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nowledge_base/agriculture/content/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txt

1023 lines
313 KiB
Plaintext
Raw Permalink Normal View History

2023-12-14 14:26:13 +08:00
序言
第8章 低碳农业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8.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1.1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是组织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它包括特有的设计逻辑、特定的资料搜集及独特的资料分析方法当研究问题寻求对一些既有现象的解释如一些社会现象如何形成、如何运行那么选择案例研究法是非常贴切的Yin R. K.2010本章正是试图描述和解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是如何被采用以及如何运行的因此符合案例研究法的适用范围。具体而言本章采用的是单一案例研究方法正如Buckley P. J. et al.2005所指出的那样单一案例的优越性在于能更加深入地进行案例调研和分析更容易把“是什么”和“怎么样”说清楚而这恰好与本章所专注的过程研究process research是非常匹配的Pettigrew A. M.1990Chakravarthy B. S. & Doz T.1992。从研究目的与案例研究的不同类型来看本章第一个研究目的是介绍个案低碳农业的具体做法属于描述性案例研究第二个研究目是揭示稻田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和成本收益差异属于解释性案例研究。
本章研究案例是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选取典型案例是基于案例研究方法的常见做法Eisenhardt K. M.1989指出对案例研究方法来说随机样本不仅是不必要的一般还是不可取的[1]Pettigrew A. M.1990甚至一再强调案例研究要选取典型和极端的情形才更为合适[2]。本章认为就低碳农业形成、运行和发展而言河横村案例应该是一个典型案例。河横原本是“一年一季稻、十年九受涝”的贫困地区自1960—1970年期间开始沤改旱以及农田基本建设然后成功地实施和推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模式1990年获得“全球生态环境500佳”后更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化经营与体制机制创新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方面获得了国内外一致认可尤其是成功地解决了生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多功能性真正实现了“低耗低排、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为一项初步研究从一个原本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到基于更具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的典型案例使我们要研究的过程清晰可见所包含的信息更丰富因而也更有调研和挖掘潜力。因此选取这样一个案例进行研究是恰当的。
就本章写作而言有一点需要着重说明一下。Eisenhardt K. M.1989总结了基于案例研究法的理论构建的研究步骤其中一些步骤如形成理论假设shaping hypotheses、与已有文献对照印证enfolding literature、跨案例分析cross-case analysis和收尾reaching closure。因为本章的定位主要是描述过程和理解现象所以这些步骤没有在本章体现虽然讨论与结论基于对河横案例的解读并且也隐含一定的归纳和推导逻辑但不属于严谨的假设提炼。规范的理论创建theory building将是后续研究所要做的工作。
8.1.2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Eisenhardt K. M.1989强调如果不把研究问题确定好研究者就会被案例所展现的“真实世界”的海量信息所淹没。因此本研究的调查设计紧扣了解低碳农业实施的技术集成农作制度、组织安排经营机制、政策支持以及比较稻田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和成本收益两大研究目的来设计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数据来源遵循Yin R. K.2002提出的“证据三角形”原则力求从所有可能的渠道搜集数据信息构造完整、可靠的资料证据链。
本研究从2010年3月到2012年8月长达两年多持续收集关于本案例的期刊文献和媒体报道[3],建立了河横案例研究资料库,对河横发展沿革,生态、循环、低碳农业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有了初步了解。在扬州大学农学院[4]的牵头下本人于2012年8月2—9日赴沈高镇河横村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开放性访谈、结构性调查问卷、直接观察的方法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调查对象主要包括镇、村主管农业的领导、农技推广人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稻农设计了针对不同访谈和调查对象的访谈大纲和调查问卷。访谈对象、访谈时间和内容等情况如表8-1所示。调研结束后将撰写的案例分析初稿利用研究所卡特学生“三农”论坛和各种学术会议交流的机会报告研究成果或者对河横案例进行研讨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反馈甚至包括为了碰到Eisenhardt所说的“魔鬼代言人”DevilAdvocate来提出各种挑战观点以不断加深本研究对低碳农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还将研究结果与沈高镇和河横村的领导进行交流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反馈。所有这些反馈都使本研究的发现和感悟得以不断修正和研磨并符合Yin的证据相互印证的要求能确保研究的信度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5]。
表8-1 访谈对象、访谈时间、访谈内容一览表
8.2 案例介绍
8.2.1 河横村发展历程
1.村域概况
河横村位于江苏省姜堰市北郊沈高镇地处苏中平原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平坦素有“锅底的锅底”之称。距离姜堰城区10公里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界处紧邻国家AAAA级溱湖风景区区域内有宁盐一级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省级航道姜溱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境内地势平坦河流交错土壤系湖相沉积质地黏重各种微量元素含量极高水旱轮作土壤质量为Ⅱ类土壤。年平均温度为14.6℃年平均积温5365.6℃全年无霜期21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02.5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059小时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河横村区位、农业生产及村域经济基本情况如图8-1和表8-2所示。
图8-1 河横村区位图
表8-2 河横村农业生产和村域经济基本概况一览表
表8-2 河横村农业生产和村域经济基本概况一览表(续)-1
2.发展历程
根据调研资料的整理,本研究将河横村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60—1980年改造自然环境“造田”阶段。历史上的河横地势低洼河间港汊交错“一年一熟稻十年九年涝”是天种人收的老沤田地区。20世纪60年代河横村组建大锹队实施了沤改旱工程用了10余年时间有序地修整了杂乱无序的河沟使村庄内外的水网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使用硬是把一千多亩常年积水的低洼沤田一锹一锹改造成方方整整的丰产方河横村也成为当时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6]。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村党支部带头人陈忠善为河横确立了“一切发展都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朴素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理念也初步积累了科学方法和正确目标相结合的基本经验。70年代中期河横进一步以农田为中心对水、土、林、田进行水系配套综合整治解决了地势低洼、田面积水、作物易涝易渍的不利环境。
2第二阶段1980—1990年创新发展模式“肥田”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指导下河横村研究推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模式探索发展小循环生态农业[7]。开展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保护土壤肥力恢复绿肥种植、沤制草塘泥、建起沼气池、增施沼肥、通过多样化有机肥降低化肥投入有效改善了土壤的有机含量采取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发挥自然天敌控制病虫作用降低农药用量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生态农场示范区推广林粮、林饲间作实施立体空间开发利用等农作制度。一系列新的实践实验有效提高了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质的利用率、农业废弃物的增值率1990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河横村生态环境“全球500佳”荣誉称号。这一阶段化肥农药减施、利用有机肥培肥地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体现了以“减排增汇”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农业雏形。但是此阶段生态、循环、低碳农业的尝试仍停留在农学方面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还相对弱小未达到“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目标。
图8-2 河横农业发展三阶段划分
3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发展生态经济“富田”阶段。90年代初河横村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开始实践如何使生态农业走出盆景经济发展生态经济。首先选择做大特色龙头形成了以河横大米为品牌的第一代生态农产品[8]。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生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不仅在大米、酱菜、家禽饲养和禽蛋加工等特色产业方面进入了高效农业快车道;葡萄、大棚蔬菜等栽培项目以及野鸡(鸭)、灰天鹅等高效种养都具备一定规模,有了更多更耀眼的生态农业增长点。其次,发展生态旅游放大生态品牌效应。兴办了中国·生态河横网站和河横大米网站,举办每年一届“中国·河横菜花节”;联姻溱湖风景区、古镇溱潼,打造湿地游、古镇游和生态乡村游三位一体旅游路线,发展集田园休闲、餐饮、绿色食品销售于一体的生态服务产业。再次,激活生态工业经济[9]。工业引进方面,确立了“以工业发展促进产品升值和以农业企业推进工业发展”方针,围绕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引进了一批特禽养殖、家禽育种、饲料加工、蔬菜保鲜等企业和项目;围绕生态产业园和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引进了有机肥加工企业、工业化生物质能生产企业等低污染低排放的企业和项目。由于河横生态农业长期实践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低污染[10]、低排放2009 年,经亚太国际环保组织严格评审,河横村被确定为“低碳农业先进村”。
8.2.2 河横村低碳农业做法
1.河横村低碳农业做法——技术方面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河横村并没有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那样提出具体的低碳农业做法。进一步,当笔者问及“亚太国际环保组织授予河横‘低碳农业先进村’时,是否特别指出哪些做法是‘低碳’”,河横村村长助理指出:“获此殊荣的原因:一是河横生态农业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减量施用;二是村域范围没有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基本都是围绕优质农产品加工、组培、种苗、良种繁育场、无污染新型生态工业以及生态旅游等生态服务业。” 专门负责河横农业技术推广的教授指出:“以水稻为例,主要是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而其中的精准施肥和水分管理技术具有减排效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低碳农业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边界界定的模糊使得本研究的分析只能是基于对河横已有生态循环技术筛选提炼出具有“节能、减排、增汇”特征的低碳农业技术。但不可否认河横获得“低碳农业先进村”在于其生态循环农业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减投减排”“过程减排”“增产减排”其低碳农业特色在于建立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及多种栽培技术和农作制度耦合基础上以低碳农业生产为核心发展生态高值农产品产后加工和生态服务业从而形成的全产业“低耗低排、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村域系统内的低碳农业经济体系简言之虽未有提炼概括但河横的低碳农业甚至已经由低层次的低碳种养发展为高层次的低碳农业经济。图8-3为基于河横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村域低碳农业经济体系循环链条结构图试图反映其“节投减排”的低碳农业做法。表8-3在调研河横生态循环农业做法中筛选提炼出具有“节能、减排、增汇”特征的低碳农业做法并对其减排特定农业源温室气体效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定性评价。
图8-3 河横村村域低碳农业经济体系循环链结构图
2.河横村低碳农业做法——组织方面
如果说上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则是实现高效的必由之路这其中农业产业组织又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目前河横村共有灰天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禽蛋专业合作社、西瓜专业合作社、葡萄专业合作社、三安河横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灰天鹅养殖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百强专业合作社三安河横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全国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有6家其中江苏河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被列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开发5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获得10个绿色食品和5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其中河横大米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
相比其他地方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河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作用除了销售外更多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生态化和低碳化全程优化的引领使基于生态、低碳农业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真正实现生态和低碳高值。如河横通过政府牵头于2006年引进三安集团[11]建设了345亩三安超有机水稻示范基地采用三安生物净化剂免费对土壤、农家肥和水进行消毒、净化和修复并用三安重金属吸附剂免费对土壤进行吸附使离子状的重金属絮聚成大分子而不被植物根系吸收从而为水稻生长创造一个安全无害的生产环境。生长期内施用三安生物肥和生物有机肥公司优惠价作基肥和追肥全过程不用一粒化学肥料。对于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则采用三安生物植物保护剂公司优惠价而不用任何化学农药。河横大米合作社与三安集团签订了产销协议并注册了三安河横有机稻品种由大米合作社组织生产按照普通稻米市场价的110%120%向合作社收购合格稻米或者售后以纯利润的20%50%返还给合作社和稻农稻农每亩多收益200250元。再如河横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的企业全部建立了各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等多个领域。所有绿色、无公害产品均不使用添加剂和防腐剂采用易降解简易包装。江苏河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了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发的“直热式太阳能果蔬干燥设备”干燥的果蔬产品不仅色泽纯正卫生质量好且比常规干燥大大节约能耗该公司省内运输还试用了新能源汽车。
表8-3 河横村 村域低碳农业经济体系特色做法及效果一览表
表8-3 河横村 村域低碳农业经济体系特色做法及效果一览表(续)-1
图8-4 河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全程优化低碳高值农业示意简图
可以说,河横通过农艺减排增汇、节投减排以及在加工过程、食品包装、储藏运输等诸环节节能减排尝试,实现了农业产业链(食品供应链)低碳化。如果说河横生态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在产品层面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地基础,那么农业产业组织以及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户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和管理、生产作业方式与技术运用、农产品加工生态化/低碳化的全程优化则使河横农产品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准化和品牌化,由此带来的“低碳高增长”正是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3.河横村低碳农业做法——政策方面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往往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执政理念直接相关。在河横调研中笔者深切感受到河横村领导“一切发展为子孙后代着想”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笃定。2009年被亚太国际环保组织授予“低碳农业先进村”后河横确立了“围绕生态做低碳、主攻特色做低碳、依靠科技做低碳、创新制度做低碳”的发展方针正计划编制《河横村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这也将是我国第一个村级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在全国农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热潮中河横村一直秉承着严格的筛选准则。冲着“全球500佳”和“亚太低碳农业先进村”的品牌许多中外客商纷纷欲到河横村投资兴办工业其中不乏冶金、化工、针织等项目但均因可能对河横土壤、水体或空气造成污染而被拒之门外。但对于有利于河横生态、循环、低碳农业产业链发展的企业或项目河横可谓“要地给地、要政策给政策”。2001年专门开辟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以零租金形式提供给科研院所使用其中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生物农药、里下河农科所生态技术工程中心研制的生物肥料等均在河横得到示范应用对农药化肥节投减排起到重要作用。2004年吸引民资500万元建设占地150亩的循环经济科技园重点示范复合立体生态种养园区循环模式取得经验后已推广到农户庭院经济生态良性循环模式。2009年开始以土地租金和税收优惠的政策引进商品有机肥加工厂和秸秆固化成型生物质能源企业各一家对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农产品加工企业采购节能减排设备、超龄农机报废向上争取补贴或以旧换新等相关政策。对于农户采纳沼气入户、沼气与设施农业对接、太阳能温室大棚等低碳农业工程技术采用“技物结合”的扶持政策对于采纳商品有机肥、秸秆腐熟还田腐熟剂、绿肥种植试行补贴政策[12]。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横目前为系统推进低碳农业正开展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由扬州大学农学院对稻田不同品种、灌溉模式、肥料类型、农作制度的甲烷排放进行监测对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和有机肥混施比例的节氮增效进行试验统计对猪、鸡、鸭不同饲料类型和比例、不同饲料加工处理方式的甲烷排放和家畜生产力进行试验统计这对于河横主要农产品增产减排模式选择以及农业碳排放监测、统计与交易体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利用村宣传栏、印发河横低碳农业宣传手册提高农户低碳农业知识普及程度参考市、镇负责河横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意见设立了低碳农业科技示范户2户水稻1户、规模化养猪场1家、低碳农业龙头企业1家和若干低碳家庭给农户提供“可看、可学”的参考对象尤其是让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采纳成本收益变化有一个相对直观的比较这对于农户减排技术的采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河横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理性化的生态农业战略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单独拿出某一做法或许算不上特色,河横成功之处在于在已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基础上,确立了低碳目标,通过“技术+组织+政策”系统集成构建了符合河横村情的低碳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其中生态农业的传统和历任领导的坚持是其无法复制的内核,多维农技研发推广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带来的特色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是河横生态农业高级化和低碳现代农业高值化的“两翼”。
图8-5 河横案例表明低碳现代农业是生态农业战略深化的过程
8.3 案例分析
8.3.1 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比较
水稻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取决于农户采用的灌溉技术、肥料类型、轮作方式以及秸秆的处理方式等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的不同组合。根据稻农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采纳意愿调查中的各样本点稻农技术组合如表8-4所示。
表8-4 样本点稻农实践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的不同组合一览表
为下文待比较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不同组合表述更为清晰简洁表8-5对上述11种组合进行了编码和说明。
表8-5 样本点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不同组合编码和特征描述表
稻农采用不同耕作技术和管理措施影响了稻田温室气体直接或间接排放。本部分研究考虑的水稻种植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包括稻田甲烷排放、氮肥施用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农机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秸秆燃烧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以及氮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间接耗能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水稻种植施用的粪肥不多主要是做底肥施用故这里并未考虑粪肥施用本身的温室气体排放河横生物肥料折纯后考虑施用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以及参照化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间接二氧化碳排放秸秆还田作为土壤有机质补充目前还未见一致计算方法因此本节并未将秸秆翻埋还田作为氮素来源而是与绿肥一样认为绿肥和秸秆还田对氮素的补充体现在土壤有机质改善后的化肥节投对于秸秆多种用途只考虑焚烧所导致的相关排放。计算方法仍沿用第5章农业碳足迹的核算方法相关参数、方程、系数参见附录1。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不同组合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数据来自样本点农户调查见表8-6、计算结果详见表8-7和图8-6。
表8-6 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不同组合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基础数据列表
表8-7 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不同组合温室气体排放详表
表8-7 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不同组合温室气体排放详表(续)-1
图8-6 水稻不同技术组合稻田、氮肥(直接和间接)、农机、秸秆燃烧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示意图
表8-7表明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不同组合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差异每亩排放从509.09千克CO2-eq湿润灌溉、化肥、秸秆还田、稻—粮轮作到850.88千克CO2-eq淹水灌溉、化肥、秸秆还田、稻—蔬轮作河横非三安模式间歇灌溉、化肥、秸秆还田、稻—粮轮作和三安模式湿润灌溉、生物肥料、秸秆还田表现出较高的减排潜力相对于设定的基准模式排放分别降低33.43%和27.96%。图8-6可以清晰看出针对不同技术组合稻田、氮肥、农机、秸秆燃烧温室气体排放稻田土壤均为最大排放源氮肥直接和间接排放紧随其后这一研究结论与Pathak H. & Wassmann R.2012以菲律宾Dingras municipality、中国Pujing country和印度Karnal district为研究区域水稻不同技术组合13种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相同。
根据研究目的基于表8-7进一步比较灌溉技术、氮素来源、秸秆管理、轮作方式各自减排潜力
1比较1a、1d、1f、1e四种技术组合灌溉技术和秸秆处理方式相同只有氮素来源不同氮素养分来源通过化肥和绿肥组合、化肥和粪肥混施、单纯投入化肥分别降低排放从850.88化肥到802.38(化肥+豆科、827.01(化肥+紫云英和828.00(化肥+粪肥千克CO2-eq分别减排5.70%、2.81%和2.69%。
2比较1a、3a、2c三种技术组合差别主要体现在灌溉技术方面如果灌溉技术从淹水灌溉1a调整到湿润灌溉3a和间歇灌溉2c依次减排40.17%和32.39%。
3比较1b、1a、1c三种技术组合差别主要体现在秸秆利用方式上秸秆用于畜舍建筑材料1c相对于秸秆还田1a和焚烧1b依次减排2.92%和1.5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就单项秸秆处理方式来看秸秆焚烧排放量最高在这里秸秆还田1a反而比焚烧1b总排放高主要是两种不同模式氮肥施用量不同所导致的表8-7
4比较1e、1f稻—稻轮作与其他水旱轮作如1f和1d除轮作方式外其他技术基本相同稻—稻轮作1f比水旱轮作1d多排放2.98%。
因此从单项减排潜力来看改善灌溉技术、氮素来源、秸秆还田以及轮作方式可能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1.52%40.17%,最大减排潜力来自于灌溉技术与模式选择差异[13]这验证了第6章德尔菲法函调中丁艳锋、张国平、金庆生等专家提出的稻田减排最有效措施为水分管理的观点。但是减排技术组合以及单项减排技术都可能涉及额外的费用如购买绿肥种子从而可能降低稻农净收入阻碍减排技术采纳。最终每项减排技术成本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共同决定农户相关技术采纳。
8.3.2 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成本收益比较
1.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净收益、碳排放与碳生产力
低碳农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低碳高增长”将农业经济增长建立在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以及由此带来多种正外部效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表8-7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不同组合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表8-8成本收益调查表8-9进而计算了不同技术组合碳生产力单位二氧化碳当量带来的每亩净利从而从静态的角度筛选出高生产力、高收益、低排放的技术组合模式。
表8-9 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不同组合产量、净利以及碳生产力比较
由表8-9看出不同技术组合碳生产力从0.29元/千克CO2-eq到0.74元/千克CO2-eq其中间歇灌溉模式2a、2b、2c表现出明显较高的碳生产力淹水灌溉模式1a1f则显示出明显较低的碳生产力稻—稻轮作1e和1f相对于其他水旱轮作也表现出较低的碳生产力河横非三安2c和三安模式3b比碳生产力最低的技术组合1b分别高出51.21%和39.02%。根据每千克排放量[14]和每亩净利图8-7将11种技术组合划分为高排放高收益、低排放高收益、高排放低收益、低排放低收益四类可见2a、2b、2c为低排放—高收益技术组合模式尤其是2a和2c在产量、净利润、每亩排放、每千克排放多项比较中均表现突出说明低碳现代农业内涵核心“低碳高增长”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组合模式得以实现的这三种高碳生产力技术组合模式应作为我国稻田减排技术示范推广的重点[15]。
图8-7 水稻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收益关系分类示意图
2.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成本有效性
前文减排效果分析得出具有减排潜力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组合和不同技术组合最大排放源以及灌溉技术、氮素来源、秸秆管理、轮作方式各自减排潜力碳生产力分析筛选出“高收益—低排放”的减排组合本小节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为例以1b淹水灌溉、化肥、秸秆燃烧、稻蔬轮作技术组合作为基准模式[16]以区域内低排放模式为目标模式定量分析由基准模式向目标模式转变的减排成本和减排量即减排成本有效性cost-effectiveness研究意义在于减排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为推进农户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的采纳政府应提供多少补贴额或农业减排参与碳交易定价多少才能激励农户采纳相应的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表8-9、图8-8可动态的表示以淹水灌溉、化肥、秸秆燃烧为基准技术组合向低排放技术组合转化的减排成本及其相应的减排量阴影部分对应每种技术组合总减排成本DeAngelo B. et al.2003碳排放影子价格SPC表示相对于基准模式各技术组合减排每千克CO2-eq的减排成本可用于农户减排技术采纳的单位补贴额或碳交易价格。结果表明由基准技术组合模式转向四种“低排放”技术组合模式影子价格为1.63元9.79元/千克CO2-eq从单位减排成本的角度来看淹水灌溉、化肥、秸秆移走[17]技术组合模式cf_fe_re_ve最具成本有效性减排每千克CO2-eq 1.63元),该技术组合模式核心是秸秆资源化利用;其次为淹水灌溉、化肥+绿肥豆科、秸秆还田技术组合模式cf_fg_in_fo减排每千克CO2-eq 2.41元),该技术组合模式核心是生物固氮。这两种技术组合模式相对于基准技术组合模式产量变化不大,农户接受较容易,因此可考虑这两种技术组合模式[18]作为浙江台州黄岩基准模式向“低排放”模式转化的主要补贴模式如每亩补贴40/86元或减排每千克CO2-eq补贴1.63/2.41元涉及稻田甲烷监测设备仪器投资以及核查等相关交易费用相应获得每亩24.49/35.63千克CO2-eq的减排量。参考以上方法各区域可以确定由基准模式向“低排放”模式转化具成本有效性的技术组合模式以及相应的补贴额或碳交易价格。
图8-8 稻田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图解
8.4 讨论与结论
本章通过江苏省沈高镇河横村案例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低碳现代农业内涵核心“低碳高增长”可行性进行验证,并由此得到了一系列可以复制或推广的实践启示。
第一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较早明确以低碳为目标构建低碳生态农业模式是发展低碳现代农业的一条捷径。蒋高明等2008提出以生态学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是低碳农业甚至是零碳农业。温铁军2010对传统“粮猪型”小农家庭为主的生态化模式所带来的多种正外部性进行了论述提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应建立在多功能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个案河横村是我国生态农业的代表其进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探索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利用多种有机肥作为氮素来源以替代化肥、种养结合、农业废弃物资源生态化利用等传统生态农业方式本身也具有温室气体减排增汇效果河横村在最大限度发挥传统农业生态化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应用精准施肥、间歇灌溉、低碳饲料饲养、氮素高效利用新品种等现代农业减排技术推广商品有机肥等对传统生态农业中的“高碳”成分进行低碳化改造探索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低碳目标丰富和提升传统生态农业、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农业模式。此种探索配合农业部十大典型生态模式和配套技术[19],对不同类型生态农业试点[20]将农业现代化建立在低碳经济基础上具有借鉴价值。
第二,从实践操作的角度,通过技术集成发展低碳种养,通过组织安排发展低碳农业经济,通过政策支持发展村域低碳农业经济体系是实现低碳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河横村个案实证研究表明,“技术集成+组织安排+政策支持”是发展低碳现代农业的“三驾马车”,生态、循环、低碳技术系统集成实现了“节投减排”(低碳种养);农业产业组织对农户生产资料使用管理、生产作业方式与技术运用推荐、农产品低碳化加工实现了“过程减排”(低碳加工),再进一步通过生态、低碳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实现了“增效减排”(低碳农业经济);政府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村域产业结构布局、农业碳排放监测、低碳农业知识普及实现了村域“低碳种养、低碳加工、低碳服务”产业格局(村域低碳农业经济体系)。河横节投减排、过程减排、增效减排农业全产业链低碳优化以及村域低碳农业经济体系既是生态农业战略优化过程、又是低碳高值农业创新发展过程,其发展路径具有推广价值。
第三通过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筛选出“低排放高收益”技术组合模式以及由“高排放”模式向“低排放”模式转化的边际减排成本。结合村域农户调查在以“灌溉技术、氮素来源、秸秆管理、轮作方式”构成的11种水稻种植技术组合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和减排潜力来看稻田土壤是最大排放源氮肥直接和间接排放居第二位在各单项减排潜力比较中灌溉技术与模式间歇灌溉、湿润灌溉相比于传统漫灌表现出最大减排潜力。②从不同技术组合碳生产力来看“间歇灌溉、化肥+绿肥(豆科)、秸秆翻埋还田”“间歇灌溉、化肥+绿肥(紫云英)、秸秆翻埋还田” “(河横)间歇灌溉、化肥、秸秆翻埋还田”“(河横)湿润灌溉、生物肥料、秸秆翻埋还田”四种技术组合模式表现出较高的碳生产力,即:水稻种植生命周期排放单位二氧化碳当量带来的净利润较高,为“低排放—高收益”技术组合模式。③从不同技术组合转化成本有效性(以单位减排成本度量)来看,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高排放技术组合为基准模式,低排放的四种技术组合为目标模式,淹水灌溉、化肥、秸秆移走技术组合模式最具成本有效性,该技术组合模式核心是秸秆资源化利用;其次为淹水灌溉、化肥+绿肥豆科、秸秆还田技术组合模式该技术组合模式核心是生物固氮如每亩补贴40/86元或减排每千克CO2-eq补贴1.63/2.41元可相应获得每亩24.49/35.63千克CO2-eq的减排量。
个案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现代农业是能够实现“低碳高增长”的通过激励农户采纳涉及灌溉模式、氮素来源、秸秆管理、水旱轮作等一体化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稻农通过农艺减排增汇和节投减排降低了成本企业得到的最大好处是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社会得到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等多种外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本个案设计与Smith P. et al.2007和Pathak H. & Wassmann R.2012样本选取一样选取农户和村级数据对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组合进行评价这主要是考虑到土壤和气候条件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不同目标区域、不同技术组合的减排潜力和成本有效性存在差异的特性也决定了将个案定量研究结论转变为国家层面普适性结论是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的。此外即使就单个研究区域而言不同技术组合和管理措施涉及的成本和价格具有动态性cost dynamics随着减排技术组合实施后土壤特性有机质、酸碱性等及成本收益变化都决定了减排潜力和具有成本有效性的技术组合或发生变化这说明了区域特定性site specific是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低碳农业体系研究的基本思想。从方法上来说排放量核算并未考虑技术组合中各单项技术的相互影响成本收益核算未考虑减排技术的附带成本和额外收益。因此还需要更多案例夯实本研究提出的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和分析框架、研究结论和由此提出的政策建议。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基于上面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结论。
第一,关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低碳农业概念来自低碳经济,国外文献中几乎没有这个词。这是中国针对现代石油农业弊端,从自身农业条件,即人多地少、资源缺乏出发,将农业政策导向从单纯强调产量,转向通过农业减排技术和体制机制等协同控制方式,实现资源节约投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程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多重目标,从而构建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其他变革一样是从理论先行和小尺度低碳农业发展萌芽开始的。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实践萌芽具有分散性、差别迥异,难有可复制性,且许多做法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新瓶装旧酒”,除依托国际项目合作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实践和试行碳市场交易属于低碳农业内容外,整体处于概念性和基础性研究上,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即使从国家层面已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了一定的低碳农业实施基础,但从推行低碳现代农业模式制约因素来看,既包括低碳农业技术本身的适用性问题和小规模农户测量监测以及交易费用高等农业环境政策实施的普遍问题,更多的是来自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户习性固化交织、资金缺位、缺乏激励机制等现有体制机制方面,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滞后直接造成我国无论在研究主题,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与国外存在差距。这些结果表明,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第二,关于低碳现代农业的内涵界定。
目前低碳农业定义普遍存在扩大化倾向即将低碳农业等同于可持续农业和缩小化倾向即将低碳农业等同于农业减排总体上缺乏一个清晰的低碳农业内涵表述。本研究提出低碳农业是以协同创新为基本准则通过对石油农业的低碳化改造最终实现农业碳生产力和农村综合发展均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除核心概念外还包括“低碳排放、低碳化、低碳生产力”构成的概念群。作为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低碳农业核心要素包括作为物质基础的资源禀赋、作为起点和背景的发展阶段、作为重要手段的低碳技术、作为外部驱动的消费模式。初步遴选包括低碳农业生产指标、低碳农业资源指标、低碳农业消费指标、低碳农业政策指标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低碳农业指标体系。从对现代农业发展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内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梳理来看我国农业总体上处于从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到现代农业基本实现阶段的过渡阶段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全面实现阶段的具体发展模式之一其他实践模式还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产生背景和核心特征来看低碳农业窄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窄于低碳农业。基于文献研究和理论推导本研究构建了由基础工作、发展路径、政策体系组成的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分析逻辑框架而本研究实证部分验证的主要是发展判别和技术应用两大基础工作。
第三,关于我国低碳农业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判别。
