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中草药防治鱼病.txt

830 lines
164 KiB
Plaintext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前言
第一篇 中草药基础知识
第一章 中草药的概念及分类
第一节 中草药的概念
一、概念
中草药是指按照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用于防治动物疾病的物质。简称为中药而不能称为“中国药”。因为在中草药中有一些原产地并不在中国在中草药中凡冠以“洋”洋金花等、“西”西瓜等、“胡”胡黄连等、“番”番木鳖等或有译音名者诃藜勒即诃子等均原产于外国通过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以及朝廷进贡和其他国际交往而传到中国后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且认为具有疗效才纳入中草药并沿用至今。外来药成为中草药者在历代都有。与此同时我国少数民族用药也有纳入中草药的以及不断发现新的药种使中草药数大为增加如《神农本草经》载药为365种《本草纲目》载药增至1892种到现代的《中药大辞典》已有5000多种而据国家近10年的普查我国有12800多种中草药资源。因此可以说中国不仅是中草药的故乡而且是中草药的王国。
二、命名
中草药有千百种,每一味中草药均有一个名,使初学者倍感困难。但中草药命名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其规律则可由难而易。
1.按产地命名 川芎、巴豆、蜀椒等原产或盛产于四川;广木香等产于广东;阿胶因产于山东阿县而得名。
2.按药物形态命名 乌头,形如乌鸦头;牛膝,为植物节茎膨大部物质,形如牛的膝关节;钩藤,是带钩的藤;人参,形如人状;冰片,形如冰晶薄片而得名。
3.按生长特性命名 款冬花,是冬天款款开放的花;忍冬,在冬天也不枯萎;夏枯草,到夏至即枯萎;半夏,至仲夏而成熟;冬虫夏草,在冬天象一只虫,夏天到来时,却象一根草而得名。
4.按颜色命名 红花是红色的花,青黛是青色物,紫草色红紫,黄连色黄,白丑色白,绿豆因绿而得名。
5.按气味和滋味命名 麝香、木香等气味为香;苦参味苦;细辛味微辛;甘草味甜;酸浆味酸而得名。
6.按药用部位命名 葛根,药用其根;桂皮,药用其树皮;菊花,药用其花;桑叶,药用其叶;蝉蜕,药用其蜕皮壳;车前子,药用其子而得名。
7.按功效命名 益母草,其功多益于母者;防风功在防祛风邪;通草,功在通乳、通利尿液;阳起石,功在增强公畜生殖功能而得名。
8.以人名命名 何首乌,由姓何的道士始用;使君子,某使君(官名)首先发现此药可驱虫;刘寄奴,此药由刘家的奴仆始用发现而得名。
9.外来药或译音命名 凡药名冠有“西”(西瓜)、“胡”(胡黄连)、“洋”(洋金花)、“番”(番茄)者,均为外来药。
有的外来药直译音而得名,如诃藜勒(诃子),曼陀罗(洋金花)等。
第二节 中草药的分类
一、传统分类
1.解表药 解表药是指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作用的药物。该类药分辛温解表药(即治疗表寒证药,如麻黄、桂枝等)和辛凉解表药(即治疗表热证药,如薄荷、紫胡等)。
表证是指病邪在肌表,病部表浅,多为病证初起,属现代医学上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包括传染病的早期病症。表证在临床上具有发热恶寒、口色淡、脉浮的症状特点。由风寒邪引起的表寒证,属感冒初期,治疗用辛温解表药;表热证(由风热邪引起),属上呼吸道感染高潮期,用辛凉解表药治疗。
解表药经研究证明,它们均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甙及皂甙等成分。具有解热、协助发汗和抗菌、抗病毒作用,并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平滑肌等产生影响,有的还能抗炎、抗过敏、镇痛和局部麻醉。
常用的辛温解表药有: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紫苏、细辛、白芷、辛夷、苍耳子、生姜、葱白等;辛凉解表药有:薄荷、紫胡、升麻、蝉蜕、葛根、桑叶、菊花、牛蒡子等。
2.清热药 清热药是指具有清除里热(即脏腑经络气血之热)作用,治疗热证的药物(表热除外)。该类药物根据热邪所侵部位不同,而分为清热泻火药(主要清气分实热,如石膏、知母等)、清热凉血药(主要清血分实热,如生地、牡丹皮等)、清热解毒(主要用于各种热毒病证,如金银花、连翘等)、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湿热证,如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暑药(主要用于中暑、日射或热射病,如香薷、绿豆等)和清虚热药(主要用于潮热、低热不退、盗汗等证,如青蒿、地骨皮等)。
里热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是指发热,而是指出现有口渴、眼赤、躁狂、神昏、便干、尿短赤、口色红赤和脉数等症的病。它包括了现代医学的传染病中后期、瘟疫、疮毒、痢疾等病。
清热药有抗菌、抗病毒、抗癌、抗炎、抗过敏、镇静等作用,并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代谢和中枢系统(包括体温调节)等均有调节作用。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淡竹叶、芦根等;清热凉血药有生地、丹皮、地骨皮、白头翁、玄参、水牛角、紫草、白茅根等;清热燥湿药有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胡黄连、三颗针等;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黄药子、白药子、穿心莲等;清热解暑药有香薷、绿豆、荷叶、西瓜皮等;清虚热药有青蒿、地骨皮等。
3.温里药 温里药是指有祛除寒邪、温中和回阳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该类药根据寒邪所侵脏腑不同而分为温中散寒药(用于寒伤脾胃,如肉桂、丁香等)和温肾回阳药(用于寒伤元阳,如附子、干姜等)。
里寒证是寒邪内侵,致使阳气虚衰,而表现畏寒、脏腑功能低下、完谷不化、尿清长、四肢末梢不温、口色浅淡、脉迟沉等寒象。常见还有寒邪伤脾胃,脾阳受侵,而发生完谷不化、泄泻为主的脾胃虚寒证,应予以温中散寒治之;另为寒邪内侵,使元阳衰败,而出现四肢厥冷、呼吸、脉搏微弱等亡阳证,治需温肾回阳。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具有强心、升压、抗休克、抗寒冷、抗炎、镇静镇痛、抗菌驱虫和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
常用温里药有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花椒、艾叶、灶心土等。
4.活血化瘀药 理血药是指具有生血化血、活血化瘀作用,调理和治疗血瘀证的药物。血以通为顺,若循行不畅,则使血瘀滞而形成血瘀;若血不循行则溢于脉外,滞留体内而形成血瘀证。血瘀证含义很广,包括了多种系统的生理异常和病理变化,几乎涉及内科、外科、产科等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以及炎症、肿瘤和免疫性疾患。因此,血瘀证虽以循环障碍(特别是微循环障碍)而言,但却包括了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组织异常增生和免疫反应等多方面的变化。通过现代研究也证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心功能、扩冠增血流量、调节血液流变性、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抑制聚集、抗炎、抗肿瘤、抗菌、调节免疫等方面的作用。
活血化瘀药又分为补血养血、活血祛瘀类,如当归、赤芍、丹参、鸡血藤、黄芪、骨碎补等;祛瘀生新、活血化瘀类,如红花、川芎、益母草、鳖甲、鸡冠花、丹皮、五灵脂、山栀、夜明沙、白茅根、香附、姜黄、黄芩、茵陈等;攻瘀散血类,如苏木、延胡索、水蛭、蚝虫、地龙、全蝎、甘遂、王不留行、白花蛇舌草、自然铜等;破血祛瘀类,如乳香、没药、血竭、昆布、海藻、三棱、穿山甲、桃仁、郁金、牛膝、山楂、木通、刘寄奴等。
5.理气药 理气药是指具有疏通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消除气滞作用,治疗气滞证的药物。气行全身,以流通为顺,如流通障碍,则出现气滞。气滞临床主要表现为胀闷、疼痛。但气滞部位不同而症状略有不同,如脾胃气滞则出现脘腹胀痛、嗳气、粪尿失常;肝郁气滞则为胸闷胁痛、食欲不振和乳房胀痛;肺气壅滞则出现咳喘等。气滞可在胃肠炎、溃疡病、肝胆病、哮喘病、胎产母畜科疾病等病证中出现,均可以理气、行气治疗。
现代研究证明,理气药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运动、促进消化液分泌、镇痛、利胆、平喘等作用。
常用理气药有陈皮、青皮、厚朴、枳壳、枳实、香附、木香、沉香、大腹皮、薤白等。
6.消导药 消导药是指具有消积导滞、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作用治疗消化不良证的药物。该类药物多含有助消化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和各种维生素尤其维生素B它具促消化、代谢和增进食欲作用具有增进胃肠分泌胃酸、促进胃运动和排空增强消化力作用以及调整维持胃肠道菌系生态平衡等作用。常用消导药有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以及芳香化湿作用的厚朴、藿香、苍术、白豆蔻、草豆蔻等。
7.泻下药 泻下药是指具有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攻逐瘀血、排除水饮、泻实热积滞或润肠通便作用,治疗粪结不通证的药物。该类药根据泻下作用不同而分为攻下、润下和峻下逐水三类,攻下药用于宿食停积、肚腹胀满、粪便燥结和热邪壅盛证;润下药用于年老体弱、妊娠或产后肠燥粪结证;峻下逐水药用于水肿腹水、痰饮积聚和喘满壅实,以及血吸虫和肝硬化腹水等证。
现代研究证明,泻下药含有致泻成分蒽甙等,有刺激胃肠粘膜,增加胃肠蠕动,或软化润滑粪结而泻下的作用。此外,泻下药除致泻外,还有抗菌和利尿、抗炎、抗感染、利胆等作用。
常用药物:攻下药有大黄、芒硝、番泻叶、巴豆等;润下药有食用油、火麻仁、蜂蜜等;峻下逐水药有牵牛子、续随子、大戟、芫花、甘遂、商陆等。
8.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是指具有渗利水湿、通利尿液作用,治疗水肿和胸腹水、湿热淋浊(尿路感染或结石)、黄疸、疮疡证的药物。水湿之病或泛滥于全身而为水肿,或侵脾胃而为湿阻,或与它邪相兼(如湿热)而侵脏腑出现疮疡、淋浊或黄疸和痰饮等,其治均以利水渗湿药法。
现代研究证明,利水渗湿药具有利尿、利胆、抗菌、降压和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常用药有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木通、通草、瞿麦、茵陈、金钱草、石苇、海金沙等。
9.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是指具有祛痰、制止咳嗽和喘息作用,治疗咳喘证的药物。痰多令咳,咳喘往往并存,互为因果,治疗时化痰药虽用于痰多咳嗽证,止咳平喘药用于咳喘的多种疾患,但各药均功效多兼,不能截然分开。痰有狭义(即指在肺咳出之痰)和广义之分,痰在肺作咳;痰滞于经络,产生瘰疠或瘿瘤(淋巴结炎、甲状腺肿);痰蒙心窍,可发生中风或癫痫等。现代药理研究亦已证明,化痰止咳平喘药具有祛痰、止咳、镇静镇痛、抗痉厥、抗菌、抗肿瘤以及强心等作用。
常用药分为温化寒痰药,有半夏、天南星、旋复花、白前等;清热化痰药,有贝母、瓜蒌、桔梗、前胡、天花粉;止咳平喘药有杏仁、款冬花、紫菀、马蔸铃、葶苈子、枇杷叶、洋金花、白果、杜鹃花叶等。
10.安神药 安神药是指具有安神镇静作用,治疗心神不安、惊痫发狂等证的药物。该类药分为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药,前者多为质地沉重的矿石类,如朱砂、琥珀、龙骨、磁石等;后者多为植物类,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等。现代药理证明,安神药具有镇静安神、减少自主活动、镇痛、降温以及抗菌等作用。
11.平肝息风药 平肝息风药是指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作用,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致病浅表,为肌肤之表证(风寒、风热或风湿表证);内风由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平,引起风动证,而出现抽搐、舌强、脚弓反张、神志不清等症状。内风多见于肝,在高热或血虚时尤为多见,治疗以平肝息风药。
经现代药理研究,平肝息风药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癫痫、降压、解热、解痉等作用。常用平肝息风药有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白附子、天竺黄等。平肝明目药有石决明、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夜明砂、白蒺藜等。
12.补虚药 补虚药是指具有补动物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抗病能力和适应性、增进健康作用,治疗虚证的药物。虚证是指动物体正气虚弱之证。临床上表现为功能低下和紊乱,体质虚弱无力,口色淡白,脉虚微无力,或久泻不止,完谷不化,或生殖功能低下,或气短而喘,或心悸,或无血色等。补虚药分为补气药(补脾、肺、心气虚,如党参、黄芪等),补血药(补心、肝血虚,如当归、熟地等)、补阴药(补肺、肝、肾、胃阴液亏损,如百合、沙参等)、补阳药(补肾阳不足,如淫羊藿、巴戟天等)。但阴阳气血间有消长互补关系,用药应予以搭配,全面调整,平衡阴阳。
据现代研究证明,补虚药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提高适应性和增强体力、促进调整内分泌功能和阻止退行性病理变化、调整或增强机体物质代谢功能、促进造血功能和强心、扩冠、降压等作用。补气药的作用主要在对物质代谢和内分泌方面;补阳药的作用主要在调整内分泌方面;补血药的作用主要在促进造血功能方面;补阴药主要在调整体液和增加血中有形成分(主要为白细胞)方面。
常用补气药有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大枣等;补血药有当归、白芍、阿胶、熟地、何首乌等;补阴药有沙参、天门冬、麦门冬、百合、石斛、女贞子、鳖甲、枸杞子、玉竹、黄精、山茱萸等;补阳药有巴戟天、肉苁蓉、阳起石、淫羊藿、杜仲、补骨脂、菟丝子、锁阳、胡芦巴、蛤蚧等。
13.收涩药 收涩药是指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滑脱不禁证的药物。滑脱即气脱,脱则散而不收。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泻不止,粪不固,尿自遗,久咳亡津,皆气脱;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诸大亡血,皆血脱。该类药物均味酸涩,含有大量鞣质,具有止泻、缩尿、止带、敛汗、固精、止血、止咳等作用,并对消化吸收、神经系统和调节肠道菌系均有影响。但此类药物以治标为主,不可久用,收效即止。
常用涩肠止泻药有诃子、乌梅、肉豆蔻、赤石脂(高岭土)、伏龙肝、石榴皮、五倍子等;
敛汗涩精药有牡蛎、浮小麦、五味子、金樱子、桑螵蛸、芡实、覆盆子等;止血药有地榆、茜草、白及、大蓟、小蓟、海螵蛸、侧柏叶、仙鹤草、棕榈、百草霜、血余炭等。
14.驱虫药 驱虫药是指具有驱除或杀灭体内寄生虫作用,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常用药物有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贯众、硫磺、榧子、鹤虱、臭椿皮、芜荑、土茯苓、南瓜子、大蒜、鹤草芽、枫杨、松针等。
15.外用药 外用药是指在体表或粘膜部位应用,具有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止血作用,治疗外伤、皮肤病和外寄生虫等病证的药。按中国传统医药理论,外病可用内治法(内服药物);反之,内病(脏腑病)可以外治(药物外贴、涂、敷、浴等)。因此,在临床可据病证灵活选用或并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外用药具有以下作用:即杀虫(包括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作用、收敛止血生肌作用、保护及润滑皮肤作用、局部刺激和消肿止痛麻醉作用、促进骨折愈合作用、以及治疣、治皮肤癌等作用。
常用杀虫止痒药有硫磺、明矾、轻粉、冰片、樟脑、蛇床子、土槿皮、炉甘石等;消肿散结有黄连、黄柏、大黄、丁香、蟾酥、芙蓉叶等;化腐排脓有轻粉、朱砂、硼砂、雄黄、冰片、升丹等;生肌收口有朱砂、珍珠、琥珀、龙骨、血竭、冰片、炉甘石等;收敛护扶有明砂、石灰、虎杖、地榆、龙骨、牡蛎、炉甘石、赤石脂、密陀僧、五倍子、海螵蛸、滑石、蜂蜜、麻油等。
二、现代药理作用分类
1.抗菌中草药
1广谱抗菌中草药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穿心莲、鱼腥草、蚤休、栀子、夏枯草、丹皮、赤芍、白芍、瓜蒌、大蒜、百部、大叶桉、十大功劳、虎杖、千里光、肿节风、爵床、地胆草、龙胆草等。
2抗皮肤真菌中草药有硫磺、苦参、土槿皮、白鲜皮、射干、芦荟、大黄、白头翁、鱼腥草、藁本、公丁香、川楝子、石榴皮、漏芦、山豆根、大风子、地肤子、茵陈、轻粉、砒霜、百部、枯矾、秦皮、黄连、黄芩、黄柏、知母、萹蓿、急性子等。
2.抗病毒中草药 有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射干、虎杖、大黄、百部、黄连、土槿皮、黄芩、黄柏、鱼腥草、贯众、野菊花、紫草、夏枯草、石苇、鹅不食草、大蒜、葱、食醋、香薷、藁本、金樱子、诃子、肿节风、佩兰、大叶桉、侧柏叶、紫荆皮、海藻、艾叶、白腊梅、鸭跖草、一枝黄花、蔊菜、芫花、橄榄、苍耳草、葎草、紫花地丁、桂枝、桑寄生等。
3.抗螺旋体中草药 有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土茯苓、黄连、黄芩、黄柏、连翘、栀子、青蒿、蚤休、马鞭草、虎杖、金樱子、大叶桉、枫杨、千里光、地榆等。
4.抗原虫中草药(含血原虫、滴虫等) 有青蒿、草果、鸦胆子、川楝子、乌梅、马鞭草、土常山、仙鹤草、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苍术、大叶桉、地榆、棉花根、黄荆叶、豨莶草、寻骨风、硼砂、砒霜、百部、白头翁、旱莲草、马齿苋、蛇床子、鸡冠花、苦楝根皮、苦参、汉防己、大蒜、葱白、地锦草、威灵仙、桃叶、皂角等。
5.抗肠道寄生虫中草药 有使君子、川楝子、天名精、南瓜子、芜荑、榧子、贯众、乌梅、花椒、苦楝皮、吴茱萸、百部、石榴皮、三尖杉、鹤虱、大蒜、鸦胆子、槟榔、雷丸、马鞭草、鹤草芽、苦参等。
6.杀蚊蝇有害昆虫中草药 有苦皮藤、苦参、苦楝、雷公藤、藜芦、百部、毛鱼藤、透骨草、紫穗槐、香菊等。
7.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中草药
1调节中枢解热有柴胡、黄芩、知母、石膏、栀子、黄连、细辛、菊花、防风、水牛角、蔓荆子、淡竹叶、石斛、冰片等。
2镇静抗惊厥酸枣仁、灵芝、延胡索、茯苓、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钩藤、白蒺藜、天南星、地龙、蝉蜕、龙骨、朱砂、蜈蚣、石菖蒲、僵蚕、天麻、远志、水牛角、全蝎、缬草、桑白皮、天竺黄、秦皮、琥珀等。
3调整神经中枢功能有人参、刺五加、山羊角、五味子等。
8.强心中草药 有铃兰、蟾酥、夹竹桃、福寿草、樟脑、万年青、关木通、附子、黄精、玉竹、黄芪、灵芝、白头翁、仙茅、山楂、罗布麻、紫草、益智仁、川乌、川芎、白屈菜、穿山龙等。
9.作用于消化系统的中草药
1促进消化液分泌有乌梅、青果、诃子、五味子、生姜、葱、花椒、桂皮、山楂、鸡内金、麦芽、神曲、胡椒、丁香、木香、陈皮、豆蔻、大腹皮、龙胆草、白术、厚朴、槟榔等。
2缓解肠道痉挛有洋金花、天仙子、吴茱荑、白芍、青木香、小茴香、乌梅、石菖蒲、川芎、白屈菜、青皮、香附子、钩藤、秦皮等。
