获机械和拖拉机出口量变化图可以看出犁的出口从2012年到2014年持续增长2014年达到最大出口量2014—2016年持续下滑。圆盘耙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播种和移栽机械出口量稳步增长2016年出口量达到27万台。联合收获机出口量在2012—2015年比较稳定变化较小但2016年急剧增大同比2015年增长855%说明中国生产的联合收获机质量和服务受到世界认可。收割机出口量变化不大脱粒机出口在2013年同比减少24%、2014年同比增长300%、2015年和2016年又急剧下降说明市场对单一脱粒的机械需求减少转而需求联合收获作业。拖拉机出口总体看2012—2014年出口量增长2015—2016年出口量下降。以轮式拖拉机为例2013年同比下降16%、2014年同比增长38%、2015年同比下降0.22%、2016年同比下降43%。2016年主要农机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22%。
表7-46 2012—2016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出口量
表7-47 2012—2016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表7-47 2012—2016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出口额亿美元续表
图7-24 耕地机械出口量变化
图7-25 播种移栽机械出口量变化
图7-26 收获机械出口量变化
图7-27 拖拉机出口量变化
从表50可以看出主要农机产品出口贸易额2013年同比下降14.8%、2014年同比增长37.5%、2015年同比下降4.3%、2016年同比下降31.4%。主要原因是世界宏观经济持续疲软,我国农机进出口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二)农机出口价格变化
因为国内企业不愿意透漏出口农机的价格出口主要农机的价格从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获取计算出口主要农机产品的平均单价如表51所示。
表7-48 2012—2016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出口单价美元
主要农机产品出口价格变化如图所示。
图7-28 犁、圆盘耙、播种移栽机出口价格
图7-29 收获机械出口价格
图7-30 式拖拉机和履带拖拉机出口价格
图7-31 手扶拖拉机出口价格
近五年出口价格出现下滑趋势。2015年面对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现状农机生产企业的盈利压力更大。2016年生产成本降低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农机生产企业的盈利压力依然很大产品分化尚不明显价格战场依然硝烟弥漫。
国外农机生产及需求情况
(一)亚洲主要国家农机生产及需求
表7-49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犁统计
表7-49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犁统计续表
表7-50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圆盘耙统计
表7-51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联合收获机统计
表7-51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联合收获机统计续表
表7-52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脱粒机统计
表7-53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收割机统计
表7-54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播种和移栽机统计
表7-54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播种和移栽机统计续表
图7-32 东南亚进口中国耕地机械量
图7-33 东南亚进口中国收获机械量
表7-55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手扶拖拉机统计
表7-56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轮式拖拉机统计
表7-56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轮式拖拉机统计续表
表7-57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履带拖拉机统计
图7-34 东南亚进口中国播种移栽机量
图7-35 东南亚进口中国脱粒机量
2015中国农业机械出口达101.69亿美元东盟市场占中国农机出口总额的14.7%,是中国农机出口三大市场之一。
东南亚国家对农机产品的需求稳步上升,以及中国农机制造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为中国农机产品大量出口东南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但中国农机产品出口规模偏小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成长。我国农机产品在东南亚农机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对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我国农机产品在各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根据专业人士对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国农机市场的考察,我国农机产品虽然很早进入这四个国家,但市场空档仍很大,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充满着机遇。截至目前,中国仅有少量的农机产品进入市场,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对市场认识不够。受欧债危机影响,东南亚很多农民转而购买小型农机,东南亚地区成为主要市场。
从表52-表58可以看出缅甸是中国主要农机出口国家。缅甸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尤其是稻米的生产并为发展稻米生产采取多项措施如制定提高稻谷产量计划、开发水洼地种植计划、将一年两季发展为3季种植计划、鼓励发展良种培育、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率、提倡科学种田和推广农机具使用。为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和促进农业发展缅甸政府还加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调整稻谷收购政策和免除了农机、农药、良种和化肥的进口关税。缅甸农业机械发展水准不高主要以小型农机为主包括手扶拖拉机、动力耕整机、割晒谷机、脱粒机等。缅甸农机生产主要以进口装配为主目前已建成5条农机生产、加工、装配线主要产品有动力耕整机、割晒谷机、旋耕机和脱粒机进口零件主要零件包括柴油机、主轴、齿轮等。缅甸每年生产6000台动力耕整机由政府农机化司统一销售到全国99个分销中心农民可以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农机进口关税低大量农机具需要进口因此有时甚至是零关税。缅甸国内农户对小型农机需求很大缅甸主要的机械作业是耕地全国机耕水准达到60%。私人农机销售企业也很多其中007公司、Gooebrother、Yeeshin公司规模较大主要销售来自中国、印度、日本的小型农机。
马来西亚是东盟农业机械市场新机器需求量第一的国家,也是东盟中购买农业机械能获得政府财政补贴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随着农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越南农业机械需求量迅速攀升。但越南国内农业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仍以小微企业为主产品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多种农业机械仍需从国外进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日本、中国、韩国、泰国和中国台湾进口的农业机械占近70%越南本国生产的农机产品只占15%20%。
(二)欧洲主要国家农机生产及需求
欧洲主要国家进口我国农机情况如下表所示。耕地机械犁出口量最大的是乌克兰累计销售量为72321台。出口到欧洲的犁的总销售量从2012—2015年都有增长但2015—2016年同比下降11.4%。出口到欧洲的圆盘耙最多的国家是德国5年累计出口量为3909台。出口到欧洲的圆盘耙的总销售量从2012年到2013年同比增长389%、2014年同比下降50%、2015年同比下降39%、2016年同比增长67%。出口到欧洲的播种移栽机最多的国家是德国5年累计进口123837台。出口到欧洲的播种移栽机的总销售量从2012年到2013年同比增长47%、2014年同比下降15.5%、2015年同比下增长7.32%、2016年同比增长18.9%。从中国进口出口联合收获机最多的欧洲国家是俄罗斯累计进口量为298台。联合收获机出口到欧洲的累计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2013年同比增长50%、2014年同比减少58.5%、2015年同比减少42.4%、2016年同比增长123.7%。乌克兰和俄罗斯是进口中国拖拉机最多的欧洲国家。手扶拖拉机出口到欧洲的总量从2012年到2013年同比增长258%增幅较大但从2013年到2014年、再到2015年都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同比下降31%和48%。在2016年手扶拖拉机出口到欧洲的出口量又有大幅增长。
表7-58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犁统计
表7-59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圆盘耙统计
表7-60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播种移栽机统计
表7-61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联合收获机统计
表7-62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收割机统计
表7-63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脱粒机统计
