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txt

1654 lines
265 KiB
Plaintext
Raw Normal View History

2023-12-14 14:26:13 +08:00
前言
第一章 牙鲆
第一节 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一、分类地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mminck et Schlegel]隶属于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蝶亚目Pleuronectoidei、鲆科Bothidae、牙鲆亚科Paralichthyinae、牙鲆属Paralich-thys
二、地理分布
牙鲆属的鱼类多分布在南、北美洲东西两岸有近20种欧洲大陆沿岸没有分布在亚洲沿岸只有牙鲆一种。从萨哈林库页岛到中国南海都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朝鲜、日本、俄国远东沿岸海区。多在靠近沿岸水深2050米潮流畅通的海域。底质多为砂泥、砂石或岩礁地带。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外部形态特征
牙鲆体呈长椭圆形、扁平。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眼稍小上眼靠近头部背缘比下眼稍靠前两眼间隔平约为眼径的1/2。口较大吻长、稍尖上颚骨从眼的后缘到达后方。有眼侧两个鼻孔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的瓣片无眼侧的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口裂斜左右对称。上、下颚齿排成一列尖锐呈锥状图1-1。鳞小不易剥落。有眼侧为栉鳞稍感粗糙。无眼侧被圆鳞稍感圆滑。无眼侧体色呈白色有眼侧体色呈暗褐色或灰黑色散布有暗褐色和白色斑点。成鱼为适应底栖生活有眼一侧的体色可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个体在有眼侧体表上有3个大的黑褐斑。侧线在胸鳍上方呈大波浪状弯曲无颞上支。无眼侧也有侧线。背鳍从上眼前缘开始向后到尾柄鳍条约80根。胸鳍短小两侧各一鳍条数约为12根。腹鳍左右略对称鳍根部很短鳍条数为6根。臀鳍是从肛门和尿生殖孔上缘向后到尾柄鳍条数约60根有很大变异。尾鳍后缘呈双截形鳍条18根图1-2、图1-3
图1-1 牙鲆
图1-2 牙鲆的外形
图1-3 牙鲆头部侧面
二、内部结构特性
(一)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内有齿、舌、鳃耙等、食道、胃、肠等。牙鲆口裂稍大上下颌有齿齿尖。食道短而稍粗管壁稍厚。胃位于食道后方也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在靠近食道处为贲门部在连接肠的一端为幽门部。胃后方的消化道为肠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在肠的开始处有指状的盲囊突出物为幽门盲囊又称幽门垂。肠又分为前肠稍粗、中肠、后肠和直肠。直肠没有吸收作用只是堆积粪便。直肠末端开口于肛门图1-5
图1-5 牙鲆的消化管和消化系统
主要消化腺为肝脏,体积稍大。肝脏的最重要机能为制造胆汁。胆汁由胆细管汇集到胆管,然后贮藏在胆囊内。胆囊有输胆管通到肠的前端。
胰脏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通过胰管通到肠前端。
(二)呼吸系统
牙鲆的主要呼吸器官为鳃。在咽的两侧鳃盖骨下。鳃由鳃弓、鳃耙、鳃片和鳃丝组成。两侧共有4对鳃弓鳃弓的外缘着生有鳃片。鳃片由鳃丝排列而成外观呈鲜红梳状。鳃弓内缘着生鳃耙防止鳃片被食物碰伤的作用。依靠口和鳃盖的运动使水进入鳃部进行呼吸作用图1-6。牙鲆无鳔。
图1-6 牙鲆的鳃
(三)循环系统
牙鲆的循环器官主要为心脏,这是血液循环的中枢。心脏位于体腔前端,最后一对鳃弓的后下方,包围在围心腔中。围心腔与腹腔间由围心腔腹隔膜分隔。心脏有节律地搏动,将血液从心脏由动脉输至身体各部的离心血管。静脉是回收血液回心脏的向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联系动脉和静脉的细血管。鱼通过鳃进行呼吸交换气体获得氧气,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等运送到体内各器官和组织内,并把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牙鲆的脾脏为造血器官,位于胃的后下侧、肠的前部,色鲜红,是制造血球最重要的中心,也是红血球的后备贮存场所。
(四)排泄系统
牙鲆的排泄器官主要是肾脏,这是鱼的主要泌尿器官,位于体腔的背右壁,较长。将血液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渗入肾小管内,经前肾管(输尿管)由泄殖孔排出体外。
(五)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是维持和协调各器官系统正常的生理活动,以及与外界环境的互相联系,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的反应。它包括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是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脑又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延脑后部为脊髓,是一条扁椭圆长柱状的管向后伸达尾椎。外周神经是由中枢神经发出的神经和神经节所组成,它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中枢神经即由外周神经而与皮肤、肌肉、内脏器官连接。脑神经由脑部发出通过头骨孔而达身体外周,它包括视神经、听神经和嗅神经等。脊神经是分节排列,各有神经纤维分布到肌肉及腺体上。
植物神经也是由中枢神经发出,发出后不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而是通过神经节的神经原,再到达各器官。
牙鲆的感觉器官有皮肤感觉器官、视觉器官(眼)、嗅觉器官(鼻孔内的嗅囊)和听觉器官(内耳)等。
(六)生殖系统
牙鲆的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性腺)及向外输送生殖细包(卵和精子)的输导管——输卵管与输精管组成的。生殖腺产生生殖细胞,雌性生殖腺为卵巢,雄性生殖腺为精巢。
雌性牙鲆有卵巢1对其成熟的整体卵巢略呈三角戟状呈橘黄色分左右两叶一般对称偶有不对称者。位于后下侧靠近生殖孔的一端膨大左右两卵巢各有1条输卵管在近生殖孔处汇合成1条管道并开口于生殖孔两卵巢向后明显分开呈圆锥状其末端较尖细。输卵管与卵巢直接相连成熟的卵通过输卵管经生殖孔排出体外。
成熟的雄性牙鲆精巢1对呈长扁圆形乳白色各有输精管1条一端连于精巢另一端末端两输精管汇合在一起通入尿殖孔。
第三节 生态习性
一、栖息环境与生活习性
牙鲆为冷水性、底栖鱼类幼鱼和成鱼具有潜砂习性多栖息在靠近沿岸水深2050米潮流畅通的海域底质多为砂泥、砂石或岩礁地带。幼鱼多生活在水深10米以上、有机物少的河口地带。成鱼因产卵和索饵有季节性向浅水或深水移动。在接近产卵期生活在靠近沿岸水深20米一带的浅海海域。产卵后为索饵稍向北移动。910月以后水温开始降低向水深50米处移动1112月向南游至水深90米或90米以上深海越冬。春季游向近岸浅海水域进行产卵繁殖即生殖期游向近岸水域冬季游向邻近深水越冬洄游性小回归性强。由于这种移动范围有一定的界限所以在不同范围会有不同的群体。在日本沿岸就有几个系统群体。
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一)水温
牙鲆在冬季水温为2℃仍能存活致死水温在2℃以下。当水温降到1.6℃以下幼鱼几乎会全部死亡。在水温高达33℃时有的成鱼只能短暂存活。当年稚、幼鱼较耐高温而2龄以上的牙鲆适应高温能力明显下降。而1龄以下的稚、幼鱼耐低温能力也较差。牙鲆仔、稚鱼培育生长的最适水温为1720℃。成鱼生长的适温为824℃最适水温为1621℃。养殖牙鲆在水温5℃以下不摄食13℃以下、23℃以上摄食减少10℃以下、25℃以上不大摄食并停止生长水温在1024℃范围内随着水温增高摄食量逐渐增加水温超过27℃是危险长期处于27℃或在超过27℃的环境下易引起大量死亡。
(二)盐度
牙鲆为广盐性鱼类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能在盐度低于0.8%的河口地带生活。幼鱼对低盐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对低盐的忍耐性随个体增大而增强。体长2530毫米稚幼鱼能在盐度0.18%的海水中24小时成活率可达100%即使在纯淡水中也可存活12天。生长最适盐度为1.7%3.3%左右。
(三)溶氧
牙鲆耐低溶氧能力要比真鲷、鱼、鲈鱼等强溶氧致死浓度为0.60.8毫克/升。要求人工养殖牙鲆池水溶氧量应高于4毫克/升。
三、食性
牙鲆是具有代表性的肉食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中多以小型鱼类为主。天然牙鲆仔鱼以无脊椎动物的卵、轮虫、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等浮游动物为食。后期仔鱼摄食等足类、端足类、裂足类的幼体至变态开始时大量摄食尾虫类。营底栖生活大量摄食桡足类成体、卤虫成体等营底栖生活后稚鱼以糠虾类Acanthomysis sp.为主也捕食剑水蚤和其他稚鱼。从全长3厘米逐渐转向捕食鱼类。从全长10厘米捕食鱼的能力提高。15厘米的牙鲆捕食的天然饵料中有近90%是鱼类。从捕食糠虾向捕食鱼类的转换是在1114厘米时。幼鱼和成鱼多摄食鱼类有鳀鱼、天笛鲷、小型虎鱼、玉筋鱼、沙丁鱼和鲐鱼、竹鱼等的幼鱼及乌贼类表1-1
表1-1 牙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食性
四、生长
牙鲆在不同的海域因水温不同其生长状况有一定的差异。天然牙鲆的生长受环境的影响水温和饵料对牙鲆的生长影响很大图1-7、图1-8和图1-9。一般情况下孵化后2个月平均全长可达3厘米3个月全长可达6厘米以上以后生长明显加快。每个月可长4厘米到秋天可达20厘米左右。如顺利的话孵化后1年可长到30厘米体重可达250克2年可长到40厘米体重达700克3年可长到50厘米体重达1.4千克4年可长到60厘米体重达2.5千克5年可长到65厘米体重达3.3千克6年可长到70厘米体重达4.5千克左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温适宜、饵料充足孵化后一年可长到350500克一年半长到7001000克左右。天然牙鲆从夏季到秋末生长速度明显快其他季节相对要稍慢一些。雌、雄鱼在生长方面没有什么差异高龄鱼雄性个体生长稍好一些。
图1-7 天然牙鲆的生长
图1-8 牙鲆全长和体重的关系
图1-9 牙鲆体长和全长的关系
牙鲆寿命可达10龄以上体长达1米以上体重10千克以上。日本捕获到的最大个体达89厘米。
五、繁殖习性
(一)性成熟和产卵
从日本对天然牙鲆生态调查结果生物学最小型首次加入产卵个体的大小雌性全长为360450毫米雄性为300380毫米。我国黄、渤海产的天然牙鲆的性成熟年龄要在年满2周龄体长在350毫米以上的雌性个体方能达到性成熟雄性略早体长达300毫米左右即可性成熟。而人工养殖的牙鲆要比天然牙鲆性成熟早。由人工苗种养殖的牙鲆开始成熟需1年零8个月以上一般需要养殖2年以上。
各地区产卵期也有一定差异。在日本天然牙鲆产卵期南部较早中部以南各地为25、6月北部地区较晚。我国黄、渤海沿岸牙鲆产卵期为46月盛期为5月表1-2
表1-2 不同海域牙鲆的产卵期
牙鲆的产卵多在靠近沿岸水深大约2050米、潮流畅通、底质多为砂泥、砂石或岩礁地带进行。产卵期的水温范围为1123℃产卵盛期水温为1317℃。
我国牙鲆的产卵场集中在鸭绿江口、海洋岛附近、石岛东南及渤海海峡一带。对在东海、南海海区的产卵场尚不清楚。
(二)性腺发育及分期
1.性腺发育
1雌性
卵巢在早春明显肥大卵巢较丰满性腺指数超过5。进一步成熟后卵巢中的一部分卵变成透明生殖腺指数达到10以上卵巢呈橘黄色。天然野生牙鲆成熟好的雌性个体其生殖腺指数接近20。
作为成熟的大致标准是体长50厘米的个体其卵巢重量为125克体长60厘米的个体卵巢重量为220克体长70厘米的个体其卵巢重量为340克左右。成熟的雌性牙鲆其整体卵巢略呈三角戟状分左右两叶一般对称偶尔有不对称者。近生殖孔的一端膨大两叶并联并开口于生殖孔向后两叶明显分开呈圆锥体状至末端变得尖细。牙鲆是多次产卵型的鱼类成熟好的卵巢其透明卵从卵巢后端集中到输卵管其重量占全卵重量的40%其他卵还处在未成熟状态卵径都在0.3毫米以下。其实在卵巢达到中等程度肥大时其中的一部分卵群卵径达到0.3毫米以上进一步成熟当卵径达0.70.8毫米的卵群出现后当卵巢中最大卵群为0.9毫米左右成为透明卵时为即将排卵状态也就是说卵径达到0.9毫米左右完全成熟的卵由最大卵群排卵。这时如果倒提鱼尾成熟的透明卵可顺利流出。但在卵巢末端尚有不透明的卵粒未成熟卵待成熟后再排卵。所以说牙鲆卵巢中的卵是分批成熟分批多次产卵其产卵期历经23个月有的产卵达20次以上。1尾雌性亲鱼1次产卵量为4万45万粒左右平均15万粒左右有的个体一个产卵期可产卵1000万3630万粒。牙鲆怀卵量的多少与其个体大小和年龄有关。一般来说低龄鱼个体小怀卵量少高龄鱼个体大怀卵量多。
2雄性
雄性牙鲆成熟比较早其精巢也比雌性牙鲆卵巢小得多。当生殖腺指数在5左右就达到完全成熟状态。雄性牙鲆体长为40厘米的个体精巢重达40克体长为50厘米的个体精巢重达60克体长为60厘米的个体精巢重达110克时精巢就已充分成熟。
2.性腺发育分期
1第一期
尚未发育,呈细线状,紧贴于体壁内侧,肉眼不能分辨雌、雄。
2第二期
性腺开始发育或生殖后再次开始发育,即开始恢复期,性腺增大,肉眼可辨别雌、雄。卵巢外表呈肉红色,不透明,表面血管清晰,但肉眼不能分辨卵粒。精巢扁平、半透明,血管不明显。
3第三期
性腺明显增大但尚未成熟。卵巢较丰满可占整个腹腔的1/31/2呈橘黄色肉眼可辨别出白色的卵粒难以剥离。精巢表面呈灰白色挤压雄鱼腹部或剪开精巢没有精液流出。
4第四期
卵巢呈橘黄色上有粗大而又分支的血管分布巢壁透明。肉眼可见到橘黄色的卵粒和少数透明的卵粒。卵巢丰满约占体腔的2/34/5但轻压雌鱼腹部卵子尚不能排出卵子已接近成熟。精巢呈乳白色划破精巢或挤压雄鱼腹部可能会有少量流出精液。
5第五期
卵巢呈橘黄色,壁薄而透明,血管丰富。在靠近生殖孔处透明的卵粒增多,卵巢十分饱满,充满整个腹腔。倒提鱼尾,透明卵即可顺利流出。但卵巢末端尚有不透明的卵粒。生殖孔呈紫红色。精巢乳白色,已充满精液,稍挤压即可有精液流出。
6第六期
已经排卵,卵巢呈紫红色,卵巢壁增厚且松软,回到第三期状态。经一段时间卵巢末端的卵逐渐成熟后再次排卵。精巢体积大大缩小,退回到第三期然后再继续发育。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日本对性腺发育通常说生殖腺指数。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第四节 人工繁殖
一、亲鱼培育
(一)天然野生亲鱼的捕捞、运输和驯养
1.天然野生亲鱼的捕获
首次进行牙鲆人工繁殖只有依靠在产卵季节捕获天然野生亲鱼。在牙鲆的产卵季节黄渤海为5月初至6月初盛期为5月中旬左右从自然海区用单线钓、拖网、刺网、定置网袖网等捕获。起网后选择无伤或伤少、个体稍大的雌性个体在产卵季节腹部膨大生殖孔呈红色而略圆、47龄、全长约在40厘米以上、体重约在1.5千克以上。雄性生殖孔细长在生殖季节稍压腹部即流出白色精液者36龄、全长在35厘米以上、体重约1.2千克以上的个体。两手平托起放在预先准备好的水槽或帆布篓里。注意水槽或帆布篓里的水不可太浅以免尾部用力拍打受伤还要注意对亲鱼不能倒提鱼尾。装完亲鱼后立即起运。另外也可在秋末、10月以后从天然野生亲鱼离开沿岸水域向深水区越冬洄游时捕获到亲鱼养到第2年以后作为产卵用亲鱼。
2.亲鱼的运输
亲鱼运输工具用活鱼车或用卡车装水槽或帆布篓。一般2米×1米×1米帆布篓装水1/22/324吨卡车装46篓。篓内铺衬塑料薄膜或软物防止运输时擦伤或碰伤亲鱼。长途运输每篓装56尾、一车装2436尾。装备用氧气瓶12个、直流电充气机1个每篓放散气石1个篓上盖有遮光帘充气运输。紧急时充氧。运输1924小时成活率达100%。注意行车时颠簸不可太强途中不投饵如果采取15℃以下低温运输效果更好。
3.天然野生亲鱼的驯养
运回天然野生亲鱼可用室内陆上水泥池驯养一般为20100立方米以50100立方米水泥池为好圆形、八角形、方形均可池深100150厘米水深80120厘米用水为砂滤洁净的海水水池上和四周要遮光遮光率在75%90%池水水温最好在1416℃盐度在2.8%3.4%pH为7.78.6。池内可铺厚1520厘米的细砂也可不铺砂。在亲鱼入池时发现有受伤者可在受伤部位涂抹粉状呋喃西林或紫药水。亲鱼入池时要小心操作严禁提起尾部。入池时如发现已完全成熟个体则要马上进行人工授精做完后将亲鱼放回驯养池。入池后向池水中泼洒12毫克/升呋喃西林。
驯养密度一般按12尾/米2。流水35次/天如驯养密度小时可采取充气每12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80%90%。保持室内安静,光线要稍暗。
需要注意的是造成天然野生亲鱼入池后的死亡主要原因一是捕捞、运输时外伤二是入池后12个月不摄食三是夏季连续水温高造成摄食不良到初秋衰弱而死亡。天然野生牙鲆亲鱼入池后很难使其就食甚至很长时间不摄食直至饥饿死亡。这也是驯养天然野生牙鲆亲鱼成活率很低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想方设法使之尽早开口摄食。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可采取以下方法使天然野生牙鲆亲鱼能尽快摄食。
1入池12天可不投喂任何饵料以后每天上午和傍晚投喂活的游动比较慢的中底层饵料鱼全长1015厘米约为亲鱼全长1/3以下以引诱亲鱼摄食。
2将大小合适新鲜或冷冻鲜度好的虎鱼、鱼、玉筋鱼等用线从鳃外穿进在线末端打一个结另一端从口中穿出使饵料鱼不能掉落用手抓住线的另一端在亲鱼头上方晃动每天几次小心操作不能有惊动来诱导亲鱼摄食。每天如此经过一段时间有时会长达12个月如发现亲鱼有摄食行动或已开始摄食吊线上的饵料鱼要再继续诱驯几天以后每天就可定时投喂。
3通过与已经开始摄食的鱼或与由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放在一起饲养诱导其摄食。
当亲鱼开始摄食后其饵料主要是鲜活或冷冻的虎鱼、鱼、秋刀鱼、青鳞鱼、小竹鱼和玉筋鱼等。投饵量按鱼体重的1%3%每天投喂12次。不能长时间投喂单一饵料要不同种饵料交替投喂同时按投饵量的1%添加营养剂表1-3。其方法是将营养剂加入小麦粉等调成糊状填到饵料鱼的口中直接投喂亲鱼。在亲鱼的驯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环境安静水质清新及时吸出残饵和污物。注意夏季高水温期要尽可能地保持水温在25℃以下。每天记录水温、pH、盐度、投饵量、残饵量、摄食量和亲鱼的存活状态。经驯养能存活下来天然野生亲鱼经越冬后第2年大多数可以用于人工繁殖。
表1-3 饲养牙鲆亲鱼所用营养剂的成分(每千克营养剂所含各成分量)
(二)人工苗种培育成亲鱼
由于受自然资源量和天气的影响所以每年很难保证能捕获到性成熟良好的天然野生的亲鱼其次天然野生亲鱼能采卵的盛期仅20天左右卵量不集中而不能有计划地采卵再其次天然野生亲鱼暂养时由于不摄食而使性腺退化而不能采卵。用注射激素、挤压法人工采卵、授精其卵的质量和孵化率都很低天然野生亲鱼驯养成活率又很低而且当年也不能使用。因此依靠捕获天然野生亲鱼很难有把握获得大量优质受精卵。所以只能采用由人工苗种培育成亲鱼、自然产卵进行苗种培育。但为了防止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遗传变异和因近亲交配引起隐性基因在后代中的表达可在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中混合一部分经驯养的天然野生亲鱼有计划稳定地培育大量苗种。
由人工苗种培育成亲鱼有两种方法:
1从苗种期5厘米以上挑选是在产卵盛期受精率高、孵化率高的同一批卵孵化出的仔鱼生长发育良好、整齐、色泽正常、无黑化、无白化、无畸形脊椎骨融合、鳃盖外缘内翻、外翘的个体进行单独培育经23年培育挑选出生长快、个体大、无异常的个体作为亲鱼
2由同期孵化培育的苗种所养成的商品鱼中一般为养殖1年以上的个体挑选出生长快、个体大、体形、体色正常的个体单独培育到性成熟作为亲鱼。
由人工苗种开始培育亲鱼一般需要达到2年以上才开始性成熟而真正能作为亲鱼用于人工繁殖、育苗的一般需要培育3年以上。
在培育过程中冬季水温在10℃以上夏季水温在25℃以下盐度高于1.7%所用海水经砂滤。苗种一幼鱼期投喂新鲜的鳀鱼幼鱼或绵鳚等幼鱼或是切成适合大小的玉筋鱼、虎鱼鱼肉及牙鲆养殖用配合饲料等。定期向饲料中添加营养剂或复合维生素。避免长期单独投喂一种饲料。长到成鱼一般可将适合的饵料鱼整条投喂。及时吸出残饵和污物每11.5个月换池1次将池底彻底清扫干净。
(三)亲鱼的越冬和度夏
在进行牙鲆亲鱼的饲养和培育过程中越冬和度夏是个主要问题。牙鲆成鱼具有耐低温不耐高温的特性尤其是2龄以上的个体其耐低温能力很强在水温2℃也能忍耐较长时间。水温在8℃以下虽然很少摄食但能长时间存活。而夏季水温高于25℃不摄食。水温到27℃就已很危险较长时间处于27℃或27℃以上很容易引起大量死亡。
牙鲆亲鱼冬季越冬水温一般不得低于5℃短时间内不得低于2℃。最好掌握在814℃当然这要和计划产卵时间协调掌握。要提早产卵越冬水温可稍高些并和光照时间结合起来。如果是来年春季平常时育苗那么当年秋末水温已降到8℃左右即可开始增温并水温保持在9℃12月底至翌年1月中旬可使水温升到1011℃到2月初水温可升到11.512℃到3月底水温升至1314℃一般在3月底、4月初即可自然产卵。冬季一般2天换水1次水温低时可每天或隔天投饵1次。随着水温的升高改为每天换水1次或流水循环25次/天每天投饵12次。饵料以生鲜饵料或冷冻生饵添加营养剂同前及时清除残饵并定期检查性腺发育状况以调节水温和光照时间使之能预期产卵。
在夏季高水温期尤其是7月下旬至9月初北方地区水温也会超过25℃最高有时会达到2830℃这会严重威胁到牙鲆亲鱼的生存这也是造成牙鲆亲鱼难以长久保留下来使用从而影响有计划稳定大量生产苗种的主要原因。因此亲鱼的度夏问题至关重要。经过几年来实践可采用下列方法解决
1采取冷却措施有条件可在亲鱼饲养室内安装制冷机或冷水机。
2夏季尽可能提高换水率每天换水2次以上整池的水换掉或增大注水量12个循环/天以上),换水避开白天中午,最好在黎明或夜间换水。
3取水应在水深的地方不抽表层水不受白天水温上升的表面水的影响。
4亲鱼池内要经常保持清洁状态。7月换池后每隔1个月左右换池1次。水池上尽量遮光保持阴凉状态。
5投饵不宜过量做到不要出现残饵。另外夏季水温高饵料更容易氧化生饵在解冻后鲜度降低快要注意不要使生饵的鲜度降低。尽量不用含脂肪高的饵料同时在饵料里添加复合维生素。
6打海水井用地下海水饲养。没有海水井可用地下淡水对海水保持盐度能在1.7%以上使水温降到25℃以下。
7将亲鱼移到海上深水处。
二、人工繁殖
(一)天然野生亲鱼人工采卵、授精
1.干法授精
先将雌亲鱼体表上的水和黏液擦干由一个人先将雌亲鱼两手抱起其中右手托住头部左手托住尾部使头向下倾斜使生殖孔对着盛卵容器可用脸盆但要先擦干净另一个人两手轻轻挤压腹部使卵流入盛卵容器中。然后将雌鱼放回水中再将准备好的雄鱼如上述方法挤出精液滴在卵群上。同时用羽毛或玻璃棒轻轻搅匀然后放置510分钟加入经砂滤的洁净海水洗去多余的精液和污物由于牙鲆卵为浮性卵也可以用80目筛绢过滤洗去多余精液重复23次后除去下沉的死卵后放到孵化槽中孵化。
2.湿法授精
先将洗净的容器放些砂滤洁净的海水一人抱起雄鱼另一人用手自后向前挤压雄鱼腹部使精液流入盛有海水的容器中然后将雌鱼的卵挤入盛有精液的容器中用羽毛或玻璃棒搅匀后静置1520分钟经几次用洁净的同温海水洗去多余的精液和污物用80目筛绢过滤除去下沉的死卵放到孵化槽中孵化。
(二)天然野生亲鱼注射激素人工采卵、授精
1.注射方法
采取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一般是在亲鱼胸鳍基部内、外侧进行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雌鱼一般分2次注射。第1次注射全剂量的1/10经812小时后再将其余部分注入有的个体在第2次注射后几小时即可排卵。雄鱼可1次注射一般是在雌鱼第2次注射时进行。注射激素后有的个体会自然排卵但不一定能受精一般需进行人工授精。
2.人工授精注意事项
1人工授精操作时不宜在阳光直射下进行。
2对受精后卵子不宜过分震荡以免发生卵膜破裂或出现不正常的卵裂。
3在人工授精前最好先检查精子的活力挤出12滴精液再滴上几滴清洁的海水在显微镜下观察精子活动情况。另外检查卵的质量好卵呈透明球状彼此分离浮性、无白浊卵径为0.9毫米左右)后再进行人工授精。
由于野生亲鱼人工挤卵的方法往往受资源量、成熟度、时间、地点等多种因素限制而且随机性很大。人工挤卵时从每尾亲鱼采的卵量少能获得的优质卵也较少同时其受精率也很低一般多在0%50%,所以很难有计划稳定进行苗种生产。现在多用以下方法来获得受精卵。
(三)经驯养的天然野生亲鱼和人工繁殖的苗种培养成的亲鱼进行自然产卵
当年从海上捕获的天然野生亲鱼经驯养全年都在陆上水池饲养一般至少饲养1年以上经过度夏和越冬能存活下来的一般都能在第二年春季的产卵季节自然产卵、受精。而由人工培育的苗种在陆上水池经23年培育性成熟后在产卵季节也都能自然产卵、受精。而且通过控制水温和光照时间、强化营养等措施还可以使之有计划提早自然产卵满足生产苗种要求。
亲鱼的自然产卵是在亲鱼培育产卵池中进行在产卵期间亲鱼培育产卵池采取溢流排水。亲鱼自然产出的卵受精后漂浮于水面在溢流排水的同时池水连同上浮的卵被旋流到池中央由中央排水管导入集卵池。集卵槽内放置6080目筛绢网制成的网箱面积略小于集卵槽高略高于集卵槽。根据亲鱼的产卵情况和集卵网箱中卵的数量每天定时收集集卵网箱中的受精卵。需要注意的是流入集卵网箱中的水流不宜过大否则由于受精卵长时间在集卵网箱中被水冲击、搅动易造成卵膜破裂。所以一般每天早晨7时左右收集1次或是在傍晚再收集1次。
收集方法是用80目筛绢网捞取集卵网箱中上浮的卵然后放入水槽中再用1520目的窗纱网滤去亲鱼粪便等杂质将受精卵放到孵化槽中孵化。另外也可采取将集卵网箱稍稍提起浓缩后将受精卵连同水舀入水桶中用窗纱网滤去杂质后将受精卵放到孵化槽中孵化。
如果没有专门亲鱼产卵池不能用溢流法来收集受精卵时可用虹吸法。将虹吸管一般为6.710厘米橡胶管将其一端弯成钩状口朝上放在靠近水面以下另一端放到集卵网箱中。随着池的水位降低将虹吸管钩状端下移使漂浮于水面的受精卵吸出。最后到池水已很浅无法虹吸出时可以池底排水口放水将卵冲出。将收集到的受精卵放到0.51吨水槽中静置2030分钟将下沉的卵和亲鱼粪便等吸出添加新水孵化。
陆上水池培育的亲鱼自然产卵起始水温为10.211.7℃产卵期的水温一般为1123℃。产卵盛期的水温为1317℃每年大体上是一致的。亲鱼的自然产卵时间大都在夜间而70%左右是在06时这段时间。自然产卵水温要控制在12℃以上、22℃以下。最适产卵水温控制在1415℃。产卵池水的盐度要在1.9%以上。如果产卵池水的盐度在1.9%以下时,受精卵也会下沉。
亲鱼在产卵前或在产卵期间,不要移动或受到惊动。如移动或受到惊动,不但会影响其产卵,而且产出的卵质量差(有的形成卵块)、不受精或受精差。亲鱼有时会因人影、噪音、振动而停止摄饵和产卵。所以亲鱼在产卵期要求周围环境光线暗淡,保持安静。
牙鲆初期产的卵异常的比较多而且产卵量少。所以集卵最好是在产卵开始57天后在受精率、孵化率高的产卵盛期集卵。
(四)受精卵的运输
运送受精卵可用聚乙烯塑料袋50厘米×70厘米装入其容积60%70%的经砂滤的洁净海水盐度在1.9%以上水温和产卵池水温相同。如装海水15升可放受精卵15万30万粒。也可用20升的聚乙烯塑料袋装水810升放卵10万20万粒卵。充氧后扎好口放入泡沫塑料箱中。塑料袋周围放一些冰块或降温材料将箱封好后用飞机或冷藏车运输。采用这种方法当天产的卵经运输1520小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产后12天的卵运输途中而死亡而且孵化出的仔鱼出现畸形的比例也比较高。另外还可以用帆布篓或水槽装其容积约2/3的水将装在聚乙烯塑料袋中受精卵充氧后扎好口放在装好水的帆布篓或水槽中用卡车运输遮光并防止运输途中水温升高。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将受精卵放在孵化槽中静置2030分钟吸出下沉的卵调整水温等待孵化。
(五)受精卵的计数
1.容量法计数
将收集的卵放在定量容积水槽中加水到定量容积充气搅匀后用100毫升烧杯在不同处随机取样3次全量计数然后推算出水槽中的卵数。计算出浮上卵数、下沉卵数从而可计算出浮上卵率。计算公式为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2.重量法计数
用80目的筛绢网捞取卵滤去水后称量牙鲆卵1克约为13001600粒后进行计算。
三、受精卵的人工孵化及胚胎发育
(一)孵化设备
牙鲆受精卵的孵化,有一次换水的静水孵化和经常换水的流水孵化。从管理方便考虑,一般采用流水孵化较好。
牙鲆人工孵化多用玻璃钢水槽、强化玻璃钢FRP水槽和聚碳酸酯水槽容积为0.58立方米水深0.81米。也可用50100立方米甚至200立方米的大型水泥池内安放网箱0.51立方米深0.62米还可直接放在培育池中孵化。但用0.52立方米水槽更便于管理。
(二)孵化条件
1.放卵密度
在微流水20升/分、微充气微波情况下0.51吨水槽一般放散气石1个进行高密度孵化可放卵30万60万粒1吨的水槽内放软质孵化网箱直径90厘米可放卵60万粒。510立方米水泥池放卵4万8万粒/米32050立方米水泥池放卵1.5万4万粒/米35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泥池一般放卵1万粒/米3。
2.孵化条件
1水温
可进行孵化的水温为1024℃。水温在9℃以下、25℃以上不能孵化。孵化适温为1419℃。最适孵化水温为15℃左右。
2盐度
