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陕西...

589 lines
45 KiB
Plaintext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台站简介
1.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其南北分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是我国南北气候区的天然分界线,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自然分水岭,也是古北界和东洋界生物的交汇区。秦岭的森林植被不仅在水平地带上具有独特的过渡性特征,同时在海拔梯度上也有明晰的垂直带谱。对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在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总体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Qinling National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缩写为QNFERS的前身是“秦岭火地塘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始建于1980年地处秦岭中段南坡陕西省宁陕县境内的火地塘林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8°21108°39北纬33°1833°28之间年平均温度8℃10℃年降水量9001200mm年蒸发量800950mm年日照时数11001300h无霜期170d海拔范围在8002500m之间。建站初期野外观测区面积为13257hm2原宁陕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1988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来的林场分为宁东林业局火地塘林场和西北林学院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研究面积缩小为2037hm2。为了加强对整个秦岭林区的研究1987年曾在秦岭西部的宝鸡市辛家山林业局建立了气象、水文、土壤等因子的定位观测站后来因为经费紧张于1997年停止观测。考虑到秦岭生态站的独特地理位置2009年在秦岭中段北坡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蒿坪管理站建立了森林理水功能观测点以便比较秦岭南北坡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火地塘林区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陕西树木志》记载陕西省有木本植物101科、321属、1224种其中火地塘林区就有83科、206属、524种包括6个亚种、51个变种、3个变型、17个栽培种分别占陕西省的82.1%、64%和43%。在206个属中属于温带分布的有65属占总属的31.55%属于热带、亚热带分布的有61属占总数的30.36%属于东亚分布的有35属占总属的17.41%属于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的有28属占总属的13.93%属于中国特有属的有12属占总属的5.9%占中国特有属的13.0%秦岭特有属的63.2%。根据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和《中国植物红皮书》1992中的记载秦岭有21种珍稀濒危木本保护植物而在火地塘就达15种占秦岭分布的71%。从上述情况看,火地塘林区是科学研究和植物引种驯化的理想地段。
1.1.2 研究队伍
站长:张硕新教授
主要研究成员:雷瑞德教授、刘建军教授、王得祥教授、张景群教授、陈海滨副教授、党坤良副教授、张胜利副教授、侯琳副研究员、陈书军助理研究员、尚廉斌高级实验师、唐明教授、陈辉教授、曹支敏教授、李孟楼教授、张文辉教授、姜在民副教授、蔡靖副教授、杨平厚高级实验师、闫红安讲师、李周岐教授、张存旭副教授、康永祥副教授、李卫忠副教授、赵鹏祥副教授、毛晓利副教授。
1.1.3 工作条件及设施
目前秦岭生态站在火地塘林区设有气象站2个碳通量观测塔1个生态因子梯度观测塔1个集水区面积为800hm2的巴歇尔量水堰1个集水区面积为8hm2的三角形薄壁堰2个20m2的径流观测场8个100m2的壤中流观测场10个固定标准地10个野外观测区实验室30m2标本室30m2办公室30m2建立陕西境内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园1处。在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蒿坪管理站建有巴歇尔量水堰1个三角形薄壁堰1个复式量水堰1个径流场3个。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本部有森林生态研究室48m2生态实验室96m2计算机16台、激光、彩色喷墨和针式打印机数台、扫描仪和数字化仪各1台。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秦岭火地塘林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以来购置了可供野外调查、室内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的仪器设备200多台价值人民币600多万元。
1.2 研究方向
1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动态群落结构与特征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干扰与恢复规律景观结构及动态等。
2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收支及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建群中碳收支规律、凋落物分解及动态、林地CO2释放动态规律森林碳通量。
3森林的理水功能及对水环境的影响林区径流规律及动态模拟森林对水质的影响及机理。
4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5森林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逆境生理生态。
6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经营。
1.3 研究成果
1.3.1 获得奖励
1“陕西省经济林菌根研究”200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真菌致死寄主树木机制研究”200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栓皮栎优良遗传资源选择与天然林恢复生态学研究”2007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秦岭太白红杉群落学特征、类型划分和生产力的研究”1999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秦岭中山地带主要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及稳定性”2005年获首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6“锐齿栎林地力衰退机理的研究”1998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落叶松叶蜂综合防治技术”199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3.2 研究论著
1《秦岭油松、锐齿栎根系生态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Flora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entral China”《黄土高原植物志》IHW-Verlag2007英文
4《中国冷杉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5“Nadelwaelder Chinas”《中国针叶林》SpringerBerlin-New York1996德文
自2007年以来秦岭生态站科教人员发表学术论文71篇。
1.4 合作交流
建站以来秦岭生态站已与3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同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20多名科教人员多次出国进修、合作研究、考察或参加国际会议。
自2007年以来每年有来自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的10余名专家到秦岭生态站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站内每年有6人次科教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有50余名科教人员和20余名博硕士生来站开展科学研究、2500余名本科生来站进行课程实习。
第二章 数据资源目录
2.1 生物数据资源目录
数据集名称
站区生物要素调查表
数据集摘要
关于站区植被、植物群落、地貌、水分、土壤、人类活动、动物活动、演替特征等的调查数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植物群落乔木层每木调查与生物量
数据集摘要