3兴奋胃肠平滑肌有枳实、枳壳、草豆蔻、厚朴、木香、砂仁、草果、生姜、胡椒、芫荽、紫苏叶、桂枝、小茴香、槟榔、芒硝、大腹皮、木通、苍耳子、穿山龙、蒲公英、雷公藤、锡金藤、黄杜鹃、猪胆、鸦胆子等。
4促进胆汁分泌有金钱草、连钱草、玉米须、茵陈、栀子、郁金、姜黄、大黄、黄连、枳实、乌梅、马齿苋、蒲公英、龙胆、陈皮、槟榔、小蓟、十大功劳、五味子、柴胡等。
10.生血造血中草药
1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有紫河车、阿胶、鸡血藤、黄芪、党参、首乌、四叶参、当归、熟地、枸杞子、白术、补骨脂、茯苓、鹿角胶、龙眼肉、巴戟天、丹皮、陈皮等。
2增网织细胞有鸡血藤、鸡矢藤、白花蛇舌草、鹿茸等。
3增白细胞有鸡血藤、人参、丹参、蟾酥、虎杖、五灵脂、沙参、黄精、女贞子、山荑肉、补骨脂、淫羊藿、扛板归、白术、肉桂、山豆根、莪术、乳香、龙葵、鹿茸等。
4止血有三七、血竭、旱莲草、白芨、仙鹤草、花生衣、侧柏叶、白茅根、茜草、炒槐花、地锦草、地榆、槐角、蒲黄、柿叶、马齿苋、艾叶、大蓟、小蓟、乌贼骨、五倍子、山茱荑、当归、大黄、藕节、杠板归、连翘等。
5抗放射、化学污染减白细胞有黄芪、当归、白术、阿胶、龟板胶、鸡血藤、熟地、鸡矢藤、枸杞子、山茱萸、补骨脂、女贞子、灵芝、玄参、鹿角胶、大枣、花生衣、石苇等。
11.增强代谢的中草药 有人参、牛蒡子、茶叶、麻黄、蜈蚣等。
12.作用于内分泌生殖系统的中草药
1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有附子、穿山龙、乌头、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五味子、灵芝、首乌、紫河车、地黄、玉竹、补骨脂、仙茅、巴戟天、淫羊霍、水牛角、蜂毒、玄参、延胡索、杜仲、牡荆、石蒜、知母等。
2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甘草、穿山龙、黄芪、蜂王浆、首乌、玉竹、刺五加、红管药等。
3兴奋性腺机能有鹿茸、鹿胎、海马、蛤蚧、紫河车、海龙、蜂王浆、淫羊藿、蛇床子、巴戟天、仙茅、肉苁蓉、锁阳、菟丝子、附子、人参、黄芪、补骨脂、杜仲、啤酒花、丹参、水牛角、香附子、麝香等。
13.影响免疫功能的中草药
1增细胞吞噬作用有人参、刺五加、党参、黄芪、白术、灵芝、银耳、猴头菌、植物多糖、猪苓、淫羊藿、枸杞子、杜仲、丹参、当归、丹皮、知母、金银花、大青叶、大黄、栀子、山药、大蒜、水牛角、甘草、山茱萸、蚕休、牡荆、鹿角胶、蜂王浆、鱼腥草、穿心莲、白花蛇舌草、连翘、黄连、一枝黄花等。
2增强血清溶杀菌、补体有白花蛇舌草、枸杞子、鱼腥草、人参、附子、臭牡丹、肿节风、黄芪、刺五加、丹参、龙胆草、石斛等。
3促进细胞免疫有党参、黄芪、白术、刺五加、黄精、灵芝、银耳、猪苓、淫羊藿、仙茅、百合、菟丝子、虫草、锁阳、五味子、首乌、豆类种子、女贞子、桑寄生、当归、旱莲草、鸡血藤、紫花地丁、蒲公英、山豆根、鹿茸、水牛角、阿胶、杜仲、丹参、红花、喜树、川芎、白芍、黄连、白屈菜、补骨脂等。
4促进体液免疫有人参、刺五加、党参、黄芪、香菇、猪苓、海宝、甘草、枸杞子、女贞子、附子、生姜、玄参、丹参、金银花、黄柏、青蒿、仙茅、紫河车、肉桂、当归、北沙参、天冬、麦冬、猪牙皂、灵芝等。
5提高疫苗免疫力有桉叶、肿节风、甘草、苦豆根、莪术等。
6调节免疫功能有刺五加、红花、板蓝根等。
7抗过敏有甘草、黄芩、乌梅、丹皮、麻黄、卫茅、蝉蜕、地龙、白蒺藜、紫河车、淫羊藿、灵芝、附子、浮萍、石苇、青风藤、夜交藤、忍冬藤、杜鹃、西河柳、蚕砂、黄连、枳实、苦参、栀子、薄荷、桂枝、猪胆等。
14.抗癌中草药 有雷虫藤、冬凌草、野百合、长春花、喜树、美登木、七叶一枝花、半枝莲、龙葵、水杨梅根、石上柏、白花蛇舌草、芙蓉叶、草河车、蛇莓、椿根皮、山豆根、八角莲、莪术、地鳖虫、铁树叶、斑蟊、楤木、蜈蚣、核桃树枝、棉花根、鳖甲、山慈菇、海藻、僵蚕、皂刺、黄药子、天南星、硇砂、了哥王、泽漆、半边莲、野葡萄藤、瞿麦、八月礼、马钱子、寻骨风、柘木、威灵仙、雄黄、蟾蜍、百部、木鳖子、贯众、乌头、虻虫、苦参、千金子、石吊兰、虎杖、天花粉、石竹、鸦胆子、白花蛇舌草、三尖杉、夏枯草、鬼臼、龟板等。
15.解毒中草药
1解金属毒汞铅等有土茯苓、小野鸡尾、金钱草、大青叶、贯众、赤石脂、萆藓、甘草、菊花、鸡血藤、木贼草、党参、岗悔、积雪草等。
2解有机磷杀虫剂毒有曼陀罗、乌蕨、天仙子、凤尾草、鸡矢藤、生甘草、藏茄、滑石粉、小野鸡尾、绿豆等。
第二章 中草药的药性和药理
第一节 中草药的药性
一、四气
四气是指中草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与凉,热与温,性质相同,只是程度的差异。凉就是微寒,热就是大温。此外,还有一些药的药性寒、热不甚明显,性较平和,称为平性(实际平性药也有偏凉或偏温之性)。
寒凉药具有清热、降毒、凉血、泻火和滋阴以及安神镇静、抗惊厥作用是治疗热证的药物温热药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作用是治疗寒证的药物表2—1
表2—1 四气属性和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寒凉药多具抗菌、抗病毒、解热、促进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抗癌等作用;温热药多具发汗、镇痛、强心、改善微循环、促进代谢和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二、五味
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中草药的味起初是由人们口尝而得出如细辛有辛味、酸浆有酸味、甘草有甘味、苦参有苦味、昆布有咸味等。后来随着医药学的发展把药物实际的味与其功能作用联系并用药味作用规律即何种味有何作用规律反推定药味即以药效定药味。如蜈蚣有祛风功效而定蜈蚣药味为辛。因此中草药学中的药味已不完全代表药物实际味道已成为功能的味了。不同的药味有不同的作用归纳于下表2—2
表2—2 五味属性和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药味与其所含成分相关,辛味药多含挥发油,酸味药多含有机酸,甘味药多含糖和其他活性成分,苦味药多含生物碱及苦味质,咸味药多含钠、钾、钙等无机物及其他活性成分。一药含有多种成分,就有多种味,如防风有辛、甘味,硇砂有咸、苦、辛三味。
各药气(性)味互有差异,作用则迥然有别,如荆芥辛温,能发散风寒;黄芪甘温,而有益气升阳作用。一类药中各药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且往往因配伍不同而有所改变。
第二节 中草药组方配伍
一、中草药配伍关系
1.七情 中草药相互间关系,《本草经》概括为“七情”。谓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杀者。”除单行外,其余六个方面是配伍关系。
相须,是指两种性能相似的药物相配同用可以增强疗效;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有某些相同的药物配合同用时,一药起主要作用(即主药),另一药起辅助作用,而提高主药的疗效,或一药治主症,另一药治兼症,从而加强主药的疗效;相恶,是指药物配伍同用时,药间相互牵制而减弱或消除药效,或一药削弱另一药的功效;相畏,是指药物相配同用时,一药的毒理和不良反应,能被另一药减轻或抑制;相杀,是指药物配用时,一药能消除另一药的毒性不良反应;相反,是指两药相配同用,会产生毒性或不良反应。上述说明,中草药间有协同作用(相须、相使),颉颃作用(相畏、相恶、相杀)和相反作用(相反),配伍时应予注意。
2.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包括不用相畏或相反药物相配和妊娠禁忌。因用相畏药合用,可能毒性或功效受到抑制,甚至完全丧失药性;相反药合用,可增强毒副反应;妊娠者用刺激性强、破气破血药等,会对子宫、胎儿等产生不良影响。
前人总结出相畏和相反的情况,谓之“十九畏”“十八反”。十九畏为: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八反为: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沙参、人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二、组方原则
组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病证和机体状态,选择针对性取效药物配伍成方。其配伍基本原则如下:
1.增效、减毒,避免配伍禁忌
1增效组方选用相须、相使药物配伍组方可达到增效。此为最常用的组方原则。
2减毒组方在用某些有一定毒性及不良反应的药物时可以相畏、相杀药物配伍组方。
2.相反相成,阴阳配合
在“阴阳互根”“气血同源”理论指导下用一些药性或功效相反或不同的药物配伍某些药物功效反得到增强这就叫做相反相成或称阴阳配合。如一些血虚证理应以补血药治之但当归补血汤却以5倍于补血当归药的补气药黄芪为主药而达到补气以生血取得良效。
3.主次药有机配合
治疗应抓住疾病的主因和主证,按君(主)、臣(辅)、佐、使组方。主药(君药)是方中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辅药(臣药)是指辅助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药物;佐药是指在方中治疗兼证或起监制作用(消除或缓和方中某药的毒性或偏性)的药物;使药是指能引导他药直达病所或起协调作用的药物。
第三章 中草药的采集贮藏和炮制加工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集
一、中草药产地
中草药的应用,很讲究出产地,即地道药材。凡处方中药名前冠以产地,如川黄连、淅贝母、广陈皮等,均是要某地产的药材。中草药的产地,直接影响着质量和疗效。植物类中草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要求适合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而中草药的成分又受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栽培条件等的影响。如现已证明长白人参所含人参皂甙的量,就与朝鲜人参、日本栽培人参有所不同。
二、采集时间
采收季节和采收方法,对保证药材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时间,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在我国北方有“春采茵陈夏采蒿,知母黄芩全年刨,九月中旬摘菊花,十月上山采连翘”,而江南则有“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蒿子当柴烧”。故采药时间还应因地制宜。一般采收规律为:
1根和根茎类以初春、秋末采收为宜因此时苗未长出或地上部已枯萎营养大部存于根及根状茎内有效成分多、质量好。如葛根、党参、防风、玉竹、大黄等。但有些根和根状茎需在夏天采收如半夏、延胡索等。
2根皮类以秋季为宜如牡丹皮、地骨皮等。采根皮时在挖出根后可用打击法或抽心法取皮。前法是用木锤打击使皮木脱离如地骨皮、北刺五加等后法是将根晒半天使之失水变软再抽去木头如牡丹皮等。
3树皮类以春夏间为宜。因此时生长旺盛皮内养分多且皮与木易剥离如黄柏、秦皮、杜仲等。采树皮时宜局部割取不宜整圈剖取切断营养供给树则枯亡。
4藤本类宜秋冬采收如忍冬藤、红藤等。
5叶类宜在生长最旺时开花前或盛开采收如紫苏叶、枇杷叶等。但桑叶应在霜冻后采收。
6花及花粉类花一般在花蕾期采收如金银花、玫瑰花、槐花、洋金花等或正当开放时摘收如旋复花、菊花等。花粉类均在开花期采收如蒲黄等。摘收要选晴天进行。
7果实、种子类以完全成熟时为采收期如杏仁、五味子、枸杞等也有的在将要成熟时采收如茴香、乳蓟等个别品种要在未成熟时采收如枳实、桑椹等。
8全草类宜在生长茂盛或开花时采收。有割取地上部分的如荆芥、益母草等有连根采收的如夏枯草、紫花地丁等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草的如茵陈等。
9树脂及汁类不同植物和不同部位采收时间、方法亦不同。如安息香采香多在四月至秋末在树干割成▽形口待其汁凝固成香后采收新疆的阿魏是割取根头的皮层部分使流出白色胶状乳汁。
10动物类有的也要求一定季节时间内采收如桑螵蛸宜在3月中旬前采收蚯蚓、蜈蚣宜在秋季捕捉。动物的皮、骨、脏器则无季节性。
11矿物类一般结合采矿时进行随时都可采收。
第二节 炮制加工
一、干燥
采收的中草药,经除去异物杂质后还要净选,净选方法有挑筛选、洗漂刷净、刮剪、沸焯(种子类入沸水片刻搓去外皮)、制霜(除去种子的有毒油,如巴豆包压去油等)、压碾(如去蒺藜刺等)、火燎(使表面非药用部焦化)、提净(加热溶化不溶的杂质,如松香等),然后进行干燥。其法有:
1.晒干法 常用于皮、根和根状茎类。花、叶、全草类经长时曝晒易变色。芳香性者(含挥发油)也宜用此法。
2.阴干法 将药置于通风处或阴棚下,自然蒸发而干。多用于芳香性花、叶和草类。
3.烘干法 在室内加温(火炉等)干燥,同时注意及时排出潮湿空气。
二、切粉制
1.切制 切制是将药材切成片、丝、段、块状生片,以便进一步炮制和应用。药材在切制之前,根据其质地情况,需经湿润或浸泡等软化处理,便于切制。
2.粉制 粉制即粉碎,是将切制的生片按炮制和应用要求粉碎成一定粒度的粉粒。
1粉碎机械常用器械有研磨器乳钵、铁研船等、撞击粉碎器冲钵、榔头机、球磨机、万能粉碎机等、锉削粉碎机羚羊角粉碎机等等。
2粉碎方法根据药材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粉碎方法。常用方法有干法粉碎将药材干燥处理后再行粉碎和湿法粉碎在药材中加入适量水或溶液研磨成粉再沉淀去液
①干法粉碎将药材干燥去水至10%以下行机械粉碎。一般贵重“细料药”和毒剧药均应单独粉碎;而处方中质地和性质相近的药,可混合粉碎;在含有粘性、油性和动物的皮、骨、肉等药材,则应另外处理,用中药厂习惯术语为“串油”“串料”“蒸罐”。分述如下:
“串油”,含大量油脂性的药料,如杏仁、柏子仁、苏子等,如与它药一起粉碎或单独粉碎,均会粘机且不易过筛。则应先粉碎处方中的其它药,然后再将已粉碎的药粉与含油脂药料混合粉碎一次,已粉碎的药可吸油,不会粘机和堵筛,此谓“串油”。
“串料”,即方中有粘性药料(含粘液质、糖、胶质者),如熟地、麦冬、桂圆肉、黄精、肉苁蓉等,粉碎时亦易粘机堵筛。也应采取“串油”似的方法,先粉碎它药,后混合粘性药料再粉碎一次,此谓“串料”。
“蒸罐”,是将处方中易粉药材先行粉碎为粗末,待需蒸煮药料(如乌鸡、鹿肉、何首乌等)加工处理后,再掺合到一起干燥后进行粉碎。
②湿法粉碎:此法是在药料中加入适量的水或溶液进行研磨粉碎制粉的方法,传统称之为“水飞法”。加水研磨用于朱砂、珍珠、炉甘石等药材;加液研磨用于樟脑、冰片、薄荷脑等,所加液有挥发性液体醇等。
三、炮制
炮制是指按药材药性和临床应用需要,用火水为主的方法,使药物去毒增效的加工处理方法。经炮制后的药物称为饮片。常用法有:
1.水制法 水制法分为洗、漂、泡、润、水飞等法,使药物清洁柔软、降低毒烈性及不良气味,便于贮藏等。
2.火制法 是指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加热的方法。分为烘、焙、炒、炮、煨、煅、炙等法。现简介如下:
炒:药物放锅里炒。据药性不同,分为直接炒(炒黄、焦、黑或炭)和加料炒(加土、米、麸、酒、醋、盐水、滑石等辅料)。
焙:将药物放于锅、瓦片、铁网上,以微火加热,使其焦枯,如焙地龙、水蛭等。
煨:将药物包裹于湿纸或面粉里,用弱火或放火灰中烤烘,使裹物表面焦黑的炮制方法,如煨木香、甘遂、肉豆蔻等。
煅:将药物直接放置炉火上烧红,或置密闭器内煅烧的炮制法,如煅矿物、贝壳类药。
炙: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蜜、酒、醋、盐水、姜汁、油、米泔水和药汁)共同加热的炮制法,如蜜制(炙)甘草、酒制(炙)大黄等。
3.水火合制法 将药加水或与水、水共热的炮制法。有蒸(隔水加热、如蒸熟地等)、煮(用清水或醋液等)、淬(将药物烧红后,立即投入液体(水、醋等)内的炮制法,如自然铜等。
4.其它制法 如法制(对有毒烈性的药物,用多种辅料加工处理,以减轻毒烈性的炮制法(如法半夏等);发酵法(用发酵的方法炮制药物,如神曲、淡豆豉等);制霜法(将药物加工制成白粉状物,如巴豆霜、西瓜霜等)等。
四、贮藏
中草药的贮藏是确保药物质量和药效的重要一环,如果贮藏不当,则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变味和失效。因此中草药在贮藏前要充分干燥,贮藏室(库)要高爽、干燥、通风、低温和避光。贮藏方法因药而异。
1.冷藏法一5℃以下 冷藏可防止虫蛀、霉烂和药材变性变质,多用于名贵药材的贮藏,如人参、枸杞、鹿茸、银耳等。
2.容器贮藏法 有些易氧化变质的药材,需用陶瓷、有色玻璃瓶或密闭容器贮藏。
3.分类贮藏法 根据药材性质分类贮藏。属肉质、粉性大、甜香的药材,易生虫,应放于熏库中贮藏,如猬皮、瓜蒌等;易霉药材,如远志、半夏和熟地等,应及时通风,并及时日晒和用石灰吸潮;含大量油质及芳香性的药材,如杏仁、薄荷等,应放缸、坛里贮藏或密闭贮藏;种子类药,如扁豆、薏苡仁等要注意防鼠贮藏。
4.两药合贮法 利用两药共同贮藏,某药可防另一药变质和生虫。如泽泻与丹皮放一处,则泽泻不易虫蛀,丹皮也不变质;花椒与动物类药同放一处,可防止动物药遭虫蛀变质,如花椒与地龙共贮等。
5.加辅料贮藏法 将药材埋入干燥的谷糠、米糠中,可防变质,如根类药白芷、党参等的贮藏。
胶类药,如阿胶、鹿角胶、龟板等,用油纸包好埋入谷糠中密闭贮藏,并于夏季取出放入石灰干燥器中干燥后,再埋入谷糠中贮藏,则不易软化和碎裂。
6.喷酒贮藏 将酒喷在药材上或密闭容器中,可防虫蛀和防霉。
7.硫磺烟熏法 用硫磺烟熏贮藏室可防虫和除虫。
8.毒剧药材按规定贮藏保管 药材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适时晾晒。发现虫蛀应迅速处理和扑灭。
第四章 中草药的成分及其提取
第一节 中草药的成分
一、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天然有机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生物碱味苦,有臭气和有色(如黄连碱),游离生物碱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但它的盐可溶于水和乙醇。生物碱可用水或酸水提取,也可用醇提取。
生物碱多存在于植物性药中,少数存在于动物性药中(如蟾蜍碱等)。生物碱具有解热、镇痛、平喘、驱虫、抗菌消炎、抗癌等多方面的作用。
二、甙类(又称配糖体或苷)
甙类是可用烯酸或酶水解后产生糖和非糖(即甙元)两部分的化合物。易溶于水(甙元难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等。甙的提取用乙醇、沸水和加破坏酶的物质(如碳酸钙)等方法。
甙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根、叶、皮中,尤果、皮、根含量高。苷的种类繁多,有黄酮甙、蒽醌甙、强心甙、皂甙、香豆精苷,以及氰甙、苦味甙等。其作用广泛,如具有抗菌消炎、泻下、利尿、强心、清热、止咳化痰,以及激素样、维生素样作用等。
三、挥发油(精油)
挥发油是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具有香味,常温下能挥发,在水中溶解度极小,但都能赋予水香气(成芳香水);它可溶于有机溶剂(乙醚、乙醇等)。挥发油的成分复杂,由十几种到百种成分组成,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醇、酚、醚、酮、酯和内酯等)。挥发油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蕾、茎叶及根茎中,常采用蒸馏法、溶剂法和压榨法提取。挥发油具有止咳平喘、发汗解表、镇痛消炎、抗菌杀虫等作用。
四、有机酸
酸味中草药多含有机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它是与钾、钙等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少数为游离态存在于植物中。低级脂肪酸溶于水、乙醇等,难溶于有机溶剂;高级脂肪酸及芳香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法和离子交换法提取。有机酸具有止咳平喘、扩冠、抗菌和抗癌等作用。
五、糖类
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酮及其缩聚物。按其水解反应可分为单醣类、低聚糖和多聚糖类及其衍生物。单糖有甜味,易溶于水,难溶于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多糖(十至千个单糖形成)已失去一般糖的性质,无甜味,不溶于水,即便溶于水也只生成胶体溶液,如淀粉、菊糖、粘液质、果胶、树胶、纤维素和甲壳质等。多糖的提取多用在水提液中加入乙醇使其沉淀,然后滤过的方法。