表7-64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手扶拖拉机统计
表7-65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轮式拖拉机统计
表7-66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履带拖拉机统计
欧洲农机市场出现回暖趋势。以德国为例2017年上半年德国农机工业营业额增长7%预计全年将增长6%达到76亿欧元592亿元。2018年将延续增长态势。
1法国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机市场拖拉机占法国农机的36%,主要出口的产品:拖拉机、零部件及小型农机具,法国农业发达,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之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小麦、玉米等谷物生产、畜禽饲养均已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法国在作物育种机械和葡萄园机械方面较发达。但法国的农机市场却仍处于低位运行期。
2英国
英国农机市场整体下降了20%。部分爱科集团和纽荷兰的经销商选择了退出传统农机领域,转而专注于花园和草坪护理机械,因为此细分领域的更新需求比较强劲。但近来英镑的持续贬值,为二手农机出口带来了不小的机会。
西欧国家的农业大多数是以旱作物为主的在粮食作物的各项生产环节也均已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其中最典型的就要数英国了。种植业从种到收均已实现全过程的高度机械化。英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业较发达除了满足本国的需求外还大量出口海外。除此之外英国自2016年的一个趋势就是会出现少数大马力和更高技术含量的机器。目前英国拖拉机的平均马力约为158马力。随着农民为了更轻便地牵引更宽和更重的机具就需要更大动力的拖拉机2016年拖拉机的平均动力可能会突破160马力这个界限。但是这些增加的动力、速度、重量和复杂功能会使得在公路上运输农业设备的过程会变得更加复杂。
3意大利
意大利的农作物生产特别是水稻从土地耕整到种植、除草、收获等70年代就已实现全部机械化作业其他小麦、大麦、玉米等也在此前实现了机械化。90年代机械化达到了高度水平。除了种植业外意大利的养猪、奶牛和家禽饲养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与工厂化饲养并达到了高度机械化水平。葡萄园用的高地隙自走底盘拖拉机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出口到法国、美国等国家。
4俄罗斯
俄罗斯前苏联地域辽阔分为18个气候与耕作条件不同的区域。俄罗斯是一个农业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农机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俄罗斯农机工业历史悠久在1918年开始生产履带拖拉机。1924年开始生产轮式拖拉机。20世纪30年代产量达到5.1万台40年代最高年产量13.3万台50年代最高年产量22万台60年代年产量一般在23万44万台70年代年产量保持在45万50万台。进入80年代拖拉机产量达到顶峰其年产量一般在55万59万台当时是世界上最高的。进入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农机工业发生了重大逆转。1998年同1985年相比拖拉机产量减少了96%谷物收割机、犁、挤奶机减产99%以上播种机械减产98%松土机减产98%割草机减产95%饲料收获机减产83%尤其是马铃薯收获机已基本停产。21世纪初俄罗斯农机行业49.8%的企业亏损全行业职工人数减少60%农机折旧速度远远高于新产品的供应50%的现役农机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各种农机平均使用期限已达到27年。俄罗斯农机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形势为求生存与发展各企业普遍进行了改制。目前93%的农机制造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股份制企业法定总资本中俄联邦机构和联邦主体所占的份额平均为2.6%。以控股公司形式出现的联合体企业的模式在俄罗斯各地的农机制造领域正在得到推广。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农机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发生一系列变化。1995年拥有农机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共195家其中股份制公司超过165个。前苏联的农机工业具有企业规模大、生产集中度高产品产量大、品种齐全产品以大型为主的特点。目前俄罗斯开始重视发展小型农业机械。
目前俄罗斯农业所需拖拉机的缺口接近12万台。其农业生产对拖拉机的潜在需求是非常大的但由于农产品与农机产品价格悬殊、农民收入低下、农业综合体企业债务负担严重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巨大的潜在市场难以充分地转化为现实需求。我国的中小型拖拉机每年有部分出口到俄罗斯及前苏联地区一拖和雷沃也有部分大型拖拉机出口。但是我国农机产品由于产品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的原因在俄罗斯口碑并不好同时由于俄罗斯国内金融形势不稳定支付能力差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口俄罗斯。
近3年俄农机制造业发展态势向好。特别是2016年俄政府投入了110亿卢布用于补贴农民购机折扣使企业得以提供1.55万台新机器。
乌克兰2017年的农机市场分别预计将达到25%,成为欧洲市场复苏的强大动力。大多数欧洲国家,新的拖拉机和农业机械的销售不振。
(三)北美洲主要国家农机生产及需求
北美洲主要国家进口我国农机情况如表70-表79所示。对于犁到北美洲的出口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016年出口量同比增长44.5%。对于圆盘耙出口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016年出口量同比增长78.7%。对于播种移栽机出口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016年出口量同比增长13.7%。联合收获机出口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016年出口量同比增长88.5%。收割机出口在2016年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50%。脱粒机出口到北美洲的量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出口量最多之后出口量开始下降2016年出口量同比下降80.6%。
表7-67 北美洲主要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犁
表7-68 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圆盘耙统计
表7-69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播种移栽机统计
表7-70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联合收获机统计
表7-71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收割机统计
表7-72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脱粒机统计
表7-73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手扶拖拉机统计
表7-74 欧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轮式拖拉机统计
表7-75 东南亚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履带拖拉机统计
经历了6年的低迷期后北美农机市场迎来复苏预计营业额将在2018年上涨。然而上涨趋势并不包括所有产品尤其是大型设备。尽管加拿大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销量很好但美国市场该类产品的走低抑制了整个北美地区该产品的走势。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40年代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20世纪6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加提高达到了从土地耕翻、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全过程机械化20世纪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各环节的全面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目前受美国疲软的农业经济影响10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而100马力以上则一直处于低位徘徊。
加拿大从19世纪中叶开始加拿大就开始制造农机具。20世纪初时加拿大研制出第一台马拉收割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土地面积的迅速扩大加拿大农业机械大量增加并逐步取代畜力机械。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美国基本持平。现在加拿大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和信息化程度都很高。全程机械化耕作已是农业生产的普遍方式。
(四)南美洲主要国家的农机需求
南美洲主要国家进口我国农机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7-76 南美洲主要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犁
表7-76 南美洲主要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犁续表
表7-77 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圆盘耙统计
表7-78 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播种移栽机统计