关于植物群落乔木层各种乔木的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等的调查数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生物量模型
数据集摘要
描述观测场内主要物种的生物量模型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植物群落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数据集摘要
关于植物群落乔木层各种乔木的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等的调查数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植物群落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数据集摘要
关于植物群落灌木层各种植物的盖度、多度、生活型等的调查统计数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植物群落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数据集摘要
关于植物群落草本层各种植物的盖度、多度、生活型等的调查数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植物群落乔木层群落特征
数据集摘要
关于植物群落乔木层群落的郁闭度、密度、高度、生物量等的调查统计数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植物群落灌木层群落特征
数据集摘要
关于植物群落灌木层的盖度、多度、生物量等的调查统计数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植物群落草本层群落特征
数据集摘要
关于植物群落草本层的盖度、多度、生物量等的调查统计数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站区主要动植物种类名录
数据集摘要
记录站区动植物群落中主要植物的种类和名称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2.2 土壤数据资源目录
数据集名称
森林土壤养分
数据集摘要
森林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pH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不同层次土壤速效氮
数据集摘要
森林土壤速效氮含量,包括硝态氮和铵态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土壤容重
数据集摘要
森林土壤容重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土壤剖面调查数据
数据集摘要
记录生态站土壤剖面的调查数据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8年
2.3 水分数据资源目录
数据集名称
森林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数据集摘要
森林生态站的雨水、地下水水质
数据集时间范围
1997—2005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穿透降水量
数据集摘要
森林生态站的森林穿透降水量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树干径流量
数据集摘要
森林生态站的森林树干径流量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2.4 大气数据资源目录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相对湿度各日逐时观测表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每日24h的相对湿度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大气压强各日逐时观测表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每日24h的大气压强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地表温度各日逐时观测表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每日24h的地表温度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风向各日逐时观测表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每日24h的风向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风速各日逐时观测表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每日24h的风速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降水各日逐时观测表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每日24h的降水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各月逐日太阳辐射总量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各种太阳辐射总量的日平均值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气象要素月平均值表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气象常规观测要素的月平均值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太阳辐射总量月平均值表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各种太阳辐射总量的月平均值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各月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日期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各月的极端最高气温以及出现的日期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数据集名称
森林站站区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日期
数据集摘要
记录各生态站各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以及出现的日期
数据集时间范围
2006—2008年
第三章 观测场和采样地
3.1 概述
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下称秦岭森林生态站共设有13个观测场长期定位观测的森林类型有油松林、华山松林、冷杉林、铁杉林、锐齿栎林、红桦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森林类型表3-1
表3-1 秦岭森林生态站观测场、观测点一览表
3.2 观测场介绍
3.2.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QLFZH01
3.2.1.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树干径流采样地QLFZH01CHG_01
秦岭油松林综合观测场树干径流采样地主要观测树干径流量2005年建立样地面积为20m×20m属于永久样地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651″北纬33°2610″。在综合观测场内选择不同树种不同胸径的18棵树包括油松林的所有优势树种胸径从大到小概括了所有径级此树干径流量能代表油松林的树干径流量下雨后有径流产生即自动进行观测。
3.2.1.2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穿透降水采样地QLFZH01CHG_01
秦岭油松林综合观测场穿透降水采样地主要观测穿透降水量2005年建立样地面积为20m×20m属于永久样地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651″北纬33°2610″。在样地内均匀分布四个2m×0.2m穿透雨收集器,收集器上面林窗大小适中,具有代表性。每年生长季下雨后有流量产生即自动进行观测。
3.2.2 其他观测场
3.2.2.1 秦岭锐齿栎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QLFSY01KB0_01
秦岭锐齿栎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2008年建立为永久样地海拔1560m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624″北纬33°2610″样地面积为20m×20m坡度38°坡向西南坡位中部。由于此样地植被类型是典型的油松天然次生林生物物种丰富代表性强适合做生物观测样地。