孵化用水的盐度为2.8%3.5%。在此盐度范围内孵化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正常海水稍有些淡水也没有问题但一般盐度不应高于3.3%也不能低于1.9%低于1.9%时受精卵也会下沉)。
3pH
要求在7.78.6。
4溶氧量
要求达69毫克/升以上(微流水、微充气,也可静水微充气孵化)。
5孵化用水
为经砂滤的洁净海水。
6遮光
孵化水槽上方要遮光,防止太阳光直射。
3.孵化日常管理
1每天记录水温变化要保持水温稳定。经常在解剖镜下观察受精卵的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发育所处的阶段。
2孵化期间每天要清除虹吸出下沉的卵。
3注意充气量不能过大微波进水冲击不能大防止卵膜破裂
4最好用亲鱼自然产卵开始后57天以后的卵受精卵、孵化率高的产卵盛期所产的卵
5静水孵化时只换水1次要用等温新水。
6虹吸出的卵要放在水中静置将其中上浮的卵捞出放回孵化。
7所用海水如果重金属含量高可使用EDTA 25毫克/升。
在水温15℃时一般60小时左右即可孵化出仔鱼。
4.孵化仔鱼的计数方法
用1001000毫升的烧杯随机取样35次计算其中仔鱼数求出其平均值推算出孵化仔鱼数求出其孵化率。计算公式为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一般是将浮上卵作为受精卵。
(三)孵化过程(受精卵胚胎发育进程)
1.精子和卵子的形态
牙鲆精子全长约为40.8微米其中尾长约37.5微米头颈长约3.47微米。头部宽约3微米头部较圆钝。在比重1.011.02的海水中,能活泼地活动。
牙鲆卵属端黄卵排出体外尚未受精的卵呈透明圆球形。卵径约0.9毫米左右。有一个直径约0.13毫米的油球。在油球的相对位置有一个漏斗状的卵孔该处是精子进入卵子的通道。卵黄位于中央外围有一层薄的细胞质卵膜非常薄只要浸入水中就会与原生质分离。在卵的表面散布有微细的黑点。卵浮性彼此分离。卵子受精后一方面是卵膜吸水膨胀另一方面卵子受精时受刺激收缩而排出透明液体这样逐渐使卵膜与卵子之间空隙加大形成了周隙和受精膜。其卵周隙的宽度约为0.02毫米。
2.受精卵胚胎发育进程
受精卵在普通的海水中呈浮性未受精卵或白浊的坏卵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在普通的海水中逐渐下沉盐度低于1.8%受精卵也会下沉。牙鲆受精卵能发育孵化的水温为1024℃最适发育孵化的水温为15℃左右发育孵化速度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水温对受精卵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水温在20℃或20℃以上孵化时间需40小时左右水温在15℃左右孵化时间需要5060小时水温在10℃时孵化时间需要150小时以上方能孵化出仔鱼如水温低于10℃则受精卵很难发育、孵化。水温在15℃左右孵化其孵化率高畸形率也低。孵化率与水温和盐度有密切关系。当水温在1422℃范围内水温越高胚胎发育的时间越短但孵化率越低。在盐度2.8%3.3%的范围内盐度越高胚胎发育的时间越短孵化率越高。根据平本义春等的报道牙鲆受精卵的孵化率与亲鱼的产卵阶段有关初产卵的受精卵的孵化率低以后随着产卵数量的增加而孵化率会不断提高到产卵高峰时孵化率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随着产卵量的减少而又逐步降低到产卵末期尤其是即将结束时孵化率将很低这当然也与水温和盐度有关。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和实践证实牙鲆受精卵胚胎发育孵化最适水温为1416C盐度为2.8%3.3%。牙鲆受精卵胚胎发育时序见表1-4。
表1-4 牙鲆受精卵胚胎发育时序水温14.615.5℃)
牙鲆卵子受精后四周的细胞质即逐渐向有原核的位置流动汇集。在受精1小时左右细胞质加厚形成胚盘以后就进入分裂期。由于卵子含有大量的卵黄分裂面仅限于胚盘部分植物极卵黄部分则完全不进行分裂因此牙鲆卵的分裂类型属于盘状分裂。在水温14.615.5℃时受精后1小时50分钟左右在胚盘顶部中央开始分裂。第一次分裂纵分为同等大小的2个分裂球又称2细胞期。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分裂1次相继成为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128细胞期以后由于胚盘分裂球分裂愈分愈小胚盘上的细胞因增多而在层次上亦增加结果明显突出在卵黄上同时在胚盘与卵黄之间的分裂腔囊胚腔亦逐渐扩大而进入囊胚期。在进入囊胚期初期胚盘已非常明显地突出于卵黄上约高出卵黄的1/2胚盘细胞约有45层囊胚腔不太大此时称为高囊胚。由于继续分裂的结果而使细胞愈来愈小数目愈来愈多结果有一部分细胞逐渐向卵黄上铺张使胚盘的高度逐渐降低而成帽状覆盖在卵黄上胚盘细胞约有78层一部分已伸展到囊胚腔底形成了真正的囊胚腔此时又称低囊胚。以后由于胚盘四周的细胞向卵黄上铺张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原肠期。
原肠运动是卵子在发育中最重要的作用时期它可把一堆细胞分化成三种胚层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种器官。当发育成低囊胚后由于胚盘盖在卵黄上同时其四周中边缘的细胞沿卵黄铺张以后在胚盘四周边缘细胞越堆越多而形成一圈比较透明的环这就是胚环。当胚环出现后环还继续加宽到受精后14小时30分钟左右在胚环中有一处较厚不久从此处突起成小丘状这就是原肠初期。以后这一丘状地方即逐渐向中央集中伸长并长大由半圆形逐渐变成舌状发育到原肠中期胚盾期随着继续发育胚盘已包围卵子近3/5隆起的胚盾已渐长大囊胚腔逐渐缩小出现原肠腔。继续发育胚盘已包围卵子约2/3胚盾大小亦已占卵子的1/3到原肠后期。外、中、内三胚层形成以后以此为基础逐渐发育出各种器官。
经原肠作用,三种胚层形成后胚盘细胞继续进行外包、集中等作用及胚盾不断伸长的同时,在胚盾中央出现一条特别明亮的区域,由后直伸到前端,并从顶端向两侧扩展,在胚盾前端中央出现凹陷,形成神经组织,这就是神经胚时期。以后头部的神经组织向两侧突出,而进入胚胎形成期。
图1-10 牙鲆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a
随着发育的继续进行胚盘已包围卵黄3/4以上胚盾变细、变长形成了胚体的雏形。胚体前部产生一个收缩划分出头和躯干并在头的两侧突出一对视囊眼芽胚体后端卵黄仍未全被包围而留下形成一个圆孔这就是胚孔。围在胚孔内的卵黄称为卵黄栓。发育到胚体约绕卵黄的1/2时胚孔开始关闭在胚体末端部位胚孔关闭处出现一很透明的小圆泡克氏囊胚体有67对肌节。
图1-10 牙鲆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b
当胚孔闭合后不久,在胚孔闭合处胚体末端向外伸展形成尾芽(它将来是长成尾巴的原基),胚体的头部发生两个收缩,把脑部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脑顶端两侧出现一对嗅窝,前脑两侧的眼芽成为视囊,在后脑两侧有一对听囊。与此同时,从头部后端直到尾部的胚体表面上,分布着许多分枝的黑色素细胞。
到受精后约44小时30分钟左右视囊内晶体出现。受精后约50小时40分钟左右胚体绕卵黄3/5。受精后约57小时40分钟左右胚体绕卵黄4/5心脏开始微弱搏动尾部离开卵黄胚体亦不时扭动。进一步继续发育在听囊两侧有一对胸鳍芽胸鳍原基出现尾巴已伸长到约占体长的1/2左右心脏发生有规律的跳动平均每分钟跳动约56次尾部摆动有力。
受精后约63小时30分钟左右胚体绕卵黄1周左右头已离开卵黄左右摆动心跳加快胚体扭动明显此时即将孵出图1-10
第五节 苗种培育
一、苗种培育设施
(一)场址选择
1.地理条件
1应选择尽量靠近沿海、地价便宜的地方。
2风浪较小不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
3潮差小易抽取海水用电费用较少。
2.水质条件
1能够抽取到清新的水质良好的海水包括在苗种培育过程中适温范围时间长溶氧量高受河流水影响小不会使盐度大幅度降低赤潮和悬浊物少等。
2水质无污染无工厂废水排入远离码头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3.交通条件
要求交通方便,不仅有利于建场时的材料运输,而且有利于建场后苗种生产中饵料、材料等的运进及鱼苗的进出等。
4.电力条件
牙鲆的苗种生产也像对虾、河蟹等工厂化苗种生产一样,必须有充足和持续的电力供应。如经常出现停电或电力不足,还需考虑自备发电设备。
5.淡水水源
选择场址时,还要考虑到要有较充足的淡水水源,以解决生活用水、锅炉和培育饵料等用水。
(二)育苗场的总体设计
1.育苗室
1亲鱼蓄养培育产卵池
一般为20100立方米最好为50100立方米。形状有圆形、八角形、方形以圆形为好多为水泥池。池底略向排水口处有一定倾斜度。圆形或八角形池排水口设在池底中央由排水管通向排水沟。进水管向池壁倾斜以利形成水流将污物集于水池中央然后由排水口排出同时有利于集卵作业。方形池的排水口设在进水口相对处。池深一般为100150厘米。池边设有排水沟沟底最少低于池底3040厘米在排水沟旁有集卵池1.5米×0.5米×0.5米。集卵槽底要高于亲鱼产卵池底2030厘米低于亲鱼产卵池水面2030厘米。由排水管通向集卵槽图1-11
图1-11 牙鲆亲鱼培育产卵池
2孵化水池
牙鲆人工孵化多用玻璃钢水槽、强化玻璃钢FRP水槽、聚碳酸酯水槽容积约为0.58立方米水深0.81米圆形或方形水泥池一般为圆形或八角形面积410平方米池深0.61米也有的用200立方米的大型池中安放网箱孵化。
3仔、稚鱼培育水池
各场一般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生产规模和培育方法等使用适宜水池。
①前期培育水池(槽)
容积多为260立方米也有的用50200立方米的大型水池。但为了确保仔鱼获得良好的培育环境和便于操作管理高密度培育苗种时一般使用510立方米水池比较适宜如果将孵化仔鱼一直培育到2030厘米可用4050立方米水池为好。
②后期培育水池(槽)
也可将在前期培育所用的水槽继续使用待稚鱼着底后换成后期培育的水池。后期培育水池多为460立方米大型水池为100200立方米。
仔、稚鱼培育池有圆形、八角形、方形等水泥池及强化玻璃钢水槽、帆布等制成水槽。水深多在1米左右底部向排水口处有一定的缓缓倾斜坡度图1-12、图1-13、图1-14、图1-15和图1-16
图1-12 前期培育八角形水池
图1-13 前期培育圆形水池(槽)
育苗室内各种水池(槽)大小、排列都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要考虑到饵料的投喂和运送及苗种出池等作业方便、节约生产成本和地形等因素。
图1-14 后期培育八角形水池
图1-15 后期培育圆形水池
图1-16 后期培育长方形水池
育苗室内池的进排水应根据水池的大小不同所选用进水管直径大小也不同。一般进水管直径为40100毫米从池壁12毫米处进水圆形或八角形池进水管略向池壁偏斜以使池水转动起来。排水口在池底中央部排水管直径为60150毫米。进、排水管均可用聚氯乙烯塑料管。
2.活生物饵料培养室
1海水小球藻培养室
要求光照强晴天达到10000勒克司。因此屋顶需透光率强的玻璃或用透光率在95%的玻璃钢瓦覆顶培养室四壁需宽大而明亮的窗户同时配有人工光源。培养池、二级培养池可用玻璃钢水槽、聚碳酸脂水槽较透明最好、金属水槽、水泥池均可面积大约为1.52平方米水深0.5米左右圆形、方形均可。三级培养池可用水泥池1015平方米深11.5米或大型帆布水槽直径5米左右日本培养小球藻用50100平方米室内水泥池或室外水泥池。
2轮虫培养室
屋顶一般用石棉瓦或透光率稍差的玻璃钢瓦一般为16立方米小型水池和2050立方米的大型水池。各单位可根据苗种生产方式、所需数量、培养时间等具体情况酌情确定培养轮虫池的容积大小。池深一般12米均可池形不限水泥池、玻璃钢水槽、帆布水槽均可也可利用闲置的虾、蟹育苗池作为轮虫或小球藻培养池。
3.水质分析及生物检查室
各育苗场在建造育苗室和活生物饵料培养室的同时还要在育苗室合适的地方或在活生物饵料培养室和育苗室之间建造“水质分析及生物检查室”以对育苗水环境进行水质监测盐度、pH、溶氧、氨氮、硫化氢等及对生物解剖观察。配备水质分析人员及解剖观察等所需仪器设备等。
4.进、排水设施
牙鲆苗种培育时的进、排水设施,包括蓄水池(沉淀池)、沙滤池、进排水管道沟渠、提水设备(水泵、阀门)等。牙鲆苗种培育场一般都可以在育苗结束后用于养殖,所以往往这些育苗场的进排水设施和牙鲆的陆上养殖设施综合利用。
5.充气、增温设施
1充气设施
就牙鲆的苗种培育来说充气主要是为了增加池水中的溶氧满足仔、稚鱼呼吸所需溶氧。充气可使池水中饵料分布均匀增加仔、稚鱼的摄食机会防止仔、稚鱼因趋光反应在局部水体高度集中。另外充气可驱散二氧化碳保持pH稳定可使直射光变成漫射光减少直射光对仔、稚鱼的危害可遏制腐生细菌大量繁生等。总之适当的充气是维持池内生态平衡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孵化率和饵料培养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措施。
充气设备主要是用罗茨鼓风机。一般水深在1.5米以下只要选风压0.300.35千克/厘米2风量要根据育苗水体和饵料培养水体选择合适的鼓风机。由于牙鲆苗种培育中所需充气量不像虾、蟹或河鲀苗种培育中所需充气量那么大所以如水体为1000立方米包括饵料培养可选用风量为710米3/分、风压0.30O.35千克/厘米2如水体为15002000米3时可选用风量为1520米3/分风压0.300.35千克/厘米2的鼓风机。在一般情况下准备大小罗茨鼓风机各2台在流水阶段或不需要大量培养活生物饵料阶段可用风量较小的鼓风机。再有就是与鼓风机相连的是送气主管道、通往各池分支送气管道连接各池分支送气管道和散气石的塑料软管及控气阀门等。鼓风机要配备有消声器散气石多是由100140号金刚砂铸制成的圆柱状与虾、蟹育苗用散气石相同主送气管道和分支送气管道及阀门均为聚氯乙烯塑料制作的。
2增温设施
尤其是北方地区大多数育苗池和卤虫冬卵的孵化池及饵料培养池均需要增温设施另外亲鱼的越冬以及使之提早产卵、提早育苗在晚秋或早冬育苗等也都需要增温。目前增温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用燃煤锅炉日本、韩国用燃重油锅炉增温二是使用电加热器电热线电热棒远红外辐射加热板等加温。北方地区还是以锅炉增温比较经济。用锅炉增温方法是在池内架设加温盘管管径一般为5.087.62厘米无缝钢管,外涂无毒防腐涂料或用塑料薄膜缠紧缠严。锅炉蒸气或热水通过盘管使池内水温上升。但育苗室内孵化池、仔稚鱼培育池最好不用盘管,以免造成清扫池底、吸污或苗种出池不便,但可在预热池设加盘管。
由于在牙鲆苗种培育期间除卤虫卵孵化需要水温2730℃外其他水温都在22℃以下所以牙鲆育苗增温室用锅炉比一般同等水体虾、蟹育苗室所用锅炉要小如1000立方米水体育苗室可用0.51吨锅炉即可。
二、活生物饵料培养
(一)海水小球藻培养
海水小球藻Nannochloropsis sp.),是培养轮虫和对轮虫进行二次培养、强化其营养、为培育牙鲆仔稚鱼、促使其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的活生物饵料。
海水小球藻的保种培养是在恒温培养箱里用2升的烧瓶、在水温20℃、光照2500勒克司、经12小时充气培养的。首先是将海水进行过滤后加热到7080℃冷却后使用用漂白粉或漂白液即次氯酸钠溶液将过滤海水杀菌然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后使用。小球藻细胞浓度达到5000万个/毫升后移到另外瓶中稀释到500万个/毫升。
在生产上多采用一次性培养法分批式单种接种培养。首先是在室内小规模培养用3000毫升平底烧瓶施肥充气单种培养在细胞密度达到2000万4000万个/毫升后再扩大用1030升的细口瓶或0.5立方米左右水槽施肥充气培养以后扩大进行大规模培养用0.5立方米以上的水槽或1015立方米水泥池施肥、接种、充气培养。室内培养一般夜间用荧光灯增加光照。待到适宜时机水温为20℃左右时可扩大到用室外水泥池50100立方米或帆布水槽进行单种施肥充气培养。一般是在室外水池贮存海水海水经砂滤、用漂白粉灭菌曝气后接种、施肥、充气搅拌。当藻液中细胞浓度达到20002500个/毫升时,即可用作培养轮虫的饵料。
海水小球藻的培养时期一般是根据牙鲆苗种培育中仔稚鱼所需轮虫的时期来决定培养的时期和规模。培养海水小球藻所用营养盐一般用硫酸铵100克/米3、过磷酸钙1530克/米3和尿素1030克/米3。当然也可以用一般藻类的培养方法进行培养。
在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是藻液上出现绿色泡沫接着培养水变成茶褐色小球藻细胞数量急减。这种情况是发生在水温急剧上升或有硅藻混入时。目前解决的办法是将藻液用筒式过滤器35微米过滤反复清洗培养池或更换培养池进行继续培养。
(二)轮虫培养
1.室内培养
可采用间收法和连续接种培养法也可以两种方法混用。培养水池16立方米的小型水池和2050立方米的大型水池。使用单位应根据其培养方式、需求数量、培养时间等实际情况而决定所采用水池的容量。也可用虾、蟹育苗池培养轮虫。一般用连续接种培养法培育密度高采收密度在200300个/毫升培养效率高能较长时间稳定培养有计划地生产。间收法培养多用大型水池培养周期长密度低维持在100个/毫升日采收率在20%左右。但劳动强度低每天只要采收所需轮虫后再加入相应体积的藻液或淡水即可。然而培养稳定性差易发生原生动物污染。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将含有小球藻的海水含小球藻细胞2000万2500万个/毫升放入培养池中作为培养水然后加入淡水和海水调整其比重为1.0171.018小球藻细胞浓度为1000万1500万个/毫升升温至2028℃50立方米大型池一般不加温轮虫的接种采取连续接种法开始密度为100300个/毫升29天后增殖到200600个/毫升这时全量采收将其中一部分作为下一次培养的原种再加水用小球藻培养。当水体内小球藻被摄食水色变淡时如果有充足的小球藻可继续投喂小球藻如果小球藻供给不上可投喂面包酵母或油脂酵母。投喂量可按每100万个轮虫每天投喂11.25克酵母日投喂23次。
轮虫的采收方法可用水位差虹吸式用200目尼龙筛绢网接滤。或用小功率水泵0.25千瓦、0.4千瓦抽取用网接滤或用200目锥形网捞取。表1-5、表1-6是日本一些养殖单位培养轮虫的方法。
表1-5 轮虫的培养方法
表1-6 轮虫的培养用水和轮虫密度
2.室外土池大面积培养
用单胞藻培养池2个面积5亩以上池深11.5米轮虫接种池34个面积11.5亩池深1.5米左右轮虫培养池45个面积34亩。每年3月上旬左右清理单胞藻培养池中杂藻然后先进水4050厘米施尿素10毫克/升、过磷酸钙5毫克/升每周施2次到后期水色较浓时减少施肥量。与此同时对轮虫培养池清池用漂白粉500毫克/升全池泼洒。23天后用15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4050厘米。然后施尿素10毫克/升、过磷酸钙5毫克/升接种轮虫。待轮虫大量繁殖后不再施肥而从单胞藻池抽取藻液经150目筛绢过滤到轮虫培养池使单胞藻含量在5万10万个细胞/毫升。要常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随时捞取水面上的浮物。采收可用口径4050厘米椎形网200目拖捕。
3.高密度大批量培养
用一般方法培养轮虫轮虫的增殖密度一般在200300个/毫升致使育苗中饵料培养池的面积占了整个育苗场水池面积的68%以上而稚仔鱼培育池面积仅占32%以下。为此日本吉村研治在搞清高密度培养轮虫时阻碍其增殖的主要原因是轮虫的饵料不足、溶氧不足、NH3—N毒性在此基础上从增加轮虫的饵料密度用浓缩的海水小球藻淡水小球藻增加充氧在培养水中加盐酸控制pH来抑制NH3—N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水温32℃pH7左右为轮虫投喂小球藻达到2.5万5万个细胞/天使轮虫生产效率为原来的100倍以上。吉村研治设计的轮虫高密度大量培养装置见图1-17。
图1-17 轮虫高密度培养系统简图
在这个培养系统中轮虫培养槽是底部呈圆锥形的卤虫卵孵化器。槽内有提高氧气移动速度并能产生微小气泡的氧气分散器直径6厘米、长30厘米进行充氧与此同时增强空气充气50升/分。氧气分散器和氧发生器相连由氧发生器供氧。用pH控制调节器由定量泵自动添加盐酸来调节控制培养水中的pH以减少NH3—N毒性。用定量泵24小时投喂小球藻。为防止小球藻在贮存器中沉淀采取微通气。水温控制是1千瓦钛加热器和恒温器。为了保证安全要在加热器上装有水量减少截止机。为了除去悬浊物用“梅林垫”每天进行洗净和替换。用这种培养装置使轮虫密度达到2.2万2.6万个/毫升、单位产量达到138亿个/吨左右。间收法培养2天密度最高可达1.7万个/毫升单位产量达67.2亿个/吨·天。这种培养系统生产效率为原来的100倍以上。
4.轮虫的二次培养
轮虫的二次培养可用小球藻和油脂酵母也可单独用小球藻或单独用油脂酵母。其培养时间和投饵量因各单位的采收时间和投喂方法而各有不同。在采收的当天投饵培养时间为26小时如第2天投饵要培养1429小时。油脂酵母的投喂量为每100万个轮虫投喂0.251克油脂酵母。按培养时间适量投喂表1-7
表1-7 轮虫的二次培养方法
另外,在用轮虫培育仔鱼之前,还需要对轮虫再次进行营养强化。
5.卤虫卵的孵化
牙鲆育苗所用卤虫卵有进口的品牌和国产的品牌两类。进口卤虫卵以美国大盐湖的品牌为较好巴西或阿根廷产的品牌较差。国产的品牌以沿海各盐场产的为主。孵化方法与虾蟹育苗时卤虫卵孵化相同。最好用底部呈圆锥形玻璃制卤虫孵化分离槽也可用510立方米深1.5米左右水泥池等用海水或加些淡水按每立方米水体放人干燥的卤虫卵10001500克加温到2530C并强烈充气。经2436小时即可孵化出经分离后再经营养强化后作为牙鲆仔、稚鱼的饵料。
三、牙鲆初期生活史
(一)瞬化
在水温14.615.51℃、适宜盐度条件下受精卵经约60小时左右仔鱼开始孵出。孵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孵化前胚体在卵膜内不断扭动尾部左右剧烈摆动直至卵膜破裂尾巴伸出约停一段时间整个胚体加剧摆动最后头和卵黄囊脱离卵膜另一种方式是头部先顶破卵膜而露出外面然后尾部左右摆动最后由胚体几次剧烈摆动使整个胚体脱离卵膜。
(二)仔鱼期
1.前期仔鱼期
从初孵仔鱼开始到卵黄和油球被吸收消失为止。完全依靠卵黄和油球维持生命活动,属内源性营养阶段。
刚孵化出的仔鱼初孵仔鱼平均全长约2.21毫米左右卵黄囊呈椭圆形长径1.10毫米宽径0.60毫米油球直径0.16毫米。头紧贴于卵黄囊上略向下倾。尾巴已不再围绕卵黄,已伸直。油球位于卵黄囊后下端,肛门靠近卵黄囊后缘,背部有背鳍产生,胸鳍芽向两侧突出,仔鱼以腹面朝上或倾斜倒悬于水表层,并不时抖动。色素细胞变为赭石色,分布于身体各部及卵黄囊上,在鳍上也有色素分布。
孵化后1天的仔鱼平均全长2.63毫米卵黄囊长0.68毫米油球直径0.12毫米。身体各部色素大都稀疏分布,但在尾巴中部鳍上色素细胞稍有些集聚。尾巴较前加长,背鳍较明显。还可以看到在卵黄和脊椎之间有一狭细的消化道,但和口腔连接尚不明显。
孵化后第2天的仔鱼平均全长2.94毫米卵黄囊约0.63毫米油球直径为0.1毫米卵黄囊缩小消化道变粗向肛门弯曲的部分其中间细。在尾鳍末端有放射状的鳍条。心跳达到115次/分,身体的比例变得更为细长,在尾中部稍后处色素细胞聚集更多。口及肛门仍未开口。
第3天的仔鱼平均全长为3.42毫米卵黄囊已很小油球直径为0.09毫米左右。上下颌张开。眼上的黑色素细胞增多,眼呈黑色。胸鳍呈扇形,向两侧突出,并有鳍条存在。消化道分成两部分,前部分呈蛇行状。身体比例变得更加细长。口、肛门均已形成。肠的前半部稍微膨大,但尚无食物。大多数仔鱼能在水中维持水平游动,但只能做间断性摇动尾部的直线游动,静止时则倒悬水中。
第45天的仔鱼平均全长在3.6毫米以上,卵黄囊大都被吸收完或已消失,但在腹部前端仍能见到残存油球已很小。口张得很大,上、下颌已形成,但尚无细齿,下颌明显突出,并有摄饵动作且能开始摄食。肠变粗,内壁出现褶皱。全身上黑色素细胞中已间杂有赭黄色的色素细胞。此时仔鱼已能在水中活泼游动。
2.后期仔鱼期
仔鱼卵黄囊被吸收完毕、消失各种运动器官基本完善。仔鱼已开口开始依靠外源性营养摄食动物的幼体与小型浮游生物进行发育。对牙鲆来说其后期仔鱼期是指从卵黄囊消失到冠状幼鳍形成右眼开始上升即孵化后约第620天。全长范围约从4毫米以上至10毫米以上。
孵化后第6天的仔鱼全长4.6毫米左右消化道进一步回转变得稍长。第8天消化道从前端1/3处产生弯曲而且弯曲日渐增强。到第10天左右消化道完全回转成套环状在其前端部能清楚看到呈三角形的肝脏。同时在其头部背面紧靠背鳍褶基部前端产生突起呈三角形冠状幼鳍原基开始出现。背鳍褶上色素增多头顶和体背色素呈菊花状。
孵化后1215天全长6.06.5毫米冠状幼鳍原基分化成三个半游离的突起进而形成4个突起。背、臀鳍膜边缘上黄色色素呈扫帚状消化道进一步收缩变为两部分分化成胃和肠。
孵化后1720天全长在8.25毫米以上冠状幼鳍已有5根鳍条其中有4根明显伸长第25根已伸长成鸡冠状。从初孵到此阶段仔鱼左右两眼的位置都是处在同一水平上完全对称。到孵化后20天全长达到10毫米以上右眼开始向头盖背顶移动上、下颌出现细齿仔鱼体增宽冠状幼鳍已分化为67根鳍条。背鳍鳍条原基出现胸鳍逐步扩大。尾鳍出现15根鳍条但尚未分节。黄黑色色素加深头顶部及背部边缘菊花状黑色素增大。体加宽仍做水平游动十分活跃。
3.稚鱼期
体形迅速趋近成鱼各运动器官日臻完善鳞片开始形成消化器官基本趋向成鱼鳞片发育完全及完成变态过程。牙鲆的稚鱼期从右眼上升头顶至右眼完全移到左侧约在孵化后2035天全长在10毫米以上至20毫米左右。
孵化后2125天全长在10.511.0毫米消化道前端黏液细胞增加食道分化摄食饵料并不在口腔内咀嚼也不在食道内停留而是直达胃肠。消化道前端褶皱增多。背鳍、臀鳍、尾鳍鳍条逐渐形成。第26天左右背鳍、臀鳍、尾鳍鳍条均已形成胸鳍鳍条尚不明显。鳍式与成鱼也大体一致。身体很薄扁平呈叶片状披有大量黄色素细胞点状黑色素细胞分布于体干背腹沿。头顶部分稍下陷右眼明显上升上缘已超过头顶变态已开始。
孵化后约28天全长约在12.5毫米左右,右眼已转至头顶,体呈卵圆形叶片状。冠状幼鳍缩短,但仍比邻近的背鳍鳍条稍长。肛门以后背鳍、臀鳍鳍条增长特别快。头部及体部菊花状黑色色素明显增多,腹部肌肉增厚已不透明。此时多在水表层作水平游动,偶尔下沉侧卧水底后又回升到水面活动,也有时贴在池底、池壁。伴随着眼的移动,在水底的时间增长。
孵化后30天左右全长13.014.5毫米右眼已开始转到左侧冠状幼鳍已完全缩短比邻近的鳍短。背鳍起点沿至眼后缘胸鳍鳍条发育良好。尾柄处的鳍褶已完全消失。鳍式为背鳍鳍条70根胸鳍鳍条12根臀鳍鳍条50根腹鳍鳍条5根尾鳍鳍条17根尾鳍鳍条分节明显。体呈半透明尾鳍上出现黑色素。黄、黑色素明显增多黄色素以头部、吻部、脑部、鳃盖骨等处较深。有眼侧体部菊花状黑色素集成小丛像黑斑。无眼侧体右侧黑色素逐渐减少。肝脏体积明显增大。随着眼的移动和身体变成侧扁在消化道前半部细处出现4个小指状的幽门垂消化道前端肥大肠、胃分化清晰胃部肥大可见幽门部。
图1-18 牙鲆仔稚鱼生长发育变态过程a
图1-18 牙鲆仔稚鱼生长发育变态过程b
在孵化后35天左右全长在13.520.5毫米左右右眼已完全转到左边。头后部的几根软鳍条冠状幼鳍消失食道、胃、幽门垂区别清楚胃的盲囊部肥大身体变得不透明。有眼侧体上被黄褐色黑色素细胞布满在背、臀鳍各有几丛黑色素聚集无眼侧体上的菊花状黑色素变得稀疏。侧线明显在侧线上下两侧开始出现鳞片尾部较多。两眼位置已固定外形接近成鱼完全进入营底栖生活变态结束图1-18
牙鲆的稚鱼期从右眼开始移动变态开始到右眼完全移到左侧两眼位置固定变态结束进入完全营底栖生活其生长全长范围所需时间都与水温、盐度、饵料和摄饵状态有关。开始变态的时间、全长范围各不尽相同变态所需时间有短有长但一般是在孵化后20天左右到44天左右全长在920毫米左右完成。也有眼的移动向反方面即左眼移向右侧极少数还有右眼不发生移动体色有的右侧黑化。牙鲆仔稚鱼生长发育变态过程见图1-18。
4.幼鱼期
一般泛指当年幼鱼体形上与成鱼相同鳞片已完全长成全身披鳞完成变态。牙鲆的幼鱼期是指孵化后3050天左右全长在2030毫米以上。
在孵化后4045天全长在2025.5毫米。全身已长满鳞片尾柄原始鳍褶完全消失幼鱼除色泽较浅各部比例与成鱼略有差异外体形和习性与成鱼基本相似完全营底栖生活。有极少数个体右眼仍不发生位移仍然左右对称但已改为底栖生活。也有的个体在无眼侧右侧体部密布着各种浓密的色素与有眼侧相同。还有极少数的个体左眼移到了右侧。但也营底栖生活。长到30毫米以上即可作为鱼种。
四、苗种培育
前期培育从孵出仔鱼到变态后营底栖生活全长2030毫米
1.小水体高密度疏苗培育
培育水池水体10立方米左右水深1米左右圆形、八角形或方形。在培育过程中根据仔、稚鱼的生长和大小进行几次疏苗分池培育。
开始培育密度可在7万10万尾/米3开口后分池密度调整为5万6万尾/米3培育到20天左右变态前再次分池密度调整为3万4万尾/米3培育到30天左右密度调整为1万1.5万尾/米3到变态结束完全营底栖生活后密度调整为0.7万1万尾/米3长到3厘米时密度调整为0.4万0.5万尾/米3。此后进入后期培育仍可在该池继续培育到5厘米密度为0.3万0.5万尾/米3。流水充气培育。
2.在同一水池从孵化仔鱼连续培育到2530毫米
用2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池以4050立方米水泥池为好。水深1米左右。以圆形、八角形为好。投放仔鱼密度为1万3万尾/米3但一般以1.5万2万尾/米3为宜。圆形池、八角形池中间排水使池水在池内回旋。中间排水口设0.51米方形排水网框框上安装排水网罩网目应根据仔、稚鱼生长和大小进行更换。方形水池在一头进水在相对一头排水也要装有排水网罩根据仔、稚鱼大小随时更换网罩。
3.生态培育法
在池内接种生物饵料小球藻放入牙鲆受精卵在池中孵化、进行仔鱼培育使孵出仔鱼的密度在1万尾/米3同时进行轮虫增殖直到营底栖生活不清扫池底。
由于用大型水池作业不方便难以管理而且饵料的利用率也低所以一般多采用小型水池高密度培育或采用2030立方米中型水池连续培育到3厘米的方法。
4.培育管理
1培育用水
一般用经二级砂滤的洁净海水。
2培育水温
为1322℃一般控制在1720℃最好为1819℃。水温在10℃以下时仔鱼很弱。
3溶氧要求