表7-79 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联合收获机统计
表7-79 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联合收获机统计续表
表7-80 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收割机统计
表7-81 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脱粒机统计
表7-82 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手扶拖拉机统计
表7-83 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轮式拖拉机统计
表7-84 南美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履带拖拉机统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南美地区的拖拉机销售市场一直较为活跃。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南美地区的一些国家拖拉机和农机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不少国家制订相应的拖拉机和农机进口优惠政策并鼓励国内生产企业与跨国农机公司联合生产。
巴西受到全球大宗商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巴西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的销量均出现大幅下降。联合收获机销量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约翰迪尔在巴西联合收获机市场占比最大其销量下滑也最为明显而拖拉机销售情况比联合收获机稍好但也出现了22%的同比降幅,巴西政府可能将在农机领域推出整体提振方案,还将与南美邻国加快展开农机贸易谈判。
阿根廷国内拖拉机市场极不稳定每年的销售量增减幅度较大。自2000年以来阿根廷国内拖拉机市场销售依然呈现不平稳发展趋势。市场发展大起大落是阿根廷拖拉机市场的一个特点。目前阿根廷农机具市场主要供应商有由国际企业参与投资阿根廷国产农机具共有15家牵引机及5家收割机厂牌目前由于牵引机市场开放大部分为巴西供应这主要是依据巴、阿两国企业工业互补协定所为之。
智利和秘鲁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相对较低。沿海地区机械化程度较高中部地区几乎全靠人工作业和部分畜力牵引的半机械化机具作业。智利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秘鲁小麦、玉米、水果的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种植主要靠人工作业机械化收获水平为30%。秘鲁、智利两国没有农业机械的专门研究机构,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系,仅负责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两国使用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大部分从美国、欧洲、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
厄瓜多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每年政府财政均对农业有较大的投入,鼓励农户购买农机,大力提倡农机化作业,以提高粮食产量。近年来,厄瓜多尔农用拖拉机保有量出现增长趋势,但其现有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依然很低,远低于同期世界农机化平均水平。
南美洲地区除以上几个国家以外的其他一些国家如乌拉圭以及巴拉圭等国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拖拉机销售,但销售量发展均不太稳定,年销量多的达到数千台,少的仅为数百台或数十台。这些国家国内均不生产拖拉机,全部为进口产品,进口量的多少则完全根据其国内市场的实际需要而确定。
(五)非洲主要国家的农机需求
非洲主要国家进口我国农机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7-85 非洲主要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犁
表7-85 非洲主要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犁续表
表7-86 非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圆盘耙统计
表7-87 非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播种移栽机统计
表7-88 非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联合收获机统计
表7-89 非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收割机统计
表7-90 非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脱粒机统计
表7-91 非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手扶拖拉机统计
表7-92 非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轮式拖拉机统计
表7-93 非洲国家2012—2016年从中国进口履带拖拉机统计
农业是多数非洲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目前非洲农业生产水平普遍还不高,农业生产依然以人力和简易工具为主,农业机械化水平还非常低。中国农机产品在非洲各国家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用户认知度和市场基础。非洲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世界上最低的,非洲大多数拖拉机为国外进口。非洲农业机械产品市场需求巨大,但非洲本土农业机械生产市场几近空白,这为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中小型结构简单农机需求大。各类农机装备和企业品牌的用户集中度都还不高。
农机产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援非的主要物质,拖拉机、播种机、悬挂式喷雾机、圆盘耙(犁)、水泵、饲料粉碎机、碾米机、插秧机、柴油机等。
几内亚有620万公顷可耕地目前仅仅开耕了10%,农业机械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几内亚农民对农机具有无比的渴望。
津巴布韦由于农业生产缺水、农机投入不足等问题,粮食生产遇到严重的困难。
坦桑尼亚是个农业大国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7.5%34%的外汇收入和24%的国内生产总值都依靠农业生产。然而,由于投入不足和技术水平低,目前该国还是主要依靠手工作业,但农业机械化是解决饥饿贫寒的唯一途径。专家表示,如果塔桑尼亚农业能够获得大量投资并实现农业机械化,该国除了可以自给自足外,还可能成为东非粮食生产大国,并向其他缺粮国家出口。
尼日利亚的国民总值位居非洲前列。但基本上无农机制造工业。农业机械化发展长期滞后,由于尼日利亚国内机械工业基础较薄,基本无农机工业可言,不生产拖拉机。因此,市场销售的拖拉机产品全为进口,主要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口。
埃及的人口不断增长,富饶的土地提供的能量日趋不足,埃及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埃及市场需要收获设备、脱粒设备、灌溉设备、藤蔓收割设备、耕地设备、冷却系统、旋耕机、施肥播施机等农机。
国外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一)国外农机需求变化趋势
中国农机在非洲成刚需,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随着非洲政局逐步稳定和经济发展,政府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机化推进工作,着手制定农业和农机化发展规划,开始尝试建立农机推广等服务体系。津巴布韦农业部设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几内亚农业部设立了农机服务培训中心,分别承担中国援助农机的分配和管理工作;同时还承担农机新产品试验、农机手培训、农机零配件协调等工作。
中国农机产品在非洲各国家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用户认知度和市场基础。农机产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援非的主要物质,拖拉机、播种机、悬挂式喷雾机、圆盘耙(犁)、水泵、饲料粉碎机、碾米机、插秧机、柴油机等。
非洲农机缺口虽然很大,但还不具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或全面机械化的发展条件,在耕整地还没有实现机械化的时候,大型精密播种机就不能使用,在机械收获还是奢望的时候,去推广大型植保机械显然不合时宜。如果集中力量先提高拖拉机和耕整地等机具的市场占有率,对品牌推广和提升售后服务水平会更好。
(二)国内出口企业的优势与潜力
1优势
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农机工业目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5%。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拥有了一批知名的农机制造企业和农机品牌具备先进的农机生产实力。农业生产的机械装备自给率已超过90%。中国拥有良好的工业投资基础,具备向世界提供高性价比农机装备的能力。
非洲市场需要较多的是中小马力、结构简单、单项作业、价格低廉的农机装备,我们能很好地满足其需求和供给,中国农机企业和农机产品进入非洲市场有很多的优势。
2潜力
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全力扶持非洲国家发展自己的农机化,也支持中国农机企业进入非洲市场。中国农机企业和农机产品在非洲市场已经有好的表现,但出口数量还很少,要有更大的作为就要进一步了解非洲和更加努力。
(三)有关政策建议
1减税、降低生产成本
国内市场疲软使得成本增加成为比较明显的一个企业负担,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直不断加大,在这个前提下减税、降成本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一个有效途径。
