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现状.txt

129 lines
39 KiB
Plaintext
Raw Normal View History

2023-12-14 14:26:13 +08:00
序言
致谢
缩写
第一章 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一、概述
海洋渔业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健康、食品安全、就业、收入、生存甚至传统文化都至关重要。2009年海洋渔业提供了8000万t的水产品2008年直接雇佣了3400万人参与捕捞作业FAO2010。渔业产品是人们能负担得起的必不可少的高质量蛋白特别是在一些贫穷的国家。2008年渔业为30多亿人提供了至少15%的动物蛋白摄入量FAO2010。所以保持海洋渔业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也具有经济和生态重要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联合国渔业种群协定》UNFSA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FAO1995a都要求将渔业资源量保持或恢复到可以维持最大可持续产量的水平MSY。为了完成这些国际条约所制定的目标渔业管理部门就必须进行渔业资源评估制定有效的政策和管理策略。由于联合国有渔业授权FAO因此有义务为各国提供最准确的海洋渔业资源状况信息。
FAO从1973年开始进行海洋渔业资源评估起初是海床委员会应准备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要求进行的。FAO渔业委员会COFI在其第八次会议报告上指出全球渔业资源评估应该及时更新最新的统计信息并在来年的COFI会议上发布FAO1974。在这之后便有了一系列简要的总结更新FAO19741978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01992。这些报告是COFI定期会议的背景信息文件随后报告成为常规独立的出版物FAO19941995b1997a后来又变成FAO旗帜性出版物《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FAO1997b1999200020022004。该出版物的主要任务是向COFI提供更新信息也向政策制定者、公民团体和所有渔业和水产养殖从业者提供更新、更全面的信息。
本次概述是继上次2005年总结FAO2005之后基于《2010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进行的一次新的总体评估和信息更新FAO2010。这次概述给出了全球海洋渔业产量和海洋渔业资源状况总结了有数据的FAO主要渔区的统计信息图1-1-1讨论了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特殊话题包括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种类、鲨鱼、太平洋岛区、深海渔业、渔业与气候变化等列出了有资源开发状态信息区域的渔获量变化趋势根据《水生动植物国际标准统计分类》ISSCAAP总结了主要捕捞海域和重要物种的资源概况。
图1-1-1 FAO主要渔区的统计情况
二、捕捞量
捕捞和水产养殖业在近60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产量显著提升。1950年全世界的渔业产量只有1930万t但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63亿t图1-1-2。海洋捕捞业一直是全球渔业产品的最主要的来源。1950年海洋捕捞产量为1670万t占了全球渔业产量的86%。在过去的20年里水产养殖得以快速推广以致海洋捕捞在全球渔业产量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不过海洋捕捞在2009年的全球渔业产量中仍占到了49%远高于海水养殖的21%、淡水养殖的23%和淡水捕捞的6%图1-1-2
海洋捕捞业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从1950年的1670万t增长到1996年的峰值8770万t随后开始下降并稳定在8000万t左右呈现一定的年际波动。2009年全球的产量是7950万t图1-1-2。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以及1983-1989年是海洋捕捞业两个快速发展阶段。第一次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造船业的发展和60年代新技术如蒸汽和马达拖网的应用及沿海国家海洋管辖权延伸至涵盖了渔业产量最高的上升流区和大陆架的12n mile。第二次快速发展和联合国海洋法会议UNCLOS上通过的沿海国家海洋管辖权的延伸及建立专属经济区EEZs有关将管辖权从12n mile延伸至200n mile。
图1-1-2 全球海洋和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产量的年际变化
在1996年达到峰值之后海洋捕捞的渔获上岸量开始逐渐下降到2009年下降了大约10%。随后的波动主要反映在一些产量较高区域捕捞量的变化特别是西北太平洋61区和东南太平洋87区。这些区域的捕捞量占了远洋捕捞量的很大比例。
三、区域渔获量