过去认为多糖无生物活性,而将其作为杂质除去。但近年来发现中草药中的许多多糖(如人参多糖、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等)具有抗癌和增强动物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被广泛应用。
六、鞣质(鞣酸、单宁)
鞣质是一类多元酚类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它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致密、柔韧、不易腐败、又难透水的化合物被制革工业用以鞣皮为革而称鞣质。鞣质多为无定形粉末能溶于水、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剂而不溶于乙醚等极性较小的溶剂。但可溶于乙醇和乙醚的混合液中。鞣质的水溶液遇重金属盐如醋酸铅、醋酸铜等能产生沉淀还能与蛋白质和多种生物碱盐类形成沉淀。鞣质广泛存在于植物性中草药中如石榴皮、地榆、侧柏、侧鹤草等连某些寄生于植物的昆虫虫瘿也常含有多量的鞣质如五倍子的含量高达60%70%)。鞣质可分为可水解鞣质(如没食子酸鞣质类等)和缩合鞣质(又称鞣酐、鞣红,如大黄鞣质、麻黄鞣质等)。提取鞣质的方法,常用沉淀法和聚酰胺柱法。鞣质具有抗菌消炎、收敛止泻、止血和酶活性抑制等作用。
七、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分子中含有氨基的羟酸称为氨基酸,蛋白质是多种氨基酸结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酶则仍属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和酶,均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并在受热、遇酸、碱或某些化学试剂时变性。提取蛋白质和酶,常用水冷提取和分级沉淀法等方法。
蛋白质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大多数情况下蛋白质无药用价值,曾作杂质除去。但近年发现某些蛋白质或多肽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如天花粉蛋白可引产;水蛭素抗凝血;蜂毒抗辐射、兴奋中枢神经系等。
酶是有机体内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通常催化作用具专一性,即蛋白质酶只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广泛用于促进消化吸收等。
八、植物色素
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性中草药中一般分为脂溶性如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和水溶性色素黄酮类、花色素、蒽醌成分等其提取亦按其溶解性而分别以有机溶剂和水提纯。植物色素在以往均作为杂质而去除。现已发现部分水溶性色素如叶绿素等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促进肉芽生长等作用。此外天然色素还广泛用于改进鱼体色泽和畜产品的色泽。同时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可用来防治维生素缺乏症等。
九、油脂和蜡
油脂多为一分子甘油与三分子脂防酸构成的酯,主要存在于种子中。不溶于水,易溶于热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提取多用压榨法或用低沸点溶剂法。油脂亦具有药用价值,如蓖麻油有缓泻作用、鱼肝油有滋补作用等。
蜡是高级脂肪酸的高级饱和一元醇酯。
蜡的理化性质与油脂相似,只是更为稳定。虫蜡(即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白蜡虫的分泌物,为我国特产,主产于四川等地。蜂蜡,是工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虫蜡、蜂蜡等具有强壮作用,并含有可用于作药用软膏的基质。
十、树脂树胶及粘液质
1.树脂 是树组织的树脂道受伤后的泌出物,经干燥而形成无定形的半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它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在碱液中有部分或完全溶解,而加酸后又会沉淀析出;受热变为液体,具粘性;燃烧时产生浓烟及明亮火焰。树脂大多与挥发油、树胶、有机酸等混合存在。与挥发油混合者称油树脂(如松油脂),与树胶混合者称胶树脂(如阿魏),与有机酸混合者称香树脂(如安息香树脂),与糖结合成甙的称糖树脂(如牵牛子脂)。提取用乙醇法。
药用树脂有阿魏、安息香、苏合香、血竭等,药理作用有镇静、镇痛、破血消肿,活血生肌、收敛防腐、祛痰等。
2.树胶 是植物体破口所分泌的保护性浓稠液体,经干燥而成透明(半透)固体。树胶分子中均有糖醛酸,其羟基多与钠、钾等结合成盐。树胶遇水能膨胀或溶成胶体溶液,而加入乙醇即可产生沉淀。中药中的乳香、没药等含有大量树脂。其除作药用外,还常用作乳化剂、混悬剂,如阿拉伯胶、梧桐胶、桃胶等。
3.粘液质 是与树胶相似的多糖类物质,多存在于植物薄壁组织的粘液细胞内。如亚麻仁、车前子、芥子的表皮细胞中;昆布、海藻的细胞间质中;白芨、黄精、玉竹的粘液细胞等。此外,琼脂、果胶等也有粘液质类成分。干燥粘液质有强吸湿性,在水中迅速膨胀,溶解成胶浆,而不溶于有机溶剂。提取可用加乙醇等沉淀法。粘液质常用作润滑剂、混悬剂、辅助乳化剂,也可作细菌培养基。
十一、无机成分
植物内无机成分主要为钾盐、钙盐和镁盐,它们或与有机物结合,或以特殊形式结晶存在,如草酸钙结晶、二氧化硅结晶等。有些中草药含无机盐较多,并含有微量元素,如人参、甘草含有锰、钴、铬等;大黄含有锰、铜等。无机成分与中草药作用的发挥相关,并参与中草药的结构功能,如人参调节神经的活性成分中就含有锰。根据无机成分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则在提取时常用活性碳柱层析法、透析法和离子交换法。
十二、动物性药的成分
动物性药主要含有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粘多糖、激素、酶、色素、生物碱和活性物质以及无机成分等。如阿胶主要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猪脑含有脑腓肽和内腓肽地龙含有游离氨基酸麝香含有雄性激素鸡内金含有消化酶蟾酥含有脂蟾配基和蟾毒配基胆汁有100余种胆汁酸海沙葵含有生物碱蜂毒含明肽斑蝥含有斑蝥素刺参体壁含有酸性粘多糖等。上述成分均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第二节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一、溶剂提取法
中草药的成分依其溶解性,可分为亲水性的(溶于水)和亲脂性的(溶于油)两类,前者可用水、乙醇、甲醇、丙酮等溶剂提取,后者可用石油醚、乙醚、苯、氯仿等溶剂提取。
1浸提法将药粉加入适当溶剂经多次搅拌振摇和滤过浓缩后可得到提取物。
2渗漉法将药粉和溶剂装入渗漉筒中然后不断加新溶剂收集提取液即可。
3煎煮法将药粉加水煮沸、滤过即可。
4回流提取法如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时需用回流加热装置以免溶剂挥发经1小时两次以上的回流后滤出提取液并经蒸馏回收溶剂后取得浓缩提取物。
5连续提取法为了弥补回流提取法需溶剂量大的不足用连续回流装置进行提取。
二、中草药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中草药提取浓缩液仍然是混合物,必要时还需除去杂质,进行分离、纯化(精制),其常用方法有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析法、透析法、结晶法、分馏法和层析法等。
1系统溶剂分离法对已知有效成分的分离可查阅文献进行若未知成分的分离则需对粗药粉用不同溶剂提取然后逐步划分有效成分最集中的部位最后再分离单体此为系统溶剂分离法。通常由亲脂性到亲水性次序组成溶剂系统依次提取药粉中的不同成分。
2两相溶剂萃取法又分为简单萃取法和连续萃取法。前者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达到分离的方法。如在水提取液中的亲脂性物则用亲脂性有机溶剂苯、氯仿、乙醚进行萃取如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物在亲脂性溶剂中难溶则需用与水不相混溶而具亲水性的有机溶剂乙酸、乙酯、丁醇等萃取。连续萃取法则需用专用的连续萃取器利用两种溶剂的比重不同自然分层和分散相液滴穿过连续相溶剂时发生传递萃取的方法。
3沉淀法在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试剂如铅盐、苦味酸、氢氧化铜、氯化钙和石灰等使之发生沉淀以获取有效成分的方法。
4盐析法在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氯化钠、硫酸钠等至一定浓度或饱和态使某些成分在水中溶解度降低而沉淀析出的方法。
5结晶法是分离和精制固体成分的重要方法。它是利用混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用此法必需用经其他方法提取得到比较纯的样品才能精制。溶剂选择虽可用“相似者相溶”即药中成分结构与溶剂结构相近似者则易溶的原则但终选应以试验试用结果来决定。
6透析法是指利用小分子及小离子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的性质借以达到分离的方法。常用透析膜有火棉胶膜、硫酸纸膜、玻璃纸膜、明胶膜等应用时根据要求慎重选择规格因透析成功与否与透析膜规格关系极大。
7升华法利用固体物受热在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其可不经溶化而直接转化为蒸气并在遇冷后蒸气又凝结为固体的特性进行纯化药品的方法。我国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从樟木升华樟脑的方法成为世界上最早用升华法制取药材有效成分的记载。
8分馏法对能完全互溶的液体系统的分离如挥发油及一些生物碱常用分馏柱来进行多次重复蒸馏其冷凝液则为纯品。故分馏法是指利用多次反复蒸馏以达到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9层析法色层法、色谱法对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几种成分的混合物可用层析法。层析法已成为分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并广为应用。层析法可根据药物不同类型和性质而选用吸附层析、交换层析、分层层析、凝胶层析、柱层析等方法。
第五章 鱼用中草药及其饲料添加剂
第一节 鱼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一、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种类
鱼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种类,以前尚无统一分法,我们根据实用情况分为以下几类:
1.抗菌中草药添加剂 有黄连、黄芩、大黄、五倍子、丁香、苦参、老鹳草、延寿草、桉叶、乌桕、蓖麻叶、松针、大蒜、水辣蓼、地锦草、杨梅皮、穿心莲、铁苋菜、地榆、山栀子、流苏子、茵陈、桑白皮、槐花、茶夫、艾叶、葎草、苦荬菜、雷公藤、马鞭草等。
2.抗病毒中草药添加剂 有水花生(喜旱莲子草)、大蒜、大黄、黄连、黄芩、枫香树叶、仙鹤草、紫珠草、板蓝根、大青叶等。
3.抗寄生虫中草药添加剂 苦楝枝叶、槟榔、南瓜子、石榴皮、大茶叶(胡萝藤)、雷丸、松针、五加皮、枫杨树叶、马尾松枝、使君子、贯众、吴茱萸、土荆芥、大蒜、辣椒粉、韭菜、姜、食盐、菖蒲等。
4.抗真菌中草药添加剂 有食盐、芭蕉心、菖蒲汁、土槿皮、苦参、白鲜皮、射干、白头翁、百部、大枫子、芦荟、丁香、硫黄等。
5.保证鱼苗成活率中草药添加剂 有黄芪、甘草、穿地龙、陈皮、麦芽、山楂、香薷、桂枝、干姜、麻黄等。
6.改善肉质增鲜类中草药添加剂 有杜仲叶、山栀子、大豆黄、无毒棉、苦参、膨润土等。
7.增进体色中草药添加剂 有槐花、白芍、秦皮、山栀子、黑芝麻、当归、川芎、杜仲、大豆黄、无毒棉、丹皮、甘草、苦参、虾黄等。
8.解毒中草药添加剂 解水质污染等毒害有:
解汞毒:土茯苓、金钱草、赤石脂、小野鸡尾等。
解铅毒:大青叶、赤石脂、甘草、菊花、金钱草、鸡血藤、贯众、萆藓、党参、木贼草。
解有机磷剂毒:凤尾草、甘草、小野鸡尾、鸡矢藤、天仙子、曼陀罗、乌蕨、滑石粉等。
解苯毒:薏苡仁、女贞子、旱莲草、岗稔根、升麻等。
解药物、食物毒:甘草、绿豆、金钱草、瓜蒂、灵芝、黄芩、猪胆、石蒜、半夏等。
此外还有用于防病治病的中草药添加剂
二、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载体
载体是指能接受和承载活性物质成分的物体。常用载体有骨粉、石粉、贝壳粉、沸石粉、白陶土、硅藻土、糠麸、淀粉、草粉等。
第二节 中草药药饵
一、中草药药饵
中草药药饵是指将中草药粉剂或水剂添加于饲料或用赋形剂(糠麸、淀粉等)单独成形做成的特殊饵料。应根据鱼的生长特性(苗鱼及成鱼)、鱼种生物特性和投喂方式等而制成不同形式的药饵。
1.鱼的栖息习性 不同种的鱼,栖息于不同水层。如上层栖息的有鲢、鳙鱼;底层栖息的有青、鲤、鲫、鲮鱼;中下层栖息的有草、鳊鱼;鱼苗均栖息于上层。据此,用于上层鱼的药饵应为轻浮粒或粉剂,中层要求沉入水中,下底层则应使药饵重沉于底(如用菜饼,榆树粉制作等)。
2.鱼的食性 鱼类靠其敏锐的嗅觉和味觉觅食和采食。据测鱼能区别甜、苦、酸、咸味且非常敏感如对甜味的感觉是人的512倍对咸味的感觉是人的184倍。嗅觉也十分灵敏。据此药饵中最好加入一些引诱剂。一般认为加鱼类原本喜食之物如鲢、鳙鱼加浮游生物草、鳊鱼加喜食的草类青、鲤加底栖螺、蚬鲫鱼加有机物和泥表藻等。加蚯蚓、氨基酸丙、丝、酪、苯丙氨酸等有引诱效果。
二、给药方法
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一定要选用恰当的给药方法和给药途径。一般脏腑内病是采用内服药物法(多用饲料添加),而鱼体表病和鳃病则多用局部给药和药浴法。有些鱼病可能需采用综合给药,以增疗效。常用给药法如下:
1.口服法 多采用将中草药的粉剂、煎浸或提取液添加于饲料中,做成硬颗粒饲料或制成软粘药饵(粘于料草放于食场或水中),以及将浮粉药饵遍洒水面防治鱼病的给药方法。给药时先停食一定时间,然后先给一点食料,再给药饵。适用于可进食的病鱼或作预防用,如果病情严重已不能进食,则效果不佳。
2.遍洒法 是指将中草药的水煎剂、粉剂或原始体(全株或药块)投洒于鱼池中或食场。多用于预防或紧急综合措施。此法用药量要大,且应作水体面积和浓度的计算。并要保持鱼池水中药的浓度,需多次遍洒。
3.挂袋浸法 将中草药装入沙布袋中或将原始物(全株、原块)浸入鱼池中不同深度或食场各处,使药物自行溶于池水,并保持一定浓度(定期更换),进行鱼病防治的给药方法。注意袋和药捆不宜过大,设点宜多(不同水层,深底层袋捆加重物)且宜在上风向放药等。
4.药浴法 将较高浓度药液置于较小溶器内,人为对病鱼进行药浴,或降低池水并停止水流进行全池药浴以防治鱼病的给药方法。多用于鱼体外或鳃鳍疾病。此法较费人工,且易因捕捉伤鱼,应予以注意。有的药浴与转池或运输,以及疫苗注射结合进行。
5.涂抹法 将较浓药液涂抹于鱼体的给药方法。此法亦费人力,且易伤鱼,适用于亲鱼检查,或注射时进行。
6.注射法 将中草药注射液注入鱼腹腔或肌肉的给药方法。
第三节 鱼用中草药简介
1十大功劳又称木黄连、土黄柏、八角刺。为常绿灌木高达4米根、茎断面黄色味苦。叶为单数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叶柄基扁宽抱茎小叶715枚叶边有锯状刺齿边缘反卷。花为总状花序丛生茎顶黄色花花期78月。果为浆果呈卵形暗蓝色有白粉果期1011月图1。根、茎、叶入药。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
图1 阔叶十大功劳
2大黄又称马蹄黄、将军。为多年生草本高2米茎直立中空。根生叶大有肉质粗壮长柄叶片宽心形有37掌状深裂全缘有齿或浅裂叶底面被白毛。花为大型圆锥花序花小且数朵成簇互生于分枝上花蕾为倒金字塔形花期67月。果枝聚拢瘦果矩卵圆形果期78月图2。生长于山区林下或林边较阴湿处。药用其根或根状茎常用于防治鱼烂鳃病、白头白嘴病、出血病等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应用时切勿与石灰合用否则降失效果。
图2 掌叶大黄
图3 大叶桉
3大叶桉又称蚊仔树。为常绿乔木高30米干皮暗褐色枝皮淡红。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革质揉之有香味。伞形花序腋生或侧生白色花。蒴果为宿存萼管包被呈倒卵状长椭圆形。花果期在春、秋二季。枝叶可防治鱼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
4大茶叶又称大泡叶、胡蔓藤、钩吻。为常绿缠绕藤本。单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色淡黄花冠漏斗状。蒴果卵形。花期8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图3。生长于山坡、路边的草丛或灌丛中根全年可采叶和全草在夏、秋采集。根、叶和全草入药。用于防治鱼的寄生虫病。
图4 土荆芥
图5 马齿苋
5大青草又称青泽兰。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高3090厘米茎四棱叶对生矩圆或披针形或线形。花无柄36朵或更多簇生叶腋浅蓝或带白色花期78月。蒴果长椭圆形褐色。生长于半阴湿处的溪边、疏林及草丛中。夏、秋采集全草入药用于鱼的病毒病。
6马尾松又称山松、松树。为常绿乔木高近2030米皮红褐色或灰褐色。叶针形深绿色每二针一束。花单性雄花黄雌花淡紫色。球果长卵圆形由多鳞片组成成熟时褐色而开裂。药用枝叶防治鱼细菌性病和鲺病等。
7土荆芥又称臭草、杀虫芥、虱子草。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圆柱形有棱高1米浅绿色。叶互生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边有钝齿叶背有黄腺点。叶腋生穗状花序绿色。胞果绿色圆珠形图4。茎叶果有强气味。生长于村落附近、田边较湿之地。全草入药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毛细线虫病等。
8土茯苓又称毛尾薯、光叶拔萸、山硬硬等。多年生藤本茎圆而光滑。叶互生革质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背面粉白色叶腋有两条卷须。花小长在叶腋黄绿色。果球形熟时蓝紫色。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内为粉性肉质。生长于旱山坡、丘陵灌木丛中。药用根茎秋季采集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白头白嘴病。
9马齿苋又称瓜子菜、酱板草等。一年生伏地肉质草本。茎淡紫红色叶互生肉质紫红色形似瓜子。花小黄色顶或腋生。蒴果椭圆形图5。生长于村落、田园等潮湿地。药用全草秋夏采集防治鱼细菌性病。
10马鞭草又称马板草、铁马鞭。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方节上有毛。叶对生形似菊花叶。花小淡紫蓝色成穗状花序呈马鞭状而得名图6。喜生于路边、荒地、潮湿草地上。全草入药春夏和秋季采集用于防治细菌性鱼病。
11车前草又称车轮菜、蛤蟆叶。多年生草本。叶根生阔卵形下延成上柄。穗状花序长约10厘米花细小果卵形。生长于洼地、田边。药用全草随时可采用于防治鱼细菌性肠炎等病。
12水花生又称喜旱莲子草、空心莲子草、革命草。一年生草本茎基部匍匐上部斜升中空且分枝。叶对生倒卵状披针形具芒尖边有睫毛叶上面有生毛。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具总花梗花被白色。果包于花被内。喜生池沼、水沟。药用全草用于防治鱼病毒性疾病、草鱼出血病等。
图6 马鞭草
13水辣蓼又称辣蓼、水蓼、柳蓼等。一年生草本高约半米多分枝茎节部膨大茎红色或青绿色。叶互生披针形有人字形黑纹揉之有辣味。花淡白色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果小扁圆或三角形褐色。喜生于湿地、路旁、沟边。药用全草夏秋采集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烂鳃、肠炎和病毒性疾病。