2管理贸易秩序、加强行业自律
农业机械的利润空间较小,再投资的能力较弱,外资企业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对我国企业形成较大压力,面对中国农业由小田块向大块田作业的趋势,民族企业也面临更大的危机。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的大型企业的产业水平高于农机行业,这些制造企业向农机行业进军将会对传统农机企业造成冲击,传统农机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差异化经营显得尤为重要。同行的恶性竞争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相互压价成为一种管用的手段。因此,贸易秩序的管理和行业自律显得尤为迫切。
3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和资源型国家外汇储备不足对我国农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使中国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明显下降。出口国的外汇储备不足导致海外市场的市场需求难以释放。
4鼓励中国农机企业将发展的方向由动力产品转向农机具以及经济类作物机具上
欧美国家动力与农机具配套比例为15而我们仍是12都不到。
5鼓励中国农机企业重视畜牧养殖业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后期对营养更高的肉食和奶制品的需求会增
6鼓励中国农机企业合理布局
如果想成为像约翰迪尔一样的大企业,就一定要在粮食类作物农机具行业布局,并且一定要将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作为主业。
7服务是核心竞争力
比如非洲农机技术人员匮乏,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维修保养困难,就要为其提供比国内更深度的服务。没有售后服务保障和通畅的零配件供应渠道,我们的农机产品就很快会被他们弃之垃圾堆,就不可能保证援外工作的可持续性,企业就不能在非洲站稳脚跟。如果无法解决售后服务,宁愿暂缓推进也不能为此砸了中国农机产品的牌子。完善的服务包括对维修人员和农机手的培训,我们调查时看到由于农民不懂技术或不正确操作,导致农机损坏严重,甚至因不会使用,很好的农机也被闲置了起来。要认真向用户提供英文(法文)的产品说明书、安全警示、操作标识、培训教材等文件,不能只提供裸机。评估中看到中国有一些农机企业在这方面重视不够,精密播种机产品虽好,可是由于不会安装、不会调试,被冷落闲置。由于熟练机手很少,农机具在这里故障率非常高,因此要比国内配套更多的配件和专用工具。提高售后服务的重要措施是农机企业要培养英语或法语员工,解决语言障碍才能更好交流和服务。
8准确的供货清单至关重要
尽管非洲农机市场目前还处于雏形,但用户需求强烈,有好的前景,今后必定会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政府农机援助、农机企业进入非洲,首先要加强对项目的论证和产品的匹配选型,农机供货清单是否准确至关重要。
9通过ANTAM平台
可以推动亚太地区农机产品检测结果的互信互认,为中国农机产品“走出去”提供便利,同时,也对中国农机产品提高质量,维护中国农机制造形象产生积极影响。
典型农机出口企业经营案例
(一)中联重科
企业独特的,国有品牌的产品,创新技术提炼出来,即国际竞争力。未来市场来源于创新。中联重科先进的生产线、精益制造能力,完备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以及可提供主要粮油作物的育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转运、烘干储存等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产品的实力。“中联重科已成立‘一带一路’专项办公室,通过了解各国农业发展趋势、农机需求、农艺特点等情况,探寻合作机会,以提供产品与服务,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前重点关注东盟、中亚和南亚潜力区域,如柬埔寨、越南、印尼、缅甸、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市场。
中联重科作为国内农业装备制造产业的领军企业为推进实施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号召。近几年其农业机械业务先后取得中国出口最大批量的单一拖拉机订单、最大批量的单一收获机订单及最大批量的单一拖拉机出口欧洲订单。2014年中联重科农业机械海外业务销量逾4600台套销售收入达3亿元。其中“一带一路”国家销售收入占比达到35%。
中联重科农业机械针对“一带一路”各国的业务定位是“产品结果方案+体系运营解决方案”的提供商,通过将农业项目、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融合,作为整体方案在对应国家立项。最终,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东风农机
东风农机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在产品改进、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得到了提升。专门成立海外事业部并建立装配车间组织生产东风牌出口型轮式拖拉机使得交货能力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更趋稳定日装配产量比去年同期提高30%。
围绕走国际化道路的要求,东风农机坚持全球化市场理念,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不局限于国外传统市场的渐进销售模式,采用与经销商、代理商合作的方式,利用本土优势,快捷有效地开拓市场,按照“市场分区、客户分级”的原则,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在巩固老市场的基础上,以提升服务,与客户交朋友为抓手,并在加大新市场开发中,着力参加各种展会,派驻专人做好海外市场售后服务;对新兴市场则组建开发小组,力求使客户面扩大。
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强势发展外销网络”努力打造东风品牌、扶优扶强是东风农机产品出口的重要战略。截至目前公司已与150多家颇具实力的销售商、代理商建立了贸易合作产品已远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农机出口的潜力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农机出口带来的机遇
1机遇
农机行业“一带一路“的核心在中东和西亚等国家,这些国家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尽管一直不是很高涨,但有着强烈的消费规模。他们虽农业机械的要求不高,认为中国农机“价格便宜、用起来还可以”。
2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毋庸置疑,而且非常欢迎中国的产品,但支付问题是当前最头痛的事儿,特别是中东和西亚国家,大部分都是资源型经济模式,而且结算方式并不是人民币。
不稳定也是一大问题,很多银行在农业机械最为好卖的市场授信额度不足。我们不可能和对方交换资源,如对方给我们石油、农产品,一则我们没有销售渠道,二则国家也还存在法规禁区。服务难。中国农机出口开始也曾辉煌,但走了“价格低-销量高-没服务-不买了-时间淡忘-价格低……”的恶性循环。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农机合作的政策建议
1将对标对象指向全球化的跨国公司
通过国外大型展会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当前代表全球最先进水平的农机技术是在欧美国家,最先进的产品也在欧美市场,欧美国家的发展历程,虽然在我们国家不会完全重演,但一定会经过那个阶段,所以学习欧美跨国公司,不仅可以直接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制造经验和管理模式,还可以缩短我们赶超的时间,为我们“弯道超车”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2变内涵式发展为整合式成长
从国际农机展上可以看出来相对于国内机械式的农机欧美农机产品已普遍升级到机电液一体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阶段。国内企业应跨越简单的学习直接进入跨国的产业并购我国农机产业的发展内涵式发展变为整合式成长。学习中国一拖整合法国传动系企业McCormick雷沃重工整合意大利国宝级企业阿波斯、高登尼、马特马克一样通过资本手段通过并购整合直接获取欧美成熟的技术、产品和营销网络。
附录I 2012—2016年主要农机出口统计
附表1 2012—2016年犁出口统计
附表1 2012—2016年犁出口统计续表
附表2 2012—2016年圆盘耙出口统计
附表2 2012—2016年圆盘耙出口统计续表
附表3 2012—2016年播种机和移栽机出口统计
附表3 2012—2016年播种机和移栽机出口统计续表
附表4 2012—2016年联合收获机出口统计
附表4 2012—2016年联合收获机出口统计续表
附表5 2012—2016年收割机出口统计
附表5 2012—2016年收割机出口统计续表
附表6 2012—2016年脱粒机出口统计
附表6 2012—2016年脱粒机出口统计续表
附表7 2012—2016年手扶拖拉机出口统计
附表7 2012—2016年手扶拖拉机出口统计续表
附表8 2012—2016年轮式拖拉机出口统计
附表8 2012—2016年轮式拖拉机出口统计续表
附表9 2012—2016年履带拖拉机出口统计
赴德国、意大利农机化技术考察交流报告
考察基本情况
(一)汉诺威农机展——全球农机技术发展风向标
德国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由德国农业协会主办是全世界最大的国际农业机械展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是集农业机械、设备和管理为一体的专业级国际盛会。今年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2803位参展商60%来自德国以外参展展览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专业观众来自138个国家超过45万人其中国际观众超10万人展会期间举行了近200多场论坛活动。此次展会有以下特点。