在69毫克/升采取微充气。一般按0.52吨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而用大型水池一般25立方米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微充气呈微波状。随着仔鱼生长充气量可稍大些。培育开始时如果是高密度培育用静水充气培育15日龄每天换水1/51/2。5日龄后开始微流水培育随着仔鱼的生长而逐渐加大流水量。
用大型水池50立方米培育时开始可加水到3540立方米。05日龄静水培育从1日龄开始加水到5日龄加满池水从6日龄开始微流水。流水时期及换水量应根据仔鱼的游泳能力、饵料生物的流失、水温及水质状况来决定。可参考表1-8来进行。
表1-8 牙鲆苗种培育期间换水量大致标准
在没有流水条件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静水换水充气培育一次加满水。13日龄静水培育35日龄开始换水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51/31020日龄每天换水1/31/220日龄以后每天换水2/34/530日龄左右营底栖生活前后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22/3长到3厘米完全营底栖生活后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4/55/6。
换水方法是有排水网罩的水池可在排水口排水而不能安装排水网罩的池可采用网箱虹吸排换水。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特别要注意排水网罩和换水网箱的网目大小。一般35日龄的用10080目网6日龄以后换成8060目以后随仔稚鱼生长改为40目、20目……。另外排水流量速度不宜太大尤其是在310龄仔鱼容易贴在排水网罩上或贴在换水网箱上而死亡。用网箱虹吸换水时要经常搅动网箱内的水来防止仔鱼贴在网箱上。
4池水盐度
一般海水盐度为2.7%3.5%对仔鱼无影响而且仔鱼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极强。邹月娥曾试验19日龄仔鱼在1.6%盐度海水中其活动和成活率最高1827日龄的仔、稚鱼在1.2%的海水盐度中生长,存活最好。盐度的降低,对仔鱼的影响很小。
5pH
前期培育池水pH为7.78.6最适pH为7.88.2。
6光照强度
前期培育可用窗纱或遮光帘光照度为50025000勒克司。光照太强尤其是在直射光下仔鱼会变得很虚弱而且池内易繁生藻类。但光线也不可太低如果光照强度低于20勒克司仔稚鱼虽然会完成变态但仔稚鱼异常色细胞会异常发达在变态结束后10日之内会全部死亡在临近变态时要有一定的照度而且光线太暗也会影响管理作业。
7吸污清扫池底
高密度培育时在35日龄以后每天吸污清扫池底。大型水池一般从10日龄以后每隔23天吸污清扫池底1次。用生态培育法时一般不清扫池底。圆形、八角形中间排水的培育池污物残饵一般都集中在池中央容易吸污而大型平底方形池吸污比较困难。
吸污方法是,首先停止进水和充气,在排水沟放一水槽,水槽内放一小网箱,用虹吸法将污物等吸到小网箱中,将吸出的健康仔稚鱼捞起来再放回培育池。吸污和清扫池底对于仔稚鱼环境的净化、疾病的防治是很重要的,而且可以掌握仔稚鱼的死亡状况。
8添加小球藻
从1日龄到20日龄每天向培育池中添加一定量的小球藻使水体中小球藻浓度维持在20万400万细胞/毫升最好在50万100万细胞/毫升。添加小球藻可加快仔鱼的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5.饵料及投喂
1饵料种类
前期培育所用饵料主要是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天然桡足类、配合饵料等。但现在一般都简化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饲料。
2投喂方法
牙鲆仔鱼开口是在孵化后第45天但投饵一般在孵化后第34天开始投喂轮虫。每天上午投喂1次使轮虫密度在水体中维持在48个/毫升在第2次投喂前水体中轮虫为23个/毫升随着仔鱼的生长10龄以后仔鱼摄饵越发活泼可日投轮虫2次水体轮虫密度在10个/毫升左右。轮虫投喂一直持续到孵化后30天左右。用生态系培养时当水体中小球藻密度达到2000万个/毫升时可按5个轮虫/毫升接种。当池中轮虫密度达到20个/毫升时要增添小球藻即可维持到1621日龄不需再投喂轮虫。
从10日龄以后一般从12日龄每天投喂1次轮虫无节幼体。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可按0.42个/毫升一般要求在第2天投喂时水体中的卤虫无节幼体很少0.10.2个/毫升或没有。到30日龄可按每尾仔稚鱼需卤虫无节幼体100250个/毫升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可持续到孵化后4547天。
配合饲料一般从17日龄开始投喂初期的适口粒径为仔鱼口径的15%30%或口幅的40%80%口径MS、口幅MB及湿重WW可以根据日本的高桥庸一的公式由全长TL推算出来。
MS-0.0676TL1.28r=0.926
MB=0.218TL0.407r=0.860TL≤15.2毫米
MB=0.00784TL1.65r=0.953TL≥15.2毫米
WW=0.00274TL3.44r=0.977
投喂配合饲料也可按从17日龄开始到约30日龄投喂海产鱼牙鲆苗种生产用的配合饲料1号A-1粒径为250微米从23日龄开始到36日龄投喂2号A-2粒径为400微米从28日龄开始到46日龄投喂3号B-1粒径为400微米从35日龄开始到约60日龄左右投喂4号B-2粒径为700微米图1-19
图1-19 配合饲料系列及投喂时刻
投喂配合饲料每天投喂次数为710次开始投喂时要少量仔细投喂使仔鱼逐渐适应。
关于投喂量目前尚难做出具体的投饲量表。由于仔稚鱼的摄食量和饲料种类仔稚鱼培育与水温、水质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一般都根据仔稚鱼的摄食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表1-9是日本栽培渔业协会宫古事业场培育10万尾仔稚鱼时所用配合饲料的种类及投喂量可供参考。
表1-9 配合饲料的种类和大致投喂量标准培育10万尾
3投喂注意事项
①为了提高仔鱼的活力防止体色和形态异常培育成健全的苗种从金沢昭夫对牙鲆仔稚鱼营养要求的研究结果来看饲料中需要蛋白质含量为60%所需脂肪酸尤其是对二十碳五稀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等ω3高级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需要量在0.8%1.0%。对仔稚鱼生长和存活有关饲料的卵磷脂质也是其饲料必需成分用卵磷脂时在饲料中的含量要在5%。这就首先需对培养活生物饵料生产轮虫、卤虫等进行营养强化。以下是日本宫古事业场和伯力岛事业场对生物饵料培养的营养强化方法见表1-10和表1-11。对于所用的配合饲料只要根据仔稚鱼营养要求来满足其需要进行制作就可以得到解决。
表1-10 官古事业场培养活生物饵料强化方法
表1-11 伯力岛事业场培养活生物饵料强化方法
②在既需要投喂轮虫,又需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一定要在投喂轮虫至少半小时后方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如同时投喂,仔鱼会先摄食大量卤虫无节幼体,造成消化不良腹胀而死亡。
③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至少也需要在仔鱼10日龄以后如在10日龄以前投喂仔鱼会大量吞食卤虫无节幼体造成腹胀而大量死亡。
④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时要以驯化其摄食配合饲料为目的细心操作每次少量投喂每天投710次而且在投喂活生物饵料空隙间投喂。如果一开始就投喂大量配合饲料有时会造成消化不良或造成马上就不摄饵而发生死亡这时应马上停止投喂配合饲料而增加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使其恢复摄食。
⑤配合饲料的粒径,一定要适合仔稚鱼的口径,根据生长不同阶段,更换成粒径大小适宜的饲料。
6.仔稚鱼的计数
在培育过程中仔稚鱼准确计数是很困难的。但及时掌握仔稚鱼的数量对于及时调整投喂量和培育管理又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仔鱼全长8毫米以前可在夜间10时以后仔鱼在无光条件下较均匀分布时可用一端安装阀门直径为50毫米的塑料管按分布区域垂直插入水中取样倒入烧杯用量筒量出水体体积并计数所取水样中仔鱼的尾数各点取样后求出平均数然后再推算出池中仔稚鱼数量。在全长达8毫米以后只有在清底时从死亡个体数营底栖生活后观察着池底情况来推算出存活量也可在分池或倒池时采用全部计数法或用目测比较法即预先数出300、500、700、1000尾若干个样品分别放到水桶中出苗时与此样品对照看其与其密度相近就算多少尾。这往往与人的视觉有关若缺乏经验其误差很大。
7.影响培育仔稚鱼前期存活和生长的原因
1亲鱼卵的质量
亲鱼卵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孵化仔鱼的质量。如卵的质量差,会造成孵化仔鱼体质和活力差,在培育过程中逐渐被淘汰或死亡。
2水温
培育水温在1622℃时成活率较高低于或高于此温度范围其成活率相对要低一些。
3饲料的营养
投喂用海产小球藻培养的轮虫,仔稚鱼成活率高,生长好;而用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仔稚鱼成活率低,而且生长差。卤虫无节幼体未经营养强化,造成仔稚鱼营养缺乏而逐渐死亡。另外,过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也会引起仔鱼大量死亡。
4食性转化
由投喂活生物饵料向投喂配合饲料的转化,引起的摄食差或消化不良而造成生长差或死亡。
5水质
培育密度过大,残饵过多,清污不及时等造成水质、环境恶化而引起死亡。
6疾病
因疾病等而引起死亡。
后期培育从开始营底栖生活全长2030毫米至50毫米
1.池内直接培育
在中小型水池中直接放养稚鱼培育。这种培育方法,投饵、清扫池底、吸污方便,但分池比较麻烦。
2.在大中型池内按放网箱培育
用网箱培育也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按池的大小制作紧贴池底和池壁的网箱另一种和池壁、池底有一定距离的浮在池水中的网箱。网目应根据稚鱼的大小及时更换以不使稚鱼钻出为准。也有同时装2个网箱靠近里边的网目小靠外面网箱的网目大待稚鱼逐渐长大将里边的网箱解下稚鱼直接进入外面的网箱中。采用第一种紧贴池底、池壁的网箱培育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水体减少饵料的流失残饵和污物可因稚鱼的活动被搅起随水流排出但池底一旦积存污物就难以清扫吸出所以此法不适合无流水条件的静水换水吸污培育另一种不贴池底和池壁的网箱其优点在于可使稚鱼和沉淀的污物分开便于冲洗池底但水体利用率差浪费饵料。总之用网箱培育优点是利于分池和苗种出池但缺点是换网和清扫网箱较麻烦。
3.静水换水充气吸污式培育
在无流水条件、污物又无法排出的水池一般为0.510立方米的水池可采用每天换水13次同时吸污培育稚鱼。
4.培育管理
1培育密度和流换水量
培育密度要根据水质、流换水能力使用的饵料种类、水温、设施状况、水池的大小和形状等综合考虑。由于后期稚鱼已营底栖生活池水深度并不那么重要一般水深1米左右即可要从池底面积计算培育密度。可从每平方米培育面积所培育的稚鱼重量和培育面积率计算培育尾数。
培育面积率(即所占池底面积率)=平均鱼体面积厘米2×培育尾数+池底面积厘米2×100%
稚鱼的体重W、稚鱼体表面积S与全长LT的关系为
W=0.012×LT3
式中 W——稚鱼的平均体重
L——稚鱼的平均全长厘米
S=0.24×Lt2
式中S——稚鱼平均体表面积厘米2
LT—稚鱼平均全长厘米
1.3厘米LT5.0厘米
S=0.29×LT2
式中S——稚鱼平均体表积厘米2
Lt——稚鱼平均全长厘米
5.5厘米LT36.2厘米
最后一个公式是由日本小林根据自然鱼归纳得出。
以单位面积培育体重表示的培育密度一般不要超过2千克/立方米用培养面积率表示一般按100%。但如果水温低、流换水率高、投喂的是配合饲料或湿型颗粒饲料,或是鲜活的卤虫成虫、桡足类等,其培育密度可稍大些。如果流换水率低、水温高而且是以鱼肉糜为饵时,则其培育密度要低些。
培育密度和流换水量可大致掌握为全长1315毫米稚鱼培育密度为1万3万尾/米2流水13个循环/天1620毫米稚鱼培育密度为0.7万1万尾/米2流水24个循环/天2130毫米稚鱼培育密度为0.5万0.6万尾/米2流水48个循环/天3150毫米的稚鱼培育密度为0.2万0.3万尾/米2流水615个循环/天。对于不能采取流水的培育池其培育密度可稍小些。全长1315毫米的稚鱼培育密度为1万2万尾/米2每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60%70%1620毫米稚鱼培育密度为0.6万0.8万尾/米2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70%80%2130毫米稚鱼培育密度为0.4万0.5万尾/米2每天换水23次每次换水80%3150毫米稚鱼培育密度为0.1万0.3万尾/米2每天换水3次每次换水80%90%。
2培育水温
培育用水仍为砂滤海水一般正常苗种生产时期后期阶段的培育水温一般都达到18℃以上变态后的稚鱼不耐10℃以下的低温但对20C以上高温适应能力很强。后期培育水温应在1825℃低于13℃效果不佳最低也要在14℃以上。
3盐度
根据天然牙鲆仔稚鱼在河口一带聚集说明牙鲆稚鱼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很强。日本安永义畅试验证实营底栖生活的稚鱼全长2530毫米在盐度0.67%转移到盐度0.18%海水中经24小时存活率达100%。在后期培育中即使有少量的淡水对稚鱼生长和存活也无影响。但一般掌握在1.6%3.0%。
4溶解氧
水体中维持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充气流水培育能保证足够的溶氧。流水量和充气量,随着稚鱼的生长而增大。
5pH和光照
池水中pH维持在7.78.6。避免太阳光直射,池上方要有遮光帘,但光线亦不可太暗。
6清扫池底和吸污
为了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除需要控制投饵量尽量不要出现残饵外还要对沉于池底的残饵、粪便、排泄物等沉积物及时清除。流水培育池一般每23天吸污1次对于高密度培育池每12天吸污1次对于不能流水的静水培育池每次换水之前必须吸污1次。每次吸污时所吸出的健康鱼要捞回培育池中继续培育。
7残食和筛选
营底栖生活后的牙鲆稚鱼全长2厘米以上个体只要存在个体大小差异就会出现大个体残食小个体的现象尤其是其个体大小相差1倍以上残食严重相差2倍以上残食激烈。由于小型个体遭到大型个体的攻击而造成小型个体带伤在水面无力游动最后逐渐衰弱死亡。这也是造成到苗种出池时发现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后期培育过程中要进行筛选。一般用分选筛。筛框为6080厘米×4050厘米×20厘米所使用的网为金属网或化纤网网线要粗而且无结节光滑以防止刮伤稚鱼。网目为5.5、6.3、7.1、8.3、9.0毫米。经筛选后按大小不同分别培育。如果是用网箱培育可以大网箱套小网箱让小个体鱼自动游出小网箱的方法。筛选次数应根据培育过程中稚鱼生长差别而定。筛选工作要小心认真避免草率行事以免稚鱼受伤。经筛选后的稚鱼放入池中要泼洒12毫克/升呋喃西林,以避免感染。
5.饵料及投喂
在自然条件下全长3厘米以上的稚鱼除捕食桡足类、糠虾类外已开始捕食一些鱼类的仔稚鱼等。人工培育牙鲆苗种从变态结束营底栖生活后一般不再投喂轮虫。随着稚鱼的生长摄食饵料也从小规格逐渐到大规格。后期培育的饵料各地应根据当地饵料资源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以卤虫无节幼体、天然的尚未长成的卤虫、卤虫成虫、天然桡足类、糠虾类、其他鱼类的仔鱼、鱼虾肉糜、切碎的鱼肉以及配合饲料等将稚鱼培育到5厘米以上作为苗种出池。
卤虫无节幼体一般投喂到稚鱼变态后第10天左右而且其投喂量逐渐减少而代之的以小的天然卤虫或人工培养35天的卤虫或枝角类、配合饲料等J10天以后可投喂卤虫成虫、桡足类或粒径稍大的配合饲料。长到2530毫米以上时可继续投喂卤虫成虫、桡足类、糠虾类同时增加切碎的鱼肉或用配合饲料表1-12
表1-12 牙鲆稚鱼后期培育使用配合饲料规格
进入营底栖生活后的牙鲆稚鱼对不动的饵料很少表现出摄饵行为所以对活的卤虫无节幼体、活的卤虫成虫或桡足类可在上、下午各投喂1次。对切碎的鱼肉或死的鲜卤虫成虫、配合饲料等要增加投喂次数从不同地方每次仔细少量投喂以延长投喂时间每天以投喂46次为宜。每天适当的投喂量是很难确定的这和稚鱼的大小、对各种饵料每天的摄食量、池中稚鱼的存活数量、活动状况等有关所以应当仔细观察稚鱼的摄食状况及池中残饵多少和水质等情况随时适当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时更换活生物饵料种类和配合饲料的粒径,掌握投喂时间和控制投喂量,这样可以缩小个体大小差异,并能减少互相残食现象,从而可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要定时投喂,养成稚鱼集群争食的习惯,提高摄食率和减少饵料的浪费。
在良好的培育条件下培育到孵化后70天左右平均全长可长到56厘米可作为养殖用的苗种。
6.后期培育影响稚鱼存活的主要原因
1水温
培育水温必须在13℃以上低于13℃会影响稚鱼生长和存活。
2密度
培育密度过高尤其在全长3厘米以后如密度过高会造成生长参差不齐容易引起互相残食。
3水质
流、换水率越高生长越快,成活率越高。如换水率不足,水质污浊会增加死亡。
4饲料的种类和营养
从日本的金沢昭夫和青海忠久等对牙鲆仔稚鱼营养要求研究结果证实牙鲆仔稚鱼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应在60%以上对二十碳五稀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ω3高级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需求量为0.8%1.0%对磷脂质可用市售卵磷脂需求量为5%。牙鲆稚鱼从营底栖生活开始其生理上已发生变化,因此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饲料以满足其营养要求,不能长期单独投喂一种饲料。如果长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或糠虾类,稚鱼的生长和成活率很低。因此后期培育用饲料一是要适口,二是要满足其营养要求。
5疾病
牙鲆苗种培育期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肠道白浊病、腹部胀满症、腹水症、链球菌症、寄生虫病等。而这些疾病又都与水质有很大关系。
6残食
这是造成后期培育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防止互相残食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筛选,大小分开培育。另外,培育密度不宜过大和投饵量要充足。
(三)体色异常个体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
1.体色异常个体出现的时机
1天然牙鲆出现“白化”的个体很少见。由同一亲体产卵孵化培育的稚鱼“白化”个体出现率不同说明主要是后天造成的。
2不同的培育状况体色异常出现的时期不同。有眼侧整体体色异常出现在全长10毫米期部分出现异常的个体出现在全长14毫米。发生体色变白是在营底栖生活之前。
3在全长510毫米和1015毫米所投喂的饵料对体色异常有很大影响而出现“黑化”是在全长30毫米以上。
4“白化”个体在体表出现的白化区域可分为8个类型图1-20白化部位和白化区域大小不同。
图1-20 人工苗种出现白化个体的类型
2.体色异常出现的原因
1培育环境的影响
①培育水温在1619℃尤其在19℃稚鱼存活率高生长快白化个体少而在13℃几乎全部白化。水温在19℃以上白化率增加。
②换水率低,白化个体出现率高,换水率越高,白化率也越低。
③育苗室内的光照强度、培育池水面照度、水池的颜色对体色异常的影响还不清楚但在5002500勒克司的照度与白化个体的出现关系不大水池的颜色对出现白化无明显影响。
④在其他环境条件都相同时,培育密度的高低难以诱发白化个体的出现。
⑤培育过程中充气量的大小与白化个体的出现无关。
2饵料的营养
①用不同产地的卤虫卵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培育的牙鲆仔稚鱼其白化个体出现率不同。试验中用巴西产的卤虫卵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培育牙鲆其稚鱼白化个体出现率最高达99.5%100%用天津地区产的卤虫卵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培育牙鲆稚鱼时其白化个体出现率为81.3%84%用美国旧金山产的卤虫卵孵化的无节幼体培育牙鲆稚鱼时其白化个体出现率仅为21.1%26.1%。由此可见,卤虫无节幼体是造成白化个体出现的主要原因。
②投喂天然的浮游动物、桡足类、枝角类,白化个体出现率很低。
③投喂微颗粒配合饲料可大大降低白化率。脂溶性维生素是抑制白化个体出现的有效成分用添加维生素A强化的轮虫可抑制白化个体的出现。
④投喂真鲷的受精卵,对抑制白化个体的出现有效果。
3.防治白化的方法
①培育水温控制在1619℃不低于13℃不高于19C。
②清除残饵,保持池底清洁,适量流、换水。
③改善牙鲆变态初期的饵料从仔鱼全长7毫米开始投喂大量天然浮游动物桡足类、枝角类。
④不用巴西产的卤虫卵,最好选用美国旧金山出产的卤虫卵。
⑤用脂溶性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来强化轮虫但仅用维生素A来强化轮虫时牙鲆仔稚鱼尾柄部容易出现异常因此需和维生素D3、维生素E等混合投喂对轮虫进行营养强化可在轮虫培养水体中加入维生素使维生素浓度达到5万国际单位/升。
⑥在牙鲆易发生白化时期全长8.08.5毫米时经常给仔鱼投喂真鲷卵可按每1000尾仔鱼投喂12克约24×103粒。开始投喂真鲷卵最好是在仔稚鱼710毫米。真鲷卵和轮虫可同时使用。
⑦可同时使用生物饵料和微颗粒配合饲料等。
(四)苗种出池
牙鲆在进入营底栖生活后除摄食外平时一直贴在池底很少在水中游动即使驱赶也很少离开池底。用网捞也很难捞出而且容易擦伤身体。所以在池中直接培育苗种出池很困难。如果是用网箱培育苗种出池就比较容易。可将网箱倾斜将苗种集中在一角捞出。如果是在池中直接培育出池时可在苗种池的排水沟里放一接苗容器再在容器内放一网箱将苗种池水位降至4060厘米打开排水阀门让苗种随水流入接苗网箱池水降至1015厘米时可下池用海水将尚未流出的苗种冲赶至排水口使之流入网箱。调整容器内的水位用质地柔软的抄网将苗种捞出放到临近池的分格式网箱中将选别后个体小的放到培育池中继续培育。对于小型苗种池可将池水虹吸至仅剩1020厘米打开排水阀门同时用较软的扫帚轻轻地将苗种连同水推向排水口使之流入接苗网箱中最后再用海水将苗种全部冲出。
(五)早苗培育
1.提早产卵、早期培育苗种的优越性
1可提高经济效益
人工养殖牙鲆达到0.51千克商品规格需1年到1年半时间。按常规春季培育出的苗种如生长良好也需养到第二年的812月才能达到商品鱼规格。从苗种到商品鱼需经过两个夏天。牙鲆具有耐低温、不耐高温的特性夏季高水温往往是牙鲆尤其是2龄以上牙鲆饲养的困难时期容易造成死亡。而提早在冬季或秋季产卵、培育苗种可使养殖牙鲆在当年12月底或翌年夏季高水温到来之前达到商品规格从而减轻夏季高水温带来的威胁也使全年任何季节供给商品鱼成为可能。因此提高了商品价值增加了经济效益可作到均衡上市。
2苗种健壮
在秋冬季培育出的苗种在7月中下旬可长到20厘米以上。延长了饲养适温时间生长快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
3可充分有效地利用育苗设施
早期育苗一般可在34月结束其设施仍可进行春季牙鲆育苗或繁育其他苗种从而可充分有效地利用育苗设施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减少生产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
2.提早产卵所用亲鱼及其培育条件
1挑选摄食良好、身体健壮、无伤病、4龄以上的亲鱼雌雄比例为122.5。如果用的是天然野生亲鱼则至少要驯养1年以上。
2亲鱼饵料以鲜度好的玉筋鱼、虎鱼、竹鱼、沙丁鱼等为好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实施光照前饵料可按亲鱼体重的1%2%投喂实施光照后可大体按亲鱼体重的2%3%投喂。以下次投喂时池中无残饵或很少有残饵为准。饵料中要添加复合维生素、维生素E、维生素C等添加量为投饵量的1%2%。其他如同春季常规育苗。
3.控制光照强度
亲鱼池四周遮光可用黑色遮光帘围起来。在亲鱼池上方距水面约1米左右处安装40瓦的日光灯4支分2组每组2支。水面上光照最强处为600700勒克司最暗处为30勒克司左右。光照时间从计划产卵开始时间的前40天左右至产卵结束。每天光照时间室外水池从日落至午夜1700000室内水池从早晨600夜间000每天比自然光照时间延长约7小时左右。
4.水温控调根据牙鲆卵巢发育特点在水温低于10.6℃或高于21℃时卵不能成熟或退化所以一般在水温下降到14℃即开始升温使亲鱼池水温保持在1416℃直至产卵结束。亲鱼的产卵必须达到一定积温生殖腺发育速度和亲鱼摄饵状态及饵料的营养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韩国进行牙鲆早期培育苗种主要采取控制水温并辅以光照周期的调整。夏季用冷水机调整培育水温在14℃以下到10月升温至1416℃使牙鲆产卵。光照和水温不同牙鲆产卵的时间也不同表1-13。伊岛等对控制光照强度试验组的亲鱼在产卵前性腺成熟度进行测定是不进行光照控制组的34倍。连续数年控制光照来诱导牙鲆提早产卵时控制光照时间有逐年缩短的趋势而且浮上卵的比例也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这可能是牙鲆亲鱼对这种人为条件逐渐适应的结果。要使牙鲆亲鱼提早产卵最好是将培育水温和光照控制结合起来进行。见表1-13、图1-21。
表1-13 不同控制条件牙鲆的产卵时间
图1-21 牙鲆成熟产卵与温度和日照长度的关系
产卵后的孵化和仔稚鱼的培育,同春季常规育苗方法基本相同。
第六节 成鱼饲养
一、陆上工厂化流水饲养
(一)养殖场地的选择条件
图1-22是牙鲆陆上工厂化流水养殖设施结构工艺流程。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其场地选择却要从建设费用、经营战略、管理运营和生产体制尤其是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定地点的条件及所带来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因素来决定图1-23
图1-22 牙鲆成鱼饲养工艺流程
图1-23 选定地点所涉及的条件
选择养殖场地要求条件是:
1尽量靠近海岸土地价格便宜。
2不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
3苗种、饲料、材料有保证交通及鱼产品运输方便。
4水位差小便于提水。
5水质良好符合养鱼水质标准。
6电力有保证。
(二)养成设施
1.养殖厂房(车间)
养殖厂房四周可用砖墙结构屋顶可用钢筋框架或木制框架上面覆盖石棉瓦或玻璃钢瓦比较经济和安全。简易厂房可用农用塑料大棚上盖遮光率95%的黑色网片,再在其上面盖上编织的防风网,用绳索等系好。塑料大棚式养殖设施费用比较少,但每年必须更换。无论何种形式养殖厂房,为了防止直射光都必须遮光,保持稍暗的环境。但从管理操作要求来看,要能看到鱼的活动状况,也需要部分采光。
2.养殖水池(槽)
1钢筋水泥浇铸池
坚固耐用,使用年限长,但建造费用高,建成后很难改造。
2水池构件组装池
建造费用较便宜,但很难建成圆形,适宜建成八角形或方形。
3强化玻璃钢FRP水槽
耐用,使用年限长,容易清扫,设施费用高。
4尼龙薄板、强化玻璃钢护墙板、铁护墙板、木材等内衬防水帆布池
设施费用较少,但使用年限较短。
水池或水槽的颜色以侧面墨绿色、底面为砂色最好,水泥池一般为原色即可。
3.取水设备
1引水管式取水
又分为自然引入式和直接扬水式1-24和图1-25
图1-25 直接扬水式取水
2渗透式取水
渗透取水是通过透水性良好的砂层来抽取海水的方式。一般有挖井式和集水管式。渗透式取水由于所抽取的海水是通过砂层过滤,所以引水管道上附着生物少,抽上来的水不需要再经过砂滤。
挖井式是在海岸线打井抽取渗入井水的海水。而集水管式是在海底设集水管将渗透取水和引水管式取水结合起来的方法图1-26
图1-26 渗透式取水
4.扬水设备
扬水设备主要是水泵,有自吸式泵、非自吸式的离心泵和水中泵(潜水泵),要从扬水量和扬程的关系来选定而且必须是海水泵。如果同时使用几台泵时,泵的种类必需相同,另外还需准备在出现故障时还要配备预备泵。在泵的吸水处设有滤网。
5.引水管道系统
1钢筋水泥管系列
包括①水泥管RC管②预应力水泥管PC管
2铁管系列
包括①钢管②镀复聚氯乙烯钢管和覆盖聚氯乙烯钢管VLP管③覆盖尼龙纤维钢管和覆盖其他涂料钢管。
3塑料管系列
包括①强化塑料管强化玻璃钢FRP管②聚乙烯管③聚氯乙烯管VP管
其他还有像钢筋、铁管水泥复合管SRC管、强化塑料复合管FRPM管等。
从水泵引进水口的管道可全部埋在海底下如果是直接抽水水口在离海岸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海上、水面下3米以上、离海底1米以上。如果是采取渗透式取水可将直径700毫米、长12米聚氯乙烯管剔凿许多宽3毫米、长20厘米的细缝再在该管内套放直径300毫米、长12米同样剔凿有细缝的聚氯乙烯管。在直径700毫米管的内侧包上防漏砂网。在埋设时要在渗水管上面和周围堆上厚的细砂。