从全国层面分层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结果表明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业碳足迹整体处于阶段性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0.67%总体上可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回升期、增速放缓期四个阶段农业碳足迹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降幅达4.19%。从碳足迹层级结构分析除农业源排放表现为下降趋势外农用能源、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都不同程度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7%、1.26%、4.60%。通过拓展的卡亚—波特恒等式对农业碳足迹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贡献进行逐年分解分析分别考虑能源碳强度效应GE、单位产量能源强度效应EY、农业生产率效应YA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效应A四大内在驱动因素对农业碳足迹总量及其年际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1995—2010年GE效应即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使用对下降幅度的贡献率为6%43%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EY效应对上升幅度的贡献率为24%55%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A效应由于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的被动减排贡献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汇损失不在本研究核算边界内YA效应考虑农资投入和单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综合贡献率为-40%52%。
从各区域和省份层面分层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农业碳足迹年均总量排序为西部中部东部东北部农业碳足迹总量较高地区集中在农业大省、农业碳足迹强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农业大省其中河南省无论是农业碳足迹总量以及四大碳足迹层级结构中农业源排放、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排放都是最高的。黑吉辽三个农业大省虽农业碳足迹总量居全国平均水平但总排放量增速最快以及农业碳足迹排放强度降幅较小。北京、上海、天津三省由于农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年大幅下降故其农业碳足迹总量及排放强度在全国都是最低的但东部10省中三个粮食主产区江苏、山东、河北碳足迹总量以及浙江和广东的农用能源和农资隐含碳都位列全国前列。中西部省份普遍农业碳足迹强度较高全国年均碳排放强度前10位的省份全部来自中西部地区农业源和农业废弃物是两大区域的主要排放源。通过拓展的卡亚—波特恒等式对各区域农业碳足迹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贡献进行逐年分解分析东部地区能源碳强度效应GE对农业碳足迹起着抑制作用单位产量能耗EY是碳足迹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东北地区四大驱动因素都比较平稳的小幅波动中西部区域农业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为能源碳强度效应GE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单位产量的能源强度效用EY其单位面积产出效应YA也较明显地表现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贡献。
第四,关于低碳农业适用性技术筛选和农户采纳影响因素。
基于“增产减排或至少是稳产减排”的农业需要修正式德尔菲法专家函调筛选出具有“确定性强、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对产量有增产或稳产影响、农户易于采纳”的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体系其中农田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养分管理和耕作制度稻田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水分管理和品种筛选畜牧业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饲料管理和粪便管理。在筛选出的3类18项农业减排适用性技术中专家们特别对品种减排前景表现出积极的预期指出通过品种选育是能够实现高产减排的。此外在函调过程中专家们对农户采纳意愿给予了特别关注认为影响农户采纳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一些减排技术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而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限制了农户采纳二是一些减排技术需辅之以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广而我国目前农技推广体系还很难达到要求。
对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237户稻农稻田甲烷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采纳情况的实证结果表明195名被访者认为近10年气候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一个被访者认为农业生产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在采取的各类适应性行为中调整农时、增加化肥农药投入、调整种植结构分别排在前三位。从稻农品种选择偏好看“高产品种”和“优质品种”排在前两位而“氮素高效利用品种”采纳只占调查总数的0.96%。虽然水肥管理是稻田减排最重要的环节但农户对稻田灌溉技术与模式非常不感兴趣86.33%的稻农采用淹水灌溉约一半的农户不想参加湿润灌溉和间歇灌溉类培训92.48%的稻农参加过科学施肥包括施肥种类、时间、数量的培训实际生产中使用商品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的寥寥无几且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主要用作底肥化肥用于整个生长期的追肥如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行为具有相当大的趋同性。调研样本区域表现出丰富的水旱轮作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18%稻农选择种植双季稻。在由品种选育、水肥管理、耕作制度3大项6小项构成的稻田甲烷减排技术体系中平均采纳数量为3.139,“稻油/麦等水旱轮作”“有机质施用时期休闲期或水稻种植期”分别以88%、86%采纳率排在6项减排技术的前两位而“应用肥料型、农药型甲烷抑制剂”以及“低渗透率和氮素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列后两位其他两项涉及灌溉技术与模式的减排技术采纳率居中。
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计量模型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是对减排技术采纳意愿正向影响程度最强的,其次依次为获得信贷的难易、获取技术渠道数量、家庭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是否为科技示范户是影响稻农稻田甲烷减排技术采纳数量正向影响程度最强的,其次依次为获取技术渠道数量、稻田灌溉保障程度、获得信贷的难易、一年内现场指导次数。从对减排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显著负相关的影响因素来看,水稻种植经验和是否为科技示范户与减排技术采纳意愿成负相关。受教育程度、种植面积以及是否愿意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程度、稻田土壤肥力、当地交通条件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数量产生负向效应。而诸如性别、非水稻(农业)收入比重、土地所有权等因素对减排技术采纳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五,关于不同技术组合的减排潜力与成本收益。
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的个案经验表明,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较早,明确以低碳为目标,构建低碳生态农业模式是发展低碳现代农业的一条捷径;从实践操作的角度,通过技术集成发展低碳种养,通过组织安排发展低碳农业经济,通过政策支持发展村域低碳农业经济体系是实现低碳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和减排潜力来看,稻田土壤是最大排放源,氮肥直接和间接排放居第二位;在各单项减排潜力比较中,灌溉技术与模式(间歇灌溉/湿润灌溉相比于传统漫灌)表现出最大减排潜力。从不同技术组合碳生产力来看,“间歇灌溉、化肥+绿肥(豆科)、秸秆翻埋还田”“间歇灌溉、化肥+绿肥(紫云英)、秸秆翻埋还田”“(河横)间歇灌溉、化肥、秸秆翻埋还田”“(河横)湿润灌溉、生物肥料、秸秆翻埋还田”四种技术组合模式表现出较高的碳生产力,即:水稻种植生命周期排放单位二氧化碳当量带来的净利润较高,为“低排放—高收益”技术组合模式。从不同技术组合转化成本有效性(以单位减排成本度量)来看,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高排放技术组合为基准模式,低排放四种技术组合为目标模式,淹水灌溉、化肥、秸秆移走技术组合模式最具成本有效性,该技术组合模式核心是秸秆资源化利用;其次为淹水灌溉、化肥+绿肥豆科、秸秆还田技术组合模式该技术组合模式核心是生物固氮如每亩补贴40/86元或减排每千克CO2-eq补贴1.63/2.41元可相应获得每亩24.49/35.63千克CO2-eq的减排量。
9.2 政策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政策启示:
第一,尽快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文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低碳农业概念表述、评价体系、实施规划,在实践中直接导致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发展模式混淆。亟需调整农业发展政策导向从单纯强调农业产量转向保障食品安全、能源安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等多目标协同。构建由核心概念、内涵阐释、评价指标、相关模式比较等组成的低碳农业理论体系,强化发展判别和技术应用等基础研究,推进低碳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政策体系实践,在此基础上尽快制订中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第二,制定区域分异低碳农业发展主导模式。宏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能源强度效应和单位产量能源强度效应分别是我国农业减排和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此,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应放在降低耕作强度、优化能源结构(尤其是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机(能源)使用效率、通过多技术耦合和管理创新提高产量、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五个方面。从区域层面来看,根据四大区域各自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的差异,中西部应侧重提高农资利用效率、东北部应通过保护性耕作和农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农业、东部地区应重点发挥其农作制度传统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单位产量能耗。同时,作为确定区域低碳农业发展重点的基础,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清单方法学亟需完善,并建立区域长效跟踪机制,实时反映各区域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一方面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即将建立的碳交易市场初始配额分配和价格形成等机制服务。
第三,建立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机制。农业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无疑是低碳农业的关键环节。德尔菲专家函调结果显示,确实存在可供农户选择的具有技术可行性和经济适用性的减排技术,同时指出某些减排技术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以及需辅之以较强的技术推广服务。因此,一方面,需考虑投入减排、过程减排、增产减排等多种途径的减排来建立农业减排技术体系,并围绕农业生物质资源/水土资源和废弃资源低碳化利用、农产品低碳化生产、产后低碳化加工建立低碳农业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同时要特别注重开发适合小农户和大农场的规模中性技术以及配套农机具研发以克服劳动力需求瓶颈对技术采纳的制约另一方面微观实证研究表明获得技术信息数量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户减排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都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建立多渠道技术推广活动既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如低碳农业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也应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NGOs的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还应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新技术传播扩散以及日常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建立低碳农业技术推广配套服务和补贴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稻田灌溉保障程度和机械化程度以及信贷的可获得性对农户减排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有重要影响。政府应通过新建和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通过信贷担保鼓励金融机构降低担保物(抵押物),为农户低碳技术采纳,尤其是低碳农机具购置提供信贷便利;同时,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农户的技物结合补贴力度,这些配套服务实际上是降低低碳技术和管理措施的采纳门槛。
第五,加强对农户气候变化知识的教育以及不同类型适应性行为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显著影响减排技术采纳意愿,而农户自发性适应行为中包括增加化肥农药投入等“高碳”行为。主要应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户了解农业本身也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而多数减排技术本身不仅可以兼顾高产(至少是稳产),且能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针对农户对气候变化认知的敏感性,重点筛选和推广兼顾提高农业适应能力和减缓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此外,样本区域调查表明,目前农户主要采取的是被动性适应行为,应加强对如调整品种和采用新的栽培技术等主动性适应行为的引导。
9.3 研究展望
我国农业环境政策体系的缺失以及多学科发展的滞后,使得低碳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进展滞缓,本研究虽尝试对低碳农业理论和实证进行了探讨,但该问题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第一,关于低碳农业多目标协同机制的研究。首先,是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协同,从粮食安全的量上考虑,涉及粮食生产问题,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资源(耕地、水、土壤肥力资源)而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及食物安全构成威胁,如何做到农业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次,是低碳农业与食品安全的协同,从粮食安全的质上考虑,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这与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密切相关,一方面提高农资使用效率能减少排放源,另一方面减少化学投入品的施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同时也减少对环境危害,如何将农业减排与农产品质量协同也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再次,我国生态农业由来已久,如何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与低碳农业协同,从而降低由石油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第二,关于低碳农业合作组织的研究。农业生产相对工业而言,更接近一种自然生态系统,单一小区域农户采纳减排技术,容易受到周围化学农业的干扰降低减排效果,因此,建立低碳农业合作组织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第三,关于农业减排成本—收益测算的研究。农业减排效果的空间异质性、不同减排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减排技术的附带成本和收益、农产品不同类型等为农业减排成本收益估算带来了巨大挑战。遵循区域特定化原则,将农业发展阶段和经济可承受能力相结合,更加准确地测算从基准模式向目标模式转化的边际减排成本与收益,以及通过建模和已有经济模型优化对农业减排固碳补贴或碳市场交易后对产量、成本、福利、土地利用方式、相关外部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找出最佳的全国和区域尺度农业碳减排方案和减排路径。
第四,关于农产品碳标签制度的研究。借鉴国外农产品碳标签制度的经验,实施农产品生产过程碳足迹追踪制度,有利于从消费者末端进行减排控制和调节;同时,与碳标签制度有关的农产品贸易壁垒问题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第五,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碳泄露)问题的研究。如何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增加碳减排潜力,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宏观调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造成的碳排放以及碳汇损失值得关注。
附录1 农业碳足迹总量核算计算公式和排放因子
一、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甲烷排放
(一)稻田甲烷清单编制方法
省级稻田甲烷CH4排放清单编制方法总体上遵循IPCC指南的基本方法框架和要求即首先分别确定分稻田类型的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然后根据式1计算排放量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2011
ECH=∑EFi×ADi      1
其中ECH为稻田甲烷排放总量EFi为分类型稻田甲烷排放因子千克/公顷ADi为对应于该排放因子的水稻播种面积千公顷i表示稻田类型分别指单季稻、双季早稻和晚稻。
(二)稻田甲烷清单排放因子确定方法
表1列出了全国各大区2005年稻田不同水稻生长季的平均甲烷排放因子可直接应用于公式1。
表1 各区2005年稻田甲烷排放因子
二、农地施肥引起的氧化亚氮排放
(一)农地施肥引起的氧化亚氮直接排放
农地氮输入量主要包括化肥氮氮肥和复合肥中的氮N化肥、粪肥氮N粪肥、秸秆氮N秸秆。根据公式3计算农地氧化亚氮直接排放量。
N2O直接=N化肥+N粪肥+N秸秆×EF直接      3
其中N粪肥和N秸秆数据缺失且两者比重不大故忽略不计且复合肥种类很多剥离出每年每种复合肥中的氮肥非常困难。故本研究只计算了化肥输入氮肥折纯量导致的农地氧化亚氮的直接排放。
表2 不同区域农地氧化亚氮直接排放因子默认值
(二)农地施肥引起的氧化亚氮间接排放
农地氧化亚氮间接排放N2O间接源于化肥和畜禽粪便氮氧化物NOx和氨NH3挥发经过大气氮沉降引起的氧化亚氮排放和氮淋溶径流损失引起的氧化亚氮排放。由于氮淋溶径流引起的氧化亚氮方法学和数据均缺失粪肥氮数据亦难以获得故本部分只计算氮肥输入挥发沉降导致的农地氧化亚氮的间接排放。计算公式采用IPCC2006推荐如果当地没有N畜禽和N输入的挥发率观测数据则采用推荐值分别为20%和10%排放因子0.01。
N2O沉降=N畜禽×20%+N输入×10%×0.01      4
三、牲畜肠道发酵甲烷排放
某种牲畜的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估算如公式5所示畜禽肠道总排放量用公式6计算。
ECH=EFCH×APi×10-7      5
式中为ECH第i种牲畜甲烷排放量单位为万吨CH4/年EFCH为第i种牲畜的甲烷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头·年APi为第i种牲畜的数量单位为头
ECH=ECH      6
式中ECH为牲畜肠道发酵甲烷总排放量单位为万吨 CH4/年ECH为第i种牲畜甲烷排放量单位为万吨CH4/年。
表3 牲畜肠道发酵CH4排放因子
四、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计算特定牲畜的粪便管理甲烷排放量的公式如式7
ECH=EFCH×APi×10-7      7
式中ECH为i种牲畜粪便管理甲烷排放量单位为万吨CH4/年EFCH为第i种牲畜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头·年APi为第i种牲畜的数量单位为头
表4 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因子
表4 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因子(续)-1
计算特定动物的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量的公式如式8
EN=EFN×APi×10-7      8
式中EN为第i种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量单位为万吨N2O/年EFN为特定种群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头·年APi为第i种动物的数量单位为头
表5 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因子
五、作物秸秆燃烧二氧化碳排放
稻谷、小麦、玉米是中国各类农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三类农作物因此核算主要考虑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秸秆田间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参考IPCC2006推荐的计算方法对农作物秸秆分类计算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
秸秆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Pc×Rc×Bc×DMc×Cc× 44/12
其中P为作物的产量万吨R为秸秆/作物比B为秸秆燃烧的百分率%DM为干物质含量%C为碳的含量C吨/DM吨c为作物种类。
表6 不同文献中主要农作物草谷比取值比较
秸秆燃烧百分率(%1995—2000年取25%2001—2005年取50%2006—2010年取40%毕于运等2009DM干物质含量%水稻83小麦83玉米40刘丽华等2011C含量干物质中的碳含量%水稻41.44小麦48.53玉米47.0985-913-04-05攻关课题组1993
六、农用能源投入二氧化碳排放
根据IPCC2006柴油、煤炭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计算农用柴油使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计算公式:农用柴油(煤炭)二氧化碳排放量=总柴油(煤炭)使用量(吨)×柴油(煤炭)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七、农业投入品上游二氧化碳排放
本部分排放因子见书中表5-2。
附录2 关于农田氧化亚氮适用性减排技术筛选德尔菲法调查问卷
一、基本资料
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_
2.工作性质____________
A.理论研究人员 B.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C.政府部门研究人员
3.研究专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卷说明
【实例】
请您对下列措施减排农田氧化亚氮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1=不确定性很高 2=不确定性较高 3=不确定性较低 4=不确定性很低 5=难以确定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三、问卷内容
(一)各项措施不确定性评估
说明1=不确定性很高 2=不确定性较高 3=不确定性较低 4=不确定性很低 5=难以确定
下列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减排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确定性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二)各项措施技术可行性评估
技术可行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目前已有相关技术technically feasible二是工业上可依据相关技术生产出产品industry-acceptable means of abatement
说明1=完全具有技术可行性 2=技术可性较高 3=技术可行性较低4=技术可行性很低 5=难以确定
下列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减排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技术可行性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三)各项措施减排潜力评估
减排潜力考虑两大因素一是该减排措施的减排速率rate of abatement二是该减排措施可实施的面积估算the area of land it could be applied to
说明1=减排潜力非常大 2=减排潜力较大 3=减排潜力较小 4=减排潜力非常小 5=难以确定
下列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减排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潜力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四)各项措施对产量影响评估
说明1=产量大幅上升 2=产量小幅上升 3=产量不受影响 4=产量小幅下降 5=产量大幅下降
预测时期为短期。
下列“减排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产量影响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续)-1
(五)各项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评估
农户采纳难易程度考虑两大因素一是该项技术农户是否已经掌握或经培训易于掌握二是该项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成本有效性cost-effective从而吸引农户采用。
说明1=非常容易采用 2=较易采用 3=较难采用 4=非常难采用 5=难以确定
下列“减排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续)-1
四、致谢
对于此次调查,我们统计分析后,对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将汇总,并将整体意见趋势反馈给您,或需要您对首轮答案进行确认或修改,最终通过一致性和稳定性检验的调查结果我们亦将提供给您。对于您的配合,不胜感激。
附录3 关于稻田甲烷适用性减排技术筛选德尔菲法调查问卷
一、基本资料
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_
2.工作性质____________
A.理论研究人员 B.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C.政府部门研究人员
3.研究专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卷说明
【实例】
请您对下列稻田甲烷减排措施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1=不确定性很高 2=不确定性较高 3=不确定性较低 4=不确定性很低 5=难以确定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三、问卷内容
(一)各项措施不确定性评估
说明1=不确定性很高 2=不确定性较高 3=不确定性较低 4=不确定性很低 5=难以确定
下列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稻田甲烷减排”确定性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二)各项措施技术可行性评估
技术可行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目前已有相关技术technically feasible二是工业上可依据相关技术生产出产品industry-acceptable means of abatement
说明1=完全具有技术可行性 2=技术可行性较高 3=技术可行性较低4=技术可行性很低 5=难以确定
下列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稻田甲烷减排”技术可行性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三)各项措施减排潜力评估
减排潜力考虑两大因素一是该减排措施的减排速率rate of abatement二是该减排措施可实施的面积估算the area of land it could be applied to
说明1=减排潜力非常大 2=减排潜力较大 3=减排潜力较小 4=减排潜力非常小 5=难以确定
下列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稻田甲烷减排”潜力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续)-1
(四)各项措施对产量影响评估
说明1=产量大幅上升 2=产量小幅上升 3=产量不受影响 4=产量小幅下降 5=产量大幅下降
预测时期为短期。
下列“稻田甲烷减排”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产量影响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五)各项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评估
农户采纳难易程度考虑两大因素一是该项技术农户是否已经掌握或经培训易于掌握二是该项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成本有效性cost-effective从而吸引农户采用。
说明1=非常容易采用 2=较易采用 3=较难采用 4=非常难采用 5=难以确定
下列“稻田甲烷减排”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农户采用难易程度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四、致谢
对于此次调查,我们统计分析后,对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将汇总,并将整体意见趋势反馈给您,或需要您对首轮答案进行确认或修改,最终通过一致性和稳定性检验的调查结果我们亦将提供给您。对于您的配合,不胜感激。
附录4 关于畜牧业温室气体适用性减排技术筛选德尔菲法调查问卷
一、基本资料
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_
2.工作性质____________
A.理论研究人员 B.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C.政府部门研究人员
3.研究专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卷说明
【实例】
请您对下列畜牧业减排措施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1=不确定性很高 2=不确定性较高 3=不确定性较低 4=不确定性很低 5=难以确定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三、问卷内容
(一)各项措施不确定性评估
说明1=不确定性很高 2=不确定性较高 3=不确定性较低 4=不确定性很低 5=难以确定
下列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畜牧业减排”确定性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二)各项措施技术可行性评估
技术可行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目前已有相关技术technically feasible二是工业上可依据相关技术生产出产品industry-acceptable means of abatement
说明1=完全具有技术可行性 2=技术可行性较高 3=技术可性行较低4=技术可性行很低 5=难以确定
下列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畜牧业减排”技术可行性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三)各项措施减排潜力评估
减排潜力考虑两大因素一是该减排措施的减排速率rate of abatement二是该减排措施可实施的面积估算the area of land it could be applied to
说明1=减排潜力非常大 2=减排潜力较大 3=减排潜力较小 4=减排潜力非常小 5=难以确定
下列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畜牧业减排”潜力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续)-1
(四)各项措施对产量影响评估
说明1=产量大幅上升 2=产量小幅上升 3=产量不受影响 4=产量小幅下降 5=产量大幅下降
预测时期为短期。
下列“畜牧业减排”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于产量影响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五)各项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评估
农户采纳难易程度考虑两大因素一是该项技术农户是否已经掌握或经培训易于掌握二是该项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成本有效性cost-effective从而吸引农户采用。
说明1=非常容易采用 2=较易采用 3=较难采用 4=非常难采用5=难以确定
下列“畜牧业减排”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农户采用难易程度如何?请在方格中打“√”。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四、致谢
对于此次调查,我们统计分析后,对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将汇总,并将整体意见趋势反馈给您,或需要您对首轮答案进行确认或修改,最终通过一致性和稳定性检验的调查结果我们亦将提供给您。对于您的配合,不胜感激。
附录5 关于稻田甲烷适用性减排技术筛选德尔菲法调查问卷
一、基本资料
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_
2.工作性质____________
A.理论研究人员 B.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C.政府部门研究人员
3.研究专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卷说明
【实例】
请您对下列稻田甲烷减排措施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1=不确定性很高 2=不确定性较高 3=不确定性较低 4=不确定性很低 5=难以确定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不确定性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三、问卷内容
(一)各项措施不确定性评估
【分歧措施一】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不确定性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二】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不确定性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三】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不确定性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四】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不确定性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二)各项措施技术可行性评估
【分歧措施一】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技术可行性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二】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技术可行性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三)各项措施减排潜力评估
【分歧措施一】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二】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三】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四)各项措施对产量影响评估
【分歧措施】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对产量的影响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五)各项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评估
【分歧措施一】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二】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三】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四】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分歧措施五】
首轮问卷回答选项的统计资料,斜体的为您在首轮所选选项。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请您再次考虑该减排措施农户采纳难易程度为  请填写15
您坚持或修改原选项的原因是:
四、致谢
对于此次调查,我们对您严谨的科学态度再次深表感谢,希望与您和您的团队在农业环境等跨学科研究方面有更深层次的合作机会。
附录6 稻农稻田甲烷减排技术采纳调查问卷
一、被调查村基本情况(以下项目如没有特别说明,请在选中项前打“√”)
调查村所在地______省______市______镇______村
村人口数______人村户数______户人均耕地______亩土地流转率______%
村地理特点:①平原;②丘陵;③山区
村是否属于传统产粮区:①是;②否
村水稻种植情况看:①家家户户种植;②大部分人种植;③少数人种植
村民人均年收入2011年______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①农业②非农业
村所地交通条件①很好②较好③一般④较差⑤很差。距乡镇距离______公里
村所地通讯条件:①很好;②较好;③一般;④较差;⑤很差
耕地地力等级为______级或土壤肥力状况①较好②一般③较差
村农户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为
无公害农产品面积______亩绿色农产品面积______亩有机农产品面积______亩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面积______亩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面积______亩
二、被调查稻农及家庭基本情况
户主年龄①35岁以下②3545③4555④5565⑤65岁以上。性别
户主文化程度:①文盲;②小学程度;③初中程度;④高中或中专;⑤大专及以上
户主是否有外出打工或经商经历:①有;②无
户主是否有担任村干部经历:①有;②无
您家是否为水稻科技示范户:①是;②否。是否有试验田或示范田:①是;②否
您家总劳动力______人其中农业劳动力______人常年在外务工______人
您家家庭年均总收入为①3万以下②3万5万③5万8万④8万10万⑤10万15万⑥15万20万⑦20万以上
您家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25%②25%50%③50%75%75%
您家水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为25%②25%50%③50%75%75%
三、被调查稻农水稻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1.您家总耕地面积为______亩水稻种植面积为______亩。是否有流转①是②否。如果有流转土地流转面积为______亩土地流转的途径为①与农户商谈获得土地②通过村委会③通过熟人介绍④政府流转。土地流转后是否实现了水稻土地集中连片种植①是②否
2.您家种水稻______年选择主要种植水稻的原因是什么①解决自己吃饭问题②挣钱致富③种水稻收益比较稳定④种水稻国家补贴多⑤祖祖辈辈种种习惯了⑥村里人都种
3.您家水稻种植季数为①单季稻②双季稻。平均亩产量为______千克
4.您家近5年是否购置了水稻农机具①没有②有。若有是哪些____________
总体您家水稻农机投入为①1万以下②1万5万③5万10万④10万20万
您家水稻种植哪个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含农机租用)?①机耕;②机插;③机收
5.您家水稻种植各单项投入占总成本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______
①种子费;②肥料费;③农药费;④农机使用费(含燃料动力费和租赁作业费);⑤灌溉费;⑥土地租金;⑦人工费;⑧其他支出(如水稻育秧过程中使用薄膜、塑料、竹片以及秧盘育秧等)
您认为上述各单项成本中近年来价格上涨速度最快的是______
6. 您家水稻主要通过下列哪个渠道销售多选并排序______
①自销;②政府合同收购;③合作社统一销售;④中间商收购;⑤企业订单收购;⑥其他
其中稻谷自家口粮留用比例为______%销售的比例为______%
7.您家是否参加了粮食专业合作社?①是;②否。如果您已经参加了粮食专业合作社,您对其最满意的是哪方面服务?①农资配送;②育秧服务;③机耕服务;④植保服务;⑤收割服务;⑥销售服务;⑦资金借贷;⑧土地流转;⑨技术服务;⑩信息服务
8.您一年内参加水稻培训的次数是______次一年内乡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的次数是______次
您参加过(或听说过)的农技推广部门组织的哪些内容的技术培训?①水稻新品种栽培技术;②水肥管理技术;③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④农药减施控害技术;⑤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⑥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⑦水稻旱育秧/抛秧/移栽技术;⑧农机使用和保养;⑨其他
9.在水稻种植方面您最希望得到政府哪方面的支持限选3项
①提高最低收购价②加大良种补贴等配套优惠政策③整顿农资市场、控制农资价格④提供农业保险⑤推动土地流转⑥解决资金问题⑦加强自然灾害预警⑧加大农技推广培训⑨选育优良品种⑩其他____________
10.您对国家水稻种植政策是否满意:①非常满意;②比较满意;③基本满意;④不太满意;⑤不满意
您认为政府对水稻相关技术支持力度如何:①很大;②较大;③一般;④较小;⑤很小
11.您家目前在水稻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12.您今后关于水稻生产的打算是什么?