一是展示的农机产品全。展会设27个展馆展览面积是我国今年举办的国际农机展两倍。展示的产品几乎涵盖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既有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甜菜、蔬菜种植业全程生产的耕整机械、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施肥机械、灌溉机械、收获机械、产后处理机械也有畜禽饲养、畜禽粪便处理及牧草播种、收获、打捆等畜牧业全程生产机械既有大量的整机产品也有众多的零配件还有相应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应用软件既有10马力左右的割草机、田园管理机也有6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既有传统燃油拖拉机也有新型的电动拖拉机。
二是展会的活动丰富。展会持续7天设有专业观众日和普通观众日为来自全球的供应商、经销代理商、用户及行业专家提供了业务洽谈、项目投资、技术合作、学术讨论的平台。参展企业除展示自己主流产品特别新产品外更重要的是与供应商、经销商、用户交流签订订单、销售合同开拓市场等。与此同时相关专业协会、学术团体也在展会期间举办论坛等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推进技术进步。我们分别参加了中德农业中心、德国农协举办的两个专题论坛介绍了中国农机化发展状况、发展经验。
三是展示了农机技术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展会围绕“绿色未来——智能技术”主题展出了大量应用智能化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农业机械装备和技术如病虫预测模型和植保智能控制技术、智能识别除草机等。德国农业协会DLG创新评奖委员会会前从320个候选产品与技术中共评选出2个创新金奖、28个创新银奖这些奖项更是体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如获得金奖之一的德国Claas公司研制的智能玉米联合收割机自动脱粒装置能够根据作物状部自动调整优化脱粒装置参数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收获损失另一金奖是德国Kemper机械制造厂与John Deere共同研制安装在青贮饲料收割机上的秸秆破碎装置StalkBuster可以使玉米秸秆在被收割机压倒前得到充分粉碎阻止了玉米螟在秸秆中寄生从而达到减轻病害发生的几率。
(二)德国、意大利农机检测机构情况
德国、意大利是欧盟两大制造业大国,也是世界农业机械制造大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两国均设有专门的农业机械检测机构,依据欧盟和本国的有关法规、技术标准进行农机产品检测,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为农民选择提供帮助,或者为产品进入市场提供质量证明。
DLG农机农资检测中心成立于1960年主要从事农业机械与农用物资的质量安全、技术检测服务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农业技术和农资检测机构开展CE认证、DLG标志认证等四种认证和检验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全智能检测设备。中心每年接受1100件各种农机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包括整机、零配件和信息系统等同时还为2200件农业投入品提供检测服务如种子、化肥和农药等。除了按照DIN、CE、ISO等公用标准检测之外对于暂时没有标准的产品由DLG自己制定标准。例如PowerMix功率综合测试共模拟14种场景从单一的牵引测试到同时进行牵引、PTO、液压等多种动力加载测试以及模拟不同道路条件下的使用情况。通过检测和认证的产品将贴上DLG质量保证的标识。
意大利国家农业机械化机构ENAMA是意大利唯一的农机认证机构既是欧洲农机检测网ENTAM的成员之一也是OECD农林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则组织协调中心。目前该机构开展农业机械安全、作业性能、农机数据协议以及生物能源四种认证既负责审批ENTAM和OECD拖拉机的试验报告也负责审批意大利本国农机检测试验站所出具的各种试验报告。
欧洲农业机械检测网ENTAM目前由奥地利的BLT、保加利亚的PYCE、法国的cemagref、德国的DLG等组织以及匈牙利、丹麦、俄罗斯等国的部分检测机构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部分专家等成员组成总部设在意大利的ENAMA主要致力于实现欧洲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农机试验鉴定活动和检测报告得到相互认可促进国际农机贸易和向农民提供检测服务。各成员专业分工不尽相同检测业务各有侧重都不搞面面俱到的小而全。
欧盟对农业机械的安全性非常重视规定进入欧盟的拖拉机必须通过CE认证。德国还规定时速大于6km/h的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辆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自走式植保机械都要通过政府部门指定机构检验认证使用者购买后要按规定上牌照。
(三)中国农机企业参展和进入欧洲市场情况
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市场的拉动下我国农机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一大农机制造国。随着国内农机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实力的提升走出国门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机企业的选择。参加今年汉诺威农机展会的中国企业达到108家展览面积近2200平方米其中80%为农机零配件制造商或经销商。
与欧美农机企业相比,中国农机整机产品在外观设计、内在质量、操作方便性、舒适性以及智能化方面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但追赶势头强劲。特别是近几年,为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部分中国企业加强了技术引进的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借脑纳智”,整合国际高端人力和智力资源为自身所用,取得了积极成效。如,中国雷沃重工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并购了一个拖拉机厂和一个农机具生产企业,一方面学习国外技术,一方面促进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中国一拖并购了法国的一家拖拉机企业,促进了动力换挡技术在我国的量产。
收获与体会
(一)农业机械不断向大型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
从德国汉诺威国际农机展上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大型化、机具作业复式化精准化、机具操作智能化方便化舒适化是众多生产企业追逐的方向。如约翰迪尔9620RX型全履带折腰转向拖拉机额定功率456kW620hp最大功率492kW670hp可同时满足手动操作的高效率和自动变速的舒适性具有悬挂系统的驾驶室舒适性强直观、简单的命令控制系统集成在一个多功能控制手柄上使操作控制更轻松燃油消耗低工作效率高。展出的CEMOS拖拉机驾驶员辅助系统、安装有摄像头的苗床护理机、GPS自动控制犁、MARS-可移动农业机器群、可识别杂草的除草机等都是精准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案例。展示的农机作业机具宽幅最长达45米24行、36行、48行之类的播种机非常普遍。农业机械大型化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艺技术的到位率。农机作业的精准化、智能化的应用可以实现肥料、农药、种子高效利用提高了作业质量。同时农业机械大型化、机具操作智能化方便化舒适化能让操作者有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也成为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也成为农机制造企业产品创新的目标。欧洲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机化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如普遍使用节约种子的单粒气力式播种机普遍使用提高化肥使用效率的具有深施肥功能的机具大量使用秸秆还田机和秸秆打捆机大量使用畜禽液体粪便施肥机大量使用牧草种植、管理、收获机械大量使用定向、变量、精准施药机械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使用量。精准喷洒农药或者直接用机械的方式防治病虫草害减少农药施用量用机械化植保代替化学植保是今年展会的一大亮点。如德国拜耳公司与博世公司合资公司XARVIO把农药技术、病虫害预报技术、通讯技术和机械技术结合开发的手机应用软件XARVIO Scouting App使农民用手机就能发现并鉴别作物病虫害情况、氮元素状况以及叶片的损害情况开发的施肥施药机械可以根据病虫害种类和程度自动对靶、自动调整药量、调整药比精准施药、施肥据介绍最多可减少45%农药使用量。农机化在节种、节肥、节药、节水,在实现秸秆利用、畜禽粪便有效利用方面前景广阔。
(三)促进农机化发展是支持扶持农业的重要措施
德国、意大利及欧盟都将促进农机化发展作为支持扶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德国政府对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经费对农业企业修建机库房等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补助对于农业机械使用的燃油免税燃油税减免相当于与市场价格的20%在科研、检测方面政府也给予财政支持。欧盟及意大利通过实施工业4.0计划对购买智能技术产品包括农业机械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农业公司、农场主提供不超过40%的补贴通过实施乡村发展计划对农场、农业公司购买农业机械补贴一般为20%最多达50%。
(四)世界上越来越关注中国农机化的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机使用大国是世界上潜在的最大农机市场同时也是农机制造大国。欧美农机市场相对稳定有的甚至持续下滑德国谷物收割机年销售量从最高的1万台减为目前的2000台。因此世界农业机械生产巨头十分关注和看好中国的农机化市场绝大多数企业已在中国布局。许多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农业生产条件相类似既关注中国农机化发展的措施和经验也需要中国的农机产品和技术。因此汉诺威农机展针对中国、俄罗斯、乌克兰等新兴市场特设了题为“聚焦乌克兰、俄罗斯与中国——发展大规模农业的潜力”的主题论坛中德中心主办的“中国农机化”专题论坛也吸引了许多国际农机制造企业。德国农协还组织多家德国农机生产企业和我们进行了专题交流了解中国农业和农机化政策、市场。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主动应对。