水泵的大小和进水管的直径要根据流换水量来决定。一般可按在保持养成池水位6080厘米、1个循环/小时来选择水泵和进水管道直径。如在海岸线打井取地下海水养殖,要用深井泵提取地下海水,则需要考虑泵的吸上能力和地下水的供给量。为了防备停电,要配备急用发电机,停电时自动起动,来电时自动停止。
6.沙滤过滤池
从海上直接抽水进行养殖时还要建砂滤过滤池最好是建在距养成池高15米通过落差自动流入养殖池。过滤方式有缓速过滤和压力式快速过滤图1-27。最好是使用自动反冲过滤式使用方便图1-28
图1-27 压力式快速过滤装置
图1-28 自动反冲过滤器
7.排水渠道
为了使饲养池中排出的水流向海中,需设排水渠道。饲养池的排水全部集中在排水渠道中,残饵和排泄物也会随之流出,可在排水渠道中养鱼,摄食流出的残饵。
8.其他设施
其他设施有充气设施。在冬季水温低的地区还需有增温设施、饵料调制厂和冷冻、冷藏库、办公、炊事、住宿、仓库及运输车辆(包括活鱼运输车及海水冷却装置)等。
(三)苗种的选择和运输
1.苗种的选择
1最好用本场培育的苗种
当需要购进苗种时,要预先与育苗场联系,尽量选择同批产卵孵化培育的苗种。有的苗种虽然规格大小相同,但不同批次,其生长会有很大差异。
2苗种规格要整齐
入池前必须经过挑选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即使是同批苗种,如果大小相差较大,入池后会因互相残食而降低成活率。另外,要选择在稚鱼期摄食饵料良好的苗种。
3苗种规格全长要在4厘米以上
4厘米以上几乎很少因运输死亡而且操作容易。有养殖经验的可购进全长4厘米的苗种而没有养殖经历的最好购进全长7厘米以上的苗种而且必须是已能完全摄食死饵或配合饲料的苗种。
4不用畸形苗
白化的苗种,应选择无眼侧为白色,有眼侧黑白花纹颜色清晰的个体。有眼侧白化或畸形(脊椎骨弯曲、愈合造成体形弯曲,凹凸不平)、鳃盖边缘内卷、鳃外露的个体,商品价值低,入池后浪费饵料。另外有的苗种有眼侧和无眼侧体色相同(无眼侧黑化),也会影响上市价格。应选体形呈椭圆形、长宽适中的健康苗种,那些鱼体太宽而短的也不好,一般这种苗种长不大。
5选择苗种购入适宜时期
由于提早转季育苗技术的成熟苗种生产时期可以提早。如有增温条件的养殖场可购进早苗。一般购苗时期受当地养殖水温的影响。当水温在13℃以下摄饵不活泼生长很慢。如有增温条件也要在水温13℃以上才可购进苗种。购进的苗种入池时要与本场养殖池水温大体一致否则要逐渐过渡到适合养殖池的水温方能入池。
6选择无伤、无病苗种
因运输和搬运,受伤及有病的苗种混于其中,这是造成以后发病的原因。
2.苗种的运输
1卡车装水槽帆布篓散装充气运输
一般适用于运输时间短和苗种规格较大时。4吨卡车可装运4厘米苗种2万3万尾。向养成池移放时可用内径50毫米塑料管连同运输水一起流入养殖池很少受伤或用抄网捞起小心避免擦伤放入养殖池。
2笼运
在卡车上放水槽在水槽里安放笼子每笼放4厘米苗种600700尾将笼摞起来水槽里加水没过笼子。适合运输时间长苗种规格小。如果运输810厘米苗种4吨卡车可运500010000尾运输24小时没有问题水槽内充气
3塑料袋充氧运输
容量10升的塑料袋装水5升可放4厘米苗种300400尾袋内水温13℃左右。充氧后扎紧口放入泡沫箱捆好放在车上运输时间在10小时之内没有问题。
苗种运输应注意事项为①装车12小时之前应停止投饵运输过程中也不能投饵②运输过程中要定时检查水温、溶氧和观察鱼的状态尤其是塑料袋运输如发现有死鱼应立即更换新水充氧③散装运输、笼装运输要遮光④运输时避免剧烈摇晃以免擦伤⑤为防止病原菌和鱼苗一起进入饲养池在入池时要用12毫克/升的呋喃西林药浴。
(四)苗种放养密度
为了使养殖池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实际放养密度与水量大小、水交换率、水池大小、形状、水温、溶氧、鱼的个体大小等都有很大关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当养殖水温适当、溶氧充足、盐度适当、水不含有害物质、换水率一定时水温越高放养密度则越低。溶氧减少时放养密度应减少。当水质一定放养密度越高换水率必须越高。如果放养密度过高鱼摄饵行动迟缓饵料效率会降低死亡率也会提高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当在适温范围内而在2小时内能供给全部所需池水量放养密度可按515千克/米2。但在鱼个体很小时尤其全长510厘米不能单从单位面积的放养重量来计算还要考虑到实际尾数。具体适宜放养密度可参照表1-14。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养殖牙鲆白天有的会重迭在一起一到夜间就会伸散开来这时如果能使养殖牙鲆占满水池池底面积70%80%是比较恰当的,所以也可根据鱼体面积在养殖池中所覆盖池底面积来计算放养尾数。计算公式为:
放养面积率=平均鱼体面积厘米2×放养尾数+养殖池底面积厘米2×100%
即: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放养面积率(%.....................①
鱼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
体重W=0.012×TL3...............②
鱼体面积与全长的关系式:
鱼体面积S=0.29×LT2...............③
式中 面积S——[厘米]2
全长LT——厘米
体重W——克。
表1-14 陆上流水养殖牙鲆放养密度(参考)
例如已知鱼的个体重为60克水池中放养面积的覆盖率为90%求水池底面积30平方米可放养牙鲆鱼苗的尾数是多少先用②式算出鱼的平均全长为17.1厘米再用③式算出鱼体面积为84.8[厘米]2代入到第①式中可计算出30平方米水池可放养牙鲆鱼苗3184尾平均约为6.4千克/米2。
夏季高温期放养面积率最好掌握在40%60%之间。
(五)饲养管理
1.水深
一般掌握在6080厘米最低水深也要保持在30厘米以上。从海上直接抽上来的海水需经砂滤。
2.水温
牙鲆生存的适温范围比较广可在水温527℃生存可忍耐到2℃。生长的适温范围为1325℃最适水温为1523℃而生长最好水温为2023℃。但在苗种期对高温耐性较强对低温的耐性较差。在10℃以下不大摄食。水温在1211℃时摄食量减少。当水温为1023℃时则随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则增加生长加快。成鱼当水温达23℃以上时摄食量减少到27℃不摄食。当水温2728℃时几乎处于绝食状态甚至死亡。
3.盐度
牙鲆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能在0.5%3.5%的盐度范围内生存。在天然海水中多少混入一些淡水也可以养殖。海水比重在1.021约2.73%饵料效率最高。甚至在1.6%1.7%盐度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
4.pH
要求为7.78.6。
5.溶氧
采取流水或充气式养殖池水中溶氧应在610毫克/升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可正常生活。溶解氧长时间在3毫克/升以下,会发生各种障碍。一般多采取流水和充气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还要除去覆盖在水面上从饵料中析出的脂肪形成的膜。
6.光照
一般在10005000勒克司池上方要遮光。养殖池光线强会使牙鲆呈现不安也会使池底、池壁繁生藻类而影响摄食和生长。
7.流换水及清扫池底
1流换水
牙鲆养成期间的流换水量与水温成正比与养殖密度成正比。一般水温在15℃以下时流换水量在510个循环/日水温在15℃以上超过20℃时应加大流换水量。在夏季高水温时更需注意加大流换水量达到1224个循环/日。各养殖场都应根据各自的供水能力和养殖密度综合考虑适宜的流换水量。韩国的一些牙鲆养殖场采取流换水量与水温同数的办法即水温为15℃时流换水量为15个循环/日水温为20℃时则流换水量为20个循环/日。
2清扫池底
残饵和排泄物的堆积会造成水质恶化也是发生病害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投喂以冷冻杂鱼为主要饵料的养殖池池底会常黏有饵料油脂和饵料碎末等污物必须经常擦洗。池底沉积的污物要进行虹吸或清扫。池水旋流好的最少每月要清扫2次以上。对于旋流情况差的要经常吸污或清扫。
8.选别及分养
在养殖过程中进行选别和分养是获得良好饲养效果的必要技术措施之一。由于在饲养期间个体间生长出现差异尤其是从苗种入池后到全长10厘米时期如果出现个体差异会因残食而大量降低成活率。另外在养殖开始时密度高有的个体不能着底而出现在水面以下缓慢游动体色黑化的稚鱼更易受到攻击因受伤而逐渐死亡。长到全长10厘米以上的个体很少互相残食但因大个体抢食而影响小个体的摄食会使生长差别加大而使饵料效率降低同样投药时也会对药物的摄取率降低。另外通过选别可以清除病苗也是防止疾病蔓延的有效方法。除去没有商品价值的畸形鱼可提高经济效益。再者随着鱼的生长相对密度增大也必需调整其养殖密度进行分养。
一般在苗种入池后每月选别23次以后根据情况有的1个月选别1次。一般在需要分养时顺便将大小差别很大的个体和病鱼挑选出来就可以。
选别方法是:将池中稚幼鱼移到小网箱中,然后将稚鱼慢慢地移到选别用的底浅、铺有软纱网、换水良好的选别池中,再用小手抄网一尾一尾地进行挑选。
选别、分养时应注意如下事项①防止缺氧注意鱼的状态②选别作业前要停食使鱼呈空胃状态③对大型个体的选别和在高水温时要尽量使选别、分养对象在低密度状态下迅速处理④选别操作要细心、轻快不能使鱼受伤。鱼靠体表黏液保护身体由于选别作业会使鱼体黏液脱落易诱发细菌等感染。所以一般在进行选别后要用12毫克/升浓度的呋喃西林进行药浴;⑤选别时顺便测定鱼的全长和体重。
9.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1掌握不同时期适宜放养密度。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当年生产的苗种虽然在当年夏季79月高水温期一般也能活泼摄食其放养密度可在510千克/米2。10月以后水温降低当养殖密度即使达到15千克/米2时也不会出现大问题。但在8月高水温期控制投饵量为饱食量的80%。9月以后可按饱食量投喂。但必须避免连续饱食。为了预防饵料性疾病每23天向饵料中添加维生素等。夏季尤其注意赤潮的发生和缺氧死亡每天要测定水温和溶氧。低水温摄饵量减少日投饵1次就可以。饵料中一般不用添加维生素类。但如果饵料鲜度稍低还需要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强肝类药物换水率一般在1次/1.52小时放养密度一般为1013千克/米2。
2牙鲆2龄鱼在夏季高水温期25℃以上死亡率很高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尽可能提高换水率1次/小时以上而且应在深处取水不受白天水温上升表面水的影响或者采取兑换地下井水使水温保持在25℃以下。②放养密度控制在10千克/米2以下而且应在高水温到来之前就应减少放养密度。③池内要经常保持清洁状态要在7月之前进行换池以后每隔11.5个月换池1次由于夏季藻类繁殖极快水池上要尽可能用遮光率高的东西遮光。④投饵不宜过量不留残饵。夏季高温饵料氧化快用冷冻的饵料时解冻要尽可能快不要降低鲜度。同时还要注意饵料在保存中的脂质氧化和因解冻方法不合适而造成鲜度下降以及解冻时滴出的汤汁形成病苗的培养基而成为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强饵料场地的卫生管理。
3无论是2龄鱼还是当年鱼都要避免长期单独投喂一种饵料。如果长期连续投喂鳗鱼4050天就会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无眼侧发红、充血有眼侧发生溃烂等。如连续投喂60天则有的会全部死亡。
4使用湿型颗粒饲料时要注意所用原料杂鱼的营养成分和添加营养剂出现过多的现象而造成营养障碍。使用的生饵有些氧化时需添加维生素E强化。使用沙丁鱼时需要添加维生素B1等。
5使用配合饲料要选择质量有保证的厂家。
6对营养剂的使用要有计划而且无浪费。
①对泛酸的使用要考虑酷暑、寒冷、强风、暴风雨、出现应激反应、鱼疲劳以及天气和气压变化情况等一般1周内连续投喂3天反复使用在对鱼进行选别时和需进行搬运移动时要从1周前开始投喂在疾病发生率高季节要提前1周连续投喂3天反复使用在需给鱼投喂药物时可同时投喂泛酸或者在投药期结束后连续投喂到体色复原。
②对维生素C的使用当养殖水的溶氧量因高水温而降低时需大量投喂在疾病发生率高的时期要预先对每天的投饵量按每千克饵料添加0.5克的维生素C在水温下降期、上升期按每千克饵料添加0.51克维生素C由于维生素C易分解而且是水溶性的在投喂过程中会在水中溶出因此最好使用用油脂包被后使用
③对维生素E的使用在鱼的移动、选别时在搬运操作前后1周时间连续投喂在投喂脂质含量多的饵料时每天添加在饵料中投喂在投喂抗生物质结束后与维生素C并用连续投喂到鱼正常摄饵和体色恢复维生素E作为预防肝脏障碍的药物可与强肝剂并用连续投喂。
7注意防止停电防止缺氧死亡。
8注意防止给水管道堵塞及生物附着保持进排水管道畅通。
9经常观察池养牙鲆的体色和摄饵行动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0每月最少测量1次全长和体重并记录生长状况。
每天对养殖牙鲆的池水水温、溶氧、投饵量、投饵种类、鱼的活动状况、死亡情况、进展情况等进行监测和记录。
10.饵料及投喂
见第一章第七节饲料及投喂技术。
二、陆上高密度循环过滤式养殖
(一)原理
所谓循环过滤式养殖,是指在养殖过程中不用换水,将养过鱼已污浊的饲养水通过过滤、净化,再反复循环使用的高密度集约饲养方式。在净化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以水中悬浊、溶解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源的有机营养细菌和以氨等无机物作为营养源的无机营养细菌。这些细菌通过吸收氧气获得能量而繁殖,所以又被称为好气性细菌(好氧微生物)。污浊的水在过滤槽中在好气性细菌的作用下被净化。池水中残饵、鱼的代谢物,直接作为溶解态的有机物而被有机营养细菌所利用,这些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氨,大部分被无机化。所生成的氨和来自尿液中的氨,再由无机营养细菌(硝化细菌)最后被氧化成硝酸。在硝化细菌中,有以氨作为营养源生成亚硝酸的氨氧化细菌和以亚硝酸作为营养源生成硝酸的亚硝酸氧化细菌。氨被硝化细菌氧化的过程如下: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二)工艺流程模式
图1-29是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开发的牙鲆高密度循环过滤式养殖工艺流程模式。
图1-29 牙鲆高密度循环过滤工艺流程模式
(三)循环过滤式养殖优点
1利用循环过滤式养殖系统可将饲养水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减少了用水量减少了取水成本减少水温调节的费用促进养殖生产。
2由于该系统是利用微生物对饲养水进行净化所以能维持良好的饲养环境从而能有计划、高密度、高质量饲养牙鲆。
3该系统工艺流程比较简单。
4由于该系统中具有脱氮过程所以在进行牙鲆饲养生产中不会污染海域有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
5由于极力不使用药物预防疾病等所以生产出的鱼产品不用担心有药物积蓄。
(四)过滤材料的选择
循环过滤式养殖牙鲆的关键是水质维持管理技术即有效地高效率除去鱼的排泄物和残饵的净化技术。目前最适用的方法就是生物净化的方法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用硝化细菌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氧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低毒的硝酸。这个过程是在循环过滤槽中进行的因此过滤槽中过滤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应选择其重量轻、空隙率高而且不容易堵塞的塑料材料和相对表面积极大的过滤材料中纤维状的其硝化量高。每立方米过滤材料每天可硝化150300克氨态氮NH4—N这相当于尾重500克的牙鲆、2000尾排泄出的氨量。
(五)脱氮菌的分离和接种
水中的氨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后变成硝酸而使水中氨减少毒性降低。但随着硝酸的大量积蓄会使饲养水中的pH降低这也会给鱼带来恶劣影响。因此为了用循环过滤方式长期饲养就必需将硝酸分解、去除即将硝酸还原成氮气俗称脱氮。用生物方法脱氮主要是在嫌气条件下由脱氮菌来完成。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首先从自然水域等分离海洋性脱氮细菌并对脱氮结构模式进行分析其结果得到在脱氮过程中不会放出对鱼有毒性的亚硝酸而且即使在有若干溶氧状态下也能保持活性的适合鱼类养殖的菌株Alcaligenes产碱杆菌属将该菌在牙鲆循环过滤装置系统中接种而且还要维持充分的菌株密度。通过脱氮几乎所有的氮都变成氮气扩散到大气中去。
(六)循环过滤式高密度长期养成牙鲆实验
用总水量约2立方米的循环过滤系统装置放养个体重810克的牙鲆鱼种245尾投喂市售配合饲料水温控制在2224℃经10个月饲养个体重达到500克。所用硝化槽约0.2立方米、脱氮槽约0.24立方米硝化槽和脱氮槽合起来共约500升总水量约2立方米。在整个饲养期间可维持良好的水质状态。饲养到第10个月存活196尾存活率达80%。用2立方米的海水饲养出98千克牙鲆商品鱼。除了在脱氮前后进行部分水交换、用淡水补充蒸发的部分水之外其他没有补充新水。在整个饲养期间用水量仅为2.9立方米平均每立方水饲养出34千克牙鲆也就是说相当于饲养1千克牙鲆约需海水30升。而对于一般流水养殖来说养成1千克牙鲆商品鱼至少需用海水10立方米以上。
直径6米饲养水槽、总水量约20立方米实用的循环过滤系统装置其结构如图1-32进行3次牙鲆的养殖试验。每年放养牙鲆苗种2000尾个体重35克。饲养1011个月平均个体重达500克成活率达到80%氨和亚硝酸浓度可保持在1毫克/升以下。脱氮槽从硝酸浓度超过200300毫克/升时运转。饲养途中虽然也交换一部分海水但在整个饲养期间每饲养1千克牙鲜约需用海水4550升这个用水量仅相当于流水养殖海水鱼用水量的万分之五以下。
通过对用循环过滤方式高密度养殖的牙鲆质量(肉质)和一般养殖的牙鲆、天然野生牙鲆的肉质进行器官感觉检验(食味试验),以及通过化学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其综合味道接近于天然野生牙鲆,也就是说用循环过滤式高密度养殖牙鲆,对于牙鲆的肉质没有多大影响。
从以上结果说明,在水质管理和投饵管理良好的情况下,采用循环过滤式高密度养殖牙鲆,可以大量节约用水。从保护海洋环境和节水观点出发,应大力提倡,其很有发展前途。
三、静水换水充气吸污式养殖
这是一种在没有流水条件,利用现有或闲置的对虾、河蟹育苗场的水泥池进行牙鲆养殖的方式。其特点是投资少,一般不需要增添新的设施,而使虾蟹育苗池得到充分利用。具体养殖操作过程如下:
养殖池多为2060立方米长方形水泥池池深1.51.8米,池上方遮光。
一般多在每年6月对虾、河蟹育苗结束后购进平均全长50厘米以上的牙鲆苗种开始放养密度为200尾/米2左右。池水深保持在1.01.2米放苗后全天充气每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80%左右同时吸污吸出残饵和粪便等。饵料主要为卤虫成虫、杂鱼的幼鱼切成适合摄食大小的杂鱼肉及配合饵料等日投饵34次。每12个月换池清扫1次。养到当年的11月个体长达到15厘米以上时调整放养密度为8090尾/米23千克/米2左右。从11月底到第2年的3月底为越冬期用锅炉增温水温保持在1016℃日投饵2次每12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80%左右同时吸污。从4月初到7月底为自然水温调整放养密度为4050尾/米2约为1215千克/米2饲养达到商品规格400克/尾以上出售日投饵2次生饵杂鱼整条投喂。日换水12次每次换水80%左右。从7月底至9月10日左右饲养密度调整为2025尾/米2约为810千克/米2每天换水2次同时吸污。用地下水井水温调节为2325℃使之安全度夏。每天投饵1次。
上述方式养殖1周年个体重达到400克以上商品规格即可上市养殖1年半达到500800克存活率为50%90%饵料系数用杂鱼为3.54.5。
静水换水充气吸污式养殖应注意以下事项:
1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不能停止充气尤其应注意的是因停电无法充气而造成鱼的死亡。
2当年苗种培育至当年夏天一般不需要采取降温措施。但养殖密度不宜过大同时要增加换水次数一般在早晨和傍晚各换水1次。
3如第2年夏天继续饲养则需要采取降温措施。换水可在清晨或夜间进行避开白天高温时间另外可采取兑换地下井水地下海水最好如果没有地下海水可用淡水井的水兑换海水至含盐度达到1.6%以上使水温保持在2325℃。
4每次换水必须将残饵和粪便等吸出同时将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捞出清洗池壁。
5饲养过程中要及时进行选别大小分开饲养。
6必须投喂鲜度良好的生物饵料尽可能整条投喂。高温期和越冬期要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避免长期投喂单一饵料。投喂量不宜过大尽量保持池内无残饵。
7每年45月对虾、河蟹育苗用池期间可将养殖牙鲆移放到室外土池面积12亩池底以沙底为好。如果是泥底可清除淤泥消毒洗池后按池的大小铺一大网水深在11.5米。每亩可放养全长20厘米以上牙鲆6000尾左右。每2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2左右。日投饵1次到不食为止。养到对虾、河蟹育苗结束后再将室外土池中牙鲆放回到室内水泥池中继续饲养达到商品规格。
8夏季注意室内通风。
用这种静水换水充气吸污式饲养一般养殖周期为1周年至1周年半个体重才能达到400800克。
四、海上网箱养殖
(一)海上分格式网箱养殖
1.养殖场址的选择
选择内海、内湾或在防波堤内水质清净波浪小不受台风影响无污水流入水流畅通水交换好底质为砂底、沙石底水深在3米以上附着生物藤壶等较少的海域。
2.养殖筏
1天然材料
如竹、木材等多在静海海域使用其材料费、加工费便宜但使用时间短一般可用23年适用于吊挂化学纤维网箱。
2化学材料制品
有聚氯乙烯材料和强化玻璃钢FRP等。其优点是重量轻耐腐蚀。
3钢管式养殖筏
一般在静海海域使用的大型筏和波浪较强的海域和吊挂金属网箱,要用钢管制筏。
3.系泊设备
所有的养殖筏几乎都需用系泊设备来固定,由锚链连接绳索和筏。
4.网箱
根据养殖场地的具体条件不同而选用不同类型的网箱。例如有的为了增加养殖面积而用分层式网箱图1-30。该网箱为7米长、宽的正方形网箱其中一层面积约50平方米分层后面积约是原来面积的1.7倍达到85平方米。下层可放养个体重300克的牙鲆1000尾而上层可放养800尾。但这种网箱饲养在下层的鱼摄饵稍差而且不好观察还有一种网箱是网箱底部是帆布垫式在垫上开长、宽为1米的正方形窗5个图1-31。用这种网箱鱼在网箱底部较安定。但缺点是时间一长藤壶等附着动物容易附着残饵等易滞留在网箱底部换网作业费力等。
图1-30 分层式网箱(侧面)
图1-31 底部帆布垫式网箱底面
现在大多数采用普通分格式网箱饲养网深2.5米网箱底部网目稍小侧网的网目较大。网箱内水深为5075厘米高水温期网箱内水深保持在1.5米以上尽量使牙鲆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饲养。根据生长情况不同时期所用网箱的大小和网目也不同。成鱼饲养阶段一般多用规格为4.5米×4.5米×3米的网箱。图1-35是在不同时期所用网箱大致规格。
苗种期全长3.05.0厘米可用1.5米×1.5米×1.5米网箱网底用较柔软的无结节小网目的网网目为2毫米一般网箱内水深为0.5米最深为1.2米。每个网箱放养鱼苗1500尾左右长到2015厘米可用2米×2米×2.5米网箱网衣为2016节的无结节网网箱内水深为0.50.75米最深为1.5米。每个网箱可放养鱼种1000尾左右长到2025厘米用3.7米×3.7米×3米网箱网衣为205节。每个网箱放养鱼种800700尾2040千克/米2长到成鱼30厘米以上所用网箱最大为4.5米×4.5米×3米网衣为164节每个网箱放养鱼种700尾左右。一般用分格式网箱养殖360450天个体重可达到8001000克图1-32
图1-32 海上养殖用的分格式网箱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牙鲆是底栖性鱼类和真鲷、鲫鱼等游动鱼类不同需要有安定的栖息环境。因此网箱底面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底网为2层而且用网目细的无结节网透水性好。但网箱外的鱼、蟹等会从网底攻击牙鲆而使牙鲆呈不安状态。如果网箱底网用有一定厚度的垫式牙鲆会在网箱底部安定栖息但残饵、排泄物易滞留在底部而发生腐败藻类等附着快容易引起细菌繁殖需要频繁换网和清洗。所以最好是将网和垫子结合起来使用。
5.日常管理
1对直射光要用遮光帘遮光。
2出现恶劣天气、降雨量大等恶劣条件时要将网箱下沉使网箱内水深在1.5米,网箱上安装雨篷。
3选别作业要彻底。
4阻止特殊水团的出现控制陆地上异常水质的流入。网衣、网箱底网上附着物要及时清除和换网。换下来的网用淡水洗净、晒干。
5掌握水温变化和溶氧状况。在溶氧低时要及时充气。
6经常观察鱼的活动和摄饵状态。
6.饵料种类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注意:避免长期投喂单一饵(饲)料,保证饵(饲)料质量;要挑选或调制成能适宜摄食的饵(饲)料。
7.饵料的调制及投喂
1以鱼类的仔稚鱼为饵料时要尽可能整体投喂。
2如不能整体投喂时要切成可摄食块状、条状。
3用切割机、切碎机将杂鱼等切碎添加配合饲料和防止饲料扩散剂搅拌制成湿型颗粒饲料或制成干颗粒状或棒状饲料调制时要迅速调制好后要及时投喂。
4投饵前的观测检查
①水质环境的检查包括水温、溶氧、PH、透明度、水色和浮游物质的检查。
②生态环境检查,包括鱼的栖息状态、体色、体型(特别鳍有无撕裂等),有无病死鱼。
5投饵次数①体长3060毫米每天投喂4次上、下午各1次。②体长60100毫米每天投喂3次上午、下午、傍晚各1次。③体长100120毫米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1次。投喂时必须将饵料用手撒开先少量投喂在证实摄食后再迅速投喂。投饵时要观察摄食是否良好摄饵时的体色及其他活动状况。
(二)牙鲆的沉下着底式网箱养殖
1.场址选择
水深为1012米底质为细砂。底质淤泥底不适宜牙鲆生活栖息环境不能用沉下着底式网箱养殖。
2.设施
1沉下着底式网箱
如图1-33所示着底部分为4.5米×4.5米×1.5米4角有4个支柱可插入海底将网箱固定。网箱底部不用垫式而用网片式底网陷入沙中。从7月底、8月初放养平均个体全长2022厘米的牙鲆12001300尾投喂冷冻的玉筋鱼每天投喂23次整条投喂到网箱里到9月长到2526厘米以后养到12月每天投饵12次长到30厘米成活率为80%以上。
2沉下着底笼状网箱
为笼状如图1-34用镀锌钢管制的直径3.6米、高1.2米圆柱形笼。在笼的底部使用直径49毫米的镀锌管以增加强度。支柱部分为直径22毫米的镀锌管以减轻重量。在笼的上部设鱼出入口通过折页来开启和关闭不会因波浪或动摇开启。投饵是在网笼上面的中央部装有直径150毫米、长15米根据潮的大小高出海面约1米投饵管装25千克的浮筒2个网衣最好是无结节网也可用底拖网用的聚丙烯腈纤维网网目为6节和10节。在笼框内张挂一层网笼框外再套一层网。为了将网衣固定在笼框上用网衣相同的聚丙烯腈丝绳来防止网衣因磨擦而破损。养殖笼总重量约200千克只有几个人就能将其移动提上来或沉下去。该设施可用25千克重的3爪锚固定。经试验养殖每个这样的笼放养个体重1千克的牙鲆150尾每天傍晚从投饵管投喂冷冻的玉筋鱼按养殖牙鲆体重的4%5%)整条投喂。投饵后经潜水观察发现牙鲆竞相争食,而且发现在笼的周围有小型鱼类集中在笼的内外。该养殖笼起到了鱼礁的作用。
图1-34 沉下着底笼状网箱
从6月开始放养平均全长39.8厘米体重795克的牙鲆养殖89天到9月长到平均全长45.5厘米个体重达到1202克增重约50%,所养出的牙鲆在形态和体色上都与天然野生牙鲆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肥满度稍高。
像这种在价格便宜时期购进个体重700800克牙鲆在夏季用沉下着底网箱经短时间饲养不需要花太多的费用就能使其增重而在市场需求、价格高时达到1.2千克以上出售,可大幅度地提高商品价值。
3.沉下着底式网箱养殖牙鲆应注意事项
1海底必须是砂、石底尤以细砂底为最好。泥底尤其是淤泥底不宜用沉下着底式网箱养殖。
2供养殖的苗种应是大规格尤其适宜几个月的短期蓄养方式。
3用沉下着底式网箱养殖虽然有利于避开高水温和台风等恶劣条件但很难及时掌握鱼的摄饵状态和健康状况需要经常潜水观察也不容易早期发现发生病变和异常等。因此需要经常观察海面上是否有死鱼腐败。在高温时期要经常潜水观察了解养殖鱼的摄饵量以便及时调节投饵量。
4进入9月网箱污染严重时要将网箱提起进行洗网。
五、陆上室外土池养殖
有关陆上室外土池养殖牙鲆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1990—1997年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曾在30亩的养虾池中放养2.50厘米牙鲆苗种800尾与对虾混养到当年10月18日出池仅捕起28尾存活率2.5%平均全长17.6厘米。
1991年6月22日放养平均全长3.7厘米苗种1679尾放养面积30.2亩养到11月18日计138天捕起42尾平均全长20.94厘米存活率仅2.5%。
河北省乐亭县北港养虾场曾于1997年4月5日将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越冬后平均全长20.5厘米、6683尾牙鲆放养到室外1亩土池水深1.6米泥沙底池底铺一大网片每天投饵杂鱼2次每23天换水1/3饲养2个月生长良好于同年6月5日捕起存活6254尾存活率94%。