根据2005-2009年的平均渔获量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渔获产区25%其后是东南太平洋16%、中西太平洋14%、东北大西洋11%和东印度洋7%。其余FAO渔区的渔获量加起来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全球总渔获量的5%。
全球海洋渔业在1950年FAO开始收集渔业统计数据之后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变化。相应地渔业资源的开发水平和上岸量也随时间变化。上岸量随时间的变化依地区的不同而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城市发展水平和该地区周边国家的发展变化。总的来说它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总渔获量震荡的FAO渔区图1-1-3分别是中东大西洋34区、北太平洋67区、中东太平洋77区、西南大西洋41区、东南太平洋87区和西北太平洋61区。这些区域渔获量占全球总渔获量的53.5%。其中一些区域的总渔获量在最近几年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如东北太平洋,但从长期来看下降趋势并不明显。
第二类为渔获量在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的区域。这些区域在过去5年占全球渔获量的19.9%包括东大西洋27区、西北大西洋21区、中西大西洋31区、地中海和黑海37区、西南太平洋81区和东南大西洋47区。有趣且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区域渔获量的下降趋势发生在不同时间段西北大西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东北和东南大西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西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在20世纪80年代西南太平洋在20世纪90年代图1-1-4。这种趋势明显反映出周围国家越发达的区域渔获量开始下降的时间越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北大西洋2009年的渔获量较峰值下降了55%其次是中西大西洋的46%、西南太平洋的37%、东北大西洋的35%、地中海和黑海的28%。
图1-1-3 FAO统计渔区渔获量波动
图1-1-4 FAO统计渔区渔获量下降趋势
第三类则是FAO渔区中在1950年之后渔获量持续增长的区域图1-1-5。这种类型的变化只发生在三个区域中西太平洋71区、东印度洋57区和西印度洋51区。在过去5年里这三个区域的渔业产量占全球总渔获量的26.4%。中西太平洋和西印度洋的渔获产量近两年也开始逐渐呈现出轻微下降的态势。不过,考虑到渔获报告以及渔业资源丰度自然波动的各种不确定性,这类下降也有可能是由于环境引起的,需要在未来的几年里进行跟踪监测。
图1-1-5 FAO统计渔区渔获量上升趋势
四、主要特征和变化
渔业资源丰度的波动是普遍现象,特别是低营养级的物种。因此,这类资源的渔获量通常也会有类似的波动方式。不过,在区域水平上,渔获量的波动常常不太明显。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某些渔业资源的丰度减少,另一些则会增多进行补充。此外,将所有物种的渔获量统合分析通常会忽略掉低营养级和短生命周期物种的变化。高营养级和长生命周期物种的丰度和渔获量通常变化较小。
在总渔获量三类变化趋势中第一类渔获量震荡区域中的中东大西洋、西南大西洋、东南太平洋、东北太平洋、中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的渔获量有很大波动图1-1-3。波动最大的是东南太平洋87区图1-1-3在1970-1973年间下降了1000万t之后资源开始恢复1994年的渔获量创历史新高超过了2000万t。在1994-1998年的5年时间里又下降了1200万t直至2009年恢复至1200万t几乎等同于1970年的峰值。东南太平洋渔获量剧烈的年际变化是因为中上层种类所占份额较大。前3位的种类分别是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和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这3个种类占当下及历史总渔获量的80%以上其丰度在近几十年里时高时低。渔获量的剧烈波动在这片区域很普遍很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厄尔尼诺不仅影响捕捞作业还会影响资源长期的丰度和生产力。87区渔获量的诸多变化还将在第二章第十五节中具体讨论。
其他区域也有一些显著的波动虽然它们对全球渔获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例如在东北太平洋67区渔业产量在1987年达到峰值360万t2009年下降到220万t而此前2005年曾恢复到320万t图1-1-3。西北太平洋的渔业产量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在200万240万t波动图1-1-3。这种波动是由于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黄线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的渔获量变化造成的亦可能是丰度变化造成的。中东太平洋77区的渔获量1981年之后在120万180万t波动图1-1-3。2009年的渔获量到达峰值200万t。这很可能是由于加州拟沙丁鱼Sardinops caeruleus资源恢复导致的。2009年美洲拟沙丁鱼的产量为80万t比1936年大丰收的72万t还要高。上一次高产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末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初。西南大西洋的渔获量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一直在200万t左右波动。阿根廷鳕、鳀、滑柔鱼、野生红虾都是该区内产量剧烈波动的种类。