启示
(一)持续推进我国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发展农机化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要把全程全面高质高效作为我国农机化发展方向和目标,把围绕农业绿色发展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农机化技术(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高效植保、高效施肥、节水灌溉、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等农机化技术)作为重点,把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推动农机化发展的财政、金融、保险和土地等扶持措施,持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作业补贴力度,加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机具金融租赁、农机具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贷款贴息、保险补助、库棚建设用地、机耕道建设等政策覆盖范围,持续推进农机化发展,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改,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和工作,重视农机使用后续服务,让农民买农机用得好,有效益。
(二)合力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加快农机科技和产品创新既能更好地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也能切实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品“走出去”。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合、资源整合落实好《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不断增强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努力使中国农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与我国农机化发展提档升级同步推进相得益彰。要以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瞄准农业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需求以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与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和生产全过程各环节机械化技术配套构建标准化、区域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为牵引以短板机具、高端产品、智能装备为主攻方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全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大力增加高效、节本、绿色、智能机械的有效供给。要用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品种栽培装备多学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合、联动实现协同、协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引进来”与“走出去”
在过去的中国农机化发展中,“引进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继续加强“引进来”,特别是加强新技术、人才智力等的引进;同时,也要注重中国农机技术、产品和农机化管理走出去,在取人之长为我所用的同时,也要贡献中国的力量、分享世界的市场。要继续鼓励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急需的农机产品,提升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化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人员往来,增强相互理解,增进技术互鉴。要学习发达国家农机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服务管理方面的技术与经验,要跟踪和重视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场、智慧农场、智慧农民、智能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与有关部门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
EIMA展、EuroTier展等参观走访心得
展会参观体验
此次考察之行一共参观了两个展会分别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农业机械及园林机械展览会EIMA和德国汉诺威国际畜牧展EuroTier。从总体来看国内展会和这两个展会的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除了展位硬件方面包括但不仅限于搭建材质、灯光、音效等由于企业成本的原因而造成的差距不予赘述外部分可以有很好借鉴意义的特点值得我们在办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和思考。
1“服务密度”高
整个展会“服务密度”非常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餐饮等配套设施数量多、质量高。一个优秀的活动现场,不仅仅是活动主体的质量优数量多,其配套设施也同样要体现较高的水平。
中国的俗话是“民以食为天”同样在国外也有“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这样类似的表述。表面看是一句和展览没有太大关系的话但其中可以窥见饮食对于提升活动现场体验的重要且积极的影响。扩展开来“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活要素也同样是重要的提升“参观体验”的途径。反观国内每年展会结束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最多的部分也是有关“衣食住行”的。
博洛尼亚展和汉诺威展最为直观和显眼的特点便是,遍布整个展场的配套餐饮服务体系。其中有定点的大型餐区,也有各个角落的小咖啡吧台、小吃吧台,既有可以点餐的高级餐厅,又有便宜快捷的快餐零食,再配合分布在展位中间的冰激凌、爆米花摊位。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整个展场的餐饮体系非常细化,定位非常清晰,匹配不同消费水平和不同消费目的的人群,遍布展区的食品供应点不仅没有显得混乱,还为展会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相比之下,国内展会相应配套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依然存在差距。多为单一的片区,且和展区不能协调,人流量大的馆内和连廊没有分布小型区域,配套的桌椅数量严重不足,造成用餐高峰时期,大量观众滞留在花坛、公共区域等区域,不仅不便于观众用餐,对展会的整体秩序也有严重的影响。
②服务人员数量多,且整体性很强。展会的服务人员和服务质量是整个展会最直接和参观观众接触的“窗口”和“面子”。良好的服务质量、整齐划一的服务形象的打造,对于展会参观“体验”的提升和展会品牌形象的树立有积极的作用。
博洛尼亚展和汉诺威展在这一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和经验。在服务人员数量方面,这两个展会从观众入场开始,沿途的资料发放、餐饮、配套活动服务等等,布置安排了大量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而在形象方面,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采用统一的制服,采用同一色系的配色方案,显得展会现场充满了主题色调,不仅便于参观者寻找,同时在审美方面也更趋向于强烈的“表达”。
③指示标志非常多,详细而明确。公共活动的指示标志作为提供便利指引的设置,需要经过细致的设计。使用性上可以满足观众在没有工作人员帮助的情况下到达展览的任何一个活动现场;美观性上可以满足展览整体形象设计的提升。
本次考察过程中,由于展会直接面向的是国外观众和参展商,由于语言不通、展馆位置不熟悉等原因,我们对于指示标志的设置相对于国内展会就显得尤为关注。博洛尼亚展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完善。各展馆除了明显的编号标志以外,所有通道和出入口都设置了指引。即使展场展馆数量较多,通过各个展馆之间的指示牌也可以清晰的知晓各个展馆的位置,而且在不同方向上指引牌会有相应的调整,不需要熟悉整个展场就可以轻松到达任何一个展馆。
与此同时,在宣传资料上也对展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不仅有展馆的平面图,还对不同展馆的不同产品类型进行了区分和标识,便于观众参观。除此之外,展会配套的产品大奖评选活动宣传册也对获奖产品在地图上做了位置标识和种类标识,一方面帮助观众更快地找到优秀产品,另一方面活动之间相互促进,使得大奖评选的获奖企业得到了较好的宣传,促进了大奖活动的发展。
2“实景搭建”效果出众
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国外展会对于搭建效果的管理理念较为先进。在保证高质量搭建的前提下,美观的设计方案总是给参观者留下美好的印象。正是每个展位的精心布置,才有整个展会的面貌提升。
展位作为一种展示的窗口,其目的是推介企业产品,宣传企业文化,实质上也是一种表达手段,就如同是一出戏剧表演,要用有限的时间、空间,表现出尽可能完整的内容出来。
在这次参观的两个展会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许就是“实景搭建”。这里所说的“实景搭建”可能和戏剧舞台表演的“三一律”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真听、真看、真感觉”。真实地模拟出机械在工作场景中的状态,葡萄管理机械就真的有葡萄架,机械穿行其中;畜牧机械就真的有畜栏、有牛有羊,可以闻到牛羊味道,可以听到叫声;喷药机械展位就真实模拟喷药情形;播种机展示就设置一个排种器模型在演示排种机构的工作情况等,诸如此类的搭建数不胜数。搭建方案真正做到了为产品和展示内容服务,不是简单的搭个房子。