1996年山东省牟平县在400亩的虾池中放养10厘米左右牙鲆苗种20万尾到10月16日平均全长达31.6厘米体重364克。
此外,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室外土池养殖牙鲆的报道。
室外土池养殖牙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成活率比较低,出池起捕困难。摄饵状况和投饵量难以掌握。用大规格苗种放养效果较好些,今后尚需进一步探索。
由于牙鲆的生态、生活习性,营底栖生活,很少游动等。所以就目前的养殖技术而言,牙鲆最适合室内工厂化养殖。
第七节 饲料及投喂技术
一、饲料的营养要求
牙鲆对饲料营养的基本要求是高蛋白、中脂肪与其他食鱼性强的鱼类相比其对脂肪要求是较低的。由于牙鲆经常栖息在池底有时重迭在一起静止不动其运动量比其他养殖鱼类少得多而且肌肉内和腹腔中不大积蓄脂肪剩余的脂肪积蓄在肝脏中。因此如果长期投喂高脂肪饵料会降低肝脏功能。为了能使牙鲆健康地生长必需投喂适宜其各阶段生长相应的饵料。苗种期稚幼鱼要求蛋白质含量为50%以上一般为56%养成期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50%出池前饵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在48%。对脂肪的要求较低苗种期饵料中脂肪为7%养成期为10%13%出池前为14%左右。最适C/P比苗种期为65%左右养成期随着生长C/P比提高到65%76%出池前所用饵料C/P比达到80%。
二、饲料的选择
1要适合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营养成分并含有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
2所用饲料容易投喂。
3饲料在水中溃散少。
4饲料价格适当饲养者可以接受。
三、饲料的种类
(一)生鲜(冷冻)饵料
新鲜的卤虫成虫、糠虾类(适用苗种期)、杂鱼(鳗鱼、竹鱼、绵鳃、沙丁鱼、虎鱼、玉筋鱼及其他杂鱼的稚幼鱼(适用于苗种期)及幼、成鱼等,其中以玉筋鱼为最好。
1最好能及时获得适合牙鲆生长不同阶段适口的生鲜饵料。否则就必需切成适合牙鲆摄食大小的块、条状。这就要考虑到对饲养水的污染问题。
2能否经常供给质量好的生鲜饵料尤其在夏季生饵的鲜度更为重要。
3应注意生鲜饵料其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成分的季节变化大应及时加以调节。
4需要添加维生素类、矿物质类。
5对生饵需要有适宜的冷冻保鲜有效措施如果使用时解冻方法不合适就不能保证其生饵的鲜度。
湿型颗粒饲料MP
1.用湿型颗粒饲料要比用生饵有以下优点
1能减少因投喂而造成饲料的散逸流失。
2可制成营养平衡的饲料。
3容易添加药物和营养剂。
2.用湿型颗粒饲料存在以下问题
1制作湿型颗粒饲料时也需要生饵。所以生饵的鲜度、生饵营养成分的季节性变化等都会影响到饲料的质量。
2需要具备营养学的知识。
3饲料的调制也需要相应劳力。
固体配合饲料干颗粒饲料DP、膨化颗料饲料EP等
固体配合饲料可减少生饵和湿型饲料的缺陷。也就是说对饲养水质的污染很少鱼的疾病发病率低投喂作业简单保管容易等。在营养方面大都由各饲料厂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严格选择原料制成的。所以一般可放心使用。日本林兼产业株式会社陆上水池养殖牙鲆配合饲料系列和海上网箱养殖牙鲆的配合饲料系列见表1-15和表1-16。
表1-15 牙鲆陆上水池(槽)养殖配合饲料系列
表1-16 牙鲆海上网箱养殖沉降型配合饲料系列
四、投喂方法及投喂量
(一)使用生鲜饵料
苗种期可使用卤虫成虫、杂鱼类的仔稚鱼整体投喂或用切碎的玉筋鱼肉等。日投饵次数见表1-17。
表1-17 生鲜饵料日投饵量
(二)投喂湿型颗粒饲料
用湿型颗粒饲料养殖牙鲆时要随时调节、及时投喂其日投喂量、投喂次数见表1-18。
表1-18 湿型颗粒配合饲料日投喂量
(三)投喂固体配合饲料
投喂固体配合饲料的规格大小、投喂量见表1-19。
表1-19 牙鲆投喂固体配合饲料的投饵率(%
在苗种期应尽量增加投喂次数每天投喂65次以后随着生长逐渐减少投喂次数。长到100克左右日投喂4次长到300克左右日投喂32次长到500克日投喂2次长到500克以上日投喂1次。
在夏季高水温期每天投喂1次或者23天投喂1次而且控制在按饱食量的50%60%同时强化维生素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具体的日投饵量日投饵率可见表1-17。由于牙鲆属于变温动物不同水温其摄食量有很大差异。一般在苗种期日投饵率在6%4%长到100克大致为2%左右长到300克以上大致掌握在1%0.5%。
在养殖过程中除单独用生鲜饵料、湿型颗粒饲料、固体配合饲料外还可以将配合饲料和生鲜饵料并用即从苗种期到入秋投喂配合饲料提高成活率。在水温降到25℃以下时改换投喂高热能的生鲜饵料。另外还可以将配合饲料和湿型颗粒饲料并用即从苗种期到入秋投喂配合饵料提高成活率在养殖的最后阶段投喂改善营养价的湿型颗粒饲料养殖出肉质好的成品鱼。
五、饲料效率
饲料效率是指所投喂饲料的种类和数量对增加鱼的体重所起的作用即使鱼增加1千克体重所需要该种饲料的数量千克。计算公式为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不同的饲料其饲料效率不同。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将体重100克的牙鲆养到500克其饵料效率大约应在35%40%。环境恶化时饲料效率会降到30%以下。在最适环境条件下养殖牙鲆的饲料效率有的可达50%。在一般环境条件下养殖1年时间饲料效率在20%40%,这要比养殖真鲷、鱼等饲料效率高。
六、投喂饲料应注意事项
前面所提到投饲量和投饲方法,只是一个大致标准。在实际投喂时,还要掌握以下几点,灵活掌握,酌情调整。
1投喂时要考虑到饲料的损失、饲料效率和鱼的健康状况等。一般按鱼饱食量的80%90%投喂。由于各池的换水率、养殖密度、水温等不同,每天鱼的摄食量却不尽相同。在实际进行投喂作业时,要看鱼的摄食状态、残饵量,随时调整投喂量。
2每次投喂可先将应投喂量的60%全池投撒剩下的40%根据鱼的摄食状况进行投撒。
3牙鲆耐高水温的能力比较弱而且个体越大耐高水温的能力越弱。因此在高水温期间要从维持鱼的体力出发可按日所定的投喂量的1/21/51天投喂1次或隔天投喂1次并添加复合维生素类。在出池上市之前的12个月应增加投喂生鲜饵料或精加工的饲料也可添加7%10%的鱼油以达到提高肥满度增加体重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夏季到来之前要投喂高蛋白、低、中脂肪的饲料来增加体长的生长保持肥满度在16使之顺利度过夏季。夏季肥满度越高的鱼死亡的情况越多。79月高水温期一定要减少投喂量维持体力保证存活是第一重要的。在水温下降到25℃以下时要投喂增加脂肪含量的饲料。
4要避免长期单独投喂一种饲料。
七、人工养殖牙鲆的生长
人工养殖牙鲆的生长速度与饲养水温、饲养密度、换水率、饲养方式、所用饵料和投饵及苗种购入时期、生长阶段雌、雄不同性别等都有很大关系。在水温低于13C、高于25℃几乎很难生长或生长很慢在水温1325℃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而生长速度加快。饲养密度越大生长越慢换水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饲料营养平衡好利于生长。在适温时期苗种购入时间早适温时间长相对生长快。人工养殖牙鲆第一年生长速度较快第二年以后不像第一年生长那样快。一般雌性要比雄性生长快。
在良好的饲养环境条件下如果养殖顺利的话一般在5月放养56厘米、体重1.52克的牙鲆苗种2个月后可长到2023厘米、体重50100克养殖4个月可长到全长2530厘米、体重150300克养殖8个月以后可长到全长3040厘米、体重300800克特大个体有的达到全长42厘米、体重1000克左右。但因苗种不良或因环境不适应、管理不当尽管养殖1年也有的长不到200克。人工养殖牙鲆生长曲线见图1-35。
图1-35 牙鲆的生长曲线
第八节 病害防治
一、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表皮增生症VEH
1.症状
患病鱼摄食明显不良瘦弱头下垂消化道萎缩腹部塌陷无活力出现随水流而游动的个体。鳍的边缘尤其是尾鳍的前端呈白浊、萎缩、变形。对患部镜检发现上皮细胞呈球形化明显增生。鳍出现异常的时间早的在孵化后10天左右就可观察到晚的在变态后也会发现鳍出现异常。发病后快的经过1周就会出现死亡慢的有的经过几周出现死亡。最后基本上全部死亡。水温越高症状越严重。
2.病因
由某种病毒可能属于疱疹病毒类感染引起。病毒呈六角形带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90230纳米。
3.防治方法
采取将培育水消毒防止水平感染迅速将感染源处理。将发生该病的鱼及其所用生物饵料清除将所用设施全部空闲1个月以上在将设施进行全部消毒的基础上重新进行饵料培养重新培育苗种。
此外,目前尚无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病毒性神经坏死症VNN
1.症状
基本上没有特殊的外观症状。患该病的鱼,摄食不良,肥满度降低,体色变黑,而且对外界刺激的逃避行为迟缓,稍稍给予刺激就会呈痉挛状。从病理组织上可以明显看到,在网膜、脑中枢神经组织形成大的空胞。
2.病因
由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是直径30纳米的球形病毒。
3.防治方法
该病可能是由于亲鱼垂直感染引起的,所以要从改善亲鱼的管理着手,使用地下海水,进行紫外线消毒,对卵和培育用水进行消毒,可减轻危害程度。将患病鱼捞出,减少病毒浓度。
淋巴结淋巴囊肿LD
1.症状
患病鱼的外观特征是在体表、头、躯干、口部、尾鳍的皮肤上,由白色水泡状囊肿物形成的白色块状物,由淋巴结细胞大量集聚而成,呈肿瘤状。病鱼摄食不自由,生长缓慢。
2.病因
该病由虹彩病毒科的淋巴结病毒正20面体DNA病毒在宿主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细胞内感染引起的。该病毒被称为LDLymphocystis Disecace病毒。
3.防治方法
该病很少成为致死的直接原因。在不受细菌或寄生虫的二次感染,没有致死性,有的可自然治愈。采取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池内或网箱清洁。将病鱼隔离等措施,可减少发病,要避免换网和选别作业。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状病毒病HRV
1.症状
病鱼脊椎骨附近的肌肉内出血,鳍发红,鳍基部点状出血等。腹部胀满,有积水。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等。
2.病因
由牙鲆弹状病毒病毒粒子呈枪弹形80纳米×160180纳米感染引起的。
3.防治方法
育苗用水经紫外线消毒注意放养密度和换水率将饲养水升温保持水温在1820℃对防治该病的发生有效。
(五)维尔纳(日文匕匕°ルナ的音译)病毒病
1.症状
病鱼腹腔内积有腹水,腹部胀满。脑附近发红、充血、出血及体色变黑。解剖后发现病鱼肝脏褪色。
2.病因
由MBV病毒类感染引起。该病毒能用CHSE-214等培养细胞分离其直径平均为63纳米。
3.防治方法
饲养用水在20℃以下可减轻危害。改善饲养环境培育出健康苗种避免从发生该病的育苗场购进苗种和亲鱼。对苗种培育用具和用水等要进行消毒处理。
(六)上皮嚢肿病
1.症状
在鱼的皮肤和鳃上出现白色粟粒状的色囊,色囊周围组织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多层的扁平上皮细胞,形如年轮。成熟色囊、增生的上皮细胞萎缩、坏死,形成空泡,血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的增生使鳃小片愈合,鳃丝变形,影响呼吸。由于色囊的压迫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病鱼呼吸困难,生长缓慢导致死亡。
2.病因
至今尚未确定。
3.防治方法
氯霉素按0.1%比例拌入饵料中连续投喂5天可治愈。
二、细菌性疾病
(一)霉菌病
1.症状
在仔稚鱼时有白色块状多在背鳍前端形成患部。取患部的一部分镜检可发现霉菌群体。菌体大小在1微米×100微米。将患部放大可见许多如丝状的菌体和肠道白浊症有时同时发生。
2.病因
由霉菌类在体表寄生引起。
3.防治方法
如何防治该病的发生尚未研究,但保持水质清洁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性肠道白浊症
1.症状、
病鱼肠道呈白浊、不透明。病鱼停止摄食,腹部膨大,消化道内存有大量饵料,活动能力下降,游动迟缓。随着病情的发展,体色变黑,消化管萎缩、瘦弱,腹部塌陷,随后死亡。解剖镜检发现肠道内有大量运动性短杆菌。
2.病因
由弧菌Vibrio sp.)、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感染引起。菌体稍弯,两端圆形,具有运动性。
3.防治方法
该病的感染源可能是投喂轮虫、卤虫,所以在培养轮虫或孵化卤虫时,要用活力强的小球藻。避免用太高的温度和太高密度培养轮虫、卤虫。培育水温高或轮虫培养水温高易发生该病。此外,保持环境清洁及合适的放养密度等也很重要。
如果稚鱼能摄食碎鱼肉的话,可将喹酸或氯霉素混在饵料中投喂。
(三)鳗弧菌病
1.症状
外观上病鱼体色发黑,立身游动,脱鳞,体表溃疡,局部鳍发生损坏、缺损,并向周围扩大,露出软鳍条骨末端,鳍出血、糜烂、消瘦。解剖观察,除肝脏褪色外,无其他明显病变。
2.病因
由缓弧菌Vibrio anguillarum革兰氏阴性短杆菌0.50.7微米×1.02.0微米)感染引起的。
3.防治方法
鳗弧菌在海水中存在,所以保持培育水环境清洁,及时清除池底污物,保证培育鱼的健康是重要的。
(四)腹部胀满症
1.症状
患病的仔稚鱼胃囊膨大,有的甚至腹部膨胀破裂,使整个胃囊膨出。稚鱼浮在水面打转,消化道内充满气泡或水样的东西,很少有饵料。
2.病因
由溶藻弧菌Vibrio olginolyticas感染引起。
3.防治方法
早期发现异常鱼,勤流换水,保持水环境清洁,投喂鲜活饵料。此外,尚无其他防治方法。但一般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五)腹水病(爱德华氏症)
1.症状
病鱼腹部膨胀肛门扩张发红有的肠道从肛门脱出。鳍发红出血。吻端部发红眼球白浊突出。颈部、背鳍下部隆起。体色变黑摄食不良在水面摇摇晃晃游动。解剖发现有出血性腹水肝脏、肾脏发生脓肿性出血或肿大贫血也有的出现肝脏局部坏死和出血。显微镜观察1500倍在肾脏等脏器上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病因
由爱德华氏菌Edwaradsiella tarda革兰氏阴性短杆菌0.51微米×13微米感染引起。
3.防治方法
由于腹水病多发生在水温高、过量摄食、换水率低在池底污浊的情况下要从改善和维持饲养环境上着手。特别是夏季要降低摄饵量防止过量摄食降低饲养密度加强流换水量保持池底清洁将病鱼迅速除去可试投抗菌素药饵按0.4%0.5%投喂土霉素进行治疗。
(六)滑动细菌症
1.症状
病鱼在水面摇摇晃晃漂游摄食不良在池底栖息散乱。外观上体色变黑体表擦伤糜烂部分溃疡、坏死。背鳍、尾鳍溃烂残缺烂尾。黏液过多烂鳃多为大个体鱼。病症恶化的个体头部腹面发红、充血。解剖观察没有发现内脏器官有特别异常。显微镜观察6001500倍可见到有特异滑走运动的革兰氏阴性屈桡长杆菌。
2.病因
由滑动细菌类的海岸屈桡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和屈桡杆菌属的一种Flexibacter sp.革兰氏阴性弯曲长杆菌0.5微米×230微米感染引起的。
3.防治方法
在养殖过程中因倒池、换网、选别、互相残食、波浪等伤及鱼的体表、鳍等成为该菌感染的入侵门户。所以在饲养过程中要防止鱼体受伤尽量不使鱼的体表黏液脱落。该病是接触传染所以要尽早发现将病鱼捞出隔离后部分症状轻的个体有的还会痊愈。另外要掌握合适的饲养密度提高换水率投喂质量好的饵料等可用呋喃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或土霉素50100毫克/米3药浴13天或口服药饵。
(七)链球菌症
1.症状
从群体上看摇摇晃晃游动鱼多体色变黑的增多。外观所见体色变黑、眼球白浊、突出、出血。头部和上下颚发红鳃盖内发红鳍出血。鳃盖软条骨间膜发红、充血鳍散开、烂鳃等但也有的看不到这些症状。解剖可见内脏肠管发红、有腹水、肝脏淤血。也有的肾脏肿胀但也有的看不到这些症状。显微镜观察1500倍从肾脏等可见到有革兰氏阳性链球菌。
2.病因
由链球菌属的β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革兰氏阳性2个或数个球状菌相连成链状0.7微米×1.4微米)感染引起。
3.防治方法
由于该病是因水温上升和饵料质量差过度摄食而发病。所以要尽早发现除去病死的鱼投喂鲜度好的优质饵料避免过饱食停饵或减少投饵改善饲养管理增加营养剂降低饲养密度提高流换水率清除残饵等措施。该病原菌对抗生物质如四环素、红霉素等有很高的感受性。所以可以按四环素50毫克/千克·日或红霉素50毫克/千克·日药饵投喂治疗。
(八)诺卡氏菌病
1.症状
病鱼体表有点状出血斑,小而隆起的脓肿。有时口唇部糜烂。解剖观察,本病的典型症状是脾脏和肾脏上有白色的结节病变,有时在鳃和心脏上也出现白色结节。
2.病因
由卡帕奇诺卡氏菌Nacardia kampachi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分枝丝状无运动性感染引起的。
3.防治方法
早期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防止病情蔓延。可用链霉素或青霉素制成药饵按每千克鱼体重投喂5060毫克连续投喂20天以上。
(九)出血性败血症
1.症状
濒死鱼常在池中不安,窜游到水面,翻身跃出,又跌入水中,如此反复,不久即沉底死亡。外观所见,病鱼皮下大面积弥漫性出血,上、下颚基部发红出血。表皮局部病灶水肿、糜烂。解剖观察,可见病鱼肝脏呈土黄色,胃空,肠道混浊。心肌纤维颗粒变性、混浊、肿胀等,脾脏组织坏死、出血等。
2.病因
由变异微球菌Micrococcus varians革兰氏阳性菌圆形或椭圆形0.51.8微米,不运动)引起。
3.防治方法
低密度养殖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条件。将饲养用水、饵料消毒后使用。及时隔离病鱼用红霉素浸洗或用青霉素5万8万单位/千克连续23次注射治疗。
(十)气单胞菌症
1.症状
几乎看不到病鱼的外观症状。能看到的是病鱼的无眼侧鳃盖发红,也缺少有特征性的内部症状。不同的个体有的有肝脏褪色和出血,肾脏肿大,脑周围出血等。
2.病因
由不定型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os salmoni-cida感染引起的水温20℃带菌性低。
3.防治方法
该菌对多种抗菌素有感受性但不同的病例又有所不同。注意在放养后低水温期的死亡及早发现进行处理口服土霉素50100毫克/千克有治疗效果。
(十一)类结节症
1.症状
患病的初期阶段,病鱼体色变黑,在水面摇摇晃晃地无力游动。在与弧菌混合感染后出现背鳍和腹鳍基部的擦伤和出血等。大部分患病鱼除体色变黑外,没有明显的外观症状。同时解剖观察内脏,也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症状,其摄饵率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2.病因
由革兰氏非运动性杆菌、灭鱼巴氏德氏菌Pasteurella piscicida感染引起。
3.防治方法
该菌对氨苄青霉素ABPC、喹酸0A、氟甲喹抗感染药Fv、甲砜霉素tP、盐酸土霉素OTC等都有很高的感受性。尤其对氨苄青霉素有显著效果也可用盐酸土霉素治疗。另外如果将水温降到20℃以下也有的会自然终止发病。
三、寄生虫性疾病
(一)本氏吸虫症
1.症状
由于虫体个体小,活的虫体呈透明,所以一般很难发现。当寄生数量增多时,患部呈擦伤状。
2.病因
由单殖类的本氏吸虫属Benedenia epinepheli寄生在宿主的鳍和体表上成虫体长为23毫米引起的。
3.防治方法
淡水浴有一定效果,应及时、早发现进行驱虫。但目前对驱除该虫的药物尚未进行研究。
(二)新彭氏单殖吸虫症
1.症状
该虫寄生在牙鲆有眼侧和无眼侧的体表,一般用肉眼就能观察到。大量寄生时,鱼体表呈溃疡和眼球呈白浊、出血等异常。
2.病因
由单殖类的羊鲷新彭氏单殖吸虫Neobenedenia girellae虫体最大达8毫米的寄生引起。
3.防治方法
用淡水浴有效。将病鱼经5分钟淡水浴虫体变白而死亡。
(三)鳃内变形虫症
1.症状
患病的鱼群摄食活动极度降低。患病鱼除鳃褪色外,头部(尤其是无眼侧)明显发红。虫体寄生在鳃上时,可以看到呼吸上皮剥离。从病鱼鳃上取活标本观察,可见到有用假足运动的不定形状的虫体。观察冷冻标本,虫体变成球形停止运动,在室温放置后不久又开始运动。
2.病因
由原生运动类的内变形虫Endamoeba寄生引起的。
3.防治方法
维持适宜的放养密度,提高换水率,增加对池底的清扫次数,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驱除该虫。
(四)淀粉卵涡鞭虫(卵圆鞭毛虫)病
1.症状
在水温2325℃以上时受感染鱼的体表和鳃上、鳍上肉眼可见有许多小白点。患病鱼鳃盖开闭不规则或不闭合呼吸频率加快口不能闭。鳃呈灰白色。病鱼浮于水面游动迟缓。有时向周围的物体上摩擦身体。鱼体逐渐瘦弱呼吸困难最后衰竭而死亡。显微镜观察可见活动性不强的卵圆形或梨形的虫体。
2.病因
由淀粉卵润鞭虫Amyloodinium一种呈球形、卵形或梨形大小在20150微米虫体感染而引起。
3.防治方法
海水淀粉卵涡鞭虫最适生活条件为水温在2530℃、盐度在1.4%3.l%pH7.37.6含有大量溶解硝酸盐的池水中最容易大量滋生。所以对水温高、水质不良、有机物多的池最好先流换水改善水质减少淀粉卵涡鞭虫的附着机会。治疗方法为①将鱼体在淡水中浸洗23分钟第二天再重复1次②用硫酸铜0.51克/米3一般多用0.7克/米3全池泼洒第二天换水1/31/2每34天1次连续34次③用福尔马林2530毫升/米3每34天1次连续34次④也可用10克/米3吖啶黄浸洗病鱼210小时。
(五)鱼波豆虫病
1.症状
虫体寄生在鱼体表时,鱼体色稍黑,黏液大量分泌而出现白浊,游泳无力。随着病情的发展,寄生部位的表皮坏死,体色变黑,竖鳞浮肿,溃疡和出现腹水。虫体寄生在鳃上使鳃黏液分泌增多,呈膨润状。患病严重的个体鳞囊内积水、竖鳞、发炎、糜烂等。解剖所见肠管上皮充血、出血,肝脏淤水等。取鳍或鳃的一部分显微镜观察,可见有许多呈卵形、梨形或近似圆形的虫体。
2.病因
由鞭毛虫的一种鱼波豆虫Ichthyobodo sp.寄生在鱼体表、鳍和鳃上引起。虫体大小在7.510微米×57微米。
3.防治方法
用福尔马林药浴250毫升/米3药浴40分钟或用100150毫升/米3药浴60分钟可以驱除。池底铺一层砂有利于预防和治愈。
(六)白点病
1.症状
鱼群摄食严重恶化摇摇晃晃上浮游动。体色变黑体表和鳃黏液分泌过多鳃褪色肉眼可见鳃上有许多白点。大量寄生时表皮和鳃发生糜烂出现炎症鳃上皮细胞坏死、出血等。由于鳃组织受损引起呼吸障碍。解剖观察未发现有特别异常。显微镜观察60150倍可见到体表、鳃薄板上有活动的带黑色的虫体。
2.病因
由寄生性纤毛虫类海水白点虫又称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cn irritans寄生引起的。成熟的虫体呈球形或卵圆形体被均匀一致的毛。
3.防治方法
由于虫体潜入皮内寄生很难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但在虫体成熟后会从鱼体上脱离成为浮游幼体。所以提高换水率或将网箱放到潮流畅通的区域可以排除成熟虫体和幼虫。陆上水池养殖牙鲆时水源要清洁进行过滤减少引入白点虫的机会。及时发现早作处理清除死鱼、换池减少饲养密度。治疗方法为①用福尔马林按每立方米水体泼洒2040毫升24小时后换水每隔23天1次并配合降低池水盐度②用醋酸铜按0.3克/米3全池泼洒③用硫酸铜0.71克/米3每3天1次连续34次④将鱼放到抗症剂盐酸奎宁、氯化奎宁2克/米3海水溶液中浸洗⑤将池水盐度降到1.6%饲养2周或在1.0%海水中浸洗3小时每3天1次连续若干次。
(七)嗜腐虫病(盾类纤毛虫病)
1.症状
鱼在中层游动、打转体表有外伤的个体增多摄食不良。感染末期的个体外观体色变黑背鳍缺损鳍基部溃烂体表擦伤发生糜烂、溃疡。头部发红鳃和鳃盖内出血。解剖观察大都未见异常。显微镜观察150600倍在体表患部和脑有大量呈泪滴形类似葵花籽形的活动虫体。
2.病因
由原生动物嗜腐虫类纤毛虫的一种Scuticoci liatlda长径2045微米寄生引起。
3.防治方法
由于该虫多寄生在病鱼脑内、体表鳞囊内、真皮下结缔组织所以治疗困难。但考虑到池中的残饵、死鱼是其最好的生息场所在苗种培育时稚鱼密度过大在水池底有机物上会大量繁生。所以要避免感染鱼进入养殖池而且要迅速除去池底污物维持适宜的饲养密度提高换水率预防感染扩大。另外防止鱼体受伤。在发病初期虫体仅在鱼的体表浅处可用福尔马林100150毫升/米3浸洗病鱼1小时。
(八)车轮虫病
1.症状
患病鱼群在水表层游动不活泼摄食不良。外观所见体色变黑黏液过多。有时体表呈擦伤状鳍缺损体表白浊有轻度出血。解剖观察一般无特别异常。有的可能出现肝脏褪色、肿大其他内脏器官无异常。显微镜观察60150倍在鳃和体表有轮盘状UFO样虫体作车轮般旋转活动。
2.病因
由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车轮虫Trichodina在鱼体表、鳃、鳍上寄生引起。
3.防治方法
增加注水量和彻底清扫池底除去残饵和死鱼防止水质恶化。用福尔马林100150毫升/米3侵洗病鱼1小时。
(九)三代虫症
1.症状
由于三代虫啃食鱼皮肤表皮而造成牙鲆鱼体表黏液分泌异常,形成白斑状的糜烂病灶,而发生皮内出血而形成溃疡病灶。观察内脏器官,没有明显变化。三代虫单独寄生较少,多和纤毛虫类的车轮虫同时寄生。另外,在有弧菌和滑动细菌二次感染时,皮肤病灶发展严重。
2.病因
由单殖类的三代虫Gyroductylus在牙鲆体表寄生引起。
3.防治方法
防止水质恶化增加流换水量清扫池底。由于三代虫寄生在鱼体表所以可用福尔马林50150毫升/米3药浴12小时也可用实验用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剂药浴。如果有弧菌和滑动细菌二次感染可结合投喂抗菌素类药物。
四、其他病害
(一)饲料性疾病
1.症状
体色变黑,食欲不振,削瘦,游动缓慢。肝脏淤血和萎缩。出现绿肝、脂肪肝,腹腔内脂肪变黄等。
2.病因
由于大量连续投喂脂肪氧化变质的饲料,而引起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发生障碍,造成脂肪酸中毒引起。
3.防治方法
①要投喂鲜度良好的饲料尤其是要注意不用变质快的冷冻饵料和在冷冻保管过程中鲜度降低、发生氧化的饵料②选用脂肪含量少的饵料在饵料中添加含维生素E及含维生素E多的复合维生素③改投湿型颗粒饲料和干颗粒饲料④在确认症状时停喂12周然后慢慢投喂添加维生素的新鲜饵料。
(二)肌病综合症
1.症状
体色变黑,体痩,躯干部肌肉明显退化。生长状态不良继续,而且已难以恢复。病鱼行动迟缓,几乎无食欲。肝细胞常有大量蜡样色素沉着,没有脂肪体和皮下脂肪。
2.病因
由于饵料中的脂肪酸过度氧化是其原因之一,有无其他原因,尚待研究。
3.防治方法
不投变质的饲料适时投喂维生素E等。加强饲养管理。
(三)洞穴病(皮肤溃疡病)
1.症状
从整个群体来看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在患病初期,患部出现小的白浊状斑纹,食欲不振,缓慢游于水面,有时狂游或回转状游动。患病中期鳞片脱落,露出真皮和呈现红斑状的皮肤发炎,不久真皮破后露出肌肉,病患部扩大,这时患部周围的皮肤稍稍隆起。由于露出的肌肉出血而发红,到末期红斑消失,位于侧线的患部达到脊柱。在腹部的患部腹膜破后而露出内脏。有的到这种状态尚未死亡,但最后发生严重溃烂而死亡。病鱼内脏没有明显病变。
2.病因
没有分离出特定性病原细菌。病因不明。
3.防治方法
避免养殖密度过大,增加流换水量,清扫池底,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防止其他病菌感染等。在发病初期用福尔马林、孔雀石绿、呋喃类药物药浴较容易完全治愈。但对重症个体无效。
(四)眼球突出症
1.症状
眼球突出明显,角膜白浊,全眼出血,两眼突出程度相同,有的眼球脱落。此外,随着体色变黑,消化管内积水,而且是眼球突出越严重,这些异常越明显。患病鱼的行动极为迟缓,几乎不摄饵,因而造成营养失调,体削瘦,不久死亡。
2.病因
不明。
3.防治方法
要排除由爱德华氏菌、链球菌、弧菌和肌病综合症等引发的眼球突出,要从病理组织学来确认。目前尚无明确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五)稚鱼心房内血栓形成症
1.症状
病鱼出现全身性血液淤滞及贫血。解剖所见血栓占心房内腔大部分,在其内部可以看到血球的溶解相,在血栓内可以看到原被阻塞的血管再疏通的现象。
2.病因
引起稚鱼心房血栓的原因是心肌变性、坏死,心房内腔变形、坏死,而造成血液流速下降或血液倒流,导致栓子黏着在心内膜及心肌,使各种血球凝固。所以病鱼外观见到全身性血液淤滞及贫血,都是由血栓而引起的。由此可以认为由于高度血栓伴随逐渐地全身症状恶化。
3.防治方法
不明。
(六)气泡病
1.症状
在仔稚鱼消化道内,存有无数的小气泡逐渐融合为一些大气泡。最初仔稚鱼在水表层极力下潜,但又很快浮到水面,如此反复多次后,在水面做混乱无力游动,失去平衡,侧平于水面,头朝下。变态后的稚鱼体色变黑、眼球突出,眼球内出现气泡,随着气泡的增大,因体力耗尽而不久死亡。
2.病因