第二类渔获量下降区域的时间扰动相对较小图1-1-4。东北大西洋的渔获量在20世纪70年代中之后就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大西洋鳕Gadus morhua资源量在20世纪60年代末后开始下降直到90年代才开始有所反弹。值得一提的是蓝鳕Micromesistius poutassou的渔获量在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增长并在2003年达到峰值200万t之后2009年又下降到100万t。玉筋鱼Ammodytesspp.同样经历了显著的下降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量一度超过120万t之后2009年又下降至40万t。在西北大西洋21区加拿大东部海域底栖生物资源崩溃之后的1994年渔业产量下降至不足200万t图1-1-4。然而之后该区域的渔获量基本稳定在200万t左右。20世纪70年代大西洋鳕以及90年代鲽类资源崩溃逐渐被低营养级的扇贝、龙虾等种类的渔获量增加所弥补。中西大西洋31区、地中海和黑海37区、西南太平洋81区也经历了渔获量下降的过程但是幅度较小图1-1-4。过去几十年里渔获量降幅较大的有中西大西洋的小沙丁鱼、海鲇NEI缩写或统称下同、真鲨NEI地中海和黑海的鲻、蓝鳕和章鱼西南太平洋的蓝鳕和海鲂。
第三类渔获量持续增加的三个区域中西印度洋51区和中西太平洋71区在过去的几年里渔获量有下降迹象图1-1-5这可能是自然的波动。如果在物种水平上解析此趋势西印度洋的鲣、黄鳍金枪鱼、虾类产量下降较为明显。不过这些种类产量的下降被拟棘鲷、印度小沙丁鱼和巨虎虾产量的增加所弥补。同样西太平洋的鲨鱼、鳐、对虾产量的下降被鲣、金线鲷等种类的产量增长所弥补。与所有其他区域不同东印度洋是唯一一个总渔获量和主要渔获种类产量都没有下降的FAO渔区。
金枪鱼和类金枪鱼是外海最有价值的渔业资源。其总产量数太平洋最高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的渔获量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50万t增长到2006年的历史最高值550万t。2003年以后的产量稳定在540万t左右。2009年金枪鱼和类金枪鱼产量所有种类中Katsuwonus pelamis占47%达到了260万t黄鳍金枪鱼占20%为110万t大眼金枪鱼占7%为40万t白卜鲔占6%为30万t。
深海渔业的总渔获量在2004年达到峰值360万t之后2009年回落到190万t。大西洋深海渔业的产量最高2000-2005年占深海渔业总产量的80%其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大西洋深海渔业产量的大幅下降很可能是大西洋蓝鳕的渔获量下降造成的。由于蓝鳕补充群体、产卵群体和捕捞配额的减少蓝鳕的渔获量从2004年的240万t下降到2009年的6.5万tICES2011。过去5年大西洋平均渔获量较高的种类有南美尖牙无须鳕Macruronus magellanicus、马舌鲽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南蓝鳕Micromesistius australis和魣鳕Molva molva。深海渔业中蓝鳕的产量最高2009年的产量达到150万t占深海渔业总产量的35%其次是带鱼Trchiurus lepturus产量13.5万t占7%巴塔哥尼亚鳕产量13.2万t占7%蓝鳕产量11.2万t占5%马舌鲽产量9.7万t占5%。巴塔哥尼亚鳕、马舌鲽、蓝鳕、南蓝鳕、橙鲷和海鲂的渔获量都有过显著下降的趋势。
一些地区渔获组成的中长期周期变化和当地一些主要的传统渔业资源衰退有关。例如在西北大西洋第二章第一节软体类和甲壳类渔获在底栖鱼类减少之后显著增加。在东北大西洋第二章第二节自20世纪60年代末大西洋鳕的渔获量一路下降而如蓝鳕和玉筋鱼等价值较低的种类产量却一直升高最终形成了总产量的稳定。在西北太平洋第二章第十节远东拟沙丁鱼和狭鳕渔获量的下降一定程度上被日本鳀Engraulis j aponicus、带鱼和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产量增加所弥补。导致海洋捕捞渔获组成中长期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市场对之前不受关注的低价值种类接受度提高捕捞对目标物种丰度造成的影响改变了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等。此外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各种野生鱼类种群的长期丰度。通常这些影响较为复杂混乱且难以辨别。这种情况在渔业资源和环境的监测研究不发达的地区尤为显著。
五、渔获组成