生物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境要素:植物群落名称,群落高度,水分状况,动物活动,人类活动,生长/演替特征;②乔木层每木调查: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③乔木、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株数/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生活型,生物量,地上地下部总干重(草本层);④树种的更新状况:平均高度,平均基径;⑤群落特征:分层特征,层间植物状况,叶面积指数;⑥凋落物各部分干重;⑦乔灌草物候:出芽期,展叶期,首花期,盛花期,结果期,枯黄期等;⑧优势植物和凋落物元素含量与能值: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热值。
土壤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pH、凋落物厚度②缓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镁、钾、钠、有效钼、有效硫、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量元素全量硼、钼、锌、锰、铜、铁③重金属铬、铅、镍、镉、硒、砷、汞、机械组成、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剖面下层容重。
3.2.2.2 秦岭华山松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QLFSY02ZB0_01
秦岭华山松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2008年建立为永久样地海拔1963m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846″北纬33°2717″样地面积为20m×20m坡度15°坡向南坡位下部。由于此样地植被类型是典型的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生物物种丰富代表性强适合做生物观测样地。
生物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境要素:植物群落名称,群落高度,水分状况,动物活动,人类活动,生长/演替特征;②乔木层每木调查: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③乔木、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株数/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生活型,生物量,地上地下部总干重(草本层);④树种的更新状况:平均高度,平均基径;⑤群落特征:分层特征,层间植物状况,叶面积指数;⑥凋落物各部分干重;⑦乔灌草物候:出芽期,展叶期,首花期,盛花期,结果期,枯黄期等;⑧优势植物和凋落物元素含量与能值: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热值。
土壤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pH、凋落物厚度②缓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镁、钾、钠、有效钼、有效硫、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量元素全量硼、钼、锌、锰、铜、铁③重金属铬、铅、镍、镉、硒、砷、汞、机械组成、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剖面下层容重。
3.2.2.3 秦岭红桦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QLFSY03KB0_01
秦岭红桦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2008年建立为永久样地海拔2160m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840″北纬33°2751″样地面积为20m×20m坡度15°坡向西北坡位上部。由于此样地植被类型是典型的红桦天然次生林生物物种丰富代表性强适合做生物观测样地。
生物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境要素:植物群落名称,群落高度,水分状况,动物活动,人类活动,生长/演替特征;②乔木层每木调查: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③乔木、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株数/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生活型,生物量,地上地下部总干重(草本层);④树种的更新状况:平均高度,平均基径;⑤群落特征:分层特征,层间植物状况,叶面积指数;⑥凋落物各部分干重;⑦乔灌草物候:出芽期,展叶期,首花期,盛花期,结果期,枯黄期等;⑧优势植物和凋落物元素含量与能值: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热值。
土壤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pH、凋落物厚度②缓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镁、钾、钠、有效钼、有效硫、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量元素全量硼、钼、锌、锰、铜、铁③重金属铬、铅、镍、镉、硒、砷、汞、机械组成、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剖面下层容重。
3.2.2.4 秦岭巴山冷杉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QLFSY04IB0_01
秦岭巴山冷杉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2008年建立为永久样地海拔2400m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942″北纬33°2732″样地面积为20m×20m坡度5°坡向东坡位岭顶。由于此样地植被类型是典型的巴山冷杉天然次生林生物物种丰富代表性强适合做生物观测样地。
生物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境要素:植物群落名称,群落高度,水分状况,动物活动,人类活动,生长/演替特征;②乔木层每木调查: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③乔木、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株数/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生活型,生物量,地上地下部总干重(草本层);④树种的更新状况:平均高度,平均基径;⑤群落特征:分层特征,层间植物状况,叶面积指数;⑥凋落物各部分干重;⑦乔灌草物候:出芽期,展叶期,首花期,盛花期,结果期,枯黄期等;⑧优势植物和凋落物元素含量与能值: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热值。
土壤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pH、凋落物厚度②缓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镁、钾、钠、有效钼、有效硫、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量元素全量硼、钼、锌、锰、铜、铁③重金属铬、铅、镍、镉、硒、砷、汞、机械组成、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剖面下层容重。
3.2.2.5 秦岭铁杉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QLFSY05
秦岭铁杉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2008年建立为永久样地海拔1977m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843″北纬33°2715″样地面积为20m×20m坡度30°坡向东北坡位中部。由于此样地植被类型是典型的铁杉天然次生林生物物种丰富代表性强适合做生物观测样地。
生物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境要素:植物群落名称,群落高度,水分状况,动物活动,人类活动,生长/演替特征;②乔木层每木调查: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③乔木、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株数/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生活型,生物量,地上地下部总干重(草本层);④树种的更新状况:平均高度,平均基径;⑤群落特征:分层特征,层间植物状况,叶面积指数;⑥凋落物各部分干重;⑦乔灌草物候:出芽期,展叶期,首花期,盛花期,结果期,枯黄期等;⑧优势植物和凋落物元素含量与能值: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热值。
土壤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pH、凋落物厚度②缓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镁、钾、钠、有效钼、有效硫、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量元素全量硼、钼、锌、锰、铜、铁③重金属铬、铅、镍、镉、硒、砷、汞、机械组成、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剖面下层容重。