①由于取水设备老化,进水管上出现气孔,吸水时吸入空气,使得饲养水中溶解气体呈过饱和状态。过饱和气体通过鱼的皮肤和鳃进入体内。当水体压力降低时或温度升高时,过饱和的气体逸出,在鱼体组织中产生气泡;②育苗开放式水循环,入水口处进水的同时带入空气,在水中产生微小的气泡,开口不久的仔鱼误将它做为饵料吞入,吞入的气泡在消化道内积聚融合,最后形成几个大气泡而导致肠道栓塞,无法进食,鱼体失去平衡,体力耗尽而死亡;③鱼肠道中存有产气细菌,在鱼的肠道中产生过量气体。
3.防治方法
修理进水设备出现故障的地方水进入养殖池或育苗池之前要经过曝气。在仔鱼开口后尽可能减少水中微气泡进入或产出。将入水口由水面移入水中。适当降低水温12℃等。
(七)骨豁异常(畸形)病
1.症状
仔稚鱼体部分变形尾鳍特小有的几乎没有尾鳍。脊柱呈蛇形弯曲脊柱的前端和后端即从前第10椎骨一带和尾柄部两处呈蛇形弯曲
2.病因
尚不清楚。
3.防治方法
不明。
(八)白化病
参见第72页“体色异常个体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
五、疾病的简易诊断
(一)问诊(询问调查)
1养殖环境状况
包括水温、水温变化情况和有无异常、溶氧、养殖密度、养殖池或网箱的污染状况、换水率、有无赤潮或淡水的流入等。
2管理作业
即是否进行选别、出池,池底清扫和换网将鱼进行移动等。
3饲养方法
即饵料的种类、鲜度、投饵量、投饵次数和饵料的调制方法等。
4发病经过
即死亡状况、病历、投药过程、周围养殖场的发病状况等。
(二)鱼群分析
1群体游泳行动鱼的群体游动姿态有无异常
2体色、体形削瘦、变形、黑化等
3摄饵状况摄食良好残食摄食畏惧等
4发病鱼所占的比例。
(三)个体诊断
1要以有各种不同症状的个体为检查对象。
2外观检查有无外伤体色状况有无寄生虫
3解剖观察各内脏器官有无异常、腹水等
4显微镜观察从鳃、体表、内脏、脑等各部位取样制作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有无细菌、微小寄生虫等
测定鱼的体重、体长并将调查项目全部详细记录整理。
简易诊断法的要点主要是根据对许多病鱼的观察(外观症状、解剖内部观察症状、显微镜观察)来了解症状的特症和患病的多发条件。根据各项的调查结果确定患病名称。
六、有效的投药方法
1对感染菌或寄生虫要调查其对哪些药物是有效的或者请研究单位进行调查。使用无效的药或者是失效的药或者药物浓度低都无治疗意义。虽说经常使用的药物每次是有效的但对本次未必有效这可能是有耐药菌感染。
2要正确掌握鱼的体重和饲养尾数适量投药。如果认为鱼体重小或者尾数少而投药量少这也很难看到治疗效果。
3必需在指定期间投药投药时间长或投药时间短都难有治疗效果。如果长期投药不仅是浪费也有可能出现耐药菌而也会影响鱼的生长。
4放养密度越大均匀喂药越困难健康的鱼摄药量多而达不到向病鱼喂药的目的。因此投药期鱼的饲养密度要尽可能低些而且药饵应是稍小的颗粒饲料以使很多鱼都能很容易地摄食到。
第二章 石斑鱼
第一节 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石斑鱼Epinephlus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硬骨鱼纲Osteichyes鲈形目PerciformesSerranidae是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水性种类在中国近海有31种其中南海有30种东海89种黄渤海仅1种表2-1
表2-1 中国石斑鱼的地理分布
表2-1 中国石斑鱼的地理分布(续)-1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外部形态特征
石斑鱼的形态一般身体粗壮而侧扁呈纺锤形或椭圆形。体被细小栉鳞有时常隐埋于皮下。口大有发达的辅上颌骨前端有为数不多的犬牙两侧牙细尖。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下缘光滑无显明的倒棘。侧线管不分支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鳃4片鳃被架58个鳃耙强硬有长有短。背鳍鳍棘1012根一般11根鳍条1020根。臀鳍鳍棘3根鳍条712根。胸鳍圆形或三角形无鳍棘。腹鳍鳍棘1根鳍条5根。尾鳍圆形少数为截形或浅凹形。体色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图2-1
图2-1 石斑鱼外形
二、内部结构特性
口宽阔口裂为眼径45倍。颌骨坚硬。在上、下颌骨、腭骨、犁骨、鳃耙和鳃弓上均长有齿。颌齿呈锥形上颌齿3列最前端有12对尖锐犬牙状齿。下颌齿2列最前端有12对门牙状齿。前部的颌齿较两侧颌齿尖锐在锥状齿之间有颗粒状小齿前部的上颌齿稍向咽喉方向倾斜。腭齿和犁齿为细钝齿。上咽喉齿和下咽喉齿着生在鳃弓的角鳃骨上多列为锐利锥形齿。鳃粑粗短而稀内鳃耙末端生有小齿。有舌。食道短而宽。胃略呈“V”形胃壁厚胃肌发达扩张力强。空胃时胃壁一般为67毫米有的厚达10毫米左右饱胃时摄食等级为4级胃扩张很大胃壁厚仅1毫米。胃肠界线分明。肠短约为体长的0.91.1倍。有幽门盲囊1019个。肝大胆管较长为体长的1/61/4。有鳔位于消化管与脊椎之间的中空囊状器官可调节鱼体在不同深度的比重。在左右内耳腔内各有1块固体的耳石起平衡和听觉作用。眼大眼睛位于头的两侧眼径1430毫米眼内有一大晶状体。生殖腺在腹腔内。卵巢和精巢均有腹膜包围靠系膜悬系于腹腔背壁。脑下垂体呈卵圆形位于间脑腹面没有垂体腔图2-2
图2-2 石斑鱼内部构造示意图
第三节 生态习性
一、生活习性
石斑鱼常栖息于岛礁附近以岩礁和珊瑚礁丛为底质的水域或多石砾海区的洞穴之中喜栖息在光线较弱的区域。肉食性凶猛不集群。栖息水层随着水温的升降而有深浅的变化春、夏、秋分布在1030米水深处盛夏在23米处也有分布秋冬季节水温下降石斑鱼迁移到较深水域。一般幼鱼栖息的水层比成鱼浅高龄鱼则较少移动。
石斑鱼对环境适应性较强。适盐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生活最适水温为2030℃当水温在18℃以下时随着水温的进一步下降而食欲递减低于13℃时食欲很低下限极温为6℃以下上限极温为35℃以上。
从笔者1983、1995标志放流重捕资料表明无论是人工培育的幼鱼还是自然海域捕获的成鱼都在放流后的当年或第二年、第三年均可在放流处附近不远的海域重捕。由此可见石斑鱼是不作长距离洄游的区域性较强的定居性岛樵鱼类。
二、食性
(一)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石斑鱼属典型肉食性鱼类,从开口仔鱼到成鱼终生以动物性食料为食。成鱼口大,尖锐颌齿且稍向内倾斜,能有力地捉住猎物,锥形的咽喉齿能压碎蟹类、藤壶和贝类的硬壳。强有力的胃肌、肝大、胆管长以及具有幽门盲囊等消化器官构造特点,都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石斑鱼是凶猛捕食性鱼类,常以突然袭击方式捕食。但其生性多疑,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除非饥饿才会浮上水面抡食,否则多系在投饵时,待饵料下沉一段垂直距离之后,再行从掩蔽物处快速游出抡食,即又游回掩蔽物中。当食物不适口或人工投喂的饵料鲜度较差时,石斑鱼有弃食现象,吐出口中食物。一般情况下,石斑鱼不食沉底食物,这在人工饲养时应使食饵在水中有一定的悬浮时间,引诱石斑鱼群出抡食,以免浪费饵料。
石斑鱼有残食同类现象。在人工育苗中仔鱼发育到稚鱼后期大个体鱼苗吞食小个体鱼苗的现象经常发生以致造成鱼苗大量损耗所以此期要分筛。在网箱饲养成鱼时也有发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1尾体长320毫米大鱼胃内竟有1尾体长158毫米的小石斑鱼。
(二)食物的选择性
笔者1993研究浙江北部海区青石斑鱼食性查明在自然海区石斑鱼食谱很广共有26种、属。主要分属腔肠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等四大类群。其中以甲壳动物为主其次是鱼类和乌贼。在食物重量中蟹类占53%乌贼占21.2%虾类占10.2%鱼类占7%水螅、珊瑚虫、藤壶、螺、蛤等数量很少均在0.5%以下。
从食物的出现次数百分比出现频率来看图2-3虾类为59.8%蟹类为58.9%鱼类不超过15%乌贼不超过5%。可见,石斑鱼偏爱虾、蟹等食物。
图2-3 主要饵料生物的出现频率
在个别的胃含物中,亦曾发现有偶然性食物如石蒪、地瓜皮、萝卜片等,说明石斑鱼在极度饥饿时对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
(三)食性的转换
1.发育阶段不同的食性转换
1993年笔者研究人工培育石斑鱼仔、稚、幼鱼饵料时发现石斑鱼从仔鱼到幼鱼的食性随着发育阶段往前推进食物个体由小到大。仔鱼开口摄食时以双壳类受精卵和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为食以后逐渐依次序转到以轮虫、桡足类、卤虫、糠虾和鱼、虾肉碎等。在自然海区中幼鱼常以麦杆虫、贼等小型甲壳类为食。幼鱼期以后到成鱼期过渡到以虾、蟹、鱼类、头足类等为主食。
2.体长不同的食物种类和摄食强度的变化
在自然海区石斑鱼成鱼食物组成随着个体的增长而变化表2-2。从表2-2中可看出体长310毫米以下中、小个体的石斑鱼主要摄食虾、蟹类体长310毫米以上中、大个体石斑鱼除主要摄食虾、蟹类外还摄食鱼类和乌贼等大型食物。
表2-2 不同体长青石斑鱼胃含物组成
摄食强度(又称饱满指数,即胃含物重量占纯体重的%。随着鱼体增长而改变图2-4青石斑鱼体长在310毫米纯体重约1000克以下的个体摄食强度随体长增长而增强其中280310毫米纯体重约5001000克的个体处在生长旺盛阶段摄食强度最大平均更正饱满指数达74‰。体长310毫米以上的大个体石斑鱼摄食强度反而有所下降并且不再随体长增长而增强。
图2-4 青石斑鱼不同体长组的摄食强度
3.季节不同摄食强度的变化
经笔者1983查明青石斑鱼年平均更正饱满指数为51.3‰在摄食周期一年中出现2个高峰45月天气渐暖海水温度逐渐回升石斑鱼处在生殖前期此时性腺发育加快活动增强需要大量摄食5月更正饱满指数高达129.1‰形成全年摄食最高峰。6、7月海水温度达到20℃以上石斑鱼进入产卵期此时摄食强度较低更正饱满指数在20%。30%。之间8月以后海水温度在25℃以上石斑鱼处在产卵后期需要进行摄食补充生殖的消耗摄食强度又逐渐增强形成秋季高峰更正饱满指数为63.3‰。直至11月以后海水温度开始下降石斑鱼进入越冬期不大活动摄食强度很低海水温度降至6℃以下石斑鱼基本上停食。
4.柄息场所不同食性的差异
石斑鱼属非洄游性鱼类栖息水域相对稳定因此其摄食种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栖息水域饵料种类分布状况。笔者1983分析浙江南部洞头渔场石斑鱼胃含物中发现有一种棘皮动物海蛇尾出现次数百分比达33.3%重量百分比占12.4%,是该海域石斑鱼摄食主要种类之一。而在浙江北部舟山渔场的石斑鱼胃含物中未曾发现这个种类。可见石斑鱼摄食种类在不同的栖息场所存在差异。
三、生长
(一)石斑鱼鱼苗生长
1.仔稚鱼全长L和体重W的关系
石斑鱼仔、稚鱼全长和体重如图2-5所示两者呈幂函数相关以W=qLb的相关公式计算所得方程为
图2-5 石斑鱼人工育苗全长与体重相关
W=0.072L2.507
r=0.982(相关系数)
S=±0.197(标准差)
2.生长一般规律
1115日龄
Wt1=0.748+0.1257t
21530日龄
Wt2=1543+0.476t
3大于30日龄
Wt3=3273.6+386.097t16.6083t2+0.30578t30.00199t4
3.阶段生长
为了进一步分析石斑鱼仔、稚、幼鱼阶段生命活动在60日龄内的生长状况计算其全长相对增长率、生长比速和生长长数、生长指标从表2-4同样反映了从初孵仔鱼到60日龄幼鱼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5日龄之前的仔鱼阶段第二阶段为40日龄之前的仔稚鱼阶段第三阶段为60日龄之前的稚幼鱼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中第二阶段的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比速值最大。
表2-4 石斑鱼人工育苗阶段生长情况
图2-7 石斑鱼人工育苗日龄与体重关系
4.鱼苗生长中注意事项
第一危险期
通常发生在卵黄囊吸收期的前后,发生死亡主要原因是卵的质量差,先天性畸形,在开口时不能摄食或者摄食不到食物等等。这个时期的死亡最多,对成活率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这一时期,除了科学的饲养管理外,应保证仔鱼有适时、适口的饵料,这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危险期
主要发生在后期仔鱼的仔鱼膜鳍中产生背鳍、臀鳍及尾鳍的褶皱和背、腹鳍基底及鳍条原基发生期的前后内部器官和外部形态进一步发育的变态期图2-9。从20日龄开始死亡率逐渐增加到30日龄前后达到高峰。要减少这一阶段危险期的死亡率必须严格防止水质恶化和饵料的营养缺乏。
第三危险期
发生在后仔鱼期到稚鱼期的演变前后主要表现在大型鱼苗咬杀或吃掉小型鱼苗图2-10这种自残行为是石斑鱼鱼苗在生长发育中所固有的本能特性。要减少因自残而造成的损耗除通过充分投饵防止生长不齐外必须分苗。但这个时期的鱼苗是娇弱的给分苗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给分苗技术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
在石斑鱼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大小差异明显探讨引起生长差异的因子是提高成活率的又一重要途径。从生物学测定的结果表2-5中清晰显示同一日龄的鱼苗个体大小差异最大时相差45倍。形成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1先天性
亲鱼的个体大小,饵料营养的优劣,饲育环境条件不同,产卵方式等等都会影响繁殖后代的个体差异。石斑鱼是属分批产卵的类型,所以就是同一尾亲鱼产出的卵粒大小也有差异,为了减少因先天性所带来的个体差异,确保获得较多的优质鱼苗,挑选强壮亲鱼和进行亲鱼间的合理配置是非常必要的。
2饵料与鱼苗放养密度
饵料不足和放养密度过密,是造成个体大小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之一。在仔鱼刚开口摄食之前,就要保证提供足够的饵料,随着仔鱼的长大及时调整合理放养密度等等,都是防止个体差异显著的重要措施。
造成个体大小差异,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复杂的综合因子起作用,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二)石斑鱼成鱼生长
石斑鱼成鱼在不同海区,同一性别的鱼,其体长和体重组成相差较大,例如浙江北部沿海的雌性石斑鱼,明显大于浙江南部沿海的雌性石斑鱼。
笔者1989计算出浙江北部海域石斑鱼成鱼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0.018L3.115。根据彼得逊Petevson1895长度分布曲线法得出各龄鱼的平均体长可看出3龄前是生长迅速阶段平均生长指标为4.10此后进入生长缓慢阶段35龄平均生长指标为2.86556龄生长指标仅1.95,生长逐渐进入老年阶段。
表2-5 石斑鱼鱼苗个体大小差异
四、繁殖
(一)性别及性转变
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雌性先熟型的鱼类在生殖腺发育过程中卵巢部分先发育成熟先为雌性鱼继而为卵巢与精巢共存的雌、雄同体鱼最后精巢继续发育、卵巢萎缩而转变为雄性鱼即所谓“性转变”刘富光1980。性别和性转变的年龄及个体大小因种类和产地而异。浙江北部沿海青石斑鱼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体长210240毫米体长在250340毫米时雌鱼占总个体数的77%94%雄鱼占6%23%体长340毫米以上雄鱼比例明显增多350毫米时雄鱼占50%370毫米时雄鱼占85%在420毫米以上几乎全是雄鱼彦、笔者等1984。福建沿海的赤点石斑鱼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年龄个别为2龄体长181235毫米多数为3龄体长231295毫米体重245685克性转变年龄个别为5龄体长312355毫米一般雄鱼占57.5%为6龄体长340400毫米体重9601700克张其永等1988蔡友义等1988洪万树、张其永1994。香港赤点石斑鱼体长230240毫米体重500600克即3龄鱼为初次性成熟雌鱼性转变期在体长270300毫米体重7001000克340毫米以上即5龄鱼为雄性。镶点青石斑鱼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50400毫米即23龄性转变期体长为450500毫米体长550600毫米即810龄以上全部为雄鱼。巨石斑鱼成熟雌鱼最小体长为450500毫米性转变期为650750毫米体长750毫米以上全部为雄鱼。
雌、雄石斑鱼的识别曾文扬1982在非繁殖季节除按个体大小加以区别外从外观上较难鉴别在繁殖季节雌鱼由于卵巢充满成熟卵而腹部膨胀可由体型判别雌、雄而且雌鱼生殖器外观较大、平滑、凸出内有3个孔由前而后依次为肛门、生殖孔、泌尿孔即将产卵的雌鱼生殖孔向外扩张呈深红色。雄鱼只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2个孔吕明毅1989陈秋锦1989
(二)性腺发育
1.卵细胞发育过程
1卵原细胞期
体长为100毫米以下的幼鱼卵巢呈线状、透明卵径仅5.514微米有一较大的细胞核核径5.212.3微米、核仁12个卵原细胞群集于蓄卵板边缘或零星分布在该处的大卵间。
2卵母细胞期
卵巢呈玉色半透明成熟系数为0.26%0.56%肉眼不能区分卵粒。卵径大小悬殊在1487.5微米之间被苏木精深染细胞排列紧密呈多角形或近圆形外面被数个滤泡组成的滤泡膜包围。核径745.5微米,核仁数个。
3卵黄泡期
是开始大生长的卵巢成熟系数为0.52%1.54%,卵巢前端稍呈钝圆、浅黄色,肉眼可区分卵粒、但卵粒不易分离。细胞内开始积累脂肪和卵黄,对苏木精着色较弱,卵周胶质膜形成,滤泡细胞数量大增,并分为两层,核膜清晰,核仁周边分布。
4卵黄期
卵巢体积大增成熟系数为1.5%8.0%卵粒蛋黄色且易分离卵径约220360微米细胞外面仍有2层滤泡膜。
5成熟期
卵巢体积最大成熟系数为6.5%8.5%卵巢壁极薄肉眼可见在黄色卵粒间有大量透明卵卵巢后段的透明卵处于流动状态。卵径为370450微米初期卵未脱离滤泡膜呈圆形或长圆形油球集成1个。细胞内物质均质化。后期卵已游离出滤泡膜卵核往卵细胞边缘移动及卵核破裂导致排卵及产卵现象。
6退化期
产卵后期,卵巢逐渐变小,卵巢壁松弛,大量充血,细胞呈棕色块状(即萎缩体),卵细胞开始退化并被吸收。
2.生殖腺成熟度
1第一级
一二期细胞居多,没有萎缩体,表示已结束产卵或未曾产过卵的雌鱼。
2第二级
卵黄生成期之卵巢,第一、二、三期卵细胞出现,以第二期最多,卵巢开始发育。
3第三级
成熟卵巢,以第三、四期卵细胞为主,偶有第五期卵细胞,整个卵巢膨大,将进入产卵阶段。
4第四级
产卵之后卵巢或未排卵而卵细胞进入退化阶段,卵巢中散布各期卵细胞及崩溃之卵细胞。
5第五级
变性期,外观上卵巢松弛而中空,已萎缩或不规则形的第一、二期卵细胞及少数精原细胞散布在卵巢层中,卵巢层周边可见生精囊形成。
6第六级
未成熟之精巢,萎缩的第一期卵细胞及增殖的精原细胞所占比例略相等,第二期卵细胞甚少。
7第七级
休止期之精巢,精原细胞、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成团状充满生殖巢,仍可见少数萎缩体散在。
8第八级
成熟活跃之精巢,具许多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生精囊已有成熟精子。
9第九级
成熟之精巢,精囊愈合成叶状窦,成熟精子充满整个窦,仅有少数精母细胞存在。
10第十级
排精后之精巢。
3.繁殖力
石斑鱼的怀卵量因鱼的个体大小取决于雌鱼和种类而异。个体大的怀卵量多。个体大型的石斑鱼一季可产卵上千万粒个体小型的石斑鱼只产几十万粒。笔者1980年曾计算过9尾体长为187352毫米的青石斑鱼每尾的怀卵量为5万50万粒体长200250毫米一般的怀卵量为15万20万粒。曾文杨1982年曾测量15尾个体长195300毫米的香港赤点石斑鱼其每尾怀卵量为7.5万53万粒之间平均每尾怀卵量为22万粒。1尾体长950毫米的大型种类云纹石斑鱼亲鱼在一个繁殖季节产卵2710.8万粒真锅三郎、春日公1989。同种鱼因亲鱼来源、年龄、个体大小、饲养条件、营养状况不同而产卵量也不同。如19尾平均全长为358毫米、体重916克的赤点石斑鱼亲鱼在室内自然产卵不明[1]=784在繁殖季节61天中共产卵582.6万粒平均每尾产卵83.2万粒王涵生1997。而笔者1990年在石斑鱼人工育苗时在室内水泥池强化饲养的1尾体长370毫米的赤点石斑鱼♂=12在繁殖期23天中共产卵259.5万粒。
(三)繁殖习性
1.产卵类型
石斑鱼是分批产卵类型的鱼类性成熟周期一年一次。经镜检卵巢组织切片可以看到卵巢内各时相卵母细胞发育是非同步性的在同一卵巢中具有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即使在达到性成熟、产卵的V期卵巢中亦具有较多的34相卵且未退化只要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下还能发育成熟。笔者在1990年观察到1尾赤点石斑鱼亲鱼在室内自然产卵繁殖期20天内产卵达12次之多。在繁殖期内曾测定到达到性成熟的和连续体长组均有产卵个体。说明石斑鱼在性成熟后一年成熟一次彦、笔者1984
2.繁殖季节
石斑鱼繁殖季节一般在春、夏季有些可延至初秋繁殖期有明显的纬度趋势热带地区的种类产卵水温是在年最高水温以下而随着愈往极地地区则越接近于当地的最高水温。如台湾的赤点石斑鱼繁殖期为35月较低纬度的香港为46月较高纬度的浙江南部海区为5月下旬至7月初浙江北部海区为68月在日本为79月。在台湾的青点石斑鱼为47月在日本为68月科威特的巨石斑鱼的繁殖期为初春至夏天而在Heron岛位于澳洲大堡礁接近温带种类分布的极限在初夏性腺才成熟吕明毅1989笔者等1984。石斑鱼产卵期与水温关系密切。在浙江北部水域青石斑鱼一般在海水温度超过20℃时开始产卵产卵高峰在2324℃2728℃产卵基本结束。因为自然海区水温会有年间变化自然水域的石斑鱼产卵也有推迟或提早的变化笔者等1986
3.产卵周期
石斑鱼产卵周期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赤点石斑鱼及巨石斑鱼为代表在当年的繁殖期连续产卵一二个月王涵生1997。据笔者在石斑鱼人工育苗中观察到室内水池人工饲养的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亲鱼在产卵高峰期于每天或隔天傍晚连续产卵710天左右另一类是以日本冲绳的小齿石斑鱼、小笠原群岛的条带石斑鱼、台湾、菲律宾的棕斑石斑鱼为代表以月龄为产卵周期即于58月间每个月的新月前后34天集中产卵河原省吾1992永井显允1992。而网纹石斑鱼繁殖盛期在满月或接近满月吕明毅1989
4.产卵行为
迄今所有报告中的自然海区产卵场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皆在向海斜坡之珊瑚礁上方二是皆靠近深水域大部分海底通常有洞穴和暗礁。在室内水池人工饲养的石斑鱼产卵多在黄昏后偶有白天产卵。1986年笔者等观察到室内水池人工饲养的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产卵情形产卵是成对进行临近黄昏雄鱼先出现明显的婚姻色头部显示出明显的棕色深浅条纹1尾雌鱼前面游动1尾雄鱼在后面追逐逐渐靠近雌鱼并以鳃盖推挤雌鱼然后雌雄鱼鳃盖紧贴并环游一段接着变成直线向前速游头部冲出水面激动地跳跃数次同时排放精、卵然后雌雄鱼各自分开全过程历时仅12分钟。多数种类的石斑鱼产卵行为是成对进行的但也有个别种类如大西洋有一种石斑鱼是成群地进行产卵的吕明毅1989
5.卵的性质和形态
石斑鱼的卵属分离浮性卵。成熟卵呈圆球形无色晶莹透亮卵膜薄卵中有一大油球油球略呈淡黄色。成熟卵径约0.690.90毫米因鱼体大小和种类而异油球直径约0.170.22毫米。卵膜腔狭窄卵膜及卵黄均无特殊构造笔者等1982
石斑鱼精子呈椭圆形头前端圆钝头部长约3.6微米宽约2微米头部后面有一鞭毛状的长尾长度约30微米笔者等1982
第四节 人工繁殖
一、亲鱼培育
(一)亲鱼培育池条件
亲鱼培育池以水泥池居多其池子大小不强求统一形状为长方形或圆形的水泥池均可池深在1.5米以上为宜水体总吨位不小于20吨池底略向排污孔倾斜池面的1/5用玻璃钢瓦片或其他代用物覆盖遮光。进水管从池的中下层注入新鲜海水在进水管正对方离池面10厘米左右处开1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集卵圆孔在孔外安装用塑料板制成的集卵箱规格视亲鱼池大小而异周年培养亲鱼可和海上网箱养殖或池塘养殖结合一起进行。
(二)后备亲鱼的选择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外形很难区分出雌、雄鱼。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可根据以下几点选择后备雌、雄亲鱼:
1个体大小。因石斑鱼是属雌性先熟、雌雄同体鱼类一般个体较大的鱼多是雄鱼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体重在1.5千克以上反之则为雌鱼居多体重0.51千克
2繁殖期雌鱼体腹部膨大而柔软。雄鱼轻压腹部可流出精液。
3产卵期间婚姻色明显与否。
4可从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的形态变化来区别雌鱼腹部有3个孔从前至后依次为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鱼只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两个孔。
后备亲鱼需要的数量要视生产规模而定。亲鱼雌、雄性比配置一般为21或11。
(三)亲鱼培育
1.亲鱼放养密度
一般放养密度为13尾/米2放养规格雌鱼为0.51千克雄鱼在1.5千克以上。
2.日常管理
1饵料及投喂
以带鱼丝、龙头鱼、虾、虎鱼、小杂鱼等为主。原则上每天上、下午各投饵1次。投饵量以饱食为度一般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从周年饲育水温变化反映出当水温低于15℃时摄食量明显减少当水温降到9℃时基本上不摄食。
2调节水质
亲鱼培育的环境因子是海水盐度为2.2%3.l%pH7.88.2溶解氧4.96.4毫克/升。昼夜充气每日换水和吸污各1次换水量为总水体的1/3左右。
3掌握流量
当亲鱼繁殖季节产卵时每天傍晚进行流水刺激流水量以水面在集卵孔2/3高度为宜。
4集卵
集卵孔外安放集卵箱大小以亲鱼池大小而异箱内放置60目筛绢制成的集卵网箱翌日清晨进行收卵。
5产后保健培育
产卵后的亲鱼,因生殖活动消耗,体弱消瘦,易罹患疾病,应注意康复培育,必要时可注射亲鱼产后保健剂。
至于亲鱼的弃留,可按具体情况酌情决定。如天然海区的亲鱼较易获得,可选择放弃,这样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如果准备翌年繁殖时再用,则可继续培育,最好是移至室外池塘或海上网箱培育,这样培育生态环境条件比较稳定,而且也可降低培育成本。
二、繁殖
(一)采卵、催产、授精方法
1.自然产卵
采用周年人工蓄养和短期室内强化培育雌、雄亲鱼,使都能达到在人为环境下自然产卵、受精。
如果是短期蓄养则在繁殖期前从海上钓获的石斑鱼中选取个体强健、活泼体表无损伤的雌、雄亲鱼蓄养于室内水池中人工投喂充足的新鲜优质饵料进行营养强化培育促使其性腺正常发育。当饲养水温超过20℃时开始产卵。笔者曾详细地观察了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自然产卵受精行为的全过程并作了摄影记录。产卵前雄鱼体表尤其头部出现明显婚姻色雄鱼追逐前面的雌鱼相靠后以鳃盖推挤雌鱼尔后雌、雄鱼鳃盖紧贴并列环游接着在水面呈直线速游并产卵、排精。笔者在多年的石斑鱼人工育苗中用此方法均获得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的受精卵。产卵期间水温在20.426.0℃盐度在2.26%2.85%之间。某些大型种类也有自然产卵记录。如日本香川县水产试验场将8尾从海上钓获的鲑形石斑鱼雄鱼全长为1030毫米、雌鱼全长7501100毫米最大个体重30千克培育在陆上水族馆的水槽中在繁殖季节观察到其自然产卵受精其产卵行为与赤点石斑鱼大体相同但由于鱼体较大行动较缓慢。
卵的收集是于翌日清晨进行。方法有两种一是每天傍晚亲鱼池流水鱼卵随着流水通过集卵孔聚集于60目筛绢网箱内于翌日清晨收集另一种方法是于产卵翌日清晨用浮游生物拖网在池中来回拖拉捞卵。拖网用60目筛绢制成网口长方形面积约0.32平方米0.8米×0.4米)。为了能多收集鱼卵,最好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2.人工催产