①继续干维持现在种植面积②继续干扩大种植面积③继续干但缩小种植面积④不再种植水稻原因______改种______
四、稻农气候变化认知及稻田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采纳意愿调查
13.您是否感觉最近10年气候变化明显①是②否。您感觉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①温度上升变暖了①温度下降变冷了②降雨减少③降雨增加④极端气候现象频发
14.您认为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可多选)
①城市发展;②汽车尾气排放;③工业排放废气;④农业生产;⑤森林乱砍乱伐
15.您认为哪些自然灾害对水稻种植影响最严重?①干旱、大风;②高温热害;③霜冻;④台风暴雨;⑤洪涝;⑥低温阴雨;⑦寒潮/强冷空气;⑧冰雹;⑨雪灾;⑩病虫草害
16.您认为气候变化使上述哪些自然灾害变得频次增加且严重限选3项
17.为减轻气候变化给您家水稻生产带来的损失,您主要采取了哪些适应性措施?(可多选)
①调整农时(如播种期);②调整水稻品种;③不种水稻,改种其他;④增加化肥农药投入;⑤增加灌溉;⑥采用新的栽培技术;⑦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⑧改善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⑨购买农业保险;⑩改变耕作方式(如增加轮间套作;免少耕等保护性耕作)
18.您家水稻生产中技术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包括哪些?(可多选)
①农技推广部门;②自己摸索;③请教有经验的农户;④粮食专业合作社;⑤专业技术协会;⑥电视或广播;⑦农业信息网;⑧研究机构;⑨订单农业中的公司;⑩乡镇政府/村集体
19.下列水稻生产新技术,选出您最感兴趣的三项?
①抗病、耐热、耐旱水稻品种;②节氮精准施肥技术;③浅湿干控制高产灌溉技术;④减苗扩行高产栽培技术;⑤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⑥稻油、稻麦等间作套种耕作技术;⑦标准化旱育秧与抛秧技术;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⑨全程机械化技术
20.您决定采纳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或管理措施时最主要考虑的是哪些因素限选3项
①资金投入;②是否能提高水稻产量;③是否能提高水稻品质;④是否能节省劳动投入(省工);⑤新技术掌握的难易程度;⑥是否有农技部门的培训和指导;⑦他人试验示范的效果如何;⑧是否有补贴等配套优惠政策;⑨是否需要购买新的农机具;⑩是否对环境有利
21.对于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或管理措施,您往往是:
①最先采纳;②别人采纳后有效果再采纳;③最晚采纳;④不愿采纳
22.您对现在种植的水稻品种总体满意度如何?①满意;②一般
23.请您就下列水稻品种采纳的优先顺序进行排序为多选并排序______
①高产品种;②优质品种;③抗病、抗逆品种;④耐热、耐旱品种;⑤氮素高效利用品种
24.您家稻田灌溉用水保障程度如何?①充足;②一般;③较差
您家水稻种植的水分管理模式与下列的哪项描述相符:①淹水灌溉;②常规灌溉;③湿润灌溉(浅湿灌溉);④间歇灌溉(浅湿干灌溉);⑤生长期间歇式灌溉和烤田相结合
25.您是否参加过关于稻田水分管理或灌溉技术与模式的相关培训?①参加过;②没参加过。
如果没参加过是否想参加这方面的培训①是②否。请转回答问题26继续回答。
如果参加过,继续回答以下问题。
25.1 您参加的关于水稻水分管理或灌溉技术与模式的培训,是谁举办的?
①农技推广部门;②粮食专业合作社;③水稻专业技术协会;④乡镇政府/村集体;⑤研究机构
25.2 培训的形式是:①集中授课;②田间指导
25.3 培训的内容是:①节水灌溉;②间歇灌溉;③湿润灌溉;④主导水稻品种灌溉技术
25.4 您是否在水稻种植中采纳相关技术和管理措施?①是;②否
如果采纳了,感觉效果如何?①节水增产效果均明显;②节水效果明显,增产效果不明显。
是否会继续采纳:①是;②否
您认为采纳该项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的困难在哪①何时灌溉、何时排水、间歇时间等方面缺乏指导②投入人工较多人工费增加③费事费力且增产效果不明显④不习惯⑤其他____________
如果没采纳,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会考虑采纳?①邻居采纳后效果好再考虑采纳;②等家里人手多了再考虑;③等种植规模大了再考虑;④等村里的排灌工程弄好再考虑;⑤其他
26.您家稻田土壤肥力状况如何?①较好;②一般;③较差。您觉得现在同前几年相比,每亩水稻化肥施用量有什么变化?①多;②少;③没有变化
27.您家施肥方式是:①撒明肥;②深施肥。(注:分施底肥和追肥作答)
28.您主要依据什么确定水稻化肥施用量?
①往年施用量;②土壤肥力;③化肥价格;④水稻销售价格;⑤邻居施用量;⑥农技推广部门的推荐;⑦农业方面的书籍;⑧农家肥(有机肥)的施用量;⑨其他因素
29.您对过量施用化肥的负面效应的认识是: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①不知道;②没有影响;③影响较轻;④影响较重;⑤影响十分严重
30.请根据您家实际使用情况,对下列肥料使用频率和使用时期做出描述: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31.在水稻种植的休闲期,下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您采用过哪些?
①秸秆还田;②稻草直接还田;③稻草堆沤还田;④种植绿肥作物;⑤都没采用过
在秸秆还田方面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在稻草还田方面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在绿肥作物种植方面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32.您家是否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①是②否。如果是是______年采用的
感觉效果如何?①节本和增产效果明显;②化肥成本有所节约,但产量未见增加;③没什么感觉
您家是否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①是②否。如果是是______年采用的
感觉产量效应如何?①增产;②产量相当;③减产
33.您是否参加过科学施肥(包括施肥种类、数量、时间等)的相关培训?①参加过;②没参加过
34.如果现在有一项施肥技术和管理措施能使施肥量减少20%30%,但不影响水稻产量,您在下列何种情况下最有可能采纳?
①农技推广部门推荐,并明确告之水稻生长不同阶段化肥施用种类、施用量;
②看邻居、亲戚、朋友降低施用量后的效果;
③新的施肥技术和管理措施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④新的施肥技术和管理措施不会引起新的病虫草害。
35.甲烷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温室气体,有研究表明:甲烷主要来源于水稻种植。若现研制出肥料型/农药型甲烷抑制剂,即在原有肥料和农药的基础上添加甲烷抑制剂,您在何种条件下愿意采用?
①不影响肥料和农药的价格;②不影响水稻产量;③不影响水稻品质;④不影响化肥和农药的用量;⑤不影响水稻生长周期;⑥不引起新的病虫草害;⑦政府提供适当的生态补偿;⑧不愿意采用,怕用坏
36.您家种植水稻以外,还主要(轮作、间作、套作)什么农作物?
①果蔬②小麦③玉米④油菜⑤棉花⑥养殖类水产养殖稻鱼、家禽养殖稻鸭⑦其他农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您和周围的邻居对环境问题是否关心?①关心;②不关心
您和周围的邻居对哪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关心:①土壤污染;②水污染;③空气污染
38.您种植的水稻是否已经申请或是打算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39.您是否感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①感觉到了;②没感觉到
您认为目前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发,主要是哪个环节的责任?
①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增多;②农业种植过程农药化肥等化学品投入过多;③农业养殖过程中的粪污排放污染;④农产品加工中添加了过多防腐剂、添加剂等。
您是否感到政府针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重视?①感觉到了;②没感觉到
40.稻田因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而被誉为“人工湿地”,而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甲烷排放又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假设现在推荐给您一系列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旨在发挥稻田生态功能应对气候变化,同时提高稻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以下哪种描述符合您的真实想法?
①会采纳,为了环境保护;②会采纳,为了得到生态保护补偿金;③如果容易实施且能获得较高生态补偿金会考虑采纳;④不会采纳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界定
1.1.1 碳源与碳汇
碳源source与碳汇sink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农业系统与工业系统在温室气体排放领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农业具有碳源碳汇双重特征农业既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京都议定书》1997附件A明确指出农业碳源主要包括反刍牲畜肠道发酵、粪便管理、稻田、土壤、废弃物燃烧、毁林以及土地退化碳汇功能主要体现在造林与再造林的森林及其植被生态系统以及农田土壤碳汇此外通过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或通过木制品替代能源密集型建筑材料被看作碳抵消offset功能Schneider U.A.2000王松良2010。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7150.1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1]单位缩写为TgCO2-eq下同这其中农业排放量为413.1TgCO2-eq但农业固碳达到了1062.6 TgCO2-eq不仅全部“抵消”了农业自身排放而且使美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降低到 6087.5 TgCO2-eq农业碳汇效应因此成为美国“以工补农”和全球温室气体谈判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4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为3650TgCO2-eq其中农业排放为620.5TgCO2-eq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碳吸收汇约为407TgCO2-eq。值得注意的是相对林业碳汇方法论的完善我国整个农业系统固碳量目前还未见权威数据提供农田土壤和作物固碳量因此本研究的低碳现代农业研究主要定位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碳减排即“抑源”。
1.1.2 农业源温室气体
《京都议定书》附件A给出的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六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界定的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氢氟烃、全氟碳、六氟化硫、六氟化氮、五氟化硫、三氟化碳、卤化醚。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研究在21世纪造成气候变暖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中近50%是非CO2类温室气体。在非CO2类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部门的活动是非CO2类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在农业部门CH4、N2O、CO2是农业三个主要排放源Cole C. V. et al.1997IPCC2001Reicosky D. C. et al.2000US EPA2005。全球范围内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比重详见图1-1其中全球非CO2类温室气体中来自农业部门的比例为60%排放CH4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CH4排放总量的50%N2O占60%75%。CH4排放主要来自反刍牲畜肠道发酵、水稻种植、禽畜粪便管理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4Mosier A. R.et al.2006N2O排放主要来自农田直接和间接排放间接排放指化肥生产和利用、田间焚烧、放牧、动物粪便管理系统Storey M.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4Oenema O.2006CO2主要来自农机、化肥和其他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2008年国际粮农组织《农业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报告指出农业五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依次为土壤38%CH4+N2O、反刍牲畜肠道发酵32%CH4、水稻种植12%CH4、生物质燃烧11%CH4+N2O和畜禽粪便7%CH4+N2O图1-2。本研究的农业源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上述三种除特殊说明外农业源温室气体碳排放均以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作为基本度量单位。
图1-1 全球各行业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占比例IPCC2007
图1-2 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图Smith P. et al.2007FAO2008
1.1.3 农业碳足迹边界界定
碳足迹[2]是对某种活动引起的或某种产品生命周期内积累的直接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度量Wiedmann T.Minx J.2007。赵其国和钱海燕2009从农产品产业链的角度指出农业生产直接和间接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农业投入品既有种子、有机肥等农业自身活动产出的投入品也有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生产产出的投入品其中农业工业投入品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关联度相当大全球氮肥全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IFA2008我国氮肥总排放量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张福锁张卫峰2010。二
是农业机械使用中对电力、柴油、汽油、煤炭等能源使用的排放。三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能源使用的排放。四是农业废弃物处置和利用过程中主要包括秸秆燃烧和粪便管理中的相关温室气体排放。如果考虑到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的“生存性排放”以及大农业角度考虑农业、渔业相关排放基于以上碳足迹“从摇篮到坟墓”视角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本书简化的界定如图1-3和图1-4所示。
图1-3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示意图
图1-4 本研究低碳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边界界定示意图
1.2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1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科学证据显示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生态恶化的首要原因温室气体过量排放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而建立在依靠化石能源基础上的高碳经济是温室气体过量排放的根本原因。针对气候变化与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的耦合关系对各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低碳经济理念逐渐成为各级决策者的共识国际关于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进程的关键结点如图1-5。
图1-5 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谈判和低碳经济发展关键结点
我国早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之时就签署了该公约是最早的10个缔约国之一。2007年5月3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被视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同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一起确立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措施。10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强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全球气候保护做出新贡献。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重要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国际上关于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能源消费结构转化,主要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②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方式/模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③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如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农业生产种/养殖结构变化、食品产业链等与碳排放的关系;④碳减排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可见,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农业生产温室气体减排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2.2 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相对于工业系统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耦合关系明显一方面气候变化通过光温水的分配和分布变化而直接影响作物生长也可能通过这些条件改变而改变了病虫草害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演替从而间接危害作物生长而近些年一些气候变化通常只表现为环境条件的趋势性变化例如持续降雨减少的干旱化CO2浓度和大气温度升高造成作物/动物生长发育和生活环境条件的胁迫性影响,这些直接和间接、短期和长期、胁迫性和灾害性影响导致生产潜力与农业资源有效供给的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机械化+化学化=农业现代化”的石油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由表1-1可看出我国无论是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在总排放中的比重还是甲烷和氧化亚氮两大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各自总量的比重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居世界第一、猪牛羊和禽饲养量分别占世界的50%、8.5%、18%和28%、氮肥用量为世界第一约占全球总量的30%《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4可见中国农业生产活动基数大且增长快如果不采取相应减排措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会相应增大董红敏等2008现代农业的“高碳”属性已非常明显。再次我国高耗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还与农业污染交织在一起化学投入品的低效利用和集约化耕作带来的空气、水体、土壤立体交叉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等严重的负外部性也日益显现温铁军等2010
表1-1 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农业源温室气体结构特征比较
但是,相对于工业系统,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高度结合的特征,农业碳源和碳汇的双重特征使低碳农业比低碳经济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农业可以通过“促汇抑源”双重措施在低碳经济中发挥作用。同时,通过减少耕作、利用各类残渣堆肥、种植多年生作物覆盖土壤、改善牧场草场管理以及发展农林业等固碳减排农业技术和管理实践也将给农业带来诸如土壤肥力提高、水质提升、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种正外部性的综合效益[3]表1-2。不仅如此从能源角度看农业各种废弃物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原料通过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优化农村生产生活能源结构从而直接体现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
表1-2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可能的正负外部效应文献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碳排放现状以及蕴涵的危机使低碳农业应运而生,成为低碳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特有的碳源碳汇双重特性使低碳农业成为低碳经济的最佳落脚点。
1.2.3 已有研究与本研究落脚点
围绕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发展低碳现代农业,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4]。在国外不少学者例如Steinhart J. S. et al.1974Cambel A. B. et al.1976Fluck R. C. et al.1980Schneider U. A.2000Godwin R. J. et al.2003OHara P. et al.2003King J. A. et al.2004IGER2006Keller M. et al.2006Richard W. et al.2006US-EPA2006Moorby J. et al.2007NERA2007Pathak H. et al.2007Smith P. et al.2007abMoxey A.2008Francesco N. et al.2009Michael M. et al.2010Mariano M. J. et al.2012已就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和决定因素、减排技术路径和减排成本测算以及在不同减排成本下的减排潜力估算、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选择和适应性活动、农业减排和适应协同机制研究、低碳农业激励政策五大方面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国内方面全国低碳农业研讨会2010年6月北京和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2010年6月福建奠定了低碳农业的研究地位自然科学领域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蔡祖聪、徐华、颜晓元、丁维新为首的农业源温室气体研究团队侧重农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董红敏和李玉娥研究团队侧重畜牧业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和张卫峰研究团队侧重氮肥管理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社会科学领域主要集中在低碳农业含义、必要性和发展模式探讨方面有少量文献涉及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农业减排固碳如何参与CDM项目、碳金融和农村金融互动研究例如王昀2008翁志辉等2009赵其国和钱海燕2009李晓燕和王彬彬2010杜受祜2010漆雁斌和陈卫洪2010翁伯琦2010吕亚荣和陈淑芬2010冉光和等2011郑恒和李跃2011邹新阳2011
但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特别是国内的研究成果,关于低碳农业的研究大多以理论层面的一般分析为主,由于跨学科研究的匮乏使低碳农业的研究难以深入,实践中对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可行性尚存诸多疑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什么是低碳农业?其核心内涵和基本衡量指标有哪些?②我国及各省份农业碳足迹变化趋势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③具有确定性强、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对产量有增产或稳产影响、农户易于采纳的适用性农业减排技术有哪些?影响农户采纳的因素是哪些?④我国以行政村为单位已有的低碳农业示范村在“技术组合、组织安排、政策激励”等方面有哪些做法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等等,这些已成为当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本研究拟在已有研究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围绕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对上述四大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重点从我国农业碳足迹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角度进行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判别,从适用性减排技术体系筛选和农户技术采纳角度进行低碳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研究。这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我国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的宗旨是对内涵体系、发展判别、技术应用三个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支撑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我国农业减排技术推广和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
1提出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和模式比较构成的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和分析逻辑框架为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揭示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碳足迹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区域分异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3筛选适用性农业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并揭示农户采纳相关减排技术的影响因素为农业减排技术推广和引导农户减排技术采纳提供实证依据。
4通过典型案例研究重点对不同技术组合减排效果、成本收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样板。
1.3.2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将农业现代化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提出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和分析框架,对于丰富现代农业内涵和农业发展方式向低碳高值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基于本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我国区域分异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业适用性减排技术体系以及农户采纳的影响因素、不同技术边际减排成本等对策建议,可用于指导我国低碳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安排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研究边界首先对国内外低碳农业研究文献和发展实践进行系统综述特别是对有关农业碳足迹计量、农业减排技术、不同技术组合边际减排成本等问题的研究文献和实践中的制约因素进行综述。其次在系统梳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内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演变推理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进而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推导构建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再次对分析框架中的发展判别和技术应用两大基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包括对我国宏观农业碳足迹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计量、对适用性农业减排技术进行筛选、对农户减排技术采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随后基于更具体的个案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度分析不同技术组合的减排效果、成本收益和边际减排成本以及村域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经验。最后在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整个研究的结论及相关的政策建议图1-6
图1-6 本研究基本思路框架图
1.4.2 内容结构的安排
根据前面的研究思路本书共由9章组成。
第1章导论。本章主要界定相关概念和研究边界介绍低碳现代农业研究背景、目的、思路、所用理论和方法同时总结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本章对国内外低碳农业文献研究进行深度综述使本书的研究能够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研究重点归纳出目前国内外低碳农业文献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的五个方面也即本书研究的重点和价值所在。
第3章低碳农业发展概况综述。本章从发展实践和相关政策两方面对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我国现代农业“低碳”转型的基础和制约因素。
第4章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构建。本章首先对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内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及其演变进行推理综合已有研究和理论推导提出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组成的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并对相关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文献和现状研究及理论推理构建了由基础工作、发展路径、政策体系构成的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而本研究重点即内涵体系、发展判别、技术应用三大基础工作后续实证章节主要是从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来验证如何对现代农业进行发展判别以及从适用性减排技术筛选和采纳角度对技术应用进行研究。
第5章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判别。本章基于农业源、农用能源、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处理四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2010年年均农业碳足迹和碳排放强度总结勾画了15年间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深度分析了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碳排放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据此从宏观上完成对分析框架中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判别实证研究并提出区域分异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第6章适用性低碳农业技术的筛选分析。本章在汇整多学科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得到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初始清单”分农田旱地、稻田、畜牧三大类研究筛选出确定性强、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对产量有增产或稳产影响、农户易于采纳的具有适用性的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最终清单”该农业减排技术体系的确定是研究农户减排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关键所在。
第7章农户适用性低碳技术的采纳研究。本章从微观农户的实证视角分析稻农品种选择、水肥管理和耕作制度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基于稻田甲烷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最终清单”应用计量模型揭示影响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以及一体化减排技术采纳数量的相关因素。从而与第6章从微观层面完成对分析框架中低碳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实证研究。
第8章低碳农业发展典型案例分析。本章用具体生动的材料以“亚太低碳农业示范村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为例试图挖掘其发展低碳农业的“技术组合+组织安排+政策支持”经验并结合前文农户调查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的减排效果、成本收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深度分析本章实际是对第6、7两章低碳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实证研究的延伸。
第9章结论与政策启示。本章主要就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5 研究所用的理论与方法
1.5.1 所用的理论
1.外部性理论
碳排放的经济学本质是外部性问题农户品种选育、水肥管理、耕作方式选择导致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属于私人行为但气候变化的后果却与他人共同承担因而存在一定的外部成本这部分成本并没有纳入农户私人生产决策碳排放实质上即属于边际社会成本高于边际私人成本的负外部性问题。同理碳减排的经济学本质也是外部性问题农户采纳低碳技术导致温室气体减排所带来的好处与他人共同分享因而存在一定的外部收益这部分外部收益并没有体现在农户私人减排收益中碳减排实质上即属于边际社会收益高于边际私人收益的正外部性问题。碳排放和碳减排虽然都属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但与一般外部性问题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全球性的空间范围和代际之间的外部性沈满洪2011因此出现了“吉登斯悖论”[5]。与所有环境问题解决方式类似,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解决方式就是外部性内部化,一是基于庇古税的财税手段(税和补贴);二是基于科斯定理的碳交易市场手段。农业生产大量分散非点源污染的自然属性和小规模农户介入、农业减排固碳行为与特定环境结果间的不确定性以及减排固碳效果的时滞性都使得农业参与碳市场交易,从而激发农户减排行为实现个体利润最大化变得十分困难;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自然属性和农业重要的基础地位使得对农业“高碳”行为征税亦存在困难。因此,本研究认为从我国农业环境政策实践经验来看,对农户减排固碳正外部性给予补贴从而激发农户“抑源促汇”或许是可行的,但分散的生产环境、结果的不确定和时滞性以及监测和核准带来的高额交易费用的共同作用是农业减排固碳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主要障碍。
2.协同理论
低碳农业英文文献中最常见的两个词就是协同synergetic和权衡trade-off。协同论又称为“协和论”或“协同学”它是由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并称为非平衡系统理论。所谓协同就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系统科学中的协同理论的“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6]。低碳农业发展内在机理在于资源约束下的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同,根据协同理论,三者之间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其整体作用的发挥是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目前石油农业发展模式不仅使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而且化学投入品和农机的低效利用所带来的土壤、水体、空气立体交叉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等严重的负外部性亦使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者矛盾不断深化,三者处于整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初级协同发展阶段。随着低碳现代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采纳推广,整体作用得到基本发挥则属于中级协同发展阶段;只有整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才标志着进入协同发展高级阶段。因此,协同理论可以成为构筑“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同步发展的基础理论,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在三者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现代农业向可持续发展高级化演进的一种协同效应。
3.农业多功能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农业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关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基本分类联合国粮农组织强调农业食物安全、环境外部性、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欧盟强调农业乡村景观和环境保护功能世界银行在“以农业促发展”为主题的《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作为环境功能提供者农业产生着正面和负面双重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两功能论朱启荣2003姜国忠2004张红宇2006王勇2007梁世夫2008三功能论石言波1999陈秋珍2007四功能论孙新章2010五功能论陶陶等2004李俊岭2009六功能论吕耀等2004李健等2007郭晓燕等2007刘奇等2007高林英2008。同时农业多功能性也逐渐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2007年中央1号文件特别强调“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就业增收、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可见无论在理论或是政策层面农业多功能性已成为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之一。蒋高明等2008、孙新章2010、温铁军等2010研究表明我国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负面效应要远大于正面效应究其原因与现代农业普遍采用化学农用制品进行大规模单一品种高强度连续耕种的工厂式生产方式。低碳现代农业一方面通过农业不仅涉及农产品市场更嵌入减排市场和能源市场拓展农业就业增收等社会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成果相结合拓展农业水资源保护、土壤质量提升、空气质量改善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相关文献研究见表1-2
4.农业生态学
现代农业“高碳”症结一方面来自人口与资源压力把追求产量和经济生产力作为农业产业唯一目标另一方面也是缺乏系统和整体学科指导的结果王松良等2010。学科的割裂对于研究低碳现代农业这类典型的建立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任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和模式的创新都应基于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原理和方法的把握以此通过适用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优化。而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正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骆世明1987。以农业生态学作为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蒋高明等2008旨在综合动植物科学、土壤科学和农业工程技术等基于农业生态系统“功能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低碳化。
1.5.2 所用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检索和阅读是所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性方法。近年来笔者主要利用浙江大学图书馆中文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和国际互联网、参加国内外会议的机会和所在研究院与美国农业食品和生物科学研究所AFBI合作结识的吴子平教授收集了大量国外关于低碳农业研究的文献包括期刊文献、博士论文、会议论文和PPT含未正式发表的、IPCC/FAO等机构的研究报告基本上掌握了国际低碳农业研究现状。这些文献为本研究研究思路的形成、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匹配、实证分析框架的构建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参考文献中列举的只是在本研究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属于社会调查法中的一种是在收集“真实反映社会现象资料”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之一风笑天2009。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法主要应用于以下两方面资料和数据获取①应用修正式德尔菲法对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进行筛选。德尔菲法实际上是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邮寄调查法的综合运用。主要步骤包括问题界定、决定参与专家、问卷设计、问卷回收及一致性和稳定性检验、设计并发放新问卷等调查方式采用邮寄调查问卷问卷详见附录的方式进行。②应用问卷调查获取稻农基本特征、水稻种植中水肥管理、品种选择、耕作制度等行为决策以及成本收益情况的数据。主要步骤包括问卷设计、预调查、问卷修改、全面调查问卷详见附录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成员与农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从调查的科学性来讲严格的问卷调查法的“调查”实际上是指“抽样调查”即应该采取科学抽样的方法来选择样本。由于人力和研究经费的限制本研究无论是专家选取和农户调查样本都主要是基于资料和数据的易于获取性这使得本研究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计量分析法
基于先进的经济理论、通过调查得到准确可靠的数字资料、选择科学的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或构建新的理论是国际通用的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马庆国2004。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应用拓展的卡亚—波特恒等式Kaya-Porter对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碳足迹内在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应用二元选择模型binary logit model分析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应用计数模型count data model分析稻农对一体化减排技术采纳频率数量的影响因素。