3.2.2.6 秦岭青杄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QLFSY06ZB0_01
秦岭青杄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2008年建立为永久样地海拔2040m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842″北纬33°2758″样地面积为20m×20m坡度5°坡向东坡位下部谷底。由于此样地植被类型是典型的青杄天然次生林生物物种丰富代表性强适合做生物观测样地。
生物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境要素:植物群落名称,群落高度,水分状况,动物活动,人类活动,生长/演替特征;②乔木层每木调查: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③乔木、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株数/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生活型,生物量,地上地下部总干重(草本层);④树种的更新状况:平均高度,平均基径;⑤群落特征:分层特征,层间植物状况,叶面积指数;⑥凋落物各部分干重;⑦乔灌草物候:出芽期,展叶期,首花期,盛花期,结果期,枯黄期等;⑧优势植物和凋落物元素含量与能值: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热值。
土壤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pH、凋落物厚度②缓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镁、钾、钠、有效钼、有效硫、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量元素全量硼、钼、锌、锰、铜、铁③重金属铬、铅、镍、镉、硒、砷、汞、机械组成、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剖面下层容重。
3.2.2.7 秦岭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QLFSY07HB0_01
秦岭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2008年建立为永久样地海拔1610m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714″北纬33°2558″样地面积为20m×20m坡度28°坡向北坡位下部。由于此样地植被类型是典型的华山松、锐齿栎混交天然次生林生物物种丰富代表性强适合做生物观测样地。
生物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境要素:植物群落名称,群落高度,水分状况,动物活动,人类活动,生长/演替特征;②乔木层每木调查: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③乔木、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株数/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生活型,生物量,地上地下部总干重(草本层);④树种的更新状况:平均高度,平均基径;⑤群落特征:分层特征,层间植物状况,叶面积指数;⑥凋落物各部分干重;⑦乔灌草物候:出芽期,展叶期,首花期,盛花期,结果期,枯黄期等;⑧优势植物和凋落物元素含量与能值: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热值。
土壤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pH、凋落物厚度②缓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镁、钾、钠、有效钼、有效硫、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量元素全量硼、钼、锌、锰、铜、铁③重金属铬、铅、镍、镉、硒、砷、汞、机械组成、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剖面下层容重。
3.2.2.8 秦岭华山松、铁杉混交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QLFSY08HB0_01
秦岭华山松、铁杉混交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2008年建立为永久样地海拔1982m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845″北纬33°2715″样地面积为20m×20m坡度34°坡向东坡位中部。由于此样地植被类型是典型的华山松、铁杉混交天然次生林生物物种丰富代表性强适合做生物观测样地。
生物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境要素:植物群落名称,群落高度,水分状况,动物活动,人类活动,生长/演替特征;②乔木层每木调查: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③乔木、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株数/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生活型,生物量,地上地下部总干重(草本层);④树种的更新状况:平均高度,平均基径;⑤群落特征:分层特征,层间植物状况,叶面积指数;⑥凋落物各部分干重;⑦乔灌草物候:出芽期,展叶期,首花期,盛花期,结果期,枯黄期等;⑧优势植物和凋落物元素含量与能值: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热值。
土壤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pH、凋落物厚度②缓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镁、钾、钠、有效钼、有效硫、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量元素全量硼、钼、锌、锰、铜、铁③重金属铬、铅、镍、镉、硒、砷、汞、机械组成、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剖面下层容重。
3.2.2.9 秦岭油松、锐齿栎混交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QLFSY09HB0_01
秦岭油松、锐齿栎混交林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2008年建立为永久样地海拔1530m中心点坐标东经108°2624″北纬33°2608″样地面积为20m×20m坡度33°坡向西南坡位中下部由于此样地植被类型是典型的油松、锐齿栎混交天然次生林生物物种丰富代表性强适合做生物观测样地。
生物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境要素:植物群落名称,群落高度,水分状况,动物活动,人类活动,生长/演替特征;②乔木层每木调查:胸径,高度,生活型,生物量;③乔木、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株数/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盖度,生活型,生物量,地上地下部总干重(草本层);④树种的更新状况:平均高度,平均基径;⑤群落特征:分层特征,层间植物状况,叶面积指数;⑥凋落物各部分干重;⑦乔灌草物候:出芽期,展叶期,首花期,盛花期,结果期,枯黄期等;⑧优势植物和凋落物元素含量与能值: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热值。
土壤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pH、凋落物厚度②缓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镁、钾、钠、有效钼、有效硫、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量元素全量硼、钼、锌、锰、铜、铁③重金属铬、铅、镍、镉、硒、砷、汞、机械组成、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剖面下层容重。
3.2.3 秦岭生态站水文径流观测场QLFFZ01CBL_01
位于火地沟沟口集水区面积800hm2的巴歇尔量水堰1个集水区面积为8hm2左右的V形量水堰2个。巴歇尔量水堰建于火地沟口设有两个观测井用以测定水位、流量等相关水文指标。在火地沟流域选两条面积不同的支沟建立锐缘三角堰用以测定水位、流量等相关水文指标。锐缘三角堰堰板为钢板设有沉砂池进口齿墙与基岩相连接。
3.2.4 秦岭生态站气象观测场QLFQX01QLFQX02
自动气象观测场按规定时序进行24小时观测2秒记录一次数据输出分半小时和日数据两种方式。主要的观测气象因子有光和有效辐射、日照时数、蒸发量、风速、风向、降雨量、空气温湿度、大气压、水气压、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
第四章 长期监测数据
4.1 生物监测数据
4.1.1 动植物名录
4.1.1.1 秦岭生态站昆虫名录
表4-1 昆虫名录
表4-1 昆虫名录(续)-1
表4-1 昆虫名录(续)-2
表4-1 昆虫名录(续)-3
表4-1 昆虫名录(续)-4
表4-1 昆虫名录(续)-5
表4-1 昆虫名录(续)-6