14乌剑莓又称五爪金龙。多年生蔓生草本。茎紫绿色有纵棱和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有小叶柄排成鸟趾状叶边有锯齿。伞房花序生于叶腋花小黄绿色。浆果球形呈紫黑色。生长于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药用全草用于防治白头白嘴病和水霉病。
15乌桕又称木子树、白蜡树、木梓树等。落叶乔木高达15米有乳液皮灰黑色有深纵裂。叶互生菱状卵形顶端骤尖上绿而下灰绿色至秋后变红朱色。穗状花序花黄色花期67月。蒴果近球形黑色。生于郊外、山坡上。药用其叶防治鱼烂鳃病、肠炎和气泡病、水霉病等。
16五加皮又称白勒树、五叶路刺等。落叶灌木茎直立或攀援高23米分枝。掌状复叶小叶5枚顶枚较大倒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边有锯齿上深绿下淡绿色有长叶柄。伞形花序花小黄绿色。果近球形黑色图7。药用全株随时可采。用于防治鱼寄生虫病、锚头鳋病等。
图7 五加
17五倍子又称倍子、百药煎等。为落叶小乔木盐肤木叶上五倍子蚜虫的干燥虫瘿。盐肤木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3枚或更多总柄上着生小叶部分有叶翼复叶口翼及嫩叶上生有不规则囊状虫瘿即五倍子图8。约9月前采收。用于防治鱼白头白嘴病和赤皮病等细菌性疾病。
图8 五倍子
图9 石榴
18石榴皮又称酸榴皮等。为落叶灌木或乔木高达5米。叶对生或簇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全绿。花1至数朵生于枝顶或腋生花红色。浆果皮肥厚球形红黄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秋季果熟后采摘图9。用于鱼寄生虫病的防治等。
19仙鹤草又称龙芽草、脱力草、黄龙尾。为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边有锐锯齿两面均被揉毛。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细长花黄色近无梗。瘦果。花期79月果期710月图10。生于荒地、山坡、路旁。夏秋间枝叶茂盛未开花时收割地上部分新株萌芽前挖取根茎称仙鹤草芽。仙鹤草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用于鱼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仙鹤草芽用于防治鱼寄生虫病。
图10 仙鹤草
20老鹳草又称老鸦嘴、五瓣花等。为一年生草本高11.6米。叶对生2回羽状复叶叶边有粗齿。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瓣紫蓝色。蒴果顶端有长喙。花期46月果期57月图11。生长于山坡、路边及杂草中夏秋果熟时割取全草。老鹳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病毒亦有一定作用用于防治鱼的细菌性疾病。
图11 老鹳草
图12 白头翁
21地锦草又称红茎草、奶浆草、铺地锦。为一年生匍匐小草本茎细软紫红色折断有白色汁茎分枝多有毛。叶对生圆形边有细锯齿背面有毛。聚伞花序生于叶腋和枝腋花暗红色。生长于路边、菜园边、屋前后611月采集全草。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肠炎和烂鳃病等。
22白头翁又称老冠花、鸡苗花根等。为多年生草本全株密生白长柔毛。叶基生成丛复叶有长柄。花葶13高约30厘米花蓝紫色。主根肥大圆锥形外皮黄褐色图12。生长于山野、草地、疏灌丛中春夏采挖全草。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肠炎、白皮病等。
23走马箭又称八棱麻、走马风。为直立亚灌木高1米以上。茎易折断内有髓心。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7枚椭圆状披针形边有细齿。花顶生伞房花序白色。果卵圆形熟时色红。药用枝叶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等。
24杜仲又称扯丝皮、丝棉皮等。为落叶乔木高达20米。叶椭圆形边有细齿叶底面有毛。花单性雌雄异株常先叶开放生于小枝基部花期45月。翅果狭椭圆形果期9月。清明到夏至间局部剥取树皮杜仲叶在秋后收集。杜仲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杜仲叶可用作饲料添加剂增进鱼肉鲜美味。
图13 苦参
25苦参又称野槐、苦骨等。为落叶亚灌木高3米。根圆柱形黄色味苦。茎直立多分枝有不规则纵沟。单数羽状复叶叶互生长椭圆形全绿底面有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黄色或白色。荚果条形长512厘米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13。生长于山坡、灌木丛、草地中秋季采挖根。用于防治鱼的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亦可用于增进鱼肉鲜味等。
26苦荬菜又称苦碟子、满天星等。为二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具白色乳汁。直根倒圆锥形淡黄棕色茎多单生。基生叶莲座状倒广卵状披针形边有羽状齿裂。茎生叶卵状披针形基部呈耳状抱茎。枝端生出多数头状花序呈聚伞形伞房状排列花淡黄色。纺锤形深褐色小瘦果顶生白冠毛。生长于路旁、田野花期56月图14。56月间采收全草药用用于防治鱼的细菌性疾病。
图14 苦荬菜
27苦楝又称楝树、翠树、金斗木。为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有槽纹枝条扩展幼枝有皮孔。叶互生多为二回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边有粗齿。花为圆锥花序淡紫色。果球状成椭圆形黄色图15。生长于旷野、村边路旁。药用根和枝叶全年可采。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等。
28枫叶又称枫香树、路路通、三角枫。为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皮有裂。叶互生有长柄掌状三裂裂片卵状三角形中央片长叶边有腺体锯齿。花单性细小成头状或短穗状花序。生长于村边、山丘。夏秋采集树叶为药。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肠炎、烂鳃病、出血病以及清塘、清除青苔等。
图15 苦楝
29使君子又称留球子、四君子。为落叶藤状灌木长27米幼时有锈色短柔毛。叶对生椭圆形全缘。花为顶生穗状花序花由白变红。果橄榄形革质五棱角色黑褐内含白色种子1粒7月采收去壳种子为药图16。用于防治鱼寄生虫病、九江头槽绦虫病等。
30枫杨又称柳树、大叶柳、锯柳。为落叶乔木高大。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025对长椭圆形边有齿叶柄有翅。春夏间开淡黄色或黄绿色花图17。药用枝叶随时可采。用于防治鱼细菌性和寄生虫病烂鳃病、锚头鳋病、车轮虫病等。
图16 使君子
图17 枫杨
31杨梅又称山杨梅等。为常绿乔木高310米。叶互生密集小枝顶倒椭圆形有钝锯齿。核果球形暗红色。药用枝叶全年可随时采集。用于防治鱼寄生虫病、鲺病。
32鱼藤又称毒鱼藤。为木质藤本枝条有皮孔麻点。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有5枚间有37枚。花为叶腋生粉红色。花后结斜卵形豆荚扁而薄长约3厘米图18。生长于山沟密林、山脚疏林。根茎为药常年可采。多用于鱼塘的清塘等。
33贯众又称贯仲、黑狗脊、野鸡膀子、凤尾草。为多年生蕨类植物。根茎横卧密被黑褐色鳞片断面有褐色麻点须根多。叶自根茎丛生一回奇数羽状复叶长2030厘米叶柄下密生褐色鳞片小叶10余对互生具短柄或无柄卵状披针形顶端长尖边有齿叶背散有多数圆形膜质褐色的孢子囊。全草药用。生于林下湿地春秋挖采。用于防治鱼寄生虫病、毛细线虫病及头槽绦虫病等。
图18 鱼藤
图19 穿心莲
34又称艾蒿、五月艾。为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厘米。枝灰白有短毛及纵纹揉之有香味。叶互生羽状多回深裂背面有灰白色。头状花序多数花淡黄色管状。生长于荒地、田梗、屋前后。春夏花未开而叶茂时采收茎、叶、根为药。用于防治鱼的烂鳃病、肠炎、赤皮病、竖鳞病、跑马病等。
35韭菜又称扁菜。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柱形13个聚生鳞灰色。叶扁平线性。花白色带粉红晕2040朵伞形花序生于花茎顶端花茎细小有棱。蒴果倒心形。全草为药用于防治鱼白皮病、白头嘴病以及车轮虫病等。
36穿心莲又称一见喜、苦胆草等。为多年生草本高1米茎方形有棱分枝多茎稍膨大茎叶均有苦味。叶对生花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蒴果长椭圆形图19。各地有栽培花前收采全草为药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烂鳃病、肠炎、赤皮病等。
37铁苋草又称人苋、猫眼草、蚌壳草等。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叶互生卵状菱形边有齿。花序腋生雌花序藏于对合的叶苞片中故名“海蚌含珠”。果小三角状半圆形表面有毛。生长于村边、田头、路边草地夏秋采集全草药用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肠炎、烂鳃病、赤皮病等。
38黄柏又称黄蘖。为落叶乔木树皮厚浅灰至灰褐色有深纵裂外层木栓质发达内皮鲜黄色。叶对生单数羽状小叶513枚长圆状披针形。花雌雄异株顶状圆锥花序小而黄绿色图20。45月剥取树内皮为药用于防治鱼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图20 黄柏
39菖蒲又称白菖蒲、水菖蒲、水剑草等。为多年生草本。地上根茎匍匐横生节密生有三角形叶痕须根狭细叶由根茎丛生线形绿色。肉穗花序。生长于沼泽、沟边。春夏采集全草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烂鳃病、肠炎、赤皮病以及水霉病等。
40流子苏又称鱼黄藤、正鱼藤、细叶藤。为藤本攀援灌木长24米。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至卵形叶柄短。花白色或淡黄色单生叶腋。蒴果近球状。生长于山洼水沟旁药用枝叶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
41蛇莓又称三叶蛇扭、龙吐珠等。为多年生伏地草本茎纤细匍匐于地上有柔毛。叶互生为指状三小叶小叶卵圆形有齿叶柄长。花黄色。果红色由多数小圆果聚成半圆形。生长于山坡、郊野路边、草丛中全年可采。全草药用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
图21 蛇床
42蛇床子又称野萝卜子、野茴香、蛇米。为一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叶互生23回羽状细裂最终裂片线状基生叶有长柄基部叶片抱茎。小花白色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期47月。果棱具翅果期68月图21。生长于山坡草丛中或田间路边、溪沟边潮湿处。68月间果熟时拔收全株为药。用于鱼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疾病的防治。
43野菊花又称野黄菊、苦蕙。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基部匍匐上部多分枝揉之有香味。叶互生卵形羽状分裂边有尖齿两面均有毛。头状花序单生花黄色图22。生长于丘陵、旷野、路边。秋季采花蒸后晒干为药全草在发病季节采收。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等。
44葎草又称拉拉秧、筋草、一年或多年生蔓生草本有倒钩刺。叶对生掌状5深裂边有齿背面生刚毛下面有腺点叶柄长可达20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腋生圆锥花序花淡黄绿色。瘦果卵圆形质坚硬。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长于沟边、路旁、荒地上。夏秋季采集全草为药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等。
图22 野菊
45蓖麻又称大麻子、红蓖麻。为亚灌木高12米茎中空幼嫩部分密被白粉。叶互生、掌状较大直径2040厘米有57深裂边缘有齿齿尖有腺体。花小集成总状花序。果球形表面有软刺图23。全国有栽培亦有野生。药用茎叶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肠炎、烂鳃病和赤皮病等。
46紫苏又称红紫苏、鸡苏。为一年生草本高1米茎四方形绿色或红色有毛。叶对生卵圆形边有齿背面绿底面紫或两面皆紫。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紫红色。全国均有栽培野生于村边路旁。药用全草610月采集。用于防治鱼烂鳃病、肠炎等。
图23 蓖麻
47紫珠草又称紫珠、鸦鹊饭、止血草。为落叶灌木高13米。叶对生卵状椭圆形边有齿背面有粗毛底面香金黄色透明腺点。复聚伞形花序腋生淡紫色。核果蓝紫色。花期夏秋间。生长于山坡、溪边灌丛中叶茂时采集叶药用。用于防治鱼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48雷公藤又称黄藤根、菜虫药等。为攀援藤本高23米小枝红褐色有棱角有瘤状突起和褐色绒毛。单叶互生亚革质卵形。花小色白顶生或腋生成大型圆锥花序。翅果膜质黄褐色。花期56月89月果熟图24。生长于背阴多湿山坡、溪边灌木林中夏、秋采集根、叶、花为药。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和驱杀寄生虫。
49假蒟又称猪牛菜、马蹄萎等。为藤本基部匍匐上部攀援或直立节膨大可生不定根。叶互生阔卵形背面亮而有皱揉之有胡椒味。花小穗状花序秋季开花。浆果球形黑色。生长于林缘、路旁或山沟山谷。药用枝叶四季可采。用于防治鱼鳋病等。
图24 雷公藤
50栀子又称山栀子、黄果树、红枝子。为常绿灌木高2米茎多分枝根黄色。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长椭圆形革质光泽。花单性腋生芳香白色。果长椭圆形两端尖黄色。花期57月果期811月图25。生长于低山温暖疏林或荒坡、沟旁。10月果熟果皮呈黄色时采集药用。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和增进鱼肉鲜味及体色。
51槟榔又称大白槟、花槟榔。为常绿乔木直立高1020米不分枝有明显环纹。大型羽状复叶聚生于树干顶端长达2米小叶披针状线形长3070厘米尖端有齿裂总叶柄呈三棱形具长叶鞘。花序生于最下一叶基部花序多分枝花单性。坚果卵圆形橙红色中果皮厚其纤维状部分即称大腹皮中间有一卵圆形种子即为槟榔。花期38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图26。生长于热带地区冬春果熟时采收。用于防治鱼寄生虫病、头槽绦虫病等。
图25 山栀
52樟树又称香木樟、乌樟。为常绿乔木高达2030米全株有樟脑香气。叶互生卵形背面绿色光亮底面粉绿色。花小黄绿色果卵形或球形豌豆大小紫黑色。药用其枝叶随时可采。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烂鳃病和肠炎防治鱼鲺病和锚头鳋病等。
53槐花又称槐米、柚花。为落叶乔木高近30米。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0余枚卵形底面灰白色。圆锥花序顶生乳白色。荚果长5厘米左右肾形花期78月果期1011月图27。夏季花初开放时采收花为药。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
54薄荷又称蕃荷菜、龙脑薄荷。为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茎方形下部伏地全株有香气。叶对生卵形边有小齿两面有疏毛。花细小淡红色、紫色或白色轮生于叶腋成头状花序。夏秋收割两次茎叶为药。用于防治鱼细菌性疾病、白头白嘴病等。
图26 槟榔
图27 槐
第二篇 中草药防治鱼病
第一章 鱼病防治基本知识
第一节 鱼发病的原因
一、致病因素
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但过去有些学者仅将某些已确定的致病性刺激认为是发病的原因,这不够全面。有些疾病的产生并无致病性刺激,如鱼因缺氧窒息而死、饥饿而死等。疾病发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类:
1.致病性刺激 鱼体的生存不能离开外界环境,在外界环境中充满着难以胜数的刺激,它们不断地作用于鱼体,其中大多数刺激对鱼体无害,相反地它们是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如氧、温度、光照等。但也有一部分刺激,如温度过高、光照时间过长,或刺激本身对机体不利,而引起机体生病,这些就称之为致病性刺激。致病性刺激的种类很多。包括机械性刺激(如外伤)、物理性刺激(如高温、低温、电流、反射能和大气压等)、化学性刺激(有机和无机的化学物质)和生物性刺激等。
2.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 机体的生命活动取决于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当机体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或不足时,可以引起机体机能的剧烈变化,甚至死亡。鱼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会发生各种营养缺乏病等。关于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物质当它们没有或减少时,机体将很快地改变活动,甚至死亡,如氧、水等;另一类为失去这些物质或条件,最初并不引起机体显著的变化,但在持续缺乏的情况下,则将出现日益明显的障碍,如糖、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和矿物质等。
3.鱼体自身的变化 一般正常的物质或外界条件也可能成为致病的原因,如各种过敏性疾病、衰老等。
二、环境因素
鱼病的发生,即要有一定的致病因素存在,又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由于条件不同,即使有病原体存在,疾病也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这方面可归纳为三类: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
1.自然因素
1水温条件鱼是冷血动物其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水温的急剧升降致使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如水温不适可使鱼体皮肤异常影响抵抗力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度相差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鱼种大量死亡。在一定的合适温度下各种病原体在水中或鱼体内大量繁殖也可能导致鱼生病。
2水质条件养殖水域尤其是池塘等小型水域精养高产和集约化养殖的水域因受光照、水生生物代谢、防治鱼病药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水体中的pH值、氨、氮、硫化氢和氯气等含量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有害气体和物质集聚到一定数量后水质恶化使水体中pH值、溶氧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利于鱼的生长会导致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①酸碱度pH养殖鱼类对水中pH值要求最适为7.58.5范围内。pH过小或过大对鱼的生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过酸pH在6.5以下能侵蚀鳃组织使鳃组织发生凝血性坏死同时酸的阳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成为不溶解的化合物导致鱼组织器官失去功能。过碱pH8.5以上)会引起鳃分泌物发生凝结,使鱼呼吸受阻而致死。