4.案例研究法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研究是组织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包括特有的设计逻辑、特定的资料搜集及独特的资料分析方法当研究问题寻求对一些既有现象的解释如一些社会现象如何形成、如何运行那么选择案例研究法是非常贴切的Yin R. K.2010。目前在如《管理世界》等管理学期刊当中采用案例研究法的论文也逐年增加使案例研究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正当性在农经领域采用案例研究法也较常见但存在诸多问题如只注重于现象的初步描述而未用来发展命题或检验假设[7]将案例研究等同于简单的案例记录尤其是没有通过建构效度、内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说明案例研究设计质量的品质。在本研究中采用案例研究法其目的主要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研究方式来进行案例厚实的描述和解释并在案例研究法的规范性方面作些尝试。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借助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机会等便利条件,各种学科飞速发展并日益完善,无论要做到理论或方法上创新,是异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说本研究有所创新的话,笔者认为可能的改进或拓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根据农业问题本身特点,笔者认为未来研究视角将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本研究对多(跨)学科研究组织进行了初步尝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农业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是经济学和管理学)跨学科的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提出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和分析框架,并从农学碳排放机理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角度,从生产者视角核算农业碳足迹并判别其驱动因素的贡献;二是从农学和管理学的角度,通过农田、稻田、畜牧等多领域专家筛选出适用性低碳农业技术“最终清单”。
第二,研究内容上的拓展或填补。一是针对惯常农业温室气体核算要么只考虑能源排放、要么只考虑农业源排放的片面性,本研究运用碳足迹理论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范围拓展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直接排放和隐含碳,反映了农业相关温室气体源的全貌,从而使农业减排政策更具科学性;二是针对目前农业减排技术偏重机理研究忽视适用性和经济分析的问题,本研究筛选出适用性农业减排技术体系,并以此分析微观农户减排技术采纳意愿和“一揽子”减排技术采纳频率(数量)及其影响因素;三是以具体农产品品种为分析对象,研究不同技术组合边际减排成本,并以此作为农户减排技术采纳补贴或碳交易基准。本研究在以上三方面内容上或许填补了目前国内低碳农业问题研究的空白点。
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一是本研究使用全生命周期核算方法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资投入品上游隐含碳、农用能源、农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置四阶段的排放系统展现出来;二是对传统卡亚—波特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适用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的修正式卡亚—波特模型;三是在农业经济案例研究规范性方面做了些尝试。
1.6.2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由于低碳现代农业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统计资料也不多,且由于农业减排属于典型外部性问题,在各主体看来更是“重要但不紧迫”的,农户对其认识几乎空白,使本研究在资料上和调研上困难重重;同时受笔者研究能力和精力的限制,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与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研究所提出的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中涉及的衡量指标虽使用了“指标体系”一词,但严格来说,不属于基于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成熟的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只是对衡量低碳农业的“各种可能指标”作定性描述,其作用仅限于为评价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一个粗略比较地区间向低碳化转型的进程和努力程度。事实上,由于低碳现代农业很大程度上受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的限制,这给权重或阈值的科学设置都带来了很大挑战。限于数据和方法学等方面的局限,研究原本设计的“农业生产低碳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哪些具体的指标构成?”只能通过“可能衡量指标”略作体现。
其次,本研究中德尔菲法专家选取和所用的农户调研数据,均不是采取严格的科学抽样获取的,其代表性存在一定问题,且样本数量和所涉及的省份相对较少,这对研究结果或有影响。
再次,本研究在农业碳足迹核算时未考虑使用投入产出法核算各种农资投入品上游隐含碳,而仅使用全生命周期由下而上的供应链核算法,由于核算边界划分的主观性(称为截断误差),有可能低估农资投入品隐含碳,这种低估所占比重很小,并不影响农业碳足迹趋势分析和因素分解结果;在农业碳足迹影响因素分解方面仅针对种植业(粮食作物),未涉及养殖业碳足迹影响因素分解。
最后,在个案研究中,笔者对水稻不同技术组合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测算,以此作为稻农由采用基准技术组合模式转向“高产低排”技术组合模式的影子价格,即补贴额或碳交易价格,但对补贴后相关问题,如产量变化、价格变化、对农户及消费者福利影响、减排对其他外部性的影响以及交易费用等没有深入的研究,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探索。
总而言之,本研究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笔者准备将这些欠缺和不足作为后续研究改进和努力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内容,以此致力于农业环境政策这一研究方向并潜心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第2章 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2.1 低碳农业问题文献检索情况
2.1.1 低碳农业问题英文文献检索情况
利用浙江大学图书馆“Google Scholar”“CALIS外文期刊网”以及数据库外文资源用关键词“low carbon agriculture”搜索搜索结果在题名和关键词中完全匹配的只有3篇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3处均出现在中文期刊以英文翻译的标题或关键词中。英文文献中只有2篇用模糊搜索基本匹配的分别为“low greenhouse gas agriculture”“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可见国外并没有所谓“低碳农业”的提法。进一步考虑到低碳农业核心是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因此用“mitigation/agriculture”进行模糊搜索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实施的1992年为检索时间起始点截至2012年9月含有“mitigation/agriculture”关键词的各类文献99000篇从题名和关键词来看发现经常同时出现“adaptation”和“climate change”两个词可以基本推断低碳农业问题在国外研究三个相互交叉的分支气候变化与农业减排、农业减排、农业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从作者角度Smith P. 发表以及被引用的文章达23000篇次占总数的近1/4Z. Cai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蔡祖聪研究员是中国作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以及被引用上述三方面研究内容最多的共3810篇次。表2-1按时间列出了低碳农业问题三大相关主题英文文献检索结果其中时间区间按照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谈判和低碳经济发展关键结点进行划分图1-5表2-2汇总了相关研究的主要英文期刊分布。
表2-1 低碳农业问题时间序列英文文献检索结果
表2-2 低碳农业问题英文文献主要期刊分布1992—2012年9月
由表2-1看出低碳农业问题研究呈逐年上升态势研究成果集中在2006—2009年。表2-2看出国际方面低碳农业问题研究期刊档次较高以上期刊都是SCI或SSCI检索期刊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以及农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中。表2-3进一步对1992—2012年99000篇英文文献三个分支进行研究主题和年份的交叉研究以此发现研究主题方面的变化趋势。
表2-3 低碳农业问题英文文献研究主题与年份的交叉研究
由表2-3可以看出与表2-1反映的检索信息相同关于低碳农业问题研究集中在2006年《斯特恩报告》至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4年间而2008年世界环境日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主题至2009年整个研究处于激增态势其中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所占比重加速上升这其中又以减排技术和减排政策研究上升速率更快农业减排和适应协同机理机制研究在2008—2009年激增态势明显显示了农业减排问题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问题耦合研究态势气候变化与农业减排的基础性研究处于缓慢增长态势。
从研究方法角度通过浏览低碳农业问题三大研究分支1992—2012年9月各自“被引用次数”排在前20位的共100篇文献的摘要表2-4对低碳农业问题英文文献三个分支进行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交叉研究以此明确研究主题和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
表2-4 低碳农业问题英文文献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交叉研究
由表2-4可以看出基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减排问题本身性质国外低碳农业问题研究方法特别强调学科交叉农学、土壤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通过长期田野实验积累出基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地点特定性site-specific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数据为经济分析提供大量经验公式、相关数据、基本参数经济学运用模型筛选出具有成本—收益比较优势的减排技术以及模拟不同政策工具情景下的全面经济影响。
研究结论从英文文献检索结果来看虽未见“低碳农业”提法但对其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核心内容已有广泛研究并在2006—2009年呈现激增态势且期刊档次较高形成了以自然科学“田野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减排来源测度、减排机理、风险规避为研究内容和以经济学为主的社会科学“各类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减排技术可行性筛选、减排成本收益分析、政策效果分析为研究内容的研究内容以及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的一体化分析框架。
2.1.2 低碳农业问题中文文献检索情况
利用浙江大学图书馆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用关键词“低碳农业”搜索搜索结果在题名和关键词中完全匹配的有367篇进一步用关键词“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搜索完全匹配的有75篇文章以下文献检索分析主要针对两大主题442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从文献检索结果看我国关于“低碳”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低碳经济”研究最早始于2003年而明确提出“低碳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2008年2008—2012年9月涉及“低碳农业”的文献367篇大量研究集中在2010—2011年表2-5。从两大主题期刊分布来看低碳农业论文刊发的期刊非常分散且期刊档次较低尤其是农业经济领域一级期刊对低碳农业问题给予特别关注的极少而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刊发的期刊相对集中且档次较高表2-6。此外全国低碳农业研讨会2010年6月北京和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2010年6月福建形成了一些会议论文也占了较大比重。从作者的角度低碳农业问题以赵其国院士文章引用转载率最高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则以董红敏和李玉娥该研究团队承担了我国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文章引用转载率最高。
表2-5 低碳农业问题时间序列中文文献检索结果
表2-6 低碳农业问题中文文献主要期刊分布
表2-6 低碳农业问题中文文献主要期刊分布(续)-1
表2-7 低碳农业问题中文文献所涉及的研究主题分布
研究结论从中文文献检索结果来看研究内容方面从367篇低碳农业文献题名和关键词分析研究主题集中在发展模式、路径、对策、思路、战略研究方面其次为国内外实践介绍再次为内涵及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其他分散研究体现在现状与制约因素、低碳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低碳农业与碳金融、农业CDM发展研究等。从75篇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文献题名和关键词分析研究主题集中在土壤、农田、稻田、畜牧等排放机理和减排技术方面。研究方法方面多采用定性研究法鲜有的定量研究仅是基于IPCC提供的相关参数或引用文献中的经验公式等二手数据进行简单计量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机理和减排技术研究与英文文献类似采用田野实验法。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割裂以及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发展滞后沈满洪2011我国低碳农业研究还未形成研究内容和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的一体化分析框架。很多需要多学科结合的诸如适用性减排技术筛选、农户采纳行为分析、减排成本收益分析等实证研究几乎处于空白。
2.2 国外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2.2.1 农业源温室气体来源测度和减排机理研究
农业源温室气体来源测度和减排机理是制定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以及相关经济分析的基础。农业源温室气体约占全球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12%Smith P. et al.2007IPCC200715%Organic Consumer Association200820%FAO2008可见现代农业成为温室气体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农业排放大量的CH4、N2O、CO2Cole C. V. et al.1997Paustian K. et al.1997IPCC2001US EPA2005排放全球60%80%的N2OWorld Bank2008主要来自农田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间接排放指化肥生产和运输、田间焚烧、放牧、动物粪便Oenema O. et al.2005Storey2007排放全球50%70%的CH4World Bank2008主要来自反刍牲畜肠道发酵、水稻种植、动物粪便Mosier A. R. et al.1998排放全球1%的CO2World Bank2008主要来自农机、化肥和其他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Janzen H. H.2004Smith P.2004。从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内部结构来看FAO2008指出了农业五大排放源依次为土壤38%CH4+N2O、反刍牲畜肠道发酵32%CH4、生物质燃烧12%CH4+N2O、水稻种植11%CH4和畜禽粪便7%CH4+N2O。Smith P. et al.2007总结了造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压力、饮食结构变化畜产品消费增加、技术变革化肥使用激增、灌溉用水增加、集约化养殖造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农业土地生产力提高、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环境及非环境政策的推行。
从CH4和N2O两种主要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机理来看牲畜CH4排放是饲料在消化道正常发酵所产生的。牲畜肠道发酵CH4排放量与牲畜类型、年龄、体重、饲料质量、采食水平有关Monteny G. J. et al.2006Lassey K. R.2007。稻田CH4排放是产甲烷菌在厌氧环境下的稻田中利用田间植株根际部的有机质转化形成CH4的量除去水稻根部CH4氧化菌对CH4氧化后的剩余量。稻田甲烷排放主要受土壤性质、灌溉和水分状况、施肥、水稻生长和气候等因素影响Wassmann R. et al.2000Reicosky D. C. et al.2000。牲畜废弃物厌氧储存和处理过程均产生和排放CH4。牲畜粪便CH4排放通量主要取决于粪便处理方式和气候条件Comfort S. D. et al.1990Oenema O.2006。土壤中N2O的产生主要是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机理完成。一般认为反硝化比硝化作用机理具有更大的N2O排放贡献。影响农田N2O排放的因素主要有作物类型、土壤类型、施肥方式及灌溉技术与模式等农业管理措施和光温水等气候因素Smith P.2004Monteny G. J. et al.2006
Smith P. et al.20072008根据上述减排机理计算了在不同减排价格情景下全球各区域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潜力其中减排技术潜力较高的措施分别为耕地管理含旱地和水田、牧场管理、土壤养分管理、退化耕地恢复。其他研究也指出实际减排潜力远远低于技术潜力实际减排除受到生化原理和价格影响外还受到制度、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多因素约束Cannell M. G. R.2003European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2003Freibauer A.2004
2.2.2 农业源温室气体数量和结构特征核算研究
全球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数量核算一般是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四卷农业、林业与其他土地利用进行的估算考虑到农业区域差异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些生态学和农学专家通过长期田间实验和监测对IPCC相关参数、公式、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整康奈尔大学著名生态学教授 David Pimental所在的罗代尔研究所利用Farming System Trial将实验分成传统集约农业化肥、种养结合有机农业粪肥、豆科轮作有机农业植物固氮三个地块研究了从1981—2002年22年间三种不同耕作方式在能源投入、土壤有机质、水质、生物资源、产出水平、劳动力投入方面的差异其中积累的实验数据成为估算农业生物减排潜力和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减排成本的重要基础数据。
经济学学者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进一步将农业源温室气体核算拓展到农业投入品各上游生产阶段直接与间接能源需求从而形成了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法EIO与农业生产全生命周期LCA杂交的核算方法Matthews H. S. et al.2008同时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Matthews H. S.2008等机构和学者提出了分层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Tiered Input-Output Life Cycle AssessmentTIO-LCA将农业系统碳排放进行分层核算[3]以便分清采取农业减排行动的优先次序Lenzen M.2001
值得注意的一个研究现象是在研究农业源温室气体数量和结构特征核算问题时多采用传统集约农业与有机农业的比较研究法comparative study
Richard W. et al.2006等运用杂交投入产出生命周期法对澳大利亚传统集约农业与有机农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样本选取上特别强调了不同区域、不同产品、不同规模、不同耕作方式和从事有机耕作的不同时间从研究方法上生命周期分析计量了整个农业过程on-farm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相关环境影响、投入产出分析计量了农业生产上游工业投入品生产upsreamoff-farm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结构路径分析将从农业生产直到废弃物处理全过程分成四个层次以分清农业减排的主要行动次序从而较为全面的对农业整个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核算并进行了水果、蔬菜、畜牧产品能源需求含电、化肥、农药、杀虫剂、外购种子和饲料以及澳大利亚不同区域农业生产能源需求的结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农业在水资源使用和用工方面显著高于传统集约农业然而在其他所有方面如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等的间接贡献明显优于传统集约农业从而提出了在考虑不同耕作方式环境可持续性时必须要计入间接影响多发生在农业生产上游off-farm的观点。
FAO2008研究表明有机农业能源消耗约为传统集约农业的一半有机农业中70% CO2来自能源消耗和农机传统集约农业中75% CO2来自化肥、饲料及燃料。一些研究在肯定了有机农业兼具减排和适应双重作用的同时对有机农业减排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IFOAM2004Khanal R. C. 2009Scialabba N. E.et al.2010有机农业通过自身养分循环有机肥、豆科、多样化轮作、禁止化学肥料和杀虫剂、较少能源密集饲料使用从而降低CO2排放通过禁用化肥和永久植被覆盖降低N2O排放但由于有机农业反刍牲畜饲养比例高但产出水平低可能导致较传统集约饲养CH4排放略高。Badgley C. et al.2006比较了有机生产和非有机生产全球食品供给量及豆科作为氮素来源的供氮潜力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在不增加土地需求及目前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能提供足够的食物供给豆科及覆盖作物作为氮素来源可以替代目前化学肥料用量。从而得出有机农业可以供给全球食品及降低传统集约农业对环境负外部性的结论。
一些研究将视角放在整个食品供应链研究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烹饪全过程直接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生产能源消费占整个食品产业链的20%50%表2-8
表2-8 农业产业链不同阶段能源直接需求比例文献整理
2.2.3 农业减排技术路径和减排措施经济分析研究
农业减排技术路径决定了发展低碳农业的技术可行性,减排成本收益及相应减排潜力则决定了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可行性,围绕农业减排技术和相关经济分析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
初步汇总文献农业减排技术路径包括种植实践、养分管理、废弃物管理、水资源与土壤管理、放牧管理、畜牧业管理6大类36小类[4]Ball B. C. et al.2008Bates J.2001Godwin R. J. et al.2003IGER2006King J. A. et al.2004Moorby J. et al.2007Moxey A.2008NERA2007OHara P. et al.2003US-EPA2006Smith P. et al.2007ab2008Weiske A.20052007Keller M. et al.2006。其中引用转载率较高的有以下两篇经典文献。
Smith P. et al.2008集合了各国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最著名的20位学者和研究团队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蔡祖聪为首的农业源温室气体研究团队得到了农业源温室气体6大类20小类减排措施包括通过耕地管理含旱地和水田减排N2O、CH4、CO2通过畜牧业含喂养实践和粪便管理减排N2O、CH4发挥农业碳汇潜力含牧场草场管理和退化耕地土壤有机质管理以及发展生物质能源含能源作物和固体液体粪便及其他农林废弃物并根据各国农业生产系统实地和长期田间实验和监测对各项措施减排潜力进行了详细评价成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路径选择方面重要的基础性文献。
Macleod M. et al.2009以英国种植业和农田土壤减排为研究对象不仅对减排技术进行了系统汇总且通过专家评估和边际减排成本曲线MACC对特定减排措施的技术可行性、成本有效性、减排潜力进行了评价和测算从而筛选出具有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减排技术路径成为综合技术筛选和经济分析的跨学科研究的经典文献。其具体做法为第一步根据文献列出所有减排措施→12位专家构成的专家组检查是否有遗漏→4位专家2位土壤、1位谷物、1位农业系统模型对每种措施的技术可行性进行筛选→专家组将筛选出的技术上可行的措施确定可实施的面积→确定技术上可行、减排潜力相对较大的措施列表和说明。第二步利用农户模型在利润最大化和各种约束条件下计算机模拟2009—2022年减排成本有效性减排成本除以减排速率和减排潜力。其中价格和各投入成本通过一手数据及线性趋势预测各种减排措施成本通过专家估算。第三步计算减排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第四步绘制纵轴为边际成本有效性、横轴为各种措施平均减排量的边际减排曲线选出减排成本较低的措施。
从减排技术研究过渡到经济分析中不少研究就估算农业减排成本的挑战进行了定性分析。Beach R. H. et al.2008提出估算农业减排成本的五大挑战①农业活动排放多种温室气体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复杂的相互联系②区域气候、土壤、管理方式不同决定了区域特定的减排成本③存在大量的减排措施针对同一种温室气体的减排措施也是相互影响的甚至减排了该种温室气体同时导致另一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④如何估计实施减排措施后是否达到了预期水平⑤减排的附带成本和额外收益的估算。Smith P. et al.2007指出农业减排存在持久性、额外性、不确定性和泄露性四大实施障碍进一步分析了农业小规模农户、分散、非点源污染的自然属性给农业减排交易成本和测量/监测成本估算带来的困难。
农业减排问题定量经济分析多数依靠边际减排成本曲线Marginal Abatement Cost CurvesMACCs。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描述了不同减排措施成本有效性减排单位温室气体所多投入的成本和减排潜力减排量之间的关系图2-1。曲线从左到右表明随着减排量的增加减排技术措施的成本有效性下降减排单位温室气体成本上升。不同的减排措施对应曲线不同位置因此一些措施可能以较低成本降低排放量A另一些措施可能带来更多减排量但同时也对应更高的减排成本B。边际减排成本曲线能清楚识别具有成本有效性的减排措施通常是碳影子价格以下而碳影子价格或称门槛价格可以用于农业碳减排补贴或减排量交易。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绘制需要减排技术选取、减排成本估算、减排潜力评价一般涉及减排速率估算和实施面积其中减排成本估算是重点和难点常用的方法包括自上而下分析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将减排量作为外生变量提供全国或全球尺度的总减排成本或自下而上分析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线性规划模型提供区域尺度的减排成本。IGER2001和ECCP2001分别应用MACC对全球和区域尺度主要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有效性和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Macleod M. et al.2010应用MACC估算了英国种植业和土壤各项减排措施的边际减排成本Minihan E. S.2011应用MACC估算了爱尔兰畜牧业各项减排措施的边际减排成本。
图2-1 边际减排成本曲线
Pathak H. & Wassmann R.2007ab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核算方法及成本—收益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排放核算方法方面发展了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参数Techno GAS建立了水稻生命周期直接与间接排放的投入产出关系应用该方法对印度北部Haryana不同区域稻麦轮作系统农户采用的20种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的排放情况进行了核算。研究结果表明最大排放源为稻田土壤排放其次依次为秸秆燃烧、禽畜粪便、农机、间接排放off-farm和化肥不同技术组合存在很大的排放差异相比于排放量最高的技术组合模式淹水灌溉+化肥+秸秆燃烧13种技术组合模式具有减排潜力但同时也降低了农户净收入从单项减排潜力来看秸秆饲用、灌溉模式、有机肥利用依次具有较大减排潜力。在不同减排技术组合成本—收益分析方面以Ilocos Norte province菲律宾、浙江省浦江县中国、Haryana state印度为研究案例以“淹水灌溉+化肥+秸秆燃烧”为基准模式应用边际减排成本曲线MACCs筛选出上述不同区域具有成本有效性的减排措施。该研究强调在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经济分析中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即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此数据来源应采用村和农户层面数据。此外还强调不同减排技术涉及的成本和价格都是动态的因此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更适合短期减排技术成本有效性评价长期需考虑新技术投资以及结构变化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和收益。
2.2.4 农业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机制研究
鉴于农业与气候变化具有很强耦合关系减排和适应及其两者协同已经成为气候变化文献中的主流词汇Cohen S. et al.1998。IPCC2001给出了减排和适应的概念界定减排是指“通过人类干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吸收汇的过程和机制”适应是指“为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系统的损害或最大程度利用自然系统收益机会而对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刺激的反应”。
Swart R. & Raes F.2001Klein R. J. T. et al.2005对减排和适应的区别进行了阐释一是体现在两者时空有效性不同。减排措施一般要在几十年后才或显现更强调全球尺度许多适应性措施/行为降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导致产量和收益变化短、中期可见更强调区域和农户尺度。二是收益度量难易程度不同。减排量可用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用碳交易价格体现货币价值并通过边际成本曲线比较减排措施间的成本有效性Moomaw W. R. et al.2001而适应措施/行为的收益很难用单一计量单位表示这也阻碍了不同适应措施间的比较适应措施收益一般可用采用适应措施可能减少的损失间接表示Fankhauser S.1998。三是两者涉及的部门和政策类型不同。减排主要涉及能源、交通、工业部门此外由于农业碳源碳汇双重属性在减排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且有相关国际公约约束和碳交易等环境政策激励适应涉及的潜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部门和领域更多包括农业、旅游、人类健康、水资源供给、城市规划和自然保护等关于适应没有强制规定多数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或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方案中体现。
目前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主要涉及农学技术英文中常表述为“crop management”包括育种、调整播期/移栽期/播种期、调整轮作或间套作方式、种植区域和布局调整、应变栽培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Rosenzweig C. et al.2007研究方法方面基于农户效用函数的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被广泛应用于农户适应性行为决策分析中一般是首先尽可能收集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各种调查数据或统计数据主要包括人口的、经济的、自然的、社会的、气候等影响因子然后分析主要影响因子最后建立作物选择模型Logistics二元或多元回归模型等以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作物选择。农业减排的主要措施英文表述常用“best practice management”具体措施和研究方法见2.2.3。在农业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中Parry M. et al.1998指出农业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受影响最大但农业生物对环境变化有很强适应能力充分利用适应能力的成本明显低于减排增汇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对策适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国际粮农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2006和Scialabba N. et al.2009也认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应优于减排提出适应性措施最重要的是农户应尽可能利用自身资源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针对土壤和水资源保护多样化轮作和作物覆盖、轮作豆科和有机肥还田补充土壤有机质、尽可能不燃烧废弃物、禁止过度放牧、生态集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二是针对生物与景观多样性保护本地动植物基因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微生物环境、授粉物种和虫害的天敌、多样化轮作和播种期干扰破坏病虫害生命周期、农林结合和种养结合及间作套作轮作、保持土地永久植被覆盖三是强调利用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保护地方资源local resource→形成地方适应性local adaptation特别强调农民合作组织在保护本地耕作知识和技能形成“reservoir of adaptation”方面的重要作用。
Francesco N. et al.2009认为碳金融为适应和减排提供了资金来源尤其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农户降低其对环境和经济脆弱性增强农业生产系统弹性同时贡献减排。主要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出的三种交易方式、碳交易市场及各种碳基金的基本运作方式。UNFCCC交易方式主要包括国际排放贸易IET发达国家之间、联合履行JI发达国家之间、清洁发展机制CDM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碳交易市场主要包括英国碳排放交易体系UK ETS、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ACT、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与气候期货交易所CCFX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碳基金包括特殊气候变化基金SCCF给予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性工程建设、世界银行社区发展碳基金CDCF和生物多样性碳基金BioCF特别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投入
2.2.5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设计研究
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的经济学本质是外部性问题。相对于工业减排可根据一般环境经济学解决外部性的两大方法即财税手段和碳权交易手段沈满洪2011农业非点源的自然属性及高度不确定性给农业减排政策工具设计和政策效果分析提出了严峻挑战Steele S. R.2009
Smith P. et al.2006对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技术限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全球不同区域五大农业排放源土壤、反刍动物肠道发酵、水稻种植、畜禽粪便、生物废弃物燃烧的分布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2020年各地区各农业源温室气体变化趋势。其次提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的三大制约生化技术制约、经济制约、社会/政治。再次重点对各国现有的气候政策、非气候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其他环境政策进行了汇总并定性分析了各种政策对N2O、CH4、CO2排放的影响进一步对18种代表性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可持续发展效果进行了定性评估。最后提出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环境友好型种/养殖技术的研究、传播和扩散,政府应是这些技术的主要投资者并对采用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农户给予补贴。
Paustian K. et al.2004指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如何构建农业源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如何测量和监测、如何确定减排固碳速率和持久性、如何设计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提出三种政策设计方向一是直接参与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公约二是设计国内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固碳激励政策三是建立国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Blandford D. & Josling T.2009提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六大政策工具①生产过程标准化②刺激最好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方式③补贴农业减排固碳的行为或产品④碳税⑤限额和贸易⑥研发和扩散。
Pretty J. et al.2001将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概括为三大类向农户推荐和推广减排技术规制和立法措施经济措施表2-9。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兼具激励碳汇和抑制碳源的三大政策工具一是碳税通过碳税可以实现“双重红利”一方面达到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绿色红利”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收入返还用于农业减排固碳技术研发和推广间接促进社会福利增加由此带来“蓝色红利”。目前针对农业的碳税很少主要是丹麦、芬兰、瑞士以及美国一些州实行的农药税澳大利亚和芬兰的化肥税法国和瑞士征收的氧化亚氮税Rayment M. et al.1998DETR1999。二是补贴目前只有比利时有专门的农业减排政策和直接补贴其他多数国家或地区农业减排补贴多在农业环境政策、气候政策、能源政策中间接体现Smith P. et al. 2005。三是自愿参与机制包括政府向农户推荐农业减排固碳技术体系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激励农户自愿采纳也包括政府搭建碳交易平台促进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碳权交易。
表2-9 农业减排固碳政策工具(农业减排固碳正、负外部性内部化)一览表
Schneider U. A.2000博士论文应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 Model对耕作方式导致的碳排放征税和补贴的福利成本进行考量应用情景预测的方法对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碳排放贸易不同交易价格对减排量的影响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农业碳贸易及碳税和补贴的科学设计的确可以达到减排农业源温室气体的作用农户福利大幅度上升而消费者福利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而下降但并没有考虑监测和核查成本以及交易费用。
2.3 我国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2.3.1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自然科学领域研究
与国外研究基点相同我国农田生态、养分管理、土壤肥料、作物、畜牧等农学及生态学专家侧重研究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机理和减排效果。张耀民等1993对农业排放源甲烷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张大芳1993研究了作物秸秆燃烧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董红敏等2006针对反刍牲畜肠道发酵和粪便甲烷排放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蔡祖聪为首的农业源温室气体研究团队基于近20年农业生产系统实地和长期监测和实验发表了百余篇关于农田含旱地和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基础科学文章。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和张卫峰与英国洛桑实验室在“优化氮肥管理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其优化化肥产业的政策建议在《科学时报》2010年第4886期头条报道成为农田养分管理主要是氮素管理引用转载较高的文献。中国农科院董红敏和李玉娥为首的研究团队主要承担我国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其中两人于2008年发表的《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一文总结了减少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减少稻田甲烷排放、减少畜禽粪便甲烷排放和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4大项12子项减排技术措施成为跨学科引用率最高的文献。邹晓霞等2011主要从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活和生物质能源利用三方面分析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措施。这些基础研究积累的实验数据和减排技术成为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和模式选择以及成本收益估算的重要支撑。
2.3.2 低碳农业内涵相关研究
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低碳农业内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概念界定;二是基本特征表述;三是需注意的问题。
从低碳农业概念界定来看大体可分成三类一是生产结果导向型界定二是生产过程导向型界定三是两者兼顾型界定表2-10
表2-10 低碳农业概念界定文献研究汇总表
一些研究尝试对低碳农业基本特征作了系统阐述。赵其国和钱海燕2009指出低碳农业的核心即低碳农业技术其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技术其次它是尽可能节约各种能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节约型技术第三它是将农业生产全过程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的安全型技术。翁伯琦2009概括了低碳农业五大特征一是低耗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系统内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二是持续性向低碳农业转型并不意味着生产停滞或产出剧烈下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既要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又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行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协调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统筹考虑技术、组织、制度等多方面。梁龙等2010认为低碳农业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是一个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碳汇、高中和的“三低两高”技术集成系统其次它是涉及原料开采、农业投入品生产到农业生产直至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第三它是一个将农业生产全过程可能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的安全型系统第四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光温水土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外源性化学品输入最优化的开放性系统。