此法是将性激素注射到亲鱼体内促使性腺从4期发育到5期完成“成熟过渡”诱发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行挤卵人工授精。用于催产的亲鱼要细心挑选健康活泼的雌、雄亲鱼雌亲鱼腹部膨大至接近生殖孔卵巢轮廓显现生殖孔微凸、红润。并结合挖卵检查用挖卵器或细塑胶软管自生殖孔轻轻插入抽卵。镜检如发现卵已发育至第三卵母细胞期、平均卵径400微米、肉眼可区分卵粒时即可进行注射。使用激素主要是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A型[2]混合催产激素。注射部位是在背侧肌肉处。操作程序先用75%酒精消毒注射器及其他用具然后配制注射液无菌注射用水溶解激素一般每尾亲鱼用2毫升注射用水配制。准备工作做好后从暂养池中取出亲鱼用75%酒精消毒注射部位一人将鱼置于鱼夹中或两只手托鱼戴上手套或垫以毛巾另一人进行注射。注射完毕消毒注射部位挂上标志即放回原池中。要做好记录记下注射时间、激素种类及剂量亲鱼体长、体重和其他要说明的情况以便总结催产效果。催产剂注射的剂量因种类、产地和饲养环境不同而有差异。剂量过少没有效果剂量过多反而抑制生殖腺的发育这需要操作者通过实践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激素种类和找出最适剂量。笔者在进行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人工催产时是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剂量为HCG 8001000国际单位/千克雌鱼体重雄鱼剂量减半雌、雄亲鱼同步一次性注射。雄鱼在注射后不久可见到头部出现明显的婚姻色。效应时间快的约3536小时慢的5372小时催产的雌、雄亲鱼在产卵池内自行产卵受精。平均受精率约45%。催产雌鱼10尾体长305385毫米、体重9101800克平均每尾产卵约6.3万粒受精率为16%83%之间平均受精率为49.2%。进行人工催产后自行产卵除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外在某些大型石斑鱼亦有报道如日本冲绳水试八重山支场对12尾小齿石斑鱼平均全长562毫米、体重4354克注射哥娜荷尔蒙注射液Gong Hormon Injection促使其产卵。催产剂量为每尾亲鱼注射200500毫升在涨潮前1周注射于满月日前后在水槽内自然产卵受精友利昭之助1993。曾文杨1979在赤点石斑鱼雄鱼体长400毫米以上体重1000克和镶点石斑鱼雌鱼体长约300毫米体重约500克杂交试验中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总剂量为每尾亲鱼注射10003000国际单位13针每天1针每针1000国际单位从结果看以注射2针效果较好。
3.人工授精
即由人工采卵、授精使亲鱼成熟的卵子和精子接触而完成受精作用。在繁殖季节选取临产的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轻压腹部有透明卵流出者和成熟雄鱼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者或者是经过人工催产后的雌、雄亲鱼雌亲鱼经抽卵检查卵已呈圆形清晰透明卵中具有一个油球雄亲鱼挤压腹部有精液流出者可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系采用干法授精。具体操作是先将盛卵器通常用白色瓷盆和雌、雄亲鱼的鱼体擦净用手挤压其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在容器内并立即挤入雄鱼精液洒在卵上或用吸管吸取精液滴在卵上用羽毛或手轻轻搅拌使精卵混合均匀静止12分钟后加入少量澄清的海水稍再搅拌再静止12分钟然后加入同样盐度海水洗卵数次弃去多余精子除去卵中的血块和卵巢组织等污物经计数后即进行人工孵化。
上述三种采卵方法,均可获得石斑鱼受精卵。根据笔者多年人工育苗实践证实,人工强化培育亲鱼自然产卵优于激素催熟采卵和人工授精,它能获得优质受精卵、孵化仔鱼成活率较高、畸形率小。人工催熟较难判断卵的成熟度,不断地捕捞和抽卵挤精检查会伤及亲鱼和卵质;人工授精虽受精率较高,但时常会出现卵子过熟或不够成熟的弊端,而且孵化后长成的鱼苗畸形率较多。因此,石斑鱼人工繁殖应尽量采用自然产卵方式取代人工催熟采卵,应着重在池中强化培育健康且成熟度良好的亲鱼,使其在人为环境下完成自然产卵,以获得良好的受精卵。
(二)受精卵的管理和计数
收集得到的受精卵除去杂物稍为漂洗干净即转移到若干事先盛满海水已知体积的较大容器内如10000毫升左右的塑料桶随机取样50毫升以备计算总卵数、受精率和孵化率。取样后用手轻轻在容器内作圆周搅拌待卵和海水混合液完全静止后活卵上浮而死卵则沉底死卵用虹吸法去除。
卵的计数与卵的清理同步进行。卵数目的估计是用体积法即计算出50毫升样品中卵的数量从而计算出每毫升中的卵数然后乘上总体积。即总卵数=总体积(毫升)×卵数/毫升。在计数时,捡出死卵,保留透明卵,以备计算受精率和孵化率。
测定总卵数也可以将卵浓缩到一个500毫升或1000毫升的量筒内当卵浮到表面时卵与水的分离层清晰可见便可测出卵的总体积然后乘上每毫升卵的个数而得到总卵数。
测定卵数后,将受精卵直接移到卵化网箱或池子内进行人工孵化。如果温差太大,须使卵适应一段时间。在卵转移的过程中,操作要尽量轻缓以减少对卵的压力和机械损伤。
受精率在胚胎发育至原肠后期时计算。
孵化率在仔鱼出膜后计算。
三、孵化及胚胎发育
(一)孵化方式
1.直接孵化
将受精卵直接移入培苗池中孵化,仔鱼孵出后继续留在培苗池中进行培育。此法优点是操作简便,可避免初孵仔鱼因转移造成的损耗,并能保持培育水体小生境的相对稳定。缺点是死卵和卵膜不易清除干净。此法适用于获得大量的优质受精卵。
2.间接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孵化器内孵化等仔鱼出膜后再将初孵仔鱼移入育苗池内进行培育。此法优点是死卵和卵膜不易被带入培苗池但需花费较多劳力移苗时仔鱼会有减耗还要调整水温育苗池与孵化池的水温差应小于1℃。如一次采卵数量不多可使用此种孵化方式。
鉴于上述两种孵化方式各有利弊笔者在孵化时根据采卵多寡和卵的质量情况往往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即受精卵先置于孵化网箱中孵化等胚胎发育到心脏搏动初期停止充气用虹吸法清除箱底死卵后将胚胎移至育苗池待其孵化注意水的温差不要超过1℃。日本长崎县水产试验场增养殖研究所在进行赤点石斑鱼人工育苗试验时也曾采用此种方式。
(二)孵化设备
如果是采用间接孵化,则需要孵化器。孵化器可以是任何形状,常用的孵化器一般是孵化网箱,也可以是玻璃纤维缸。
根据笔者多年育苗实践以使用孵化网箱较方便。孵化网箱系用60目筛绢制成长方形网箱长70厘米、宽40厘米、深50厘米容积约0.14立方米。网箱底部和上部四个角系上布带以便将孵化网箱平整地缚于网箱架上。网箱架用木条制成大小与孵化网箱相配。在架的四个角上分别安插竹条作固定孵化网箱用。孵化时将孵化网箱固定在网箱架上然后将其悬浮地放置在深度为1米以上、容水量3吨以上的池子中即可进行人工孵化。
(三)孵化过程
1.孵化过程时序
成熟卵子受精后卵膜吸水膨胀逐渐形成卵周隙。青石斑鱼卵周隙较小。受精后3050分钟受精卵内卵黄沉积于植物极原生质集中于动物极逐渐形成胚盘。青石斑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如表2-6所示。
表2-6 青石斑鱼胚胎发育时序孵化水温2324℃
2.胚胎发育
1卵裂
青石斑鱼受精卵卵裂方式属盘状分裂型。受精后4550分钟第1次卵裂在胚盘顶部中央产生一纵沟把胚盘分裂成2个均等细胞65分钟左右出现第2次分裂在2个细胞的中央产生与第1分裂沟相垂直的横沟等分成4个细胞约1小时15分钟时第3次分裂在第1次分裂面的两侧分别出现与之平行的裂沟等分成8个细胞1小时30分钟左右进行第4次分裂是在第1次分裂面的两侧产生与之平行的裂沟而形成16个等细胞如此类推到约2小时50分钟进行第7次分裂结果等分成多层细胞细胞体积更小为桑椹期。
2囊胚期
细胞继续分裂分裂率不断提高细胞愈分愈小数目不断增加分裂率达到高峰时形成囊胚层约3小时20分钟时整个胚盘凸起呈高帽状胚胎进入高囊胚期。约6小时30分钟至1小时50分钟左右高帽状囊胚逐渐下降变扁平铺盖在卵黄囊上为低囊胚期。
3原肠形成
往后囊胚细胞逐渐向植物极扩展下包8小时至9小时下包1/3此时下包的边缘形成一圈增厚的细胞呈环状此为胚环胚胎进入原肠早期。约9小时30分钟下包1/2此时在胚环某处细胞增厚加宽此后通过胚环细胞的内卷、分裂和集中等原肠作用而形成胚盾进入原肠中期。约11小时50分钟胚盾展伸成狭长的胚体侧面观可见胚体围绕整个卵黄囊的1/2左右进入原肠晚期。
4神经胚形成
在11小时左右胚盾前端膨大形成脑泡胚体中部出现1对肌节此时胚胎雏形已具头部已能区分。约12小时30分钟出现4对肌节脑泡前端形成1对视泡。约13小时出现6对肌节脑泡逐渐分化为前脑泡、中脑泡和后脑泡视囊已较清晰视神经中央凹陷形成神经沟约14小时30分钟肌节已有1315对神经沟已闭合逐渐形成神经管隐约可见视泡中晶体形成原口已封闭卵黄囊出现粗而密的颗粒。约15小时尾芽出现而且在后脑泡后方的胚体两侧逐渐形成鳍褶。约19小时50分钟下包3/5尾芽伸长卷曲在卵黄囊上肌节1718时神经管清晰可见。约20小时左右脑分化为前脑、中脑、小脑和延脑前脑两侧的嗅囊和延脑侧听囊已较明显。尾芽不断增长胚体下包卵黄囊2/30。
5心跳开始至仔鱼孵出
约22小时20分钟时心脏开始搏动胚体缓慢抽动。26小时50分钟左右胚体抽动频繁心跳加快每分钟约7181次此时在胚体头部外面的卵膜隆起继而出现皱褶皱褶加深胚体头部再行抽动卵黄囊被拉长卵膜皱褶处破裂28小时左右仔鱼完全脱膜而出为仔鱼。
刚出膜仔鱼全身透明全长约1.582.18毫米,带有一个大的卵黄囊。
3.孵化条件
1放卵密度
将受精卵置于水池中进行直接孵化放卵密度一般为3万5万粒/米3。如采用孵化网箱进行间接孵化放卵密度约30万粒/米3。
2环境条件对孵化的影响
①水温
孵化水温为20.430℃。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胚胎发育速度加快。笔者曾做过试验当孵化水温在24℃时孵化时间约为28小时当水温为26℃时孵化时间约为26小时。大约每升温1℃胚胎发育速度加快1小时左右。这与日本的萱野泰久等试验结果相近表2-7。孵化水温高孵化速度固然可以加快但胚胎大多数畸形存活率甚低孵化仔鱼也瘦弱。笔者曾观察到当水温升到3132℃时使离出膜前半小时左右的胚胎发育异常并导致死亡。根据笔者多年育苗实践证实孵化水温以25℃左右最佳。
表2-7 石斑鱼孵化速度与孵化水温关系
②盐度
石斑鱼是广盐性种类盐度在0.5%4.1%范围内均能孵化出仔鱼。笔者曾做过不同盐度与受精卵沉浮及孵化率关系的试验结果如表2-8所示。从表中可看出当海水盐度为2.06%或低于此值时受精卵呈沉性当盐度为2.20%2.46%时受精卵悬浮于水体中层呈半浮性当盐度在2.58%2.72%时受精卵悬浮在水体上层当盐度在2.85%或高于此值时受精卵全浮在水表层当盐度在0.37%以下或4.27%以上时均不能孵化。根据笔者的育苗实践青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人工孵化以盐度2.5%2.7%为最佳。低盐度孵出的仔鱼多贴池底,高盐度孵出的仔鱼则浮于水面,对仔鱼成活率均有影响。
表2-8 石斑鱼受精并在不同盐度海水中沉浮和孵化率
③溶解氧
在5毫克/升以上。
④pH
8.08.5。
⑤过滤
孵化用水必须清新,并严加过滤。由于鱼卵没有抵抗外来侵袭的能力,海水中小鱼、小虾、大型水蚤等均可成为其敌害生物。因此在孵化时应避免敌害生物进入孵化器,以免影响胚胎正常发育。
⑥充气
石斑鱼孵化时进行轻微充气,使孵化器内水体产生缓流,水流速度以能使鱼卵漂浮为度,不换水,不流水(使用锥形孵化桶则需流水),等仔鱼出膜即可停止充气。
4.孵化管理
1使用孵化网箱
安置在预先注满过滤海水的静水池中,箱底要绷平,不留折皱,以防鱼卵聚积而死亡。轻微充气,使胚胎能在水层中轻轻翻动,等仔鱼出膜(或胚胎心脏开始搏动时)即可停止充气,稍待片刻,用虹吸法除去箱底死卵,即将初孵化出的鱼苗移至培苗池中继续培育。
2水池孵化
如果采用在水池中直接孵化则先按常规将池子洗净消毒注入新鲜、含氧量充足经过滤的海水池中均匀设置若干个气石约35立方米设置1个气石。移入受精卵后轻微充气至仔鱼一出膜即停止充气。作孵化用的池子内壁要光滑些以防鱼卵摩擦损伤。
无论使用何种孵化工具,孵化时都需随时观察,检查充气量的变化和胚胎发育情况,尤其在接近出膜时间,更要勤观察,发现大部分受精卵已经出膜时,则可停止充气,以防初孵仔鱼因水流的冲击损伤而降低成活率。
第五节 苗种培育
一、鱼苗培育
(一)人工培育石斑鱼鱼苗生产工艺流程
人工培育石斑鱼鱼苗生产工艺流程见图2-9。
图2-9 人工培育石斑鱼鱼苗生产工艺流程
(二)鱼苗池条件
1.培苗池
可以是圆形或长方形钢筋水泥池也可以是玻璃钢槽等。池子容水量为360吨池子的深度要求在1米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培育槽既经济又实用培育槽的水容量大小以1020吨为宜。因为水体太小环境因子变化大不稳定。
2.培育水
培苗用砂滤水或2次沉淀水在培育水中添加单胞藻如小球藻、扁藻、球等鞭金藻等作为培育水的调节剂单胞藻密度维持在3万10万个/毫升。
3.培育环境条件
1温度
石斑鱼仔、稚鱼能适应较大的水温范围笔者曾试验水温范围从2030℃温差达10℃未见异常情况出现。
2盐度
适盐范围广可用调节盐度来提高仔、稚鱼各生长阶段的成活率。一般盐度在2.2%2.4%较好。
3pH
7.98.4。
4溶解氧
5毫克/升以上。
5光照
避免光照直射。
(三)鱼苗放养规格与密度
鱼苗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放养密度也不相同。初孵仔鱼2万3万尾/米3稚鱼0.1万尾/米3幼鱼0.05万尾/米3。
(四)饵料系列
1.活生物饵料
1牡蛎受精卵及幼体
牡蛎的受精卵和担轮幼虫的大小约为4080微米与卵黄囊刚被吸收完的石斑鱼仔鱼的口裂大小相仿。担轮幼虫其游泳能力不大易被仔鱼所摄食用它们来作为石斑鱼的开口饵料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经验证明是适合的能收到较好的饵料效果。这里值得提出的是用来作为开口饵料的牡蛎幼体应掌握其发育时间以担轮幼虫阶段的幼体投喂效果较好。
2褶皱臂尾轮虫
褶皱臂尾轮虫(下称轮虫)是海水鱼类仔鱼期的必不可少的活饵料。在培育石斑鱼幼体的饵料种类中被使用得最多。根据多年来人工培苗试验实践可以认为,轮虫是仔鱼后期的主体饵料。在投喂轮虫时,以投喂用海水小球藻、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等单细胞藻类培养的轮虫为适合。在育苗过程中,轮虫需要量大,因此掌握稳定地大量培养轮虫技术,使轮虫增殖高峰与需要的高峰相吻合是至关重要的。
3桡足类、糠虾及其他浮游甲壳动物
投喂所用的浮游甲壳动物是天然采集来的以桡足类为主其次是糠虾和浮游幼体以及海产枝角类、介形类和毛颚类等。其种类组成桡足类中主要有中华蜇水蚤Calanus sinicus、针刺拟蜇水蚤Paracalarms aculeatus、平滑真刺水蚤Euchaeta plana、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uegiea、大同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维形宽水蛋Temora turbinata、伯氏平头圣Candacia bradyi糖SF类主要是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msis枝角类是多型大眼圣Podon polybonoides介形类是针刺真浮莹Euconehoecia acaleata毛颚类主要是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浮游幼体中有桡足类幼体、蔓足类藤壶六肢幼体、长尾类幼体、短尾类幼体等还有轮虫类中的疣毛轮虫。桡足类、糠虾等浮游甲壳类作为仔鱼后期末和稚鱼发育阶段的饵料显示出很好的效果。
4卤虫
市售卤虫卵经人工孵化获得其幼体,作为仔鱼后期到稚鱼的饵料,与浮游甲壳类互为补充。卤虫成体作为石斑鱼在完成变态的稚鱼饵料时,与其他饵料搭配投喂。
2.鱼、虾、贝肉糜及冰冻糠虾(死饵料)
将梅童鱼、小带鱼、小鲳鱼等小杂鱼和小白虾以及煮熟的贻贝肉剁碎,采集天然糠虾经速冻处理保存的冰冻糠虾,作为稚鱼向幼鱼发育阶段及幼鱼的饵料。
3.饵料系列和日投喂量
1初期饵料
仔鱼发育期间的饵料从开口摄食至25日龄左右这阶段以轮虫为主体饵料以牡蛎受精卵和幼体作为开口饵料。
石斑鱼仔鱼孵化后第3天仔鱼的卵黄囊基本上被吸收完毕。仔鱼由内部营养的前期仔鱼向外部营养的后期仔鱼转换并开口摄食。仔鱼全长约2毫米左右此时投喂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作为开口饵料。此种饵料投喂至孵化后910天仔鱼全长约3毫米以上时。牡蛎受精卵和幼体日投饵量为130个/毫升。轮虫的投喂一般在孵化后第4天仔鱼全长约2毫米以上开始投喂。轮虫投喂时间长在25日龄以前投喂饵料量较多为了适应于食物的衔接一直投喂到孵化第35天左右。日投喂饵料量范围为0.219.8个/毫升日投饵量变化如图2-10所示在孵化后第11天仔鱼全长约3毫米以上时添加投喂一些桡足类幼体。
2中期饵料
后期仔鱼末、变态期前后的稚鱼发育时期的饵料。孵化后25天以后全长在9毫米以上的仔鱼完成了仔鱼阶段的发育进入稚鱼期。这时期的饵料是以桡足类为主的浮游甲壳类卤虫无节幼体、小糠虾、卤虫成体等几种饵料搭配投喂。如前所述桡足类幼体在后期仔鱼就开始投喂。以后逐渐投喂小型桡足类成体如猛水蚤、长腹剑水蚤等。在仔鱼孵化后2425天仔鱼全长10毫米左右时主要投喂较大型的桡足类如中华蜇水蚤、平滑真刺水蚤等。在整个稚鱼期都可投喂桡足类直至孵化后4050天全长达25毫米左右。日投饵量0.12.2个/毫升日投饵量变化范围如图2-10所示。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试验表明在稚鱼期如有足够数量的桡足类投喂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在仔鱼后期大约孵化后1213天仔鱼全长4毫米左右时开始投喂少量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后的稚鱼阶段与桡足类搭配可投喂到50天以上。日投饵量0.13.5个/毫升通过培育试验发现单独或主要投喂卤虫幼体对于石斑鱼仔、稚鱼成活率都有影响。天然采集的糠虾有大小不同的个体刚排离母体的糠虾幼体一般为1.52毫米之间与中型桡足类大小相仿。在孵化后25天左右就开始投喂在稚鱼期个体小的活糠虾与桡足类一样是很好的饵料。在孵化后33天仔鱼全长约16毫米以上时添加投喂适量卤虫成体日投饵量0.160克。
3后期饵料
稚鱼发育到后期体表斑条出现开始生长鳞片至鳞片长全约在仔鱼孵化40天后全长为20毫米以上时这时期的饵料投喂鱼、虾、贝肉糜及冷冻糠虾。鱼、虾、贝肉糜日投饵量1380克冰冻糠虾8140克。因这些不是活饵料所以在投喂前用清水洗涤除去黏液投喂后清除池底残饵可减少和避免育苗水质变坏对鱼苗生长的影响。
行之有效的饵料系列确立之后,各种饵料的适时衔接和适度的重叠对仔鱼成活率关系很大。尤其在仔鱼后期向稚鱼发育这个食物转换期,选择富含石斑鱼所需要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如桡足类等)对提高稚鱼成活率大有好处,如单独投喂卤虫,则必需进行营养补充。
(五)日常管理
1.前期仔鱼
微充气、静水培养。
2.后期仔鱼
充气量逐渐加大从第10天起开始换水换水量从1/10逐渐增加到1/3。
3.稚鱼
每天换水2次换水量从1/3增至3/5。到35天后为了防止自残有必要逐步进行分苗。因石斑鱼是营底栖生活习性在稚鱼后期可在池底放置石块和管子等稳蔽物。
4.幼鱼
日换水量为80%100%每天上、下午各吸污1次。
在日常管理中除了每天测定水温、盐度、pH、溶解氧、光照等必要环境因子外从第15天起每天对育苗池池底吸污1次。
二、鱼种培育
(一)鱼种池条件
鱼种池一般是水泥池也可以是玻璃纤维水池成本较高。如使用新建水泥池在鱼种放养前必须用水反复浸泡冲洗数次以降低碱度使池水pH在8.5以下方可使用。鱼种池可以是圆形或方形。在池的底部砌一高约20厘米左右的拦堤把池底分隔成不相通两部分并分别在其中央设置一个排水孔池底略向排水孔倾斜。拦堤作用是便利清底和分苗。池底需备石块、空心砖、水泥管等掩蔽物供池鱼躲藏。池子不宜太小一般容水量以1020吨、深度11.2米为宜。
(二)放养规格和密度
根据不同规格放养密度不同。笔者曾在水泥池培育体长35厘米小规格鱼种在充气条件下放养密度为400500尾/米3。根据台湾养殖经验水泥池为砂质底水深保持在1米以上5米×5米×1米的水泥池在有充气设备情况下放养个体重50100克的鱼种其最高放养密度为12尾/米2。
(三)培育管理
1.水质
石斑鱼对盐度适应范围甚广在盐度1.1%1.4%之间都能培育。石斑鱼的摄食与水温有关在水温2530℃时食欲最佳所以培育时间应选在3月之后至11月之间。池水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在8.08.5之间。昼夜充气。
2.投饵
饵料以冰、鲜小杂鱼为主每天上午和下午定时各投喂1次。培育小规格鱼种时可将小杂鱼以绞肉机绞碎拌以鱼粉捏成小块投喂投喂时要缓缓投喂诱其群起抢食以免投饵过量残饵沉底败坏水质。培育稍大的鱼种可将小杂鱼切成大小适中块状撒投饵料尚在水中悬浮时石斑鱼会从掩蔽中快速游出抢食。投饵量要视摄食情况随时加以调整尽量减少池底残饵。
3.日常管理
1换水
池养要勤换水一般是1周全池大换水1次。在高温季节24天全池大换水1次。每次大换水须将池水排干、清洗池底然后注入新鲜海水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平时每天清晨换水1次换水量约1/10左右。
2除污
除了每次大换水清底除污外,每天清晨换水时,吸除池底残饵。
3巡视
培育期间要经常巡视,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和充气情况等。
4.分池
如果培育时间较长,会出现个体大小差异,为了防止残食损耗,要适时分池培育。
第六节 成鱼饲养
一、池塘饲养
(一)池塘主养
1.建堤式饲养
在砂质、泥沙质为底质的浅滩围设堤坝建筑成鱼池或建造水泥池设置闸门利用海水涨落进行池水交换。池深在1.52米左右水深保持在1米以上面积大小根据养殖规模以便于管理为宜一般精养池面积为10亩左右。在池底放置空心砖等坚固掩蔽物以供其藏身。饵料以下杂鱼为主早、晚各投饵1次。投饵方式以撒投为好。饵料在撒投后尚在水中悬浮之时石斑鱼会从掩蔽物处群出抢食其时应注意观察其摄食情况据此随时调整投饵量以免浪费饵料要尽量减少残饵数量。放养密度一般为12尾/米2左右日常管理时除应注意池水交换情况外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尤其在季节更换、温度剧变时更应加强巡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放养密度。建堤式养殖方法在台湾常见。
2.堰堤式饲养(即浅滩地下式鱼池)
在台湾澎湖地区养鱼户在潮间带挖建地下式鱼池养殖石斑鱼。一般长约10米、宽约58米、深约12米。池底亦放置空心砖等掩蔽物在池子上面必须覆盖鱼网以防涨潮时池鱼逃逸。放养密度依鱼体大小而定一般为12尾/米2。此种池子成本低又系利用海水涨退潮进行池水交换很受渔民欢迎。但其缺点是池水无法充分交流而且清池很不容易经多年使用易发生老化而影响养殖效益。饵料种类和投饵方法与建堤式饲养方法相似但投饵时间须在退潮之时控制好投饵量以少量多次投饵为原则残饵数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尤其在夏季水温较高时不宜多投喂饵料池内不留残饵以免造成水质急剧恶化。日常管理中主要是避免发生缺氧因此覆盖在池面上的盖网要经常清洗、清除藻类在清晨及无风的夜晚较易缺氧可采用充气增加溶氧。在水温较高的中午和下午尽量不要干扰鱼池以免池鱼惊慌而发生休克现象。
3.陆上池塘饲养
主要是利用虾池饲养石斑鱼。根据梁广耀1988试验结果证明虾塘饲养石斑鱼是可行的。虾塘面积1.8亩水深11.3米沙泥底质设有2个闸门塘底放置瓦水管和破水缸等掩蔽物。虾塘每潮期可纳潮换水1112天每月2个潮期共放养平均个体重为30.6克的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896尾。饵料种类是小杂鱼、小虾、小蟹和低值贝类日投饵量一般是鱼体重的5%6%投饵时间在早上56时和晚上78时白天鱼一般不出来觅食。7月放养至11月收成经4个月饲养成活率达94%平均个体重达182.5克每亩获利3400多元。在台湾陆上饲养石斑鱼较为普遍多是利用原来的草虾塘饲养镶点石斑鱼和鲑形石斑鱼等大型种类的石斑鱼。
不论采取何种池养,在放养鱼种前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按鱼的个体大小分别饲养;二是对养鱼池必须按常规清塘、消毒。
(二)池塘混养
池塘混养主要是根据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不同进行合理搭配饲养。石斑鱼属底层鱼类平时栖息在池底掩蔽物之中。根据这个特点台湾有些地区渔民在石斑鱼饲养塘中混养适量的乌鳢和吴郭鱼等中、上层鱼类达到养殖空间的有效利用。石斑鱼对食饵质量要求较高对于不适口的食物有吐出弃食现象。又有基本上不吃沉底食物的习性往往造成饵料浪费和池底残饵败坏水质。因此可放入适量黑鲷等鲷科鱼类和鲻鱼等进行混养利用鲷科鱼类见饵即抢的贪食习性一来可带动石斑鱼摄饵促进其生长二来可借以清理池底饵料保持良好水质。在菲律宾石斑鱼与罗非鱼在土池中混养土池基础结构与虾池相类似混养比例为120盐度高于1.0%,混养结果表明,一般石斑鱼产量较高。
二、网箱饲养
(一)网箱结构
1.网箱形状
1国外目前使用的网箱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边形、船形等。方形和长方形的网箱使用较多在生产性网箱养鱼中也有采用更精制的十边形、十二边形网箱。
2国内大都采用正方体型网箱规格为3米×3米×3米或2.5米×2.5米×2.5米也有采用5米×5米×4米规格的网箱。
2.网箱形式
有三大类型,即浮动式、沉下式和升降式。鱼排由浮架、网箱和铁锚三部分组成。
3.网箱材料
1浮架
用梢木,也可用水管或竹。
2浮力
用塑料桶或泡沫塑料。
3网箱网衣
用力士胶丝和尼龙丝编织而成。
4网箱框架
用镀锌水管。
5锚碇
用铁锚或用石头、铁块、水泥团、打桩等。
6锚缆
用直径24厘米的力士绳。
7网线随着鱼体的增大而相应加粗。
常用网线为2142单丝聚乙烯网目大小应以鱼类不能逃逸为原则一般为2.53厘米。
4.鱼排安装
浮架用8条长10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的梢木架设以不锈钢螺丝牢固连接成浮架下面用容量为25千克的塑料胶桶密排并用200磅规格的胶丝扎牢。网箱下端的四周用6分镀锌水管焊接或套接而成相应的框架作用在于将网箱沉下把网衣张开底部的四个角各缚一条绳子延伸至上面并缚在浮架对应的四个角上。鱼排用2个2550千克重的锚固定。
(二)放养鱼种规格、密度
1.鱼种、网目规格
网目规格是根据鱼个体的大小而定放养0.25千克以上的鱼种一般用44.5厘米网目放养0.25千克以下的鱼种用2.53厘米网目放养体长10厘米以下的鱼种用网目0.8厘米。
2.鱼种放养密度
因鱼种大小和养殖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如尾重100150克的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在广东放养密度为6590尾/米2在浙江象山港放养密度为2535尾/米2而在台湾放养全长为7.510.0厘米的鱼种密度为100150尾/米2放养12.515.0厘米大规模鱼种密度为44尾/米2放养从全长20厘米以上养至30厘米左右商品鱼规格的放养密度为40尾/米2。
(三)日常管理
1.安全检查
是日常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工作。检查工作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每周至少1次不定期检查是在台风季节来临或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定期检查主要检查网箱有无漏洞或破损箱体网衣有无被钉子或其他硬物刺破或刮坏等。当台风来临前要检查网箱框架牢固程度。钢丝或锚绳、桩子、底框垂下索的牢固程度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台风过后再次检查充分保证网箱各部件的安全性。
2.网箱的清洗和更换
为了保持网箱内外水体畅流交换,保证饲养鱼的正常生长。因此,清洗网箱、更换网箱是日常管理工作的又一重要环节。
网箱吊挂悬浮在海里一段时间后会附着一些藤壶、牡蛎、海藻及其他生物堵塞网目阻碍水体交换增加网箱压力滋生细菌和有害生物危害养殖鱼类必须将脏网调换下来装上新网换下来的脏网用高压水泵冲洗敲打干净。或用硫酸铜溶液硫酸铜34千克甲酸1015升淡水400升浸泡23天后再用淡水洗刷、晒干备用。
3.分箱饲养
经过饲养一段时间后随着鱼种长大密度过大须定期进行分箱饲养。分箱时操作必须小心不要损伤鱼体以免引起病菌感染造成死亡。分箱应按鱼的大小、体质强弱分开饲养以防饲料不足时弱肉强食。一般从鱼种养成成鱼要经34次分箱。要求在200250克/尾时每半个月分箱1次250克/尾以上时每2530天分箱1次。
第七节 饲料及投喂技术
一、饲料
(一)饲料类型
1.新鲜饲料
新鲜的下杂鱼如青鳞鱼、蓝圆鲹、公鱼、小带鱼、鳀鱼、玉筋鱼、虾、蟹、贝类肉等都能满足鱼类的营养需要。不足之处是,一般来说来源比较困难,尤其天气比较热的季节,新鲜饲料易变质,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氧化产生臭味和有毒物质,投喂鱼类后会引起疾病。
2.冷冻饲料
优点是能在冷藏库内长期保存,不受季节和其他条件的制约,能保证周年供应鱼类的饲料。不足之处是,经过长期冷冻的饲料,会使脂肪酸败,降低饲料营养价值。
3.人工配合饲料
1形状与特性
人工配合饲料,分为粉末状饲料和颗粒状饲料两大类。粉末状饲料又分为黏合饲料和混合饲料;颗粒状饲料又分为小块饲料、碎块饲料及发泡性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的特点是一是在水中不会很快溶解因而以小块状、颗粒状为最好二是人工配合饲料必须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石斑鱼是肉食性鱼类在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为40%60%脂肪为5%15%糖类为5%20%无机盐为1%4%水分为10%15%。
2原料
人工配合饲料的动物性原料有鲜鱼、贝肉、畜禽内脏、鱼粉及杂虾等。油脂类常用的是鱼肝油,在配合饲料中还要加些维生素、抗生素及无机盐类等。
3引诱物质
鱼类有嗜食性不同的饲料影响其摄食量的大小。因此在人工配合饲料配制时应掺入适合石斑鱼口味的香料称引诱物质。虽然各种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大致相同但引诱的物质不同其饲养效果有显著的差别当前美国和欧洲国家大多数采用全价营养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所谓全价营养应该是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添加1617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及各种微量元素等齐全。