表4-1 昆虫名录(续)-7
4.1.1.2 秦岭生态站植物名录
表4-2 植物名录
表4-2 植物名录(续)-1
表4-2 植物名录(续)-2
表4-2 植物名录(续)-3
表4-2 植物名录(续)-4
表4-2 植物名录(续)-5
表4-2 植物名录(续)-6
表4-2 植物名录(续)-7
表4-2 植物名录(续)-8
表4-2 植物名录(续)-9
表4-2 植物名录(续)-10
4.1.2 乔木层、灌木层生物量模型
表4-3 乔木层、灌木层生物量模型
表4-3 乔木层、灌木层生物量模型(续)-1
4.1.3 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4.1.3.1 油松松林综合观测场
表4-4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4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续)-1
4.1.3.2 其他观测场
表4-5 锐齿栎林长期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6 华山松林长期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7 红桦林长期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8 巴山冷杉林长期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9 铁杉林长期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10 青杄林长期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11 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长期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12 华山松、铁杉混交林长期观测场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4.1.4 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4.1.4.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
表4-13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13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续)-1
4.1.4.2 其他观测场
表4-14 锐齿栎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15 华山松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16 红桦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16 红桦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续)-1
表4-17 巴山冷杉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18 铁杉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19 青杄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20 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21 华山松、铁杉混交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表4-21 华山松、铁杉混交林长期观测场灌木层植物种组成(续)-1
4.1.5 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4.1.5.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
表4-22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4.1.5.2 其他观测场
表4-23 锐齿栎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表4-24 华山松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表4-25 红桦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表4-25 红桦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续)-1
表4-26 巴山冷杉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表4-27 铁杉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表4-28 青杄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表4-28 青杄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续)-1
表4-29 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表4-30 华山松、铁杉混交林长期观测场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4.2 土壤监测数据
4.2.1 土壤养分
4.2.1.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
表4-3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土壤养分
4.2.1.2 华山松林长期观测场
表4-32 华山松林观测场土壤养分
4.2.1.3 桦木林长期观测场
表4-33 桦木林观测场土壤养分
4.2.1.4 冷杉林长期观测场
表4-34 冷杉林观测场土壤养分
4.2.1.5 青杄林长期观测场
表4-35 青杄林观测场土壤养分
4.2.1.6 锐齿栎林长期观测场
表4-36 锐齿栎林观测场土壤养分
4.2.1.7 铁杉林长期观测场
表4-37 铁杉林观测场土壤养分
4.2.1.8 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长期观测场
表4-38 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观测场土壤养分
4.2.1.9 油松、锐齿栎混交林长期观测场
表4-39 油松、锐齿栎混交林观测场土壤养分
4.2.1.10 铁杉、华山松混交林林长期观测场
表4-40 铁杉华山松混交林观测场土壤养分
4.2.2 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
表4-4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2 华山松林观测场
表4-42 华山松林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3 桦木林长期观测场
表4-43 桦木纯林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4 冷杉林长期观测场
表4-44 冷杉林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5 青杄林长期观测场
表4-45 青杄林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6 锐齿栎林长期观测场
表4-46 锐齿栎林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7 铁杉林长期观测场
表4-47 铁杉林长期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8 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长期观测场
表4-48 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长期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9 油松、锐齿栎混交林长期观测场
表4-49 油松、锐齿栎混交林长期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2.10 铁杉、华山松混交林长期观测场
表4-50 铁杉、华山松混交林长期观测场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3 土壤容重
4.2.3.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
表4-5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土壤容重
4.2.3.2 华山松林长期观测场
表4-52 华山松林观测场土壤容重
4.2.3.3 桦木林长期观测场
表4-53 桦木林观测场土壤容重
4.2.3.4 冷杉林长期观测场
表4-54 冷杉林观测场土壤容重
4.2.3.5 青杄林长期观测场
表4-55 青杄林观测场土壤容重
4.2.3.6 锐齿栎林长期观测场
表4-56 锐齿栎林观测场土壤容重
4.2.3.7 铁杉林长期观测场
表4-57 铁杉林长期观测场土壤容重
4.2.4 土壤剖面调查
4.2.4.1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
表4-58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2.4.2 华山松林观测场