一些研究将低碳农业发展置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民生改善、农业经营现代化的背景下,针对粮食安全在我国的战略地位,指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需注意的问题。章家恩[5]强调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应是科学与适度的低碳化不能因为低碳而放弃必要的产量与效益低碳农业不是“拒碳农业”不能拒绝化肥农药和农机等的合理投入。胡新良2010指出目前对低碳农业存在片面理解一是认为低碳农业是单纯的低投入农业二是认为低碳农业是单纯的碳减排农业。为此提出低投入不是不投入应讲求适度化减排不是不发展应讲求低碳农业产业化产业开发低碳化。李明贤2010指出虽然学术界都认识到了现代石油农业的危害提倡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发展模式但目前仅表现为个别地区的试验示范难以全面推广主要在于低碳农业技术面临着技术锁定从而造成低碳农业替代技术难以被采用。技术锁定具体表现在替代技术遭遇农业边缘化和农业组织形式的限制以及受人地矛盾的制约。潘根兴等2011强调农业上需要的是“增产减排或至少是稳产减排技术”低碳农业需创新农业减排技术和低碳农业体系达到在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减排即减排和适应的协同。
综上所述,上述研究可概括为:低碳农业的核心特征即“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碳汇”,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与推广,且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重要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的低碳高增长。上述内涵也存在不足之处:①对低碳农业含义未作具体深入的阐释且存在两个倾向,一是扩大化倾向,将低碳农业等同于可持续农业,二是缩小化倾向,将低碳农业等同于农业减排。②脱离低碳经济孤立地谈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和指标,如低碳生产力、低碳化、碳经济强度等均未考虑。③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发展模式边界界定模糊。总体来说,低碳农业目前属应景式研究阶段,理论方面急需对低碳农业内涵进行系统阐释、对核心要素和衡量指标进行选取、对其与相关发展模式异同进行比较。
2.3.3 农业生产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如何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需要对不同区域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结构特征进行精确核算和深度分析冉光和等2011这是制定有针对性的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计量及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提出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建议已成为低碳农业问题广泛采用的分析范式。
从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计量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水稻、畜禽、秸秆焚烧等按照IPCC指南的分类和相关文献提供的排放系数计算直接碳排放漆雁斌等2010Dyer J. A. et al.2010。数据来源包括《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农业能源消费量、《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药、化肥、农膜以及农业灌溉和播种面积、《中国统计年鉴》农业人口和产值
李波等2011从化肥、农药、农膜生产和使用过程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农业机械消耗农用柴油所产生的碳排放、农田翻耕导致的土壤有机碳流失的碳排放、灌溉过程电能利用间接消耗化石能源所形成的碳排放6个方面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3—2008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由此揭示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将我国农业碳排放划分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期、增速放缓期四个阶段农业大省是碳排放总量较高地区而中部农业大省、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发达城市则是碳排放强度每亩碳排放量主要集中地区。
杨钧2012主要核算了1996—2009 年中国27个省级地区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和生产投入导致的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沿海地区省份碳排放量呈现两极分化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份碳排放量位居前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则相反西部省份碳排放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中部省份碳排放量大部分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黄祖辉、米松华2011采用分层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构建五个层级农业投入品、农用能源、水稻种植、反刍牲畜肠道发酵、粪便和秸秆两类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系统碳足迹进行量化。研究表明农业种养殖活动本身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占比重不大农用能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工业投入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农业废弃物最终处置是农业源温室气体最重要的三大类来源其中以氮肥生产、运输、施用过程中引致的碳排放在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碳排放中所占比重最大。
从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方式来看主要是应用回归分析、Kaya恒等式变形、LMDI分解方法等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
漆雁斌、陈卫洪2010把农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把与农业碳排放相关因素化肥施用量、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化肥施用量对农业产值影响最大说明化肥施用是制约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姚延婷、陈万明2010将农业总产值作为初始序列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用柴油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作为比较序列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农业总产值与6大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并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农村用电量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柴油量、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总值影响最小认为上述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李国志等2011对1981—2008年中国农业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应用环境库兹涅茨模型EKC检验农业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是否存在倒“U”形特征以及运用Kaya因素分解法分析农业碳排放变化过程中各因素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关系曲线呈现“N”形趋势即农业碳排放随着农业经济增长先上升然后保持一定水平而后又上升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我国农业碳排放具有波动性同时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不协调性即农业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发导致农业碳排放的增加或减少的结论。通过因素分解得出农业能源结构由能源排放系数表示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并不明显、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由能源强度表示极大减缓了碳排放、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由农业人均GDP表示极大加剧了碳排放、农业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影响不明显的结论。
李波等2011应用修正的Kaya碳排放恒等式对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农业碳减排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劳动力规模因素由农业劳动力数表示、农业结构因素由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比重表示、农业生产效率因素由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碳排放量表示农业经济增长由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示是农业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因素。
2.3.4 低碳农业必要性和制约因素研究
1.技术壁垒
多数文献认为低碳农业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不完备是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胡习斌2009李建波20112012郭辉和张术环2011潘根兴等2011。李明贤2011认为长期规模化发展的“石油农业”形成的路径依赖导致低碳农业技术难以被广泛采用。邓水兰和温诒忠2011指出目前农民更多地依赖外出打工和兼业经营来获取收入农村老弱劳动力不愿也无力对农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因而那些简单省时省力且习惯的“高碳”耕作措施更易被采用使低碳农业技术尤其是涉及增加劳动投入和强度的采纳和推广受到限制。
2.现有发展方向(式)与农户习性固化交织
胡习斌2009指出小农分布的特点使得一家农户或基地实行低碳农业模式周围耕地仍采用石油农业低碳农业模式的土壤、水体、空气仍会受到污染制约了规模化低碳农业的发展。温铁军2010指出国家对氮肥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补贴政策直接造成我国氮肥生产能力过剩和低效利用并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等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最大难点是如何最低成本地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即如何弱化原有与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集团的阻力。蒋高明和郑延海2008、余东等2009指出低碳农业的出路在于生态循环而目前农业内部结构以及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中都存在与低碳农业发展理念不相符的方面如种植业内部的粮饲不分、畜牧业内部的以养猪业为主的耗粮型牧业结构、传统种养结合农作制度未得到继承和优化直接造成有机肥来源不足和农业内部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张国平2010指出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的设施栽培碳排放严重表现在化肥投入量大利用率低、严重CO2亏缺限制碳汇作用、土壤退化严重。李晓燕2009指出土地流转的低效益与土地社保功能造成大量耕地撂荒而承租户为了短期利益最大限度攫取土地肥力都直接与农业减排固碳相矛盾。
3.资金缺位
潘志华和郑大玮2010指出低碳农业资金需求主要包括研发低碳农业技术的投入、对低碳农业技术进行生态补偿的投入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交易费用的支出。胡习斌2009指出目前我国大规模低碳农业技术示范项目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性拨款和政府贷款或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策性低碳农业投入机制。刘泉君2011认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存在融资困境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技术项目支持不够信贷放款数量极其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低碳农业发展具有资金投入成本高、资金需求大、效益周期较长的特点且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金融支农投入是一种市场行为对效率和效益比较敏感。
4.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温铁军2010指出发展低碳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最大的不利因素在于农业兼业化使农户宁愿放弃单纯农业生产收益最大化而选择大量使用化学投入品替代劳动目前零星的农业环境政策无法激励农户的环境观念而农户的自我约束在低碳农业发展中恰恰是最重要的。向东梅和周洪文2007指出现有农业环境政策未能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表现在一体化农户、消费者、产业利益相关者的农业环境政策缺失、现有农业环境政策普遍对农户收入和福利影响小且不能有效地帮助农户规避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2.3.5 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和模式选择的文献相对较多总体来看发展路径主要是从农业减排和固碳以及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角度提出发展模式主要借鉴自然科学领域减排技术成果和已有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出表2-11
表2-11 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文献研究汇总表
2.3.6 低碳农业发展政策与机制设计研究
从已有文献看,尚未见低碳农业发展政策与机制设计的系统研究,主要是基于低碳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在文章结尾部分以“政策建议”体现,概括起来,包括建立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技术研发推广、金融财政支持、发展模式选择、宣传培训五个方面,尤以金融财政支持的研究最多,还有少量研究涉及低碳农业经营机制和低碳农产品消费引导。本研究主要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技术壁垒和资金障碍两大制约的机制设计研究进行综述。
低碳农业技术机制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一般技术锁定效应和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传统石油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技术“解锁”;二是低碳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和推广。
李明贤2010认为我国低碳农业替代技术的采用需要引入外生变量才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这些外生变量包括引导低碳消费、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农村碳金融业务、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低碳农业基础建设。杨玲萍和吕涛2011认为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锁定”应从“技术—制度复合体”的基本要素出发采取末端治理或连续性方法来解锁产学研结合降低低碳技术不确定性低碳技术信息透明化降低信息不对称概率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降低低碳技术转移障碍。
潘根兴20102011指出农业减排技术体系构建应遵循“农业需要的是增产减排或至少是稳产减排技术”以及“农业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技术”两大原则建立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多学科结合的研发平台并以“散户改规模”减排潜力田野实验数据为证提出经营机制创新和碳补偿等经济激励以及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对农户减排技术采纳的作用。赵其国2010提出低碳高值农业五大科技领域为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技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技术、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农业技术并提出通过国外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推动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以及通过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户促进相关技术的推广采纳。
发展低碳农业金融财政机制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碳金融和农村金融相互关系二是农业碳交易市场主要是CDM项目开发与运作三是低碳农业生态补偿财政方面
碳金融与农村金融互动关系相关研究。李秀香等2011提出一要建立低碳农业基金支持农业节能减排项目的培育和发展二要建立土地流转碳流失基金三要开发农业与气候变化相关金融衍生产品四要推广气候指数保险创新更多涉农气候保险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张艳等2011认为农业具有对接碳金融市场的物质基础能够形成低碳农业发展与碳金融良性互动但必须形成以外部金融主体融资、合作社主导运作和管理、第三方机构审核和评估的良性机制。邹新阳2011提出在农村金融中引入碳金融的思路通过减排增汇交易吸引国外资金创新农村资金授信形式和业务类型以及农业减排增汇特色交易方式。陈文晴2011提出以国家财政和社会捐助为资金来源建立支持低碳农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资金流向低碳技术研发企业并激励金融机构向购置低碳农业生产作业设备的经营单位和农户提供低息贷款是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有效金融途径。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市场相关研究。黄山美2011提出形成以“碳”为基础的工业反哺农业、低碳城乡一体化格局利用国际碳补偿项目推动造林/再造林、可再生能源、优质农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业碳汇产业和低碳排放农业技术进步。孙芳等2012提出国际碳排放交易涉及农业的方法学主要包括禽畜粪便集中处理减排CH4、调整稻田水分管理减排CH4、轮作豆科提供生物固氮等6个。在农业参与碳交易机制中关于清洁发展机制CDM研究的文献较多张文学等2008以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CDM项目——山东民和牧业有限公司粪便沼气化处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为例分析了畜牧业发展CDM的潜力和基本流程。高春雨等2009提出我国农业碳交易面临方法论局限、项目规模小整合难度大、交易成本高等三大障碍。王英姿等2010分析了世界农业CDM项目的总量、分布以及项目领域提出中国发展农业CDM项目的潜力在于进一步发展畜禽业CDM项目以及加快生物质能领域CDM项目注册。
农业减排固碳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气候变化使农业减排固碳功能成为农业生态效益补偿的依据之一但从文献研究来看虽有提及应实施生态补偿发展低碳农业赵其国2010刘星辰和杨振山2012潘根兴2010高尚宾2010但涉及资金来源、补偿项目、补偿方式、资金补贴测算方法等关键问题的补偿机制和政策设计的系统研究还未见。高尚宾2010介绍了瑞士、美国、欧盟采用生态补偿方式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效果和德国低碳农业补贴项目、资助金额及所需满足的技术条件并分析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低碳生态补偿试点试行的低碳农业技术的政策补偿、智力补偿方式和补偿金额建议实施低碳农业生态补偿国家战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周其文2009提出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应以项目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项目采用物化和直接补偿的方式给予补贴、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项目对所需材料和设备费用进行补贴、化肥和农药减施生态补偿项目采用直接补贴方式对低碳农业生态补偿项目选择和补偿方式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些研究从经营机制的视角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的设想共同焦点都强调了农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潘志华和郑大玮2010提出扶持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能耗效率。张开华和陈胜涛2012提出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碳汇开发与交易支持机制成立低碳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低碳农业项目将农户分散的碳汇项目打包并与第三方机构共同对农业碳汇进行监测开发核准减排量并实现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信贷或参股方式参与合作社低碳农业项目开发作为外部融资主体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此外李皇照2010、胡新良2010、王松良等2010提出通过低碳消费引导形成消费驱动低碳农业生产倒逼机制主要建议包括发展“社区支持农业和农夫集市”提倡“就地消费和应季消费”减少食品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向国成和邓明君2010在回顾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碳标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农产品碳标签制度研究框架包括农产品碳标签制度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机理研究、认知度调查研究、农产品类别规则制定、碳足迹核算与查证标准研究、碳标签查验制度研究、农产品碳标签制度激励机制和途径研究。
2.4 国内外低碳农业研究文献评述
综观国内外文献研究,国外文献中几乎没有低碳农业这个词,相关做法已融在“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农业”和“亲环境农业”中,农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成为两个相互交织的研究主题。作为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是从低碳经济派生出来的,这是我国期望从自身农业条件,即地少人多、小农户分散经营出发,希望通过技术和政策等协同控制方式来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投入、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业环境等多重目标以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国内外低碳农业文献研究存在共性,一是都体现了农业科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多学科交叉视角,基于田野实验提出的减排技术路径基本类似;二是都注重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数量结构特征核算及碳排放因素分解;三是都深入分析了农业减排固碳参与碳交易的制度设计;四是都侧重宏观层面,对微观主体的研究明显欠缺,具体体现在:偏重减排技术的研究,很少考虑对产量的影响和农户采纳难易程度,即技术本身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缺乏通过微观调研获取农户低碳农业技术的实际采用情况及对农户采纳减排技术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从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匹配看,国外已形成以自然科学“田野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减排来源测度、减排机理、风险规避为研究内容)和以经济学为主的社会科学“各类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减排技术可行性筛选、减排成本收益分析、政策效果分析为研究内容)的研究内容以及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的一体化分析框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农业内涵、发展模式和路径、必要性和制约分析、政策与机制设计的定性研究方面。
我国低碳农业无论是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国外的差距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发展空间,纵观国内外文献研究,在低碳农业理论和实践范围,研究者有很多有价值的工作要做。
一是亟需完善低碳农业内涵体系。目前低碳农业概念界定存在扩大化和缩小化两种倾向,实践中虽冠以低碳农业,但很多做法实际还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新瓶装旧酒”。因此理论上需对其内涵、特征进行系统描述;对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清晰界定。
二是全面核算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农业参与温室气体排放活动决策的基础条件是核算与农业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结构特征和地区差异。而目前依据IPCC提供的经验公式和参数核算没有考虑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能源排放和农业活动投入品上游供应链的隐含碳。国内文献要么只考虑农业能源碳排放李国志2010要么只考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董红敏2008没有较为全面的反映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黄祖辉和米松华2011首次运用碳足迹分层方法较为完整的对浙江省农业碳足迹进行了核算但只有地区尺度和单年份的核算结果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碳足迹的地区差异和时序变化趋势。提高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全面性和精度对于设立统一的碳减排标准和规则以及建立更有效的农业碳交易市场都具有基础性作用。
三是筛选具有适用性的农业减排技术体系。席运官2009认为技术的匹配和适合度条件不足如低碳技术转化、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以及市场衔接是制约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借助多学科研究方法特长改变目前偏重单一减排技术研究现状建立具有适用性和经济性的整套农业减排技术体系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技术准备。
四是强化对微观主体农户减排行为的研究。目前只有王金霞2008、吕亚荣和陈淑芬2010分别采用李嘉图模型、二元逻辑斯蒂模型对农户气候变化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农户气候变化认知和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而对影响低碳农业技术采纳的文献几乎是空白这不利于国家低碳农业技术体系的推广和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
第3章 低碳农业发展概况综述
3.1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概况
3.1.1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实践概况
1.美国——保护性耕作和农业碳交易
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居世界第一以大量使用农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黄祖辉2010。但长期使用大型机械频繁翻耕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1935年美国成立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等专家开始研究推广少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陈阜2010。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由于减少耕作次数增加秸秆还田数量对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积极作用West T. O. et al.2002Holland P.2004。美国20年以上长期定位试验表明由于长期实行保护性耕作土壤碳库呈稳定增长趋势Post J.1990Paustian K.1997。2003年开始通过芝加哥气候交易所[1]推广保护性耕作等农业碳汇项目该交易的实质是一种期权交易合约。由于从事碳指标交易的CCX是一个无政府资助的私营实体农民想参与出售自己的碳贮存指标需经过农场局或农民协会登记并审查其土地及所种作物按规定推荐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和农具进入汇总数据库由农场局或农民协会与CCX接洽管理碳交易并分配收益给参加者。为保障农民利益农场局碳交易项目合同一般允许每年设定碳价2007年有 1230位农户注册了农业碳汇项目并通过免耕获得了碳汇收益平均每年每亩至少获得2美元碳汇收入王淏2007。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美国各级政府都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中心部分州成立了由农业专家组成的志愿顾问团帮助农民进行环境分析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确定适宜的农艺并补贴配套农机具。从借鉴意义来看强大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户减排技术采纳及碳汇管理度量标准和监测体系促进农业碳交易是我国借鉴美国低碳农业发展经验亟需解决的两项基础性工作。
2.欧盟——食品产业链全过程低碳化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欧盟已有25个国家制定或正着手研究本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低碳农业发展战略[2],欧盟提出农业减排战略的核心是节约能源、改善氮肥管理、增加土壤碳汇[3]。相对于孤立谈农业减排欧盟更强调将农业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发展纳入2000年以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提出的可持续农业农地永续利用和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具体实践方面特别注重农产品配销环节低碳化通过农夫市集和小区支持农业推行“在地化”配销策略降低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核算农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种植或养殖、加工、包装、运输、冷藏、烹饪、处置全程“碳足迹”设计推广“低碳农产品”推动消费者低碳化的膳食消费和处置行为最终形成良好农业规范GAP保障农产品生产环节低碳化以及消费者驱动农产品产销结构质变的一体化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从借鉴意义来看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视角带动食品产业链全程低碳化具有借鉴意义而碳标签制度需考虑食品产业链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向消费者传达清晰的信息。
3.巴西——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
巴西2010年制定了“低碳排放农业计划”最大特色就是通过种植能源作物和利用农林废弃物发展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围绕甘蔗主导产业巴西已成为用甘蔗生产乙醇燃料最成功的国家生产能力和出口量均位列世界第一李忠东2009。巴西每年甘蔗产量中半数用来制造白糖半数用来加工乙醇燃料代替汽油作为机动车燃料与其他竞争燃料相比巴西乙醇燃料在价格方面已具备竞争优势。乙醇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要比汽油少90%2003年至今巴西使用乙醇作为机动车燃料大约减少1亿多吨碳排放[4]。不仅如此近年来又推广甘蔗渣发电的新技术被称为“生物发电”据巴西甘蔗生产商联盟统计甘蔗渣已成为巴西80%生物发电的原料2010年生物发电量相当于全国电力消费量的2%。从2004年开始巴西又开始种植能源作物蓖麻、向日葵、大豆、棕榈油、棉花生产生物柴油。据巴西国家能源平衡报告提供的数字2007年巴西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为46.4%与此相较OECD和美国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分别为5.2%和7%。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巴西政府2003年开始每年投资6亿用于生物燃料开发和推广、国家经济社会开发银行为生物燃料企业提供专项贷款、27个州中已有23个州建立了生物燃料技术开发网络。从借鉴意义来看巴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开发和利用生物能源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值得借鉴而政府对生物燃料产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研发与推广是两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4.以色列——以精准水肥管理发展低碳农业
以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体的现代精准农业能实现节水、节地、节肥、节能等多种目标刘爱民等2000其中很多措施直接体现为温室气体减排。以色列是现代精准节水灌溉技术的代表国家其滴灌技术比传统漫灌节水1/31/2单位面积土地增产15倍水肥利用率高达90%马俊义等2010。尤其是在喷灌、滴灌、微灌、渗灌等精准灌溉技术中同时结合精准施肥使得在农业生产中肥料、生物固体及其他来源的氮素被作物充分吸收从而降低了氮素残留物过滤、挥发、淋溶可能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也间接减少氮肥生产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以色列在精确估计作物化肥需求量的基础上调整氮肥施用比率利用不同控释或缓释肥料形态或硝化抑制剂在作物吸收之前且氮肥流失量最小的时候对作物进行精确定位施肥使氮肥利用率达到很高水平。从借鉴意义来看大量研究表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应作为我国低碳农业的重点黄季焜2010温铁军2010张卫峰和张福锁2010以色列精准水肥管理经验值得借鉴其中滴喷灌设备及精准施肥工具等基础设施投资的大量资金需求以及如何改变农户“大水大肥”理念是难点所在。
5.澳大利亚——围绕专业产业带实践低碳农业
澳大利亚2011年发布了《确保清洁能源未来——澳大利亚政府气候变化计划》其中关于低碳农业的实践与其农业特点密不可分。澳大利亚农业专业产业带明显其低碳农业做法细化到每个区域和主导品种如昆州沿岸甘蔗带、东南部小麦带以及南部绵羊、北部肉牛等主导产业和区域都针对各自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低碳农业做法。以畜牧业为例通过改进饲料配方、提高牲畜饲养和饲料种植效率、防止过度放牧以及不同牲畜采取不同喂养方式等手段降低牲畜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对于牲畜粪便采取固体覆盖物等手段减少粪便池的甲烷排放采取厌氧发酵把甲烷最大程度地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同时澳大利亚特别重视发挥其信息化优势环境管理系统将气候变化针对具体区域、品种的数据及时通过网络发送到相关农户通过有针对性的气候信息的提供提高农户面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此外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目前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更容易理解低碳农业节能、减排、增汇等多种环境正外部性,提高农户采纳低碳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从借鉴意义来看,针对农业产业带和主导品种制定有针对性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具有借鉴意义,这其中通过提供准确的农业气候预警分析提高农业适应能力[5]以及加大农户职业教育培训是两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3.1.2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相关政策
1.设立农林业碳排放交易核算标准
从长远角度看设立农林业统一的碳排放标准和规则极其重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以及测量、监测、认证费用的合理性是影响整个碳补偿或碳交易项目实施的重中之重。2007年6月由美国环保协会和杜克大学等研究机构共同出版的《农业林业低碳经济应用》简称《杜克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为农业减排项目提供了全面的温室气体减排认证和测量方法[6]。如果这一标准得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认可,将极有可能成为全球农林业碳排放交易的统一强制标准。美国环保协会已经在中国新疆、四川开展多项农业减排项目试验,而这其中的认证测量办法都要求依据美国《杜克标准》核算碳排放额度。
2.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低碳农业发展国家战略
截至2012年9月初步估算已有近30个国家制定了本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这些战略从属于国家气候政策之中。从表述上来看并未见使用“低碳农业”一词更多的表述为“气候变化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权衡和协同Trade-off and synergy of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这也体现了农业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相对于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气候预警分析以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而言由于农业减排增汇量化缺少统一标准农业碳交易的实现机制尚不完善除美国外农业减排实施进展缓慢。但不可否认这些国家层面的战略多数为510年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长效机制保障。
3.实施农业减排增汇生态补偿,促进农业碳交易
国外采用农业补偿方式促进农业减排增汇已进入实施阶段。如美国针对保护性耕作、农业投入品管理、覆盖作物、作物轮作、粪肥管理、饲料管理等相关补贴欧盟针对养分管理、土壤管理等相关补贴表3-1
表3-1 欧盟农业减排增汇补贴项目和标准简表
从农业减排增汇碳交易来看除前文美国低碳农业特色做法中介绍的农户通过农场局或农民协会参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碳减排或贮存指标期权交易外低碳农产品认证制度也是国外农业减排增汇碳交易的形式之一。欧盟等国家调查显示消费者愿意为“环境友好型”农产品指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有积极影响如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物种多样性等多支付8%10%的价格因此消费者对低碳等“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户、农产品加工商、零售商采用低碳技术是一种有效刺激。如瑞典从2008年7月1日开始国内所有水果和蔬菜的农户必须提供在种植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证明国家标准才能在市场上销售2008年这种农产品对气候影响的国家标准延伸到奶、肉和鱼经过几年的发展2009年瑞典正式确定了食品气候认证体系与有机食品、质量合格食品构成了瑞典食品质量认证的“三驾马车”。与此类似德国的低碳农产品认证需要在生产、储藏、包装、运输等各方面都符合国家标准另外如果各方面都符合标准但是在整个农产品生命周期仍表现为净碳排放农户或相关农产品加工、零售企业可通过植树或购买碳信用等方式进行碳中和最终获准“零碳排放农产品”标签。
3.2 国内低碳农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低碳农业发展实践概况
1.黑龙江——《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带动垦区“低碳型”现代化大农业
黑龙江省率先在全国制订了到2020年的省级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定位于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制度和产业体系”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低碳高效现代农业的各项农业经济发展指标和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重点项目、重点措施、投入总需求和相关组成、投入渠道、政府补贴等具体问题韩贵清2010。根据垦区特点已开展了三方面低碳农业实践[7]一是发展免耕方式。通过年均推广免耕技术3000万亩和推广保护性耕作1000万亩以上来增加土壤碳汇。二是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利用垦区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以及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目前垦区已具备开发利用新型能源的成熟技术部分农场太阳能利用、秸秆气化工程、稻壳发电工程已投入使用建立起以低碳为特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三是发展生态工程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增加林业碳汇。此外2009年开展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增效肥料试验研究与示范”使用纳米增效肥在减少用肥总量30%的情况下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4种作物产量增长5%30%韩贵清2010该项技术已在全省推广说明通过应用新技术减施一定比例化肥能达到节本、减排、增产的多种效果。以上低碳农业实践为绿色食品加工及品牌化奠定了良好的产地环境验证了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切实可行的。
2.新疆——试行农业碳排放交易
2008年美国环保协会与新疆签署了为期三年的《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控制项目协议》由美国国际集团注资105万美元总减排量为21万吨CO2-eq支持新疆呼图壁、昌吉玛纳斯和奇台3县利用“杜克标准”完成沼气工程、棉田机灌、免耕种植和红柳种植的农业碳减排许月英2011。项目最后监测、认证及挂牌交易已结束成为全国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第一个成功案例尤其为以单个农户为实施主体的农业碳减排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监测、验收积累了实践经验成为进行农业碳排放交易的必要前提[8]。从实施效果看,农业减排项目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防治沙漠化和生态退化、改善农牧民生活环境和农村能源结构具有显著效果。但这里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这些效果的取得是在农业减排项目基础上,结合了如沼气工程、机灌项目、粮食作物免耕技术等多项技术及推广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由于项目实施主要以单个农户为主,因此,项目管理过程中多部门参与[9],涉及较高的交易成本不容忽视;三是温室气体排放抵偿额度的调查、监测及核查均是依据美国“杜克标准”,最终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国际碳价格并不高,实际农民因碳交易而带来的经济收入并不显著。相对于其他省份,黑龙江和新疆涉及的垦区和兵团管理模式以及其大规模农业生产可能为其形成规模化减排量和项目管理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