中上层种类在全球海洋渔获中占的比例最大。2009年小型中上层种类ISSCAAP 35组鲱、沙丁鱼、鳀等的产量为1990万t占总渔获量的22%图1-1-6。该比例曾从20世纪50年代的29%降到70年代的27%。大型中上层种类ISSCAAP 36和37组金枪鱼、鲣、旗鱼等的产量为1660万t占总渔获量的19%较20世纪50年代的13%有所增加。底层鱼类ISSCAAP 3132和34组鲆鲽类、鳕鱼、无须鳕、黑线鳕等产量为1090万t占总渔获量的12%这一比例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约为26%。其他沿岸鱼类为720万t由7%略增到至8%。甲壳类ISSCAAP 4243444546和47组蟹、龙虾、虾、对虾、磷虾等产量为540万t占6%较2002年的7%略低。软体动物ISSCAAP 525354555657和58组鲍鱼、海螺、牡蛎、贻贝、扇贝、蛤、鱿鱼、章鱼等产量为620万t占7%这一数字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为6%。其他未分组的鱼类2009年产量为990万t占11%,较先前略有下降。
图1-1-6 2009年各类海产品捕捞产量106t和百分比
据ISSCAAP 34-37组[沿用Grainger and Garcia1996]在全球渔业产量统计中中上层种类包括鲹、鲻、秋刀鱼、鲱、沙丁鱼、鳀、金枪鱼、鲣、旗鱼、鲭等。底层种类包括鲆、鲽、鳕、黑线鳕、无须鳕、红鲑、鲈、鳗、鲨鱼、鳐、银鲛等。1950年中上层种类与底层种类ISSCAAP 31-33组和38组分别占海洋渔业总产量的41%和35%其余24%则来自其他种类包括虾、对虾、蟹、蛤蜊、贻贝和其他未辨别的海洋鱼类。海洋渔业总渔获量随着渔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20世纪70年代底层种类的上岸量达到甚至超过了生产潜力。结果底层种类的渔获量随后下降到了2000万t以下图1-1-7。总体上中上层种类的产量随时间增加其产量的剧烈波动反映了物种生产力的自然变化以及中上层渔业收获战略的繁荣与萧条。中上层种类的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峰值4000万t之后开始下降。其他种类的产量一直到2000年均呈增长态势且稳定在2200万t左右。2009年中上层、底层和其他种类的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6%、24%和30%图1-1-7
图1-1-7 中上层种类、底层种类和其他种类的渔获量变化
不同物种渔获产量极不均匀。据统计1950-2009年间221个中上层种类平均渔获量排序中前10位分别是秘鲁鳀、大西洋鲱、鲭、智利竹筴鱼、远东拟沙丁鱼、南美拟沙丁鱼、毛鳞鱼Mallotus villosus、鲣、欧洲沙丁鱼和日本鳀。仅2009年这10个种类的产量约占中上层种类总产量的50%占全球总渔获量的22.5%。
除了鲣这10个中上层种类都经历了渔获量严重下降的趋势图1-1-8。从繁荣到萧条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远东拟沙丁鱼、南美拟沙丁鱼和毛鳞鱼渔业其历史最高渔获量达到400万600万t而到了2009年其产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秘鲁鳀是渔获量变动最显著的中上层鱼类其渔获量在1969年达到峰值1200万t随后1970-1990年产量很低1994年回升到1200万t2009年又降到700万t。鲣是唯一一个总渔获量持续增长的中上层种类从1950年的16万t增长到2009年的260万t在59年的时间里其渔获量增长了16倍。
图1-1-8 十大底层种类渔获量的变化趋势
对于底层种类而言按1950-2009年的平均渔获量排序前10位分别是狭鳕、大西洋鳕、带鱼、蓝鳕、玉筋鱼、黑线鳕、绿青鳕、无须鳕、大西洋红鲑和比目鱼鲆鰈。总的来说这10种底层种类产量远不如中上层种类高也没有中上层种类那样的产量变化幅度。2009年这10种鱼类占底层种类总渔获量的37%图1-1-9其变化趋势均表现为下降其中9种在2009年的产量均远低于历史高值。这些底层鱼类渔获量大部分在20世纪60-70年代达到峰值但带鱼是唯一一个产量没有下降的底层鱼类。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底层鱼类产量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图1-1-9 十大上层种类渔获量的变化趋势
渔获组成依区域不同而不同。西北太平洋61区的渔获主要物种所占比例较为平均图1-1-10。小型中上层种类主要是秘鲁鳀在东南太平洋87区居主要地位。在东北大西洋27区底层鱼类是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继而是较大的中上层种类和小型中上层种类。在中西太平洋渔业产量主要来自较大的中上层种类西印度洋51区也是如此。小型中上层种类在中东大西洋34区、地中海和黑海37区、中西大西洋31区和中东太平洋77区为主要利用对象。相对地底层种类在东北太平洋67区和西南太平洋81区为优势种类。
图1-1-10 2009年全球主要渔区渔获量的种类组成
六、开发状态