这点在国内展会也可以明显看出,外资企业往往喜欢搭建模拟农田、屋舍、作物苗等内容。而其他企业仅仅是一个小方盒式的搭建或者说单纯停留于几何形状的设计。“实景搭建”的核心就是“拟物”,将不能搬过来的内容通过搭建来实现,让观众直观体验。
展会上的国外农机相关组织对中国市场的看法
在本次访问过程中,考察团最主要精力放在了博洛尼亚农机展上,而协会的主要调查和交流对象则是博洛尼亚展的零部件展区。在调查和交流中我们发现,国外农机零部件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和策略主要有三类:
1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大企业
这类企业多数已经有产品销往中国,但不仅限于农机行业,甚至有的企业在中国还有办事处和工厂。这部分企业对中国市场较为关注,同时认可这个庞大市场所具有的潜力,对于获取中国市场的信息和经销商渠道也是较为积极的态度。
2发达国家中小型企业
这部分企业要么处于工业国家相对落后的地区,要么处于欧洲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企业规模不大,产品类型较少。他们表示中国市场价格太低,他们的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成本很难控制。这类企业往往只面向欧洲的大企业进行配套,非常保守,没有长远的出口贸易计划,很多这样的企业没有外贸负责人,甚至没有会英语的工作人员在现场。
3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为主
尤其以土耳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为代表。这类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是消极的听到“中国”二字的第一反应是“不我们不去中国”究其原因便是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交流的几家企业都形容冲入中国市场是“danger”的进入中国市场会使得他们的产品很短时间内被模仿因此“风险”太过于高短期内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4农机经销商对中国市场态度较为积极
博洛尼亚展上有不少经销商的展位,经销的零部件产品品牌也较为丰富,这部分经销商对于对外出口的态度多数都比较积极,有意愿拓宽市场或者或者获取更多有关中国市场的信息。
参观制造商、经销商、合作社心得
1国内企业先进技术有短板制造水平并无显著差距
这次参观的农机制造企业主要有两家Dondi公司和Corima公司。
Dondi公司位于意大利佩鲁贾是一家生产开沟机、深松机、耕整地机械为主的公司。1850年Dondi公司生产了第一台犁经过16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在农业机械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农机具制造公司。公司的产品主要有旋转开沟机、深松机和牵引机、中耕和免耕机械、公路养护机械、葡萄耕整地机械等。主要用于菠萝、香蕉、猕猴桃、水稻、甘蔗及普通农作物如玉米、小麦、向日葵、大豆等耕整机械它拥有超过出口在全球85个国家8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量达2000台年销售额为6000万欧元。
Corima公司是意大利一家主要生产西红柿和甜菜收获机的企业该企业在乌鲁木齐有经销商代理其产品生产的西红柿收获机也已经销售到我国新疆今年的销量是10台。该款产品的工作效率很高收获速度可达60吨小时具有西红柿切割装置捡拾挑秧装置果秧分离装置分选装置等分选装置通过40到48通道进行作业实现西红柿红绿色选挑选出红色西红柿。该款产品西红柿的运输方式不是堆积运输而是松散式运输有单行和双行收获不同规格用于不同的地块双行收获机作业幅度可根据需求实现1.21.5米的调节范围。
通过这次参观的两家农机制造企业和国内企业进行比较,单从生产线来看,部分国内企业的生产线水准甚至是高于这两家企业的。
通过与同行的国内企业代表交流,他们也认可这一点。同时提到,造成国内产品质量不如国外的重要原因,是国内经济环境导致的成本问题。而且很多国内企业出口欧洲的产品也是可以达到欧标要求的。因此一味的抨击国内企业产品质量差实质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媒体吸引眼球的噱头,产品质量的提升需要伴随着大环境的发展而进行。
这一观点在展会交流时也得到了印证,部分企业表示中国市场价格过低,成本很难降低,这也是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顾虑。
但在先进技术方面国外很多企业确实优势明显例如本次参观的番茄收获机制造商Corima公司的产品通过多年激烈的技术竞争他们在产品技术方面非常有信心但在技术知识产权方面也格外谨慎。这类技术门槛较高的产品和企业相对来说对中国市场的知识产权问题并没有表示出过多的担忧但对小企业来说这一问题很可能就是影响他们进入中国的第二个顾虑。
2全产业链带来的巨大优势
Consorzio Agrario dell'Emilia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一家大型农业公司该公司业务范围几乎包含了种植农场、机械化作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零售的全农业产业链。员工两百多人近千个零售网点。这种打通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为Consorzio Agrario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①区域经营,竞争优势明显,对手很难模仿;
②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很高,农业作为高风险产业,如果没有规模去对冲风险,很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正式这种全产业链模式为该公司带来了较高的、持续的、稳定的、成长性好的盈利;
③战略协同效应,整个产业涉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整个公司形成有机整体,价值链各环节之间、产品之间协同性非常高,生产可以根据销售进行快速反应和调整;
④上游供应链优势。整个产业各个环节中,上游产业利润率低,但可以享受稳定的下游渠道;同时,下游产业可以享受上游的供应链优势,有效降低成本;
⑤信息传递顺畅,市场反应灵活。数量众多的零售点可以快速反应市场和消费者的信息,促进和调整上游环节,使整个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感、更及时;
⑥食品安全性可控,可追溯性强,更有保障;
⑦区域产业领导力和产业优势非常明显,该公司是托斯卡纳地区最大的农业公司,几乎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利用终端消费引领整个区域的产业,优势非常明显;
⑧产业升级迅速,以各环节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进步,有利于全产业链的技术整体提升;
⑨社会信誉、影响力、知名度高,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打造,提升影响力。
这种模式的农业公司对于中国今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巴基斯坦农机供求平衡与发展分析
供给与需求差距较大
为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巴基斯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1970年的拖拉机进口政策廉价为小农户提供小型拖拉机到近年来实行的进口农业机械享受零关税政策、营业税优惠政策以及对农户购置部分农机具耙、圆盘犁、凿式犁和旋耕机给予50%补贴的优惠等。在农户的迫切需求及各项利好政策的激励下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快的发展。2014年巴基斯坦拖拉机保有量达94.89万台配套农机具149.98万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机具的配套比为11.58与1984年的11.09相比结构有所优化。其他机械保有量上2014年巴基斯坦播种机械、植保机械、联合收割机、割晒机和脱粒机械的保有量分别为29.5万台、143.8万台、2.9万台、6.6万台和35.3万台。但是从总体上看,巴基斯坦的农业机械保有量较少,机械化水平低,与需求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标准和阶段划分依据对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可得2015年巴基斯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6%而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约为43%。因此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化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农业机械开始在部分环节应用但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要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达到40%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机械的保有量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水平。如以现有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为准则机械保有量需增加1.5倍。
调研显示巴基斯坦农业行业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紧迫性有很强的意识迫切希望能提高本国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能力推广应用性价比较高的手扶式或牵引式农业机械。用户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按迫切程度排序为动力机械主要为1536千瓦拖拉机收获机械包括63千瓦以上联合收割机、1518千瓦牵引式割晒机、马铃薯胡萝卜挖掘机种植机械包括蔬菜种植机、条播机、播种机玉米、棉花精密播种机及免耕播种机、水稻插秧机耕整地机械包括覆土和间作机械还有其他机械如修枝机轧棉机等。
除拖拉机外主要依赖进口