3.江苏——农业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2008年江苏利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以新沂市和宿豫区为试点启动“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开发项目”[10]主要内容包括对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开发项目规划与设计进行缺陷分析开展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推广和种植模式等课题研究组织农民进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等。这是我国首次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农业项目江苏省已将相关经验结合实施防渗渠修建、沼气工程、种植结构调整等适应气候变化一揽子工程在全省25个县和2个农场推广。同时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采取做精做大“测土配方施肥”“沼气工程节能减排”“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低碳农业。首先江苏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自2005年实施以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将农业土地开发出让金省级部分的30%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绿肥种植以奖代补[11]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点、耕地地力评价、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基础建设试点精准定量施肥技术这些措施在节肥减排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固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2010年启动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10个低碳农业示范工程[12]种植基地周围建设相应的畜禽养殖场并配套沼气工程在园区内形成低碳、循环、高效的生态农业链。再次江苏省年秸秆资源量位居全国第四赵其国2010因而确定了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发展道路按所占比重依次包括秸秆肥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工业原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江苏省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协同视角发展低碳农业以及根据自身农业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选择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体现了国际低碳农业发展趋势值得其他地区推广借鉴。
4.江西——建设低碳农业产业群,探索农业全产业链低碳化
江西省2009年发布了全国首个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提出建设以“四大产业区”和“八大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产业集群。其低碳农业发展最大亮点即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主攻特色做“低碳”。其中优质粮食产区推广节地农业技术通过间作豆科等绿肥作物以及免耕直播提高土壤固碳能力蔬菜、果业生产区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通过喷滴灌和水肥药联用技术达到节水、节肥、节药间接减排效果畜牧养殖基地推广饲料节流减排技术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淡水养殖渔业产区推广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在江西低碳农业产业群建设发展纲要中还特别提出农业生物质资源、水土资源和废弃资源低碳生态高值化利用农产品低碳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低碳生态高值化加工的全产业链低碳化的具体目标。此外江西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取向是在国务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9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基础上形成的我国生态农业起步较早江西低碳农业发展实践表明以低碳为目标的适合区域特点的低碳生态农业模式或许是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创新的一条捷径。
5.浙江——林业碳汇自愿交易推进农林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
农业碳源碳汇双重属性使低碳农业具有减排增汇双重内涵,在新疆试行农业减排碳交易的同时,浙江省依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成功探索了以碳汇造林项目为主的自愿市场的碳汇交易[13]。首先开展林业碳汇技术研究制定了《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技术规程》浙江农林大学取得了国家碳汇计量监测资质。其次建立碳汇基金管理体系并积极募集林业碳汇资金。2008—2010年先后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鄞州专项、浙江碳汇基金逐步建立了国家、省级、市县级三级碳汇基金管理体系利用经济发达优势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累计筹建碳汇基金占全国总数的2/3。再次开展碳汇营造林项目建设。2010年在临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林业碳汇示范区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向10户农户发放了“林业碳汇证”开展农户碳汇经营管理探索。最后开展碳汇交易试点探索。2011年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义乌启动共10家企业自愿订购了林业碳汇指标这是我国首例林业碳汇指标认购交易。除森林具有明显碳汇功能外湿地、稻田、农田土壤等也具有一定碳汇功能因此浙江省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为依托的造林项目为主的碳汇交易含捐赠认购和市场自愿交易实践经验可拓展到湿地修复和保护、规模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稻田农作系统碳汇补偿、耕地土壤碳汇补偿等领域可视为以农业减排增汇为突破口的农业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的制度创新。
3.2.2 国内低碳农业发展相关政策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相关政策体现为两大侧重一是从政策内容来看强调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多于农业减缓气候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4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都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挑战和应对措施给予了重点强调而对农业减缓气候变化所提不多。二是从减排和固碳发展来看农业主要是林业碳汇发展快于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我国林业碳汇核算监测体系几乎与国际接轨但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还在编制中。
但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来的多项农业环境政策都直接或间接起到减排效果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工程都直接起到减排作用“九五”以来国家五年规划关于农村环保的相关政策表3-2、《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2007、《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2008、《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2011等政策都对农业减排固碳有直接或间接效果国家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建设已有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节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财政补贴、农村沼气补贴喷滴灌节水灌溉技术补贴等亦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减排产生积极影响。可见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虽尚未见农业碳排放测量和监测标准以及系统的低碳农业发展国家战略但已有的农业环境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等都直接或间接起到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效果。
表3-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
3.3 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评述
从低碳农业发展实践代表性做法来看国内外共性是围绕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实践低碳农业如巴西以其生物质能为核心、以色列以其精准灌溉为核心、江苏以其肥料管理为核心这其实也验证了文献研究中低碳农业问题研究“区域特定化”site-specific和“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pgeneity两大特点。此外外部环境也对低碳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美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达、浙江民营资本的发达都为其开展农业碳交易提供了便利澳大利亚的信息化对提高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从而间接减排提供了通道。
从侧重点来看,国外侧重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及农业碳源碳汇核算标准的制定,农业减排增汇补贴和碳市场交易已进入实施阶段。我国侧重依托国际项目合作进行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实践和试行碳排放交易以及依托中国绿色碳基金开展自愿市场的碳汇交易(主要是林业方面),农业碳排放测量和监测标准以及低碳农业发展国家战略还在编制过程中。
总体来看,我国低碳农业实践,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目前实践萌芽几乎都具有分散性、差别迥异、难以复制的特点。因此,亟需加强多学科参与的典型案例研究,提炼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共性经验以及基于区域分异规律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确定区域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同时,通过案例研究为低碳农业理论构建和验证提供发展渠道。
第4章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构建
4.1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及其演变
4.1.1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演变
现代农业的开创性研究始于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其代表作《改造传统农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分别从工农关系演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农产品供求关系、农业生产目标和增长方式等角度对农业发展阶段和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见表4-1。
表4-1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以及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代表性研究成果
表4-1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以及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代表性研究成果(续)-1
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尝试用定量分析法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做出评判。徐星明和杨万江2000根据系统学、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原理采用弹性系数方法测算了我国各地1978—1998年农业现代化进程测评表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将于21世纪20年代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黄德林和蒋和平20062009借鉴世界银行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资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5个阶段[1]进行赋值根据对14个特征值进行定量测算对200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总体水平进行评价得出除北京为成熟期吉林、黑龙江为起步期外大部分省份农业现代化处于发展期。施晟等2012借鉴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类型界定[2]通过构建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我国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进行评估提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总体处于从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到现代农业基本实现阶段的过渡阶段。
从上述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阶段名称表述也有差异但多数都是强调通过技术和资本投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达国家农业已成为具有现代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参与全球资本化竞争的产业温铁军2010农业现代化资本深化进程中的高成本、依赖政府高补贴及现代石油农业所带来的负外部性的实际困境使学者们开始正视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质在现代农业发展各阶段主要特征中已逐渐显现生态环境等特征描述。杨万江2001提出在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等非经济因素开始显现不协调到基本实现阶段农村工业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处于较协调的发展过程中到发达阶段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进入到比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阶段。施晟等2012指出我国目前由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到基本实现过渡阶段生态环境方面应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农业系统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减轻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特别强调在全球所有地区随着土地和水资源日益稀缺及石油农业负外部性日益显著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质上在于更好地维护自然资源使农业系统更具环境可持续性。同时指出在气候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农业碳源碳汇的双重属性以及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将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而由传统农业的“发展农业”到现代农业的“以农业促发展”。
从上述农业发展阶段和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理论演变进程来看,随着现代农业不断深化,现代农业早期形态所显现的弊端以及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挑战,都意味着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将正视“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高度结合”和“人口与资源对政策调整的硬约束”,将资源、环境与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耦合,更强调农业经济学、农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更重视环境、社会、经济的权衡和协同,更依赖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和与多个市场的嵌入互动所带来的基于更具环境可持续性的现代农业持续增长。
4.1.2 现代农业内涵及其演变
我国学者主要通过农业现代化[3]的实现途径推进对现代农业内涵认识的深入。黄祖辉2003认为现代农业是使农业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数据和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刘战平和蒋和平2006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和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和科学管理方法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特征是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表述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随着现代农业蕴含的危机凸现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的、内涵不断演进的过程。魏德功2005指出在不同时代谈现代农业指的是具有当下时代特征的农业当前的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农业向“替代农业”“未来农业”转型过程中的中间态农业。李启平2010指出现代农业实际上是“现代西式农业”即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认为它是建立在现代理性基础上的将机械的、线性的现代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高强度耕作制度和化学投入品进行大规模单一品种连续耕种的工厂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檀学文2010指出石油农业只是现代农业的早期形态提出后现代农业[4]是对石油农业的反思和超越,本质上是对大规模农业在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负外部性的改进。
概括起来我国现代农业内涵演进除主要与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程度直接相关外还与国家执政理念和经济方针密切相关。1956年因国家工业化需要而确立了“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现代农业内涵常被表述为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商品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常作为这一阶段现代农业内涵的核心2005年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内涵又扩充了循环化和生态化面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7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一起确立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措施低碳化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组成部分。潘家华和郑大玮2010指出低碳农业是继石油农业之后又一次农业革命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一起构成农业第二次现代化基本内涵。赵其国2010提出低碳化、生态化、高值化应作为现代农业深化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
4.1.3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演变
农业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实现方式。根据资源禀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大致分三类:一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模式。典型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特色,以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相结合的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模式为主。这类国家和地区还有日本和韩国以及以色列和我国的台湾。二是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模式。代表国家是美国,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特色,以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相结合的高度机械化大生产模式为主。此类国家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巴西和瑞典等。三是土地、劳动力适中型模式。典型国家是法国、德国以及英国。这类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特色,以农业资本化与生态化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为主。我国属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国家,人多地少且小规模农业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瓶颈。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演变轨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被分为常规现代农业、替代农业、可持续农业张忠根2001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其相应的农业发展模式演变如表4-2所示。
表4-2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相应农业发展模式演变趋势
表4-2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相应农业发展模式演变趋势(续)-1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并不存在后者替代或淘汰前者即使到了现代农业全面实现阶段可持续农业模式也并不排斥机械化、化学化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合理运用而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不可再生能源以及化学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提高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基础长期保障人类对食品数量、质量、功能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Poincelot R. P.1986USDA1990Dunlap R. E. et al.1992。与石油农业和绿色革命强调产量和效益而忽视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强调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而忽视产量和效益不同可持续农业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现代科学成果和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结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主流。体现可持续思想的农业发展模式中生态农业占有重要地位蒋高明2007檀学文2010其主张用光温水土、共生互抑、养分循环等生态原理改造石油农业弊端创造更具环境可持续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农业还包括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永续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等具体实现形式。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型低碳农业作为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可持续思想在当前的具体化其“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农业部2009的基本特征与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思想契合。因此低碳农业也属于可持续农业的具体发展模式之一。
4.2 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
4.2.1 低碳现代农业的内涵阐释
1.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准则是协同创新
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应至少在以下三方面体现协同性一是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推进co-stakeholders涉及政府政策支持、农户技术采纳、组织利益相关者组织载体三者的协同推进二是耕作制度、减排技术、管理措施的协同控制co-control低碳农业本身并不是单一技术问题只有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及政策机制碳汇行为的激励和碳源行为的抑制协同才能降低实施中的约束条件和经济可行性等制约因素三是多目标多利益的协同发展co-benefits包括减排和适应、减排和粮食安全、减排和多种正外部性的协同。协同创新思想应体现在低碳农业发展全过程中尤其是筛选和推广确定性强、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对产量有增产或稳产影响、农户易于采纳的适用性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并倒逼带动农业相关投入品转型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减排增效以及农业低耗低排和高产高效。
2.低碳现代农业的实现途径是对石油农业的低碳化改造
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工业投入品的依赖使现代农业直接或间接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其对土壤、水体、空气的立体交叉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等外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的永恒主题对现代农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就是首先承认机械化和化学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不排斥机械和化肥等的合理投入通过农艺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等多领域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提高农业投入品使用效率降低单位农业GDP的碳排放强度提高农业碳生产力。通过低碳化发展模式丰富现代农业内涵推进现代农业向低碳高增长方向转型。
3.低碳现代农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低碳转型和农村综合发展双重目标
低碳并不是目的,而是现代农业深化发展的手段。在农业社会,几乎没有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农业生产力并不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可能非常高,但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显然不是农业发展进程中所寻求的低碳农业;另一方面,石油农业直接或间接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虽然农业经济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但对农业长远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也不是现代农业所追求的目标。低碳现代农业的内涵在于:一方面对农业经济发展施加碳排放约束;另一方面强调碳排放约束不能损害乡村发展和民生福祉。通过减排技术推广、减排固碳生态补偿或参与碳交易、低碳农产品认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等外部机制和动力机制,低碳现代农业追求的是在农业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为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具可持续性的农业系统环境。
4.低碳现代农业本质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一样,低碳现代农业属于可持续农业具体发展模式之一,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技术体系、基本模式。向低碳农业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目标是低碳高增长。
4.2.2 低碳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
根据上述概念解析低碳现代农业应该具备四个核心驱动要素包括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低碳现代农业LCMA可用如下概念模型表示
LCMA=f{RETC}
R代表资源禀赋是实现低碳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与低碳现代农业关系最密切的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以能源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能够提供碳汇的森林资源、湿地、农田等。此外也包括人力资源没有人力资本投入农业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减排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等亦不可能高效利用。
E代表经济发展阶段是向低碳现代农业转型所具备的起点和背景。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低碳现代农业是一个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问题。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的累积效应能够在两个方面促进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导致低碳技术在农业中广泛运用二是对农业经济资本存量累积的需求大大降低。从农业自身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农业正处于经济发展存量累积阶段从温室气体排放角度主要是农业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入带动的资本存量累积的碳排放而只有实物资本存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农村综合发展才能随之提高因此要实现农业低碳转型和农村综合发展双重目标难度很大。从宏观上来看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美元步入到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农业在GDP中的比例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近周玉新2010客观上具备农业向低碳化转型“以工补农”的条件而农业自身具有的碳汇属性和城镇居民对农业多功能性的需求也为农业向低碳化转型“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提供了充足理由。
T代表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技术进步能够从不同角度推进低碳化的进程包括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农业化学投入品减耗增效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业技术等。与工业工艺性低碳技术不同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必须要考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减排效果的确定性以及所带来的其他外部性问题同时尽可能实现低碳现代农业多目标协同减排和适应协同、减排和发展协同等。
C代表消费模式是实现低碳现代农业的外部驱动。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要体现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从消费视角一切能源消耗及其排放根本上都受到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消费排放主要受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等的影响。通过“低碳化”消费引导例如食物“在地化”消费以及“小区支持农业CSA缩短供应链距离减少食物运送、加工、包装和贮藏等相关活动能源使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李皇照2010推行碳标签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最终形成消费者驱动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的倒逼机制。
4.2.3 低碳现代农业的衡量指标
1.低碳农业生产指标
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被认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直观反映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衡量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碳生产力指针可被进一步分解为碳能源强度单位能源的碳排放和单位GDP能耗即能源效率两个指标前者反映一国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投入和绩效等多方面内容后者来自能源效率、管理效率、政府驱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碳排放弹性以碳排放增长速度和GDP增长率的比值表示。由于低碳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因此碳排放弹性主要考察的是在农业经济增长为正的前提下碳排放增长速度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程度。庄贵阳2007借鉴脱钩指标的概念根据碳排放弹性的大小把低碳发展分为绝对的低碳发展弹性小于0和相对的低碳发展弹性在0与0.8之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农业的永恒主题向低碳化转型的一条理想轨迹是在农业GDP增长速度为正的前提下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弹性不断降低。
以上指标其实是将低碳经济核心指标移植到低碳农业评价上来针对低碳农业自身除农用能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外工业投入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是农业源温室气体第二大重要来源其中以化肥氮肥生产、运输、施用过程中引致的碳排放在整个农业系统碳排放中所占比重最大黄祖辉和米松华2011因此本研究设置单位农资氮肥产出率反映农资利用效率通过该指标体现农资减投减少农资全生命周期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2.低碳农业资源指标
低碳农业资源禀赋及利用水平,主要关注一国(或地区)具有的农业零碳排放和减排贡献的清洁能源或生物质能源与森林碳汇,包括三个核心指标:考虑到森林资源在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固碳方面的积极作用,因而选取森林覆盖率反映农业碳汇资源禀赋;与此既有交叉性又有不同的选取碳汇储备反映通过在宜林荒山造林和再造林以及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强碳吸收汇的潜力;以秸秆、禽畜粪便等农林废弃物及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能是农业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特色,因此设置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发展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使用是低碳农业特色,也是整个低碳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3.低碳消费指标
农业低碳消费水平旨在从消费视角衡量一国(或地区)农户碳需求和碳排放水平[6]。“单位消费碳排放”可作为综合性指标来界定农户消费模式对农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这一指针可根据单位农业GDP含碳强度即碳经济强度与农村居民最终消费占农业GDP比重即最终消费率来推算。随着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农村消费导致的排放将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数据可得可分别测算一国或地区农户在户用能源、家用电器、交通出行等不同消费类型能耗与排放差异以寻求促进农村低碳消费的政策突破口。此外设置每户生活能源消费量反映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燃气、燃料等主要能源消费的结构特征。
4.低碳农业政策指标
发展低碳现代农业必须立足于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和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审视低碳现代农业内涵和发展趋势将农业减排技术创新、农村能源结构清洁化、农机节能减排、消费模式转变、农业碳汇潜力发挥等纳入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然而由于农业减排行为的外部性特征上述途径都离不开制度环境的配套与政策工具的创新。低碳现代农业发展需借助多种政策组合来实现例如实施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和使用优惠政策、农业减排技术采纳补贴、通过科普宣传提高低碳消费意识、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参与CDM等碳交易等。因此本研究设置是否有低碳农业立法及发展规划、是否设立专职管理部门统筹管理、是否建立农业碳排放检测、统计与交易体系、农户低碳现代农业知识普及程度等反映一国或地区现代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努力程度。
表4-3 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
4.2.4 与相关发展模式异同比较
1.从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关系上看
生态农业涵盖范围最广一切无害于或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生产经营方式均属于生态农业范畴基本认可的概念表述为“生态上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William A.1971。生态农业思想和雏形在我国历史悠久[7]但是真正的现代生态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3年农业部开始推广十大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和配套技术形成了“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有机农业可以说是生态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强调完全不依赖化学投入品通过一系列标准和认证实现生态高值。但由于有机农业排斥外部投入品土地产出率低这也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主导模式。
2.从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关系上看
实践中两者有很多的交叉,所以最近几年诞生了“生态循环模式”。可以说生态农业包含循环农业的理念;循环农业扎根于生态农业,是建立在遵循农业生态系统规律基础上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两者的相同点是强调农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环节实现地域上相对集中,如:立体生态种养园区生态循环模式和畜粪—沼气—粮(菜、林、果)庭院经济和园区经济生态循环模式,都是把废弃物排放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侧重点不同,生态农业侧重生产环节,重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无害化,强调生态效益,没有特别强调经济效益;循环农业侧重农业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资源循环利用,由于循环农业首先是从循环经济中衍生出来的,决定了经济效益是其首要任务。
3.从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关系上看
从产生背景可以看出两者的包含关系,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是现代石油农业发展带来的诸多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其中包括农业生产全过程直接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而这正是低碳农业产生背景,因此,低碳农业范围窄于生态农业。两者在实践中亦存在很多交叉,以养分管理为例可以看出两者侧重点不同,生态农业偏向以禽畜粪便作为土壤养分来源,侧重生态效益;低碳农业在该方面的应用模式为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科学混施等,侧重以增产或至少稳产基础上的减排固碳及其附带正外部性。此外,低碳农业也并不强调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地域上的集聚;再者,如果说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所带来的正外部效应是属于地区性和区域性的,那么低碳农业通过“低耗能、低排放、高碳汇”带来的正外部效应则属于全球性的。
4.从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关系上看
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都属于派生性概念及发展模式,通过循环农业“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低碳农业的“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碳汇”各自核心特征比较可看出,循环农业的措施几乎都能达到直接或间接减排的目的,但显然低碳农业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通过稻田水分管理降低甲烷排放、低碳饲料饲养以减少反刍牲畜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生产清洁能源以实现高碳能源替代等是循环农业以及生态农业模式所未触及的。因此,循环农业范围窄于低碳农业,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除通过减投和循环利用达到减排外,还涉及通过养分管理、耕作制度、水分管理、品种选育、饲料管理等措施系统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减投减排、增产增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的。
表4-4对低碳农业与上述相关农业发展模式核心部分作了详细比较。
表4-4 低碳农业与相关农业发展模式比较表
表4-4 低碳农业与相关农业发展模式比较表(续)-1
4.3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
4.3.1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构建
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上述内涵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如图4-1所示的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
图4-1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及本研究解决的主要内容
4.3.2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说明
本研究构建的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由基础工作、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三部分构成,其中本研究重点解决和下文实证验证的部分为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低碳农业基础工作由内涵体系、发展判别和技术应用三块构成。其中,内涵体系是本研究的理论研究观点,明确了农业碳源碳汇内涵和具体内容、低碳现代农业的内涵、核心要素、衡量指标和与相关农业发展模式的异同,才能判断现状及其确定改变现状的对策;发展判别包括全面核算农业产业碳排放数量并廓清时空分布差异,即基于时空分布差异及趋势的判别,揭示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的产生,即排放和减排驱动因素的识别;技术应用包括减排确定性强、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对产量有增产或稳产作用、农户易于采纳的适用性减排技术筛选以及农户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农业发展路径由低碳农产品生产和低碳农产品消费两块构成。其中,低碳农产品生产包括针对不同农产品类型和区域差异的低碳生产模式的选择及其相关技术组合的减排潜力和成本收益分析;低碳农产品消费包括消费者低碳农产品消费意愿和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和基础。这其中还有四项基础工作,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成本内部化或市场化的条件是什么;二是低碳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差异化是否可行;三是低碳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对农业生产低碳化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四是低碳化消费模式构建的政策方案将会对不同收入阶层消费者福利产生何种影响?