在1971年首次发布《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概况》之后Gulland1971FAO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便开始定期评估和监测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状态。本次报告所用评估方法详见附录。据附录及本章节最后一段的介绍本次报告采用了一些新方法包括将开发状态的分类数量从5个减为3个。考虑到不同区域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质量有很大不同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评估方法在不同区域有统一的标准化程度新方法与以前的方法相比评估开发状态可能略微会有区域上的差异但这并不会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评估结果。考虑到全球任何资源状态的评估都具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这些评估还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的。
2009年FAO在17个渔区获得的数据外加金枪鱼情况都总结在表4-1-1至表4-1-19中一共囊括了584个资源种类。其中395种在2009年经过评估其渔获量占到全球渔获量的70%剩下的189个资源种类或因信息不够充分不能进行评估或在官方统计中未加以区分甚至不到“科”的分类水平。一些物种即便是有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也因为其他数据不符合要求而无法评估这些种类通常为低丰度和低价值的物种其研究工作较为有限。此外一些重要的渔业资源仍然处于数据信息有限的状态包括中东大西洋的鲻、贻贝其他区域的虾类、鳅类和鳀东北太平洋的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和其他一些新开发的深海渔业资源。
FAO一直致力于将主要捕捞海域的每种海洋资源或物种的监测和描述进行标准化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同、数据统计方式和准确性不同从而限制了每个区域可以进行评估的种类数。另外在某些地区很多资源的开发状态始终是未知的如中西印度洋51区和中西大西洋31区的资源开发状态就不确定。
图1-1-11 1974-2009年海洋鱼类种群状态变化趋势
随着全球渔业的发展评估方法和数据获取途径都有明显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采用的三种开发状态为未充分开发、充分开发和过度开发图1-1-11。FAO所能得到的数据对大部分资源来说还不足以用来分辨可恢复和已枯竭、未开发和合理开发之间的差别。“充分开发”是指资源丰度降到可维持MSY水平附近。由于这类资源一直被监测并进行着预防性的管理所以还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以前评估所用的五种分类中“未开发”和大部分“合理开发”被合并到一起粗略对应新的“未充分开发”分类部分“充分开发”、和“过度开发”被归并到新的“充分开发”分类“枯竭”和“恢复”的资源被归并到新的“过度开发”分类详见附录
七、全球资源状况
在评估的鱼类资源中2009年有57.4%属于充分开发。这些资源的捕捞量已经达到或接近其最大可持续产量。这些种类已经没有进一步提高产量的空间如果管理不慎甚至还会有下降的危险。余下的资源中29%属于过度开发12.7%为未充分开发。过度开发的资源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恢复其资源丰度到可持续发展水平。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WSSD的目标是要让所有过度开发的资源在2015年恢复到MSY的水平。但这个目标很难完成即使一些国家和地区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Worm et al2009。未充分开发的资源捕捞压力相对较轻且具有提高产量的潜力但这些资源通常也没有太大的生产潜力。因此捕捞量提高的潜力总体来说可能还是有限的。总之合理的管理计划必须在提高未充分开发资源产量之前就应该建立好以防重蹈过度捕捞的覆辙。
未充分开发资源所占比例自1974年FAO首次评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图1-1-11。相对而言过度开发资源所占比例增加特别是在20世纪70-80年代从1974年的10%上升到1989年的26%。1990年之后过度开发的资源数量持续增加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009年到达30%。充分开发资源所占比例随时间变化最小从最初的50%降到1987年的43%2009年又上升到57.4%图1-1-11
渔业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将捕捞控制在渔业可持续生产的水平上年产量应该接近在生态系统管理条件下的负责任MSY这个目标应该将过度开发比例控制在0正如WSSD在2002年所设定的目标。同时渔业管理应允许提高未充分开发资源的开发率这样可以使可持续渔业对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贡献最大化。1990年之后充分开发资源的增长趋势显示出渔业管理措施对渔业产量最大化有积极影响但对充分开发资源仍需要密切关注确保其将来不会被过度开发。过度开发资源的增多也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WSSD想要重建过度捕捞资源并实行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虽然现在还没有实现但过度开发资源的增长率在1990年之后较20世纪80年代已经有所减缓说明渔业管理有所进步。
八、区域资源状况