表4-59 华山松林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2.4.3 桦木林观测场
表4-60 桦木林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2.4.4 冷杉林观测场
表4-61 冷杉林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2.4.5 青杄林观测场
表4-62 青杄林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2.4.6 锐齿栎林观测场
表4-63 锐齿栎林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2.4.7 铁杉林观测场
表4-64 铁杉林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2.4.8 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观测场
表4-65 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2.4.9 油松锐齿栎混交林观测场
表4-66 油松锐齿栎混交林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2.4.10 铁杉华山松混交林观测场
表4-67 铁杉华山松混交林观测场土壤剖面调查
4.3 水分监测数据
4.3.1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表4-68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表4-68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续)-1
表4-68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续)-2
表4-68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续)-3
表4-68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续)-4
4.3.2 综合观测场树干径流量、穿透降水量
表4-69 树干径流量和穿透降水量
4.3.3 水质分析方法
表4-70 水质分析方法
表4-70 水质分析方法(续)-1
4.4 气象监测数据
4.4.1 温度
表4-71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温度
表4-71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温度(续)-1
4.4.2 湿度
表4-72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湿度
表4-72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湿度(续)-1
4.4.3 气压
表4-73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气压
4.4.4 降水
表4-74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降水
4.4.5 风速
表4-75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风速
表4-75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风速(续)-1
4.4.6 地表温度
表4-76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地表温度
表4-76 自动观测气象要素——地表温度(续)-1
4.4.7 辐射
表4-77 太阳辐射自动观测记录表——月辐射
表4-77 太阳辐射自动观测记录表——月辐射(续)-1
第五章 台站研究数据集整理和编写
5.1 秦岭生态站水质检测资料数据集1997—2005
表5-1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1997年
表5-2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1998年
表5-3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1999年
表5-4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1999年
表5-5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0年
表5-5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0年-1
表5-6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1年
表5-7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2年
表5-7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2年-1
表5-8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2年
表5-9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3年
表5-10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3年
表5-11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4年
表5-12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4年
表5-13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4年
表5-14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4年
表5-15 秦岭火地塘林区水样分析记录表——2005年
5.2 台站气象监测资料集
5.2.1 自动站逐日气象数据集
5.2.1.1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数据集2006—2008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2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3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4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5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6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7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8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9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0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1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2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3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4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5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6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7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8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19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20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21
表5-16 自动站逐日太阳辐射总量及累计值2006—2008-22
5.2.1.2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集2006—2007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1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2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3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4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5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6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7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8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9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10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11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12
表5-17 自动站逐日水气压数据(续)-13
5.2.1.3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集2006—2008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2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3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4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5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6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7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8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9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0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1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2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3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4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5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6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7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8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19
表5-18 自动站逐日大气压数据(续)-20
5.2.1.4 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集2006—2008
表5-19 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
表5-19 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续)-1
表5-19 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续)-2
表5-19 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续)-3
表5-19 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续)-4
表5-19 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续)-5
表5-19 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续)-6
表5-19 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续)-7
5.2.1.5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集2006—2008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2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3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4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5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6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7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8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9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0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1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2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3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4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5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6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7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8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19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20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21
表5-20 自动站逐日气温数据(续)-22
5.2.1.6 自动站逐日——小时极大风速数据集2006—2008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1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2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3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4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5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6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7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8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9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10
表5-21 自动站逐日一小时极大风速数据(续)-11
5.2.1.7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集2006—2007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1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2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3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4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5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6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7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8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9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10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11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12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13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14
表5-22 自动站逐日5cm地温数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