低碳农业政策体系结合国内外实践以及经济学外部性理论,涉及低碳农业生态补偿、农产品碳标签制度和农业碳交易三方面政策支撑。
4.4 本章小结
本章综合已有文献研究和发展现状,在对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内涵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演变理论推理的基础上,对低碳农业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基于此构建了低碳现代农业整体分析逻辑框架。
首先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理论、现代农业内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演变进行系统梳理试图对我国目前现代农业所处发展阶段、核心内涵、主导模式作出基本判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总体处于从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到现代农业基本实现阶段的过渡阶段。随着“石油农业”负外部性日益凸显以及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使现代农业向着多要素耦合、多学科融合、多效益协同、多功能发挥、多市场嵌入的更具环境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内涵演进与国家执政理念和经济方针密切相关现代农业内涵拓展基本脉络1956年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2003年科学发展观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商品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社会化→2005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循环化、生态化→2007年生态文明多功能性→2007年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演进基本脉络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石油农业→现代农业基本实现阶段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现代农业全面实现阶段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低碳农业、精准农业等具体实践模式。
其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低碳现代农业基本定义和与其相关的重要概念,包括低碳排放、低碳化、低碳生产力构成的概念群,并对低碳现代农业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深入分析了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准则、实现途径、最终目标及其本质;提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四个核心要素,构建了以低碳农业资源指标、低碳农业生产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农业政策指标为基础的低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异同比较,简言之,可持续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属于现代农业发展思想和理念,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低碳农业是其具体实践模式。生态农业涵盖的内容最丰富,一切无害于或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生产经营方式均属于生态农业范畴,其中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产生背景和核心特征看,低碳农业窄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窄于低碳农业。
最后,在上述理论研究和理论推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基础工作、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的低碳现代农业理论框架,明确了本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内涵体系、发展判别、技术应用所组成的低碳农业发展基础工作,下面实证分析验证的包括:对我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和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判别;适用性减排技术筛选和农户采纳影响因素的技术应用分析;案例实证分析涉及发展路径中减排技术不同组合的减排潜力和成本收益分析。
第5章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判别
5.1 我国农业碳足迹核算及时空特征判别
5.1.1 碳足迹核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1.碳足迹概念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来源于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Wackernagel M. et al.19961999各国机构和学者在界定碳足迹定义时围绕着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碳足迹除CO2外是否还应包括CH4和N2O等增温潜势更强的温室气体二是碳足迹除考虑直接排放是否还应包括隐含在上游生产过程中的“隐含碳”embodied carbon如果是的话边界boundary如何界定以及间接排放如何计算三是碳足迹的计量单位是采用直接压力指标用吨ton表示还是反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用吨二氧化碳当量[1]t CO2-eq表示或是沿用生态足迹的“适当的承载力”用地域为基础的单位公顷hectares表示。
表5-1 文献中代表性碳足迹定义表述一览表
从上述机构和学者关于碳足迹的定义可以看出碳足迹核算的活动包括个体居民、公司、政府、部门、产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所指的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核算对象既包括二氧化碳也包括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核算内容既包括了直接碳排放on-site、internal也包括了间接碳排放off-site、external、embodied、upstream、downstream。因此碳足迹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可用来分析国家、城市、产业到微观产品等不同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为各研究尺度减排行动提供全方位视角。
2.碳足迹计算方法述评
碳足迹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法、环境投入产出法EIO法以及二者综合的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Hybrid model
生命周期评价法。生命周期评价法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分析法即从“摇篮”到“坟墓”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核算碳足迹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是确定系统边界。以农业部门为例需界定农业生产直至最终废弃物处置全过程中直接和间接产生碳排放的活动二是收集数据。其中两类数据是计算碳足迹所必需的生命周期涵盖的所有物质或活动的数量或强度数据质量、体积、千米、千瓦时碳排放因子即单位物质或能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生命周期评价法的优点在于考虑了生产过程较多的细节因此特别适用于分析产品或过程等微观碳足迹缺点是核算边界划定的主观性容易造成边界的截断Lenzen M.2001由于所需数据量较大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耗时且成本投入较高。
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里昂惕夫Leontief W.1941提出的研究经济系统各部门间投入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top-down。该方法核算碳足迹突出的优点是它能利用投入产出表反映各产业碳排放的联系通过计算里昂惕夫逆矩阵全面分析农业生产投入品各上游生产阶段直接与间接能源需求进而通过能源碳排放因子推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由于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分析边界克服了生命周期法边界划分的难点且一旦模型建立起来需要很少的时间和人力就能完成计量工作。但投入产出法在过程的细节分析方面明显欠缺尤其在处理农产品等多品种问题时该方法明显地只考虑总量而忽视多品种的分类核算所体现的排放差异Meisterling K. et al.2009。从目前应用来说主要用于分析部门等中观和宏观碳排放问题。就农业碳足迹而言投入产出法主要停留在农业生产能源消费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分析和农业能源需求预测Cao Shuyan et al.2010对于诸如农业生产中水稻种植和牲畜肠道发酵CH4排放、农业土壤N2O排放等直接排放一般还是采用生命周期法且投入产出法数据比较老一般我国的投入产出表每5年公布一次。
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鉴于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各自的优缺点Matthews H. S. et al.2008提出了一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杂交法economic input-output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olEIO-LCA该方法将过程分析嵌入投入产出分析中既具有生命周期法的详细性又不失投入产出法的完整性目前已成为生态经济模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处理技术Heijungs R. et al.2002Matthews H. S. et al.2008。在这种方法下生产的直接碳排放、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导致的直接碳排放应用生命周期法而更高层次如二次能源间接碳排放和投入品隐含碳应用投入产出分析Eckel A.2007
3.碳足迹边界界定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提出层级Tier分析思想其核心思想强调从生产者视角企业自身活动会产生直接碳排放从消费者视角企业消耗外购能源和原材料实际属于生产中的隐含碳而产生间接碳排放从而提出降低供应链碳足迹是一种兼具灵活和成本有效性的减排管理战略其核算层级划分为
Tier 1核算工业部门生产及运输过程中直接碳排放。
Tier 2将第一层面碳排放边界扩展到工业部门所消耗的各种能源生产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Tier 3涵盖以上两个层面涉及工业部门生产链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
基于以上分层思想和方法,结合农业生产过程特征,本研究将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全生命周期核算过程分为以下四层:
第一层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水稻种植CH4排放、牲畜肠道发酵CH4排放、施肥氮肥引致的农地N2O排放。
第二层农业生产直接能源消耗碳排放包括农用一次能源煤炭和柴油CO2排放。
第三层:化肥、农药、农膜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隐含碳排放。
第四层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置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秸秆焚烧CO2排放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体现农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全貌。
WRI分层分析方法运用碳足迹理论体现了LCA的思想同时分层的主要功能还体现在分清采取农业减排行动的优先次序Lenzen M.2001。因此本研究采用分层生命周期评价法[2]对我国农业源温室气体进行核算核算范围不仅包括IPCC核算方法中与农业活动直接相关的农业源排放还包括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及农资投入品供应链上游隐含碳排放。
4.数据来源
本研究我国农业生产碳足迹核算方法为分层生命周期评价法各层级排放量计算公式为排放源乘以相应排放因子详见附录1。计算依据与排放因子来自IPCC2006化肥、农药、农膜消耗量数据来自1995—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能源消耗数据来自各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3]相关牲畜饲养量和作物种植面积来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自作者调研和文献引用。
表5-2 农业生产碳足迹核算数据来源
5.1.2 我国农业碳足迹的时序特征判别
依据上述核算方法测算我国1995—2010年农业碳足迹表5-3。结果显示1995—2010年间我国农业碳足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0.67%其中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呈现下降趋势2004—2007年增长明显总体年均降幅0.61%农用能源、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都不同程度呈现增长态势年均递增率分别为3.87%、1.26%、4.60%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6.36吨CO2-eq/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3.35吨CO2-eq/万元年均降幅达4.19%从环比增速情况来看农业碳足迹总量的环比增长率总体上处于阶段性下降态势图5-1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环比增长率总体上也处于阶段性下降态势图5-2
表5-3 1995—2010年我国农业碳足迹各层级及总体排放情况
图5-1 我国农业碳足迹排放总量及年均环比增速1995—2010
图5-2 我国农业碳足迹排放强度及年均环比增速1995—2010
进一步结合碳足迹层级结构分析图5-3、图5-4可以看出从年均增长速度来看农业废弃物农用能源农资隐含碳农业源1995—2010年间我国农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一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农资隐含碳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稳定在8%11%废弃物处置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上也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阶段增速存在一定差异从2001年大幅跃升随后小幅波动到2006年整体又有下降趋势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上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
图5-3 我国农业碳足迹层级结构变化趋势图1995—2010
图5-4 我国农业碳足迹层级比重变化趋势图1995—2010
根据上述碳足迹总量和层级结构变化趋势,可将研究期间划分为四个变化阶段进行分析[4]
第一阶段为1995—1996年快速增长期年际环比增长率高于5%。农业源排放在碳足迹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农业废弃物排放紧随其后。1994年中央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虽同时停止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现金补贴但省级一般是1998—1999年才全部取消了这一补贴[5]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极其迅速尤其是1995—1996年达到发展高峰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 年的15.0%增长到1996 年的26.9%,上述两个原因带来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并直接导致该阶段农业碳足迹总量增长态势和结构特征。
第二阶段为1997—2003年缓慢增长期除2001年年际环比增长率均在5%以内,介于-0.77%3.16%。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之后缓慢上升。一方面1997年农业碳足迹总量的大幅下降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对国内整体经济负面影响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负担过重“三农”问题凸显农业兼业化越来越普遍农民对农用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速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2000年我国开始试行以“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2002年试行粮食直补制度2003年扩大税费改革试点彭慧蓉和钟涨宝2010农业税费改革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以及相应的农业碳足迹反弹在下一阶段得到体现。
第三阶段为2004—2006年增速反弹回升期年际环比增长率介于-3.16%5.25%。重要原因是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颁布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阶段两个反哺”的论断即由“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转变为“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从各方面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尤其是“两减免、三补贴”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实行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这些措施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也带动了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进而使得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此外2004年起国家推出免税、优惠电价和运价及气价等措施对化肥生产流通环节进行补贴这也直接造成了该阶段及随后氮肥行业产能过剩和氮肥施用严重过量所导致的氮肥全生命周期直接和间接排放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起大力启动的国债资金用于农村沼气项目、2005年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开始试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6年中央1号文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发展循环农业这一系列政策对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减量效应在随后阶段得以充分体现。
第四阶段为2007—2010年增速放缓期年际环比增长率介于-9.21%1.40%。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首次确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重视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农业环境保护功能同年国务院批准将农业污染纳入全国污染普查范围。2008 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通过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这一时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推广2008年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由国家环保部发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及这一阶段《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2007、《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2008等政策都对该阶段农业总排放放缓起到直接或间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从层级结构上看这一阶段农业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农业源排放的大幅度下降而农用能源和农资隐含碳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开始增长并稳定在较高水平。
本章虽未涉及2011年和2012年农业碳足迹核算总量和层级结构分析但2011年中央1号文件加快水利改革对提高农业综合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以增强农业适应性及构建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对节能减排都具有积极作用。2012年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中明确提出在节本降耗、节水灌溉、新型肥药、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的目标以及年初财政部实施五项补贴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等一系列举措可以预期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并且随着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的改善亦将带来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等多种正外部效应。
5.1.3 我国农业碳足迹的区域差异判别
对我国农业碳足迹区域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是选择区域分异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图5-5展示了1995—2010年全国和东北、东、中、西部地区[6]及各省份农业年均碳足迹及碳强度状况,各省区数据按照由大到小排列。
图5-5 1995—2010年全国及各省区年均碳足迹总量及碳足迹强度
从各省区碳足迹总量均值比较来看1995—2010年我国农业年均碳排放量为12.51亿吨CO2-eq东北、东、中、西地区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分别为9.59%、28.33%、29.29%和32.79%区域排序为西部中部东部东北部。年均排放总量最高的5个省份分别为河南、山东、四川、湖南、河北5省份农业碳排放总量占全国农业总排放的38.63%排在后5位的省份依次为海南、宁夏、天津、上海、北京5省份碳排放仅占全国的2.3%。
从各省、自治区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大小排序来看我国不同区域和省份农业碳强度差异较大。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业碳强度相差不大均远远高于东部地区约为后者的23倍。贵州、宁夏、云南、江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农业碳强度较高均超过6吨CO2-eq/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3吨CO2-eq/万元上海、天津、北京农业碳排放强度最低仅为2.092.52吨CO2-eq/万元,为全国水平的一半左右。
从各省份碳足迹层级结构分析表5-4农业源排放均值排在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河南、四川、湖南、山东、广西农用能源排放均值排在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河北、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农资隐含碳均值排在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农业废弃物排放均值排在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河南、山东、江苏、四川、河北。
表5-4 1995—2010年各省份农业碳足迹各层级均值比较表
表5-4 1995—2010年各省份农业碳足迹各层级均值比较表-1
从各省份农业碳排放总量与排放强度年均增速的动态分析表5-5和表5-6农业碳排放总量平均增速最快的为内蒙古、黑龙江、宁夏、新疆、吉林、辽宁等省份年平均总量下降最快的为上海、青海、浙江、四川、山东等省份从农业碳排放强度年均增长率看各省份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湖南、广东、海南、青海、四川下降最为明显降幅最小的为重庆和广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降幅也相对较小。
表5-5 各省份1995—2010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年平均增长率
表5-6 各省份1995—2010年农业碳排放强度年平均增长率
从遵循低碳农业发展目标是实现“低碳高增长”出发进一步通过1995—2010年农业平均碳强度和各省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的对比可粗略的将不同省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分为4种模式即高排放低增长、低排放高增长、高排放高增长与低排放低增长图5-6。平均而言东北三省属于低排放高增长模式东部地区基本上为低排低增长或低排放高增长模式除河南外中部省份以高排放低增长模式居多西部地区大多数为高增长高排放模式。
图5-6 基于碳强度—农业总产值的不同省份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通过上述各省区农业碳足迹总量和各层级结构及排放强度均值静态与动态分析,结合年均农业碳足迹强度与农业种养总产值增长率关系划分,得出基于区域分异基础上的低碳农业发展侧重以及代表性省份低碳农业发展方向和途径的结论:
河南省无论是农业碳足迹总量以及四大碳足迹层级结构中农业源排放、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排放都是最高的,且农业碳足迹总量和碳强度年均增长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河南是全国最大粮食生产基地、全国第一牛饲养量、全国第二羊饲养量的传统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现状决定的,代表了我国农业大省普遍存在的高投入、高排放、高产出的粗放发展模式。其低碳农业发展路径,短期内应制定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约束性指标,重点降低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农业总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环比增长率,长期应全方位向“低碳高增长”转型,既包括农业种养殖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的运用,又包括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农业大省虽农业碳足迹总量居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处于高增长和低碳强度区域。但总排放量增速最快以及农业碳足迹排放强度降幅较小,需对其增长速度进行有效控制。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尤其是水稻)已呈现“南粮北移” 格局[7],东北三省粮食主产区和畜牧业地位不断提升,如不采取有效减排措施,较快的增速导致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将超越其他省份,其低碳农业发展重点是推广目前已试点的免耕和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利用畜牧业大省优势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以及农机节能减排创新与管理,结合规模化农业生产优势,积极探索农业减排自愿碳交易和市场交易,获取低碳农业发展的研发和相关机械(具)设备资金。
北京、上海、天津三直辖市的农业减排效果最突出其农业碳足迹总量及排放强度在全国都是最低的。这是因为三直辖市经济结构转型正发展成为全国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研发枢纽这是其他省份难以复制的其粮食生产功能逐渐弱化农业GDP增长率低上海甚至出现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东部10省中三个粮食主产区江苏、山东、河北碳足迹总量都在全国前列且农用能源排放、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排放的年均值均位列全国前5位在2012年6月《全国秸秆焚烧分布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三省均监测到较多焚烧火点其中山东有188个占总数503个的近1/3浙江省和广东省尽管耕地面积不大农业规模较小但浙江农用能源年均排放列全国第4位而广东省农业碳足迹总量也在全国前10之列。发挥产业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及经济发达的优势上述省份可在品种选育、水肥管理、耕作制度以及加大农业减排固碳生态补偿投入等方面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中西部省份普遍农业碳足迹强度较高全国年均碳排放强度前10位的省份全部来自中西部地区。其中内蒙古以4.23%的总量年均增速是所有省份中最高的主要排放源来自反刍牲畜肠道发酵CH4排放其低碳畜牧业发展应围绕改良高生产力牲畜品种合理搭配日粮精粗比秸秆青贮、氨化、切碎、制颗后饲用使用多功能舔砖或营养添加剂以粪便为原料发展沼气工程等。四川和湖南碳排放总量分列全国3、4位农业源温室气体和农业废弃物是两省农业主要排放源包括山东、安徽、河南、黑吉辽等兼具粮食生产和农区畜牧业大省应探索种养结合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秸秆饲料化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以及通过牲畜实现秸秆“过腹还田”同时能达到降低农业源、农业废弃物、节肥减氮等多种减排效果。
5.2 我国农业碳足迹影响因素判别
5.2.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识别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计量技术其解释变量即影响因素主要是以经济因素或投入品变化反映其对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主要用于关注长期平均意义的总体变化如冉光和等2011使用VAR模型对各种投入品变动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分析二是因素分解法主要用来定量核算各个影响因素对温室气体排放变动的独立贡献程度比较常见的是三种方法Kaya等式、IPAT方程和LMDI方法沈满洪2011其中卡亚Kaya碳排放恒等式应用较为广泛优点是能够将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碳强度单位能源导致的碳排放、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经济规模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四种驱动因素以此探究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原因或者减少碳排放的途径Kaya Y.1990。相对于其他两个方法农业部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存在排放种类多且排放机理复杂等特点Kaya恒等式可根据研究问题需要进一步分解为更多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分解方面的文献有李国志2010使用LMDI分解法对农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因素包括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总量等。李波等2011使用Kaya恒等式分析农业经济结构、劳动力、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对农业生产相关能源碳排放的贡献。从以上方法和文献分析来看计量方法仅能表征宏观平均意义的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不能详细反映逐年的各种影响因素对农业温室气体变动的贡献。而已有文献中采用的因素分解法大多是选取经济总量、能源、劳动力等宏观因素分析其对农业温室气体变动的贡献这是一种通过代理变量间接表征方法没有真正从机理角度反映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换句话说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不能从改变各种宏观因素的变量来实现不能通过降低农业经济总量来实现农业减排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看劳动力规模下降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有正向贡献李波2011而农业劳动力下降会增加农业机械和化肥等投入品的大规模使用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因此原始Kaya恒等式适合于国家尺度因素分解而部门间由于存在资源跨部门转移需对Kaya恒等式进行修正。
本研究在我国农业碳足迹核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机理的基础上识别影响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并使用拓展的卡亚—波特恒等式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的贡献进行逐年piece-wise分解分析。卡亚—波特恒等式是约翰·R.波特博士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COP15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具体表达式见公式5.1)。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其中GHGland、GHG、area、energy、yield分别表示土地利用方式变动排放、基于农业碳足迹视角的排放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用于粮食作物生产的化石能源消耗量、粮食作物产量[8]。
以土地为基础的排放land-based GHG emissions主要依赖于耕作方式以及恢复和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输入氮的使用效率。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固碳能力变化是个长期过程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本研究将其忽略。修正后的卡亚—波特恒等式如下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上述Kaya-Porter恒等式可对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过去和未来变动驱动因素进行情景分析其具有如下特点①它将单位产出能耗和单位面积产量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贡献结合在同一方程中为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不同视角的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组合从节约资源能源和提高农业生产率角度②它考虑了农业生产中能源使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可通过降低耕作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非化石能源如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来降低能源碳排放Porter J. et al.2009③恒等式中每一个指标均是一个独立控制变量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减排农业温室气体的政策建议其中GHG/energyGE温室气体的能源碳强度效应由能源结构决定的可通过有针对性的能源结构调整与低碳能源技术改进降低碳排放energy/yieldEY单位产量的能源强度效应可体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许多方面的技术进步或替代Schneider U. A. & Smith P.2009yield/areaYA农业生产率效应受种植结构品种、区域生态环境光温水土和管理实践的影响areaA以土地为基础的温室气体排放效应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排放量变动主要表现为农用地转化为其他用地后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为体现Kaya-Porter模型中各种驱动因素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驱动贡献力以及年度变化本研究采用完全分解法Sun J. W.1998进一步分析各种驱动因素的时间变化。具体分解方法如公式5.35.4所示其中公式5.3右边是分解因素组合公式5.4)为每个影响因素独立贡献的计算方法。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其中t为年份0为基准年份。温室气体排放的年度变化ΔGHG等于GE效应GHG/energy、EY效应energy/yield、YA效应yield/area、A效应area之和。
2.数据来源
本研究运用上述Kaya-Porter恒等式以及完全分解法对我国1995—2010年粮食作物生产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进行研究。
其中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其他杂粮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来自1995—2011各年《中国统计年鉴》能源数据来自各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来自上文农业碳足迹核算剔除畜牧业排放量即牲畜肠道发酵甲烷排放以及粪便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后的种植业碳足迹。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1.我国粮食生产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贡献分析
本研究对Kaya-Porter恒等式进行跨时期分段分解借助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得出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见表5-7和图5-7。
表5-7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结果
表5-7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结果(续)-1
图5-7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贡献率
从表5-7和图5-7可以看出温室气体能源强度GE效应除1996年和2007年在整个研究期间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下降均起积极作用对下降幅度的贡献率在6%43%其次是播种面积A效应减少造成的被动减排贡献幅度2%38%这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源的减少造成的该种减排方式是以粮食产量下降为代价的与保障粮食安全相冲突因此不能作为可行的减排方式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起主要驱动的是单位产量能耗EY效应的贡献对上升幅度的贡献达到24%55%单位面积产量YA效应对农业温室气体变动的贡献较为复杂一方面单位生产率上升是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支撑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能耗对排放起负向作用,在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下,生产率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从-40%52%。
2.区域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贡献分析
1四大区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贡献总体分析。
从图5-5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区域与粮食作物生产相关的年均碳足迹排放强度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图5-8为Kaya-Porter恒等式对四大区域进行跨时期分段分解图示与上述全国尺度的分析显示结果相同对四大区域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主要抑制作用的因素是能源碳强度GE即每单位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与粮食生产相关的能源消费由过去的过多使用煤炭逐步转向较为清洁的能源如柴油、天然气等能源结构调整是各区域农业减排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和科技创新较为发达该因素贡献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东北地区由于机械化水平较高普及能源结构调整较早因此该因素对农业减排潜力不大大力扶持节能机械将是该地区农业生产减排的一个潜在途径播种面积效应A在东部地区的减排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减排方式这与东部地区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生活用地有关。从导致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效应来看主要是单位产量能耗效应EY增加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替代劳动以及大规模使用化学投入品和低效利用导致的氧化亚氮和投入品隐含碳增加这种效应尤其在东部地区特别明显其次依次是中部、西部单位面积产出效应YA促进了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增加这主要是单位播种面积产出水平对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过度依赖其中中部地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尤为明显其次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从该效应中可以看出在保持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提高农资利用率相应减少农资投入是一种可行的间接减排措施。