②溶氧鱼与其他动物一样需要氧气。与陆生动物不同的是鱼类摄取溶解在水中的结合氧。鱼的种类、年龄不同对溶氧的要求也不同正常的溶氧为414毫克/升。溶氧低于3毫克/升鱼呼吸困难易发生浮头现象严重时会窒息死亡。若水中溶氧过高超过14毫克/升时,鱼又会患“气泡病”。
③水中有害物质:水中的重金属、氨、余氯、硫化氢等超过一定量后,能引起鱼类发病、死亡。各类物质在水中的安全浓度,参照附表“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2.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与疾病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如单位面积内放养密度过大或底层鱼与上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以至产生饵料不足营养不良抵抗力减弱便为流行病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饲养管理不当饵料是鱼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不论人工饵料或天然饵料都应保持一定数量的补给。若饲料投喂不足或过多以及投喂不清洁或变质的豆饼、腐烂的水草、带有寄生虫卵的饲料均能使鱼患病。
3机械性损伤拉网捕鱼或运输鱼种时操作不当很容易擦伤鱼体给水中细菌、霉菌侵袭鱼体可乘之机使鱼感染发病。
3.生物因素 一般常见的鱼病,多数是由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使鱼致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根据目前资料,我国鱼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粘细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其中病毒、细菌、粘细菌、霉菌、藻类等都是病原体,它们所引起的鱼病,称为传染性鱼病。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都是动物性病原体,它们引起的鱼病称为寄生性鱼病或侵袭性鱼病。
三、鱼体内在因素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只有外界因素的作用或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并不能使鱼生病还要看机体本身对疾病的感受力如何。如鱼体对侵入的病原体具有不感受性即具有免疫性鱼体就不发病相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鱼类对侵入的病原体有感受力病原体就可获得对本身的繁殖有利的场所鱼体就可能发病。一般来说鱼类体质好抵抗力也就强即使有病原体存在也不易生病相反鱼体体质差则容易生病。同种或不同种的鱼它们的免疫力并不一致这是由于它们的性别、年龄、内分泌、食物、营养状况、机体结构、抗病物质的数量不同而形成的。例如草鱼、青鱼患肠炎病时同池的鲢、鳙鱼从不发此病。同种鱼在不同发育阶段发病情况也不一样如白头白嘴病一般体长5厘米以下的草鱼易发生超过这个长度的草鱼基本上不发生这种病某种流行病的发生在同一池塘中同种同龄的鱼有的严重患病而死亡有的患病较轻而逐渐自痊愈有的则丝毫没有感染。
总的来说,鱼类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决定于病原体的存在、鱼体的抵抗力和外界环境因素三方面,缺一不可。但在某些情况下,病原体虽然不存在,鱼类也会发生疾病,如泛池、感冒等。所以在分析、诊断、防治鱼病时,除了观察鱼的病状外,还要进行全面考察,才能最后确诊。
第二节 鱼病诊断方法
一、现场调查
1.了解病鱼在池中的表象 急性型鱼病,病鱼在体色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在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个体,死亡率随即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而慢性型的病鱼则往往体色发黑,体质瘦弱,离群独游,活动缓慢,死亡率一般是缓慢上升,经较长时间出现死亡高峰。
还有一种情况,病鱼的体色和体质变化都不大,但鱼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状态,这可能是体外寄生虫的侵袭和水中有毒物质的刺激所致。如果是前者,鱼的死亡率缓慢增加,但总的死亡率不大;如果是后者,则往往是大批死亡,各种鱼均不例外。
2.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池鱼发病常与饲养管理不善有关。如施肥量过大,商品饵料质量差,投喂过量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产生缺氧,严重影响鱼体健康,同时给病原体以及水生昆虫和其它种种敌害的加速繁殖创造条件,引起池鱼大批死亡。反之,如果水质较瘦,饲料不足,会引起萎瘪病、跑马病等。由于拖网和其它操作不当,也很容易使鱼体受伤,引起白皮病和水霉病。因此,对施肥、投饵量、放养密度、规格和品种、拖网和各种操作以及历年来发病情况等等,应作详细了解。此外,对气候变化、敌害(水兽、水鸟、水生昆虫等)的发生情况也应同时了解。
3.了解水质变化 水的酸碱度、溶氧和水的肥瘦变化是造成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查水源、水深、淤泥、加水及换水情况观察水色早晚间变化池水是否有异味测定池水pH值、溶氧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鱼体检查
1.目测(肉眼检查) 目测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从鱼体患病部位找出病原体,或发现由病原体引起的反应而表现出的各种现象,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检查时按鱼的体表、鳃、内脏顺序进行。
1体表正常鱼体表光滑体色不发黑鳞片完整无脱落现象鳍条完整末端不腐烂全身无充血眼睛不混浊不突出。病鱼体色发黑鳞片不完整有脱落鳍条末端腐烂身体有些部位充血、腐烂眼睛突出有的眼睛混浊如体表有寄生虫用肉眼即可发现。
2鳃部的检查重点是鳃丝。正常鱼鳃盖闭合鳃腔内无淤泥鳃盖表皮完整、不充血。病鱼鳃盖张开鳃腔内有淤泥鳃盖表皮腐烂粘液增多有的鳃丝上可见白色的寄生虫或胞囊。
3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把一侧的腹壁剪掉先检查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如鱼怪、线虫、舌型绦虫等其次仔细观察内脏表面。正常鱼体腔内无积水无寄生虫肠道内食物分布均匀肠道无充血发炎症状肠壁完整肝、胆、鳔等器官色泽正常。病鱼体腔内有积水肠道内无食物或有黄色粘液。由于目检主要是以病状为依据但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种病同时表现出多种病状例如肠炎病有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肛门红肿、肠壁充血等症状另一种情况为一种病状在几个病中同时出现如体色发黑、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等这些病状是细菌性赤皮、疖疮、烂鳃、肠炎等病所共有。因此仅凭目检的诊断是不够的。还要通过镜检进一步确诊。
2.镜检 镜检就是用显微镜或解剖镜对病鱼作更深入的检查。一般是根据目测所确定下来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的部位和顺序与目测相同。检查方法是从病变部位取少量组织或粘液置于载玻片上如果是体表和鳃上的组织或粘液加少量的水如果是内脏组织则加生理盐水0.85%NaCl然后盖上盖玻片压平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由于镜检只能检查到很小的面积为了尽量减少遗漏每个病变部位或器官应多观察几个不同的组织。一般每次至少检查三条鱼。对有并发症的鱼体还要进行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强度及对鱼体危害性的比较和分析找出主要病原体以便治疗时依药物性能及鱼体承受力对症下药在治疗主要疾病时对于次要病采取同时治疗或分别间隔治疗。总之在整个诊断过程中应将现场调查的资料和鱼体检查的结果结合各种鱼病的流行季节、发病程度、水质等作综合比较分析找出原因然后根据各种病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对诊断过程中获得的资料、分析结果、治疗的情况等做好记录及时总结。
第三节 鱼病的预防措施
一、清整鱼池,改善池塘条件
池塘是鱼类的栖息场所,池塘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所以一定要重视池塘清整工作,它是预防鱼病和提高鱼产量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清整鱼池包括两个方面。
1.修整鱼池 一般在冬季将水排干,让阳光曝晒、冰冻。如果淤泥过多,可将池底淤泥挖出池外。鱼池修整的好处是使池塘土壤表层疏松,改善池底通气条件。池塘淤泥清除后,容水量增大,可以相应增加放养量,同时加固池堤,可以减少漏水现象。
2.药物清塘 池塘除鱼类外,还生存有各种生物,包括细菌、螺、蚌、青泥苔、水生昆虫等,有些是能引起鱼生病的病原体,有些是病原体的传播媒介。除此之外,池塘中还有野杂鱼等鱼类的敌害,这些生物不仅传播疾病、伤害幼鱼,而且影响水质,不利于鱼苗、鱼种的培育。因此,我国渔农已习惯在放鱼之前用药物对池塘进行消毒。常用清塘药物如下:
1生石灰清塘指没有水化的块石灰氧化钙。经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以后变成粉末状的熟石灰效果差不能用于清塘。用生石灰清塘有干塘清塘和带水清塘两种方法。干塘清塘是在修整鱼池后选择晴天进行。首先排放池水池塘只留610厘米深的水在池底的各处挖几个小坑将生石灰放入小坑中待其吸水溶化不等冷却即向四周泼洒使全池泼洒均匀。生石灰用量为5075千克/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公顷15亩下同。带水清塘是用于排水困难或排水后无法补入新水的池塘。生石灰在木船或其他容器溶化后泼洒全池或将生石灰盛于萝筐中悬于船边将石灰沉入水中划动小船在池中缓行同时不断摆动箩筐使石灰浆洒入水中。生石灰用量为平均水深1米时每亩用125150千克。清塘后78天药力消失即可放鱼。
生石灰清塘有以下优点能杀死残留在鱼池中的敌害如野杂鱼、蝌蚪、螺类及一些水生植物能澄清池水使悬浮的胶状有机质等凝聚沉淀可释放出被淤泥吸附的氮、磷、钾等使池水变肥能使淤泥疏松改善底泥的通气条件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过程生石灰所含有的钙是浮游植物所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起着直接施肥的作用保持水的pH值稳定性使池水呈微碱性有利于鱼类生长。
2漂白粉清塘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30%左右加水后生成次氯酸放出初生态氧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也能杀死水中的害鱼及其他水生生物清塘效果和生石灰差不多其优点是用量少操作容易药效消失快。但漂白粉容易挥发和潮解使含氯量减少影响清塘效果。池水越肥清塘效果越差。因此漂白粉必须在陶器内密封于阴凉干燥处保存以免失效。漂白粉在使用前最好测定其有效氯含量如含量不够30%要适当增加用量。如有效氯含量低于15%时,则不能使用。
漂白粉用量可按20克/立方米即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漂白粉13.5千克。将漂白粉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要使其分布均匀。清塘后一般45天即可放鱼。
3茶饼清塘茶饼又名茶柏。一般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习惯使用这种清塘方法。茶饼是山茶科植物的果实榨油后所剩的残渣。茶饼含一种溶血性毒素能杀死野鱼、蛙卵、蝌蚪、螺蛳、蚂蝗、虾和一部分水生昆虫特别对杀螺、蚌的效果最好但对鱼病致病菌没有杀灭作用能够助长绿藻、篮藻、裸藻的繁殖。茶饼用量为池水1米深时每亩用4050千克。先将茶饼粉碎放在水缸中加温水浸泡通常浸泡12小时即可使用用时连渣带水一起泼洒边泼洒边加水均匀泼洒到全池。选择气温较高的晴天清塘效果最好。
除了上述三种常用的清塘药物外有些地区用巴豆和鱼藤精清塘。巴豆清塘一般用量为23千克/亩鱼藤精用量为2毫克/升浓度。这些药物虽然能杀死水中的害鱼但对鱼病病原体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杀灭效果很差。因此清塘药物还是以生石灰、漂白粉和茶饼为好。除此之外在清塘时每亩加入火碱2.5千克,对防治粘孢子虫病有一定效果。
二、加强饲养管理
鱼类发病的因素很多,但在整个饲养过程中,鱼池的日常管理工作与鱼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凡是加强饲养管理的单位,鱼病的发生和流行都能获得较好的控制。只有将防治鱼病和改进饲养管理技术等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孤立地去做鱼病防治工作,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特别在目前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尚不可能。因此设法改进饲养管理,发挥鱼体自身作用,提高抗病力是预防鱼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1.合理的混养和密度 合理的混养和密度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对鱼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细菌和寄生虫对不同鱼类感染过程不同。因此,多品种鱼类混养实际上等于每种鱼的密度都减少了,某一种鱼发病,其他种类的鱼可能不发病,总的损失就会减少。所以无论从提高单产或从预防鱼病的角度来说,都应提倡鱼类混养。同时,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池塘内,由于放养密度不同,其发病程度也有显著差别。因此,应掌握适当密度,并严格执行防病措施。密度和各种鱼的搭配比例应根据各种鱼的习性,鱼池的水源、水质,饲料供应情况和饲养管理方法来决定。
2.合理投饵与施肥 饵料的质量和投饵方法将影响鱼类对疾病的抵抗力。应根据所饲养鱼的种类、鱼体发育阶段、池鱼活动情况和季节、天气、水温、水质等条件选择质量好的饵料,在适当的时间和池塘中适当的位置,投放适当数量的饵料,即通常所说的“四定原则”:
定质:投喂的饵料要新鲜,有一定的营养,适口性好,不含病原体及有毒成分。
定量每次投饵的数量要均匀适当一般以鱼能在34小时内吃完为宜以免残饵败坏水质。
定时指投饵要有一定的时间一般以每天投喂4次为宜同时应根据季节、气候、水温的变化适当调整。
定位:投饵要有固定的食场,既便于观察鱼类吃食情况,在鱼病流行季节又便于施放药物,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并同时提高药效。
施肥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水中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生长给池鱼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施肥分施基肥和追肥两种对于水瘦的鱼池和新开挖的鱼池为改变底泥营养状况使池鱼生活的环境舒适一般在鱼池清塘后施基肥施基肥的数量视鱼池的肥瘦和肥料的种类而定一般每亩施粪肥150250千克。施追肥是为了使池水里天然饵料能维持旺盛的繁殖在苗种下塘后及时进行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追肥以经发酵过的粪水或混合堆肥的粪汁为佳未发酵的粪肥应放在鱼池旁边浸沤数天后再均匀泼洒入池。
3.加强日常管理 要使鱼健康成长必须加强日常管理。首先要养成巡塘的习惯一般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以黎明巡塘最重要。对水质较肥或密度过大的鱼池应注意鱼有无浮头现象同时观察水质变化水质较瘦时可适当追肥水质过肥或老化时应排出一部分老水然后再注入新水。对老水的处理也可采用每亩2025千克生石灰加水制成浆全池泼洒的方法或用沸石、过氧化钙、铁粉、锰粉等化学方法改良水质。巡塘还应注意鱼病的早期症状如发现少量死鱼或有些鱼体消瘦、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摄食异常等现象应及时捞取病鱼检查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三、放养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放养的鱼种一定要选择经过提纯的、规格合理、体质健康的鱼种,避免放养小老鱼及种质不纯的鱼种,放养前严防鱼种受伤。具体应进行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选育自然免疫的鱼种 在养殖过程中,常可以见到一些发病严重的鱼池,在鱼大量死亡的情况下,少数鱼却能安然地生存下来。这种生存下来的鱼或是由于本身有较高的抗病力,或是鱼体内产生了某种抗体,对病原体有免疫作用。根据鱼类病愈后可获得免疫性的原理,将病后生存下来的鱼专池饲养,系统地观察其子代是否对某些病原体有免疫力,有目的地去选育抗病力强的鱼类品种。
2.利用原系亲鱼繁殖 在人工繁殖的情况下,很多繁殖场采用的亲鱼都是自己池塘里培育的子代,造成近亲繁殖,致使鱼类种质退化,抗病力下降,鱼病连年暴发。实践证明,采用天然水系亲鱼繁殖的后代,具有抗病力强、生长快的特点。如长江水系亲鱼繁殖的后代即是如此。亦可采用不同水系亲鱼杂交繁殖,其后代有较高的抗病能力。
3.种间杂交 利用免疫遗传性的原理,采用鱼类种间杂交,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如鲤鲫杂交后代的抗病力比鲤鱼强的多。因此在品种改良上应考虑抗病新品种的培育。
四、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
中草药具有天然性、多功能性(促生长、防治鱼病、改变鱼体色、诱鱼等)、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等特点,是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等无法比拟的。
在日本有人用中草药桑白皮、杜仲叶等喂鳗鱼、虹鳟鱼,不仅改善了鱼肉风味,还起到了防治鱼病、提高成活率的作用。用中草药黄莲、黄芩、苦参、五倍子等防治爱得华氏菌、弧菌、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极大地降低了死亡率,并认为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申报了专利。
中国是中草药的故乡,中医和中兽医研究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兽医临床治疗动物疾病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国内研究中草药防治鱼病多引用中兽医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改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的研究,还远没形成体系。其主要成果体现在搜集整理民间验方和改进中兽医方药上。
为使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上更快的开发应用使病理和药物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笔者收集整理了已应用于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70余个民间验方中的100余种中草药。