渔业和渔业管理的发展依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西大西洋和中东大西洋31和34区过度开发资源比例最高时的2009年大约是54%图1-1-12。东南大西洋47区、西南大西洋41区、地中海和黑海37区有50%的鱼类资源被过度开发。过度开发资源比例最低的约在10%为中东太平洋77区、东北太平洋67区和西南太平洋81区。其他区域有15%31%的鱼类资源属于过度开发图1-1-12
在进一步提高生产潜力方面中东太平洋77区和南极海域48、58和88区未充分开发资源的比例最高2009年约为38%图1-1-12。不过这些区域并不是主要的渔业产区2009年这些区域在全球总捕捞量中分别只占2.3%和0.2%。西南太平洋81区、东印度洋57区、地中海和黑海有大约20%的未充分开发资源,存在进一步提高渔业产量的可能。其他所有区域捕捞量仍有提升空间的资源比例都很低。
图1-1-12 2009年全球主要渔区鱼类种群开发状态比例
中上层种类和底层种类的资源状态也有所不同。底层资源中过度捕捞的比例最高未充分开发资源比例最低2009年分别是38%和7%图1-1-13。相对地中上层种类2009年只有22%的资源过度开发16%的资源未充分开发。充分开发的底层种类比例为54%中上层种类为62%。总之中上层资源状况要比底层资源好一些可持续捕捞的资源较多、过度捕捞的资源较少。这个结果似乎与中上层种类和底层种类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渔业发展历史有关。其他种类过度开发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比例在底层种类和中上层种类之间图1-1-13
图1-1-13 2009年三大鱼类种群开发状态比例
2009年十大中上层种类约有30%的资源过度捕捞比所有中上层种类的20%要高图1-1-13。相对地十大底层种类有43%的资源过度捕捞,与所有底层种类的平均值差不多。不过,十大中上层种类和底层种类都没有未充分开发的种类,这点并不让人惊讶,因为较大的种群比较容易成为渔业作业对象,同时也会成为渔业管理的焦点,进一步扩大了资源开发程度。十大中上层种类过度捕捞比例超过平均数表明即使在良好的管理体系下,仍可能存在过度捕捞的风险。这是因为在社会和经济压力下,即使捕捞量超过了可持续水平仍需维持高捕捞水平。
九、金枪鱼资源状况
金枪鱼和类金枪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全球有多种捕捞作业方式并支撑了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全世界的金枪鱼和类金枪鱼是地区渔业管理组织RFMOs研究管理的对象。目前有五个主要的金枪鱼渔业管理组织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大西洋国际金枪鱼保护委员会和南方蓝鳍金枪鱼保护委员会。RFMOs覆盖了全球很大范围的海洋涉及很多国家。金枪鱼渔业具有商业价值高、全球性及管理复杂的特点涉及很多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使得金枪鱼渔业管理不论从科学还是政治角度都变得十分复杂。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的国际管理需要通过一些法律法规来执行如UNCLOS、UNFSAUN1995和FAO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FAO1995a
FAO一直在监测全球主要金枪鱼种类的资源状况以此来评估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的状况。主要金枪鱼种类有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大西洋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太平洋蓝鳍金枪鱼Thunnus orientalis、南方蓝鳍金枪鱼Thunnus maccoyii、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2009年这些种类约占金枪鱼和类金枪鱼总捕捞量的80%。因为金枪鱼分布广泛这七种金枪鱼都是按照种类进行资源量评估而非像其他种类一样按照FAO统计区域来评估。FAO分类统计数据和资料主要来自金枪鱼RFMOs及其他类似RFMOs的机构。
全球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的年捕捞量不断在增加从1950年的100万t增加到2009年的650万t。以上几种主要金枪鱼的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低于50万t增加到2005年的440万t之后便维持在这个水平。特别是鲣的捕捞量持续增长到2009年。长鳍金枪鱼的增速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放缓年际变化增大。相对地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和南方蓝鳍金枪鱼的捕捞量在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开始逐年下降。2009年七个主要金枪鱼种类中据估计1/3已经过度捕捞接近所有监测种类的30%37.5%充分开发29%未充分开发。而全球渔业充分开发和未充分开发的平均值分别为57.5%和12.7%。
十、不确定性