二、投饲技术
(一)投饵率
在网箱或养殖池里鱼群的摄食量是以某一种条件下的增加率连续增加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投饵量与投喂时鱼体生物量或重量的百分比,通称投饵率。计算公式为: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式中R——投饵率
F——日投饵量
W——鱼体生物量。
网箱养鱼每天要求按照投饵率进行投喂,由于鱼群总重量每天在变化,因而须经常调整日投饵率。
(二)饲料转换效率
饲料质量的好坏,一般是以增肉系数或饲料系数以及饲料转换率来表示的。饲料系数、饲料转化率与环境条件(如水质、含氧量、水温、盐度等)、饲料品质、给饲量、养殖对象的个体大小等不同有密切关系。
牙鲆、石斑鱼养殖技术
一般应充分投饲但必须有一定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反而对鱼类的健康生长不利。饵料转换效率最大限度为饱食量的70%80%,如给与的是饱食饲料,那末不仅降低转换效率,而且也影响鱼体。因此鱼类一般吃到八成饱为适宜,饵料转换效率最高。
(三)投喂饲料技术
日投喂饲料次数是随着各种鱼类的习性而有所不同幼鱼一般日投喂饲料次数要多于成鱼。投喂时应掌握如下原则透明度大时多投反之少投刚放入网箱的鱼种起先12天可不投饵小潮水时多投大潮水则少投流缓时多投水温适宜时多投水温太高或太低时少投或不投生长速度快的品种多投反之少投。总之多投、少投要因时因地因天气而酌情确定灵活掌握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鱼种的摄食规律。
(四)最佳投喂饲料次数与方法
每天投喂饲料次数多少是影响投喂饲料效果及合理利用饲料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总的日投喂饲料量确定后应以量少、次多为原则对于海水网箱养鱼管理来说一般日投喂饲料量达16次春、夏两季水温高鱼的摄食和新陈代谢旺盛1天投喂次数可多些。一般培育鱼苗时日投喂次数相对多些养成鱼时日投喂次数相对少些。据Chua和Teny对石斑鱼E.tauvina试验表明每天投喂1次的石斑鱼获得了最令人满意的生长速度获得较低的饲料系数和较高的成活率。郑岳夫、孙忠1990、1991连续2年对赤点石斑鱼进行了投喂饲料次数试验结果表明2天投喂饲料1次比1天投喂饲料1次或2次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差而1天投喂饲料2次比1天投喂饲料1次饵料系数高些且工作量倍增因此认为1天投喂饲料1次为宜。
在投喂下杂鱼时,应把鱼切成块状,每块大小应以所投喂鱼的口径相适应。投喂时,应慢慢投喂,待鱼吃完再投,特别石斑鱼不喜觅食沉入底部的饲料,所以不能把应投的饲料一齐倒下,以免一时吃不完而沉入网箱底部,造成浪费和败坏水质。
第八节 病害防治
一、病害预防
(一)水质管理
1.水色管理
良好的水色可维持水质稳定。水色以红棕色的矽藻水或绿色的绿藻水最佳。水色会因天气和其他条件变化而改变可以使用施肥、排换水和药物等方法来调节以维持水色的稳定。老塘底泥有机质多、污泥多整池时除要曝晒外还需清除老化部分添补新土施肥以免产生褐藻、蓝绿藻等不良藻相。新池或砂质底池营养盐少在整池时要施以较多基肥如豆饼或禽畜粪等。日常注意排换水与定期施肥籍以排除老化藻水、引入新水以补充微量元素和藻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盐类维持藻类正常代谢。如发现水色浓或有鞭毛藻、蓝绿藻增生量可用“蓝天使”AV-70来控制藻相药物使用后再排水引进新藻种以控制水色。
2.换水
换水的目的是改善水质环境。换水首先要注意的是水质的稳定,所以换水量和换水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异。引进的水要预先进行过滤或曝气等方法处理。日常根据水色变化进行例行的注水与排水,当水质恶化或投药后需要大量换水,则须十分小心。因水环境骤变常会引起池鱼紧迫应激反应而造成死亡。最好是使用蓄水池水或邻近池的池水。如只有新水可用时,则需分数次排、换水,换水后可向水中加入一些“可保净”,以增强池鱼的抵抗力。
(二)喂饲
要选择优良的全价配合饲料,以提供鱼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如以低值杂鱼为饲料,则要注意鲜度与质量。冬季水温低,要减少投喂量,待水温回升后再投喂,此时需注意补充维生素。还须注意要少量多餐和定时、定点投喂。投喂时观察其摄食情况,从而调整投喂量,减少残饵和及早发现病兆。
(三)防止病原污染
病原污染是近几年鱼病暴发的另一主要原因,因此杜绝病原污染十分重要。在单一密集的养殖情况下,养殖生态环境易遭破坏,而使一些病原大量滋生。因此不要使用沟渠水,避免引进各种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如用低值杂鱼作饲料,则需注意饲料的卫生。一旦发生鱼病,必须对死亡病鱼掩埋处理。不可随意丢弃于就近水域,以免污染整个水源。引进外来品种时要作严格检疫,因为一些病原可能会随着品种的引进而入侵污染当地养殖区域。此外,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也会有不同的疾病流行,如春秋特别注意白点病的危害,夏季则要注意腐鳃病的危害。在流行季节,要加强对病原污染的管理,对防病大有好处。
二、病害防治措施
(一)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1.食欲减退
任何水质的不适或病原的感染都会引起食欲减退。
2.浮头、呼吸急促或群聚于入水口处
当溶氧不足、氨或亚硝酸中毒或鳃部疾病时出现。
3.行为怪异
鱼在水中跳跃,多为受惊吓、溶氧不足或体外寄生虫感染;在水中闪耀,或在池底、池壁摩擦鱼体,多为体外寄生虫感染引起;泳姿异常,漂游或不安、群游,因水质不适或病原感染引起。
4.鱼体消瘦
寄生虫或其他慢性病或饵料问题引起。
5.体色变黑变暗
因水质有问题或感染病原引起。
6.体表或鱼鳍有白雾状黏液
水质刺激或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
7.鱼体弯曲变形
营养不良、中毒或其他病原感染引起。
8.体表有异常附着物
因寄生虫、水霉或肿瘤引起。
(二)诊断
发现病情后必须正确诊断往往单以表症很难确诊需要从各方面综合检查如病情经过、养殖环境、投喂饲料状况等。同时要取水样测定水质取病鱼35尾检查感染情况并用显微镜检查病原种类必要时作细菌分离鉴定或组织切片等实验室检查综合各种资料才能作出初步诊断决定治疗方案。
(三)投药
1.药浴法的施药技术
1浸洗法
高浓度药物短时间药浴。主要适用于鱼种转池或运输前后。对一些要高浓度药物才能杀死的病原体,应采取此法。
2遍洒法
用对病原体有杀死效果对鱼体本身无伤害的药物浓度,遍洒于鱼池中,以杀死鱼的体表和鳃部以及水体的病原,达到治疗目的。
3药袋、药篓悬挂法
一般在未发病及初病时或病情较轻时使用。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池塘或塘堰。
2.用药量计算
1测出鱼池平均水深
可在鱼池各处位置多测几个点,然后取其平均值。
2正确测算鱼池面积
必须沿着水面测量池水的长和宽,然后求出鱼池面积。
3计算水体按以下公式计算
①长方形或正方形鱼池:
水的体积米3=长(米)×宽(米)×平均水深(米)
②圆形鱼池:
水的体积米3=3.14×[鱼池半径(米)]2×平均水深]
用药量=鱼池水的体积米3×需用药的浓度毫克/升)
(四)疾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
当鱼病发生时,药物治疗固然必不可少,但为了赢得时间,首先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至关重要,它可以减少死亡,延续病鱼生命,为药物治疗争取机会。主要作法有:
1禁食或减食。可减少疾病的恶化降低死亡率。
2加强充气。病鱼的鳃部多半被感染病变增加氧气的供给可提高其存活能力。
3增加流、换水量改善水质。要注意水色、水质变化防止水质骤变造成不良影响。
4如因天气或水质不良所引起可直接于池中使用1毫克/升大鳗素,减少伤害,增加鱼的抵抗力。
三、石斑鱼几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一)寄生虫病(体外寄生虫)
1.白点病
1病原
为海水白点虫Crypocavyon irritans属原生动物纤毛虫纲。成熟的虫体呈球形或卵圆形与淡水小瓜虫相似体被纤毛核不明显虫体寄生于鱼体表、鳃、眼及口腔等部位继而入侵至表皮与真皮间形成囊胞状此即为肉眼所见的小白点。
2危害
寄生在鱼体的白点虫成熟后脱离鱼体沉落于池底分泌凝胶质而形成胞囊体胞内分裂复制仔虫待到成熟后每个虫体可放出约200个小仔虫呈梨状寻找新寄主。繁殖周期在水温22℃时约69天在30℃下繁殖时间更短。因此一旦罹患此病便会迅速蔓延特别在夏天高温时期传染最为严重。
3症状
初期小白点不明显。先是鱼体因受刺激发痒而摩擦池壁、池底或在水面跳跃。中期鱼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许多0.51毫米的小白点并黏液增多感染处表皮呈点状充血、鳃组织因贫血而呈粉红色。此时刮取黏液和剪取鳃组织于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大量虫体。随着病情发展出现食欲丧失、呼吸困难、浮头、受损体表因细菌二次感染而发生溃烂和鳞片脱落等症状最后衰弱死亡。
4流行情况
白点虫分布属世界性,对寄主无专一性。此病流行于夏秋季,夏天高温期传染极快,在纬度较高地区如台湾则几乎全年皆可发生。池塘养殖发病率高,海区网箱养殖发病率低。此病可与鳞盘虫、鱼虱形成并发症,使病情加重,治疗难度加大。
5防治方法
①降低盐度、淡水浸洗
有机质过多的养殖池先进行流、换水同时降低盐度使体表的白点虫提早脱落。但要注意水质变异对鱼造成的紧迫。对病鱼用淡水浸洗水温在26℃左右浸洗2530分钟90%虫体破裂死亡每天1次连续23次吴定虎1989
②用2毫克/升蓝天使AV-70长期药浴。
如果病鱼体弱先用1毫克/升隔日再追加1毫克/升。投药后每隔35天视具体情况再追加12毫克/升一个疗程1014天。
③若发生车轮虫等其他原病虫混合感染
则先用福尔马林2040毫克/升泼洒全池1214小时后流换水流换水后再使用11.5毫克/升蓝天使隔日再追加0.51毫克/升蓝天使,长期药浴。
④其他注意事项
一经诊断为本病时即行药浴同时隔离病鱼剔除死亡或病重鱼体。要注意观察药浴中鱼体活性及健康状况药浴时要充分打气。在夏天流行期间或邻近池塘有白点病发生时定期每月2次用2毫克/升蓝天使泼洒或定期使用可保净每分水面1包每月1次。
2.类斜管虫病
1病原
类斜管虫Brooklynella hostilis属纤毛虫类呈豆形或肾形大小约5686微米×3250微米体被平行纤毛运动快速。
2症状
平时少量寄生于鱼体,尚不会影响鱼的健康。但当水质不良或养殖密度过高,类斜管虫大量繁殖时,受感染鱼体表黏液增生而形成灰白色病灶,病鱼在池壁、池底摩擦或在水面跳跃,病情恶化时,体表上皮脱落、出血,呼吸困难,鳃组织因细菌二次感染溃烂,最后鱼体衰弱而死亡。此时刮取黏液和剪取鳃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大量类斜管虫。
3流行情况
常发生于水质不良的鱼池或高密度培育鱼苗的鱼池中。
4防治方法
①改善水质。池水过肥时要流、换水。
②先用204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药浴1224小时经流、换水后再用蓝天使AV-7011.5毫克/升。长期药浴,控制类斜管虫的繁殖。
③避免放养密度过高。疾病流行期间水色过浓的鱼池可进行流、换水并使用蓝天使AV-7012毫克/升,控制原虫的滋生,防止疾病的爆发。
3.车轮虫病
1病原
车轮虫Trichodinasp属纤毛虫。体呈碟形或钟形大小约40100微米有二列平行呈螺旋状的长纤毛。
常寄生在鱼的体表及鳃部。
2症状
少量寄生时无特殊症状,大量寄生时则使鱼体表或鳃组织黏液增生。初期,病鱼在池壁、池底摩擦或在水面跳跃。继而体表呈一层白色薄膜,活动减弱,食欲减退或丧失、浮头,鳃组织潮红,黏液增加,因二次性细菌感染,体表出现潮红出血、鳞片脱落。大鱼较有耐受性,小鱼或鱼苗则常因鳃溃烂而死亡。
3流行情况
在春夏两季较易发生。常造成幼苗及小鱼大量死亡。
4防治方法
与白点虫病相似。为预防细菌性二次感染而并发烂鳃、烂鳍病,故应在饲料中加入抗菌素,并加强饲养管理及水质环境的控制,以达到治疗和预防效果。
4.指环虫病
1病原
指环虫Dactylogyrussp又称鳃虫属扁形动物吸虫纲。大小约0.40.8毫米。营附着寄生后,头尾两端特化成钩铗及吸瓣状,用来固着于宿主的组织上。
2症状
不具特殊症状,大量寄生时鱼体受刺激发痒而摩擦池壁、石块或跳跃于水面,组织受损严重时有呼吸急促、食欲减退,于水面蹒跚游动等症状。诊断时,可取病鱼鳃组织通过显微镜检查,可见有虫体寄生。
3防治方法
①用福尔马林2030毫克/升药浴。可抑制指环虫的活动防止其大量寄生感染。但在高水温期如水温30℃时要注意以免发生药伤。
②定期进行流水,并配合使用可保净,减少指环虫及其他原虫的大量滋生。
5.鱼虱病
1病原
鱼虱Argulusp属节肢动物甲壳纲、鱼虱属。种类很多虫体呈扁平盾状大小约58毫米有4对能游动和爬动的泳足附属器形成吸盘及钩状以固着于鱼体上口器呈刺状以穿刺宿主组织吸食。常寄生在鱼体的鳍、鳃及口周围。
2症状
鱼体摩擦池壁、石块或急游、跳跃,严重时鱼出现不活泼静卧池底和厌食等症状,体表伤口常有黏液分泌、出血或红肿发炎。在冬季发病时可能会有霉菌等的感染。鱼虱成虫体大,肉眼可看到,检查病鱼鳃腔,可见有虫体寄生。
3流行情况
大鱼和小鱼均会发生此病小鱼尤其敏感往往病程短死亡率高。根据吴定虎1989报道在福建沿海此病流行于57月一种鱼虱寄生于赤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也有病例鳃部致病。一般发病都是在自海区网箱移至室内水泥池后发生。体长1114厘米小鱼在移入后第二天开始发病死亡经治疗其死亡率仍达79.1%。而30.542厘米的大鱼在移入后1个月左右才发病死亡率较低。
4防治方法
①改善水质,特别是养殖池要加强流、换水,在移养前需检查移入池的池水是否有病原存在。发现病鱼,则将病鱼捞出,用淡水浸泡几分钟后移至别处隔离管理。如是池养,则要完全把池水换净。
②用0.3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或0.20.3毫克/升敌敌畏全池泼洒。
③淡水加1毫克/升敌敌畏或晶体敌百虫浸洗2030分钟。
④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2030分钟。
6.鳞盘虫病吴定虎1989
1病原
为单殖吸虫鳞盘虫Diplectnumsp虫体呈乳白色细小柱头状。头部有1对眼点后吸盘两侧有1对翼状构造。寄生于鱼体鳃部及体表。
2症状
被寄生的鱼体表和鳃部黏液增多,鳃组织贫血呈淡红色,局部坏死发白。病鱼呼吸困难,浮头或头朝上与水面垂直吸气或于入水口吸气。取鳃组织或黏液镜检,可见寄生虫体。
3流行情况
据报道在海区网箱感染率较低即使感染病情也较轻。但当移入室内池中饲养时原带虫鱼体发病迅速经取样检查感染率从40%增加到100%。鳞盘虫病常与鱼虱病并发,而增加死亡。
4防治方法
①用0.20.3毫克/升敌敌畏或0.3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投药后510小时更换新水。投药后5小时镜检鳞盘虫全部死亡。
②淡水加1毫克/升敌敌畏浸洗1520分钟。
③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2030分钟也有一定疗效。
7.烂鳃病与烂尾病(又称赤鳃病与腐尾病)
1病原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所致。寄生在鳃或体表的各种寄生虫,多数具有纤毛、钩爪、吸盘或口器等。伤害鱼体上皮组织,引起黏液分泌增多,继而发生二次性的细菌感染而加剧病情。
2症状
烂鳃与烂尾往往一起发生,有时也有单独发生。病鱼食欲减退或丧失,漂浮于水面,呼吸困难,体表黏液增多呈白雾状,尾鳍溃烂出血,严重时烂及尾柄肉,有的病鱼伴有烂嘴。低水温时常有棉絮状的水霉菌附着,鳃组织肿胀潮红,鳃丝裂成片状,严重时鳃丝边缘呈白色坏死病变。病鱼食欲减退或丧失,严重时漂浮于水面呼吸困难或沉于池底而死亡。取样观察和镜检看有无鱼虱、白点虫、车轮虫或类斜管虫或指环虫等寄生虫感染,然后对症下药。
3防治方法
①水质不良池塘,需先更换水,改善水质。加强充气,增加溶氧。
②减少或暂停喂饲。
③寄生虫混合感染时,依其感染轻重顺次对症处理。
④二次性细菌感染的控制局部感染用2毫克/升蓝天使长期药浴全身性感染可口服医溃灵ET-120每吨鱼体重服用100克左右或用土霉素和四环素等抗菌素治疗详见细菌性疾病治疗
8.线虫病吴定虎1989
1病原
寄生于石斑鱼的嗜子宫线虫Philometra有3种。雌虫呈细长血红色寄生在鱼的鳍、鳃盖内侧及体腔。雄虫细小丝状呈乳白色寄生于鱼体腔。石斑鱼吞食含有幼虫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线虫在鱼体腔内交配后雄虫大多死亡而雌虫移居于上述部位。
2症状
雌虫个体大盘曲于鳍、鳃盖及体腔内易于发现。受感染的病鱼食欲减退、消痩、游泳缓慢。本病对鱼虽不会直接致死但影响鱼的生长降低鱼商品价值。福建沿海在35月不同体长的石斑鱼均有病例。
3防治方法
用医用碘酒涂擦患处,有一定疗效。
9.卵圆鞭毛虫病
1病原
为卵圆鞭毛虫Amyloodinium ocellatum。虫体有2片纤维质外壳鞭毛2枚。主要寄生在鳃部。
2症状
病鱼虚弱,游态迟缓,不时浮出水面,鳃部暗红色或鳃丝有微小白点。严重时造成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肾脏及肝脏附近的肠系膜间会发现有虫体寄生。出现上述症状,可取鳃样检查诊断。
3流行情况
一般发生在水温2327℃比重为1.0121.021、pH7.37.6,并有大量溶解的硝酸盐的水质中。
4防治方法
①进行充分的流水,可将病虫冲洗流失,鱼池不要留有停滞死角。
②用硫酸铜配成含铜离子浓度为0.15毫克/升的溶液进行药浴。
在计算浓度时,要用铜离子重量来计算。
举例如用无水CuS04其分子量为159.6其中Cu=63.54S=32.0604=64。还要把结晶水的重量也要算在内一般市售CuS04瓶上标签都有说明几个结晶水比如是5个结晶水5H20=90那么CuS04·5H20=159.6+90=249.6Cu在CuSO4·5H20中占63.54249.6=0.2546就是说秤1克CuS04·5H20铜离子仅有0.2546克。如此类推。
10.肠炎
1病因
下列几种情况都可能发生本病:①饲料鲜度差,质量低劣,吃食过度;②水质不良,天气、水温变化太大,捕捞或移池对鱼的影响;③病原感染,主要是弧菌、产气单胞菌等,有时寄生虫感染也会引起肠炎。
2症状
病鱼腹部略为膨大,肛门红肿突出,有时会有血样或黄褐色液体流出,严重时食欲减退或丧失,剖检时可发现肠道膨胀、肠壁变薄,内充满黄褐色或血样黏液。
3防治方法
①流、换水,加强充气。
②改善饲料质量和投喂方法。不可饱喂。必要时停喂和减料数天。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③口服投药。用医溃灵每吨鱼体重用药100克连续用药57天或使用其他消炎药以杀除病菌。
(二)细菌性疾病
1.链球菌病
1病原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约0.51微米常成对或多个菌体连成链状。鱼类感染途径可能是由食物而来若投喂的低值杂鱼等被链球菌污染加上水质环境不良等因素影响很容易暴发此病。
2症状
多数是病鱼先出现食欲减退、活力丧失、漂游于水面等症状,继而在体表、鳍基部及肛门处有出血现象,眼球混浊变白、突出、瞳孔放大,最后眼球脱落。剖检可发现全身性出血性败血症,腹部膨大、血样腹水、肝脏肿大易碎等病变。脏器病变部抹片经染色可见到革兰氏呈阳性,且有球菌。确诊要靠细菌分离鉴定。
3防治方法
①改善水质,减少不良环境影响。
②口服土霉素2530毫克/千克鱼每23天投喂1次一个疗程79天。
③口服四环素和金霉素3040毫克/千克鱼服药7天。
④用35毫克/升漂白粉浸泡35分钟。
2.孤菌病
1病原
革兰氏阴性的弧菌属Vibrio和产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中的一些种类。大小约0.30.5微米×1.42.6微米具单端鞭毛及运动性以2025℃为最适温度。菌株种类多毒性强的会造成败血症毒性弱的只会引起局部病灶。
2症状
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出血性败血病、鱼鳍基部、口腔及体表部位出血,剖检可见肝、肾、脾、腹膜等多处坏死出血。慢性为体表溃疡。还出现病鱼食欲丧失及皮肤变色等症状。确诊需经细菌分离鉴定。若有怀疑患此病时可先投药,以免延误病情,增加死亡。
3防治方法
用医溃灵ET-120拌和饲料投喂1吨鱼体重用药100克连服710天。
根据吴定虎1989报道在厦门地区网箱养殖的石斑鱼34月常发生烂尾病病原为产气单孢杆菌Aerononas sp.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症状与上述相似。防治方法①用20毫克/升土霉素或四环素浸洗淡水510分钟每天1次连续23次②口服土霉素。1千克饲料拌1.82.8克土霉素连续投喂57天。
(三)病毒性疾病
1病原
为LD病毒Lymphocystis Dirus
2症状
在病鱼头部、躯干、尾部、鳍部等表皮散发小水泡样异物,严重时形成块状囊肿。
3病例
1987年在台湾三瓶湾养殖池中发现石斑鱼罹患此病。这批鱼5月由香港引进8月证实发生此病病鱼体长2023厘米体重100160克为1龄鱼。在放养的3个池中只发生于其中1个池。病鱼头部、鳍、眼球上部附着结晶状异物。
4防治方法
此病在石斑鱼不常见,但因系病毒所致,一般抗菌素不具疗效,淡水浴及停饵也不见效,清除囊肿又会再生,为减轻危害,目前最有效方法是除去病鱼。因目前对病原病毒的分布和感染途径尚不明了,无有效对策,推测可能经水感染表皮所致,故此,对养殖鱼类的移动或选别时切勿损伤皮肤。
石斑鱼综合症华鼎可等1997
1病原
待查。
2症状
单发或并发症。单发症病鱼体表完整、无损伤、鳍完整、鳃正常。但鱼腹明显膨胀、突起如乒乓球状,鱼体不能下沉,腹部朝上、漂浮水面,作顺时针或逆时针兜圈打转游动。并发症是病鱼腹部不膨大,在网底或池底打转或沉于底部不动,时游时停。病鱼肛门正常或发红,后期病鱼下沉,不久便死亡。
3流行情况
全年可见以710月上旬和10月下旬至翌年3月发病最多。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及香港、东南亚各地网箱及养鱼场。各龄鱼均可发病尤以体重200500克的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密点石斑鱼为常见如不及时治疗发病后27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
4防治方法
因病原未查明目前尚不能有效控制唯有注意采用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改善水质环境消除可能给鱼造成干扰的人为环境因素移池、选别、运输等操作要避免损伤鱼体。华鼎可等1997曾用药物“消胀宁”拌和饲料投喂减少死亡率30%。
第九节 越冬保种
一、越冬方法
(一)室内越冬
1.池水加温
1使用电热管加热并安装控温仪使越冬池水温维持在20℃左右此方法越冬效果较好。笔者曾在室内容水量为10吨左右的水泥池进行成鱼和人工育成的幼鱼越冬试验成鱼体长19.044.0厘米体重2002610克人工育成的幼鱼体长5.011.0厘米体重2550克越冬水温经常维持在1820℃换水后水温短时间在1517℃最低为14℃静水充气越冬成活率人工培育幼鱼约为70%成鱼为85%以上,有的试验池没有发现死鱼。
2利用锅炉加热海水然后注入越冬池进行越冬。
2.室内加温
可在室内生炉子或用锅炉蒸汽或使用空调机使室内温度升高等方法进行越冬。
(二)室外越
1.海区网箱越冬
各海区水文状况不同冬季低温期起止及长短不一。一般在11月下旬前后在冷空气到来之前须在网箱内安置好御寒保暖器具。广东在网箱中间吊挂麻袋浙江象山港分别放置硬质塑料笼和麻袋浙江洞头在网箱中间放置废旧柴油桶油迹洗擦干净桶内装上网片。据观察在低温期间鱼基本上是聚集在网箱和麻袋之间或躲在桶内以避寒冷。12月至翌年2月越冬期间广东水温在1820℃短期最低水温14.0℃体长10厘米左右的石斑鱼幼鱼能够安全越冬未发现因寒冷而死亡。浙江水温在1317℃短期最低水温为7.0℃成鱼或250克以上大规格鱼种越冬成活率在80%以上并以硬塑料笼御寒成活率较高郑岳夫、孙忠1992。而规格较小的幼鱼因体内能量积累较少抗寒能力较差最好采取室内越冬。
2.易地越冬
在冬季低温期之前,将养殖网箱人工迁移至南方海区进行越冬,效果也较好。如浙江嵊泗一些养殖网箱,每年冬季低温之前,将鱼排迁至广东珠海万山渔场桂山海域越冬,待翌年春暖后再移回。
3.土塘越冬
养殖对虾的土塘水深1.5米以上,泥底,由于软泥本身是一种自然保温物质,同时海水比热较大,因此,塘内水温受气温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当气温下降时塘内底部仍能保持较高水温,而石斑鱼在越冬期间都是聚集在底部深水处,所以利用对虾塘可作为石斑鱼的越冬场所。
4.尼龙薄膜保温越冬
可在室外池塘的顶部用竹或木条搭成一个人字形顶棚架上面盖上尼龙薄膜薄膜上再铺盖一层旧网片用绳子固定于棚架上以保护薄膜不被大风吹坏。池子水深在2米以上在池的北面最好筑一挡风墙池四周筑排水沟在北面池底可挖深2米左右并用砖砌作为避寒洞让越冬鱼在此栖息。
二、提高越冬成活率的措施
(一)选择适宜的越冬水体
室外池塘越冬要求池塘底部平坦淤泥越少越好无水草或很少水草不漏水水深1.5米以上条件不够理想的池塘要进行整修。在放入越冬鱼种之前尽量清除野鱼、杂草最好用生石灰清塘。如果是室内越冬则池子不要太大一般容水量10吨左右为宜池子太大水温不容易调节进行充气增加溶解氧。如果是海区网箱越冬则要选在风平浪静、水流缓慢适合石斑鱼养殖的海湾。
(二)培育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
培育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进行越冬是提高越冬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当年的鱼苗需要养到翌年才能达到商品鱼规格所以必须经过越冬阶段。因此培育大规格鱼种越冬是一个重要环节。鱼类在越冬期死亡原因自然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鱼类本身的生理状况和病害侵袭无疑是个重要原因。鱼类在越冬期间不食或很少摄食而维持其新陈代谢活动的能量则来源于体内积存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经过一个越冬期鱼类往往要消耗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一半或绝大部分。79月是鱼类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它们大量摄食、积蓄脂肪以供越冬消耗。所以此时应多投喂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培育肥满体大的鱼种。在观察鱼类越冬情况可发现往往出现死亡较多的时候并不都在低水温期个别因水温太低而直接冻死、冻伤除外而常在低温期结束、水温开始回升时发生。因为此时鱼类经过越冬期的消耗体质很弱若加上感染疾病则会导致死亡。所以对准备越冬的鱼种和体型较小而又必须越冬的鱼应特别加强营养以增加肥满度达到安全越冬。
(三)避免机械损伤
鱼体一经损伤,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所以在捕捞、筛选、运输越冬鱼种时,要小心操作,切勿损伤鱼体,以免在越冬期间感染疾病,造成损失。
(四)及时防治病害
进入冬季,石斑鱼鳃部和口腔容易感染寄生虫疾病,如白点病、类斜管虫病、车轮虫病等较易发生。所以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减少损失。
三、加强越冬管理
(一)专人负责
越冬期间,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建立值班制度,经常检查越冬设备有无损坏,是否发生故障,供电是否正常,池塘是否漏水,网箱有无破损等,经常观察越冬鱼的活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免造成损失。并做好值班记录和交接班工作。
(二)监测水温
室内水池越冬,注意温差不宜太大,尤其在排换水后,往往水温下降,此时应通过控温仪调节水温,避免因此而引起疾病和死亡。
(三)调节水质
因越冬池不大而相对鱼种密度较大耗氧量也较大所以经常要注意耗氧情况定期测定溶解氧一般1周左右测定1次当溶解氧降到3毫克/升时,则应采取增氧措施。如果没有分析水质条件的地方,可观察水色有无浑浊、变黑,有无腥臭味等水质变坏现象。增氧方法可以加强充气和进行换水等。同时,经常吸除池底污物,保持水质良好。
(四)适当换水
多长时间换水1次注入新鲜海水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换水时要掌握一个原则温差不宜太大。有条件的可设一个预热池预热换水时注入已预热的海水。
(五)投饵
越冬期间水温降至10℃以下鱼很少摄食所以一般情况投喂饲料不多。如越冬池水温较高或天气晴朗鱼有些活动可少量投些活饵或优质冰冻饵料。但活饵不要多投以免增加耗氧量。冰冻饵料要及时吸除残饵。
(六)避免惊动
越冬场所周围环境要保持安静,闲人免进,以避免噪音干扰。不要随意拉动网箱或搅动池水,检查操作也要细心行事,避免越冬鱼受惊四处乱窜,消耗体力,擦伤皮肤,增加耗氧,感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