为了更好地发挥每味中草药的性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将一些中草药配合应用。中草药的配伍既可增进药物的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性。但如果配伍不当又会降低药物的疗效,增进药物的毒性。中草药组方要严格按照组方原则和配伍禁忌理论为指导,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五、调节水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鱼终年生活在水中多年养鱼的池塘和精养塘由于水质不同程度的污染池水中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超过养殖标准。根据北京市近几年全市鱼病调查情况证明鱼类多发病的池塘均属池底淤泥过厚有些老池塘淤泥厚度50厘米以上、池水过肥的老池塘。传统的调节水质的方法加注新水定其泼洒生石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集约化养殖规模的需要。应用天然物合成的水质改良剂有益于微生物群体生命活动可有效地改良水质。
1.天然物合成的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 无毒的天然沸石、海泡石、凹凸棒石、过氧化钙、麦饭石、铁粉、锰矿粉、活性碳等合成的水质改良剂具稳定、快速、安全的特点。其结构分子可大量吸附水中悬浮物增加水体透明度其强氧化性可逐步转化水体中有毒成分另外还利用了某些分子的缓冲作用使pH值稳定在8左右有利于鱼类生长。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每次用量58千克/亩对一些水源条件差池塘底淤泥过厚或水质已恶化的老塘水体透明度在20厘米以下时可适当增加用量每次用15千克/亩左右。可有效改良水质,提高鱼产量。
2.光合细菌群体生命活动改良水质 光合细菌是一种近年来开发并应用于生产的活性生物制剂。它具有分解利用水体中有害物质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将其转化为高品位营养物质的双重功能。1991年在通县梨园鱼场实验其净化水质效果试验塘在58月份每10天泼洒一次光合细菌每次6千克/亩使养殖水体氨态氮平均降低0.077毫克/升水体溶解氧平均增加1.64毫克/升池鱼浮头现象的出现推迟24小时。并控制了鱼病的发生使养鱼产量比对照池增加了17%32%,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光合细菌液体的性状限制了其应用发展。将液体性状改变为固体性状并保持其活性,与硫化细菌、硝化细菌、产黄纤维单细胞菌组合,对改良池塘水质,防治鱼病发生将有更好的作用。
六、人工免疫
人工免疫就是用人工方法给鱼体注射、投喂、浸泡疫苗等使其获得免疫性。国际上对鱼类人工免疫的研究已作了不少工作有的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病效果。我国草鱼传染病的脏器疫苗免疫技术使草鱼成活率提高了90%以上。对草鱼出血病,采用病鱼组织浆疫苗预防,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1.草鱼三病的人工免疫方法
1脏器疫苗的制备
①制造原毒疫苗取有典型病状的草鱼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用碘酒消毒鱼腹表面用消毒剪刀剖开鱼腹再用消毒镊子取出肝、脾、肾等脏器并称重然后放入研体中磨成糊状加入5倍的生理盐水用双层纱布过滤到玻璃瓶中弃去滤渣。
②疫苗去毒取上述制成的原毒疫苗放入水浴锅内加温6065℃2小时灭活。
③防腐保存取已在水浴锅内去毒的疫苗加入福尔马林使成1%的浓度即每100毫升疫苗加福尔马林1毫升然后用石蜡封口放入冰箱内保存待用。
2免疫注射方法为了便于注射操作可用晶体敌百虫药液浸洗鱼体其作用一是麻醉鱼体使其不乱跳动二是可以杀灭鱼体外寄生虫。晶体敌百虫的药液浓度可用1/5001/400浸洗鱼体35分钟。分批浸洗便于分批注射。
①注射部位胸鳍基部、背部、背鳍基部均可注射深度以不伤及内脏为准一般为0.20.5厘米。
②注射剂量取制好的备用去毒疫苗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一倍视鱼体大小每尾鱼注射0.30.5毫升,注射后放塘内饲养。这种脏器疫苗不仅能在鱼种放养时作免疫预防,而且在发病鱼池中作治疗注射,也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从这点来看,脏器疫苗有被动免疫功能。这可能是由于鱼体从自然感染到出现典型病状时的过程中,鱼体本身产生了相应抗体,所以用自然脏器所制成的疫苗,本身具有抗原和抗体的混合成分,注射到病鱼上,能提高其抗病能力。
2.草鱼出血病的人工免疫方法
1疫苗的配制
①取具有典型出血病症状病鱼的肝、脾、肾及病变肌肉等组织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称重剪碎加0.85%的生理盐水稀释成110的浓度进行捣碎匀浆再用每分钟3000转离心30分钟沉淀。
②取离心沉淀后的上清液按照每毫升病毒悬液加入青霉素800国际单位和链霉素800国际单位。并按总量加入10%福尔马林溶液。使最终浓度为0.1%即10毫升病毒液加入10%福尔马林0.1毫升。摇匀后放入32℃恒温水浴72小时即成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在灭活过程中每天要摇动2次以上。
③进行安全试验后保存在4℃冰箱中备用。
2疫苗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采用一次或二次注射方法注射疫苗量按鱼的大小而定每尾鱼注射范围为0.30.5毫升。针筒以5毫升容积为宜。针头的大小取决于鱼体一般采用46号针头。
第二章 鱼的微生物病
第一节 鱼的病毒病及其防制
一、出血病
1.病原 为一种疱疹病毒Herpes virus暂名为草鱼疱疹病毒Herpes virus of grass carp简称HVGC
2.症状 主要是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红肌肉”型;②“红鳍红鳃盖”型;③“肠类”型。以上三种类型的症状,不能截然分开,有时可混杂出现。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从2.5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69月是主要流行季节。一般水温在27℃以上最为流行8月为流行高峰到9月中旬以后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随之消失。
4.防治方法
1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用热开水浸泡过夜与饵料混合投喂连服5天。接着再全池泼洒敌菌灵0.6克/立方米或硫酸铜0.7克/立方米,作为一个疗程。
2每100千克草鱼用鲜地芋根1千克洗净拌稻谷10千克加温水浸泡直至稻谷裂口冷却后喂鱼。也可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甲胺磷125150克全池喷洒病轻时喷1次病重时隔2天再喷1次。
3每亩水深1米施放1525千克生石灰隔天连续施放使pH8.59。
4黄柏80%黄芩10%大黄10%。药饵配制按每100千克鱼种每日用混合剂1千克食盐0.51千克面粉3千克麸皮6千克菜饼或豆饼粉35千克清水适量充分拌匀作成药饵连喂510天。
5每100千克鱼种用1015千克鲜水花生粉碎成浆加食盐0.5千克再用面粉调和制成药饵连喂6天。
6每100千克鱼用水花生10千克打浆或捣烂拌大黄粉500克氯化钠250克再拌浮萍、鹅菜或麦麸、米粉1020千克制成药饵喂鱼连喂一星期。
7每50千克草鱼用鲜鹤草250克紫珠草100克大青草250克海金沙100克煮汁洒在青饲料上待水气蒸发后再用大黄、板兰根各400500克磨碎并加入5克磺胺嘧啶拌匀的精饲料或面粉糊洒在水汽蒸发后的青草上喂鱼连喂45天。
8每万尾鱼种用4千克空心莲子草0.25千克大蒜0.25千克食盐与浸泡豆饼一起磨碎投喂。每天2次连喂4天。另在施药前1天用硫酸铜全池泼洒浓度0.7克/立方米,清洁水质。
9每亩水深1米用金银花0.5千克菊花0.5千克大黄2.5千克黄柏1.5千克所研成的细末0.75千克加食盐1.5千克,混合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
10每50千克鱼或每万尾鱼种1015厘米用苦参、虎杖和金银花藤各0.25千克共熬水22.5千克取汁加面粉或米粉0.5千克搅匀成糊状冷后拌草喂鱼。每天一次连喂3天。
11莨菪碱加刺槐、黄柏、黄芩复方防治出血病民间验方
二、痘疮病
1.病原 增生的皮肤中可以看到细胞质内有包涵体inclusion body。还有在病灶细胞内可发现疱疹病毒一类的病毒粒子。
2.症状 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原来的乳白色渐转变为石蜡状,略呈淡红——灰白色,上面有时有极细的红色条纹。
3.流行情况 鲤鱼对这种病特别敏感,此病流行不广,仅在上海市、湖北省和云南省的个别养殖场发生,危害性不大。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4.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为了避免疾病的蔓延,不能从患有痘疮病的养鱼场引种鲤鱼到其他养鱼场或水体中去饲养。患有此病的亲鱼不能用来繁殖。鱼池用生石灰清塘。
第二节 鱼的细菌病及其防制
一、白皮病
1.病原 王德铭等于1963年提出该病原是白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rmoalba Wang et al1963黄惟灏等于1981年提出该病原是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et Ko1975
2.症状 开始发病时,尾鳍末端有些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向前扩展到尾鳍的前部、尾柄,迅速蔓延到背鳍基部后面的躯干,蔓延部分呈现白色,故又称白尾病。
3.流行情况 主要发生于鲢、鳙、草、青鱼。特别是对鱼苗及夏花鱼种危害较大死亡率高。病程较短从发病到死亡只需23天时间。每年68月为流行期。
4.防治方法
1在扦捕、运输等操作时应该注意避免擦伤鱼体发病时用24克/立方米五倍子全池泼洒。
2每亩水深1米用菖蒲1千克枫树叶5千克辣蓼3千克杉树叶2千克煎汁后加入尿20千克全池泼洒。
3每亩用韭菜23千克加0.5千克食盐和豆饼一起磨碎后投喂每日2次连喂23天磨成的豆浆均50千克
4每亩用白头翁1.2千克、菖蒲2.4千克、野菊花2千克、马尾松5千克混合煎汁全池泼洒。
二、白头白嘴病
1.病原 是一种粘细菌Myxococcus sp.)。
2.症状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一段的皮肤,色素消退成乳白色。唇肿胀,张闭失灵,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皮肤腐烂,微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的症状。
3.流行情况 白头白嘴病是夏花培育池中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草、青、鲢、鳙、鲤等鱼苗和夏花鱼种均能发病尤其对夏花草鱼危害最大。有经验的群众认为鱼苗饲养20天左右以后若不及时分塘就容易发生此病。此病流行于夏季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出现6月份为发病高峰7月下旬以后比较少见。我国长江流域等养鱼地区都有此病出现尤其以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
4.防治方法
1生石灰清塘消毒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及时分塘等措施可以防止或减少该病发生。
2乌蔹莓五爪龙硼砂合剂其用量为乌蔹莓57克/立方米硼砂1.52.0克/立方米通常每天洒药一次连续3天病情严重者应继续洒药6天。
324克/立方米五倍子全池泼洒。
4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1520千克。
5取乌桕叶干粉按池水量的6.25克/立方米计算用量鲜叶量为干粉量的4倍用20倍乌桕叶干粉量的2%生石灰水浸泡并煮沸10分钟使pH在12以上全池泼洒。
6取大黄按池水量的2.53.7克/立方米计算用量用20倍大黄量的0.3%氨水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
7全池泼洒大黄11.5克/立方米和硫酸铜0.5克/立方米。大黄先用氨水浸泡提效。
8每亩用金银花、白芷各135克干姜、干草、白术各0.9千克,煎汁拌入豆浆,全池泼洒。
9每亩用菖蒲11.5千克艾草2.5千克食盐1.5千克全池泼洒连续3天。
10洋葱磨浆全池泼洒每万尾鱼种用0.5千克洋葱。韭菜磨浆全池泼洒每万尾鱼种用0.5千克韭菜。两种混合喂鱼连续3天。
11每亩用甘草、大黄、金银花、野菊花、薄荷叶、黄连各0.21千克明矾、土茯苓各0.4千克。煎汁全池泼洒。
12用干土茯苓1.5千克加水15千克煮12小时成药液12千克每亩用煮好的药汁2千克掺水泼洒。
13将苦楝树枝叶煎煮取出药液全池泼洒每亩用910千克。
三、赤皮病
1.病原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Migula1895
2.症状 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的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有时也被破坏(亦称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鳃盖中部有时色素消失或烂去一块,以至透明。有时鱼的肠道亦充血发炎。
3.流行情况 赤皮病又名赤皮瘟或擦皮瘟,是草、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广泛流行,遍及全国各养鱼地区。此病从早春至严冬终年可见,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4.防治方法 草鱼赤皮病经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通称草鱼三病。现将防治草鱼三病的复方药物介绍如下:
1内服“三黄一莲”药草法第一天按每50千克草鱼种用磺胺脒8克盐酸黄莲素4克大黄苏打片8克穿心莲8克混合捣碎掺入煮熟冷却后的面粉中充分搅匀拌入20千克嫩草凉干后投喂4天为一个疗程第二至第四天药量减半。
2采用生茶枯不用温水浸泡的茶枯于池中浸泡预防草鱼“三病”有奇效。每亩水深1.5米投放生茶枯46千克将茶枯分成几小块分散投入池中或悬挂在离水面30厘米左右的水中1015天投放一次。
3每100千克鱼种用鲜车前草、铁马鞭、辣蓼各4千克切碎加水煎煮1小时药液冷却后加5克捣碎的磺胺噻唑每100千克鱼10克第2天减半拌合加面粉调成糊状再拌入切碎的优质青草57.5千克晾干后喂鱼。连喂35天。
4“三黄粉”是大黄、黄柏、黄芩三种中药粉按532的比例配合而成。在草鱼“三病”流行季节每隔半月至一月每50千克鱼用“三黄粉”1千克食盐0.30.4千克拌入10千克精料麸皮等加水适量制成团状或颗粒药饵投喂于食场连续投喂36天每天一次预防“三病”在用于治疗时可连续投喂1周用法与用量同预防。而后可根据病情连续投喂药饵1周。
5每50千克草鱼用大拉拉秧1.52.5千克粉碎成浆掺入面粉0.5千克作粘合剂再拌水草或麸皮2.5千克治疗前停食1天每天上午九点左右投喂一次连续35天。第一天用药的同时每亩用生石灰12.5千克或敌百虫0.2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6每50千克鱼用松树叶0.5千克捣碎加食盐50克拌和青饲料喂鱼或用新鲜马尾松针叶每亩20千克研细兑水25千克全池泼洒也可每亩水面水深用新鲜马尾松针叶35千克左右浸泡在池塘进水口处每天翻动一次。
7每天每亩用1520千克鲜薄荷浸入水中35天见效。鱼病较重时要连续投喂直至痊愈。鱼能吃薄荷投放薄荷时停喂其他饲料。
8香烟治草鱼三病每亩水深1米用香烟175克用4倍于香烟的开水浸泡4小时之后连汁带渣全塘泼洒。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轻者一个疗程重者两个疗程。
9大蒜、食盐防治草鱼三病每100千克草鱼用大蒜头2千克先剥去皮捣烂加入10千克米糠1千克面粉1千克食盐搅拌均匀后每天投喂一次连用5天。
10每亩用蓖麻鲜叶或嫩叶15千克扎成捆放置鱼池内浸泡让其腐烂。
11每50千克鱼用空心莲子草5千克、韭菜1千克、大黄0.5千克研成粉末、食盐1千克、大蒜头1千克混在一起捣烂。拌细糖或麸皮喂鱼连用34天。同时每亩用152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一次。
12治疗成鱼赤皮病每亩水深1米用新鲜流子苏1.52千克陆英0.51千克分别捆成几束30厘米左右。放在池塘进水口处用土压上再用马尾松枝叶一束放在上面压上土放水后使草药扩散流入池内连续几天直至草药腐烂。或是每亩水面用流子苏500克陆英250克的干粉泼洒全池。
13“二枫”防治草鱼赤皮病效果较好。“二枫”即枫杨树和枫香树的简称。“二枫”树叶均取幼嫩枝叶。水深11.5米的每亩水面用“二枫”树叶各20千克水深1米以下的用“二枫”树叶各15千克。按11的比例根据池塘水面的大小将“二枫”树叶扎成510捆分别投入塘中用石头压在水底。每隔3天翻一次。
14鱼活灵口服和泼洒可同时使用。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研制。
四、疖疮病
1.病原 疗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f.furunculus
2.症状 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用手摸之,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
3.流行情况 主要发生在青鱼,在草、鲤鱼中偶有发病。在同一鱼池,大批发病的情况至今尚未见到。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
4.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同赤皮病。
五、腐皮病
1.病原 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eromonas punc-tataZimmermannsub.punctata Schubert1974
2.症状 病灶主要发生在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患病部位先出现圆点、卵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故有打印病之称)。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位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逐渐扩大其直径和深度,形成锅底形小潭,严重时肌肉腐烂,露出骨骼或内脏,病鱼随即死亡。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鲢、鳙鱼,各种年龄的鱼都有发病,对鲢、鳙亲鱼危害最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夏秋两季最易发生。
4.防治方法
1每亩1米水深用香烟1条每10条香烟加水50千克在锅内煮开15分钟后连汁带渣全池泼洒民间验方
2预防成鱼打印病每亩用苦参0.751千克每0.5千克药加水7.510千克煮沸后再慢火煮2030分钟。然后把渣、汁一起泼入水中。连续3天为一个疗程。发病季节每半月预防一次。亦可用漂白粉与苦参配合治疗。
六、竖鳞病
1.病原 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极毛杆菌Pseudomonas punctata f.ascitae
2.症状 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象松球,故有松球病之称;鳞片竖起,又称鳞立病。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出血发炎、脱鳞,外形成红色溃疡,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