巴基斯坦本国产拖拉机主要为3765千瓦小型拖拉机严重供给不足而土地的零碎化则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者对小型拖拉机呈现出较大的需求。而其他需求量较大的机型大部分为巴基斯坦本国缺乏生产能力的机械如大型收割机、割晒机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如果园用修枝机等。
目前巴基斯坦中小型农机企业约有500家产品包括拖拉机、耕整地机械、苗床整地机械、间作机械、割晒机、脱粒机玉米脱壳机以及田间植保机械等。巴基斯坦本国拖拉机生产能力较强年产量可达7万台产品范围主要集中于37-65kW不仅供应巴基斯坦本国市场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国家。1994年巴基斯坦进口拖拉机数量为10084台2011年该数值降至899台国产机型在巴基斯坦拖拉机保有量上所占的比重有了明显提高。巴基斯坦著名的拖拉机企业包括位于旁遮普省会城市拉合尔的Millat拖拉机公司及位于Dera Ghazi Khan的Al-Ghazi拖拉机公司AGTL。Millat拖拉机公司成立之初是麦塞福格森Massey Ferguson拖拉机经销商发展受到授权协议的限制仅可在巴基斯坦生产销售拖拉机并且每年需向爱科集团支付280万美元商标费以在拖拉机上同时标注麦塞福格森品牌并偶尔接受爱科集团提供的技术支持。其主要产品为5085马力拖拉机。Al-Ghazi拖拉机公司成立于1983年主要生产纽荷兰拖拉机并和菲亚特纽荷兰合作生产发动机主要产品为4065千瓦拖拉机。
巴基斯坦配套工业薄弱除拖拉机外其他农业机械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无法满足农户的需要因此农机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主要是耕整地机械、播种栽植与施肥机械、畜牧机械、乳品加工机械、收获机械、拖拉机、拖拉机零配件、农用运输机械等。2015—2016年巴基斯坦进口配套农机具总数为60.15万台进口总额为3.12亿美元分别比2014—2015年增长了70.5%和125.2%。其中整机进口数量为11.78万台进口额为2.9亿美元。进口额排在前五的依次是农用拖拉机1843台联合收割机2594台其他收获机械1086台犁32587台圆盘耙78146台。同期巴基斯坦拖拉机零配件进口数量为48.4万个比上年增长70%进口额为0.2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6%。进口额排在前五的依次是差速轴、拖拉机内胎、齿轮箱、其他零部件和油箱。和上一年度进口量相比差速轴进口量增长了47%其他零部件增幅为38%拖拉机零件套件新增了239,001套。
巴基斯坦进口的农业机械及零配件来源广泛按2015—2016年进口额的大小排序前10依次为白俄罗斯、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中国、英国、日本、西班牙、印度和德国。从中国的农机具进口额由2014—2015年的1501万美元增长到2106万美元增幅为40%。其中拖拉机差速轴主要进口国为中国进口量占总量的85.44%拖拉机内胎主要进口国为印度和中国分别占总量的60%和36%齿轮箱主要进口国为中国和土耳其分别占总量的71.7%和23%。
巴基斯坦农机市场发展判断
巴基斯坦政府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机贸易优惠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消费税降低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将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棉花和甘蔗的种植和收获都迫切需要实现机械化,适宜于巴基斯坦地形地貌和农艺要求的田间关键环节作业机械需求量大。经济价值较高的棉花、水果等作物的生产加工机械化将是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的热点。
综上所述,巴基斯坦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必须用大量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替代传统的低水平机械和人畜力作业方式,农机需求量大,而巴基斯坦农机市场可供选择的产品种类少,供需极不平衡,这是其本国农机工业发展的机遇,也是国外农机企业扩大农机产品出口的机遇。
南南合作:中国农机大显身手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授人以渔”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有相似的背景和条件有共同的关切和愿景因此中国高度重视农业领域的南南合作。截至目前中国已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28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近1100名专家和技术员占南南合作国别数量的47%占南南合作派出总人数的60%。中国在粮农组织框架下为南南合作项目投资累计超过1亿美元以无偿知识分享和技术援助为核心以派驻专家执行实地项目为载体以推动东道国农业发展为目标以服务亿万小农为宗旨采取“授人以渔”的方式提升东道国自我“造血”功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做出了贡献。
为进一步深化粮农组织框架下同各方的南南合作,把中国自身发展与各国农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牛盾大使提出了三点建议:“提高南南合作的协同性,加强战略对接。除了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之外,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举措,其中都将农业列为重点领域之一。提高南南合作的务实性,打造旗舰项目。进入新时期,我们欢迎各方共同创新合作方式,探索更多务实举措,切实提高南南合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提高南南合作的参与性,拓展朋友圈。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深度交融,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包括政府、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私营部门及其他合作伙伴等。”
格拉齐亚诺在致辞中赞扬了中国作为南南合作的最大贡献者在支持该计划方面所发挥的开拓性作用。他还称赞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所有参与到南南合作中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包括亚洲、非洲,甚至拉丁美洲。乌干达农牧渔业部副部长埃塞尔·坎姆巴、纳米比亚农水林业部副常秘索菲亚·卡西塔也分别介绍了本国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取得的成果,讲述中国农业专家在当地开展工作的情况,充分肯定南南合作项目对提高本国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做出的积极贡献。
合作项目如火如荼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纳米比亚南南合作项目延期工作正式启动。该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实施并于2017年4月结束。在中国农业部、纳方政府和FAO三方的大力支持下专家组全体成员积极努力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项目取得了圆满成功。基于项目所取得的积极成效纳方于今年3月提出项目延期申请并得到中国农业部和FAO的同意。根据项目工作计划专家组在卡林贝泽水稻项目点开展实地调查结合项目示范需要向FAO提出了农机采购计划并得到批准向中国公司订购的水稻育秧盘播种机和稻田平整耙田机目前已经到货。
7月科特迪瓦正逢雨季在距科经济首都阿比让160千米的“格格杜垦区”稻田里绿浪翻滚水稻茁壮生长。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一堂关于水稻机械化技术实践的实地教学课程正在垦区田间进行。从中国远道而来的水稻专家们为来自科全国水稻种植行业的40余名代表提供为期一个月的水稻育种和栽培、田间管理、收割和加工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当地农民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中国专家向我们传授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介绍了多种机械设备并且我们有机会亲自操作这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作为中科两国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格格杜垦区”是科特迪瓦全国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经过20余年的农业技术合作垦区内每公顷土地水稻产量大幅提高稻农的直接收入增加10%以上。未来将有更多的水稻种植者从中非农业合作中获益。
在乌干达去年大部分地区发生干旱造成粮食普遍减产。在此情况下布达卡项目点专家组引进并推广种植的中国杂交水稻和狐尾小米却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并获得了丰收。加之粮价上涨使当地农民切实得到了种植中国良种的好处同时提高了对中国良种的认识。2017年专家组利用项目资金对当地农户提供50%的购种补贴同时在雨季来临前为当地农户提供机械化水田备耕等多方面的服务使当地农户种植中国粮作品种的积极性大幅提高良种的购买量和种植面积均得到了快速增长。针对自然放养饲草单一问题乌干达项目点通过人工种植象草、制作青贮饲料、储备氨化饲料等方式开展饲草多样化技术示范。目前人工种植的象草已平安度过旱季且长势良好制作青贮饲料30吨生产氨化饲料1100吨。为扩大项目示范效果中方专家在当地开展了畜牧技术和饲草切割机操作技术培训培训当地农民约50人。
近日根据中国政府、刚果政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签署的三方协议又有由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选派的中国刚果“南南合作”项目专家组一行13人赴刚果执行为期两年的技术援助任务。专家组由来自江西、安徽、广西、贵州的13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组成他们将在水稻、旱作、水产、蔬菜和畜牧等专业领域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工作支持刚果“国家农业投资计划”和“国家规划框架”的实施提高其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