所有资源评估都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来源有三种数据、方法和将方法应用到数据的过程。了解不确定性的大小有助于了解结论的可靠性。2009年的评估中每个评估的不确定性都有标记分类高、中和低。总的来说西北大西洋21区、金枪鱼资源、东北大西洋27区和东北太平洋67区的不确定性最低80%96%的资源不确定性低。中东大西洋34、西南大西洋41区和地中海和黑海37区有63%的资源不确定性低图1-1-14。而东印度洋57区和西中太平洋71区84%88%的资源不确定性高确定性低的为0。这种高不确定性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数据此外热带水域的资源评估也较为复杂。西南太平洋81区、东南太平洋67区和西北太平洋61区高不确定性的资源比例也相对较高。
图1-1-14 2009年全球主要渔区鱼类资源评估的不确定程度
十一、讨论
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总产量在1996年到达峰值之后逐年下降。是否还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全球渔业产量呢?方法之一就是将那30%过度开发的资源重建使其恢复到MSY水平。这可以使渔获上岸量有净增加。不过很难估计这种增长量能有多大因为这不只取决于过度开发资源的当前丰度还依赖物种间的生物关系。十大底栖物种有43%过度捕捞2009年的产量只有峰值水平的51%。这为了解过度捕捞导致渔获量损失的大小提供了参考。对损失产量的准确评估需要有资源评估和生态系统建模。第二个提高全球捕捞产量的方法是加强对未充分开发资源的开发占监测资源的13%)。为了防止某些物种过度捕捞,加强对未充分开发资源的开发必须配合预防性的管理计划。
此次评估显示全球渔业资源状况正沿着历史变化趋势延续。虽然增幅有所降低但过度开发资源比例仍在显著增加未充分开发资源比例在降低充分开发资源比例也在增长。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某些地区的渔业管理工作很鼓舞人心可以作为成功的管理典范。如澳大利亚过度开发或受到过度捕捞威胁的资源数量从2005年的24种减少到2008年的18种Wilson et al2009。至于大海洋生态系统渔业如加利福尼亚流系和东白令海已经减小了开发率多个物种的资源量得到恢复捕捞量维持在MSY水平水平Worm et al2009
过度开发资源较高的比例令人担忧。过度开发不仅会有负面的生物学效应还会降低渔业产量从而对社会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WBG和FAO2009。改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已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共识。WSSD设立了2015年将所有过度开发资源恢复到能有最大可持续产量的水平的目标。2010生物多样性会议的战略目标是2020年之前所有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资源和水生植物都将被可持续地、合法地运用生态系统方法来生产和管理UNEP2010。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UN2010也要求监测渔业资源确保其处于安全范围内并作为环境可持续性的指标。已有的成功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产生积极效果。各国政府、国际社会以及所有相关利益者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评估资源状况需要大量模式分析也需要监测关键指标仅靠捕捞量数据通常是不够的。资源评估通常为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信息。评估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其结果也不总是对公众公开。RAM Legacy数据库囊括了234个资源124种鱼类的经典评估这些资源的产量占全球捕捞量的20%Branch et al2011。FAO使用多种方法将评估的覆盖率提高到全球捕捞量的70%。仍有30%的渔获产量没有任何正式评估。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渔获均来自那些信息不足以评估其开发状态的资源。而且全球海洋捕捞产量中有很大的比例没有可靠信息来确定这些渔获属于哪一种类。这些渔获在FAO数据库中记作“杂鱼”或“海洋鱼类NEI”。2009年这些渔获在全球总捕捞量中所占比例增长到了33%图1-1-15。评估这类资源的状况较为困难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所以渔业的研究和管理都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包括改进捕捞和上岸物种的识别改善渔业资源评估所需的信息基础。这就需要各国收集及时、完整、可靠的渔获统计信息遵守国际标准和管理为声学统计分析提供充分的细节。
图1-1-15 FAO数据库渔获量中以“NEI”报告的比例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Branch, T. A.Jensen, O.Ricard, E.Ye, Y.Hilborn, R.2011.Contrasting global trends in marine fishery status obtained from catches and from stock assessments.Conservation Biology25777-786.