3.流行情况 此病主要危害鲤鱼和各种鱼鲫鱼、草鱼、白鲢和金鱼有时也会发生。一般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主要流行季节。
4.防治方法
1鱼体受伤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扦捕、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
2每亩用艾叶5千克捣烂取汁加生石灰1.5千克,调匀后全池泼洒。
3用苦参浸出液浸洗2030分钟每天一次经45天即可治愈。
4在50千克水中加入捣烂的大蒜头0.25千克,给病鱼浸泡数次,有较好治疗效果。
5用苦参煎汁0.5千克苦参加水7.510千克煮沸后用慢火再煮2030分钟药汁和渣一起泼入池中全池泼洒每亩用药0.751千克隔天重复一次3天为一个疗程。
七、烂鳃病
1.病原 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s LuNie et Ko1975
2.症状 病鱼常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又名“乌头瘟”。肉眼检查,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面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3.流行情况 此病在草、青、鳙、鲤等鱼都可发生而主要危害草鱼是草鱼鱼种严重的疾病之一。20℃以上开始流行2835℃是最适宜流行的温度。它常与肠炎病并发。
4.防治方法
1同赤皮病防治方法的第111条。
2口服并泼洒鱼活灵鱼活灵是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研制生产的。
3用乌桕叶或大黄防治剂量及方法均同白头白嘴病的治疗。
4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成20克/立方米的浓度。
514克/立方米五倍子全池泼洒。
6治疗烂鳃、肠炎并发症每亩池塘用750克生姜250克先将菜油放入锅里烧热然后把切成碎片的生姜倒入油锅中煮熬20分钟随即捞出加适量水使其充分混合。每日一次连续2天即可。
7防治青、草鱼肠炎、烂鳃病每万尾鱼种或每50千克鱼用干地锦草250克鲜草1.25千克煮汁拌在饲料内或制成药饵喂鱼3天为一个疗程。也可以同辣蓼、铁苋菜混合使用按每50千克鱼每天鲜草1.25千克或干草250克计。
八、肠炎病
1.病原 尚有争论有人认为是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f.intestinalis Wang etal.1958
2.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似火山口,严重时鳍条亦蛀蚀破坏。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物,含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或脓血。
3.流行情况 此病在草、青、鲤、鳙鱼中均有发现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此病在一年中可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一般来说是56月和89月。此病往往和细菌性烂鳃病并发。
4.防治方法
1磺胺胍治疗每10千克吃食的鱼第1天用药1克第26天用药量减半。
2大蒜治疗按每亩10千克鱼用大蒜50克每天一次连续投喂3天。
3地锦草治疗按每10千克鱼用干草50克或鲜草250克每天一次连续3天。
4铁苋菜治疗按每10千克鱼用干草50克或鲜草200克每天一次连续3天。
5辣蓼治疗按每10千克鱼用干草50克或鲜草200克每天一次连续3天。
以上3、4、5三种草药可任取两种或三种成为复方同样有效。
6穿心莲治疗按每30千克鱼用干草1千克或鲜草1.5千克每天一次连喂57天。
7每50千克鱼种用枫树叶0.65千克铁苋菜2.1千克加水煎汁。与干饲料拌和后投喂食台上连喂2天。可防治肠炎病。
8防治草鱼种肠炎病每天每亩火炭母1千克切碎加水7.5千克煮沸后再煮20分钟。取药汁拌精饲料投喂连喂3天。
9防治细菌性肠炎每1.5千克饲料用樟树叶0.5千克煎汁再加食盐50100克。拌入饲料喂鱼连喂4天。
10防治细菌性肠炎每50千克鱼每天用鲜马齿苋0.751.5千克切碎后直接投喂连喂6天。
11防治草鱼苗种肠炎病每亩水深1米用鲜丁香50千克苦楝树叶35千克扎成数捆投入塘内。同时注入新水使浸出药液流遍全池。
12防治细菌性肠炎每千克鱼用大叶桉干叶10克粉碎后拌饲料投喂连续6天。
13防治肠炎病每0.5千克饵料用鲜紫苏50100克煎汁拌和饵料投喂。连喂35天。
14防治草、青鱼肠炎病每50千克鱼种用车前全草和马鞭草各250克煎汁拌和米糠捏成团状投喂连喂56天每天一次。
15防治草鱼肠炎病每50千克鱼用250克石菖蒲1千克煎水旱莲草1千克捣汁和地锦0.5千克捣汁。将上述药水、药汁加入米粉1.5千克煮熟再加入1%的食盐拌匀出锅待冷却后再加入捣烂的大蒜头0.25千克菜油50克拌匀作成米粑在停食12天后的上午8点或下午5点左右投放在池塘边喂鱼。连续喂3次。
16防治草、青鱼肠炎病每50千克饲料加大蒜0.25千克韭菜1千克食盐0.25千克或每15千克豆饼加大蒜0.5千克韭菜5千克。
17地榆可防治草鱼肠炎病每50千克鱼用地榆鲜草1.25千克干草0.25千克捣碎与1.5千克稻谷混合加水22.5千克在锅中煎煮煮干后将稻谷和药渣放在食台上喂鱼每天一次连续4天。
18治疗肠炎病、烂鳃病并发症时同烂鳃病67条。
19治疗草鱼三病时同赤皮病111条。
九、烂尾病
1.病原 柱状粒球菌Chondrococcus columnaris
2.症状 鳍以及躯干,特别是尾部容易受到侵害。发病初期,在鳍的外缘和体表的局部看到黄色乃至黄白的粘质物,尾鳍鳍条混乱,呈现磨损状脱落,进而向尾柄蔓延。严重时,尾柄部肌肉崩解脱落,露出骨骼。在水温较低时发病,易受到水霉菌的继发性感染。
3.流行情况 此病在夏季发生,主要发生在苗种鳗。
4.防治方法 每亩水面用五倍子1千克加水35千克煮沸20分钟连渣带汁全池泼洒使池水含五倍子浓度为14克/立方米。
十、暴发性鱼病
1.病原 初步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菌。
2.症状 外部症状:病鱼头部、眼眶、鳃盖表皮、体表及鳍基、鳍条充血,鳃丝淤血或严重贫血,身体两侧有色斑,部分鱼肌肉充血,肛门发红。内部症状:病鱼腹水,肠壁及肠系膜充血,部分鱼肠内含黄色粘液,肝、肾、脾充血或坏死,有时可见肝呈土黄色,糜烂。
3.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发病季节311月份发病高峰68月份水温2530℃死亡率高达50%90%,主要危害鲫、团头鲂、鲢、鳙、鲤及少量草、青鱼等。
4.防治方法
1口服或泼洒鱼活灵鱼活灵是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研制生产的。
2预防在发病季节每月在食台周围或池边泼洒一次生石灰。治疗每亩1米水深用152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
3硫酸铜、敌百虫、食盐合剂其浓度分别为0.5克/立方米0.50.8克/立方米5克/立方米临用前将药物分别溶化混合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续2天隔1周再泼一次。
4应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要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要消毒保持水质各种粪肥必须发酵熟透后再施用。必要时应采取池水消毒和体内服药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节 鱼的真菌病及其防制
一、肤霉病
1.病原 我国常见的肤霉主要有水霉Saprolegnia和绵霉Achlya两属。
2.症状 菌丝在鱼体伤口侵入,向内外生长,向外长成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生毛”或称“白毛病”。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常发生,被寄生的鱼卵,因其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
3.流行情况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扦捕、搬运时操作不慎擦落鳞片或撞伤鳍条以至霉菌侵入伤口而引起发病。尤以密养的越冬池为甚。在鱼卵孵化季节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1520℃易发生此病。
4.防治方法
1鱼池用生石灰清塘可以减少此病发生。
2在捕捞、搬运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能预防此病发生。
3对鱼卵水霉病的预防首先应设法提高其受精率控制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产卵其次将产卵的鱼巢放在室内用淋水的方法孵化可以减少或中断水霉动孢子对鱼卵的感染机会能获得较高的卵化率。
4用400克/立方米的食盐和400克/立方米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可以预防和治疗水霉病。
5防治尼罗罗非鱼水霉病五倍子全池泼洒1.32克/立方米。先将五倍子捣碎成粉状加10倍左右的水煮沸后再煮23分钟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6治疗水霉病、赤皮病、烂鳃病用菊花0.75千克金银花0.75千克黄柏1.5千克青木香1.5千克苦参2.5千克组成配方。研制成细末。每亩1米水深用配制成的细末0.5千克左右加水全池泼洒。另外用食盐1.5千克左右每0.25千克1包用布包好吊挂于鱼池周围水下1530厘米处。
7每亩用菖蒲汁2.55千克加食盐0.51千克人尿25千克全池泼洒。
8治疗水霉病每亩乌剑莓0.6千克辣蓼3千克枫杨树叶2.4千克乌桕叶3.5千克混合煎汁后加水25千克全池泼洒。
9每亩用乌桕叶、辣蓼、樟树叶各3.5千克隔山香0.6千克桃树叶4.5千克,混合煎汁,全塘泼洒。
二、鳃霉病
1.病原 鳃霉Branchiomyces sp.
2.症状 鳃霉病的出现,往往是急性型的。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而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鳃小片肿大粘连、充血、出血。
3.流行情况
每年510月流行尤以57月期间为最甚。池塘的水化学状况是鳃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4.防治方法
1经常保持池水清洁不让池水有机质过多适时加注新水可以减少发病机会。
2采用生石灰清塘代替茶柏清塘混合堆肥代替大草肥水和粪肥直接沤水法培育苗种可预防鳃霉病的发生。
3每亩用艾叶2.5千克菖蒲1.5千克加水10千克煎药汁煎好后全池泼洒连用2天民间验方
4芭蕉心或大蕉心、香蕉心50千克切碎加食盐1.52千克再加乐果50克拌匀后放食台上投喂每50千克鱼喂上述混合饵料5千克。
第四节 鱼的藻类疾病及其防制
卵甲藻病
1.病原 嗜酸性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
2.症状 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病情发展,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内,后期病鱼,游动迟缓,不时呆浮水面,鱼体上白点连片重叠,故有“打粉病”或“白鳞病”之称。
3.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主要是池水呈酸性pH56.5水温2233℃水浅而清瘦。春秋两季为主要发病季节此病传播快死亡率高。草、青、鲢、鳙、鲤、野杂鱼易发病尤以草鱼最为敏感。
4.防治方法
1放养前每亩用150千克生石灰清塘消毒。
2发病鱼池每亩定期用生石灰1020千克全池泼洒使池水调节到pH8左右可治疗此病。
第三章 鱼的原虫病
第一节 鱼的鞭毛虫病
一、隐鞭毛虫病
1.病原 鞭虫属Cryptobia属动鞭纲、波豆目Bodonidea、波豆科Bodonidae。我国造成危害的已知有两种鳃隐鞭虫C.brandhinlis Nie1955和颤动隐鞭虫[C.agitataChen1956]。前者寄生于鳃后者寄生于鳃和皮肤图28
2.症状 鳃隐鞭虫侵入鳃部,病鱼鳃丝鲜红,多粘液,严重者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体色暗黑;颤动隐鞭虫引起的皮肤病,病鱼最后瘦弱而死,无其他明显症状。
3.流行情况 鳃隐鞭虫病在我国主要养鱼地区均有发现流行于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地区。寄生在青、草、鲢、鳙、鲤、鲫、鳊、鲮等淡水鱼鳃上寄主广泛没有严格选择性但仅能使当年草鱼致死是草鱼夏花、鱼种阶段严重病害之一发病后可在几天内大批死亡。但大鱼有抵抗力。鲢、鳙鱼有天然免疫力即使大量侵染也不发病为“保虫寄主”。每年510月尤其是79月是流行季节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图28 隐鞭虫
4.防治方法
1每亩每米水深用苦楝树枝叶2638千克分成几捆沤水或用打浆机打成浆全塘泼洒。用此方法在流行季节可预防这种病的发生。
2用3%食盐水浸洗鱼体5分钟。
二、鱼波豆虫病
1.病原 飘游鱼波豆虫[Ichthy-obodo necatorHenneguy1883Pinto1928]图29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淡水鱼体外寄生虫。
图29 鱼波豆虫
2.症状 病鱼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鱼体产生大量粘液,呼吸困难,病鱼丧失食欲,游动迟缓,感染区充血。鱼体在被破坏的地方,往往被细菌或水霉寄生,形成溃疡,使病情严重。
3.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区都有流行广泛地寄生于各种淡水鱼。鱼苗、鱼种易患此病。流行于春、秋季。适宜水温为1220℃。越冬后的鱼种或体质瘦弱的鱼也极易生此病。
4.防治方法 同鳃隐鞭虫病。
第二节 鱼的软体动物性疾病
内变形虫病
1.病原 内变形虫属Entamoeba。隶属肉足纲、根足亚纲Rhizopoda、变形目Amoebina、内变形科En-tamoebidae。我国已知仅一种鲩内变形虫E.ctenophar-yngodoni Chen1955如图。内变形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它的生活史包括营养期和胞囊期只需一个寄主靠胞囊传播胞囊被鱼吃入而被感染。
2.症状 常与六鞭毛虫、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形成并发症。一般聚集在距肛门23寸的直肠附近。由于肠粘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出现乳黄色粘液因此与细菌性肠炎病症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的其它症状。病情严重时鱼后肠可出现卡他性肠炎和形成溃疡。
3.流行情况 鲩内变形虫主要寄生在2龄以上草鱼的后肠但发现10厘米左右的鲩鱼种也有感染。长江中下游各养鱼区都有分布。但以广东、广西地区为流行流行季节为69月常与细菌性肠炎病一起爆发流行。
4.防治方法 尚无有效方法。
第三节 鱼的孢子虫病
一、球虫病(艾美虫病)
1.病原 艾美虫属Eimeria。隶属球虫目Coccidia、艾美虫亚目Eimeridea、艾美虫科Eimeridae。我国已报道十余种常见的为青鱼艾美虫E.mylopharyngodoni chen1956、鲤艾美虫E.carpelli Léger et Stankovitch1921等。
2.症状 青鱼艾美虫和住肠艾美虫在肠道中,严重破坏肠细胞,还在肠内壁形成灰白色的肠“瘤”,在病灶周围的组织表现溃烂,产生白色脓汁,甚至使肠壁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出现“肿瘤”。病鱼的鳃瓣贫血,体色发黑,失去食欲,游动缓慢。病情严重的鱼,病原体往往蔓延到肝、肾、胆等。可发生高的死亡率。
3.流行情况 在全国各养鱼地区均可发现鲢、鳙、草鱼等虽有艾美虫寄生但未见有暴发流行病的报道青鱼的艾美虫病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地区可使一、二龄青鱼造成严重损失。流行季节为47月适宜艾美虫繁殖的水温是2430℃。
4.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每50千克鱼用市上出售的碘酒2060毫升1千克干饼搀水0.6千克拌在饲料内喂鱼连喂4天。江苏无锡养殖场
3每50千克鱼用硫磺粉100克先拌入稀面粉糊中然后再与干饼拌和投喂连喂4天。
二、粘孢子虫病
1.病原 粘孢子虫这一大类寄生虫以孢子形式寄生于海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分布于世界各地大部分种类是鱼类寄生虫。我国已报道寄生于淡水鱼的有11属100余种隶属于孢子纲、粘孢子目Myxosporidia。常见属有碘泡虫属Myxobolns、粘体虫属Myxosoma、单极虫属Theloha-nellns图30
2.症状 皮肤粘孢子虫病的症状是在鱼体表面肉眼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镜检胞囊内的脓物,可见大量孢子虫。鳃粘孢子虫病在鳃部有时能看到胞囊,有时并不能看到明显胞囊,但通过压片镜检可发现孢子虫。肠道内的粘孢子虫病在肠壁形成大的胞囊,肉眼可见,严重时堵塞肠道,并发细菌性肠炎病,引起鱼体消瘦致死。
图30 粘孢子虫
3.流行情况 此虫能寄生于鲤、鲫、青、草、鲢、鳙、金鱼等很多种鱼体上。寄生部位广能寄生于鱼体各个器官。主要流行期为每年410月。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能被感染且造成大批死亡。
4.防治方法 用治孢灵(北京市水产研究所研制)在北京地区广泛使用,效果较好。
第四节 鱼的纤毛虫病
一、斜管虫病
1.病原 由鲤斜管虫[Chilodonella cypriniMoroff1902]入侵皮肤和鳃部而引起的图31
2.症状 鲤斜管虫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功能。如水温和其它条件适宜时病原体迅速繁殖23天内即大量出现布满在皮肤、鳍和鳃丝的缝隙鱼也随着大批死亡。在鱼苗、鱼种阶段特别严重。
图31 斜管虫
3.流行情况 鲤斜管虫可寄生在各种温水性淡水鱼和冷水性鲑鳟鱼类,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尤以鱼苗、鱼种阶段危害严重,能引起大批死亡。
4.防治方法
1尚无中草药治疗该病。
2一般采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0.2克/立方米硫酸亚铁全池泼洒。
3日本有用0.2%食盐水或5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液浸洗5分钟1/4000甲醛液浸洗1小时的方法。
二、肠袋虫病
1.病原 肠袋虫Balantidium。隶属纤毛纲、毛口亚目Trichostomata、肠袋科Balantidiidae。常见的为鲩肠袋虫B.ctenopharyngodoi Chen1955图32
2.症状 鲩肠袋虫寄生于草鱼后肠各年龄的鱼都可感染而以2龄以上的草鱼较普遍。鲩肠袋虫主要寄生在后肠中肠后端也有少量寄生前肠则始终没有发现。组织学检查后肠肠腔里有许多寄生虫也大量存在于肠粘膜褶间以寄主的食物残渣作营养。如果只有这种虫寄生即使感染强度很高对寄主影响也不大。但是当寄主感染了细菌或其它因素引起肠炎时若有这种虫大量寄生则有病情加重的作用。
图32 鲩肠袋虫
3.流行情况 鲩肠袋虫分布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可发现,一年四季都可找到,以夏秋为普遍。虫体靠胞囊传播。
4.防治方法 尚未研究。
三、小瓜虫病
1.病原 小瓜虫属Ichthyophthirius隶属纤毛纲、膜口亚目Hymenostomata、凹口科Ophryoglenidae。寄生在淡水鱼上的已知是多子小瓜虫I.multifiliis Fouquet1876图33
2.症状 病鱼皮肤、鳍条和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的囊泡,故称之为“白点病”。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泳迟钝,漂浮水面,有时也群集绕池,鱼体不断地和其它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图33 小瓜虫