图5-8 我国四大区域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各驱动因素贡献构成图
2东部区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贡献分析。
图5-9展示了东部地区1995—2010年四种驱动因素对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贡献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到能源碳强度效应GE在大多数年份里除2008年对东部地区农业碳足迹起着抑制作用单位产量能耗EY是碳足迹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不过这种效应从2000年开始逐步下降单位面积产出效应YA2006年之前处于波动态势2006—2010年间虽处于下降趋势但整体看仍在横轴以上即仍是该区域农业碳足迹增加的驱动因素之一。总体来看上述驱动因素贡献分析与前文总量核算中东部10省中江苏、山东、河北三个粮食主产区农用能源排放、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排放年均值均位列全国前5位以及浙江省和广东省尽管耕地面积不大但农用能源和农资隐含碳也位居全国前列的结论得以相互印证。因此该区域低碳农业发展重点应发挥其产业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及经济发达的优势一方面优化能源结构研发推广农机适用的清洁能源尤其是深度开发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挥能源碳强度效应在减排中的主要驱动作用另一方面以降低单位产量和单位面积碳足迹为约束性目标大力提高农业能源、农资投入品、农业废弃物使用效率此外研发高产减排品种、氮素高效利用品种、发展精准水肥管理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要保留和发展种养结合、种植业内部粮经结合、粮饲牧结合、水产混养、套养、轮养等农作制度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单位产量能源强度。
图5-9 东部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各驱动因素贡献时间序列趋势图
3东北区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贡献分析。
图5-10展示了东北地区1995—2010年四种驱动因素对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贡献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相比与其他三个区域除2000年外东北地区其他各年份四大驱动因素几乎都比较平稳的小幅波动。通过前文总量核算该区域总排放量增速最快以及农业碳足迹排放强度降幅较小需对其增长速度进行有效控制从驱动因素视角来看该区域低碳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其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和规模化优势一方面通过免耕等保护性耕作降低耕作强度和农机节能减排创新与管理进一步发挥能源碳强度效应在减排中的驱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品种选育和农艺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单位产量能源强度以达到控制总量和碳足迹强度增速的目的。
图5-10 东北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各驱动因素贡献时间序列趋势图
4中西部区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贡献分析。
图5-11展示了中西部地区1995—2010年四种驱动因素对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贡献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反映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贡献规律相同中西部区域农业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为能源碳强度效应GE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单位产量的能源强度效用EY。因此作为集中了较多国家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区域其低碳农业发展中仍包括降低耕作强度、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政策意涵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东部和东北三省中西部区域单位面积产出效应YA也较明显地表现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贡献结合前文总量核算中中西部省份普遍农业碳足迹强度较高的结论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主要是依靠化肥等投入品的高投入因此在确保亩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农资利用率是两区域低碳农业发展的侧重点。
图5-11 中西部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各驱动因素贡献时间序列趋势图
5.3 主要结论
本章应用碳足迹理论和分层生命周期评价法对我国及四大区域1995—2010年农业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强度进行了全面核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运用拓展的卡亚—波特恒等式从内在机理上识别影响国家以及区域层面农业碳足迹排放量的驱动因素从而结合总量核算和驱动因素时间序列分析得出了基于区域分异基础上的低碳农业发展相关结论。
从农业源、农用能源、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四大方面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农业碳足迹总量发现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业碳足迹整体处于阶段性上升态势年均碳足迹总量为12.51亿吨CO2-eq年均增长率为0.67%总体上可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回升期、增速放缓期四个阶段农业碳足迹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降幅达4.19%。从碳足迹层级结构分析除农业源排放表现为下降趋势外农用能源、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都不同程度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7%、1.26%、4.60%。各阶段的增长态势与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业本体论定位密切相关。
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大区域农业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强度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农业碳足迹年均总量排序为西部中部东部东北部农业碳足迹总量较高地区集中在农业大省、农业碳足迹强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农业大省其中河南省无论是农业碳足迹总量以及四大碳足迹层级结构中农业源排放、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排放都是最高的黑吉辽三个农业大省虽农业碳足迹总量居全国平均水平但总排放量增速最快以及农业碳足迹排放强度降幅较小北京、上海、天津由于农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年大幅下降故其农业碳足迹总量及排放强度在全国都是最低的但东部10省中三个粮食主产区江苏、山东、河北碳足迹总量以及浙江和广东的农用能源和农资隐含碳都位列全国前列中西部省份普遍农业碳足迹强度较高年均碳排放强度前10位的省份全部来自中西部地区农业源和农业废弃物是两大区域主的要排放源。各区域碳足迹总量和层级结构排序基本与其区域社会经济、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吻合。
通过拓展的卡亚—波特恒等式对农业碳足迹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贡献进行逐年分解分析分别考虑能源碳强度效应GE、单位产量能源强度效应EY、农业生产率效应YA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效应A四大内在驱动因素对农业碳足迹总量及其年际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1995—2010年期间GE效应对下降幅度的贡献率为6%43%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EY效应对上升幅度的贡献率为24%55%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A效应由于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的被动减排贡献率为2%38%YA效应考虑农资投入和单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综合贡献率为-40%52%。因此,从国家层面,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重点应放在降低耕作强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多种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产量、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五个方面;从区域层面,根据四大区域各自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的差异,中西部应侧重提高农资利用效率、东北部则应通过保护性耕作和农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农业、东部地区则应发挥其农作制度传统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单位产量能耗。
第6章 适用性低碳农业技术的筛选分析
6.1 指标和方法
6.1.1 适用性及其指标
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的永恒主题,因此,农业上需要的是“增产减排或至少是稳产减排”技术。农户是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的直接实施者,减排技术对产量的影响和农户采纳的难易程度是本章适用性的核心内涵。此外,从技术层面,技术或措施效果的确定性、技术可行性、减排潜力亦是本章适用性内涵所指。
具体而言:确定性需要专家判断某项技术或管理措施减排特定温室气体的效果是否确定;技术可行性是指综合考虑目前是否具备该项技术和工业(程)上是否可生产出相应投入品;减排潜力是从该减排措施的减排速率和可实施面积估算两方面考虑;对产量的影响需专家考虑的是中短期影响;农户采纳难易程度需专家从微观层面判断该项技术农户是否已经掌握或经培训易于掌握以及该项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成本有效性,从而吸引农户采用。
6.1.2 德尔菲法概述
德尔菲法是依据系统流程采用专家团队成员匿名函调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彼此不发生横向联系不得互相讨论以反复的问卷填写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通过团队沟通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William P. L. & Webb C.1994Linstone H. A. & Turoff M.2002
传统的德尔菲法第一个回合问卷是以开放式问卷去获取专家对于某一主题的想法和意见容易使专家回答范围过于庞大失去问题焦点因此需要修正传统德尔菲法的步骤将第一回合开放式问卷的步骤舍去改成以参考大量文献或专家访谈后经过前测、修正后发展出一份结构性的问卷用于第一回合使用这种方法称为修正式德尔菲法modified Delphi method其优点是可节省时间和成本且能让专家们立即将注意力放在此研究主题上Murry J. W. & Hammons J. O.1995
德尔菲法特别适用于较新及较敏感的题材或处理的问题庞大复杂没有历史或适当的情报因此问题本身无法提供精确的分析技巧可能需要不同背景的专家知识获得大致一致的想法Walk A. M.1994Sumsion T.1998Linstone H. A. & Turoff M.2002。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且目前对农业减排提出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措施的确定性、技术和工程上的可行性、减排潜力无法提供精确的分析尤其是对产量的影响以及农户采纳的难易程度等问题较敏感需要土肥、作物、畜牧、生态、经济、管理等不同背景的专家获得大致一致的相关看法因此所研究的问题符合德尔菲法的适用范围。
6.2 流程步骤
6.2.1 准备阶段
1.问题界定
本研究首先参考大量文献列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的所有措施形成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初始清单”董红敏和李玉娥2008赵其国和钱海燕2009翁伯琦2009张卫建2009谭支良2009黄钢和沈学善2010丁艳锋2010陈阜2010曹凑贵2010潘志华和郑大玮2010潘根兴2010赵其国2010张卫峰2010卢德勋2010廖新俤2010邹晓霞和李玉娥2011MacLeod M. et al.2000McCarl B. A. et al.2000Schneider U. A. et al.2000Bates J.2001Godwin R. G. et al.2003OHara P. et al.2003King J. A. et al.2004US-EPA2006然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信息通报》[3]2004将上述减排措施分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氮肥管理、养分管理技术和管理措施、稻田甲烷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含反刍牲畜肠道发酵甲烷减排、粪便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3个专题通过3份结构性问卷对各自领域减排相应温室气体的确定性、技术可行性、减排潜力、对产量的影响、农户采纳难易程度五大方面进行评估。
2.决定参与专家
本研究选取的专家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组的专家以及专门从事农田农田生态、养分管理、土壤肥料、作物、稻田水稻育种及栽培、畜牧业反刍动物营养调控、畜禽健康饲养减排研究的理论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和“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相关文献引用率较高的专家。在询问各位专家后一个月内有时间且愿意配合完成23轮问卷调查的专家共16名[4]。
6.2.2 问卷设计及调查过程
1.首轮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修正式德尔菲法设计首论调查问卷首轮问卷为结构性的半开放式问卷按照以上3个专题调查问卷分发给不同领域的专家其中农田类8位专家、水稻类5位专家、畜牧类3位专家。每份问卷由调查目的、专家资料、问卷说明、问卷内容和致谢五部分构成。主体问卷内容部分由各项措施不确定性评估、可行性评估、减排潜力评估、对产量影响评估和农户采纳难易程度评估五项构成采用李克特五等分量表Likert 5-point scale评价各项措施减排待评估内容的程度。各项减排措施来自上文提到的参考文献和专家访谈后形成的“初始清单”其中农田氧化亚氮减排、稻田甲烷减排、畜牧业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分别包括18项、14项、12项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待评估问卷设计详见附录2至附录5所示
2.第二轮问卷设计
本轮问卷的目的主要是作稳定性检验。为特别突出首轮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相关措施,使专家立即将注意力集中到首轮专家分歧较大的措施上,本研究对传统的德尔菲问卷做了改良,第二轮问卷由两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是体现首轮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措施,并要求专家针对修改或维持原评估给出详细说明;将首轮已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统计结果作为附录,若专家在两回合中更改其判断,需说明更改理由。
3.第三轮问卷设计
本回合问卷仅针对未通过稳定性检验的措施再进行一次专家问卷发送,告知专家第二轮未通过稳定性检验措施的统计结果并列举各专家更改或维持首轮选项的详细理由及该专家第二轮中所钩选的选项,询问其是否更改选项。直到所有措施均通过稳定性检验,德尔菲法函调即告结束,进入结果分析阶段。
6.3 问卷处理过程及结果分析
6.3.1 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清单及筛选
表6-1至表6-5以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措施不确定性评价为例显示其德尔菲法问卷调研反馈处理过程。
表6-1 首轮问卷结果
表6-1 首轮问卷结果(续)-1
上述首轮农田N2O减排措施确定性评估中有3项未通过一致性检验需再作稳定性检验因此进行第二回合问卷。
表6-2 第二轮问卷结果
对第二轮问卷回复进行分析首轮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措施均没有选项变动首轮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措施均有选项变动仍以农田N2O减排措施不确定评估首轮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措施为例其专家意见稳定性分析表如表6-3所示。
表6-3 第二轮问卷稳定性分析
可以看出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和改善土地排水系统变更比率超过20%没有通过稳定性分析因此需对此两项措施作第三回合问卷表6-4
表6-4 第三轮问卷结果
对第三轮问卷回复进行分析改善土地排水系统两项仍未通过一致性验定再来作稳定性分析其专家意见稳定性分析表6-5所示。
表6-5 第三轮问卷稳定性分析
第三轮问卷回复分析表明,所有措施均已通过稳定性分析,因此,修正式德尔菲法问卷在此回合结束。
由以上反馈处理结果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措施初始清单共包括养分管理、农学、耕作和废弃物管理、水和土壤管理4大项共18个子项专家筛选出来的具有适用性的措施共6项表6-6。由表6-6可以看出农田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养分管理化肥的合理使用与减少单位产量的化肥投入和耕作制度。
表6-6 农田N2O减排措施初始清单以及包括或排除在最终清单中的原因
专家们针对各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在首轮备注栏和第二、三轮问卷调查中修改或坚持判断的说明:
a.75%的专家认为利用氮肥作为氮素来源不确定性高。张卫峰指出:粪肥养分不确定性主要受粪肥储存和管理方式影响。翁伯琦指出:稻田氧化亚氮排放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正相关,但有机肥的腐熟程度对稻田温室气体有较大影响;施用腐熟有机肥比施用新鲜农家肥和秸秆条件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量更低。
b.多数专家认为豆科等绿肥作物轮作、套作和间作虽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但需增加原料和人工成本投入会影响农户采用意愿。邱建军强调是否种绿肥取决于种绿肥的目的技术本身没有难度关键是农民的意愿。如为了减排农民较难采用如可以少用化肥农民较易采用。翁伯琦特别指出豆科绿肥具有固氮潜力同时豆科绿肥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元素及能量需求从而促进土壤反硝化作用的进行但是豆科作物氧化亚氮排放量显著高于非豆科作物。豆科绿肥与作物套作或间作能否减排N2O国内至今仍未见报道。邱建军亦指出豆科作物有固氮作用但固氮能减少多少氮肥投入从而达到间接减排作用未见报道。豆科绿肥与作物轮作熊正琴研究认为夏季豆科作物N2O排放量显著高于非豆科作物冬季种植豆科作物可显著降低稻田以及旱地农田N2O的排放量。但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轮作豆科可以促进土壤C贮存通过生物固氮降低氮肥的投入从而降低N2O排放的结论已经得到共识Izaurralde R. C. et al.2001West T. O. et al.2002Rochette P.2005Soussana J. F. et al.2004
c.张卫峰强调减排潜力与矿物质氮肥的用量、用法直接相关这与MacLeod M. et al.2010提出的正确利用矿物氮肥、改善矿物氮肥应用的观点一致。翁伯琦特别指出矿物质氮肥用量要考虑土壤碳氮比一般土壤微生物适宜的有机质C/N比为25301若C/N比大于25301会使土壤中有效氮减少有机质转化慢氧化亚氮排放受抑制若C/N比小于25301则微生物活性强氮可被矿化并产生氧化亚氮促进氧化亚氮的排放。
d.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包括同等供氮水平吸收量大的农作物和吸收单位氮素产生干物质多的农作物。翁伯琦指出虽然已选育出部分的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并应用于生产中但应用这些新品种是否能减排N2O在中国至今未见报道。MacLeod M. et al.2010指出通过种植品种提高氮利用效率减排潜力大但结论得出亦是来自专家评估不是来自实地监测和试验。
e.施用硝化抑制剂能减少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但专家们认为还没有关于硝化抑制剂环境影响的报道。
f.翁伯琦指出氮肥深施或施肥后灌水可有效地降低氮肥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氧化亚氮排放。张卫峰指出施肥深度应为1015厘米过深易增强反硝化作用。多数学者认为氮肥深施需要配套机械和技术也会增加人工成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农户采纳意愿。
g.多数专家认为引进高生产力和深根的草类以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增加土壤碳汇但对N2O和CH4的影响还不很清楚。
h.专家们认为生物防控以减少化学除草剂和农药等投入基本是通过更少的能源密集投入从而降低整体排放,但是目前对该项措施的减排潜力未见报道。同时认为该项措施的最大障碍是技术可行性较低,且从农户采用难易程度角度,生物防治需要技术,需增加成本投入,比用除草剂和农药要难得多,农户可能更认可见效快的农药。
i.参与调查的专家们认为保护性耕作对于减排农田N2O确定性较高、技术可行性较高、减排潜力较大还特别强调了免少耕具有较强的固碳作用。但是对于产量的影响提出了特别关注邱建军认为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短期内产量肯定会下降长期的效果会不同。谢瑞芝等研究认为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产量平均增产12.51%但也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其中少免耕的减产概率较高。张卫峰在该项技术农户采用难易程度方面特别强调:该项措施需要配套机械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杂草控制技术、秸秆腐熟技术,需要政府补贴和综合技术配套推广。
j.专家们认为保持系统耕作废弃物通常导致土壤C积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是对N2O排放的影响因土壤和气候条件而异。这个结论与West T. O. et al.2002Alvarez R.2005Ogle S. M. et al.2005的研究结论完全一致。张卫峰特别指出该项措施若实施必须考虑农田病虫草害的影响。
k.邱建军指出N2O排放的高峰出现在水和肥事件结合在一起的阶段水肥一体化某种程度上会促成高排放。翁伯琦提出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已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但水肥一体化对N2O减排至今未见报道。多数专家认为该项技术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方面有一定作用尤其在经济作物中更易得到应用。
l.翁伯琦的研究团队许多研究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土壤N2O排放量随之升高N2O排放的最大值出现在45%75%的充水孔隙率而在淹水条件下N2O排放很少。水稻田的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分变化剧烈的干湿交替阶段稻田排干烤田期会使N2O排放大大增加。因此改善土地排水系统可能会增加N2O的排放。这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LalR.2004指出用更有效的灌溉手段能扩大产量和剩余物返还。但是在水的运输中能源的使用又增加了CO2排放Schlesinger W. H.1999Mosier A. M. et al.2005以及高湿度条件下N2O排放Liebig M. A. et al.2005。湿润地区农业土地排水促进生产力或许由于厌氧条件增加了N2O排放压力Monteny G. J. et al.2006。多数专家认为此项工作属于农田水利范畴更多的应该是由政府主导完成而不是农户独立完成。
6.3.2 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清单及筛选
稻田甲烷减排措施初始清单共包括水肥管理、品种选择、耕作制度3大项共14子项专家筛选出来的具有适用性的措施共6项。由表6-7可以看出稻田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水分管理和品种筛选。
表6-7 稻田CH4减排措施初始清单以及包括或排除在最终清单中的原因
专家们针对各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在首轮备注栏和第二、三轮问卷调查中修改或坚持判断的说明:
a.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措施减排稻田CH4排放确定性高、技术可行性较高、减排潜力较大且会带来产量小幅上升。如金庆生认为湿润灌溉方式和间歇灌溉稻田的CH4排放量显著低于全生育期持续淹水条件下的CH4排放量。蔡祖聪研究团队成员张广斌认为如将常年淹水稻田进行改造减排潜力巨大同时指出间歇灌溉已经得到较全面的推广但湿润灌溉推广起来有一定难度。国内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在水稻生长期一次或多次排水可有效降低CH4排放Smith K. A. & Conen F.2004Yan X. et al.2003。但是从该项措施农户采用难易程度来看丁艳锋指出缺水正越来越普遍其研究团队在四川和黑龙江等地开展的高产稻作技术示范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民不愿意采用上述高产栽培的水分管理方式且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何时灌溉、何时排水缺少科学指导故认为单独依靠农户采纳此措施较难。张国平亦提出此项措施涉及排灌系统和农民工用工问题农户采用较难。
b.水稻生长中期排水烤田效果最优。需特别注意的是水稻生长不同时期CH4可以通过改善水管理得到降低特别是保持土壤干燥、防止水浸Cai Z. C. et al.20002003Kang G. D. et al.2002Xu H. et al.2003。翁伯琦特别指出稻田土壤淹水时很少排放N2O而在非淹水状态大量排放N2O因此减排效果需考虑措施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CH4和N2O综合排放情况这需要农业生产系统实地和长期的监测和试验的尽快完善和补充。
c.专家们认为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直接或间接减少氮肥施用量从而减少或抑制N2O排放的对采用这些措施CH4排放的影响未见报道。丁艳锋特别指出研制和应用缓释、控释肥和长效肥不适合稻田更适合旱地针对有机肥农家有机肥、沼渣、秸秆和化肥混施指出目前农村很少堆制有机肥且主要用在经济作物上很少用于大田作物。
d.金庆生指出肥料型甲烷抑制剂减少CH4形成的基质和农药型甲烷抑制剂降低CH4排放和抑制害菌生长。
e.专家们指出植保和甲烷排放是两个独立的过程目前未见生物防控对CH4排放影响的相关研究。
f.江长胜等2005通过在我国五大稻作产区稻田CH4排放的野外观测得出稻田向大气排放CH480%90%是通过水稻植株来完成的。黄耀指出不同水稻品种可导致稻田甲烷排放1.53.5倍的差别。丁艳锋指出品种是最好的减排方式,高产品种事实上也是减排品种,至少在单位产量的甲烷排放上是小的。
g.从原理方面金庆生等专家指出水稻覆盖旱作技术利用稻草、薄膜等覆盖物保持稻田湿润状态提高稻田土壤通气性降低稻田CH4排放。从农户采用难易程度方面丁艳锋指出这项技术仅限于研究、示范田一是不合乎水稻高产栽培的基本要求二是过于麻烦费时、费力且投入较高不可能推广。
h.关于该项措施专家们建议分开考虑一是与水稻轮作的旱地作物实行免耕或少耕可改善稻田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利用率同时丁艳锋等指出大面积推广免耕不适合我国国情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的永恒主题而精耕细作是确保粮食高产的唯一途径。但是对于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是我国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的主要的也是传统耕作制度是可以兼顾高产和减排的。蔡祖聪研究团队成员张广斌指出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旱作次数越多水稻生长期CH4排放越小改善常年淹水稻田排水设施、大幅减少常年淹水稻田面积、改一年一季稻为一水一旱能明显降低我国稻田CH4排放。
6.3.3 畜牧业减排技术清单及筛选
畜牧业减排措施初始清单共包括减少牲畜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和减少禽畜粪便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2大项12子项专家筛选出来的具有适用性的措施共6项。由表6-8可以看出畜牧业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饲料管理和粪便管理。
表6-8 畜牧业减排措施初始清单以及包括(或排除)在最终清单中的原因
专家们针对各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在首轮备注栏和第二、三轮问卷调查中修改或坚持判断的说明:
a.董红敏指出日粮中精粗比不仅影响饲养成本也直接影响反刍动物生产水平和甲烷排放量。樊霞等研究表明饲喂肉牛不同粗饲料类型时甲烷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玉米秸、稻草、紫花苜蓿日粮粗饲料越多肉牛的甲烷排放量越大。韩继福等研究了不同日粮的纤维消化和瘤胃VFA对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维持营养水平下精粗比为7525 时甲烷产量明显减少。董红敏综合考虑了甲烷排放和代谢疾病等实际应用方面认为精粗比在5050左右是可行的。廖新俤和曹珍指出在保证家畜生产力和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日粮控制包括粗精料搭配的最佳比例和对草料加工处理是当前控制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比较可行的减排方式。
b.谭支良指出干草粉碎和制粒、稻草的氨处理以及玉米等饲草的青贮和微贮都能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甲烷产生。董红敏研究表明秸秆氨化改善反刍动物营养可降低单个肉牛甲烷排放15%30%。
c.多功能舔砖以尿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为主要成分澳大利亚等国外的试验证明使用舔砖可提高日增重10%30%相对减少单位畜产品的甲烷排放量10%40%。另外通过添加莫能菌素可减少瘤胃中产甲烷菌的数量从而减少甲烷产量。但专家们也指出,采用此项措施可能由于成本相对较高影响农户采用,故可通过扩大宣传使农户了解该措施增产效果或通过政府补贴激励该措施被农户采用。
d.廖新俤指出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通过选育牲畜品种产肉、奶量高且低甲烷排放的基因畜种加以推广甲烷减排的潜力巨大。IPCC调查报告亦显示研发和推广高牲畜生产力的畜种可以减少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总量的10%30%。
e.这三项措施专家一致认为减排确定性高、可行性强、减排潜力较大,并会带来产量小幅上涨或不变,但是从适用对象来看主要是规模化养殖场,单独小农户采用极其困难。
6.3.4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体系及其释义
由上述问卷结果得出农田氧化亚氮减排、稻田甲烷减排、畜牧业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各有6项技术和管理措施5项评估内容均通过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适用性的即措施的效果确定性强、技术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对产量有增产或稳产影响、农户易于采纳另一类是目前缺乏适用性的即5项评估内容表现出较差的综合效应。上述分析中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措施均指第一类。其他措施在5项评估内容中均有若干项未通过一致性检验有些措施的某项评估内容一致性较低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改善土地排水系统减排氧化亚氮的确定性一致性仅为50%评估者分为2大派分别认为该项措施减排的不确定性较低和难以确定究其原因可能是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在我国系统研究的起步较晚且减排效果受区域分异导致的土壤、气候光温水、耕作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加之我国农业生产系统实地和长期监测和试验体系还不完善故专家们根据各自研究团队的相关田野实验或个人经验判断得出了不同评判结果。
基于上述农田、稻田和畜牧业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德尔菲专家法专家评估编制具有适用性的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最终清单见表6-9。
表6-9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最终清单及其释义
表6-9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最终清单及其释义(续)-1
表6-9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最终清单及其释义(续)-2
6.4 基本结论
本章应用修正式德尔菲法专家评估和推介较以往研究偏重于单一技术试验效果分析而言得到3大类18项具有适用性的整套农业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农田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养分管理和耕作制度稻田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水分管理和品种筛选畜牧业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饲料管理和粪便管理。筛选出的适用性技术可作为我国农业减排技术推广优先考虑的项目。
在筛选出的18项农业减排适用性技术中专家们对品种减排前景表现出积极的预期如农田“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稻田“筛选低渗透率水稻新品种”、畜牧“选育高生产力牲畜品种”。可见高产减排品种的选育推广应成为我国农业减排技术体系的重点。
此外,在函调过程中,专家们对确定性大、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的减排技术的农户采纳意愿给予了特别关注,认为影响农户采纳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一些减排技术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而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限制了农户采纳,且相对于减排,农户更关心产量;二是一些减排技术需辅之以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广,而我国目前农技推广体系还很难达到要求。
第7章 农户适用性低碳技术的采纳研究
7.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7.1.1 二元选择模型
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稻农对稻田减排技术采纳意愿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农户对新技术采纳“是”“否”问题分析上。在本研究中农户被问是否会采纳一系列农业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对应问卷的问题40目的是试图揭示影响农户“是”“否”采纳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更重要的是掌握每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本研究采用二元选择模型常见形式为Greene W. H.2005Hill R. C. et al.2008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式中p为代表采纳的概率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x为解释变量。一般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回归系数β进行估计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似然比指数度量模型的拟和优度[1]。
进一步,估计解释变量的边际效应,其内涵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某一解释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可能性的影响,由下列公式表示: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7.1.2 计数模型
1.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
基于上述计数分析思想应用的统计模型主要有泊松回归模型Poisson regression model和负二项回归模型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泊松回归模型[2]。本研究运用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稻农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采纳数量的相关因素模型因变量y表示农户采纳数量y=0123N本研究N=6泊松分布的密度函数基本形式为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其中y为农户减排技术的采纳数量x为影响农户采纳的因素。其中该模型最关键的假设条件为y的条件均值等于条件方差Ey|x=Vary|x=λ。由于λ表示泊松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因此λ0。一般将λ表示为指数函数
Ey|x=λ=expx      7.4
lnEy|x=lnλ=x=β1x1i+β2x2i+β3x3i+…+β
其中x为自变量向量k×1β为待估参数。
根据7.4x对Ey|x的边际作用为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因此泊松回归系数β可以被解释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x变化1个单位将带来对数均值上的变化量。然而本研究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取对数的均值而是期望计数即率本身。因此可以用expx来反映变化1个单位时期望计数的倍数变化expx又称为发生率比IRR。当然这是针对连续自变量而言。当自变量为代表分类的虚拟变量时expx表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某一类别的期望计数为参照类期望计数的相应倍数。可通过最大化其对数似然函数得到参数β的估计量。其对数似然函数形式如下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过度分散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泊松回归模型致命弱点是其假设实际观测到的自变量均值与方差相等McCullagh P. & Nelder J. A.1989Gurmu S. & Trived P. K.199619971998Cameron A. & Trivedi P. K.1998Faria A. et al.2003。然而实际计量中常出现不满足上述等离散假定的情况违背等离散假定的情况既可能是过离散over-dispersion即方差大于均值也可能是欠离散under-dispersion即方差小于均值。当过离散出现时真实的方差会被低估这将会错误的表现出数据中原本不显著的差异当欠离散出现时真实的方差会被高估这样可能无法检验出组间分布的真实差异参数的置信区间也会给得过大[3]。
泊松分布的过离散型数据在现实中较为常见实际观测到的方差一般大于均值可能的原因是不可观测的异质性McCullagh P. & Nelder J. A.1989Cameron A. & Trivedi P. K.1998。Cameron A. & Trivedi P. K.1990提出了一些关于检验数据是否过度分散的不同方法其中较为简单的一种方法是检验如下假设
H0Vary=Ey
H1Vary=Ey+αgEy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建立如下回归: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上式也可以写为: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其中表示标准化的残差。是原泊松分布可以含常数项也可不含常数项的预测值。如果原假设成立那么式中的α1=0通过t统计量即可检验H。如果α1显著为正表明原泊松模型存在明显过度离散。
3.模型拟合优度评价
模型拟合的输出结果一般都会给出对数似然值由于该值会受到样本量大小的影响因而不能单独用作对模型拟合优度评价的指标。对同一数据拟合不同的模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对数似然比值如果这些模型之间存在嵌套关系那么一般采用似然比指数G2对不同模型的拟合优度做出评价从而对模型进行选择。其基本做法是泊松回归模型假定均值等于方差则可将其看作是约束模型而将不含此限制的模型例如负二项分布作为无约束模型分别计算在约束和无约束条件下的最大似然值然后计算二者的对数似然函数是否足够接近。以L表示负二元回归模型的似然值L表示泊松回归模型的似然值那么一般的似然比检验表示为G2=2LLχ2其中k为限制模型泊松与非限制模型负二项协变量数目的差值。这里零假设为限制模型与非限制模型无差异。统计软件很可能只会给出每一个模型的对数似然值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计算χ2的值如果χ2χ2那么就拒绝零假设认为限制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于非限制模型[4]。
估计负二项回归模型似然值的对数似然函数形式为:
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其中L、L、α分别由式7.37.57.4)得出;β为待估参数。
4.模型参数估计的实现手段