Engelhard, G. H.2008.One hundred and twenty years of change in fishing power of English North Sea trawlers.In Payne, A.Cotter, J.Potter, T.eds.Advances in fisheries science50 years on from Beverton and Holt, pp.1-25.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Oxford, UK.
Grainger, R. J.R.Garcia, S.M.1996.Chronicles of marine fishery landings1950-1994trend analysis and fisheries potential.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No.359.Rome, FAO.51 pp.
Gulland, J. A.1971.The fish resources of the ocean.West Byfleet, UK, Fishing News Books.255 pp.
FAO. 1974.Review of the status of exploitation of the world fish resourc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328.Rome.30 pp.
FAO. 1978.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710.Rome.47 pp.
FAO. 1979.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710Rev.1.Rome.46 pp.
FAO. 1981.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y resourcesmarine areas and inland water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710Rev.2.Rome.60 pp.
FAO. 1983.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710Rev.3.Rome.47 pp.
FAO. 1985.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710Rev.4.Rome.64 pp.
FAO. 1987.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710Rev.5.Rome.64 pp.
FAO. 1989.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710Rev.6.Rome.58 pp.
FAO. 1990.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710Rev.7.Rome.89 pp.
FAO. 1992.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710Rev.8.Rome.Part 1114 ppPart 228 pp.
FAO. 1994.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No.335.Rome.136 pp.
FAO. 1995a.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Rome.41 pp.
FAO. 1995b.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marine fisheri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884.Rome.105 pp.
FAO. 1997a.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marine fisheries.FAO Fisheries Circular No.920173 pp.
FAO. 1997b.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1996.Rome.125 pp.
FAO. 1999.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1998.Rome.112 pp.
FAO. 2000.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00.Rome.142 pp.
FAO. 2002.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02.Rome.150 pp.
FAO. 2004.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04.Rome.153 pp.
FAO. 2005.Review of the state of world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No.457.Rome.235 pp.
FAO. 2010.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10.Rome.197 pp.
ICES. 2011.Advice September 2010.Blue whiting in subareas 1-ⅨⅫandXIVcombined stock.
Sanchirico, J. N.Wilen, J.E.2007.Global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status and prospectu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7106-118.
The World BankFAO. 2009.The sunken billions.Washington, DC, World Bank.100 pp.
United NationsUN. 1995.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raddling Fish Stocks and Highly Migratory Fish Stocks.New York, USA.40 pp.
United NationsUN. 2010.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0.21 p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2010.Report of the 10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339 pp.
Wilson, D.Curtotti, R.Begg, G.Phillips, K. 2009.Fishery status report 2008.Canberra.395 pp.
Worm, B.Hilborn, R.Baum, J. K.Branch, T.A.Collie, J.S.Costello, C.Fogarty, M.J.Fulton, E.A.Hutchings, J.A.Jennings, S.Jensen, O.P.Lotze, H.K.Mace, P.M.McClanahan, T.R.Minto, C.Palumbi, S.R.Parma, A.M.Ricard, D.Rosenberg, A.A.Watson, R.Zeller, D.2009.Rebuilding global fisheries.Science325578-585.
第二章 各海区渔业现状
第一节 西北大西洋
一、介绍
二、渔获概况
三、资源状况与渔业管理
(一)格陵兰(丹麦岛屿)
(二)加拿大
1.底层种类
2.无脊椎动物
3.中上层种类
4.小结
(三)美国
1.底层种类
2.中上层种类
3.溯河产卵种类
4.无脊椎动物
四、NAFO区域
资源状况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专题
第四章 海洋资源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