3.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都有流行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病。从鱼苗到成鱼都可以发生此病引起大批死亡。但以夏花阶段的鱼种危害最大。初冬和春末夏初水温在1525℃时是此病的流行季节。
4.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按每亩水深1米用辣椒粉250克干姜片100克混合加水煮沸全池泼洒。
3用土荆芥20%苦楝叶30%野芋叶10%紫花曼陀罗10%混合煎汁至原药量的2倍给病鱼浸洗。
4每亩水深1米用青木香1千克海金沙1千克芒硝1千克白芍0.25千克和归尾0.25千克煎水加大粪7.5千克拨洒,可防治白点病。
四、车轮虫病
1.病原 车轮虫属Trichodina和小车轮虫属Trichodinella隶属于纤毛纲、缘毛目Peritricha、游动亚目Mobilia、壶形科Urceolariidae、车轮虫亚科Trichodinidae图34
图34 车轮虫
2.症状 鱼体瘦弱,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表或鳃上粘液增多。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尤为明显。下池不久的鱼苗,因车轮虫寄生刺激,成群沿塘边狂游,不摄食,呈“跑马”现象。
3.流行情况 青、草、鲢、鳙、鳗鲡、罗非鱼等均能发生此病尤以鱼苗、鱼种危害最大。此病很常见全国各地都有以58月最为流行。特别是密养的鱼种和瘦弱的鱼种最易发生这种疾病。
4.防治方法
1苦楝树枝叶每亩水深1米用苦楝树枝叶30千克煮水全池泼洒。
2每亩水深1米用枫杨树叶30千克煎汁全池泼洒
3食盐2%食盐浸洗15分钟以上或3%浸洗5分钟以上。
4同小瓜虫病防治方法3。
5每立方米水体使用3千克桉树叶煎汁给鱼苗浸洗半小时。
第五节 鱼的吸管虫病
毛管虫病
1.病原 毛管虫属Trichophrya隶属吸管纲Sus-toria、体吸管科Dendrosomidae。我国已报道有两种中华毛管虫T.sinensis Chen1955湖北毛管虫T.hupehensis Chen et Hsieh1964图35
2.症状 毛管虫寄生在各种淡水鱼的鳃和体表,虫体紧贴鳃小片,破坏鳃小片上皮。大量寄生时,妨碍寄主的呼吸功能,病鱼呼吸困难,漂游水面,鱼体瘦弱,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3.流行情况 我国各养鱼地区都有。主要危害夏花草鱼和越冬鱼种。流行季节610月。传播靠纤毛幼虫的直接接触。
图35 毛管虫
4.防治方法 同车轮虫病。
第四章 鱼的蠕虫病
第一节 鱼的复殖吸虫病
一、复口吸虫病
1.病原 湖北复口吸虫Diplostomulum hupehensis Pan et Wang1963、倪氏双穴吸虫D.niedashui Panet Wang1963和匙形复口吸虫[D.SpathaceumRud1819Braum]的尾蚴和囊蚴。隶属于双穴科Diplostom-atidae。此病是由复口吸虫的幼虫尾蚴进入鱼体引起。尾蚴进入眼睛后则发育成囊蚴。复口吸虫病晚期又叫“白内障”病。
2.症状 病鱼游动失常,有时跳跃着游动,有时上下游动,有时头朝下,尾朝上打转,头部充血,眼眶周围呈鲜红色,有时病鱼体出现弯曲,眼球水晶体混浊,呈乳白色,呈现“白内障”症状,严重时引起鱼瞎眼或水晶体脱落。取病鱼眼水晶体压片镜检,可见蠕动的白色虫体。
3.流行情况 每年58月为流行季节8月以后一般是“白内障”症状。这种病在华中一些省份较为流行。许多经济鱼类都可感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鲢、鳙鱼的鱼苗、鱼种死亡率可达60%以上。
4.防治方法 这种病由于病原入侵转移途径以及寄生部位较特殊,一般药物很难起作用。因此,目前只能从切断生活史中的某一个环节着手,如驱除水鸟,不让它们飞近鱼池,并用生石灰或茶饼清塘,消灭虫卵、毛蚴和中间寄主椎实螺等,以达到预防目的。
1每亩水深1米施放生石灰100150千克或茶饼50千克用以清塘。消灭虫卵、毛蚴和椎实螺。
2在缺药时可在鱼池中放入用水草扎成的把子待椎实螺爬上水草后捞起水草将水草及椎实螺深埋入土这样反复数次可以诱捕消灭大部分椎实螺。
二、血居吸虫病
1.病原 血居吸虫Sanguinicola。隶属于血居吸虫科Sanguinicolidae。寄生于鲢、鳙、鲤、鲫、金鱼、草鱼等的鳃弓血管、动脉球、肝脏血管等。
2.症状 虫卵大量堆积鳃部血管而产生阻塞作用,以致血管破裂和坏死。毛蚴的钻出可引起大出血。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为虫卵引起鳃血管的栓塞,并随之发生鳃坏死。较大的鱼,虫卵停留在肝、肾、心脏等器官,停留在这些器官的虫卵被结缔组织包围。由于虫卵累积过多,肝、肾的机能受害,产生了慢性症状:腹水胀满、肛门肿大突出、竖鳞、突眼,病鱼衰竭而死。冬季水温低,毛蚴孵出缓慢,可造成虫卵在鳃部血管久留,刺激血管内壁,使组织增生。
3.流行情况 此病主要出现在夏季饲养的鱼苗、鱼种阶段。在我国主要危害鲢、鲤及鳙鱼鱼苗。
4.防治方法 同复口吸虫病
三、侧殖吸虫病(闭口病)
1.病原 为独睾科Monorchiidae的东方侧殖吸虫Orientotrema和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2.症状 发病原因是由于鱼苗的肠道狭小,当感染了一定数量的侧殖吸虫时,鱼苗的肠管被虫体造成机械性的阻塞,影响鱼苗的正常摄食和消化。同时虫体吸附肠壁组织,也使肠道受损伤,从而使鱼苗瘦弱致死。患病的鱼,身体发黑,闭口不食,鱼体瘦弱,游动无力,并群集于下风口处,群众称它为“闭口病”。如果感染严重时,鱼苗在几天内可以大批死亡。
3.流行情况 我国各地都有发现,以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较广。主要寄生在青、鲤鱼,在草、鲢、鳙等夏花鱼种中,也常发现。
4.防治方法 同复口吸虫病
第二节 鱼的绦虫病
一、鲤蠢病
1.病原 鲤蠢属Caryophyllaeus属于鲤蠢科Caryophyllaeidae
2.症状 轻度感染时无明显变化。严重时可见肠道被堵塞,并能引起肠道发炎和贫血,有时也有死亡现象。
3.流行情况 在我国很多地区均有发现。主要寄生于鲫及2龄以上的鲤鱼。大量寄生的病例发现不多在东欧此病较流行。48月最为流行。
4.防治方法 国内尚未作系统研究
国外用加麻拉kamara20克或用棘蕨粉末1份根3份地下叶芽32克治疗。拌入饲料投喂一次喂完。
二、九江头槽绦虫病
1.病原 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 Yeh1955隶属于头槽科Bothriocephalidae
2.生活史 九江头槽绦虫在生活的过程中经过5个典型的阶段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和成虫。绦虫成熟后产卵卵随粪便排到水中孵出钩球蚴钩球蚴被剑水蚤吞食后脱去胚膜穿过剑水蚤的消化道到达体腔发育成原尾蚴草鱼吞食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后原尾蚴到达草鱼肠内脱落尾器进入裂头时期并逐步发育生长为成虫图36
3.流行情况 一年四季均可感染。每年育苗初期开始感染而且在短期内大部分的鱼可达感染严重程度。草、鲤、鲢、鳙、鲂、鳟的肠道内都可寄生但主要危害越冬鱼种可引起大批死亡。当鱼种体长超过10厘米时感染率下降。
4.防治方法
1每万尾9厘米大的鱼种用南瓜子250克研成粉与500克米糠拌匀连续投喂3天有一定疗效。
2使君子2.5千克葫芦金5千克捣烂煮水成510千克汁液将汁液拌入7.5千克9千克米糠连喂4天其中第24天药量减半但米糠量不变可制止病鱼死亡。
3将别丁硫双二氯酚与敌百虫、面粉、米糠按12100200的比例混合搅拌后投喂连续5天治愈率可达89%93%。
图36 九江头槽绦虫的生活史
4每万尾610厘米的鱼苗用三氯异尿酸20克、南瓜子500克炒干后研成粉末与1000克面粉、200克米糠拌均匀后于下午左右投喂治愈率达95%98%。
5可用槟榔粉末和饲料混合15喂鱼连喂7天有一定效果。
6用0.5千克南瓜子和0.25千克槟榔粉混合投喂也有效。
7每百千克鱼用干草、大黄0.1千克鹤虱、雷丸、贯众、槟榔各0.15千克,粉碎后与面粉混合制成颗粒状饵料投喂。
三、舌状绦虫病
1.病原 舌状绦虫Ligula sp.的裂头蚴隶属于裂头科Diphllobothridae
2.生活史 终寄主为鸥鸟。虫卵随粪便排入水中孵出钩球蚴。钩球蚴在水中游泳被一种细镖水蚤Diapto-mus gracillis吞食后原尾蚴穿过肠壁到达细镖水蚤体腔发育为裂头蚴。带病原的鱼被水鸟吞食后裂头蚴在水鸟肠中发育为成虫图37
图37 舌状绦虫生活史
3.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严重时失去平衡,鱼侧游上浮或腹部朝上,可见鱼体腔中充满大量白色带状虫体,内脏受压挤,产生变形萎缩,正常机能受抑制或遭破坏,引起鱼体发育受阻、消瘦。有时裂头蚴尚可从鱼腹部钻出,直接造成病鱼死亡。
4.流行情况 裂头蚴寄生于鲫、鲤、鲢、鳙、鳊及其他一些野杂鱼的体腔中。分布广,多发生于夏季,感染率随寄主年龄增长有所增加。
5.防治方法 根据病原体的发育特性,截断其发育阶段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防治其繁殖和蔓延。可采取春天晒干塘底,用生石灰清塘,枪击鸥鸟等办法,能收到一定效果,治疗方法尚未研究。
第三节 鱼的线虫病
一、毛细线虫病
1.病原 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隶属于毛细科Capillariidae寄生于多种鲤科鱼类的肠中图38
2.症状 毛细线虫以头部钻入寄主肠壁粘膜层,破坏组织,使肠中其他致病菌侵入肠壁,引起发炎,如大量寄生时可引起死亡。
3.流行情况 毛细线虫分布较广,寄生在草、青、鲢、鳙、鲮及黄鳝的肠内。对幼鱼危害较大,常与头槽绦虫病以及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并发。
4.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可杀死幼虫及其虫卵
2使用中药合剂贯众、土荆介、苏梗、苦楝树皮合剂比例16535。每10千克鱼用药58克加入总药重3倍的水煎至原水量的三分之一时倒出药汁再按上法煎第二次将先后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拌入豆饼内喂鱼连用6天杀死肠内毛细线虫。
3每50千克鱼种或1万尾鱼种用雷丸、贯众、槟榔、鹤虱各75克大黄、甘草各50克粉碎后加面粉制成药饵喂之每天一次连用7天。
图38 毛细线虫
4每50千克鱼用贯众160克荆介50克苏梗30克苦楝树根皮50克加入相当药量2倍的水煎至原有水量的一半倒出药汁原药再重煎一次。2次药汁共拌饲料制成药饵投喂连续6天。
二、嗜子宫线虫病(红线虫病)
1.病原 嗜子宫线虫Philornetra隶属于龙线科Dracuuculidae。寄生于鲤、鲫、黑鱼的鳞片下及鳍。
2.症状 线虫雌虫盘曲寄生在鱼的鳞片下,使鳞片竖起,鳞片下可见紫红色花纹,掀开鳞片能看到红色寄生虫。有时也在背鳍和臀鳍、尾鳍中寄生。虫体寄生处肌肉充血、发炎、溃疡,往往感染水霉菌。雄虫寄生于鳔内、鳔壁和腹腔。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鲤鱼。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于产卵季节产卵亲鲤可因此死亡。
4.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
2用2%食盐水溶液将病鱼洗浴1020分钟。
3将大蒜头去皮捣碎后加5倍水配成汁用汁液擦洗病鱼患部。
第五章 鱼的甲壳动物及钩介幼虫病
第一节 由桡足类引起的鱼病
一、中华鱼蚤病
1.病原 中华鱼蚤属Sinergasilus Yin1949属于桡足亚纲Copepoda剑水蚤目Cydopoida鱼蚤科Ergasilidae。寄生在鱼的鳃上。只有雌鱼蚤成虫才营寄生生活雄鱼蚤虫终身自由生活雌鱼蚤幼虫也营自由生活。在我国危害较大的种类有大中华鱼蚤S.majorMark1940Yin1956寄生在草鱼、青鱼、鲶鱼、赤眼鳟等鱼的鳃丝末端。鲢中华鱼蚤S.polycolpnsMark1939Yin1956寄生在鲢、鳙鱼的鳃上图39
2.症状 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病症但当严重感染时影响鱼的呼吸引起鱼的焦躁不安。大中华鱼蚤的雌虫用大钩钩在草、青鱼鳃上不但钩破了鳃组织而且刺激鳃组织使其增生鳃丝末端脓肿发白严重时可引起鳃丝末端产生弯曲、变形、贫血等病理变化而死亡。鲢中华鱼蚤可引起患病的鲢、鳙鱼主要2龄以上的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鱼的尾鳍上叶往往露出水面翘尾巴最后鱼体消瘦死亡。
图39 中华鱼蚤
3.流行情况 我国各地均有发现。在长江流域一带每年411月是鱼蚤的繁殖期此病的流行以每年5月下旬至9月上旬最甚。
4.防治方法 带水清塘,用生石灰杀死水中大中华鱼蚤幼虫和带虫者。
二、锚头鱼蚤病
1.病原 锚头鱼蚤属Lernaea Linnaeus1746属于桡足亚纲剑水蚤目锚头鱼蚤科Lernaeidae。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眼、口腔等处只有雌性成虫才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营暂时性寄生生活。我国危害较大的种类有多态锚头蚤L.oplymorpha Yü1938、草鱼锚头鱼蚤L.ctenopharyngodontis Yin1960和鲤锚头鱼蚤L.cyprinacea Linnaneus1758图40
2.症状 在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虫体四周组织常红肿发炎,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鱼蚤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鱼体初被虫体侵入时,呈现不安、食欲下降,之后身体瘦弱,游动缓慢。
身体上的锚头蚤还往往固着许多种形虫、累枝虫及蚤类,看上去似棉絮状。
3.流行情况 此虫可侵入鲤鲢、草、鳗鲡等鱼的体表,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的危害主要是影响生长。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
4.防治方法
1每亩用20千克马尾松枝扎成多束放塘中可以预防此病。
2在4、5月间用枫杨树叶或青松树叶1530千克分成5、6捆插在食场四周1周后取出。
图40 锚头鱼蚤
3每亩用苦楝树根6千克、桑叶10千克、麻饼或豆饼11千克菖蒲22.5千克研碎混合,全池泼洒。
4每亩水面用五加皮75100千克分成数束用绳捆扎于竹竿上使茎叶浸在水中露出树头经67天后鱼体上的虫体全部脱落。
5用雷丸与石榴皮各100克加水10千克煎熬45小时到药液仅剩2.5千克左右倒出再用水稀释到原来水量浸洗病鱼2030分钟放回塘中34天虫子全部脱落。
6每亩用松树叶1015千克捣碎挤出汁全池泼洒一次隔3天鱼体上的虫子即脱落。
7每亩水深0.8米用棉子0.75千克炒熟磨细拌上桐油200克再与饲料调匀撒于鱼种塘中23天可见效。
8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马尾松叶或松果10千克和苦楝树皮叶、果均可5千克切碎熬汁25千克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3天。
9每亩用樟树枝叶、马尾松、博落迥各15千克混合扎成数捆浸在塘里。
10每亩鱼池水深1米投喂酒糟100150千克37天可见效。
第二节 由鳃尾类引起的鱼病
鱼虱病
1.病原 鱼虱属Argulus Muller1785。属于鳃尾纲Branchiura鱼虱科Argulidae。寄生在鱼的体表、口腔、鳃。成虫、幼虫均营寄生生活图41
2.症状 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大的如小指甲,小的也有米粒大的虫体,体表还可以看到被鱼虱撕破的创伤。鱼呈不安状,群集水面作跳跃急游行动。
3.流行情况 此虫能寄生在草、青、鲢、鲤等多种鱼体上。对大鱼危害不大。但对36厘米鱼种危害特别严重能引起死亡。流行地区广尤以广东地区流行最普遍终年可见。以48月危害严重。
图41 鱼虱
4.防治方法
1放养前用生石灰与茶饼混合每亩分别用100千克和25千克或茶饼每亩50千克带水清塘预防此病。
2用45根蒿筒根扎成一束每亩79束投入鱼池中浸出一种粘液可治疗此病。
3用杨梅枝、马尾松、樟树枝叶各1.52千克扎成1捆分别插在塘中每天移动一次可治疗此病。
4每亩用樟树叶15千克捣烂连汁带渣投入塘中可杀死鱼虱。
5每亩鱼池用新鲜带叶松枝25千克左右扎成数捆放入鱼池中对此病有一定疗效。
6每亩用马尾松枝叶和苦楝树皮各1015千克切碎混合煎汁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23天。
7每亩用枫杨树叶1015千克分成78捆浸挂在食场周围。
第三节 由软体动物引起的鱼病
钩介幼虫病
1.病原 钩介幼虫Glochidium是软体动物双壳类蚌的幼虫。
2.症状 钩介幼虫用足丝粘附在鱼体上用壳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鱼体受到刺激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较大的鱼体寄生几十个钩介幼虫在鳃丝或鳍条上一般影响不大但对饲养56天的鱼苗或体长1.72.7厘米的夏花,则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里,能使鱼苗或夏花丧失摄食能力而饿死。寄生在鳃上,因妨碍鱼呼吸,可引起窒息而死。往往可使病鱼头部出现“红头白嘴”现象,称为“红头白嘴”病。
3.流行情况 流行于春末夏初,每年在鱼苗和夏花饲养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体,悬浮于水中的时候,此时出现该病。钩介幼虫能寄生于各种鱼,其中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
4.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亩2025千克茶饼也可杀灭蚌类。
2鱼苗及夏花培育池内不能混养蚌进水需严格过滤以免钩介幼虫随水带入鱼池。
第六章 非寄生性鱼病
一、气泡病
1.原因 当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都可引起鱼气泡病,鱼越小越敏感,主要危害鱼苗,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
2.症状 鳍、鳃、皮肤及内脏的血管内含有大量气泡,引起栓塞而死。鱼身体失去平衡,时游时停,最后鱼失去自由游动能力而浮在水面,不久即死。
3.防治方法
1注意水源不用含气泡的水注意水质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多。不使用未经发酵的肥料。
2当发现有气泡时应立即加注新水。
3每亩用乌桕叶3.5千克、野山楂1.2千克、黄荆1.2千克、艾0.6千克、煎汁加入打烂的大蒜1.2千克,拌细糠混合大粪喂鱼。
4每亩用艾、牡荆各1千克煎汁加食盐1千克全池泼洒连续2次。
5鱼苗下池前可用清凉油2盒韭菜1千克食盐0.15千克煎汁煮蛋用此蛋黄喂一次可预防气泡病鱼苗下塘后每亩水深0.66米时用食盐1.52千克、清凉油45盒韭菜22.5千克与黄豆打成浆全池泼洒。
6已发生了气泡病可迅速冲注新水每亩水深0.66米时可用生石膏4千克、车前草4千克与黄豆打成浆全池泼洒。
二、藻类引起的中毒
由蓝藻引起的中毒
1.病因及症状 池中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江浙一带群众称之为“湖靛”,两广称之为“”,福建称之为“铜绿水”,当微囊藻大量繁殖时,能毒死鱼类。
2.防治方法
1池塘经常灌注清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注意水的pH值定期泼洒生石灰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
2在覆盖湖靛的池塘里把没受潮的草木灰撒在湖靛上下风处多撒些连撒23天湖靛即消失。隔天再全池遍撒生石灰每亩1520千克效果更佳。过12天后适当加注新水改善水质。
3当判断水体中蓝藻较多时取塘泥300400千克将塘泥稀释成泥浆全池均匀泼洒隔3天后再重复一次经一周后观察池水蓝藻有所下降。
附录1 北方地区常见鱼病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